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體制改革范文

2024-01-29

文化體制改革范文第1篇

②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③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

柱性產業

④要努力為人民提供廣闊的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

造源泉充分涌流

⑤開創全民族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

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中華文

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1)主體:億萬人民參加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2)目的: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3)形式:豐富多彩

(4)對當代青年的要求①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

②為培育知榮辱,講正氣,做奉獻,促和諧的文化風尚身體力行③做新時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①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②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③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

柱性產業

④要努力為人民提供廣闊的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

造源泉充分涌流

⑤開創全民族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

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中華文

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1)主體:億萬人民參加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2)目的: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3)形式:豐富多彩

(4)對當代青年的要求①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

文化體制改革范文第2篇

今天的會議,既是對我縣文化體制改革階段性工作的總結,也是對下階段改革任務的安排部署。規格很高、意義重大。我縣的文化體制改革分三步進

行,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第一步,我們按照“一局一臺一隊一站”模式,對文體局、廣電局、電臺、電視臺進行合并重組,打響了我縣文化體制改革的第一戰,為全縣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開好了局,鋪好了路。在此,我謹代表縣委、縣政府對長期奮戰在文化戰線的同志們表示衷心感謝,對新設置的三家單位掛牌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剛才艷霞部長就我縣文化體制改革工作作了一個很好的報告,我都贊成,希望同志們認真領會,抓好落實。下面,我就如何推進全縣文化體制改革工作講三點意見:

一、轉觀念,提認識,搶占文化發展先機

改革創新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而解放思想是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武器。我們要清醒地認識,改革是大勢所趨,早改占先機、不改沒出路。我們要改變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和抓文化只投入無效益的觀念,樹立抓文化就是抓發展的理念。要在意識觀念、發展路徑等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緊緊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解放發展文化生產力,努力培育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主體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增投入、強服務,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過公益性文化事業服務的最優化,不斷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我們要建立財政性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證公益性文化事業財政投入總量持續增長,加大對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紀念館、廣播電視臺和縣網建設的投入,加強社區和居民小區文化設施建設,強化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設,扶持體現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要優化財政投入的結構和方式,逐步推行項目資助和政府訂單制,在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實現由“養人”向“養事”的轉變,堅持在發展中搞活,在搞活中發展,不斷提高為群眾服務的水平。

三、轉機制、聚活力,推動文化產業繁榮

創新體制機制,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因素。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穩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我們要以此次設置“一局一臺一隊”為契機,進一步堅定市場化的改革方向,用市場激活文化,用競爭激活藝術,使文化體制更好地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要擦亮“XX文化”、“XX文化”、“XX文化”三張牌,以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為重點,加速文化企業改制,以骨干文化企業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推進集團化建設,培育市場主體,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實力、有競爭力的微觀主體,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

文化體制改革范文第3篇

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了新中國的發展嘔心瀝血,領導全國人民不懈奮斗,在黑暗中探索,在曲折中前進,雖然期間走了不少彎路,但是自從改革開放以后,逐步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中國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從那以后的三十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支柱:政治、經濟、文化,其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才能使我國不斷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對于進一步深化政治體系改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的政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既要有社會主義特征又要兼顧中國特色,及區別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又不同于以往社會主義國家僵硬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當今世界為一個國家樹立一面精神上的旗幟,就要堅定不移的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凝聚和激勵全國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當代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為根本任務。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持為人民服務和為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三者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經濟是基礎,只有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才能為政治、文化建

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對于經濟、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保證作用, 有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才能為經濟、文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又對經濟、政治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為經濟、政治建設提供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分別作為上層建筑,經濟基礎起到穩固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者各具特色,又緊密聯系,共同發揮作用,故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共同發展,才能推動我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最終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目標,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為進一步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機制保障。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

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胡錦濤同志深刻闡釋了改革開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表達了我們黨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的意志和決心。

