<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與教學論范文

2023-09-16

課程與教學論范文第1篇

1、從強調學科內容到強調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

2、從強調目標計劃到強調教育過程本身的價值

3、從強調顯性課程到強調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統一

4、從強調實際課程到強調實際課程和空無課程并重

5、從強調學校課程到強調學校課程和校外課程的整合

6、從強調教材的單一性到強調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 顯性課程: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課程。即正式課程。

隱性課程:學生在學習環境中(物質和社會環境、文化體系)學習到的非預期和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和規范態度等。

空無課程:被學校和社會在課程變革過程中或無意排除于學校課程體系之外的課程。

課程新定義:為實現教育目的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它是以學科知識為基礎,整合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一個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

課程理論的發展 1夸美紐斯:

A、泛智教育:人人均應受教育,人人均需學習一切

B、教育適應自然:教育遵循自然秩序,教育依據兒童天性 C、課程思想:百科全書式的教育 D、課程研究的理論依據科學化 2赫爾巴特

A、教育思想理論基礎:實踐哲學-教育最高目的培養人的德性,觀念心理學-教學的任務培養多方面的興趣

B、課程論:在多方面興趣基礎上設置課程,同時注意各門課程之間的合作

教學的含義:

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共同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按照一定的目的及要求,通過各種方法進行交往、交流,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形成完善的個性品質和思想品德,以實現人類社會發展與個體身心發展要求的統一。

教學理論的發展

1、古代的教學思想:局限于經驗的積累和現象描述;理論探索是片段的、零星的,缺乏系統闡述和論證;教學專著沒有形成嚴密體系。

2、近現代教學論的發展 傳統教學論的形成 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夸美紐斯:

(1)教學以自然為鑒原理(2)興趣與自發原理(3)活動原理(4)直觀原理 赫爾巴特:

(1)觀念心理學(2)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3)教學形式階段:明了-聯合-系統-方法(4)教育性教學 杜威 :實用主義教學論

(1)教育本質--經驗的不斷改造(2)做中學(3)以兒童為中心(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 1 段

科學教學論的創立

3、當代教學理論的發展: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布魯姆掌握教學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含義

課程目標的涵義:在課程設計與開發過程中,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要求。它期望一定階段的學生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應達到的程度。(往往是從某一學科角度規定的) 教學目標的涵義: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與標準。

兩者的關系

聯系:

1、都是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具體化

2、課程目標通過教學目標而實現,教學目標的制定以課程目標為依據

區別:

1、課程目標有教育行政部門或課程專家制定,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規定性;教學目標主要由教師制定,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靈活性。

2、從適應范圍上看,課程目標的首要作用是為課程編制提供依據和參考,其次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參考。而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依據,對教與學起到導向、激勵和制約作用,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

3、從邏輯上看,課程目標總是處于教學目標的上位關系上,而教學目標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依據,是最具實踐性和操作性的教師目標。

功能

1、定向功能

2、選擇功能

3、計劃與操作功能

4、評價功能

課程與教學目標是課程功能在學校教育中的體現

課程功能的變化——由過于重視知識傳授向“四個學會”轉變

課程與教學目標——由過于重視知識傳授向“三維目標”轉變

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課程與教學目標有一個逐級具體化的體系, 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課程與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確定有不同的取向:

1普遍性目標:把一般的教育宗旨和原則與課程教學目標等同。

2行為性目標:以具體可操作行為的形式呈現目標,指明課程與教學過程結束后,學生身上發生的行為變化。(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行為(結果)程度 )

3生成性目標:在教學情境中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課程與教學目標。是教育情境的產物,是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感悟、體驗和經驗。

3表意性目標:學生在具體教育情境、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中的個性化表現,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強調學習及其結果的個性化

三、課程組織:

1、涵義:即課程的組織結構。是課程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間合乎規律的配合、組織。 2準則:連續性、順序性、整合性。

3基本取向:學科取向的課程組織、學習者取向的課程組織、社會問題取向的課程組織、混 2 合取向的課程組織。 4兩維度(組織結構):橫向組織、縱向組織。

縱向組織結構(涉及課程是如何發展的,即怎樣從課程目標和課程理念,最終轉化為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活動):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 橫向組織結構(探討課程各組織部分如何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的問題,即課程類型的組織體系) 這部分自學。

5課程計劃(教學計劃):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體現了國家對學校的統一要求,是辦學的基本綱領和重要依據。

6課程目標(教學大綱):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訂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方面的指導性文件,是我國學習蘇聯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體現。

課程資源的界定和分類

界定:支持課堂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可以為課堂教學利用的各種主客觀條件。

分類:

1、物力資源:文本資源,實物資源,現代媒體資源,設施資源

2、人力資源:教師資源,學生資源

3、制度資源:內在制度資源 ,外在制度資源

4、時空資源

課程內容加工的基本策略

(一)以文本為依托,對教材進行正確合理的認知性加工

1、全面認知課程內容中包含的信息

a材料信息:事實、例證、概念、原理和規律 b結構信息:課程材料之間的關系與聯系

c方法信息:習得課程內容所需方法、思路和策略

2、認知性加工的一般策略 a尋找直觀??奎c

實物直觀:實物、模型、標本、實地考察、實際生活; 圖像直觀:圖畫、圖片、幻燈、電影; 動作直觀:表演直觀、演示直觀、活動直觀 b尋找舊知??奎c

特性:可利用性、可辨別性、穩定性和清晰性

把握兩點:理清知識在知識結構中的縱向聯系理清知識在知識結構中的橫向聯系 c尋找背景??奎c:作者介紹 時代背景 歷史典故 d尋找思想方法??奎c

(二)以情感為激發點,激發學生有意義學習心向 1)教師方面2)教材方面3)學生方面

(三)以思維為核心,讓學生充分感知知識產生與發展的過程 1)展開學生的思維(目的):引導學生通過展開充分的思維來獲得知識了解結論的來龍去脈、露學生學習中的困難,障礙,疑問、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2)展開教材的思維(依據) 3)展開教師的思維(基礎)

課程實施的涵義:把新的課程方案付諸實踐的具體過程。

3 課程實施與教學的關系

區別:

1、概念涉及的范圍不同。課程實施可能是執行一項或多項課程改革計劃的過程,涉及管理體制、知識及結構的更新、過程的改變、師生角色的變化等,幾乎涉及整個教育系統的變化;教學主要是師生的互動行為。

2、分屬不同的研究領域。課程實施探究課程計劃的實施程度及影響因素的相互關系;教學探討教、學行為及二者得互動機制。

聯系:

1、課程實施內在整合了教學,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環節和基本途徑。

2、課程實施研究有助于理解教學的本質,從而為教學設計開拓新的視野;教學研究有助于理解課程實施的內在機制,從而使得課程實施方案更為周密可行。

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

一、備課

1、含義:教師在充分學習課程標準、鉆研教材、開發課程資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創造性的設計出目的明確、方法適當的教學方案的過程。

2、意義(實現三個轉化):通過熟悉教材把教材的知識轉化為教師自己的知識。通過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掌握教學目的、要求和重點并轉化為教師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通過研究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內在聯系,找到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促使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途徑,并轉化為教師所掌握的教學方法。

3、形式:學期備課——學期教學計劃表;單元備課——單元教學計劃;課時備課——課時教學計劃(常年備課 課前復案 課后復課)

4、新課程環境下備課特點:1)由靜態備課向動態備課轉變2)由經驗型備課向研究型備課轉變3)由文字教案向文字與思維相結合教案轉變4)由個人備課向合作備課轉變

5、新課程教案編寫的五種思路

1)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流程 2)思路綜述--教學簡說

3 )突出對教材的處理和組織:突出以學定教,重視學生參與、經歷和體驗活動的設計 4)定位--切入--探究--拓展

5)正負教案 文字與思維教案 教案與學案

二、上課

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

1、有意義:扎實的課。

2、有效率:充實的課

3、有生成性:豐實的課。

4、常態性:平實的課(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

5、有待完善的課:真實的課

三、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四、課后輔導

五、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教學組織形式的含義

學生在教師的自導下,根據一定目標從事教與學的活動,掌握課程教材的形式和結構。

4 教學基本組織形式——班級授課

1、涵義及特點

a涵義:將學生按年齡和程度編成有固定人數的班級,由教師根據教學計劃中統一規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數,按照學校的課程表進行分科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b特點:

1、以“班”為教學的空間單位

2、以“課時”為教學的時間單位

3、以“課”為教學的活動單位

2、優點及局限性 優點:(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人才。(2)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3)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作用。(4)有利于教學管理和教學檢查。 局限性:(1)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 (2)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課的類型與結構 1)課的類型

涵義:依據一定標準劃分的課的種類

類型:依據一節課所完成教學任務的數量,可分為:單一課 綜合課

依據一節課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可分為:講授課 實驗課 練習課 復習課 測驗課 自學課等 2)課的結構

涵義: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部分進行的順序和時間分配,也稱課堂教學的環節。 一節綜合課的結構:組織教學,檢查復習,.傳授新知,鞏固新知,布置作業

三、教學輔助形式

1、小組教學

2、個別教學

3、現場教學

第四節 新課程環境下學習方式的變革

一、探究性學習

探究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類似科學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 核心:學生自主知識的建構。

探究學習實施的過程:a問題階段(提出并確定問題)b計劃階段(分組 、計劃) c研究階段(實施、研究、探索)d解釋階段(尊重規律、實事求是表達結果) e反思階段(小組內反思、小組間反思)

二、合作學習

1定義: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式學習。 2形式:同伴之間、小組之間、全員性的合作學習。 3作學習的要素:(1)混合編組(異質分組)(2)積極互賴(促進性的相互關系)(3)個人責任(4)社交技能(5)小組自評 4作學習的教學組織:(1)異質合作小組的構建(2)班級授課(3)小組及個人學習任務的確定(4)小組合作交流(5)小組成果評價

三、自主學習 實施要點:

1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2使學生認同學習目標3學生更多的自主權(a先學后講b把更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c設置疑難情境,引導學生思考d幫助學生排除干擾因素)4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5學生參與評價學習結果并優化學習方法6讓學生參與課堂管理

5 當代幾種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

發現學習教學模式 布魯納 學術中心課程

1)界定:以培養探究性思維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學習。

2)操作程序:帶著問題觀察具體事實、建立假設、形成抽象概念、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掌握學習模式(樂觀主義的教學) 布魯納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皮亞杰

1)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學習應該是一個交流和合作的過程。 2)代表模式:

支架式教學模式: 理論核心:為學習者建構一種對知識理解的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主要環節:搭建支架、進入情境、進行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情境性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 理論核心: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 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

主要環節:創設情境、確定問題 、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隨即進入教學:

理論核心: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 。 主要環節:

呈現基本情境、隨機進入學習、思維發展訓練、小組協作學習。

課程與教學評價概述

含義:以一定的課程與教學目標為依據,運用各種科學方法,在系統收集有關課程與教學計劃、活動和結果等方面信息的基礎上,對課程與教學計劃、活動和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功能

1、診斷功能

2、反饋調節功能

3、鑒定分等功能

4、激勵與導向功能

課程與教學評價類型

一、依據評價的目的時間不同分:

1、診斷性評價:在課程與教學計劃開始之前進行的預測性評價。

2、形成性評價:在課程編制、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進行的評價,也叫過程評價,其目的在于改進其中的任何一個過程。

3、總結性評價:在課程與教學活動結束時對其結果進行的評價,其目的在于對課程與教學計劃的效力進行研究,或對學生進行鑒定、分等,評定成績。

二、依據評價參照系的不同分:

1、常模參照評價:一種在評價對象集合總體中選擇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然后將其余對象與基準進行比較,或者是用某種方法將評價對象排列成先后順序,以此確定某一評價對象在總體中的地位的評價類型。

2、目標參照評價:在評價對象之外,預先確定一個客觀的或理想的標準(目標),并運用這個固定的標準去評價每個對象的評價類型。

3、自我參照評價:也叫個體內差異評價,是以每一評價對象自身作為參照,在個體內部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從而做出評價結論的評價類型。

三、依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分:

1、自我評價:評價者根據一定標準對自己進行評價。

2、他人評價:評價對象之外的組織或個人依據評價標準對評價對象進行的評價活動。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方法

一、測驗法

(一)測驗的類型

1、口頭測驗

2、書面測驗

3、實踐性測驗

(二)良好測驗的標準1效度:一個測驗測量到其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2信度:一個測驗測量結果前后一致的程度,是反映測驗結果穩定性與可靠性的指標。3難度:測驗的難易程度。4區分度又叫鑒別力:某一測驗題目將不同程度的學生鑒別出來的能力。5實用性:反映了試卷的基本質量,其基本要求是便于組織、便于實施、節時省力。

(三)測驗的編制與實施

1、設計測驗藍圖(a確定測驗內容b明確測驗目標c設計雙向細目表)

2、選擇試題類型

3、記分

4、測驗分數的解釋

二、觀察法

三、問卷法

四、訪談法

學生發展評價

1、明確學生發展的評價內容與標準。

2、設計評價工具

3、收集和分析數據與證據。

4、明確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要點

教學過程 涵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質的過程。

特點:雙邊性、間接性發展性 本質規律:是師生個體認識過程與人類一般認識過程的統

一、是師生課堂教學交往過程的統

一、是教養與教育過程的統一。

教學方法

涵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包括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有效組合。

