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言文之翻譯范文

2023-09-16

文言文之翻譯范文第1篇

我認為, 要正確地翻譯文言文, 除遵循上述的要求和原則外, 還必須弄清楚下面文言文翻譯中常出現的幾種失誤形式及其解決的辦法。

一、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

在文言文中, 凡是國名、地名、人名, 官名、帝號, 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 在翻譯時都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不用翻譯, 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代漢語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 以其無禮于晉。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 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

二、以今義當古義

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展, 意義已經變化了, 有的詞義擴大, 有的詞義縮小, 有的詞義轉移, 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 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 要根據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 決不能以今義當古義。下面幾例翻譯均是不妥的。

1. 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門豹治鄴》)

譯成:這個女子品質不好……應該再找個品質好的女子。

句中的“好”屬于詞義擴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 而現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質, 對人、對事、對物都可以修飾限制。譯句應改成“這個女子長得不漂亮”。

2. 使者大喜, 如惠語以讓單于。 (《蘇武傳》)

譯成:使者聽了很高興, 按照?;菡f的來辭讓單于。

句中的“讓”屬于詞義縮小, 在古代漢語中既可以表“辭讓、謙讓”之意, 又可表“責備”之意, 而現在只用于“辭讓、謙讓”的意思。譯句中的“辭讓”應改為“責備”。

3. (虎) 斷其喉, 盡其肉, 乃去。 (《黔驢技窮》)

譯成:老虎咬斷驢子的喉嚨, 吃完驢子的肉, 才到樹林中去。

句中的“去”是詞義轉移, 由古義“離開某地”的意思, 后來轉移為“到某地去”。意義完全相反。譯句中的“才到樹林中去”應改為“才離開”。

4.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師表》)

譯成:先帝 (劉備) 不認為我卑鄙無恥。

句中的“卑鄙”屬于感情色彩變化, 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 指地位低下, 見識淺陋?,F在是貶義詞, 指人的行為或品質惡劣。譯句中以今義當古義, 應改為古義。

三、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

例如:以相如功大, 拜上卿。譯成:以藺相如的功勞大, 拜他為上卿。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 應當譯成“因為”, 也沒有把“拜”譯出來, 應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

四、詞語翻譯得不恰當

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譯成: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譯句中把“愛”譯成“愛惜”不當, “愛”有愛惜之意, 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五、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

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 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助詞, 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 沒有實在意義, 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 或者起語氣詞作用的助詞, 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 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 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翻澤時, 因為沒有相當的詞可以用來表示它, 所以應該刪除不譯。比如, 表示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 在翻譯時應該從譯句中去掉, 并在適當的地方加上判斷詞“是”。

六、省略成分沒有譯出

文言文中, 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 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整。如:權以 () 示群下, 莫不響震失色。 (司馬光《赤壁之戰》) 譯成:孫權給群臣看, 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是的“以”后面省略“之”, 指代曹操的書信, 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 應該在“孫權”的后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 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

七、該增添的內容沒有增添

在翻譯時, 有時為了文句符合現代漢浯的習慣, 必須增添一些內容, 才算恰當。如:今劉表新亡, 二子不協。譯成:現在劉表剛剛死亡, 兩兒子不團結。在數詞“兩”后邊加上量詞“個”, 語氣才顯得流暢。

八、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

一般說來, 文言文翻譯必須要尊重原文的內容, 不能根據個人的好惡增添一些內容, 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否則, 就會造成失誤。例如: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譯成:很多人在一起走, 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并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里面。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的人”, 原句中沒有這個內容, 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 刪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應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

沒有把全句的意思說出來, 只說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樂乎?”譯成:孔子說:“學習后要復習, 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譯句把“時”的意思漏掉了, 應該在“復習”前加上“按時”二字, 才是意思完整的譯句。

十、譯句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

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在翻譯時, 一般要恢復成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 未得。若譯成“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 沒有找到”就不妥, 因為原句是定語后置, 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正確的翻譯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 卻沒有找到。

文言文之翻譯范文第2篇

一、《孟嘗君列傳》原文節選及翻譯

【原文】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

之,以故傾天(使„„傾倒)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孟嘗君姓田名文)等。..

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后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腿?,孟嘗君已使使存問,獻遺(贈與)其親戚。 .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团?,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蛻M,自剄(jǐng 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歸孟嘗君。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

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Jīng)陽君為質于齊,以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將入秦,賓客莫欲其行,諫,不聽。蘇代謂曰:“今旦代從外來,見木禺(ǒu)人與土禺人相與語。

木禺人曰:‘天雨,子將敗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敗則歸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國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為土禺人所笑乎?”孟嘗君乃止。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剛剛喪夫,最初指卓文君丈夫去世不久),好音。故相..