改革開放高揚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

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29年開拓奮進、碩果累累的輝煌歷程,我們黨帶領廣大人民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開辟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成為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旗幟,已經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是以改革開放為內在動力的。通過改革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實現了一系列重要的體制機制創新,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遇空前挫折處于歷史低潮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沉穩、開拓奮進,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上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旺盛的活力??梢哉f,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

大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突出貢獻,就在于將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與改革開放、與發展社會生產力緊密聯系在一起,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歷史性課題。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比較落后這一基本國情出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體制改革,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聯系在一起,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通過對外開放,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為生產力的發展開拓出廣闊空間。改革開放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旺盛的生命力。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能夠發展社會主義。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體現了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與打破教條主義束縛有機結合,突出社會主義本質屬性與符合中國國情、適應時代特征有機結合,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經驗與保持獨立自主有機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已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寶庫中的輝煌篇章。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發展的嶄新局面。改革開放,已經成為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的最顯著的標志、最鮮明的特征。

改革開放是體制創新之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機制體制基礎。歷經近30年的改革,我國基本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作為微觀基礎的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政府主要職能開始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轉移,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日趨成熟,國家計劃、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機制不斷健全完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體系向開放型經濟體系的歷史性轉變。

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之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改革開放近30年來,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210871億元,年均增長9.7%,遠遠高于同期世界平均3%左右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四位。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農林牧漁全面發展。我國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解決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飯問題。工業持續快速增長。1979-2006年工業年均增長超過11%。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大幅度增長。1978年財政收入只有1132億元,2006年為3.88萬億元。國家外匯儲備1978年只有1.7億美元,2006年末國家外匯儲備10663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對外開放成效顯著。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07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實際利用外資由1985年的47.6億美元增至2006年的735億美元。人民生活明顯改善。1978-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長到117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長到3587元。農村貧困人口持續下降。反映城市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78年的57.5%和67.7%,降至2006年的35.8%和43.0%。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和農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由1978年的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至2005年的26.1平方米和29.7平方米。以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改革開放是政治昌明之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加強自身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黨的建設充滿勃勃生機。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著眼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新發展,不斷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積極穩妥地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邁出堅實的步伐。通過進一步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到充分保證;廣泛開展基層民主實踐,公民享有的直接民主不斷擴大。積極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服務型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制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付諸實踐,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基本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相繼制定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更加公正、高效、權威。由此,實現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結合。

改革開放是社會進步之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社會發展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1978-2006年,在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中,第一產業由27.9%降為11.8%,向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過渡的步伐不斷加快。同期在全國人口比重中,城鎮人口由18%上升為43.9%,鄉村人口由82%降為56.1%,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改革開放使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積極變化,人們的內在素質不斷提高,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自主性、選擇性、多樣性不斷增強,整個社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實現協調發展、追求社會和諧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人民大眾正以更加自信從容的態度面對社會,走進社會,服務社會。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胡錦濤同志深刻指出:“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說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進一步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新的奮斗目標,關鍵在于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化解不利因素,利用有利條件,善于抓住機遇,勇于迎接挑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不斷開拓出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經濟改革的市場化戰略取向。實現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是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最輝煌的理論成果、所實現的最重要的制度創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大方向,要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進程,切實加大改革力度,通過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推進體制創新。當前,要著重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完善所有制結構、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改革,以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努力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制度基礎。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深化改革,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特別是堅持黨的領導;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有機結合的分配制度;要將

實現共同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擴大開放,要將增強我國自力更生的能力作為重要目標;要注意切實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提高改革開放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開放措施的協調性。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開放的基點和決策的依據,把總結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與借鑒國外的有益做法結合起來,把廣泛征詢群眾意見與認真進行專家論證結合起來,努力使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統籌兼顧社會各相關方面的利益訴求,使之真正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擁護和支持。要努力實現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領域改革相協調,宏觀改革與微觀改革相協調,城市改革與農村改革相協調。增強各個領域的改革開放之間、各項改革開放措施之間的正向關聯效應,形成相融共促的整體合力,降低改革自身的摩擦成本。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注意把握推進改革的節奏和改革措施的出臺時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通過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文化體制改革范文第4篇

