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化學知識易錯易混范文

2024-04-05

化學知識易錯易混范文第1篇

1.人的基本情形有四種:喜怒哀懼。

2.我們在競爭中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道德和法律。

3.誠信的基本要求:對人守信,對事負責。

4.我國的基本國策:對外開放、計劃生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5.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

6.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7.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8.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9.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

10.我國環境的基本狀況: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11.我國資源的基本國情: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十分嚴重。

12.實現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執法)。

二、“基礎”、“基石”類

1.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基礎:民主平等。

2.我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政治基礎:四項基本原則。

3.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公有制。

4.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發展教育和科學。

5.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教育。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6.國家立法活動的基礎:憲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礎:憲法。

三、“根本”類

1.國家的根本任務: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原因: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

3.黨和國家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根本依據: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

4.我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5.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教育。

6.實現經濟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大計:發展科技、教育。

7.從根本上鞏固合法按照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8.提升廣大人民綜合素質的根本: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

9.我國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

10.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規定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憲法。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憲法。

11.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

12.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3.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根本要求: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

14.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四、“本質”、“實質”、“性質”類

1.犯罪的本質特征: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實質: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3.我國改革的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4.我國的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義社會。

5.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6.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的本質:發展問題。

五、“最”類

1.調節情緒的最根本方法:理智控制法(借助自己理智的力量,去控制不良情緒)。

2.人類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3.自然界最珍貴的財富:生命。

4.應對挫折最積極的態度:精神升華。

5.學會尊重最重要:維護人格。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6.培養自立能力最基本:立足于自己的當前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從小事做起。

7.法律最基本的特征:強制性(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8.避免違法犯罪的最重要的主觀條件:自覺抵制不良誘惑。

9.競爭最理想的結果:“雙贏”。

10.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人身權利。

11.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權利:生命健康權。

12.作為人應當受到他人最起碼的尊重的權利:人格尊嚴權。

13.最能考驗公民的責任意識:國家處在為難時刻。

14.維護集體榮譽和利益的最高表現: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

15.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6.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效力、最具權威:憲法。

17.當代中國最基本: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8.克服考試焦慮最重要:增強自身實力。

19.為了最廣泛最充分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黨和國家提出的方針: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20.維護國家長治久安最有效、最根本的辦法:依法治國。

21.人類的最高理想:共產主義。

22.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六、“主體”、“主要”、“主角”、“主導力量”類

1.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主體:公有制。我國分配制度的主體:按勞分配。

2.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3.我國經濟大舞臺上的主角:公有制經濟。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國有經濟。

七、“集中”、“集中體現”類

1.社會責任感的集中表現:不言代價與回報的奉獻精神。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經驗,集中到一點: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3.直接體現共同富裕原則的經濟成分:集體經濟。

4.艱苦奮斗的集中表現:創業精神。

八、“決定”類

1.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

2.決定一個國家民族未來的事業:教育。決定人們一生命運的事業:教育。

3.我國實行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決定因素:社會主義性質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九、“制度”類

1.我國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

2.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4.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我國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十、“核心”、“中心”類

1.美好道德的核心:誠實。

2.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3.我國現代化建設各項工作的中心:經濟建設。“一個中心”指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4.中國特殊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

5.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

6.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時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創新。

7.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

十一、“關鍵”類

1.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和事業成功起著關鍵作用:優良的意志品質。

2.挫折和逆境對人生造成怎樣的影響,關鍵看:采取什么樣的態度應對。

3.自強的關鍵:戰勝自我。

4.我們與父母溝通的關鍵:尊重理解。

5.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發展,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6.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落實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

十二、“目的”、“目標”類

1.黨的基本路線確定的奮斗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根本目的: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關鍵的奮斗目標:力爭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4.2020年我國要實現的目標:全面小康社會。

5.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十三、“原則”類

1.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2.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3.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

四、“前提類”

1.交往的前提:尊重。

2.我們與父母溝通的前提:彼此了解。

3.獲得信任的前提:誠實。

4.改革和發展的前提:穩定。

5.依法治國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證”、“保障”類

1.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的制度規則:正義的制度規則。

2.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黨的基本路線。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政治保證:四項基本原則。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

六、“重要”、“重點”類

1.告別依賴,一個重要的表現:獨立生活。

2.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

4.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增強誠信意識。

七、“不是”、“不能”、“不等于”、“不意味”類

1.人應該誠實,但不等于無所顧忌地、不適當地說出一切,有時需要保持必要的沉默。

2.寬容并不意味著是非不分、愛憎不明,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寬容是有原則的,不是盲目的。

3.自立不是拒絕幫助,依靠不是依賴。

4.善意的謊言并不違背誠實的道德。

5.珍惜文化遺產不等于盲目崇拜,繼承傳統文化不是回到過去。

6.不能只享有權利不履行義務,也不能只承擔義務而不享有權利。

八、帶“一”的知識點

1.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以及對公婆或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喪偶女婿。

2.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經驗集中到一點:毫不動搖地堅持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十九、帶“二/兩”的知識點

1.挫折對人的影響具有兩重性: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

2.我國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兩部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財產繼承的兩種方式: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

4.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

5.精神文明建設的兩個方面: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

十、帶“三”的知識點

1.交友三原則:善交益友、不交損友、樂交諍友。

2.法律的三個顯著特征: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最顯著特征);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3.根據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性質,訴訟可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

4.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嚴重社會危害性(本質特征)、刑事違法性(犯罪的法律標志)、刑罰當罰性。

5.“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基本國情的三個方面: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

7.“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8.發展先進文化的“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9.公有制經濟的三種成分: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化學知識易錯易混范文第2篇

分析:生活決定哲學,哲學反作用于生活。

2.哲學與實踐的辯證關系表現為哲學促進實踐發展。

分析:分析關系要注意辯證,既要注意哲學產生于實踐,又要看到哲學對實踐具有反作用這一雙向關系;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只有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哲學才能給人智慧,才能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分析: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4.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

分析:哲學可能是科學的,也可能是非科學的。 5.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總和。

分析: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6.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和。

分析:概括和總結不同于總和或相加。要區別共性與個性、整體與部分。 7.哲學是具體科學的基礎,具體科學指導哲學。

分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指導,二者不可顛倒。 8.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

分析:不能把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與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混淆。

第二課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分析:“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不同于“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2.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

分析:對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本源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基本問題的觀點。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展開的。

分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哲學基本問題之一)展開的。

4.物質與意識何者為第一性及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平等的。

分析:兩個方面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其中第一個方面是根本的,第二個方面是從屬的。首先,第一個方面問題的解決是第二個方面問題解決的前提和基礎,第二個方面內容是第一個方面的展開和身后。其次,第二個方面的解決也影響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徹底解決。 5.不可知論否認世界的可知性。

分析:不可知論的觀點主要有兩種: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6.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分析:唯物主義中的具體形態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義也有局部可以借鑒之處。 7.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 分析: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第三課

1.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分析: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2.哲學都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分析:真正的哲學是先導。 3.哲學推動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

