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資源調查報告范文

2023-12-27

文化資源調查報告范文第1篇

《城市規劃概論》結課作業

北京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調研報

姓名:康一林

班級:規132 學號:201301020223 成績:————

《城市規劃概論》課程結課作業

北京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調研報告

北京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位于華北平原北端,有著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早在周朝時期,就是燕國和薊國所在地,北京擁有眾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是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

北京擁有的名勝古跡有: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市延慶縣,是中國偉大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該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愛,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宮東西款750

《城市規劃概論》課程結課作業

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城墻上開有四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墻四角還聳立著四座角樓,角樓有三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筑中的杰作,頤和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是四大名園之一,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他利用昆明湖和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皇家行宮御苑。天安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或首都北京市區中心,面臨長安街,天安門位于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天安門原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舉行了開國大典并被設計入國徽,墩臺上的城樓大殿東西寬9間,南北深5間,用95之數,是取帝王為“9”,“5”至尊,至高無上的含意。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我國名勝古跡的破損, 它們的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且八達嶺長城是中國長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長城的精華地段。雖經受幾百年來風霜雨雪的侵蝕,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而今仍顯雄風,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多年來,八達嶺長城景區的歷任管理者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使八達嶺長城煥發出其獨有的魅力。 一:八達嶺長城 1.維修長城 保護長城

1952年,時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郭沫若提議“保護文物,修復長城,向游人開放”,從此,長城的保護和利用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羅哲文等專家多次到八達嶺長城實地考證、勘測,提出了科學嚴謹的修復方案,開始了解放后長城的保護維修工作。1984年在鄧小平“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下,掀開了長城保護修繕新的一頁。特別是198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后,特區投巨資對長城進行搶修和對關城進行復建。按照《威尼斯憲章》的要求,本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保持文物的真實性,使之完整地傳給后代,從1953年至今,他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八達嶺長城進行多次修復。到目前為止八達嶺長城對外開放的長度為3741米,游覽面積由原來6180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19348平方米。附墻臺及空心敵樓21座,垛口1252座。修

復后的八達嶺長城及關城再現了歷史的原貌,從而也使長城得到了科學的保護。

2.加強宣傳 提高認識 在遺產的宣傳上,八達嶺特區辦事處專門設立宣傳科和對外聯絡中心,通過媒體,以大旅行社、大學校、大企業工會為重點對象,以公路和城市公交車輛為重點流動廣告載體,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八

《城市規劃概論》課程結課作業

達嶺的品牌形象。讓更多的人了解八達嶺長城。對內在景區職工和從業人員中廣泛宣傳并組織認真學習《文物保護法》、《北京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威尼斯憲章》等法律、法規和遺產保護方面的知識,舉辦知識競賽和保護遺產征文演講等普及遺產保護知識的活動。從而增強他們的文物保護意識。 3.發展旅游 促進保護

自1981年成立延慶縣八達嶺特區辦事處以來,特區辦事處在發展旅游事業的同時,一直致力于長城文物保護工作。為加強和做好遺產保護工作,由一名副主任專門負責文物遺產管理工作,設立文物管理科,負責轄區內長城的保護和管理,日常工作也都圍繞這一中心進行,,科學規劃保護范圍內的建設,對長城進行定期巡查,及時維修出現險情的墻體、敵樓、更換磨損的馬道磚,對破壞文物保護標志和亂刻亂畫等行為進行制止。專職管理機構的設立,使遺產保護步入了制度化、法制化、規范化的健康軌道。

近幾年,他們對長城兩側建控區域進行嚴格控制。拆除了長城附近大型商業設施22個、長城沿線設置的商業攤點60余個、大型構筑物2處、違章建筑6處,為此,八達嶺特區每年直接經濟損失1300余萬元。同時,他們還通過引進人才、開展業務培訓等途徑來提高管理隊伍、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為更好地、科學地保護管理八達嶺長城打下基礎。

保護是核心,合理的開發利用可以促進遺產的保護。只講保護,不講利用,保護就失去了為人類社會造福的意義。因此,只要合理利用,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將會對世界遺產的保護發揮積極作用。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八達嶺旅游觀光的國內外游人與日俱增,旅游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旅游產業是依托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發展壯大起來的。他們在積極恢復長城原貌的同時不斷加強文物建設控制地帶的保護和景區環境建設。長期以來,一直控制長城兩側建控區域內不允許有任何建筑。為保護和宣傳八達嶺長城,挖掘長城文化內涵,滿足游客在游覽長城的同時了解更多的長城知識。1990年和1994年,特區在景區內遠離核心保護區的地方,先后建成開放了展示長城歷史和風貌的“中國長城博物館”、“長城全國影院”、水關長城、夜長城、殘長城自然風景區等長城文化旅游景點,更豐富和突出了長城文化和特色。 4.制定規劃 持續發展

八達嶺特區辦事處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結合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北京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在1992年八達嶺——十三陵特區總體規劃和1998年八達嶺特區

《城市規劃概論》課程結課作業

規劃的基礎上,對景區進行規劃,制定出八達嶺大景區總體規劃,突出了文化遺產保護核心區的保護目標和商業區外遷、突出文化氛圍、過境路改線、環境整治、綠化美化等多項措施。

在規劃中,對商業區、辦公區、游覽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并以奧運為契機,將“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的全新理念體現于八達嶺長城的發展之中?,F位于商業區的辦公樓已遷至景區以外,騰出核心區的土地,用于遺產保護和環境整治,進而將重點文物核心保護區的商業、服務業設施遷移到建控地帶以外,實現文物保護區內的高度凈化,突出長城的歷史文化氛圍。計劃用5年的時間在八達嶺長城景區,按照植樹種草、間縫插綠的原則,實施立體綠化、美化,為游人創造優質、舒適的旅游生態環境。

今天的八達嶺長城已經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會的舞臺,成為聯絡中國與世界的友誼之橋,成為中外游人了解長城歷史和文化的課堂,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新的時期,長城有了新的內容,握手和平,傳承友誼,世界矚目八達嶺。長城、和平、友誼的和諧樂章在八達嶺長城上奏響。

