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重癥監護護理質量標準范文

2023-09-24

重癥監護護理質量標準范文第1篇

一、環境管理

1.科室布局、設施設備符合《中國重癥加強病房建設與管理指南》要求。

(1)應劃分醫療區域、醫療輔助區域、污物處理區域及生活區域。

(2)開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積>15平方米。

(3)每個ICU最少配有一個單間病房,面積18-25平方米,有條件者配備負壓病房1-2間。

(4)安裝足夠的感應式或腳踩式洗手設施和手部消毒裝置,單間每床一套,開放式房間至少每兩床一套。

(5)病床間距符合要求,床間距>1米。

(6)具備良好的通風、采光條件,做到定時開窗通風,有條件者最好配備空氣凈化系統。

3.ICU環境安靜、整潔、舒適。

4.辦公室、治療室物品擺放整齊、有序,標識醒目。

二、人員管理

1.護士長應具備主管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資格。

2.ICU??谱o士的固定編制人數與床位之比不少2.5~3:1,護理人員數量與人員梯隊結構合理。

3.護理人員要經過ICU專業理論和技術操作培訓,掌握重癥醫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術,經考核合格后,

方可獨立上崗。

4.護理人員崗位分級管理和使用。

5.排班體現科學、合理、彈性化。

三、醫院感染管理

1.嚴格執行ICU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2.各區域布局合理,分區明確、標識醒目。

3.具有合理的人流和物流的進出通道,最大限度減少各種干

擾和交叉感染。

4.感染患者與非感染患者分別安置,特殊感染者應安置在單

間病房或進行床旁隔離,必要時啟用負壓病房。

5.未配備空氣凈化系統的病室應定時開窗通風、換氣,每日

用紫外線循環風消毒機空氣消毒一次,并做好記錄。

6.做好病室地面及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工作,地面和物表應

保持清潔、干燥,每天進行消毒,遇明顯污染隨時去污、清

潔與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700mg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

擦拭,作用30分鐘;物體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

1000-2000mg/L季銨鹽類消毒液擦拭;拖布分室使用,標識

醒目。

7.落實ICU探視管理制度:

(1)集中探視時間,控制探視人數,盡量減少室內人員的

過多流動。

(2)工作人員或探視人員進入ICU病房必須更衣、換鞋、

戴口罩、帽子;外出時需更換工作衣、外出鞋。

8.工作人員患有感冒及其他傳染性疾病時應避免接觸患者。

9.嚴格落實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10.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范。

11.留置管道管理符合醫院感染管理相關要求。

12.患者轉出后,醫療儀器及床單位應做好終末消毒。

(1)床單位應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擦拭。

(2)各種醫療器械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清潔、消毒。

(3)呼吸機管道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沖

洗、晾干后送供應室進行集中滅菌。

13.各類儀器設備及滅菌物品、一次性耗材、消毒液等的管

理符合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4.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范處置醫療廢物。

15.按照Ⅱ類環境的要求,每月對病房空氣,無菌物品、物

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進行衛生學監測。有記錄。

四、質量管理

1.ICU各項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崗位職責等健全,并落實

到位,

2.成立ICU護理質量控制小組,定期檢查,及時反饋,體現

持續改進;并定期進行質量評析,有記錄。

3.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ICU常見疾病護理常規、護理技術操

作規范、各類儀器設備的操作及各項急救技術操作等。

4.嚴格按照《基礎護理質量標準》落實各項護理工作。

5.嚴格落實《特級護理質量標準》,持續24小時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并詳細記錄。

6.護理人員能夠及時、準確的執行醫囑。

7.護士能夠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護理計劃,實施正確的治療和個性化的護理措施。

8.護理文書書寫符合《護理文件書寫質量標準》。

(1)護理記錄內容需客觀、準確、及時、規范、完整,時間應具體到分鐘。并且使用醫學術語,文字工整、字跡清晰、表達準確、語言通順、標點正確。

(2)每位患者均需建立護理計劃;并能夠根據病情及時修訂。

(3)病情觀察及護理措施、效果記錄應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且具有連續性;護理措施能夠體現時效性和個體性。

(4)護理記錄每小時至少記錄一次,因搶救急?;颊?,未能及時記錄的,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并加以注明。

9.藥品管理

(1)常備藥品做到原盒存放、專人管理、及時補充。

(2)高危藥品專盒存放,標識醒目,管理規范。

(3)急救車內藥品、物品齊全、做到“四固定”,急救藥品物品完好率100%。

(4)嚴格落實毒麻藥品制度,實行專人專柜雙鎖保管,固定基數,護士班班交接,有記錄;毒麻藥品使用中,如有殘余量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置,并做好記錄。

10.各種儀器設備專人管理,定期檢查、維護,班班交接,有記錄。

11.嚴格落實各項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等)。

12.落實患者安全管理目標(包括身份識別、用藥安全、危急值的報告等)。

13.制定并落實防范意外傷害事件的措施(如跌倒、墜床、壓瘡、非計劃性拔管、譫妄等)。

14.制定、培訓、演講并落實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停電、火災、猝死、誤吸、輸液反應、輸血反應、輸液外滲、躁動、自殺、針刺傷、醫院感染暴發流行、重大意外傷害等)。

15.落實患者轉入、轉出交接制度,詳細做好患者的出入室登記。

16.能夠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對患者或家屬進行疾病相關的健康教育,有記錄。

(1)主動向患者或家屬介紹病區環境及相關的規章制度。

(2)做好患者或家屬的健康指導工作,主要包括正確指導患者飲食、用藥和活動等。

(3)患者及家屬知曉相關的疾病、藥物、特殊檢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等。

(4)做好患者的康復指導,重視患者的功能訓練。

重癥監護護理質量標準范文第2篇

普通病房主管醫生對患者做綜合評估,確定可轉入者,請RICU醫生會診→RICU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RICU的收治范圍確認應該收入RICU→通知患者家屬,告知患者的病情適宜轉入RICU,簽署知情同意書→聯系RICU,經會診醫生同意后,在有空床的情況下準備收入RICU→RICU護士分配床位,并做好收治患者的準備→病房醫生書寫轉出記錄并停止相應醫囑,責任護士整理相應的病歷資料、治療物品→轉運患者→與RICU醫生、護士完成床旁交接→進入RICU后,立即記錄生命體征、組織治療和搶救。

2、接收急診或120急危重患者的流程:

重癥監護護理質量標準范文第3篇

一、環境管理

1.科室布局、設施設備符合《中國重癥加強病房建設與管理指南》要求。

(1)應劃分醫療區域、醫療輔助區域、污物處理區域及生活區域。

(2)開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積>15平方米。

(3)每個ICU最少配有一個單間病房,面積18-25平方米,有條件者配備負壓病房1-2間。

(4)安裝足夠的感應式或腳踩式洗手設施和手部消毒裝置,單間每床一套,開放式房間至少每兩床一套。

(5)病床間距符合要求,床間距>1米。

(6)具備良好的通風、采光條件,做到定時開窗通風,有條件者最好配備空氣凈化系統。

3.ICU環境安靜、整潔、舒適。

4.辦公室、治療室物品擺放整齊、有序,標識醒目。

二、人員管理

1.護士長應具備主管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資格。

2.ICU??谱o士的固定編制人數與床位之比不少2.5~3:1,護理人員數量與人員梯隊結構合理。

3.護理人員要經過ICU專業理論和技術操作培訓,掌握重癥醫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術,經考核合格后,方可獨立上崗。 4.護理人員崗位分級管理和使用。 5.排班體現科學、合理、彈性化。

三、醫院感染管理

1.嚴格執行ICU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2.各區域布局合理,分區明確、標識醒目。

3.具有合理的人流和物流的進出通道,最大限度減少各種干擾和交叉感染。 4.感染患者與非感染患者分別安置,特殊感染者應安置在單間病房或進行床旁隔離,必要時啟用負壓病房。

5.未配備空氣凈化系統的病室應定時開窗通風、換氣,每日用紫外線循環風消毒機空氣消毒一次,并做好記錄。

6.做好病室地面及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工作,地面和物表應保持清潔、干燥,每天進行消毒,遇明顯污染隨時去污、清潔與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鐘;物體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2000mg/L季銨鹽類消毒液擦拭;拖布分室使用,標識醒目。 7.落實ICU探視管理制度:

(1)集中探視時間,控制探視人數,盡量減少室內人員的過多流動。

(2)工作人員或探視人員進入ICU病房必須更衣、換鞋、戴口罩、帽子;外出時需更換工作衣、外出鞋。

8.工作人員患有感冒及其他傳染性疾病時應避免接觸患者。 9.嚴格落實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10.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范。

11.留置管道管理符合醫院感染管理相關要求。 12.患者轉出后,醫療儀器及床單位應做好終末消毒。

(1)床單位應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擦拭。

2 (2)各種醫療器械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清潔、消毒。

(3)呼吸機管道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沖洗、晾干后送供應室進行集中滅菌。

13.各類儀器設備及滅菌物品、一次性耗材、消毒液等的管理符合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4.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范處置醫療廢物。

15.按照Ⅱ類環境的要求,每月對病房空氣,無菌物品、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進行衛生學監測。有記錄。

四、質量管理

1.ICU各項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崗位職責等健全,并落實到位,

2.成立ICU護理質量控制小組,定期檢查,及時反饋,體現持續改進;并定期進行質量評析,有記錄。

3.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ICU常見疾病護理常規、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各類儀器設備的操作及各項急救技術操作等。

4.嚴格按照《基礎護理質量標準》落實各項護理工作。

5.嚴格落實《特級護理質量標準》,持續24小時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并詳細記錄。

6.護理人員能夠及時、準確的執行醫囑。

7.護士能夠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護理計劃,實施正確的治療和個性化的護理措施。

8.護理文書書寫符合《護理文件書寫質量標準》。

(1)護理記錄內容需客觀、準確、及時、規范、完整,時間應具體到分鐘。并

3 且使用醫學術語,文字工整、字跡清晰、表達準確、語言通順、標點正確。 (2)每位患者均需建立護理計劃;并能夠根據病情及時修訂。

(3)病情觀察及護理措施、效果記錄應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且具有連續性;護理措施能夠體現時效性和個體性。

(4)護理記錄每小時至少記錄一次,因搶救急?;颊?,未能及時記錄的,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并加以注明。 9.藥品管理

(1)常備藥品做到原盒存放、專人管理、及時補充。 (2)高危藥品專盒存放,標識醒目,管理規范。

(3)急救車內藥品、物品齊全、做到“四固定”,急救藥品物品完好率100%。 (4)嚴格落實毒麻藥品制度,實行專人專柜雙鎖保管,固定基數,護士班班交接,有記錄;毒麻藥品使用中,如有殘余量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置,并做好記錄。 10.各種儀器設備專人管理,定期檢查、維護,班班交接,有記錄。 11.嚴格落實各項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等)。

12.落實患者安全管理目標(包括身份識別、用藥安全、危急值的報告等)。 13.制定并落實防范意外傷害事件的措施(如跌倒、墜床、壓瘡、非計劃性拔管、譫妄等)。

14.制定、培訓、演講并落實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停電、火災、猝死、誤吸、輸液反應、輸血反應、輸液外滲、躁動、自殺、針刺傷、醫院感染暴發流行、重大意外傷害等)。

15.落實患者轉入、轉出交接制度,詳細做好患者的出入室登記。

16.能夠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對患者或家屬進行疾病相關的健康教育,有記錄。

4 (1)主動向患者或家屬介紹病區環境及相關的規章制度。

(2)做好患者或家屬的健康指導工作,主要包括正確指導患者飲食、用藥和活動等。

(3)患者及家屬知曉相關的疾病、藥物、特殊檢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等。 (4)做好患者的康復指導,重視患者的功能訓練。

重癥監護護理質量標準范文第4篇

1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的選擇

根據上海市醫院的整體情況,采取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3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5個ICU進行觀察。

1.2 研究方法及內容

1.2.1 參與性直接觀察方法。

2010年8-12月,研究者通過在重癥監護病房里與護理人員一起工作對病房護理工作模式進行觀察。每個ICU的觀察時間平均為3周。

1.2.2 研究內容。

觀察并記錄病房中護理工作的內容、組織形式、人力資源分配及協調、醫護協作等情況。此外,通過與病人、其他醫務工作者的溝通交流了解病人的滿意度、護士的工作滿意度。

1.3 質量控制

通過文獻回顧,在充分了解ICU相關情況的基礎上確定研究方案。研究者進入現場前接受專業培訓?,F場工作中,研究者與病房護士一起工作,使護理工作保持平常狀態,避免刻意做出改變,減少了由于觀察本身對觀察對象行為的影響。兩名研究者兩次對所有觀察對象的護理活動進行評價,確定兩個觀察者之間的觀察結果有高度的一致性。

