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本質與思想政治論文范文

2023-12-31

文化本質與思想政治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網絡文化的發展在加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化的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何利用網絡文化發展的新成果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就成了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的核心內容。因此,本文擬在分析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響的基礎上,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途徑的創新、教學媒介的創新、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評價的創新等四個方面進行詳細地闡釋和說明。

【關鍵詞】網絡文化 相互影響 創新研究

網絡文化的興起既加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化,又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因此,把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進行創新研究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下邊結合自己對網絡文化的研究,反思自己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具體實踐,對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相關問題進行必要的闡釋和說明。

一、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影響

1.網絡文化

研究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及其相關問題,應該對什么是網絡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網絡文化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層面上對其進行不同的界定。在學術界公認的“網絡文化”定義是張相輪在其《網絡文化及其哲學問題》一文中對“網絡文化”的界定。網絡文化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網絡文化是指在電腦與互聯網上進行的各種文化活動;廣義的網絡文化則是指借助計算機網絡所形成的一切經濟、政治和社會現象[1]。根據這樣的定義,結合網絡文化的事實,可以這樣歸納網絡文化的特點:首先,網絡文化在內容上具有廣泛性。網絡文化在內容上的廣泛性是指網絡文化的內容,既有國內的傳統文化內涵,又有國外文化的精髓。既有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又有國外文化中的污穢。其次,網絡文化在傳播上具有無障礙性。網絡文化在傳播上的無障礙性是指網絡文化的傳播途徑具有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途徑上的全部優勢。既可以以視頻為傳播主要途徑,又可以把音頻作為自己傳播的載體;既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向世人傳遞文化的核心內容,又可以通過點播的方式方便世人的隨時學習。再次,網絡文化在影響上具有多維性。網絡文化在影響層面上的多維性表現在多個方面。既有優秀網絡文化的積極影響,又有不良網絡文化的消極性;既有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侵蝕”,又有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矯正”。換而言之,網絡文化的多重影響還表現在不同地域的文化會通過網絡的傳播對不同地域的人民及其生活產生不同的影響。即大家所謂的“文化入侵”正是網絡文化多維影響的具體表現。

2.相互影響

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相互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網絡文化的興起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網絡文化目前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載體和陣地,發揮著思想引導、輿論宣傳和氛圍營造等功能。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園網、新聞網以及輔導員博客、BBS論壇、微博等多種網絡文化平臺[2]。而這些提到的校園網、博客、微博,乃至上邊沒有提到的微信等,都可能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途徑。其次,網絡文化的發展加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化。無論是上邊提到的“文化入侵”,還是信息傳播的無障礙化,都可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化成為一種事實。它不僅需要高校教師意識到提高自身執教能力的迫切性,而且它還需要各高校的學生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從而對不同的網絡文化內容能夠在正確判別的基礎上進行吸收和利用。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豐富了網絡文化的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而這些重點的內容又可以通過網絡的途徑發揮其教育功能。這也就是說,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樣的優秀教育內容的加入,使網絡文化的正能量得到了極限性的發揮。因此,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豐富網絡文化的具體內容,既能使網絡文化的內容得到豐富,又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獲得圓滿地成功。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網絡文化成果的運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豐富網絡文化內容的同時,也為網絡文化教育作用的發揮提供了舞臺。在高校思想教育過程中,網絡文化成果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途徑,又是思想教育的平臺。因此,要把網絡文化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實踐。

二、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

根據網絡文化的特點,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眼:

1.教學途徑的創新

網絡文化的參與使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得到了拓展。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拓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新教育途徑的出現。由于網絡的普及和網絡文化的發展,使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諸多的教育途徑。例如,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由思想政治課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由各高校輔導員的各種管理活動,由各高校的黨團組織開展的各種活動等主要的教育途徑組成。而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各高校的網站,微博、微信等都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特別是對于微信而言,它不僅是各高校學生的最愛,也是高校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其次,社會正能量的快速傳播。每天的生活中都發生一些有趣事,新鮮事,而這些有趣事、新鮮事卻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教學素材。無論是正面的新聞,還是負面的事實,都能充當思想政治的教學素材,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在對這些事實的辯證分析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尤其是對于那些能夠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教學素材,通過微信等新方式的快速傳播,更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更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具體的體現。

2.教學媒介的創新

網絡文化的發展既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化加劇發展,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媒介得到了更新和發展。在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是其核心的教學載體。而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諸多的新的教學媒介被運用到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例如,各高校的網站成為了新的教學媒介。各個高校都有自己的網站,通過網站可以對校園內發生的那些能夠體現社會正能量的“新聞事件”進行傳播,可以使全校的師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事實的真相,并通過對事實真相的分析,提高自己明是非、辨事理的能力。再如,通過學校的網絡論壇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各個高校在網絡上都有屬于自己的論壇。通過這些論壇,不僅可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還可以在這些論壇上通過對“新聞事件”的討論,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任課教師而言,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而言,他們既可以通過學生在論壇上的留言、發言發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又可以從這些留言、發言中獲得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反饋信息,從而提升自己的執教能力,改善自己的思想政治教學。

3.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有法,法無定法”這句話在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得到了充分地驗證。因為,依據網絡文化的發展,可以對新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實踐。例如,根據網絡文化的最新成果,我們可能通過網絡載體向全校的師生展示最新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雖然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可以通過校本教材的編寫達到這樣的目的,但校本教材的編寫周期較長,而網絡傳播的速度較快。因此,利用網絡文化的優勢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素材的補充就成了教學方法創新的內容之一。再如,根據網絡文化的成果,通過對“新聞事件”的追蹤分析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結合學生感興趣的“新聞事件”,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引導學生對其原因、結果的分析,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相關的思想政治理論,這既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在理論的約束下規范自己的言行。又如,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在時間的層面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出了靈活性的特點。所謂的靈活性,既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利用視頻、音頻等教學手段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靈活的教學實踐,又指各高校的師生通過點播、回放視頻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對于前者而言,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性可以使高校教師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后者而言,通過視頻點播的學習方式又使利用學生業余時間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可能。

4.教學評價的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評價既涉及到具體的教學效果,又涉及到具體的教學方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工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從大范圍講,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力合作,從學校這個小范圍講,需要各個部門、各級領導、所有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3]。因此,為了更加客觀地反映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情況,各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也必須進行創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的創新中,首先應該注意對評價對象的選擇。因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學校的各個部門,又涉及到學校的具體任課教師。因此,首先應該慎重地選擇評價對象。其次,評價標準的制定。為準確地評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評價者應該制定科學的標準來考核評價對象。例如多維的評價標準;定性的評價標準,定量的評價標準等等。根據本校的實際,選擇不同的評價標準才能對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科學的評估。所以,各高校思想政治評價標準也應該進行創新。

總之,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首先應該正確分析兩者的相互影響,然后才能根據兩者相互影響的特點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及表現。從而達到充分利用網絡文化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相輪.網絡文化及其哲學問題[J]自然辨證法研究.1999,9期:8-12頁