二:頤和園

1.頤和園保護管理的基本原則

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頤和園是對中國風景園林造園藝術的的一種杰出表現,將人造景觀與大自然和

《城市規劃概論》課程結課作業

諧地融為一體,頤和園是中國的噪音源思想實踐的集中體現,而這種思想和實踐對整個東方園林藝術文化形式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用世界幾大文明的象征代表來描述頤和園的價值,使人們對頤和園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讓頤和園的管理者從新審視自身的責任,加強管理與研究提出了頤和園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2.延續歷史文脈

頤和園原名清漪圓園,始建于公元1750年,是一座以萬壽山合昆明湖為主題的大型天然山水園,模仿杭州西湖而建。

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基是文化,中國皇家園林有近三千年的歷史,涵納了眾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而這些內容皆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景手法在三維立體空間中給予了生動的展現,頤和園的保護活動,就是要注重發揮傳承中國傳統園林文脈的作用,遵循一切實踐活動均有出處的原則。

并且,頤和園是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我們要尊重歷史,更要保護歷史,這無疑要求我們要保護這些文化古跡。 3.與歷史環境不可分割

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中國博物館式的皇家園林,內涵涉及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園林,文物,建筑,宗教,民俗,戲曲等諸多方面,堪稱中國文化精粹的一個立體錦集,是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頤和園的保護措施及原則,高大偉)。 歷史地區及其環境應被視為不可替代的世界遺產的組成部分,體現在頤和園方面就是可視性景觀環境的保護,北京市政府嚴格控制了頤和園的周邊的建設規劃,頤和園在保護,管理和基礎設施的完善中,也極力避免對環境視覺的破壞。 4.文物的保護

頤和園的所有物質實體均可視為文物,其中古建筑3000余間,面積7.59萬平方米,為實現古建的可持續利用頤和園建立周期性維修制度,年度投資額度超過

《城市規劃概論》課程結課作業

千萬元,為保護古建,削減核心景區70%的商業網點,撤除了園內所有外設商業攤點。改革開放后,頤和園嚴格按照傳統的設計施工程序,傳統的建筑材料,加大了古建筑的修繕力度,恢復東宮門廣場,北宮門廣場,長廊沿線,動地沿線等處的青磚甬道及路面,豐富 和完善了園林古跡景觀。

頤和園園藏文物四萬余件,品類包括銅,瓷,玉器,家具,雜項等,以晚清工藝為特色,其中也不乏歷代文物之精品。20世紀80年代開始,頤和園先后舉辦了清華軒和文昌院“園藏文物精品展”,澹寧堂“園藏宮庭家居精品展”,開辟了德和園“慈禧生活用品展”,永壽齋“中國太監歷史展”,“賅春園遺址展”等展覽。

頤和園內碑碣,石刻以及露天陳設的銅器等文物眾多,頤和園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加以保護。為減輕酸雨等環境污染對露天陳設,石質文物的損壞,持續開展防腐蝕實驗研究,1999年投入80萬元全面整修了環湖望柱,修復破損欄桿。 5.與社會發展協調

保護的目的是更長久的利用,把當代的成就,過去的珍貴遺產和自然美景結合起來,“適當利用已失去原有用途”的遺產滿足“社會和文化的需要”,頤和園是中國傳統文化成熟期的園林代表作,以旅游為手段,通過系列文化活動,加強與世界的交流,外圍周邊則找出保護地帶,控制,統一各種工程措施在造型,時代感,材質,色彩上的諧同,甚至園林綠化也盡量使用傳統造園的手法以自然群落方式進行配置,增強社會配置,增強社會發展與歷史環境的相互融合。 6.以科學技術進步促進保護

保護遺產及所處環境,不能簡單地保持原始和傳統,要利用科學技術進步的成果給予有力的促進,頤和園加大科研力量,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考察,檢測頤和園保護的各個內容,制定科學有效的保存,維護和管理方法。 7.旅游適度開發

《城市規劃概論》課程結課作業

頤和園的文化旅游活動是一項文化-經濟事業,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為主,經濟效益為輔。要從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高度檢驗,衡量,確定頤和園的旅游發展規模和速度,以保護好頤和園文化-風景自愿為前提,發展適度的文化旅游。

8.可持續利用

頤和園的管理實踐在原真性實體保護的前提下,重視遺產與歷史環境,社會發展,園林旅游的關系,堅持規劃,推動政府借助科技手段促進園中的山水,建筑,植物,文物以及園外借景環境的保護,構建出完整的文化管理服務體系,是這個人類的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并能傳承后代,永續利用。 三.文物保護的方法

眾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破壞文物即意味著拋棄歷史,抹殺城市的特色,也意味著,城市除了變成一個拔地而起的鋼筋水泥叢林外,最終只能

是一片喪失歷史文化內涵,沒有人文北京的現代都市沙漠。

無論是中國的文物,還是外國的名勝古跡;無論是北京的古建筑園林,還是其他地區的文化瑰寶;無論是雄偉壯麗的八達嶺長城,還是聞名中外的頤和園。都是我們現如今應當重視與保護的東西。并且,在保護之中我們有應當合理的利用它,當然,我們現如今也的確是這么做的。

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很豐富、很有價值。遺憾的是在經濟開發中遭到了建設性的破壞。從八達嶺長城和頤和園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我們現在對名勝古跡基本的保護方式就是靜態保護,并且多數古跡都以修復為原貌為基礎,實行適度開發旅游的政策。以一個較低的姿態讓人們進行參觀,但同時又保證其環境效益不

《城市規劃概論》課程結課作業

受傷害,保持旅游效益和古跡保護平衡發展。

歷史文化遺產毫無疑問是城市的雄厚的發展資產,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也是旅游資產。因此,在保護豐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經營中,一定要吸取經驗教訓,有意識地、特別重視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延續華夏文化,造福子孫后代。

