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企業加強應急管理工作范文

2023-10-11

企業加強應急管理工作范文第1篇

新時期的民兵工作方針, 既給民兵應急分隊建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提供了發展機遇, 也給民兵應急分隊建設帶來了不少新情況、新生問題。主要表現在:民兵應急分隊要求人員相對穩定與企業人員流動大的矛盾;民兵應急分隊訓練層次比較低與未來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中對人員素質要求比較高的矛盾;民兵應急分隊活動較多與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抽人難的矛盾等。

處理以上問題, 在企業應急民兵隊伍組建和發展過程中, 應首先從以下三個方面給予明確和加強。

第一, 建制和定位方面。

企業民兵應急分隊定位問題, 是一個關系到建設方向的基本問題。企業應急民兵從建制范圍來看, 是企業基干民兵的一部分;從業務職能來看, 是企業基干民兵中一支應對突發情況、執行突擊任務的機動分隊。因此, 從使命來講, 是應付突發情況、執行突擊任務的應急分隊;從性能來講, 是機動分隊。明確的建制定位, 清晰地使它與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區別開來。應急和機動的特性, 又客觀地要求其定位必須高于一般意義上的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

第二, 建設目標方面。

民兵應急分隊建設的目標是:“具備整體遂行作戰任務和應付突發情況的能力”。企業民兵應急分隊應按照這個標準加強建設, 具體體現在政治合格、組織精干、訓練有素、裝備齊全、反應快速等五個方面。其中, 政治合格是核心, 訓練有素是基礎, 反應快速是特征。

第三, 主要任務方面。

民兵是我國三結合武裝力量之一, 同時又是我軍的后備力量, 自身具有對內與對外、平時與戰時雙重職能。民兵應急分隊作為民兵隊伍的重點和“拳頭”, 更應該具備對內、對外和平時、戰時的功能。從貫徹平戰結合的原則, 履行對內、對外職能的需要出發, 本人認為, 企業民兵應急分隊應主要履行以下四項任務:一是配合公安部門制止動亂、平息暴亂、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 維護社會穩定。二是配合部隊作戰, 堅持就地斗爭, 積極參戰支前, 守護重要目標。三是協助地方做好搶險救災工作, 完成各種急難險重任務。四是加強軍事斗爭準備, 擔負戰備執勤和重大節假日的戰備值班任務。

2 規范和強化企業民兵應急分隊建設的途徑

第一, 關于組織建設問題。

在布局上, 根據部分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短期內難以走出低谷的現狀, 要作適當調整, 同時, 有計劃地在新興企業中建立民兵應急分隊。專業上, 除編一些步兵、偵察等軍事專業外, 也要編一些防化、渡河、交通、通信、工兵等專業, 以滿足執行多種任務的需要。

第二, 關于裝備問題。

民兵應急分隊的裝備, 一要解決“聯”的問題, 裝備必要的通信器材, 使軍分區、縣級人武部、企業人武部之間保持經常的聯系, 一旦有事, 能聯得上, 保證不間斷的指揮。二要解決“動”的問題。裝備必要的運輸工具, 使應急分隊具有較強的機動能力。三要解決“用”的問題。和平時期, 企業民兵應急分隊執行較多的任務是配合公安部門維護社會治安、協助地方搞好搶險救災、特大事故救援等。因此, 除配備作戰武器外, 還要配備一些冷兵器和特種專業器材。解決裝備的渠道, 一是軍隊和地方相結合。作戰武器, 由軍隊系統配發。冷兵器和特種專業器材, 由地方政府解決。二是購置與指定相結合。冷兵器, 如頭盔、盾牌、警棍等, 主要是購置解決;交通和通信工具, 可以指定有關單位進行保障。

第三, 關于訓練問題。

為提高企業民兵應急分隊遂行整體作戰任務和應付突發情況的能力, 要加大訓練改革的力度。在訓練內容上, 實行基礎課目與應用課目相結合, 以應用課目為主。除搞好基本的技術戰術訓練課目訓練外, 適當增加高科技兵器常識的教育。如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作戰特點, 維護社會穩定、撲滅火災、處置特大事故等所需要的課目等。在方法步驟上, 要一步一步訓練, 一個課目一個課目訓練, 訓一個驗收一個, 合格一個再轉換新的課目。在訓練形式上, 對應急分隊成員可采取周期升級式訓練。以兩年一個周期較為適當, 如果周期過密, 企業難以承受, 人員不便抽調, 在實踐操作中也難以落實;如果周期過長, 則對于所學的知識難以鞏固, 難以達到常溫常新、溫故知新的效果。

3 改進企業民兵應急分隊建設的措施

一要抓改革。新時期加強企業民兵應急隊伍的建設, 必須通過改革來推進和實現。因此, 一是在隊伍的整組上, 要始終遵循精干高效的組建原則, 要在以往僅是一年一度的整組的基礎上, 結合企業機構的調整和人員的變動情況, 實行隨缺隨補, 保證建制完整。為此, 可根據企業人員相對穩定, 費用投入相對較小的組建優勢, 適當增加后備力量, 即在人員的落實上, 采取編制和機動的辦法, 按1∶1.2的人員比例落實人員, 以切實保障出勤率;二是在日常訓練上, 要改變過去在低水平層面循環的情況, 在內容設置等方面做一些改進, 及時增補能夠適應新時期戰時需要的新課程;三是在政治教育方面, 既要增加時事、形勢的分析教育, 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又要結合建制、應急和機動的特性, 加強維持社會治安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政策法規, 如《戒嚴法》、《防暴條令》等的學習、考核。

