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傳媒產業政策范文

2024-02-23

文化傳媒產業政策范文第1篇

一、衡水文化傳媒產業與高校傳媒專業互動合作現狀

衡水學院是目前衡水地區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其開設的相關專業有廣播電視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廣告學、新聞采編與制作、廣播電視編導等學科。該校自2007年開設傳媒類專業以來, 一直與地方文化傳媒產業有著一定的合作, 每年都有一些實習生到電臺、電視臺、報社、網站、文化廣告傳媒公司、印刷企業去實習或做兼職, 除此之外, 學校也為這些單位提供了節目制作、信息咨詢、專業技術指導等方面的幫助, 這對于地方媒體以及傳媒產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 衡水本地文化傳媒產業近年來在吸納學校人才、為學生提供實習鍛煉的機會、驗證專業教學實效、豐富學科建設內容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反哺作用。

然而, 這種合作只是松散的、無序的、隨機的, 基本是非常規化的, 合作的領域也極其有限, 缺乏高效的溝通渠道和互利雙贏的長效機制。一方面雙方加強合作的意識不夠, 主動性不強, 再有也因現實的一些困難使工作難以推進。一直以來, 雙方多是憑個人的關系來牽線搭橋, 各取所需。在某些方面, 如實習基地建設, 也多流于形式, 并沒有把相關的工作做扎實, 做到位, 做深做透。目前衡水學院掛牌建立的傳媒專業實習基地有衡水電視臺、棗強電視臺、故城電視臺、安平電視臺、武強電視臺, 但基本上也就是每年去幾個實習生而已, 并沒有更深入的常規化的合作;另外在文藝活動、社會商演、婚慶主持等方面有幾家經常性的合作公司, 如威影影視文化傳播公司、睿翼傳媒工作室、尊爵婚慶策劃有限公司、玫瑰婚慶慶典策劃有限公司, 數量很少, 合作隨機性很強。近年來衡水學院傳媒專業在衡水地區就業情況來看, 也并不樂觀, 由于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制約, 本地生源極其有限等因素的制約, 到衡水文化傳媒產業就業的人數非常有限。從目前情況看, 衡水文化傳媒產業與外地高校的聯系與合作極少, 更談不上有常規化合作項目和機制。

二、衡水文化傳媒產業與高校傳媒專業合作共建對策建議

“文化傳媒產業是一種知識與創意型的產業, 它的核心能力的形成更需要一個較長的培育與成長周期”。 (1) 因此, 它與高校建立一套常規化的有效的合作機制十分必要, 筆者認為雙方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 搭建網絡共享平臺, 構筑信息資源綠色通道

雙方可以在達成共識的情況下, 利用互聯網搭建起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可以在彼此的網站, 或依托有信譽的網站開辟專門的網頁或專欄, 把地方文化傳媒產業的自身優勢及人才、技術等資源需求信息放在上面, 高校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宣傳自己, 提供用人、技術及其他信息服務。這樣便可以通過一個共同的窗口了解彼此, 各取所需, 讓雙方的聯系和交流活起來, 而不是各自為戰、零星分散的聯系和交流??梢砸院馑畬W院為依托, 政府機關部門大力扶持, 并拓展與外地區高校, 甚至一些名校的聯系。

2. 通過實習基地建設, 讓學生更好地走出去

目前, 衡水學院傳媒專業的實習基地只有幾個, 僅限于電臺、電視臺, 而且僅有播音主持和廣播電視學專業。還沒有涉及廣告、文化產業的內容。每年到實習基地實習的學生數量也非常有限, 基本是學生自發的, 還沒有形成規模, 因此, 雙方應該把實習基地建設工作引向深入, 應該建立起傳媒類學科的綜合實習基地, 除播音、新聞之外, 其他專業也要走出去, 可定期定點向基地有計劃、有組織地派駐實習生, 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實習情況信息及時反饋匯總, 并整理歸檔, 校方應與實習單位及時溝通, 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再有專業教師也可深入基地, 了解情況, 指導實習生實習。這樣才有利于傳媒專業的綜合發展。這對于緩和媒體人才資源短缺, 提升媒體產品質量是大有裨益的。

