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價值論文范文

2023-09-16

文化價值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齊家玉器文化是齊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玉器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過解讀甘肅省會寧縣博物館館藏的一件半成品琮形器,探討了齊家玉器的來源、材質、制作工藝和用玉觀念。

[關鍵詞]齊家文化;玉器;琮形器;玉文化

中國的玉石文化源遠流長,擁有上萬年的歷史發展軌跡,至今仍有著無限的生命力。玉石打磨、雕琢成玉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興隆洼文化。玉石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貫穿于中國文化的發展始終,并對我國社會的政治、禮儀、信仰、宗教、審美情趣等都有很大影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玉器研究是繼傳統金石學、現代考古學、地質學和礦物分類學之后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它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中華文明起始階段的重要歷史信息。

在玉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齊家文化玉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公元前2000~1900年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原始氏族公社解體和華夏文明誕生之間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存之一。1924年,因在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首次發現而得名。齊家文化分布地域廣泛,以甘肅中西部、青海東部以及寧夏西南部為中心。東起涇水、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青海湖畔,南達白龍江流域,北入內蒙古阿拉善右旗附近。地跨甘、青、寧、陜、蒙五省區,南北600余公里,東西1000余公里,至今共發現遺址350多處,已發掘的墓葬有5000多座,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有大型、特大型玉器出土。

齊家玉器在古玉石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甘肅境內的齊家玉器非常豐富,尤其是地處甘肅省中部的會寧縣,因該縣博物館所藏玉器豐富而有特色,成為齊家玉器課題研究項目組重點考察之地。會寧縣博物館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軍長征途中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舊址內,成立于1990年,是全國縣級重點博物館。館內藏有石器、玉器、陶器、青銅器、書畫、拓片等1萬多件文物。其中,新石器時代的玉石器是該館最富有特色的藏品之一,這里有一件半成品琮形器,其外形、材質以及蘊藏的歷史信息,格外引人注目。

一、對半成品琮形器的解讀

琮,始見于《周禮》,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禮器之一,它與玉壁、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共稱為“六瑞”。它的基本形制是一個方柱體的外輪廓和圓柱形的內輪廓的結合,圓柱中空,一般圓柱的內輪廓高于立方體的外輪廓,高出的這一部分就是射臺。這件琮形器為會寧縣丁溝陽洼山遺址出土,被當地老鄉收藏,后被征集到會寧縣博物館。琮體高22.8~23.2厘米,底端切面長9厘米、寬7厘米,上端切面長5厘米、寬3厘米,底端切面的圓孔內徑5~5.2厘米。離底端切面4厘米處有一平行切痕,切痕深度1厘米左右。整體輪廓外方內圓,呈不規則長方體,體一端大,一端稍小,像是一件玉琮的雛形。器身較大的一頭有一橫向切痕,只切割了1厘米左右的深度就放棄了。至于這條切痕為什么沒有切割完整,筆者有兩點推斷:第一,有可能古人是想在這個位置切出琮體的射臺;第二,古人想從這塊整體大玉料上裁切一部分下來,再做一個矮體短射的琮。切痕的切面內側有平行直線截割痕跡,經分析,這個平行直線截割切痕是古人利用獸皮條或木竹片,在要裁切的地方加水蘸解玉砂,不斷來回拉動獸皮或木竹片來切割器體而形成的。解玉砂是古代琢制玉器用的礦砂,是由采集來的天然剛玉砂也可稱為天然金剛石(結晶氧化鋁)和石榴石礦砂,經搗制篩選制成。解玉砂的莫氏硬度為8~9,一般都高于要裁割的玉料,玉料的裁割工作正是通過解玉砂的高硬度與玉石的摩擦力完成的。琮形器圓孔上大下小,為兩面對鉆而成,這種對鉆方法通常是在鉆距較長的器物上采用,齊家文化早期高體玉琮的圓孔大部分都是對鉆而成。對鉆不好掌握中心點,定位容易偏差,借助水和解玉砂的力量,用拉弓鉆孔的機械原理,使竹筒等材料往復運動,鉆出玉琮芯。這就是史前時代延用的對鉆制玉方法。這件半成品琮形器表面通體無光澤,觸摸琮形器圓孔內壁,可感覺到有旋轉的螺旋痕跡,并可摸到對接處錯位的楞臺痕??梢詳喽ㄋ鼪]有經過打磨,或者是還沒有進行到打磨階段,符合齊家文化早期琮器對鉆制玉的方法。

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藝,源于制作石器,把玉石加工成玉器有一套復雜的技術程序,首先要準備好原料,其次要經過切割、琢磨、拋光等一系列制作工藝過程,最后才能制作出精美的玉器作品。這套制玉技術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形成了,并一直延續到清代晚期。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是我國古代玉器及玉文化的發端,也是古代制玉技術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齊家文化的先民在長期玉器制作的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了齊家文化玉器的制作技術和工藝經驗,其制作工藝大致可分為選材、切割、鉆孔、琢磨、拋光等。從器的表面和材質來說,會寧縣博物館這件琮形器與調查中的其他齊家玉器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一是這件琮形器表面有石紋,且石紋是圍繞著同一個同心圓有序排列起來的紋路,類似于人的指紋。石紋的顏色呈現白、粉、灰三色,這三種顏色的交替呈現,使得石料紋路更加清晰。而這種白色、粉色和灰粉色三種相間排列的顏色組合體,正是帶狀瑪瑙的最大特點;二是這件琮形器莫氏硬度為6.7,在瑪瑙硬度6.5~7范圍之內。因此,通過這“一察一測”,可以充分判定會寧縣博物館這件琮形器的材質就是瑪瑙。

瑪瑙是石英的一個變種,它與火山活動有密切關系,當地下巖漿在地質作用的影響下沖破表層、噴涌而出時,由于溫度和壓力的驟降,巖漿迅速冷卻凝固,同時析出溫度較高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的水溶液,然后沿著周圍巖石的縫隙和空洞流動填充,并繼續冷卻凝固,最終形成瑪瑙。我國用瑪瑙做飾品如同軟玉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幾乎各省區都產瑪瑙,主要產地有云南、遼寧、內蒙古、黑龍江、江西、寧夏、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旇V泛的產地給我們研究出土物的原料來源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為先民創造了“就近地區取材”的有利條件。這件琮形器出自緊鄰寧夏的甘肅省會寧縣,為研究其取材找到了源頭。

甘肅本地玉石礦藏在史前就已經開采,從近幾年開展的“河西走廊冶金遺址調查研究項目”中發現的玉礦遺址及玉石制造場所來看,齊家文化玉器的玉石來源主要來自就地或就近取材。齊家文化玉器在制作工藝上已經非常的成熟,玉器手工業此時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體系,擁有了一批制作工藝相當熟練的玉工,因而才在古老的黃河上游產生出了一大批獨具齊家文化特征的精美玉器,會寧縣博物館的這件半成品琮形器為一典型代表。

二、半成品琮形器與兩處新石器時代出土器實物比對

第一處是永靖大何莊遺址。大何莊遺址地處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著名的炳靈寺石窟就在這里。從自然條件來看,后面傍山,前面臨近黃河,周圍有廣闊肥沃的土地,不難想象,早在遠古時期,這里是一塊適于人們居住和生產活動的好地方。遺址是一處面積較大、保存較好的齊家文化村落。出土的文化遺物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陶塑等。其中,裝飾品包括瑪瑙珠、綠松石珠、骨管、骨璧、牙飾等58件。大量制作精巧的裝飾品出土說明齊家文化的居民愛好修飾又富于藝術創造。大何莊遺址出土的兩件瑪瑙珠(M69:4、M695)可與這件琮形器比對。直徑均為0.7厘米,有中孔,兩珠呈紫紅色,色彩艷麗。南朝梁江淹《空青賦》有“赤瓊以照燎為光”詩句,其中的“赤瓊”指的就是紅色瑪瑙。判斷瑪瑙品質優劣,有句口訣,“瑪瑙無紅一世窮”,說明顏色艷麗且稀缺的紅瑪瑙的價值高。兩件瑪瑙珠和會寧博物館的這件琮形器同屬齊家文化遺物,同樣的瑪瑙材質,均出土在甘肅境內,從地理上證明這件琮形器出現的可能性。