[1]百度文庫,八達嶺長城的保護與利用 [2]《中外造園史》,張健

文化資源調查報告范文第2篇

一、自然地理環境簡介

黃岡位于湖北省的東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北接河南、東連安徽、南與鄂州、黃石、九江隔江相望。地形大部分為丘陵,長江沿岸散布平原,湖泊塘堰眾多。黃岡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江淮小氣候區。四季光熱界線分明。光照豐富,雨量充足。以長江為主干構成的龐大水網保證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態環境。具有相當好的農業生產基礎。 現轄一區(黃州)、二市(武穴、麻城)、七縣(紅安、羅田、英山、浠水、蘄春、黃梅、團風)和一個縣級龍感湖農場。黃岡區位交通得天獨厚,其位于楚頭吳尾和鄂豫皖贛四省交界。境內依傍一條黃金水道(長江),自古具有 “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得中獨厚、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因此,自古以來黃岡就是戰略和交通的要道。

二、黃岡的地域文化特色剪輯

黃岡歷史悠久,早在舊古器時代,本區域即有人類居住。據有關部門查考,夏商時代,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史記·夏本紀》),本地域即為皋陶后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帶)。這里是才子、將軍的故鄉,這里有全國聞名的"教授縣"、"將軍縣,文才武將,群星燦爛,自古以人文發達著稱。而五祖寺的菩薩,東坡赤壁的勝跡以及黃梅的挑花,蘄春的四寶,更令人心馳神往。

(一)教授縣——才子的搖籃

黃岡人杰地靈,名家輩出。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升,明代醫圣李時珍,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學者胡風,經濟學家王亞南,愛國詩人、民主斗士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地質學泰斗李四光,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共和國前任兩位國家主席董必武(代)、李先念,軍事家王樹聲、秦基偉等230多位將軍都誕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中國三大“教授縣”,指的是湖北省蘄春縣、江蘇省宜興市、江西省臨川縣,黃岡就位列其一。據史料統計,蘄春在明代科舉考試中進士,文、武舉人共有二百四十人;清代“科甲鼎盛”,該縣中進士,文、武舉人共二百零八人;民國時期蘄春籍大學生有五百五十余人,留學生六十余人。自二十世紀以來,蘄春籍人士秉文衡、掌科苑、主講壇者遍及五洲,在十多個國家大學和科研機構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如辛亥革命先驅詹大悲、田桐,訓古學家、“章黃學派”創始人黃侃,著名文藝理論家胡風等。蘄春籍著名數學家王中烈,曾發表論文《第二序線性雙曲線方程的柯西衰退問題》享譽世界數學領域。

蘄春籍教授不僅遍布大陸和臺灣各地,令人稱奇的是,蘄春縣不僅是享譽海內外的“教授縣”,“教授村”更是層出不窮,有十名教授以上的“教授村”達三十二個,其中一村二十名以上教授的村有七個,張塝鎮汪瓢鋪村走出專家學者教授二十七人。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這條五百米長的街道,竟走出了一百二十六名博士,多半在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甚至很多父子、兄弟皆為博士。如李寶珍女士一家五名博士,分別為美國一些著名大學生化、物理、醫學博士,被傳為佳話。還有李國宏女士,獲美國伯明翰大學微生物學博士,曾為美籍華人中最年輕教授。

(二)黃岡的教育和黃岡中學

北宋慶歷四年(1044),蘄州、黃州始有教授,辦學訓導生徒。明、清兩代,府、州、縣均建有學宮,并建有書院50多所。李贄在黃安、麻城兩地講學、著書達18年。明代276年中,黃州府中進士328名,舉人1465名。清代黃州知府于成龍政績卓著,居官清苦,百姓擁戴,被朝廷嘉譽“清官第一”。劉子壯、陳沆中狀元,帥承瀛、陳鑾中探花,金德嘉中會元。僅嘉慶至咸豐3朝65年中,黃州府即考中進士86名,舉人466名。

廢科舉后,黃岡新學興起,黃州府設有中學堂1所,高等、兩等、初等小學堂593所,師范傳習所(初師簡易科)2所,實業學堂8所。民國時期,戰亂頻仍,民生艱難,教育事業仍有緩慢發展。

建國后,黃岡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很快,形成了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相互銜接,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并行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F有各級各類學校5978所,其中大中專學校22所,普通中學366所,小學3800所。一批骨干學校富有特色。黃岡中學是湖北省重點中學,形成了“嚴謹求實,團結奮進”的優良校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國際數、理、化奧賽中累計獲6金、4銀、1銅共計11枚獎牌。

黃岡中學,全稱湖北省黃岡中學,位于中國湖北省黃岡市,為全國重點中學,湖北省重點中學,當地人簡稱“黃高”。黃岡中學現新老校區占地600多畝,有6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000余人,在崗教職工310余人。黃岡中學創建于1904年,是基礎教育的全國名校,湖北省省級重點中學。文化底蘊深厚,青云塔承載著文人學士報國濟世的理想,臨高亭留下了北宋文學家蘇東坡飲酒賦詩的風雅。

(三)將軍縣——將軍的故鄉

黃岡有著輝煌的革命斗爭史。早在二十年代初,這里就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活動的重要駐點;土地革命時期,紅安、麻城率先點燃鄂豫皖邊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火種,舉行了著名的“黃麻起義”。解放戰爭時期,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譜寫了中原突圍千里躍進大別山等新的歷史篇章。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黃岡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解放戰爭,黃岡共有44萬優秀兒女血沃中原,有5.5萬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偉大的革命斗爭造就了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將領。在1955年和1964年兩次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有103人是黃岡人。

在黃岡這塊紅色的土地上,不僅誕生了三位軍事家李先念、王樹聲、林彪,這有鄧小平、葉劍英、劉伯承、彭德懷、王震、徐海東、陳賡、黃克誠、許繼慎、曾中生、蔡申熙等十多位著名軍事家在鄂東戰斗生活過,他們的歷史功績已經鐫刻在中國革命歷史的豐碑上,他們的戰斗經歷已成為老區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同樣是老區人民永久的紀念和驕傲。