現代教學方法改革與發展的特點:1注重發展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2以學論教,重視對學習方法的研究。3重視學生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4強調教學方法的整體化、綜合化。

7

教學方法的分類:1以言語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2以直接感知„(演示法、參觀法、)3以實際訓練„(練習法、實驗法、實習法)4以探索研究為主的教學法。

課程有關問題的專門化研究,如: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代表人物有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

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的創立 A、形成

代表人物:博比特,查特斯

博比特主要觀點:a教育的本質:為成人生活作準備,促進兒童活動與經驗發展,教育即生產。b課程的本質:課程目標指向于成人生活所需的基本素養。c課程開發:人類經驗分析-具體活動分析-課程目標獲得-課程目標選擇-教育計劃制定

評價

貢獻:第一次將課程開發視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開啟了課程開發科學化的歷程;提出了課程開發的一系列問題。

局限:a忽視兒童階段的存在價值b“效率取向、控制中心”價值取向有違教育本質c課程開發過程易導致“見物不見人”。

B、發展

代表人物:泰勒

泰勒原理價值取向-技術興趣,即通過合規律(規則)的行為而對環境加以控制的人類基本興趣,它指向對環境的控制與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泰勒原理: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

說課

涵義:教師依據課程標準、教育教學理念,口頭表述自己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程序等進行創造性設計的一種教研形式。

2、說課的著力點:“說”和“課”,“說”是表述形式,“課”是表述內容。 運用三種語言:陳述性語言(為主),課堂語言(適當),肢體語言(適度)

課程與教學論范文第2篇

第一章

課程是為各級各類學校為實現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學科目及它的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和,包括為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而營造的學校環境的全部內容。

(一) 教學

教學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動,教學論是教育學的重要分支。

1、 教學即學習

2、 教學即教授

3、 教學即教學生學

4、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當代教育學認為:教學是教師引起、維持促進學生學習的全部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包括:一是呈示、對話、輔導等主要行為方式;二是激發動機、課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輔助行為方式。

中國古代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學論專著。

語文課程現象表現分為:一是物質性的,二是活動性的,三是關系性的。

第二章

“三百千”啟蒙課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作用是韻語化的方式集中識字。

1、《千字文》南朝(粱)周興嗣所著。

2、《百家姓》北宋人所編。

3、《三字經》宋代王應麟所編。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

文選讀本是我國古代用來進行讀寫訓練的主要教材。

(1)、于漪老師的最突出特色就是教書育人的思想。

(2)、錢夢龍老師的主要貢獻就是創立了“三主”理論:“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

(3)寧鴻彬老師的主要貢獻:重點探索了語文教學中怎樣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培養跨世界的人才服務。

(4)、魏書生老師的主要貢獻:探索了語文教學中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問題。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五個領域”: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第三章

語文課程名稱的歧義。“語文”術語是在“國語”和“國文”并存時期(1920—1948)由朱自清、葉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的文章中開始使用的。 歷史一貫的用法指語言文字。也有人把它作為“國語”和“國文”的合稱。

1949年根據葉圣陶先生的建議,把“語文”作為中小學課程的統一名稱。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擬定的《小學語文課暫行標準》(草案)中解釋是:“所謂語文,應是在北京音系為標準的普通話和照普通話寫出的語體文。”但以后仍有不同理解。

(1)、根據構詞法,把語文解釋為語言文字。(2)、根據語文教材的基礎內容,把語文解釋為語言文學或語言文章。(3)、根據語文教材演變的歷史,把語文解釋為語體文。(4)、根據語文內容的豐富性,把語文解釋為語言化。(5)、根據語言語學派的理論,認為語文是言語。(6)、“語文”改為“華語”。

語文課程的性質:2003年公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貢獻:

1、第一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第一次提出了語文學科的基本任務就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概念,從語文素養的高度強調了語文課程的基礎地位。

語文素養就是根據學生的特點,經過學習和訓練發展起來的語文方面的知識與能力、探

究能力與創造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

語文課程的價值轉型:

1、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我

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根本要求。其次,它要求21世紀的中國課程順應時代潮流,追求新

的課程理念包括:追求教育民主,讓所有適齡兒童平等享受高質量的基礎教育;追求多元主

義價值觀,達到國際性與名族性的內在統一;回歸生活世界,培養在生活世界中會生存的人;

關愛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追求個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

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體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化,吸

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

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

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

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

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

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見。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

式寫作。

9、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

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前五項從語文素養的宏觀方面著眼,側重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過程與方法”兩個

維度。后五項從具體的語文能力培養方面著眼,側重“知識與能力”維度。

第五章

語文教育設計是以教育哲學、普通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課程論與教學論等作為理論基礎,

分析語文教學的實際問題和客觀需要,制定語文教學規劃。語文課程標準第一次明確提出: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其余內容要了解,別是板書設計(149)。

第六章

識字與寫字教學方法:發音準確、聲調準確,認準拼音。1.示范觀察、模仿法2.引導法3.

口訣法4.比較法5.演示法6.夸張法7.分解法。

第七章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

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普通高中語文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

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

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閱讀教學的常規過程:就教學模式論來說常規模式是:感知—理解—鞏固—運用。

按照學生閱讀知識和閱讀能力發展規律,研究閱讀教學的常規過程:導讀—研讀—運用。

閱讀教學的全部過程都必須是以讀為本,以學生的讀為本。我們主張閱讀教學的常規過程:

引導—研讀—運用。這三個環節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但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

研讀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感知、分析、綜合。

閱讀教學練習的內容主要有朗讀、默讀、視讀、吟誦、背誦、默寫、填空、答題、智力競

賽、填表、制圖、寫短文等。

練習法的一般程序為:

1、教師設計練習題,向學生說明練習的內容和方法;

2、指導學生

開展練習活動;

3、通過答問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饋信息;

4、調節和校正練習活動,保證教

學計劃的實施;

5、檢測評定練習成績,強化聯系效果。

決定成敗的關鍵,是教師設計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要做到:

1、體現教學目的,

2、體

現知識和能力的體系,

3、本于教材而又有綜合性和靈活性,

4、具有創造性和遷移性。

第八章

寫作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對提高學生的

語文素質和個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寫作教學的內容就是教師運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的各種寫作訓練。

修改文章能力的訓練:

1、中心思想是否鮮明突出。

2、文章體裁是否恰當得體。

3、條理是

否清楚,結構是否完整,詳略是否得當。

4、語言是否準確,簡潔,通順,優美。

5、感情是

否真摯,立意是否深刻、新穎。

6、命題作文的內容和題目是否相符,是否切題。

7、字詞、

標點、行款、格式等是否得當。

作文批改的要求:

