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育研究生論文范文

2023-04-06

教育研究生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高校是社會的子系統,與社會發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研究生作為高校的主體對象之一,正面臨著社會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沖擊,這種外在環境和內在因素的變化,使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面臨巨大的挑戰。只有強化思想認識,深入探尋并深刻認識研究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才能從根本出發,抓住重點,解決難點,以教促管、以管帶教,做好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

【關鍵詞】研究生安全教育;社會及校園因素;自身及心理因素;意義

高校作為社會的子系統之一,促進著社會發展,也被社會發展所影響,并在這種緊密的互動中,努力完善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踐行著服務社會的使命【1】。同時,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在研究型大學中,研究生漸有成為學校學生主體的趨勢【2】。近年來,研究生報考人數逐年增加,特別是2017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并軌招生后,全國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已突破200萬大關。在社會環境日益復雜化和研究生群體不斷壯大的今天,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正面臨著巨大挑戰。為了做好高校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切實促進新時代社會和諧發展,從全局角度出發,以教促管,以管帶教,加強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力度勢在必行。

一、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日益提升,研究生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既是高校蓬勃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提升高校綜合競爭實力的基本保障。然而,全球化、信息化的高速發展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和沖突,增加了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難度。

(一)社會及校園環境因素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人民群眾的物質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升,人民群眾的需求重點從“硬需求”轉為“軟需求”。與此同時,高等學校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呈現出高校招生規模擴大化、后勤管理社會化、師資生源國際化和硬件設施完備化等特點,加之信息時代互聯網、“微時代”的沖擊,封閉的“象牙塔”與社會整體大環境慢慢接軌。社會及校園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給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帶了空前的壓力:

一是校園內部人員結構層次復雜,外籍教師和學生、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外聘的后勤管理人員、參與校園擴建和工程的工人、校內資產性經營人員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擁有不同知識結構的人員,無法統一教育管理,形成了潛在的安全隱患;

二是學生住宿環境與管理機制靈活,高校研究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家庭情況和實際需求自由選擇學生公寓的條件和是否居住在學校,打破了集中式管理的模式,帶有分散性特點;

三是網絡信息良莠不齊難以甄別,網絡已經成為高校研究生獲取信息與消遣娛樂的主要途徑之一,網絡所承載的信息既是新思維新理念和最新的資訊信息,也充斥著色情和暴力等糟粕,嚴重影響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價值觀念,為校園安全工作埋下隱患;

四是由于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研究生普遍對就業后的薪資福利、職位發展和上升空間存在較高要求,就業競爭和壓力較大,做好就業創業指導工作中就業壓力管理工作成為研究生安全教育中不可避免的課題。

(二)學生自身及心理內在因素

研究生群體處在人生的關鍵時期,肩負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方面壓力,自身知識層次和自我期望值較高,但社會經驗不足,面臨著如何走好進入社會第一步的嚴肅問題。因此,研究生自身和心理因素成為了影響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點要素和工作難點之一。

一是研究生群體由于年齡因素,處在就業、婚戀的人生關鍵時期,擔負著較重的家庭壓力和社會壓力,特別是當現實情況與自身期望值不匹配,在各方因素的重壓下,易于出現悲觀、抑郁、暴躁等負面情緒,做出不當舉動,傷害他人或自身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二是大部分研究生知識層次較高,但社會經驗相對較少,生活學習等活動主要在校園內進行,安全防范意識不高,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易于成為就業詐騙、網絡詐騙等不法活動的目標。

三是目前研究生群體以90后為主,他們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成長,受互聯網信息時代影響,物質條件相對較好,精神層次需求較高,追求個性化和自主性,易受到網絡信息和新媒體輿論的影響。結合以上特征,端正思想政治導向,做好相關的安全教育和疏導工作,成為研究生安全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加強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安全需求作為人類活動的基礎需求,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和難題,與時俱進,迎難而上,加強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和維度勢在必行 ,對建設和促進穩定的校園和社會環境起到重要作用。

(一)加強研究生安全教育是促進高校蓬勃發展的必要條件

穩定壓倒一切,高校穩定又是社會穩定的“晴雨表”【3】。通過加強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使得研究生群體了解并掌握國家安全、生產安全、消防安全、生命財產安全和就業心理安全方面知識。保持清醒認識,端正思想態度,從思想源頭杜絕隱患發生,從行動措施鍛煉防范技能,保障安全穩定的校園氛圍,帶動高等教育事業穩定發展,為“雙一流”大學建設提供保障。

(二)加強研究生安全教育是關愛學生身心健康的具體表現。

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關系著學生在校期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需要高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加強教育力度,提高研究生群體安全防范意識,增強安全防范能力,熟練掌握避險、自救和搶救技能,提升心理調節能力,嚴格遵守國家、學校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有效預防遏制危險事故發生,將確保研究生群體身心健康的責任落到實處。

(三)加強研究生安全教育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保障。

依法治國需要法律知識和道德法制觀念的有力支撐。加強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將使研究生群體進一步明確其在高校教育安全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扎實掌握法律基礎知識,提升道德水平,做到知法守法、依法辦事,凈化高校校園環境,為高校治安環境改善和依法治國提供基礎保障。

三、結束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更需要不斷強化和深入,為高校建設發展和社會前進提供堅實的保障。加強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協力,齊抓共管,營造和諧穩定的高校校園環境,為研究生群體提供健康、科學、合理的成長空間。

參考文獻:

[1]孫明英.大學與社會互動:大學作用新認識.當代教育科學.2016,(11):15-17

[2]張磊.高校研究生群體文化建設探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Vol22,No.3 :93-96

[3]陸宏彬.關于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探討.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Vol4,No.2 :60-63

作者簡介:

劉禹辰(1984.12- ),女,管理工作,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生就業管理、校園安全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研究生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國現行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并不明確,使得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存在著目標設定、發展模式的宏觀混同以及教學方式、內容微觀重疊等諸多積弊。厘清二者的關系既是提升我國法學高等教育質量之必須,又是我國法律職業共同體形成之前提。建議首先明確我國法學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合理引入司法實務訓練,并以完善我國既有司法考試制度為基軸,進一步厘定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的關系。

關鍵詞:法學高等教育;司法考試;司法實務訓練;法律碩士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3.18

一、問題的提出

在法學高等教育體系中,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以下“法學”是指二級學科的法學(不包括社會學、政治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法學研究生教育”僅指法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具體包括法學碩士、法律碩士以及法律碩士(法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相關制度成為當下最糾結的問題之一。為了挽救處于頹勢的法學專業(在校人數不斷攀升創世界之最、就業率創歷史新低),上至教育部下至普通民眾都在集思廣益,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案。晚近甚囂塵上的法學本科教育存廢之爭就是明證。一些學者呼吁,為了清算我國法學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形成的痼疾,不如純粹仿效美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直接取消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實行法學本科后教育[1]。這種觀點自有其生成邏輯。但著眼我國現實,這種邏輯上自洽的主張卻未必能消除當前法學高等教育的積弊。筆者以為,現在采用任何單一的思路根本無法解決我國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歷史形成的問題。要化解這一難題,必須首先從宏觀上清醒審視并明確我國當前的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厘清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的關系,及時引入司法實務訓練,以彌合兩者間長期的斷裂。在此基礎上,以完善我國既有司法考試制度為基軸,進行相關制度的構建與微觀上的調適。惟有如此,才可能使我國法學高等教育制度安全地“軟著陸”!

