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論文范文

2024-05-06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1篇

所謂都市農業,顧名思義是發生在都市的農業。其實都市農業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在一些發達國家,都市農業已經成為現實。此次調研中信息化技術在都市農業中的應用尤其讓人印象深刻。

武漢市家事易公司利用新一代傳感技術、物聯網和無線通信技術發展蔬菜網上銷售的新模式,推出了“電子菜箱”。所謂“電子菜箱”就是網上訂菜,商家將菜送到訂戶樓下的智能生鮮柜里的便捷模式。這種直供模式立足于家庭生鮮農產品供應,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以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供應鏈,實現農產品產銷直接對接,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質。由于減少了經營場所和經營環節的費用,網上菜價比超市至少便宜20%,趕上促銷、團購等活動,價格還會更低。目前武漢市設立“電子菜箱”的小區突破600個,每天有5萬多戶家庭上網訂購,服務區域基本覆蓋武漢主城區的各大社區?!半娮硬讼洹辈粌H具有流通成本低、購物便利、減少城市垃圾等諸多優點,還憑借低廉的價格、放心的品質、方便的支付方式受到城市白領、家庭主婦甚至中老年人的青睞。

在合肥市廬陽區大楊鎮,農業部門則從保障食品安全角度出發,創建了“小螞蟻市民菜園”,實現“蔬菜產地可溯源”。即將互聯網和郊區蔬菜種植結合起來,會員通過網絡監測地里的蔬菜生長情況,從種植、采摘到配送均實現網絡監測,工作人員定期送菜,確保市民吃到無公害、口感新鮮的本地蔬菜。此外,公司還將應季的蔬菜信息都上傳到公司網站,市民可根據網上看到的蔬菜信息選擇不同品種,網上訂購,由公司配送。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2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笆濉睍r期,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是中央財政公共預算安排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用于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以及國家政策確定的其他方向,是一項重要的強農惠農政策。地方各級財政、農業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加強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資金績效目標的實現。

一、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的設立

2004年以來,我國先后實施了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三項補貼政策(統稱為農業“三項補貼”)?!叭椦a貼”對于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發生深刻變化,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效應遞減,政策效能逐步降低,迫切需要調整完善。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補貼政策的有效實施,明確要求在穩定加大農業補貼力度的同時,逐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改進農業補貼辦法,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遵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改革農業補貼制度的部署,財政部、農業部于2015年5月13日印發了《關于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財農〔2015〕31號),指導開展農業“三項補貼”改革試點。試點的主要內容是將農業“三項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2016年4月18日財政部、農業部下發《關于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財農〔2016〕26號),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16年在全國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2016年6月23日,財政部、農業部印發了《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管理辦法》(財農〔2016〕74號),標志著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進入全面實施和規范管理階段。

二、政策目標、補貼對象和范圍

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的政策目標一是支持耕地地力保護,二是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一)耕地地力保護資金的補貼對象和范圍

用于耕地地力保護的補貼資金,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引導農民綜合采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施用有機肥等措施,切實加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自覺提升耕地地力。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補貼范圍是種地農民擁有承包權的耕地面積。補貼依據可以是二輪承包耕地面積、計稅耕地面積、確權耕地面積或糧食種植面積等,具體依據哪一種類型面積或哪幾種類型面積,由省級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實際自定。

對已作為畜牧養殖場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糧田轉為設施農業用地、非農業征(占)用耕地等已改變用途的耕地,以及長年拋荒地、占補平衡中“補”的面積和質量達不到耕種條件的耕地等不予補貼。不予補貼的耕地認定標準和程序由各省級財政部門聯合農業部門確定。

(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資金的補貼對象和范圍

用于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補貼資金,支持對象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體現“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采取貸款貼息、重大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等方式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不鼓勵對新型經營主體采取現金直補,可采取貸款貼息、重大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等方式支持多種形式的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近幾年重點用于支持建立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統籌用于資本注入、擔保費用補助、風險補償等方面。

對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的資本注入規模和節奏要根據擔保業務運營情況合理確定;對新型經營主體貸款貼息不超過貸款利息的50%;對重大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應采取“先服務后補助”、提供物化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不鼓勵對新型經營主體實行現金直補。單戶補貼要設置合理的補貼規模上限。

三、完善有關基礎工作

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是按照中央“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總體部署推出的一項重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h級財政、農業部門應當配合做好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實施的基礎工作。

(一)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是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事關農村長遠發展和億萬農民切身利益。各地要按照農業部等六部門《關于認真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意見》加快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通過確權登記頒證,為開展土地經營權流轉、完善補貼政策、進行抵押擔保提供重要依據。

(二)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政策與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政策相互聯系,相輔相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是實施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的基礎,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政策又會反過來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

要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鼓勵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引導承包農戶與流入方簽訂書面流轉合同。新型經營主體應當在工商部門注冊,其糧食經營面積應當在農業主管部門備案。

縣級農業主管部門要依據自然經濟條件、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確定本地區土地規模經營的適宜標準,一般應為全縣(市、區)戶均承包地面積10倍以上。農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服務主體的資質認定。

(三)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

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由省級財政部門、農業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建并獨立運營。穩妥建立市縣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省級財政部門要利用中央財政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資金,對省級、市縣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進行資本金注入。要建立農業信貸擔保經營風險補助機制和農業信貸擔保系統風險救助制度。農業信貸擔保服務應優先滿足從事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需要,對其開展糧食生產經營的信貸提供擔保服務,支持在政策要求范圍內適當放大擔保倍數,增強服務農業能力。

四、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為促進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有效落實,確保適度規模經營補貼發放工作公平、公正、規范,省級財政、農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相關工作制度。

(一)確定種糧大戶認定條件

山東省規定,享受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的種糧大戶,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 至少種植一季主要糧食作物。主要糧食作物指小麥、水稻。其中種植小麥的,以小麥種植面積為補貼依據;種植單季水稻的,以水稻種植面積為補貼依據。