3. 定期舉辦研討會、培訓班, 建立高端學習交流平臺

雙方可以定期舉辦研討會, 探索合作的新路和共贏策略, 總結合作的經驗和成果。高??梢越柚h境優勢及自身知識優勢和專家資源優勢來承辦此事, 有條件的文化產業企業、媒體單位, 也可承辦。研討會可邀請知名專家、教授與會, 以講座的形式, 為雙方提供可行性建設與發展思路;同時文化產業經營、媒體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高校相關專業管理層、專業教師、學生代表均可與會參加研討。高??啥ㄆ陂_辦有關傳媒業經營管理、專業能力培養為內容的培訓班, 給文化傳媒的從業人員提供學習和提升自我的機會。

4. 通過人才交流, 形成人才資源優勢互補

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產業, 可請高校專業教師參與策劃、編輯、采訪、主持, 或提供掛職鍛煉的機會, 以提高地方媒體的產品質量和品位;學 (下轉第226頁) ??蓮碾娨暸_等媒體引進名記者、編輯、主持人從事一線教學, 甚至建立工作室, 發揮他們的特長和作用。高??衫米约旱难莶ナ?、錄音室制作廣播電視成品節目, 提供給電臺電視臺播出。這使得學校的硬件資源和師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同時也可豐富媒體節目的內容和質量。比如, 武邑縣電視臺邀請衡水學院的老師去該臺的《武邑大講堂》進行了“孝道”的國學系列講座, 這樣一方面發揮了學院知識分子專長, 同時也豐富了地方電視臺節目的內容, 提升了節目的層次和品位。以上措施對于雙方人才資源共用, 加強彼此學習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有利于學校教學與實踐“雙師型”人才隊伍的建設。

5. 建立訂單式培養模式, 推進人才供需互動

“傳媒人才訂單式培養模式指的是學校根據媒介機構的需求, 即‘訂單’組織教學, ‘量身定做’培養的一種模式”。 (2) 這種培養模式, 具有目標的針對性、內容的職業性、合作的協同性、過程的約束性等特征。訂單式培養的學生, 規范了學校與媒體機構雙方培養與錄用工作的行為, 保證了“訂單”目標的實現, 其針對性強, 就業率高, 會給學校帶來良好的聲譽和發展前景。當然, 這種培養模式的建立存在著一定現實困難, 比如信息不暢通, 合作動力不足, 缺乏政策支持, 教育上功利性比較突出等, 但從長遠發展來看, 這種模式是一條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全新而有效的路徑, 能降低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成本, 形成學校、學生、媒體多贏的局面。目前, 衡水學院傳媒專業成績喜人, 就業率在各專業中名列前茅, 在各種賽事和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也處于全省前列, 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學院可利用這些優勢, 由招生就業處牽頭, 與地方比較有實力的文化傳媒產業代表結成訂單式培養合作對子, 制定并完善相關的合作規程和協議, 使合作共建長久地進行下去。這一工作可以從近年來合作較為密切的衡水廣播電視臺、武強電視臺、棗強電視臺、冀州電視臺、安平電視臺、睿翼傳媒工作室、巔峰文化傳媒公司等單位開始。

參考文獻

[1]李偉.高校影視傳媒類專業課外互動式實踐研究[J].時代文學, 2012, (11)

[2]楊曦, 沈松東, 鮑楓王.促進文化傳媒產業快速發展的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 2013, (07)

[3]王松, 董豆豆.湖南文化傳媒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0, (11)