二、我國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矛盾的根底考察

為了識別、明確和研究我國的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國內學者主要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是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縱向歷史維度;二是從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橫向比較維度。在這兩個維度中,以后者為甚。筆者以為,立足于上述兩個維度來辨識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既照顧了我國的社會現實,又不失世界眼光,是比較可取的??偟膩碇v,從歷史的縱向維度者

看,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前蘇聯公有制高等教育模式之具體映射,尤其是建國后的第一次政法院系調整更說明了這一點[2];從橫向比較維度來看,則兼有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法學高等教育之屬性,可謂一種混合模式[3]。換言之,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極具“中國特色”,但又不乏對其他兩大法系法學高等教育模式的“努力折衷”和相關制度的“盡量雜糅”。對此,有學者指出,在理論上講,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可以成立雙重保留,但是在操作上難以實施。歐洲模式下的法學本科教育必須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培養,美國模式下的本科后法學教育無需再考慮人文素質的培養而主要是著眼于法律素質與職業素質的培養,圍繞不同的培養內容,兩種模式在整個培養過程的設計上都是不同的,如果二者并存,等于說要同一個法學院采用兩種大相徑庭的培養模式去培養同樣的法律實務人才,實在沒有必要[4]。其實,該學者只看到了問題的微觀層面,尚未看到由于相關配套制度的闕如,對兩大法系法學高等教育模式的盲目折衷,才是引發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緊張關系并直接導致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含混的根本原因。具體言之,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既保留了大陸法系高中畢業生直接進入法學本科教育的制度,同時又在本科后教育階段設置了極具美國模式的法律碩士教育(J.M.)。然而,就兩大法系的法學高等教育模式來講,表象共性是司法者數量的稀少及其在社會中地位的尊崇,實質不同則在于兩者以不同的司法者遴選制度為中心構建起內外比較契合的制度體系。就大陸法系以及英國等保留法學本科教育的國家來講,法學高等教育模式與其從法科畢業生直接選拔司法者人才以及后期相對完善的司法考試、法律職業培訓制度緊密相關??梢哉f,這些國家更多通過其完善的司法考試制度、后期職業培訓以及嚴格的司法者遴選制度來革除傳統法學本科教育之弊病。以美國為代表的、崇尚實用主義的國家或者地區則直接通過本科后教育的法律碩士模式來構建法學高等教育,加上培養執業律師的明確且合理的定位以及從執業律師中遴選法官的一整套完善的制度,為本國或者本地區的法學高等教育提供了強大的制度支撐和存續活力。

返觀我國現實,法學高等教育與其他高等教育是完全同質的,并不具有自己的個性。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亦無一個明確的定位,尤其是在司法考試制度建立之前更加明顯。曾經完全憑借經驗便可司法的歷史,更是使得我國法學高等教育一度喪失其存在的必要性。加之我國目前司法者遴選是完全開放的(非法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只需通過一次司法考試即可),使得接受規范法學高等教育的學生喪失了比較優勢。法學成為晚近以來毫無專業性的“萬精油專業”,法學本科學生的就業亦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我國司法考試制度建立之后,由于沒有相應制度的及時跟進,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更加功利和現實,最終使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之間出現了緊張狀態。具體來講,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矛盾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宏觀層面上,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幾乎混同。在兩個層次的法學教育中,制度初衷盡管試圖清晰界分二者的定位和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兩個層次的目標逐漸趨同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即以司法考試為中心培養從法條到司法解釋整理的記憶型人才,基本上無法習得法治之理念、規范的法學思維與技能。受制于同一現實和功利的目的,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趨同。一是圍繞司法考試展開,二是圍繞公務員考試展開,只不過兩者角逐的崗位略有不同而已??傮w而言,除去多出兩年到三年的在校時間之外,相對于法學本科學生來講,研究生并無明顯的知識增量。如果再將后述部分法學院校中本科與研究生師資完全相同這一消極因素考慮進來的話,法學本科學生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這樣一來,法學研究生教育就成了本科教育毫無意義的重復,造成人財物的極大浪費。

第二,在微觀層面上,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在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方法以及內容方面幾乎同一。經過筆者的多年觀察,國內政法院校和綜合性大學法學院采用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方法都是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學內容基本上同一,使得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成了法學本科教育階段的簡單重復。在很多法學師資條件并不達標的法學院校,同一個老師既上本科生的課,也上研究生的課,甚至出現了一個老師上多門專業課的現象。這樣一來,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幾乎完全同一,法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可想而知。

三、我國法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關系的合理厘定

前文述及,為了消彌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的緊張關系,部分學者提出徹底廢除法學本科教育的主張。但是,稍加分析便可看出,這一觀點完全忽略了當下乃至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特質及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教育大眾化這一時代背景下的通識教育功能和就業分流功能。因此,這種看似“快刀斬亂麻”的作法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必然會引致更多的混亂。筆者以為,法學高等教育模式的選擇與確定從根底上講是由一個國家的司法者遴選制度決定的,不可能仰賴全盤借鑒其他某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模式而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可謂是“第三條道路”。就當前及以后一段時間來講,我國法學本科教育只能與研究生教育并行不悖。強調“并行”,就意味著兩者必須同時保留并需要進行相應的配套制度建設;強調“不?!?,表明二者的目標定位和培養模式應當“和而不同”。具體來講,亟待解決以下問題:

首先,應當明確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模式?!胺▽W教育模式是指直至取得法官、檢察官、律師等職業資格的整個法學教育過程的制度設置?!保?]國內有學者比較傾向于美國的法學本科后教育模式,主張以法律碩士為核心推進我國的法學高等教育改革[3]193。從2010年5月下發的《關于開展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 《通知》)來看,教育部也似乎傾向于將法學教育定位于法律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上比較認同美國的本科后法學教育模式?!锻ㄖ分赋?,此次試點的目的在于“引導不同類型研究生合理定位,充分發揮學校自身辦學優勢,改變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學術化傾向,營造有利于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科學發展的良好環境”、“逐步構建和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體系”。