僅紅安縣就有董必武、李先念兩任共和國主席,有2人任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有4人任過國務院副總理,有10人任過國家正副部長,有12人任過大軍區司令員或政委,有17人任過大軍區副司令員或副政委、顧問,這有24位兵團職干部、130多位省軍級干部,其中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的有6人、中將11人、少將45人。一縣之內有如此之多的高級將領在國內外實為罕見,以至西方軍人將紅安譽為“將軍的故鄉”。麻城 乘馬崗鄉有2萬多人參加了長征,鍛造了32位將軍。其中,大將1人、上將3人、中將7人、少將21人。一個鄉鎮走出了32位紅色將軍,其人數之多,軍銜之高,出生地之集中,全國絕無僅有,成為名副其實的“將軍之鄉”。

(四)方言俗語與風俗民情

黃岡屬于鄂東北地區。鄂東北方言在湖北方言中別具一格,它基本上屬于北方方言,是古楚語與早期北方方言融合后的變體。有的語言學家將鄂東北方言與九江,安慶等沿江市縣的方言劃為"楚語區"。黃岡方言當然位列其中,她的方言俚語很多反映了其獨特的風俗民情

在稱謂上,黃岡方言與普通話有很大的差異:“稱父親為"大"或"爺";稱母親為"乜","姨",也有叫"大"的,在英山縣南一帶稱"丫";稱祖父為"爹";稱祖母為"奶";稱自己的妻子為"堂客","屋里的";黃梅一帶稱婦女為"嬤嬤[ma]兒","嬤嬤";"嬤嬤"也可以指自己的妻子。有很多地方稱小孩為"細伢",男孩為"男伢",女孩為"女伢";"兄弟"一詞在多指弟弟;英山一帶還稱叔父為"老";如二叔稱為"二老",妹妹稱為"老妹"。

黃岡方言在生活用語上也頗有特色。上衣叫"褂子";褲衩叫"褲頭兒";水壺叫"吊子";自來水筆稱"電筆";上午叫"晏[yàn]晝";下午叫"下晝";晚上叫"黑里"或"夜心";吃晚飯叫"過夜";睡覺稱"困醒",簡稱為"困"。還有一些民俗特色極濃的俗語:懷孕的婦女常饞嘴,稱為"害肚子";私生子稱為"黑耳朵";英山一帶把結婚稱為"吃雞胯兒",因為結婚宴席中必有一碗雞是專給新郎、新娘吃的;人死了稱為"上山",因為黃岡有大一部分地區屬丘陵山區,人死后都要抬上山去安葬;給受驚的小孩收"魂"稱為"叫嚇(音hè)";因做事外行而鬧笑話,被稱為"白鼻子",這與舞臺上的白鼻子小丑逗人發笑有關;假心假意地請人吃飯被稱為"賣白菜",此詞源于一個單吃別人而自己一毛不拔的賣白菜小販的故事。

這一地區的方言古樸,一些目不識丁的婦女口中也常出頗有文言意味的詞語,如"鄙而和之"(意即不注意身份與人調笑),"樹家野嘴","互不來哉","歸怨","恥人"等。鄂東北方言中還有一些古詞遺風:比如"慊",古漢語意羨慕和思念。至今鄂東北方言中仍體現了這兩種意義,如"麻城的屋,浠水的谷,黃岡中間慊得哭。"慊在這里指羨慕。人們說"這孩子慊她媽",這里的"慊"就作思念講。諸如此類古詞,鄂東北方言中不少,它們看起來極土氣,但在古代文獻中都可找到根據。這種語言現象與鄂東北地區的特殊歷史文化傳統有關,可以說是一種語言活化石.

(五)黃梅五祖寺——四祖、五祖佛教文化區

簡介:禪宗五祖大滿禪師弘忍于唐咸亨三年(672年)創建,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黃梅縣東12公里的東山,當時稱東山寺,后世改稱五祖寺。是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法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得衣之地。它既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又是著名的旅游勝地。而且在國際上,特別是日本、印度等東南亞國家享有盛譽

來源:東山,又名馮茂山,海拔八百米,氣候宜人,宏偉輝煌的廟宇建筑群就座在山峰之中。五祖寺是由五祖寺弘忍大師親手創建于唐永微五年(公元六五四年)。弘忍大師俗姓周,祖籍黃梅縣濯港人,生于隋代仁壽元年(公元六零一年),圓寂于唐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享年七十四歲。寺廟自唐到清十分興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樓閣一千多間,僧侶一千多人,先后還出了一百多名高僧。自建寺以來,每年朝山的香客數以萬計,不少的文人騷客前來游覽,并留下許多贊美的詩句。唐代宗賜封弘忍大師為[大滿禪師],南唐加封為廣化禪師。唐宣宗改賜寺為[真慧禪師],宋黃宗御書[天下祖庭],宋微宗御書[天下禪林],元文宗賜弘忍大師法號為[妙圓普覺禪師],并改賜寺額為[東山五祖寺],簡稱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弘仁:弘忍是唐高僧,對禪宗發展頗有貢獻。他在東山寺授徒時,不用傳統的《楞伽經》,而改用《金剛般若經》。從此,這種傳習法成為禪宗授徒的定。弘忍選

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別致,曾經弟子們各作一偈,以分辨其司性高低。高徒神秀作偈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指拭,勿使惹塵埃。”弘認為慧能的悟性高,所作偈能見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遜一籌,所作偈未見本性,于是將慧能定為接班人。弘忍所倡導的這種禪風影響深遠,早已波及東南亞和日本,每年慕名而來五祖寺的參謁者至今不衰,且有與日俱增之勢。

(六)蘄春——李時珍文化區

李時珍(1518—1593),字東壁,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518年7月3日,合新歷7月13日),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著有《瀕湖脈學》、《本草綱目》等中醫藥經典。

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朝時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于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于是向父親求說并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于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后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比如蕓苔,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么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蕓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于是,這種藥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釋出來了。

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藥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里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里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么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么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

