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健康中國2030研究報告

2023-07-01

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下,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通過報告的方式,用于記錄工作內容。怎么樣才能寫出優質的報告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健康中國2030研究報告》,供需要的小伙伴們查閱,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篇:健康中國2030研究報告

暢想中國2030(范文)

暢想中國2030

--個人經濟價值觀

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所預言的那樣:“理性地研究法律,現在的主宰著雖說還是‘白紙黑字’(Black-letter man)的研究者,但是未來將屬于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

中國的門是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從古至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從民宅的門到宮廷的門,從廟宇的門到學校的門、公園的門、商鋪的門、樓門、墻門、角門、邊門、腰門„„華夏歷史多"門".諸多形式和名目的門,折映著各個時代和地域的審美情趣、理想追求,它還是多種文化符號的承載體.同樣不同時期的門又映射出我們隨著歷史年輪在轉動的經濟。

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經濟在這30年中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中國的經濟學著作的出版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出版了一大批優秀的國外、國內經濟學學術著作、教材,為中國經濟學政產學研各界提供了理論武裝。伴隨時代的變遷讓我不禁暢想未來的一切,它的經濟更讓我癡迷。我想三十年以后人們會很清楚行為經濟學對我的用價值,而不是從每次所要的“錨”為所要購買的東西定價。同樣商家也會同樣清楚商品的價值不會再出現“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的過高價格。

同樣環境的中的無關因素、短視以及其他形式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將降低。我們應該會從三十年的行為的拖累錯誤中同時提升改進的機會。

從多本書中發現,我們如同螞蟻對大地的力量認識尚還不足,但是這一經濟課題隨著不斷的開拓與認識。30年后的我們將頭腦的充實會更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且不把錢花在無用之上。

所以無論歷史如何,主宰世界的將還是統計學與經濟學。以后我們的前方的路還是要我們伴隨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價值認識共同延續下去。

第二篇: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

《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解讀

慢性病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頭號殺手。衛生部公布的資料顯示,2008年全球有5700萬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數的63%,預計203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75%。伴隨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也快速上升,目前中國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已超過

2.6億人,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85%。

2012年8月17日,衛生部發布了《“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構建了一個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衛生發展綜合目標體系,將總體目標分解為可操作、可測量的10個具體目標和95個分目標。

10個具體目標是:

國民主要健康指標進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到20/10萬,減少地區間健康狀況的差距。

完善衛生服務體系,提高衛生服務可及性和公平性。

健全醫療保障制度,減少居民疾病經濟風險。

控制危險因素,遏止、扭轉和減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

強化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

加強監測與監管,保障食品藥品安全。

依靠科技進步,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實現重點前移、轉化整合戰略。

繼承創新中醫藥,發揮中醫藥等我國傳統醫學在保障國民健康中的作用。

發展健康產業,滿足多層次、多樣化衛生服務需求。

履行政府職責,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達到6.5%~7%,保障“健康中國2020”戰略目標實現。

在2012年8月17日開幕的“2012中國衛生論壇”上,衛生部陳竺部長代表“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編委會發布了《“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

2008年,為積極應對我國主要健康問題和挑戰,推動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科學總結建國60年來我國衛生改革發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衛生部啟動了“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該研究歷時3年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韓啟德和桑國衛副委員長領銜,公共政策、藥物政策、公共衛生、科技支撐、醫學模式轉換以及中醫學等6個研究組4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系統深入研究了對推動衛生改革發展和改善人民健康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取得了一批富有理論創見和實踐價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研

究編制衛生事業發展規劃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衛生改革發展理論體系,更有力推動了衛生改革發展實踐。

《“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包括總報告以及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研究、藥物政策研究、公共衛生研究、科技支撐與領域前沿研究、醫學模式轉換與醫療體系完善研究以及中醫學研究等6個分報告??倛蟾嬷饕U述了我國衛生事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明確了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目標,提出了發展的戰略重點和行動計劃以及政策措施等。

陳竺部長指出,開展“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探索中國特色衛生事業發展道路的必要舉措,是準確把握時代對衛生事業的新要求,科學研判和積極應對衛生事業面臨的形勢,加快衛生事業發展的前提。“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了“健康中國”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為把提高人均預期壽命納入“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體系提供了重要循證依據,為實現衛生事業發展和國民健康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抓手,對科學制訂我國中長期衛生發展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意義重大。

陳竺部長強調,要充分吸收“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的成果,以《“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的出版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和推動衛生事業發展中長期戰略的研究工作。要樹立全局觀念,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立足中國國情,更加注重衛生發展的總體效益;要以增進健康為中心,更加重視轉變服務模式;要堅持中西醫并重,更加注重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要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健全各級各類人才隊伍建設規劃體系。

陳竺部長要求,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切實把“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成果納入到各項具體工作中,以“健康中國”戰略為導向,積極投身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這一偉大歷史進程,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發展新局面。

《“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解讀

一、“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了“健康中國”這一重大戰略思想,這一思想的具體涵義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義?