2. 種植規模符合適度規模經營標準。種植面積須在50畝(含50畝)以上。其中,50畝(含50畝)以上、200畝以下的,每畝按照6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200畝(含200畝)以上的,每戶限額補貼1.2萬元。

3. 租種合同符合要求。種糧大戶租種土地時,與農戶(土地承包戶)簽訂的土地流轉合同須使用鄉鎮農業(經管)部門統一制定的合同,經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審查簽字并加蓋村委會公章,鄉鎮農業(經管)部門審核備案。

4. 提供原始票據。提供與當年度種糧面積相適應的土地流轉費用支出憑證及購買種子、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原始發票或收據。

(二)制定補貼申報流程

山東省種糧大戶補貼申報程序包括種糧大戶申報、村初核、鄉鎮審核、縣級農業部門復核、縣級財政部門撥付資金五個環節。

1. 種糧大戶申報。本著“自愿”原則,種糧大戶向土地所在村委會自行申報。申報材料主要包括:種糧大戶申報表及大戶本人身份證、土地流轉合同、購買生產資料發票或收據等復印件。種糧大戶不受戶籍、地域限制,符合條件的農村、城鎮戶籍人口均可申報;對在同一縣域內跨村、跨鄉鎮流轉土地的,分別向土地所在村申報,由縣級農業部門負責匯總面積。

2. 村初核。所在村對種糧大戶提交的申報資料進行初核。內容主要包括:地塊的位置、種植糧食作物的種類和面積、土地流轉合同的真實性及雙方當事人的基本信息等。初核無誤后,由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在申報資料上簽字并加蓋村委會公章上報鄉鎮。

3. 鄉鎮審核。鄉鎮政府組織對種糧大戶申報資料進行審核,并實地核查種植的糧食作物、面積等。審核無誤后在村、鄉鎮兩級進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內容包括:種糧大戶姓名、種糧地點、種植作物、面積、補貼金額和監督舉報電話等。公示無誤后,由鄉鎮農業(經管)部門將種糧大戶補貼信息錄入到齊魯惠民補貼“一本通”系統。鄉鎮政府對補貼對象、種植面積、補貼金額等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

4. 縣級農業部門復核??h級農業部門對種糧大戶申報資料、申報流程進行復核。重點審核申報資料是否齊全、申報流程是否完備等。根據審核結果,認真測算資金需求,如實向縣級財政部門提供補貼對象的個人信息、種植面積、補貼數額等信息??h級農業部門對種糧大戶補貼信息的完整性、申報程序的完備性負責。

5. 縣級財政部門撥付資金??h級財政部門根據縣級農業部門提供的種糧大戶補貼信息,及時向金融部門撥付資金,督促金融部門及時把資金發放到種糧大戶的“一本通”賬戶中,并及時將發放結果反饋縣級農業部門。

五、認真組織實施

(一)創新適度規模經營的支持方式

應當按照因地制宜、簡便易行、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原則,創新適度規模經營的支持方式。不鼓勵對新型經營主體實行現金直補。單戶補貼要設置合理的補貼規模上限。

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平臺資本金注入。資本注入規模和節奏要根據擔保業務運營情況合理確定。

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貸款貼息。各地農業部門負責對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在糧食生產、儲藏、加工、銷售等環節,購置農機具、農業生產資料,基礎設施建設等發生的貸款進行審核,貸款貼息不超過貸款利息的50%。

重大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應采取先服務后補助、提供物化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不鼓勵對新型經營主體實行現金直補。單戶補貼要設置合理的補貼規模上限。

(二)規范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發放

縣級農業部門要認真組織做好本轄區內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基礎數據采集、審核、匯總等工作,包括農戶基本信息、補貼面積、補貼標準、補貼金額等,并應對補貼給農民的資金進行7天公示。公示無異議后,縣級財政部門會同農業部門應按照便民高效、資金安全的原則,及時通過“一卡(折)通”等方式將補貼資金直接發放給農民。

(三)加強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績效管理

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應按規定設定績效目標,開展績效運行監控。省級財政部門會同農業部門按照預算績效管理規定和資金管理需要,對市縣級政策實施情況開展績效評價??冃гu價結果以適當方式予以通報,并作為資金分配的因素之一。

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應加強組織管理,保障政策的有效實施,支持做好補貼面積核實、補貼公示制度建立、“一卡(折)通”發放資金、推進農民補貼網建設、加強補貼監管等工作。

對任何單位和個人滯留截留、虛報冒領、擠占挪用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以及其他違反規定的行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有關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3篇

編者按:我國農業發展長期面臨糧食安全和保證主要農產品持續有效供給的巨大壓力,但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力也越來越強,要突破約束、消除瓶頸,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潛力在科技,強勁動力在科技。大力開發推廣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可以充分發掘水土資源利用潛力,有效突破資源瓶頸,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目前,我國農用塑料應用技術主要包括地膜覆蓋栽培、設施園藝、容器育苗、節水灌溉、飼草包膜青貯氨化、畜禽暖圈、設施水產養殖、網具捕撈和養殖、農產品包裝貯藏保鮮等。本期業界觀察,中國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學會會長張真和研究員將為我們詳細介紹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推廣現狀及需求展望。

農用塑料應用技術是指以塑料制品為載體的種植養殖技術和農產品貯藏保鮮技術,它是20世紀農業科技創新的重大成果,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標志,在挖掘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潛力、抗災減災、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保障農產品長期有效供給以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目前,我國的農用塑料應用技術主要包括地膜覆蓋栽培、設施園藝、容器育苗、節水灌溉、飼草包膜青貯氨化、畜禽暖圈、設施水產養殖、網具捕撈和養殖、農產品包裝貯藏保鮮等,各類農用塑料制品種類繁多?,F將主要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推廣現狀與需求展望簡述如下。