[摘  要]面對東莞市基層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路徑探討,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層次服務架構、培育公益主導的社會化服務資源、打造群眾主導的常態化活動品牌、形成政策主導的保障性制度體系四個觀點,從服務架構、服務資源、服務內容、服務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索,為東莞市鎮、村(社區)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理論思路。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  體系建設  路徑  探討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是深入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改善和發展民生的現實要求。要從現代社會治理結構和人民群眾的現狀需求出發,推進文化事業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建立符合標準化、均等化、信息化、社會化要求的高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借鑒東莞市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試示范區的經驗,結合當前東莞基層文化工作的實際,筆者就如何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一些路徑探討。

一、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層次服務架構

東莞市為市轄鎮(街道)的行政組織架構,基層就是指鎮、村(社區)兩級。首先要摸清現住居民的狀況和需求,然后,以居民為對象設置多層次多成分的公共文化服務組織架構,達到全方位的輻射,有針對性的服務,使轄區內的全體居民都能夠享受到政府的文化惠民服務,并逐步推進均等化。我認為目前東莞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組織架構可探討“一主導二主體三實體”的路徑來設置。

“一主導”就是政府主導。由鎮政府銜接市政府要求,制定轄區內的文化發展規劃,預算文化服務經費,管理文化服務工作,舉辦重大公共文化活動。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門宣傳教文體局為這些工作的牽頭單位、財政、民政、建設、市政、房管等部門為參與單位。

“二主體”就是文廣中心和文聯。文廣中心是政府的下屬文化事業單位,擁有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的硬件場所,是組織開展公共文化工作和活動的政府主體單位,其工作職責是圍繞政府的公共文化規劃制定服務計劃,并具體執行政府的文化惠民活動,引領、指導村(社區)、企業、小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文聯是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在基層黨委的領導下,一般都有專門的機構,部分鎮還有相應的陣地,能夠廣泛聯系文藝工作者,具有人才優勢,便于聯合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因此,文聯作為黨委領導下的群眾文藝團體,與文廣中心一樣,也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主體。

“三實體”就是村(社區)、企業、小區文化活動場所。目前村(社區)一般都有圖書室、電子閱覽室、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等文體活動場所。但是,由于管理比較薄弱,加上有的場所地點設置問題,未能發揮較好效能。雖然設了文化管理員,但多數不是專職的。要將文化管理員納入鎮、村(社區)專職干部管理,強化其職能。由文化管理員負責擬定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計劃,管理文化場館設施,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市、鎮文化部門可以探討在有條件的社區進行設立文化館分館或者文化站試點,將文化網格布局到最基層,通過專門機構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輻射能力。

企業員工占東莞居民數量的大部分,有實力的企業一般都有文化活動場所,但主要是企業行為,員工享受的是企業利是,并且與主流文化設施有相當差距,缺少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因此,要探討政府與企業共建企業文化活動室,由政府制定標準,企業建設場地,文化部門引導、輸送服務,如規劃政府公共圖書館的送書車開進企業,政府的惠民演出、培訓送進企業,公益性社會文化機構走進企業等等,使政府的文化惠民惠及到企業員工。

小區是一塊盲區,每個小區都相對封閉,小區居民除了通過媒體獲得信息,基本沒有享受到政府的公共服務。在公共文化方面,小區內設立的多是開發商招租的有償文體項目。要探討公共文化服務進小區,一是開發小區必須規劃文化設施;二是政府制定文化設施標準;三是文化部門送文化進小區,諸如上述的流動圖書車開進小區,惠民演出、講座安排到小區,并組織有條件的小區開展居民參與的群文活動。探討在較大的小區設立文化館分館、圖書館分館,增強小區的文化普及能力。這樣,小區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上文化館、圖書館,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要勇于突破按照行政區域設置文化館、圖書館的思維,使國家公共文化設施伸向居民更便利、更需要的空間,從而達到科學布局的效果。