[2]申小蓉,李懷杰.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1(10):61頁

[3]郭開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1(03):66頁

文化本質與思想政治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康德在《永久和平論》中對秘密條款的描述雖然只有一頁篇幅,但秘密條款卻是《永久和平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档略噲D在秘密條款部分回答哲學如何在政治上進行實踐運用。文章對秘密條款的解讀分為四個部分:哲學家是否有政治特權,“哲學家王”的政府,實踐知識何以可能以及政治和哲學的職能分配。秘密條款得出的結論是因為人的內在自由,政治和哲學方才能夠互相聯系與發展。在柏拉圖式的“哲學家王”的模式中,哲學家必須成為最高權力者,政治只能委身哲學之下??档屡械胤磳Α罢軐W家王”中政治同哲學的關系模式,一方面,哲學家不期望政治特權,另一方面,康德突出強調了哲學在政治領域里的重要作用,因為哲學包含了審視的思維也同樣可以產生實踐的運用,因此,哲學絕不會從政治世界里撤出。

關鍵詞:永久和平;秘密條款;哲學家王

1795年,康德模仿相關外交文件,按照條約的形式寫出了著名的《永久和平論》,基于反思歐洲各國連綿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與災難,康德渴望能制定出社會生活的規則,鞏固道德,實現永久和平,進而把人類從一些人的肆意妄為中解救出來,表達了哲學家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注?!队谰煤推秸摗饭卜譃槲宀糠郑阂?,國與國之間永久和平的先決條款,國與國之間永久和平的正式條款,系論以及附錄。其中,康德對先決條款和正式條款的描述較多,在最后一部分,康德反對實踐政治家“鬼鬼祟祟的政治”,因為其自身的“表里不一”和旨在詭辯,實踐政治家在政治活動中往往以欺騙他人為目的(詳見康德的論文《雄辯術》)。在《雄辯術》里,康德以“啟蒙者”的口吻論述這樣的欺騙是如何稱不上道德的,從而對一般人民群眾進行啟蒙。從1794年10月到1797年期間康德發表的論文里不難看出,康德對文字修辭運用得淋漓盡致,康德引出秘密條款帶有非常明顯的啟蒙者的意味:“哲學家們關于公共和平可能性條件的準則,應當被為戰爭而武裝起來的國家引為忠告?!???档卤硎觥懊孛堋睏l款含有一種內在矛盾,“即探討公共法權時的一項秘密條款在客觀上,亦即在內容上看是一個矛盾;但在主觀上說,就提出這種條款的人格資質來評判,其中卻完全可能有一個秘密?!奔磦€人“主觀”上的考慮,如何在“客觀”上達成對秘密條款的一致同意,且最終成為對公眾行之有效的條款??档虏粌H諷刺地提出“秘密”條款,同時也強調,實踐政治家不應一味指責理論政治家所提出的政治理論危害當前政府的地位。如在前言康德所描述的保留條款(拉丁語clausula salvatoria),即“老于世故的政治家與理論的政治家發生爭執時,也必須行事始終如一,不要在他貿然提出并且公開發表的意見背后嗅到對國家的危險”。對于如何確立和平準則,康德表示,國家將“悄無聲息地”要求公民“公開自由地談論關于發動戰爭和確立和平的普遍準則”??档律院笱a充到,在確立和平普遍的準則上,“不需要特殊的安排”,因為“普遍人類理性”提供了這樣清晰的要求。

秘密條款出現在《永久和平》的最后并且只占一頁篇幅,相比其他條款,康德對秘密條款的表述顯得極其精煉,但是解讀秘密條款就發現,它實際上貫穿了康德后期之于政治和哲學的見解,因此解讀秘密條款對于理清康德對政治和哲學之間的關系至為重要。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的文章對秘密條款進行論述,鑒于此,本文將對秘密條款進行四個部分的解讀:哲學家是否有政治特權,“哲學家王”的政府,實踐知識何以可能,政治和哲學的職能分配。四個部分的解讀所依據的是康德在永久和平中的思想脈絡,康德首先從否定哲學家從事政治首腦工作,然后反對柏拉圖的“哲學家王”的模式,再到闡述哲學能夠指導實踐因為人具有實踐理性,最后解釋哲學和政治的分工是歷史文化的進程,哲學絕不會從政治領域撤出。

一、哲學家是否有政治特權

首先,康德批評古羅馬預言式的戰爭決定論,在古羅馬,虔誠的祭司通過預言等儀式來決定戰爭或者和平。在任何正式的戰爭來臨之前規定有三十天的時間對戰爭進行準備,在此期間,公眾向祭司咨詢關于即將到來的戰爭的種種未來情形,從而最后決定是否發起戰爭或者締結和平條約。古羅馬共和國思想家西塞羅(Cicero)提到,在古羅馬院制下,祭司的預言是國王利益的體現,例如,羅馬王政時期第二任國王努馬·龐皮里烏斯(Numa Pompilius),“通過祭司對戰爭的聲明,創造了法律(拉丁語Ius),即通過虔誠者的法則以達到最大正義(拉丁語Iustis-simae),任何戰爭不應該攻擊和反對這種神圣法則,即,我們獲取權力是為了人民?!?/p>

祭司的預言往往考慮國王利益而成為某種形式的口號,忽視了真正民眾的訴求??档轮赋?,不同于祭司協商式的預言,哲學家的協商不應只關注于形式方面,而應真正地提出政治見解。不同于祭祀預言者,康德提出,廣義上的哲學家沒有特殊政治權利,只是提供咨詢工作??档抡劦降恼軐W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哲學家是指進行理性思考的人,狹義的哲學家指僅從事哲學專業的人,康德實則更加推崇廣義的哲學家,后者代表了人類理性。在論文最后,康德指出,一個公眾辯論的王國是必要的,所有人都擁有自由表達的權利和發出理性之聲,而不僅僅局限于哲學家,權利不能被限制在任何特定專業的群體??档聦γ孛軛l款批判是積極的,目的是為了引出公眾和其內在理性,在康德語境下,哲學家就是公眾。在最后總結中,康德指出,普遍理性不局限在特定的專業群體,人們相信,通過公共討論,理性能夠被檢驗。因此,普遍理性能夠達到事實理性。哲學家沒有任何政治特權去審問或否決他人觀點,康德反對的是一種狹隘自由觀,即,自由只是每個人有能力公開地談論自己。

其次,哲學家為了自身去行動??档抡J為哲學家們不作為從事政治的特殊角色,哲學家也沒有特殊義務討論政治問題以達到某種共有標準,因為哲學家“不管被禁止與否,都將這樣去做”。哲學家的責任是“自由地”積極保衛“人們的一般權利”,哲學家始終如一地保有自己的立場,他們既不需要被鼓勵,也不需要被審查依據某種政治制度,因為對哲學家來說,主觀上對他們最苛刻的控制即是對真理的控制。通常對政治制度、道德、哲學還有科學的討論都是淺談輒止,哲學家應該在深層意義上去捍衛和做出對事實的聲明,也就是做出道德或者法律有效性的聲明。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常常使用“公正”作為這種有效性聲明的隱喻??档虑疤犷A設一個“理性法庭”,即使沒有外部的公正條例,理性內在依然能夠提出改變。理性思考是為了理性本身,沒有人能夠在發表意見的同時反對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哲學家的意見代表每個人持有的共有立場。