2結果

2.1 觀察病房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觀察3家醫院的5個ICU,分別為外科監護病房、心臟外科監護病房、神經外科監護病房和中心監護病房,其中外科監護病房2個。5個ICU在文中分別以字母A-E代表。

2.2 工作模式總結

通過對ICU護理人員、護理活動的參與性觀察,總結并分析每個ICU的護理工作模式。表1具體描述了5個ICU的工作模式。

病房A實行床位分管模式,每個護士不論年資高低均負責2~3位病人的全部護理工作,包括基礎護理、??谱o理、與探視家屬溝通等。護士長一般把病情較重的病人安排給年資較高的護士負責其護理工作;兼任帶教老師的床位護士同時負責臨床帶教工作。病房設正、副護士長,主要負責病房管理、質量監督、溝通協調等,也參與對急危重癥病人的直接護理。輔助人員主要負責運送病人、領取藥物、傳送標本、清潔衛生,不直接接觸病人。

病房B同樣實行床位分管模式,每個護士負責2~3位病人的全部護理工作。正、副護士長及輔助人員的工作職能與病房A基本相同。少數高年資護士只負責協助管理、處理辦公事務,一般不參與直接的病人護理。

病房C實行小組協作模式,護士長根據老中青相結合的原則安排3個不同年資的護士組成一個護理小組,在護理組長的協調下共同負責5~6位病人的所有護理工作。組內低年資護士負責生活護理、體溫測量、導尿管護理等基礎操作。中年資護士負責抽血、補液、心電監護、書寫記錄等護理工作。護理組長每日和醫生共同查房并主動向醫生匯報本組病人情況,此外還負責溝通協調、觀察病情、監督指導。少數高年資護士不擔任組長,只負責臨床帶教、協助管理、病人訪視、搶救配合等工作。輔助人員負責運送病人、清潔衛生、協助生活護理。

病房D實行組內分管模式,每個小組包括1名護理組長、4名床位護士、2名小組護士及1名輔助人員,共同負責12~14位病人的所有護理工作。每個床位護士負責2~3位病人的監護、記錄、補液、抽血等工作。小組護士負責本組病人的膀胱沖洗、體溫測量、血糖測量、鼻飼、靜脈推針、霧化吸入、更換引流袋等護理操作。輔助人員負責運送病人、清潔衛生、協助生活護理。該模式中床位護士、小組護士、輔助人員所分管的床位及所負責的工作都是相對固定的,護理組長主要負責協助管理、臨床帶教,對小組成員的安排協調十分有限,不能充分發揮組長職能,因此,該模式本質上仍屬于床位分管模式。

與病房A、病房B不同,病房D中床位護士只負責病人的連續監護和記錄,能夠使其專注于病人的病情觀察,及早發現細微變化及危險征兆,提高護理的安全性,避免潛在危險。不足之處為小組護士大多為醫院新聘用的輪轉護士,臨床經驗不足、缺乏業務上的監督和指導,很難保證護理的高質量。

病房E實行小組協作模式,每個小組包括護理組長1名、小組護士2名、輔助人員1名,共同負責6位病人的所有護理工作。正、副護士長每日帶領全體護士床旁早查房。護理組長負責書寫特護單、觀察病情、配合搶救、臨床帶教、執行血液透析等??撇僮?。組內高年資護士負責補液、抽血、心電監護、中心靜脈壓監測、配合組長完成各種治療護理工作。組內低年資護士負責生活護理、導尿管護理、口腔護理等基礎操作。輔助人員負責運送病人、傳送標本、清潔衛生、更換床單、協助生活護理。

3討論與建議

3.1 樣本的代表性

本研究涵蓋了不同醫院、不同類型的ICU,對護理工作模式的觀察與總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 工作模式討論

根據研究結果,ICU護理工作模式主要有床位分管模式和小組協作模式,各具優勢與不足,具體討論如下。

3.2.1 床位分管模式。

病房A、病房B、病房D均實行床位分管模式,該工作模式有利于床位護士對所管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治療情況進行整體系統的把握,也有利于護患溝通、情感交流及護患信任關系的建立。

由于未涉及分層分工,床位護士之間往往缺乏溝通協作,高年資護士只能負責指定床位的2~3位病人,不利于其業務職能的最大發揮,未能體現護理服務的公平性和均衡性。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一般負責病情比較危重的病人,相較于低年資護士,要承擔更重的護理任務和責任。但是,由于平均分管床位,其在勞動薪酬、工作職能上未有提高,容易挫傷其工作積極性。少數高年資護士因缺少職業發展階梯而流失到管理和辦公崗位,未能發揮其??茦I務能力及臨床帶教角色。長期不參與直接的床旁護理,妨礙了高年資護士臨床??浦R和技能的及時更新,不利于ICU??谱o理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ICU病人往往病情危重且變化迅速,這種分管模式在病人病情突變、緊急搶救或床位護士需要暫時離開時,缺乏相關支持和指導,不能保證及時高效的搶救措施及對其他病人的不間斷監護,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3.2.2 小組協作模式。

病房C、病房E實行小組協作模式。較之傳統的床位分管模式,小組協作模式不僅可以發揮高年資護士的各種職能,提高其工作積極性,減少骨干人才的流失,也可以較好地體現護理服務的均衡性、公平性和安全性。組內分工協作不僅便于高年資護士對年輕護士的臨床帶教和培養,也有利于不同層次護理人員的良性互動與共同進步。

隨著重癥護理的發展,許多醫院開始嘗試開展小組協作模式。長海醫院胸心外科實行護理組長負責制,較好地滿足了重癥監護臨床需求、充分利用了人力資源[2]。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將ICU護士進行分層使用并成立護理小組,促進了護士業務水平、學習積極性及管理效能的提高[3]。廣東珠海人民醫院開展成組責任制護理模式,實踐證明該模式可以保證危重病人的護理質量、調動護士工作積極性、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4]。南華大學附屬醫院的研究表明,小組協作護理模式可以增加搶救戰斗力、提高急救成功率、提高病人滿意度及組內護士業務素質[5]。