第二處是赤峰西水泉紅山文化遺址。西水泉村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南鄰赤峰市約9公里,遺址在陰河和召蘇河之間山崗的側坡上。出土遺物有石器和陶器兩大類。石器共278件,其中細石器有221件,磨制和打制石器57件。細石器的石料有燧石、碧玉、水晶、石英、蛋白石、粉砂巖、硅質巖等。其中包括若干件瑪瑙錐。錐體被加工成彎尖形,由腹背兩面各一側長邊的中腰至一尖端加工而成。錐尖偏向一側,利于剔剝。紅山文化從年代上來講早于齊家文化,瑪瑙錐出現在此,說明我們的先民采集瑪瑙、加工瑪瑙、使用瑪瑙有近6000多年的歷史,從時間上證明這件琮形器出現的可能性。

從礦物分類來說,瑪瑙是一種傳統的玉石。史前時期的玉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時人對玉的認識多是“美石為玉”。在玉器與石器分離之前,玉器也是石器的一部分。從普通的石器發展到玉器,器物本身就不再是普通的生產工具,而是注入了更高一級的人的精神領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說明玉器之所以從石器中分離出來,是緣于人類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所需。在齊家文化時期,人們對玉器的類別已經有了明確的劃分,像制作琮等禮器類物品,對玉料的質地都有意識地加以選擇,表明宗教信仰等觀念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同時也表明了當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這件半成品琮形器使用材質較好的瑪瑙制作,足以說明齊家文化先民們對玉器質地的優劣有了一定的鑒別能力。

三、齊家文化時期的用玉觀念

到目前為止,考古發掘的玉器(特別是玉禮器)大部分是隨葬于墓中的,對此,多數學者認為這些隨葬于墓中的玉器是墓主人用以顯示財富和權力的。筆者以為,探討齊家文化時期的玉器和人們的用玉觀念,除顯示財富和權力之外,還應該有以玉為“食”的觀念。

在《山海經》中,玉不是用以顯示財富和權力的,而是天地鬼神的食品?!渡胶=洝の魃浇洝罚骸皪a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瑾瑜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詳?!痹凇渡胶=洝分羞€有很多材料可證明上古先民確實以玉為天地鬼神的食品,比如《南山經》與《西山經》中對諸山神靈的祭祀,其祭品中多有禮器等名稱出現。這些“璋”、“璧”、“百珪百璧”等物出現在祭品中,就像現在在亡者靈前供奉的雞、鴨、魚、肉、饃、水果之類的食品一樣。

在《周禮》中曾記載禮天地神靈用玉:“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编嵭⒅袑Υ苏f明:“禮東方……大昊、句芒食焉。禮南方……炎帝、祝融食焉。禮西方……少昊、蓐收食焉。禮北方……顓頊、玄冥食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很多傳說大都早于文獻記載。以玉之“六器”分禮天地四方,四方各有一帝一神,應是戰國五行說流行之后的觀念,但是禮神之玉被四方帝、神食焉,這種觀念當是由來已久。

《周禮》:“大喪,共飯玉、含玉、贈玉?!憋堄?,鄭玄注:“碎玉以雜米?!焙?,指人剛死時含于死者口中之玉,這種人剛死時口中含玉或銅錢的現象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行。贈玉,指在下葬時以玉充實于墓穴中,鄭玄注“所以送先玉”。從以上來看,玉器均是作為天、地、鬼、神、帝及人死后的食品而享用的。

在三星堆文化中,曾發現沒有使用過痕跡的玉鑿等仿工具類玉器置放于青銅尊內,以及考古發現中的早期玉璋放于青銅鼎內,這些當是上古先民食玉觀念的一種反映。在大何莊、秦魏家及皇娘娘臺等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墓葬中普遍隨葬璧、經人工打擊或切鋸而成的石片、小石塊(因顆粒小也稱小石子)等,其材質均為粗玉和大理石料。它們一部分置于腰際、手部或頭側,另一部分置于陶罐、尊、豆之中,除此之外,還有豬下頜骨等,都與陶器放在一起。師趙村遺址位于甘肅省東部天水附近,遺址中發現在人頭部右下方有一璧、一琮,其中璧的一面磨光,另一面尚留有切割的鋸痕。這些尚未打磨完整的玉璧以及制作玉璧剩下的邊角廢料,都應該是為死者準備的食物。

四、小結

從對會寧縣博物館館藏半成品琮形器的解讀及其與永靖縣大何莊遺址、赤峰市西水泉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玉器的對比,以及對齊家文化時期人們用玉觀念的探討可以看出,齊家玉器是齊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齊家文化和中國玉器發展與演化在黃河流域上游承上啟下的實物依據。狹義上說,齊家玉器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材質上,齊家玉器遵從了“就地就近取材”的規律,玉料來源于古甘肅(含寧夏)等西北地區。材質上乘,取“石之美者”進行玉器加工。二是品相上,從已發掘出土的齊家玉器來看,其表面通常光素無紋,以素為美。其造型簡單樸拙、粗獷、豪放,品種多樣,方圓中矩,線條流暢,大氣凝重。三是工藝上,齊家玉器制玉技術相當嫻熟,工序有采玉、解玉、鉆孔、打磨、拋光等近10個步驟。借助解玉砂、鉆頭鉆孔、管鉆、對鉆、礪石打磨等工藝方法,創造出許多器形精美的稀世珍寶。四是用玉觀念上,齊家文化隨葬的玉禮器,除象征權利和財富之外,還用之供奉天、地、鬼、神、帝、靈等,顯示了古代先民以玉器為“食品”、“祭品”的觀念,反映了齊家玉器在人類精神文化生活中崇高地位。

[參考文獻]

[1]張忠培.齊家文化研究[J].考古學報,1987,(1).

[2]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組.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1974,(2).

[3]方群.甘肅地區齊家文化及其青銅時代諸文化的發現與研究[J].社會科學,1990,(6).

[4]謝端琚.甘青地區史前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文化價值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基于廣義虛擬經濟的理論視野,將音樂文化的價值形式歸納為審美價值、人文社會價值、商業經濟價值三個大類。當音樂文化的價值取向主動地(并且外部條件也適宜)使其成為音樂文化產品而不僅僅是音樂藝術作品,并且三類價值形式分別對應實現了往復循環的二元價值容介態時,其多樣化的價值就會不斷進化并外顯。

關鍵詞:音樂文化;音樂產品;價值構成;二元價值容介態;進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隨著國內人本理念的全面確立和廣義虛擬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社會生產需要滿足的對象日益多樣化。從而,社會生產所需要的資源類型必然隨之多樣化。除傳統的主要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產品外、同時滿足人們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以及只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產品大量涌現,商品的價值特征由單純使用價值(實物價值)向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范疇(虛擬價值)拓展,使文化的生產力特性日益凸顯。音樂作為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藝術形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能夠盡情地發揮其功能,實現其價值。盡管如此,學界對于音樂文化的價值構成及其分類、音樂文化產品多層次二元容介態價值的生成規律、以及各種價值之間的關系,卻似乎缺乏立足于新情況、采取新視角的系統研究。本文基于廣義虛擬經濟的理論視野(林左鳴,2010),對音樂文化的價值構成、分類及其功能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音樂文化產品多樣化價值的進化規律和表現形式。

一、音樂文化的價值構成和分類

關于音樂文化的價值構成和分類,目前學界多從構成價值本體的單一特征要素進行考慮,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如羅小平(1997)認為音樂的價值包括審美價值、道德價值、宗教價值、娛樂價值、應用價值等幾個類型;劉毅力(2004)的看法在羅小平的基礎上有所擴展,他認為,音樂的價值可體現在審美、道德、宗教、實用功利、經濟以及政治等層面,并認為最為關鍵的是審美價值,等等。各種觀點在取項的多少和對內容的描述上雖有差別,但宏觀的指導思想和操作取向則基本相似。這種價值確定及分類方法由來已久,并有其道理,人們認為,只要不斷地補充完善,總能把音樂文化的各種價值形式都無所遺漏地包羅進來,故被世人普遍接受。

問題在于何謂分類,為何分類。如果以羅列代之而求全面,則就音樂文化的整體而言,除卻上面已經列出的,也還有藝術價值、美學價值、聲樂學價值、旋律學價值,人文價值、文化價值、陶情養性價值、修心輔德價值,社會價值、娛樂休閑價值、交流交際價值、益智健體價值,商業價值、經濟價值、交換價值、票房價值,等等,難盡其極。若如此,則不但種類過多且各種價值之問的關系包括內涵和外延都將糾結不清,分類將失去意義。反之,如果不以羅列為法,則僅據本文之所列,現有的分類法就顯然因其缺乏合理的劃分維度而難為“綱舉”。顧此失彼、無法統籌,就會使音樂文化客觀存在的一些價值形式被棄之不顧。而且這里同樣存在各類價值之問的關系含混不清的問題。比如上述分類中娛樂價值與應用價值是并列還是隸屬關系?還有道德、宗教與政治的關系,實用功利與經濟的關系,等等。

