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產業管理論文題目范文

2024-03-11

文化產業管理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中國路徑

英國是首個對創意產業進行定義的國家,在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明確提出“創意產業”這一概念。創意產業脫胎于文化產業,又不同于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最高形態,也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與主流方向。

隨著國內對文化產業的關注點由概念轉向內容,“創意產業”一詞越來越頻繁地為人們所使用,并大有一統媒體與觀眾眼球的趨勢。

2005年,中國內地的創意產業開始萌芽。2006年則是中國創意產業的元年,也是創意產業廣泛普及并開始為更多人所關注的第一年。到了2007年,創意產業的“產業集聚”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產業走向集聚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創意產業持續升溫,產業發展獲得新環境,呈現新特點,面臨新問題,也有了新思路,并在黨的十七大指導下,呈現出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態勢。

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08)》認為,隨著中國經濟跨上新的臺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推進以及社會主義文化的進一步繁榮,中國的創意產業發展整體環境進一步得到優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全民關注、多方參與的新態勢。政府對于創意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創意產業在全民中的認知度也越來越高,創意產業正在成為中國最熱門的“新聞詞匯”之一。創意個人和創意企業正在成為產業發展的主體,個人的創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隨著金融機構和媒體網絡的介入,創意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和視野盲點正在逐步解決中。

二、創意產品的特點決定了創意產業管理的困境

創意產品,具體說來,是一種源于個人或團隊的創意、技能和才干,以腦力勞動為主,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自覺創造出的具有象征價值、社會意義和特定文化內涵的產品或服務。不同于其他產品,創意產品從需求和供給方面都有著自身獨有的特點。正是這些獨有的特點,使文化創意產業的管理出現了困境。

(一)創意產品需求的特點

創意產品的需求是指創意產品的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種創意產品的數量。創意產品的市場需求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生活性需求和生產性需求。生活性需求主要是滿足人們消費的需求,即主要是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具有創意特色的服務;生產性需求主要是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而創意產品的這兩方面需求都具有不確定性。在創意產品投入生產之前,無法預測消費者如何評價和對待新的創意產品,很難根據以往經濟發展形勢來加以判斷。

1.生活性需求的不確定性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基本的物質層次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更多地關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個體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生存質量。此時,產品中生活消費型的創意資本的含量成為決定產品競爭能力的關鍵。創意性產品的特性、基調、風格獨立于購買者對產品質量評估之外,當存在橫向區別的產品以同樣的價格出售時, 人們的偏愛程度是不同的。

創意產品的消費彈性極高,消費者個人的經濟水平和喜愛偏好都會導致對創意產品需求的不穩定性,他們的消費是高度主觀的,他們很難有統一標準和能夠預測類型,這是創意產業面臨的最普遍風險。消費者需求與競爭行為和社會文化趨勢共同存在于環境層面,這種需求的不可預測性將會使產業參與者和觀察者困惑。

2.生產性需求的不確定性

由于創意已經從相關產業中分離、獨立出來,其本身成為其他產業的投入要素。這里對創意產品有生產性需求的產業主要是指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它們對創意產業的需求主要是體現在將創意文化內容結合到實際生產過程中,為提高生產的實際效率服務。在都市農業中,由于現代旅游創意產業的融入,農業的種植功能逐漸淡化,而觀光、旅游、生態功能逐漸增強。文化創意通過對產業、企業乃至產品的全面滲透,不僅提高了產品的差別化程度,而且因其成為產品價值和生產流程的組成部分而顯著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生產能力。以工業設計為例,過去,在每個企業內都有產品設計,是以技術為主的,但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對觀念價值的需求越來越大,工業設計不斷加入文化內容,一些設計從原來產業中獨立出來,變為第三方服務,不僅豐富了原創,而且作用更加廣泛。服務業包含的范圍更廣,很多行業中都加入了“創意”的元素,并成為其獲得超額收益的來源??梢?,目前農業、制造業、服務業都與創意產業相融合。這一“融合”的時機以及“融合”的程度都是由相關產業自身的特點及生命周期所決定的。產業的生命周期是處于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還是衰退期,時期不同對創意產業的需求就不確定。

(二)創意產品供給的特點

創意產品的供給是指創意產品的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種創意產品的數量。由于創意產業更多地具有文化藝術的特性,因而其風格、基調、藝術特色更多地具有多樣性與差異性。

1.創意者自身的不確定性。由于創意產業的核心能力是創意者的天賦、靈感以及藝術才能,創意活動也是自發的,無預期性、沒有嚴格的規則可遵循。但是,創意產品的價值要由市場需求來決定。所以一般的情況是,創意者既要創造新點子,又要把握市場需求,進行自我管理,實現藝術商業融合。融資和藝術天賦的組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創意者對市場情況沒有很好的把握,就會導致創意產品失敗。創意人才的數量和素質都影響著創意產品的供給。

2.創意團體資金實力的不穩定性。上海創意產業中心對75 家創意產業集聚區的110 家入駐企業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共81家,占總數的73.64%。而民營企業大部分都屬于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一個至今國際學術界都無法克服的問題。中小民營企業之所以融資困難,原因有很多,有外界的原因,譬如金融體系的缺陷,政府部門監管失當等;也有他們自身的原因,譬如規模小,缺乏可供抵押的資產、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部分所有者信用意識淡薄等。這些都使中小民營企業難以得到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資本市場的青睞。因此,創意團體的資金實力的不穩定性就會對創意產品的供給帶來影響,導致供給的不確定性。能力和知識以及組織過程、公司屬性、信息、資金等都被看做是企業的資源,不確定性來自于對資源的依賴。

三、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困境的解決策略

(一)制定創意產業發展的長期規劃

基于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根據不同城市的發展水平,有選擇地將創意產業發展逐步納入各城市的發展日程,然后依據不同城市的特點和優勢確定該地區重點扶持發展的具體創意產業行業和領域,并制訂一套未來若干年內創意產業的發展計劃。

(二)健全完善管理體制

中國的創意產業還不成熟,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的幾個大城市,一些城市正在制定相關的政策以引導創意產業的合理架構和布局。但各城市間還缺乏信息溝通和相互間的協調??梢酝ㄟ^鼓勵有條件發展創意產業的地區建立各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統一行使創意產業的管理權,以解決條塊分割、體制不順的問題。

(三)重視對創意產業人才的開發,為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一,發掘人才。如通過舉辦各種創意設計大賽,讓民間潛在的創意人才脫穎而出;也可以設立創立人才中介,專門負責創意人才的發掘工作。

第二,培養人才。首先,加快創意產業相關學科的建設,在有條件的重點高校設置相應專業。其次,加強高等院校與創意企業的聯系,為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創造條件。此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開拓視野,以培養高素質、綜合性創意人才。最后,加強創意人才的后續儲備工作,在中小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意性活動,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培育未來的創意人才奠定基礎。

第三,引進人才。要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及相關領域的改革步伐,打破行政壁壘,促進人才等社會資源的自由流動;加大對創意社群的引進和培養力度,特別要加快對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營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為創意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知識型和技術型創意設計人才。

(四)健全對創意產業融資配套服務

目前的創意產業大部分以中小企業為主,對中小企業的投資一般具有很大風險,所以創意企業融資比較困難。為此,我們可以采取以下三條措施。

1.加強對創意產業發展的指導和政策協調,根據創意產業發展的需要,強化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創新服務手段,加強對創意產業的動態分析、監測,及時向社會公布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投資重點、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2.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政府要加大對中介機構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原則,不斷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支持發展創業輔導、籌資融資、市場開發、認證認可、信息服務、管理咨詢、人才培訓等各類社會中介服務機構。

