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創意調查報告范文

2023-03-23

文化創意調查報告范文第1篇

據調查, 廣州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文化創意園有近40個, 生存狀況良莠不齊。除要面臨拆遷的風險外, 多數創意園存在產權不穩、租金過高、商業化操作的現象。在廣州市民呼吁“留下創意園, 留下這座城市的文化”的同時, 我們也不得不為這些創意園的未來發展捏一把汗。為何這些曾被寄望打造成“廣州名片”的文化創意園, 頻頻出現拆遷傳聞?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追根溯源“創意園熱”

2005年, 國務院推出了《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 為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提供了基本依據, 全國多個城市的創意園區在此環境下誕生, 廣州也積極響應。2005年11月, 廣州首個文化創意園——信義會館開園。

隨后, 在廣東提出“要努力爭當全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排頭兵”、“文化創意產業將是未來全省發展文化產業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的號召下, 廣州的文化創意園如雨后春筍的涌現。

2008年, 廣州“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的改造運動蓬勃發展, 保留舊廠房, 保護原有綠化帶, 引入設計師、藝術家對空間進行“整舊如舊”的改造盛行一時。在這“三舊”改造的推動下, 文化創意園加速發展。原先的廣州鷹金錢罐頭廠變身為紅專廠, 珠江啤酒廠化身琶醍創意園, 廣州紡織機械廠變成T.I.T創意園……“創意園熱”由此興起, 同時也以其號稱創意集聚地的魅力, 吸引了眾多藝術家前來各展所長。

“創意園的建設在‘三舊’改造進程和廣東省的經濟建設中都有著非凡的意義。”T.I.T創意園的負責人吳總介紹, “創意園對廣州的最大影響就是老工業的轉型升級, 這邊以前都是工業區, 我們就立足于怎么盤活這塊土地, 并做出自己產業的品牌來, 所以我們打造這個創意園, 以便給我們廣東的設計師們提供一個發揮的平臺, 讓他們聚集到這個地方來。”

據了解, 目前廣州有12個發展較為成熟的文化創意園, 其中紅專廠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成為廣州市重點建設項目, 隨后獲“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掛牌, 廣州也常被業界作為研究全國文化創意園區的樣本之一。

規劃撞車?早有安排!

3月24日, “紅專廠要拆”的消息不脛而走。許多廣州市民微博發表疑問:金融中心與文化創意園規劃為什么會撞車?

對此, 廣州市國土部門相關人員稱, 實際上紅專廠地塊政府早已將其收為儲備用地, 只是由鷹金錢公司代管, 在代管的真空期內, 一些機構和人士自發性進駐租下了這一場地, “聽說沒有有效的法律租約”——這也為其目前的狀況埋下了“伏筆”。

記者也調查到, 確實早在2004年, 該地塊就已納入政府儲備土地計劃。在被政府收儲之后, 該地塊曾被列為2004年至2005年重點開發建設的大型地塊之一, 規劃指標設想是:規劃性質為酒店、居住、商業用地。

紅專廠的運營團隊表示, 他們在2009年與紅專廠的前身——廣東罐頭廠簽下合約, 使用時間為10年, 即2009年至2019年, 目前仍在合同期內。目前, 在金融城的規劃中, 除了罐頭廠所在的“紅專廠創意園”未有官方定論之外, 其他的廠房已經被明確要拆遷改造, 納入金融城范圍內。

與紅專廠的暫無拆遷定論相比, 廣州市民紛紛表示, 另一創意園——T.I.T創意園, 命運更為“悲催”。今年6月, 廣州市公布海珠生態城控規和文化設施“四大館”的選址規劃, 該創意園處在南中軸線上, 規劃顯示是綠地。

對此, 廣州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創意園是由舊廠房改造而來, 但控規從來沒有進行過修改, 無論是在多年以前通過的廣州市中軸線南段控規中, 還是最近公示的海珠生態城控規以及“四大館”選址規劃中, 這里都是綠地。如果文化設施“四大館”規劃選址方案最終得到通過, 這里將變成綠地, 舊廠房必然被拆除。“不過廠區內有不少古樹名木, 這些都會在實施過程中予以重點保護。”

與此同時, 2010年10月才開園的廣州北岸文化碼頭, 如今也要拆遷。據記者調查, 2004年該地塊就已經被收儲, 并在當時就被列為2004年至2005年重點開發建設的大型地塊, 定位也是居住社區中心, 其中的絹麻廠地塊也在2008年按照原定的計劃作為住宅用地出讓。而為何在2009年又會出現打造“廣州北岸文化碼頭”的提法, 保留下了一些舊廠房呢?有業內人士透露, 這其實就是一個過渡期的產物, 而這一說法也得到相關部門的證實。

實際上早在2012年11月左右, 附近的街坊就發現北岸創意園已經“關門”, 開放時間僅兩年。“其實北岸創意文化園當初就是個臨時建筑, 沒有正式運行, 也沒建什么建筑, 談不上拆。”廣州市文廣新局局長陸志強這樣說道。

易遭拆遷?產權不穩!