在《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一書中,作者將“由實物價值和虛擬價值通過相互容納入彼此不斷釋放出的信息介質而循環進化的二元價值運動狀態,定義為二元價值容介態”。并認為二元價值容介態理論是解構和闡釋價值本質的最為核心的基礎性理論。本文循著這一思路,在注意到音樂文化的各種價值形式都可籠統地歸結為人文社會價值的前提下,將審美價值和商業經濟價值從人文社會價值的籠統范疇中單列出來,成為審美價值、人文社會價值、商業經濟價值三個大類。這樣做的理由,一是考慮到只要對人文社會價值的內涵加以界定,就可以在利用其包羅性強的特點的同時,使其趨于具體而非目前這樣的泛化(對此后面將會詳細論述);二是根據審美價值和商業經濟價值的特殊屬性和涵蓋范圍,按照分類法的“重點管理”和“聚類”原則,它們具備單列的條件;三是這不但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劃分維度的“綱舉”效應問題,而且對于各類價值的構成以及不同類型之問的關系特別是二元價值容介態關系,也將會有一個更加明晰的反映。

在這種分類法中,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既是一種客觀評價又是一種主觀確定,它是另外兩種價值形式的源泉和基礎。兼具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審美價值會不斷釋放出信息并被人文社會所容入,使作品獲得人文社會價值。人文社會價值也會不斷釋放出信息并反作用于審美價值,使蘊涵在作品中的美學因素不斷被發掘出來并得到確定。正是這種往復循環的二元價值容介態過程導致了作品審美價值和人文社會價值的不斷提升,形成新的價值。新的價值構成商業經濟價值的源泉和基礎。商業經濟價值又會分別與審美價值和人文社會價值再形成二元價值容介態,使音樂文化的多樣化價值不斷進化并得以外顯。

下面對三類價值形式予以分述。

二、審美價值

抽象地說,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即人們對其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評價的度量。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雖取決于其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但兩者理論上并非等同關系。作品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一種客觀存在,或彰顯或內含,在作品完成時即已確定。審美價值則只能由主體(人)對這種客觀存在的發掘和確認程度體現出來,帶有一定主觀性。由于作品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只能經由“審美”過程以審美價值的形式體現出來,舍此毫無意義,因此我們將其作為審美價值的基礎歸入審美價值的范疇之中。順便指出,從分類學的角度說,前述聲樂學價值、旋律學價值等藝術方法、藝術形式層面的價值形式,則均屬于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范疇。對于另外兩個大類所涵蓋的各種價值形式,其歸類原則也大致如此。這里不再贅述。

雖然在音樂審美過程中普適性的標準、原則和邏輯始終存在,但因天時、地理、人群,事、勢、念的不同,差異性仍會在所難免。關鍵在于對“美”的認知和把握。西方美學界關于“美”的解釋五花八門,其中較具影響的有:美是形式的和諧;美是上帝的屬性;美是完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等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指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按國人的傳統理解,所謂“美”指的應是一切美好的事物,它應該包括表和里(或者形和實)兩個方面。其實,美和好是兩個既相關、相似又有著微妙區別的概念,前者趨于抽象、自然、無為,后者則傾向具體、實際、功利。美的事物不一定好,好的事物也不一定美,是為常識。比如有些道德敗壞的人長得很漂亮,看似很美,但卻不好;考古發現的“北京人”頭蓋骨有重大人類學意義和研究價值,當然很好,但無論怎么看都不能說它美。唯心主義美學觀將美絕對化,只注重事物的

自然屬性和審美的直覺體驗,于是有色無德之人也被認為是美的。機械唯物論美學觀則將美庸俗化,過分強調事物的功利效果和審美體驗中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于是古猿人頭蓋骨獲得了異化的美。辯證唯物主義美學觀注重美和好的有機統一,強調只有二者兼具的事物和對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表現在音樂作品上即內容和形式、外顯和內涵的自然和諧與統一。

所謂音樂“審美”就是感受、領悟并接受蘊涵在作品中的各種美學要素價值本原的方法、形式和過程?;蛘哒f,音樂審美實際上就是對作品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抽象評價。這是一個集確定性和模糊性為一體的體驗過程,結果卻導致了人們對具體作品的直接的喜愛和厭惡,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胸襟、氣度和情懷,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從音樂作品審美價值的實現過程來看,首先表現在由調式調性、節奏、和聲等音樂要素構成的旋律和歌詞,同時還表現在由二者結合的方式勾勒出來或含而未露的音樂形象的格調、品位和意境?!皩徝纼r值”無疑是音樂文化藝術價值本體的核心要素。它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關系范疇,既依托于純心理的社會性美學取向和個體審美體驗認知,又蘊含著可決定諸如“陶情、養性、修心、輔德”等人文社會價值和諸如“娛樂休閑、交流交際、益智健體”等商業經濟價值潛在前景的模糊動因。

由于音樂文化的各種社會文化功能和商品經濟屬性都必須依賴于“審美”這一前提才能實現,因此,基于復雜多樣的社會現實生活的音樂作品“審美價值”,其美學選擇和美學基礎應該是以辯證唯物論美學觀為主導,同時充分吸取其他流派包括唯心主義美學觀合理因素后形成的兼容并蓄體。因為“美”既是一個具體概念,又是一種抽象感知,只有辯證唯物論美學觀主導下的各種流派美學觀的總集合才能反映出或是從外部觀察它,概念性地進行描述,或是從內部感覺它,直觀地予以闡釋的多維度結果,才有可能盡量真實地揭示其深奧本質。本文所論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既遵循唯物論的“客觀反映”說,也不否認唯心論的“主觀感知”說。正是二者的有機統一才使得這一價值存在集實實在在和變幻無窮為一體,成為人類不斷追求的最重要的價值形式之一。而要使這種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就必須立足于音樂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活動的事實,在肯定音樂文化的德育屬性(教化功能)的同時,注重使它在更廣泛、更多樣的人文社會層面以及商業經濟層面上發揮作用。

這里,作品的審美價值分別與其人文社會價值和商業經濟價值形成二元價值容介態,是達致上述目的、使其能夠得以充分外顯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作品的審美價值得以充分外顯,又是上述二元價值容介態過程的必然結果。

三、人文社會價值

按英語humanities(人文學科)、humanism(人文主義)、humanistic(人文心理學)等理解,英文中與“人文”對應的單詞當為humanity,它的基本詞義是人性、人類、仁慈、人道等等;《辭?!穼Α叭宋摹钡慕忉屖牵?名)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而在現代學科分類中,“人文”則囊括了文化(文學)、藝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美術、神話)、美學(跨學科:哲學、藝術、心理、倫理、文學)、教育(學術、科學、素質:禮儀素養品德)、哲學(宗教、思想)、國學(諸子、易學)、歷史(中國、世界)、社會(人權、法律、政治、經濟、軍事)等幾乎所有廣義文化的一、二級學科。這就使“人文價值”成了一個內涵極度泛化、外延又無所不及的概念。非規范場合使用時,人們可以將其當萬金油一樣隨心所欲地涂抹在幾乎任何價值形式上,皆無不可。因此,在音樂文化的價值構成和分類中采用這個概念時,就必須對其基本意義加以明確界定,以達到既能在給定范圍內利用其包羅萬象的優勢,又不會出現因“跨界”而引起含混不清和邏輯混亂的目的。否則就毫無意義。在我國,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引者注:其中“剛柔交錯”四字,一說為朱熹所補)。宋程頤《伊川易傳》卷二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唐代著名經學家、儒學大師孔穎達主撰的《五經正義))則指出:“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侗饼R書·文苑傳序》說:“圣達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未受西方文化影響前,國人主要都是將人文視為教化之道的。本文特依漢語淵源和漢文化傳統,將“人文”界定為專指禮樂教化,并據此確定“人文”與“社會”結合在一起的人文社會價值之內容。音樂作品的人文社會價值首先來源于它的美學價值及其審美價值實現,這當然是一個二元價值容介態的過程;其次源于它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作用于人類社會的方式,這同樣也是一個二元價值容介態的過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音樂文化對社會民眾的教化功能(德育價值)

