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分析論文范文

2023-10-06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近年來, 我國的研發投入迅速增長, 但并未根本改變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力不足的現實。“十一五期間”, 中央財政的研發經費支出每年平均增長20%以上, 到2010年達到1890億元, 并帶動各級政府、企業等全社會的研發與試驗資金約7000億元, 資金投入量居世界第三位。2011年6月,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 (INSEAD) 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日內瓦發布的“2011年全球創新指數 (GII) ”顯示, 我國的創新指數排名第二十九位, 遠落后于新加波的的第三位和香港的第四位。

相關文獻表明, 企業因為不愿意承擔創新風險而導致創新意愿不足。缺乏創新動力是制約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根本的制約因素。曹陽、李建軍[1]指出,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缺失、產權制度不健全、市場惡性競爭。創新風險大等, 是造成企業國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陳華[2]認為, 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 我國一些國有大型企業受政府保護而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另一方, 與國外的技術水平差距大, 使國內企業過分依賴技術引進, 逐漸喪失自主研發能力。王雷、高長春[3]認為, 由于我國目前外部制度環境不完善, 內部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企業模仿動機遠大于創新動機, 最終有可能使集群經濟創新能力的匱乏而趨于衰落。

雖然有研究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 但多數都是流于表面的分析, 缺乏相應的經濟模型, 難于分析深層次的原因和找到有說服力的對策。因此, 本文通過建立博弈模型, 從經濟學范式上探討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并對癥下藥提出對策, 以提高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1 博弈模型的建立

1.1 模型的基本假設

假設國外已經研發了本技術, 國內參與博弈的n個企業都是理性的, 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這些企業都具備接受國內外企業技術轉讓和仿冒的能力;每個企業都可以采用自主創新、引進技術和仿冒三種策略;假設該技術的研發成本C全部由國內企業承擔, 并小于整個市場收益R的一半, CK。

1.2 模型的構建

博弈模型參數說明:

R代表生產該新產品的總收益

G表示研發成功的概率

n表示擁有該技術的企業個數 (含仿冒企業)

C示研發成本

S表示自主研發成功后可以獲得政府的補貼

K表示企業技術引進的成本

z表示向國內企業引進技術的概率

F表示仿冒查出后的罰款

P表示仿冒被查處的概率

D表示仿冒時的技術成本

經過以上假設, 可以得出自主創新的收益等于生產該產品的收益 (R+S+K×z) ×G/n, 成本為C;引進的收益為R/n, 成本為K;仿冒的收益為R/n, 成本為F×P+D, 構建博弈模型如下:

2 基于博弈模型的創新動力不足原因探析

2.1 基于博弈模型的分析

首先看本企業的對策, 當其它企業采取自主創新策略時, 采用自主創新、引進和仿冒三種策略的收益分別為 (R+S) ×G/n-C和R n-K, 由于自主研發的成本C扣減政府補貼S仍會高于引進的成本K, 一般情況下, 由于還存在一定的概率的研發不成功, 采用自主創新策略風險較大, 收益低, 所以此時采用引進策略是占優策略, 而引進和仿冒哪個策略占優, 就要比較K與D+F*S的大小, 如果仿冒的技術難度大, 仿冒技術成本高, 或者國家對仿冒打擊力度大, 則D+F*S>K, 即仿冒的總成本更高, 企業將采取引進策略, 否則, 企業將選擇仿冒策略, 總之自主創新策略不是占優策略。

如果其他企業選擇引進策略, 只有在研發成功概率較高, 而且其他企業引進本企業的技術概率較高, 本企業的技術轉讓收入和政府補貼之和足夠彌補研發成本, 即R×G/n+S+K×z× (n-1) -C>R/n-K時, 企業才會采取自主創新, 但一般情況下, 由于多數企業會采用引進國外技術, 使國內企業的技術引進收入較低, 政府補貼也相對在比較低的水平, 而且存在較大風險, 因此, 一般情況下, R×G/n+S+K×z× (n-1) -C

當其他企業采取仿冒策略時, 比較企業采用自主創新、技術引進和仿冒三種策略下的收入分別為 (R×G/n+S–C, R/n-K, R/n-D-F×P) , 結合上面剛才的分析可以看出, 這時采用自主創新也不是占優策略, 至于采用仿冒策略還是引進策略, 仍取決于仿冒的難度和國家對仿冒的打擊力度的大小。

綜上, 不管其它企業的選擇如何企業都沒有足夠的動力選擇自主創新, 在國家對仿冒打擊力度小的情況下, 企業會選擇仿冒策略, 當仿冒打擊力度大時, 如果國家不對自主創新進行足夠大額度的補貼, 企業仍將選擇從國內外的企業引進技術, 這必將妨礙我國自主創新體系的建立, 最終將傷害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2.2 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現有的環境下, 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不足, 他們更多采用技術引進或仿冒戰略。主要原因是:

(1) 由于我國建立知識產權制度的時間比較晚, 多數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比淡薄, 加上國家對侵犯技術專利等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和懲罰力度不夠, 導致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仍大量存在, 消費者也認可仿冒的“山寨”產品。致使有不少企業, 尤其是小企業, 在博弈中主動采用了成本最低的仿冒策略。

(2) 政府對企業的創新扶持力度仍不足, 因為創新的具有風險性和外部性, 企業投入成本進行研發, 不一定能獲得研發成功。而一旦研發成功后, 其外部性特征也將導致該技術可能被其他企業仿冒。這樣, 對于研發成功率低或者容易被仿冒的技術, 如果得不到政府有力扶持下, 企業將主要采用引進和仿冒的策略。

(3) 由于國外的技術具有先發優勢, 在成本相同的情況下, 企業傾向于引進國外的技術, 致使向國內企業引進技術的概率z相對比較低, 企業自主創新成功后, 能夠獲得技術轉讓收益比較低, 也導致企業傾向于不進行創新。

(4) 企業自主創新成功后, 壟斷市場的時間較短或者不能獲得額外的市場份額。一方面, 由于可以向國外引進技術和仿冒, 致使企業自主創新成功后難于占領更多市場份額;另一方面, 雖然國家也制定了政府采購中, 自主創新的企業可以有優先權, 但是執行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導致企業難于通過自主創新后的市場壟斷地位或更多市場空間來獲得高利潤補償創新的成本。