“產權不穩定, 是大部分創意園面臨的問題。”廣州市社科院哲學文化所副所長柳立子告訴記者, 她2008年開始觀察研究廣州創意園區的發展, “大部分創意園都是老國企劃撥用地, 土地產權要么屬于政府, 要么屬于企業, 很少聽說哪塊用地真正做了土地性質轉化, 有的創意園的土地還是村集體用地, 例如海珠區和番禺區一些創業園。”

據了解, 根據廣州市在2008年出臺的《關于推進市區產業“退二進三”工作的意見》, 企業利用原址從事創意產業等第三產業后, 因城市建設、規劃管理需要或政府儲備土地等原因需要征收企業土地時, 企業應當自政府提出征收土地之日起, 無條件配合政府開展征收工作, 征收時按原用地性質給予補償。

記者調查到, 在廣州市政府舊城改造和“退二進三”政策出臺契機下, 城區內大量的舊廠房改造成了創意園, 大致分為四類。一種是藝術家、機構開發, 如由集美組“拯救”起來的紅專廠;第二種則是由政府主導的, 如即將消失的珠江北岸創意園;第三種開發模式則以房地產商為主導, 創意園的實質更近于一個商業地產項目, 如信義會館等;第四種是土地廠房的原業主廠家主導進行開發利用, 如琶醍、太古倉。

但除了太古倉作為文物保護單位, 擁有不會被拆的“免死金牌”之外, 很多創意園都面臨著沒有土地所有權的問題。據了解, 紅專廠在被回收后, 土地產權一直在土地發展中心, T.I.T創意園土地屬于紡織工貿集團, 1850創意產業園的土地產權在政府……這些沒有自主土地產權的創意園, 在租約滿后或者政府規劃發生調整時, 則容易變遷。

“建立在舊工廠基礎上的創意園區大多是暫時和階段性的, 紅專廠、T.I.T創意園等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對土地沒有所有權, 所做用途只是臨時性質, 政府隨時有權利收回再利用。”知名規劃專家、中山大學教授袁奇峰如是說。

租金走高租期短命

除土地產權不穩的現狀外, 創意園租金一路高漲, 也成為令園內租戶憂心的事。有業內人士表示, 目前廣州有十多個知名創意園園區, 但普遍的租期都不長, 因此租金越來越高確實令承租者壓力倍增。

以“廣州第一家非房地產包裝”定位的紅專廠, 其發展速度相當快。最早一批進入紅專廠的公司、個人工作室等, 租金多在30多元每平方米左右。但經過幾年的發展, 紅專廠的租金已漲至每月每平方米80至150元左右, 管理費為每月每平方米4元, 與珠江新城不少高層寫字樓的租金相差無幾。“我這個場地的租金最早是每月每平方米100元, 但每年按7%-8%遞增。”進駐紅專廠的某高端家裝品牌人士告訴記者。

“一些剛起步的園區, 它們的租金可能會很低, 每平方米四五十元都可以, 比如國際單位, 目前的租金報價為每月每平方米50~60元。一旦園區有了知名度, 人氣旺了起來, 其租金就水漲船高。比如羊城創意園、太古倉等, 每平方米租金早已過了百元, 甚至超過了200元, 這樣的租金水平, 完全可以租到天河很高檔的甲級寫字樓或超甲級寫字樓了。”中原地產商鋪部副總監法永能介紹道。

另據記者了解, 在日漸走高的租金下, 多數創意園租期短也是難題。業內人士透露, 目前多數可租的時間頂多是5年, 算上剛進駐時的裝修成本及每年還會遞增的租金, 很多企業培育期都還沒過就又要面臨能否續簽的問題, 這讓很多剛起步的文化創意企業感到壓力很大, 作為租戶, 對租金的承受能力就不是很強了。

“為什么廣州的本土音樂沒起色, 音樂家搞一個錄音室, 要花很多錢裝修買器材的, 如果有較為低廉的租金和穩定長期的產權, 他才敢投入。幾年就拆, 誰敢投入?人都跑了, 誰來創作?繪畫等各種藝術創作, 都面臨這樣的問題。”音樂人彭彭這樣說道。

“產權不穩定, 租約時間自然短”, 柳立子解釋道, “我們很少像國外一租就是四五十年的。事實上, 廣州的創意園, 租約能簽到20年就算長的, 產權、政策不穩定, 投資方當然是期望最快時間內收回成本, 也就很難有對文化藝術長期的投資和經營。”

對此, 業內專家也表示, 一個園區從開園到培育, 需要5~10年的時間, 如果租約只有20年, 這意味著黃金期或許只有10年, 在這種情況下, 創意園“變味”、走向商業化亦成為了必然。

創意變味?“倒置”發展

由于廣州不少知名的創意園如今租金水平都很高, 這樣高的門檻無形中阻攔了一批草根藝術家、小型藝術機構的進駐, 藝術創意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記者調查到, 因為開發模式的不同, 各創意園的發展情況也不盡相同。除了廠家自行開發的創意園外, 其他創意園投資運營方所獲的簽約期幾乎都在20年以內。租期短、改造成本高, 使一些創意園在發展中“走了樣”, 為盡快回收成本, 某些創意園甚至變成了“紅酒街”、“餐飲街”。