中外先哲對音樂的教化功能做過許多精辟的論述??鬃觿摿⒌摹岸Y、樂、書、數、射、御”古代教育體系把“樂”列為第二位。戰國時期的音樂理論專著《禮記·樂記》中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衰以思,其民困”。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主張:“對身體用體育,對于心靈用音樂”。英國著名教育家伍德指出音樂教育的功能在于“改進德行”。而人們熟知的各種宗教音樂,其對信眾的定向引導作用更是自不待言?,F實生活中,國內外很多學者都曾關注過聚居于黔桂湘鄂毗鄰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侗族。這是一個嗜歌如命的民族,他們的口頭禪是“飯養身,歌養心”,族中男女老少幾乎無人不會唱歌,無人不愛唱歌,唱歌是他們生命中除吃飯睡覺和勞動生產外的第一大事。他們的民族民間音樂特別是蜚聲中外的侗族大歌,旋律舒緩纏綿、寬廣平和、深邃而典雅,既透著如水的歲月憂傷,又富含人生哲理和智慧。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但無民族文字,其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習俗乃至生產勞動技能傳承主要靠民族民問音樂,歌師教歌、族人學歌、唱歌是民族存在和沿襲發展的重要形式。正是這種高雅音樂的長期熏陶,養成了侗人溫文爾雅、謙遜有禮的待人風格和寬容豁達、博愛眾生的處世態度。凡到侗寨生活過的人都會發現,那里民眾之問很少爭斗拌嘴更遑論拳腳相向的現象,絕大多數的日常普通矛盾和糾紛都會在心平氣和、開誠布公、互諒互讓的氣氛中得到解決??梢娨魳肺幕慕袒饔门c民眾綜合素質的關系極為密切。

其實,這種密切關系正是音樂文化審美價值通過二元容介后在人文社會價值層面上的體現。哲學大師康德在闡述研究美學的非科學方法時曾

經指出,審美價值是一種特殊的愉快,這種愉快必須具備的核心條件之一就是“必須產生符合目的的效果,而又不必真的(或立即)去實現某種目的”。音樂藝術感染人、教化人,雖有循循善誘的“引導”,卻絕無強制的意圖和力量,靠的只能是人們的自省、自覺和自愿,它的幾乎所有審美要件都與“有目的”和“不必實現”完全相符。這看起來有點類似于“欲擒故縱”的中國古代韜略,實則體現的是一種與“欲速則不達”規律之認識的巧合。正如黑格爾所指出的那樣,音樂的本質“是節奏,是共鳴”,而非指令和規則。它只有從人們內心深處找到與之相適應的東西時,才能獲得表現種種細致入微的情感的特殊力量。順應、服從、與人心融為一體后,再以真、善、美的魅力引導之,是它唯一有效的作用方式。正是由于音樂能以其出神入化的藝術形象、發自肺腑的美好情感去叩擊人的心靈,所以它能最大限度而且是不受排斥和抵抗地融會于人文社會,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培養人們高雅的審美情趣,優化社會風氣,潛移默化地推動著社會朝著更加和諧、文明的方向發展??鬃印耙骑L易俗莫善于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其情感總是復雜的,或恒定或善變,或明確或暖昧,不存在任何已知的解析表達模式。即令是權威主宰、天子皇帝,雖可支配人、占有人甚至奪人性命,也無法左右人的情感。音樂則可以通過憂愁、滿足、憤怒、憐憫、愛戀、奮發六種要素表現出它的性格,并與人的內心世界交匯碰撞,引發人心、人性層面上的積極變化。加上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特殊作用方式,陶冶、蕩滌乃至震撼靈魂的特殊力量,它對人們寬廣胸襟的產生、典雅氣度的養成、健康心智的發展和人格稟性的完善確實具有其他任何教化手段都無可比擬的優勢。音樂審美價值經由審美過程體現出來并作用于人文社會,實為“陶情、養性、修心、輔德”,滋潤社會、提高綜合國民素質的最佳方式。

(二)音樂文化的“愉人”、“愉神”功能(娛樂價值)

在廣義虛擬經濟時代,以人為本的經濟活動必然從專注于人的基本需求的“衣、食、住、行”環節擴展至“樂”的環節。在客觀需求和市場運作的雙重推動下,音樂文化的娛樂休閑價值不斷地被發掘出來并得到市場確認。表演音樂、影視音樂、戲劇音樂、音像出版等傳統形式,歌廳、舞廳、超女、街頭賣唱等新的形勢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音樂文化的娛樂休閑價值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社會的青睞。音樂藝術最主要的基本功能和自然屬性原本就是“愉人”、“愉神”,因此音樂文化的社會功能從“教化”擴展至舒緩生活、學習壓力的休閑解愁和協調人際關系的交流交際乃至純粹的消遣和娛樂,既是一種價值回歸也是一種毋庸置疑的社會進步。

音樂文化的娛樂價值是由其審美特質所決定的。音樂藝術本身的特點之一就是不確定性。歌曲作品多由曲和詞兩部分組成,旋律學可以給出有關曲譜的諸如“喜、怒、哀、樂”的模糊詮釋,語言學可以給出歌詞準確無誤的意蘊內涵??墒钱斘覀儗⑸鲜瞿:牧鲃雍途_的表述有機地結合成一體時,前者的模糊性將被后者的確定性施以某種形式的框限、收斂和澄清,而后者的確定性則會被前者的模糊性賦予某種形式的虛化、離散和嬗變。最終,模糊即不確定性將始終存在。事實上這恰恰正是音樂藝術審美價值的精華之所在,因為審美經驗的核心就是“非科學的、非概念的、模糊的認識”。對音樂的審美活動并非只是心理層面的思維運動和機械評價,欣賞和唱(奏)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情緒的隨機釋放、宣泄以及舒展和升華過程。顯然,這一過程只能在思想不受任何限制、能夠自由翱翔的狀態中才能順利進行,而音樂審美體現的恰恰就是這樣一種“似實還虛”、追求但不強求的神游狀態。

此外,音樂藝術的群體性審美和實踐必然會形成思想流動交匯的“場”,不露痕跡地引導不同個體在情感的微妙共鳴中形成對他人的理解和寬容,在旋律、節奏的柔性規范和集體唱(奏)的協調要求中自覺、志愿、自動地感知紀律、秩序和分寸。對于作為“類存在物”的人來說,這些“習得”本身就是一種能夠深深打動自己(“類”中之己)的愉悅。而當這些所得在休閑娛樂過程中特別是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體現出來時,主體的言談舉止、文明修養乃至綜合素質和觀念氣度都會有所改善,在贏得他人認同和贊賞的同時,也就為自己贏得了快樂。在音樂審美和音樂實踐帶來的輕松、愉快、和諧的情感氛圍中,人的胸襟會自然舒展開闊;對名利得失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說會較易認同,對它的執著和追求會有所淡化甚至暫時放下;人際關系將得以溝通和改善;憂讒畏譏和憤怒嫉妒之魔會被釋放;愛戀、向上和寬容的明亮心境會悠然展開;身心得以放松,情緒歸于安寧;音樂的“愉人”、“愉神”,進而對人的情緒、心理乃至健康施以撫慰和調節的功能就會充分展現出來。

(三)文化存在和傳承價值以及區域藝術符號的符號價值

音樂文化的人文社會價值還表現在它作為文化存在和傳承的價值以及作為區域藝術符號的符號價值。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這些音樂形式是全人類音樂發展的源泉和表現,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妒澜缥幕妥匀贿z產保護公約》指出,任何一項遺產的毀滅和消失都將造成世界各民族遺產有害的匱乏,保證傳之于后代是“當前和將來文化的豐富與和諧發展的一個源泉”?!蛾P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指出:“對全體人類而言,我們這個世界的文化與遺產的多樣性是精神與才智豐富性不可替代的源泉。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本質方面,應大力提倡保護和增進我們這個世界文化與遺產的多樣性?!械奈幕蜕鐣谟筛鞣N各樣的歷史遺產所構成的、有形或無形的固有表現形式和手法之中,對此應給予充分的尊重?!憋@然,這里所指的遺產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音樂。任何一種地方(民族)音樂一旦消失,作為世界音樂文化的整體就有一些不可彌補的損失。特別是對于那些只有自己的民族語言而無自己民族文字的少數民族,音樂現象不但是一種文化存在而且是一種包括歷史、習俗、社會規范、生產勞動技能等傳承的主要載體,其存在和傳承價值更是彌足珍貴。

此外,一個社會的文化體系是一個社會的象征符號,如語言及其結構,事物及人物的稱謂,事物或社會關系的表述形式,神話或社會文化中的象征性標志、宗教意識等表現出來的區域藝術符號等。這些方面都有音樂作為符號的具體體現,任何一種、任何一件(個)音樂都是表達一定意義的符號,無論這種符號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符號價值是音樂的重要價值表現。

由于在人們的音樂生活中,已經形成了地方(民族)音樂與地方(民族)藝術符號的特定聯系。因而,特定地方(民族)的富有特色的音樂還具有作為地方(民族)藝術符號的符號價值。如“花兒”作為青海、甘肅的音樂藝術代表類型,“長調”、