“健康中國”戰略是一項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國家戰略,是在準確判斷世界和中國衛生改革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踐中形成的一項需求牽引型的國民健康發展戰略。“健康中國”戰略思想的提出,是科學發展觀在國民健康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衛生系統探索中國特色衛生改革發展道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衛生戰線對中國特色衛生事業發展理論體系的豐富發展。

“健康中國2020”戰略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提高健康公平,實現社會經濟與人民健康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公共政策為落腳點,以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為切入點的國家戰略。實施“健康中國2020”戰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性工程,有利于全面改善國民健康,確保醫改成果為人民共享,也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充分體現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二、“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對衛生事業發展所應遵循的指導思想與原則有怎樣的考慮?

關于衛生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衛生事業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健康強國”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堅持以人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以全面促進人民健康,提高健康的公平性,實現社會經濟與人民健康協調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預防為主”,實現醫學模式的根本轉變,以公共政策、科技進步、中西醫結合、重大行動為切入點,著力解決長期(或長遠)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和健康問題;實施綜合治理,有機協調部門職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應對衛生挑戰,實現“健康中國,多方共建,全民共享”。

關于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衛生事業發展要堅持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則,一是堅持把“人人健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目標,二是堅持公平效率統一,注重政府責任與市場機制相結合,三是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增強衛生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四是堅持預防為主,適應并推動醫學模式轉變。

三、“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標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具體包括哪些目標?

為實現衛生事業與國民健康的發展目標,“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構建了一個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衛生發展綜合目標體系,將總體目標分解為可操作、可測量的10個具體目標和95個分目標。這些目標涵蓋了保護和促進國民健康的服務體系及其支撐保障條件,是監測和評估國民健康狀況、有效調控衛生事業運行的重要依據。

10個具體目標是:國民主要健康指標進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到20/10萬,減少地區間健康狀況的差距;完善衛生服務體系,提高衛生服務可及性和公平性;健全醫療保障制度,減少居民疾病經濟風險;控制危險因素,遏止、扭轉和減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強化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加強監測與監管,保障食品藥品安全;依靠科技進步,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實現重點前移、轉化整合戰略;繼承創新中醫藥,發揮中醫藥等我國傳統醫學在保障國民健康中的作用;發展健康產業,滿足多層次、多樣化衛生服務需求;履行政府職責,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達到6.5%~7%,保障“健康中國2020”戰略目標實現。

四、“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的今后一個時期衛生工作的戰略重點是什么?

“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依據危害的嚴重性、影響的廣泛性、明確的干預措施、公平性及前瞻性的原則,篩選出了針對重點人群、重大疾病及可控健康危險因素的三類優先領域,并進一步提出了分別針對上述三類優先領域以及實現“病有所醫”可采取的21項行動計劃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包括針對重點人群的母嬰健康行動計劃、改善貧困地區人群健康行動計劃、職業健康行動計劃;針對重大疾病的重點傳染病控制行動計劃、重點慢性病防控行動計劃、傷害監測和干預行動計劃;針對健康危險因素的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食品安全行動計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計劃、減少煙草危害行動計劃;促進衛生發展,實現“病有所醫”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行動計劃、衛生人力資源建設行動計劃、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行動計劃、促進合理用藥行動計劃、保障醫療安全行動計劃、提高醫療衛生服務

效率行動計劃、公共安全和衛生應急行動計劃、推動科技創新計劃、國家健康信息系統行動計劃、中醫藥等我國傳統醫學行動計劃、發展健康產業行動計劃。

五、為保障各項指標的實現,“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在政策措施方面提出了哪些建議?

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了推動衛生事業發展的8項政策措施。一是建立促進國民健康的行政管理體制,形成醫療保障與服務統籌一體化的“大衛生”行政管理體制;二是健全法律支撐體系,依法行政;三是適應國民健康需要,轉變衛生事業發展模式,從注重疾病診療向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轉變,實現關口前移;四是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財政投入政策與機制,通過增加政府衛生投入和社會統籌,將個人現金衛生支出降低到30%以內;五是統籌保障制度發展,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標準和補償比例,有序推進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統

一、管理統一;六是實施“人才強衛”戰略,提高衛生人力素質;七是充分發揮中醫藥等我國傳統醫學優勢,促進中醫藥繼承和創新;八是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

衛生部:國內83%成年人從不鍛煉身體

2012-08-18 09:06:56 來源: 北京晨報(北京) 有6692人參與 14(14)核心提示:8月17日,衛生部發布《"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全國83.8%成年人從不參加業余鍛煉,其中城市為73.2%,僅有11.9%的居民經常鍛煉,他們每周鍛煉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鐘。不鍛煉身體的民眾多將時間消耗在閱讀、看電視、上網等靜態行為。

盡管前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有剛剛結束的倫敦奧運會,但仍有八成國人不熱衷鍛煉,患病人數也呈上升趨勢,從而導致疾病的經濟負擔沉重,增速甚至超過了GDP。昨天,衛生部發布《"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報告提出,15年間,我國的患病人次數增加了20%,成年人中有八成人從不鍛煉身體。

患病人次數15年增20%

報告指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我國醫療機構數量已經具有相當規模,但衛生總費用僅占世界衛生總費用的2%,衛生經費投入不足,優質醫療資源嚴重缺乏是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同時,患病人數卻在不停增長。根據統計,我國的年患病人次數由1993年的43.6億增加到2008年的52.5億,15年間增加了20%。

患病人數的增加帶來的結果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根據第三次國際衛生服務調查等研究測算,2005年我國疾病總的經濟負擔為23968億元,而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83218億元,疾病經濟負擔相當于GDP的13.1%。與1999年相比,2005年疾病經濟負擔增加了6.5倍,同期GDP則只增加了4.2倍。