3 政府提升企業自主創新動力的對策

政府是創新制度的建設者, 它應該在針對導致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的主要問題分析的基礎上, 根據企業的的反應調整對策, 逐漸構建最優的制度環境、激勵政策, 從而有效地推動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本文根據前面的博弈分析對政府提出六個方面的政策建議。

3.1 加強知識產權法規執法, 保護創新成果

企業投入了研發成本C才取得的技術創新成果, 如果沒有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 其投入的成本難以收回, 更談不上獲取收益, 這樣就無法使技術創新進入良性循環。所以政府要開展知識產權普及教育, 使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消費者自覺抵制仿冒產品。關鍵還要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 提高仿冒產品被查處的概率, 同時讓被查處的企業的罰款和賠償的額度大于投入的研發成本C, 使企業在自主創新的博弈中認為仿冒是成本最高的策略, 這樣絕大多數企業傾向于選擇創新或引進的策略。

3.2 為創新企業提供財稅政策扶持, 降低創新成本

政府通過財政撥款資助、貸款貼息和資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 政府可以制定各種技術創新與開發計劃, 并設立政府專項基金, 對符合條件的給予專項補貼, 對于重點項目給予重點資助。對創新企業用于研究開發和固定資產更新改造的貸款實行貼息。同時可以對創新企業提供稅收優惠, 如定期減免所得稅, 適用低稅率, 稅額扣除等。政府的財稅政策扶持, 可以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 引導企業選擇創新策略。

3.3 提供創新的基礎服務, 提高創新成功率

政府應主動為創新企業提供基礎服務, 提供有利政策引進科技型人才, 引導大學、科研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積極參與到企業的創新活動中, 為企業提供創新政策研究和規范技術評估、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移、專利代理、科技信息等各類科技創新服務, 提高創新的成功率G。

3.4 采取有效措施擴大創新企業市場份額

一是政府應當允許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獲得的“競爭發展過程中的暫時效率壟斷地位”, 確保創新企業可以從技術創新中獲得最大的“超額利潤”以補償創新的成本C。

二是要加強對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的支持力度。發揮政府采購的“需求拉動”作用, 在技術水平基本相當情況下, 優先采購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產品。甚至是國內自主產品不占優勢下, 在每年的財政支出中, 專門劃出一塊針對國內科技創新產品特別是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產品進行政府采購。通過需求拉動科技創新提高創新企業的利潤比單純的資金供給的激勵效果更為直接。

3.5 提高對外技術引進的稅率, 增加對內技術引進的概率

國外企業具備技術先發優勢, 國內企業傾向于引進外國技術, 國家過往也是鼓勵引進國外技術的, 隨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 政府應該更鼓勵引進國內的技術。對于國內企業已經掌握的技術, 應適當提高對外引進該技術的稅率。這樣使采用引進技術策略的企業傾向于引進國內企業的技術。增加國內創新企業技術轉讓的收益。

3.6 引導企業建立創新聯盟, 降低創新風險

政府要引導和組織行業的重點企業, 通過技術資源的合理分工、協同開發和優勢互補來建立一批產業技術開發聯盟和技術創新聯合體, 共同研究制定開發規劃和加快實施, 力爭盡快取得重大突破, 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 同時降低降低了創新的風險。

4 結語

本文通過構建博弈模型, 分析了國內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的原因。通過對模型的分析發現對侵犯知識產權打擊力度不嚴,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國外技術先發優勢, 企業創新的成本難于得到利潤的補償等原因是導致國內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本文還針對以上原因為政府在構建有利于推動自主創新的制度環境和激勵政策提出了六個建議, 旨在提升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 最終提升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曹陽, 李建軍.探析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的深層原因[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3 (9) .

[2]陳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路徑探索[J].經濟學動態, 2006 (7) .

[3]王雷, 高長春.小企業集群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路徑依賴[J].軟科學, 2006 (5) .

[4]鄧文博, 吳春尚.經濟學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1 (1) .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第一,以人為本管理思想必須落在實處,千萬不能把以“人”為本混淆為以“情”為本

市場經濟條件下,以人為本的管理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的管理思想,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客觀需要。因此,以人為本的管理方法,就要努力建立起使企業中每一個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機會的激勵機制,創造一個有利于員工的知識、技術、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智模式的培養和提高的環境。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要明確樹立“事業吸引人、情感留住人、政策激勵人、崗位造就人、培訓提高人”的人才工作思路,創造以人為本的輿論氛圍及政策依據,實施科技帶頭人制度、引進高學歷人才,增加個人收入待遇等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制度,增強廣大干部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切實解決人才進不來、留不住的問題,在企業內部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同時,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往往有人借“以人為本”為名,把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變成了搞人際關系的“人情化管理”。企業搞管理是要把“情”字放在“業績”上,把工作干好,有一種為企業發展拼命的精神,一種對企業發展負責的情,一種圍繞企業發展的凝聚力;要做到紀律嚴明,制度管人,讓更多有能力的人發揮才干,讓他們成長起來,實現優者上劣者下;要嚴肅查處違法亂紀人員以及給公司帶來損失的人員,不管是親信,還是非親信,都絕不留情。要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就必須加強企業管理人員工作作風的監察和整頓,大力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促進管理人員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真正做到“情為員工所系、利為員工所謀”,樹立良好的“以人為本”企業形象。另外,企業還要加強培訓工作,可采用“請進來”與“送出去”內外相結合的培訓方式,使管理人員接受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管理與培訓,從而強化管理人員的現代管理意識,改變其思維模式和工作理念,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管理素質。

第二,企業文化是來源于實踐,升華為理念,又指導實踐的企業內在精髓

企業界有句俗語,“小企業做事、大企業做人”;管理學上有這樣的說法:管理一個小企業靠權威可以,管理一個中型企業就要靠制度,管理一個大企業必須靠文化。由此可見,優秀的企業文化絕不僅僅是企業家的文化,也不是一種附庸風雅的裝飾物,而是來源于實踐,升華為理念,又指導實踐的企業內在精髓。