二、培育公益主導的社會化服務資源

目前,東莞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還是政府和集體為主導,大量的社會資源有待整合參與,要積極拓寬各種社會力量進入文化服務的路徑。

(一)鼓勵社會力量創辦公益文化

引導和鼓勵有實力的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文化場館、文藝社團、文化服務機構等,增加公益性文化活動和服務場所、設施的總量。引導和鼓勵有專業知識、服務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文化人才創辦“民辦非企業”文化服務機構,支持國內知名品牌和服務特色的文化類社會組織落戶東莞,通過放寬準入條件,簡化登記手續,優化管理服務,增強社會化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資助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采取冠名資助、合作舉辦、出資協辦、參與承辦、提供服務等方式參與公益性文化活動項目。

(二)扶持發展業余文藝團隊

整合民間社會文藝資源,對有發展條件的村級社團由鎮文廣中心做好骨干培訓,派出群文專干輔導節目創作、排練,并根據市、鎮的扶持政策,幫助申報政府扶助資金,壯大社團實力。對自辦文化,由文廣中心根據企業、單位、學校實際情況,指導其自建職工文藝團隊,配備文體設備,并探討以獎代補的方式予以資金補貼。三是推動工、青、婦組織和學校、企業等盡可能向社會開放自有文體設施,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統籌。

(三)大力開展志愿服務

東莞市來自全國各地的多元文化人才和本土地方文藝人才資源豐富,如果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將使公共文化服務產生強大活力。文化部門要為各類社會文藝團體、文化專家名人、文化能人等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創造各種便利條件;引導文化藝術志愿者服務團建設,支持專業志愿者為社會提供文志愿服務;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制度,搭建平臺,為文化志愿者參與公益性文化服務提供政策指引、信息發布,實現雙向選擇、自主參與。

三、打造群眾主導的常態化活動品牌

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中,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常設性文化活動為主,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使普通老百姓能夠廣泛參與,使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文化服務成為習慣、成為常態。根據近年來的實踐,我認為要促進如下幾類成為常態性的文化活動:

(一)文化惠民進基層活動

東莞市近幾年開展的百千萬進基層活動,攪動了基層文化氣氛,內容豐富,服務精彩,把先進文化送到了百姓的家門口,群眾非常歡迎,而且已經成為東莞市民日常生活中一道習慣享用的精神食糧。這種服務不僅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帶來了新的時尚、新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群眾的精神世界,是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活動,要常年堅持,形成常態。

(二)重大節慶文化活動

節慶是老百姓享受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節點,如在端午節劃龍船、中秋節鬧花燈、春節唱大戲,公歷節慶有五一勞動者之歌、七一黨旗飄飄、八一英雄贊歌、十一國慶大聯歡等等,都是群眾和職工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活動。許多鎮街都有“我們的節日”系列文藝活動,并且已經形成了品牌。按照當地的民風習俗和職工假期安排好文化生活,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重頭戲。

(三)日常文化活動

就是根據不同針對性,按照年、季、月、周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的方式,如厚街鎮堅持每天有廣場舞培訓,每周有周六故事,每月有大眾展臺,每季有粵韻金聲,每年有業余歌唱大賽。還有不同內容和針對性的,如市文化館的“都市彩虹”、莞城的“文化周末”、塘廈的“同飲一江水”等等。這些活動堅持下來,群眾參與就成了習慣,這就是實實在在的面向基層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

(四)特色文化活動

特色文化是文化建設的亮點,有些鎮專門設有“百花工程”“精品工程”等,吸引特種人才,扶持特色文化。倡導鎮、村(社區)或單位、團隊,根據傳承的特色文化項目或者自身的人才資源優勢,建立特色文化基地或團隊,通過培育、扶持、傳承、發展,使每個項目有隊伍、有基地、有活動、有效果。