據了解, 創意園紅專廠內除了一些規模較大、較為知名的企業外, 餐廳成為了紅專廠園區內的“主力”, 但評價并不盡如人意。“說起廣州的紅專廠, 剛開始的時候, 我很喜歡那個地方。經常帶著孩子或外地的朋友去那兒。后來, 就不去了。因為發現里面越來越像農貿市場和大排檔。我一直沒有想明白一件事, 廣東有深厚的傳統和優質的資源, 但為什么一些很有文化很有品質的項目在廣州做著做著就會變成大排檔?”暨大費教授這樣說道。

調查顯示, 紅專廠的“消費文化”氣氛確實熱烈, 商鋪和食肆林立的制罐街人流量最大, 餐廳時常滿座。在畫展中自拍發微博, 在小店淘文化衍生品, 在餐廳享用私房菜、在小道推著嬰兒車散步, 游客們各取所需地“消費”著紅專廠。

這樣的“商業消費”讓紅專廠得到了人氣, 卻不一定有藝術家們的認同。“紅專廠最缺藝術家。”服裝設計師文妙與廣州美院教師柯鵬指出, 紅專廠的租金日益增長, 每月一兩萬的工作室租金不是年輕藝術家可承受的。據了解, 目前, 高租金已迫使多個設計師工作室遷出, 只有銷售精品的店鋪和餐廳可以承受。

對此, 業內人士表示, 與國外創意園相比, 廣州的創意園發展模式是“倒置”的。國外的知名創意園原本就是一些荒廢的廠房, 租金極為便宜, 年輕的設計師、藝術家能以低廉的租金租到大空間, 藝術機構、獨立書店也能在低租金的前提下進行個性化生存, 從而茁壯成長為城市的創意母體。

而廣州的創意園, 由于商業操作, 創意園經營方首要目的是回籠資金, 或者迅速將手中的物業升值, 這樣便很難有動力去做一些長線藝術投資, 比如投資建立美術館, 以低租金吸納年輕藝術家、獨立藝術機構進駐等, 這就使得創意園本身并沒有動力去激活和拉動本土藝術的發展, 創意也就“變了味”。

出路何在?規劃共贏

隨著紅專廠、星坊60、北岸藝術文化碼頭等創意園紛紛曝出拆遷的消息, 廣州創意園未來的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記者從廣州市規劃局了解到, 廣州國際金融城只有核心區的規劃通過了審批, 紅專廠位于國際金融城二期規劃范圍, 而目前二期規劃方案仍在研究中, 紅專廠的去留尚未確定。而海珠的琶醍創意園也因環島有軌電車試驗段 (廣州塔至萬勝圍路) , 有可能拆遷。但據相關負責人透露, 有軌電車有3個方案在進一步論證中, 不能確定琶醍未來是否會被占用。

對此, 琶醍的商家米小姐說, 萬一輕軌要占用部分藝術區影響到商家, 她只能是無奈。但她認為, 海珠區好不容易有一個漂亮的地方, 可以讓市民休閑娛樂, 不應該影響或破壞這個地方。

“剛起步沒多久, 創意園本身也在慢慢發展, 雖然有不成熟的地方, 但這樣的文化場所, 不能隨便就拆掉。”廣州市美協前主席盧延光這樣講道, “曼哈頓60里的街區內, 美術館有32座, 圖書館30座, 大大小小的文化場所更多。用數字來衡量, 廣州差很遠。如果現在一個城市還是以GDP為重, 而不注重文化所占的比重, 會很危險。”

據記者調查, 像盧延光這樣呼吁保留創業園, 留住文化的人不在少數, 但也有部分群眾認為拆遷是大勢所趨。中山大學教授、知名規劃師袁奇峰就表示, 紅專廠肯定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產物, 拆是大勢所趨, 因為紅專廠的土地價值比其物業價值要高得多。

而有更多的人則希望, 創意園能與經濟發展實現共贏。“政府不能以商業價值來取代藝術標準, 有很多藝術文化項目是廣州需要的, 城市發展和藝術文化進步兩者應該并存, 讓紅專廠和金融城同時并存, 并不矛盾。”琶醍創意園的姚女士如是說。1850創意園劉經理也表示, “希望政府可以牽頭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 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長遠戰略規劃, 來指引該產業帶的發展, 為所在區域的相關企業、園區搭建平臺, 使之成為整體的一盤棋。”

文化創意調查報告范文第2篇

文化產業最早是從西方研究和發展起來的。隨著它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現, 而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接受, 其也成為眾多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與此同時, “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概念也頻繁出現于各種媒體中。但這些概念的高曝光率也使大眾產生了一些困惑, 所以本文試圖對這三個相似的概念做一下淺略的介紹。

一、文化產業

在我國, 學術界對“文化產業”概念的理解普遍較一致。一般認為:“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 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提出的“文化工業” (Culture Industry) 理論。該學派認為文化工業是一種標準化的過程, 其生產的產品就像其他商品一樣出于同一種模式, 其產品已經失去了文化的內涵;而且束縛了大眾的思想, 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 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持有一種強烈的批判態度。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產業自身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文化產業” (Cultural Industries) 這一概念慢慢變為中性。其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把文化產業定義為:“按照工業標準生產, 再生產, 儲存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從這個定義中, 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文化工業”的影子。