文化傳媒產業政策范文第2篇

本屆“文化、教育與傳媒政策委員會”由國際音樂教育學會 (ISME) 、中國音樂學院 (CCM) 和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主辦,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承辦, 主題為“政策關注:音樂教育中的傳統與流行文化;副題為“發展中的數碼技術、文化和音樂教育:政策和實施的前景與局限性”。本屆分委員會的聯合主席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J·斯科特·戈布爾教授和香港教育學院葉麗慈教授。7月26日——29日, 各國音樂教育學者云集河南大學, 在這次分會上發表了學術演講。

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的賴美玲老師《初中生對流行音樂的偏好受年齡、性別及音樂培訓的影響》一文通過問卷調查十四所中學七到九年級的不同性別和有無彈奏經歷的臺灣中學生對流行音樂風格的偏好, 其中所涉及的音樂風格包括民謠、布魯斯音樂、嘻哈音樂、搖滾樂和主題音樂, 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初中生最喜歡的音樂是民謠, 其次是搖滾和布魯斯;嘻哈音樂是最不受歡迎的流行音樂。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陳虹百博士的演說《不斷發展的政策和實踐:互聯網在臺灣音樂教育中的應用》, 批判性地回顧信息技術教育政策的發展, 并探討其在音樂教育中的潛力與局限性, 對在音樂教育中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系列教育政策進行了討論, 并對未來的政策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巴西Rio Grande do Sul聯邦大學的瑪利亞·海倫娜·狄·林瑪

這里, 我們有必要弄清楚這樣一個問題:“音樂”是否等同于“音樂作品”?以上的分析, 我們可以判斷, 音樂和音樂作品顯然是不一樣的, 他們的存在方式也是有區別的。所以說“音樂的存在方式”是不等同于“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的。“音樂作品”較之于“音樂”更加具體化, 有明確的載體, 主要傾向于審美中的客體部分;而“音樂”則比較抽象泛化, 既給人一種意向性的感所指感覺, 又有形容詞的意義存在。音樂這個概念里面, 還有音樂作品的意思, 另外還有主體的意向性概念存在的意思。

我認為, 音樂在寬泛的大環境中, 它是對音樂作品的一種動態化呈現, 它主要傾向指一種具有流動性聲音的聽覺存在。而音樂作品則相對來說顯得安靜, 是一種靜止的方式, 它的狀態可以是不被人所知曉, 也可以是被人知曉的, 這要取決于欣賞者和表演者了。

結語

音樂是指可聽可感知的物質存在, 而音樂作品是指一種意向性對象, 是對物質音響的內心認識。我們不能混淆音樂存在的方式與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 而是要理清這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愛思特·S.W.貝婭兩位教授在《與巴西年輕人一起體驗“學校音樂教育與新科技”:思考與角度》一文中對一所巴西公立學校的年輕人所做的調查, 該文就該校開設的“學校音樂教育與新科技”的課程做了思考, 提出音樂教育者要從純粹的信息傳輸者轉變為學生和科技工具之間的重要的“調節者”。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研究會的杰伊·麥克弗森教授宣讀了他的論文《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甲殼蟲樂隊和布蘭妮:從一個澳大利亞人的角度看音樂課程的設置》。該文認為, 21世紀的音樂課程需要超越傳統的方法。傳統的方法只突出了西方經典音樂, 但學生們應去學習和了解音樂傳統、音樂文化以及當代音樂發展趨勢的豐富性、多樣性。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大衛·福里斯特教授和希臘馬其頓大學講師普利維爾斯·安德羅特索斯《澳大利亞與希臘的傳統音樂學校教育》一文發展了先前關于本土音樂在澳大利亞現代音樂教育中的地位研究, 以及傳統音樂在希臘的現代音樂教育中的運用及研究。早先的研究突出強調了對開設澳大利亞音樂課程與其地位的關注, 而該文旨在研究澳大利亞與希臘學校中的傳統音樂、本土音樂及民族音樂課程。

南非西北大學沙爾克·弗萊德里克斯教授的論文《不斷發展的數字技術, 文化和音樂教育:南非的政策與實踐》認為南非的許多政策都旨在促使國家迅速進入數字時代。目前的公共服務總是致力于發展振興社會的項目, 但藝術和文化教育實踐中的局限性一直被社會公共項目的優先問題所掩蓋。