四、形成政策主導的保障性制度體系

明確公共文化服務主體責任,規范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機構的管理運行,協調社會資源配置,建立工作協調、經費保障、政策支持、績效評估系列制度,形成科學規范、運行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體系。

(一)創新工作協調機制

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多,范圍廣,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包含社會機構,要建立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山⒂煞止茴I導負責,宣傳教育文體局牽頭,財政、民政、建設、市政、房管、文聯、工會、團委、婦聯、文廣中心等部門和單位參加的協調小組,日常工作由文廣中心負責,對鎮、村(社區)兩級公共文化設施、重大品牌活動、社會資源配置等進行統籌實施,形成部門互動、共建共享的工作機制。

(二)建立經費保障機制

公共文化服務,主體是政府,應建立財政經費保障機制。文化部門要做到五年有規劃,每年有計劃,每項有預算。鎮財政統籌公共文化服務資金管理,建立年度預算、使用、評估制度。逐步形成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設立配套資金,作為政府購買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補助、社會辦文化扶持、群文精品創作扶持、企業文化建設鼓勵等經費。

(三)制定政策支持制度

在落實東莞市政府出臺的公共文化服務1+4政策文件的基礎上,制定公共文化服務向企業延伸、小區延伸的政策文件,試點文化館、圖書館實行總分館體制,使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突破行政架構,向群眾需要的地方延伸。制定支持社會力量創辦公益文化辦法、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辦法。建立群眾文化需求調研、群眾參與服務質量評價、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文化服務以及績效評估制度等等。

參考文獻:

東莞市人民政府.東莞市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1+4政策文件.2014(9)。

作者簡介:黃云南(1967—),男,大學本科,現任東莞市厚街鎮文廣中心副主任。

文化體制改革范文第5篇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要求,為確保各項改革任務落實落地,自治區文化廳組織成立了自治區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扎實推進各項改革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積極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前期試點改革的基礎上,自治區文化廳先后組織制定并以自治區名義印發了5份改革方案、實施意見及相關規定辦法,提出到2020年,自治區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部分指標進入全國前列。為推進自治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改革方向、確定了目標任務、制定了建設標準、規劃了實施路徑。

二是積極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改革。2015年12月,自治區文化廳牽頭組織起草并以自治區名義印發《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施意見》和《自治區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性目錄》,提出到2020年在全區范圍內基本建立較為完善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和體育健身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機制和供給機制,社會力量參與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氛圍更加濃厚,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日益豐富,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

三是積極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2016年5月,自治區文化廳牽頭起草并以自治區名義印發《關于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按照中央和自治區關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要求,以轉換用人機制和搞活用人制度為核心,以建立充滿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靈活多樣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加快推進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為重點,形成權責清晰、機制靈活、運行高效、充滿活力、符合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實現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轉變,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在《意見》出臺后,自治區文化廳及時向各盟市和直屬單位進行了傳達部署,要求各盟市和直屬單位抓緊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四是積極推進各項改革試點任務。改革試點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試驗場,其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實踐。2014年以來,自治區文化系統相繼組織開展了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公共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和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改革等4項改革試點任務。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等4個盟市,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通遼市科爾沁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等4個旗縣區和內蒙古圖書館、內蒙古群藝館、內蒙古博物院等9家單位參與了試點改革任務。主要任務是,探索建立符合實際、科學規范、適用易行的改革模式和服務標準,為全面深化改革積累經驗。其中,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兩項改革試點任務已經完成,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為自治區深化改革發揮了示范作用。公共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和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改革試點正在穩步推進,一些試點改革經驗正在面向全區進行推廣。