筆者以為,就法學高等教育模式來講,我國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改變法學研究生學術化傾向的作法實乃治標之舉,這種微觀且單一的改革未必符合當下我國法學高等教育“以本為主”的現狀,更不能據此緩沖法學高等教育積弊的強大慣性。法學高等教育模式定位必須關照司法考試制度。司法考試制度改革的核心就在于一方面讓更具通識的法學本科學生在成為司法者候選人之前必須具備一定的司法實踐經驗,另一方面要讓社會經驗更為豐富的非法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在成為司法者候選人之前必須接受規范的法科教育。換言之,只有既具法學專業知識、經驗又具人文素養的人方能成為司法人員。筆者建議,基于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歷史形成的現實和特有的政法體制,法學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不宜完全廢除法學本科教育去直接構建本科后的法律碩士教育,而應當堅持“以本為主”,圍繞司法考試的改革與完善,逐步建立起契合于我國社會預期的“法學本科教育(逐漸減少和停止法學??萍耙韵聦哟蔚恼猩纱T士教育(非法學專業)、法學碩士(法學專業)——完善的法律職業培訓——司法考試(司法者候選人初次遴選)”的法學高等教育模式。

筆者以為,教育部于2008年9月在中國政法大學開始試點的“六年制法學教育模式”只是一種微觀層面的改革,這一改革很難消解我國法學高等教育體制業已積淀的難題,更難以適應我國未來社會發展之需。

具體來講,筆者主張的這一模式之最大特點表現為:在法學本科后教育與法律碩士之間合理引入司法實務培訓這一環節,合理地將司法實務部門納入法學高等教育發展模式之中。在這一模式中,法學本科與研究生教育有其清晰而且合理的定位。法學本科教育應當定位為通識教育,目標應當是培養具有全面法學基礎知識與人文知識的法學人才,與本科后的司法實務訓練一起構成完整的法律職業教育;研究生教育則被明確定位為法律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專業法律知識的高級研究人才和法律實務人才。其中,法學碩士培養目標是具有較深法學理論知識的研究型人才,而法律碩士則是掌握司法實踐知識的高級法律實務人才。著眼我國實際,筆者初步提出以下制度設計:(1)修改司法考試的報名條件,即非法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不能直接參加司法考試。這些人若要參加司法考試,必須接受法律碩士學位教育。(2)應屆法學本科學生在修滿學分并取得學位后必須經過2年司法實務訓練才能參加司法考試。

這需要改變目前國家司法考試試題理論性太強的現狀,以更好地與制度設計中的“司法實務訓練”銜接。取得法學學士學位者在畢業后若有兩年及以上法律職業經歷(如法務工作),接受1年司法實務訓練可獲得司法考試資格,從事其他工作則仍然需要接受2年司法實務訓練。法律碩士研究生在修滿學分后必須參加1年的司法實務訓練,才能獲得參加司法考試的資格。

這里存在著一個制度假定,即法律碩士研究生的非法學本科學歷教育被視為是具備了相應的社會經驗,知識結構能夠滿足將來司法的需要。這一假定既為美國法學高等教育所成功實踐,也為我國現有法律碩士制度設立初衷所肯定。正因為如此,在筆者初步設計的制度中,法律碩士研究生參加國家司法考試之前的司法實務培訓時間比本科應屆畢業學生更短。根據筆者的構想,司法實務訓練應由中央政法委組織、領導與協調,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三家聯合出具的司法實務訓練合格證書作為報考國家司法考試的依據。通過國家司法考試者可直接作為司法(檢、法)人員候選人或者實習律師,而勿需再參加現行的公務員考試。(3)在逐漸壓縮招生規模的前提下,原則上不鼓勵法學碩士研究生參加司法考試,而明確定位于博士學位的前期教育。當然,為了避免制度設計上的漏洞,取得法學碩士以及博士學位的人參加司法考試也必須有2年的司法實務訓練經歷。

如果沒有這一制度作為緩沖,就無法避免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的人通過攻讀法學碩士研究生而不參加司法實務訓練就可以取得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的資格。這樣一則會造成“司法實務培訓”制度目標的落空,同時對未攻讀法學碩士研究生且有一定法律經歷并取得法學學士學位的人來講也不公平。

這樣的制度設計既突出了兩種人才的層次性,又使得整個高等法學教育主體更加多元化。換言之,除了傳統的法學高等教育機構之外,將檢法司等司法實務部門合理納入到法學高等教育的培養主體中來,將會使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更具實踐活力和生命力。

其次,與上述構想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相關的微觀制度是法學本科與碩士研究生不同的培養模式。法學本科的培養模式強調的是法律核心課程普及和人文知識的必要學習,而法學碩士學位是專注于法學基礎理論以及部門法理論研究,法律碩士學位則是在法律普及基礎上強調法學知識的實踐。因此,法學本科開課應當突出廣與博,有條件的話,采用學分制方式鼓勵學生在必修課之外盡可能選擇其他相關課程(如政治學、經濟學、哲學以及社會學、數學等)。為碩士研究生所開設的課程,應當緊緊圍繞專業屬性展開,突出職業性或者理論性。這種教育不再側重于法學基礎知識與人文知識的普及與加強,而應當注重法律專業知識的深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法學理論知識的提升。

最后,法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在教學內容、師資配備以及授課方式方面應當有所不同。從教學內容來講,法學本科教育強調通識教育,因此應當是法律基本概念、原則以及制度的講授,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本科教育的實務培訓則直接在檢法司部門完成。研究生的教育則根據不同的要求配備不同的師資。對于法學碩士研究生的教育,應當配備科研能力較強的、偏重思想性的教師,主要是引導其對法律基本理念的探討與研究;對于法律碩士研究生教育,則應當配備司法實踐能力強、具有豐富司法實務經驗的教師,通過講授自己的辦案經驗以及引導學生參與辦案,提升學生的司法實踐能力,主要通過案例教學、診所式教學等側重實踐的方式授課。這部分師資應更多由公檢法司部門中既有良好法律素養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擔任。就這一點而言,國內一些法學院已開始了較好的嘗試。通過聘請公檢法司法部門的人員作兼職教授給碩士研究生開課,最大可能地利用司法資源讓學生參與具體的辦案過程,提升了在校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司法實踐能力,也相應提高了培養質量。JS

參考文獻:

[1]代小琳.教育部醞釀明后年取消部分現有大學本科專業[EB/OL].[2011-12-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4601654.html.

[2]郭捷,等.立足西部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法學本科人才的研究與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7.

[3]霍憲丹.中國法學教育反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81.

[4]夏勇.法律實務人才是怎樣煉成的?——法科教育的比較及反思[G]//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處,等.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走向與法律人才培養改革論文集.西安:西北政法大學,2009:143.

[5]徐顯明,鄭永流.回歸本位 經國濟世——六年制法學教育模式改革論綱[G]//徐顯明,鄭永流.六年制法學教育模式改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6.