“呼麥”作為蒙古族的音樂藝術代表類型等等,都已經成為地方(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另外,特定的音樂(歌曲、樂曲)也具有作為地方(民族)藝術符號的符號價值,如《沂蒙山小調》之于山東民歌、《茉莉花》之于江蘇乃至整個江南、《龍船調》之于湖北等。不同的音樂文化形式表現出各具特色的區域藝術符號的符號價值。

四、商業經濟價值

音樂文化商業經濟價值的本源在于它由審美價值體現出來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能否實現則要看這種審美價值被社會的認可程度和與社會的結合方式。任何一件音樂作品一經完成,其審美價值(或高或低)就成為客觀存在,而無論社會怎樣評價,是否認可。但正如源并不會自動變為流一樣,作品的審美價值也不會自動變成交換價值。它首先要經由社會認可獲得人文社會價值,并與人文社會價值形成二元價值容介態,然后再按照供需規律以商業運作的方式與市場融會結合,再次形成新的二元價值容介態,落地成為音樂文化產品。兩個環節,缺一不可,市場價值、潛在價值、傳播價值、票房價值等商業經濟價值才會自在其中。

比如近期炒得火熱的歌曲《春天里》,當原創者完成這一作品時,那旋律中時隱時現的蒼涼和迷惘、躁動著的焦慮和不安,以及與傷感悲愴的歌詞結合后營造出來的意境,就使它具有了一定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但如果再沒有任何后續運作,其價值就只能是一種被動的客觀存在,不過如此爾爾。當兩位農民工朋友在真實的底層社會環境中,光著膀子用嘶啞的聲音演唱《春天里》的視頻在網上瘋傳時,那場景、那畫面、那本真的表演毫無修飾地展現出底層民眾的奮斗與掙扎、摯著與灑脫、期盼與無奈。何其感人、何其令人震憾,勾起了人們多少思緒、感慨和共鳴!作品的審美價值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與人文社會價值的二元價值容介態,進化成了一個具有多樣化價值特別是具有潛在市場價值的音樂文化產品。當《春天里》終于走上“春晚”,以一種無與倫比的現代化市場運作方式使其審美價值與人文社會價值和商業經濟價值再次形成了新的二元價值容介態時,其最后形成的全新的商業經濟價值外顯無遺。如果沒有后來的著作權糾紛,這件音樂文化產品將會產生多大票房價值帶來多大經濟收益,應是可想而知的。

必須指出,傳統的商品經濟價值理論似乎并不能解釋音樂文化的商業經濟價值。按照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的經典思路,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凝結在其中的社會平均勞動時問、有了價值才有使用價值才有交換價值等等,音樂文化的商業經濟價值將無從談起。因為我們不可能計算出凝結在一件音樂作品中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同時即令真有所謂“凝結在一件音樂作品中的社會平均勞動時問”,它也絕不可能在任何意義上反映出這件作品的任何一種價值。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命運)》的動機其實源于瞬問的靈感火花,其商業經濟價值經久不衰;社會上大量普通音樂工作者,畢其一生勤奮創作,卻未必會有哪怕是一件能夠傳世的作品。這里,確實難以給出一個將作品的經濟價值與傳統經濟學所定義的“勞動”、特別是與“社會平均勞動時問”聯系在一起的合理解釋。

事實上,音樂文化的商業經濟價值是一種源于馬克思“生活對象化”的價值,正如“勞動對象化”必然導致勞動價值論,生活對象化也必然催生生活價值論。也就是說,價值作為一種關系范疇天生與人的兩種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密切相關,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虛擬價值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實由來已久,只不過在溫飽難求的歲月里,世人無暇顧及罷了。音樂文化的商業經濟價值本質上就是一種虛擬價值,主要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傳統價值理論是無法揭示其本質內涵和生成規律的。這里的虛擬價值要轉換成商業經濟價值,首先要解決兩個根本問題,一是從音樂文化本身的價值取向來說,必須確立將自己具有的多樣化價值轉化為交換價值的內在主動,二是從外部條件來說,必須建立起以保護知識產權和著作權為核心的市場運作機制。

作為藝術產品,從街頭“賣唱”到劇場“賣票”,音樂文化的商業價值在經濟不很發達的千百年前就已經表現出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加之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音樂的商業經濟價值較之過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音樂文化的經濟化、音樂文化產品的貿易化使得音樂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幾乎以幾何級數增長,其價值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實現。今天,音樂文化的娛樂休閑價值已經催生了一系列無處不在的龐大產業,德育價值也越來越為各級社會組織、各種社會機構以及各類社會公益事業所青睞,文化存在和傳承價值則已經成為很多地方招商引資的“迎客松”和旅游經濟的助推器,甚至連體育和某些疾病的醫療也需要音樂來助力。

顯然,只要社會存在對于音樂文化的需求,只要音樂文化符合消費者的需要,只要消費者的需要必須通過交換才能滿足,音樂文化產品的交換價值就會自然存在,商業經濟價值就會顯現出來。無論音樂文化的價值來源于何處,但其交換價值和商業經濟價值都已經實實在在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五、結語

音樂文化的的價值構成和分類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由來已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生物學領域,普遍承認的分類學的范疇是按照“界、門、綱、目、科、屬、種、亞種”八個分類階元列序的。音樂文化的價值要素因其柔性、彈性、外延性和模糊性的特質,雖然不可能采取這種純自然科學的機械分類法,但其基本思路卻不無借鑒意義。本文的價值構成和分類方法雖是一家之言,也非對其他分類法的否定,初看似是標新立異,細想其實自有其內在的道理。因為分類的目的無非是三個,一是將龐雜的價值體系中各種價值成分或按其性質或按其特征或按其功能分門別類,以求綱舉目張,使其條理清楚,邏輯連貫;二是使各類價值之間的關系明晰,互不糾結;三是便于分析探尋各種價值的實現條件和實現途徑。本文的方法應可較為便捷合理地實現上述目的。其實,從籠統的角度看,審美價值及其涵蓋系列也可屬于人文價值的范疇。但正是由于“人文”一詞詞義的極度泛化,幾乎所有價值形式都不能逃脫“人文社會價值”的綱舉籠罩,從而使得只要從一般意義上的“人文”角度入手,分類就根本無法進行。正是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我們在依漢語習慣對“人文”加以界定的基礎上,將審美價值單列出來,并使美學價值、藝術價值以及更下一階元的聲樂學價值等藝術方法、藝術形式層面上的價值形式都有了自己清晰的價值類別歸宿。商業經濟價值的單列,所依據的也是同樣的道理。此外,這樣的劃分維度既簡單明晰又有其獨特的學理和方術高度,音樂文化的各種價值形式(無論是本文已經提及的還是未曾提及的)都能在三個大類中找到自己不同層次的階元序列位置,既不會無處安身也不會糾結混亂。這是本文有別于現有文獻的第一個特點。

第二,本文所論音樂文化的多樣化價值,一般說有三個層次的表現形式。一是客觀存在形式。任何一件(一種)優秀的音樂文化作品一旦存在,就必然有其與生俱來的審美價值、人文社會價值和商業經濟價值,但在未加開發或未被確認前,這只是一種潛在價值,是一種被動的客觀存在形式。二是主動凸顯形式。當音樂文化內在的價值取向具備了將其潛在價值外顯的主動,并且有諸如以保護知識產權和著作權為核心的市場運作機制等外部條件時,音樂文化的多樣化價值就會以主動凸顯的形式表現出來。三是充分實現形式。只有三類價值形式分別對應實現了多層次的二元價值容介態,并以現代商業運作方式完成了與社會、市場、技術、媒體和受眾的融會結合,音樂文化的多樣化價值才能得以充分實現。我們研究音樂文化的價值構成,當然是為了價值創造、價值發現、價值優化、價值提升等目的,但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價值的實現。因為任何價值形式都只有在實現后,才有其實際的意義。顯然,揭示這種價值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對于認識和運用這些價值并使其得以充分實現,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都有其現實意義。對此,我們將另文闡述。

參考文獻:

[1]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3]馬克思著,中央編譯局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林之滿,周易全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5]王朝聞,美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王俊,論“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9(4)

文化價值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踐行習近平青年觀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只有培養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因此,該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進行了論述,并就如何在高校中加強對其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時代價值  高校  傳承  發展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在當前的新時代新征程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在新時代建設中的作用正在不斷彰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加強對大學生的引領,與之成為知心人,成為熱心人,在大學生教育中,始終需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指導,始終以史為鑒啟示大學生,為大學生才干的發揮和施展打造廣闊而又浩瀚的舞臺,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的關懷、重視和信任。這就需要我們切實掌握和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時代特征,并在高校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促進其的傳承與發展。