3.可以采取資產證券化這一新型金融工具進行融資。資產證券化能夠有效回避創意企業風險大,缺乏有效抵押擔保的矛盾。采用資產證券化融資,由于進行了破產隔離以及信用增級處理,融資風險得到較好的控制,額外風險補償就會減少,總體融資成本就會降低。實行資產證券化融資有利于保護商業秘密。在資產證券化融資中,原始權益人只需要提供用于證券化資產的相關信息,而不需要向投資者提供有關企業本身的財務信息,這有利于保護商業秘密,有利于與其他企業競爭。這對創意產業尤為重要,因為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創意,一旦泄漏商業機密,就很容易喪失競爭力。

(五)加大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力度

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如何點石成金》一書中將創意產業界定為其產品都在知識產權法保護范圍內的經濟部門,可見知識產權對于創意產業的重要性。在這個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對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嚴重挑戰。

當社會形成尊重和承認個人創造力價值的時候,將形成對產品原創性的承認和保護的良好社會環境,政府必須將保護知識產權上升到戰略高度,在社會中形成保護和尊重個人作品和個人創造力的氛圍,所以要盡快制定、公布和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對創意產品無形資產的評估體系,加大對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保護創意企業的創作價值和合法利益,營造規范、健康、有序的商業和法律環境。同時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宣傳力度,培養創意企業和民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六)促進和完善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減少環境的不確定性

目前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趨勢十分明顯,以地理為基礎的團體不僅是狹義上的創意工人的靠山,也是創造力在其中產生和起作用的社會再生產的陣地。它們能吸引其他地方的能人為了追求職業生涯的完美而移居到這些中心。為了獲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集群內不同類型企業共生互補,不斷向產業鏈的兩頭延伸,往產業鏈上的價值高端攀越是創意產業集群的共同現象。所以創意產業大多以集聚的形式發展。聚集在一定的集聚區能夠減少交易伙伴及環境的不確定性。第一,集聚區的固定性和長期性便于集聚區交易者相互之間進行了解和行為預期,從而增加交易伙伴及環境的確定性。第二,集聚區能方便地提供中介服務,交易者通過中介可以更快地了解交易伙伴和由此更快地減少交易伙伴及環境的不確定性。第三,集聚區公示的制度、規范和園區文化等可以增強交易者對集聚區環境的了解,即增加集聚區環境的確定性。第四,集聚區的園區品牌也起到降低不確定性的作用,因為園區品牌一旦樹立就成為對集聚區創意者交易行為的一種資產擔保,交易者可以根據園區品牌的含金量判斷與集聚交易的前景。也就是說,降低了與集聚區交易的不確定性。

(湖南師范大學)

文化產業管理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摘要: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制度環境優化應遵循四大路徑:優化文化創意產業頂層制度設計規劃;制定前瞻性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法規,完善版權保護體系;加快出臺文化與貿易、科技、金融融合的政策法規;積極完善吸納與培育文化創意人才的政策體系,力推文化創意產業進入新發展階段。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5.01.006

一、文化創意產業制度環境的不斷優化是產業發展的保障

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來保障。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的構成來看,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主要是制度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與技術環境。其中,制度環境對具有較強內容特點與意識形態屬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尤為突出。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制度,是文化制度的一種構成形態與組織形態,是用于規范、管理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流通、營銷諸環節活動的法律、法規與政策的總稱。在制度結構維度,主要是由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文化創意產業法律法規體系構成;在效力層級上,主要分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法律、條例、意見、辦法、暫行規定、通知等。[1]

文化創意產業制度環境的優化主要取決于文化創意產業制度的創新。而文化創意產業制度的創新實際上是文化創意產業制度的變革,是文化創意產業制度設計的完善與制度安排的法制化的一個過程。實際上,創新的概念起源于1912年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主要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的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實行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2]創新的內容主要分為以下五種層面: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其他創新。[3]其中,理論創新居于指導性的地位,制度創新是一切行為的保障。文化創意產業制度創新屬于其中的制度創新,其創新的主要目的是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制度層面的引導和保障,降低舊制度體系中所產生的高交易成本,實現原有的制度框架下無法實現的效率與效能,增加社會效益。這就要求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及潛在的問題積極做出制度安排,加快出臺、修訂、完善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各業態發展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將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和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秩序的要素與行為消滅于萌芽狀態,將產生的危險和危害降低到最低的水平。[4]文化創意產業制度創新是增量與存量的結合,當存量式的文化創意產業制度創新進行到一定的程度,無法再僅僅依靠存量方式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時候,增量式的文化創意產業制度創新就會成為引領其進一步發展的引擎。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制度體系應是一個由文化創意產業的管理體制,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政策、法規構成的制度生態。因此,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需立足開展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政策、法規等制度的創新工作,這不僅僅是基于我國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關的法律制度尚有待完善的考慮,更是遵循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律的必然需求。以我們周邊的國家為例,無論是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后的韓國、日本,還是其他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而且發達的國家或地區,他們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在領域內的巨大的競爭力都離不開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制度的創新和變革。[5]

二、文化創意產業制度環境優化的四大路徑

政府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啟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巨大引擎,積極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已刻不容緩。

——優化文化創意產業頂層制度設計規劃

從國家戰略層面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許多發達國家實踐證明的成功經驗。例如,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專項的創意產業工作組,密切關注國際范圍內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借此來指導本國創意產業發展規劃;英國的創意產業也是在政府部門的扶持和規劃下才發展起來的。[6]

優化文化創意產業頂層制度設計規劃首先要保證頂層制度規劃設計的穩定性。只有穩定的頂層制度規劃設計才能提供全面的文化創意產業指標體系和統計數據,從而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明確的思路和具體工作方法的指示,使其不再隨著領導班子的更換隨機調整,而能夠隨著產業發展的動態得到不斷的修訂和完善。其次要根據穩定且科學的頂層設計規劃,從自身發展情況出發,結合本土文化資源和優勢,制定相應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探索特色發展模式,從而不斷明晰產業發展定位、優化文化創意產業布局。唯有頂層設計規劃科學、合理、穩定,才能真正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制定前瞻性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法規,完善版權保護制度體系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政治、經濟、法律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其發展環境的構建也需多元方式的協作。完善的政策法規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前提和最重要的保障,特別是對于新興且發展迅速的文化創意產業而言,正確且科學的政策法規的引導作用顯得尤為突出。

前瞻性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法規的制定,不僅僅能為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指引與保障作用,而且對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未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一種“塑形”的隱性功效。以日本為例,日本在20世紀提出“文化立國”的發展戰略時就制定了詳實的法律法規,如《文化藝術振興基本法》,提出了“要在十年之內把日本建設成為世界上第一知識產權國”;為了配套此項法律的具體落實,隨后又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知識財產戰略大綱》《經濟和財政運營和結構改革的基本方針》《日本最重要的產業計劃》等;而且為了改變日本文化創意產業政府管理“多重行政”的現狀,日本又重新制定法規,改由內閣統一管轄、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7]從日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前瞻性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法規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何等重要,正是由于有關知識產權的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保證了日本文化創意產業“創意”的來源和人們“創意”的積極性。對創造產品的原創性進行保護,才能真正創造價值。[8]因此,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法規要與其他相關的法規政策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保證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法規的連貫性和穩定性。

——加快出臺文化與貿易、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融合的政策法規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是以“文化創意產業”為政策對象的產業政策。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其他一般產業政策存在很大的不同之處,因為文化創意產業既有經濟屬性、又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和文化屬性,所以在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政策時,需要全方位的考慮,但是絕不可以因為其政治性和文化意識形態屬性而放棄了對其經濟屬性的支持。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必須重視國際文化市場的開辟,完善文化貿易制度,不僅注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量”,更要提高它的“質”,優化文化創意產品出口的結構和規模,同時從實際出發,建立相匹配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出口體系。當然,隨著品牌意識的逐漸增強,開發中國獨特的文化創意產品品牌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走向國際的重要途徑。

科技決定文化創意產業的形態。加快文化創意產業與科學技術的融合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內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新的生產方式,并由于文化創意產品的批量化和產業化大規模復制帶來文化市場的繁榮。[9]很多國家和地區提出“數字內容產業”,而這“內容”依靠的就是科技手段的支撐。因此,我國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特別是跟文化創意產業密切相關的技術,如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云計算、3D技術等,打破文化傳播的空間和時間限制,拓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并通過技術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消費方式,提高大眾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力和消費力,從而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發展。

