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國有企業管理改革范文

2023-09-23

國有企業管理改革范文第1篇

【摘 要】國有糧食企業是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的重要載體,大型骨干國有糧食企業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它們在服務糧食宏觀調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在分析我國大型國有糧食企業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提出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國有糧食企業;發展;改革

我國實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來,特別是糧食購銷全面實現市場化后,大型國有糧食企業堅持以改革謀發展,以發展促改革,解決歷史包袱,通過合并重組等方式發展現代企業集團。大型骨干國有糧食企業順利實現從“計劃主渠道”到“市場主渠道”,繼續發揮大型國有糧食企業作為宏觀調控載體的作用。

一、大型骨干國有糧食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本觀念陳舊,歷史負擔較重。目前,大型骨干國有糧食企業的發展面臨困境,背負著沉重的經營性歷史包袱,這個包袱是計劃經濟造成的,雖然經過多年的改革,這個負擔已經逐步得到消化,但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大型國有糧食企業基本觀念陳舊,這些仍然是困擾國有糧食企業的重要因素。(2)與國際企業相比,競爭能力和實力較弱。隨著中國關于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WTO過渡期的結束,跨國公司開始進軍中國糧食流通領域。ADM、Bunge、Cargill、LouisDreyfus四大跨國糧食公司均屬世界500強企業,目前壟斷著全球80%的糧食交易量,對全世界糧食的進出口買賣、食品的制造與包裝以及價格的制定等具有重大影響力。通過收購或者參股國內大型糧油企業,已經控制了中國近60%的油脂企業。(3)科研能力較低。目前,我國大型國有糧食企業有機構成較低,技術創新弱,突出表現在:糧食系統創新意識薄弱,特別是大型國有糧食企業缺乏科技創新機構、人才和機制;糧食領域現代信息科技薄弱,缺乏糧食購、銷、調、儲的信息管理系統;糧油、食品工業同構現象嚴重,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糧食工業的加工產品表現出“四多四少”現象:大路產品多,名優產品少;初級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低科技含量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技人多,產出少。這些導致國有糧食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糧食企業增長方式粗放,消耗高,效益低。(4)產業化經營發展落后。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以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分散糧食生產經營方式,與糧食產業化經營的規模要求相矛盾。并且,農民生產的隨意性與產業化經營所要求的專業性、計劃性相矛盾。這是我國糧食產業化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礙。

二、大型骨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措施

(1)更新觀念,認清形勢。大型骨干國有糧食企業的改革首先要從思想觀念上跟上發展的步伐,要真正認識到受政府保護而壟斷糧食市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從而樹立市場競爭的思想觀念。要清醒地認識大型國有糧食企業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明確國企糧食企業改革的指導思想。(2)切實推行科學管理,提升企業運作效益。大型骨干國有糧食企業應該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培養和建設獨具糧食行業特色的企業文化;打造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建立靈活開放的企業用人制度,做到因人施材、因人施位、因人施酬;建立業務技能培訓機制,提高員工素質和企業管理水平;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控制,特別是財務控制。(3)創新思路,推進產業化經營。針對糧食企業面臨的全新的市場形勢,我們應理性地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搶得發展的先機,加快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之路。因為大型骨干國有糧食企業只有通過打造全產業鏈,對養殖、運輸、生產、加工、銷售等每一個環節進行有效地控制,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糧食安全。(4)加大投資力度,提高自主科研能力。創新永遠是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創新就很難在市場上立足。事實上,我國糧食企業是靠引進、吸收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起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很弱,擁有的知識產權極少。如果不迅速改變這種狀況,大型骨干國有糧食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就會受制于人。黨中央、國務院確定了到2020年把我國基本建成自主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在這一進程中大型國有糧食企業發展的關鍵是要產業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細分市場。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科技和創新。

參 考 文 獻

[1]李文輝.建立國家綠色糧食儲備體系的設想[J].醫學動物防制.2005(4)

[2]王海蘭.多頭管理的根源何在[J].施工企業管理.2009(3)

[3]楊文鍇.推進國有糧企產權制度改革芻議[J].文論點擊.2008(3)

[4]王偉.以糧食深加工實現糧食安全的新思路[J].宏觀經濟管理.2004(6)

國有企業管理改革范文第2篇

專業: 國民經濟學

姓名: 覃潔學號:1210250015

課程名稱:《中國經濟理論專題》課程類型: 必修

上課學期: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總課內學時:40課時

考核方式:論文考試時間:2013年1月

成績:

任課教師評語:

任課教師(簽章)

年月日

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一些思考

——基于鐵道部撤銷的探討

摘要:經過30多年的改革,中國發展起來了一大批大型國有企業,但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開始顯現。無論是對國有企業產權進行私有化改革,還是在現有背景下通過完善國有企業的制度建設來提高效率,這些措施在實踐中都是不可行的。一個較好的辦法是重新界定國有企業中政府參與度與市場自發調節的雙邊作用,首先政府應放權,讓企業擁有更多的自主權。例如鐵道部實行的政企分開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本文將以鐵道部為例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進行一些思考。

關鍵字:國有企業;政企分開;對策

經過30多年的改革,我國國有企業在數量減少的同時,經營效果顯著增加,經營管理體制也逐步向現代公司制度轉變,并發展起來了一大批大型企業。但與此同時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也帶來了種種負面影響,國企本身的強大實力造成了自我改革的動力不足,政企不分的格局又進一步導致國有企業經營業績的惡化,最近關于“鐵道部撤銷”引起了新一輪對國有企業改革問題的思考。

一、國企改革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改革中淺層次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但改革的實質問題仍然存在,道路依然艱巨,這影響了國有企業自身素質及國民經濟的整體提高。當前,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國企改革的歷史現狀及方向,才能深層次挖掘國企改革存在的問題,以及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當前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對國家政策依賴性較強,行業之間利潤及增長不均衡,國有企業效益過度依賴國際環境。也就是說,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并未真正走入市場,政企不分的狀況比較嚴重。這些不僅為國企改革提供了契機,同時也為國有企業如何走向市場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例如鐵道部長期的政企不分造成我國鐵路行業的低利潤運行,大量的鐵路債務也進一步凸顯了壟斷行業的不足。雖然這幾年我國鐵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保障了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人民生產生活需要,但政企不分、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銜接不暢等問題依舊嚴重。為推動鐵路建設和運營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障鐵路運營秩序和安全,充分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整體優勢和組合效率,有必要實行

鐵路政企分開,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2013年3月17日,鐵道部被正式撤銷,取而代之的是“中國鐵路總公司”的牌子,將鐵道部擬訂鐵路發展規劃和政策的行政職責劃入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家鐵路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承擔鐵道部的其他行政職責;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鐵道部的企業職責。然而這也并不意味著鐵路完全進入了市場化。實際上,從邁出第一步到實現真正的市場化,中國鐵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國企改革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國企改革雖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實質性問題,對國企改革的現狀進行剖析,發掘其內部存在的矛盾,加深對國企改革存在問題的分析力度,試圖從這些問題中找出國企改革合理對策。

國企改革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公司制改革滯后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在產權改革及法人治理結構方面,二是國有企業跨行業過多,分布面廣,資本過于分散。這兩個方面導致企業之間具有結構趨同、重復投資、惡性競爭等問題。三是政企不分現象屢有存在。國家監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四是企業競爭力與國際大公司相比占劣勢,經營效率與投入不成正比。這幾個問題暴露出國有企業與國際跨國企業之間存在的差距,而要使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就必須深化國企改革,吸收國外科學的管理經驗和方法,注重實效。

鐵道部一直被視為我國計劃經濟的最后堡壘。它統管中國鐵路的規劃、投資、建設、監理、運營以及安全,既是行業監管者,又是被監管者。這種高度集中、統一指揮、半軍事化的管理體制,保證了我國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鋼鐵,以及糧食、化肥、棉花等農資的低成本運輸,在應急搶險及國土開發上發揮了極大的優越性。然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這種僵化的管理體制也暴露出種種弊端——鐵路發展需要大量資金,社會資本卻被排斥在外。截至 2012 年底,鐵道部已背負逾2.6萬億的債務,資產負債率超過 61%,在建項目舉步維艱。運輸市場瞬息萬變,鐵路卻長期執行計劃價格,按計劃調度運輸,導致“一車難求”、“一票難求”與資源閑置并存,像高鐵商務座等性價比不高的運輸產品大量存在。最終,產能嚴重不足的鐵路,卻陷入了“越建設、越虧損”的經營怪圈。