如繆(miù假裝) 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孫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殺,一錢不分也!”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第(只要)俱(一同)如(到)臨邛,從昆弟(兄和弟,比喻親密友好)假猶足為生,何到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壚(lú酒肆),相如自著犢鼻裈(kūn,圍裙)與保庸(傭人)雜作(一起工作 ),滌器于市中。

卓文孫聞而恥之,為杜門(閉門)不出。昆弟諸公更(gēng)請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馬長卿(相如字),長卿故(本來)倦游,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縣令的客人),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

三、《項羽本紀》節選

【原文】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shuì)曰:“漢有天下太半(大半,多半。),而(遞進,而且)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通“疲”,疲憊)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趁著)其機而遂取之。今釋(放走)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留下禍患)?也。”漢王聽之(他們的建議)。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使動用法,使……停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表承接,不譯)擊楚軍。

四、負荊請罪

【原文】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

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

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已而(不久)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于是舍人相(動作偏指一方)與諫曰:“臣...

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不譯)視廉將軍孰與(與誰相比,哪個更„„)秦王?”曰:“(主語)不若(賓語)也。”相如曰:..

“夫(發語詞)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的原因)不敢加兵(出兵)于(向)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

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的原因)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頗聞之,肉袒(裸露)負荊(荊條),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

寬之(我)至此也。”卒(終于)相與歡,為刎頸之交(誓同生死的好友)。

五、節選的是《史記》中《刺客列傳》的第一部分。魯人曹沫

【原文】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

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原文】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腹c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疑問句賓語前置。)”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以..

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的)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

首,下(動詞)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 .......

【原文】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發語詞)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

天下之援,不如與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歸還)予魯。 ....

文言文之翻譯范文第3篇

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晏子使楚》) 譯文: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了,只是葉子的形狀很相像,它們果實的味道卻不同。

2.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譯文:圣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3.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人琴俱亡》)

譯文:為什么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 4.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人琴俱亡》) 譯文:就要來轎子去奔喪,一路上都沒有哭。 5.因慟絕良久。(《人琴俱亡》)

譯文:于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死過去。 6.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記》)

譯文:(小潭)由整塊石頭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 來露出水面。

7.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小石潭記》)

譯文: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著,纏繞著,搖動著,連綴著,參差不 齊,隨風飄蕩。

8.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小石潭記》)

譯文: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都沒有。 9.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譯文:陽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呆呆地停在那里, 一動也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樂。 10.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譯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水流)像長

蛇爬行那樣彎曲,有的地方露出來,有的地方被掩沒了,隱隱約約可以看得出。 11.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記》)

譯文: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什么地方。 12.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

譯文: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

1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游》)

譯文: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1 1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游》)

譯文: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閑人罷了。

15.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譯文: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16.如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

譯文:如果(官吏)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八下翻譯句子

1. 只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譯: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把它稱作千里馬。 2.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譯: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當作普通馬來喂養。 3.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譯:驅使它,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鳴,卻不懂得它的意愿。

5.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不認識千里馬吧。 6.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譯:這是簡陋的屋,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 7.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譯:苔蘚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 8.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譯:到這里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9.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譯: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耳鼓,也沒有官府的公文來使身體勞累。 10.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說:“有什么簡陋呢?” 11.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譯:用雕版印帽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么做。 12,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譯:每人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 13.其上以松、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2 譯: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這一類東西覆蓋好。 14.滿鐵范為一板,持以火煬之。

譯:排滿了一鐵框就成為一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 15.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譯:如果只印

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 16.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譯: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 17.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

譯: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志,(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一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

18.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 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譯: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制成功。 19.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譯: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為木料的紋理有疏有密。 20.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譯:全場立刻肅靜,沒有一個敢高聲說話的。 21.眾妙畢備。

譯:各種聲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22.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譯: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漸漸坐端正了。 23.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譯:里面夾雜著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聲。 24.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譯: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 2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譯: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張嘴,一張嘴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出其中的任何一處。 26.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譯:在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失色,離開座位,捋出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索索發抖,幾乎想要搶先逃跑了。 27.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譯:沒有一件不是依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28.蓋大蘇泛赤壁云。

譯: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 29.中軒敞者為艙, 篷覆之。

譯: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

3 30.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譯:中間戴著高高帽子,胡須濃密的是蘇東坡。 31.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譯: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32.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譯:那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似的。 33.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譯: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34.技亦靈怪矣哉。

譯:這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35、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譯:(有時)天氣非常寒冷,硯池里(的水)結成很硬的冰,手指(凍僵)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放松抄書。

36、 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

譯:所以我雖愚笨,但終于還能有所收獲。

37、 余則缊袍敞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譯: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中間,一點沒有羨慕他們的心意。

38、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譯: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就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了。

文言文之翻譯范文第4篇

1、落實《考試說明》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訓練,集中訓練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2、在學生掌握翻譯的原則和方法上,加強學生踩點得分的意識,通過對已學的難詞難句的突破掌握翻譯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抓關鍵詞句(關鍵詞語、關鍵句子),強化得分點。

2、掌握解題方法,答題步驟。

3、調動積累(課內文言知識、成語、語法、語境)等巧解難詞難句。

教學思路

以練得法,以法導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盡量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方法

講授法 討論法 歸納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資源

網絡 高三資料參考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

由同學自主談談翻譯的困惑和亮點以及平時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歸納出翻譯的原則標準。

譯文標準: 字字落實

一一 對應

文從句順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譯的方法。(溫故知新)