除了產業與貿易、產業與科技的融合之外,加快文化創意產業與金融的融合也是當務之急。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投資主體相對比較單一,亟需相關部門轉變投融資觀念、降低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進入門檻,進一步完善我國投融資環境,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首先,應該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遵循市場規則,鼓勵商業性擔保機構與文化創意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形成互助式的信用擔保機制,為有發展潛力的文化企業提供融資信用保障;[10]其次,要放寬文化創意產業市場準入政策,利用稅收優惠或者信貸等要素來吸引投資,同時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進入,加快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資金流動;再次,要積極培育多方位、多層次的金融資本市場,完善文化創意企業創業板塊和產權交易市場,為優秀的文化創意企業的上市提供融資的便利渠道。

——完善吸納與培育文化創意人才的政策體系

創意人才,是文化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創意來源于個人的創造力、技能、才華及其彼此間的“化學反應”。[11]創造性復合型人才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升文化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也是整個產業的核心所在。

我國要不斷完善吸納和培育文化創意人才的政策體系。首先,加快高校文化創意產業學科的建設,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培育更高學歷、更高層次的專業性人才;同時,推進企業、學校與研究機構的聯合培養,加快復合型與應用型人才隊伍的建設。[12]其次,應靈活運用并不斷完善現有人才引進政策,建構系統、科學的人才評定機制。當前在人才引進中過分注重學歷、職稱、專業和崗位等“面上”的硬性指標,雖然這些指標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能反映、兼顧企業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從而影響了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各地區應當基于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在遵從明確性、科學性、系統性以及具體可實施性等一系列原則的基礎上,積極構建科學的文化創意人才評定機制,制定科學系統的人才評定標準;同時在人才引進層面應增加靈活性,從文化創意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按需找人”,找到最適合的人才,而不是最符合“硬性標準”的人才。

總之,保持文化創意產業制度創新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統一協調的步調是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創意產業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實質是文化創意產業制度創新的過程,是實現我國后金融危機時代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落實國家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戰略性決策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鑒于此,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制度環境的優化應立足于實施科學的文化創意產業頂層設計規劃,基于技術創新制定前瞻性的文化政策法規,不斷完善文化創意產業制度體系,跟上文化創意產業日新月異的發展步伐,跟上文化創意產業跨行業、跨區域和跨領域發展的融合態勢,這將真正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提供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臧志彭,解學芳.中國網絡文化產業制度創新演化研究——基于1994—2011年的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3,(04).

[2]劉志彬.約瑟夫·熊彼特.創新理論下的出版行業創新[J].出版參考,2014,(03).

[3]王成哲.論“創新動力說”的科學內涵:兼論創新動力的運行機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

[4]Anna-Katharina Hornidge.‘Creativeindustries’:Economic program and boundary concept[J].Journal of Sout heast Asian Studies,2011,(06).

[5]徐升權.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制度建設與創新[J].科技與法律,2010,(04).

[6]王爽.關于中國創意產業環境的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1,(10).

[7]Ubaidillah Zuhdi.Analyzing the Role of Creativeind us triesin National Economy of Japan:1995-2005[J].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14,(03).

[8]錢雅文.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策略分析[J].今傳媒,2011,(12).

[9]吳學麗.當代國外文化產業發展趨向及其啟示[J].理論學刊,2011,(07).

[10]蘇玉娥.我國政府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選擇[J].學術交流,2011,(06).

[11]張揚,郭梅芳.文化產業金融創新路徑的基本邏輯——基于文化產業特殊性的研究[J].商業時代,2014,(02).

[12]Sun Shuqin.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Art Education[J].Physics Procedia,2012,(06).

基金項目

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文化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研究——基于北京、上海、深圳的比較》(2014BGL001)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蓋小飛,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解學芳,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媒體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

責任編輯

董金榮

文化產業管理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摘 要] 今天,網絡文化與我們息息相關,深刻影響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網絡文化在不斷更新,網絡文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要與時俱進。網絡文化管理主體是指政府行政主管部門、互聯網企業及其從業人員、網民,理清網絡文化管理的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聯機制,有助于促進我國網絡文化管理日趨完善。

[關鍵詞] 網絡文化管理; 主體; 客體; 運行機制

Key words: cyberculture management; subject; the object; operation mechanism

網絡文化主要指網絡上具有網絡社會特征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相比于傳統文化,網絡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它借助互聯網載體,使得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創新發展,帶動了傳統文化產業的融合升級[1]。今天,網絡文化已經深度融合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娛樂等方方面面,深刻影響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政管理?;ヂ摼W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政府不管起來是不大可能的。網絡文化管理應運而生,它只有適應于網絡文化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網絡文化生活的需要。

一 網絡文化管理的主體

哲學上所講的主體,指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是客體存在意義的決定者。借此解釋,網絡文化管理主體是指政府行政主管部門、互聯網企業及其從業人員、網民三大類,它們形成了網絡文化管理中的伙伴關系。

(一)政府管理部門

網絡文化管理的三個主體之間在邏輯上應當是平等的合作關系,但是在網絡文化管理中,很明顯可看出政府居于主導地位,政府不能局限于參與者的角色,而應該在指導、協調和維護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ヂ摼W企業及其從業人員通過提供網絡文化產品與服務,參與市場競爭來獲取利潤,對網絡文化管理的作用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調節機制來實現的,其企業責任、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社會影響等,既有與政府體系形成互補、協調、對應的一面,又有對政府體系構成沖擊和挑戰的一面。網民作為參與主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是網絡文化消費者,也是網絡文化的制造者,集體力量巨大,不僅左右著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政府的行為,同時,網民的監督作用也在督促著其他主體保證績效[2]。

面對網絡文化的復雜發展狀況,政府作為網絡文化管理最重要的主體,應該科學引導和積極管理這一新生事物,使之規范運行、健康發展、生機勃勃,塑造持續健康發展的網絡文化。在互聯網時代,政府不能再僅僅依靠簡單的行政命令來管控互聯網企業,來規定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事實上,這樣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政府應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根據社會和市場需求,通過政策法規、經濟手段和技術監督等方式進行間接管理和柔性管理。在鼓勵和發展網絡文化的過程中,政府要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營造網絡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增加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注重引導教育,鼓勵良性競爭,懲治違法行為,避免在網絡文化管理方面的越位、錯位、缺位狀況的出現。

一般來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政府行為主要是為彌補市場缺陷而存在。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作為資源配置和協調社會經濟活動的兩種主要方式,對它們進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選擇與組合,將會對資源配置效能和社會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3]。因此,在網絡文化管理過程中,必須協調好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凡是市場機制本身能夠協調好的,政府不能錯位甚至越位加以干預;另一方面,凡是市場機制無法發揮作用的領域,必須通過政府規制才能有效實施管理的,政府不能缺位[3]。

目前,我國政府參與互聯網管理的部門有十多個。從各部門管理的目標看,基本可以把這些部門分為四大類:一是網絡文化的主管部門,即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二是行業管理部門,即工業和信息化部。三是安全管理部門,如國家安全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四是網絡文化應用管理部門,含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等。九龍齊治水,著力點應在于切實形成決策、執行、監督、反饋“一條龍”的管理鏈條。2014年2月28日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宣告成立,習近平總書記親任為組長,從根本上改變各個部門依照自己的傳統職能延伸管理互聯網的局面奠定了基礎,網絡文化管理形成齊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互聯網企業及其從業人員

據國家統計局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調查顯示,2019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為34.8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商品、服務類電商交易額33.76萬億元,增長6.6%;合約類電商交易額1.05萬億元,增長10.1%。近年來,電子商務就業規模日益壯大,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速,帶動了更多人從事電子商務相關工作。2019年,我國電子商務行業從業人員達5125.65萬人。目前由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已超過1680萬人。