1、有針對性,講求實效。

2、多批少改。 3內容兼顧形式。

寫好作文批語:

1、運用激勵性語言進行表揚。

2、運用幽默的語言進行批評。

3、選擇恰

當的句式寫評語。

作文批改的方式:

1、教師批改。

2、學生批改。

3、師生共同批改。

第九章

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總目標”中提出:“具有日???/p>

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

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提出:“

1、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在口語交際

中樹立自信,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善于傾聽,敏捷應對。

2、注意口語的特點,

能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和交際目的,恰當地進行表達。借助語調和語氣、表情和手勢,增強

交際的效果。

3、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

個性有風度。

口語交際教學的主要內容:《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第1條提出:”

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聽說知

識和能力的培養,強調口語交際活動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要求有:

1、口語交際的

態度。 (1)、耐心專注地傾聽。耐心:指聽話人應尊重說話人發表意見的權利,耐心傾聽,

不隨意插話和打斷對方的話,即使不同意對方的意見,也要有禮貌地等對方把話說完。

專注:指聽話人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

(2)、自信負責的表達。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怯與講話的心理障礙,增強學生說話的勇

氣和自信心。培養學生一種健康的表達欲,使學生有話想說,有話敢說,自信、大方的表達。

2.語音辨識力。傾聽能力是由聽覺器官獲取聲波所負載的語言信息符號,通過大腦的思維

加工而獲得意義的感知、理解過程,同時也是提高思想、陶冶情操和形成技能技巧的綜合實

踐過程。

3.話語記憶力

4.話語理解力

5.話語評判力

6.口語表達力(1)、內部組碼能力。 (2)、語言編碼能力。 (3)、定向發展能力。

7.口語應對能力

三、口語交際教學的基本方法

口語交際教學的主要特點:(1)、情境性(2)、互動性(3)、綜合性

口語交際教學須根據這些特點來設計:(1)、聽講(2)、誦讀(3)、復述(4)、答問

(5)、講述故事和見聞(6)、專題演講(7)、即席發言<特點是:即景而發,隨機

而發,短小精悍。>(8)、討論或辯論(9)創設生活場景。

四:綜合性學習的主要特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了綜合性學習的主要特點:

1、綜

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

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2、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

策劃、組織、協調和實踐的能力。

3、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

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

4、提倡跨領域

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一)、整體性

(二)、自主性

(三)、開放性

實施綜合性學習的基本方式

(一)、與綜合性學習相適應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探究性學習。

(二)、利用教材資源進行綜合性學習。

(三)、充分利用和廣泛開發教學資源。(1)、從當地文化中選取資源;

(2)、從時事材料中選取資源;(3)、從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源。

(四)、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五)、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個別差異。

綜合性學習與教師差異

(一)、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

(三)、放手讓學生自己決問題,除了必要的指導外教師不要過多地干涉學生,要相信學生

的能力,相信學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四)、加強計劃性。

課程與教學論范文第3篇

1.課程論是依據對社會需要,學生心理特征,學科系統的不同認識和價值取向而建立起來的關于課程編制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2.語文科自1904年單獨設科。

3.我國古代課程與教學論的著作有《學記》,(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學論專著 )、《讀書作文譜》。西方如柏拉圖的《理想國》、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 4.孔子的教育內容根據《論語》概括出來:文、行、忠、信;禮、樂、射、御、書、數是孔子教學的主要科目;《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易經》《春秋》是孔子教學的主要教材。 5.課程論成熟的標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課程論》。 6.課程是為各級各類學校為實現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學科目及他的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合,包括為學生的個性的全面發展而營造的學校環境的全部內容。

7.教育史上曾出現過三大課程流派:(1)學科中心課程論(2)人本主義課程論(3)社會再造主義課程論。

8.現代課程論的基本概念是:課程論是依據對學科系統、學生心理特征、社會需要的不同認識和價值取向而建立起來的關于課程編定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9.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學。

10.教學論包括:(1)哲學取向的教學理論。來源于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知識即道德”的理論傳統,代表作有蘇聯教學論專家達尼羅夫編著的《教學論》(2)行為主義的教學理論。斯金納的程序教學代表了行為主義的教學理論。代表作《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3)認知教學理論。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心理專家布魯納和奧蘇貝爾,布魯納的“發現法”是認知教學的代表。(4)非指導性教學。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是情感教學的代表。 11.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以語文課程與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包括語文課程與教學發展的歷史,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理論問題,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實踐問題等?;救蝿帐?認識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揭示語文課程與教學規律,指導語文課程與教學實踐。

12.語文課程現象,是指語文課程在發展、變化中所表現的外部形態和連系,是語文課程外在的、活動易變的方面。變現為三個方面(1)物質性的(2)活動性的(3)關系性的 13.語文教學現象,是指語文教學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外部形態和聯系,是語文教學外在的、活動易變的方面。變現為三個層面:一是環境性的,二是活動性的,三是關系性的。 14.語文課程規律,是指語文課程及其構成要素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的而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 15.語文教學規律,是指語文教學及其構成要素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 16.語文課程與教學實踐可以區分為管理、研制、應用三種類型。(1)語文課程與教學管理實踐。表現為三方面:一是對語文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行政組織領導,二是對語文課程和教學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評價的組織實施。(2)語文課程研制實踐(3)語文教學應用實踐。

17.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經歷了七個發展階段:

一、孕育于教育學時期(1902—1918),1902年,欽定京師大學堂設立師范館。

二、國文教授法時期(1918—1924)

三、國文教學法和國語教學法時期(1924—1939),黎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國語教學法》

四、語文教材教法時期(1939—1978)

五、語文教學法和語文教學論時期(1978—1989)

六、語文教育學時期(1989—1997)

七、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時期(1997— )。 18.教學法的特點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側重于研究教學的實踐技能;教學論的特點是理論性和指導性,側重于研究語文教學的基本理論問題,追求的是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教育學的基本特點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運用學科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從特定的側面用特定的方法,來完成促進學生個性完美發展的育人任務。 19.從“語文教育學”到“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本質的回歸。“語

文教育學”學科名稱產生的邏輯是:教育學—學科教育學—語文教育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名稱產生的邏輯是: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兩個不同的邏輯順序顯示:“語文教育學”強調的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培養個性完美發展的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強調的是語文教學的實踐過程—語文學科的課程與教學。終極目標是通過實踐過程達到的,語文教學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它的實踐過程。從強調終極目標到強調實踐過程,是自身本質的回歸。

20.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發展的基本趨勢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學,既要研究具體操作問題又要研究基本理論問題,既要研究教學又要研究課程,既要研究現實又要研究歷史和預測未來。 第二章