1、練一練:

①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②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歸納: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詞等

2、練一練:

①“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②“晝夜勤作息”

歸納:刪——無意義或沒必要譯出的襯詞、虛詞、同義互用等

3、練一練: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歸納:換——單音節詞、通假字、活用、古今異義詞等

1、 練一練:

①大王來何操?②求人可使報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歸納:調——變序句(主謂倒裝、賓前、定后、狀語后置、省略等)

5、練一練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 為上卿。

歸納:補——省略成分(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

6、練一練 :

①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

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

歸納:猜——利用字形、句子結構、語境等揣摩

三、歸納總結

字字落實 留刪換

三標準 一一對應 六方法

文從句順 調補猜

四、試一試行不行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莊子之齊,見餓人而哀之,餓者從而求食。莊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餓者吁曰:“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 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譯: 。

(2)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譯:

(操作步驟:收集學生的作業,在幻燈片上呈現學生的答案,讓學生點評答案。在發現問題中運用方法,掌握方法。)

五、高考鏈接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周維城傳(節選)[清]張惠言

嘉慶元年,余游富陽,知縣惲候請余修縣志,未及屬稿,而惲候奉調,余去富陽。富陽高傅占,君子人也,為余言周維城事甚具,故為之傳,以遺后之修志者。

高傅占言曰:富陽人多稱豐①能施與好人,然豐嘗曰:“吾愧吳翁、焦翁。”吳翁者,徽州人,賈于富陽,每歲盡,夜懷金走里巷,見貧家,嘿②置其戶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寧人,挾三百金之富陽賈。時江水暴發,焦急呼漁者,拯一人者與一金。凡數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飲食之,俟之息,資遣之歸。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問富陽人,不能知也。豐又嘗言:“吾生平感婦翁知我。”

嗚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 ①豐:人名;②嘿(mò):悄悄地

(操作步驟:課堂上讓學生在黑板上演練,課堂上通過高考真題演練,運用方法,及時糾錯,鞏固知識。)

六、總結:學生談學習心得,改善下次課堂教學。

七、拓展延伸

自我評價

文言文之翻譯范文第5篇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蛞够璧?,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愿掃除天下

原文: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1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原文: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原文: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6、畫家趙廣不屈

原文: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2

7、蘇武牧羊北海上

原文: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原文: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9、項羽志大才疏

原文: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3

10、孔門師徒各言志

原文: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驈叫衅皆笠?,無足留意,則于鞍上默誦諸經注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原文: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4

13、文徵明習字

原文: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讀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原文: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5

16、陸游筑書巢

原文:吾室之內,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褪疾荒苋?,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談“三余”勤讀

原文: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18、智永與“退筆冢”

原文: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后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并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后取筆頭瘞(yì)之,號為“退筆冢(墳)”。

6

19、匡衡鑿壁借光

原文: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20、張溥與“七錄齋” 原文:(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21、晉平公炳燭而學

原文: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7

22、高鳳專心致志

原文:高鳳,字文通,家以農畝為業。妻常之田,暴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乃省。

23、葉廷圭與《海錄》

原文:余幼嗜學,四十余年未嘗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為枕。士大夫家有異書,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后止。常恨無資,不能盡傳寫,間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錄》。

24、為人大須學問 原文:(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往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墻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8

25、任末好學勤記

原文: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26、王充市肆博覽 原文:(王)充少孤,鄉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眾流百家之言。后歸鄉里,屏居教授。

27、歐陽修“三上”作文

原文: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其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9

28、林逋論學問

原文: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于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29、歐陽修誨學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30、王安石傷方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鈣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10

31、李存審出鏃教子 原文:(李)存審出于寒微,常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于膏梁,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32、貪污者不得歸本家

原文:包孝肅公家訓云:“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

33、陶母責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鲊餉母。母封鮓付吏,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11

34、諸葛亮誡子書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5、陸游家訓

原文:后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如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后悔。

36、孟母三遷

原文: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衒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12

37、曾子殺豬明不欺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 “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8、子路受教

原文: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39、孔子因材施教 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3 40、墨子怒責耕柱子

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無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牛,子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

41、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原文: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于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42、陳萬年教子諂諛 原文:(陳)萬年嘗病,召咸(陳萬年之子)教戒于床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萬年乃不復言。

14

43、錢大昕默坐觀弈

原文:予觀弈于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先得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44、王荊公旁聽文史

原文: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屨,獨游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詞辯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人徐問公曰:“亦之書否?”公唯唯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慚俯而去。

45、大樹將軍馮異 原文:(馮)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愿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15

46、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原文:(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鬃涌拗畱Q,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47、曾參不受魯君邑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鬃勇勚唬?ldquo;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48、賢妻桓少君

原文:勃海鮑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宣不悅,謂妻曰:“少君生富驕,習美飾,而吾實貧賤,不敢當禮。”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即奉承君子,唯命是從。”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拜姑禮畢,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