臨床實踐中,小組協作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形式分層,按資分工”的弊端。由于目前對護理組長缺乏明確的崗位職責要求及科學的監督評價、考核競爭機制,很容易形成“低年資護士很忙,高年資護士很閑”的形式分層現象。此外, 對ICU護理人員的分層分工主要是依據年資,對個人能力的體現稍欠缺。如何科學分層,合理分工,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病人的護理需求、發揮各層次護理人員的職能、提升護理質量、促進??迫瞬排囵B仍是臨床上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3.2.3 國外ICU護理工作模式。

國外ICU大都采用跨學科醫療模式(Interdisciplinary Model Of Care, IMOC)[6],護士往往作為多學科醫療小組的一員為病人提供護理服務。醫療小組的其他人員包括重癥醫師、理療師、營養師、藥劑師、呼吸治療師、社會工作者等[7]??鐚W科協作模式不僅可以改善臨床結局,提供優質服務,還可以促進不同學科間的協作和交流,充分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知識和技能[8]。

目前,我國也越來越重視跨學科醫療協作。廣東省中醫院開展了層級全責醫護聯動工作模式,不僅促進了醫護患之間關系融洽,提高了病人滿意度及護理服務質量,還使得醫護資源配置得到最合理優化,有效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9]。解放軍第309醫院根據病人需求成立了大器官移植多學科護理指導小組,不僅可以滿足圍手術期護理質量要求,有效避免護患被動適應和滯后適應,還體現了安全護理的宗旨,增強了護士的職業認同感[10]。

隨著重癥醫學的發展,重癥護理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延伸。為適應這一發展變化,國外出現了許多新的拓展模式,例如為危重病人提供早期干預的醫療急救小組(Medical Emergency Team, MET)、快速反應小組(Rapid Response Team, RRT)、重癥拓展小組(Critical outreach team) [11,12,13,14],以及重癥病人出院后的社區跟進護理模式、社區診所咨詢模式[15,16]。這些拓展的ICU工作模式為我國重癥護理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

3.3 建議

科學合理的工作模式可以調動各層次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使每個層次的護理人員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同時尊重不同層次人員的勞動,認可其貢獻和價值。醫院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應結合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特點,改進和完善ICU護理工作模式,為病人提供優質、安全、高效的重癥護理服務。針對目前護理工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及國外發展趨勢,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3.3.1 完善小組協作護理模式。

科學分層,合理分工,使崗位職責與能力相匹配,促進各層次護理人員的良性互動和共同進步。逐步完善護理組長的選拔任用、培養考核、監督競爭、獎勵促進機制,不斷充實、拓展、延伸護理組長的崗位職責,持續改進護理工作模式,使其可以充分發揮業務能力,不斷提升護理質量。

3.3.2 發展跨學科協作模式,促進重癥護理同步發展。

積極參與主治醫師查房、科內院內會診和疑難、死亡病例討論。根據病人需求組織多學科查房或多學科服務小組,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交流。及時跟進醫療技術發展,不斷拓展延伸??谱o理實踐,促進??谱o理能力和重癥護理質量的提高。

3.3.3 探索重癥護理的拓展模式。

在學習借鑒國外拓展模式的基礎之上,結合重癥病人的臨床需求,積極探索適合我國情況的重癥護理服務模式,填補醫療服務體系空白,不斷提升重癥護理服務質量。

3.4 研究的局限性

重癥監護護理質量標準范文第5篇

一、雙鼻式鼻塞吸氧的應用 【目標】

病人經鼻塞吸氧后,低氧血癥得到糾正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及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一下容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連接氧氣流量表與氧源

(2) 打開氧氣流量表,按醫囑調好流速以供給鼻導管 (3) 將鼻塞置入鼻孔。

(4) 將兩根塑料管分別固定在病人的耳朵上及下巴(頦)下。 (5) 輕柔調節塑料管上的滑片,固定好鼻導管。

3. 觀察病人以下的任何異常變化 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生命體征和總體狀況。 4.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措施。 【結果標準】 1. 正確給氧。

2. 病人的PAO2或SAO2/SPO2水平提高 3. 準確記錄

二、氧氣面罩的應用 【目標】 病人經氧氣面罩吸氧后,低氧血癥得到糾正。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及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容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連接氧氣流量表與氧源

(2) 打開氧氣流量表,按醫囑調好流速以供給面罩。 (3) 選擇合適的面罩戴在病人的嘴巴及鼻子上。

3. 觀察病人以下的任何異常變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生命體征和總體狀況。 4.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措施 【結果標準】 1. 正確給氧。

2. 病人的PAO2或SAO2/SPO2水平提高 3. 準確記錄

三、持續脈搏血氧含量監測 【目標】

病人經持續脈氧監測后準確測得動脈血氧含量,以反應氧合狀況。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選擇合適型號的感應器。 (2) 把感應器至于有足夠血流灌注的位置并定期更換部位。 (3) 觀察波形,注意是否有人為干擾或出現低灌注狀態。 3. 注意觀察并記錄病人的氧合狀況及臨床表現。 4.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措施。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動脈血氧含量得到持續準確的監測。 2. 早期發現潛在并發癥并采取相應的適當措施。 3. 準確記錄

四、口咽通氣道的置入 【目標】

病人被安全有效的置入口咽通氣道,維持氣道開放。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通過測量嘴角到耳朵中部的長度,選擇合適型號的口咽通氣管。

(2) 持口咽通氣管彎曲末端,置入口咽部。

(3) 往舌根后繼續插入口咽通氣管的2/3,或插入直到其凸緣與病人的鼻子平行為止。

(4) 旋轉口咽通氣管180度,使其尖端指向喉嚨處。 (5) 把通氣管的余下部分推入病人口內,使其咬合處在病人上下牙齒之間即可。 (6) 用帶子固定好通氣管,確保安全。 3. 如果需要,可經口咽吸引。

4.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1)生命體征及總體狀況。2)呼吸模式。3)分泌物的性質。 5.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措施。

6. 必要時或每2小時更換1次口咽通氣管的位置。 7. 每4~8小時,做口腔護理1次 8. 每天更換口咽通氣管1次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氣道安全開放。 2. 準確記錄。