From Contradiction to Coordination: Rationally Making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 of LL.B and LL.M

CHEN Shiwei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本文責任編輯:邵 海

教育研究生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系統論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

系統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而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中的各要素不是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而是可以產生各要素在獨立狀態下所不能產生的整體功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從系統論的角度講,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改革調整和優化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控制和改善影響教學系統的環境要素,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質量,使教學系統的功能發揮更大作用,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一、高校教育教學系統的結構和要素分析

系統論是研究一切系統模式、原理和規律的科學。系統論的主要創立者貝塔朗菲認為,系統是處在一定相互聯系中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種組成部分構成的整體。系統論的基本特征是:整體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總和;系統整體質的規定性不等于要素質的規定性之和,又與要素性質有關;系統的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一個功能良好的系統應該是個體活躍、整體和諧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由于組成系統的各要素能在相互制約中做自我規范和自我調整,于是就有了共同的努力方向,因而各自心情舒暢,才能使各要素活躍起來,和諧起來,所以各要素的“自然質”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并轉化成“系統質”,才能使系統的功能發揮最大效能。在現代高校教學中,參與到這個過程并起作用的要素很多,高校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等要素構成,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了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教學系統是這些要素矛盾統一性的具體體現。在這樣復雜的多要素構成的教學系統里,教學的整體功能是參與教學過程的全部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種優化組合效應。教學過程中所有的客觀要素(對受教育者來說),諸如教師、教師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師對學生的人格影響、學校的管理機制及其運行操作、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學生集體對個體的影響、教學的各種軟硬件設施、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等,都看作對學生素質發展的外因和必要條件。而這些條件只有適合學生發展的內因(心里內部矛盾)發展規律時,才能起作用。學生的自身內部原因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水平、身體狀況、認知能力以及興趣、動機、態度、情感、意志等人格要素和意識傾向等,是學生素質發展的根據。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學生是教育發展的主體,是事物發展的內因起決定作用這一哲學原理在教育過程中規律性的反應。為了使外因快速高效地發揮作用,以激發學生的內因發展變化,就必須使所有的教育要素達到最優化組合,從而促使學生最好最快地和諧發展。

二、現行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行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和教學評價不夠科學三方面。

(一)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目前高校研究生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依然嚴重;課程封閉的剛性模式依然存在,學科專業之間、院校之間、國內外之間相互借鑒開放不夠;課程結構不合理,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比例不合適;課程編制還存在一定的主觀隨意性;供選修的課程少,在選修課內容的選擇上,只囿于本學科及鄰近學科方面的選擇,學科跨度小,未能真正實現自由選課的目的;如何科學設置課程,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造力的問題沒有得到較好地解決。

(二)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現階段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依然嚴重;教師更多地注重系統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重理論傳授,輕實踐環節;強調學生共性培養,忽視學生個性發展;教師以“講授法”為主,上課滿堂灌的現象依然存在,這種注入式的講授法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使他們的思維模式簡單化,不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教學中“師道尊嚴”、“教師權威”的傳統思想依然存在,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比較少,導致教學中缺乏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氣氛,這樣的教學氛圍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第二課堂開展不夠,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社會參觀見學、實習見學的渠道不夠暢通。

(三)教學評價不夠科學

高校研究生教育現有的教學評價機制側重對教師教的評價,忽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這就導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脫節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師為了評價一味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課件的完美性而忽視學生是否從中真正學到了知識、受到了啟發、發展了能力,這背離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教育理念;學業評價不科學,在評價指標上,對綜合能力的測定不夠;在試卷內容設計上,多知識水平的考查,少綜合素質的檢測;考題和評分標準偏重于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而對檢驗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則注意不夠;有些科目以課程論文作為考試方式,學生負責上交論文,而教師只是負責出分數,這種缺乏反饋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的提高沒有多大幫助。

三、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系統設計

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并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新質。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系統,各要素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只有各要素都能活躍起來,協調起來,和諧起來,才能使教育系統的功能得到最佳發揮。

(一)促進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系統整體優化

貝塔朗菲把系統科學界定為關于整體性的科學,整體性是系統最重要的屬性。作為系統的事物必定整體地存在,整體地運行,整體地延續,整體地跟其他事物發生關聯,整體地演化,整體地消亡,呈現出一系列整體特性。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只有通過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從系統論觀點出發,構建一套完整的、科學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體系,才能保證其成功實施。

1、整體規劃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內容

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出發點在于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必須向學生傳授全面整體的教育內容。課程是教學的藍圖。研究教學內容,主要從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體系和課程價值取向幾方面來探討。課程目標著眼于培養德、智、軍、體和心理等方面全面發展,知識面寬、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新型創新型人才;課程結構向多元化、綜合化和彈性化方向發展,合理規劃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比例;課程內容方面要增強課程的時代性,采取科學決策的程序和方法,減少課程編制的主觀隨意性,增強課程編制的科學性,下大力搞好課程大綱制定和教材編寫,注重學科內容,重構課程內容體系,按照共同基礎、專業能力、創新實踐、綜合擴展等模塊,構建必修課、選修課、自修課和補休課相配合,自然、人文和科學相融合的新型課程體系,突出課程的系統性;課程價值既重視功利性又強調非功利性,既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又促進個性的不斷完善。

2、優化組合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方法

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過程是高校研究生獨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漸增強的過程,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學用結合、創新發展的過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要改變傳統的循規蹈矩與強制灌輸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根據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教學任務的全面性,為提高教學效率,努力謀求各種教學方法的最佳結合,注重啟發式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自主設計研究主題,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活動,鼓勵合作學習,集體攻關;教師教學內容的講授不再以求體系完整,從頭到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目標,而是精講,突出重點,其余部分讓學生自學,教師輔導,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弘揚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培養其明確的學習目的和高度的自主學習意識,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使其內在潛能得到充分地激發和增強,尊重學生的標新立異,培養學生對問題主動思考的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教師應盡可能地向學生介紹各種學術觀點,提供各種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思路,推薦各種參考文獻,以豐富的材料讓學生加工、歸納、評析,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3、科學構建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評價體系

為保證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的有效實施,需要有相應的教學評價體系。首先,必須樹立新的教育評價觀念,包括正確的整體觀、素質觀、人才觀、學生觀、發展觀和教學觀等;其次要制定一套標準合理的、內容全面的科學評價標準;再次,要建立一個健全的評價組織機制,以便及時地作出正確的評價和導向,打破傳統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的評價方法,建立能充分體現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綜合測評制度。采用課程卷面成績與各學科相應研究型課程成績相結合、卷面成績與平時成績相結合、課堂發言的質量與課外實踐活動的參與情況相結合、掌握大綱要求的知識水平和創新思維能力的考察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力爭使考評成為對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檢測。同時,加大教學評價的反饋力度,不僅要把教學評價的結果向上反映給學校相應機關以便及時調整改進評價方案,而且要把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及時反饋給學生,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學習的不足,以便學生更好地改進和提高。