文言文之翻譯范文第6篇

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慶七年進士,被選任庶吉士(官名),傳授編纂修書知識,后升任御史、給事中。陶澍彈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濫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諸多積久相沿的弊病。視察南漕時,革除不好的慣例,招工疏浚京口運河。二十四年,出任川東的道臺(官名)??偠绞Y攸铦推薦陶澍的治理能力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為巡撫。安徽公庫款項,經過五次清查,都沒有頭緒。陶澍從任藩司開始,就核實檔案,分別給他們彈劾的彈劾,賠償的賠償,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糾纏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邊發生水災,陶澍買了十萬石的糧食賑災,仔細核對賑災的細目,受災民眾因此而受益。又懷遠初次出現漲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將它們鑿開,并引導水流入淮河?;春恿鹘浀牡胤?,陶澍告誡民眾修筑堤壩貯存河水,用來保障農業用水。每個縣都在鄉村設立儲備糧倉,命令民眾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糧,捐糧不經過官吏之手,糧食不能出售,不能與別的商品交換,也不能借貸給別人,收成不好(就把糧食儲存起來)以備賑災,等到豐年再捐出糧食,此法大略像“社倉法”,但是去除了“社倉法”的弊端。

陶澍創作編輯了《安徽通志》一書,表彰忠臣孝子節婦烈女,以此來勉勵人們崇尚好的風氣和沿襲好的習俗。

書提出海運策略,但是朝廷內外紛紛議論并阻撓他。陶澍毅然承受了這個重任,親自去上?;I措雇傭商船,他能體恤商家的艱難,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熱烈支持。海運開通之后,被皇帝重賞賜予花翎。

由于太湖水流不暢通,江蘇多次遭遇水災。陶澍上書說:“太湖下游在吳淞江和劉河、白茆河,其中吳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吳淞江又是以通??跒樽钪匾?。”于是把海運節省下來的二十余萬的銀兩用于治理吳淞江,選擇賢能之人來負責事務,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當初巡視南漕時,就條分縷析陳述利害上奏皇帝,到這里就先疏通徒陽河,要依次發起劉河、白茆、練湖、孟瀆這些工程。后來在總督任上,和巡撫林則徐戮力同心疏浚諸河,吳中人稱他們做了利在數十年的好事,此語在《則徐傳》中有詳細記載。

陶澍晚年的時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來生病且中風麻痹,沒有能實施這政策,后來咸豐年間才最終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臨終奏表,皇帝下詔褒獎,稱他“實心任事,不避嫌怨”。

理鹽鐵販賣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賴王鳳生、俞德源、姚瑩、黃冕這些人的幫助。和左宗 2010廣東卷 【參考譯文】

丁丑年,俞瑱在居庸關大肆搶掠,在當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來報信,皇上說:“通往居庸關的山路地勢險要,高峰林立,是北方邊境通往北平的咽喉。如果有一百個人(在這個地方),那么有一萬個人窺視中原,據守此地就可以不用擔心北面的憂患?,F在,俞瑱占領了這個地方,這種地理上的便利被他所占有,我們勢必要把它奪回來。就好像家的后門,怎么能夠允許把它舍棄給強盜土匪呢?,F在趁著俞瑱剛剛到達(居庸關),又忙于搶掠,民心不服,占領(居庸關)是非常容易的;如果剛縱他而不去攻打,他們增加兵力據守(居庸關),以后再想攻打就困難了。”于是就命令徐安前往居庸關討伐俞瑱。徐安攻占了這座城池,俞瑱逃跑到懷來,依附于宋忠。取得勝利的消息傳到京城,皇上說:“假如賊人知道堅持團結人民,籠絡民心,小心謹慎地堅守這座城池,即使我們想攻占它,怎么能夠這么快就攻破呢?而今上天把(居庸關)授予我們,不可以(再)丟失。”于是命令千戶吳玉據守(居庸關)。

皇上對諸位將領說:“宋忠率領軍隊駐扎懷來,有必然(與我們)爭奪居庸關的勢頭,因為他還沒有到達,(我們)可以首先攻擊他。”諸位將領都說:“賊人眾多,我們人少,很難與他們爭鋒,攻打他們沒有益處,應該堅守來等待他的到來。”皇上說:“你們有所不知,賊人雖多但他們是剛剛聚集在一起的,他們的內心并不一致,宋忠輕敵暴躁,缺少謀略,生性兇殘,自以為是,我們趁著他們還沒有安定下來,攻打他們一定可以打敗(他們)。”

癸未,皇上率領八千精銳騎兵、步兵,攜帶盔甲而進軍。甲申,(大軍)到達懷來。在到達之前,抓獲了賊人的間諜,(間諜)說宋忠欺騙(部隊)中北平籍的將士:你們全家都被皇上殺害了,丟棄的尸體填滿了溝壑,(你們)應該給他們報仇。將士聽到后,有的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了這個情況,于是就讓他們的家人作為前鋒,使用他們原來的旗幟,(宋忠的)眾多將士遠遠看見那些旗幟,知道父母、兄弟、孩子都還活著,高興地說:“啊,我們本來沒有什么值得擔憂的,是宋都督在其騙我們,差一點被他誤導了。”于是調轉槍頭前來歸降。宋忠和余下的眾人倉惶擺兵布陣沒有成功,皇上指揮軍隊度過黃河,吶喊(著)直接沖擊宋忠的軍陣。宋忠大敗,逃入城池。王師趁機攻入城池,宋忠急忙藏匿在廁所,被王師搜查抓獲,并且還擒獲了俞瑱,在陣前斬殺了孫泰,其余的人全都投降了。

諸位將領擒獲宋忠以后,面帶笑容,非常高興?;噬险f:“宋忠本來就是一個平庸的人,憑借著能說會道,阿諛奉承,用財務賄賂奸惡之人,獲得官職,執掌軍權,便驕躁放縱,他能夠迷惑一般的將士民眾,但是(我們)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勝利有什么值得歡喜的。”大家都磕頭說皇上說的對.