二要抓保障。企業應急民兵隊伍建設的保障, 涉及面廣泛。在政治保障上, 要堅持黨指揮槍的基本原則, 要“堅持用理論武裝來培育、堅持用黨性修養來砥礪、堅持用領導示范來引領、堅持用崗位實踐來弘揚”。而在人員配備和政治思想得到保障之后, 主要的問題就是經費保障問題?!睹癖ぷ鳁l例》規定:“企業事業單位的民兵和民兵干部在參加軍事訓練期間, 由原單位照發工資和資金, 原有的福利待遇不變;其伙食補助和往返差旅費由原單位按照國家規定在有關項目中開支。”而現行的《企業法》、《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對這一問題沒有涉及, 導致企業不好操作。因此, 今后在制定或修訂法規時, 應注意與經濟法規銜接起來, 以政策法規的形式加以明確, 便于各級人武部門和基層人武組織有法可依, 也為常態化開展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三要抓創新。組織開展企業應急民兵工作要注重與企業實際相結合, 突出強調企業應急民兵的企業特性, 明確率兵參建的基本思路。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宣傳溝通, 提升企業領導對應急民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的性質理解。在編制上, 要遵循“有利于組織領導、有利于快速動員、有利于執行任務”的原則, 在吸收應急民兵隊員時, 注重將一些年富力強, 在生產工作崗位表現突出的人員吸收到隊伍中來, 扎實隊伍的基礎。在工作形式上, 可通過開展生產創業積分競賽等活動, 與企業生產工作相結合。在日常軍事素質的提升上, 要注重參加上級軍事機關的軍事訓練, 強化應急民兵在紀律性、執行力等方面的剛性培養。在行動執行上, 要突出應急民兵隊伍“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執行遂行任務和應付突發情況的能力特色, 在企業發生突發性重大災害如洪災、火災時, 突出發揮應急分隊集結迅速、處置快速、精干高效、作風頑強的精神風貌, 取得企業領導和廣大職工群眾的廣泛認可。在輿論引導上, 要以先進典型為榜樣搞好引導教育, 及時發現、培養和樹立一批各具本職專業特色、有示范作用的先進典型, 引導樹立生產崗位的先進、民兵工作的典型, 從而實現生產工作和民兵工作的有機、合理結合, 進而形成愛武、強武、愛崗、敬業的良好氛圍。努力開拓創新, 在企業生產工作中樹立民兵的良好形象。

4 總結

企業加強應急管理工作范文第2篇

“基層應急”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

津政辦發[2009]57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屬單位: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52號)和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津政發[2008]28號),為切實抓好我市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層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經市人民政府領導同志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清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基層的應急能力是全部應急管理的基礎。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重要體現,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來,在各級黨委、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扎實工作,狠抓落實,社會各界積極支持、廣泛參與,我市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總體能力有了明顯提升,但基層應急管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一些地區和部門對基層應急管理工作重視不夠,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基層應急組織機構還沒有完全落實,個別單位應急管理工作無人抓;應急預案體系建設不夠完善,基層應急預案普遍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基層應急機制還不健全,預測預警體系和信息報告制度還不規范;基層應急準備特別是應急資源準備不足,先期處置能力較弱;基層應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滯后,群眾自救互救能力較低。此外,我市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事故災難隱患較多,基層公共衛生事件時有發生,引發群體性事件的誘因復雜,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對此,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要有清醒的認識,牢固樹立抓基層就是抓大事的意識,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上來,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實實地把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抓緊抓實抓好。

二、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全面履行政府職能,以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落實和完善應急預案為基礎,以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為重點,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應急體系,強化源頭管理,夯實基層基礎,全面提升基層應急管理水平和應急保障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為促進我市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做貢獻。

(二)工作目標?;窘M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健全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形成政府統籌協調、群眾廣泛參與、防范嚴密到位、處置快捷高效的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機制,相關法規政策進一步完善配套,基層應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強,人民群眾公共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層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顯著提高。

三、加快推進基層應急預案和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制建設

(一)完善基層應急預案體系。要進一步擴大應急預案覆蓋面,全力推進預案編制工作向基層單位延伸?;鶎宇A案要符合實際,職責清晰,簡明扼要,可操作性強,并根據需要不斷修訂完善。區縣應急辦要會同公安、教育、民政、衛生、地震、安全監管等部門加強業務培訓,制訂編制指南或預案范本,規范預案編制、審批、備案、修訂等管理工作。安全生產的應急預案管理和宣傳培訓工作,由市安全監管部門會同區縣應急辦及相關部門組織實施。全市所有街道社區、鄉鎮村屯和各類企事業單位,要在2009年底前完成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各基層組織和企事業單位要針對本區域、本單位常發突發事件,有計劃地組織開展群眾參與度高、應急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省資金的應急預案演練。高危行業企業應急演練,每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

(二)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地區各類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對工作,要加強統一領導和綜合協調,成立或明確應急管理領導機構、辦事機構,確定相關責任人員。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要將應急管理納入自治管理的重要內容,落實應急管理工作責任人,做好群眾的組織、動員工作。企業和學校要堅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點,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生產經營單位,尤其是大型企業、高危行業、市屬各高校要設置或明確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配備應急管理人員。其他基層機關、社會團體和事業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在屬地政府的統一領導和相關專業部門的指導下開展應急管理工作。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根據突發事件的不同特性,加強對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分類指導和督促檢查。

(三)理順應急管理工作機制。要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密切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基層組織、基層企事業單位以及上級救援機構之間的協調配合,實現預案聯動、隊伍聯動、信息聯動、物資聯動。要健全隱患排查監控機制,對各類危險源、危險區域和因素以及社會矛盾糾紛進行全面檢查,對發現的隱患要及時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改正,同時要建立隱患排查信息數據庫,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和動態監控。要強化信息報告和預警機制,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和高危行業企業要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各基層單位要加強值班工作,重點區域、行業、部位要設立安全信息員,建立和完善預警信息通報與發布制度,構建覆蓋全面的預警信息網絡。要強化社會聯動機制,發揮群眾團體、社會組織、自治組織及公民在突發事件預防和應對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基層應急管理的整體合力。

(四)完善相關法規政策。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貫徹落實和宣傳培訓工作,逐步將應急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有關部門要研究完善應急管理財政扶持政策,建立應急物資征用補償制度,研究制定分散災害風險、減少群眾損失的保險政策。要研究制定促進應急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鼓勵研發適合基層、家庭使用的應急產品。要研究制定志愿者參與應急管理的指導意見,鼓勵和規范社會各界從事應急志愿服務。要研究建立應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捐贈,形成團結互助、和衷共濟的社會風尚。

四、努力提高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要按照專業救援和群眾參與相結合、險時救援和平時防范相結合的原則,建設專業隊伍為骨干、兼職隊伍為輔助、群眾隊伍為基礎的基層應急隊伍體系。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要組織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民兵、預備役人員、物業保安、企事業單位應急隊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層應急隊伍。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和各類企事業單位可根據有關要求和實際情況,組建綜合應急隊伍。大中型高危行業企業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建立專業的應急救援隊伍;小型高危行業企業要建立兼職的應急救援隊伍,沒有條件建立救援隊伍的要與有關專業應急隊伍簽訂應急救援協議,建立合作、聯動機制。要加強應急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配備必要裝備,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嚴明組織紀律,強化協調聯動,提高綜合應對和自我保護能力。