我國最早的“文化產業”定義出現在2001年, 全國政協與文化部所組成的文化產業聯合調查組對文化產業作了如下的界定:“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2004年4月國家統計局頒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又進一步明確了文化產業的內涵和范圍。該文件指出, 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 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它的范圍包括:“新聞服務, 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 廣播、電視、電影服務, 文化藝術服務, 網絡文化服務, 文化休閑娛樂服務, 其他文化服務, 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 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從以上文化產業概念的發展可以看出,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特別是作為生產力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文化生產已經擺脫了自給自足、自娛自樂的自發性階段, 進入到了與產業化、科技化、市場化相伴而生的新的發展階段。

二、創意產業

一般認為, “創意產業”的概念是首先由英國作為一項國家發展政策提出的。布萊爾當選英國首相以后, 于1998年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 該小組將“創意產業” (Creative Industries) 定義為“源于個體創意、技巧及才能, 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與利用, 而有潛力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產業”。并把創意產業范圍規定為:“廣告、建筑、藝術、古董市場、手工藝、設計、時尚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電視和廣播、表演藝術、出版和軟件等”。“創意產業”概念在英國被正式提出后, 在很短的幾年內就被一些英聯邦國家所接受, 如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等, 并將其作為一種發展戰略進行大力推廣。此外, 我國臺灣地區受此影響也開始十分重視對創意產業的發展。

關于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有學者認為創意產業是對文化產業的細化和深化, 或者說是一種“超越”。如榮躍明在《超越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的本質與特征》一文中寫到:“從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看, 創意產業脫胎于文化產業,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藝術生產的一種業態。……在價值鏈的連接中, 創意產業始終處于文化產業的上游。”

但在多數學者的文章中, 還是默認這兩個概念實際上并不存在什么實質性的差異, 而且它們所包含的范圍也基本一致。如薛永武在《關于文化與文化產業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中指出:“創意產業無論是什么內容, 都屬于觀念形態的文化, ……文化產業中的‘文化’本身又是一種觀念形態, 是文化創造者創意的感性顯現, 因而文化產業又可以稱之為創意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 在贏得1997年大選勝利以前, 英國新工黨的相關文件中一直都使用“文化產業”這個概念。但在大選勝利之后, “文化產業”就被“創意產業”所代替。英國這種將“文化產業”迅速轉變為“創意產業”的作法, 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制定文化政策的需要, 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其實, 英國所定義的創意產業, 實質上就是文化產業。只不過是“創意產業”一詞更加突出強調了文化產業中的創意特性, 側重點不同而已。

三、文化創意產業

關于“文化創意產業”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的概念, 學術界普遍認為源于英國提出的“創意產業”。更有學者, 直接用創意產業的概念來界定文化創意產業。如潘曉曦的《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幾點認識》、陳玨宇的《國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述評》等。

但多數人認為,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 借助于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 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 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 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僅從這個定義我們就能清清晰地感覺到“文化創意產業”與“創意產業”的相似程度。

但在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時, 仍有部分學者認為“文化創意產業”一詞中“產業”是由“文化”和“創意”作為并列的定語來共同修飾的, 即“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的總和, 既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也兼容并包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奚建華在《從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現實走向與邏輯路徑》一文中提到:“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經濟和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它以創意作為核心驅動力和根本標志, 在價值鏈發展的最頂端, 促動和形成各種創新要素的積聚, 打破傳統二、三產業的界限, 實現對不同行業、不同部門和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 形成融合多種產業內容、產業流程的混合型、創新型產業形態。”

在對于概念的選擇上, 無獨有偶, 我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其2003年正式發表的《香港創意產業基礎研究報告》 (Baseline Study on Hong Kong Creative Industries) 中, 使用了“創意產業”的這一概念, 并將11項行業納入其中。然而到了2005年, 香港政府又在官方文件中將“創意產業”改稱為“文化創意產業”, 并將其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之一, 進行政策性的大力扶持。類似于英國大選前后的概念選擇變化, 香港政府所作出的從“創意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的轉換, 一定程度上也是為其制定相關政策服務的, 并沒有過多的從概念內涵上進行區分。

四、幾點認識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文化產業”、“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并無實質性區別, 三者之間的“同”要遠遠大于“異”。因而筆者不贊同在概念的命名上進行過多地糾纏, 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文化產業”學科建設以及更深層次問題的研究上去。

鑒于國際和國內對“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這兩個新造之詞存在較大爭議, 特別是它們也容易與“創意經濟”等概念引起混淆, 建議在有關文件中還是使用在國際和國內認同度都較高的“文化產業”這一提法為宜。在目前的實踐過程中, 由于這些概念的混用已經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某些地區為發展文化產業而新建立的“創意產業園區”實際上與我們常說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并無什么不同。這不僅影響了“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兩個重要產業的發展, 還可能造成大眾理解的偏差, 更不利于文化產業這個在我國扎根不久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因此, 筆者建議應該統一命名為“文化產業園區”, 以示與“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區別。

目前,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都已經根據本國的自身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 (雖然“文化產業”在各國的稱謂和所轄范圍略有出入) 這些國家的文化產業不僅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而且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 這使它們成為全球內典型的文化產業強國。因此, 我國也應該充分利用我們天然的有利條件, 積極開發本土文化資源,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并進一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 從而擴大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躋身世界文化產業強國之列。

摘要:文化產業作為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 在我國不僅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而且也成為學術研究上的一個熱點問題。但一些新造概念的出現, 如“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 使大眾在理解“文化產業”時產生了些許困惑。本文試圖對這三個相似的概念做一下淺略的介紹。

關鍵詞: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概念

參考文獻

[1]榮躍明.超越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的本質與特征[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04, (5) .