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在現代農業建設中

的地位和作用

依托日益發達的現代塑料加工工業,大力開發推廣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對建設現代農業,突破農業資源瓶頸,挖掘農業內在潛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諧穩定,以及促進退耕還林、還草與生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促進高產高效型現代農業發展

我國是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但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約束力越來越強,要突破約束、消除瓶頸,根本出路在科技。采用農用塑料應用技術能夠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效益,目前,采用地膜覆蓋栽培,一般可使農作物增產30%~50%,按當前市場價計算,糧棉油等大田作物667 m2增收100元以上,最高可達500多元;蔬菜瓜果等園藝作物667 m2增收1 700元以上,最高可達3 000多元。采用園藝設施生產蔬菜瓜果,667 m2平均增產1.8 t,增收6 000多元,最高可達2萬多元。北方半棚式塑料暖圈用于養蛋雞,產蛋率可提高10%左右;用于養肉豬、肉牛,冬季日增質量可達250~500 g;用于養羔羊,越冬成活率可達90%以上。

促進資源集約型現代農業發展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資源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這已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兩大瓶頸。大力開發推廣農用塑料應用技術,通過顯著增加農業的物質和科技投入,可以充分發掘水土資源利用潛力,有效突破資源瓶頸。節能日光溫室可以周年生產各種蔬菜瓜果,塑料棚室可以延長作物生育期40~60 d,地膜覆蓋栽培可以增加有效積溫200~300 ℃,這些技術既能有效抗御低溫、冷害、霜凍和風、雪、雨災,大幅度提高鹽堿地的產出率,又能擴大農作物及其優良品種的適作區,有利于優化作物布局和品種結構。采用塑料低壓管道輸水灌溉,不僅可以大量減少輸水損耗,還能節約3%~5%的耕地;采用膜下滴灌,可以節省2/3~3/4的灌溉用水,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有限水資源的有效灌溉面積,減輕干旱威脅,促進高產、穩產。此外,我國沿海和內陸的水面資源極為豐富,開發推廣網箱、網籠、網圍、網欄和塑料大棚等集約養殖大有可為。

促進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發展

目前,我國農作物秸稈的年產量在6~7億t,作為飼料“過腹還田”的不足40%,有些地區僅有15%,大量秸稈堆棄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利用飼草專用膜對秸稈進行青貯、氨化,發展農牧結合型生態農業,實現秸桿“過腹還田”;或以塑料薄膜為載體,農作物秸稈作代料,采用菌—菜(糧)套種的方式發展食用菌生產;還可以塑料棚室為載體,發展畜牧業—沼氣—種植業有機結合的循環農業,這些都能實現農牧廢棄物的資源化、合理化利用,促進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發展。

促進低碳節能型現代農業發展

我國獨創的塑料日光溫室及其配套高效節能栽培技術,能在-10 ~-20 ℃的嚴寒條件下不加溫生產喜溫園藝產品。與傳統加溫溫室相比,塑料日光溫室667 m2平均節約標準煤25 t,以2010年全國塑料日光溫室節能栽培面積70萬hm2計算,共節約標準煤2.6億多t,等于少排放二氧化碳6.8億多t、二氧化硫220多萬t、氮氧化物190多萬t;與現代化溫室相比,其節能減排貢獻額還要提高3~5倍。采用塑料大中棚多層內覆蓋技術,也能在-5 ℃以上的南方多陰雨氣候條件下實現不加溫生產喜溫蔬菜。在全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今天,發展低碳節能型現代農業意義特別重大,正在引起各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促進非耕地設施園藝產業開發

我國人多耕地少,大規模發展設施園藝產業的資源約束力強,與糧爭地的矛盾無法回避,但我國約有荒漠化土地4億hm2,工礦區廢棄地400萬hm2,海涂200多萬hm2,宜農后備土地4 400多萬hm2,開發非耕地設施園藝產業大有可為,不僅可以緩解與糧爭地的矛盾,還能激勵有志者自主創業,帶動社會就業。例如: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2007-2009年累計利用鹽堿、砂石地發展日光溫室352.7 hm2,主要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生產蔬菜瓜果,667 m2平均效益高達15 447元;同時,輻射帶動玉門、高臺、臨澤、金塔、敦煌、臨洮等周邊縣(市)發展非耕地日光溫室蔬菜無土栽培面積已超過733.3 hm2。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正在騰格里沙漠腹地規劃建設6 667 hm2的日光溫室綠洲。海南省在沿?;臑┥喜捎蒙车[+肥水一體化滴灌+塑料大棚模式,創建了大面積反季節優質高效西(甜)瓜基地。

農用塑料應用技術的推廣現狀

地膜覆蓋

地膜覆蓋是塑料薄膜地面或近地面覆蓋栽培的簡稱。2011年我國地膜覆蓋栽培面積達到2 333萬hm2,地膜年銷售量約120萬t。地膜覆蓋栽培發展初期使用的主要是普通透明地膜,厚度為0.015 mm,隨著合成樹脂技術裝備和地膜加工工藝的改進,國家標準地膜厚度由0.015 mm減少到0.008 mm。生產上大量使用的地膜厚度多為0.005 mm,采用大型機械聯合作業使用的地膜厚度為0.007 mm,黑色除草地膜厚度需0.008 mm?!笆晃濉币詠?,西北干旱地區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應用面積迅速擴大,該技術要求使用0.008~0.01 mm的耐老化地膜?;瘜W除草地膜、銀灰地膜、黑白雙面地膜等特殊地膜產品也有開發,但應用面積均不大。地膜除了用于地面覆蓋栽培外,還被用作近地面覆蓋材料和棚室內置保溫覆蓋材料。預計到2015年,全國地膜覆蓋栽培面積可達2 667萬hm2左右,地膜年需求量將增加到135萬t左右。