報告顯示,2005年居民前十位死因分別是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傷害、消化系統疾病、傳染病、內分泌代謝病、泌尿生殖系病、圍生期疾病。這十種疾病合計占死亡構成的94.35%。其中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心臟病、傷害死亡情況,死因順序明顯前提。

看電視上網損害健康

鍛煉身體的意識在我國顯然遠遠不夠。2010年中國慢性病監測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83.8%從不參加業余鍛煉,其中城市為73.2%,而且這一數字低于2002年的78.4%。僅有11.9%的居民經常鍛煉,他們每周鍛煉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鐘。

鍛煉的時間用到哪兒了呢?報告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有4.6小時用于閱讀、看電視、使用電腦等靜態行為,18-29歲靜坐行為時間最長5.4小時,并隨年齡增長呈現下降的趨勢。

缺乏運動和鍛煉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的健康。與經常運動和鍛煉的健康男性相比,缺少運動和鍛煉的男子死亡的危險要高出2-3倍,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要高出3-5倍??梢哉f,缺乏運動和鍛煉對健康的危害不亞于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以及吸煙。

(本文來源:北京晨報 ) 責任編輯:NN08

1-----------------

戴秉國:中國算不上體育強國在許多領域存差距

7月27日電據外交部網站消息,中國政府代表、國務委員戴秉國26日前往倫敦奧運村看望參加第三十屆夏季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他在講話中指出,現在,中國算得上是一個體育大國了,但還算不上是體育強國。我們在許多領域還與一些體育強國存在差距。

如下是講話全文:

中國政府代表、國務委員戴秉國在看望倫敦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的講話

(2012年7月26日,倫敦)

同志們:

非常高興在奧運村與大家見面。首先,我受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委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中國體育代表團全體運動員、教練員和工作人員表示親切慰問和良好祝愿!希望你們發揚"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不負重托、頑強拼搏、勇創佳績、為國爭光!

同志們,

奧運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體育賽事,它既是一次全球體育盛會,也是一個世界人民交流的平臺,更是反映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舞臺。80年前,中國還積貧積弱,首次參加奧運比賽時,代表團僅有一名成員。這位"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在茫茫大海上顛簸了25天才抵達當年奧運舉辦地洛杉磯,比賽結束后身無分文,在當地華僑的捐贈下才湊齊回國路費。我們常說弱國無外交,也可以說,弱國無體育啊。

如今,我國派出了由621人組成的體育代表團,陣容強大、舉世矚目。撫今追昔,中華民族經過近百年不屈不撓的奮斗,國家面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綜合實力、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上升。我想大家一定為能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而自豪,為國家的日益發展強大而驕傲。

出席此次倫敦奧運會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四年前,我們在北京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圓了中華民族百年奧運夢。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了金牌總數第一,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揚了中華國威。倫敦奧運會是北京奧運會后首次舉辦的奧運會。作為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和上屆東道主,我們肩負著特殊的責任和使命。奧運會是個競技場,也是一個大家庭,彼此要相互幫助。當年我們舉辦北京奧運會,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這一點我們要永遠銘記在心。今天人家辦奧運,我們也積極參與,鼎力支持。

現在,我們國家發展了,在國際上影響大了,但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我們算得上是一個體育大國了,但還算不上是體育強國。我們在許多領域還與一些體育強國存在差距。我們要虛心向其它國家學習,不斷提高我們的運動水平。體育比賽總有輸贏,希望你們放松心態,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勝不驕、敗不餒。

同志們,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你們既是運動員,也是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希望你們不僅在賽場內頑強拼搏,也在賽場外展示中國人民自信、開放、積極、向上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增強我國的親和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我們中國人既要讓人覺得可敬,也要讓人感到可親。

今年我們將迎來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在本屆奧運會上實現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向黨的十八大獻禮!

你們遠離祖國,身處海外,祖國人民時刻掛念著你們。希望大家注意冷暖,保重身體。有什么困難和需要隨時提出來,使館就是你們的家,祖國就是你們堅強的后盾。

最后,再次預祝大家取得好成績。

第三篇:中國健康調查報告

時尚飲食和真正科學的飲食觀沒有什么聯系。它是誤導性的醫學科學和大眾媒體結合的產物。

如果你只是對兩周減肥食譜感興趣的話,那么這本書不適合你。我希望你用智慧,而不用能力按照食譜做。我想給你提供一種更深刻、更有益的方法審視健康。我給你提供的處方是很簡單的,也是很容易執行的,它給你帶來的好處比任何藥物或手術都要有效,而且沒有任何的副作用。我的處方不是某種食譜,不需要你每天畫圖表,不需要你計算每天攝入多少熱量,我想用有說服力的證據,說服改變你的飲食和生活方式,這樣能給你的健康帶來巨大的好處。

那么,我的良好健康處方就是:吃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給健康帶來多種益處;吃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給你的身體帶來意料不到的危險,此類食品包括奶制品、肉類和雞蛋.