分析:對于思維、意識、認識、社會意識、價值觀等主觀事物,要注意其反作用的雙重性,即如果正確反映客觀就能促進客觀事物發展,反之則阻礙。 4.哲學決定社會進步。

分析: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對社會變革有著巨大的反作用。但這種反作用始終從屬于社會變革對哲學發展的決定作用,它是第二位的,不能認為哲學對社會變革具有決定作用。 5.世界是物質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分析:實踐的觀點

6.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它的階級性和實踐性。 7.舊哲學是唯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論。

分析:舊哲學既有唯物論也有唯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8.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巔峰。

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不自封為終極的真理,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門創造性的科學,它隨著實踐與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不斷地完善。

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分析:該觀點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但忽視了毛澤東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之一,犯了內容片面的錯誤。

第四課

1.哲學上的物質即具體科學中物質的總和。

分析:哲學上的物質和具體科學中講的物質也就是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殊、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非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哲學上的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分析:物質和具體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大與小的關系。 3.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客觀實在性。 分析: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此外還有可知性等。 4.哲學中的規律是具體科學中規律的總和。 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5.規律有好壞之分。

分析:規律在不同的條件下發揮作用,會給人帶來積極或消極影響,但這不能說明規律本身有好壞之分。

6.規律是永恒不變的。

分析:具體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否認規律是客觀的,是唯心主義的體現;認為規律是永恒不變的,又是形而上學的表現。 7.規律是可以改變的。

分析:規律發揮作用的形式和效果隨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內容和所依賴的客觀條件而變化。即:規律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人可以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條件,但不能改造、消滅、創造、發明規律本身。 8.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

分析:規律是客觀的,人可以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條件,但無法改變規律本身。規律的客觀性始終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否按規律辦事決定了能夠取得積極效果,按規律辦事的程度決定了取得積極效果的程度。

第五課

1.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實在在大腦中的反應。

分析:“客觀實在”應為“客觀存在”,“大腦”應為“人腦”,“反應”應為“反映”。 2.意識來源于人腦,有了人腦就有意識,意識是人腦的產物。 分析:意識的源泉在于物質,其內容歸根結底來自于客觀事物。 3.意識離不開物質,物質也離不開意識,兩者相互依存。 分析: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4.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分析:意識的內容是對物質的反映,所以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但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5.正確意識和錯誤意識的區別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作出了反映。

分析:任何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區別在于是如實還是歪曲反映。 6.意識能夠直接反作用于客觀事物,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

分析: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指的是在實踐中借助一種物質的東西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 7.意識促進事物發展。

分析: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發展。 8.樹立正確的意識,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發點。

9.要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須做到客觀與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分析:應為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上述觀點犯了唯心主義錯誤。

第六課

1.實踐具有社會性,孤立的活動是不存在的。

分析: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同時,個人的活動也不排斥實踐的社會性。 2.物質是認識的來源。

分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物質是意識的來源。

3.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地實踐是不存在的。 分析:盲目的實踐一般指的是沒有正確認識指導的實踐活動。 4.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實踐。

分析: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認識的根本任務。 5.認識的反復性就是形成認識的過程中不斷經受挫折。

分析:人們對每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就是認識的反復性。 6.多數人公認的就是真理。

分析:一種思想是否是真理,取決于它同客觀事物是否相符,而不取決于是否被社會公認。盡管真理遲早會被社會公認,但被社會公認的思想不一定就是真理。因此,上述觀點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

7.真理是人們對事物現象的正確認識。

分析: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與規律的正確認識。 8.科學理論是真理,真理也是科學理論。

分析:只有將真理系統化、理論化后,才形成科學理論。

第七課

1.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分析: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聯系是無條件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

分析:事物處于聯系中,這一點是無條件的;兩個具體事物之間是否有聯系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否具備關系聯系能否發生,條件的情況關系聯系的情形,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聯系的多樣性。 3.聯系是客觀的,意味著人只能尊重客觀聯系。

分析:聯系是客觀的,指的是人不能臆造、不能強加、不能否認、不能割斷聯系;但人可以認識聯系;可以根據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從而建立新的聯系;可以創造或限制條件從而使事物間對人有利的聯系發揮更大的作用甚至化害為利。 4.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分析:在實踐中人們可以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其根據是事物的固有聯系以及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而不是自己的需要。

5.整體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并隨著部分功能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6.任何情況下關鍵部分對整體都起決定作用。

分析:必須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才能對整體起決定作用。 7.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與共性和個性的是等同的。

分析:整體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但共性寓于個性之中,不包含共性的個性是沒有的。 8.整體的地位、利益、功能始終高于部分。

分析:整體利益和地位永遠高于部分,但整體功能與部分功能的關系要分情況討論。 9.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分析:注意“一定意義上”才是。一般而言,那種內部結構優化的整體才可以稱為系統。

第八課

1.運動、變化就是發展。

分析:發展是一種運動變化,但并非所有的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

2.新事物不可戰勝是因為舊事物總是比較弱小,總處于被支配地位。

分析:新事物不可戰勝是因為新事物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具有遠大的發展前途和強大的生命力;舊事物的力量有一個從強到弱逐漸衰亡、不斷喪失其支配地位的過程。 3.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的發展方向都是前進的。

分析: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4.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分析:變化分為三種,前進的、上升的;循環往復的;倒退的、下降的。其中只有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

5.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曲折的。

分析: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6.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是上升的。 分析:前進和上升是就“總趨勢”而言的。 7.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質變就是發展。

分析:前對后錯。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但只有前進性的量變引起質變才是發展。 8.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分析:前兩句對后一句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

第九課

1.矛盾即聯系。

分析:矛盾是聯系的根本內容,聯系實際上就是矛盾雙方的聯系,但二者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聯系強調雙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矛盾強調雙方既對立又統一,而相互統一除強調相互依存外還強調相互轉化。 2.矛盾即斗爭和對立。

分析: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既包含了排斥和斗爭,也包括了統一與包容。 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 分析:具體事物之間的矛盾是有條件的,必須處于統一體中。 4.哲學上的斗爭和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分析:二者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5.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能理解為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6.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

分析:說反了,類似的錯誤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7.解決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分析:解決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關鍵。主要矛盾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同時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在事物發展過程中,雖然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過來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所以我們在著重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既要抓重點,又要統籌兼顧。 8.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

分析: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9.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一切從實際出發都是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者沒有區別。

分析:前對后錯。二者是有區別的:世界觀依據有別,具體內涵有別。

第十課

1.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

分析: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盤否定。 2.辯證否定就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毀滅。 分析:辯證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3.“揚棄”就是“拋棄”。

分析:把“揚棄”理解為“拋棄”,割裂了新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實際是否定了事物的發展,是形而上學的表現。

4.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創新就是創造出全新的事物。

分析:科學的使命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從而指導人們通過實踐推動事物的發展??茖W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通過創新實現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辯證的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因此

創新必須吸收、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創新并不意味著創造出與舊事物沒有聯系的全新的事物。 5.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創新就是不斷否定舊的矛盾。 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是正確的。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要有批判和發展。創新需要不斷否定舊事物、舊矛盾,但不是簡單地否定舊矛盾的一切,而是辯證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揚棄。

5.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和具體領域中的價值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個性的關系,而非整體和部分、多數和少數的關系。 6.人生的真正價值是貢獻和索取的統一。