主要成就

一是有效彌補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幾年來,相繼建成了一大批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特別是隨著嘎查村文化室建設工程的順利完成,覆蓋全區、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鄂爾多斯市、包頭市相繼建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呼和浩特市正在積極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建設。持續推進的“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和“流動數字博物館”工程,有效破解了偏遠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的難題,保障了偏遠地區基層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二是充分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幾年來,隨著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動采取項目補貼、資助和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政府購買服務中來,促進了供應主體和供應方式的多元化,有效增加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市場供給。與此同時,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公共文化供應的“鲇魚效應”初步顯現,市場意識逐步增強,基層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有較大幅度提升。

三是初步建立了符合文化事業運行規律的體制機制。幾年來,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為契機,全區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積極采取推行全員聘用、實行崗位管理、組織競聘上崗、建立退出機制、實施績效工資、完善社會保障等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初步形成了權責清晰、行為規范、機制靈活、運行高效、服務優良、充滿活力,符合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運行規律的體制機制,強化社會服務功能,有效激發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內生動力。

四是穩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品質和服務效能。幾年來,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積極構建以公益目標為導向、內部激勵機制完善、外部監督制度健全、規范合理的現代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探索設施成網、資源共享、人員互通、服務聯動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內容,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和服務效能,基層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感持續增強。

工作要求

一是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自治區的決策部署上來。自治區黨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決策部署,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狠抓改革舉措落地,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引向深入。李紀恒書記對全面深化改革高度重視,到內蒙古工作后,專門聽取改革工作匯報,多次強調要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李紀恒書記指出,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內蒙古發展的關鍵一招,要大力弘揚改革精神,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為有利的舉措,毫不動搖地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努力開拓內蒙古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李紀恒書記強調,要保持改革定力,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指導改革,切實把總書記講話精神融入到改革實踐中、貫徹到改革工作中,勇于擔當、勇于負責,敢于涉險灘、敢于啃硬骨頭,發揚“蒙古馬”精神和“釘釘子”精神,堅決打好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

全區文化系統承擔文化體制改革工作任務,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自治區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推進改革的責任感使命感,在研究謀劃改革上下真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在推進改革舉措落實上出真招、出實招、出硬招,確保各項改革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二是要持續抓好已出臺政策文件的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七次會議上,作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是落實改革任務的攻堅期”的重要判斷。我區同全國一樣,文化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一樣,通過前一段時間各項改革政策文件的密集出臺,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已經搭建起來了,具有立柱架梁性質的改革舉措已經頒布實施,現在已經進入密集的施工期,推進落實的任務越來越重。

因此,全區文化系統要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強有力的保障機制,確保各項改革任務落實落地,確保改革向縱深發展。要強化工作機制,全區文化系統要把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別是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要切實擔負起組織協調責任,定期部署重點任務,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調、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要細化任務分工,按照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同步建立工作臺賬,實行定期更新、動態調整、完成銷號,有序推進各項改革。要堅持分類施策,對于方向明確、路徑清晰的改革事項,比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等,要按照目標任務要求,按年度分解任務,按計劃組織落實;對于需要先行開展試點的改革任務,比如公共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要積極探索,抓緊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成功經驗;對需要頂層設計的改革事項,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在政策未出臺前,做好調查研究等基礎性工作。要把握問題導向,認真梳理文化體制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強調查研究,找準問題癥結,提出具體解決辦法。要強化督促檢查,督查要緊盯目標任務和關鍵節點,持續加大專項督導檢查力度,強化跟蹤問效,確保各項改革落到實處。