在一個企業的發展歷史上,都曾經有過一段這樣那樣的燦爛與輝煌,使得部分員工具有安享太平的想法。這種“享樂文化”的陰影如果在現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仍揮之不去,就會表現為員工在觀念上自以為是,沾沾自喜,缺乏危機意識。為此,要扭轉這種局面就應成立企業文化促進委員會等專門機構,主要負責企業文化的落實、推廣工作。首先組織開展自下而上的大討論,價值取向的深入探討,智慧火花的激烈碰撞,道德現象的睿智分析,思想文化的深度交融……經過全員討論剖析,統一思想,讓廣大員工認識到,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現有的位置并能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要有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用具有特色的先進文化來引領企業的特色戰略。近年來,中國神馬集團就結合自身實際、借鑒國內外企業文化建設的先進經驗,積極打造突出個性的神馬文化,提出了“建設陽光和諧、奮發向上,讓人產生創業沖動和干事激情的神馬文化”,鑄成了“團結、實干、進取、奉獻”的神馬精神,“堅定地走擴張性競爭戰略道路”的戰略思想,使神馬特色文化引領特色戰略得到了有效實施。

在實踐過程中,在新的企業文化確立后,企業應教育引導員工自覺實踐企業文化的精神,把經營理念、企業精神、發展目標、核心價值觀、員工行為準則等作為員工培訓的至關重要內容,在方式途徑上,可通過班前班后會宣讀企業誓詞、舉辦演講比賽,提升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使員工的自主創新行為轉化為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物質力量。同時,通過開展征文活動,匯總、整理實踐企業精神的先進人物的優秀文章,編輯《企業理念手冊》,樹立先進典型,激發廣大員工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的神圣使命感和責任感。

結合到中國神馬集團來說,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經過長期、深入、細致地抓企業文化建設,已經積累了自己一些先進的文化,已經很好地將企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種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先進的神馬文化。在企業提出:“把神馬做大做強,讓神馬人過上幸福生活,使股東得到豐厚回報”的神馬核心價值觀,“堅定地走擴張性競爭戰略道路”的經營理念的過程中,公司上下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企業文化建設體系,由此形成了以先進的文化推進戰略目標實現的良好局面。但是,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不能說企業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不需要更新了,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還要根據每個時期的不同情況,總結出不同時期的企業文化特點和重點,使企業真正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先進的企業文化。

第三,企業內部的競爭激勵機制要和人企共贏的發展戰略緊密結合

1、用業績激勵人。建立以業績為導向的薪酬體系與獎效掛鉤,業績決定薪資水準,升遷獎罰,堅定不移地對骨干人才實施傾斜激勵政策,大膽地對優秀員工實行薪酬獎勵政策,鼓勵員工積極創造價值,并建立與公司分享價值創造、分享利潤回報的氛圍。企業在競爭發展中,應積極從建立量化考核的業績評價制度和能高能低的收入分配機制入手,按照收入分配要與能力、業績、貢獻、效益相掛鉤的基本思路,制定實施經營者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和重點項目骨干人員獎勵制度,實現收入分配向科技和經營管理骨干人才的傾斜。打破國有企業固有的收入分配平均主義,調動廣大科技和經營管理骨干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用保障留住人。企業要不斷逐步增加保障性激勵,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切實為員工在住房、保險、健康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解除后顧之憂。只要企業積極的為員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金和住房公積金,不出現拖欠任何保險費用,并適時地設立大病救助基金,就會深受廣大員工的擁護,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就為留住人才做好了保障,打下了基礎。

3、用文化凝聚人。企業優越的工作環境、人文環境,激情的企業文化,寬松、人性化的管理氛圍,同事間的友善熱情,公平向上的企業精神等都將成為員工愛崗敬業、愛企如家的原動力,因此,不斷鍛造企業獨有的企業文化將成為企業向心力的源泉。

4、用培訓發展人。盡管每位員工的成功標準各有不同,但追求成功是每位員工的終極目標。因此,培訓不僅是員工追逐的個人目標,是員工夢寐以求的福利享受,也是企業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更是當今企業激勵員工的頗為有效的激勵手段。僅神馬集團的一個子公司實業公司近幾年來在公司、各廠、班組開展三級培訓,采取聯合辦班、專項培訓、拓展訓練、送出培養、請進教練、繼續教育等培訓模式,累計投入培訓費用近500萬元,這些都給了員工成長的空間和發展的機會,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的核心資源將直接決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從企業層面,要求企業不僅從戰略上建立具有競爭優勢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更要求把人力資源各環節的日常具體工作做細、做好、做到家,從而協助公司形成企業獨有的文化和氛圍,提高公司凝聚力,維護公司的創新和活力。從員工角度則是建立激勵員工按照企業與員工共贏的發展之路,在企業中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斷提高職業技能和水平,在實現自我發展目標時快樂地享受生活,享受工作,與公司共同成長。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如今科技的迅速發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逐漸體現在技術創新上面。像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 都十分重視技術創新, 并因此增強了綜合國力。而眾多企業中, 在技術創新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有韓國的三星, 美國的通用電氣、IBM、微軟等, 日本的佳能、松下、東芝等。不少大企業雖然已經擁有了資金、品牌、銷售渠道等優勢, 但就是因為自身技術創新不足而被小企業擠垮了, 比如佳能在復印機市場打敗了施樂, 索尼在彩色電視機領域打敗了美國無線電公司。這足以看出技術創新對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性。

2012年9月的統計數據顯示, 我國注冊的私營企業有1059.8萬家, 比去年增長了12.6%;私營企業的注冊資金是29.8萬億元, 比去年增長了21.3%;民營經濟占GDP的60%以上。雖然民營經濟持續發展, 但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 尤其是技術創新動力方面的問題。找出這些問題, 并研究出增強我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的有效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1文獻簡要回顧

技術創新理論的創始人是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 他認為創新能夠使企業擺脫利潤遞減的困境而生存下來。熊彼特主張技術推動模式, 即技術創新的動力是技術本身發展的需要, 不是市場推動的。而美國的另一學者施穆克勒則認為正是市場需求推動了技術創新, 他從研究中發現投資和技術創新是同時存在的, 并且技術創新一般都是在投資之后發生的。加拿大的學者木羅等人對企業的技術創新做了相關調查, 其中有18%的企業是技術自身發展促使了技術創新, 26%是市場需求動力, 56%是雙重動力。后來的研究不斷加入新的技術創新動力, 比如政府的創新支持行為、企業家對創新的偏好等。

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 暨南大學的胡霖等學者以廣東省的民營科技企業為例, 對其進行了深入調查和分析, 找出了民營科技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國學者還對江蘇和溫州等地的民營企業進行了深入考察和分析。費孝通于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了“蘇南模式”, 該模式是江蘇省蘇州、無錫等地區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的一種方式, 鄉鎮政府主導企業的發展。