1.中國古代教育有三種表現:原始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

2.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特點是:先教蒙學讀物,集中識字;然后學習以“五經”“四書”為主體的儒家經典;以文選作為補充讀物和寫作范本。 3.我國古代流傳最廣、歷時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學讀物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韻語化的方式集中寫字?!肚ё治摹废鄠鳛槟铣?梁)周興嗣所著?!栋偌倚铡废鄠鳛楸彼稳怂??!度纸洝废鄠鳛樗未鯌胨?。 4.“五經”即經過孔子整理的《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合稱,加上失傳的《樂經》也稱“六經”;“四書”是儒家經典的代表作《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著作的合稱。

5.文選讀本是我國古代用來進行讀寫訓練的主要教材。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是南朝(梁)太子蕭統編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 6.我國傳統語文教育有三大經驗: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漢字教學體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學的教學體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讀、寫實踐為主的語文教學法體系。 7.識字教學的經驗:1)集中識字,為讀寫打基礎。集中識字階段的識字量以2000字左右為宜,“

三、百、千”三本書結合起來,單字在2000字左右。2)韻文化,便于朗讀和朗誦。3)正確處理“文”與“道”的關系?!度纸洝肥前褌惱斫逃c識字教學結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顯示語文的獨立社會價值的是《百家姓》。4)聯系日常生活。5)激發兒童的興趣。 8.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四大弊端:脫離語言實踐,脫離應用實際,忽視文學教育,忽視知識教育;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三大問題:1)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目的的問題。2)教學內容問題。3)教學方法問題。

9.近現代語文課程與教學,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歷史時期的語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分界線,劃分為近代語文課程與教學和現代語文課程與教學。最突出的有語文單獨社科、“國文”名稱出現和現代文進入語文教學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這是中國歷史上由政府正式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1904年清政府又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史稱“癸卯學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政府正式頒布,在全國范圍內實際推行的現代學制。

11.蔡元培1992年創辦愛國學社,梁啟超1906年前后創辦長沙女子學堂,就將這一學科臨時稱為“國文”。 12.語文教學中的變化,是現代文在語文教學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據了主要地位。1920年該國文科為國語科,白話文進入語文課程,標志著具有現代意義的語文課程的確立。 13.現代文進入語文教學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是區別現代語文教育與古代語文教育的根本標志,代表了語文教育發展的真確方向。

14.“國語”的基本性質就是標準的口頭語言和用標準的口頭語言寫成的現代文。

15.現代文教學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學,是現代語文教育與古代語文教育的形式上的變化;以“傳道”為主變以學習語言文字為主,是現代語文教育與古代語文教育的本質上的變化。 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語文教育家葉圣陶等人的建議,決定取消“國語”和“國文”這兩個名稱,統稱“語文”。所謂語文,應是以北京音系為標準的普通話和照普通話寫出的語體文。

第三章(全日制義務教育)

1.課程性質與地位: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他在幾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2.課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冻踔小?3.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4.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 5.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

6.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1)人是3500個左右常用的漢字2)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二、階段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二)閱讀:背誦優秀的詩文50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三)寫話:學會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五)綜合性學習。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二)閱讀1)背誦優秀詩文50篇2)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三)習作:使用冒號、引號。

(四)口語交際

(五)綜合性學習。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1)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二)閱讀: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2)背誦優秀詩文60篇3)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三)習作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鐘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五)綜合性學習。第四學段(7—9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

(二)閱讀1)背誦優秀詩文80篇2)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三)寫作: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練筆不少于1萬字。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五)綜合性學習 第四章(普通高中)

1.課程性質: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課程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

3.高中語文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必修課程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和均衡性。學生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選修課程也應該體現基礎性,但更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性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4.必修課程包含“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成“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

5.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系列1:詩歌與散文;系列2:小說與戲劇;系列3:新聞與傳記;系列4:語言文字應用;系列5:文化論著研讀。 第五章

1.語文教學設計是以教育哲學、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課程論與教學論等作為理論基礎,分析語文教學的實際問題和客觀需要,制訂語文教學規劃?!痘A教育改革綱要(試行)》和《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集中體現了當代先進的教育思想,是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

2.語文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二)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三)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四)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造能力的關系,五)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3.確定教學目標:1)確定語文教學目標的依據。語文課程目標、階段目標、單元目標與教學目標。2)語文教學的實際水平。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4.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要求;1)促進學生個性發展2)體現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3)適應社會需要。

5.語文教學目標的表述:1)行為主體應是學生,而不是教師。2)行為動詞盡可能是可測量,可評價的,可理解的。3)行為目標陳述有兩類基本方式:結果性目標陳述方式,體驗性或表現性目標陳述方式。4)必要時附上產生目標指向的結果行為條件。5)要有具體表現程度。6)語文教學目標表述的基本要素(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程度)。

6.語文教學內容設計的基本原則:1)語文內容和語文形式統一的原則。2)語文教學中發展治智力的原則。3)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全面訓練,各種語文能力協調發展的原則。4)語文課程資源的優選和重構原則. 7.自主學習,是同“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相對而言的。特征:1)學習者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2)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3)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4)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并作出相應的調適。

8.合作學習是同“個體學習”相對而言的,而是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要素:1)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2)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3)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4)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5)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徑。

9.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習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10.單元教學的基本特點:傳統語文的基本特點是文章選編,現代語文教材的基本特點是單元組合。隨著語文教材編寫體例的變化,單元教學逐步成為最基本的教學結構形式。單元教學就是把體裁、題材或表達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課文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階段。

11.板書圖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簡明、醒目的板書、圖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進行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的訓練,完成各項教學任務。板書主要內容有文章結構提綱,人物形象提綱,情節發展提綱,寫作方法提

綱,景物描寫提綱,知識講解提綱,訓練要求。板書圖示的主要形式有書寫、表姐、圖示等。 12.板書圖示的能力要素:1)硬筆書法能力,書寫必須符合硬筆書法的基本規則。首先要做到字體規范化,工整、流利、醒目、美觀等。2)一定的制圖能力和繪畫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統的教育工藝。3)版面設計的能力。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體系、重點、難點、疑點等,來設計版面的形式、結構、順序等。要做到簡明扼要、條理清楚、重點突出、結構完整。4)文明的書寫習慣。

13.板書圖示的美感要素:1)簡潔美。能夠對課文的內容特別是復雜課文的內容作高度概括,做到語約義豐,以簡馭繁。2)含蓄美。簡練和概括,使一切板書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白”,能給學生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產生一種回味無窮的含蓄美。3)縝密美。能夠展示課文內容特別是繁雜課文內容的內部結構和邏輯關系,顯示出一種謹嚴、縝密的總體美。4)映襯美。板書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區別等方法,將具有對比或類比性質的方法顯示出來,相映成趣。