【參考譯文】

李迪字復古,他的祖先是趙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戰亂,遷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學識,曾經攜帶自己寫的文章去見柳開,柳開很賞識,說:“先生有輔才。”后來參加科舉考試舉進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誥。真宗駕臨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縣。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發兵搜捕,很久沒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讓所發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訪流寇的去處,部署曉諭精銳士卒,一舉擒獲流賊,斬首后徇游示眾。

曾經回家沐浴,忽然傳詔對內于東門,拿出三司使馬元方所上歲出入材用數給李迪看。當時正值連年蝗災旱災,問李迪如何度過難關,李迪請求打開內府藏庫來幫助國家,這樣賦斂寬裕,老百姓就不會過于勞苦了?;实壅f:“朕想讓李士衡替代馬元方,等他到,應當拿出金帛數百萬借給三司。”李迪說:“天子在財物上沒有內外之分,希望下詔賜給三司,來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說借。”皇帝很高興。

起初,皇上將立章獻為皇后,李迪屢次上疏勸諫,因違章獻起于寒微,不可母儀天下,章獻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間,李迪任給事中。周懷政之誅,皇帝非常生氣,想責怪到太子,群臣沒有人敢說話。李迪從容上奏說:“陛下有幾個皇子,竟然要出這個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誅殺了周懷政。

仁宗即位后,章獻太后干預政事,貶寇準到雷州,因為李迪朋黨傅會,貶到衡州。丁謂派人脅迫他,沒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來朝京師,當時太后垂簾,(章獻太后)告訴李迪說:“你先前不想讓我參與國家政事,(從現在看)大概是你錯了!現在我保養天子到這里,你以為怎么樣?”李迪回答說:“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現在見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這種地步。”太后也高興.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縣因祠岳為皇上祈年,仁宗對輔臣說:“祈禱不是李迪所應當做的,還是讓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軍事長久松弛,守將有的因為有其他名義賴躲避戰爭,李迪愿意漱守邊疆,(仁宗皇帝)下詔不批準,但卻覺得他內心很有豪氣。

李迪是賢相。當仁宗初立,章獻臨朝稱制,很挾仗自己的才能,將有專制之隱患,李迪義正詞嚴,能使宦官近習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聲德一天天豎起,章獻也保全了好的名聲,古人所說的社稷臣在這里就看到了。

【參考譯文】

周訪,字士達,祖先本為汝南安城人,漢代末年為躲避戰亂而遷居江南,到周訪已是第四代。吳地平定后,就在廬江尋陽安了家。周訪年少時性格沉穩堅毅,謙遜而能禮讓,做事果斷,周濟貧困人家,家里沒有剩余的錢財。周訪做了縣里的功曹,當時陶侃是一名閑散的官吏,周訪推薦他去做主薄,和他結為朋友,還把女兒嫁給了陶侃的兒子陶瞻。周訪被舉為孝廉,任命為郎中,上甲令,但他都不去就任。

到元帝渡江時,命令周訪參與鎮江東軍事。當時有個人與周訪同名同姓,犯了死罪,官吏錯捉了周訪,周訪奮起反擊扣留他的人,隨后幾十個人都四散逃走了,周訪自己去向元帝自首,元帝不但不怪罪他,不久還任命他為揚烈將軍,討伐華軼。周訪所統領的厲武將軍丁乾與華軼所統領的武昌太守馮逸相勾結,周訪就扣留并殺了他。馮逸來攻打周訪,被周訪率領眾軍打敗。華軼的將領周廣燒毀城池來應付周訪,華軼全軍潰敗,周訪便平定了江州。

元帝命周訪為振武將軍,命令他和眾軍一起討伐杜弢(同“韜”)。杜弢制作桔槔來攻打官軍的戰艦,周訪則制作長岐棖(音同“長”)來抵擋,桔槔無法造成傷害。周訪又乘小戰艦前往湘城,軍隊到達富口,于是杜弢派杜弘出軍?;?。周訪徒步走到柴桑,偷偷地渡過江,與敵軍作戰,殺了敵軍幾百人。敵軍撤退以守廬陵,周訪又在廬陵包圍了杜弘。杜弘將大批寶物丟出城外,士兵們爭相去撿,杜弘趁亂突圍出城。周訪率兵追擊,得到許多鞍馬與鎧杖。杜弘逃到南康,太守率兵攻擊,又打敗了杜弘,跑到了臨賀。元帝又升周訪為龍驤將軍。