很多證據都來自我本人、我的學生以及同事的研究結果,這些研究的方法各式各樣,目的也是形形色色,包括對菲律賓兒童肝癌發病率以及黃曲霉毒素攝入量關系進行的一項調查。這是在菲律賓進行的一項全國性的調查研究,是全國自助營養中心的菲律賓營養不良的學前兒童的項目。還有一項在中國進行的針對800名婦女的營養調查,調查膳食因素對骨密度和骨質疏松的影響。還有一項針對乳腺癌生物標志物的研究,該標志物的出現表明乳腺癌發生,主要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另外一項是全國性的、綜合的膳食與生活方式因素與疾病死亡率的調查,該調查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的170個村莊中進行,即中國健康調查。

這些研究涉及的范圍之廣,程度之復雜都是史無前例的,這些研究涉及被認為與各種膳食習慣做法有關的疾病,因此提供了全面觀察膳食與疾病關系的機會。我是中國健康調查項目的負責人,中國健康調查的有關工作從1983年到今天仍在繼續。

通過這些工作,我認識到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能給我們帶來更多、更深遠、也更為有益的影響。這些好處是任何手術和藥物治療所不能比擬的。心臟病、癌癥、糖尿病、腦卒中和高血壓、關節炎、白內障、阿耳茨海默氏病、勃起障礙以及各種各樣的其他慢性病大部分都可以通過膳食預防。這些疾病都與年齡增長和組織退化有關,是導致多數美國人盛年早衰或早夭的原因。

我們現有證據證明,晚期心臟病、某些類型的較晚期癌癥、糖尿病以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都可以通過膳食實現逆轉。

良好營養更令人鼓舞的一種益處是,能夠預防本認為是由于遺傳因素引起的疾病。我們現在知道,即使我們本身攜帶這樣的致病基因,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些遺傳病。

良好的膳食結構不僅能夠預防疾病,而且也能造就健康,在生理、心理上都能給你帶來一種幸福、安康的感覺。有些世界級的運動員,如鐵人戴維•斯科特、田徑明星卡爾•劉易斯、艾德文•摩西斯、網球運動員蒂娜•那夫拉蒂諾娃、世界摔跤冠軍克力斯•坎貝爾(和我沒有親屬關系)以及68歲的馬拉松選手盧斯•希臘德等都食用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低脂膳食,這樣的膳食能夠讓他們的競技狀態更好。在實驗室中,我們給一組大鼠喂食一種類似美國公眾日常飲食的飼料,其中有很高含量的動物蛋白;另外一組大鼠給予動物蛋白含量較低的飼料,將這兩組動物進行對比。當我們比較兩組大鼠的“蹬車輪”實驗結果時,你猜怎么樣?這組攝入低蛋白的大鼠的運動能力更強,更不容易疲勞。而那些攝入高蛋白飼料(和我們類似)的大鼠,其運動能力比較差。這個結果與世界級運動員的體會是相符的。

最后一個問題是:我們現在過度依賴于藥物和手術。其實,只要保持合理而且平衡的膳食,我們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過度使用和依賴藥物,而且還能避免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一個簡單的開局

現在是站起來、澄清疑慮和掌握我們自己健康的時候了。

關于蛋白質的很多基本的概念,人們都是混沌不清的:

● 最好的蛋白質來源是什么?

● 一個人每天應攝入多少蛋白質?

● 植物來源和動物來源的蛋白質是否品質一樣好?

● 是否需要在膳食當中添加植物來源的食品,給你一種更平衡的蛋白質膳食?

● 對于經常運動的運動員,吃蛋白粉好,還是吃氨基酸營養品好?

● 你是不是一定要攝入蛋白質營養品,肌肉才能更強壯?

● 有些蛋白質被認為是高品質蛋白,有些被認為是低品質蛋白,那么高品質和低品質是什么意思?

● 素食者從什么地方攝取蛋白質?

● 素食的孩子不攝入動物蛋白,他們的發育是不是正常?

產生這些疑問的根本在于: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蛋白質就是肉類食品,肉類食品就是蛋白質。

實際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酒精提供我們所消耗的熱量。除了水外,被稱為“宏量營養素”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是食物重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剩下的少量物質主要是維生素和礦物質,被稱為“微量營養素”。每天身體所需的微量營養素量實際上非常少,通常在毫克級或是微克級的水平。

大約有8種氨基酸必須通過攝入食物來補充,被稱為“必需氨基酸”,因為我們的身體不能合成這些氨基酸。如果飲食中缺乏任何一種必需氨基酸,新蛋白質的合成就會延緩、甚至停止下來。這就是為什么有人強調蛋白質“品質”這個概念?高品質蛋白,簡單說,就是指該蛋白質能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種類和數量的氨基酸,方便我們合成新的組織蛋白。我們所說的蛋白質的“品質”,其意義就是:食物中蛋白質提供適當數量和種類的氨基酸合成新蛋白質的能力。

你能猜到哪種食物最能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蛋白質么?答案是人肉。人肉中蛋白質和我們身體所需的蛋白質恰好是一致的。但是我們人類不能吃同類,因此我們需要從其他來源獲取那些“品質稍差”的蛋白質。其他動物的蛋白質和人體蛋白質其實是非常接近的,這些蛋白質能夠提供我們所需的多數氨基酸,而且這些氨基酸也能被我們的身體所吸收和利用,因此這些蛋白質往往被稱為“高品質蛋白”。

