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企業經營者公司法論文范文

2023-09-23

企業經營者公司法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2004年中國銀監會降低財務公司的進入門檻以來,企業集團爭相組建財務公司,旗下上市公司或加盟,或與之發生交易,但境內股東看好,境外股東看壞,上市公司為此備受困擾?,F從上市公司角度,結合財務公司過往情況,探討財務公司的風險,并在全面風險管理原則下,按風險屬性,提出防范風險的建議,以期上市公司更好地維護自身的長遠利益和全體股東的合法權益,消除市場誤解。

關鍵詞:上市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風險

1987年5月,東風汽車集團組建東風汽車工業財務公司成立以來,財務公司走過了試點探索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分業整頓階段,2000年《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的出臺,標志著監管機構對財務公司的思路從發展中規范向規范中發展轉變。2004年《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的修訂放寬了財務公司組建條件,財務公司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末99家納入統計的財務公司總資產15 729億,是1987年7家財務公司的925倍。通過對相關上市公司公告和99家財務公司公開資料進行手工交叉統計,2010年末99家財務公司中88家由上市公司大股東直接控股,75家股東名冊里出現91家上市公司身影,16家財務公司由上市公司直接控股。

集團組建財務公司,上市公司可以獲得成本較低的資金,可以減少交易成本,也可以作為投資方分享財務公司金融牌照帶來的壟斷利潤,但是受監管政策限制、國有企業特質等因素影響,財務公司為上市公司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一些風險。鑒于上市公司大股東直接控股的財務公司(簡稱集團財務公司),所占比例較高,本文僅從上市公司角度,就該類財務公司的風險進行討論,不涉及上市公司直接控股的財務公司。

一、財務公司的定位

中國企業集團組建既有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有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主導的影子,成員單位除了集團母公司和旗下上市公司規模大,主業突出,現金流大,容易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以外,其余成員單位普遍規模小,經營上依附于集團核心企業,難以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集團財務公司作為內部銀行應運而生。二十五年來,對財務公司的定義從為集團成員單位提供金融服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到為支持企業集團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及產品銷售、以中長期金融業務為主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再到以加強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業集團資金使用效率為目的、為企業集團成員單位提供財務管理服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目前,集團財務公司雖然可以從事接受成員單位的存款、協助成員單位實現交易款項的收付、辦理成員單位之間的委托貸款、對成員單位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以及成員單位產品的消費信貸、買方信貸、融資租賃等十六項業務,但基本定位是歸集成員單位資金,構建現金池,在集團內部調劑使用,做集團資金管理中心和結算中心,提供財務管理服務。財務公司,由利潤中心轉向整個集團的成本中心。

二、前車之鑒

2001年5月17日人民銀行宣布上海國際財務公司清盤以來,華誠財務公司、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財務公司撤銷,珠海珠光財務公司、中新財務公司、華北制藥財務公司、北方有色金屬工業財務公司、耀華玻璃財務公司、白云山財務公司、萬寶電器財務公司、永城煤電財務公司、中山財務公司等相繼重組。撤銷、清盤或重組的財務公司,究其原因或是違規經營,損失慘重,導致資金鏈斷裂,無法實現持續經營,或是集團母公司衰落,無所依,被迫重組。

上海國際財務公司申請清盤的誘因是廣信事件,根源是違規經營,突破存款業務制度限制,大量拆入資金投向風險高、利差高的項目,試圖通過銀團貸款分散風險,如同把雞蛋同時放在幾個劣質籃子里,風險照樣疊加,而不是降低。至于華誠財務公司,作為第一家被摘牌的財務公司,高息攬存,高額拆借,盲目投資,高利放貸,“四毒”俱全,先后連累岳陽恒立和華紡股份兩家上市公司,堪稱問題財務公司之典范。

重汽財務公司是中國第二家財務公司,曾是不少財務公司范本。但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重汽集團走向衰落,重汽財務公司也江河日下。據2003年9月25日小鴨電器收購報告書披露,重汽財務公司在集團重組前,累積拆借資金未清償的余額高達20.41億。后來在山東省政府大力支持下,經過三年的債務重組,2004年10月重新營業。

三、集團財務公司的風險

風險是什么?風險是各種損失發生的不確定性,也是實際結果偏離期望值的不確定性。外來不確定性即系統風險,內生不確定性即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全局性風險,風險的監測與防范主要屬于監管機構的職責,監管機構需要在非系統風險與系統風險之間構造“防火墻”,防止非系統風險疊加,量變到質變,誘發系統風險。

財務公司吸納資金的渠道有限,面對的市場不是完全公開市場,金融資本的系統風險和產業資本的周期性風險一旦突破集團防線,將給財務公司帶來毀滅性打擊。據此,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把財務公司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結合起來分析,更具現實意義:

1.道德風險。財務公司道德風險分行業層面和集團層面。行業層面,財務公司作為金融機構需繳納存款準備金,但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卻不能獲得再貸款。因為再貸款宗旨是控制社會風險,而財務公司立足集團內部,影響面與商業銀行、集團外企業相比小得多。集團層面,集團母公司作為財務公司股東和集團當家人,對成員單位間交易一直采取支持和保護態度,但過度支持與保護削弱了成員單位風險自我防范意識和能力,也導致部分成員單位主觀上甘冒風險。1998年廣信事件就是一個例子,廣信作為廣東省窗口企業,債權人普遍把廣信債務視同主權債務。事實上,面對廣信資不抵債146.94億,廣東省政府選擇讓它依法破產,僅廣船國際一家上市公司損失就超過4億。

2.集團母公司風險。集團母公司通常是上市公司大股東、集團核心企業,行業景氣度、管理水平、競爭力除了影響自身以外,還左右集團內部以其主業為支撐的成員單位命運,并通過資本鏈條決定財務公司命運。有的集團母公司考慮到各種關系,經常為集團內外企業提供擔?;虺鼍叱兄Z,或有負債少則上億,多則幾十億,一旦風險暴露,損失巨大。集團是財務公司存在的前提,母公司陷入困境,難以自拔,其在財務公司章程中關于財務公司發生支付困難時的增資承諾必成泡影,財務公司往往也只有重組一條路。

3.財務公司定位。財務公司利潤與成員單位節約資金成本、降低財務費用相比,在集團層面上考慮,后者更有利。上市公司參股集團財務公司,可以通過了解財務公司的經營情況,掌握成員單位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對財務管理有利,但是上市公司和財務公司同屬集團母公司控制,母公司對雙方均有控制權,上市公司影響不了財務公司日常運作,控制不了財務公司經營風險,財務公司卻可以通過集團母公司從集團層面影響上市公司的資金運作。再者,上市公司對外投資,若不以自身盈利為宗旨,卻把服務于以大股東為中心的整個集團當作目的,不符合公司的整體利益,更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4.利率市場化風險。財務公司金融牌照價值在于中國存貸款業務執行的還是政府指導下的存款利率固定和貸款利率上下限浮動制度。存貸款利差目前大致在2.5%~3%,是銀行和財務公司主要利潤來源。金融行業利潤高、業績穩定,上市公司投資財務公司,可以帶來豐厚的投資收益,實現收入多元化,但今后3%~5%的通貨膨脹率將變成常態,居民存款實際負利率的現象將不時出現,利率市場化勢在必行。利率市場化,利差將不斷縮小,財務公司坐賺利差的好日子不長了。

5.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金融機構特別是非銀行金融機構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是操作風險、利率波動風險、違規經營等內生性風險的最終體現。財務公司吸收存款上的制度性缺陷,決定了它一旦出現流動性不足,資金融通渠道少,難以通過變現資產、減少債務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負債等手段來籌集資金。過往財務公司被清盤,直接誘因就是流動性風險,一旦集團母公司無力控制,旗下上市公司將很難獲得商業銀行信貸支持,財務公司流動性風險將演變成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

6.合規性風險。從上市公司角度,合規性風險主要是獨立性風險和關聯交易問題。關聯交易問題的本質還是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獨立性的擔憂?!渡鲜泄局卫頊蕜t》規定,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應實行“五分開”,各自獨立核算、獨立承擔責任和風險。上市公司資金歸集到財務公司,通常會置于財務公司和母公司的雙重控制之下。有的集團甚至要求成員單位設置聯動賬戶,上市公司銀行賬戶資金在營業日工作時間終了前自動轉到在財務公司的賬戶,大額資金支出需事前獲得母公司同意,侵犯了上市公司作為獨立法人的財產權。