周訪到襄陽后,致力于農業生產,訓練士卒,勤于采納意見,選拔人才。王敦擔心他對自己有威脅,但害怕周訪的強大,所以沒有異心。周訪以威嚴的風范聞名后,遠近的人都歸附于他,他智勇過人,成為了中興名將。周訪性格謙虛,從不與人討論戰功。有人問周訪:“人們做了小小的好事,都很少有不自夸的,您的功勛卓著,卻一句話也不說,為什么?”周訪說:“將士們都舍棄了性命沖鋒陷陣,我又有什么功勞呢?”將士們因此更加尊重他。

周訪訓練兵馬,精簡士卒,想進攻中原,慷慨激昂而有平定河洛之志。他善于安撫招納軍民,眾兵士都愿意為他赴死。他聽說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訪一直對他切齒痛恨。王敦雖然有叛亂的心思,但在周訪去世前

。07參考譯文:

郭生是淄博東山人,他從小特別喜歡讀書,但山村沒有地方可以請教,二十多歲時,他的字畫還有很多錯誤。以前,他家中狐貍作難,衣服、食品、器物,總是丟失,他深深地為狐貍的禍害而苦惱。一天晚上,他閱讀自己的詩文,讀完后,隨手把詩卷放在案頭。第二天一看,他驚呆了:自己精心寫出的詩文竟被狐貍涂得烏黑,以至于連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選擇稍稍干凈的編輯起來讀。他心里十分憤恨,但又無可奈何。后來,他又收集了新寫的二十多篇,準備向名人請教。早上起來,見詩卷被狐貍翻開攤在案幾上,墨汁幾乎把它全部涂滿了,他更加憤恨。

剛好王生因事到東山,他與郭生是好友,登門拜訪郭生時,見到被墨汁污染的詩卷,問是怎么回事。郭生詳細訴說了他的苦惱,并拿出殘剩的詩給王生看。王生仔細地看了看,發現狐貍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刪去。他驚訝地說:“狐貍好像懂詩,它不僅不是你的禍害,而且你應該馬上拜它為師。” 郭生開始不以為然,過了幾個月,郭生回頭看自己的舊作,忽然感到狐貍涂得很對。于是修改了兩篇放在案上,以觀察有什么怪異。到天亮時,又被狐貍涂了。過了一年多,狐貍不再涂,只是用濃墨灑灑點點,弄得滿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訴王生。王生看了看說:“狐貍真是你的老師啊!這好文章可以入試了。”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從此感激狐貍,常常買些雞肉黍米,備給狐貍吃。他買了別人名稿,自己不選擇,而是讓狐貍選擇。因此,他在縣、府兩級考試中都名列前茅。

當時,葉、繆等人的作品,風格典雅,文詞華美,家傳戶誦。郭生有一個抄本,愛惜備至,不料被狐貍倒了約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幾乎沒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葉、繆的題目創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沒想到,狐貍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漸漸不相信狐貍。但過了不久,葉公因為文章內容不當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貍有先見之明。但自己每次慘淡經營地寫一篇文章,總是被狐貍涂壞。他還是懷疑狐貍妄為,就拿了從前被狐貍圈點很多的文章來試狐貍,狐貍又全部涂污。郭生笑著說:“這真是胡鬧了!為什么以前肯定而現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為狐貍安排飲食,并把讀過的書鎖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鎖著,打開一看,卷面卻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沒有涂了。此后狐貍沒有再來打擾。以后郭生在科舉考試中得了一次四等,兩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貍的涂劃中。

異史氏說:自滿必招致損傷,謙虛方可得到益處,這是客觀規律。剛有點小名氣就自以為是,偏執于葉公的不良惡習,因襲而不改變,不到一敗涂地而不停止,驕傲自滿真害人就是這樣的啊!參考譯文:

令狐熙,字長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門大族。令狐熙生性嚴謹持重,有寬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終日莊重。他不隨便與賓客交往,凡結交的,都是當時的名士。他博覽群書,尤其精通《三禮》;他擅長騎馬射箭,精通音律。因為通曉經典,從家里被征召出來,擔任部上士,不久被任命為帥都督,繼而調任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聲。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齊,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戶。他先后擔任司勛、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時人的贊譽。

高祖即位時,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納言之事。不久他被授為司徒左長史,晉爵為河南郡公爵。當時吐谷渾侵犯邊塞,他以行軍長史的身份隨元帥元諧討伐敵人,因功升任上開府知府,后來接任滄州刺史。當時山東地區沿襲了北齊的弊政,住戶人口大都不按照實際情況來登記入冊。令狐熙就曉諭百姓,讓他們各自回鄉,當時回鄉的就有一萬戶。他在任幾年,風尚教化遍及滄州,被稱為好刺史。開皇四年(584年),皇上來到洛陽,令狐熙前往朝見,滄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調走,在路邊悲痛飲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滄州時,百姓出境迎接,歡呼叫喊聲充滿整條道路。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臨時在汴州停留,對當地因商貿富庶繁盛,不法之徒眾多的社會風氣很厭惡,于是任命令狐熙擔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嚴禁百姓游手好閑、不勞而食,抑制手工業和商業,百姓有向街開門經商的,就禁止他們,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們聚居到村落里,在外鄉居住的百姓,都趕他們回鄉務農,有積壓或拖延未審結的案子,都審判發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稱為良政?;噬下犝f后嘉獎他,回頭看著侍臣們說:“鄴城,是天下難治理的地方。”這年令狐熙來京朝見皇上,考定政績,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賜給他布帛三百匹,并頒告天下。