分析: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索取)。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與個人相比較,社會更為根本,起決定作用。在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第一位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第十一課

1.凡是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分析:唯物主義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后者才涉及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說明社會意識有時取決于社會存在,有時不取決于社會存在。 分析:社會意識歸根結底都取決于社會存在。 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

分析: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或阻礙雙重作用。 4.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分析:適應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5.上層建筑的發展必然促進經濟基礎的變革。

分析: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6.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

分析: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 7.我國現階段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變現在的生產關系。

分析:我國現階段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8.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分析: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第十二課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分析:所有的價值觀都起導向作用,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觀才起促進作用。 2.追求個人利益就是堅持個人主義。

分析:個人利益分正當和不正當之分;堅決反對個人主義。

3.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分析: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存在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4.一個人擁有的物質財富越多,其人生價值越大。

化學知識易錯易混范文第3篇

分析:生活決定哲學,哲學反作用于生活。

2.哲學與實踐的辯證關系表現為哲學促進實踐發展。

分析:分析關系要注意辯證,既要注意哲學產生于實踐,又要看到哲學對實踐具有反作用這一雙向關系;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只有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哲學才能給人智慧,才能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分析: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4.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

分析:哲學可能是科學的,也可能是非科學的。 5.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總和。

分析: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6.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和。

分析:概括和總結不同于總和或相加。要區別共性與個性、整體與部分。 7.哲學是具體科學的基礎,具體科學指導哲學。

分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指導,二者不可顛倒。 8.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

分析:不能把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與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混淆。

第二課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分析:“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不同于“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2.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

分析:對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本源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基本問題的觀點。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展開的。

分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哲學基本問題之一)展開的。

4.物質與意識何者為第一性及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平等的。

分析:兩個方面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其中第一個方面是根本的,第二個方面是從屬的。首先,第一個方面問題的解決是第二個方面問題解決的前提和基礎,第二個方面內容是第一個方面的展開和身后。其次,第二個方面的解決也影響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徹底解決。 5.不可知論否認世界的可知性。

分析:不可知論的觀點主要有兩種: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6.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分析:唯物主義中的具體形態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義也有局部可以借鑒之處。 7.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 分析: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第三課

1.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分析: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2.哲學都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分析:真正的哲學是先導。 3.哲學推動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

分析:對于思維、意識、認識、社會意識、價值觀等主觀事物,要注意其反作用的雙重性,即如果正確反映客觀就能促進客觀事物發展,反之則阻礙。 4.哲學決定社會進步。

分析: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對社會變革有著巨大的反作用。但這種反作用始終從屬于社會變革對哲學發展的決定作用,它是第二位的,不能認為哲學對社會變革具有決定作用。 5.世界是物質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分析:實踐的觀點

6.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它的階級性和實踐性。 7.舊哲學是唯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論。

分析:舊哲學既有唯物論也有唯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8.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巔峰。

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不自封為終極的真理,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門創造性的科學,它隨著實踐與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不斷地完善。

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分析:該觀點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但忽視了毛澤東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之一,犯了內容片面的錯誤。

第四課

1.哲學上的物質即具體科學中物質的總和。

分析:哲學上的物質和具體科學中講的物質也就是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殊、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非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哲學上的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分析:物質和具體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大與小的關系。 3.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客觀實在性。 分析: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此外還有可知性等。 4.哲學中的規律是具體科學中規律的總和。 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5.規律有好壞之分。

分析:規律在不同的條件下發揮作用,會給人帶來積極或消極影響,但這不能說明規律本身有好壞之分。

6.規律是永恒不變的。

分析:具體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否認規律是客觀的,是唯心主義的體現;認為規律是永恒不變的,又是形而上學的表現。 7.規律是可以改變的。

分析:規律發揮作用的形式和效果隨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內容和所依賴的客觀條件而變化。即:規律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人可以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條件,但不能改造、消滅、創造、發明規律本身。 8.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

分析:規律是客觀的,人可以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條件,但無法改變規律本身。規律的客觀性始終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否按規律辦事決定了能夠取得積極效果,按規律辦事的程度決定了取得積極效果的程度。

第五課

1.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實在在大腦中的反應。

分析:“客觀實在”應為“客觀存在”,“大腦”應為“人腦”,“反應”應為“反映”。 2.意識來源于人腦,有了人腦就有意識,意識是人腦的產物。 分析:意識的源泉在于物質,其內容歸根結底來自于客觀事物。 3.意識離不開物質,物質也離不開意識,兩者相互依存。 分析: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4.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分析:意識的內容是對物質的反映,所以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但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5.正確意識和錯誤意識的區別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作出了反映。

分析:任何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區別在于是如實還是歪曲反映。 6.意識能夠直接反作用于客觀事物,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

分析: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指的是在實踐中借助一種物質的東西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 7.意識促進事物發展。

分析: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發展。 8.樹立正確的意識,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發點。

9.要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須做到客觀與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分析:應為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上述觀點犯了唯心主義錯誤。

第六課

1.實踐具有社會性,孤立的活動是不存在的。

分析: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同時,個人的活動也不排斥實踐的社會性。 2.物質是認識的來源。

分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物質是意識的來源。

3.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地實踐是不存在的。 分析:盲目的實踐一般指的是沒有正確認識指導的實踐活動。 4.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實踐。

分析: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認識的根本任務。 5.認識的反復性就是形成認識的過程中不斷經受挫折。

分析:人們對每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就是認識的反復性。 6.多數人公認的就是真理。

分析:一種思想是否是真理,取決于它同客觀事物是否相符,而不取決于是否被社會公認。盡管真理遲早會被社會公認,但被社會公認的思想不一定就是真理。因此,上述觀點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

7.真理是人們對事物現象的正確認識。

分析: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與規律的正確認識。 8.科學理論是真理,真理也是科學理論。

分析:只有將真理系統化、理論化后,才形成科學理論。

第七課

1.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分析: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聯系是無條件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

分析:事物處于聯系中,這一點是無條件的;兩個具體事物之間是否有聯系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否具備關系聯系能否發生,條件的情況關系聯系的情形,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聯系的多樣性。 3.聯系是客觀的,意味著人只能尊重客觀聯系。

分析:聯系是客觀的,指的是人不能臆造、不能強加、不能否認、不能割斷聯系;但人可以認識聯系;可以根據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從而建立新的聯系;可以創造或限制條件從而使事物間對人有利的聯系發揮更大的作用甚至化害為利。 4.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分析:在實踐中人們可以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其根據是事物的固有聯系以及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而不是自己的需要。

5.整體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并隨著部分功能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6.任何情況下關鍵部分對整體都起決定作用。

分析:必須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才能對整體起決定作用。 7.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與共性和個性的是等同的。

分析:整體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但共性寓于個性之中,不包含共性的個性是沒有的。 8.整體的地位、利益、功能始終高于部分。

分析:整體利益和地位永遠高于部分,但整體功能與部分功能的關系要分情況討論。 9.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分析:注意“一定意義上”才是。一般而言,那種內部結構優化的整體才可以稱為系統。