2020年春節以后,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影響,全國幾乎陷入停滯,人們宅在家中。網絡直播可以避免人群聚集的風險,是一對多的有效溝通形式,異軍突起。在電商行業,擁有8億多網民的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創新源泉。淘寶直播高速發展,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也在快速搶占市場。直播平臺與傳統行業進行結合,通過“直播+”賦能傳統行業,表現出直播的經濟價值。以湖北為例,2020年4月8日,湖北省與抖音等直播平臺聯合發起“湖北重啟抖來助力——抖音援鄂復蘇計劃”,投入百億流量、發起百場直播,支持湖北復工復產,上線5天共計幫助湖北銷售農產品67萬件,總金額3505萬元。

據CNNIC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已經達到5.6億,較2018年底增加1.63億,占網民總數的62%。電子商務市場無論是交易規模,還是從業人員,在我國社會經濟中都占據重要地位,特別是這些企業多為小微型、從業人員多為草根層,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意義更是重大。

網絡文化市場的主體是互聯網企業?;ヂ摼W企業及其從業人員作為管理的主體直接參與網絡文化市場的競爭,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在互聯網世界得到印證,主要表現在網民對網絡文化信息的選擇方面。那些美譽度較高、社會責任感較強的企業有可能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甚至成為市場規則的主導者。然而,市場作為互聯網治理機制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市場的缺陷在互聯網作為交易手段時會產生放大效應。而市場以利益最大化為第一追求,并不具備道德辨識力。當某些不正當的需求能夠帶來利益時,市場也會像滿足其他正當需求一樣推動其供應體系的產生,而互聯網會讓這種供應體系更為迅捷[4]。一個典型例子是,色情通過網絡傳播就比通過出版物傳播更為迅猛、可怕。再如,互聯網被利欲熏心之輩創設“釣魚網站”,利用QQ、微信、微博、抖音偽裝,發布虛假信息,引誘人們上當受騙,非法牟利,這些情況頻頻發生,屢禁不止,破壞了社會最基本的信任秩序,增加了交易成本。如今“網紅”更是喧嘩眾生?!熬W紅”是一個中性概念,有些網紅,如李子柒,致力于傳播中華文化,甚至在海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對于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有一些人為了成為“網紅”,信口開河,肆意妄為,甚至以污穢低俗的語言表達,或是進行離奇怪誕的表演嘩眾取寵,以販賣丑陋惡俗來迎合少數網民的不良嗜好,以此蹭熱點、蹭流量。這些“網紅”擠占了有效信息的生產和傳播空間,污染了網絡空間環境,擾亂了網絡直播行業的健康發展。

其次,互聯網可自我調節的潛力也未能充分發揮。比如,為了增加互聯網的可規制性,“實名制”常常被視為終南捷徑。然而,事實已經證明,重點不在于實名之后的規制,而在于面對復雜多樣的互聯網接入服務銷售渠道以及身份認證體系的缺乏,如何實現真正的“實名制”,這一任務通過單純的行政命令方式顯然無法實現,必須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才能解決。數字身份認證技術的開發和廣泛應用,網絡接入商的銷售體系內的約束機制等關鍵條件,都不是一紙條文所能解決的。而執法的成本巨大,對違法違紀行為懲治乏力,也使得互聯網自我調節功能生成缺乏外在動力。

最后,互聯網企業的服務和產品缺乏合理的標準和評估機制。優勝劣汰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之一,質優價廉的服務和商品理應更能勝出。但互聯網服務和產品具有虛擬性,對其質量的評估大多是不同的用戶體驗,很難形成一種普遍的選擇標準。這種情況的存在,阻礙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因此,構建一種合理的、獲得廣泛認可的標準和評估機制就顯得特別需要,它使互聯網提供的服務和商品易于辨識優劣,易于互聯網從業人員的自主選擇,易于互聯網企業的優勝劣汰,從而恢復市場機制的功能,但目前這種標準和機制的供應并不充分。

長期以來,網絡文化產品無論是視頻網站,還是各種視訊即時互動娛樂社區,對或多或少存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以種種理由解釋:比如,涉黃視頻難以逐一監控;視頻聊天室等及時互動娛樂太過分散,且涉黃的舉動稍縱即逝;海量的網絡文字,依賴“違禁詞”的后臺處理器和人工排查難以一一“排毒”。與此同時,也不排除部分企業,有意無意地打打擦邊球,把提供敏感內容的服務作為自己潛藏的賣點,從而吸引眼球、吸引流量和吸金。對此,政府對市場加強監管的同時,更需要強化互聯網的自我治理機制?;ヂ摼W具有自我凈化功能,常見的互聯網自律機制主要有:一是輿論監督。正面的輿論監督不僅會給網絡行為、網絡事件提供具有引導性的、積極的意見,而且有利于社會共識的達成,進而促使互聯網自律機制的形成。二是制定共同守則。在這方面,目前國內外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的互聯網行業自律規則。比如,國際反垃圾郵件聯盟就是出于一種共識,認為網上的垃圾郵件泛濫危害互聯網,所以對它共同制裁。作為互聯網行業組織,中國互聯網協會先后出臺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文明上網自律公約》等20多部自律性文件。2016年,新浪、搜狐、優酷、百度等20家網絡直播平臺共同發布《北京網絡直播行業自律公約》。三是互聯網企業的內部監控制度。抖音網絡社區2019 年制定的《抖音網絡社區自律公約》,對違規直播賬號及內容進行專項治理,重點打擊色情、低俗PK、誘導打賞詐騙、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等違法違規內容。僅在疫情期間,就處置違規直播50多萬次,永久封禁18675個賬號直播權限。監管需要從源頭做起,對所有互聯網企業來說,加強內部監控是責任也是一種義務,互聯網企業要從企業價值、經營理念和內部管理上重新審視,還廣大網民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四是社會監督,即組織或個人通過批評、建議、檢舉、揭發、申訴、控告等基本方式對網絡文化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進行監督。

此外,切實履行社會責任也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的重要使命。當前互聯網企業尤其是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主動承擔起一系列社會責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針對少兒、老年人等弱勢群體,投入大量資金量身打造相關文化產品,努力縮小“信息鴻溝”;倡導環保理念,保護環境資源;重大災情發生后,及時反應,參與災難救助等?;ヂ摼W企業社會責任的切實履行,生動詮釋了企業價值觀和擔當意識,在道德層面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核心競爭力[5]。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強調企業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的同時,政府要主動承擔提供公共產品的責任和義務。在網絡文化管理過程中,我們同樣會面臨網絡文化公共品供給的問題,如在傳達黨和政府主流聲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倡社會正氣、塑造美好心靈等網絡服務和產品的過程中,企業難以從市場上獲取正常的價值補償,單純依靠市場機制必然會導致這類服務和產品的短缺。對此,政府必須采取一定的規制措施,如“公私合作模式”(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促進公共部門有效率地監管或采取單邊措施以保護公眾利益[6],對公共性網絡文化服務和產品給予必要扶植,以保障和增加網絡文化公共品的市場供給。