此次改革,首先撤銷鐵道部,從政企分開入手,實際上是重劃了政府與企業的邊界,掃清了鐵路改革的制度性障礙。其基于以下三點考慮,首先通過改革,有利于形成政府依法管理、企業自主經營、社會廣泛參與的鐵路發展新格局。中

國鐵路總公司成為市場主體,可以落實經營自主權,促進企業內部改革,提高發展內生動力,增強鐵路發展后勁,推動鐵路建設和運營健康可持續發展。二是通過改革,明確中國鐵路總公司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國家鐵路局的安全監管責任,有利于厘清企業和政府角色,有利于從體制上保障鐵路運營秩序和安全。三是通過改革,有利于充分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整體優勢和組合效率。

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到改革的好處,在其未來面臨的道路上存在著種種困難,例如政企分開給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提出了兩大挑戰。首先一個是給交通運輸部帶來了挑戰,怎么擺正位置,怎么整合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規劃和政策,制定職能和工作流程;怎么制定綜合交通運輸規劃,改變我國交通運輸結構嚴重不合理的狀況;怎么投入資源等。交通運輸部需要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工作流程。另一個是給新組建的國家鐵路局帶來了挑戰,包括國家鐵路局如何整合行政管理資源,如何制定鐵路運營技術標準,如何對鐵路運輸企業進行安全監管,還要研究如何進行經濟監管。

三、國企改革問題的相關對策

(一)政府應重新審視自身角色定位,盡快從一些經營性領域退出。政府不能既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又自己跳進來參與。中國壟斷行業大體包括五類:一是全國性自然壟斷產業,如電信、電力、民航、郵政、鐵路、石油;二是區域性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行業,如供水、熱力、燃氣、公共交通、港口、垃圾處理;三是本應屬于企業化經營但采取了事業單位體制的行政壟斷行業,如有線電視、醫院;四是本應屬于競爭性行業卻采取了行政壟斷體制的行業,如機車車輛制造業、核工業、航空工業、飛機制造業等;五是特種行業,如造幣、煙草、食鹽、醫藥、能源、資源、殯葬等。其中,第三類和第四類就是政府可以盡快退出的領域。

(二)深化企業改革,必須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做好規范改制工作;妥善解決職工出路和保障問題,包括建立雙向選擇的現代用工制度,建立社會保障機制,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解決再就業問題等;完善企業配套服務,移交企業社會職能;建立政府管理新機制,促進企業多種經濟成分改造等。因此,在處理改革問題時,我們既要看到改革的關鍵點,又要注意各個節點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如何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利益平衡,是為改革創造有利環境的過程,也是國企改革面臨的根本性難題。

(三)國企改革必須貫徹結構調整、制度創新的思路,研究和踐行國企改革

和改組問題。按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層次不同,分為以下幾種途徑:對關系到國家主權,安全,特種產品生產的企業,實行國有經營;對關系到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生產企業,實行國家控股的股份制改造;對關系到幼稚型產業的企業和蔽利性企業,應公有資產控股的股份制改造;對一般性國有企業,原則上應該放開;對長期虧損的企業要全部放開,靈活轉換經營機制等。因此,在國企改革問題我們既要從微觀剖析企業存在的問題,又要宏觀上把握企業層次特點,集中解決主要矛盾,不能以偏概全。

(四)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思路選擇在于制度創新基礎性工作,包括投資主體多元化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化,在于開拓市場,圍繞市場開展經營;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市場;進行產業機構調整及優化等。在深化國企改革時,一方面,注重企業的“內修”,積極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及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必須與市場緊密結合,時刻保持企業發展活力。

最后政府要重視民營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給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目前,中國民營企業面臨著許多進入門檻,稅費負擔重,官員尋租厲害,踏踏實實從事實體經濟的民營企業家賺不到錢,轉投虛擬經濟的現象非常嚴重,“國進民退”的說法也多了起來。事實上,中國的市場經濟要想真正發育成熟,沒有民營企業的參與是不可能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活下來的民營企業都是依靠自身的競爭力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取勝的。政府應鼓勵民營資本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進入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領域,消除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各種體制障礙。

綜上所述,國企改革應是“內修”和“外調”的系統過程,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國有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妥善解決職工問題,調整企業內部管理,積極引導企業自主創新等,另一方面,如企業的社會職能、政府行政干預企業管理現象依然存在,如何取得有效的外部支持,盡可能地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經驗,是國有企業必須加強的領域。另外,國企改革必須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制定、修訂政策。在國家現有政策允許下,探索出符合當地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這是面向市場,走入市場的有利途徑,也是國企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的必然要求。

國企的改革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改革的路途中或許能獲得一絲的成績,但長期以往對于企業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我國的企業必須依據自身的現實條件與基礎,制定符合自己的改革之路,通過不斷的努力探索提高企業

國有企業管理改革范文第3篇

改革同步謀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各地各企業對國有企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更加深刻,黨組織和黨員領導人員對肩負的管黨治黨責任更加明確,全面從嚴治黨在國有企業沒有特殊、沒有例外形成共識,抓黨建強黨建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國企黨建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國有企業做為我國經濟的中流砥柱,掌控著我國絕大部分的國有資產,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著很大作用。為了保護國有資產,習近平表示要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要提高國有企業效益,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但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卻出現了國企貪腐案件,一些“窩案”、“串案”滋生。

國企成為貪腐案件的重災區起源影視多種多樣的。首先就經濟體制而言,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還不成熟,計劃經濟的痕跡、權力高度集中與市場經濟和商品交換同時存在,尤其容易造成行政權力與經營活動密切交織在一起。把行政權力作為經濟交換的條件,最終造成權力的濫用和腐敗。其次,管理機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一是其過分集中的權力結構,二是其層層任命的選人用人體制。央企國企主要領導人的任命方式和市場化企業的完全不同。“仍由主管部門按等級授職,任命得準,企業就發展得好,反之就會弊病叢生”。最后還有就是,國企監管體制老化、僵化,存在漏洞。央企內部由紀檢、監事會、審計、工會進行監管,內部紀檢部門缺乏獨立性,權限更少。因此深化國企改革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國有企業管理改革范文第4篇

摘  要: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改革開放之后,國企改革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大致可分為改革探索、改革形成、創新發展和深化發展四個階段??傮w上看,國企改革是在不斷“試錯”和“摸著石頭過河”基礎上向前發展的。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推進,國有企業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助推器,國有企業在發展中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優化國有資本的戰略布局,朝著走出國門、面向世界的方向邁進。

關鍵詞: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歷程

Key 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Mixed Ownership Economy Reform;Reform Process

一、前言

我國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用了近七年的時間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任務,這期間在農村實行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等不同組織形式下的勞動生產。在城市中,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公私合營、和平贖買等方式逐漸建立了全民所有制企業,并在生產資料上實行統一管理和按勞分配。這些從根本上加快新中國成立后的工業化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并且逐漸消滅了剝削[1]。在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任務之后,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形成了計劃經濟體制,在農村基本實現了集體所有制經濟,在城市基本實現了國營和地方國營兩類全民所有制經濟。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的生產、流通、分配都按國家要求統一調配,形成了一套與生產資料公有制相適應的計劃調控機制。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主要以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作為生產資料的基本占有形式,而這兩種公有制占有方式的實現又從經濟基礎方面對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作出了內生規定,社會主義與公有制經濟的統一也因此成為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特點。國有企業作為計劃經濟體制下最為典型的經濟要素,它的運行機制和發展歷程成為我國1949年至1978年近三十年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縮影。在這段時期的經濟建設中,國有企業發揮了極強的生命力和資源配置效率,推動我國從一個工業技術較為落后的農業大國逐漸走向工業體系較為完整的現代國家。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突出表現為創新動力不足、生產積極性不高、管理體制落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無法適應市場所需,造成了嚴重的供需矛盾問題,人民生活水平和物質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為解決國有企業發展難題,黨和政府從1978年之后開始研究制定相應政策,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偨Y改革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改革探索時期(1978—1992)、改革形成時期(1992—2002)、創新推動時期(2002—2012)和深化發展時期(2012年至今)。國有企業經過四十余年的改革和發展,逐漸建立了清晰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相應的體制機制也在逐漸完善。未來,國有企業的改革還將繼續朝著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和以公平正義為根本原則的目標邁進,不斷促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轉型升級,提高國有企業的整體競爭實力,使之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不斷發揮好引領和帶動作用,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相應的貢獻。