第八課

1.運動、變化就是發展。

分析:發展是一種運動變化,但并非所有的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

2.新事物不可戰勝是因為舊事物總是比較弱小,總處于被支配地位。

分析:新事物不可戰勝是因為新事物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具有遠大的發展前途和強大的生命力;舊事物的力量有一個從強到弱逐漸衰亡、不斷喪失其支配地位的過程。 3.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的發展方向都是前進的。

分析: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4.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分析:變化分為三種,前進的、上升的;循環往復的;倒退的、下降的。其中只有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

5.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曲折的。

分析: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6.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是上升的。 分析:前進和上升是就“總趨勢”而言的。 7.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質變就是發展。

分析:前對后錯。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但只有前進性的量變引起質變才是發展。 8.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分析:前兩句對后一句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

第九課

1.矛盾即聯系。

分析:矛盾是聯系的根本內容,聯系實際上就是矛盾雙方的聯系,但二者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聯系強調雙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矛盾強調雙方既對立又統一,而相互統一除強調相互依存外還強調相互轉化。 2.矛盾即斗爭和對立。

分析: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既包含了排斥和斗爭,也包括了統一與包容。 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 分析:具體事物之間的矛盾是有條件的,必須處于統一體中。 4.哲學上的斗爭和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分析:二者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5.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能理解為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6.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

分析:說反了,類似的錯誤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7.解決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分析:解決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關鍵。主要矛盾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同時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在事物發展過程中,雖然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過來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所以我們在著重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既要抓重點,又要統籌兼顧。 8.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

分析: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9.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一切從實際出發都是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者沒有區別。

分析:前對后錯。二者是有區別的:世界觀依據有別,具體內涵有別。

第十課

1.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

分析: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盤否定。 2.辯證否定就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毀滅。 分析:辯證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3.“揚棄”就是“拋棄”。

分析:把“揚棄”理解為“拋棄”,割裂了新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實際是否定了事物的發展,是形而上學的表現。

4.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創新就是創造出全新的事物。

分析:科學的使命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從而指導人們通過實踐推動事物的發展??茖W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通過創新實現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辯證的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因此

創新必須吸收、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創新并不意味著創造出與舊事物沒有聯系的全新的事物。 5.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創新就是不斷否定舊的矛盾。 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是正確的。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要有批判和發展。創新需要不斷否定舊事物、舊矛盾,但不是簡單地否定舊矛盾的一切,而是辯證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揚棄。

5.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和具體領域中的價值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個性的關系,而非整體和部分、多數和少數的關系。 6.人生的真正價值是貢獻和索取的統一。

分析: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索取)。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與個人相比較,社會更為根本,起決定作用。在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第一位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第十一課

1.凡是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分析:唯物主義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后者才涉及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說明社會意識有時取決于社會存在,有時不取決于社會存在。 分析:社會意識歸根結底都取決于社會存在。 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

分析: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或阻礙雙重作用。 4.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分析:適應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5.上層建筑的發展必然促進經濟基礎的變革。

分析: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6.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

分析: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的。 7.我國現階段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變現在的生產關系。

分析:我國現階段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8.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分析: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第十二課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分析:所有的價值觀都起導向作用,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觀才起促進作用。 2.追求個人利益就是堅持個人主義。

分析:個人利益分正當和不正當之分;堅決反對個人主義。

3.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分析: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存在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4.一個人擁有的物質財富越多,其人生價值越大。

化學知識易錯易混范文第4篇

高考必糾的25個易錯易混點

一、有關阿伏加德羅常數的6個易錯點:

1.條件:考查氣體時經常給的條件為非標準狀況,如常溫常壓下等。

2.物質狀態:考查氣體摩爾體積時,常用在標準狀況下為非氣態的物質來迷惑考生,

如H2O、SO

3、己烷、辛烷、CHCl3等。

3.物質結構:考查一定物質的量的物質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電子、質子、

中子等)時常涉及惰性氣體He等單原子分子,Cl2等雙原子分子,以及

O

3、P4等。

4.電離水解:考查電解質溶液中粒子數目或濃度時常設置弱電解質的電離、鹽類水解

方面的陷阱。

5.化學鍵數目:如SiO

2、Si、CH

4、P4等。

6.摩爾質量:特殊物質如D2O等。

二、離子共存應注意的5個易錯點

1.分清“能大量共存”、“不能大量共存”、“可能大量共存”、“酸性、堿性都能

大量共存等限定問法。

2.在無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含有有顏色的離子,注意“透明”并不是“無色”。

3.如因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不能共存、因發生復分解反應而不能共存等。

4.限定幾種已存在的離子,判斷其他離子能否共存。

5.注意溶液的酸堿性,如通過酸堿指示劑或pH限定溶液酸堿性、通過水的電離知識

限定溶液酸堿性或與某些物質反應來限定溶液的酸堿性等。

三、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5個易錯點

1.含有高價態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有強氧化性,如稀硫酸為非氧化性酸。

2.在氧化還原反應中一種元素被氧化,不一定有另一種元素被還原,如歧化反應。

3.得電子難的元素不一定易失電子,如碳元素、稀有氣體等。

4.元素由化合態變為游離態不一定是被氧化,有可能被還原。

5.硝酸根離子只有在酸性條件下才有氧化性,而次氯酸根離子無論在酸性還是在堿性

條件下都有氧化性。

四、有關元素周期表的6個易錯點

1.元素周期表第18列是0族而不是ⅧA族,第

8、

9、10列為Ⅷ族,而不是ⅧB族。

2.ⅠA族元素不等同于堿金屬元素,氫元素不屬于堿金屬元素。

3.一般元素性質越活潑,其單質的性質也活潑,但N和P相反。

4.電子層數多的微粒半徑不一定大,Li的原子半徑大于Cl的。

5.并非所有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價都等于該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數,如F沒有正價。

6.活潑金屬元素和活潑非金屬元素之間不一定形成離子鍵,如AlCl3是共價化合物。

五、有關化學反應與能量的3個易錯點

1.比較反應熱大小時要注意反應熱的數值和符號。

2.反應熱的單位kJ/mol中的/mol是指該化學反應整個體系(即指“每摩爾化學反

應”),不是指該反應中的某種物質。

化學知識易錯易混范文第5篇

第一單元

貨幣、價格與消費

1.人們選擇商品關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注意:人們選擇商品關注的是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 2.黃金作為一種商品,其本質是一般等價物。(注意:黃金只有作為貨幣時,才是一般等價物。)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需要的是現實的貨幣。(注意: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觀念的貨幣。) 4.使用銀行信用卡可以減少現金流通量并緩解通貨膨脹。(注意:銀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減少現金的使用,但與緩解通貨膨脹無必然聯系。) 5.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必須是觀念上的貨幣。(注意: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6.紙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注意:紙幣的本質是價值符號。) 7.國家可以規定紙幣的發行量,也可以規定紙幣的購買力。(注意:國家只可以規定紙幣的面值,國家雖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隨意發行紙幣,因為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不可以規定紙幣的購買力。) 8.價值決定價格,商品價值變化,價格一定變化。(注意:價格不一定變化,因為價格還受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 9.價格由購買力決定。(注意:價格的決定因素是價值,購買力只能影響價格。) 10.質量決定價格,商品的質量越好,價格越高。(注意:決定價格的是價值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不是質量。) 11.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價值量減少。(注意: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的是個別勞動生產率,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因為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成正比),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成反比)。) 12.一種商品價格降低,該商品的互補商品需求量減少,該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注意:一種商品價格降低,該商品的互補商品需求量增加;該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 13.隨著高速鐵路的通車運行,航空公司的反應是提高票價,吸引客源。因為飛機和火車是互補商品。(注意:航空公司的反應是降低票價,吸引客源。因為飛機和火車是替代商品。) 14.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注意: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無關,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無關。) 15.價值規律要求實行等價交換,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換時商品的價格和價值都相符合。(注意:由于受供求關系影響,并不是每一次交換價格與價值都相符合,等價交換只存在于交換的平均數之中。) 16.物價水平越低,說明消費水平越高。(注意:物價持續下跌,會影響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最終影響消費水平的提高。) 17.按消費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注意:是按消費的交易方式不同劃分的。)