在動物來源的食品中,牛奶和雞蛋中的氨基酸和我們身體所需氨基酸的匹配性是最好的,因此也容易被認為是品質最高的蛋白質。相比之下,某種“低品質”的植物蛋白可能缺乏一種或幾種必需氨基酸,但是從植物性食物整體來看,其中含有我們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

當人們選擇一種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時,他們會問:“我們需要的蛋白質從什么地方來?”好像植物中根本沒有蛋白質一樣。人體有一個復雜的代謝系統,可以從植物來源的蛋白質中獲得所有的必需氨基酸,我們并不需要攝入大量的所謂“高品質”蛋白,或是精心計算每天吃什么東西,不幸的是,長期以來流行的這種蛋白質品質的觀念蒙蔽了我們的雙眼。

我們知道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受到黃曲霉毒素污染。但我們發現,在當地雜貨店中購買的29罐花生醬中,黃曲霉毒素的污染量達到了美國食品規定量的300倍;而生花生的污染率則低得多,完全沒有超過美國的規定標準。兩者之間巨大的差異告訴我們,花生醬和生花生之間的差異來自花生的加工過程。加工過程中,品質比較好的花生會經手工挑選出來,單獨加工;而品質不是很好,有點發霉的花生會被送去做花生醬。

我們想了解的第二個問題是哪些人最容易被黃曲霉毒素影響,產生肝癌。兒童是最容易受到污染影響的,他們是污染花生醬的主要消費者。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肝癌發生率最高的地區——馬尼拉和賽布,也是黃曲霉毒素攝入量最高的地區?;ㄉu銷售量最高的地區是馬尼拉,玉米銷售量最高的地區是賽布——菲律賓第二大城市。

這些做肝癌手術的孩子往往來自富裕家庭。這些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非常好,他們吃的是我們認為最健康的膳食,營養水平達到了大多數美國人的營養標準。他們的蛋白質攝入量比本國其他人都多(高品質動物蛋白),但恰恰是他們患有肝癌。

這怎么可能呢?在全球范圍來說,肝癌通常是在蛋白質攝入量最低的國家發病率最高。當時廣泛流傳的說法是:肝癌是蛋白質攝入不足引起的。而這種蛋白質攝入不足正是我們去菲律賓工作、致力于解決的主要問題。我們要增加營養不良兒童的蛋白質攝入量。但是根據卡多醫生的說法,蛋白質攝入量最高的兒童中,肝癌發病率卻是最高的。

當時在一份不太知名的醫學雜志上,我讀到一篇印度的科研論文。在這個試驗中,試驗者比較了兩組動物蛋白質攝入量和癌癥發病率之間的關系,其中一組試驗動物飼以黃曲霉毒素和含20%蛋白質的飼料,另一組給予同樣劑量的黃曲霉毒素和含5%蛋白質的飼料。攝入20%蛋白質飼料的這組大鼠都發生了肝癌,或癌前病變;而攝入5%蛋白質飼料的這組大鼠,沒有任何一只發生肝癌。這并不是一個細微的差別,這是個100對0的差別,而這個結果和我在菲律賓兒童中觀察到的現象是吻合的。那些最容易患肝癌的兒童,恰恰是那些膳食中蛋白質比例比較高的兒童。

我們調查了65個縣130個自然村的6500名成年人及其家庭成員,看是否存在不同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模式。舉例來說,如果肝癌發病率較高的人群中,蛋白質的攝入量也比較高,我們說蛋白質攝入量和肝癌發病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因為這個例子中,其中一個因子水平升高的時候,另外一個因子的水平也升高了。

但是,在我們的假設性的模型中,蛋白質攝入水平和癌癥發病率之間有關聯關系,并不能說明蛋白質是導致癌癥的病因。

癌的三個階段

癌癥的發病分為三個階段——啟動階段、促進階段和進展期。類比來說,癌癥的發病過程就像種植草皮一樣,啟動階段相當于把種子植入土壤中,促進階段好像草已經開始生長,進展階段相當于草長勢過于旺盛,完全失去了控制,已經蔓延到了車道、灌木叢和旁邊的人行道上。

所以,把草種“植入”土壤中是第一步,即啟動易癌變的細胞,起啟動作用的化學物質即叫做致癌物。這些化學物質多數是工業生產的副產品,但是自然界中也會自發形成一些此類物質,如黃曲霉毒素。這些致癌物能導致我們的基因發生轉變或突變,將正常的細胞轉化為易癌變細胞。突變導致細胞內的基因發生永久性的改變,對dna造成損傷。

整個誘發過程,可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甚至幾分鐘之內就完成了。這個時間是該化學致癌物被攝入吸收,進入血液、轉運入細胞、轉化為活性中間產物、結合到dna上、傳給子代細胞所需的時間。當新的子代細胞產生以后,這個過程就完成了。這些新的子代細胞以及之后再分裂產生的新細胞,其基因結構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致癌的概率大大增加。除非極少的情況下,誘發過程是不可逆的。

讓我們回到草坪這個類比,現在草籽已經被種入土壤,已經可以發芽了,誘發過程結束了。第二個生長階段被稱為促進階段,種子快要破土而出,長成一片綠色的草坪了。新形成的癌易感細胞已經蓄勢待發,準備生長。它們已經開始復制,直至形成肉眼可見、可以檢測出來的癌細胞團。這個過程所用的時間比誘導時間要長得多。對人而言,這個過程經常需要很多年。這種最初被誘導的細胞開始增殖,越來越大,直至長成臨床上可見的腫瘤。