(二)完善基層應急保障設施。城鄉建設等重點行業的有關專項規劃編制要與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相銜接,統籌規劃應對突發事件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各鄉鎮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好村鎮規劃,合理避讓隱患區域,并指定一批房屋結構堅固、抗災避險能力強、交通便利、有衛生設施的學校、敬老院、村辦公樓、老年活動中心等作為應急避難場所。城市社區要嚴格功能分區,加強消防、避難場所等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將公共安全設施與其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步規劃和實施。電信、天然氣、自來水、電力、市政等主管部門和單位要提高公共設施抗災和快速恢復能力建設,并加強日常管理和巡查。積極推進社區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利用現有的計算機終端與有條件的區縣人民政府應急指揮平臺聯網,實現信息、圖像的快速采集和處理,高危行業企業和有條件的社區、學校等單位可布設一批電子監控設備,隨時掌握轄區的安全狀況。

(三)做好先期處置和協助處置工作。各基層單位對突發事件要早預見、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突發事件發生后,基層組織和單位要立即組織應急隊伍,以營救遇險人員為重點,開展先期處置工作,防止發生次生、衍生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將事態解決在萌芽狀態。必要時,要組織做好受威脅群眾的疏散、轉移和安置工作。當先期處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態,上級人民政府、部門和單位指揮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時,基層組織和單位要組織好基層應急隊伍和相關群眾,在現場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積極配合專業救援隊伍做好現場取證、道路引領、后勤保障、秩序維護等工作。

(四)抓好基層應急管理宣教和培訓工作。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有關部門要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宣傳教育工作,抓好對基層應急管理人員的培訓,使他們盡快熟悉掌握應急管理知識,提高應急管理水平。社區、鄉村要針對群眾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發事件,充分利用活動室、文化站、文化廣場以及宣傳欄等場所,廣泛開展應急知識普及教育,提高群眾公共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企業要切實抓好應急隊伍的訓練和管理,進一步加強對應急管理人員和職工應急專業知識培訓。要強化對農民工應急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工應急意識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學校要在加強校園安全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公共安全知識和應急防護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增強師生公共安全意識。

五、切實保障基層應急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將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作為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提高政府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一項重要任務,嚴格落實應急管理一把手責任人制度,切實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將基層應急管理融入到防災減災、安全保衛、衛生防疫、醫療救援、宣傳教育、群眾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產、生活等各項管理工作中?;鶎咏M織和單位的負責人要加強對本單位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平時組織開展預防工作,發生突發事件時要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主要領導要負責應急救援指揮工作。

(二)嚴格落實責任。全市各基層組織和單位要建立主要負責人全面負責的應急管理責任制。區縣人民政府要制定客觀、科學的評價指標和評估體系,將基層應急管理工作開展情況作為基層單位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的內容。公安、教育、民政、衛生、安全監管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針對基層組織和單位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的特點,加強對基層應急管理的檢查監督指導。要建立完善突發事件預防和處置獎懲制度,對不履行職責引起事態擴大、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任人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責任。

(三)加大應急投入。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應急能力建設的投入力度,著力解決制約基層應急管理的關鍵問題,使人力、物力、財力等要素適應應急管理工作的要求。社區、鄉村、企業、學校要切實加大對應急物資的投入,制訂應急物資保障方案,重點加強防護用品、救援裝備、救援器材的物資儲備,做到數量充足、品種齊全、質量可靠。有關部門和企業要加快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的應用,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并針對基層應急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加強與有關科研院所的聯合攻關。有條件的基層單位要加強應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配備必要的設備,逐步實現與有關部門數據信息的互聯互通。

(四)正確引導輿論。全市各基層組織和單位要提高正確引導輿論的意識和水平。突發事件發生后,履行統一領導職責或組織處置突發事件的人民政府,要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在第一時間發布準確、權威信息,正確引導輿論,穩定公眾情緒,防止歪曲事實、惡意炒作,克服或及時消除可能引發的不良影響。突發事件發生地的居委會、村委會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進行宣傳動員。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后,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對輿論反映的客觀問題要深查原因,切實整改。要組織新聞媒體積極宣傳報道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良好輿論氛圍。

企業加強應急管理工作范文第3篇

一、我國應急管理模式的特點

在中央政府層面, 我國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 分類別、分部門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進行應急管理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

(一) 國務院統一領導。

國務院是國家緊急事務管理的最高行政機構, 統一領導各類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置工作。遇到重大突發事件, 通常成立臨時性指揮機構, 由國務院分管領導任總指揮, 有關部門參加, 日常辦事機構設在對口主管部門, 統一指揮和協調各部門、各地區的應急處置工作。

(二) 部門分工負責。

國務院各應急部門分別負責一種或幾種相關類型的突發公共事件預防和處置工作, 其他相關部門協助配合。有些部門形成了部際協調機制, 如抗災救災協調機制、核應急協調機制等。

(三) 分級管理、條塊結合。

在條塊關系上, 按照突發公共事件的規模和范圍, 實行分級管理。對于由地方為主處置的突發事件, 中央部門給予指導、協調和幫助, 實行條塊結合管理。

(四) 部門應急體系初具規模。

負有直接處置突發事件職責的部門, 都建有相應的應急指揮機構、信息通訊系統、防災設施裝備、應急救援隊伍, 建立了監測預報體系、組織指揮體系和救援救助體系, 但完備程度參差不齊。

(五) 國家應急法律體系趨于完備。

我國已相繼頒布了有關應急管理的法律35件, 行政法規36件, 部門規章55件, 緊急狀態法和部門應急法規正在起草制定中。

(六) 國務院應急預案框架體系初步形成。

在以往各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的基礎上, 國務院有關部門著手進行了應急預案編制和修改工作, 初步形成了相互配套的國家應急預案框架體系。

二、加強公眾風險防范意識的必要性

自從2003年“非典”肆虐以來, 我國政府包括企業界逐步認識到社會風險的危害性及其破壞性, 開始建立并不斷完善應急管理機制。2008年對于整個中國來說是一個社會風險頻發的年份, 無論是年初我國東南省份的雪災, 還是震驚世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 這些無不考驗著我國政府應對風險的執政能力和我國應急管理機制的有效性。在經歷了這些社會風險以后, 也讓我們認識到, 社會風險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產物。作為政府, 加強公眾風險防范意識, 對于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已經迫在眉睫。