二、國有企業改革歷程

(一)計劃經濟時期的國有企業

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在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后,國內經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與此同時,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出現了貨幣超發和通貨膨脹現象,導致了物價水平居高不下,購買力下降,消費水平處于低位。人民群眾的生活在這期間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一方是官僚資本的強制壟斷,一方又是貧苦的勞動人民。受戰爭和國民黨統治下的政策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工農業生產水平遠低于戰前,工業技術和生產條件也相對落后,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系列的問題使黨和政府意識到,要想挽救百廢待興的國民經濟,必須在較短時間內集中資源,盡快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由此,中國持續近七年的社會主義改造拉開序幕,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在這一階段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在鋼鐵冶煉、軍事安全、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實現了較快突破,并且取得了“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但是,由于這一時期農業發展水平不足,工業生產效率還不高,逐漸暴露出國有企業的諸多弊端,比如:生產出的產品無法很好地適應社會所需,員工生產積極性不高,技術和研發實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2]。這些問題的積累形成了社會主義的“大鍋飯”現象,雖然貧富差距縮小了,但造社會發展速度緩慢,人民生活水平總體處于較低水平。

(二)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歷程

1.改革探索時期(1978—1992)

1978年之后,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導向的逐步確立,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也就此拉開了序幕。在1978年至1992年,國有企業的改革舉措主要是針對計劃經濟體制中“統購統銷”和“國有國營”模式下突出的問題。改革的根本方向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員工積極性為重點,實行了政企分開和放權讓利。1984年10月20日,中共第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后簡稱《決定》)?!稕Q定》中明確提出,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是當前我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梢钥闯觥稕Q定》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糾正了將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指出計劃經濟應該是公有制經濟基礎之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必須自覺運用商品的價值規律為市場運行服務。黨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經濟運行的本質特征,也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逾越的一個階段。因此,這一階段的國企改革,在認識到商品經濟的重要性之后,對國有企業的經營方式作出了調整,突破了以往“國營國銷”的單一模式,逐漸允許國企擁有自主經營權和管理權。

在改革的推進過程中,為了調動國有企業員工的生產積極性,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實行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調整地方地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關系,等等。這些舉措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有企業的市場空間,使員工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并有效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梢哉f,國有企業改革在初步探索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今后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打下了一定基礎。但是,隨著改革的持續推進,國有企業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突出表現為政府對企業的“放權讓利”還不夠充分;現代企業制度體系不夠健全;控制人“目光短視”,企業沒有形成長效發展機制等。另外,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相應配套政策出臺,私營資本逐漸加入經濟建設之中,國企的競爭力和市場空間被進一步被壓縮,增長動力顯著放緩,部分國企陷入了虧損境地。為了適應對外開放政策和提高國際市場的產品競爭力,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必須找到新的突破口,從根本制度、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入手,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

2.改革形成時期(1992—2002)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路徑也逐漸明晰。黨的十四大之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目標被確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有企業的改革也朝著更加市場化的方向前行。在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間,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任務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調整國有經濟的整體布局。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后簡稱《決定》),《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國有企業改革要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4]。至此,國有企業的改革背景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以計劃經濟為主要條件的改革轉變為依托市場經濟為基礎性條件的改革。相應的,為適應經濟體制的轉變,國有企業在改革中建立了更加明晰的產權制度和管理機制,同時在“權責”方面也留給了市場更多的空間。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舉措,通過股份制改革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重要的國有企業由國家控股,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非關鍵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則鼓勵實現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發展[5]。通過股份制改革的實施,利用“抓大放小”的手段,使國家卸掉了一部分發展“包袱”,有效引導了部分中小國有企業逐漸退出非重點競爭性市場領域,將國有資本主要集中于關系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和重點企業。國有資本的減量發展與存量優化,使部分國有企業在三年內實現了扭虧為盈,為國有企業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

在這一階段的國企改革過程中,通過股權制度改革,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問題更加明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型國有企業的發展營造了市場空間,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但其中也出現了相應的問題,突出表現為政府部門出現了“多頭管理、無人負責”的狀況,同時也滋生了腐敗問題,助長了尋租空間。在實踐過程中,部分國企高管非法行權,將巨額國有資產通過隱性途徑轉移到自己手中,制約了分配正義,危害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3.創新推動時期(2002—2012)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開放格局正式建立,全球貿易成為新一輪中國經濟的增長點。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大刀闊斧”式的改革模式之后,為應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因素,國有企業在這一階段的改革速度總體放緩,從以所有權為主體的制度性改革,開始轉向以內部治理為主要目標的體制機制改革。這一時期,為應對“多頭管理、無人負責”的國有資產管理問題,國務院于2003年成立了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開始對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同時,在國企內部要求依法設立董事會、股東會、監事會、經理層等[6],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為國有企業適應全球化的戰略布局打下了相應的體制機制基礎。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盵7]。報告中進一步明確要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朝著建立現代股份制企業的方向邁進,形成權責明晰、運行高效、結構合理的現代企業治理體系。200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8],國有企業的改革重點開始轉向理順“責權利”關系。該法的實施,有效促進了國有資產的合規管理和國有企業權責關系的明晰,更加完善了國企法人治理結構,改善了國企的治理水平,提高了國企的市場競爭力、控制力和影響力,為國有企業下一步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機遇和空間。

這一階段的國有企業改革,其改革本質出發點在于適應全球化的發展浪潮,以期提升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改革中,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了更加科學、高效、規范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框架,為國有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但是,由于部分國有企業在過去承擔了較重的社會責任,其所需負擔的工資、退休金、醫療等開支越來越多,如果經營不善,相應的政策性負擔將給國有企業帶來預算軟約束,影響企業作為法人主體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

4.深化發展時期(2012年至今)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動能顯著放緩,相應的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也在穩步推進。這一時期的國有企業改革,更加強調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在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經濟要素的自由流通提供了相應的體制機制保障,以更好地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特點。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9],要求改革發展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國有企業發展應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的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10]。此論述,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有制經濟關系認識的新突破,并且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給了全新的定位,指出:“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盵9]至此,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被視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理論作出了重大發展。同時,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家充分鼓勵非公有資本和國有資本交叉持股,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201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推出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通過對國有企業實行分類管理和職能劃分,從以更加公平和清晰的視角提出對國有企業進行分層化科學管理[11]。2016年2月,國資委發布國有企業“十項改革試點”落實計劃,改革試點內容包括探索國企集團整體上市、多類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等舉措[12]。這些舉措的實施,有效促進了國有企業的股權進入資本市場進行交易,推動了國有企業股權市場化運作機制的形成,為國有企業的股權治理和資本運作開辟了新的空間。

總之,這一階段的國有企業改革以完善股權治理結構和資產管理體制為目標,有效推動了國有企業在經濟運行中的市場化和公開化,為我國資本市場構建多層次的股權流轉提供了制度保障,有效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國有資本的股權結構優化和市場化運作,有利于吸引非公有資本的進入,對國有資本起到補充作用,為國家減輕投資負擔,使國家能夠集中資金對重點項目進行建設,以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

三、國有企業改革展望

通過回顧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國有企業改革歷程,能夠發現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一直緊緊圍繞鄧小平所提出的“三個有利于”來進行。從承包經營到分權讓利,再到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本質都是為了國民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13]?,F階段,國有企業的改革任務還遠未結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與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

(一)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國企改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深邃的理論品格,在總結歷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對中國當代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了國有企業的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盵13]。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了誰”的問題,而這個“誰”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社會主義的發展本質在于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中,必須同心聚力、把穩航向,朝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為總目標的方向邁進。在改革中要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減小貧富差距,促進國有資本在分配過程中的公平、公正。繼續確保國有企業在經濟建設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突出國有企業的科技研發和智能制造水平,發揮國有企業在資源整合和集約發展方面的優勢,不斷增強國有資本防范重大風險的能力。在社會發展中,國有企業應充分彰顯社會責任擔當,在精準扶貧、綠色發展、公益救助等方面發揮出示范作用,為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進一步優化國有資本的戰略布局