皇上因為嶺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亂,就調令狐熙去總管桂州等十七州的軍事,同意他隨機行事,刺史以下官員,他可以按制度補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講究信譽,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領互相交流說:“以前的總管,總是以武力來威脅我們,如今的總管有事卻是親筆寫信相告,我們怎能違背他呢?”于是一起歸附朝廷。

令狐熙在職幾年后,向皇上上表說:“我寄居嶺南,到現在已經四年了。我已經六十一歲了。才學淺薄,責任重大,但是我所管轄的地方十分廣闊,安撫十分困難。我雖然未能馬上革除夷人舊習,但他們也慢慢地認識到皇朝的教化。如今我年紀老了,疾病又重,怎能當此重任?請解除我現在的職務。” 皇上發下嘉獎詔書,不允許請辭,賜給他一些醫藥。后來因為李佛子反叛一事,皇上聽說后懷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城。走到永州,令狐熙因憂憤發病而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李疑,居住在通濟門外,同鄉的年輕人去他家接受學業,他得到一些糧食來生活,本來自己十分貧困,但特別喜歡周濟別人的急難。金華人范景淳在吏部當差,得了病,沒有別的親人。人們對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著拐杖走到李疑門口,告訴李疑說:“我不幸患病,人們不收留我。聽說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給我一張床養病。”李疑答應了他,邀請他就座,打掃房間,安置了床褥爐灶,讓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來醫生給他把脈,親自給他煮粥熬藥。從早到晚拉著他的手,問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臟了床被,又臟又臭讓人難以接近。李疑每天給他擦洗,沒有一點厭惡的神情。范景淳流著眼淚說:“我連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沒有辦法報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黃金白銀四十多兩,在過去住過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來。”李疑說:“患難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應該如此,還要回報干什么?”范景淳說:“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這有什么好處呢?”李疑于是請鄰人一起去,提著回來了。李疑當面打開行囊,記下數目封存起來作了標記。幾天后范景淳最終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錢買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寶山。將所有封存好的裝有財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鄰人家里。李疑寫信讓他兩個兒子來。等他的兩個兒子來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帳冊歸還給他們。他們用米饋贈他,李疑推辭不接受,反而用財物送給他們,讓他們回去了。

平陽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著押解到了京城。此時,他的老婆懷孕即將生產,親友卻都關上大門不肯收容。他的妻子臥在草中大聲哭泣。李疑見到了這一幕,問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對妻子說:“沒有人能隨身帶著自家的房子四處行走,誰沒有個困難的時候呢?況且人命關天,如果在生育的時候受到了風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喪命。我寧可冒著連坐的風險收留他們,也不忍心眼看著她們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讓妻子將耿子廉的老婆帶回家中,結果順利地產下一個男嬰。李疑讓妻子照顧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樣。過了一個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別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報酬。

因為這些事,大家都稱贊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歡與疑結交。凡是認識疑的人都稱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讀了一些書籍,文章也寫的很好。李疑曾經憑借很好的儒學造詣中舉卻推辭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為人們所稱道。 宋學士說:“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為人。李疑沒有魁偉雄壯的外表??墒撬龅氖?,卻有真摯純樸的仁義之風?!墩撜Z》上說:整個社會污濁,清廉的君子才顯現出來。我為貪財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記載他的事跡來規勸世人。” 獨家翻譯。轉載請標注。

表字侖高,又字南湖,是桐城人。許君年少時便有超絕的大志向。他剛滿六歲那年,母親病重,就知道長跪在祖廟祭壇前,連續十幾天為母親禱告祈福,未見絲毫倦意。等到長大后,他便跟隨私塾先生接受學習,聰明智慧超出了同齡人,對于書籍無所不讀。然后,他的父親因為正直誠信被同族人所怨憤,惹上了官司,(冤屈)十多年都得不到申述,最終滿懷憤懣地死去。許君對于此事始終不能釋懷,多次向官府控訴,又過去了十幾年,公理才開始得到了伸張。然而許君的精力和雄心都因這件事而消失了一大半了。沒有任何收獲啊,他于是花費了一些財物候補官職,謀得松江水利船政通判一職。松江地處海濱,過去專門添置有用于巡海的船,這種船叫烏船。從前的通判監督修理,官府上下幾乎都從中謀取暴利。修出來的那些船卻一遇到大風立馬就會損壞。許君獨自一人親自檢驗調試,烏船的毛病才得以根除。在這之前,很遠的商人都挑著貨物到松江來販賣。松江那些奸詐的商民強取他們的貨物,卻違背貨物本身的價值不給予支付。許君到了之后,懲處了其中的幾個最狡猾奸詐的人,那些挑著貨物販賣的人都此都感激涕零。