就像種子在土壤中一樣,這種原始癌細胞可能不生長、不分裂,直到遇到合適的生長環境。打個比方,就好像土壤中的種子需要充足的水分、陽光和其他養分的滋養,才能長成草皮。如果環境中的要素缺失的話,種子就會進入休眠狀態。等到缺失的要素得到補充,種子又開始發芽生長。這就是促進階段的一個極為突出的特點。促進階段是可逆的,取決于癌的早期生長是否得到有利的生長條件,這就是為什么某些膳食因素變得這么重要的原因。

某些膳食因素,被稱為促癌劑,能夠促進癌的發展。而其他一些膳食因素,被稱為抗促癌劑,能夠延緩癌的發展。

第三個階段是癌的進展階段或是說惡化階段。當大量晚期癌細胞進入生長期,即為第三階段開始,直到對機體造成破壞為止。就好像長瘋了的草。同樣,發展中的癌腫瘤可以從原發部位擴散到周圍或是更遠的部位。當癌具有了這樣的特性,我們稱其為惡性的。當這種癌從原發部位向其他的地方擴散時,即為惡化。

蛋白質與啟動作用

蛋白質攝入怎樣影響癌的啟動呢?我們做的第一個實驗是考察蛋白質的攝入是否會影響負責黃曲霉毒素代謝的酶——混合功能氧化酶(mfo)。這種酶非常復雜,因為該酶也催化各種藥物成分和化學物質的代謝。矛盾的是,這種酶既有激活黃曲霉毒素的功能,也有對黃曲霉毒素進行解毒的功能。這是一種特殊的轉化酶。

像在印度科學家的研究中一樣,降低蛋白質攝入量,不僅能夠大幅度地降低酶活性,而且降低的速率也很快。這意味著攝入低蛋白膳食降低酶的活性,就意味著更少的黃曲霉毒素被轉化為有害的黃曲霉毒素代謝物,從而降低了代謝物與dna結合、造成dna突變的概率。

我們決定檢驗這種假說,首先我們想知道,低蛋白膳食是否能降低黃曲霉毒素產物結合在dna上的能力,并導致產生更少的dna加合物。實驗證明,蛋白質的攝入量越低,黃曲霉毒素-dna加合物的量就越少。

現在已經獲得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低蛋白質攝入能顯著地降低酶活性,而且能避免有害的致癌物結合在dna上,這些研究結果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們已經獲得了很多證據,說明降低蛋白質攝入量會導致癌癥發病率下降,但我們現在想了解更多一些,而且我們對這種效果不太敢肯定,想尋找是否存在其他的機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每次我們試圖尋找一種新的蛋白質發揮作用的機制,我們都能找得到。例如,我們發現低蛋白膳食或是同等替代品能通過下列機制降低腫瘤的發病率,例如:●能導致更少的黃曲霉毒素進入細胞;

●能讓細胞的增殖速度減緩;

●導致酶復合物內部發生多處改變,從而降低酶復合物的活性;

●相關酶的核心組分的量減少;

●黃曲霉毒素-dna加合物的形成減少23,30。

從大量研究中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低蛋白膳食能顯著降低癌的發生率。

蛋白質與促進作用

回到草坪那個類比,把草種種入土壤相當于癌的啟動階段。根據一系列實驗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低蛋白膳食能夠在“種植”這個階段減少“癌性草坪”中草種的總數。這是一項令人不可思議的發現,但是我們希望了解更多有關的機制。我們懷疑:在癌的促進階段(即癌可以被逆轉的階段)都發生了什么?

這時,我們看到了其他人剛剛發表的一些令人興奮的研究論文,這些研究論文指出如何檢測啟動階段后出現的癌樣細胞團。我們把這些極微小的成團細胞叫做病灶細胞團。病灶細胞團是成團的腫瘤前體細胞。盡管多數病灶細胞不會發育成成熟的腫瘤細胞,但是它們預示腫瘤的發展。

通過觀察病灶細胞的發育,并且檢測有多少病灶細胞團、形態大小如何,我們就可以了解到腫瘤是怎樣發展的,以及蛋白質攝入水平對腫瘤發展的影響程度。

我們的發現非常與眾不同:病灶細胞團的發育幾乎完全取決于蛋白質的攝入量,而與黃曲霉毒素的攝入量沒有關系。

我們通過很多不同的途徑證實了這個發現。首先是我的研究生斯科特•阿波頓33以及喬治•多內夫34的研究工作證明了這一點。經黃曲霉毒素啟動后,用20%蛋白飼料飼養的大鼠,其病灶細胞團的生長速度比用5%蛋白飼料喂養大鼠的病灶細胞團的生長速度要快得多。

我們給兩組大鼠不同劑量的黃曲霉毒素誘發癌,同時飼以標準的基礎飼料。在這樣的實驗條件下,這兩組大鼠在癌啟動階段接觸的致癌物水平是不同的。然后在癌的促進階段,我們給接觸高劑量黃曲霉毒素的大鼠飼以低蛋白飼料,而給接觸低劑量黃曲霉毒素的大鼠飼以高蛋白飼料。我們想知道,如果實驗動物在開始接觸到高劑量的致癌物質,低蛋白飼料是不是能夠抑制高劑量致癌物的影響。