國有資本的優化布局是適應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國有企業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13]。當前,我國國有經濟的結構和布局仍存在不合理現象,同質化建設和惡性競爭現象尤為突出,在發展中容易造成單一品類商品產能過剩和低附加值生產。至此,需要國有企業帶頭引領,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舉措,進一步實行企業并購重組和資本優化升級,調整產業結構,化解過剩產能,使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合理配置。根據《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11],未來將加快競爭性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并購重組,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利用融資、轉讓、并購等市場化資本運作手段,引入更多的非公有資本進入國有企業的戰略投資之中,形成優勢互補、產業相關、共享發展的企業重組格局。同時,還應不斷完善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運行模式,探索政府、市場、企業三方的協同發展模式,打通各類阻礙經濟要素自由流通的行政壁壘,提升國有資本的經營管理效率,增強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推動國有企業走向世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已經開始嘗試放開外資參與國有資本的運作和管理的限制,部分大型國有企業以更加開放的形式赴海外上市。國有資本的開放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資者進入,有利于帶來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和形成更加科學的資本監管體系,從而優化提升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增強國際競爭力。另外,國有企業作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重要實施載體,通過吸收海外優質資源,能夠更好更快地融入國際產業鏈分工體系之中,與國外其他企業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態勢,共同推動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今后,國有企業的發展應牢牢堅持對“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探索新的政策空間與市場化運作機制,使更多的國有企業參與到全球化的分工體系之中,通過外資持股、戰略投資、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積極融入國際化的公司治理之中。這種國際化的推進,將有利于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實施,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企業產權制度,以促進國有企業治理效能和水平的提升。在“一帶一路”倡議和部分發達國家實施“逆全球化”策略的背景下,國有企業在對外發展中還應積極承擔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艱巨任務,在更高水平和層次上實現對外開放,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國內外市場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探索出新的市場空間和利潤增長點,提高引領力和競爭力,為促進人類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松奇. 國企改革的實踐歷程及待解決問題(上)[J]. 銀行家,2018(06):4-5.

[2] 薛璟.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問題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 2018.

[3]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EB/OL].(1984-10-20)[2020-3-2].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378/4429522.html.

[4]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EB/OL].(1993-11-14)[2020-3-2].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65395/4441750.html.

[5]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1999-9-22)[2020-3-2].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093/5175/20010428/454976.html.

[6] 王松奇. 國企改革的實踐歷程及待解決問題(下)[J]. 銀行家, 2018(07):4-5.

[7]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07,466(21):3-22.

[8] 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EB/OL].(2008-10-28)[2020-3-2].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8-12/25/content_1474740.htm.

[9]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12(22):3-25.

[10]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J].求是,2013(22):3-18.

[1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15-9-13)[2020-3-2].http://www.gov.cn/zhengce/2015-09/13/content_2930377.htm.

[12]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青年報:國企十項改革試點推出[EB/OL].(2016-2-29)[2020-3-2].http://www.sasac.gov.cn/n2588025/n2588139/c2821627/content.html.

[1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國有企業管理改革范文第5篇

一、我市國有企業黨建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目前,全市共有國有企業350家,其中:國有獨資企業205家,占586%,國有控股企 業145家,占41.4%,在職職工102246人;企業黨組織338個(其中黨委103個,黨總支49個,獨立黨支部186個);在職職工中,有黨員17721名,占17.3%。

近年來,全市各級黨組織以黨的十五大、十五屆四中全會和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企業改革和生產經營,切實加強和改進企業黨建工作,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為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國有企業資產重組、產權改革、結構調整、減員增效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貫徹落實,以及建立新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制度的有序進行。從總體上看,全市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在改革中有所創新,在改進中有所加強,在調整中有所發展。但是,隨著企業改革深化、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黨建工作還面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從調查的情況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還缺乏制度保障。

在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有人認為,現代企業制度的運作受到有關法則的嚴格制約,在公司制企業中如果再提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方向、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就會與國際貫例發生抵觸,不利于企業轉制和向國際市場發展。這種思想對企業黨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一些部門和個人沒有把企業黨建擺在應 1 有位置,以致一部分企業黨組織在參與重大問題決策、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和保證監督等方面渠道不暢,堅持黨對企業政治領導的政治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一是從企業領導體制來看,目前,全市350家國有企業中,實行公司制改造的企業有171家,占48.9%,還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型企業實行工廠制,在實行工廠制的企業,有70%以上的企業實行黨政“一肩挑”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在一段時間對于解決“中心”、“ 核心”問題,減少企業內耗等起過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延,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第一,一些企業忽視了按黨政工作程序和制度辦事,書記工作精力不到位,黨建工作虛置化;第二,一些企業黨組織被排斥于決策主體之外,不了解生產經營情況,無法介入,無法制 約;第三,容易造成重決策上的失誤。在實行公司制的企業,也有類似情況,企業黨委、董事會、經營班子的地位、職責、權限等與有關法規的要求還沒有銜接到位,組織形式上的不規范問題比較突出。

以上這種領導體制與上級有關文件和我市去年7月制訂的《寧波市國有獨資、控股公司黨組織工作暫行規定》存在一定差距,體現不了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工作機制。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一身兼的比例過高,董事長、總經理沒有分開配備的占55%,容易造成權力過份集中,失去監督和約束。

二是從組織制度上來看,由于黨委書記或黨委班子成員進入決策層所占的比例比較低,黨組織對重大問題的表決權偏弱,組織的意圖難以體現。調查中發現,一些企業黨組織參與決策不是靠制度來保證,而是靠感情來維系,黨委書記與行政負責人關系好、感情深的,黨組織參與決策就比較順;反之,關系不好的,參與決策就比較難。特別是企業領導人員管理上,一些企業黨管干部逐漸“虛化”,如何準確地選拔干部、更合理地使用干部,黨組織與行政領 2 導意見不盡一致,董事長或總經理(廠長)說了算的現象比較普遍。在一些持大股和出資經營方,用人的隨意性更加大,對黨組織推薦或介入抱有戒備心理,甚至對意見不理睬、不吸納,造成黨組織主動用干部管干部的“盤于”越來越小,一部分書記對黨管干部與企業新的用人機制感到困惑。有的書記講:“只有保證義務,沒有監督權力”。一些企業即使是部分黨委班子成員進入了董事會或經營班子,但因為在經濟利益方面受制于行政,也不敢理直氣壯地去監督,以致上級監督下級難,同級之間監督更難。據市紀委提供,近幾年來在查處的違法違紀案件中,企業領導人員所占的比重較大,1999年至今年9月份,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被查處的有75名,占立案人數的60%。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失去了監督和約束,有的作風不民主,聽不得不同意見,以致造成決策失誤,給企業帶來損失;還有的弄虛作假,瞞上欺下,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甚至貪污腐化,違法犯罪。被查處的企業領導人員按錯誤類型劃分,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最為明顯。

三是從黨務政工隊伍來看,國有企業黨務政工干部的配備不平衡狀態在我市還比較明顯。據調查,除交通委、城建委、計委所屬企業配備黨務政工人員相應比較規范外,設專職書記或副書記的企業只有199家,占企業黨組織數的58.9%;單獨設有黨務工作機構的企業106家,僅占企業數的30.3%;有259家(占76.6%)企業沒有按l%規定比例配備黨務政工人員;“老書記守陣地、小青年不愿意”的黨務政工干部“斷層”現象普遍存在,以致黨務政工隊伍的力量和素質與新形勢發展要求不相適應。有的企業沒有把黨務政工人員擺上位置,得不到公正的評價與待遇,一些企業在改革過程中,對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老大難問題(如減員增效)總是把書記推出去,要他們鐵面無私唱“紅臉”、大刀闊斧搞改革,一旦“水到 渠成”,就慢慢解纜開船,挫傷了黨務工作者的積極性, 3 給穩定黨務政工干部隊伍帶來負面效應。一些書記尖銳他說,改革時想方設法攻難關,說不定是自己在挖自己墳墓。某系統一企業中就有“書記當經理,大家皆大歡喜;經理當書記,大家背后懷疑”的怪現象。