(二)增強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系統的開放性

系統的開放性是指系統需要并能夠與環境交換物質、能量、信息的能力和屬性。系統論認為,任何系統只有開放,與外界保持信息、能量和物質交換,才能趨于有序,保持活力。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的有效實施,有賴于一支具有良好素質的教師隊伍。一方面,應致力于建設一支觀念新、思想好、業務精、能力強、素質高的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應運用系統論原理,實現教師工作安排的最優化,合理搭配,開放辦學,從各個高校、科研院所積極外聘專家教授,從公司、工廠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到院校來傳經送寶,注重發揮導師組的優勢,使教師互補長短,保持動態穩定,實現最佳組合。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還有賴于高校創造的有利環境條件,特別是人才選拔機制、升學篩選制度和人才任用制度等方面,這些方面應體現出以能力為主要衡量標準的價值取向,堅持開放性,就應看到高校環境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從而發現問題,優化條件,形成有利于實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的外部大氣候和內部小氣候,積極營造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和諧環境。不難看出,實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決非高校孤軍奮戰所能奏效,單純的課堂教學或理論知識的學習是無法完成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的重任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的有效實施,要求開通高校研究生校際之間選課的渠道;拓寬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廠礦參觀見學、實習見學的渠道,充分調動各社會部門的積極參與,構建有機的教育環境;充分利用學校的有利條件,精心組織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構建出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兩大支柱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真正把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實踐活動、班隊活動和社團活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統一的、整體的教育網絡,發揮整體功能,以促進學生整體發展。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的實施必須主動置身于社會大系統中,增強開放性,創設以高校教育為主體、社會實踐和自主教育為兩翼,統一協調、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堅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素質能力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教育目標。

(三)把握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系統的協調性

系統由若干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結合到一個預定的共同目標上來,使之構成一個完整而有機的統一整體,系統各要素是為了達到系統的一定目標而協調活動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系統應認真研究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努力找出其中合理的“度”,把握好“度”,才能使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各要素有機整合成一個效能最佳的完整結構,這是搞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的關鍵。要把握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系統的協調性,主要應處理好以下幾組關系:一是考試與發展的關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沒有一定的考試是不行的,但考得過多,或以考試分數衡量一切,是背離研究生教育的宗旨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著眼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但不是要取消一切考試,而是要求改革考試的內容和方式,使之適時、適度和適體,使考試為保證和促進教學質量服務,為發展學生素質服務。二是教與學的關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有賴于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有賴于教師的教,教應起主導作用。但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師生合作為基礎、不斷優化教育環境的研究性學習。教是為了學,以學生的存在為前提,以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為條件和歸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淡化書本權威和教師權威,鼓勵學生自由思想、自主發現、自主質疑,賦予學生發表個人見解、表達個人思想的自由空間,允許多元思維并存,為學生創造一個心情舒暢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其創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三是個性和共性的關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是發展性教學,是旨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但它不排除培養學生的共性,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建立于合理的共性基礎上的,高校培養的人才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四是課內與課外的關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的實施是課內與課外的統一過程,單純的課堂教學或過度的課外活動都是片面的。課內側重于集體形式的教育,課外則可較多地注重個別化教育。二者應協調組織,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并重。

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是一個系統,它同其他系統一樣具有整體功能性、協調性和開放性特點。教學的整體功能既不能歸因于教師,也不能歸因于學生,而要歸因于教與學相互作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整體功能。探索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規律,能有效促進最佳教育動力結構效能的產生,推動教育過程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苗東升.系統科學大學講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龔怡祖.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教育研究生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畢業論文 實驗 體育教育專業 科研方法

1、引言

高校是培養體育師資的主要場所,體育教育專業是高校體育類本科專業中辦學歷史較為悠久,相對比較成熟的專業,近幾年來,體育教育專業設置單位增加,除了辦學悠久的體育院校和師范類院校,綜合性大學開辦也較普遍,體育類專業辦學競爭越發激烈,培養質量要求也不斷提高。而畢業論文是體育專業本科生培養的關鍵環節,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要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其中還談到“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要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也提出培養學生掌握科研方法,有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由此可見,本科最后階段的畢業論文工作已成為考核學生質量的一個關鍵環節,唐山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歷年來重視學生畢業論文質量,但還存在以下問題。

2、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存在問題

2.1 選題困難且缺乏新意

國內學者黃漢升口]研究近年來國內體育類優秀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特點,發現存在題目過大、缺乏準備、隨意性大、題目不知所云等問題。通過查閱近五年唐山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也同樣存在這些問題,但作為地方院校,還存在很多其他問題。

首先是學生不知道如何選題,選什么樣的題目。選題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畢業論文工作的順利進行,地方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礎理論知識極為薄弱,文化知識學習興趣較差,對理論也不夠重視,當畢業年碰到不得不面對的畢業論文工作,很多學生選題顯得極為迷茫,不能選出適當的題目。通過訪談,筆者發現除個別學生能通過理論學習和自身愛好發現研究專題外,很多學生選題更多求助于教師,有些人盲目選題,如同完成普通作業任務,并不考慮研究的可行性,個別人甚至在數據庫上尋找體育學術論文題目直接挪用,沒考慮自身研究能力和涉及的研究范圍。此類選題如果及時被導師予以糾正,并給予合理選題指導,問題尚可解決,問題是個別指導教師學術能力有限或疏忽大意,如果開題通過,將導致學生后期無法完成論文,造成騎虎難下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大改,勉強通過,敷衍了事。

其次論文選題嚴重重復,近五屆唐山師范學院體育專業畢業論文盡管強調不得重復,但由于學生選題方法和途徑單一,導致選題重復嚴重。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例如上屆學生調查本校學生體育消費的現狀,下界學生就選擇調查其他高校學生的體育消費現狀,還有學生擬定一個唐山市區學生的體育消費的研究內容,盡管學生可能在實踐中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并嚴格進行調查分析,但這樣的題目無新意,而且學生的論述內容大同小異,結果是學生很難通過論文寫作獲得初步的科研方法和技巧,難以達到培養質量。另外學生選題集中在大眾健身和學校體育領域,反復研究,思維不能發散,個別學生選擇在體育產業和運動訓練領域挖掘新題目,而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等運動人體科學方向極少有人挖掘題目,導致學生很難有機會利用實驗室完成論文。

最后是選題缺乏監控,一般學校都是學生進行選題,根據選題分配指導教師,但隨著體育專業的擴招,每屆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一些院校指導教師負擔普遍超負荷,導致個別導師缺乏對學生選題的監控,直接結果就是題目過大或者選題偏離培養大綱,從而導致學生以后不得不使用一些不熟悉、偏冷的研究方法完成,常見的實驗法等方法反而遇冷。

2.2 研究方法和手段單一

針對唐山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09級本科生選題結果進行統計,關于調查研究的選題占82.5%,與往年基本一樣。特定的選題內容決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絕大多數學生的論文中盡管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等,實際上絕大多數人僅僅使用了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