我們的實驗結果再次讓人大吃一驚。接觸較高水平致癌物的大鼠,飼以5%的蛋白飼料時,病灶細胞團要少得多;而接觸低水平致癌物的大鼠,飼以20%的蛋白飼料后,病灶細胞團要多得多。

我們在此找到了一條規律:病灶細胞團的發展,盡管在最初的啟動階段取決于接觸致癌物的劑量,但實際上在癌的促進階段,受到膳食中蛋白質攝入量的調控。蛋白質攝入量產生的效果要超過致癌物對細胞的影響,與開始接觸到的致癌物質劑量多少沒有關系。

得到這些實驗結果后,我們設計了一個更有說服力的實驗。病灶細胞的生長可以通過給予不同劑量的蛋白質來進行調節,并實現逆轉,這種效果在病灶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可以觀察到。

這些實驗還證明,我們的身體能夠記住早期致癌物質對身體的侵襲,盡管這種作用可能會因為低蛋白膳食的抑制作用而處在休眠的狀態。接觸黃曲霉毒素后,黃曲霉毒素會給機體留下“記憶”。盡管攝入5%蛋白質的膳食能夠抑制住黃曲霉毒素的作用,但是9周后,在20%蛋白膳食的影響之下,休眠的癌細胞可能會蘇醒,形成癌變的病灶細胞。簡單的說,我們的身體有記憶功能。說明我們過去接觸過致癌物,并引發少量的癌細胞。盡管這些癌細胞處于休眠狀態,但是如果我們以后攝入的膳食營養有問題的話,這種癌細胞則會被再“喚醒”。

這些研究證實對蛋白質攝入量進行小幅度的調整,就會影響癌的發展。研究發現,如果蛋白質占膳食比例10%以下,病灶細胞不會發展;如果超過了10%,病灶細胞團的數量就會急劇增多。

這項實驗最顯著的發現是:病灶細胞團只有在動物攝入的膳食蛋白質達到或超過身體生長速率所需的蛋白質攝入量時,病灶細胞團才開始增殖。也就是說,當攝入的蛋白質水平達到或超過動物生長所需的水平,就會導致癌的發生。盡管這項研究結論來自動物實驗,但是對人來說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根據蛋白質的日推薦供給量(rda),人每天熱量需求的10%應來自蛋白質。這個攝入水平比我們每天身體實際需要的蛋白質攝入量要高得多,但是因為每個人對蛋白質的需求量不盡相同,建議蛋白質攝入量10%,是為了保證所有人都能得到足夠的蛋白質補充。那么我們大多數人每天攝入的蛋白質有多少呢?實際上我們攝入的量比10%的推薦量高得多。平均而言,美國人熱量攝入的15%-16%來自于蛋白質。那么這種膳食是不是會引起癌癥呢?從動物實驗的結果來推測,是這樣的。

10%的蛋白質攝入水平相當于每天攝入50-60克的蛋白質,具體數值取決于個人體重和每天攝入的總熱量。美國人平均15%-16%的蛋白質攝入量相當于每天攝入70-100克的蛋白質,其中男性攝入蛋白質的量要比女性多一些。如果我們將其轉化為食品量的話,可以這樣計算。你從菠菜中每攝入100卡熱量,你攝入的蛋白質是12克(15盎司菠菜);如果是鷹嘴豆的話,每100卡的熱量攝入中含有5克蛋白質(兩湯匙豆子);而100卡肉排中含有13克的蛋白質(1盎司半多一點點的肉排)。

還有一個問題,蛋白質的攝入量是不是能夠改變黃曲霉毒素劑量和病灶細胞團形成之間的關系。如果增加化學物質的攝入量,但是并不會引起癌癥發病率升高的話,這種化學物質就不屬于致癌物。例如,隨著黃曲霉毒素劑量增加,病灶細胞團的形成和癌癥的發展也應該相應地增多、變快。如果我們覺得某個化合物是致癌物,但是我們看不到這種劑量和反應之間的關系,那么這種化合物質是不是具有致癌性就很值得懷疑了。

為了研究這種劑量-反應的關系,我們選擇了10組大鼠,給它們飼以不同劑量的黃曲霉毒素,然后在癌的促進階段給它們飼以正常水平(20%)蛋白質飼料和低蛋白質飼料(5%-10%)。

在飼以20%蛋白質飼料的動物中,隨著黃曲霉毒素劑量的增加,病灶細胞的數量和大小也在增加,但是在飼以5%蛋白質飼料的動物中,致癌物劑量和反應的線性關系完全消失了,病灶細胞沒有反應。盡管我們給動物使用了其能承受的最大黃曲霉毒素劑量,但是病灶細胞仍然沒有反應。再次證明,低蛋白質膳食可以抑制非常強的致癌物的作用,例如,黃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化學致癌物不會引起癌癥,除非營養狀況出了問題?是不是可以說,在我們一生中,我們肯定會接觸少量致癌化學物質,但是只要我們的膳食不促進癌癥的發展,我們就不會發生癌癥?我們是否可以通過營養來控制癌癥呢?