[2]潘曉曦.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幾點認識[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8, (16) .

[3]陳玨宇.國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述評[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 2008, (2) .

[4]李世忠.文化創意產業概念探微[J].經濟論壇, 2008, (11) .

[5]奚建華.從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現實走向與邏輯路徑[J].浙江學刊, 2007, (6) .

[6]羅兵, 溫思.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概念的外延與內涵比較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 2006, (5) .

[7]劉保昌.文化創意產業綜論[J].襄樊學院學報, 2007, (9) .

[8]海江, 譚翔潯.對文化產業概念的辨析[J].學術探索, 2005, (2) .

文化創意調查報告范文第3篇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快速進行,城市應當進一步制定明確的文創產業發展目標,注重在挖掘城市文化創意的基礎上提高城市文化產業的整體質量。文化創意未能作為城市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影響城市文化產業發展質量,沒能體現城市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關鍵詞:城市;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競爭力

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應當基于地方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著力促進地方文化產業向著創新性、獨特性方向發展。由于地方文化創意項目沒能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影響了產業發展的有效性,不利地域文化產業的整體提升。

一、文化創意與文化產業通融發展瓶頸

(一)資源整合度較低

城市的獨特文化內涵與城市文化產業關聯性較低,不少城市注重發展動漫、時尚等主題文化產業,沒能基于城市文化特色進行城市文化產業資源的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產業不能精心培育并優化傳統文化資源,不能在區域文化資源整合的基礎上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性與獨特性。首先,一些城市文化產業沒能從區域內積淀的已有文化資源入手,不注重挖掘和保護文化創意的源泉,一些文化企業更注重尋找域外文化資源。其次,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地域傳統文化、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開發的過程中還受到版權、法規、所有權等方面的制約,很多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資源沒能煥發出商機。再次,一些地域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城市人文景觀沒能與大眾生活進行深度融合,尚未能形成地域文化資源的廣泛影響力,地域文化創意空間仍有挖掘的巨大潛力,還需要在提高受眾廣泛性的基礎上,實現特色化資源開發。

(二)產業特色不突出

城市文化創意應當基于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強調在獲得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雖然地域文化產業已經開始注重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但是存在著創意少與產業重復率高的問題。不少地域只注重借助地域文化進行類型化的筆、杯、盤等產業化生產,沒能在集中區位優勢的基礎上開發獨特性的文化產業項目。還有的地方存在同類性產品的盲目攀比方面,往往把文化產業的創新放在求大、求小或者求數量方面,沒能真正實現文化內涵的有效展示。另外,由于區位優勢的整合不足,企業間未能走出聯合發展的道路,因此影響地域文化創意的有效性,不利于促進產業水平的升級。不少地區還缺乏龍頭型文化企業,缺少有影響力的文化展示與傳播平臺,造成文化創意產品的宣傳度低,沒能提高文創產業的社會影響力。

二、城市文化創意與文創產業整合原則

(一)戰略整合原則

城市文化創意理念與文化產業發展應當統一為城市服務,強調構建完善的城市文化產業戰略體系,進一步挖掘城市文化的引導與實踐價值。首先,以產業整合為突破口,建立新型的文化創意的景觀載體和活動項目,通過基于豐富的文創創意產品提高宣傳力度,更好地吸引人們參與文創體驗與實踐活動。在產業整合的背景下實現文化創意與文化產業資源的整合,注重推動精品創意文化的發展,加強文化創意的綜合策劃,不斷推出精致的文創產品,滿足地方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需要。其次,圍繞推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文化創意實踐活動的轉型發展,提高文化創意部門的市場意識,在市場化的原則下促進文創產品發展。在政府引導文化產品發展的過程中還要加大機構引導和政策扶持,注重形成一個利益均衡關系,更好地促進企業、政府部門參與其中。最后,還要樹立強有力的品牌意識,在品牌指引下促進文化創意與企業的深度聯盟,打造文創產業與旅游發展合理有效的突破口。

(二)政策供給原則

城市文化創意與城市文化產業的銜接,應當基于文化產業,更好地表現出城市的文化風貌、精神理念、時代特色,還要加大政府對文化創意實踐活動企業的支持。首先,成立文化產業協調小組,協調相關部門提出一系列的扶持鼓勵政策,給予主動參與文創項目的工作人員適當的獎勵。其次,還要成立觀賞性的體驗區,在進一步選擇區域文創發展主線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把各種文創項目與資源進行融合,打造完善的文化創意產業路徑,形成科學完善的設施體系,拓展配套要素功能,提高地方文化創意資源的聚焦性、帶動性,著力進行文創特色的塑造。再次,還要打造優化的地方文化館,全面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在挖掘歷史長、規模大、發展快的文創產業發展體系的基礎上詮釋城市文化魅力。例如,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民眾博物館,有冰雪等獨特資源的地域還可以打造冰雪文化博物館,展示冰雪文化的載體和特點,對地方文化進行深刻透徹的挖掘,建設一個全新的地方文化載體。