7.聯動風險。一般情況下,集團內除集團母公司、上市公司以外的其他成員單位,管理水平較低,管理限制較少,相關行業或市場一旦發生變化,經營受挫,其財務風險通常通過財務公司這一資金鏈條傳遞給上市公司。

四、應對

風險通常是相互依存的,各層級風險責任方基于各自職責或利益,都就關注風險,防范風險。金融監管機構或行業協會側重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各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側重集團風險;集團母公司側重財務公司內生風險和外來風險;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除與其他成員單位一樣關注財務公司運營情況、兄弟單位經營成本以外,還有財務公司定位風險和合規性風險。

上市公司應考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發生影響程度的大小,采取適當措施,把來源于財務公司的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1.統一認識,實行全面風險管理。上市公司經營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維護公司整體利益。公司應融合生產思路、經營理念、風險意識、企業文化等,形成具有自身基因的風險管理文化;通過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制,形成縱向涵蓋實際控制人、集團母公司、上市公司、附屬公司,橫向涵蓋供應商、客戶、股東、債權人的風險管理體系。在防止風險暴露形成損失的傳統風險管理基礎上,關注盈利機會,實行全面風險管理,把風險控制在可以接納的范圍。

2.保留道德風險和利率市場化風險。七大風險中的道德風險、利率市場化風險,在上市公司控制范圍之外,屬于政府主導的政策性風險。道德風險是系統風險在企業層面的反應,企業不在其位,重任只能由監管機構來擔,且發生的可能性小。利率市場化風險既是市場主體公平性的體現,也是國家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這兩類風險,上市公司的選擇不多,基本上規避不了、降低不了、轉移不了,因為被動,只能選擇容忍和接受。

3.擇機規避財務公司定位風險。財務公司定位,政策導向性明顯,集團母公司主觀性強,基本上也在上市公司控制范圍之外,對此,上市公司可以少投資或不投資。若上市公司是企業集團的核心主業,經濟總量占集團經濟總量50%以上,或財務公司成立時就由上市公司控股,或財務公司成立后通過定向增資、股權轉讓等方式由上市公司控股,畢竟上市公司透明,可以較好維護公司整體利益。目前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直接控制財務公司,寶鋼股份、江西銅業就是例子。

4.完善治理結構,健全制度,降低源自集團母公司的風險。制度設計上,國內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和監事會分別從不同方面監督公司運作。但是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集團母公司持股比例通常在50%甚至60%以上,影響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人選,加上傳統觀念的制約,獨立董事很少在董事會上以個人名義就涉及集團母公司的事項出具反對意見,制度運行沒有實現制度設計的目標。監事會與獨立董事個人相比,作為一個組織,面對集團母公司的高壓,耐受力更強,上市公司應持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監事會制度,降低源自集團母公司的風險。

5.適當轉移聯動風險和財務公司內生風險。從過往情況看,該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較大,雖然財務公司章程均規定在財務公司發生支付困難時,財務公司大股東即集團母公司應增加資本金,但這類風險仍屬重大風險??梢圆扇∏夷壳案魃鲜泄局饕扇〉拇胧阂皇潜3衷谪攧展镜馁J款大于在財務公司的存款,必要時行使貸款抵銷權;二是請集團母公司為上市公司在財務公司的存款提供擔保,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必要時代為支付。前者系《合同法》的規定,后者有天津港發展等上市公司為例。需要說明的是,公司向上轉移的這部分風險,反過來能夠促使集團母公司加強對成員單位的風險管理,從而提升整個集團的風險控制水平。

6.努力降低合規性風險。上市公司除了嚴格執行《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堅持“五分開”以外,還應保持獨立,減少依賴,把母公司視為經濟人,而非政治人和保護神。市場經濟下,一個經濟體不會對另一個經濟體單方面持續提供無償、無限制的支持。上市公司獨立性增強了,合規風險自然降低了。

參考文獻:

[1] 中國財務公司協會.中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年鑒(2011)[K].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12.

[2] 王娜麗.財務公司熱中的風險監管之憂[J].新財富,2010,(3):110-115.

[3] 郭為中.中國首家外資財務公司清盤[EB/OL].http://www.donews.com(寫作社區→記者→郭為中→新聞記錄片),2001-05-24.

[4] 于聲濤.財務公司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8,(9):53-54.

[5] 趙健.改革重組十年:中國重汽成就斐然[N].經理日報,2010-12-10(A2).

[6] 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破產案[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3,(3):27-29.

[7] 蔡愷.劉明康:利率市場化勢在必行[N].證券時報,2012-03-19(6).

[責任編輯 陳麗敏]

企業經營者公司法論文范文第2篇

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一個戰略任務。上市公司作為證券市場和社會的基本組織、社會經濟活動的微觀主體,在發展中明確其承擔的企業倫理責任,對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和證券市場的穩定,進而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那么,如何構建和諧社會視野下上市公司的企業倫理責任呢?

一 明確上市公司的企業倫理責任的概念

所謂企業倫理責任,即上市公司作為企業倫理責任的實體對社會生活中應承擔的倫理道德方面的責任,其核心在于企業的行為與支配行為的觀念應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投資者的受益,具體包括人本倫理責任、公共倫理責任、生態倫理責任三個層次。

1.人本倫理責任

人本倫理責任是指上市公司作為企業,要以人為本,關心員工,尊重員工,以形成良好的企業內部倫理責任氛圍。具體包括:一是企業應以不斷提高員工經濟收入、提高其福利待遇為己任,致力于企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二是企業應努力改善員工的生產環境和生產條件,保證生產安全,降低勞動強度,增進員工的身心健康。三是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營造公正、平等、合作、友好、尊重、參與的倫理責任氛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四是重視員工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加強培訓,本著公正合理的原則,為員工提供平等的上崗就業、工資分配和接受教育、職位升遷的機會;調動員工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使企業成長與員工的發展相互促進。

2.公共倫理責任

公共倫理責任是指上市公司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在處理與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時,要公平合理、公開坦誠、負責守信、相互尊重,以形成良好的企業外部環境。具體來說:一是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要將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放在第一位,在嚴格遵守國家證券法律法規,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忠實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不斷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等同時,通過持續發展和持續盈利能力給予投資者以持續的投資回報。二是對消費者履行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方面的承諾,保證提供安全、優質、價格合理的產品和滿意的服務,這是企業應承擔的最基本的公共倫理責任。三是正確對待競爭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開展公平、公正、公開、合法競爭;倡導合作,消除欺詐;誠實守信,互利互惠;牢固樹立契約意識與忠實履行契約的倫理精神,維護正常的交易程序和健康的公共關系。四是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照章納稅和承擔政府規定的其他責任義務。五是熱心參與社會公益和社會慈善活動,回報社會,造福民眾,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做出貢獻。

3.生態倫理責任

生態倫理責任就是要求上市公司尊重自然,保護環境,降低消耗,減少浪費,開發綠色產品,實施綠色營銷,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以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一是積極改進生產技術、生產方式和生產工藝,采取節約資源與替代資源戰略,努力降低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二是積極采取措施,減少、消除廢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并主動承擔環保責任,履行環保義務。三是向社會提供生態型的綠色產品,開發改善環境狀況產品和服務,正確引導顧客的需求和期望。

二 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的功能

1.構建企業倫理責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社會整體的和諧有賴于社會有機體的每一個組成部分的和諧,構建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與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同向正相關關系。上市公司作為企業,又是證券市場的構成要素,二者皆是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經濟的主體之一,因此上市公司既承擔著穩定證券市場的責任,又承擔著為社會創造財富、滿足社會需求、維護社會穩定以及保護環境等責任,而社會(包括證券市場)則為上市公司提供了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融資環境等。上市公司與社會緊密相連,共生共榮,因此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于上市公司的發展,同時和諧社會的建立又會有力地促進上市公司的發展。