第二單元 生產、勞動與經營

1.生產是消費的目的和動力。(注意: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 2.我國擴大內需的措施促進了經濟較快增長,體現了消費決定生產。(注意:體現了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3.國有經濟成為經濟制度基礎。(注意:公有制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 4.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濫用法人獨立地位欠下的債務,應以其個人財產承擔有限責任。(注意:應該以個人財產承擔連帶責任。) 5.我國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因為它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注意: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6.國有企業通過改革發展壯大,有利于發揮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鞏固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注意:有利于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7.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它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體作用。(注意: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8.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注意:應該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 9.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地位完全平等。(注意:二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體,非公有制是重要組成部分。) 10.公司制是現代企業的唯一組織形式。(注意:公司制是現代企業最主要最典型的組織形式,在我國除公司外,還存在大量的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 11.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能夠直接、有效地促進就業。(注意: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有利于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不能直接、有效地促進就業。) 12.公司的執行機構是股東大會及董事會。(注意:公司的執行機構是總經理及其助手,公司的決策機構是股東大會及董事會,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構。) 13.公司經營的目的就是營利。(注意:公司經營的直接目的是利潤,還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14.只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樹立自己的品牌),就能提高公司的競爭優勢。(注意: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多種多樣的,還有價格、質量、服務水平、品牌效應等。) 15.投資多元化就是指投資方式多種多樣,投資方式越多就越賺錢。(注意:投資方式越多不一定越賺錢,對每一種投資方式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般來說風險與回報成正比。) 16.銀行存款利率提高,儲戶的實際收益越多。(注意:居民實際收益取決于存款利率和物價漲幅的對比。) 17.通過購買社會保險,投保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使自己所承擔的風險損失降到最少。(注意:這是指購買商業保險。)

第三單元 收入與分配

1.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將分配原則等同于分配制度,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 2.收入差距擴大具有激勵作用,效率將會提高。(注意: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圍內具有激勵作用,過大則不利于提高效率。) 3.實現居民收入倍增是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注意: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發展生產力。) 4.私營企業中的工人獲得的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收入或按勞動成果分配。(注意:屬按勞動要素分配。) 5.勞動收入都屬于按勞分配方式。(注意:只有公有制經濟范圍內的勞動收入是按勞分配方式,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按勞動要素分配屬于非按勞分配方式。) 6.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注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7.適度的財政赤字可以增加社會總供給,擴大居民消費。(注意:適度的財政赤字應該增加總需求,而不是總供給。) 8.財政收入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而增長。(注意:財政收入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長。) 9.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收入是我國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稅收是最主要的形式。) 10.國內生產總值應與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長。(注意:居民收入水平應與生產總值保持同步增長。) 11.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初次分配更加合理。(注意: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提高屬于再分配范疇。) 12.稅收具有固定性,意味著征稅對象和稅率不會改變。(注意:稅收具有固定性,并不意味著征稅對象和稅率不會改變,而是不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不能隨意改變。) 13.納稅人是指稅法上規定的最終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注意:應該是直接負有納稅義務。)

第四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注意: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2.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把增加物質消耗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注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減低降低物質資源消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3.我國應該調整產業結構,放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注意:我國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 4.經濟全球化只會使兩極分化更加嚴重。(注意: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普遍受益。(注意:發達國家是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更大的挑戰。) 5.為了緩解國際貿易摩擦,我國可以加大對出口企業的補貼和支持力度。(注意:加大對出口企業的補貼和支持力度,會增加政府負擔,也不符合世貿規則。)

3 《政治生活》易錯易混知識點分析

第一單元 我國的公民

1.我國是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提醒:人民民主與人民民主專政不一樣的。) 2.全體公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提醒:在我國,全體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3.公民在使用網絡參與政治生活時應依法對政府的工作行使質詢權。(提醒:質詢權是人大代表的權利,公民可以行使監督權。)

4.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是一樣的。(提醒: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平等地履行義務。)

5.公民可以通過網絡問政說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權利擴大。(提醒:說明我國的民主形式日益豐富,民主渠道不斷拓寬。)

6.選舉權就是選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提醒:是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即人大代表的權利。) 7.在我國,公民的權力和義務是相統一的。(提醒:權利和權力不是一回事。權利一般體現私人利益,權力一般體現公共利益;權利可以放棄轉讓,但權力必須依法行使,不得放棄轉讓。)

8.政府須切實保障公民的民主決策權。(提醒:政府須切實保障公民參與民主決策,但公民沒有決策權。) 9.村級財務事務“兩公開一會審”的做法,是村民自治的基礎。(提醒:村民自治的基礎是自己選舉當家人。)

10.村級財務事務“兩公開一會審”的做法,加強了對基層行政的制約和監督。(提醒:村委會不是政府機關,不行使行政權力。)

第二單元 我國的公民與政府

1.國務院機構改革旨在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政府職權。(提醒:政府的職權是法律所規定,不能隨意擴大。)

2.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樹立政府權威的需要。(提醒: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并不是為了單純地樹立政府權威,而是更好地服務于民。)

3.在政府民主決策過程中,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少數人的意見不予考慮。(提醒: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尊重少數原則都是我們在民主決策中應堅持的原則。)

4.政府須切實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醒:公正司法的主體是司法機關。) 5.增強政府的科學執政意識。(提醒:科學執政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而非政府。) 6.依法行政就是依法執政。(提醒:前者是對政府來說的,后者是對共產黨來說的。)

7.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提醒: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4 第三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人大代表有權依法決定國家重大事項。(提醒: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法決定國家重大事項。) 2.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提醒: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 3.人民代表大會具有監督權,可以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提醒: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人民檢察院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

4.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機關。(提醒:我國的立法機關是唯一的,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地方性法規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機關。)

5.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普遍的差額選舉和直接選舉。(提醒: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普遍的差額選舉,但是縣及縣以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直接選舉。)

6.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可以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提醒: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行使提案權、審議權、表決權、質詢權。)

7.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因此要依法行政,行使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職能。(提醒:中國共產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職能,黨不能與政府相混淆。) 8.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履行國家管理職能。(提醒:國家職能只能由國家機關履行。) 9.中國共產黨堅持在組織上對各民主黨派的領導。(提醒: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政治上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在組織上是相互獨立的。)

10.人民政協是我國重要的國家機關,政協委員有權依法制定憲法和法律。(提醒:人民政協不是國家機關,政協委員沒有權力制定憲法和法律。)