2、黨員隊伍建設難度加大

企業黨員隊伍建設出現了“四難”現象。一是難教育,相當一部分黨員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發生變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對說理性的教育聽不進;二是難管理,企業在理順勞動關系過程中,有一部分職工黨員按政策實行了“兩保”或“三家抬”,還有一部分不屬于政策范圍內的職工黨員被提前內退,這些人員雖然還未與企業正式解除勞動關系,但實際上單位人已經成了社會人,而黨員組織關系仍留在原單位,給企業黨組織貫徹上級方針政策、布置有關任務、形成黨內決議、開展活動帶來諸多不便,使黨組織耗費精力、難以對付。另外,已經與企業解除勞動合同的,有的黨組織沒有按規定及時轉接組織關系,有的本人不愿轉(包括退休人員),長期擱在企業,而平時游離于黨的組織,這種對象至今還有269人。還有一種是黨員組織關系轉移以后,因不愿進街道居住地黨組織,又找不到新的單位,成了“口袋 ”黨員,黨組織對他們的管理出現脫節。三是難活動,生產經營壓力和經營活動增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活動開展。四是難發展,近年來向黨組織遞交申請書、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有明顯的萎縮。一些企業黨組織的工作內容和活動方式,缺乏適應與創新。問卷中,企業黨內活動一季搞一次的有21.4%,半年搞一次的占6.9%;認為黨員形象與群眾區別不大的占58 .2%,不好的甚至還不及群眾的占24%;對入黨抱無所謂的占61.4%,根本沒有入黨愿望的占2.8%。

3、各種利益格局的調整,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

4 多數企業黨組織反映,現在黨的工作壓力最大的職工的民主權利難保障和思想政治工作難開展。就前者而言,在實行公司制企業中,還有三分之一的企業沒有建立監事會,黨委班子成員兼任監事會主席(召集人)的僅31名,占建立監事會企業數的27.4%。在實行工廠制企業中,民主管理也難體現,據對240名職工代表問卷。認為重大問題決策上,沒有運用職代會形式實行民主監督的占42.8%。

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職工隊伍的思想和心理狀態呈復雜化、多樣化。一方面,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對職工隊伍包括黨員隊伍的思想沖擊很大,腐敗現象的漫延和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減弱了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隨著近年來部分國有企業在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改革中的下崗分流,有的失去了原來的工作崗位,許多職工由此提出疑問:這是不是對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指導方針的否定?據調查,在不少企業中,工人階級主人翁思想幾乎消失,尤其是在一些效益差的企業,被雇傭和為老板打工思想普遍 存在,工人沒有榮譽感,精神不振、無所作為。另一方面,企業黨組織缺乏解決職工實際問題和具體困難的物質條件,使職工對黨組織的信任感和依賴性逐漸弱化,黨組織失去了感召力。一些企業職工包括黨員反映,過去我們聽黨話跟黨走,學模范、當先鋒,與企業有深厚感情,現在我們年紀大了,體質差了,就搞“二保”、“三家抬”,企業黨組織和工會組織在這方面沒有很好地為職工群眾“維權”。據1006份調查問卷匯總顯示,認為在企業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沒有跟上的占61.9%。有些政策措施不配套,尤其是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有關政策方案出臺,準備不夠充分,深入調查研究不夠,輿論宣傳不夠,規定不夠具體,使職工群眾不理解,產生不滿情緒。據問卷匯總,有近40%的職工代表和一般工人對下崗分流、減員增效有想法。主要是認為保障體制沒有跟上的占 5 50.4%;對下崗持不服從態度的占7.4%,無可奈何的占47.4%。如維科集團下屬的浙東針織廠對280名職工抽樣調查,反映企業改革政策出臺職工不知道的占了一半,反映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無甚至沒必要的也占50%。

4、黨組織的隸屬關系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到今年6月底,全市3409家國有、城鎮集體企業已有2977家實行了產權制度改革,改制面達87.3%,其中國有企業939家,實現產權制度改革的740家,改制面78.8%。這些企業改制后,黨組織的隸屬關系基本維持原狀,如市紡織控股集團公司在對企業重組、兼并過程中,根據企業實際,同步改建或組建黨組織,使黨組織隨企業改革和調整中,隸屬關系和職能依然得到明確。但在調查中也發現,過去那種依據行政關系來維系黨組織隸屬關系和單純的條塊管理的格局正在逐漸被打破,已經出現了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甚至跨所有制重組、新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的情況,這些企業黨組織的領導關系到底是按產權為紐帶(出資方)管理、行業歸口管理,還是屬地管理,中組部雖有具體要求,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黨組織的設置、調整還跟不上,一些企業改制后,原主管單位對歸屬管理的積極性又不是很高,這樣給企業黨組織開展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我市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基本經驗和做法

針對企業黨建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市委和各級黨委按中央和省委有關文件精神,積極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著力在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上下功夫,收到了一定效果。主要做法是:

1、以“達規范、創四好”活動為載體,切實提高企業黨建工作的整體水平

6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的通知》下發后,市委進一步 加大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力度,自1997年下半年起,開展了以建設一個好的領導班子、一支好 的黨員隊伍、一個好的工作機制、一套好的工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達規范、創四好”活動,通過從點到面,典型示范、加強指導,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如何抓”的載體和“抓什么”的主線已經明確,企業黨的建設工作與企業改革同步進行,圍繞生產經營開展黨建工作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2、進一步加大國有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力度,努力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整體素質

按照中央要求,1997年以來,對全市國有企業領導班子成員普遍進行了以思想政治素質和經營業績為主要內容的考核,同時,重新明確了企業領導干部管理權限;市委辦轉發了市委組織部《關于加強國有企業領導班子和經營管理者隊伍建設的意見》,對進一步優化領導班子的整體素質和經營者素質提出了明確要求;市委組織部會同人事局、國資局和經委等部門于1999年組建了市企業經營者人才評價推薦中心,為我市企業經營者從組織配置向市場配置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經過幾年來的工作,班子運作情況和領導成員的素質得到了一定改善,企業班子成員的平均年齡從考核前的44歲下降到42.3歲,大專以上學歷的成員比例從44.7%上升到59.2%。

3、積極探索企業黨組織參與重大問題決策、堅持黨管干部原則的有效途徑

從調查情況看,大多數企業的黨組織能夠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按《企業法》和《公司法 》等規定,保證監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企業得到貫徹落實。一是積極主動地參與重大問題決策,明確重大問題內容和參與決策程序。黨政聯席會議等決策過程中的溝通制度在一部 分企業執行較好,能有效地保證黨組織的“全過程” 7 參與。二是大多數企業黨組織能按照干部管理權限,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的人事管理,加強對干部的選拔任用和教育。把黨管干部原則與支持董事會、經營決策層依法行使用人自主權結合起來。

4、適應企業深化改革需要,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企業解困扭虧、下崗分流等,使黨組織的工作越來越繁重。有不少企業黨組織在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上,能主動承擔責任,發揮政治優勢,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企業改革的全過程,特別是企業在困境中,黨組織能及時掌握、分析和反映職工的思想動態和復雜心理,引導職工積極參與和支持改革。據對1006名黨員干部和職工群眾問卷了解,有72.5 %對企業改革有信心,認為有必要;有64.3%對下崗分流、減員增效表示贊同。在此同時,各級黨委、政府開展經常的送溫暖活動。如今年9月,市領導走訪下崗職工、困難職工家 庭,耐心細致地宣傳改革政策,做思想工作,并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有關部門送錢送物,基層反映較好。

5、注重黨組織自身建設,不斷提高企業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多數企業能從實際出發,加強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據問卷,認為黨組織能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占71.3%;黨政班子團結協調的占80.4%;黨政班子領導成員政治素質和民主作風較好的占73.3%,干群關系融洽的占61.1%;黨內工作制度比較健全的占86.1%;黨的 活動比較正常的占71.8%,時間、場地、經費有保證的占88.5%;能夠經常對職工進行政治、業務培訓的占71.7%。一批黨務工作者能識大體顧大局,安心本職,默默奉獻,在企業改革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積極探索進一步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徑和方法

8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這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從調查情況看,隨著改革的深化,今后,國有企業的單位數將會減少,但它的支柱地位將會顯得更加重要和明顯。各級黨委必須按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要求,在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等一些重大問題上。按中央要求,統一認識,增強對加強國有企業黨建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感,進一步探索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徑和方法。