出現以上情況有學生的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方面的原因的學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極少,平時學習中教師沒有教給學生一些常見研究方法,僅有極個別學生參與到任課教師課題研究項目,經歷一些研究學習,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絕大多數學生對研究方法僅僅從體育統計學等課程中零星掌握一點,且缺乏實踐訓練,因此自身論文設計中只能選擇文獻資料法及問卷調查法,而文獻資料法是學術論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礎性研究方法,因而學生論文主要使用的是問卷調查法,研究論文也是對調查數據做一個簡單歸類,進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確的統計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過來也限制了畢業論文的選題,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內容很少涉及,實驗法、測量法、統計法應用偏少。

客觀方面,地方院校體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畢業論文的選題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導,另外學校畢業論文規范中對綜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學生更多選擇調查性研究論文,但本科生具備的理論水平有限,難以在擬定選題中采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深層次挖掘與分析,單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2.3 “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國家教委出臺的第三套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中,才在限制選修的課程模塊中,設置了“體育方法學”課程,并明確規定在第8學期安排“科學研究與畢業論文”這一環節,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2003年教育部出臺新課程方案中“體育科研方法”規定為一般必修課程,但不硬性規定學分、學時,明確其為研究方法的入門課程,其宗旨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養體育科研的能力。

“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寫畢業論文至關重要,但目前唐山師范學院相應課程教學存在一定問題。第一點,對課程的重視度不夠,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大綱雖然將“體育科研方法”列為必修課,但考核性質安排為一般考察課,平時和期末考核比較松散,學生簡單完成一個考核作業即完成任務,大綱修訂時學分、學時的調整比較頻繁,效果不理想。第二點,課程安排和“體育統計學”重合較多,“體育科研方法”課程和“體育統計學”課程學時都安排為32學時,兩門課程在研究方法的章節教學中重合較多,較多內容重復教學,而且兩門課程都是以課堂理論面授為主,內容枯燥,課后實踐較少。第三,教師執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類似,“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教學由本專業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師擔任,該課程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跨學科知識,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實的統計學知識,對本學科科研特點及學術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幾年教學工作以青年教師為主,教師缺乏系統的科研方法學習,只是根據自身優勢科研方向對“體育科研方法”進行一定角度的闡述,而且以理論性灌輸為主,與體育科研實踐結合較少。結果就是授課內容與學生畢業論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師講授很多調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學生選擇應用實驗法相關題目,論文如何撰寫就將極大困擾學生,不得不求教指導教師。

3、體育教育專業畢業論文引入實驗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 選題內容可行性分析

體育學屬于交叉性學科,各專業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課程。根據黃漢升對2004-2009屆全國優秀本科畢業論文的調查,認為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是學士論文中總體質量較高的文章,選題能夠反映該學科熱點問題,實驗設計較嚴謹,儀器比較先進,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較強,優秀論文多集中在運動生理、生化方向。體育教育專業和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雖然培養方向不一樣,但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學類必修課程,可以從理科方向選題去探索體育實踐問題,分析動作技術特點,可以從運動生物力學方向選題,涉及人體機能評定,研究評價方法可以從運動生理等角度選題。

但體育教育專業選題一大問題就是大量重復,選題困難,無新意和亮點,實驗方法應用太少,唐山師范學院體育專業近幾年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也存在同樣問題,學生選題追求簡單、易寫,以學校體育調查類選題為主,運動人體科學類選題極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理論基礎極為薄弱,缺乏應用多種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的內容,不敢有質疑,不了解通過何種渠道去獲取文獻資料,因此對此類選題不敢涉及,實踐訪談中有學生對大學生減肥方法感興趣,但考慮到要進行實驗設計,使用體成分儀進行測試獲取數據,還要進一步統計分析,感覺困難,選擇放棄。此類情況不少見,實際上對于本科畢業論文的實驗設計和要求對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并不復雜,需要相關課程教師,尤其是理論課教師教學中引導學生多思考,扎實掌握理論基礎。其次,教師的實驗教學工作不足,學生實驗課學習不夠扎實,不能利用現有條件去設計實驗思路,還有一個常見原因,那就是學生有良好的實驗基礎,但不了解此類選題而遺漏,個別地方院校教學和畢業工作思路較為保守,墨守成規,學生畢業論文工作以穩為主,很多指導教師并未引導學生在自然科學方向去選題,一屆照搬一屆,選題內容上無新意,沒有突破。

唐山師范學院體育系針對以上情況,2010年開始引導學生選擇運動人體科學類選題,并進行精心指導,幫助學生充分利用實驗室,進行合理實驗設計,個別學生畢業論文質量明顯提高,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學生學習,取得不錯效果,證明利用實驗室,進行實驗設計完成運動人體科學類畢業論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學生對運動性疲勞評價感興趣,設計體育課后各類恢復手段對疲勞消除影響的實驗,測定不同方式恢復方式后人體心率、血壓和血乳酸的水平,實驗采用重復測量設計,取得良好效果,觀察到了積極性恢復手段的應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壓恢復的過程,學生通過論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對相關理論的學習。另有學生選擇應用性研究,比較不同力量訓練方式對跆拳道大學生運動員下肢肌肉爆發力的影響差異,取得預期效果,論文均入選本校優秀本科畢業論文。以上表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采用實驗性、測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實驗室條件,可擴大選題范圍,提高畢業論文的研究價值和質量。

3.2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畢業論文引入實驗性工作,一個前提是必須具備相應的實驗條件,教育部2005年頒布的《高等學?;A課教學實驗室評估標準表》及大學實驗室評估標準明確了高校實驗室應具備的條件,目前我國體育類院校、師范類體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實驗室,唐山師范學院自2007年迎評以來,實驗室經過擴建,添置先進設備和儀器,條件滿足現有教學和師生的科研要求。

實驗室條件滿足需要,但部分師生對實驗重視不夠,實驗課程沒有形成獨立的教學體系,實驗教學方法不夠靈活,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儀器利用率不高,實驗教學師資隊伍薄弱。這些問題影響了實驗室的利用,這也是學生畢業論文利用實驗室較少的原因。

理論課教師和實驗室相關人員要高度重視實驗教學,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視,不能把理論課實驗邊緣化,改進實驗教學方法,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讓學生主動利用實驗室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大力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師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實驗,喜歡實驗,有能力完成運動人體科學選題論文。

學院可以制定各種政策鼓勵師生充分利用實驗室現有的儀器設備,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學生畢業論文大部分是問卷調查類型,實驗室先進儀器設備利用率不夠,實質上與院系整體科研業務水平不高相關。不但實驗教學人員科研業務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論教學人員也需要熟悉專業理論知識,對實驗室加深了解,熟悉相關儀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夠指導學生在自然科學領域選題的能力,建議定期培訓師生了解實驗室具備的條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過運動人體科學領域學術講座給師生提供相關信息,要鼓勵師生積極學習實驗理論。