廣義上的哲學家代表每個人的立場或者普遍理性,但康德并不認為唯有哲學家能夠如此。按照康德的秘密條款,哲學家代表了普遍理性,他們的職責是追求真理。在《永久和平》附錄1中,康德提到“道德政治家”擁有“政治智慧”(德語Staatsweisheit),并不表明康德認為哲學家擁有特殊政治智慧或者“世界智慧”(德語Weltweisheit)。政治智慧在廣義來說就是普遍理性,但是普遍理性有時候會被束縛??档屡e出了法官和律師的例子,法官和律師往往被現實因素束縛而不能完全發揮實踐理性。法官在辦公室里只是從事“制定國家政策”的工作,而不是“自由的”判斷。法官的工作“總是僅僅意圖去掌控”國家,其本身是遵從官方的意志,制定政治政策并且依據執行。加人某種利益政黨的律師必然首先應對政黨忠誠,當試圖去攫取政治力量時,律師或許被腐蝕。相比之下,哲學家不期望有這樣的政治特權,在《學科之爭》的總結中,康德再一次闡明,哲學家的職責是去引導人們考慮自己的權利和對國家負有的責任,哲學家是“人們普遍權利宣告者和解釋者”。(《學科之爭》)。法官和律師被外部因素束縛,沒有審視自己,但康德沒有對法官和律師做過多的貶低,因為律師和法官作為實踐者,并不懷有贊同他人立場的沖動,而是積累足夠多的論據,在這方面他們尊重自己行使了“國家力量”(《面向永久和平》)??档绿岢?,在羅馬,公正(拉丁語Justia)的象征為蒙住了眼睛的女神,右手邊握著劍,左手邊也握著相同的劍,康德懷疑律師對權力的渴望比對自己理性的審視相比更大。這里,在公正的象征下,無論哪一邊的劍不“向對方做出退讓”,“結果就是準備刀兵相見”。相較于法官和律師被特權束縛,哲學家尚能夠審視自身??档绿岢龇蓪W者們不能回答什么是“內在權利”(德語Recht);而只能回答什么是法律上“正確的”(德語Rechtens),稱為“法則在特定環境下的應用”,哲學家必須完成法官們未進行的嘗試,哲學家應該提供“普遍標準,即,在一般意義上,我們能夠認識什么是正確和錯誤(拉丁語Lus-turn et iniustum)”。(《法權論》)。

綜上,康德對哲學家沒有政治特權的闡述,目的在于揭示通過自身審視權利的重要性。哲學家如果一味對沒有直接或間接的讀過他著作的人進行指責,那么哲學家也就變成了追求某種利益的代言者,即為了滿足某種利益,他們將不再作為一個哲學家,而僅僅是某種特定既定利益的客戶代表。哲學家唯有希望自己發自內心的聲音被聽到,作為“自由的法則老師”(拉丁語Freier Rechtslehrer),以一種隱蔽的方式成為“人們權利的守衛者”,通過發現理性自身和限制自身去解釋屬于人類的根本權利。

二、“哲學家王”的政府

康德沒有設定哲學家擁有特定政治權利,哲學家對理性的批判是連貫的,不是尊重自身為了權利,而是尊重權利為了自身??档屡u律師和法官在很多情況下沒有審視自己而委曲求全。相比之下,哲學家沒有任何政治特權。如果哲學家直接占有權力或者問接地操縱最后權力者,他們將無法做出自己真正的判斷。哲學家的工作是對人們進行啟蒙,其必須自身簡單如一地對普遍(道德合法性)人類理性求索。這種活動不需要特殊監管和審查,因為在科學和哲學辯論的一般語境下,他們提出的觀點將被中立地指正,理性形容自身,做出自由而非被迫的判斷。

但是,普遍理性究竟是什么?康德的《永久和平》旨在為永久和平提供一種合理的解決方案,普遍理性就是康德開出的良藥,那么問題在于普遍理性能否帶來和平??档碌慕忉屖?,哲學家們尋找發出理性之聲,他們不是通過持有任何政治特權,而是通過自身理性去守衛和平。對于某種政治觀點,哲學家能夠做出解釋并且接受別人的意見。哲學家沒有特權立場也沒有外延權力,對于國家來說,考慮到哲學家自身和他的專業,哲學家的聲明是微弱的。但即便微弱,哲學家也應對國家“承擔責任”。哲學是對根本原則的考察,如果哲學僅僅停留于表面的諷刺,而沒有進行徹底批判,那么哲學自身難免遭受敗壞,僅僅是一個聲明,不能產生任何有效的爭論。正是在秘密條款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哲學充當神學婢女的例子,“例如關于哲學,據說他是神學的婢女(對于另兩門學科,法律和醫學來說也是這樣說),但人們并未正確地看到,這個婢女究竟是在她的仁慈的夫人們前面舉著火炬,還是在她們后面拖著脫裙”。

批評康德的人會反對康德以上的解釋,即理性的求索未必比實踐有用。即使哲學家發出理性之聲,卻未必有用。這種批評片面地理解了康德對哲學的定位,其提出對特殊學科的劃分,或者是以歷史可靠性來劃分,或者以學科的社會實踐功能來劃分。哲學作為一門反思的學問,研究的主體就是人,人身上不但具有純粹理性,同樣具有純粹的實踐理性,哲學能夠在實踐上應用也就是說人有實踐能動性,對實踐理性的理解能夠加深對法律、醫學甚至神學的理解。哲學學科的特征即為了所有重要爭論被合適地檢驗。哲學象征理性的火炬,并參與到對其他學科的評價。哲學家們不應僅提供這些學科所感興趣問題的咨詢工作,而應成為指導其他學科研究的精神指南。

然而,哲學的這種實踐能動性往往被人們忽視或者遮蔽。因此,為了對人們進行啟蒙,哲學家必須承擔責任??档绿岢隽苏軐W學科的意義在于,從歷史上看,或許哲學落后于其他學科所取得的榮譽和成就。但只要哲學家或者人類理性不滿足于簡單重復某種空虛價值,而是去懷疑,那么哲學就有它立足之處。哲學能夠與不同學科發生聯系,例如,在政治領域,當懷疑或者違背政治學的既定原則時,哲學的追問往往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但哲學是不能被棄之不顧的,因為它是為了根本權利原則所做出的闡述,哲學家做出的批判不能被限制或者被忽視。

康德在秘密條款中反復強調,哲學家不擁有任何政治特權,但在最后的段落,康德提到,由某種哲學家扮演著獨一無二的角色,康德在這里實際上貶低的是一種哲學政治家,后者未經審視地去接受他人的哲學和政治觀點,因而擱置了作為哲學家所追求的理想。哲學政治家的概念由來已久,最早出自柏拉圖的“哲學家王”的理念,即哲學家在掌握權力控制國家后,能夠依靠理性原則成功塑造政治王國。在柏拉圖提出“哲學家王”之后的2000年里,哲學家似乎對從事政治有種訴求,按照康德來說,這種訴求是難以置信和內在地不可取的:“哲學家成為國王,這是無法指望的,也是不能期望的,因為權力的占有不可避免地破壞理性的自由判斷?!彪m然很多思想家拒絕柏拉圖“哲學家王”的理念,例如亞里士多德、西塞羅、馬基雅維利以及伏爾泰,但沒有哲學家能夠像康德那樣明確地反對“哲學家王”的理念:哲學家并不懷有任何希望去謀取政治意義上的職位和立場。