2我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現狀

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 產權明確, 企業的所有者同時也是管理者。所以, 民營企業的管理者有很強的企業責任感。而且在民營企業中, 管理者還有另外一個角色就是科技人員, 既是技術創新的決策者, 又是技術創新的實施者。管理者與科技人員一起開展技術創新活動, 可以提高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民營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小, 管理層級少, 經營比較靈活, 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技術創新。扁平式的組織結構使得民營企業內部信息傳遞速度快, 能較快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有利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技術創新活動。

民營企業有很多進行技術創新的優勢, 但是我國的大多數民營企業都存在技術創新不足的問題。目前, 國內外的企業都十分注重技術創新, 致力于新產品的研發工作。與發達國家投入巨額研發費用不同的是, 我國民營企業在這方面明顯做得不夠。民營企業注重短期效益, 而技術創新給企業帶來的效益是需要市場反應周期的, 因此會出現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的現象。

我國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存在的問題有: (1) 技術創新資金不夠; (2) 缺乏技術創新人才; (3) 技術創新意識淡薄; (4) 對技術創新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弱。首先, 民營企業大多是中小型企業, 資金實力不夠雄厚, 能投入技術創新的資金是有限的。而且民營企業的信用度沒有國企高, 民營企業很難從銀行融資。雖然政府因鼓勵技術創新而提供資金支持, 但是獲取政府的支持也是不容易的。其次, 我國的技術創新人才要么是在高校、研究所, 要么是在國有企業里面, 一般的民營企業都很缺乏技術創新人才。個別民營企業即使有技術創新人才, 也不是特別重視人才激勵, 造成人才流失的問題。再次, 民營企業的管理者缺乏長遠眼光, 追求短期效益, 不重視技術創新。管理者的不重視導致下面的員工也會認為技術創新并不重要, 對技術創新人才不尊重, 缺乏技術創新意識, 影響技術創新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最后, 民營企業因規模小, 所以分散風險的能力比較差。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 可能會遇到創新成果外泄、在其他企業之后才出成果、中途資金鏈斷了等風險。而民營企業又缺乏應對這些風險的經驗, 一旦出現了這類問題, 企業可能就倒閉了??紤]到這樣的后果, 民營企業的管理者往往會選擇規避風險, 對技術創新產生了一種恐懼。

3增強我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的對策

3.1增加技術創新投資從政府的角度來說, 應該增加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政府的科研投入占整個國家的科研投入的50%以上, 而我國政府的科研投入比例只有30%左右, 遠遠低于其他國家。因此, 我國政府應增加技術創新投入, 幫助財政有困難的民營企業。政府還可以通過降低創新稅收來激勵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不少民營科技企業的增值稅負擔竟達到了80%。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 為了保障技術創新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應強制性地將固定比例的企業收入作為技術創新基金。另外還要有專門的技術創新資金小組來負責企業的創新融資, 既包括監督企業收入的一部分是否轉入創新基金, 還要向銀行申請貸款, 以及向政府申請創新基金, 保證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鏈不會斷。

3.2完善用人機制我國有不少民營企業都是家族式企業, 而家族企業最大的缺點就是任人唯親, 缺乏技術創新方面的人才。要想讓企業長遠地發展下去, 就得通過正式招聘引進技術創新人才, 并對員工進行培訓, 使其更加了解企業的創新文化和創新活動。企業還要為技術創新人才提供專家授課, 以及出國進修、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機會, 使企業不斷與時俱進。除了將技術創新人才引進企業之外, 還得留住人才。有的企業因對創新人才激勵不夠, 他們在企業內積累了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之后就跳槽了。所以企業應該采取多種獎勵方式, 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主要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物質激勵有直接加工資、技術成果提成、創新獎勵股等方式, 在進行物質獎勵的時候不能無差別化, 容易導致搭順風車現象的出現;精神獎勵是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根據的, 為技術創新人員提供晉升和進修的機會, 可自由選擇。

3.3加強技術創新意識企業家在民營企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的行為對企業員工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應該鼓勵他們在辦企業的同時去高校進修, 比如MBA教學, 這對提高企業家的綜合素質, 尤其是技術創新意識有一定的作用。同時, 建立創新的企業文化也能加強整個企業的技術創新意識。首次要確定企業的創新價值觀, 有了創新價值觀之后還要建立相應的制度來落實價值觀。日本的一些企業建立了鼓勵員工創新的制度, 使員工的創新意識更強了, 并讓創新成為了他們的習慣。

3.4控制技術創新風險為了將技術創新風險控制到最小或者企業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 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風險評估小組, 對該項技術創新的多種方案的風險進行評估, 然后選擇風險最小的那個方案來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 企業還要對技術創新活動進行監控。另外一種降低風險的方法是將技術創新的任務委托給其它組織, 比如高校和研究所。這樣既可以減少投入資金, 也可以降低技術創新風險。

4結論

本文在介紹了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相關研究以及概念的基礎上, 分析了我國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現狀, 找出了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所在, 并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我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是因為技術創新資金不夠、缺乏技術創新人才、技術創新意識淡薄和對技術創新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弱??梢詮脑黾蛹夹g創新投資、完善用人機制、加強技術創新意識、控制技術創新風險這些方面努力來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李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內部激勵機制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 2005 (08) :13-16.

[2]李慧春, 王照亮.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因素分析及其防范機制[J].特區經濟, 2008 (07) :150-151.

[3]湯長安, 李瑞.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探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 2007 (02) :24-27.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1 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機制的系統動力學基本模型

創新型企業是在企業內部和外部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逐步形成的[4], 其形成的動力來源主要包括內部動力源和外部動力源。根據現有研究總結得出[5,6,7,8], 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內部動力源主要有企業家、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管理能力、企業文化、企業機制等;外部動力源主要由政府政策、科技進步、市場競爭、聯盟協作、市場需求等組成。

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動力機制是內部動力機制和外部動力機制的有機結合。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各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分析是構建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機制系統動力學模型的基礎, 為了深入研究創新型企業的形成動力機制, 有必要運用系統論的觀點[9,10,11], 將創新型企業視為一個復雜、動態、開放的系統, 詳盡描述和刻畫創新型企業成長過程中各動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诖? 構建創新型企業成長系統動力學因果關系模型 (如圖1所示) 。