14.教案的主要內容有單元計劃,課題計劃和課時計劃。 第七章

1.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至向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閱讀習慣態度,指向知識與能力目標的閱讀能力,指向過程和方法目標的閱讀方法。

2.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的閱讀能力。一)閱讀感受力 二)閱讀理解力 三)閱讀欣賞力 四)閱讀評價力 五)閱讀遷移力 六)閱讀創造力。

3.寫作教學的任務:

一、育人訓練

二、積累訓練 一)觀察與感受生活 二)廣泛涉獵讀物

三、思維訓練 一)善于想象與聯想 二)深入地思考問題 三)全面、辯證地看問題

四、語言訓練 一)準確生動 二)簡明得體

五、簡明訓練 一)審題的能力訓練 1.準確理解文題含義 2.弄清寫作的要求 二)立意能力的訓練 1.正確2.深刻3.新穎 三)選材能力的訓練 1.真實2.典型3.新穎 四)謀篇布局能力的訓練 五)運用表達方式能力的訓練 六)遣詞造句能力的訓練 七)修改文章能力的訓練

六、文體訓練

七、寫作速度訓練。

4.寫作訓練方式:一)單項作文訓練 二)命題作文訓練 三)供材料作文訓練 四)想象作文訓練 五)話題作文訓練 六)研究性作文訓練 七)自主作文訓練。

第九章

1.口頭語言主要特點是有聲化和情景化,書面語言的主要特點是符號化和規范化,書面語言較之口頭語言是更為高級的發展形式??陬^語言的學習和發展是學習和發展書面語言的基礎和背景,能夠不斷豐富和促進書面語言的學習和發展。書面語言的學習和發展是學習和發展口頭語言的繼續和提高,能夠規范和指導口頭語言的學習和發展。

2.口語交際教學的主要內容:1.口語交際的態度 1)耐心專注地傾聽 2)自信負責地表達 2.語音識別力 3.話語記憶力 4.話語理解力 5.話語評判力 6.口語表達力。

3.口語交際教學的基本方法:一)聽講 二)誦讀 三)復述 四)答問 五)講述故事和見聞 六)專題演講 七)即席發言 八)討論或辯論 九)創設生活場景。

4.綜合學習的主要特點:一)整體性。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綜合有三個層次:首先是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的綜合,是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是最基本的層次。較高層次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是各個學科的綜合。最高層次是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是實踐性和社會性的綜合。綜合性學習立足于學生個性的整體發展,立足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二)自主性。語文教學的其他四個領域即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三)開放性。學習目標不以獲得知識為唯一目標,而以語文素養和人格力量的整體發展為目標。

5.綜合性學習目標的特點:一)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知與體

驗,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二)在綜合性活動中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三)讓學生體驗成功。綜合性學習評價的一大亮點就是評價方式的多元化,由過去“一把尺子”的評價變為“多把尺子的評價”。四)強調過程和方法。五)教學評價的重點是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于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6.實施綜合性學習的基本方式:一)與綜合性學習相適應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學習。二)利用教材資源進行綜合性學習。三)充分利用和廣泛開發教學資源。1)從當地文化中選取資源。2)從時事材料中選取資源。3)從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源。四)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五)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個別差異。面向全體學生,是順應未來教育發展趨勢,也是國家對人才需求的必然體現。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是唯一途徑。

7.綜合性學習一般有三種形式:1)綜合語文課程的各個領域,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2)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有機整合。3)學校與家庭與社會的廣泛聯系。五)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

7.語文教師的轉換:

一、教師角色的隱喻與教師角色的轉換。

二、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

三、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為平等的交流者。

四、從單向的傳授者轉換為互動的合作者。1)與學生的合作 2)與其他教師合作 3)與家長合作 4)與教育管理者合作 5)學會合作的三大技巧(傾聽、交談、溝通)

五、從呆板的經驗者轉換為教學的創新者。1)語文教師必須富有創新的精神 2)新課程為語文教師的創新提供了良好得條件 3)語文教師要善于發掘自身的創新潛能 4)語文教師的創新體現于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8.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1)單相交流方式 2)雙向交流方式 3)多向交流方式 4)綜合交流方式。

9.語文教師的能力提升:

一、語文教師應提升處理教材與設計教學的能力。1)確定教學目標的能力 2)確定教學結構的能力,教學結構分為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橫向結構指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內容的相互聯系??v向結構指教學環節的教學結構,包括學生的預習、導入講解或討論,作業布置、小結等各個環節,也就是主體的呈現,主題的展開、主題的完成。3)選擇教學策略的能力。

二、語文教師應提升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1)教學語言能力—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應:規范、正確、得體。2)課堂組織能力—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小組學習的正確形式。

三、語文教師應提升評價學生學習的評價能力。1)設計練習的能力 2)處理作業的能力 3)綜合評價的能力。

四、語文教師應提升教學研究能力。

五、語文教師應提升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1)是它的物質形式,它的基礎設施等 2)是它蘊含著的人類高級智慧。

10.導入方法:1)釋題入手,步步深入(釋名物、釋題意、釋結構)2)聯系舊課,以故引新 3)制造懸念,引起注意 4)故事引入,激發情趣 5)描繪形象,引入聯想 6)演示練習,激蕩思維 7)精于設問,循之善誘 8)比較異同,變換角色。

課程與教學論范文第4篇

一、名詞解釋(每題10分,共3題,計30分)

1.課程

答:是指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實現培養目標而開設的學科及其目的、內容、范圍、課程活動、進程等的總和、它主要體現在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之中。

2.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

答:(1)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框架上的區別。

①課程標準有前言,包括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標準、設計思路等。教學大綱沒有前言。

② 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為:知識、能力、思想認識。

③ 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學習領域、學習目標及行為目標,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及要求。

④ 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教學大綱的實施建議:教學建議、課時安排、教學中注意問題、考核與評價。

⑤課程標準有附錄,包括術語解釋、案例,教學大綱沒有。 (2)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內容上的區別。

課程標準:規定的是目標、內容及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

教學大綱:規定的是目的、內容及教師教學的最高要求,重點是教學工作的規定教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建議。 (3)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目標上的區別課程標準:

不僅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提出要求,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學大綱:強調知識與技能,偏重認知發展水平,忽略學習過程和情感態度。大綱強調的是

教師的教,關注學生學習結果,忽略學習方式和策略,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全面素質的提高。

(4)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評價觀上的區別課程標準:

在評價上更關注學生的發展過程,成多元化啟示,它將學生、教師和課程發展融為一體,強化過程性評價和評價的教育功能,課程標準規定的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對教師教學,學生學業評價的影響是間接的,指導性,彈性的。教學大綱:規定的考核、評價,內容與形式比較單一。重視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結果考核。 忽略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因素。忽略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學評價的功能。教學大綱對教師教學、學生學業評價的影響是直接的,嚴格控制的,硬性的。

3.“教教材”與“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材觀。“教”教材,考慮的出發點是傳授,是強調如何把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是以知識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點是放在學習對象身上,注重教學行為與學習行為的同步相諧,注重知識傳授中的能力培養。前者是教書,后者是教人。

二、簡答(每題10分,共3題,計30分)

1. 簡述有效教學的三個考量指標。

答:根據學生學習有效性的三個考量指標。學習速度: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結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或取得的成績;學習體驗:所伴隨或發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2. 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答: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教學情境也是教師的一項常規教學工作,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則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追求。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具備以下幾個特性:

(1)生活性。強調情境創設的生活性,其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為此,創設教學情境,第一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其中的問題應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遭遇的一些問題,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說:“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始于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包括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段話語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

(2)形象性。強調情境創設的形象性,其實質是要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為此,我們所創設的教學情境,首先應該是感性的、可見的、摸得著的,它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和升化;其次,應該是形象的、具體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使學生能夠超越個人狹隘的經驗范圍和時間、空間的限制,既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互動發展。

(3)學科性。情境創設要體現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凸現學習重點,當然,教學情境應是能夠體現學科知識發現的過程、應用的條件以及學科知識在生活的意義與價值的一個事物或場景。只有這樣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闡明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學科知識的內涵,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學科性是教學情境的本質屬性。例如,在教學“平均分”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個“春游”的現實情境,讓學生準備及分發各種食品和水果,但教學重點應該盡快地落到“總數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幾分,每份是多少”、“還有沒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數學問題上來,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討論“春游應該準備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應該注意什么”等與數學內容無關的生活問題上,強調學科性,還意味著要挖掘學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學科自身的內容和特征來生發情境,如利用數學的嚴密性、抽象性來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利用語文的人文性、言語性創設語文教學情境。 (4)問題性。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情境中的問題要具備目的性,適應性和新穎性。目的性指問題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提出來的,目標是設問的方向、依據,也是問題的價值所在;適應性指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合全班同學的實際水平,以保證使大多數學生的課堂上都處于思維狀態;新異性指問題的設計和表述具有新穎性、奇特性和生動性,以使問題有真正吸引學生的力量。這樣的問題才會成為感知的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實際上也就是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學情境具有激發學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說得好:“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動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贊科夫也強調指出:“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語文教師教《凡卡》一文時,講到凡卡給爺爺投出求助信后,滿懷希望進入了幸福的美夢之中,然而這位天真的孩子卻不知爺爺是收不到這封信的,因為他連地址也沒寫上。即使收到了,這位窮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讓凡卡跳出火坑。對于這位九歲的孩子來說,屬于他的幸福只有在夢中!講到這兒,這位教師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淚涌了出來,甚至無法講下去,全班學生竟然在寂靜中伴坐了很久,連平時管不住自己的學生,也在這無意創設的情境中被無聲的語言“管住了”。教師入境入情,帶來了學生的心動情發,起到了見作者之所見,思作者之所思,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心靈共鳴的作用。

3. 如何處理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答:預設和生成是講好課的兩個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過分依賴于課前的預設,課堂教學往往顯得過于嚴密,具有很強的計劃性,這一點是傳統教學預設的優點,同時也是預設的不足之處。雖然預設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必要條件,但決不是上好一節課的唯一條件,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除了課前要精心預設外,還必須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生成,并把它當成一種有效的資源進行合理利用,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以預設為基礎,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 。

(2)以生成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開放性、可變性 。

①以生成的主體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 ;

②以生成的隨機性(不可預知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開放性 ;

③以生成的動態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可變性。 (3)讓預設與生成共同服務于學生的發展。

三、材料分析(每題40分,共1題,計40分)

閱讀“第十名現象” ,談談什么樣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樣的學生是好學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長小學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學生畢業20周年的聚會中,他驚異地發現,一些業績較為突出的同學,在小學時期大都是學習成績不夠顯眼的學生;相反,當年老師們很喜歡的幾個尖子生卻大都業績平平。這種反差讓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為什么尖子生沒有按照當初的預想發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學生長大后竟能脫穎而出呢?于是,他開始了一項關于該校小學畢業生成長經歷的跟蹤調查。十年的調查中他發現了這樣的規律:在實行百分制的情況下,在小學期間前幾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學(乃至工作之后)有相當一部分會“淡出”優秀行列,而許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現出色。周武將這一現象稱為“第十名現象”。

這是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蹤調查的基礎上,發現:在過去,學校的老師和家長往往很單純地用語文、數學成績給孩子們排名。而家長們則督促、強迫孩子擠進前幾,搞得他們壓力很大。這使他們在培養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發展個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約制,反而束縛了他們智力的發展。又因為他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一些好的個性也會被束縛。另外,老師們“抓兩頭,帶中間”的教學方法,使這些尖子生在學習上很容易得到老師的“關照”,從而削弱了他們的學習上的獨立性。因此后來就不適應中學相對較為“松散”的教學方法,從而“淡出”優秀行列。與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雖然成績不是最優秀的,但是較活潑,靈活性強,學得較為輕松,興趣廣泛,老師不大注意這些學生,因此其學習的獨立能力較強,有很大的潛力。另外,這些學生沒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健康的心態中學習。這是他們有“后勁”,進步和成才概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說:“這種尖子生與‘第十名’的差別,實際上就是用10分力氣得了9分收獲與用5分力氣得了8分收獲的差別。相比之下,后者分數低,但論潛力和能力,自然要勝過前者„„”

答:這種現象也說明了一個觀點: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取決于學習成績的高低。在反思一下學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數、排名判斷為學生好壞的標準。故而教師、家長都在督促、強迫學生拼命的往前擠名次。使得學生本身的興趣愛好受到制約,從而影響了智力的發展,又因為他們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個性方面也會被束縛。對于學習好的學生普遍得到老師的關照,從而也削弱了他們學習的獨立性,以至于不太適應大學較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優秀行列。

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學生,他們成績不是很優秀,但相對比較活潑、靈活性強,學習比較輕松,興趣比較廣泛,由于沒有前十名那樣的學習壓力,他們在興趣愛好上得到很好的發揮。這一類的學生不會引起老師太多的注意,因此有著較獨立的學習能力和健康的學習態度,這也使得他們在之后的學習中后勁很足,而且有著很好的創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來解釋:他把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智力稱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包括:創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實踐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可以不斷修正和發展的。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協調、平衡,要發展孩子的人際溝通能力、管理領導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會努力尋找一種不僅可以勝任的工作,而且還能干得與眾不同的工作環境。他們創造著自己的機會,而不是讓機會受他們自身所處環境的制約。