五、氣道插管的置入 【目標】

病人被正確插入氣管插管,維持氣道開放。 【標準程序】

1.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出現的危險因素

(1)選擇合適型號的氣管插管,檢查是否漏氣。 (2)確保喉鏡以及其他必需儀器的功能完好。 (3)取出病人義齒。

(4)準備好可能需要的鎮靜劑及肌松劑。 (5)給病人吸入純氧。 (6)給病人取適當體位。

(7)必要時,在病人的環狀軟骨上施壓。 (8)持續監測SaO2/Spo2。

3.驗證氣管插管位置正確后,確保其固定在位。 4.必要時吸痰。

5.觀察病人的呼吸及血流動力學狀況。 6.在病歷上記錄護理措施。 【結果標準】

1. 正確置入氣管插管。 2. 持續病人氣道開放。

3. 無并發癥發生,如吸引所致氣道損傷。 4. 準確記錄。

六、氣管插管的護理 【目標】

需氣管插管的病人維持人工氣道開放,并使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減少至最少。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出現的危險因素

(1)定時觀察刻度標記(正常成人一般女性:氣道開口至平門齒處20~22cm,男性:為24~26cm,評估氣道插管的位置或通過其他的方法如拍攝胸片來確定。 (2)用固定帶固定氣管插管,防止其移位和脫出。

(3)根據需要通過口咽或氣管插管吸痰,保持氣道通暢和清潔。 (4)定期 或必要時檢查氣囊壓力。 3.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 (1)呼吸模式。 (2)SaO2/Spo2水平。 (3)分泌物的性質及量。 (4)生命體征及總體狀況。 4.應早期觀察

(1)氣管插管并發癥的征象:扭曲、阻塞、移位。 (2)嘴角或舌部的壓力傷。 5.在病歷上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維持病人氣道開放。

2. 并發癥的發生減少至最少,如嘴角的壓力傷、氣管插管的移位阻塞。 3. 準確記錄。

七、氣管切開 【觀察要點】 在24小時內

1. 有無出血、皮下氣腫、氣胸。 2. 氣管切開套管有無移位。 24~48小時后 1. 切開處是否感染。

2. 有無氣道阻塞、吞咽困難、氣管食管瘺。 3. 病人全身情況,有無呼吸困難、聲嘶、面色等。 4. 氣道痰液性狀、量、顏色及氣味。 5. 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及傷口情況。 6. 有無咳嗽,能否有效咳痰。 7. 病人心理狀況,對疾病了解情況。 【護理措施】

1. 適宜環境

病室安靜、清潔、空氣新鮮,室內保持在18~22°C,濕度保持50%~60%,氣管套口蓋2~4層紗布,定時消毒室內空氣。

2. 術后體位

抬高床頭30~45度,使頭部舒展(全麻下行氣管切開者應去枕平臥6小時)。要經常轉動體味,防止壓瘡。給病人翻身時,應使其頭、頸、軀干處于同一軸線,防止套管旋轉角度太大,影響通氣而窒息。

3. 飲食護理

術后進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 4. 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

5. 保持呼吸道通暢

及時吸出氣管內分泌物,鼓勵、教會病人咳嗽、排痰,防止肺部感染和套管阻塞。床邊放置吸痰盤,(盤內備無菌有蓋罐兩只,一直放無菌紗布數塊,一直放無菌生理鹽水;無菌持物拑一把、彎盤、棉簽、濕化液等),吸痰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吸痰前高濃度給氧2~3分鐘,用聽診器聽痰鳴音,確定痰液位置,然后快速、準確、輕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將吸痰管上下提插。一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兩次至少間隔3~5分鐘,壓力為33.2~53.2kPa,吸痰盤每日更換,備好搶救藥品、吸引器、氧氣、監護設備等。

6. 妥善固定氣管套管??厶坠艿目噹删o適宜,以通過一指為宜,以防套管脫出而導致呼吸困難。

7. 帶氣囊的氣管套管,注意就置后損傷氣管粘膜,至氣管壁壞死,導致術后氣管狹窄。遵醫囑定時放氣或更換金屬套管。 8. 加強氣道濕化,遵醫囑滴入濕化液、霧化吸入等。

9. 預防局部感染

金屬內套管每班取出清潔消毒,先用過氧化氫浸泡軟化干痰痂,徹底洗凈,然后用消毒液浸泡,再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方可使用。經常檢查創口周圍皮膚有無感染或濕疹,每班消毒并更換紗布墊,保持清潔干燥,遇污染隨時更換。

10. 術后遵醫囑,酌情使用抗生素。

11. 心理護理

病人經氣管切開后不能發聲,需專人訓練其用手語和筆談等方法表達其需要,常見事物可使用語言牌,以利于溝通交流,預防病人因煩躁而自己將套管拔出,必要時用約束帶固定雙手。

12. 拔管前需試行堵管,注意觀察病人的呼吸情況,如發聲正常,呼吸平穩,可于24~48小時后拔管,拔管后繼續觀察1~2日,傷口處以蝶形膠布拉緊皮膚,一般不需縫合 【健康教育】

1. 向病人講解手術前后注意事項及手術進程中如何與醫務人員配合。

2. 指導長期使用呼吸機的病人加強自我呼吸鍛煉,爭取早日脫機,早日拔管。

3. 促使病人加強營養,多飲水,避免到人多或空氣污染重的地方,防止肺部感染和套管阻塞。

4. 告知病人及家屬不可用手拔掉氣管套管,以防套管脫出而導致呼吸困難。

5. 對出院病人,應教會家屬每日清潔氣管內套管;防止分泌物結痂、阻塞套管;分泌物咳出及時擦拭,保持清潔。

八、氣管插管套管的氣囊檢測 【目標】

病人的氣管插管套管的氣囊應適當充氣。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應注意以下出現的危險因素

(1) 在檢查氣囊壓力之前先評估病人的狀況如SaO2/Spo

2、BP、脈搏。

(2) 經氣管插管套管或口咽徹底吸除分泌物。 (3) 運用最小閉合量(MOV)技術檢測氣囊壓:1)連接注射器與套管的瓣膜;2)把聽診器至于氣管區域聽氣道呼吸音的變化;3)抽空氣囊直到可從嘴巴及鼻腔聽到氣流聲為止;抽空氣囊后,可聞及粗糙的干羅音;4)注入空氣直到聽不到干羅音為止。