(一) 加強公眾風險防范意識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社會風險是一種導致社會沖突, 危及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的可能性, 更直接地說, 社會風險意味著爆發社會危機的可能性。一旦這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 社會風險就轉變成了社會危機, 對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都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從當前我國社會的總體形勢看, 整體平穩的同時存在著嚴重的社會風險:一方面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政治體系運行平穩有序, 社會整體發展保持著良好態勢;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各種問題和矛盾凸現出來, 不少問題和矛盾還呈現出繼續惡化的態勢, 社會風險也在不斷累積。社會風險的累積對中國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構成了潛在的、相當大的威脅, 從而也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了嚴峻的挑戰。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就必須控制和化解社會風險。

在我國現代化的發展、社會轉型的推進和融入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過程中出現的嚴重利益失衡, 是當前我國社會風險不斷累積的主要原因??梢哉f, 當前我國已經步入風險社會。

(二) 加強公眾風險防范意識是完善應急管理機制的前提。

公民減災意識的提高, 不僅有利于綜合災害風險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更有利于各級政府應急管理工作的完善。從學校做起, 廣泛普及減災與應急反應知識,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減災與應急管理效果。加強公共安全科學與技術學科建設, 培養各級各類減災與應急管理人才, 已是當務之急。重視減災與應急管理及減災與應急技術的開發, 對提高區域減災與應急管理能力有著重要作用。當前急需的工作是編寫各級各類減災與應急管理教材和科普書籍, 加大宣傳力度, 促進社區安全文化的建設。選擇典型的高風險地區和行業, 建立綜合災害風險管理范式, 依據我國自然災害區劃, 在一些高風險地區建立整合社區、行業和轄區政府一體化的綜合減災基地。通過綜合災害風險管理, 實現高風險社區安全體系的建設, 以此形成典型范式, 在同類型區進行推廣。選擇影響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及其代表性行業, 加強行業綜合減災能力建設, 即通過災害保險途徑與企業安全體系的建設, 強化同類行業的綜合災害風險管理能力, 降低單位產品生產的安全保障成本, 實現企業可持續經營目標。除此之外, 建設全社會的安全文化體系, 不僅對高風險地區與行業實現減災目標有重要作用, 而且對整個國家和各級政府完善與提高減災與應急管理能力都將起重要作用。

(三) 加強公眾風險防范意識是降低社會風險的基礎。

公眾風險防范意識的提高, 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社會風險;另一方面還能在社會風險來臨之際懂得如何來應對風險使個人風險降到最低。例如, 一些社會矛盾, 如果公眾提高自身的警惕性, 就可能使這些社會矛盾不會激化甚至演變為更大影響力的社會風險, 從而把社會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所以說, 要想有效地降低社會風險, 最基本的就是加強公眾的風險防范意識。

(四) 加強公眾風險防范意識是減少國家和社會損失的保障。

個體增強風險防范意識, 積極參與保險是發展應急體系的根本保證。當個體真正認識到社會風險和社會保險對社會和個人的重要性時, 才能增強防范措施, 減少風險損失。并且個體通過自己的行動可以降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因素給保險業帶來的不良影響, 個體的損失減少了, 就是真正減少了國家和社會損失。

三、幾點建議

(一) 樹立公眾風險防范意識。

危機防范意識是社會民眾對于危機和風險的認知、鑒別和防御的思想觀念。對一個國家而言, 理性的民眾公共安全意識和危機意識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也是整個公共危機管理的基礎。提高民眾的整體危機防范意識, 將會大大提高應急管理的效能, 降低災害和危機造成的損失。國外成功的應急管理經驗告訴我們, 在災害和風險未發生時, 投入大量資源提升民眾的預警、預防、預備和預案意識;在災害來臨時, 降低社會民眾的恐慌、迷信和脆弱心理, 是應急管理中的最高境界。因此, 美國著名行政學家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說,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錢預防, 而不是花大量錢治療”。

胡錦濤指出, 要將災害預防等科學知識納入國民教育。教育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危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環節, 風險意識的樹立以及應急技能的提升應當從中小學開始抓起。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 是將來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力軍, 是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從價值理性的角度看, 提升他們的危機防范意識, 增強他們的應急反應能力, 是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 是構筑危機防范體系的首要工程, 是建立應急管理機制的基礎工作。從實際情況看, 我國目前中小學生的整體危機防范意識薄弱, 面對突發性事件心理比較脆弱, 應急反應能力亟待提高。加強中小學生的危機教育、憂患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要加強中小學生的危機教育, 就要在中小學教育中納入公共安全教育的內容, 并使之制度化和法制化。教育是提升人力資本、開發人力資源以及提高國民素質的主要渠道, 而公共安全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憂患意識、預警意識和防范意識的不二法門。各級教育機構不僅要負責編制危機教育教材, 開設減災防災的專門課程, 培訓專門的從事應急教育的教師隊伍, 而且要聘請應急管理專業人士到學校進行訓練輔導, 將防災減災的知識和常識作為中小學必考的項目之一。要將應急演練與理論教育結合起來, 邀請相關的職能部門進行應急演練和情景模擬訓練, 從而增強中小學生應對危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提高他們對危機和災難的辨識能力, 提高他們的危機防范意識。

改變傳統應急管理的輿論導向, 構造全民重視危機防范和風險規避的文化氛圍, 對于提高中小學生的危機防范意識非常重要。傳統的應急管理輿論導向, 重視正面報道而忽視災害報道, 重視應急救援而漠視應急準備和善后處理, 重視轟轟烈烈搶險救災而輕視默默無聞減災防災, 結果導致了公民危機防范意識的普遍缺乏, 應急救助技能的普遍羸弱。當前我國進入各類災害頻發的風險社會, 在風險社會的語境下, 民眾的風險意識是必備的風險文化要素, 只有建構一種全新的風險文化, 形成全社會重視危機防范的輿論氛圍, 才可能讓中小學生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接收熏陶, 才能使他們能夠在災難中學習、在風險中反思、在危機中提高。