11.依法執政是中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提醒:依法治國是中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

12.政協具有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治協商的國家職能。(提醒:政協具有三項職能,但政協不是國家機關,不能行使國家職能。)

13.民主黨派圍繞民主和團結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提醒:應該是人民政協。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參政的基本點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14.民族團結是實現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礎。(提醒: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15.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提醒: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16.在我國,宗教活動受到法律的保護。(提醒:正常的宗教活動才受到法律的保護。)

17.我國支持和鼓勵人民信仰宗教。(提醒:我國是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勵。) 18.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提醒: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第四單元

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提醒: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也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加者。)

2.領土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提醒:主權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3.一國可以自由修改憲法、變更政體、確定經濟體制、締結條約、進行自衛戰爭等是主權國家享有平等權的表現;任何國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國文字的權利等是主權國家享有獨立權的表現。(提醒:前者是獨立權的表現,后者是平等權的表現。) 4.世界各國面臨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提醒:由于國家性質不同,國家根本利益存在差別。) 5.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是推動和平發展的根本途徑。(提醒:推動和平與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6.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貫支持聯合國的各項工作,參加聯合國的各項活動。(提醒:一貫支持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項活動。)

7.恐怖主義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提醒: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主要障礙。) 8.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意味著當代世界已經實現了多極化。(提醒: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只是趨勢。) 9.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軍事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提醒:應該是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

10.各國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國的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決定的。(提醒:都是由各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的。)

11.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標。(提醒:這只是我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還有對外目標即“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1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提醒: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 1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各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提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14.各國和平共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提醒: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15.中國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國際事務發揮主導作用。(提醒:應該是對國際事務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6 《文化生活》最新易錯易混知識點歸納分析

專題一

文化的作用與文化發展

1.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發形成的。(提醒:文化素養也不是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養的。)

2.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是文化程度。(提醒: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3.文化是一種社會物質力量。(提醒:從本質上講,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夠在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

4.經濟是文化的基礎,因此,文化與經濟發展始終亦步亦趨。(提醒:經濟決定文化,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的附屬品和派生物。) 5.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提醒:優秀文化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6.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因此,只要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修養。(提醒: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但只有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7.優秀文化決定人的全面發展。(提醒: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種作用不是“決定”作用。)

8.民族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提醒: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9.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提醒:沒有民族的文化就無所謂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10.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長期相互借鑒而日趨同一。(提醒: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長期相互借鑒而又保持各自特色。)

11.大眾傳媒的發展將會促使舊的傳媒的消失。(提醒: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12.民俗節日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提醒:道德水平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13.繁榮我國文化的關鍵是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提醒:文化發展的關鍵是立足于社會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

14.傳統思想,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提醒: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基本形式之一;傳統思想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15.傳統建筑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提醒:傳統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傳統文藝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6.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醒: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 17.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和鮮明的民族性。(提醒: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18.文化傳承就是文化繼承。(提醒: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7 19.發展是繼承的必要前提,繼承是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醒: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20.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社會制度的更替、科學技術和思想運動,都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提醒:社會制度的更替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21.文化創新的積極作用就是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提醒:還有另一積極作用,即文化創新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22.發展先進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提醒: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23.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人民群眾,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提醒: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后二者是其基本途徑)

24.教育是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提醒: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 25.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提醒: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專題二 中華文化、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提醒:民族精神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是文字與史學典籍。(提醒:是漢字,不是文字。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3.極具傳統特色的“中國元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提醒: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 4.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文化前進方向的旗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醒: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文化前進方向旗幟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5.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提醒: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6.保護文化遺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醒:培育“四有”公民是其根本任務。) 7.文化事業就是文化產業。(提醒:文化事業是指弘揚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載體,具有公益性;文化事業是指屬于群眾個性喜好,愿意花錢享受,有市場、能盈利的項目,具有商業性。) 8.提高全民族素質,應當優先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修養。(提醒:既要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修養,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二者沒有先后之分。)

9.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相互促進。(提醒: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才相互促進。)

8 《生活與哲學》最新易錯易混知識點分析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世界觀揭示了事物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提醒:哲學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提醒: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

3.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依據。(提醒:哲學基本問題還為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提供依據。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依據。)

4.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而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5.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提醒:承認物質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但不一定是辯證唯物主義。)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使事物處于顯著的變化之中。(提醒: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不一定是顯著的變化。)

2.運動是有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相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絕對的。(提醒: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總是統一的。(提醒:應該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但二者并不總是統一的。)

4.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和基礎。(提醒:顛倒了二者的關系。) 5.意識是大腦的機能。(提醒: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6.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說是人創造出來的。(提醒:無論是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7.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提醒:不同的意識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 8.物質與意識不可分離,相互依賴。(提醒:不能理解為相互依賴,意識依賴于物質,但物質是獨立于意識之外而存在的。)

9.意識具有科學預見性。(提醒:正確意識具有科學預見性。)

10.主觀認識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提醒:正確的認識才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 1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提醒:實踐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 12.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世界上存在終極真理。(提醒: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終極真理,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13.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不止一個。(提醒:對同一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

9 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

14.實踐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實踐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沒有意識參與的實踐是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盲目的實踐不存在。)

15.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之一。(提醒: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的途徑有實踐和間接經驗。) 16.任何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7.真理是客觀的,所以是無條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的客觀性強調的是,在真理所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內,它是正確的。)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提醒: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主觀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3.整體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體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

4.關鍵部分的功能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提醒:關鍵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

5.事物聯系是客觀的,人們無法改變。(提醒: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

6.整體功能總是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提醒:當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提醒:聯系是有條件的。)

8.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有的質變都是發展。(提醒:質變不一定是發展,發展是前進的向上的質變。)

9.矛盾的基本屬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

10.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提醒:不能將兩方面理解為就是優點和缺點。)

11.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12.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提醒: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13.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創新思維的源泉。(提醒:實踐是創新思維的源泉。) 14.理論創新決定實踐創新。(提醒:實踐創新決定理論創新。)

15.實踐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提醒: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6.辯證否定的實質是創新。(提醒:實質是揚棄。)

10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提醒:只有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起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期阻礙作用。)

2.科學實驗是社會存在的基礎。(提醒: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提醒:只有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時,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4.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醒: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只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只有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才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5.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提醒: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但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的基本矛盾。) 6.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醒: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價值選擇。) 7.價值觀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提醒: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的實踐活動起推動作用,錯誤的價值觀起阻礙作用。)

8.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提醒: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就在于享受價值,在于社會對個人的滿足。(提醒: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化學知識易錯易混范文第6篇