設施園藝

我國設施園藝的發展起步于20世紀30年代,新中國成立后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于80年中期進入大發展階段,并逐步形成中國特色。2010年,我國設施園藝生產面積達到362.6萬hm2(其中設施蔬菜344.3萬hm2、設施果樹9.3萬hm2、設施花卉9萬hm2),棚膜年銷售量約100萬t。預計到2015年,全國設施園藝生產面積將達到436.6萬hm2,棚膜年需求量將達105萬t?,F將主要設施類型分述如下:

1.日光溫室。全國現有日光溫室80多萬hm2,其中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約70萬hm2,普通日光溫室11.3萬hm2。節能日光溫室要求使用高透明、高保溫、消霧流滴持效期6個月的功能膜,目前大多使用0.1 mm的消霧型EVA多功能復合膜,也有使用消霧流滴PVC薄膜的。普通日光溫室多使用0.05~0.1 mm的PE雙防膜或濕法涂敷PE功能膜。預計到2015年,全國日光溫室面積將達到95.3萬hm2,其中高效節能日光溫室面積83.3萬hm2。

2.塑料大中棚。全國現有塑料大中棚145.3萬hm2,江南及江淮地區的果菜大中棚多用厚度為0.065~0.08 mm的消霧流滴PE膜覆蓋,三北地區的果菜大中棚多用厚度為0.1 mm的消霧型低VA含量的EVA多功能復合膜覆蓋,莖葉菜和根菜大中棚多用PE雙防膜或防老化膜覆蓋。近年來,隨著mLLDPE應用于棚膜生產,南方的大中棚膜進一步減薄到0.05~0.06 mm。預計到2015年,全國塑料大中棚面積將達到190多萬hm2。

3.塑料小拱棚。全國現有塑料小拱棚131.3萬hm2,用作大中棚內保溫覆蓋的小拱棚多使用消霧流滴高保溫膜,用作果菜類早熟栽培的小拱棚主要使用雙防膜,用作冬春莖葉菜和根菜生產的小拱棚對薄膜要求不太嚴格,使用雙防膜的較多,防老化膜和普通膜也有一定的使用量。用于小拱棚覆蓋的薄膜厚度為0.03~0.5 mm。預計到2015年,全國小拱棚面積將增加到146.7萬hm2。

4.連棟溫室。全國現有連棟溫室1.8萬hm2,主要用于集約化育苗、花卉生產、現代化農業展示與觀光。覆蓋材料有塑料薄膜、玻璃、聚碳酸酯板材等,連棟薄膜溫室要求使用0.12~0.15 mm、至少能連續覆蓋36個月以上的長效消霧流滴保溫防塵功能膜。預計到2015年,全國連棟溫室面積可達2.3萬hm2左右。

5.加溫溫室。全國現有加溫溫室2.3萬hm2,主要用于育苗和極早熟栽培。對薄膜覆蓋材料的要求與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基本相同。預計到2015年,全國加溫溫室面積可達2.7萬hm2左右。

6.遮陽網覆蓋。全國現有遮陽網覆蓋栽培面積約40萬hm2,年用網量超過10億m2,每年更新3億m2左右。遮陽網主要用于南方蔬菜、花卉、茶葉、果樹栽培和夏季育苗。要根據栽培作物光飽和點的高低及覆蓋方式選擇適宜遮光率的遮陽網,全天候覆蓋栽培的遮光率應在45%以下,適時揭蓋栽培的遮光率應在55%~65%之間,食用菌覆蓋栽培的遮光率應在90%以上。預計到2015年,遮陽網的年用網量將突破15億m2,每年更新5億m2左右。

7.防蟲網覆蓋。全國現有防蟲網覆蓋栽培面積20萬hm2左右,年用網量2.5億m2左右,每年需更新6 000~8 000萬m2。防蟲網主要用于南方蔬菜夏季覆蓋栽培和育苗,覆蓋方式有防蟲網棚、帳覆蓋和棚室門窗及放風口封閉。預計到2015年,全國防蟲網年用網量將突破4億m2,每年更新1~1.2億m2。

節水灌溉

2009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5 847億hm2,占耕地面積的48%;節水灌溉面積2 447億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41.8%;噴微灌面積440萬hm2(噴灌300萬hm2,微灌面積140萬hm2),占節水灌溉面積的18%。2010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遠低于發達國家0.7~0.8的水平。規劃“十二五”期間,全國新增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67萬hm2,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年均更新微噴灌器材的市值將達230億元以上。

集約化育苗及容器栽培

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利用塑料穴盤、護根缽代替土坨、泥缽、紙缽進行育苗移栽,90年代以來利用塑料花盆代替瓦盆用于觀賞花卉、苗木培育和美化銷售,目前塑料缽和塑料盆的年產銷量數以億計,塑料穴盤的年更新量在4 000萬張左右。我國于80年代中后期開始發展塑料缽體軟盤育秧(苗),主要用于水稻旱育稀植及拋秧栽培和玉米育苗移栽,目前塑料缽體軟盤年產銷量大約為80多億張。預計“十二五”期間,集約化育苗和容器栽培規模將翻番,拋秧盤用量穩中有降。

“十二五”農用塑料應用技術需求展望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边@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在農業農村工作的指導方針上要把農業科技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決心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我們要深入了解、準確把握“十二五”時期現代農業發展對農用塑料應用技術的新需求,努力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用塑料應用技術體系,為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再建新功。

高端功能膜需求量大幅增加

一是由于農民工大量外出打工,扣棚所必需的青壯勞力難求,因此要盡可能降低溫室、大棚棚膜的更換頻率;二是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對鋼架結構溫室、大棚的補貼力度不斷加大,骨架材料優化的溫室、大棚越來越多,為拓展長壽功能膜市場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三是鏡面涂覆PO膜的長壽命、低覆蓋成本和終身消霧流滴等優勢凸顯,受到設施園藝生產者的青睞,據此判斷,市場對鏡面涂覆PO膜等高端功能膜的需求量將大幅增加,加快發展高端功能膜的時機已經到來。