(二) 了解和認識社會風險。

首先, 要有風險是永恒存在的意識。從哲學的觀點來看, 風險現象之所以產生, 是因為不確定因素、偶然性因素的始終存在。沒有哪一個時代是確定必然地那樣發展的, 也沒有哪一個人或哪一種事物的發展道路是預先設定好的, 不確定因素、偶然性因素總是存在于社會發展的過程之中。因此, 風險的存在也是必然的, 就像德國社會學家貝克所說的, “風險是永恒存在的”, 所不同的是, 現代風險的破壞力、影響力和不可預測性都大大加劇了。明白了這一點, 我們就要居安思危, 建立健全各種風險應對機制, 這樣在面對某一具有巨大危害性的風險事件時, 才不至于驚恐萬分, 不知所措, 喪失理智;其次, 要以科學的態度認識風險, 充分認識風險具有的兩重性。風險不僅有其消極的一面, 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人們通常是從消極的角度去認識和評價風險的, 這當然沒有錯, 問題在于, 我們也不能由此忽視甚至否認風險的積極意義。從積極的角度來看, 風險的存在擴大了人們的選擇余地, 給人們提供了選擇自己生活方式和發展道路的可能和機會, 人們通過積極的創造去把握這種機會, 就有可能把理想化為現實。這在經濟領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積極地利用風險做出投資決策被看作是市場中最富有活力的一個方面。明白了風險的兩重性, 面對風險, 我們才不至于產生悲觀主義情緒, 消極厭世, 無所作為;再次, 要以健康的心態應對風險。當風險事件爆發, 災害降臨的時候, 人的心理狀況和意志力是抵抗災害、戰勝災害的有力保證。大量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 大多數人在面對災害突然發生時都有可能產生害怕、擔憂、驚慌和無助等心理體驗, 但過分的恐慌、焦慮、不安、緊張的情緒和過度的擔心會削弱人們身體的抵抗力, 降低人們應對災害的心智水平。為此, 面對風險的爆發, 一方面要坦然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 不必刻意強迫自己否認存在負面的情緒, 同時采取適當的方法處理這些情緒, 以積極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盡快恢復被災害打亂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保持樂觀自信的理智態度, 樹立戰勝災難的堅定信念。越是危難之時越能考驗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戰勝困難需要勇氣和信心, 更需要必勝的信念??傊? 健康的心態是應對風險的必然要求, 也是風險意識的基本內涵之一。

(三) 掌握防范社會風險的要點。

對于社會風險的分類, 按照不同領域可以分為, 經濟風險、政治風險、文化風險和生態風險等??紤]到我國社會風險與我國社會問題之間的復雜關系, 亦即, 我國社會風險潛藏于社會問題之中, 而每一種社會問題往往不是內含一種社會風險, 而是內含著多種社會風險, 大多數問題都與不同類型的社會風險是相互關聯的。作為公眾來說, 面對如此復雜的風險, 必須掌握最基本的風險防范要點。對于不同種類的社會風險, 無論是經濟風險還是政治風險, 作為公眾來說, 首要的一點就是在國家法律以及立法允許的范圍內理智地面對問題, 不恐慌、不盲從, 認識到個人在社會中的責任及義務, 相信黨、相信國家, 這才是防范風險最基本的要點。

(四) 建立社會風險日, 完善應急管理機制。

社會風險具有多變性、頻發性以及復雜性, 并且社會風險對整個國家、社會, 包括每一個公眾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由此看來, 社會風險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國也應該為社會風險建立風險日。建立社會風險日, 首先, 可以肯定社會風險的重要地位, 它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關注的課題;其次, 可以更好地宣傳和教育公眾, 讓他們能夠充分地認識和了解社會風險, 居安思危;再次, 社會風險日的建立, 可以讓公眾和國家記住曾經的歷史, 總結經驗, 服務于未來;最后, 也能督促政府更好地完善我國的應急管理機制來有效地應對社會風險。

參考文獻

[1]王謙.我國的危機管理機制.半月談, 2005.

[2]薛蘭, 張強, 鐘開斌.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

[3] (澳) 羅伯特·希斯.危機管理.北京:中心出版社, 2001.

[4]李經中.政府危機管理.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3.

[5]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政府應急管理機制研究.

[6]史培軍, 劉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與應急管理對策.

[7]熊光清.當前中國社會風險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對策.教學與研究, 2006.7.

[8]張成福.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人民日報, 2003.6.

企業加強應急管理工作范文第4篇

一、調整水旱災害管理思路,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安全等宏觀形勢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迫切需要調整防汛抗旱工作思路, 體現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水新理念。強化防汛抗旱基礎工作, 認真做好防洪區劃和主要河流洪水風險圖, 據此安排和調整經濟布局和生產結構, 建立洪水風險管理體系, 加強政府有效的社會管理, 整合利用社會資源, 建立全社會的防洪減災保障體系, 依法規范人類社會活動, 全面提高抗御水旱災害風險的能力和現代化社會管理水平, 科學安排洪水出路, 加強洪水調控手段, 有效規避、控制和分散洪水風險, 合理利用雨洪資源, 保護河流生態環境, 有效防治和減輕水旱災害。同時, 完善防洪抗旱法規制度, 不斷完善各類防洪抗旱預案和重要水利樞紐的調度運用計劃, 建立洪水風險管理制度和預警預報、救災及災后重建的機制, 逐步推行洪水保險制度, 完善防洪保護區、蓄滯洪區以及洪泛區的管理機制。