三是要全面推廣各項試點改革經驗成果。重點推廣公共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試點改革經驗。2015年以來,內蒙古圖書館、內蒙古群藝館、內蒙古博物院等9家單位,作為公共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相繼組建了理事會,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下一步,要把推進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和提升公共文化效能相結合,引進各方面的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既是對我們工作的監督和促進,也能引進各類社會力量的扶持和幫助;要把推進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和群眾需求反饋機制相結合,及時了解群眾需求,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針對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群眾滿意度;要把推進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和公共文化單位內部改革相結合,積極推進內部機制改革,激發文化事業單位的活力,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同時,還要重點推廣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試點改革經驗。2016年初,自治區確定在包頭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開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試點工作,探索建立上下聯通、服務優質、有效覆蓋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實現公共圖書館協同采編、統一檢索、一卡通用、通借通還,真正做到區域城鄉文獻信息服務全覆蓋;實現文化館設施成網、資源共享、人員互通、服務聯動,群眾文化藝術資源有效整合、統籌利用和共建共享。此項改革試點工作全部結束后,自治區將對試點工作進行終期評估,并向全區進行推廣,建立方便廣大群眾就近就便享受圖書借閱和文化藝術鑒賞等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對公共文化的獲得感持續增強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我們要乘著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勝利召開的東風,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扎實的作風,銳意進取、攻堅克難,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改革工作,確保到2020年初步建成文化創造活力迸發、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振興、文化人才薈萃、文化體制完善、各族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的民族文化強區,將我區打造成為祖國北疆文化繁榮亮麗風景線,為自治區文化工作整體水平步入全國先進行列而努力奮斗!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廳長)

責任編輯:張 晶

文化體制改革范文第6篇

【摘 要】教材既是高校教育、教學的知識載體,又是課程改革的有力體現。因此,高校教材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證。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問題,指出高校教材規范化管理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教材管理 存在問題 規范化管理建議

引言

自20世紀末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戰略方針的調整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新建本科院校迅速增加,辦學規模、辦學形式發生了重大變革,高等教育事業正處于新的發展階段,因此,高校教材管理必須適應新時期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不斷克服和改進教材管理存在的問題,積極進取,大膽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模式。

高校教材規范化管理的意義

1.教材規范管理是實施教學管理與決策的重要保證。教材是高校教育教學的主要工具,系統、完整的教材反映了高校人才培養計劃的培訓內容,為教學提供第一手資料;科學、規范的教材管理,可以為教學管理提供客觀、科學的決策依據。

2.教材規范管理是提高教學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辦學規模的增大,教材的數量、水平和層次也必須緊跟形勢的發展,教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的管理水平。

3.教材規范管理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依據。教材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材料,教材為教學計劃、教學手段、教學過程、考試方法以及實驗實習項目的制訂、實驗設備的購置等提供重要參考,同時也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重要的材料依據。

4.教材規范管理是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證。高校是培養國家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人才重地,也是科研的重要場所,科研離不開資料,教材則為科研提供重要的資料保障。

5.教材規范管理是教學評估材料的重要內容。教材建設是高?;A性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教學的內容離不開教材等資料,教材是對教學內容的客觀反映。因此教材管理可為教學評估積累可靠、客觀的資料。

6.教材規范管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媒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均離不開教材的支撐,教材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質量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教材的規范化管理不但能夠及時有效地改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1]

高校教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管理觀念落后,領導重視程度不夠

教材是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高校硬件設施的重要內容,在新的發展時期,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歷史使命。由于教材肩負著培養人才的資料保證,因此如果高校主管領導對教材管理的認識不足,觀念落后,不重視加強教材的管理,就無法保證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2.政府缺乏監管機制,教材印刷出版混亂

伴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在校學生數量急劇增加,教材供需矛盾不斷升級,為了應對人數眾多的學生對教材的需求,出版商全然不顧教材的實用性和科學性,更是盲目印刷,重復出版,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教材管理秩序。

3.教材編寫制度缺失,優秀教材相對較少

黨和政府一貫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部為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及教材編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幾十年來,組織專家學者編寫了大量的優秀教材,但由于高校數量眾多,專業門類繁雜,國家教育主管部門也難以統籌全國地方性高校教材建設的具體編寫工作,加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大部分高校對教材編寫缺乏合理有效的政策支持,使得教材編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教材質量也就難于保證,優秀教材相應較少。