柏拉圖提出政治和哲學沒有明顯區分(《理想國》),在柏拉圖《對話篇》里,他首要關心的是政治自身,而不是關于哲學家管理國家方面。在此方面,亞里士多德發展了柏拉圖學說,他在談及“哲學家王”的觀念時重點解釋國家公民和法則,而少部分談到了對哲學家從事管理國家工作的擔心。按照cavallar的說法,康德追隨亞里士多德“哲學家的角色是作為建議者而不是作為直接從事政治的演員”,cavallar的說法有些夸張,因為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多在于政治條例和哲學的一般相關性,“通過哲學式的思維制定政治條例”。自亞里士多德之后,哲學和政治聯系的如此緊密,從而限制了后來人們在柏拉圖的政治條例和哲學之間做出區分和批判。

三、實踐知識

哲學是否有政治實踐性?康德預設哲學家沒有政治特權,哲學家也不期望有政治特權,那么哲學還能不能在政治中起到作用?哲學和政治之間的問題就是,哲學是否有政治實踐性。從歷史上看,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傳統之后,受斯多葛派影響,思想家們轉向關注哲學的政治實踐性??档聦τ谡軐W政治實踐性的貢獻在于:首先,康德是第一個批判政治實踐性的理論基礎和反對整個柏拉圖式概念的哲學家。早期的哲學家很少討論哲學的政治實踐性,雖然亞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哲學最早關注政治實踐性,培根、笛卡爾、霍布斯、斯賓諾莎、萊布尼茨、洛克反對理論和實踐的內在聯系,但是以往哲學家們對哲學政治實踐性的支持或者反對都僅僅停留在懷疑上,缺乏清晰性??档绿岢?,實踐行為的原則基礎就是先驗純粹道德,后者存在于人類自身。倘若人們想要對政治問題進行深入考慮,就必須引入哲學,對政治問題的考慮必須深思熟慮然后判斷,政治應該作為“在實踐中的權力學說”我們可以看出康德的理論同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聯系較為緊密,但卻比以往亞里士多德的解釋者們深刻得多。

其次,康德相比之前哲學先驅最大的不同在于,康德嚴格定義政治知識的概念。在康德哲學里,真實的政治知識必須含有有效內容,不只是陳述事實上的國家關系,而是作為初始義務。主體的責任意志產生實踐意識,直接與經驗發生聯系。哲學家不應該以某種理論的時下局部應用實現來評價實踐,不應該簡單通過邏輯解釋行為。主體的意志作為一個初始的合法基礎,已經包含了實踐理性對自身的立法。

再者,相比之前哲學先驅,康德的貢獻還在于區分實踐職能和理論理性。人擁有理性力量,嚴格審視本身內在并總結判斷,理性的實踐應用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了它的使命,即自由的個人意識??档率堑谝粋€對實踐意識特征進行解釋的思想家。意識如何被實踐?這個問題如果模棱兩可,道德實踐就難以產生任何知識。我們不應滿足于對道德實踐的自然形容,也不應滿足于規范術語里孤零零的概念。規范術語中的概念僅通過邏輯推斷而排除了任何從理論知識到實踐內在的思考,但是,理論的獲取必須考慮到所處環境,政治和道德行為包含個人意志?!巴耆珴M意的個人實踐行為需要聯系到理性,從而僅僅在自身而不靠著任何動機感覺,除此之外根本理性的行為是不可能的?!?。

康德在反對古代柏拉圖的“哲學家王”理念后,重點描述實踐知識概念??档聫娬{純粹自由,自由實踐扎根在個人意識里。在康德看來,對“權力的追求”腐蝕了“理性自由判斷”。哲學家在政治上自由獨立的前提是理性內在,勸服任何人通過他本身“自由判斷”運用。如果哲學家與外部利益,或者外部利益與哲學家最初主觀動機發生沖突,哲學家應不改變自己初衷,堅持尋求真正知識。在這里,康德暗示自由獨立和真理的必要聯系,理性聲明被預設在所有的爭論之前。人擁有內在自由,所以可以對政治和國家概念做出理性評價和解釋,而非刻意期待真理到來。在理論哲學語境下,一般的初始興趣在發現真理進程中本質上是相同的,但必須經過“中立地爭論和反復檢測”(《純粹理性批判》)。唯有在自由之下,我們能看清楚“沖突的層次”(《純粹理性批判》)。在特定歷史和社會語境下,人們去發現尋找真理,這是一部“純粹理性的歷史”叫(《純粹理性批判》),繼而產生興趣,形成“人類理性的文化”知識(《純粹理性批判》)。

那么歸根結底,如何理解自由?康德區分獨立哲學家和受政治力量影響之下的人,唯有前者提升了“實踐理性可靠性”(《實踐理性批判》)??档聟^分政客和哲學家是看主體行為是否受現實情況影響。在論文補充部分,康德再次提到,“政治深思熟慮”(Staatsklugheit)、“政治智慧”(Staatsweishe-it)就是內在的理性原則??档略凇秾嵺`理性批判》中解釋了實踐理性就是人有內在自由。然而,假設人總是在特定環境下提出義務,自由觀點的表達如果總是趨附在流行的社會歷史條件之下,便難以說明一個人是否真正自由。按照康德的觀點,哲學家會拒絕考慮這些特定情景和社會因素,因此,批評康德的人把康德視為道德嚴苛主義者,這種指責對康德是有失公允的??档碌呐兄杂行г谟趶娬{實踐原則,個人獨立地考慮,以產生具有實際意義的政治行為,但不能簡單地無視政治行為所處的背景。哲學理論學者只解釋政治家注意到某種問題,提醒政客做出政治行為的前因和結果,在論文的附錄里,康德稱這類學者為“政治道德學家”(《面向永久和平》)??档抡J識到政治家不得不考慮社會因素去做出“自由判斷”,就像康德沒有對法官和律師做出持續的貶低一樣,康德也不是簡單地批評政治家,哲學家和政治家主觀上平等,在根本上都是“理性的存在”。

四、政治和哲學的職能劃分

按照實踐理性相同的原則劃分獨立行為的領域,在實踐政治和哲學批判的領域,存在一個職能區分的問題。對政治和哲學的職能有種簡單劃分,即只要政治和哲學相互尊敬,并且不損害對方,就能共存下去??档聦@種觀點做出了評判,他強調政治和哲學不應只是以不損害對方為基礎,而應能夠促進對方,哲學的引入有助于發展多元化政治,而政治不管作為實例還是理論都使得哲學家豐富自己的知識??档碌倪@種政治和哲學的批判已經成為現代政治和哲學發展的基石。

康德從未希望去限制哲學家從事政治,他反對的是柏拉圖的“哲學家王”的模型。但無論是誰從事這些事情,歸根結底,作為一個政客,不是作為一個哲學家!因為相較政客哲學家,真正哲學家需要考慮形形色色的條件而不失自由。個人逼近到政治的力量將阻礙純粹哲學的發展。如果哲學家成為國王,他將不再代表平等,而是代表了政治力量。