2.企業倫理責任的構建有利于公司員工、投資者自覺地與企業形成關系型的心理契約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員工越來越成為上市公司形成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廣大投資者又是上市公司的股權所有者。上市公司對企業倫理責任的重視和是否按倫理責任行事會對投資者和企業員工產生很大的影響。根據心理契約理論,在員工與企業確定的正式勞動合同之外,還會形成自己的心理契約。如果投資者和員工感覺到企業勇于承擔責任,講究社會公德,對投資者誠信度高,尊重員工的人格和權利,投資者和員工對企業的信任感、歸屬感和忠誠度將大大增強,就會自覺地與企業形成關系型的心理契約——將更加重視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更愿意與企業長期共同發展,同舟共濟,共贏共享,不過分看重短期物質利益和短期利益追求。

3.企業倫理責任的構建有利于樹立上市公司良好的公司形象

企業倫理責任是一種無形投資,通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回報諸環節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它可以提升企業的信譽度,起到降低經濟成本的作用。企業的倫理責任是企業的財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更是企業價值的有效提升?,F代社會信息傳播的速度極快,社會輿論的監督力度正在逐步加強,企業一旦做出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幾乎會被立刻曝光,其經營成本會大大增加,企業的無形資產——商業信譽度、投資信譽度會受到重創,銷售市場會萎縮,其在證券市場的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也會大大提高甚至受到投資者的抵制。反之,良好的企業信譽、聲譽,即企業的倫理責任將樹立起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上良好的公司形象,最終轉化為企業的經濟利益,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企業倫理責任的構建從微觀角度提供了一種維護證券市場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調節機制

如果說國家法律法規是從剛性的、外在的角度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個規范性的行為準則,是對責任主體的一種“硬約束”,是維護證券市場和社會基本秩序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化,那么上市公司倫理責任的構建則是從柔性的、內在的角度規范了企業更多更好的行為的可能性,是上市公司通過這種自律的行為自覺地為證券市場和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從這一角度來看,上市公司倫理責任的構建,是對國家法律法規的有益補充。

5.企業倫理責任的構建是企業國際化的必要條件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上關于企業社會(倫理)責任的標準也越來越多,社會(倫理)責任已成為對一流企業高標準嚴要求的公認指標。從1997年美國推出的SA8000、1999年推出的“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到英國的FTSE4GOOD,再到澳大利亞的REPU TEX,國際社會越來越看重一個企業的社會(倫理)責任。紐約交易所對申請上市的公司設立的其中一個門檻就是“是否全面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如果國內企業要到國外上市,或者國內上市公司逐步國際化,就必須遵守國際企業倫理責任的標準要求。

三 和諧社會視野下實現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的路徑

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的治理與實現,依賴于由法律強制、行政干預、經濟調控、社會監督、責任認證、企業內部治理和企業自律自愿等方式形成的一套多層次的制度安排,按照上述制度安排在調整企業倫理責任時依層次和主體的不同,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進行構建。

1.宏觀層次上,要加強監管部門在推進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倫理責任并不是完全靠企業自身的覺醒形成的,主要是靠民眾和各種社會運動的推動發展起來的,而中國企業先期的社會(倫理)責任問題則主要是通過跨國公司的審核和評估在供應商中推進,政府基本上沒有加入。在中國目前尚缺乏推進企業倫理責任的社會基礎和各種社會力量的情況下,政府的引導和推進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到上市公司,目前,證監會、國資委等為倡導各上市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性要求。作為行使政府職能的證監會等監管部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的建設:

第一,切實轉變監管職能,為上市公司規范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現代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條件下,監管部門的主要職能之一是服務,上市公司承擔倫理責任,為社會的發展盡自己的義務,監管部門也要主動為上市公司的發展提供服務,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融資環境、法律環境和輿論環境等。只有建立起監管部門與上市公司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才能較好地促進上市公司健康規范持續發展,從而更好地履行企業倫理責任,確保證券市場的穩定,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推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推進上市公司社會(倫理)責任的法律化。要突出強調上市公司必須承擔的基本社會責任,把上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中。強化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首先是強化上市公司的守法行為,在遵守國家證券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創造利潤,為投資者和社會多做貢獻。

第三,加大對上市公司倫理責任的宣傳。通過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信息披露和其他渠道的宣傳,讓全社會都來關注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的建設,參與到推動上市公司承擔社會(倫理)責任的活動中來,營造推進上市公司倫理責任的社會氛圍。

第四,加強對上市公司管理層和員工企業社會(倫理)責任知識的培訓,幫助上市公司建立企業倫理責任管理體系,使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管理制度化、規范化。

2.中觀層次上,要充分發揮監管部門、中介機構、新聞媒體、投資者等的作用,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督體系和制度安排

第一,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上市公司的企業倫理責任評價體系。目前國際上責任認證組織主要有社會責任國際(SAI)、公平勞工協會(FLA)、貿易行為標準組織(ETI)和工人權利聯合會(WRC)等,這些組織都先后制定了各自的社會責任標準,而這些標準是以發達國家的立場、眼光和實際制定的,因此證券監管部門需要結合中國國情和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將企業倫理責任國際標準與中國上市公司實際相結合,切實建立起一個符合中國上市公司實際的企業社會(倫理)責任標準評價體系。

第二,建立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定期披露制度。首先,需要監管部門出臺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披露格式與要求,如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已頒布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等。其次,使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定期披露制度化。第三,參照監管部門現已執行的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內控自我評估報告及審計師關于上市公司內控情況專項審計意見的做法,使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評價制度化,并隨同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自我評估一同披露。

第三,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督體系。探索建立起監管部門、中介機構、新聞媒體、投資者等多方面參與的監督體系,形成全方位監督上市公司擔負企業倫理責任的社會大環境。通過堅持關注對上市公司生產經營行為的輿論監督,加大對上市公司履行企業倫理責任的正面報道,加強對不履行企業倫理責任行為的監督,褒揚善行,譴責惡行。

第四,增強對上市公司履行企業倫理責任的激勵,營造社會對上市公司履行企業倫理責任普遍尊重的氛圍。如政府可將稅收優惠政策和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聯系起來,對上市公司慈善捐款可以進行稅前列支,給予上市公司提高員工福利一定的獎勵等;整個社會和監管部門對積極履行企業倫理責任的上市公司,應給予尊重和積極的評價,滿足上市公司自我實現的需要,提高企業的美譽度。

3.微觀層次上,要強化上市公司企業倫理責任的自律,提升企業的倫理境界

強化企業倫理責任,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思考,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對企業的必然要求。順應這一發展趨勢,上市公司需加強企業倫理責任的自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約束決策者的倫理責任行為。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逐步實現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和合理化,形成相互制衡的現代企業產權主體;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起“三會一層”各司其職、有效制衡、科學決策、協調運作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債權人參與治理機制,在改善公司治理過程中發揮債權約束的作用;強化“三會一層”的法律責任,并將其落到實處,以切實維護上市公司的利益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和違規處罰力度,確保投資者的知情權,改善投資者信息不對稱的弱勢地位。

第二,構建股權文化,營造和諧的投資者關系。構建股權文化,將企業倫理責任納入上市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系統。上市公司應把強化企業倫理責任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在企業管理哲學、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回報投資者中體現,并通過制度使之成為企業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通過實施各種文化活動來推動,以提高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和社會公眾中的形象。營造和諧的投資者關系,通過建立和完善電話、信函、公司網站、接待來訪、路演、投資者見面會、業績推介會等溝通機制,拓展投資者與上市公司間的良性互動,同時搭建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監管部門、中介機構、新聞媒體、社會公眾溝通聯系平臺,既利于保護投資者的知情權,又可全方位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督,最終共同推進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和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第三,強化倫理責任意識,建立起自身道德自律責任機制。將企業倫理責任納入上市公司發展戰略規劃,并滲透到公司的生產和管理中,同時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以提高企業應有的誠實、正直、公正、正義等方面的道德素質,用責任意識所形成的道德力量打造卓越企業,進而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做出企業應有的貢獻。一旦企業擁有了一套自身道德自律的責任機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業成為單純賺錢的機器,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使企業講信用、商譽、道德,成為市場經濟和企業利益相關各方合法權益的維護者以及企業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建設者。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從宏觀上把握,又要從微觀上落實,只有作為微觀主體的上市公司都來努力,才能使我國上市公司的整體倫理責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和理想藍圖才能早日實現,同時,上市公司也將是和諧社會的受益者。