如今好學生突然成績下降的例子不少見了。家長和教師在苦惱尋找原因時,是否會想過這可能是學生對分數教育的不滿和反抗。我們總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數而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興趣愛好的發揮。學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從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開發。面對著應試教育,我們將孩子的智力束縛在了課本上。對如今活潑好動的學生而言,沉重的分數壓力以及呆板地課本學習讓他們感到厭煩。最終導致了他們厭學、棄學。

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是社會需要的人,還是教師喜歡的人?社會所要選擇的人,是能做事的人,還是能背知識點的人?我們將孩子的興趣收起,把他們束縛在課本上,最終做了應試教育的傀儡。社會需要的是靈活而又富有創造力的頭腦,興趣是不斷提高創造力的最好的老師。家長和老師收起的不僅是孩子的玩物,還有創造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終孩子只有兩種結果,要么厭學棄學、要么成了空有理論木訥的書呆子。這是社會喜歡的人才嗎?很明顯,這不是!

課程與教學論范文第5篇

針對這樣的一種狀況, 我們通過專家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形式對體育教師和學生分別進行了調查并分析了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第一, 學生對上游泳課動機不夠明確, 從而導致的不感興趣;第二, 學生對游泳課的學習存在??謶中睦?第三, 教師在教學中, 統一標準, 統一要求, 挫傷了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等。

1 情境教學法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動機

人類的所有行為, 特別是有目的的行為一定是在動機的推動下完成的。心理學家發現, 人類行為的一切動機都源于需要, 需要是人動機產生的源泉, 而行為是動機的直接結果, 體育運動也是如此。運動動機指的是人們參加運動活動的動力, 其具有啟動人的行為, 并使行為以一定強度在活動中保持的特性。一定水平的運動動機使體育活動參加者在運動活動中表現得更加努力, 更能集中注意力, 練習的時間更長, 堅持的時間更長;而低的運動動機則可能使個體放棄并退出體育活動。大學生進行游泳學習的動機是不一致的, 有些同學甚至知識受外部條件的約束和要求, 而沒有來自內部的動機和愿望, 這樣的動機下的學習的努力程度和持續的時間必然會受到影響。調查結果顯示靠語言和文字的形式并沒有達到調動學生潛在需要和動機的目的。而情境教學法主張通過情境的設置, 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條件下, 激發其主動去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術和知識的內在愿望和需求。

2 通過循序漸進的情境設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對游泳學習的恐懼

恐懼產生的原因大致是由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身體姿勢和身體重心的改變引起的不適應感;其次是水中依靠浮力而無攀附和水中壓力增大引起的不安全感。

要消除由這些感覺引起的恐懼感, 必須創造循序漸進的情境。人在尚未出生時就是處在一個液體環境中的, 所以對水應該是有親切感的。因此在情境創設時, 應先設置讓學生回歸母體和熟悉水性的練習。如水中抱膝懸浮, 這是最接近人體尚在母體的環境的;或者水中行走, 體會水的阻力、壓力和浮力, 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維持身體的平衡等。讓學生逐漸消除了對水的恐懼后, 再進行深入的教學, 有利于學生對技術技能的掌握。

3 情境教學法與動機的交互作用, 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從而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

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的對動機的研究集中在個人目標上, 即當面臨一個活動時, 不同人格傾向的人會追求不同的目標, 一種是成績目標, 一種是學習目標, 兩者亦被稱作自我參與和任務參與。任務參與下的個體關心是否已經掌握了任務或者是否提高了任務掌握的水平, 自我參與狀態下的個體則必須對自己和其他人的努力程度和成績進行比較。因此, 在游泳課中, 可以通過不同情境的設置, 使兩種目標不斷轉換, 從而達到促進個體和集體掌握運動技術技能和相關知識的目的。如進行分組比賽, 從而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知識掌握慢的學生會不想拖集體的后腿, 而學習較快的學生為了集體的榮譽會主動去幫助學的慢的學生, 從而在整體上提高了游泳課學習的水平, 并形成了融洽的學習氛圍;同時, 為了激發學習較快的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愿望, 可以舉行個人速度賽、技術賽等, 激發其獲得成就的內在動機, 達到促進其積極主動學習的目的。

4 情境教學法推動游泳教學和學生知識掌握的內在機理

4.1 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快樂體驗, 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 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 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制作用。游泳課中的情境教學法就是通過不同情境的設置, 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 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 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而快樂的情緒體驗, 正是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不竭的源泉。

4.2 認識的直觀原理, 使學生對具體情境進行感知, 激發學生的興趣

從方法論看, 情境教學是利用反映論的原理, 根據客觀存在對人主觀意識的作用進行的。而世界正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游泳課中的情境教學所創設的情境, 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優化了的, 因此是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外界環境, 這種環境設置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 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不僅影響學生的認知心理, 而且促使人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 從而引起人本身的自我運動。情境教學法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 通過鮮明具體的情境的設置, 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 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 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

4.3 思維科學的相似原理, 融合學生的類似體驗

相似原理是進行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之一。游泳課中的情境教學需要和學生生活中知識經驗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 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知對象, 使學生大腦中的相似塊增加, 有助于學生學習中靈感的產生, 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日后遇到相似情境的思維和行動的能力。

4.4 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相統一, 發掘學生的無意注意

意識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綜合, 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是意識的兩種形式。有意注意是有明確目的, 必要時需要意志力, 努力維持的一種注意;而無意注意是沒有自覺目的, 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一種注意。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正在于誘發和利用無意識心理活動從而提供的認識潛能。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是人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學的目的就在于盡可能地調用無意識的這些功能, 也就是強調于不知不覺中獲得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4.5 理智活動與情感活動的相統一, 建立溝通的渠道

人們常言:“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就是指在教學特定的情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由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構成, 兩者之間相互影響, 彼此依存。在游泳課的教學過程中, 教師的語言、表情、動作以及角色扮演等, 都與學生構成了一個交流的通道, 在這交流活動中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為日后順利溝通和教學提供了渠道。

摘要:游泳課是大學公共體育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承擔著教授大家游泳技術技能和掌握相關知識的責任, 而游泳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運動項目, 對強身健體有著獨到的效果。因此, 學校希望通過游泳課的教學能夠達到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游泳技能 (如蛙泳、自由泳) 和相關知識 (如溺水的急救等) , 進而達到應用其進行體育鍛煉和健身的目的。

上一篇:教學原則論文下一篇:教學模式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