康德堅持哲學的批判作用,其在《純粹理性批判》結尾里,談到“那種批評路徑仍舊是敞開的。它用于吸收批判的嘗試,那種自由判斷的運用比起哲學理論來更加急切地需要。哲學必須獨立于所有的特殊的應許,如同它是去檢驗和評價每一個人在理性自身方面的興趣?!笨档聢猿终軐W的批判作用,因為人類理性最終為了獲取知識??档轮赋?,在文化的進程中,人類“不僅僅”劃分他們的勞力,更重要的是,發展不同的專業機能(《普遍歷史的理想》,《推測的人類歷史的開端》?!安粌H僅”在康德哲學的語境下是另有深意的,更多的是強調后者,例如在康德的絕對律令里,即“為了所有理性的存在,存在那種法則,即每個人對待他自身還有所有其他理性存在,不僅僅作為一種方式,而且總是在同一時刻作為他們自身目的”。

在自然狀態里,每一種活生生的存在會成為對于其他存在的對象,人類社會也處于相同法則之下。作為母親,因為有了孩子使之成為了母親;反過來因為母親,孩子成為了孩子。個人有意識地塑造和發展形成人類社會,于是形成了“文化”。同樣,在經濟、技術和科學的領域有各種職能的劃分,各領域之間并不是沒有聯系,反而各種職能的劃分有益于社會之間的聯結。從這方面看,柏拉圖認為,唯有哲學家能夠從事國家管理(《理想國》),相比之下,康德提出的世界歷史主義者的解釋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逐步發展,人們對各種專業職能的區分是為了構建最終政治秩序,其基礎就是人類能夠自由地認識到他們自身。哲學家不必一心成為“哲學家王”,這樣職能的區分也會給政治帶來好處,使得每個人從事自己所擅長的事情,有的人從事哲學,有的人從事政治,這也是一種民主??档虏⒉幌M颜魏驼軐W隔離開來,在《反對費爾巴哈提綱》第十一條,馬克思也明確反對這種分割,馬克思指出,雖然實踐上的指導不能直接從理論中得到,但是人類內在可以積極地確保人們從事實踐活動。

康德的評論者們在文獻里指出,由于歷史因素,康德嚴格區分政治和哲學,然而這些因素不能更令人信服。但如果對康德的判斷區分仔細審視,其基于的是他對哲學理論和行為領域的不同理解,康德對政治和哲學的區分是思辨的,強調人的內在實踐能動性,而不是簡單意義上柏拉圖的模式(拉丁語Paradeigma)??档禄谡軐W的批判職能的模式取代了柏拉圖的模式。哲學家作為中立公正的角色有信心施展在政治領域,而不必擁有特權。哲學家能夠公開互動發表建議,而本身的獨立自由不被限制??档滤f的“人類理性的文化”就是理性進程在理論上成功實現,而如果理性進程在實踐上成功實現,那么人們就不再需要國王。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將自主地希望成為“忠誠的人民”。同柏拉圖相比,康德將政治特權寄希望于人類本身,而不是哲學家成為國王。

最后,在附錄x里康德再次強調了政治和哲學的區分,“道德和政治的不統一”。雖然在附錄x第一部分,康德沒有對政治和道德領域的相互聯系做進一步的分析,但并不表明康德認為對政治和哲學不存在聯系??档略谧詈蟮目偨Y里指出,我們必須去認識到自身的道德存在,之后發表獨立的政治意見,這樣的政治意見是有力量的,政治領域就不能簡單同道德領域分割開來??档聦φ軐W和政治的談論用一個單一主題可以稱為“人類文化的共有職能”,基于此,政治和哲學兩者自由地發生聯系。因此,不用懷疑,不管康德對柏拉圖的“哲學家王”的理念做出何種修改,哲學絕不會從政治世界里撤出。

編輯:鄒蕊

文化本質與思想政治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因此人們對于精神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當前我國也在積極推動精神文化建設,希望能夠滿足民眾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相關需求,而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是我國當前精神文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中國傳統音樂作為精神文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是要真正的使中國傳統音樂能夠傳承發展下去,要積極的為傳統音樂的表演藝術實踐創造有利條件。目前我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使得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受眾依然相對較少,不利于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本文我們就將針對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事件進行深入探究,希望可以為當前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以及表演形式的創新等提供有效參考,真正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發揚光大。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  表演藝術  實踐  研究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累積了不同年代人們的樂理知識以及相應的情感表達,其表演形式和內容表達是極其豐富的,這也使得中國傳統音樂在當前的音樂市場中仍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國傳統音樂在當前音樂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了外國音樂表達等相關影響,使得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藝術實踐受到了沖擊,這對于中國傳統音樂在當前社會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探討了解一下。

一、中國傳統音樂概述

中國傳統音樂通常是指由中國古代傳承發展下來的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相應音樂表達形式。中國傳統音樂表演所包含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民間歌唱、戲曲、曲藝、器樂,以及樂人奏唱技巧等都是中國傳統音樂表演中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流派、形成以及不同區域的地域特色和作品詮釋技法等,都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產生了影響,使得其表達形式更加多樣化,也逐步使得中國傳統音樂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并產生了極具深度和廣度的相關音樂作品,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中國傳統音樂在當前的音樂受眾也是相對較多的。比如,《梁?!肪褪侵袊鴤鹘y音樂中極具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經常被作為演奏內容進行日常表演。

二、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發展的意義

中國傳統音樂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化,代表了中國的相應歷史文化和藝術特色,因此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發展對于我國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當前仍然有很多人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了解不足,使得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探討了解一下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意義,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音樂傳承發展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其中,更好的加強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

(一)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增強民眾的民族自信

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中國的經濟建設在世界來說也屬于先進水平,但是經濟建設的發展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使人們對于社會進步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更好的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以此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外來文化對于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也使得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而長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會使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少,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另一方面長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也會使民眾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不足,而缺乏一定的民族自信,這對于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而中國傳統音樂所表達的相應音樂內容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富含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內容以及中國本地文化的表達。因此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當前社會發展背景下,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傳承,通過增強民眾對于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認知逐步建立民族自信,更好的投身于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中來,真正推動中國當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二)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隨著當前全球化經濟的實現,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增加,文化輸出使得文化交融成為當前世界各國交往之間的一種常態。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可以幫助民眾更好地認識到中國的歷史文化,并使其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代表進行文化輸出,逐步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使外國人能夠通過中國傳統音樂以及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真正使中國文化影響力逐步擴大,影響世界。與此同時也要通過中國文化的傳承發展逐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使國外民眾也能夠對中國的優秀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實現合作共贏。

(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民眾的藝術審美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到目前為止傳承發展下來的相應音樂藝術作品都極具代表性。中國傳統音樂的藝術特色是非常濃烈且極具代表性的,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不僅能夠幫助當代民眾更好地了解認識相應的歷史文化背景,也能夠使民眾對于優秀藝術表達形式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認識,從而提升自身的藝術審美。當前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是我國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必須得到有效的重視和支持。而且如果能夠將相應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推廣發展出去,能夠使更多的普通民眾接觸到相應的藝術文化,也能夠使整體的藝術審美得到有效提升,更好地融合當前現代藝術創作,真正的推動中國當代藝術文化與古代文化的交融,實現藝術創作的創新發展。

三、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實踐中的問題

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實踐是當前更好推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也需要提供相關的支持,才能更好推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國當前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方面所給予的相應支持措施是相對較少的,因此也使得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藝術過程中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探討了解一下當前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相關問題。