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么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于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里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于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于親眼看見了蘄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于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后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準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制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干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于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藥物,并不滿足于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于萬歷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李時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歲;他逝世后遺體被安葬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李時珍一生著述頗豐,除代表作《本草綱目》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十種著作;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將永遠被世界人民所懷念。

湖北省蘄春縣(舊稱蘄州府、蘄陽縣)位于湖北東陲,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佳山秀水、靈秀所鐘,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是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鄉,不僅孕育了宏篇巨著《本草綱目》,還有蘄竹、蘄艾、蘄龜、蘄蛇,世稱“蘄春四寶”。據史料記載,“四寶”源于西周,名于明代,用充方物,列為貢品,上國史,入方志,登專著。為歷代文人墨客吟頌的佳品,皇宮貴族追索的貢品,博物和醫藥學家研究的珍品,為后世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載述,形成了一種源遠流長、雅俗共賞的四寶文化。探研蘄春四寶的由來、淵源及現狀,以了解李時珍對地方特有物種的研究和對我國傳統醫藥文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蘄蛇

蘄蛇屬腹蛇科、腹蛇屬,咬人后五步即死。蘄蛇全身黑質白花,吻鱗與鼻間鱗均向背方翹起,又叫白花蛇,褰鼻蛇。頭呈三角形,背黑褐色,頭腹及喉部白色,間或少數黑褐色斑點,稱“念珠斑”。屬部側扁,尾尖一枚鱗片尖長,稱角質刺,也叫“佛背甲”。蘄蛇產于蘄春蘄州龍峰山,兩湖、三角山一帶,喜食蛙、蟾蜍、蜥蝎、鳥、鼠等。成長極慢,現也成為瀕危動物。蘄蛇味甘咸、性溫,具有祛風濕、散風寒、舒筋活絡等藥效。

蘄龜。龜產于蘄州(今日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者,頗為奇特,故又名曰:“蘄龜”。蘄龜形狀與普通龜相似,惟背甲生著細長而濃密的綠色絨毛。故又名曰:“綠毛龜”。其綠毛一說為藻類附生物,但焚之,毛蜷縮并發出咝咝的聲音和散發出焦毛味??梢妼崬榫G毛而非藻類。蘄龜自唐宋以來就負有盛名,人常飼養于庭院以供觀賞。若取龜置清水中(一日換水一次),綠毛輕漾,漂浮滿盆,金絲浮動,晶瑩耀眼,既如一團青苔在水中沉浮,

又似鑲嵌在白玉中的一塊裴翠。如撈出水外,綠毛緊貼龜背,金絲井然不亂,頗為奇特。外商更視為奇寶,競相購買,價值昂貴。故常有人“將普通龜捉回洗凈,置于缸中,久而也能生毛,或用藻類綠苔粘在龜背,冒充“蘄龜”,索取高價。蘄龜喜食魚蝦、牛肉。清初顧景星《黃公說字》載:“日食去血牛肉四分。每歲雷動出蟄;雷收聲入蟄。入蟄時,以綿裹其身,置筒中可不死。”蘄龜既是美麗的觀賞動物,又是營養價值極高的滋補良藥,民間傳說食用蘄龜可延年益壽。李時珍說,此龜“滋補方往往用之,與龜甲同功。”龜肉鮮品供食用,味甘、酸,氣平、性溫,無毒。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維生素A、鈣、磷、鐵等營養物質,有滋陰補血之功。通任脈,助陽道,補陰血,益精氣,治痿弱,并可用治陰虛、勞熱、骨蒸、久嗽咯血、瘧疾、血痢等癥。

蘄竹,源于桃枝竹,別名笛竹、叢竹、孝順竹、蓬萊竹等,學名為Bambusa mnltiplex(Lour.)R aeus.exj.A.etj.H.schnlt,其竹或細如拇指,或粗如酒杯,色澤晶瑩,竹節稀疏,篾質柔軟,用途廣泛,是全世界1200余種竹子中的良品之一。

蘄艾,艾草的一種,因產于蘄州(蘄春縣舊稱)而得名,湖北省蘄春縣“蘄春四寶”(蘄竹、蘄艾、蘄蛇、蘄龜)之一,特產中藥材,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莖、葉均可入藥。蘄艾含17種已知化合物,并且揮發油含量、總黃酮含量、燃燒發熱量等明顯優于其它地區所產艾葉。蘄艾油有明顯的平喘、鎮咳、祛痰及清炎作用。

(七)東坡赤壁

黃岡東坡赤壁位于湖北省黃州城西,又名文赤壁。出黃州古城漢川門,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顏色赤紅,故名“赤壁”。早在晉代至北宋初,這里就建起了橫江館、涵暈樓、棲霞樓、月波樓和竹樓等著名建筑。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春,著名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因烏臺詩案貶來黃州,常在此逸興吟哦并寫崐有流傳千古的一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兩賦(前、后《赤壁賦》)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將赤壁和蘇東坡的名字聯在一起,名日東坡赤壁。經考證,這一帶還是三國赤壁大戰之處所?,F在的東坡赤壁,占地面積四百余畝,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樓、三閣、三堂、一像。

蘇東坡與黃岡的飲食文化

黃州也是食者的天堂,享譽天下者有東坡肉、東坡餅,到黃州細細品飲,方知黃州值得流連的地方非赤壁一處,然赤壁盛名令黃州天下知。黃州文赤壁有碑林,刻有蘇東坡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有此一詞二賦,文赤壁當然是豪氣干云的。蘇東坡因受累“烏臺詩案”于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貶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年)離去,在黃州生活四年又四月,計作詩220首,詞66首,賦3篇,文169篇,書信288封,合計740篇(《蘇東坡黃州作品全編》,丁永淮、梅大圣、張社教編注,武漢出版社出版)。這于他接圣旨出獄發配當天作詩“平生文字惟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的志向嚴重不符,黃州四年,蘇東坡恰迎來他文學生涯的巔峰,乃黃州名山勝水,十足養人罷。蘇東坡在黃州的作品,絕大多數為寫美食,為推廣他的美食,他寫了《豬肉頌》:“凈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東坡菜凡66種,有35種在黃州研制。蘇東坡據稱原不飲酒,至黃州酒量大增,其云:“吾少年望見酒盞而醉,今亦能三蕉葉矣。”以至發展到后來,他給友人《與李叔方》信中曰:“暑中既不飲酒,無緣作字。”這境界,當也是李白一個。他初到黃州即寫下七律《初到黃州》:“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更有《浣溪沙》:“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東坡肉