3. 如發現高壓氣囊,尋找原因,并給以必要的干預。

4.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

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生命體征和總體狀況。 5. 在病歷上記錄護理干預。

6. 每天或必要時隨時進行氣囊壓力檢查。 【結果標準】

1. 在檢測病人的氣囊壓力的過程中使病人的不適減至最小。 2. 無并發癥發生,如漏氣或氣管黏膜壞死。 3. 準確記錄。

九、經口—咽和鼻—咽吸引 【目標】

病人經口—咽和鼻—咽吸引保持上呼吸道通暢開放。 【標準程序】

1. 評估病人病情及吸痰的要求。

2.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3. 尋求并認定的合作使其咳出氣道內分泌物。 4.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需要吸痰時先充分氧合病人,防止吸痰時導致低氧血癥。 (2) 維持適當的吸引壓力。 (3) 插入吸痰管時勿吸引。 5. 病人猛烈咳嗽時停止吸痰。

6.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分泌物的性質。(4)生命體征及總體狀況。 7.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上呼吸道通暢清潔干凈。 2. 準確記錄。

十、經氣管插管/套管內吸引(傳統技術) 【目標】

病人經氣管插管/套管內吸引保持氣道清潔,并使其發生并發癥的危險降至最小。 【標準程序】

1. 評估病人病情及吸痰的需求。

2.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3.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需要吸痰時先充分氧合病人,防止吸痰時導致低氧血癥。 (2) 選擇合適的吸痰管。 (3) 嚴格遵守無菌技術。 (4) 插入吸痰管時勿吸引。 (5) 維持適當的吸引壓力。

(6) 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0~15秒。

4.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分泌物的性質。(4)生命體征及總體狀況。 5.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氣道維持開放 2. 準確記錄

十一、經氣管插管/套管內吸引(密閉系統技術) 【目標】

病人經經氣管插管/套管內吸引保持氣道清潔,并使其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將至最小。 【標準程序】

1. 評估病人病情及吸痰的需要。

2.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3.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需要吸痰時先充分氧合病人,防止吸痰時導致低氧血癥。 (2) 置入吸痰管至標定的刻度,然后壓住調節瓣開始吸引(適度)。

(3) 輕輕地完全退出吸痰管。

(4) 沖洗吸痰管:1)在10ml注射器內準備沖洗液(生理鹽水);2)連接注射器與沖洗口;3)將注射器內液體緩慢推入沖洗口內;同時壓往調節瓣;4)持續沖洗吸痰管至清潔為止。

4.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分泌物的性質。(4)生命體征及總體狀況。 5.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氣道維持通暢開放。 2. 準確記錄。

十二、無創機械通氣(MVM裝置) 【目標】

病人經無創通氣支持后獲得足夠的氧氣及氧合。 【標準程序】

1. 評估病人及機械通氣的要求。

2.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3.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選擇合適型號的面罩,并配置好合適的BVM裝置通路。 (2) 確保氧供通暢開放。

(3) 觀察機械通氣的效果:1)BVM裝置不漏氣。2)充分吸入氣體。3)明顯的胸部運動。4)SaO2/Spo2水平提高。 4. 準備好氣管插管。

5. 在病歷上記錄下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氣道保持通暢。 2. 病人氧合狀況得到改善。 3. 準確記錄。

十三、間歇正壓通氣(IPPV)病人的管理 【目標】

行IPPV病人得到足夠的通氣,并發癥較少至最小。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病人的安全:1)進行吸機功能檢測。2)對潛在的氣體、氧氣及電危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3)保持氣管插管及呼吸機管路安全在位。4)設置適當的報警范圍。

(2) 氣管插管的護理:1)維持病人氣道通暢。2)充分濕化。3)保持氣管插管的位置正確。4)必要時隨時檢查氣囊壓力。

3. 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呼吸模式和力度,機械通氣和氧合狀況。

4. 記錄設置的呼吸機參數和病人的呼吸周期特點。

5.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如 1)通氣不足、通氣過度。2)血流動力學的不穩定。3)持續氣道高壓。4)低潮氣量。5)精神狀態的變化。 6. 注意呼吸機的功能失常。 7.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通氣及氧合狀態得到提高。

2. 在IPPV期間無并發癥發生,如過度通氣/通氣不足或氣壓傷。 3. 準確記錄。

十四、支氣管鏡檢查的配合 【目標】

給病人行安全有效的支氣管鏡檢查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采用無菌技術準備支氣管鏡及附件。 (2) 處理分泌物時采取妥當的預防措施。 (3) 遵醫囑調節氧濃度。

(4) 遵醫囑使用鎮靜劑或采取局麻。 (5) 需要時使用咬合器(牙墊)。 (6) 在行支氣管鏡檢查時配合醫生。

3. 在整個過程中觀察血流動力學及呼吸狀況的變化。 4. 適當隔離器械。

5. 需要時適當分隔標本并貼上標簽。 6. 在病歷上記錄下該程序。 【結果標準】 1. 給病人實施安全有效的支氣管鏡檢查。 2. 發現并發癥及時治療。 3. 準確記錄。

十五、胸腔引流管置入的配合 【目標】

胸管被安全置入病人的胸腔,正確接入引流系統。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評估病人的配合情況及對該程序的理解水平。 3. 注意一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準備好置入部位。

(2) 在置入過程中配合醫生操作。

(3) 采用無菌技術連接胸腔引流管與引流系統。 (4) 如果需要可將引流系統與吸引器連接。 (5) 用無菌敷料覆蓋住置入部位。 4. 確保胸腔引流管安全在位。 5. 確保引流系統功能完好。

6. 置入胸腔引流管后行胸部X片檢查。

7. 觀察病人,注意任何異常變化

1)生命體征2)引流物的色與量。3)漏氣。 8. 記錄下護理措施。 【結果標準】 1. 病人被安全置入胸腔引流管。 2. 引流系統連接正確。 3. 整個過程無并發癥發生。 4. 準確記錄。

十六、胸腔閉式引流管理 【目標】

經胸腔閉式引流系統將病人胸腔內的氣及(或)液體安全有效地引流出來。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保持引流系統功能正常,如果需要可遵醫囑連接吸引器。 (2) 確保病人體內的引流管安全在位。 (3) 維持水封瓶的密閉性。

3. 處理血及體液時采取全面防范措施。

4. 定時輔助病人做咳嗽及深呼吸運動。 5. 評估病人的疼痛水平,需要時給予麻藥。 6. 評估病人的呼吸模式。

7. 觀察、記錄、報告引流物的量及性狀. 8. 觀察并發癥并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 【結果標準】