(三)服務支持原則

城市文化創意與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還要建立一系列的輔助性的管理體系,運用各種政府公共資源打造文創供給體系,滿足全社會的文創需要。首先,應當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有效保護稀缺性的城市文化創意資源,更好地挖掘整理可用于城市文化創意的獨特性資源。其次,建立文化創意培育的咨詢中心,建立一系列主題文化的活動展示中心,文創創意的俱樂部等,建立一批重要的文化創意的合作機構,加大科研人員、教育教學人員、文化創意理論研究人員的培訓工作。再次,提高區域性文化創意品牌的社會知名度,提高文化創意項目的社會價值,展示文化創意的重要意義,在促進相關創作的基礎上提高文創活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最后,建立數字化的文化創意扶持平臺,依靠文化產業營銷渠道打開文創活動的社會影響和傳播渠道,實現文創產業與知識的緊密結合,更好地提高文化創意活動有效性。

三、基于文化創意的文化產業發展策略

(一)加大文創活動扶持力度

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應當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區域文化資源整合的基礎上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推動力量,著力營造一個有利于文化創意融入地方文化產業的新格局。首先,應當圍繞文化創意建立規?;a業園區,打造創意文化產業帶,加強文創的科學規劃,提高文創資源的利用率,形成特色品牌文化項目,政府應當加大文化調控工作的力度,著力集中區域優勢力量,實現集約化文創發展。其次,提高文創項目的政策供給水平,有效落實國家文創政策,加強文化產業的規劃工作,深入貫徹文化產業發展精神,進一步基于特色城市文化挖掘文創活動的產業增長點。再次,還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文化創意的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的文化創意發展的公平性環境,提高文化創意的市場競爭力,構建良好的文化創意經濟平臺,有效減少文創交易的成本,實現文化創意的產業轉化,提高文化創意融入文化產業的價值。

(二)加強文創活動資金扶持

促進文化創意活動的發展,還要拓展文創產業的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利用企業形式更好地促進文化創意的產業化,在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的基礎上推動各類文化產業部門的快速發展。首先,拓展融資渠道,加強資金注入,引導民間資本為文化創意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形成文化創意的產業鏈條,提高文化創意的信貸投入水平,鼓勵企業運用資本方式為文創項目進行資金扶持。在有效吸收社會閑散資金的基礎上,通過股權多元化的方式鼓勵新興文創項目進行產業化運營。其次,應當重點加大知識密集型和經營性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文創項目的自主經營有效性,注重引導社會機構的文創項目的市場化,最終通過企業運作的方式更好地實現文創產品價值。再次,建立科學的項目論證評估機制,加強城市文化產業的布局,建立自負盈虧的管理機制,以及金融投資的風險評估機制,合理預測文創項目的發展,近一步降低文創項目融資的風險因素。

(三)加快專業人才引進工作

引進文化創意人才對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當下應當加大文化創意人才的引進力度,打造密集性的文創產業,落實抓好文創人才隊伍建設的質量。首先,聯合地方高校、人才招聘機構為區域文創活動延攬人才,注重建立靈活性的人才交流機制,基于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需要實現實踐藝術文創人才的有效流通,允許個人以靈活的形式參與文創項目的研究實踐工作當中。在建立適宜分配制度的基礎上調動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文創活動積極性。其次,加大國外文創人才的引進力度,注重吸引全球高端文創人才進行文創產業項目,進一步實現文創人才的聚焦效應。再次,還要打造全球人才的交流與融通機制,基于文化創意組織全球性的論壇等活動,搭配優質的文創人才的互動平臺,完善文化經紀人制度,重點打造高質量的文創人才評估體系,從而更好地起到文創人才的匯聚作用,實現文創人才的綜合全面匯聚。

(四)培養群眾廣泛文化需求

地方文化創意活動助力文創產業的發展,還要立足于城市居民的消費需要,著力挖掘文創市場的潛在能力,在擴大市民對文創產品需要的基礎促進文創活動的快速發展。首先,加大文化教育的投入工作力度,積極優化文創產品的結構,圍繞著市民組織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性文化參與活動,打造立足于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吸引廣泛市場進行文化消費,強勢發展和繁榮文化產品市場。其次,實現文創產品市場的均衡發展,注重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在制度上更好地保障農民文化權益,在城鄉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滿足廣泛的市民文化需要。再次,進一步開發文化消費市場,有效劃分文化消費市場的層次,實現文創項目的差異性供給,基于豐富的文化創意活動滿足不同層次群眾的需要,從而更好地傳遞展示出文創產品的實際應用價值。

四、結語

進一步展示文創創意的價值,通過文創創意活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應當加強政策性的供給,建立良好的文創產意的示范產業園區,充分運用好國家的扶持政策,在提高政策監督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文創發展體系,在重視知識產權的基礎上能運用法律的方式保證公平的市場環境,從而為文化創意活動有效融入文創產業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

參考文獻:

[1]曹徽,鞏艷芬,魏希柱.中國創意城市創意能力評價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

[2]龔雪.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創意指數[J].開放導報,2012(12).