(一)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缺乏舞臺

中國傳統音樂表演實踐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定的舞臺才能真正的進行表演,從而實現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是我國當前音樂市場受到了歐美以及韓流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受眾相對較少,因此也缺乏相應的舞臺支持,很多時候人們愿意利用當代的流行音樂文化更好的吸引觀眾,從而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這雖然對于我國當前音樂市場的發展來說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發展,也使得從事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人群越來越少。因為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無法有效地吸引觀眾更好地創造相應的經濟效益,而長期缺乏舞臺也會使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質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因為音樂作品的表達需要通過有效的時間更好地豐沛感情,并優化相應的音樂表達。

(二)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教育推廣匱乏

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實踐過程中,需要各類型專業樂理人才的支持,更好的優化相應的作曲、作詞以及現場表演。也就是說,只有更多的人從事于相應的中國傳統音樂表達,才能更好的提升中國傳統音樂一線的表演質量,真正的使中國傳統音樂能夠影響更多的人,從而實現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通過日常的音樂教學中滲透相應的中國傳統音樂表演,更好的擴大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受眾,以及培養中國傳統音樂人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音樂教學中長期應用中國傳統音樂表演作為相應的案例教學,可以使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以及表演形式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并產生相應的熱愛之情,從而投身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學習,更好地推動中國傳統音樂的建設與發展。但是我國當前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教育推廣是相對比較匱乏的,這使得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很難有效地利用豐富的中國傳統音樂表演教學資源更好地影響相應的音樂教育,提升學生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了解和認識,極大的影響了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推廣,真正使中國傳統音樂在當前的社會發展背景下重新煥發活力,增強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影響力。

(三)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宣傳力度小

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缺乏相應的機會,這與其日常的宣傳推廣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只有通過宣傳推廣才能真正的使更多人了解到中國傳統音樂,并在長期的了解和認識過程中逐步產生熱愛情緒,從而更好地投入到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和學習中。但是我國當前的中國傳統音樂宣傳過程中,大多是借助主流媒體來進行的,而主流媒體為了更好的引導當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會更加重視對于法律以及民生事件的報道,這使得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宣傳內容相對比較匱乏,無法真正實現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有效推廣。而隨著當前自媒體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自媒體也成為了當前音樂推廣宣傳的一種重要形式,但是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宣傳力度相較于流行音樂來說仍然是相對較小的,因此在很多時候非常容易受到流行音樂的影響,無法真正實現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傳承與發展。

(四)中國傳統音樂表演實踐的門檻高

中國傳統音樂表演凝聚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其藝術審美是相對較高的,因此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表演,人才的要求也是相對較高的,必須能夠熟練掌握對于中國傳統樂器等的使用,以及能夠充分的了解中國傳統音樂背后的相應歷史文化故事,才能真正的將中國傳統音樂藝術更加靈活的表現出來,從而提升相應的藝術創作水準。但是我國當前中國傳統音樂表演實踐過程中所設置的門檻是相對較高的,一流化的專業人才在進行相應的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為了贏得一定的經濟效應,其在日常表演過程中所設置的社會門檻也是相對較高的,只有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員才能真正欣賞到相對比較正宗的中國傳統音樂表演,這使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無法實現對于廣大民眾的有效推廣,無法真正使優秀的歷史文化得到傳承,擴大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影響力。而真正接近民眾的相應中國傳統音樂表演是相對較少的,因此很難實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廣泛推廣來幫助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并參與到相應的創作和欣賞中。

(五)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演與流行音樂文化融合創作有待創新

中國傳統的音樂藝術表演的歷史文化特色是相對比較明顯的,而當代人的思想特征與古代歷史文化思想是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的,因此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演內容的欣賞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無法真正對相應的藝術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承。而要更好的保證當前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演受眾的增加,通過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演與流行音樂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使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演以一種全新的形式表現出來,更好的擴大受眾,增加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演的社會影響力。但是在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演與流行音樂文化進行融合的過程中,相應的文化融合必須要深入了解,才能真正使融合作品更具有藝術魅力。但是我國當前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演與流行文化的融合創作過程中,大多的音樂融合更多時候是在與音樂內容和形式上的融合,音樂文化融合的創新度不夠,因此無法有效吸引音樂受眾,無法增強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欣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甚至出現了部分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融合的快餐作品,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當前音樂市場出現了混亂,無法真正擴大中國傳統音樂的社會影響力,無法實現對于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四、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實踐策略

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實踐要達到相對比較理想的效果,必須要為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發展創造相應的有利條件,從而使其擁有更多的受眾,真正加強對于中國傳統音樂以及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接下來我們就具體探討了解一下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實踐策略,希望可以為當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提供有效參考。

(一)為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實踐創造舞蹈

舞臺表演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當前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實踐過程中,要盡可能的為其創造并提供相應的舞臺,使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能夠在舞臺上綻放魅力,從而擴大相應的藝術影響力,真正使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音樂表演,并投身于相應的中國傳統音樂學習和創作中。比如,我國當前很多主流媒體的晚會舉辦過程中,就可以專門設置相應的傳統音樂表演舞臺,更好的為中國傳統音樂表演創造機會,擴大其藝術影響力,真正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相應的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創作和學習中,實現對于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春晚中的京劇表演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新一代的青年對于中國傳統的京劇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也吸引了很多的人參與到相應的京劇文化傳承和學習中來,更好的實現了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二)加強音樂教育中的中國傳統音樂資源的利用和滲透

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要真正的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在日常的教育中就要加強對于相應教學資源的利用和滲透。因為這樣在音樂教育中就可以潛移默化的使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逐步產生相應的熱愛情緒,更好的參與到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表演或創新活動中來,加強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比如,當前中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就會非常頻繁的穿插相應的優秀傳統音樂資源進行相應的音樂鑒賞,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使其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而且相應的音樂教育資源庫的建設過程中也非常注重增加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資源的分析研究,從而更好的保證資源庫的充沛,為學生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提供機會。

(三)加強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宣傳推廣

當前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受眾是相對較少的,要更好的增加其音樂受眾,加強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宣傳推廣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本身中國民眾對于更好的鼓勵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是表示支持的,因此也要利用這一特點更好的加強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宣傳。首先,主流媒體的受眾是相對較廣的,因此在主流媒體中也要加強對于優秀中國傳統音樂等的宣傳推廣,使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到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并在相應的日常音樂節目創作以及宣傳工作中加強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引入推廣,更好的擴大企業音樂影響力,從而使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也成為一種新的音樂創作熱潮,更好的推動優秀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

(四)破除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的門檻設置

中國傳統音樂表演只有真正的實現民眾化才能真正的將其有效的推廣發展出去,因此在中國傳統音樂表演實踐過程中,要盡可能解除傳統的門檻設置,使普通民眾也能接觸到相應的中國傳統音樂表演。我國當前很多戲劇表演過程中就充分的考慮到相應的民眾特色,會設置公益表演,更好的加強對于優秀傳統音樂的宣傳推廣。

(五)有效引導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演與流行音樂文化融合創新

中國傳統音樂的藝術表演形式雖然是非常多樣化的,但是與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藝術表演形式也是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的,因此很難擴大其音樂受眾,如果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演能夠與流行音樂文化進行創新融合,就可以有效的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因此在當前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實踐過程中,也要盡可能實現與流行音樂文化等的創新發展。比如,梁祝本來是管弦樂的優秀傳統音樂作品,而當前通過鋼琴等其他西方樂器的演奏也能呈現出非常優美的音樂表達。

五、結語

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實踐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具體的表演實踐過程中也面臨著各類型的問題,上文中我們已經對此進行了深入探究,也提出了有效的完善策略,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相應策略的實施,中國傳統音樂表演實踐一定能夠更好的發展,真正的擴大中國的文化影響力,使中國的藝術文化發展得到很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靚.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美學思想[J].藝術大觀,2020(36):7-8.