4.教學計劃不切實際,教材供應偏廢嚴重

十余年來,教育改革成果顯著,全國高校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與此同時,也出現高校盲目地整合或管理體制的變化,給教學管理帶來許多困難,諸如人才培養方案的規劃、教學計劃的制訂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導致教材征訂與實際需求相脫節,教材的種類、數量、層次混亂,造成教材短缺不能滿足使用而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或者教材過剩導致庫存積壓造成嚴重浪費。

5.管理人員素質較差,管理水平相對較低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高校管理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而教材管理人員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相應的文化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的管理人員來承擔,他們要有一定的業務知識和信息化管理技術,而不是簡單的購置、保管與發放。因此,如果管理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化教材管理知識培訓,或者文化素質不高,就難以保證教材管理的規范化。

6.管理制度不夠健全,教材征訂不夠規范

教材是學校重要的文獻資源,需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設置的要求,按照實際需要,合理制訂采購計劃,嚴格遵守采購的發標優選原則,切實保證教材征訂程序合法,操作規范。如果缺乏嚴格的制度約束,只是由一部分管理人員任意采購,不僅不能保證教學秩序的順利進行,還很有可能給高校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使個別人中飽私囊。

7.校內自編教材過多,影響教材整體質量

學校在選用教材過程中,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除選用規定的定編教材外,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的具體實際組織教師自編教材、講義,為補充教學內容作了大量的有益貢獻,當屬無可厚非。然而,對于教材的選用一定以保證教學質量為前提,如果不科學計劃統編教材與自編教材的比例,盲目無序地編寫講義,勢必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2]

加強新時期高校教材規范化管理的建議

各高校主管教學的領導一定要從高校發展的高度認識教材管理的重要性,樹立現代管理理念,切實加強對教材管理的領導,不斷創新教材規范化管理的模式,進一步提高教材管理水平。

1.加強行政決策力度,完善教材管理政策。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要在國家整體發展規劃政策的指導下,建立完善的教材評估制度,有計劃地對高校教材建設進行全方位的考察評估,對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整改,把高校教材管理內容納入高校評估范疇。[3]

2.科學規劃教學方案,合理制訂教材計劃。高校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根據自身發展的總體目標和辦學特色,通過周密審慎的論證,科學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專業設置計劃,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教材購置計劃,并積極組織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按照專業分類和人才培養模式繼續編寫結構合理、內容實用、方向性強的全國高校統一教材。保證既滿足教材供應,又不造成積壓浪費。

3.加強政府監管力度,規范教材印刷出版秩序。各級文化出版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對出版社的領導和監管,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整改出版的混亂局面,保證對高校教材的出版發行在健康的軌道上運行。

4.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高教材管理水平。各高校應根據本校的人力資源現狀,合理制訂人事管理制度,把具有教材管理專業特長、綜合素質高、熱心教材管理、責任心強的人員充實到教材管理隊伍中,與此同時,要制訂平衡的個人發展激勵政策和利益分配制度,鼓勵教材管理人員安心工作,樂于奉獻。另外,學??筛鶕嶋H情況對教材管理人員有計劃地進行培訓提高,也可以聯系與院校協作,例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提高教材管理水平。[4]

5.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保證教材管理規范。教材的編寫、選用和訂購,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制訂完善的教材征訂制度、選用制度、保管制度、發放制度、印刷制度、編寫制度、發標制度等,與此同時,高校紀檢、監察和審計部門應切實旅行職責,對教材的管理過程進行全程監管。

結語

教學管理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而教材管理則是教學管理的重要體現。教材管理的規范化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只要努力研究教學規律,積極探索教材管理的新途徑,不斷創新現代教材管理模式,高校的教材管理必將邁上健康、科學、規范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湯麗英.高校教材管理的規范化芻議[J].南通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4).

[2]肖作儀,孫梅.淺談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規范化管理[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01,(6):63.

[3]歐陽薇.淺談高校教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廣場, 2007,(12).

[4]王培臣.淺論高校教材的管理與建設[J].科教文匯,2007,(6).

作者單位:商洛學院 陜西商洛

上一篇:維護民族團結范文下一篇:物流專業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