最有名的當然首推家喻戶曉的“東坡肉”。東坡謫居黃州的時嗜食豬肉,并逐漸摸索了一套獨特的烹飪方法。他在《食豬肉》里寫道:“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這也許就是最初燒制“東坡肉”的方法吧。

后來,他去杭州做官,傳說因他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過節時,當地百姓送他許多豬肉。而他卻把五花肉切成大塊,加蔥、姜、醬油、料酒,慢火細燜,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膩的紅燒肉,分與每戶,獲得了很大聲譽。從此民間便把這種紅燒肉命名為“東坡肉”,成為傳統的名菜,與蘇氏的詩詞、品格一同流傳至今。

東坡餅

東坡餅又名空心餅、千層餅,是為紀念蘇東坡而命名的??招娘炛v究圓、黃、酥、脆,呈凸狀小山包形,層層扁條盤繞著小山頂,既不能折斷,又不能虬曲一起串換位置。置于瓷碟中,撒一層白砂糖如一座金黃色小山包上撒滿白霜。食之油而不膩,焦脆爽口,透出一股淡淡的幽香。主打:面粉,用精白面粉精制而成,是湖北地區人民很喜愛的傳統美食。

東坡羹

東坡羹蘇東坡在黃州創制并以自己的名號命名的一種羹,在黃州生活期間,他形容自己是“時繞麥田尋野薺,強為僧食煮山羹”, 并寫有《東坡羹頌》一文。東坡羹實際是把野菜和米放入一器蒸出的一種野菜糊糊,這是他在黃州生活時所創制的,將菘(白菜)、薺菜(地菜)、蘆菔(蘿卜菜)、蔓菁(香菜)洗凈,切成細末,灑上鹽,腌制片刻,將苦汁逼出,用雙手將其揉成團,擠出汁,去掉其中辛辣和苦澀之味,加入生姜末。將泡好的粳稻米濾干,取燉缽一只,缽內涂抹麻油,注入水,先放入菜末,再放米,將燉缽蓋內涂上麻油,蓋在燉缽上,蓋碗時不能碰到湯上,如碰上,湯水會有生油氣味,缽上扣上一只碗,放在飯甑上蒸熟,即可食用。在無菜之時,可用瓜茄之類剁碎做之。

東坡豆腐

東坡玉糝羹

文化資源調查報告范文第3篇

基礎課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題目:家鄉風俗調查報告 班別:17網絡1班 姓名:梁華梁 學號:22 指導老師:王泉利

關于家鄉民風民俗的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此次調查主要是為了將茂名地區農村新年習俗系統地形成文字,將其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人們對年俗的關注,同時也為文化流失敲響警鐘。 時間: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點:茂名市信宜 調查對象:親朋、鄰里

調查方式:查閱相關書籍、走訪、請教

調查范圍:關于信宜地區各種風俗文化以及春節期間的禁忌,天氣狀況、飲食所賦予的含義。

我從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這個地區,對于該地區的風土人情已經不在意,自從在外地求學才發現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人文風俗,特別是年俗更是差強人意,南北地區差異尤為明顯,例如南部地區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餃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親戚,統統等到大年初二才進行。四川地區大年三十不吃餃子而是吃湯圓還有他們自制的火鍋。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為各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才構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畫卷。下面是關于信宜地區的年俗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概況。

文化資源調查報告范文第4篇

學院:化學科學學院 校區:南嶺校區 班級:00083

團隊名稱:天南地北四人組 隊員:修 成(吉林)李逢國(陜西) 吳集錢(江西)黎立桂(廣西)

聯系方式:暫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物質生活滿足的同時,精神生活是如何發展的呢?他們的消費觀念是否有所轉變呢?請隨我們的調查來探討這個問題。寒假期間我們四人組在各自的家鄉走門串戶展開了一項農村文化消費的調查。我們深入到了農村的最底層,從他們口中直接獲得了這份資料。

一、農村文化消費的地域差異

本次調查是由我們四個來自不同省份的同學組成的調查小組完成的,四個同學分別來自吉林、陜西、江西和廣西,天南地北,覆蓋地域很廣,可以說每個人的調查報告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們所在地區或省份目前的文化消費現狀,是可以反映一定的社會現實的。

我們針對這次的調查報告作了深入的分析,其中存在的文化消費的地域差異令人吃驚。從文化消費的多樣性、合理性來說,北

1 方優于南方,西部優于東部。北方的農村每年開展像放電影、扭秧歌、鑼鼓賽等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較多;而南方的文化活動則較少,只有像過年時候開展一些舞獅之類的活動,平時則很少有集體的文化活動。我國的西部則是文化活動比較豐富的地區。西部農村的人們所開展的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從唱《秦之聲》到扭秧歌,從二胡到戲劇表演,應有盡有。而東南部也是一個集體文化活動開展相對較少的地區,農村里的文化生活內容也大多只限于打撲克、看電視、下棋之類的個別活動。

產生地域性差異的原因很多,我想經濟和文化淵源是起著很大的作用的。南部的廣西和東南部的江西,由于自然條件的原因,經濟發展比較緩慢,農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未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都是剛解決溫飽問題,故大部分收入仍花費在吃和穿兩方面上。故對文化消費的投入較少。而我國的西部和北部則是有著濃重的文化氛圍的地區,一到冬天基本就是閑著,不像南方的亞熱帶地區的農民長年在忙碌著,故能有時間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我國的西部雖然經濟仍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但這里淵遠流長的文化對生活在這里的每個人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長大的人當然對文化活動有著特殊的感情。因而我們對今天的西部人們的令人可喜的文化消費現狀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文化消費的年齡差異