[2]李亞,蕭梅.絲弦清音憶江南——通曉歷史的表演實踐[J].音樂研究,2020(05):67-75+145.

[3]古芳.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與音樂形態關系分析[J].藝術大觀,2020(22):10-11.

[4]劉嫻葦.中國傳統音樂表演形式衍變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年.

[5]蕭梅.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與音樂形態關系研究[J].中國音樂,2020(03):20-29.

[6]楊石磊,宋鈺琦.氣盛而化神——“氣”在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理論及實踐中的具體表現[J].人民音樂,2019(12):60-63.

[7]蕭梅,沈興.音樂學敘事的動力——中國傳統音樂“樂語”辭典編撰報告[J].音樂研究,2018(04):9-21.

[8]楊和平.簡論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美學理論話語體系構建[J].人民音樂,2018(02):66-69.

[9]郭蕊.中國傳統美學“中和”思想在音樂表演中的體現[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年.

[10]蕭梅.中國傳統音樂研究30年 聲音生態學[J].音樂研究,2011(04):5.

[11]黃昌海.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美學思想[J].藝苑,2011(03):30-32.

[12]王佳.古琴、鋼琴之“雙琴記”——中國古典音樂表演美學思想的現代闡釋[J].內蒙古藝術,2006(02):124-126.

文化本質與思想政治論文范文第4篇

一、新聞與紀錄片拍攝的共同點

新聞是指報紙雜質、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平臺等媒體通常采用的一種記錄與傳播信息的文體, 主要是用來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新聞主要是將社會每時每刻發生的事件進行動態的呈現, 而且在拍攝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其真實性、實時性。紀錄片主要是對真實的歷史、人物、文化及事件進行記錄的一種藝術形式, 記錄片表達的生活更加真實、情感表達更加的細膩, 使得呈現的人物更加的立體、鮮明, 且紀錄片的拍攝同樣也遵循真實性。由此可見, 新聞與紀錄片的拍攝都具備紀實性與真實性。而兩者的拍攝手法更加講究抓拍的技巧, 在事件發生的時間、出現的地點, 對相關的人物進行抓拍, 這是新聞與紀錄片拍攝的基本要素。而且新聞更加注重及時性, 在新聞現場進行有效的抓拍, 才能保證其快速、合理的播出。而紀錄片也是同樣的拍攝方式, 例如:2013年12月在全國20多家電視臺播出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城市的味道》, 為了領略到不同城市的美食文化, 感受到南京金陵鴨的美味, 也采用的實地、實景抓拍的方式, 能夠讓觀眾真實的感受到美食帶來的沖擊。通過以上研究發現:新聞與紀錄片的攝影都遵循紀實性原則, 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實拍攝, 拍攝手法應用的抓拍技巧。

二、新聞與記錄片攝影的不同點

(一) 新聞與紀錄片拍攝的重點不同

新聞主要針對的主體是社會事件、時事政治等, 主要闡述的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生了什么事, 以及對事件的看法、評價、并針對事件所造成的影響進行討論, 所以對于新聞的拍攝重點就是整個事件的始末, 及事件所造成的后果與對社會形成的影響, 通過時間來體現人物的行為、思想, 但是對于具體的人物表達的較少。而紀錄片的表達主題就是人物, 其他相關事件也是來襯托人物的一種表達方式, 主要是為了突出人物精神、思想、信仰等方面, 通過一件事件來凸顯人物事跡。例如:2015年元旦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紀錄片《記住鄉愁》, 該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弘揚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 雖然內容講述的是傳統村落中發生的生活故事, 表達鄉愁情感、自然環境、鄉土之物, 但歸根結底還是表現民風民俗、人文情懷。

(二) 新聞與紀錄片拍攝的時效不同

通常新聞播報都是社會熱點事件, 且為短時間內發生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新聞事件, 所以對于新聞的拍攝不僅要注重紀實性, 更要保障新聞的及時性, 使其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定的社會反響。一般對于即時拍攝的新聞影像都不會進行復雜的處理, 通常都是將社會事件真實有效的表現出來, 主要是為了保證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然而紀錄片卻不具備這一特性, 通常紀錄片會對過去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歷史事件、人物事跡進行描述, 而且還具備一定的收藏價值, 為了能夠凸顯紀錄片的藝術性, 還需要對拍攝的影像進行一定的技術處理, 從而起到良好的表現效果。例如:2015年12月初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央視網播出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永志抗戰》, 主要講述的九一八事變至全面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 全面揭露日軍暴行和全國軍民抗戰的艱辛和決心, 雖然已經時過境遷但是每一件事都印記在觀眾的心里。

(三) 新聞與紀錄片攝影內容的關聯性不同

通過對新聞和紀錄片拍攝的不斷了解, 能夠發現紀錄片的拍攝時間明顯多于新聞的拍攝時間。這是因為紀錄片的拍攝內容主要包括事件發生的背景、起因、過程、結果及事件發生后造成的影響, 內容涵蓋的范圍較廣。其中主要闡述關鍵人物與當時社會、發生的事件、及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間的關聯性。而新聞的拍攝因其自身的特點及時間因素, 僅對事件的主要內容及關鍵點進行拍攝, 而且會在后期對拍攝的影像進行簡單的剪輯, 從而能夠快速的表達新聞主題及中心思想。通常新聞的時間短、鏡頭少、密集度高。而紀錄片的拍攝通常需要較多的時間, 尤其重視事件的關聯性, 在感情的表達上更為細膩, 能夠對事件進行完整的描述。

三、結束語

由于新聞與紀錄片存在著一定的共同點, 因此常常將兩者進行比較, 也有甚者會將兩者混淆, 雖然新聞與紀錄片的攝影都采用了紀實拍攝的方法, 且應用的是抓拍的拍攝手法, 但由于兩者的拍攝目的不同, 拍攝的用途不同, 其拍攝的本質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以上分析了新聞與紀錄片攝影具備共同點與不同點。能夠清楚的了解到新聞與紀錄片拍攝中存在一定的技術要點, 必須要對其進行具體、細致的了解。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信息共享化、傳播多元化已成為時代發展的象征。從開始的報紙書籍、收音機廣播、有線電視, 到現在普遍使用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 信息科技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也改變了文化藝術的制作方式。同時也很大程度的強化了新聞、紀錄片等信息的傳播效果。然而這些都要經過精心的制作與專業的拍攝, 才能符合傳播的要求。但是新聞與紀錄片有著本質的差別, 而且拍攝的主題不同、類別不同, 所應用的拍攝方式自然不同, 所以兩者在拍攝過程中不能通用。本文主要闡述新聞與紀錄片拍攝本質上存在的異同點, 從而將兩者進行詳細的界定, 旨在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聞,紀錄片,紀錄片攝影

參考文獻

[1] 劉昌渝.論新聞與紀錄片攝影的本質異同[J].西部廣播電視, 2015 (16) :147-147.