1、在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中,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建設好企業領導班子,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經營管理者隊伍,是搞好國有企業的關鍵。要繼續花大力氣選好配強黨委書記、廠長(經理)和董事長,優化領導班子的整體結構。實行公司制的企業,企業領導班子成員宜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領導體制,即:“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公司的黨委負責人可以通過法定程序進入董事會、監事會,董事會和監事會都要有職工代表參加;董事會 、監事會、經理層及工會中的黨員負責人??梢勒铡饵h章》及有關規定進入黨委會;黨委書記和董事長可由一人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原則上分設。”為改變目前我市“三位一體”’比重過大,不利于監督約束的狀況,在具體操作上,有條件的企業,書記和董事長最好由一人承擔,如分設的,黨員董事長可擔任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可擔任副董事長,黨委成員可與董事、經理層的人員實行交叉任職;企業黨委成員進入董事會應在半數以上,法人治理機構中的黨員行政領導在黨委會中的比例不應低于三分之一;董事長、總經理要分設;董事、經理層人員要減少交叉任職,一般宜控制在三分之一以下;黨委要推薦一名領導成員(副書 記或紀檢委員)進入監事會,擔任監事會主席(召集人)職務。實行工廠制的企業,黨政領導班子任職形式也要采取相交互叉任職的辦法,以減少“一肩桃”所帶 9 來的弊端。要把黨管干部原則融合到企業新的用人制度之中。按照企業特點建立對經營管理者培訓、選拔、管理 、考核、監督的辦法,并逐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要積極探索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新機制,把組織考核推薦與引入市場機制結合起來,把黨管干部和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以及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結合起來。要明確黨管干部的職責,明確黨管干部的程序:對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的任免,先由總經理提名或黨組織推薦,經組織人事部門考察,黨政主要領導統一意見后,提交黨委會討論研究確認,最后由總經理作出決定,發出聘任或解聘的通知。選拔企業領導人員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堅持走群眾路線,集體討論,全面考察,規范運作,避免用人上的失誤。要引入競爭機制,發揮我市經營者人才評價推薦中心的優勢,從而使經營者從組織配置逐步向市場配置方向發展,以進一步完善企業的領導體制和管理體制。要加強教育培訓,提高企業領導和管理人員的素質。重點抓好企業黨委書記、董事長、廠長(經理)及其后備人才的培訓,為造就一批黨政工作經驗兼備、既懂黨務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而努力。培訓的內容、方法應根據實際和形勢有所選擇。企業領導人員的培訓應納入市里統一集中培訓計劃,其他管理人員培訓應分級負責。

2、積極探索參與企業重大問題決策的途徑和方法。黨委參與企業重大問題,是實現黨對國有企業政治領導的具體體現,是落實黨組織保證監督企業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措施。要進一步明確黨委參與重大問題決策的范圍問題和程序。對企業改革和發展帶方向性、長遠性、關鍵性的問題,黨委要參與研究,形成黨政領導共同研究、共同負責、共同發揮作用的格局。要逐步改變我市目前企業領導層中黨委成員在法人治理機構內所占比例還比較低的狀況,讓黨組織核心層中的大部分成員通過合法程序進入董事會和經營決策層,以 黨員的身份直接參與集體決策,強調民主集 10 中制,形成黨組織在董事會和經營班子中的表決優勢,體現和表達黨組織的意圖和意見。我市國有企業領導班子非黨人員所占的比例不高,黨政正職非黨占3.5%,黨政副職占7%,這是進入決策層的有利條件。對重大問題決策, 應保證必要的程序到位,用建立相應的制度,如黨員行政領導以普通黨員身份向黨組織報告工作制度,決策前的磋商制度,黨政聯席會議制度,決策出現分歧時的請示匯報制度,以形成依法參與、集體討論、統一決策的參與機制。

3、加強監督約束和激勵機制。新形勢下強化監督,對于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和經營者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要充分運用黨內監督、法律監督和職工民主監督等手段,使企業內部之間相互協調、減少失誤、規范運作。

一是要發揮專業監督的職能。國有獨資企業的監事會主席、財務總監或財務負責人應由上級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委派,企業中的監事會主席(召集人)和財務總監可試行“監事取薪 ”制,工資關系與企業脫鉤,以保證對經濟活動和財務行為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在此同時,建立黨委、政府監督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和決策失誤追究制度,加強企業內部審計,特別是對企業轉制、重組和項目招投標等重大事項,要搞好財務審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對經營、決策層業績要定期審計;對班子改選或主要領導成員調整,經營管 理者任期內和離任前的經濟責任,要進行責任審計,審計結果作為對經營管理者續聘和獎懲的依據。

二是要拓寬民主管理渠道。必須真心實意地發動和依靠職工群眾,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在對企業領導班子考核的同時,職代會應對領導班子成員進行民主評議,讓職工行使權利,參與監督和管理。要不斷完善廠務公開制度。廠務公開應經常、及時,凡屬職工關心的熱點問題,包括資金運作、利益分配、選聘管理人員等企業重大決策和改革方案等都要向職工 11 公開。每次公開后,企業黨組織和行政領導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反映,對群眾提出的質詢要求,予以答復,對職工不贊成的事情予以糾正,以維護和保障職工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要把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貫穿到企業的管理中去,對因管理混亂、失職瀆職等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的,要認真追究責任。

三是要完善經營管理者的激勵機構。目前我市企業經營者的分配方式比較傳統、固板,對于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作用不是很大,還沒有與他們的長遠利益緊密結合,下一步,應按照企業責任、風險、利益相一致的原則,著力擴大年薪制的基礎上,積極推行期股、期權激勵的分配方式,使經營者的薪酬與其職責、貢獻掛鉤。工廠制的企業可逐步推行年薪制同時增加風險抵押金。即經營者完成經營指標,按比例得到加薪,完不成的,扣減風險抵押金。有條件的企業也可制定讓資本、技術、知識產權等要素參與分配的辦法,把經營管理者對企業的貢獻和分配緊密聯系起來。據調查,我市對經營者實行這方面激勵的企業還只有45家,占12.9%,宜進一步加大力度,形成激勵約束的導向。

4、重視企業黨務工作機構和黨務政工隊伍建設。國有企業無論改制與否,應按精干、高效、協調的原則,設置黨的機構和配備黨務政工人員,要防止企業改制過程中出現隨意撤并黨務工作機構或削減黨務工作人員的做法。企業內部機構改革,凡是涉及黨務工作機構和人員調整的,必須認真聽取黨組織的意見,經黨政班子集體討論決定,黨務工作機構的設置 和專職黨務政工人員的數量,由黨組織根據工作需要提出方案,與董事會或經營班子協商確定。專職黨務政工干部還未達到1%規定比例配備的國有企業,可先定個基準:黨員人數在1 00名以下的先配專職黨務政工人員1—2名,100—300名的配3—4名,400名以上的配5名,經過幾年努力, 12 逐步達到規定要求。企業專職黨務工作者納入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編制,與同級管理人員享受同等待遇。

要著眼于企業黨務政工人員隊伍的素質提高,使他們更新觀念,提高做好本職工作和適應市場經濟工作的能力水平。黨務政工人員與經營和管理人員可適當進行換崗交流,以培養一支高素質、復合型的黨務政工人員隊伍。對長期重視黨務,工作業績突出的同志,應注意激勵、愛護和關心。

(二)加強黨組織的自身建設

首先,要適應新形勢的變化,改進黨組織的工作內容和活動方式。企業黨組織要緊緊圍繞改革和發展,精心設計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載體,經常分析黨員、職工思想動態,幫助解決實際問題,把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要根據企業每一階段的發展目標和工作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黨的活動,在市場開拓、技術改造、項目開發、內部改革等工作上,黨組織應及時切入,讓黨員、骨干挑大梁、當先鋒。黨組織的活動經費、場地應予保證,活動時間不能全部業余化。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忙淡季節科學安排,必要時可適當占用生產時間。

其次,加強黨的工作制度建設。在規范完善企業黨組織參與重大問題決策和黨管干部原則制度的同時,黨組織自身建設制度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制度、“三會一課”制度、黨風廉政建設制度等必須健全,并常抓不懈,重落實、求實效。