(三)網民

網民是互聯網的主人。CNNIC第45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網絡技術的發展、資訊傳播和接收改變了傳統的資訊傳播方式,豐富了人際交往的渠道,網民與網站間的交流、網民與網民間的交流,迸發和產生大量新的資訊和信息量。這些資訊和信息的廣泛傳播,改變著人們對政治、經濟及社會重大問題的看法,注定了網民的意見必將對政治、經濟及社情民意產生影響。在互聯網時代,網民不僅僅是受眾,而且日益成為信息發布者,成為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草根”攝影記者和文字記者,成為當今影響越來越大的新興活躍的特殊社會群體,成為中國社會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量[2]。網民維護社會正義和監督公權力失控的作用逐步顯現出來,眾所周知的“周老虎事件”、網民“雙規周久耕局長”,以及云南“躲貓貓”事件,無不透出網絡和網民的力量。網民中間蘊藏大量的優秀人才,這些人可以根據事態的表象,推演出存在不合理的成分,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最終還原事件真相,讓那些企圖抱著僥幸心理的歹人,難以逃出網絡這個顯微鏡。那些欲借用公權力為非作歹之人,在網民的視野下無處遁形,終究被網民將其偽裝拔掉,一絲不掛地暴露在社會公眾面前而受到應有的懲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反腐倡廉方面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自信,把網絡信息平臺作為監督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窗口。2014年4月8日,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在首頁開通了糾正“四風”監督舉報直通車,引導群眾積極舉報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問題。中紀委作為最權威、最有影響力的部門,開門反腐,建立網絡反腐的正規渠道,搭起和網民溝通的橋梁,提高了網民反腐舉報的積極性,也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很快,各地開始積極響應,利用新媒體技術,發動全民反腐。如今,反腐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說明反腐已經常態化、全民化,每一個網民都可能就是反腐敗的主角。

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力量巨大,網民的意見匯聚著來自中國民間的智慧,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和社會通性。這幾年,舉凡國家的重大決策和新制定的政策法規,一般都要事先透過網絡收集來自民間的意見。2020年8月,“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在網上征求意見,這在中央全會文件起草歷史上是第一次。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網上留言有100多萬條,有關方面從中整理出了1000多條意見建議。這充分說明了中央對網民的意見的高度關注。網民群體中匯聚了社會不同階層,國家在進行重大決策前,透過網絡問政使各項決策更符合中國實際情況,成為國家收集社情民意的新型方式。網民不僅僅關注自身權益,更關心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網民促使政府改變觀念,把改革推向縱深??梢哉f,網民是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轉變的推動力量,并且這股力量不斷向更高層級延伸和發展。網民的意見引起國家高層的重視,是網絡發展的必然結果。

網絡這一公共空間正在形成,成為公眾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一種表達媒介,其中的各種聲音基本上可以反映直接真實的民意。網絡目前的議論話題雖然極為龐雜,但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卻非常集中,網民的價值取向有時也會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所形成的輿論力量不可低估[7]。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輿情分析機制,對熱點問題一般予以及時回應與疏導,對于網民提出的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政府也主動回應,形成溝通和互動。因此,越來越多的網民對于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給予理解,網上更多真實地反映出民眾理性的呼聲,從而形成一種良性有序的社會輿論環境。而對于網上出現的虛假的或不良信息,政府也應快速研判,及時予以糾正,正確引導,第一時間公布事實真相,讓謠言失去市場。只要廣大網民多一些建設性意見,少一些破壞性言論;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情感宣泄,廣大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作用就能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中國網民在網上大都隱姓埋名,虛擬其身,網上游戲,網上聊天,網上宣泄,網上寫作,網上發帖,網上瀏覽,網上購物……對大大小小的事情喜歡評頭論足,爭論不休,甚至罵罵咧咧,其文字不夠規范,其言辭不太正統,給人的印象,網民的言行常常與傳統的價值觀念相悖,其“三觀”的體現也不那么高潔,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必須認識到,真實的社會既然難免有假丑惡現象,虛擬的網絡更不可能是一片凈土。我們在為網民素質提高、為民意得以真實表達而歡欣鼓舞時,也應注意到網絡上仍有不少非理性的噪音,這些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網民的社會意識還不夠成熟,因此,如何正確引導網民行為,有效地利用這一強大力量,值得我們深思。

提高網民的質量除了依靠網民的自律,還應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在這里,政府、網絡運營商、大眾媒體都應當重視對網民力量的引導。政府應當出臺相應的、明確的法律法規,來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個人數據等,強化網站社會責任;互聯網企業特別是網絡媒體,應當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觀,為廣大網民和社會貢獻高質量的文化內容,合理引導輿論,在新聞報道上關注網民的情緒,不惡意煽動網民情緒。網絡應該是一張資訊快捷豐富、內容真實可信的網,是一張充滿正能量、凝聚民族力量的網,是一張舒緩壓力、方便生活的網。在值得欣喜的網民數量面前,我們應該對網民力量的引導策略進行思考,如何運用網絡網民的力量推動中國前行,推動社會進步,推進生活和諧,這需要管理者、互聯網企業及其從業人員和每一位網民共同攜手實踐。

二 網絡文化管理客體與管理依據

哲學上所言客體,指存在于主體之外的客觀事物,是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網絡文化管理客體可分為九大領域:互聯網資源管理領域、互聯網網絡犯罪管理領域、互聯網保密管理領域、互聯網網絡安全管理領域、互聯網內容監管領域、互聯網業務管理領域、互聯網著作權管理領域、反垃圾郵件管理領域、電子商務管理領域[7]。

互聯網需要管理的領域異常廣闊,很明顯,上述各領域之間的劃分也存在不少交叉重合的部分。無論網絡資源提供者、網絡經營者、網絡傳播者還是網絡使用者都十分龐雜,管理難免出現漏洞,管理政策也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經過多年摸索和積累,我國網絡文化管理堅持“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的方針,目的在于盡可能地有利于網絡文化的發展與市場競爭,同時能使政府部門能對網絡內容進行有效控制[8]。

20年來,我國頒布了一系列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近60部,這些文件成為我國對網絡文化實施有效管理的依據。網絡法治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互聯網的應用,包含精神價值、要素體系和文化實踐等多重內涵[9],主要包括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等6件,行政法規如《國務院關于授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工作的通知》等10件,部門規章如《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等14件;司法解釋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6件,規范性文件如《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17件;政策文件如《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等6件。

我國網絡文化管理法制化建設,已取得了較大成就,初步形成了法律規范、經濟調節、行政管理、技術保障相結合的互聯網運行機制與監管體系。同時,這一體系仍處于變革和完善之中。網絡區別于傳統媒介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性, 要最大限度地為多元文化價值提供表達和傳播平臺。 因此,我國的網絡立法既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也要尊重和保護多樣化文化價值觀表達[10]。

三 網絡文化管理運行機制

當前,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接入、誰負責”“誰審批、誰監管”原則,綜合采用技術、法律、行政、行業自律、宣傳教育等手段,TOPSIS方法,完善網絡文化軟實力的量化評估研究[11],大力推進互聯網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探索建立互聯網管理長效機制,形成建設與管理的整體合力[12]。其主要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屬地化管理。屬地化管理是互聯網管理的基本要求,各地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的重心歸口當地宣傳、文化、公安、國安、教育、工商、通信等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實施管理,它們分工負責,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法律規范。當前,適應互聯網社會化管理的要求,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集中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政策主張。因此,嚴格執法既是法制社會的客觀需要,也是貫徹黨和政府意志的基本要求,在社會生活多元化、文化觀念多元化、群體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把解決互聯網上的新問題、新矛盾逐步納入到法制框架之內,有利于我們掌握工作的主動權,這是新時期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一大創新,符合互聯網管理的規律,也符合我國國情。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網絡發展日新月異,新生事物總會帶來新的問題,關于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總顯滯后,有待完善,依法行政還有一些薄弱環節,特別是需要盡快為電信業務經營商、網絡服務接入商設定應負的網絡與信息安全義務和責任,為各類網絡文化行為主體設定明確的網絡與信息安全禁限活動范圍[12]。

三是行政監管。國家承擔著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重大責任,有義務規范和管理網絡文化,以調整網絡空間的經濟關系、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保證其健康協調發展。政府可以通過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及特別的監管部門對網絡文化進行行政規制。政府對網絡空間的行政管理主要體現在對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的有效行政規制上,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內容提供商連接著有形的和虛擬的世界,他們了解客戶端位于什么地方,并向客戶收費,或者通過吸引網民眼球以期賺取廣告費用,政府應要求供應商提供各種真實資料備案,監督其合法經營,網絡文化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可以在互聯網服務供應商這個環節和層面上得到解決。