文化本質與思想政治論文范文第5篇

淺議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

作者:嚴克非

來源:《職業·下旬》2010年第04期

思想政治工作乃企業凝聚人心之本,文化乃企業的靈魂所在。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時代的不斷變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將愈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企業依靠先進的文化生存、發展壯大,而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可為企業輸送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的深刻內涵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教育人、說服人,轉變人的思想,引導人的行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實踐活動。從本質上來說,是做人的工作,目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企業及其員工在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風、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的總稱。優秀的企業文化能使企業員工感受到很強烈的歸屬感,并產生強大的凝聚力,使個體通過對群體事務的參與,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為企業改革與發展做出貢獻。由此可見,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是相互融合、相互貫通的。

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

1.工作對象相同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是運用說教的方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轉變人的觀念,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政治性工作。企業文化是一門管理科學,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使企業管理的著眼點由物轉到人。

2.根本任務相同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緊密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企業文化建設的任務是圍繞本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構建良好的文化氛圍,挖掘人的潛能,調動人的工作熱情、積極性和創造性。

思想政治工作貫串于企業文化建設的全過程,為企業文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優化企業的精神環境。企業文化建設對思想政治工作有改進、補充功能,能拓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領域,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

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相互融合貫通,效能無窮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兩者功能互補、相得益彰。在日常工作中,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鑒企業的文化理念,拓寬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企業文化建設也可以借助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充實內涵,確保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并使其更具效力??傊?兩者結合形成合力,效能無窮。

1.加強企業形象宣傳,促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同經濟工作的有效結合

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不僅要有過硬的產品及強烈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技術素質的優秀員工,企業形象的好壞也是決定競爭勝敗的關鍵所在。只要我們在不斷弘揚先進的企業文化、擴大企業的社會知名度的同時,積極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企業外有聲譽、內有合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2.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精神,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勢下搞活、做實

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這就需要在培養員工高尚的思想意識、先進的價值觀念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努力,提煉出員工的精神支柱,并通過企業精神的不斷塑造與弘揚,激勵員工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做企業的主人。

3.不斷豐富員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開展

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企業內部民主氛圍的形成,有助于企業領導者與員工之間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并在內部形成一種協調、寬松、和諧、理解的良好環境,有利于促進企業思想工作向群眾化、社會化發展。

4.完善企業的文化設施,促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向深層次發展

隨著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快企業文化的硬件建設,有助于增強企業文化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對員工的吸引力,使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緊密聯系群眾,貼近群眾的思想實際。特別是在當前形勢下,員工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正在趨向更高層次。我們應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結合起來,更加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并使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合力效能,體現企業的綜合優勢。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有著共同的作用對象——企業員工,這就決定了兩者應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夠促進企業文化得健康發展,同樣,優秀的企業文化會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在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企業文化,使兩者融會貫通、互相補充,有利于在企業改革、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突顯文化的凝聚、協調、規范、激勵功能,進一步樹立企業形象、錘煉企業精神、鑄造企業品牌,使廣大員工真正認準企業定位、認同企業理念,自覺成為企業的主人,從而振奮斗志、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和生產力,促進企業全面協調、持續和諧發展。

文化本質與思想政治論文范文第6篇

人具有認知、情感、意志、表達等方面的需求, 由此所衍生出來的文化就是人的文化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 人是教育的主體, 也是教育的受體, 更是文化的存在方式, 所以對于人的獨立意識的培養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存在方式, 所衍生出來的文化也會不同, 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交流過程中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文化存在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不同的方式, 所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夠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產生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的傳播促進思想文明政治建設, 這是人的文化存在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個創新方面, 通過以點概面, 隱形教育和顯性教育的結合方式促進社會思想文明政治建設。

一、獨立意識培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文化存在首要的因素就是“人”, 人在人的文化存在發展中有關鍵的作用, 文化隨著人的活動而產生, 所以人的文化存在帶有人的意識和獨特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尊重人的獨立意識, 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促進文化的產生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實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 主要是對于人的思想、政治、意識、文化進行引導和教育, 運用豐富合理的教學內容對于人的心理進行干預。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兩點, 第一, 對于個人意見的保留,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個人的意見代表了人作為個體, 個人意見是人的文化存在表現方式, 證明人這個個體的文化存在, 所以在教育中要保留人的意見和觀點。第二,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對人的選擇保持自由, 個人的選擇是人的文化存在的獨立意識, 有保持自由選擇的權力, 不能強制性的要求人的思想政治選擇, 在教育的過程中, 進行引導是重要的方面, 但是思想禁錮是絕不能采取的。獨立意識是人的文化存在的重要方式, 所以尊重人的獨立意識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則。

二、文化交流豐富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存在文化不僅是人的存在, 還有文化存在, 所以文化交流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 文化之間能夠實現多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對于文化的存在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提倡個人意見交流和不同文化的教育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 個人的文化存在主要就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是結合人發展的實際情況而總結出來的文化理論, 所以在實踐教育的過程中, 人的意見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通過人之間的文化交流產生新的文化, 這樣能夠促進思想教育內容的不斷豐富。交流是文化發展和壯大的重要途徑, 由于不斷地交流融合, 可以取長補短, 實現優勢互補,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提倡人的意見交流。應多注重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三、多樣化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文化存在是以多樣化的形式存在的, 在人的文化存在理論中, 人與文化是重要的方面。人產生文化, 文化又會促進人的發展, 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而且文化主要就是作用于人, 對于人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 由于人作為個體的獨特新, 所以每個人的存在文化都是不同形式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針對人的文化存在的獨特性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 更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和實施, 在實踐過程中, 溝通和滲透是主要的教育方式。針對不同個體的不同文化存在, 采取不同的溝通教育方式, 這樣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滲透將人的思想行為進行引導, 激發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快速成長,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深遠影響。

四、文化傳播促進思想文明政治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促進社會文明建設, 建設和諧社會。人的文化存在就是將社會思想文化建設從人的方面入手, 從細節源頭入手, 這樣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產生實際的作用。文化的交流傳播是文化的主要發展方式, 交流傳播主要的媒介其中也包括人,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人不僅是教育的對象, 也是教育的實踐途徑。以獨立意識培養實現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交流豐富思想政治教育、以多樣化的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最后都要歸于實踐, 通過文化的傳播實現人和文化之間的交流, 在實踐的過程中踐行思想政治教育, 將隱形教育以顯性的方式呈現出來, 保證社會文化的和諧, 促進個人的成長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在人的文化存在發展過程中促進思想文明政治建設。

摘要:人的文化存在理論是一個比較寬泛的理論, 在哲學、政治學、文化學、社會學等方面都要研究。本文主要是對于人的文化存在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進行分析論述, 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 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

關鍵詞:人的文化存在,思想政治,創新,教育

參考文獻

[1] 韓慶祥, 鄒詩鵬.人學:人的問題的當代闡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2] 張耀燦,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文化館建設群眾文化論文范文下一篇:小學體育健美操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