二、進行組織、資源、信息整合, 從而形成科學的應急指揮、應急保障、應急防范三大體系

一是組織整合, 防汛抗旱是一個涉及面廣、錯綜復雜的系統工程, 必須建立強有力的管理隊伍, 實行統一管理, 科學管理, 依法管理。建立機構健全、管理有序、運轉高效、程序規范的防汛抗旱管理體系, 完善各級防汛指揮決策系統, 加強對防御水旱災害的組織領導, 強化統一指揮、科學決策和分級分部門負責的機制, 有效解決洪澇災害應急管理體制上條塊矛盾突出的問題, 專門負責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值守應急、信息匯總、綜合協調等職能。實現對洪澇災害管理工作的系統化、專業化。為加強其綜合協調能力, 機構可高配, 使其責權相當, 便于開展工作。二是信息整合, 就是建立起統一高效的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信息反饋系統, 加強重要流域、重要區域、重點防洪城市的水文報訊和預警預報系統建設, 提高對各種汛情、旱情、災情等信息的管理水平。加快自動氣象監測站, 小型天氣雷達站、水文監測點等檢測預警設施建設, 提高對災害監測的覆蓋面。加強通信系統建設, 開拓高新技術通信系統, 提高重大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通信保障水平。三是資源整合, 就是統一管理、科學配置、重點建設、合理調用, 建立起一整套指揮集中統一、結構完整配套、功能全面詳盡、反應靈敏可靠、運轉及時高效的應急機制。一旦發生重大災害事故, 能夠及時受理、科學調度、果斷決策、快速反應, 形成協同作戰局面, 提高城市抗災救災、控制和消除事故后果的能力和效率, 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三、扎實抓好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和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一是加強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將危機防范和應對知識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內容, 納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 納入全社會的科普教育活動, 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 知識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改變應急知識宣傳上的“運動式”模式, 實現宣傳的經?;?、日?;? 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多層面、全方位、經?;男麄鹘逃? 全面提高城鄉群眾對洪澇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二是應急預案工作。要學習日本、美國等國的好經驗好做法, 加強基層單位的洪澇災害的應急預案的演練, 并使之形成制度化, 通過開展經常性的洪澇災害應急演練, 可以達到檢測預案, 鍛煉隊伍, 磨合機制和宣傳教育的目的, 不斷提高廣大干群洪澇災害應急管理的組織指揮能力、應急反應能力、快速救援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搞好應急演練, 要突出重點。

四、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 提高應急保障能力

把防汛抗旱應急管理納入各級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優先安排領域, 按照現行事權、財權劃分原則, 分級負擔應急體系建設、應急管理和處置洪澇災害事件需由政府負擔經費。加強基礎管理設施建設, 防患于未然, 增強防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健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社會資源依法征用與補償機制。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相結合的應急保障資金投入機制。一是抓好應急物資監測網絡和預警體系建設, 加強對防汛抗旱物資儲備的監督管理, 并建檔建冊, 建立數據庫, 實現需求預測預警, 及時予以更新和補充, 以備應急狀態下的征集調用。二是抓好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儲備建設, 對專業性較強、峰值需求量大、生產啟動周期短的應急物資, 實行生產能力儲備。三是抓好防汛抗旱應急物資倉儲與配送能力建設, 完善應急工程程序, 確保應急所需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及時供應。把防汛抗旱物資儲備作為一項戰略性舉措來抓, 各級政府應逐步加大投入, 按要求儲備一定規格和數量的防汛抗旱物資, 要進一步優化布局國家和省級防汛抗旱應急物資儲備庫點, 健全調撥與配送應急物資的倉儲、運輸體系。

五、建立重大突發事件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體系

企業加強應急管理工作范文第5篇

一、防汛辦的基本情況

1. 基本情況

鞍山市千山區共5個鄉鎮, 總人口10萬人, 全區總面積270.6平方公里。境內水利設施眾多, 河流縱橫, 加之耕地面積大, 防汛抗旱任務十分繁重。

這幾年來, 我區防汛辦圍繞為領導決策服務, 提高防汛抗旱科技水平和工作效率, 更好地滿足新形勢發展的要求, 結合本地實際, 編制完成了《防汛抗旱應急預案》, 制定和完善了防汛抗旱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度, 防辦工作人員崗位責任制度, 水、雨、工情、災情、險情報告制度, 防汛會商制度, 防汛值班制度, 防汛物資儲備管理制度, 加大了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加快了防辦信息化建設步伐, 初步建立建設防汛抗旱工程數據庫, 建立自動雨量監測站8個, 多要素氣象站2個, 自動水位站4個, 與移動部門聯系建立了防汛信息短信平臺, 及時傳遞發送防汛信息, 為奪取防汛抗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2. 存在的問題

按照正規化、標準化、防辦建設標準的要求, 我區防汛辦建設還有一定的差距。一是經費不足, 目前防辦條件差, 辦公設備簡陋, 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薄弱, 信息源開發不足, 信息采集和傳輸手段落后。二是防辦人手少, 專業人員缺乏, 人員素質不高, 難以適應現代化防辦工作發展需要。三是基層防辦能力弱, 鄉鎮無專門的防辦機構, 無專職人員, 無固定的投資渠道;大多小型水利工程無專管人員, 防汛抗災工作沒人抓, 信息收集十分困難。

二、對策和建議

1. 重視防辦建設, 提高管理能力

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防汛抗旱機構建設, 對防辦要高看一籌、厚愛一份, 解決與其所履行工作職責相適應的行政編制和相應級別, 確保人員到位, 增加投入, 改善辦公條件。特別是鄉鎮和小型水庫要落實專兼管人員, 落實防汛經費。加強防辦隊伍建設, 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質高、專業技術能力強, 結構合理的防汛抗旱專業人員, 從工作的系統性、連續性出發, 要確保各級防辦人員, 特別是熟悉情況人員相對穩定, 并重視專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和素質訓練, 更新知識, 提高技能。防辦工作人員要有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理念, 堅持以人為本, 注重統籌兼顧, 保持人水和諧。強化責任意識, 大局意識, 發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和“98”抗洪精神, 切實履行崗位職責, 爭創工作一流。

2. 堅持未雨綢繆, 提高“三預”能力

一編制完善各類預案, 重點要編制完善小型水庫度汛預案、山洪防御預案和鄉鎮、街道、企事業單位基層防汛抗旱預案等, 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預案體系;組織進行預案演練, 并根據演練和實際運行情況, 對預案及時修訂完善, 提高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強化預案的約束力和執行力。二密切關注水雨情, 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系溝通, 對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要加密監測, 提高災害預報的超前性、準確性;三完善預警機制, 及時轉移安置群眾, 避免人員傷亡。

3. 強化信息管理, 提高參謀能力

防汛抗旱辦公室是按照國家防總關于應急管理信息上報的有關規定, 努力提高信息收集、整理、上報工作的質量和時效性, 不斷提高參謀能力。一要全程跟蹤水雨工情, 隨時掌握水旱災情信息, 嚴格信息上報制度, 應急管理信息報送要執行首報、續報程序, 凡達到起報標準的, 各級防指要在第一時間, 采用電話或其它方式上報信息。凡漏報、遲報、瞞報信息的, 要通報批評, 由此造成損失的, 要依法依規追究責任。二要提高會商建議和決策參謀能力, 會商就是通過研判分析雨情、水情、災情、工作、調度、搶險等方面的情況, 提出科學決策和分類指導的具體建議, 供防汛抗旱指揮人員參考。防汛抗旱實踐無止境, 提高會商建議和能力無止境, 在防汛抗旱的微觀決策、宏觀決策, 防汛部門都要當好參謀, 都要提出參謀意見, 努力做到決策參謀有道, 經得起防汛抗旱減災的實踐檢驗。三要重視信息化建設。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 構筑硬件平臺, 開發利用專項業務應用系統, 盡快建立完善防汛抗旱基礎數據庫, 以備防汛抗旱急需使用, 提高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4. 注重各方聯系, 提高協調能力