四是技術保障?;ヂ摼W技術保護措施是指保障互聯網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防范違法犯罪的技術設施和技術方法?;ヂ摼W服務提供者、聯網使用單位負責落實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并保障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功能的正常發揮?;ヂ摼W服務提供者、聯網使用單位應當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比如未經用戶同意不得隨意公開、泄露用戶注冊信息。公安機關公共信息網絡安全監察部門負責對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的落實情況依法實施監督管理。網絡管理人員需要科學收集與分析相關數據信息,防止出現非法占用網絡資源現象,其中還需要運用科學的網絡管理系統實現計算機網絡資源安全性與完整性的快速提升[13],適用于網絡文化發展的技術在帶來威脅的同時,技術的不斷發展也使消除這種威脅成為可能。譬如,由于互聯網的分散管理結構體系,任何人和機構都可以獨自在網絡上隨意地發布信息,結果可能導致各類不良信息充斥整個網絡,而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反而難以發現和利用,但是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云服務技術的出現使這些被人們所詬病的信息孤島、信息垃圾等問題有望得到根本性地解決,技術在防范網絡文化的偏向問題上必然發揮獨特的作用。

五是行業自律?;ヂ摼W發展很快,法律規定很難及時跟進,不可能面面俱到解決每一個問題,政府也只能監管主要的方面和典型案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們的日常行為準則不是依靠法律規定,而是依靠道德規范約束,互聯網也是一樣的?;ヂ摼W行業要加強自律,要盡可能把現實社會中的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延伸到網上;對互聯網要進行必要的立法,全面制定互聯網的規則,通過政府行政監管和社會監督,促進行業自律。

六是網絡法治和道德的公共教育。我國政府在網絡立法方面尚存在許多空白,社會對網絡文化存在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倫理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要通過綜合運用互聯網,加強對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倫理教育,將網絡法治和道德的公共教育滲透到課堂、學校、社區,重點針對互聯網企業及其從業人員,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加強自身道德素質,提高其政治和道德的判斷力和敏銳性,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網絡社會輿論氛圍。

四 結束語

當網絡生活已經逐漸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的時候,當網絡已經深度融入各行各業的時候,當網絡文化逐漸成為人們時刻關注點的時候,網絡文化對我國行政管理的影響就成為我們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并主動應對的重要問題了[14]。任何新生事物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都可能對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沖擊。網絡文化是新生事物,網絡文化管理也是新生事物,其問題是不可回避的。理清網絡文化管理的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聯機制,有助于保障網絡文化管理日趨完善。

[參 考 文 獻]

[1] 朱未衛,林華萍,葉美蘭.網絡文化軟實力的綜合評價方法與應用[J].電子政務,2020(9):51-59.

[2] 徐少華.網絡文化管理研究[M]∥唐亞陽,鄧驗等.《中國網絡文化發展二十年》(1994-2014)專題研究編.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245-269.

[3] 吳金平,王坤.基于政府規制視角的網絡文化管理研究[J].經濟視角,2013(4):116.

[4] 尹金鳳.“層級化”視野下的網絡趣緣文化傳播[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06):84-90.

[5] 回眸歷史邁向未來——紀念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20周年[EB/OL].互聯網天地,中國互聯網協會,2014.

[6] Janez Nared and Nika Razpotnik Viskov ( eds).Managing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 Southeastern Europe[M].Ljubljana: Zaloba ZRC,2014.

[7] 孟祥宇.Google 事件與中國的網絡監管[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8] 蘇少林.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互聯網管理[J].中國電信業,2009(11):31.

[9] 王瑩,張森林.新時代網絡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138-142.

[10]高存宏.網絡文化內容監管的價值沖突與秩序治理[J].學術論壇,2020(4):82-88.

[11]Hwang C L, Yoon K. Multiple Attributes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M]. Berlin: Springer,1981: 128-140.

[12][15] 魏勝吉.青島市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

[13]袁泉.淺談如何加強計算機網絡管理技術創新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24):40-41.

[14]范無為.我國網絡文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20(2):166-167.

文化產業管理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產業升級 財會專業 就業問題

一、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校財會畢業生就業影響

1.產業轉型升級為高校財會專業畢業生提供多元的就業選擇。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首先,隨著我國落后產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換,要求相關專業人員需要具備高素質、高文化、高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這就要求高校財會畢業生要全面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水平。其次,我國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若要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中高端服務業,同時也增加了財會畢業生就業機會;再者,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的實施,為推進中西部經濟的平衡與發展,從而使得更多高校畢業生就業逐步流向中西部地區,擴寬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空間,財會畢業生的就業范圍更廣。

2.產業轉型升級為高校財會專業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更多的機會。產業轉型升級理論上要求推進產業技術的創新,為科學技術型企業尤其是是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而高校畢業生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科學素養,品德素質,眼界開闊,思想活躍,因此,創新型的中小企業發展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隨著科學技術型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的到來和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實施,高校畢業生選擇創業的人數逐年增加。同時,財會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也增多。

3.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速度慢、結構不協調。按理來說,產業轉型升級總的來說是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但是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速度慢并且結構不協調,這就增加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壓力。表現在于:第一,當前我國總體產業結構布局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競爭格局。技術創新遠遠不足于滿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目前來看我國大多數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仍有很多東西靠外國引進。一些地區適應能力弱,轉型升級的速度較為緩慢,在一定時期內無法提供足夠多的適合高校畢業生預期的工作崗位。第二,高校畢業生所學的的知識和技能無法滿足當前的產業升級的需求。一些用人單位直接到學校挑“好的”學生,這就增加了這些專業的其他學生求職的困難。第三,一些已經實現轉型升級的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拔方面更加嚴苛。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為提高核心競爭力,這些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更高。

二、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下高校財會畢業生就業問題分析

1.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當前,很多用人單位任用的財會人員相對來說他們的知識結構較為薄弱,已經無法滿足單位自身升級發展的要求,這也就使得市場對高級財會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加。 但目前獨立院校財會專業學生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畢業生工作能力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高要求,造成用人單位招不到滿意的人才,而高校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這種兩難的局面。

2.傳統思想觀念的消極影響。往往有些同學認為,財會專業以后畢業出來就是會計,專門記賬的!大學剛畢業,沒有關系,沒有人脈,沒有金錢,只能給別人當會計。并沒有深刻的意識到本專業的重要性和看重將來的發展前景。使得財會專業學生沒有充分地精通地搞好本專業知識,導致畢業時不能順利地進入正常的工作中,這就影響了財會畢業生的就業。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財會專業人員越來越重要,因為財務管理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財會專業人才在企業中的管理中非常重要。有關數據顯示,在各大企業中,從事會計工作的財會人才占30%,從事財務管理及資本運作工作的財會人才占70%,而公司領導者有70%是財經方面的專家。由此可以看出,財會專業很重要,一個懂財會的領導者能帶好一個企業。這也就要求財會專業學生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

3.高校財會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比較低。高校財會畢業生就業率相對其他專業來說還算是比較高的,但高校財會畢業生的就業的滿意度比較低,就業的穩定性較差,離職率比較高。根據調查數據顯示,2014屆高校財會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就有超過1/3曾經有過離職,并且大多數都是主動離職。此外,高校財會專業畢業生還頻繁地跳槽。而高校財會畢業生對就業不滿意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低并且很辛苦。

三、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下要求財會專業的人才培養的轉型

1.培養應用型財會專業人才的必要性。根據近幾年財會專業人才市場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如今,我國中、高層及應用型的財會專業人才在人才市場的需求量很大,很多用人單位已經不再憑學歷來招聘財會專業人才了,而是憑財會專業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任用財會人才。因此,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出符合市場環境發展變化的新型的應用型財會專業人才。

2.培養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業務處理的能力。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信息技術在不斷地升級變化,財務會計人員的角色必須重新定位。,財務分析、風險控制和會計日常工作是財會人員的主要工作,而計算機的普及以及用友、金蝶等財務軟件的出現,大大減少了財務人員的記賬和核算工作量。當今信息時代,會計職能作用的范圍應予以轉變。單位的財務部門應從成本控制、業務處理和會計報告等傳統工作向高級管理活動轉變。因此,社會對財會行業服務的質量要求也要提升,對會計人才專業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