〔責任編輯:龐遠燕〕

企業經營者公司法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公司治理 公司管理 相關性

在當代社會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全球擴散和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沖擊力也越來越強。許多中小企業沒有經歷太多的發展便流星般的隕落了,即便是一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公司也一樣厄運難逃,毀于一夕之間。造成如此結果的根本原因:一是企業自殺行為導致;二是如判斷、決策失誤,環境變化等內外部多重因素所致,而企業自殺行為導致最終毀滅性結局的比重更大。這種種自殺行為的根源無非就是公司治理問題和公司管理問題的處理不當。這兩者間的關系常常突出表現為經營者和所有者的潛在沖突,那么在企業成長過程中該怎樣處理二者關系呢?看看那些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物競天擇中,雖然浮浮沉沉,卻能不斷地自我調適與超越,使生命力長存的企業,我們會得到這樣的共性,即雖然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在不同時期凸現的重要性不盡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和時期得到了關注,將它們適時協調,合理整合,這就是企業持續發展、基業長青的根源所在。而理性人假設即:“追求最大利潤”,并不被其作為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或其追求的唯一目標,因為只有企業發展壯大,有了企業這樣一個載體,它的最終目的才能得以實現。

1 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內涵

在古典企業中,公司的所有者就是其管理者,不存在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分離狀態,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企業的形態也在逐步演進,特別是隨著社會化大生產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使得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問題隨之凸顯,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主要的側重點。

1.1 公司治理的內涵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可以說是公司治理理論的先驅,他在《國富論》中指出,“股份公司的經理人員,使用別人的錢財,而不是自己的錢財,不可能期望他們會有像私人公司的合伙人那樣的警覺性去管理企業……”亞當·斯密的這些話實際上已經觸及到了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有些學者對于這樣的問題也有所感慨:如果讓另外星球的客人只是通過公司人員的個人行為來進行判斷,不是首先讓他們明白法律條文的話,毋庸置疑,他一定會把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看做是公司的投資者或者所有者。

現代的我們對于公司治理的內涵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這樣不同的人由于側重點的不同,或者看到的角度的不同,給出的定義就會不一樣。有的人把公司治理看做是指導和監控公司的系統;有的人則把它看作為確保投資者投資回報的方法;有的人把它稱作公司監管(基于監督和預防欺詐的層面);有的人把它和公司管理相互連結,稱之為公司的綜合管理;其實,廣義上的公司治理的定義應該是包含公司內部各種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包括股東、董事會、管理層、員工、顧客等等。但是不論定義如何變化,如何不同,公司治理的目的都是通過監控和平衡相關利益者,達到有效監管的目的,從而完善公司整體運作,實現公司的最終目的,同時也實現公司的社會責任。

我國開始研究公司治理問題是因為20世紀90年代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當時我國的經濟體制正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候,人們也逐漸意識到亞洲金融危機從本質上講其實是公司治理的危機。一個公司上市之后,如果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公司投資者的利益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滿足,這時投資者就不會做安心的等待,更不會致力于長期投資,從而轉向短期炒作,短期炒作導致投機泡沫的產生,市場就會充分不信任充滿動蕩,而當泡沫最終破滅,經濟危機就隨之產生。之后,我國就開始致力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雖然我們的市場經濟還不夠成熟,但隨著我們對公司制的研究和摸索,公司治理正在趨于規范和完善。

總體來說,如果把公司治理的研究范圍界定為研究所有者、董事會和經理人之間的關系,我們就可以把公司治理等同于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是公司治理問題的有關各方(即利益相關者各方)及其代理人相互關系及其地位、作用在企業內部運作中的反映。它集中地表現出了企業利益相關者與其在企業內部的代理人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組織制度安排,是有關各方的關系契約,這是一種靜態的要求,但是缺乏動態的監督機制。如果把公司治理看做是關于公司所有權和利益分配權的一套法律、文化、制度安排,那么這些安排就是決定公司的利益,風險、監管等怎樣在不同的組成人員之間進行合理分配。

1.2 公司管理的涵義

管理起源于人類的共同勞動,它的出現要比企業的出現早,它會隨著社會進步不斷的發展完善,在一切有組織、有目的、有實踐性質的活動中管理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元素。公司是人們共同創造財富共同勞作的地方,管理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公司的組織活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我們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現代的企業管理,以此來指導和規范企業的管理工作,促進企業的經濟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的經濟實力和科技競爭力,進一步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才能實現企業的最終目的。

公司的企業文化是無形的,是思想形態的認知,想要把它體現出來就只能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和具體的行為操作,如果不把這種無形的思想認知付諸實踐,這種管理理念就只能淪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和空泛的議論了。把這種思想意識的管理理念通過操作成為一套規范性的制度體系,并使得公司中上至董事長、總經理,下至中層、基層管理人員都能夠深切的感知和遵守規定和約束,公司中的群體行為和個人的行為都可以有所指導、約束,這樣公司才能擺脫隨意性、短期性的經營行為,為公司保持持久活力和生命力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公司管理就是為達到這樣的目的而存在的行為準則。

總體來講,公司管理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司圍繞其現階段的戰略目標,通過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把系統觀念和整體優化的要求體現出來,使管理人才、管理組織、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現代化公司管理,從而創造最佳的經濟效益。

2 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區別與聯系

2.1 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區別

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但在很多方面也不盡相同。具體來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直接目標不同。公司治理的直接目標通過它的治理結構體現出來,使得在企業內部建立起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一方面使資產所有者能夠實現自己的權益,另一方面又賦予經營者充分的自主權利,并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公司管理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也就是企業的最終目標。

(2)兩者的主要操作者不同。公司治理的主要操作者是股東會,股東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關,董事會被看做是公司的代理人,其實是股東會的執行機關,股東作為公司的出資者對董事會擁有最終的控制權。公司管理的主要操作者是總經理,總經理由董事會聘任或者解聘,是董事會決議的執行者,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主持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

(3)資本構成呈現出的不同的信息。公司治理反映的是債權人權益和股東權益的不同地位和權利的問題。在公司管理方面,資本的構成只是企業的財務狀況的體現。

(4)調整的頻率不同。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公司健康穩定發展,公司的治理結構在較長的時間內都不會有大的調整,但是為了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的管理通常會隨著外部市場的變化不斷的調整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決策。

(5)受外部環境影響程度不同。公司治理一般要受法律條文、規章制度的約束,受外部尤其是政府制定的政策方針影響比較大,它要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基礎上才能生存。公司管理一般受外部影響比較小,公司的經營者所做的決策一般被看做是企業內部自己的事情,因此靈活性更高。

資料來源:吳淑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系統化思考》、《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3期。

2.2 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聯系

雖然兩者有這樣那樣的不同,但兩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這也就回到了 “理性人假設“即企業是追求長足的發展并實現利潤最大化,平衡利益相關者的滿足感。公司治理有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公司治理結構,治理結構從一定意義上同時包含了統治和管理的雙重含義。它比較準確的表達了公司的組織結構和制約關系,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公司的組織制度和管理制度。公司的治理為公司的起步發展提供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并建立了框架結構,但它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公司,需要公司管理激活整體的生命,它決定了生命運行的狀況,所以生命運行的好壞是由公司管理直接決定的,但是如果想要擴大生命力,給它增加更多的活動空間,這就需要根據外部的環境的變化,對公司治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司治理為公司管理提供了平臺,公司管理是公司治理的一種延伸和具體化,反之,隨著社會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公司管理為公司治理結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聯結點就是戰略管理。一般情況下,治理的主體是董事會和監事會,由董事會聘任的總經理為首的管理層則充當了戰略執行主體的角色,這時,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在戰略管理中實現了融合。

3 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協調機制及系統整合

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雖然在有些方面表現的有所不同,但是它們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這就為它們協調機制的建立打下基礎。協調機制就是為了實現公司追求的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使公司能夠健康穩定的發展,而采取的公司治理機制和公司管理手段有機整合的一種互動方式。公司治理為公司管理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并給與其框架結構,公司管理是對整體進行運作,實現公司內部良性的運轉,只有讓這兩者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才能是企業得到長足發展,這就要求對這兩者進行有效的整合。