在調查過程中,不同年齡段的村民對上述十個問題的回答情況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尤其表現在對文化娛樂內容的選擇上,例如

2 對電視和廣播節目,老年人普遍喜歡戲曲類、文藝類節目《秦之聲》、《戲曲大觀園》、《戲謎樂園》等,而青少年則對此類節目沒表現出太多的興趣,而對電視劇、足球、籃球、新聞等節目表現出興趣。同時青少年收聽廣播的人數明顯少于中老年,但在看書方面又遠遠多于中老年。對文化消費的投入中青年也明顯高于老年人,而參加那些民俗文化活動的積極者則往往是那些中老年,青少年則少得可憐。調查中,大多數青年人反映村里的民俗如秧歌、鑼鼓、社火等太落伍,沒新鮮感,但更希望村里能組織像《農村青年歌手大賽》之類的新的文化娛樂活動。談及對文化消費的發展趨勢,絕大多數人都持樂觀態度,從上述不同年齡段村民所反映的情況中也暴露出一些農村文化消費的問題,如文化娛樂方式單一,缺乏創新,不能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村民的需求。

三、嚴酷的現實

農村人們生活水平現在是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同時文化消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事實上我們現在農村文化消費投入還是相當少的,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人們對物質的需求遠遠不能滿足,也就是說,經濟上根本就不允許有更高的文化消費投入?,F在農村盛行的一句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哪有錢去搞什么文化消費。有錢還不如吃好點。"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農村文化這一塊很少有人重視。 2.在農村人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一點新型的文化觀念難以

3 接受,同時由于電視在農村的基本普及,一些傳統的文化活動也正慢慢的減少,以前本來在農村特別盛行的各地民俗文化活動也由于現代年青人的不踴躍參與而遜色了不少。

3.現在農村年輕人對于物質追求遠遠的超過文化追求。而且有一種現象就是,年輕人非常不贊同傳統的一些文化活動,覺得沒啥意義,但又不開展創新的文化生活,這樣不僅農村文化沒有進步,反而把傳統的一些東西給丟了。

四、可喜的收獲

我們發現吹拉彈唱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樣式在農村依然活躍著,它傳承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我們在調查也可喜的看到農村文化消費出現了些新氣象,一些具有現代特點的東西逐漸走進了農家,電話、字畫甚至鮮花在農家已不是稀奇的東西了。這反映了農村改革開放后的變化。另外,農民們更渴望的是一些科學文化知識、法律知識,這也反映出時代在變,人的思想觀念也在變,農民們在試圖與社會溝通,也說明了農民們還是對文化消費充滿渴望與企盼的。他們雖然文化水平比較低,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與大家是無分別的。

五、正確的引導

農民們在迎接新物質浪潮的時候還沒有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可喜收獲的背后隱藏一點兒不盡如人意的東西。農村的文化消費還欠缺一點指導性的思想,有一些低品位的東西混在里邊,利用農民們識別能力相對薄弱來牟取私利。調查中我們發現了一些

4 很低級的打油詩如《莫生氣》、《夫妻訣》之類被當作名詩堂而皇之置于客廳之上,還有一些用英文寫的壁畫,明顯的印刷錯誤還高居臥室之中。

農民的文化層次很低,當他們接觸新文化的時候就需要一些引導,按國家規定,鄉鎮都要有文化站,但如今的文化站大多數是沒有的,即使偶爾有的也是只有一塊牌子罷了。文化站應該是農村文化的一塊陣地,為農民們的文化消費提供正確的指引,如今看來這塊陣地基本已經丟了。其次是各地方電視臺應多開展一些貼近農民生活的欄目,為迷茫中的人們提供指導。

六、總結

文化資源調查報告范文第5篇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寶貴財富,而且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城市和經濟的迅猛發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因此,針對歷史文化所作的保護和研究成為國內外的熱門議題。針對敦煌歷史文化遺產進行適當的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因此我針對歷史文化遺產與敦煌文化展開了此次社會實踐。

通過統計,多數人的家鄉屬于歷史文化古城,經濟欠發展地區。雖然有旅游資源,但是并沒有開發出來,不能很大程度上來拉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且影響大多數人外出旅游的主要因素是價格、交通和時間。在這中間的大多數人尤其是學生群體是被價格因素所限制,其次才是交通問題。而往往上班族是被金錢和時間問題所限制到。28%的人認為我國歷史文化的現狀和發展不好,不滿意,而72%的人則認為一般。大多數人是通過電視、網絡、書籍報紙和口耳相傳等方式來了解歷史文化遺產,并且認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在于了解歷史,還原歷史真貌,通過歷史文化來激發愛國熱情,弘揚中華文化,推進當地旅游產業,改善當地生活和環境。

歷史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民間的歷史,是民族的本源。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

制品和文化空間中,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民族的共同記憶和身份象征,是維護一個國家的文化身份與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國今甘肅省敦煌市,是我國古代四大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代路上絲綢之路的中心位置。被接天山、準格爾盆地,南接青藏高原、祁連山脈,西接塔里木盆地、中亞。東接河西走廊、關中、中原、黃河長江流域。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處于交通要沖。且位于古代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對中西貿易、文化交融起到了橋梁作用。敦煌莫高窟歷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精髓為主,期間經過了近千年的開鑿,有近五百個洞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以建筑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三大藝術特色。是我國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研究我國古代佛教傳入、發展的重要的基地,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生活、習俗、民族文化的重要歷史資料。

經統計,56%的人喜歡佛教文化11%的人了解佛教文化,44%的人不喜歡佛教文化而且大多數人也不了解佛教文化。有67%的人曾有意識的去保護國家歷史文化,其余的人則沒有。只有少數人了解過有關敦煌文化的歷史知識,而多數人幾乎是不了解的。人們認為莫高窟的現實意義在于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歷史的縮影,能喚起人們的保護意識。是一把文化與精神財富留給人們思考,對于佛教文化的研究與探索起到積極作用,具有很高的藝術與歷史文化價值。