通過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系統的因果關系圖及其因果關系反饋回路的分析, 運用系統動力學流圖的繪制和分析方法, 詳盡闡釋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系統流圖。結合創新型成長動力系統流圖所揭示的系統動力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明確系統內在的微觀作用機理, 進而探明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來源彼此之間的微妙、動態、復雜的關系, 明晰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內外動力機制。

由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機制的系統動力學基本模型可知, 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系統蘊含了眾多因果關系反饋回路, 在此擇取以下5條典型回路進行簡要分析:

(1) 企業家精神———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管理能力———企業研發投入———企業研發人員———研發成功率———新產品市場競爭力———企業創新能力———企業盈利能力———市場競爭———企業家精神。該反饋回路是正反饋回路, 揭示了通過企業內部創新動力, 不斷增強自身創新能力, 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

(2) 企業家精神———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管理能力———企業研發投入———企業研發人員———企業專利數量———新產品市場競爭力———企業創新能力———科技進步———企業發展戰略。該反饋回路是正反饋回路, 揭示了創新財力資源、創新人力資源、創新知識資源是決定企業創新能力高低的關鍵所在, 企業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能夠影響社會科技進步, 并最終對自身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3) 企業家精神———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管理能力———企業研發投入———企業研發人員———企業專利數量———新產品市場競爭力———企業創新能力———企業盈利能力———市場需求———企業發展戰略。該反饋回路是正反饋回路, 揭示了企業內在創新動力不斷增強, 能夠不斷提高創新能力, 增強企業盈利水平, 不斷滿足市場需求。

(4) 政府政策———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管理能力———企業研發投入———企業研發平臺———企業專利數量———新產品市場競爭力———企業創新能力———企業盈利能力———企業家精神。該反饋回路是正反饋回路, 在政府政策的影響下, 企業通過搭建良好的企業研發平臺, 不斷積聚創新資源, 提高企業專利數量, 增強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

(5) 政府政策———產學研戰略聯盟———企業專利數量———新產品市場競爭力———企業創新能力———企業盈利能力———企業家精神。該反饋回路是正反饋回路, 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政策, 鼓勵組建各種形式的產學研戰略聯盟, 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有力的智力和政策支持。

2 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機制的系統動力學系統模型

創新型企業成長是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相互協作、共同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诖? 為了明確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動力機制, 需要從內部動力、外部動力切入, 結合系統動力學流圖的專業特性, 深入分析其內在的因果關聯機制, 探明不同類型的動力來源對創新型企業成長的推動作用, 進而構建創新型企業成長的系統動力機制。

在創新型企業成長過程中, 企業創新能力、企業家、企業發展戰略、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等內在因素對企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影響, 是促進企業成長為創新型企業的決定性因素。衡量企業創新能力高低的最重要指標是企業專利數量, 企業專利的增加量取決于企業在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的投入力度, 即企業創新資源的集聚程度。創新型企業成長離不開良好的企業管理能力。企業家精神是一個企業不斷創新, 不斷追求卓越, 不斷超越自我的重要因素。由于企業家精神的熏陶, 使得企業發展戰略能夠緊密結合時代步伐, 不斷捕捉市場機會, 為創新型企業成長指明方向。在良好的企業發展戰略的指引下, 企業的研發、采購、生產、銷售、人力、財務等部門密切配合, 相互協作, 提高企業協同創新能力。企業通過內部的良性競爭, 不斷激發出員工的潛力, 發揮廣大員工的創新能力。

在創新型企業成長過程中, 政府、市場、競爭對手, 以及政策、市場需求、市場競爭、科技進步、聯盟合作等外部影響因素是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催化劑。政府可以通過搭建合作橋梁, 積極促進企業、高校、研發機構彼此合作。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 一方面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加高新、尖端、智能的技術, 同時也迫使企業不斷學習先進技術, 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 必然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唯有在競爭中有自身的一技之長, 才能有生存的空間。在一個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的時代, 企業必須要具備敏銳的市場嗅覺, 及時洞察市場需求變化, 預見市場潛在需求。

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內在動力機制和外部動力機制共同構成了企業的形成動力機制, 在內外動力機制的相互配合、共同影響下, 企業通過不斷加大創新資源投入力度, 提高創新成果產出, 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步伐, 才能不斷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逐步成長為創新型企業?;诖? 將以上剖析的內在動力、外部動力系統流圖組合起來, 就可以得到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系統流圖 (如圖4所示) 。

3 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相互作用機理

創新型企業是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企業, 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動力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共同保障企業不斷集聚創新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其中內部動力對外部動力具有強化作用, 外部動力對內部動力具有較強的引導作用 (如圖5所示) 。

3.1 內部動力對外部動力的強化機理

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內部動力是創新型企業成長的關鍵所在。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內部動力并非孤立存在的, 而是與企業的外部動力密切相關, 對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外部動力具有鮮明的強化作用。

企業家對企業的影響極其深遠, 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是企業不斷成長的重要動力。企業家合理利用政府政策, 做出符合國家長遠發展趨勢的決定, 將會為企業發展爭取較多政策扶持, 贏得更寬松的外部環境, 加快企業發展步伐;一旦企業發展與國家政策背道而馳, 企業發展必定會舉步維艱, 甚至難以生存。企業家如能及時捕捉市場需求和市場機會, 將會讓企業贏得先機, 迅速占領市場;一旦坐失良機, 等市場接近飽和時, 必將面臨極其嚴峻的市場考驗。企業家如能及時把握機會, 將瞬息萬變的機會為企業所用, 一旦把握住機會, 就可以將商機不斷擴大, 實現正強化, 為企業發展帶來無限發展空間, 有利于創新型企業的形成;反之, 就會帶來負強化, 使得企業發展后患無窮。企業發展戰略為企業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使企業長期發展的指南針, 對企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企業發展戰略必須要緊密結合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法規, 采取符合國家發展趨勢的經營策略, 取得政府的扶持, 為企業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一旦對政策把握出現失誤, 必將帶來滅頂之災。企業發展戰略需要緊密結合科技發展趨勢, 積極借鑒、吸收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 盡快將科技成果產業化, 在專利保護期內, 盡快實現利潤最大化;一旦競爭對手率先實現技術突破, 尤其是革命性的新技術, 企業往往無力回天。企業發展戰略必須洞悉市場需求, 不斷滿足顧客需求, 才能擊敗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一旦企業忽視市場需求, 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必將不斷走向滅亡。企業發展戰略必然是綜合考慮企業內外部, 將外部環境帶來的機遇為我所用, 適時把握, 才能發揮出正強化作用, 為企業長遠發展帶來無窮動力;反之, 企業不能夠有效利用市場機遇, 就會推倒“多米諾骨牌”, 最終走向覆滅。