漫散射功能膜的地位顯著提升

一是隨著設施蔬菜生產規模的持續擴大,區域化布局、多樣化種植已成為穩定提高設施蔬菜生產效益的重要途徑,喜冷涼莖葉菜的設施栽培比例顯著上升,而覆蓋高透明功能膜易使喜冷涼莖葉菜缺水萎蔫、品質不佳。二是高透明功能膜直射光通過率高而散射光通過率低,在日照百分率高的地區覆蓋高透明功能膜有利于設施內蓄熱增溫,而在陰雨霧天多的地區覆蓋高透明功能膜則反而會加劇低溫寡照的影響。三是高透明功能膜藍紫光透過率高,會促進纖維素合成,致使莖葉菜鮮嫩度下降、適口性差,與消費者對莖葉菜鮮嫩度要求越來越高的現狀相悖??梢?,漫散射功能膜的重要性和地位顯著提升,應加大對漫散射功能膜的研發推廣力度。

微灌及肥水一體化勢在必行

一是微灌特別是膜下滴灌可以大幅減少農業灌溉用水量,一方面能有效防止因大水漫灌導致的作物根系吸收功能障礙,同時顯著降低設施栽培條件下的空氣濕度,有利于預防低溫高濕病害,更重要的是可以緩解水資源壓力。二是微灌及肥水一體化可以實現自動澆水施肥,不僅能大量節省肥水管理用工,而且微灌加水溶性肥料有利于防范微灌系統堵塞,能顯著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微灌及肥水一體化能實現肥水統籌、精確補給、高效利用,有利于發展標準化農業。

功能膜趨向專用化

利用不同光質在蔬菜瓜果生產中的特定功能作用,研制適用于特定作物及其特定生產目標的功能膜,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能有效促進農作物高效生產。目前國內外已經研發了多種專用功能膜,但一是推廣普及程度不高,二是專用功能優勢還不夠強,今后要通過強化高效專用功能助劑的研發,促進專用功能膜的研發推廣。

內置保溫裝備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全國需要進行保溫覆蓋的日光溫室、加溫溫室有83.3萬hm2,大多采用草苫、保溫被進行外覆蓋保溫,部分塑料大棚也采用保溫被外覆蓋保溫,外保溫覆蓋材料的使用量多達110多億m2,每年需要更換30~40億m2。外覆蓋保溫需要防雨、防雪、防風,每逢雨雪天氣要在草苫上面加蓋防雨膜(苫膜);保溫被不僅必須做防水處理,還要保證有一定重量,以防止其隨風浮動,給生產帶來很大麻煩。近年來,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研制成功了內置塑料保溫被和支撐圈放裝置,解除了外保溫覆蓋的后顧之憂,創新了溫室覆蓋保溫模式,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輕簡省工園藝資材備受歡迎

隨著我國勞動力價格的大幅攀升,輕簡省工已成為我國現代農業也是設施園藝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組裝式溫室、大棚骨架固件和薄膜固件,立體無土栽培資材,套管嫁接資材,簡易植株調整資材等輕簡省工園藝資材將備受推崇,被競相采用,相關企業應加快研發和示范推廣力度。

涼爽膜研發提上重要日程

長期以來,國內外增溫保溫型覆蓋材料研發成果豐碩,而遮陽降溫型覆蓋材料的研發相對滯后,遮陽降溫措施除了覆蓋塑料遮陽網外,就是在夏季增溫保溫型覆蓋材料上噴涂遮陽降溫專用涂料。夏季高溫障礙源于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目前所使用的遮陽網主要是減少了可見光對地面和植物體的輻射,而基本沒有考慮阻隔近紅外光對地面和植物體的輻射,故降溫效果不夠好,且避雨效果較差。因此,需要開發一種既能顯著提高遮陽降溫效果又能有效避雨的覆蓋材料——涼爽膜,要求可見光透過率為50%~60%,近紅外光透過率30%(能完全屏蔽更好)。

地膜功能化、多樣化

目前,我國使用的地膜主要是普通透明地膜,黑色地膜和化學除草地膜應用甚少。隨著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和生產者追求優質高產高效的意識越來越強,農業生產對既能有效提高作物根際地溫又能避蚜預防蟲媒病毒病的銀白配色地膜,既能降低地溫、避蚜預防蟲媒病毒病又能除草的銀黑雙面地膜,既能避蚜預防蟲媒病毒病又能促進果實著色的反射紫外線地膜,以及開穴地膜、切口地膜、保溫地膜、高強度耐老化易回收地膜和可控降解地膜等功能化、多樣化地膜產品的需求將越來越迫切,應加緊研發和示范推廣。

采后處理塑料制品需求量巨大

“十二五”期間,我國每年有7~8億t蔬菜和1.5億t水果需要進行采后商品化處理,產品分選、轉運、包裝、貯藏保鮮專用塑料制品的需求量巨大。另外,我國每年還有2.5億t社會儲糧,需要使用大量防蟲防潮塑料制品。

飼草包膜青貯量快速增長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決定啟動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加上近年來玉米整株青貯技術發展迅速,“十二五”期間飼草包膜青貯量將快速增長,市場對纏繞膜等飼草用膜的需求將持續趨旺,應加快研制開發性能可靠、價位適中的飼草用膜系列產品。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4篇