1  時代價值分析

歷史并非遙遠的過程,而是現實生活的參照系數,通過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的發展,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適應性與包容性正在不斷地彰顯出來,特別在當今新時代下,其時代價值正在不斷地體現。其時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中具有強大的支撐作用

中華民族得以不斷地壯大和發展,與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視不無關聯,并且始終遵循“倉廩實、衣食足”和“知禮節、知榮辱”的內在關聯,才能更好地在物質生活得以滿足的同時促進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為了更好地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加強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注重中華博大精深文化內涵的弘揚與發展。

1.2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中是強大的精神支撐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各種思想與思維的碰撞下,使得價值觀也發生了復雜多元的變化,思想道德防線正在遭受不可避免的浸染和沖擊,日常生活中很多道德失范行為,已成為人與人之間出現信任危機的導火索,使得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在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能更好地促進和引導大學生學會崇德修身,其中蘊含了大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傳承過程中的精神支持和重要來源。

1.3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過程中是強大的推力

在當今時代下,全球治理體系亟待變革和發展,我國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不僅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而且包含了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特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哲學思想,與“和而不同”和“天下一家”的思想不謀而合。在這樣的哲學思想的引導下,不同文化之間得到了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過程中有著強大的推動力。

2  高校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對策探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其具有較強的時代價值,在高校進行大學生教育過程中,為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我們切實從宏觀和微觀的視角,將這一工作踐行到實處。所以,筆者以下主要從這兩個視角論述如何在高校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1 宏觀視角

在高校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首先就始終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所占有的主導地位,并毫不動搖的將其落到實處,堅決抵制“以儒代馬”“以儒化馬”的謬論與傾向,充分認識和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揚光大,不僅是對中華文明的深刻變革,也是著力實現中國化和構筑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引導學生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學習,并與自身的學習、生活實踐創新性和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始終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當代大學生需要我們引導其敢于解放思想,切實做到與時俱進,敢于上下求索和開拓進取,在立足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才能為國家的興旺發達提供不竭動力,同時也是國家對大學生所賦予的使命和擔當。因此,需要教育大學生做到不負青春、敢于挑戰、珍惜韶華、不忘初心,抓住創新的機會和實踐活動,樹立敢拼敢干的理念,并將其在實踐中踐行,以盡可能地實現服務社會和情系國家的壯志情懷,尤其是廣大大學生要扎根于中國大地,加強對國情民情的了解,用自己無悔的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人民和歷史的華麗新篇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精神形成中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淀而發展起來的,我們要教育大學生秉承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注重自強不息。扶困濟困、敬業樂群、見義勇為和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傳承和發展,在處世方法上,既要做到求同存異,又要和而不同,以文化人、文以載道的教學思想和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中華人文精神來豐富和武裝大學生的頭腦。

因此,在高校大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為了更好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們需要將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和民族希望,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上,只有始終重視大學生的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大學生在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中的重要作用。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國家領導人,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將重視大學生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中華民族和時代發展的高度,并提出了主題鮮明、緊扣時代、系統而又完整的青年觀,希望廣大大學生能練就一身好本領,掌握一身好技能,掌握好理論知識,不斷地適應和滿足時代發展所賦予的新使命和新擔當,在時代發展和新中國崛起中成為棟梁之才。所以我們必須要幫助和引導廣大大學生正確樹立價值觀,并始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青年自身的行為準則與理念,只有引導其正確樹立價值觀,才能更好地促進廣大大學生成長成才,始終以飽滿的姿態、積極的工作熱情與矯健的步伐參與新時代新中國的新發展,在新中國新征程的道路上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2 微觀視角——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實施

2.2.1 有序推進,充分體驗

在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綜合性實踐活動過程中,不僅要結合相關指導要求有序推進,而且還應注重加強理解,使其在逐步激發學生認同感下,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心。無論是在高校各專業學習中,還是在校園文化活動的建設與開展中,都應有效融入并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使其在豐富資源的深入挖掘與高效利用下,既能促進校本課程的優化創新,還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由此為學生搭建起良好的綜合實踐活動平臺,使學生不僅對這一具有獨特性與獨立性的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還會在實踐活動的參與中更加積極主動地深入理解與思考,由此在師生共同進行主題內容開發下同步學習與成長。

例如,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會對具有厚重文化色彩的主題內容有所偏愛,而且還能在主題活動的自選中激發其積極性與主動性,無論是對傳統的手工作坊、宗族祠堂等進行參觀,還是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或是地方博物館進行實地考察的過程中,都將在他們親身所見、所知、所感中增強體驗性,由此也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深切共鳴與認同,并使之產生強烈的傳承與責任意識,進而付諸于實際行動,展開更多層面的實踐活動。

2.2.2 發揮優勢,增強感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資源,同時也對學生起到深刻的文化教育作用。通過在各專業中傳統文化內容滲透,既能夠讓學生在思想理念中產生接受與認同,還能在增強其實踐體驗中而促進其消化理解,這也是高校展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所在。

例如,能夠讓學生親自走訪古村落與參觀博物館,將引發他們更加深切的感受,他們會對眼前的歷史文明產生神奇的向往,并能充分理解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與重要性。

2.2.3 潤物無聲,融合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無處不在,而且可以利用傳統節日活動,以及影視資料等作為教育宣傳的文化資源,使學生們在既能認識家鄉文化資源下增強實踐體驗,還能對傳統文化產生真實感。此外,家庭傳統文化也具有獨特教育意義,對于生活在村落中一家三、四代人一起居住的生活模式,更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傳承的意義,而對于城市中學生,教師也應注重利用身邊資源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傳承的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到社區勞動中,使學生在勞動體驗與職業體驗中,不僅充分認識到服務價值并不等同于時間的付出,而且參與勞動體驗具有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教育意義。同學們在勞動中既改變了態度、習得技能,還學會了社會管理與服務,使其在融入集體勞動中更加充分地展示了風采,并懂得了尊重和感恩,以及承載的社會責任,這是最好課堂的教學。更多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也使學生在審美情操與實踐能力上得以有效提升,在融合發展理念下,學生在邊實踐、邊體驗中,既認識到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學生在更多的實踐體驗中開闊了視野,使其無論對于歷史文化,還是社會活動,都有全新的認知與理解,由此增強使命擔當與責任意識。

3  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時代價值,為促進其時代價值的發揮,我們需要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加強對其的教育,從宏觀和微觀的不同視角,強化對其的傳承和發展,才能更好地培育出適應時代發展所需的人才,同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延續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譚旭紅,孫彥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德育教育融合的途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9(2):50-53.

[2] 王宣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要強化“五個意識”[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9(1):4-8.

[3] 王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傳承發展[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9,35(1):42-46.

文化價值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儒家文化為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文化資源和文化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可以從儒家文化中找到理論基礎和思想源泉。我們應該汲取儒家文化中的精華,推動公民道德建設,通過彰顯儒家大同思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儒家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系 策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從內容上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儒家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儒家文化又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分析儒家文化的精髓和糟粕,探討如何基于儒家文化的精華來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儒家文化為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文化導向和文化資源

儒家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提供了文化導向。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思維模式,然而部分被人們長時間認可并且保留下來的思維方法即成為某種習慣,也就是本民族的思維模式。儒家文化在我國古代文化當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儒家文化特定的思維模式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至關重要。

首先是儒家文化的一體化統籌思維。一體化統籌思維對于儒家文化而言,最原始的表現就是系統化的思維模式,該模式主要依賴于尋求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從思維層面來看,在儒家文化的整個發展進程中,這種最原始的系統化的思維模式能夠協助完成對系統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制度的構筑。從組成上來看,儒家所奉行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理念、以禮為中心的社會價值體系、誠信篤定的行事標準與風格,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體系。從國家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強調的是“富強、和諧、文明、團結”;從社會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體現的是“公正、平等、自由、法治”;從個人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奉行的是“愛國、誠信、友善、敬業”。因此,儒家文化與社會化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統一的思想和理念基礎。

其次是不斷創新思維。該思維模式在過去的儒家文化發展進程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強調宇宙與社會都處在更迭不止的情形之中,世界萬物都具有潛在的不穩定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是不斷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且要有針對性地汲取我國先進文化文明成果,不斷與社會進步相適應,并以此為依據,概括、總結、提煉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充分表現出剛柔并濟的強大寬容性以及合理化之的思想特色。

儒家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提供了文化資源。當儒家文化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又與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相融合時,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被概括萃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成了儒家文化最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