對公司治理和管理進行整合,一方面戰略管理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它是實現兩者整合的聯結點,股東會作為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應該合理的制定公司的戰略實施,同時董事會應當對經理層適當放權,給予經理層適度的處置權限,這樣就能保證戰略決策制定的科學性,由于兩者的特殊關系,二者之間要保持著一定的互動關系,相互依存的同時保持適度距離。另一方面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之間設置重合點(相關點)。如在公司治理系統中的董事會下設置審計委員會,同時使內部控制、內部審計等機構處于審計委員會的領導下,這樣既保持了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的相對獨立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公司管理系統的資源,并且可以使公司治理系統迅速掌握公司管理系統的有效信息。

公司治理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規框架下產生的,它規定了公司總體的方向和整體結構,面對不同的外部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公司管理制度,它實現了公司的整體運作,帶活了公司的生命,是公司治理的延伸和細化,所以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以及不同的外部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公司管理模式,這時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在某一個時點上達到均衡。這些公司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外部環境的多樣性,管理模式要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斷的更新狀態,這時公司治理和管理就出現不平衡狀態,當管理模式適應并調整了自己的結構,公司治理也重新定位,兩者根據環境進行的動態調整,使得它們在新的點上重新實現平衡,因此這種平衡狀態是不斷的更新變化的,被稱之為動態協調機制。只有這樣的動態協調機制才能使企業的治理和管理實現完美結合,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

4 結語

企業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創造財富和價值的地方,公司的治理和管理為企業財富的實現創造了條件。公司治理與管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戰略管理是兩者的聯結點,在戰略管理中實現兩者有機的結合,并且隨著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這種結合也會在不同的點上不斷的實現平衡,總之,簡單的將二者孤立看待顯然是不科學的,狹義的著重關注權利的配置、所有權的約束問題,或偏于考慮各種管理手段的采納都不可能使公司獲得持久的活力。我們要透析二者關系,把握二者間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呂凌云.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關系研究[J].大眾科技,2009(10).

[2] 鄧健,彭勝志.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關系研究[J].商業研究,2006(06).

[3] 柳麗華,李鑫.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關系研究[J].經濟論壇,2005(05):77-79.

[4] 向榮.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區別、聯系、系統整合與互動關系[J].商業研究,2002(01).

[5] 石懷旺.公司治理與管理的比較研究[J].特區經濟,2008(03).

[6] 陳華.淺析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系統整合[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8(03).

[7] 劉曉蘭.淺談公司治理、公司管理與會計信息系統的相互關系[J].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9).

企業經營者公司法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財務管理是以價值管理為標尺,通過規范員工行為,引導生產經營過程的價值取向,實現企業的價值目標。農電財務管理是在此基礎上,為貫徹落實河南省電力公司“四接軌”、“兩全”管控工作要求,加快農電管理與公司管理的全面對接,進而開展的縣級供電企業財務規范化管理。目前河南省縣級供電企業財務工作受省、市兩級供電公司指導,但也僅是形式上的“代管”,為加強縣級供電企業財務管理,構建了集約高效的財務管理模式,推動了縣級供電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焦作供電公司通過采取“統一核算、預算管理、資金管控、績效考核”的管理模式,推動農電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供電公司;農電財務;集約高效

作者簡介:陳鍇(1979-),男,湖北武漢人,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焦作供電公司財務資產部,會計師。(河南 焦作 454150)

近年來,隨著農電體制改革的深入,農電財務管理作為農電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基礎薄弱、資金管理不夠規范、歷史遺留問題較多,且缺乏統籌平衡機制和統一的預算管理等矛盾日益凸顯。加強農電財務管理,既符合國家電網公司“三新”發展戰略需要,又能引導企業走上規范化道路,穩步推動公司經濟發展。

一、農電財務管理現狀

1.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不能完全適應國家電網公司“兩個轉變”指導思想

目前,縣級供電公司有會計人員53人,全日制本科學歷人員8人,占比15.09%;取得中級會計師資格人員12人,占比22.64%;平均年齡34歲。從學歷層次、年齡結構來看,多數會計人員不具備較強的會計理論知識,也不具有豐富的會計工作經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2.內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

一是公司領導對農電財務規范化管理重視程度不高,寧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安全生產、擴大銷售上,也不愿去加強公司內控制度建設,提升企業管理的軟實力。二是農電企業會計核算、會計政策不統一,操作規程不完善。具體表現在會計科目使用較隨意,政策執行前后不一致,出具的會計報表不能完全、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為一名會計人員,很難通過職業判斷發現、分析制約企業發展的因素,更別說為企業領導提供正確的決策支持。

3.資金管理不嚴格,跑冒滴漏現象嚴重

從認識上,農電企業沒有建立“公司上下一盤棋”的指導思想,多數企業只看重本單位利益,各自為戰,不能合理利用已有資源為整個地區電力服務。主要表現為部分企業資金閑置時間長,利用率低下,部分企業缺乏資金,經營運轉困難,增加貸款,加重企業還款負擔。從執行上,個別企業預算管理執行不到位,可控成本預測與實際執行差異較大,加上年末預算考核不嚴格,致使有的單位或者個人趁機而入,該花的錢多花,不該花的錢也花,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農電財務管理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電力的需求一直有增無減,持續增長的銷售收入使農電企業出現了現金凈流量持續增長,由此也給農電財務管理帶來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和新挑戰。比如,一些農電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效益不斷下降,電費壞賬居高不下等等,給企業的發展和推進農電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從目前的農電財務管理實踐來看,這些經濟安全因素潛伏期長,治理難度大,如果不予以妥善、及時的解決,其負面影響范圍大、持續時間長,最終將給企業的發展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梢?,強化農電財務管理,確立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既是提高農電企業經濟效益的內在需求,也是實現農電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

三、農電財務管理措施

1.制定管理辦法,明確機構職責

制定《農電財務集約管理中心資金管理及業務流程》,明確“以全面預算管理為基礎、以資金管控為手段”,按照“管投資、管耗費、防風險”的基本要求,進一步加強對預算及資金方面的管控力度。重點明確從以前的年度預算細化到月度預算、從資金集中管理到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的思路。完善了組織機構設置:農電財務集約化管理中心,縣公司總經理辦公會,縣公司預算管理辦公室。

農電財務集約化管理中心(以下簡稱“管理中心”)是縣公司“預算執行監管、資金集中支付”的管理機構。機構設置在焦作供電公司財務資產部下。具體負責根據審批后的預算進行資金集中及收支兩條線管理;通過對縣公司資金的統一調度、內部繳拔、集中監管和信息反饋等,促進縣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縣公司總經理辦公會是縣供電企業的預算領導小組,負責審定公司滾動預算、年度預算方案;協調解決預算編制和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情況與問題等。[1]

縣公司預算管理辦公室是縣公司預算執行機構,負責組織預算編制、審查、匯總、平衡、上報、下達、修訂、分析、控制、報告等具體工作,并向公司預算管理委員會提交預算報告草案;負責提出預算編制和執行過程中解決有關問題的建議等。

2.整合會計機構,落實“六統一”政策

整合會計主體架構,原則上每個縣級供電企業只保留一個會計機構,撤銷下屬鄉鎮供電所的會計機構,其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工作統一由縣級供電企業財務部門集中辦理。非獨立運營管理機構、內部職能管理部門不單獨設立會計主體。

統一制訂《縣級供電企業會計核算辦法》公司財務制度、會計核算辦法和財務報告編制辦法,統一選聘社會中介機構對縣公司年度決算進行審計,規范縣公司財務管理行為,提高其會計信息質量。具體的舉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2]

(1)統一會計政策:在省公司統一要求下制定和執行統一的會計政策,增強公司系統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比性、合規性。

(2)統一會計科目:在省公司統一要求下建立縣級供電企業的統一會計科目體系,與預算科目體系相銜接,提升會計科目對經濟業務的反映和管控能力。

(3)統一信息標準:結合農電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制定和執行統一的信息標準,促進公司各類信息的互相融合。

(4)統一成本標準:結合縣供電企業財務現狀,按照“尊重歷史、持續改進”的原則,逐步統一各縣供電企業的成本標準。

(5)統一業務流程:根據財務集約化管理的重點工作措施,在省公司領導下統一縣供電企業財務管理流程,并在財務信息系統中進行有效固化,形成縱橫有序、管理規范、運轉高效的工作流程體系。