第十三屆東盟電信和信息技術部長級會議不久前在新加坡舉行,東盟各部長一致同意進一步加強區域數字共融的力度,提高信息通信技術的采用率(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讓東盟的所有公民享有參與發展的平等機會。通過普及國家寬帶網絡,改善國家普遍服務義務以及提高與相關行業的協作能力。為此,東盟將優先實施新推出的2015東盟ICT總體計劃,確保能不斷地為企業和社區的繁榮創造一個穩定而優越的信息通信環境。同時會議還通過了名為“密切區域聯系,共同創造發展可能”的新加坡宣言,重申應致力于促進以ICT技術為驅動力的經濟轉型,加強公眾參與、授權與創新,而這些應以發展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以及努力彌合數字鴻溝為基礎。

按照傳統,第八次中國-東盟電信部長會議同期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出席會議并作主旨發言。發言中,苗圩介紹了我國信息通信發展政策,以及2014年中國與東盟在信息通信發展政策、寬帶網絡、物聯網技術、網絡安全、互聯互通等領域的合作計劃;并正式提出,2014年至2018年五年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為東盟國家培訓500人次信息通信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倡議。會后苗圩代表中國政府與東盟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信息通信合作諒解備忘錄》,并會見新加坡通信信息部部長雅國,就加強中新ICT領域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合作交換了意見。

交流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中最早和我國開展經濟合作的國家。新加坡企業1981年便開始到中國投資,80年代后,兩國政府相繼簽訂了《關于促進和投資保護協定》、《關于旅游、民航及展覽合作的協定》和《關于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協定》等一些文件后,中新經貿合作進入高速發展期。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浪潮的興起,ICT成為雙方合作的重點領域。

早在1981年,新加坡政府已經認識到ICT產業的巨大潛力,并希望通過建設、建立全球領先的ICT產業而支撐起金融、制造、物流、醫療、教育、旅游以及數字媒體等經濟產業的持續發展。隨后,新加坡政府在ICT產業的建設和完善上實施了一系列為人稱道的戰略舉措,其中比較著名的有1986年提出的為期5年的“國家IT戰略計劃”、1992年提出的“IT 2000”計劃、2000提出的“信息通信21藍圖”以及2006年提出的為期10年智慧國2015計劃。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新加坡ICT行業的發展如今已經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也成為新加坡社會和經濟的新增長引擎。

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指導思想。此后10年間,兩化融合理念逐步完善、成熟,各行各業也開始了全面實踐。在此基礎上,十八大又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信息化成為“四化”協同的基礎和工具,是重中之重。

由此,信息消費、兩化融合和智慧城市等都成為國家戰略,是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整體而言,在信息化這盤棋上,我國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既需要自己的不斷積累,也需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模式,而新加坡是最好的老師。新加坡以及新加坡的ICT企業通過長期實踐,在交通、醫療、教育、環境、物流以及電子政府等領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能夠提供高水平的解決方案。這也是為什么,ICT領域會成為中新經貿合作的亮點之一。

正如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執行副主席雷納德所說:“新加坡與中國在發展智慧城市方面具有共同的愿景,那便是建設一個適宜工作生活的良好環境。信息技術是任何智慧城市得以發展的支柱。每天我們都接觸新的數據不斷被創造出來,所以,如何以創新方式抓取、轉移并詮釋這些數據以幫助提升公民的生活素質變得至關重要?!弊罱鼛啄?,我國的地方政府在ICT領域同新加坡展開了不同層次的合作,尤其在智慧城市建設上,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就在中國和新加坡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和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共同簽署關于智慧城市發展戰略合作的備忘錄,在之前合作的基礎上,開啟新一輪的智慧城市“雙區互動”舉措。

典范

通過此次中新智慧城市“雙區互動”,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和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將在新加坡和蘇州工業園區內各選擇一片區域進行智慧城市試點。該合作將通過公開創新的采購模式如新加坡的“征求合作計劃”構建企業與政府合作的橋梁, ,為中新企業提供一個展現其智慧城市發展技術能力的平臺。

得益于新加坡與中國兩國政府的支持,蘇州工業園區的智慧城市已經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發展,并已經成為了新中兩國互惠互利合作模式的又一個成功案例。建區19年以來,蘇州工業園區注重新加坡經驗借鑒,堅持頂層設計,夯實信息基礎、加強信息化應用體系建設,信息化建設成績顯著。工業園擁有覆蓋廣泛、高速便捷的基礎網絡環境,將城市寬帶、移動網絡、無線Wi-Fi囊入其中;以“四維、三庫、三通、九樞紐”為智慧城市應用架構,打造智能公交系統、數字城管系統、智慧環保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并致力于圍繞智慧城市需求,大力發展融合通信、電子商務、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興信息產業,形成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創新,以將該區域建成全國領先的信息化高科技園區和國際一流的智慧型城區。2013年初,蘇州工業園區高分入選首批全國智慧城市試點。此次戰略合作備忘錄的簽訂將進一步通過信息技術加深兩國在智慧城市方面的長期緊密合作關系。

對于同新加坡的合作,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楊知評表示:“從2008年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將信息化定位為實現園區現代化的驅動力以來,我們實施了一系列方案措施,使到園區的發展保持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前沿。我們期待與新加坡進一步加深合作,通過‘雙區互動’的模式,共同探索并在解決方案的層面取得突破,達到創新?!?/p>

蘇州工業園區與新加坡簽署的戰略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將為中新兩國資訊通信產業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開放更為直接的合作機遇。中新兩國不同領域的企業將有望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環境管理方面獲得更多合作良機。而且這次合作將催生一系列創新領先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并將有機會在中國的其他城市進行展示。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農民的經濟收入,而且還關系到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通過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從而提升農作物的產量,提高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新時代我國在農業領域已經廣泛地應用了現代化技術,并且在實際運用到農業種植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種植效率,還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經濟效益?;诖?,本文詳細分析了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措施。

關鍵詞:現代化技術;農業種植;應用研究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較快,現代化技術層出不窮,這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比如人工智能技術?,F代化技術不僅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也應用在農業種植中,利用科學技術不僅改變著農業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而且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1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重要性