第一單元

貨幣、價格與消費

1.人們選擇商品關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注意:人們選擇商品關注的是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 2.黃金作為一種商品,其本質是一般等價物。(注意:黃金只有作為貨幣時,才是一般等價物。)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需要的是現實的貨幣。(注意: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觀念的貨幣。) 4.使用銀行信用卡可以減少現金流通量并緩解通貨膨脹。(注意:銀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減少現金的使用,但與緩解通貨膨脹無必然聯系。) 5.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必須是觀念上的貨幣。(注意: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6.紙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注意:紙幣的本質是價值符號。) 7.國家可以規定紙幣的發行量,也可以規定紙幣的購買力。(注意:國家只可以規定紙幣的面值,國家雖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隨意發行紙幣,因為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不可以規定紙幣的購買力。) 8.價值決定價格,商品價值變化,價格一定變化。(注意:價格不一定變化,因為價格還受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 9.價格由購買力決定。(注意:價格的決定因素是價值,購買力只能影響價格。) 10.質量決定價格,商品的質量越好,價格越高。(注意:決定價格的是價值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不是質量。) 11.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價值量減少。(注意: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的是個別勞動生產率,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因為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成正比),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成反比)。) 12.一種商品價格降低,該商品的互補商品需求量減少,該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注意:一種商品價格降低,該商品的互補商品需求量增加;該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 13.隨著高速鐵路的通車運行,航空公司的反應是提高票價,吸引客源。因為飛機和火車是互補商品。(注意:航空公司的反應是降低票價,吸引客源。因為飛機和火車是替代商品。) 14.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注意: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無關,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無關。) 15.價值規律要求實行等價交換,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換時商品的價格和價值都相符合。(注意:由于受供求關系影響,并不是每一次交換價格與價值都相符合,等價交換只存在于交換的平均數之中。) 16.物價水平越低,說明消費水平越高。(注意:物價持續下跌,會影響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最終影響消費水平的提高。) 17.按消費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注意:是按消費的交易方式不同劃分的。)

第二單元 生產、勞動與經營

1.生產是消費的目的和動力。(注意: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 2.我國擴大內需的措施促進了經濟較快增長,體現了消費決定生產。(注意:體現了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3.國有經濟成為經濟制度基礎。(注意:公有制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 4.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濫用法人獨立地位欠下的債務,應以其個人財產承擔有限責任。(注意:應該以個人財產承擔連帶責任。) 5.我國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因為它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注意: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6.國有企業通過改革發展壯大,有利于發揮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鞏固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注意:有利于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7.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它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體作用。(注意: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8.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注意:應該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 9.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地位完全平等。(注意:二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體,非公有制是重要組成部分。) 10.公司制是現代企業的唯一組織形式。(注意:公司制是現代企業最主要最典型的組織形式,在我國除公司外,還存在大量的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 11.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能夠直接、有效地促進就業。(注意: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有利于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不能直接、有效地促進就業。) 12.公司的執行機構是股東大會及董事會。(注意:公司的執行機構是總經理及其助手,公司的決策機構是股東大會及董事會,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構。) 13.公司經營的目的就是營利。(注意:公司經營的直接目的是利潤,還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14.只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樹立自己的品牌),就能提高公司的競爭優勢。(注意: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多種多樣的,還有價格、質量、服務水平、品牌效應等。) 15.投資多元化就是指投資方式多種多樣,投資方式越多就越賺錢。(注意:投資方式越多不一定越賺錢,對每一種投資方式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般來說風險與回報成正比。) 16.銀行存款利率提高,儲戶的實際收益越多。(注意:居民實際收益取決于存款利率和物價漲幅的對比。) 17.通過購買社會保險,投保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使自己所承擔的風險損失降到最少。(注意:這是指購買商業保險。)

第三單元 收入與分配

1.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將分配原則等同于分配制度,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 2.收入差距擴大具有激勵作用,效率將會提高。(注意: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圍內具有激勵作用,過大則不利于提高效率。) 3.實現居民收入倍增是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注意: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發展生產力。) 4.私營企業中的工人獲得的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收入或按勞動成果分配。(注意:屬按勞動要素分配。) 5.勞動收入都屬于按勞分配方式。(注意:只有公有制經濟范圍內的勞動收入是按勞分配方式,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按勞動要素分配屬于非按勞分配方式。) 6.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注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7.適度的財政赤字可以增加社會總供給,擴大居民消費。(注意:適度的財政赤字應該增加總需求,而不是總供給。) 8.財政收入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而增長。(注意:財政收入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長。) 9.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收入是我國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稅收是最主要的形式。) 10.國內生產總值應與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長。(注意:居民收入水平應與生產總值保持同步增長。) 11.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初次分配更加合理。(注意: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提高屬于再分配范疇。) 12.稅收具有固定性,意味著征稅對象和稅率不會改變。(注意:稅收具有固定性,并不意味著征稅對象和稅率不會改變,而是不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不能隨意改變。) 13.納稅人是指稅法上規定的最終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注意:應該是直接負有納稅義務。)

第四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注意: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2.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把增加物質消耗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注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減低降低物質資源消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3.我國應該調整產業結構,放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注意:我國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 4.經濟全球化只會使兩極分化更加嚴重。(注意: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普遍受益。(注意:發達國家是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更大的挑戰。) 5.為了緩解國際貿易摩擦,我國可以加大對出口企業的補貼和支持力度。(注意:加大對出口企業的補貼和支持力度,會增加政府負擔,也不符合世貿規則。)

3 《政治生活》易錯易混知識點分析

第一單元 我國的公民

1.我國是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提醒:人民民主與人民民主專政不一樣的。) 2.全體公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提醒:在我國,全體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3.公民在使用網絡參與政治生活時應依法對政府的工作行使質詢權。(提醒:質詢權是人大代表的權利,公民可以行使監督權。)

4.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是一樣的。(提醒: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平等地履行義務。)

5.公民可以通過網絡問政說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權利擴大。(提醒:說明我國的民主形式日益豐富,民主渠道不斷拓寬。)

6.選舉權就是選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提醒:是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即人大代表的權利。) 7.在我國,公民的權力和義務是相統一的。(提醒:權利和權力不是一回事。權利一般體現私人利益,權力一般體現公共利益;權利可以放棄轉讓,但權力必須依法行使,不得放棄轉讓。)

8.政府須切實保障公民的民主決策權。(提醒:政府須切實保障公民參與民主決策,但公民沒有決策權。) 9.村級財務事務“兩公開一會審”的做法,是村民自治的基礎。(提醒:村民自治的基礎是自己選舉當家人。)

10.村級財務事務“兩公開一會審”的做法,加強了對基層行政的制約和監督。(提醒:村委會不是政府機關,不行使行政權力。)

第二單元 我國的公民與政府

1.國務院機構改革旨在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政府職權。(提醒:政府的職權是法律所規定,不能隨意擴大。)

2.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樹立政府權威的需要。(提醒: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并不是為了單純地樹立政府權威,而是更好地服務于民。)

3.在政府民主決策過程中,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少數人的意見不予考慮。(提醒: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尊重少數原則都是我們在民主決策中應堅持的原則。)

4.政府須切實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醒:公正司法的主體是司法機關。) 5.增強政府的科學執政意識。(提醒:科學執政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而非政府。) 6.依法行政就是依法執政。(提醒:前者是對政府來說的,后者是對共產黨來說的。)

7.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提醒: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4 第三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人大代表有權依法決定國家重大事項。(提醒: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法決定國家重大事項。) 2.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提醒: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 3.人民代表大會具有監督權,可以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提醒: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人民檢察院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

4.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機關。(提醒:我國的立法機關是唯一的,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地方性法規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機關。)

5.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普遍的差額選舉和直接選舉。(提醒: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普遍的差額選舉,但是縣及縣以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直接選舉。)