1. 病人胸膜腔內的氣液體被有效的引出。 2. 維持水封瓶的密閉性。 3. 準確記錄。

十七、胸腔引流管的拔除 【目標】

采用無菌技術安全舒適的拔除胸腔引流管。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評估病人的疼痛水平,需要時可使用麻藥。 (2) 采用無菌技術輔助醫生拔除胸管。 (3) 教會病人在拔除胸管前立即呼氣后摒棄。 (4) 用無菌敷料封住傷口。 3. 處理體液時采取全面預防措施。

4. 觀察,記錄和報告拔除部位的狀況,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出現情況的原因、發病過程及可能的并發癥。 5. 記錄引流物的量和性狀。 6. 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及呼吸狀況。 【結果標準】

1. 整個過程使病人的不適感減到最小。 2. 早期發現并發癥并積極治療。 3. 準確記錄。

第二節

循環系統

一、 持續心電監護 【目標】

使用心電監護儀持續監測心動活動,保持早期發現心率和心律的變化。 【標準程序】

1. 確定需要行電生理監測的病人。 2. 評估病人生理、心理狀態。

3.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4.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必要時擦洗病人的胸部皮膚。

(2) 在病人的適當部位放置電極片并與心電監護儀的到連線連接。

(3) 正確設置報警線。

(4) 使用心電監護儀時注意對可能發生的電危險采取防范措施。

(5) 檢查電極片必要時重新更換。

5. 觀察心律和心率,定時或需要時記錄心律和心率。 6. 對威脅生命的心律失常立即采取措施,并報告醫生。 7.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心電監護得到持續監測。

2. 無意外并發癥發生,如放置電極片處皮膚的 刺激及破損。 3. 準確記錄。

二、 十二導心電監護 【目標】

正確使用十二導心電監護儀監測病人的綜合心電活動。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必要時擦洗病人的胸部皮膚。

(2) 正確放置電極片,并與十二導心電監護儀連接。 (3) 確保皮膚與電極片的完全接觸。 (4) 對可能發生的點危險采取防范措施。 3. 選擇最能代表心電活動的盜鏈記錄心律。

4. 報告異常心律,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遵醫囑即刻采取措施。 5.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記錄一個正確清晰的十二導心電圖。 2. 迅速鑒定并治療心律失常。 3. 準確記錄。

三、 電復律 【目標】

安全及時的給病人行電復律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確保胃腸外給藥途徑靜脈管路的開放。 (2) 給鎮靜劑后觀察病人的呼吸狀態。

(3) 如果可能的話,觀察基本心電圖或十二導心電圖。 (4) 準備好所有心肺復蘇的藥物和設備。 (5) 在胸部的合適的部位上粘上導電凝膠墊。 (6) 確保選擇同步按鈕。

(7) 確保所有工作人員離開病人、病床及儀器。 (8) 評估病人的脈搏、總體狀況和反應。 3. 完成上述操作后,使病人處于適當舒適的體位。 4. 若遇到并發癥及時處理。 5. 電復律后查十二導心電圖。 6.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及時對病人行電復律。 2. 確保工作人員及病人的安全。 3. 及時發現并發癥并處理。 4. 準確記錄。

四、 電除顫 【目標】

安全及時的給病人行電除顫。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評估出現的室顫和無脈性心動過速。 (2) 平躺病人。

(3) 若可能,查基本心電圖。

(4) 準備好所有心肺復蘇的藥物和設備。 (5) 在胸部的合適的部位上放上導電凝膠墊

(6) 根據想達到的水平或使用制定好的推算方法選擇能量。 (7) 確保所有工作人員離開病人、病床及儀器。 (8) 評估病人的脈搏、總體狀況和反應。 (9) 除顫后查心電圖。

3. 如果發生并發癥,即可采取措施。 4.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及時對病人行電除顫。 2. 確保工作人員及病人的安全。 3. 及時發現并發癥并處理。 4. 準確記錄。

五、 動脈血壓監測

經動脈血壓監測持續測得病人動脈血壓,準確的反應了他或她的血流動力學狀況。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正確并緊密連接換能器與電纜線。 (2) 確保換能器與心臟在同一水平,歸零。 (3) 確保整個系統無氣泡、無扭曲。

(4) 使用適當的沖洗裝置維持系統通暢開放。 (5) 設立適當的報警范圍。

3. 觀察異常,注意任何異常狀況,如:1)系統連接不良。2)動脈循環的阻塞。3)置管部位的感染。 4. 觀察波形及數值的異常。 5.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動脈血壓得到持續監測。 2. 早期發現潛在的危險并采取適當措施。 3. 準確記錄。

六、 中心經脈導管的置入 【目標】

安全置入病人的中心靜脈導管,正確連接壓力換能器。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正確并緊密連接換能器與電纜線。 (2) 確保換能器與心臟在同一水平,歸零。 (3) 確保整個系統無氣泡、無扭曲。 (4) 以足夠的壓力維持系統通暢開放。 (5) 設立適當的報警范圍。

3. 觀察異常,注意任何異常情況,如:1)炎癥與感染的跡象與癥狀。2)出血及血腫。3)并發癥如氣胸。

4. 記錄并報告

1)日期、時間和置入導管的部位及刻度。2)中心靜脈壓。3)置入部位的狀況如:出血。 【結果標準】

1. 安全置入斌人的中心靜脈導管。 2. 正確連接換能器與電纜線。 3. 整個過程無并發癥發生。 4. 準確記錄。

七、 中心靜脈壓(CVP)監測 【目標】

經CVP監測準確得病人中心靜脈壓力,以反映他或他的血流動力學狀況。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對于持續CVP監測:1)正確并緊密連接換能器與電纜線。2)確保換能器與心臟在同一水平,歸零。3)確保整個系統無氣泡、無扭曲。4)使用適當的沖洗裝置維持系統通暢開放5)設立適當的報警范圍。6)注意觀察異形波形。

(2) 非持續性CVP監測:1)正確緊密連接液體壓力計系統。2)確保整個系統無氣泡、無扭曲。3)使零點與心臟在同一水平,測量CVP。4)觀察隨著呼吸運動壓力計內液體的水平擺動。

3. 觀察異常,注意任何異常情況,如:1)監測系統的脫落、阻塞。2)導管所致膿毒血癥。3)氣體栓塞。 4.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1. 病人的中心靜脈壓得到準確監測。 2. 早期發現潛在的危險并采取適當措施。 3. 準確記錄。