1.1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運用

為了適應經濟市場和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必須得到保障?,F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協助農民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很多偏遠或者極寒地區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將不能為農作物的成長和發育提供所需水分和營養;在這樣的特殊地區,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就可以采用現代技術來保證所需水資源和營養充足,從而可以有效地保障農作物的產量,提高當地農業市場發展的源動力和人們更高的收益,有效地改善當地的環境情況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步伐又穩又快。

1.2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大背景下,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就需要采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來提升農業種植的效率。在農業種植中運用現代化技術不僅能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能夠讓科學種植技術和種植方式被農民所熟知,從而使農業種植更加現代化和科學化,推動時代不斷向前快速發展,更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1]。

2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業中的應用

2.1自動化技術

在我國有些地區仍在沿用最傳統的人工生產方式,但自動化技術已逐漸應用于農業,同時應用在各行各業,例如制造業、農業、航空、航天和運輸業等。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科技創新力度,促進了農業發展。在農業種植中引入了科學技術,如自動化技術、智能控制技術、信息化共享技術等,打造適合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體系,在水力、電力、農膜、光波、光線、肥料、溫度等方面都能促進農業的發展,為農作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因此,自動化技術不僅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有積極的影響,而且還對農作物在生長發育中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2.2光技術在農業種植業中的應用

根據實地調查和文獻研究,可以發現我國傳統農業種植方式除了依據自然天氣進行種植就是以大棚為主,以大棚進行種植影響農作物的受光情況,導致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不良,不能正常生長;并且大棚種植技術在使用過程中有一定的限制,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光合作用,為了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需要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合理地運用光照技術,使農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發育均勻;提高光合作用,為農作物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養分。在實際將光技術應用在種植業中,需要借助白熾燈、日光燈等相關光設備保障農作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源動力;更需要關注光照強度和時間并進行把控,避免因光照強度不足或過大、時間不足或過長,導致農作物受光合作用的影響生長發育不均衡,從而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降低,更嚴重的還可以使農作物畸形、夭折。光照技術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的合理運用不僅能避免上情況的發生,還可以有效防止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避免因農藥殘留、毒副作用影響農業綠色環保發展。只有全面了解現在技術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使用的優勢,才能夠大力地使用現代技術,提高現代技術發揮的效力,有效避免傳統農業在種植過程中的各種不足[2]。

2.3“因地制宜”區域化

“因地制宜”是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常見做法,可根據農作物的特性、地形、土壤、當地經濟發展狀況、氣候等條件來決定種植品種,不同地方適宜生長的農作物不同?!耙虻刂埔恕笔歉鶕匦?、季節、生長周期等自然因素確定區域化分布,區域化分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農作物的經濟效益,提高產量,提升生產效率。

2.4計算機技術在農業種植業中的應用

在我國信息技術穩定發展的支持下,5G時代已經來到人們的生活中,雖然還沒有被全面普及,但是仍然需要得到各行各業的特別重視,使5G時代全面來臨時可以充分其優勢,尤其是在農業種植業中,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將其合理地融入進去,不僅能夠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勢,還能夠便捷農業種植的用戶,同時還能夠推動農業種植業向信息化、現代化的方向前進。在實際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在農業種植業過程中時,要特別注意建立數據庫,這樣有利于農戶在農業種植的各個環節收集農產品資料及相關數據,為后期農作物的生產和種植提供資料和數據支撐,同時還能共享數據庫資料,為不同區域農業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最有效的處理方法。除此之外,計算機技術還可以仿真模擬當期農業種植環境的實際情況,這樣不僅能夠避免農產品在種植過程中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而降低農業種植經濟效益,還能夠使種植成本降低、種植效率提升,從而為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充分計算機技術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的作用。另外,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還能夠實現cis系統,即讓農業種植消除環境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可以對每一種農作物的種植情況進行時刻的掌握,通過科學檢測為農作物成長補充最佳量的水肥,為其正常生長提供保障,更可以使農作物的生產環境得到優化[3]。

結束語

在農業領域中,面對多變的東西有很多,像光照時長、蟲疫、溫度、水分等農業條件,所以要通過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創造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環境,從而更好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力峰,程仕敏.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研究[J].種子科技,2019,37(17):160+162.

[2]羅玲玲,陳國雄.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0):31.

[3]趙鑫,何海永.淺論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J].湖北農機化,2018(04):12.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論文范文第6篇

國發〔2011〕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和用種大國,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為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增強農作物種業競爭力,滿足建設現代農業的需要,現就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形勢

(一)農作物種業取得長足發展。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作物品種選育水平顯著提升,推廣了超級雜交水稻、緊湊型玉米、優質小麥、轉基因抗蟲棉、雙低油菜等突破性優良品種;良種供應能力顯著提高,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全部實現商品化供種,主要農作物種子實行精選包裝和標牌銷售;種子企業實力明顯增強,培育了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市場集中度逐步提高;種子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全面實行政企分開,市場監管得到加強。良種的培育和應用,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農作物種業發展面臨挑戰。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生物技術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建設現代農業,對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尚未建立,科研與生產脫節,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后,創新能力不強;種子市場準入門檻低,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研發能力弱,育種資源和人才不足,競爭力不強;供種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種繁育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較低;種子市場監管技術和手段落后,監管不到位,法律法規不能完全適應農作物種業發展新形勢的需要,違法生產經營及不公平競爭現象較為普遍。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農作物種業的健康發展,制約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切實加以解決。

二、總體要求

(三)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完善法律法規,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農作物種業投入,強化市場監管,快速提升我國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全面提升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水平。

(四)基本原則。

——堅持自主創新。加強農作物種業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國際合作,鼓勵引進國際優良種質資源、先進育種制種技術和農作物種業物質裝備制造技術,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種業科研成果,提高農作物種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企業主體地位。以“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為主體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通過政策引導帶動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充分發揮企業在商業化育種、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方面的主導作用。