[3]朱自強,張樹武.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及形態辨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4]林中燕,鄭大川,黃蕾.閩臺文化創意產業聯動機制研究[J].東南學術,2014(6).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文化創意調查報告范文第4篇

自2004年文化部命名第一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發展文化產業園的熱潮。一時間,文化產業園風起云涌、遍地開花,數量增至上千家。其中, 不乏有北京798藝術園、上海M50之類的知名創意園,給當地文化產業帶來一定的輻射效應。2012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到1.6萬億元。

然而,繁榮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隱憂。2013年,《信息時報》刊發《廣州創意園陷入“集體焦慮”》的報道,引起各界人士關注。廣州文化創意產業園為何會出現同質化、泡沫化?為何經營不善、面臨拆遷?創意園還能成為文化支柱產業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廣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園(以下簡稱“創意園”)發展迅速,若從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就業人數、企業數量等方面考量,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京、上海。

廣州目前已有創意園40多家,其中較知名的有羊城創意產業園、珠影文化創意產業園、太古倉時尚創意園、紅專廠藝術創意園、TIT紡織服裝創意園、珠江琶醍創意園等。

這些創意園主要集中在天河、荔灣、海珠、越秀四大城區,且多數是通過舊工業廠房更新改造而成。在產業形態上體現多元化的特征,分為創意設計類、研究開發類、文化傳媒類、咨詢策劃類及綜合消費類等。但是由于整體規劃缺乏、功能定位不清、管理模式落后等問題,廣州許多創意園目前經營慘淡,難以為繼,一些園區已經停業、關閉或者面臨拆遷的困境。

一、缺乏整體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不符,空間布局受限。

廣州許多創意園都是近些年來通過舊廠房更新改造而成,園區土地性質普遍為工業用地,容積率一般在1.5以下。由于受土地性質、容積率限制,園區空間布局狹小,不能滿足入駐企業的需求,難以進行廣度或深度開發。

另一方面,多數創意園的建設規劃與廣州城市總體發展規劃不相匹配,這也是創意園面臨拆遷的主要原因。隨著城市發展,土地開發總體規劃逐漸發生變化,落后及產能過剩的工業面臨淘汰,中心城區原先的工業用地或被重新規劃為商業、居住用地,或被規劃為公共設施用地。由于缺乏前瞻性的總體規劃,部分創意園不得不面臨土地被政府收儲的風險。

位于廣州市天河區的羊城創意產業園,是通過對原廣州市化學纖維廠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占地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0.8萬平方米,容積率不到1.0,土地性質為工業用地。2013年,該區域被廣州市政府納入廣州國際金融城的擴展區,土地性質規劃為商業用地。一方面,原有建筑面積不適應園區企業高速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園區土地開發利用明顯與最新城市發展規劃不符,羊城創意產業園面臨搬遷或者重新改造的問題。紅專廠、星坊60、珠江北岸文化園等創意園也面臨類似問題。

二、功能定位不清晰,業態凌亂,文化產值低下。

廣州創意園的規劃開發理念起步相對較晚,市與區之間尚未建立統一的創意園認定標準,相關政策法規尚未完善。由于缺乏規劃,多數園區定位不明確,盲目套政策、上項目,同質化、泡沫化嚴重,重復建設造成資源分散浪費。

特別是綜合類創意園區,隨意引入幾家創意類企業,其余的企業根本與文化創意無關,有些甚至變相成為房地產開發項目,嚴重偏離創意園的原有定位。多數園區業態混亂,特色不鮮明,產業間缺乏有機聯系,無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導致園區總體產值低下。創意類企業業務也比較傳統,少與高新科技結合,不少園區的文化藝術味變濃了,但文化消費水平仍然較低,園區產值未能達到中心城區土地應有的溢出價值。

目前,羊城創意產業園入駐企業100多家,2012年產值約10億元,園區業態主要為:文化傳媒類企業數量約占20%,信息科技類約占11%,藝術設計類約占58%;配套服務類約占11%。雖然產業類型多樣,但產業之間內在聯系不大,產業鏈不完整。

三、管理模式落后,經濟效益偏低。

盈利是創意園的核心目標,如何盡快收回投入成本,并達到利潤最大化,這是園區業主最關心的問題。

目前廣州的創意園多數還是依靠傳統的招租模式運營,少數園區通過舉辦展覽、活動創收,收入來源單一。出租面積大小、租金單價高低,成為影響創意園收入的主要因素。而受城市規劃所限,建筑面積一般難以變化,租金每年也只能按一定的比例上調,創意園的經濟效益難以實現裂變式發展。

發展思路及未來前景

廣州的創意園發展已進入低速期、低潮期,然而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產業,只要轉變發展思路,勇于改革創新,仍有較可觀的前景。

一、明確發展思路,做好總體規劃。

創意園的發展應與時俱進,明確發展思路,把總體發展規劃放至第一位。首先,總體規劃應有前瞻性與可行性,園區的發展定位、功能布局應與現在及未來時期內的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相吻合,與城市區域功能布局相銜接。園區土地開發利用應符合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要求,如不符合,要善于利用政策向行政部門申請調整;其次,公共空間、基礎設施規劃應能滿足未來企業發展的需求。