第四篇:中國健康調查報告

1983~1989年間,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坎貝爾教授、英國牛津大學理查德·佩托教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陳君石、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黎均耀和劉伯齊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于中國的24個省、市、自治區的69個縣開展了3次關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這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關于膳食、生活方式與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坎貝爾父子著就了這本《救命飲食:中國健康調查報告》。這是一本真正能挽救你生命的書,對因經濟高速發展而飲食習慣發生巨變的中國人來說,必須加以關注!

科學證據確鑿無疑,研究結論令人震驚:動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能顯著增加癌癥、心臟病、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病、腎結石、骨質疏松癥、高血壓、白內障和老年癡呆癥等的患病概率。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所有這些疾病都可以通過調整飲食來進行控制和治療。

坎貝爾教授認為: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會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如肥胖、冠心病、腫瘤、骨質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即多吃糧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雞、鴨、魚、肉、蛋、奶等??藏悹柌┦堪l自良心建言“死亡,是食物造成的!”

那么,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保持健康呢?

第五篇:《“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解讀

一、“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了“健康中國”這一重大戰略思想,這一思想的具體涵義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義?

“健康中國”戰略是一項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國家戰略,是在準確判斷世界和中國衛生改革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踐中形成的一項需求牽引型的國民健康發展戰略。 “健康中國”戰略思想的提出,是科學發展觀在國民健康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衛生系統探索中國特色衛生改革發展道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衛生戰線對中國特色衛生事業發展理論體系的豐富發展。

“健康中國2020”戰略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提高健康公平,實現社會經濟與人民健康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公共政策為落腳點,以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為切入點的國家戰略。實施“健康中國2020”戰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性工程,有利于全面改善國民健康,確保醫改成果為人民共享,也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充分體現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二、“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對衛生事業發展所應遵循的指導思想與原則有怎樣的考慮?

關于衛生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衛生事業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健康強國”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堅持以人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以全面促進人民健康,提高健康的公平性,實現社會經濟與人民健康協調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預防為主”,實現醫學模式的根本轉變,以公共政策、科技進步、中西醫結合、重大行動為切入點,著力解決長期(或長遠)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和健康問題;實施綜合治理,有機協調部門職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應對衛生挑戰,實現“健康中國,多方共建,全民共享”。

關于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衛生事業發展要堅持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則,一是堅持把“人人健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目標,二是堅持公平效率統一,注重政府責任與市場機制相結合,三是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增強衛生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四是堅持預防為主,適應并推動醫學模式轉變。

三、“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標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具體包括哪些目標?

為實現衛生事業與國民健康的發展目標,“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構建了一個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衛生發展綜合目標體系,將總體目標分解為可操作、可測量的10個具體目標和95個分目標。這些目標涵蓋了保護和促進國民健康的服務體系及其支撐保障條件,是監測和評估國民健康狀況、有效調控衛生事業運行的重要依據。

10個具體目標是:國民主要健康指標進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到20/10萬,減少地區間健康狀況的差距;完善衛生服務體系,提高衛生服務可及性和公平性;健全醫療保障制度,減少居民疾病經濟風險;控制危險因素,遏止、扭轉和減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強化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加強監測與監管,保障食品藥品安全;依靠科技進步,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實現重點前移、轉化整合戰略;繼承創新中醫藥,發揮中醫藥等我國傳統醫學在保障國民健康中的作用;發展健康產業,滿足多層次、多樣化衛生服務需求;履行政府職責,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達到6.5%~7%,保障“健康中國2020” 戰略目標實現。

四、“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的今后一個時期衛生工作的戰略重點是什么?

“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依據危害的嚴重性、影響的廣泛性、明確的干預措施、公平性及前瞻性的原則,篩選出了針對重點人群、重大疾病及可控健康危險因素的三類優先領域,并進一步提出了分別針對上述三類優先領域以及實現“病有所醫”可采取的21項行動計劃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包括針對重點人群的母嬰健康行動計劃、改善貧困地區人群健康行動計劃、職業健康行動計劃;針對重大疾病的重點傳染病控制行動計劃、重點慢性病防控行動計劃、傷害

監測和干預行動計劃;針對健康危險因素的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食品安全行動計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計劃、減少煙草危害行動計劃;促進衛生發展,實現“病有所醫”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行動計劃、衛生人力資源建設行動計劃、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行動計劃、促進合理用藥行動計劃、保障醫療安全行動計劃、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效率行動計劃、公共安全和衛生應急行動計劃、推動科技創新計劃、國家健康信息系統行動計劃、中醫藥等我國傳統醫學行動計劃、發展健康產業行動計劃。

五、為保障各項指標的實現,“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在政策措施方面提出了哪些建議?

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提出了推動衛生事業發展的8項政策措施。一是建立促進國民健康的行政管理體制,形成醫療保障與服務統籌一體化的“大衛生”行政管理體制;二是健全法律支撐體系,依法行政;三是適應國民健康需要,轉變衛生事業發展模式,從注重疾病診療向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轉變,實現關口前移;四是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財政投入政策與機制,通過增加政府衛生投入和社會統籌,將個人現金衛生支出降低到30%以內;五是統籌保障制度發展,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標準和補償比例,有序推進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統

一、管理統一;六是實施“人才強衛”戰略,提高衛生人力素質;七是充分發揮中醫藥等我國傳統醫學優勢,促進中醫藥繼承和創新;八是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鴻星爾克營銷swot分析下一篇:酒店20xx年終工作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