儒家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定了精神目標。從過去到現在,時代的進步都是為了實現國富民強,和諧是其發展的最終目標。儒家文化作為過去時代所崇尚的最高價值觀,其所謂的和諧主要強調了人與自身、自然、他人、時代之間的統一團結。然而要想實現時代的高度統一和諧,就要確保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國先富則民也強。荀子曾有云:“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姓?!惫艜r之所以要讓國家富強,主要是由于“民財足則君賦斂焉不窮”,雖有其局限性,但卻讓國富則民富的觀念影響著每一個人。它所倡導的核心思想與儒家思想理念高度一致。

儒家文化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價值標準。儒家文化十分注重誠信,孔子認為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只有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交往才能夠做到真正的長久,由此也可以發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強調的誠信思想在儒家文化當中也是有據可依的。

借鑒儒家文化,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儒學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儒學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植根于此并沿襲其優秀的思想加以發展的,應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弘揚儒家文化。同時,儒家文化中也有不少糟粕,在借鑒儒家文化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必須對其揚棄。

汲取儒家文化中的精華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傳承與發揚儒家傳統美德,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的環境下有必要加強儒家文化的宣傳,重視儒家文化中愛國、誠信、明理的傳統美德,從而提升人民道德水平。誠信理念從古至今都極為重要,但在市場經濟下,人們想要擁有越來越多的名利,成功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越來越低,誠信思想也在逐漸流失??鬃泳蛯ⅰ罢\信”視作做人最基本的條件,曾有言云:“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就現在的公民來說,誠信不僅僅在于每個個體的倫理道德水平,更是社會與時代要向前發展的必然要求。儒家文化主張的誠實守信,能夠給當下失信現象頻繁、背信棄義現象屢見不鮮的社會以強烈的警醒。此外,還有利于建立公民誠信思想,提升其道德倫理水平。

其次,學習儒學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理想,建設和諧社會主義。儒家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理想對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要從儒學思想中吸取營養,并發現其時代價值?,F如今社會主義發展逐漸成熟,堅持儒家的大同思想顯得格外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深化誠信教育,社會的和諧要依托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此外,學習儒家文化不斷創新的理念,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儒家文化中不斷創新思維給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動態的,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在目前取得的成就僅僅是暫時的,“三個倡導”的提出也僅僅是短期的發展結果。時代在不斷進步,經濟在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也在逐漸趨于完善與成熟??偟膩碚f,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與進步是以實踐為基礎,以革新為目的,在完善中逐漸對其穩定性思維進行革新。

雖然儒家文化中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由于儒家文化發源于我國傳統封建禮教的基礎之上,其中許多方面依然是為了維護封建階級的統治。因此,在學習和借鑒儒家文化時,必須有選擇地對其糟粕的進行揚棄。例如:儒家文化中強調君臣關系,這顯然與我們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強調“民主”的理念是不同的。另外,儒家思想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等觀念也不符合當前大眾所認可的人民有言論自由等民主思想的理念。在民主社會中,只要不違反法律,人們有權利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情,有權利去了解、認知他們想知道的事情。只要不違反法律,人們的行動不應受到制約。然而,儒家文化的一些教條則規定人們的一舉一動都必須符合皇室貴族制定的行為規范,不允許人們對于統治者有一絲一毫的質疑。顯然,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不應融入這部分儒家文化的理念。因此,在運用傳統儒家思想來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必須對其中許多不符合時代特征和現代社會理念的糟粕思想進行摒棄,從辯證的角度看待儒家文化。

總之,儒家文化為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文化資源和文化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可以從儒家文化中找到理論基礎和思想源泉。利用儒家文化來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我們應該汲取儒家文化中的精華,通過弘揚儒家傳統美德,推動公民道德建設,通過彰顯儒家大同思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均為河北金融學院)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文化價值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針對當前仍缺少大學生負面思想傳播模型的問題,本文建立一類基于互聯網影響下的大學生負面思想傳播模型。給出模型的平衡點,并指出模型在平衡點處全局漸近穩定。通過對可控參數的理論分析,提出了大學生思想教育的若干策略建議。

關鍵詞 負面思想 傳播模型 教育策略

0 引言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但也對人們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隨著社會形態的多樣化,各種不良思想在互聯網中得以快速傳播,給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ヂ摼W傳媒的開放性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帶來了巨大沖擊,[1]負面網絡文化等多種因素削弱了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需把握互聯網發展趨勢,[2]創新思想教育方法,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

負面思想的擴散過程,本質上是負面思想的傳播。因此,可以通過建立傳播模型的方式分析負面思想的傳播行為。眾所周知,傳播建模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各類網絡傳播問題,如謠言傳播、[4]計算機病毒傳播[5]與信息傳播[6]等,與傳統定性研究方法相比,傳播建模能更為客觀地揭示傳播規律。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缺少基于互聯網背景的負面思想傳播模型。在本文中,充分考慮互聯網對負面思想傳播的影響,建立大學生的負面思想傳播模型,并分析模型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策略建議。

1 負面思想傳播模型

將大學生群體劃分為兩個群體,即正面狀態群體和一般狀態群體。正面思想狀態群體由班干部和黨員構成的思想政治水平過硬的大學生群體,不易受到負面思想侵蝕;一般狀態群體是由其他大學生構成,比較容易受到負面思想影響??蓪⒁话銧顟B群體劃分為三個倉室:易感染者(S),即未受到負面思想影響的大學生個體;感染者(I),即已受到負面思想侵蝕的大學生個體;移出者(R),即已被治愈的大學生個體。根據前述群體劃分,提出如下假設:

(1)大學生總量保持不變,假設為N;正面狀態群體總量保持不變,假設為M。

(2)由于受到互聯網負面思想的影響,易感染者以的速率轉為感染者;一個易感染者平均與個感染者接觸而轉為感染者。

(3)在思想教育的作用下,感染者以b的速率轉為移出者;一個感染者平均與個正面狀態大學生接觸而轉為移出者。

(4)在互聯網負面思想的影響下,移出者以c的速率轉為易感染者。

(5)易感染者平均與個正面狀態大學生接觸而轉為移出者;在思想教育的作用下,易感染者以的速率轉為移出者。

根據上述假設,可得如下狀態轉移圖(圖1)。

3 思想教育建議

根據前述理論分析,提出如下思想教育策略建議。

(1)加強對易感染者和感染者的思想教育可有效降低負面思想感染水平。特別地,在相同條件下,加強對易感染者的思想教育效果更佳。因此,思想教育資源應更多的向易感染者傾斜。

(2)應充分發揮正面狀態大學生的正面思想傳播作用,即加強正面狀態大學生充分與一般狀態大學生的接觸,實現對負面思想傳播的抑制。特別地,在相同條件下,使正面狀態大學生充分與感染者充分接觸具有更加的抑制效果。因此,可讓正面狀態大學生在感染者群體中組織多種形式的思想教育宣傳活動,消除負面思想的影響。

4 致謝

本研究由重慶理工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大學生思想傳播建模與教育策略研究”和重慶理工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課題“基于傳播動力學模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機制研究”提供資助。

參考文獻

[1] 謝向波.網絡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70-71.

[2] 彭信芳,張清學.網絡文化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8):58-59.

[3] 劉斯文.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0):66-67.

[4] 劉小洋,劉超,劉萬平.突發公共事件的非線性時變傳播模型與輿情策略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7(22):149-151.

[5] Wanping Liu,Chao Liu,Zeng Yang,Xiaoyang Liu,Modeling the propagation of mobile malware on complex networks[J].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 Numerical Simulation,2016.37(1):49-264.

[6] Ruzhi Xu, Heli Li,Changming Xing.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l for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2013.2(1):1-6.