3.3 加大“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作用

體育專業體育科研方法課程存在重視不夠,偏重于純理論,教師執教能力一般等問題,而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由于對數據測量、統計分析、實驗設計有嚴格要求。因此要鼓勵學生利用實驗室,提高實驗室利用率,有必要在“體育科研方法”這門課程上下工夫。第一,需要重視“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教學,適當增加這門課程的學時數,對于教學內容要嚴格精選,結合體育實踐,與學生畢業論文涉及的問題及體育科研經常碰到的問題結合起來,有針對性教學。例如學生運動人體科學類畢業論文經常涉及實驗法,任教教師有必要在研究方法中著重講授實驗法的應用特點,實驗設計的注意事項,數據統計分析的常用軟件處理方法。理論不必太高,可以把往屆畢業生范文及中國期刊網優秀畢業論文作為案例進行教學,結合實踐教會學生如何選題,如何使用實驗法,數據如何分析等。學生只有學會這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畢業選題才可能考慮自然科學類選題。第二,科研方法任教教師自身需經常進修學習,提高科研及教學水平,能深入掌握各類體育科研方法在體育實踐中的應用,避免偏科,不能僅僅按照自身研究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教學需要全面、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要與各類畢業論文特點結合,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體育科研選題途徑,常用的文獻法如何獲取資料及分析,問卷的設計及調查方法的使用,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涉及方法等。第三,其它理論課程的任課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科研成果,定期給學生進行學術講座,講座中重點介紹自身科研方法的使用。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等課程理論教師尤其要深入掌握自身科研方向的各類方法,給學生介紹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如何撰寫,同時實驗課教師及實驗專職人員也可以定期通過講座介紹實驗室儀器的特點,與“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教師一起把實驗室設備和儀器的功能,涉及實驗研究的領域給學生介紹清楚,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實驗室,提高儀器設備利用率,完成畢業論文。

教育研究生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分析國內國際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介紹發達國家國際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經驗,提出我國應努力拓寬招生宣傳渠道、建立嚴格的招生錄取機制、優化國際化教學環境、提高服務保障水平等招生對策。

關鍵詞: 國際研究生   招生工作   對策研究

從全球范圍看,各國已將招收國際學生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戰略之一。2008年5月26日,日本政府提交了《今后教育振興基本計劃改革報告》,明確了將“接收30萬國際學生計劃”正式定義為國家戰略[1](57-59)。英國政府非常注重國際教育的發展,在《戰略》中,英國政府提出,“要建立一個面向所有海外學生的富有國際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教育體系”[2](86-93)。教育部制訂的《留學中國計劃》,2020年留學生規模達到50萬,截至2018年,來華留學生總計49.22萬人,已實現既定目標。國內外國際學生規模迅速增長,具有一定的國家戰略意義,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本文就國內來華留學研究生招收管理出現的問題,在借鑒發達國家國際學生招生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高校國際研究生招生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國際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意義

1.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國家對外貿易發展。

2018年,全國人大一致通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憲法修正案。加強國際教育,招收國際學生,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國家偉大戰略的有效舉措之一,可以促進國家對外貿易發展,推動國際經濟、科研、文化交流與合作。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將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方式分為四類: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其中,境外消費是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最主要的形式[3](5-11)。2015年一年間,澳大利亞就招收了49.82萬名國際學生,創造了逾190億澳元的出口額和13萬個就業崗位[2](86-93)。留學生教育便成為教務服務國際貿易的新興產業。顯而易見,大量來華留學生不僅能增加直接的教育服務收益,還能拉動相關餐飲、交通運輸、旅游等服務產業[4](19-30)。

2.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實現內涵式發展。

有學者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最顯著的標志體現在以吸引海外留學生為主的教育輸出水平上,包括國際學生輸入的規模、質量及影響力等方面[5](88-92)。發達國家正是在國際學生的發展規?;A上,注重生源質量的把控,提高高校國際化水平。招收國際研究生,是提高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促進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的內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夠增強高校師生跨文化意識,加強跨學科的課程建設,而且促進高校整體各部門、各領域高質量、高水平發展,有效提升高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和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

二、我國高校國際研究生招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缺乏足夠的宣傳力度。

目前,我國來華國際學生規模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國內高校國際研究生數量參差不齊。多數高校招生宣傳主要采取線上方式,宣傳渠道較為單一,依托本校招生宣傳中英文網站、“留學中國”網等信息平臺開展國際學生的招生宣傳。通過對部分高校招生網站調研發現,一方面,高校招生宣傳網站不夠豐富。國際研究生來華學習,需要了解高校的硬件,也需要軟件實施,比如校園文化。另一方面,招生信息更新較慢,有些高校仍是前幾年的招生簡章,國際研究生不能及時了解最新招生信息。此外,還未充分利用線下宣傳方式及畢業生宣傳。留學基金委和各省教育廳組織一些教育展,積極鼓勵高校走出國門,去生源目標國進行招生宣傳,擴大學校影響力,但考慮成本,有些高校未能走出國門招生。同時未重視挖掘優秀畢業生資源,校友宣傳的積極效應未體現。

2.招生入學門檻不夠高。

一方面,國際研究生留學申請材料不豐富。申請我國政府獎學金的材料一般包括學習申請表、簽證表、最高學歷學位證書及成績單、來華研究計劃、推薦信、導師接受意向書、有效護照等。對于一些學科背景要求高的專業,對申請人的材料未明確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工作經歷、科研能力,如小論文等,招生老師不能準確了解該生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招生錄取程序不夠嚴謹。高校缺乏國際學生統一入學標準和規范的招生程序。

3.缺乏國際化的教學環境和師資。

國際研究生留學因素之一是豐富的英文課程。大多數來華留學生官方語言是英語,漢語水平低,目前一些高校英文課程不夠豐富,無法滿足優秀的國際學生的合理需求。此外,學科領域缺乏國際化師資。由于學校投入不足,國際化師資隊伍不夠壯大。多數教師因語言溝通能力受限,英語課程教學質量一般,一定程度上影響國際研究生來華留學的動機。

4.留學生服務保障機制不夠完善。

來華留學的國際研究生主要來自亞非國家,經濟欠發達,獎學金是他們主要的考慮因素。國內獎學金與發達國家相比,種類少,獎學金生名額少,經費渠道相對狹窄且資助力度不夠大,某種程度上影響招生的吸引力。此外,國內缺少專門負責國際學生咨詢的社會機構或部門,無法提供留學生關于簽證、獎學金、勤工助學、就業指導等各類咨詢服務,不能充分滿足國際研究生的合理需求。

三、發達國家國際研究生招生工作經驗

1.招生宣傳力度加大。

為了招收海外留學生,英國高校成立了留學事務辦公室,負責留學生的海外宣傳招生、舉辦各類教育展、匯編多種語言的宣傳材料。教育咨詢服務中心是英國文化委員會的一個重要機構,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的海外市場開發,為大學和學院提供廣泛服務[6](5-34)。日本政府通過加大宣傳日本文化和海外教育,吸引更多留日學生。除了積極舉辦留學展外,日本外務省建立運營了有關日本留學的官方宣傳網,Study In Japan(http:www.studyjapan.go.jp)[7]。德國為了招收國際學生,專門成立DAAD機構,提出豐富且有號召力的宣傳口號,編制多語言的宣傳手冊,同時加大海外宣傳力度,擴大海外影響力。