(6)統一組織體系:按照“縱向壓縮管理層級,橫向歸并會計主體”的原則,在省公司統一要求下調整縣供電企業財務機構和會計主體架構,構建統一、高效的財務組織體系。

3.清理銀行帳戶,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縣公司按照省、市公司推行“一行一戶”,總數量不得超過7個的原則,加大了銀行賬戶清理整合力度,嚴格控制開戶數量,清理多余賬戶,優化賬戶結構,提高賬戶使用效率,銀行賬戶總數量由原來的43個降低到36個。市公司開設集團帳戶進行資金歸集和服務工作,構建公司全面集中、統一管控的集團賬戶管控體系。市公司分別與工、農、中、建及郵政儲蓄銀行5家銀行簽訂銀行結算服務協議,在相應銀行開設集團帳戶。市公司對縣公司的備用金帳戶、電費收入帳戶進行集團帳戶掛接。通過集團帳戶掛接,公司實現了對各縣公司備用金帳戶、電費收入專戶資金情況的在線監控,縣公司各賬戶余額、歷史明細實現了實時查詢,真正實現了“異地業務本地化、結算業務網絡化”的要求。

落實“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搭建資金管理平臺,實現資金集中結算與歸集;縣公司電費等各類收入資金均以自動劃轉等方式及時、足額歸集至市公司集團賬戶;所有貨幣性支出必須從基本賬戶支付,嚴禁現金坐支。

4.預算集約調控,實現財務與業務有效融合銜接

縣公司依據省、市公司批復的年度預算,按月編制上報月度現金流量預算,市公司審核后下達執行。推行月度現金流量預算管理,實現現金控制與預算執行的緊密結合。未納入年度預算的項目,要履行預算調整程序;納入年度預算、未納入月度現金流量預算的項目,要經縣公司主要領導審核、市公司分管財務領導批準后,方可對外支付。強化預算的分析與考核,增強預算的嚴肅性和執行力??h公司按月上報市公司現金流量預算執行情況,市公司分析考核各縣公司月度現金流量預算執行差異情況,并納入縣公司企業負責人年度業績考核。

建立健全標準成本管理體系,運用標準成本編制預算和強化生產成本過程控制。自2012年開始,根據省公司的統一部署,在兩年的時間內逐步運用標準成本進行生產過程的監控。從2013年開始建立業務參數庫,依據參數信息和標準成本編制成本預算;市公司按照標準成本測算、分解、下達縣供電企業的運營管理成本指標,并按照動因分析法,核定成本標準,對于地區差異等客觀因素將采用合理方法予以修正??h公司要在生產一線推行作業成本管理,嚴格按照檢修項目預算開展電網檢修運維工作,優化作業設計,降低作業消耗,將成本管理責任向一線班組、員工和作業層面延伸。動態維護標準成本管理體系,通過成本管理分析、績效評價與監督,落實成本管理責任。

5.強化資產精益化管理,提升公司整體價值

推行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統一政策標準、實施動態管理、科研購置資產等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管理各環節和各責任主體間的協同機制。持續推進資產清查,不僅做到資產卡片與資產實物的對應一致;還要加強動態管理,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與生產、營銷等其他業務系統集成對接。

完善縣供電企業的無形資產管理制度,明細職責界面的管理關系。在省公司相關要求及原則的指導下制定無形資產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縣供電企業的無形資產管理制度,明細職責界面的管理關系。特別是要結合2013年開展的對于房屋建筑物、變電站等有關土地使用權證進行清理的兩證辦理工作,積極做好權屬登記手續的完善工作。從而規范無形資產注冊登記、轉讓許可、后續維護、權益保護等權屬管理,加強無形資產核算確認、轉讓定價、入股投資等價值管理。

6.工效掛鉤,實行資產經營考核

一是明確對縣公司的考核指標:目標利潤、可控費用、資產負債率。二是明確考核程序:省公司將對縣公司的考核指標下達到市公司,市公司再將該指標分解下達到縣公司,由市公司對其進行考核。三是明確工效掛鉤原則:對縣公司實行工效掛鉤,縣公司經理層實行風險抵押金制度,工資總額和效益掛鉤??h公司工效掛鉤指標為售電量和利潤總額。掛鉤比例各為50%。如果售電量完成了上年電量基數,縣公司可得到基數工資的50%;利潤總額完成上年基數,可另外得到50%的工資基數。電量和利潤總額超過上年基數的部分,根據全省平均的考核增長比例,可以相應提取效益工資,對盈利較多的縣公司還可以增提不超過10%的增長工資。

總之,提升農電財務管理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過程,從逐步摸索到形成規模效應,再到實踐改進與提升。每一次調整,都要嚴格執行省公司財務集約化管理要求,落實國家電網公司“三新”戰略,加快農電財務管理與公司管理水平的對接。

參考文獻:

[1]徐國華.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陳寶峰.財務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孫晴)

企業經營者公司法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供電公司資產管理主要圍繞生產活動與經營活動開展,在整個資產管理過程受經營模式與投資模式等因素的影響,供電公司資產管理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供電公司的長遠發展。為此,本文將針對如何優化供電公司資產管理思路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優化策略;供電公司;資產管理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社會發展中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逐步提升,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供電公司運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供電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受公司資產的影響,在不同時期供電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因此,供電企業資產是影響本企業長遠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供電公司資產管理現狀

供電公司資產管理在國有企業管理中并非是一個全新的發展領域,但是對繼承供電公司而言,資產管理工作是否具備科學性與合理性是近年來才開始進行研究的一個新命題,在供電公司傳統資產管理工作中資產管理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并未得到重視。因供電公司運營模式相對比較簡單,供電公司對資產管理的力度相對比較小,且管理水平相對比較低,與其他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工作是無法比擬的。從多數供電公司資產管理情況來看,資產管理工作主要圍繞對電力公司固定資產的清算方面,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涉及的相對比較少。

(一)供電公司資產管理隊伍整體水平有待提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日常生活對電力資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供電公司規模逐漸擴大,業務量隨著增加,供電公司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當代供電公司資產管理情況來看,現有工作人員無論是在業務方面,還是在綜合素質方面,均無法滿足現代化供電公司資產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為供電公司安全生產帶來諸多安全隱患。在多數供電公司資產管理工作中,擁有豐富管理經驗的財務管理人員將降低成本、抓收入、控制考核制度等內容作為工作重點;經驗較為淺薄或者是缺乏相關業務能力的工作人員成為供電公司資產的管理者。這一現象在當代供電公司建設與發展中廣泛存在,這一局面不僅會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還會出現員工職責不明確、工作內容不匹配等現象,嚴重制約供電公司的綜合發展。

(二)供電公司資產清算方法與評估方法不合理

資產管理作為供電公司發展的第一要務,主要設計對生產設備、辦公室設施、材料的核對工作、資產價值的估算工作等內容。但是從供電公司開展資產清算工作與評估工作的具體情況來看,資產管理人員均是對實體存在、能夠被肉眼看到的資產實施清算與評估工作,并沒有對虛擬存在、不被肉眼看到的資產進行清算與評估,嚴重忽視企業精神、企業形象、企業文化方面的發展,對供電公司長久、穩定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三)供電公司資產管理制度約束性相對比較低

從我國當下供電公司資產管理情況來看,供電公司固定資產的核算工作均存在制度不完善、內容不規范、機制不明確等現象,尤其是在固定資產的管理方面,并未嚴格按照交接程序開展相應的工作交接工作,固定資產自企業資產管理中出現無償性占用現象,嚴重降低資產使用效率,資源短缺與資源閑置之間的矛盾尤為嚴重。

二、優化供電公司資產管理的具體策略

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供電公司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資產管理方面存在多種問題,嚴重影響到供電公司的正常運行,完全無法滿足當代社會發展對供電公司所提出的新要求與新標準,需要供電公司將員工培訓工作全面落實到位,構建高素質、高水平資產管理隊伍,提升員工資產管理能力與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資產管理質量,全面提高企業領導層對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全面加強思想文化建設,將資產管理工作全面落實到位。