八、 中心靜脈壓導管的拔除 【目標】

采用無菌技術安全舒適拔除病人的中心靜脈導管。 【標準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屬解釋病因、發病過程極可能的并發癥。 2. 注意以下易出現的危險因素

(1) 撕開敷料,拔除導管時注意采取防范措施。 (2) 在拔管處施以人工壓力維持至少5分鐘或根據需要至血止為止。

(3) 用0.5%碘伏消毒拔管處后以繃帶或無菌紗布覆蓋。 3. 定期觀察穿刺部位,防止出血。

4. 教會病人發現任何出血應及時報告醫護人員。 5. 記錄護理干預 【結果標準】

重癥監護護理質量標準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分析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預防措施。方法:以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作為研究案例,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結果:當前存在護理人員綜合素質低、病區管理不到位、交接工作不到位、醫護人員自身因素等隱患。結論: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管理的過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結合當前預防指導的實際要求,必須從實際情況入手,做好后續預防指導工作,減少不良因素。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不安全因素;預防措施

為了保證患者的住院安全,在具體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對可能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護理指導涉及到的影響因素有很多,結合其中存在的安全性問題,在后續護理指導中必須明確因素的類型,從源頭入手,做好預防指導工作,保證新生兒護理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1.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護理的不安全因素

在重癥監護病房內如何做好護理指導是關鍵,但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在整個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護理隱患,以下對不安全因素分析。

1.1護理人員綜合素質低

根據現有護理指導的注意事項和實際情況等,在后續護理和培訓的過程中必須了解實際護理內容。當前個別醫護人員的工作能力差,對服務類型掌握不到位,甚至存在工作失誤的現象。在新生兒護理的過程中需要和家屬保持密切的聯系,及時進行溝通,但是當前缺少必要的溝通,引起很多其他糾紛。

1.2病區管理不到位

在病區管理的過程中,涉及到的醫療器械設備比較多,在監護室患者需要采用呼吸機,室內空氣中氧的濃度比較高,由于儀器設備比較密集,用電負荷量比較大,容易出現漏電的情況,在病區管理的階段必須引起重視,確定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關鍵,由于對病區管理不合理,容易帶來不良影響,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引起重視,在現有基礎上合理進行防護,避免出現異常。

1.3交接工作不到位

由于新生兒住院流程復雜,需要做好具體交接工作,若患兒入院沒有家屬陪伴,則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膚破損的情況,此外注射部位容易感染,在整個護理指導的階段,整體安全隱患有很多,結合交接工作的實際要求和其他情況等,需要提前做好溝通工作,結合當前實際應用要求,如果存在交接處理不到位或者其他異常情況,都會導致安全隱患增加。

1.4醫護人員自身因素

在實際工作中對看護管理有嚴格的要求,必須嚴格遵守現有的護理指導模式實施。但是當前存在工作無法落實的現象,新生兒沒有及時陪護,基礎護理不到位。喂奶、換尿布和洗澡等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如配奶污染、喂奶時嗆奶而窒息、洗澡時燙傷、墜床、箱溫驟變、光療時眼罩脫落及會陰暴露、俯臥位沒有監護或血氧探頭包裹太緊等。在穿刺過程中必須從當前護理指導現狀實施,進行穿刺指導,避免出現意外事故。部分患兒病情嚴重,治療繁瑣,在整個過程中必須對各項工作進行記錄,由于護理編制不足,導致護士不能很好的休息,精神比較緊張,心情煩躁。

2.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護理的預防措施

根據當前重癥監護病房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在整個階段必須進行防護護理,提升穩定性。以下對具體措施分析。

2.1做好病區環境管理

根據當前病房管理的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在后續實施階段需要嚴格按照預防管理內容和要求等實施。根據新生兒查對和交接處理要求和基本要求等,在病房安全化管理的階段,提前制定合適的應急預案。在病房管理過程中必須掌握基本防范原則,在基本處理的過程中,安全化管理很重要,為了避免出現異常情況,在病區管理階段,病區配有錄像設備;禁止工作人員濕手操作電源;夜間停電禁止使用明火,室內安裝應急燈,備有手電及滅火器,進行全員消防知識培訓,提升火災防范意識。此外防護處理很關鍵,在現有基礎上掌握安全防護的相關理論,合理實施,盡量滿足需求[1]。

2.2防范醫療糾紛

在整個過程中制定新的入院護理指標,此外醫護人員自身的語言和行為等都對護理安全有一定的影響,在具體工作過程中需要做好記錄工作。根據當前檢查時間、核對信息的內容方式和聯系卡等方面信息等,出院后對聯系卡、出院結賬單等進行審核。必要的情況下和家屬進行口頭指導,讓其掌握相關育兒知識。只有做好實際防護處理工作,才能增加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對雙方起到良好的作用[2]。

2.3強化基礎護理

根據當前重癥病房監護實際防護處理的要求可知,為了避免出現處理不到位和其他異常情況,必須做好穿刺部位的處理工作。穿刺部位采用垂直穿刺方式,為了避免出現滲漏或者其他異常反應,需要進行基礎護理指導。對于低鈣患者需要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補鈣,但是鈣劑對局部血管帶來較強的刺激,有可能發生滲漏。心衰、休克者需輸注多巴胺等刺激性藥物,因維持時間長,穿刺局部常出現皮膚蒼白,甚至壞死等缺血缺氧性改變。在整個過程中需要進行基礎護理指導,觀察是否存在繼發性現象,做好記錄。

2.4提升醫護人員綜合能力

根據當前實際護理指導的內容和要求等,在后續過程中需要及時進行預防護理。規章制度類型多,整個階段必須嚴格按照實際護理指標要求實施。必要的情況下進行醫患溝通,給予家屬鼓勵和幫助,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后,能及時發現病情的變化,盡快進行處理,滿足當前實際護理需求[3]。

結束語

針對當前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存在的護理不安全因素,在實施階段需要做好實際指導工作,嚴格按照流程要求實施,只有滿足實際護理流程需求,才能讓患者得到休閑,緩解壓力。

參考文獻:

[1]孫秀紅,桑桂華.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預防措施分析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5):219.

[2]文海燕.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預防措施探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1):762-763.

[3]張雪.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預防措施[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06):210-211.

上一篇:職業醫師培訓合格證明范文下一篇:武漢江夏區3303工廠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