——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種質資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模式。

——堅持扶優扶強。加強政策引導,對優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對具有育種能力、市場占有率較高、經營規模較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增強其創新能力。

(五)發展目標。

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相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設一批標準化、規?;?、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產基地,打造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健全職責明確、手段先進、監管有力的種子管理體系,顯著提高優良品種自主研發能力和覆蓋率,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三、重點任務

(六)強化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

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重點開展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重點開展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分子生物技術、品種檢測技術、種子生產加工和檢驗技術等基礎性、前沿性和應用技術性研究以及常規作物育種和無性繁殖材料選育等公益性研究。推進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機制,為種子企業提供科技支撐。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加大對生物育種產業的扶持力度。

(七)加強農作物種業人才培養。

加強高等院校農作物種業相關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實習基地建設,建立教學、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機制,提升農作物種業人才培養質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學資源,加大農作物種業人才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為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八)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

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積極推進構建一批種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有實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立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引導和積極推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力爭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其開辦的種子企業基本實現“事企脫鉤”。

(九)推動種子企業兼并重組。

在企業注冊資金、固定資產、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等方面大幅提高市場準入門檻,通過市場機制優化和調整企業布局。支持大型企業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農作物種業;鼓勵種子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尤其是鼓勵大型優勢種子企業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

(十)加強種子生產基地建設。

科學規劃種子生產優勢區域布局,建立優勢種子生產保護區,實行嚴格保護。加強西北、西南、海南等優勢種子繁育基地的規劃建設與用地保護。鼓勵種子企業采取與制種合作社聯合協作等方式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增強種子生產能力。

(十一)完善種子儲備調控制度。

在現有國家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基礎上,建立國家和省兩級種子儲備體系。國家重點儲備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種子及其親本,保障雜交種子供應和平抑市場價格;省級重點儲備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種子,保障災后恢復生產和市場調劑。種子儲備任務通過招投標方式落實,國家重點支持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要主動參與投標。

(十二)嚴格品種審定和保護。

進一步規范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品種保護測試、轉基因農作物安全評價和品種跨區引種行為,統一鑒定標準,提高品種審定條件,統籌國家級和省級品種審定,加快不適宜種植品種退出。完善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強化品種權執法,加強新品種保護和信息服務。

(十三)強化市場監督管理。

嚴格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依法糾正和查處騙取審批、違法審批等行為。全面推進縣級農業綜合執法,加強種子行政許可事后監管和日常執法,加大對種子基地和購銷環節的管理力度,嚴厲打擊搶購套購、套牌侵權、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等行為,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加強對進出境種子的檢驗檢疫。

(十四)加強農作物種業國際合作交流。

支持國內優勢種子企業開拓國外市場。鼓勵外資企業引進國際先進育種技術和優勢種質資源,規范外資在我國從事種質資源搜集、品種研發、種子生產、經營和貿易等行為,做好外資并購境內種子企業安全審查工作。

四、政策措施

(十五)制定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

按照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編制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分作物、分區域、分階段提出發展目標、方向和重點,明確今后10年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任務和措施。調整和優化農作物種業資源配置方式,在原資金渠道不變的前提下,統籌農作物種業財政和基建項目,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農作物種業,加大對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十六)加大對企業育種投入。

按照“資格認證、定期復審、優進劣退”的原則,擇優支持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成長性好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中央財政增加“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投入,支持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裝備和高端人才,并購優勢科研單位或種子企業,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發展壯大。

(十七)實施新一輪種子工程。

加大農作物種業基礎設施投入,加強育種創新、品種測試和試驗、種子檢驗檢測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設商業化育種基地,購置先進的種子生產、加工、包裝、檢驗和倉儲、運輸設備,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種試驗和應用推廣條件。

(十八)創新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

改進現有農作物種業科研成果評價方式,修改和完善商業化育種成果獎勵機制,形成有利于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評價體系。在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方面探索建立品種權轉讓交易公共平臺,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

(十九)鼓勵科技資源向企業流動。

支持從事商業化育種的科研單位或人員進入種子企業開展育種研發,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科技資源合理流動。企業所在地政府要參照有關政策解決進入企業科研人員的戶籍問題。

(二十)實施種子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對符合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種子生產經營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對企業兼并重組涉及的資產評估增值、債務重組收益、土地房屋權屬轉移等給予稅收優惠,具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二十一)完善種子生產收儲政策。

建立政府支持、種子企業參與、商業化運作的種子生產風險分散機制,對符合條件的農作物種子生產開展保險試點。加大高效、安全制種技術和先進適用制種機械的推廣使用,將制種機械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完善種子收儲政策,鼓勵和引導相關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加大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種子儲備給予補助。

五、保障措施

(二十二)完善法律法規。

適時修訂完善種子法律法規和規章,健全并改進品種測試、品種審定、品種保護和品種退出制度,完善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審批和監督管理的相關規定,提高違法行為處罰標準,制定育種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科研人員行為準則。

(二十三)健全管理體系。

強化各級農業部門的種子管理職能,明確負責種子管理的機構,保障種子管理工作經費,加強種子管理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廉潔公正、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素質過硬和裝備精良的種子管理隊伍。地方政府要將屬于公共服務范圍的種子管理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二十四)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種子行業協會在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協調、服務、維權、自律作用。加強對企業的服務,組織開展企業間、企業與科研單位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企業行為,開展種子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二十五)加強組織領導。

由農業部會同中央農辦、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國資委、稅務總局、質檢總局、國研室、銀監會、保監會等部門成立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協調組,研究解決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組織擬定重大政策。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并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各?。▍^、市)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農作物種業工作的領導,制定本?。▍^、市)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規劃和方案。

國務院

上一篇:傳統藝術平面設計論文范文下一篇:工程造價審計風險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