防汛抗旱工作千頭萬緒, 加上千山區有大面積農田, 防汛任務繁重, 抗旱任務也不輕。做好這項工作, 不僅是水利、防汛部門的事, 它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 需要部門聯動, 群眾參與、行政首長指揮, 因此, 是防辦人員必備的基本功。一是積極向上級領導反映情況, 爭取各級領導對防汛抗旱工作的支持;二是對下級防辦, 要加強聯系和指導, 切實保證下情及時上達, 上情及時下達;三是注意橫向協調, 加強與氣象、民政、農業、國土資源、水文、新聞、防汛抗旱指揮部成員等部門的聯系溝通, 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 必要時要加強與軍、警、消防部隊的協調溝通, 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防汛抗旱工作;四是隨時了解和掌握可能出現的水事糾紛和矛盾, 提前介入, 及時查處, 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防止事態惡化, 確保大局穩定。同時, 要協調各方加大工作落實力度, 切實做好督辦工作, 在這復雜紛繁的協調督辦中, 既體現我們的能力, 又檢查我們的工作。

5. 建立完善制度, 提高保障能力

企業加強應急管理工作范文第6篇

多年來,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工作, 國家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 進一步明確了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近幾年國務院先后下發多個專門的指導意見, 從不同層面, 對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 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初步形成了分級管理、統一指揮、職責明晰、協同作戰的礦山應急救援網絡, 我國礦山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以良好態勢穩步推進。文章就煤礦應急救援機構在應急管理和事故救援中的定位及隊伍建設, 談了認識和見解。

1 煤礦應急救援機構在井下應急管理和事故救援中的定位思考

1.1 煤礦應急救援機構在事故救援中定位

礦山救護隊是處理礦山災害事故的專業隊伍, 主要任務是搶救礦山遇險遇難人員, 處理礦山災害事故, 參加排放瓦斯、震動性爆破、啟封火區、反風演習和其他需要佩用氧氣呼吸器作業的安全技術性等工作。

實踐證明, 煤炭企業離不開礦山救護隊。由于井工開采的特點, 煤礦井下一旦發生事故, 在有毒有害的氣體環境條件下其他人員無法實施救援, 必須由救護隊員佩戴氧氣呼吸器從事各項工作。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制約, 在事故救援過程中礦山救護隊獨立作戰能力較差, 必須有相關工種或人員的配合, 才能完成整個事故救援任務。這既有救護隊自身原因, 如裝備的缺乏、指揮人員專業知識的匱乏、生產經驗不足等, 更有體制的原因。如《煤礦安全規程》規定, 救護隊隊長僅作為指揮部成員, 主要負責救護隊自身行動。在事故處理過程中, 救護隊的意見得不到充分重視。更有甚者, 強令救護隊違章、冒險作業, 這時往往容易出現自身傷亡事故。再如, 礦山救護隊人員組成中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務人員, 如果事故救援現場遇到傷員, 只能簡單處理后交專業的醫療急救人員搶救。傷員在第一時間受不到專業醫務人員的救護, 等等。也正是這些原因, 使礦山救護隊專業化程度較高, 作用單一。

鑒于目前煤礦災害事故應急救援處理的現實制約, 在煤礦事故救援中, 應急救援機構必須立足自身專業優勢, 發揮主體作用, 提高事故救援的成功率。

礦山救護隊作為專業應急隊伍, 一是必須強業務、提素質, 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 加強戰備訓練特別是高溫濃煙演習和大運動量的體質訓練, 不斷提高指戰員的技術、業務、身體和心理素質;二是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在煤礦事故救援中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 完成煤礦事故搶險救災任務。

1.2 煤礦應急救援機構在應急管理中定位

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處理過程中, 通過必要的應對機制, 采取一系列措施, 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有關活動。

應急管理是對突發事件的全過程管理。根據突發事件的預防、預警、發生和善后4個發展階段, 應急管理可分為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4個過程。應急管理又是一個動態的管理, 包括預防、預警、響應和恢復4個階段, 均體現在管理突發事件的各個階段。應急管理還是個完整的系統工程, 可以概括為“一案三制”, 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應急機制、體制和法制。

煤礦應急救援是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負責煤礦事故的應急救援。礦山救護大隊、中隊等煤礦應急救援機構, 是應急管理中的專業應急隊伍之一, 是應急救援隊伍體系中的中堅力量, 發揮著主要作用。

當前煤礦企業按照《安全生產法》、《煤礦安全規程》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 編制了全礦井的應急救援預案, 即《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根據礦井各類災害事故的特點, 制定了具體的預防和處理方法措施。救護隊對服務礦井《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收集、培訓, 參加礦井反風演習、救災演習演練[1]。

存在的不足:由于礦井各類災害事故的特點不同, 礦井預案中沒有給出每項任務的具體實施細節。因此, 還應根據礦井災害性質的不同, 分別制定具體的事故應急處理計劃, 以及具體的預防和處理方法措施。按照煤礦生產的特點, 分地面和井下兩部分。井下部分的《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 要求其內容更加具體, 更有針對性, 操作性和實用性更強。必須制定不同類型災害事故處理的標準操作程序, 與井下生產有直接關系的地面設施及場所, 都要納入《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范圍, 真正起到預防事故發生的作用。

針對上述弊端, 有的礦山應急救護機構專門制定《煤礦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有效地彌補了服務礦井《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的不足。