第三,適應時代要求,加強教育管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是強化理想宗旨、黨性觀念教育,端正黨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努力提高黨員隊伍的政治和業務素質,加強培訓,教育黨員在帶頭參與企業改革、帶領群眾支持改革等方面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三是開展新時期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嚴格管理。切實抓好民主評議黨員和嚴肅處置不合格黨員工作。嚴把“人口”,暢 13 通“出口”,保持黨員隊伍的純潔性,樹立黨員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四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做好發展黨員工作,注意把優秀青年工人,尤其是關鍵崗位上的經營管理人員和生產技術骨干吸收到黨內來,以保持黨的勃勃生機。

要按照有利于加強對黨員教育管理的原則,理順黨員組織關系。關于理順黨員組織關系的基本思路是:①企業與職工黨員解除勞動合同后,黨員組織關系應及時轉移到居住地黨組織或新單位;②對尚未與企業解除勞動合同,但勞動關系已理順的大齡富余職工黨員,其黨 員組織關系一般應轉移到居住地黨組織;③除離休外,退休職工要逐步與原企業分離,黨員組織關系應轉移到居住地黨組織,由社區管理。在移遷轉接黨員組織關系過程中,應事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注意說服和引導。對不愿轉移的黨員,組織關系可暫留在原單位,黨組織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管理,要求他們過好正常的組織生活,對長期脫離組織的“三不”黨員,應按黨內有關規定處理。

今后,社區街道居民區黨組織對黨員的教育管理任務將越來越重,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不斷充實街道居民區黨的力量,以適應“社會人”膨脹現象。

(三)加強企業精神文明建設,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圍繞中心,服務經濟,不斷拓寬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結合企業實際,把解決職工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困難結合起來,有的放矢,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企業改革重大政策出臺,對企業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要充分利用宣傳輿論陣地,讓黨員先知道,通過黨員做群眾工作,取得理解支持和參與。要按“三個代表”要求,提高工人隊伍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要發展企業文化,開展創建文明企業、文明班組和爭當文明職工活動,動員工會組織職工開展勞動競賽、技術創新、技術協作、發明創造 14 等群眾性經濟技術活動,調動職工積極性,增強職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的良好職工道德和職工 風尚意識,努力造就“四有”職工隊伍。對下崗失業職工,黨組織要做好送溫暖工作,對困難職工要建立企業領導人員聯系制度,使他們對黨組織有親近感。

(四)及時明確和調整企業黨組織的隸屬關系

企業在改革過程中,投資主體發生變化后,黨組織設置必須同步組建、改建或更名。要隨著企業組織結構和黨員分布狀況的變化,及時進行相應調整和明確黨組織的隸屬關系及職能,但不能隨意撤銷。

要從有利于加強黨的領導和開展黨的工作、有利于促進企業改革和發展、有利于黨員教育管理出發,相對穩定,適當調整:①國有獨資企業,原黨組織隸屬關系保持不變;②國有 企業改組成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包括企業多元參股),其黨組織關系隸屬控股機構黨組織,按產權關系管理;控股方是外方的,按行業歸口管理;③同一地區內兼并,其黨組織關系一般隸屬于兼并企業黨組織;跨地區兼并企業或設立分公司的,其黨組織隸屬關系原則上隸屬于所在地黨組織,以就近掛靠等辦法實行屬地管理。

國有企業管理改革范文第6篇

省國稅局 省地稅局 省農發行

(二○○七年三月十六日)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大膽探索,強力推進,切實做好減員分流工作,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加強企業戰略性重組,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在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過程中仍存在著分流人員再就業困難、產權制度改革不夠規范、國有糧食非購銷企業改革難度大等問題。

為了鞏固我省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成果,認真解決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發展,轉換機制,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糧食局、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稅務總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6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印發進一步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意見的通知》(國糧財〔2006〕123號)精神,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做好糧食企業分流職工的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工作

要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五個確保”的要求,嚴格落實政策,解決實際問題,切實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大局穩定。要把推進改革和創造就業結合起來,促進企業分流職工再就業。各地要按規定將國有糧食企業分流職工納入當地就業再就業規劃,并制定方案,強化責任,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等各項再就業扶持政策,搞好職業培訓,提高轉崗轉業能力,為分流職工創造良好的再就業條件。在改革中既要鼓勵和支持企業分流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又要鼓勵支持國有糧食企業創辦新的經濟實體,安置分流人員。要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網點和倉房,拓展經營網絡,增加就業崗位。鞏固保持我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分流人員再就業6萬人的成果。

二、加快產權制度改革,促進組織結構創新

(一)通過重組整合和產權制度改革,構建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糧食流通體系。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我省實際,以現有的基礎設施為依托,根據區域經濟輻射能力、合理經濟流向、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糧食供應功能,一般以縣(市、區)為單位,對原有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進行戰略性整合重組,形成比較合理的區域布局和組織結構。在產糧大縣,主要以現有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為基礎,通過改制重組,因地制宜組建股份制糧食購銷企業。在非產糧大縣以及糧食供應困難的山區、水庫移民區,可保留必要的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糧食購銷企業。對承擔軍糧供應任務的糧食企業,原則上實行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產權制度。對改制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數量仍然偏多的地方,要強化措施,落實責任,加大改革力度,逐年減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糧食企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符合上市條件的國有糧食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本金,改善企業資本結構。

(二)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探索國有資產經營和監管的有效形式。要按照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原則,加強對國有糧食企業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真實反映國有資本的運行狀況,維護國家所有者的權益,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各地在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中,對國家投資和利用國債資金建設的糧食倉儲設施,不得隨意處置或改變用途。要認真做好企業改革中的資產清查和債務核實工作,加強對改制企業的財務審計和資產評估,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要根據有利于宏觀調控的實際需要,由政府授權部門對改制為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的糧食購銷企業行使出資人職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探索國有資產經營和監管的有效形式。

三、政企分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

(一)正確處理糧食宏觀調控下的政企關系,實現政企分開。國有糧食企業要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與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脫鉤,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嚴格按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07號)和《河南省實施〈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辦法》(省政府令第100號)等法規、政策,依法加強對全社會糧食市場主體的指導、監督、檢查和服務,不參與糧食經營,不直接干預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不向企業攤派任何費用。鼓勵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從事糧食經營活動,形成多種市場主體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多元化市場格局。嚴禁以非法手段阻礙糧食自由流通。規范政府宏觀調控和企業經營之間的關系,當政府實施糧食宏觀調控時,可委托指定具備資質的糧食經營企業承擔相關政策性業務,政府按確定的標準給予補貼。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企業要帶頭服從政府實施糧食宏觀調控的需要,發揮主渠道作用,為國家糧食安全服務。

(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國有糧食企業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健全法人治理結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行規范化運作。充分發揮董事會的作用,建立集體決策和可追溯個人責任的董事會議制度。加強企業基礎管理,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各項規章制度,形成完善的企業制度體系、責任體系、監督體系和考核體系。董事會和經理層要減少交叉任職,董事長和總經理原則上不得一人兼任。

(三)改革企業內部用工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按照平等自愿、雙向選擇、協商一致的原則,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依法確定勞動關系。建立和完善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的用工機制。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必須通過公開競聘,擇優錄用,并實行任期制和定期考核制。按照按勞分配為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建立以崗位為基礎,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個人貢獻雙掛鉤的有效激勵工資分配制度。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有條件的企業試行經營者年薪制。

(四)加強與省外糧食企業的聯合和協作,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按照“政府推動、部門協調、市場主導、企業運作”的原則,扶持省外糧食購銷企業、加工企業、食品工業企業到我省糧食主產區和種糧大縣建立原料和加工基地,逐步形成生產基地化、原料專業化、經營規?;?、加工本地化,以此帶動我省產糧農區的經濟發展。加強與省外主銷區糧食企業的聯合,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合作關系,促進糧食產銷銜接。對于省外主銷區的國有糧食企業在我省建設糧食倉庫、加工廠等設施,市、縣(市、區)政府要在用地指標、土地價格等方面給予支持。農業發展銀行要積極支持產銷區國有糧食企業之間開展購銷協作,提供快捷的跨省結算服務。