3.培養創新意識和終身學習的新理念。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產業轉型升級階段,知識的更新換代很快,任何人不能一勞永逸地擁有足夠的知識,而需要終身不斷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同時,財務專業知識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這也使得財會專業人員不得不加快步伐終身學習。創新能力是信息時代對財會人員的客觀要求,因此,財會人員還要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

四、結語

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階段。產業轉型升級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多元的就業選擇和更多的創業機會,但是由于轉型速度緩慢、結構不協調,在一定層度上增加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尤其是近幾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特為明顯,同時影響著財會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因此,財會畢業生應樹立新理念,學習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能,為更好地滿足當今產業轉型升級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作者簡介:符連妍(1995—),女,漢族,海南儋州人,本科在讀,武漢東湖學院管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2014級本科生。

文化產業管理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摘要:文化產業人才作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要要素,其培養模式和培養路徑已構成當前學界研究的重要命題。根據當前國內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政策背景,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路徑較之相對成熟的國家和城市仍舊存在“起步晚、起點低”的詬病,要培養高素質文化產業人才,不僅得從政府宏觀政策入手,還需要從高校的主力培養、校企的攜手合作、區域的特色栽培三個方面全面突破。為此,根據校方、企業、政府的分工合作,以培養具備專業水準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文化產業人才為目標,全面落實“校企政”三方聯合的培養模式,成為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綜述

本文系: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陜西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理論與路徑研究(13BY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黃金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主導產業。我國的文化產業剛剛經歷了13年的起步發展階段,不斷釋放著發展活力與競爭實力,2009年以來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繼2011年突破萬億元大關之后,2012年又以1.6萬億增加值的規模占到全國GDP總量的2.85%,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英國、韓國的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國家。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勢頭日益突出,特別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將“文化產業打造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并將文化產業確立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著力點”,文化產業擔負起了中華民族文化復興、文化軟實力崛起的時代使命。對于陜西省而言,文化產業連續5年保持年均30%的發展增速,201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達到3.5%,高出全國0.65個百分點,是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重鎮、橋頭堡,擔負著實現陜西“三強一富一美”戰略、建設“文化強省”的重任。文化產業在轉型發展的大潮中快速前行。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客觀事實是,在我國“文化產業”這一新興行業也不過僅僅13年發展歷史,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仍然在“摸著石頭過河”,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文化產業要素配置機制、文化產業政策管理、文化產業融資模式等內容,成為當前及今后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而無法繞過的關鍵。這其中,如何構建符合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高水平人才隊伍成為重中之重,因為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狀況直接關系著這一產業是否后繼有人、能否引領行業發展趨勢、能否形成持續的國際競爭優勢。因此,不失時機的推動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作,成為支持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又一關鍵。

一、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政策依據

隨著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國家也開始重視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相繼于2009年9月和2012年2月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和《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推動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力度?!段幕a業振興規劃》明確指出要培養文化產業人才:“著力加強領軍人物和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繼續辦好經營管理人才培訓班,培養一批熟悉市場經濟規律,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財經、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優秀人才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注重海外文化創意、研發、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進,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秶摇笆濉睍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則進一步提出要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培訓機制,以及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并從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專業化、普及度、機制性和素質化等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

然而,與國外及港澳臺地區的文化產業人才政策支持力度相比,我國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政策出臺的步伐顯然比較落后,美國于1965年就通過了《國家藝術及人文事業基金法》,創立了國家藝術基金會與國家人文基金會,保證了美國每年拿出相應比例的資金投入文化藝術;“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早在1998年和2001年就分別出臺了《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和《英國創意產業專題報告》等一系列旨在指導本國創意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官方文件”;香港特區政府于2006年也推出了《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旨在吸引新入境而不具有進入香港和在香港逗留權利的高技術人才或優才來港定居,藉以提升香港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我國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道路還任重道遠。

二、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主要存在具有專業性和復合型的文化產業人才奇缺,且綜合素質還有待大幅提升,人才隊伍結構及分布不合理,且理論與實踐存在嚴重偏差等問題。歐陽有權在《文化產業人才建設:問題與思路》中分別從人才從業狀況、專業結構兩個方面,提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所人才素質較低、人力資本短缺、文化人才浪費等問題。他指出“目前我國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的85%集中在東中部地區……專業技術人才中,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員集中在國有事業單位等著吃‘皇糧’,眾多科研成果躺在實驗室里無法轉換為產品和產業,以至許多人‘捧著金碗討飯吃’”。他的觀點印證了上述結論。針對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學者對于國內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觀點,除宏觀性的探討外,主要是對以高校為立足點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以校企合作的雙向反饋機制為立足點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以及以特定區域為研究對象的特色文化產業培養三個方向進行研究。

(一)高校對于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成為研究重點

從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問題出發,尋找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路徑,是國內目前探索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分支領域。胡慧源(2014)一方面從對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歷史背景出發,提出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意識趨于落后,導致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滯后,師資力量薄弱,優質教材短缺,課程設置偏重理論化等缺陷,另一方面以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和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對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為例,強調注重綜合素質和創意創新理念的培養以及注重專業理論教學與產業實踐教學的結合的重要性;馬鳳芹、王凌霞(2013)分別從實用型、層次性和整體性三個方面闡述了高校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策略,他們認為,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要以文化市場人才需求為立足點,培養高校人才經營管理的商業頭腦、專博相濟的復合型知識結構和開拓進去的創新精神,并應分別針對管理型人才、經營型人才和創意型人才進行層次性培養,最后通過整合教育內容、師資力量和教育模式等高校教育資源,構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網絡;張昱婷(2013)從創新教育教學體系,“內外兼修”師資力量,全力打造動態平臺,建立長效反饋機制幾個方面,提出了培養特色產業人才,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建立動態培養機制等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思路和對策;王志標(2013)則通過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中的反饋調節設計與過程學習設計,闡述了反饋調節的基本原理和設計構想,為“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調節,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韓千里(2012)指出我國高校缺乏對高層次領軍人才的培養,缺乏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業人才培養,缺乏對懂經營管理的文化企業家培養,缺乏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缺乏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此要創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制度;姚偉鈞(2011)通過對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培訓的現狀進行分析,概括出“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基本不適應,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基本不相適應,師資隊伍與人才培養基本不相適應,科學研究與人才教育基本不相適應”四個問題并根據這幾個問題提出了調節適應和主動發展機制,“復合型”和“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機制,和不斷改善高校評價機制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策略;陳亞民(2009)依據當前文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針對文化產業人才的特點,指出了高校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上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學科培養體系的不健全;教學環節以理論代替操作,忽視文化產業的市場運作技巧的培養;學校教育體制與社會對人才需求之間的斷裂等,并進一步指出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應針對專業特點,加強學校與社會的互動以及注重國際型人才的培養??偟脕碚f,強化師資力量,創新培養理念,激發學習興趣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

(二)校企合作成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經典模式

在研究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很多學者發現當代文化產業人才的知識儲備與市場需求脫節,因此催生出對文化產業人才“高校+企業”雙向驅動,“高校+企業+政府”三方聯合,甚至“高校+企業+政府+社會”四面促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旨在“產學結合”,增強高校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市場洞察力。胡慧源(2014)就提出了“借鑒創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考慮從將‘政產學’為核心的全社會共同參與模式作為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模式”,通過加強政府支持力度,改革高校文化產業相關學科教育,推行“訂單式”“嵌入式”培養方式和拓寬人才培養渠道等方式,建立有關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模式;王志標(2012)也專門撰文提出了對“產學結合”的探索,并提出了實行理論模塊+實踐模塊的模塊化教學,建立預期-適應-調整的動態應變機制,采取交互+融入的校企聯動的“一招兩式”深化模式,以及制定成本分擔和利益共贏的優化制度等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中產業結合的途徑;賴春(2011)以咸陽師范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為例,提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方法有高校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到高校授課或舉辦講座等;張有臣(2006)也提出要使文化產業人才“必須與文化產業市場密切接軌,增強文化產業個案研究和市場調查,參與各類文化產業項目研究,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歐陽有權(2012)也指出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性,提出“二輪驅動,二元并重”的培養思路。2003年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和美國時代華納唱片公司(中國)共同創辦文化產業經營管理工程高級研修班,以在校學生和在職人員為對象,率先實現了校企合作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并首發《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03)》,通過理論和實踐結合為社會培養文化經營和管理人才。