(一)落實供電公司員工業務培訓工作

針對供電公司資產管理隊伍整體水平方面的問題,供電公司全面提高對員工業務素養培訓工作的重視,定期對本公司員工開展專業技能培訓與職業素養培訓,端正企業員工的思想意識觀念,并將專業技能培訓與職業素養培訓納入員工的績效考核工作中,使員工能夠充分認識到提升業務能力、專業知識、綜合技能、職業素養的重要性與發展性,樹立終身學習意識與自主性學習意識。員工通過參加專業技能培訓與職業素養培訓,能夠明確個人工位職責,在各項激勵制度的作用下,積極制度龍的投入到本公司的資產管理工作中,不斷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懂得刻苦專業,結合個人實際工作情況,不斷開闊個人發展領域,提升個人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員工能夠更好的完成個人崗位職責,提升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

(二)增強供電公司管理層資產管理意識

供電公司管理層作為本公司運營與發展的管理者,在整個供電公司建設與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只有供電公司的管理層擁有良好的資產管理意識,方可引起基層員工對供電公司資產管理的意識,端正員工工作態度,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創建一個良好的資產管理環境。想要提升供電公司管理層在資產管理方面的意識,首先需要讓供電公司的管理層清晰、全面、深刻的認識到資產在供電公司實際運營中的重要性與發展性,充分認識到自身在電力企業運營中所具備的責任,使其能夠在供電企業建設與發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供電公司管理層高度關注下,供電公司對本公司員工進行嚴格要求,保證每一位員工均能夠熟練掌握根治崗位的工作流程,熟悉企業運行的更多業務,在職業生涯中獲取突出成績。

(三)構建并完善供電公司資產投資評價指標

想要將供電公司資產管理工作全面落實到位,離不開資產投資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與生成。供電公司只有具備科學的資產投資評價指標體系,才能夠提升本企業投資決策水平,不斷對本公司現有的固定資產進行完善與整合。為此,供電公司應不斷將先進的財務管理理念引入供電企業資產管理工作中,根據本公司的實際情況,結合市場發展規律,將投資回收周期、凈現金流量、內含報酬率、投資報酬率等指標為依據構建資產投資評價標準,深入了解投資的經濟效益與技術需求,從投資源頭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進行加強與鞏固。

(四)構建良好的供電公司資產管理文化環境

企業精神、企業形象、企業文化作為供電公司發展與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傳統供電公司資產管理工作中并未得到重視與關注。在現時代發展的背景下,想要實現對供電公司資產管理思路的優化需要提高對企業精神、企業形象、企業文化的重視,從多渠道、多視角出發將企業精神、企業形象、企業文化的建設工作全面落實到位,明確企業發展方向,科學規劃企業內部運營結構與外部發展鏈條,不斷對整個供電公司的生產與運營環境的進行優化,全面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在強烈的市場競爭中樹立一個良好的企業形象,有效提升供電企業在市場發展中的競爭力與發展力,為供電公司資產管理工作提供一個良好的內外發展環境。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發展的背景下供電公司資產管理工作存在諸多問題,需要供電公司分別從業務培訓、管理層意識、評價指標、文化環境四方面分別著手,全面提高供電企業管理者與基層工作人員對資產管理工作的認識,端正員工工作態度,將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全面落實到位,不斷優化企業資產管理環境,細化供電公司資產管理內容,將各項資產管理工作全面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李慧娟,張佩,何青枝,李瑩潔,劉沖,王恩瑞.加強資產賬卡物一致性管理提高資產管理精益化水平[J].中國總會計師,2017(02):102-105.

[2]劉怡. 基于全壽命周期成本理論的杭州供電公司電網檢修經濟效益分析[D].浙江工業大學,2016.

[3]郭佩春. 基于ASP.NET的供電公司信息設備資產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天津大學,2017.

企業經營者公司法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收入是展示企業經營成果的關鍵指標,2017年7月財政部頒布新版《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這勢必將對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活動和收入確認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文運用案例分析方法,根據新收入準則的主要變化,分析新收入準則對航天制造企業A公司在收入確認時間、會計科目應用、合同風險管控和財務人員素質要求等方面的影響,然后對A公司的審計風險、合同管理、預算統籌和業財融合提出建議。

關鍵詞 新收入準則;航天制造業;案例分析

DOI: 10.19840/j.cnki.FA.2020.06.009

收入是衡量企業經營成果的重要指標,是企業持續經營的關鍵要素。2017年7月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以下簡稱新收入準則),該準則合并了現行的第14號收入準則和第15號建造合同準則,并與國際收入準則趨同。新收入準則在適用范圍、收入確認標準和交易價格確定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不僅會對企業收入確認模式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對企業內部合同管理、財務人員素質要求和審計風險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航天企業作為國家宇航系統生產制造企業,雖深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但其特殊的業務模式和組織方式不可避免會受到新收入準則的沖擊。為此,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收入準則對案例公司產生的影響,并提出航天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應對措施。

一、新收入準則的主要變化

(一)收入準則適用范圍發生了變化

新收入準則打破了行業的限制,適用于各行業所有與客戶之間的合同,除有具體準則規范的業務適用其具體準則外,無具體準則規范的業務均適用新收入準則,具體合同類型與其適用的會計準則見表1。

(二)收入確認模型的變化

新收入準則以“控制權轉移”作為企業收入確認的標準,而現行準則以“風險報酬轉移”作為收入確認的判斷依據[1]。此外,新收入準則將現行收入準則和建造合同準則合并,按照“五步法”模型確認收入,“五步法”模型具體步驟如圖1所示。

(三)收入確認具體應用方面的變化

新收入準則在具體應用方面主要有以下五點變化:(1)新準則明確規定了包含多項交易安排的收入合同的會計處理方式;(2)收入確認分為“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和“在某一特定時點”兩種方式;(3)交易價格的確定提供更多具體的指引;(4)對于企業經營中一些特殊交易的收入確認和計量提供了具體操作標準;(5)調整了會計科目合同取得成本和合同履約成本的會計處理[2]。

二、案例公司概況

A公司隸屬于特大型國有中央企業E集團,由E集團下屬B公司控股(75%),聯合C(15%)、D(10%)公司共同出資于2008年11月成立。A公司成立初期主要研發生產某新型號航天產品,從廠房至設備和各項工裝都與以往航天產品要求有所不同,隨著該新型產品首飛的成功,A公司生產能力也逐步增強,這意味著A公司在未來將承擔更多的宇航產品任務,收入規模也將得到大幅提高。

A公司主要從事宇航系統產品的研制生產,雖深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但A公司也在不斷積極探索軍民融合產業的開拓。A公司的生產任務主要來源于股東單位的指派,生產任務的圖紙也由其控股股東C研究院提供,而C研究院也是B公司的控股股東。A公司營業收入主要由以下三大模塊組成:宇航系統產品制造、課題研發和航天技術應用產品制造。A公司宇航產品合同主要與B公司簽署,由于產品生產周期較長,故采用現行收入準則下的完工百分比法來確認收入。每月末A公司計劃生產部門會根據產品的生產狀況通過產品的生產進度計算出產品的完工比例,以此出具每月產品結算單,該結算單得到客戶B公司簽字確認后提供至A公司財務部門,據此結算單結算收入。A公司課題研發業務的客戶主要為B公司、C研究院和F集團等系統內單位。由于課題研發周期較長,而費用自課題成立后陸續發生,為保證收入和費用的匹配,A公司每年底會根據課題的研發進度確認課題營業收入。航天技術應用產品生產周期較短,在產品交付的同時,業務部門申請開具增值稅發票后確認收入。A公司2019年各項收入占比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A公司宇航產品制造占營業收入88%,航天技術應用占營業收入10%,課題研發占營業收入2%。

三、新收入準則對A公司的影響

雖然目前國有航天企業以完成國家任務為首要目標,但隨著航天國有企業不斷深入改革,經營效益逐步受到管理層人員的重視,各大航天企業均在不斷提高內部經營管理水平、尋求各項降本增效的方式來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益。新收入準則的實行無疑將會對航天制造類企業的經營業績有所影響。A公司屬于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的非上市公司,于2021年起適用新收入準則。本文將主要具體分析新收入準則對A公司收入確認時間、會計科目應用、合同風險管控、財務人員素質要求產生的影響。