企業的良性發展需要在良好的企業文化中培育超強的管理能力, 利用良好的激勵和競爭機制, 為企業發展帶來不竭動力。企業管理能力的持續增長, 企業文化的動態優化, 企業內功的不斷增強, 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一個管理完善、制度優良的企業, 可以更好地感知外部環境, 適應市場環境, 能夠更好地利用外部機遇, 為企業長遠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相反的, 如果企業自身內部管理混亂, 及時市場機會來臨, 企業往往坐失良機。具備良好內部管理能力的企業, 由于自身具備深厚的內功, 能夠更好的把握機會, 有效利用環境, 不斷實現自身內在實力對外部機遇的正強化, 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如果企業自身存在嚴重的管理問題, 企業對環境感知遲鈍, 終將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后果。

3.2 外部動力對內部動力的引導機理

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外部動力對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內在動力具有明顯的引導作用。政府作為政策的出臺者, 通過財政、稅收、金融、法律等手段為企業發展創造環境[9]。政府為鼓勵創新型企業成長, 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 直接對企業創新行為提供資金支持;政府可以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收稅優惠, 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減免各種稅收;政府積極創造條件為企業搭建技術創新平臺, 建設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政府還可以通過構建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 提高不同創新主體的協同創新能力。政府為支持企業發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能夠更好地調動企業內在成長動力, 發揮企業的內在優勢, 從而更好地引導創新型企業發展。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經歷激烈的市場競爭, 只有經過競爭的洗禮, 企業才能逐步走向強大。企業的競爭對手如果是非常強大, 企業應該將其視為自己的榜樣, 尋找和對手的差距所在, 不斷通過差異化的手段來盡力縮小差距;企業的競爭對手如果和自身的實力相差無幾, 企業應該采取揚長避短的手段, 在激烈的競爭中攻擊對手的軟肋, 確保自身立于不敗之地;如果企業是行業的領導者, 企業應該通過不斷創新, 引領行業發展的方向, 讓競爭對手只能忙于模仿自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企業只有因勢利導、因地制宜, 善于根據不同的競爭對手出招, 采取不同的策略, 才能不斷在競爭的洗禮中成長壯大。

企業在不斷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同時, 應該學會用雙贏的理念去合作, 通過合作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隨著時代的進步, 科技的發展, 現代企業要想攻克技術難關, 只靠自己的力量往往力不從心, 唯有幾家或多家企業結成戰略聯盟, 才能盡快達到理想的效果。企業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合作, 可以從供應鏈的角度進行縱向合作, 實現供應鏈的快速響應, 克服技術難關;企業還可以通過與競爭對手進行橫向合作, 共同攻克市場、技術難關, 盡快滿足市場需求, 實現風險共擔、利潤共享;此外, 企業還可以通過產學研戰略聯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多種手段, 與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合作雙贏的理念為企業成長提供了一條光明大道, 為企業戰略的實現, 對企業最終成長為創新型企業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現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 必須要密切關注科技進步, 哪個企業率先掌握了先進技術, 哪個企業就將會占領行業的制高點。如果企業自身實力不夠強大, 無法獨立研發出行業的尖端技術, 企業應該盡快掌握先進技術, 從而避免企業可能由于技術落后而帶來的滅頂之災。如果企業是行業技術的領先者, 企業應該不斷塑造自身技術優勢, 通過持續創新來塑造技術壁壘, 用高深的技術將眾多競爭對手甩開, 不斷強化技術的路徑依賴, 鞏固自身的優勢地位。企業只有緊跟科技發展步伐, 將現代高科技與企業自身緊密結合, 才能形成持續創新能力。市場需求是是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所在。企業的創新活動必然也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展開, 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 一旦缺乏足夠的市場需求, 往往都會生不逢時, 無法達到企業的預期, 進而使得企業為創新所做出的努力付之東流。只有企業的創新活動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才能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 才能使企業有更強勁的動力進行持續創新??傊? 市場需求是創新型企業內在成長動力的指南針, 企業必須要按照市場需求指明的方向前進, 否則會迷失方向。

4 結論

創新型企業成長是在企業內部和外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 通過不斷增強企業成長動力逐步形成的。要加快創新型企業成長步伐, 務必要遵循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來源之間的客觀規律, 運用系統的思維, 充分發揮內外各個成長動力的潛力, 借助內外部動力之間的互動機理, 通過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協同努力而逐步成長為具備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

摘要:嘗試運用系統動力學的原理與方法, 構建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機制的系統動力學模型, 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創新型企業成長動力相互作用機理。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1 發展方式轉變呼喚企業加快創新

進入“十二五”, 江蘇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 既是對原有戰略的豐富和發展, 也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作出的重大選擇, 從根本上賦予了企業自主創新在科學發展中的歷史責任和重大使命。

1.1 經濟發展階段昭示必須向創新發展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 江蘇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開放型經濟, 成功實現了兩次戰略轉型, 人均GDP超過7700美元, 總體接近工業化中后期水平, 面臨一個機遇和挑戰并存、經濟結構發生劇烈變動的重要門檻, 若能成功跨越, 則可順利完成工業化, 躋身發達國家與地區的行列。經濟學界將經濟發展分為要素推動、投資推動、創新推動和財富推動四個階段, 根椐江蘇經濟兼具集約化和粗放型特征的現實, 全省正處于由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的重要跨越期, 需要以企業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1.2 既有發展動力弱化凸顯創新發展緊迫性。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集中暴露出原有經濟增長模式的不合理和諸多結構性矛盾、經濟增長動力減弱、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2010年, 江蘇省以7210件發明專利授權量居全國第三, 但十強企業中未見蘇企身影;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與消化吸收經費之比偏低, 以致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知名品牌不多, 產品增值能力比發達國家和地區低15個百分點左右。

1.3 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倒逼發展向創新型邁進。

江蘇是經濟大省、資源消耗大省, 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硬約束日趨增強。同時, 經濟發展的要素稟賦進入轉折期, 低成本優勢逐漸減弱。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 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超過20%, 3月份實際執行工資比去年同期增長30%左右, 利潤空間受擠壓明顯。而國際金融后危機時代, 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進, 為江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提供了重要契機。創新型國家的經驗表明, 企業能否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是創新系統成敗的關鍵, 企業創新能力的高低關系到國家創新系統的生命力和活力, 因此, 建設創新型省份, 必須加快構筑企業創新“原動力”, 打響“江蘇創造”牌子。