(三)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成為一大亮點

把研究范圍界定為某個區域,針對該區域的現狀和背景,有針對性地提出該區域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方式,以期能夠符合該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也是促進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之一。趙硯文、李秀然(2014)通過對河北省文化產業的不同行業的緊缺人才指數及表現進行匯總和分析,提出了正確認識和把握文化產業人才的重要性和成長規律,加強對文化產業人才的立體式培養與培訓,完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的路徑選擇;沈中禹等(2013)提出建設文化強省,切實解決人才問題至關重要,作為高等院校就要發揮好新時期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作用,科學規劃人才培養模式,建構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推進器和人才培養的最佳孵化器?!吨袊瞬拧酚浾哧悤詡ィ?013)以一則報道的方式,對深圳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總結,通過深圳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詮釋了文化產業人才對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王天旺、馬驥華、王子華(2012)則對張家口旅游文化產業人才隊伍進行分析和總結,提出了建立人才戰略高地,加強保障機制建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職業教育資源,發揮校企合力,加快人才資源共享系統建設等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路徑選擇;易金華等(2012)主要探討了湖南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問題,在分析湖南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對湖南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之后,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并給了對策建議;戎霞(2012)指出北部灣經濟區的文化產業是建立在融聚了海洋文化、嶺南文化與東南亞文化的區域文化特色基礎上的朝陽產業,產業優勢鮮明,人才需求熱切。人才是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評價指標,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鎮,并進一步探討北部灣經濟區高校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對于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陸冰(2012)基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文化產業人才需求,提出了明確文化產專業培養定位,凸顯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區域特色,創新校企和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高素質教師隊伍的人才培養模式;麥茂生(2012)以廣西高校為范圍,通過調研數據對廣西文化產業人才狀況及問題進行分析,最終提出了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學科建設,強化實踐教學和以“‘南博會’培養面向東盟國家為這的外向型文化產業人才”等培養模式;魏然(2010)提出通過政策制定與計劃擬定,基礎教育導入文化創意理念,把文化教育納入大學通識教育之中,文化產業學科的建制化,以及管理部門和民間機構參與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等方式,建立臺灣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杜潔、肖紅、許慶榮(2009)通過對成都市民間文化產業人才培訓機構的調查研究,對整個成都市的文化產業人才社會培訓狀況進行摸底,對成都市文化產業人才社會培訓的培訓對象、整體素質、突出問題有了全面把握,最后根據成都市當地特點提出了文化產業人才社會培訓的政策建議,同時彌補了國內文化產業人才政策的盲區;蔣穎、吳斌(2006)通過對四川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調查研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制定人才規劃,做好人才選拔和引進工作,健全培養體系,優化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營造人才培育環境等思路。

三、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策略路徑

從國家發展層面,有學者對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困境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模式以及策略。王志標(2012)主要從彌補師資力量不足、補充教師知識“盲區”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等方面探討了產學結合方式進行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意義;方東(2011)提出要以文化學科為基礎,以經營管理為主導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強調通過協同形成專業教育的合力,以品牌性活動項目為引領強化實踐教育環節,設計不同方向模塊保證各類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最終形成科學合理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的模式;任金洲(2011)提出突破文化產業人才瓶頸,要社會環境和激勵機制雙管齊下;張友臣(2006)主要分析了文化產業人才短缺的原因,制度上主要是教育體制問題,同時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所必備的一些基礎性條件,如基礎理論研究不足、師資力量匱乏、教材缺位等也是導致該現狀的因素;歐陽有旺(2006)等學者提出培養國際型、復合型、實用型、創新型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目標,并從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等方面給出了具體的高層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要素。

此外還有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提出人才國際化必須“統籌處理好人才國際化與經濟國際化的關系,在提升人才工作理念上求突破;統籌處理好國內與國際兩種人才資源開發的關系,在推動人才素質國際化上求突破;統籌處理好黨政人才與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的關系,在促進人才構成國際化上求突破;統籌處理好政策創新與國際接軌的關系,在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上求突破”;云南省委書記秦光榮提出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要“圍繞‘出精英、出精神、出精品’,積極探索‘人員能進能出、領導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長效機制”;江西省委副書記張裔炯提出要加快形成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

總結以上專家學者的研究結論,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以下三點啟示:一是文化產業人才是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應具備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宏觀理念、動態思維;二是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作應以高校培養為主陣地,以政府、企業實踐為第二陣地,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綜合化培養;三是文化產業人才除具有專業基本要求之外,還要有本土化特色(區域化內涵),這是促進文化產業人才立足本土、推動本土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的重要元素,不可或缺。根據當前國內現實狀況,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還存在很大的升值空間,針對素質低、知識面窄、創新度不高、實踐性弱、區域分布不平衡等問題,我們可以分別從高校、企業和區域三個方面,提升高校學生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壯大文化產業師資力量,聯動合作政企校三方資源,鼓勵區域范圍內的調查研究,最終完善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國內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胡慧源.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問題、經驗與目標模式[J].學術論壇.2014(5)

[2]歐陽有權.文化產業人才建設:問題與思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3]王志標.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中的反饋調節與過程學習[J].內蒙古示范大學學報.2013(9)

[4]姚偉鈞.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現狀與創新的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

[5]張有臣.關于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憂思[J].東岳論叢.2006(3)

[6]麥茂生.廣西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研究[J].人才培養.2012(4)

[7]羅志軍.羅志軍人才國際化須處理好“四個關系”,實現“四個突破”[J].中國人才.2011

[8]秦光榮.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要著力建立“三能”機制[J].中國人才.2011(11)

(陳懷平: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

文化產業管理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2、公眾需求視角下地方文化云平臺服務模式創新研究

3、我國公共文化保障立法的內容、特點與突破

4、“互聯網+”對跨系統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圈”建設的啟示

5、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模塊式教學嘗試

6、鄉村開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之我見

7、來賓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報告

8、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與實踐

9、論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保障機制

10、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市場化視閾下的政府規制研究

11、第伍章 示范區創建帶動文化事業發展長效機制

12、論公共文化環境建設的資源管理機制

13、堅持群眾需求導向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設計

14、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機制的演化與嬗變

15、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協同治理機制探究

16、多元共治背景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模式研究

17、基于甘肅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政策研究

18、公共體育服務市場供給的方式選擇、角色定位及機制實現

19、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探析

20、進一步提升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對策研究

21、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少數民族權利的行動邏輯

22、對構建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

23、以數字化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化供給:實踐、困境與對策

24、鄉村振興視角下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支出效率測度及影響因素

25、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文化服務調查研究

26、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力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27、山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化均等化問題研究

28、“理實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9、對構建和諧社會環境下公共體育服務的基本責任研究

30、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要素協同研究

31、深度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建設的困境及其破解

32、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理論范式與政策邏輯

33、建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契合的公共文化服務評估體系

34、我國文化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現狀分析及提升策略

35、新時代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研究

36、高校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定位及功能實現

37、地方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構成要素與影響機制研究

38、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與效率

39、我國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解析

40、多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行動邏輯和行為策略

41、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模式

42、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法律規制

43、當前公共文化建設資金投入的社會化途徑研究

44、社會組織參與文化服務共同生產的困境與對策

45、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我國圖書館泛在化服務探討

46、中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支出效率測度

47、基于治理視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48、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之我見

49、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問題研究

上一篇:旅游管理學年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給排水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