(一)新收入準則對A公司收入確認時間的影響

新收入準則規定在某一時間段內確認收入需要符合以下三項標準之一:(1)客戶在企業履行合同義務的同時即獲得并消耗企業履行合同義務所提供的利益;(2)客戶可以控制企業履行合同義務過程中的在建商品;(3)企業履行合同義務所產出的商品無其他可替代用途,且企業有權利對整個合同期內累計至今已完成的履約部分收取成本加合理利潤。對于不滿足時段確認收入標準的業務應按照某一時點確認收入[3]。

A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于宇航型號產品的生產,該類型業務在現行收入準則下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從A公司角度來講,新收入準則下宇航型號產品業務按照時段確認收入較為有利,否則產品生產周期較長,若按照時點確認收入,會導致企業各年度營業收入波動較大,且不能真實反映企業收入狀況。若采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確認收入的模式,可參照時段確認收入模式中的第三條標準:“不可替代”與“合格收款權”。雖然實際執行過程中符合該標準,但是由于新收入準則中收入確認基于合同[4],公司簽署宇航產品合同時,合同中應明確“不可替代”與“合格收款權”,以使收入確認有據可依。由于A公司宇航產品合同大多為一次性簽署后續多年度產品任務,故還應提前組織尚未執行完合同,簽署合同補充條款,以滿足收入確認條件。

A公司課題研發業務在現行收入準則下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課題研發業務的客戶一般為其上級單位,在課題研發業務由于客戶原因取消的情況下,A公司不一定能從上級那里取得成本加合理利潤,故該類型業務可能會改變收入確認模式。

A公司航天技術應用產品均不符合時段確認的三條標準,新收入準則下應按照時點確認收入,與現行確認收入模式仍保持一致。

綜上所述,新收入準則對A公司主要收入宇航產品生產的確認時間不會產生影響,但需要完善已簽署合同的條款,對其簽署補充協議;課題研發業務收入確認時間可能產生變化,但是需要提前與客戶商定能否簽署“不可替代”與“合格收款權”條款,確定采用哪種收入確認模式前還需與審計機構協商一致,若決算審計人員與企業財務人員對收入確認模式意見不一致,將直接影響年度營業收入指標,并嚴重影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和員工考核;航天技術應用產品適用于時點確認收入模式。

(二)新收入準則對A公司會計科目應用的影響

新收入準則下,增加了合同資產、合同負債、合同取得成本和合同履約成本等相應會計科目。在新收入準則下,合同負債用來核算與新收入準則相關的預收款業務,預收賬款用來核算與新收入準則不相關的預收款業務。根據A公司目前的主要經營活動,待新收入準則實施后,合同負債將直接取代現行準則下預收賬款。與此同時,A公司還應增加合同取得成本科目的使用。目前,A公司為取得合同發生的增量成本直接費用化,但在新收入準則下,應先確認為合同取得成本,并采用與銷售收入相同的基礎進行攤銷,進而費用化處理。

(三)新收入準則對A公司合同風險管控的影響

A公司經營收入和日常采購類型較為固定,客戶和供應商也較為固定,合同一般有固定格式版本,但新收入準則下,現已簽署的合同條款不足以支撐收入確認。新收入準則下,控制權轉移方式、不可替代、合格收款權、支付方式和開發票時間等方面可能做出一定程度的修訂??刂茩噢D移方式、不可替代條款和合格收款權條款的修訂需要咨詢相關法律部門可能對A公司帶來的經濟糾紛風險;支付方式的修訂可能會增加A公司的資金風險;開票時間的變化可能加大A公司稅會差異。由此可知,每一項合同條款的簽訂都需要仔細評估其可能帶來的風險。

(四)新收入準則對A公司財務人員的影響

新收入準則較現行收入準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將對A公司財務人員產生以下幾點影響:(1)財務人員掌握的舊收入準則已無法滿足會計處理要求;(2)財務人員的溝通成本增加,收入核算人員不僅需要事先與決算審計機構溝通收入確認事宜,還需向業務人員解釋收入準則的變化對業務人員提供單據產生的影響;(3)費用報銷需要更加關注相關費用發生的事由,若是與收入合同簽署相關的差旅費用應辨別是否需要計入合同取得成本科目;(4)對A公司的具體業務不夠熟悉的財務人員將無法做出正確的職業判斷。

新收入準則對A公司除以上四方面影響外,可能會加大A公司的稅會差異,但該影響相對較小,本文對其不作具體闡述。

四、新收入準則下對A公司的幾點建議

(一)提前與審計人員溝通,降低審計風險

A公司雖為軍工企業保密單位,但為提高財務信息質量,年度財務報表一直由上級單位聘請的外部審計機構來審計。為避免A公司在決算審計中產生較大的調整事項,影響各項財務指標,在實施新收入準則前,A公司財務人員應提早與審計人員溝通新收入準則下各項收入的確認事宜。新收入準則本就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若審計人員與財務人員的判斷有較大差異,則A公司管理層至普通員工均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此外,A公司日常也有其他類型的審計,如經濟責任審計等,根據以往審計經驗,不同的審計機構有時對于同一業務處理意見不一。收入指標本就較為敏感,故A公司財務人員應對收入確認業務提供充足的依據,降低不同審計機構意見不一的風險。

(二)積極應對合同的修訂與簽署,控制合同風險

新收入準則必將導致A公司各項合同條款產生重要變化。A公司應積極組織合同管理人員、業務人員和財務人員簽訂現有收入合同的補充條款,或修訂待簽合同條款。新收入準則適用于所有行業,A公司的部分供應商為了支撐本企業的收入確認,同樣也會補充簽訂合同條款或修訂待簽訂條款。故A公司應積極與相關法律部門咨詢合同簽署或修訂過程中的相關風險,重視本企業的收入合同條款。在收入合同的簽署流程中,基本只有在最終的合同評審中財務部門負責人才有所參與,因此應在簽署收入合同的籌備階段提升財務基層人員的參與程度,以使得整個收入確認流程中每一環節都有據可依。

(三)提前籌劃新收入準則對下年度營業收入預算的影響

A公司應提前組織相關部門梳理公司各項收入業務,在開展2021年全面預算同時預測出新收入準則對2021年營業收入的影響。由于A公司營業收入預算指標將直接影響上級各單位的預算匯總數,在預算最終得到批復后,由上級單位逐級分解批復給各子公司,A公司全年須高效經營以完成預算指標,否則公司各級人員考核分值較低,將直接影響員工薪酬,降低員工工作積極性。

(四)提升財務人員專業水平,積極推進業財融合

財務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證財務信息的質量,而高質量的財務信息才有助于企業經營決策者制定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A公司應積極組織財務人員參加各機構舉辦的新收入準則培訓,使財務人員得以及時準確地掌握新收入準則的要點。此外,稅務人員應編制A公司涉稅信息表,可清晰展示會計收入和稅務收入的差異和來源。新收入準則下收入確認較大程度上依賴于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為真實反映企業經營收入,A公司應不斷推進業財融合,積極組織財務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學習航天產品生產制造流程,并真實了解航天制造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過程。

五、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新收入準則對航天制造企業A公司的影響,發現新收入準則對航天型號產品和航天技術應用產品的收入確認基本不產生影響,但航天制造企業需要對相應的收入合同條款進行修訂以支撐收入確認;航天制造企業的課題研發業務有可能會改變收入確認模式,企業仍需與客戶和審計機構溝通協商合同修訂及收入確認模式選擇事宜。在新收入準則即將實施的背景下,本文對航天制造企業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首先,航天制造企業應積極與審計機構溝通,使得雙方對收入確認模式的選擇保持一致;其次,企業應積極應對新收入準則帶來的合同風險;然后,航天制造企業應提早統籌測算新收入準則下2021年營業收入指標,摸排出新準則對收入指標的具體影響金額;最后,航天制造企業應積極對財務人員進行新收入準則的培訓,并加強財務人員在合同簽署中的參與程度,逐步推進業財融合。AFA

參考文獻

[1]財政部.財政部會計司有關負責人就新收入準則的修訂完善和發布實施答記者問[J].財務與會計,2017(16):8-10.

[2]焦桂芳,陸秀芬.新舊收入準則對比分析[J].會計之友,2018(8):140-143.

[3]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9 .

[4]王香冰.關于新收入準則對軍工企業收入確認的影響[J].會計師,2020(1):76-77.

(審稿:王遠偉編輯:賈璐)

上一篇:電子商務信用建設論文范文下一篇:房地產企業財務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