2 完善多層次的企業創新體系

創新是一個“新理念的產生——研究開發——試驗驗證——工程化——小批量——大批量——市場投放”的過程, 要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產業創新為標志、以知識和人才創新為動力、以制度創新為保障、以組織創新為載體、以轉型升級為目的, 構筑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新體系。企業是創新的主體, 培育創新型企業需要有科學的路徑。

2.1 第一個路徑

強化本土企業創新能力, 提高外資投資中的研發投入門檻, 實現內外資雙重驅動。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 江蘇省比廣東省受到的沖擊和影響相對較小, 這與兩地的內外結構差異有關:廣東很多地市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外資驅動, 相反, 江蘇省很多地市是內外資雙重驅動, 抗風險能力更強。但也有不足:在國際分工中江蘇省產業鏈尚處于中低端, 引進的外資主要集中在加工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環節, 全省411家外資研發機構大多開展企業內部測試、監測, 具有研發活動且獨立的不到15%, 技術溢出效應不顯著。而本土企業的創新活動還存在重設備輕研發、重引進輕創新、重眼前輕長遠、重制造輕管理的現象。調研發現, 對生產能力較弱的地區、行業或企業, 可充分利用國際技術轉移淘汰落后技術, 培育規模生產能力促進產業發展, 但同時也會產生對本土研發的“替代效應”, 尤其是在高新技術行業, 外資企業在技術上對內資企業造成的“擠出效應”, 使企業喪失技術創新的激情。隨著資源條件環境容量的制約, 已難以維持原有的外資、外貿發展式, 這要求一方面提高外資投資中的研發投入強度門檻, 另一方面培育本土創新能力, 讓內資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扮演江蘇經濟轉型階段技術創新的主體, 促進開放型經濟可持續發展。隨著蘇南地區利用外資規模進入相對穩定階段, 蘇中、蘇北地區將成為外資的重要承接地, 尤其要注重提高引進外資的研發投入強度門檻, 提升內外資企業之間的合作, 拓展內外資企業研發創新的國際視野, 由“模仿、追趕型”的研發模式轉變為“創新型”模式, 主動融入國際創新體系。

2.2 第二個路徑

高度重視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使中小企業真正成為發展新興產業的生力軍。江蘇省經信委最近對2000家中型工業企業的調查顯示:70%的企業非常重視自主創新、60%的企業建立了研發機構、50%的企業有創新活動、41%的企業擁有專利、企業新產品銷售率達38%、20%的企業信息化應用達到高級水平、企業研發投入占比為1.3%, 這些指標均比2005年有大幅提升, 表明企業創新意識和創新實力均有提升。美國硅谷的成功經驗表明, 很多創新不是發生在已有的、技術力量和資金都很雄厚的大企業, 而是產生在那些看上去既無技術力量、又無資金的新創立小企業?;萜?、思科、英特爾、蘋果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都經歷了由小到大的崛起, 帶動了美國IT產業的發展。從江蘇產業形成和發展來看, 上世紀80年代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陽光、波司登等一批企業崛起, 帶動了江蘇紡織服裝產業發展;90年代大力引進外資, 一批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江蘇, 帶動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新世紀以來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鼓勵創新創業, 發揮人才的引領作用, 蘇寧、雨潤、尚德等一批企業迅速成長, 特別是尚德的崛起, 引領支撐了江蘇光伏產業發展。國內外產業發展的實踐證明, 不同時期產業的變革和調整, 都是由于一批創新型企業從小到大崛起帶動的。“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是美國政府實施的一項全國性、永久性的支持小企業創新的活動, 硅谷的成功就受益于它。新的時期, 我省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進一步提高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 轉變“重大輕小”觀念, 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扶持、引導和“松綁”, 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使中小企業真正成為發展新興產業的生力軍。

2.3 第三個路徑

充分釋放科教資源潛力, 完善市場化服務機制, 推動產學研走向深入。產學研是企業創新的重要推手, 江蘇具有優良的產學研合作傳統。早在上世紀80年代, 我省即涌現出一大批全國聞名的“星期日工程師”, 推動了江蘇鄉鎮企業的崛起;90年代以后, 江蘇產學研進入“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主導”的快速發展階段;近年來, 又與國內知名高??蒲性核钊牒献? 建立科教園區、研究所。但是, 產學研還需要在集中和帶動上做文章, 集中就是把國家支持、財政支出以及各種行政手段的支持, 更多地向產學研結合上集中;帶動就是要更廣泛地帶動社會和企業朝這個方向努力, 要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引導企業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發, 強化高校院所應用科研導向, 構建利益共同體, 形成產學研長效機制。無錫市今年對1000多家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 技術創新過程, 22%的企業希望獲得廣泛詳實的技術信息、15%的企業希望取得專家的技術咨詢、9%的企業希望加強與科研機構的聯系、7%的企業希望拓展技術創新成果交易渠道、4%的企業希望獲得公共技術服務, 另7%的企業希望實現與外界技術設施的共享等。由此可見, 建立更具深度和廣度的產學研合作體系迫在眉睫, 要在完善企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體系上下功夫。一是推動高校院所和創新型龍頭企業的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等公共科技資源進一步向企業開放, 二是健全產權交易等市場化服務體系, 提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這方面無錫的做法值得借鑒:舉辦“民營企業高新技術洽談會”, 開通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合作對接網。