1.3 礦山救護隊如何適應當前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發展的需要

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與公共衛生、自然災害、社會安全應急救援體系共同構成國家應急救援體系, 是國家應急管理的重要支撐和組成部分。而礦山救護隊作為處理礦山事故的應急救援隊伍, 主要負責煤礦企業的應急救援, 具有典型的行業局限性。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各種影響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與社會秩序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多,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發生的頻率高、危害程度大。自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災害事故發生以來, 救援行動中暴露出很多日常應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如:救援力量分散、救援職責不明確、應急聯動效率低等, 給國家財產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現有的應急救援資源, 對當前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改進、整合和完善。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國發[2010]23號) 第五部分“建設更加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明確指出要加快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建設:“按行業類型和區域分布, 依托大型企業, 在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支持下, 先期抓緊建設7個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 配備性能可靠、機動性強的裝備和設備, 保障必要的運行維護費用。推進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水上搜救、船舶溢油、油氣田、危險化學品等行業 (領域) 國家救援基地和隊伍建設。鼓勵和支持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依托大型企業和專業救援力量, 加強服務周邊區域性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對此, 礦山救護隊社會化服務、一專多能、實現應急救護資源共享, 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客觀要求, 是大勢所趨。

2 加強煤礦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幾點建議

2.1 加快救援技術裝備更新步伐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目前, 大多數礦山救護隊只能維持最基本的裝備, 還只是“小而全”、低水平重復配備, 可靠性差, 遠不能滿足搶險救災實戰的需要。近年來多起事故救援中都暴露出救護隊裝備不足, 缺乏必要的先進救災防護裝備以及搶險救災先進裝置, 極大地影響到救援效果, 甚至于救護隊發生自身傷亡。因此加強礦山救護隊伍裝備建設是做好搶險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 加強裝備建設, 必須堅持適度超前、優化組合的思路, 從精、從高、從優提高礦山救援裝備的科技含量和現代化水平。尤其是救援車輛、大型破拆工具、單兵儀器防護裝備等, 都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 實現人與裝備的最佳結合。

建議成立礦山應急救援技術科研研發機構, 研發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地方財政加大投入, 重點研究開發系列救援產品和高科技裝備, 解決制約當前搶險救援中存在的國產裝備差、科技含量低的短板問題, 更好地為礦山救援隊伍提供高、精、尖先進裝備, 提升科技研發和救援技術裝備水平。

2.2 不斷完善應急救援功能

2003年2月26日國家局礦山救援指揮中心的組建成立, 使全國礦山救援工作有了一個新的管理中樞, 基本形成了以各級礦山救援中心為主導、企業直接管理、救護隊自主發展的框架模式。并且隨著當前國有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不斷深化,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共識, “減人提效”、“一崗多職、一崗多能”是改革的客觀要求。在此背景下, 救護隊伍也隨之進入了“精簡高效”、“一專多能”的發展時期, 由過去單一的礦山救護逐漸向著集礦山救護、地面消防、安全檢查、教育培訓、儀器裝備檢測、技術服務于一身的多功能隊伍發展。救援基地將越來越多地承擔社會救援職能, 不僅要處理本區域或跨區域礦山類的災害事故, 還要做好化學品類、危險品類及其他行業的事故搶險救援。建議出臺相關政策規定, 進一步加大救援資源整合力度, 實現資源共享。

2006年以來, 兗礦救護隊作為駐地應急救援的重要力量, 多次參加駐地應急救援演練、民兵演練, 先后受到濟南軍區、山東省等領導的檢閱。如2011年11月16日濟寧市舉辦的應急救援實戰演練, 就以突發地震、火災應急救援為主要內容, 駐地公安、消防、地震、衛生、供電、燃氣、供水、環保、通信、氣象、民政、綜合執法、志愿者隊伍等多專業救援力量參加了實戰演練, 兗礦救護大隊代表集團公司組織出動3個小隊, 參加了此次應急救援演練活動。

2.3 加大經費投入, 提高指戰員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

我國煤礦救護隊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產生的。計劃經濟時期, 由于各隊伍都是國家統一撥款、統一配備救援裝備, 不存在經費待遇問題。

在現行的管理體制下, 礦山救護隊伍的經費問題一直是困擾廣大救護指戰員的兩難問題。礦山救護隊所需經費主要由所在企業承擔。進入市場經濟后, 一切工作都通過經濟指標來衡量, 但救護隊不是生產單位, 不能直接創造經濟效益, 反而需要一筆經費維持日?;顒?。在安全形勢穩定的情況下, 救護隊顯示不出明顯的作用, 企業資金投入沒有動力;如果安全形勢不穩定, 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 此時需要救護隊承擔更多的安全責任, 企業卻拿不出更多的錢來維持救護隊。而現行大多數管理模式和體制不能從本質上解決經費問題 (讓企業擔負起救護隊的全部費用確實有一定的困難) , 既不能解決救護隊資金經費的兩難問題, 也不利于煤炭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建議從國家層面理順關系, 加大對救護隊伍的資金投入, 促進救護隊發展, 使救護隊承擔更多社會應急救援職能, 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應急救援體系。

此外, 長期以來救護指戰員經濟收入低、社會地位低的問題, 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由于某些原因, 救護指戰員至今未享受與礦井采掘一線職工同等工資福利待遇。尤其是救護津貼, 目前基本上執行20世紀90年代60元/月的標準, 甚至一些救護隊的救護津貼被取消。另外救護隊員的退役安置還比較困難, 超齡隊員普遍存在。建議完善體制, 建立合理的薪酬機制, 提高救護指戰員工資待遇。建立有序的人員新老更替機制, 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確保礦山救護隊伍的長期穩定發展。建議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救護隊伍標制服;參照某些省份的做法, 對礦山救護車輛掛特種牌照, 減免過路過橋費用;同時在法律層面上進一步提高礦山救護隊的社會地位, 真正與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相適應, 促進礦山救護隊伍健康發展。

3 結語

黨的十七大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深入人心, 國家應急救援體系日益完善, 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駛入了快車道。作為煤礦應急救援隊伍, 必須提高應急救援工作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處地位的認識, 抓住當前發展機遇, 立足于自身專業優勢, 加強隊伍自身建設, 提高綜合救援素質, 勇于承擔更多的社會救援職能, 積極融入到國家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發展中去。

摘要:通過分析礦山救護隊的專業優勢、任務、作用, 論述了煤礦應急救援機構在應急管理和事故救援中的地位, 提出了如何適應當前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發展需要, 加快救援技術裝備更新步伐、完善應急救援功能等問題。

關鍵詞:礦山救護隊,應急救援機構,事故救援中的定位,適應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上一篇:企業黨風廉政建設制度范文下一篇:入黨政治審查情況報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