文化價值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化創意產業運行機制的理論基礎是價值鏈,其在創新性等方面優于其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運行需對價值鏈附加值高的環節加大投入,拓展價值鏈及把握價值鏈的關鍵點。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運行機制;價值鏈

一、文化創意產業運行機制的理論基礎

文化創意產業運行機制的理論基礎是價值鏈。價值鏈的提出者美國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教授認為:“每一家企業都是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環節等種種活動的集合體?!逼髽I要創造價值,必須進行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這些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外部后勤、市場營銷、服務等;輔助活動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活動相互關聯,構成了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需創意、技術、市場有機結合,產業鏈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核心產業指產生主導文化創意產品的企業,其將創意不斷產業化形成商品,承擔著創造價值的任務,主導產業鏈的分配、延伸;支持產業指為創意產品的萌生、制作、傳播、發展提供支持的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科技企業、傳媒企業等;配套產業不為創意企業提供直接支持,但為整個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發展條件和環境,包括旅游、餐廳、酒吧、娛樂以及培訓等;衍生產業指以創意元素為要素投入獲得產出的企業,包括玩具企業、文具企業、箱包企業、服裝企業、禮品企業、紀念品企業等。

二、文化創意產業運行機制的獨特性

1.文化創意產業運行機制的創新因素

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創新對“創新回路”完整性的要求不如第二產業嚴格,可在多個價值環節分別或同時進行,不完全依賴技術,可能來自制度、組織、戰略、政策等非技術領域的創新動因。相對而言,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的創新對環境要求較高,技術創新動力來自市場,更容易得到價值回報,更容易獲得企業、政府與風險資金的支持。但價值不易被發現,在技術不發達和消費水平低下情況下只依賴市場競爭機制還不夠。將創意轉化為實際產品,必須依靠信息經濟提供的技術和傳播力,需要組織架構的創新。之外,還需要與創意階層自我價值實現密切相關的營銷、競爭與發展理念的全面創新。

2.文化的社會認同與感召使創意產品更能經受市場考驗

創意產品通過文化內涵獲得市場認可,流行的創意產品與服務必然是符合時代潮流的產物,能為產品提供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增長潛力。創意經濟時代想象力可當作資本投入來生產創意產品,通過產品來表達對歷史、現實、未來的理解,通過文化認同提高消費者的需求與滿足。消費者在消費中除知識吸收與學習外,還通過文化認同與感染、創造力被激發從而使消費者的效應提高。如果創意產品不能獲得認同與互動,文化創意產業便會面對極大風險。

3.以范圍經濟與商品異質性作為競爭手段

文化創意產業打破傳統組織結構,因而其獲得競爭優勢并不僅僅憑借成本優勢,而是基于價值鏈的組織優勢,通過跨領域范圍經濟的新技術范式改變了傳統追求規模經濟的技術范式。文化創意產業對資源進行重復利用,契合了消費者的需要,按照顧客價值導向原則,提供個性化服務,獲得異質競爭的利潤?;谛录夹g的分校形式的出現,能夠針對消費者提供優質、高效和便捷服務,同時為上游內容創新和文化創意提供附加價值。由于文化創意產業處于價值鏈高端,可以通過組織優勢如外包網絡、戰略聯盟、兼并等擁有輻射全球的范圍經濟。

4.以城市復興為契機,推動城市增長模式轉變與城市質量提升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符號商品的生產、消費與創新的加快將城市與區域推至全球競爭前沿。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競爭而勝出的區域和城市得以擺脫傳統增長模式,步入創新驅動之路。文化創意產業推進城市復興的作用在于推動城市以資源替代為前提、以區域文化價值發掘為內容、以滿足人本需求為目的、以城市質量提升為目標的再城市化過程。

三、文化創意產業的運行機制

1.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運行機制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具高度創造力的產業,它超越傳統產業的界限,不僅注重文化的經濟化,更注重產業的文化化,強調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的融合和滲透。文化創意產業具全新的產業價值鏈,從價值鏈分析其與其他產業的關系來看,文化創意產業位于價值鏈上游的最高端,且與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相融合。

從文化創意產業鏈整合來看,對產業鏈附加值高的環節加強投入可促進產出,提升產業效率?!拔⑿η€”給出了產業價值鏈上價值的分布特點。設計研發與品牌銷售的附加價值相對較高,而生產制造價值相對較低?!皟啥说漠a業利潤率在20%~25%之間,中間的加工生產產業利潤只有5%,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曲線的弧度呈現變大的趨勢?!?對比20世紀60年代的微笑曲線與現在的微笑曲線可以看到價值鏈中生產制造的附加值呈現下降趨勢,設計與品牌的附加值不斷增大。歐洲的一項調研表明,產品外觀設計1美元投入會得到1 500美元回報。加大對研發、設計、品牌、服務等環節的投入是提升產業附加值的關鍵?!爸袊圃臁币咽怪袊洕w速發展,但這種粗放式、薄利的、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應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加大對附加值高的環節的投入,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2.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的構建

文化創意產業鏈強調創意、內容、產品制造、營銷與傳播、消費體驗結合,形成上下聯動、左右銜接、一次投入多次產出的鏈條?!豆げㄌ亍罚ㄏ潞喎Q哈)憑借其新穎的創意、魔幻的內容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吸引了大批兒童及相當部分成年讀者,成年讀者占40%。通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來提升小說的附加價值,《哈》將版權分為三種,文字版權、平面與立體形象版權、電影形象版權。文字版權為羅琳所有,作者主要與兩家出版社合作。國內外通過成熟的營銷體系開發多元化業務,最大程度覆蓋全球市場,該書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在200多個國家發行。小說取得成功后,華納公司將小說改編,拍攝成電影,加大了產業鏈的寬度,借助網絡營銷,華納獲得電影版權與商品化經營權后,還獲得了注冊網站的特權,公司建立100多個相關網站。此外,公司還采取一系列手段從衍生產業鏈取得收益,包括從各國電影發行公司票房收入中提成,采取特許經營、交叉營銷和電影形象版權保護權益。隨著圖書和電影的流行,各種衍生品席卷世界?!豆酚螒蛴擅绹精@得開發權,玩家通過游戲互動體驗魔幻場景,玩家、時裝、首飾、游樂城等進一步延伸了產業價值鏈?!豆返恼Q生推動了圖書出版、影視、廣告等產業發展,還衍生到旅游、服裝、網絡游戲、玩具、餐廳、食品、玩具等眾多行業,價值鏈衍生品的收益占70%以上。

3.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的拓展

文化創意產業鏈延伸會獲得更多收益。為了拓展產業鏈,必須構建全景產業鏈,既包括創意產品生產鏈及顧客價值需求鏈構成的產業鏈,也包括不同產業融合的再造價值鏈。

以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旅游業為例考察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的拓展。

(1)拓展“產業鏈”,跨越產業邊界聯動發展。以中博會等大型活動為契機,促進旅游業與會展、商貿、休閑、娛樂業的無縫鏈接與良性聯動,充分利用休閑時代的體驗需求,形成大旅游產業鏈的良勝循環。以旅游消費促進產業升級,以創意旅游促進物流業、信息服務業、設計業、裝飾業的發展。(2)延伸“空間鏈”,跨越區域界限聯動發展。鄭州旅游業要與河南省其它地方聯動,注重區域整體價值提升,有重點逐漸推進。構建大區域品牌、省級品牌、鄭州市品牌及企業品牌,構建富有層次的旅游體系。(3)鍛造“價值鏈”,占領價值鏈高端。以創造力優化旅游資源,創造新價值,提升旅游業的科技含量。鄭州市文化資源豐富,名人名家的事例極具感染力,但缺乏深度內容開發和文化內涵的動態展示,通過影視傳媒、動漫游戲打造旅游文化價值,使這些無形資產成為旅游價值的無形資本。(4)秀出“主題鏈”,全面演繹生活內涵。一是節慶主題鏈,將節慶活動培育成代表城市形象的城市品牌,鄭州應著力培育大河秀典等大型活動;二是活動主題鏈,鄭州資源在于中博會等活動;三是生活主題鏈,旅游不僅要提供產品服務,還要創造生活方式,鄭州打造“生活品質之城”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4.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的關鍵點

(1)人才是源頭。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源頭,創意產品來源于人們的創意,沒有人才就沒有創意。創意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賴以生存的基礎,政府的人才政策及人才環境培育對文化創意產業至關重要。(2)知識產權是核心。知識產權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如不能對創意加以保護,就會損害創意人才的利益,打擊創新的積極性,使創意很難成為產業。政府應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3)信息化是紐帶。信息化能促進創意產品的傳播和推廣,能提高創意產品的質量,使文化創意產業具放大效應,能增大文化創意產業地緣優勢。政府應加大信息化投入,引導信息化與文化創意結合,增強信息化的紐帶作用。(4)品牌是驅動力。品牌能夠增強消費者的認同和忠誠度,品牌授權可幫助企業躋身主流商業,打造新商業模式,是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的重要推動力。(5)融資是保障。融資是中國中小創意企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創意企業由于自身特點難以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加大了發展壯大的困難,制約其發展。良好的融資環境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2]厲無畏.文化創意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策動力[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3]姜奇平.新創意經濟的兩個規則[J].互聯網周刊,2006,(12).

[4]徐濱,修菁.文化創意:品牌營銷的基石[J].成功營銷,2008,(11).[責任編輯 陳麗敏]

收稿日期:2014-03-08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聯2013年度調研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SKL-2013-919)

作者簡介:職正路(1978-),男,河南新鄉人,學士,從事營銷管理、文化產業研究。

上一篇:廣告會計論文范文下一篇:英語語法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