2.4 第四個路徑

營造更加有利于創新和創業的環境, 激發企業家創新創業熱情。近年來, 江蘇省加大了對科技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 培育市場主體、搭建創業平臺、優化創業環境、集聚創業人才, 全省科技創新環境逐步優化。當前, 一場發展新興產業的競賽正在全球范圍展開, 誰能占得先機, 誰就能引領未來經濟發展的潮流。江蘇是經濟大省、開放大省, 改革開放走在全國前列, 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發展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能不能乘勢而上, 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使創新成為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直接決定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直接影響到“兩個率先”的進程2009年9月和2011年2月, 美國相繼推出了兩個版本的創新戰略, 新舊兩版均把創新基本要素的投資作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和競爭力提升的根基, 強調要確保創新所需的一切手段, 為此要對創新基本要素 (人力、科學研究和基礎設施) 進行大量投資, 保障創新所需的研發投資、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技術資本。目前, 江蘇要培植企業創新土壤, 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企業研發機構建設, 推動企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走出去收購或設立研發機構、科技型企業, 就地集聚創新人才、消化先進技術;推動創新聯盟和創業生態系統的發展, 支持前沿領域的創新, 努力獲取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 制定一批產業國際標準;瞄準世界一流水平, 遴選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優勢、較強創新實力、具備發展潛質的骨干企業, 采取“一企一策”方式, 打造一批在國際上影響行業發展的創新領軍企業??梢员日彰绹龀諭BM、惠普、德州儀器等國際IT巨頭的成功先例, 增強大企業創新動力, 積極推動自主創新產品政府收購與訂購, 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裝備應用。同時, 還可以組織開展中小企業創新獎、中小企業突出創新人才評選等活動。

3 關注企業創新過程中的新訴求

創新是一項復雜工程, 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會有許多新訴求需要及時解決。調研發現, 當前企業對人才引進、研發投入、知識產權保護等關注較集中。

3.1 人才引進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要抓住“人才”和“投入”兩個關鍵環節。多年來, 江蘇的招才引智工作走在全國前面, 但對高層次研發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需求依然很大, 企業家的創新需要進一步增強, 這在中小企業和蘇中蘇北地區、沿海地區、農村地區的企業尤為突出。比如蘇南一家中小企業, 近兩年花了幾百萬元從海外和中西部省份引才, 但高額薪酬讓企業難以承受, 人才流動率也比較高。對此, 一靠自主培育, 二靠外部引進, 培育要突出創新導向, 引進要突出高端引領, 更重要的是突出人盡其才, 只有把現有的人才留住了, 用活了, 才能招攬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對于引進高端人才帶來的薪酬壓力,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人才發展投入, 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多元化的人才發展投入機制。值得注意的是, 面對新一輪競爭, 兄弟省份正在加緊出臺新的人才引進計劃, 如2011年4月深圳出臺“孔雀計劃”, 在未來5年重點引進并支持50個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到深圳創業創新, 吸引帶動10 000名以上各類海外人才到深圳工作, 這要求我們加快梳理優化現有政策, 塑造江蘇“人才高地”的新優勢。

3.2 研發投入

調研發現, 企業研發投入來源較為單一, 主要以自有資金為主, 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發展相對滯后, 融資難成為中小企業創新的“攔路虎”之一, 直接影響企業研發投入。受加息和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累積效應影響, 2011年一季度江蘇省中小企業貸款整體利率上浮超過20%, 部分企業不得不壓縮研發投入, 以滿足日常經營所需流動資金, 他們希望科技貸款、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企稅收優惠等政策能更好地惠及企業。企業創新的不同環節需要不同的主體發揮作用:在早期階段特別是基礎研究階段, 此時技術可能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但由于巨大的投入和高風險, 商業資本沒有太大興趣, 需要政府支持;風險投資的角色是幫助中小企業克服研發資金短缺的困難, 縮短技術轉移的時間, 因此在技術創新的中間環節作用更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往往在產品市場化后才進行投入。當前, 要繼續發揮政府引導性投入的作用, 帶動企業主體性投入持續增長、社會多元化投入快速增長, 在全國率先實現科技與金融結合的重大體制性突破, 引導社會資本增加對小企業和企業初創期的扶持力度。美國的硅谷銀行支持培育了一大批新興高科技企業, 這對于江蘇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創新型企業是重要借鑒。

3.3 知識產權保護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1 打造產業轉型文化的發展平臺

產業轉型是企業應對危機實現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 我國農業機械化總體發展水平正處于由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邁進的歷史時期, 各類農機產品產業轉型將與用戶需求保持一致, 產業轉型進一步加快。農機企業建立完善的企業文化體系, 充分發揮先進企業文化的引領、支撐作用, 抓住產業轉型的機遇。一是抓住惠農政策機遇。中央連續出臺的7個指導“三農”工作的1號文件和十七屆三中全會都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的要求和措施。中央財政連年大幅度增加農機購置補貼資金, 從2004年的7 000萬元增長到2010年的155億元, 7年翻了近8番, 能夠覆蓋所有農牧漁業生產急需的關鍵環節的農業機械。農機企業決策者應增強機遇意識, 借助政策優勢, 實施文化牽引, 增強從外部獲取稀缺信息和資源的能力, 戰略管控的戰略思維, 優化可支配資源和要素成本, 加快推進轉型步伐, 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二是推進產業轉型。加快培育和建立有利于產業轉型的市場要素建設, 使企業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由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服務業轉型取得新進展;推進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 把營銷、服務理念落實到員工的行為上, 不斷增強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品牌影響力, 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相互協調、保持一致。

中國一拖依靠自身技術, 突出產業創新, 關鍵零部件完全國產化的147 kW (200 hp) 系列拖拉機已經實現批量銷售;吸納先進技術、進行集成創新、推進國際合作的研發模式, 率先研制開發出目前國內最大的東方紅3884重型拖拉機, 代表著當前我國拖拉機制造技術的制高點。中國一拖制定和推進品牌發展規劃, 明確不同產品使用“東方紅”、“YTO”、“洛建”和“金色服務”等品牌的策略, 不斷提高品牌的價值和產品的影響力。

2 構筑自主創新文化的長效機制

深化企業改革, 構筑自主創新文化的長效機制,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是企業適應市場新變化, 取得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選擇。目前, 我國農機裝備的整體技術水平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 自主創新是縮短技術差距、推進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手段。一是以客戶為導向,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 著眼于大中型農業裝備產品的前沿技術領域, 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大力增強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立足自主研發的基礎上,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 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 打造企業的優勢價值鏈。二是高度重視自主創新, 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盡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和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加強重大、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強化對外開放, 創新發展機制, 通過合作創新、聯合研發和戰略聯盟等方式, 整合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 加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三是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努力形成技術創新與資本的互動機制, 更加注重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管理, 為企業推進產業轉型提供技術支持和管理保證。產品結構上向高端技術調整, 在管理再造上向內涵式發展推進, 在市場拓展上向國際化邁進, 在盈利模式上向產品經營與資本運作互動并舉轉變, 堅定不移地推進企業自主創新, 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目標。

3 推進人才創新文化的閉環管理

上一篇:教師信念形成原因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山陜地區地理環境探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