2.招生錄取門檻高。

京都大學招收國際研究生,不僅注重對申請者的身份、留學材料的審核,而且加強對申請者的學術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考核。哈佛大學非常規范申請者的入學標準。不但考查學生的個人素養和綜合社會實踐能力,而且加強對個人的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和語言水平的考查。同時,哈佛大學嚴格招生錄取程序,層層篩選,擇優錄取。通過設立各學院國際學生招生辦公室,將招生職能下放到學院,學院聘用專家組審核材料,決定擬錄取名單,然后匯總到學校招生董事會,投票決定錄取名單。

3.加強國際化課程建設。

為了吸引國際學生,英國高校非常注重國際化課程的研發,全方位、多層次地提供國際學生相關課程。德國DAAD每年投入近500萬歐元用于扶持德國高校的暑期學校項目,提高德國高校在海外的知名度。據統計,目前德國已開設了350個暑期課程,這些課程基本采用英語授課,學分亦被認可[8](42-50)。澳大利亞為了培養全球精英人才,將跨文化教育納入高等教育教學課程體系中。同時,通過增加國際化內容、開發聯合辦學課程和引進多語言學習等方式,加強課程國際化建設,提高英文授課率。

4.優化服務保障政策。

發達國家吸引全球國際學生,重要的政策是形式多樣的獎學金。如德國,為優化留學環境,設立有專業精細化的提供外國留學生服務的社會機構,為外國留學生享有與本國學生同等權利提供必要的服務,采取“咨詢”“生活輔導”“收費服務”等多種方式,提供住宿、社交、文化、語言學習、課程輔導等全方位、精細化的支持服務[8](42-50)。

四、我國高校國際研究生招生對策研究

1.努力拓寬招生宣傳渠道。

招生高校需進一步利用線上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平臺,設計布局好本校國際學生招生的中英文網站。豐富網站內容并及時更新,以便國際研究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各類獎學金申請的動態信息。加強國際學生在華學習、生活等文體活動參與的宣傳報道,以便吸引更多的優秀國際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中國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拓寬國際視野,擁有世界格局。積極主動參與教育部和各省組織的海外招生教育展,加強學校的海外宣傳。對有意向的國外高中和大學,可以進一步交流與溝通,主動招收優質生源。高校教師海外出訪學習,可以攜帶國際學生招生宣傳手冊,加強國際學生對學校的了解認識。努力構建校友聯絡機制,加強校友宣傳輻射效應。高校應在網站上建立國際學生校友電子通訊錄,開發國際校友資源,并與校友保持聯系,讓校友參與到宣傳母校招生工作中,擴大母校影響力。學校結合招生實際情況,可頒發校友榮譽證書。

2.建立嚴格的招生錄取機制。

各高校應在國家公布的來華留學生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各自優勢學科的特點、特色和人才需要,制定留學生招生標準和入學條件,并嚴格按照該標準招生[10](48-52)。語言水平只是入學標準之一,除專門的語言測試如TOEFL(美國)、IELTS(英國)、JLPT(日本)、Test Da F(德國)等以外,國外值得借鑒的面向外國留學生專業學習的入學考試主要有三種考核方式: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考試模式,主要是SAT考試;二是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模式,即Test AS考試;三是以日本為代表的亞洲模式,即“日本留學考試”[11](53-56)。為了更好地將獎學金分配給真正優秀的學子,保證獎學金的使用價值,可以培養杰出的愛華友華學生,各高校應借鑒發達國家國際學生招生錄取經驗,學院招生工作人員初審申請者材料,研究生導師加強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專業水平的綜合測試,并通過院級招生工作專家組,發揮各學科專家的作用,進一步審核學生材料,再匯總到校級招生工作委員會,層層篩選、選拔優秀來華學生。

3.優化國際化教學環境。

國際高等教育的衡量指標之一是具備一支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師資國際化不僅包括擁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高校教師、專職及兼職外籍教師,而且包含赴海外進修和訪學的高校公派優秀中青年教師。為了提高國際化水平,世界名校以各種優厚的人才政策吸引優質師資。瑞士聯邦工科大學的外籍教師高達50%,劍橋、牛津、哈佛、耶魯大學的外籍教師的比例均高于四分之一。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提出到2020年外籍教師的比例達到11.7%的目標,其余大學也提出了7%—10%的目標[12](35-39)。除更好地吸收和培養國際學生外,我國高校還應努力引進優秀外籍老師和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教師,加強師資國際化建設。同時,高校應派優秀的青年骨干教師赴海外進修和訪學,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和科研方法,提高英語水平,積累國際教育經驗,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適時優化培養方案,著力開發英文課程,提高英文課程質量。

4.提高服務保障水平。

對于一些有意向來我國留學,但客觀原因不允許的國際學生,可以通過企業獎學金等其他獎學金支持、幫助和鼓勵他們來華學習,提高技能。河海大學設有中港集團獎學金、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院獎學金等企業獎學金,持續招收、挖掘更多國際優秀學生,培養和打造國際高端人才,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同時,我國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獎助金機制,通過“助教金”和“助研金”減免學費和生活費等方式,吸引國際研究生,并促進其認真學習漢語及專業課程,增強知華友華愛華意識,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了更好地穩固現有國際生源,吸引更多優秀學生,高校應提供更優質的管理咨詢、后勤保障等服務,如提供留學生招生、學術發展、簽證、就業創業等咨詢后勤保障服務。澳大利亞移民局為了吸引留學生,簡化簽證手續,降低考察標準,并在10個工作日完成個人簽證手續。我國應增加政府機關和公安部門聯合舉辦的優秀國際學生在華就業、創業講座,提供更多靈活的簽證制度和就業創業保障政策,解除學生的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高立平.策略與啟示:對國外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考察[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4).

[2]劉強,荊曉麗.部分發達國家視域下的中國國際教育發展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6(10).

[3]吳敬.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背景下留學生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3).

[4]方寶,武毅英.高等教育來華留學生的變化趨勢研究——基于近十五年統計數據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2).

[5]王軍.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基本定位與應對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4(8).

[6]易紅郡.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留學生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1).

[7]潘嘉屹.日本接收留學生政策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8]張偉.德國招收外國留學生策略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12).

[9]黃容霞,葉青.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化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6(5).

[10]朱志龍.留學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0(2).

[11]夏青.來華留學生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02).

[12]陳曦.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以“留學生30萬人計劃”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10(10).

基金項目:2019年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立項課題“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來華留學研究生生源質量保障機制研究”(編號:yjsjg1917)。

上一篇:研究生碩士論文下一篇:研究生小額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