6.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可以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提醒: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行使提案權、審議權、表決權、質詢權。)

7.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因此要依法行政,行使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職能。(提醒:中國共產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職能,黨不能與政府相混淆。) 8.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履行國家管理職能。(提醒:國家職能只能由國家機關履行。) 9.中國共產黨堅持在組織上對各民主黨派的領導。(提醒: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政治上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在組織上是相互獨立的。)

10.人民政協是我國重要的國家機關,政協委員有權依法制定憲法和法律。(提醒:人民政協不是國家機關,政協委員沒有權力制定憲法和法律。)

11.依法執政是中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提醒:依法治國是中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

12.政協具有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治協商的國家職能。(提醒:政協具有三項職能,但政協不是國家機關,不能行使國家職能。)

13.民主黨派圍繞民主和團結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提醒:應該是人民政協。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參政的基本點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14.民族團結是實現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礎。(提醒: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15.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提醒: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16.在我國,宗教活動受到法律的保護。(提醒:正常的宗教活動才受到法律的保護。)

17.我國支持和鼓勵人民信仰宗教。(提醒:我國是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勵。) 18.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提醒: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第四單元

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提醒: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也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加者。)

2.領土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提醒:主權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3.一國可以自由修改憲法、變更政體、確定經濟體制、締結條約、進行自衛戰爭等是主權國家享有平等權的表現;任何國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國文字的權利等是主權國家享有獨立權的表現。(提醒:前者是獨立權的表現,后者是平等權的表現。) 4.世界各國面臨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提醒:由于國家性質不同,國家根本利益存在差別。) 5.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是推動和平發展的根本途徑。(提醒:推動和平與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6.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貫支持聯合國的各項工作,參加聯合國的各項活動。(提醒:一貫支持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項活動。)

7.恐怖主義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提醒: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主要障礙。) 8.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意味著當代世界已經實現了多極化。(提醒: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只是趨勢。) 9.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軍事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提醒:應該是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

10.各國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國的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決定的。(提醒:都是由各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的。)

11.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標。(提醒:這只是我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還有對外目標即“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1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提醒: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 1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各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提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14.各國和平共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提醒: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15.中國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國際事務發揮主導作用。(提醒:應該是對國際事務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6 《文化生活》最新易錯易混知識點歸納分析

專題一

文化的作用與文化發展

1.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發形成的。(提醒:文化素養也不是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養的。)

2.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是文化程度。(提醒: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3.文化是一種社會物質力量。(提醒:從本質上講,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夠在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

4.經濟是文化的基礎,因此,文化與經濟發展始終亦步亦趨。(提醒:經濟決定文化,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的附屬品和派生物。) 5.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提醒:優秀文化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6.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因此,只要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修養。(提醒: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但只有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7.優秀文化決定人的全面發展。(提醒: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種作用不是“決定”作用。)

8.民族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提醒: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9.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提醒:沒有民族的文化就無所謂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10.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長期相互借鑒而日趨同一。(提醒: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長期相互借鑒而又保持各自特色。)

11.大眾傳媒的發展將會促使舊的傳媒的消失。(提醒: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12.民俗節日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提醒:道德水平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13.繁榮我國文化的關鍵是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提醒:文化發展的關鍵是立足于社會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

14.傳統思想,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提醒: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基本形式之一;傳統思想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15.傳統建筑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提醒:傳統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傳統文藝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6.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醒: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 17.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和鮮明的民族性。(提醒: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18.文化傳承就是文化繼承。(提醒: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7 19.發展是繼承的必要前提,繼承是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醒: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20.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社會制度的更替、科學技術和思想運動,都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提醒:社會制度的更替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21.文化創新的積極作用就是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提醒:還有另一積極作用,即文化創新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22.發展先進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提醒: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23.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人民群眾,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提醒: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后二者是其基本途徑)

24.教育是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提醒: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 25.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提醒: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專題二 中華文化、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提醒:民族精神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是文字與史學典籍。(提醒:是漢字,不是文字。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3.極具傳統特色的“中國元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提醒: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 4.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文化前進方向的旗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醒: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文化前進方向旗幟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5.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提醒: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6.保護文化遺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提醒:培育“四有”公民是其根本任務。) 7.文化事業就是文化產業。(提醒:文化事業是指弘揚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載體,具有公益性;文化事業是指屬于群眾個性喜好,愿意花錢享受,有市場、能盈利的項目,具有商業性。) 8.提高全民族素質,應當優先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修養。(提醒:既要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修養,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二者沒有先后之分。)

9.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相互促進。(提醒: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才相互促進。)

8 《生活與哲學》最新易錯易混知識點分析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世界觀揭示了事物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提醒:哲學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提醒: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

3.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依據。(提醒:哲學基本問題還為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提供依據。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依據。)

4.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而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5.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提醒:承認物質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但不一定是辯證唯物主義。)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使事物處于顯著的變化之中。(提醒: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不一定是顯著的變化。)

2.運動是有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相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絕對的。(提醒: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總是統一的。(提醒:應該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但二者并不總是統一的。)

4.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和基礎。(提醒:顛倒了二者的關系。) 5.意識是大腦的機能。(提醒: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6.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說是人創造出來的。(提醒:無論是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7.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提醒:不同的意識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 8.物質與意識不可分離,相互依賴。(提醒:不能理解為相互依賴,意識依賴于物質,但物質是獨立于意識之外而存在的。)

9.意識具有科學預見性。(提醒:正確意識具有科學預見性。)

10.主觀認識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提醒:正確的認識才是對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 1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提醒:實踐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 12.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世界上存在終極真理。(提醒: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終極真理,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13.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不止一個。(提醒:對同一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

9 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

14.實踐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實踐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沒有意識參與的實踐是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盲目的實踐不存在。)

15.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之一。(提醒: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的途徑有實踐和間接經驗。) 16.任何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7.真理是客觀的,所以是無條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的客觀性強調的是,在真理所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內,它是正確的。)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提醒: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主觀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3.整體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體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

4.關鍵部分的功能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提醒:關鍵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

5.事物聯系是客觀的,人們無法改變。(提醒: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

6.整體功能總是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提醒:當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提醒:聯系是有條件的。)

8.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有的質變都是發展。(提醒:質變不一定是發展,發展是前進的向上的質變。)

9.矛盾的基本屬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

10.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提醒:不能將兩方面理解為就是優點和缺點。)

11.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12.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提醒: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13.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創新思維的源泉。(提醒:實踐是創新思維的源泉。) 14.理論創新決定實踐創新。(提醒:實踐創新決定理論創新。)

15.實踐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提醒: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6.辯證否定的實質是創新。(提醒:實質是揚棄。)

10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提醒:只有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起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期阻礙作用。)

2.科學實驗是社會存在的基礎。(提醒: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提醒:只有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時,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4.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醒: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只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只有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才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5.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提醒: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但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的基本矛盾。) 6.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醒: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價值選擇。) 7.價值觀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提醒: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的實踐活動起推動作用,錯誤的價值觀起阻礙作用。)

8.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提醒: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就在于享受價值,在于社會對個人的滿足。(提醒: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上一篇:紅巖第六章讀后感范文下一篇:孩子憤怒情緒分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