(五)加強糧食企業統計、財務和倉儲管理工作,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要把改革同加強企業管理結合起來,以改革促進管理,以管理進一步鞏固企業改革發展成果。認真做好新形勢下的企業統計工作,配備統計人員,改進統計方法,改善統計手段,保證統計經費,為糧食宏觀調控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切實加強企業財務管理,規范企業核算,依法籌集資金,有效運營資產,降低成本費用,控制財務風險,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加強企業倉儲管理和安全生產工作,加快糧食儲藏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提升糧食倉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降低糧食損耗,保證庫存糧食安全。

四、認真做好國有糧食非購銷企業改革工作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以外的各類國有糧食非購銷企業(主要指國有糧食企業中的城鎮糧食供應店、面粉廠、油廠、飼料廠、食品加工廠、糧

機制造、賓館餐飲等)的改革工作,要在當地政府領導下,按照國有企業改革統一部署進行。采取多渠道籌集資金的辦法解決改革中的資金問題。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改制中依法出售自有產權公房、建筑物收入和處置企業使用的劃撥土地收入,應優先留給企業用于繳納社會保險費和安置職工。各地可根據情況,將企業改制中資產變現資金在市、縣級糧食部門中調劑使用。國有糧食非購銷企業國有資本原則上退出,可采取整體轉制、股份合作、拍賣、租賃承包、破產等多種形式,優化企業產權結構,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要嚴格按照程序,制定企業改制方案,并按規定依法審批后實施。要按照“一企一策、因企制宜、成熟一個、改革一個”原則進行。國有糧食非購銷企業改革工作兩年內完成,2007年年底完成改革的60%,2008年年底全部完成改革任務。改制時要充分考慮企業、職工和社會承受能力,理順勞動關系,做好職工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和職工債務清償工作,加強對改制企業落實職工安置方案的監督檢查,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國有糧食非購銷企業情況復雜,改革難度大,各地一定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強化措施,落實責任,確保企業改革工作有序進行。

五、提高糧油加工業水平,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

(一)要轉變觀念,創新模式,著力提高糧油加工業水平,拉長糧食產業鏈條,加快糧食產業化進程,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按照規?;a、專業化分工、上下游配套、一體化發展的要求,突出專業面粉、工業化主食、速凍方便食品、餅干烘焙食品四個重點,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實現糧食加工品種多樣化、系列化、專用化。在產糧大市和產糧大縣,要大力發展糧油加工業,重點催生、培育一批起點高、帶動力強、效益好且主業突出、特色鮮明的龍頭糧食加工企業,創立名牌產品。要以資本運營為紐帶,以現有國有糧食企業的基礎設施為依托,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整合資產、資金、技術、品牌、人才等要素,組建大型糧食產業化企業集團,到2010年底全省爭取達到60家。要樹立新的經營理念,注重品牌信譽,實行全面質量管理模式,積極向國際市場擴張,到境外尋求更多的市場和發展機會,打造我省的跨國糧食食品加工集團。符合條件的地方要建立糧食企業集群示范基地,以優質糧食產業為重點,以較強的集散能力和輻射面帶動周邊糧油產業,推動糧食產業化向縱深發展。

(二)積極鼓勵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農戶和農村經紀人、集體組織的有機結合,在總結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龍頭企業+科技+種植基地”、“公司+協會+農戶”等現有組織形式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發展新型的組織運行方式,完善相互間的利益關系。積極探索在糧食購銷、加工和實施產業化經營中農民參與二次分配的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利益共享。

(三)實施“退城進郊”戰略,推動城區糧食倉儲、加工企業向更適合糧食物流和糧食產業化發展的地區轉移。大中城市的糧食企業要抓住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的發展時機,在區域規劃上做文章,搞好整體搬遷,引進戰略投資伙伴,擴大糧食產業化規模,為企業發展壯大和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載體和平臺。要面向市場,集中發揮科技、信息、人才優勢與組織協調作用,利用優惠政策、激勵與合作機制,實行市場化、社會化和國際化運作,提升企業競爭力。

六、開辟市場,提升水平,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一)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大力開辟農村市場,建設新型的農村服務體系。圍繞新農村建設和發展農村

二、三產業,充分發揮糧食系統在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活躍和服務農村市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開辟農村市場,充分利用企業現有土地、房產、人才、經營優勢,積極發展農村糧油服務社等農村服務組織。探索適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糧食流通機制。

(二)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需要,發展現代糧食流通業,加快糧食現代物流市場體系建設。要面向市場,轉換機制,積極開展“訂單收購”、“預約收購”、“委托收購”、“聯合收購”、“上門收購”等,實行主動服務、全程服務,方便群眾售糧。大膽探索并應用現代銷售手段,鼓勵糧食企業在大中城市特別是沿海沿邊口岸設立銷售網點、對外窗口,發展代理商,建立直銷市場。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推進網上交易。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糧食期貨市場,充分發揮其引導生產、穩定市場、規避風險的作用。

加快糧食現代物流市場體系建設。利用我省資源和區位優勢,引入現代物流理念,聚集和整合糧食物流市場資源,著力構筑糧食物流基礎設施、物流信息網絡、政策法規體系“三大平臺”。著力積極構建大型、復合型糧食現代物流企業,加快實現河南糧食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一體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努力把河南糧食現代物流產業做大做強。以鄭州現代物流樞紐建設為契機,依托優質小麥生產加工基地,優化糧食物流結點網絡布局,建設一批區域性糧食物流中心和專業物流市場,培育大型糧食物流集團,增強其凝聚力、帶動力和輻射力,并逐步建立省、市、縣三級糧食物流體系。

(三)適應農民消費新觀念,積極開展農村糧食連鎖經營。以“為民、便民、利民”為目標,以服務農民生活為重點,努力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擴大糧食經營服務網絡。繼續發展和完善面向農民的糧食代購、代銷、代儲存、代加工和兌換業務,擴大經營范圍,規范經營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圍繞發展標準化農業,不斷加強糧油食品安全網絡建設,深入開展放心糧油進農村活動,以品牌效應拓寬市場。

七、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采取有效措施,營造良好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著重解決糧食領域和企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包括糧庫技術改造、糧油加工產業升級、農村糧食產后減損、產后安全保障、糧食質量快速檢測、現代糧食物流及糧食流通信息技術等,促進企業新產品優化升級,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快科技成果在企業中的轉化和應用。加強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支持,企業自主創新中有關優惠政策按照國務院、省政府有關規定執行。

八、做好財務掛賬、企業信貸和稅收政策的落實工作

(一)做好糧食企業財務掛賬的確認及剝離劃轉工作,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經審計認定的政策性財務掛賬要抓緊剝離到縣級以上(含縣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集中管理。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切實負起管賬責任,保證賬務清晰;財政部門要及時向農業發展銀行結算和撥付政策性掛賬利息。對經清理審計認定的企業經營性虧損掛賬,按照債務隨資產走和防止逃避銀行債務的原則,結合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實行有效管理,制定分年消化和處置計劃,逐步歸還農業發展銀行借款或依法處置。

(二)提高企業融資能力,拓寬融資渠道。農業發展銀行要繼續發揮政策性銀行的職能,積極支持糧食產業發展。對中央和地方儲備糧所需信貸資金,要按計劃保證供應;對糧食企業受政府委托收購糧食以及啟動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收購糧食所需的信貸資金,在落實收購糧食的費用、利息和可能出現的價差虧損補貼來源的前提下,應及時足額發放。按照企業風險承受能力,積極支持各類具有收購資質的糧食企業入市收購。加大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精深加工和轉化企業、工商聯營企業及其他糧食企業、糧食生產基地和糧食市場建設等貸款的支持力度,促進糧食產業發

展,搞活糧食流通。國有糧食企業要搞好企業誠信建設,提高信用等級,積極爭取并利用好政策性銀行貸款的支持,掌握商品糧源,促進糧食購銷。積極探索增資擴股、發行企業債券和政策性銀行貸款、商業性銀行貸款等多種形式的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三)落實好糧食企業稅收政策。在糧食企業增值稅政策調整以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繼續按現行政策執行。對生產經營性用房和土地納稅確有困難的,可以申請減征或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國有糧食企業在正常經營期間支付給分流職工的經濟補償金和按國家規定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按現行稅收政策規定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上一篇:紅十字會選舉辦法范文下一篇:國企黨建會會議精神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