松江的河道細小狹長,很容易導致填塞淤積。一旦河道填塞淤積,那來往的船只便不能通航,老百姓的田地也就沒有辦法得到灌溉。所以,在冬天河水枯竭之時,

當地征用疏浚河道的民工,這項費用都是從民間收取的,累積下來有上萬。官府馬虎地去興修筑造,但超過了其應該的耗費有許多。唯獨,許君認為讓一個人去謀取更多的私利是有限度的,而占取了老百姓的許多血汗,內心無法忍受。于是,他親自丈量河道的縱深和寬度,命令工匠們在尺寸上不得有絲毫差距。百姓為此都稱道歡呼,認為這是幾十年來都從未有過的事,于是就在河道旁邊立了一塊碑,用來記錄這件事。沿海失業的百姓有許多通過出海來獲取利益,這種現象久禁不止。許君奉命對此進行督察,那些裝載私販的貨物超過口糧的海船竟有一百多艘。許君想到都是一些貧苦之人而非大奸大惡之人,只是因為無知貪圖利潤而招致犯法。他覺得一定要加以詳細稟報,雖然自己有捕獲犯人的名譽,但是人一旦處死就不可能復生。于是,他悄悄地拜見布政使辰公,請求他能寬恕赦免他們。辰公深知許君是發自內心地體恤百姓,對此深為贊賞。(后來)上級準備討論把許君調任其他地方,但他因此在這一年生了病,六月十八日這一天在他松江的官舍中死去,享年五十八歲。當初許君年輕時,胸懷壯志背負雄心,想要為國家建功立業。那些和許君相知的士大夫們,都估計許君將來必定會被朝廷重用。然而他卻遭受家庭諸多變故,不能實現他的抱負。等到他當官時,拿著俸祿過著一種閑散的生活,只是在老百姓中間奔走煩悶。既然被士大夫所了解,差不多就有能夠施展抱負的地方了,卻不曾想最終死去。難道這確實是命數?即使這樣,把許君的施政功績與當世那些地位顯赫、憑借權力足以有所作為的官員相比,許君難道比他們欠缺嗎?哎,真得很可悲啊!

徹里是燕只吉臺氏人。曾祖父太赤,任馬步軍都元帥,跟隨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封給他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定居。徹里幼年喪父,母親蒲察氏教她讀書。

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召見了他,他對答周詳文雅,世祖非常喜歡他。他跟隨世祖征討東北邊疆后返回,趁機進言大軍所經過的地方,百姓承受不起煩擾,饑寒交迫將要死亡,應當予以賑濟供給?;实勐爮牧怂囊庖?,于是賜給邊疆百姓糧食、布匹、牛馬,依靠這些存活下來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這時行省正急于整理財政,賣掉所在地區的學田,用所得的錢充實府庫。徹里說:“學田(收益)是用來供給祭祀儀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賣掉呢?”立即制止了這種做法?;氐匠堰@件事情上報皇帝,皇帝很高興地接納了他的意見。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擔任丞相,推薦任用他的黨羽,查核全國的賦稅,百姓忍受不了這樣的痛苦,自殺以及死在牢里的人用百來計算,朝廷和地方都人心浮動。朝臣們有所顧忌,都不敢講話。徹里于是在皇帝面前,詳細地陳述桑哥奸詐貪婪誤國害民的情況,言語十分激烈?;实凼稚鷼?,(世祖)說他誹謗詆毀大臣,喪失了禮節規矩,命令身邊的人打他的臉頰。徹里爭辯更加激烈,并且說:“我和桑哥沒有仇,之所以極力列舉他的罪行而不顧全自身,正是為國家打算啊。如果怕惹皇帝生氣而不敢講話,那么奸臣怎么能夠除掉,百姓受到的傷害從何停止!并且使陛下蒙受拒絕勸諫的名聲,我私底下害怕這個啊。”于是皇帝完全醒悟,就命令他率領三百羽林軍前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寶多達宮內收藏的一半。桑哥不久被誅殺,各類被冤枉逮捕的人才得到釋放。徹里又遵照圣旨前往江南,抄沒桑哥的親家江浙行省大臣烏馬兒和湖廣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將他們全都在鬧市處以死刑,天下人心大快。徹里在執行這項命令的來回過程中,總共四次經過徐州,都是過家門而不入。

他晉升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等地的大盜歐狗長期不能平定,于是徹里引兵征討他,號令森嚴,所經過的地方秋毫無犯。遇到前來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來犒勞他們并且勸慰釋放他們回去,說:“我猜想你們怎么會是造反的人呢?確實是因為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F在既然來歸順,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們的罪?你們返回家鄉耕田采桑,安居在你們的田園里,不要害怕。”其他山寨的人聽說這件事后,全部投降了。不久,歐狗被他的黨羽綁送到軍營,被斬首示眾,隨從的人一個也不殺,汀、漳地區平定了。

上一篇:網絡培訓心得范文下一篇:違約案例分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