多數人并不認為有必要學習敦煌文化,態度不積極。人們贊成保護我國歷史文化遺產應該是保護與開發并舉,在開放旅游景點的同

時,嚴格限制游客數量,提高游客素質,政府出資維修保護,修建博物館。在多數人看來,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存在許多問題,如資金不足,政府不夠重視,沒有進行系統的規劃,宣傳力度不夠,公眾不夠重視等。在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要盡量維護遺產的原狀,不要改的面目全非在保護的前提下,不要造成二次傷害。做好系統的規劃,統籌兼顧,不造成資源浪費。保護好當地的環境,不要破壞當地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秩序。

文化資源調查報告范文第6篇

睢縣的文化底蘊悠長,走進中原水城睢縣,就如同走進一所歷史博物館。2200年前,這里就置縣為襄邑。其后,作為州制,也有百年歷史。這里曾留下春秋時期孔子游匡的蹤跡。宋襄公望母的身影。西漢巧婦濯錦的艷水。盛唐無憂寺,大宋圣壽寺的鐘聲。北宋

文學巨擘蘇東坡的墨寶。明代抗倭名將袁可立劈波斬浪的戰船。清初廉吏湯斌的兩袖清風。明末李自成起義,占領開封時,官軍因久攻不下,遂以水代兵,扒開黃河,淹沒開封,殃及睢城,古睢城便成為今天的北湖。所以,有人說,睢縣北湖是城上之湖,湖下有城。今天,北湖分東、西兩湖,是否先人兩顆溢滿清淚的眸子。風生水起時,是否先人冤難的躁動。歷史已經凝固,生命還在延續,中原水城沒有因災難而停下前進的腳步。北湖以水為墨,續寫著睢縣的興替。聳立的睢杞戰役紀念碑,銘刻著先烈們的豐功偉績。喝著北湖水長大的蘇金傘,秉承北湖的豁達,直面人生,以詩歌為刀槍,成為現代詩壇的斗士。這些北湖的兒女,水城的精英,與生于斯,長于斯的睢縣百萬人民一樣,共同成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標簽?,F在,中原水城已初步形成了歷史文化游,風景游,紅色旅游幾條路線。湯斌祠,呂祖廟,身處鬧市,香火旺盛。清真寺,乾明寺,詮釋和諧,祈福盛世。鐵人廣場,湖濱廣場,新世紀公園里一座座標志著現代元素的雕塑,與載歌載舞的紅男綠女,構成了太平盛世的靚麗風景。荷花池、錦鯉池、垂釣園、錦襄書院,石碑坊、古井亭,文化長廊景點,鑲金嵌玉般點綴在北湖景區的角角落落。音樂噴泉,水幕電影,將進一步豐富人們的視覺盛宴。睢縣政府為了發展本縣,利用這一優越的自然條件,大力建設娛樂休閑設施,弘揚水城文化,將城鎮朝著新興旅游城的目標一步步進發。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活動,每年牽頭組織的春節文化活動內容豐富,群眾參與性和娛樂性較強,春節期間秧歌

游街、元宵節燈展、焰火晚會、豫劇演唱等系列活動接連上演,吸引了大量城鄉群眾觀看。多次在湖濱廣場和新世紀公園舉辦大型文藝演出,睢縣文化節就是比較突出的例子。更因為這里優越的自然環境,是開展水上運動的最佳場所。1994年河南省青少年皮劃艇運動會,1995年全國青少年皮劃艇錦標賽,1996年全國皮劃艇錦標賽,2007年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2008年國際鐵人三項洲際杯暨全國鐵人三項冠軍杯系列賽,均在這里舉辦。

群眾自發性文化活動比較活躍,由群眾自發組織的歌舞活動開始流行,受到人民群眾的極大歡迎。以居民聚居地為主要活動場所的社區文化活動逐步得到發展,尤其以文化街社區為代表的社區文化活動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這種由社區工作人員組織,社區人民共同參與,以豫劇演唱和反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人和事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演義形式,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以書畫創作和交流為主的文化活動發展也比較迅速,相繼多次舉辦有影響力的書畫攝影展覽,展出了反映社會發展不同方面和時期的書畫攝影作品上千幅,提高了我縣書畫創作水平,為我縣人民群眾文化和藝術品位的提升、培養人們的審美觀念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

近年來,睢縣在繁榮城鄉人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的工作上雖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與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城鄉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許多不足。

群眾性文化活動創造性不高,生命力不強。以廣場文化活動為

例,雖然廣場文藝演出經常舉辦,但許多節目多次重復上演,甚至幾年前編排的節目現今還在演出。農村文化投入不足,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村民很少看書、看戲、看電影。狹隘的思想觀念、投入的嚴重不足成為制約農村文化建設的瓶頸。符合大多數群眾消費需求的文化設施相對較少,許多群眾無法借閱圖書和報刊。同時,文化體育活動設施也有待改善。

針對這寫問題,縣政府應該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搭建平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軟件支持;進一步加強各類文化活動的開展,繁榮城鄉群眾文化生活。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舉辦群眾自身參與的文藝活動,培養群眾的參與精神,形成全民參與文化活動的新風尚。

此次調查讓我知道了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家鄉也在不斷地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已經不是那個我印象中的小城鎮了。但是生活在這里的居民肯定是幸福的,因為有這么多的文化娛樂設施,這么多的娛樂活動為他們的生活增添精彩。

此次調查的方式如下:

1, 采取半路攔截行人,進行口頭詢問。

2, 到睢縣文化局圖書館借閱書籍,查找相關資料

3, 通過網絡,查找相關信息。

調查時間安排:

開始時間2010年8月3日

結束時間2010年8月12日

調查人:班級B080401學號B08040104 姓名 徐凡 調查相關照片如下:睢縣文化節

鐵人三項賽:

上一篇:未繳納保險承諾書范文下一篇:網絡研修集中培訓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