羊城創意產業園升級改造就是個典型案例。過去園區發展定位相對低端,并不符合廣州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的要求。近年來,羊城創意產業園化挑戰為機遇,抓住廣州市建設國際金融城、天河智慧城的契機,提出“打造文化、科技、金融相融合產業園”的發展思路,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承接金融城的外溢功能。同時,利用“三舊改造”政策,向政府提出改造申請,并調整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后土地性質將改為商業用地,容積率也提升至4.8,建筑面積可達64萬平米。規劃后的羊城創意產業園是一個高品質的城市文化產業區,更符合城市總體發展規劃要求,滿足金融城地區綜合性的公共服務需求,與金融城起步區形成功能互補,同時也提高土地的產出價值,體現節約集約用地原則。

二、優化產業結構,完善功能布局。

創意的根本觀念是通過“越界”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進而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

2014年初,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財政部、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也出臺《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旨在促進多產業融合、提升文化產業的附加值。

顯然,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經濟、科技的支撐,創意園應重視產業結構與質量,摒棄落后、傳統、低產值的行業,主動與當代高新科技相結合。應根據區域文化消費水平,結合自身優勢,選取特色鮮明、有發展潛質的產業,同時應注重產業間的有機聯系,積極促進傳統文化產業與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完善業態布局。

羊城創意產業園立足廣州國際金融城的高端定位,結合自身的文化優勢,及時進行產業調整。園區分為金融服務區、移動科技區和文化傳媒區,積極發展文化、科技、金融相融合產業,重點以移動互聯產業中的數字傳媒、數字出版、動漫設計、手機游戲等行業為主攻方向,力爭形成文化科技產業集群。產業結構優化后,園區產值將成倍增長。

三、科學運營,提升收益。

創意園不能僅靠傳統的招租模式經營,而應通過提供優質的增值服務、構建高性價比的平臺來吸引企業,通過類似銀行的中間業務,即收取手續費來實現創收。還可通過資本運作實現盈利,對發展前景樂觀的入駐企業,園區可嘗試進行股權投資,或以物業換取股本模式參與經營。

羊城創意產業園除了物業收租外,根據園區的定位,將構建四大服務平臺:

——金融服務平臺。搭建文化金融中介服務平臺,為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溝通提供便捷途徑,提供投融資引導,促進金融與文化產業合作,為企業成長提供“孵化器”;

——政務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政府政策咨詢、查詢、審批等業務,協助企業申請政策支持資金,建設一站式服務體系,加強政府與企業間的溝通;

——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推動文化產業知識產權評估與交易,加強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文化類無形資產的評估、登記、托管、流轉服務。為知識產權持有人及投資者提供交易渠道,推動知識產權商業化發展;

——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信息、咨詢、開發、試驗、推廣以及產品研制、設計、加工等公共技術支持服務。

通過四大平臺建設,提升園區吸引力,促進產業間的融合發展,同時也增加園區的效益。

文化創意調查報告范文第5篇

將傳統的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有機結合,借助文化創意思維邏輯,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 這就是——文化創意農業。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而發展文化創意農業不失為一種較為理想的發展模式,市場前景廣闊。

專業型文化創意項目

農產品農場。文化創意農產品農場,指的是單純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開發與種植的農場,它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種植為主要功能,通過批發文化創意農產品作為盈利手段。它的規??纱罂尚?,主要目的為提高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文化創意農產品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消費產品。

農藝工坊。文化創意農藝工坊,是以文化創意農產品包裝、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設計、創作與生產為主,以銷售此類商品為主要盈利途徑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農品專營店。此種開發模式,主要結合城市或者旅游服務區,為消費者提供文化創意農產品、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銷售服務,以此來獲得盈利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以上項目規模較小,項目主題較強,因此盈利模式相對單一。

綜合型文化創意項目

主題農莊。主題農莊模式,是以一個特色鮮明的主題貫穿,以農業要素為主體和題材,輔以花園、果園、田園、菜園、樹園、牧園等農業生態環境,主要以為游客提供農事活動體驗、農業文化欣賞、居住、游樂、養生等功能服務為主要目的的一種休閑農業開發模式。于其中,可以增加文化創意農業景觀,品嘗、購買文化創意農產品、工藝品,體驗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等農業項目。

親子農園。親子農園模式,是以生態農業景觀、農作物、畜禽動物、農事活動等為主要元素,供親子家庭游樂、體驗的一種農業樂園??梢詫⑽幕瘎撘廪r業景觀、農產品、工藝品、農業技術展示、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體驗融入其中,從而提升親子農園的品位與價值。

休閑農牧場。其實是休閑農場與休閑牧場的統稱,也有兩種結合的情況。此類開發模式主要是以農場或者牧場為經營主體,以農業種植、牧場養殖為主要目的,并輔以休閑、游樂體驗服務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化創意農業的融入,能為其增添更多樂趣與價值。

酒莊。一般為紅酒莊園。它主要以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為主,并輔以紅酒文化體驗、展覽、銷售、休閑度假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化創意農業的加入與運用,可以為其增添更豐富的產品和更高的價值,增強其發展競爭力。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主要以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現代農業生產為主,并輔以參觀、體驗等休閑度假服務。同樣,于其中并入文化創意農業,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示范和游覽作用與價值。

上一篇:電器行業調查報告下一篇:生物制品調查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