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J·斯科特·戈布爾教授宣讀了論文《加拿大音樂新教程中的傳統音樂、流行音樂及審美導向與實踐導向的對抗》, 作者認為, 隨著20世紀末、21世紀初校內文化多元化程度的提高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對文化差異現象更為普遍的接受, 北美一些音樂教育家開始將教學重點轉向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的音樂習俗, 并通過這些音樂所展現的意義與價值來理解承載這些音樂的特殊文化團體。

日本弘前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今田匡彥博士在《“聲景”的“氣質”:日本音樂課程與政策的重新審視》一文中提出這樣一種策略:將音樂的美學方面視為當前問題加以解決, 并探討日本教育部頒布的“學程”在傳統與流行音樂方面的局限性, 并試圖根據聲景和氣質這兩個概念, 重新審視以“學程”這一官方課程指導方針為基礎的日本音樂教育。

音樂是音樂作品的基礎, 音樂作品的存在如果離開了音樂的存在, 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存在;音樂作品的存在是音樂存在的一種意向性體現。

注釋:

1.[蘇]康斯坦丁諾夫、[保]安蓋諾夫.楊洸譯.音樂美學原理.中國文聯出版公, 1987年3月, 168頁.

2.修海林、羅小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9年4月.276頁.參考文獻:

[1][蘇]康斯坦丁諾夫、[保]安蓋諾夫, 楊洸譯.音樂美學原理.中國文聯出版公, 1987年3月

[2]修海林、羅小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9年4月[3]茅原.未完成音樂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9月

[4]宋瑾.音樂美學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8年8月

[5]張前, 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2年5月.

美國猶他谷大學帕特里克M·瓊斯博士的文章《在線音樂教育的政策和實踐:平衡學校誠信、知識產權與在線教育的復制性、可擴性》, 回顧了高等教育的歷史變化, 以此來說明在線學習是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延續;在線教育的政策議題包括招生、教職工的角色、學院誠信、教授治校、知識產權、財政收入、教職工的地位和工作。同時該文也提供了不同利益相關者對其政策發展方面的概述, 并對在線學習的政策發展提出了建議。

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葉麗慈教授、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尚永娜在《對河南與香港音樂教育方針中關于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觀點的比較研究》一文中提出:流行文化在音樂教育中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文章分析了這種現象在河南與香港政策性文件中的表現程度, 尤其關注中國音樂中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的共存與轉變。學生們對于純正中國民間音樂風格、藝術組成和中國音樂流行元素的觀點得到評價。

南京藝術學院葉繼虹教授以《國際化教育鏈接之音樂教育》為題, 討論了國際化教育已經成為全球交流合作和人才競爭范圍中的重要戰略, 她認為音樂教育學科應具備多層次、多樣式、多元化的國際化教育觀念和現代化教育手段跨進知識的世界, 發揮音樂教育在人類和諧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梁志鏘教授以《固守政策:從一個跨學科的角度對中國音樂進行研究》為題, 闡明了當今香港政府的教育政策重點在于:培養具有廣泛知識基礎的優質人才;以跨學科學習達至全人發展;以及培養具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全能人才。為回應香港政府當前的教育政策, 該文旨在探討如何以整合人文學科的方式學習中國音樂。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學系博士生馬毓的論文《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民族音樂文化傳播模型的研究》, 致力于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發展與策略研究, 文章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為研究對象, 研究與總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模式。作者結合西方文化傳播理論, 以“天人合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了適合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有效模式, 并從傳播實踐感悟、傳播方式、傳播流程、傳播形式幾個方面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進行了詳細闡述。對于當代教育下的中國民族音樂改革, 我們應該尋找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方式來繼續繁衍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精神。

阿肯色大學戴爾·米森海特教授、哈特福大學喬舒亞·羅素教授《音樂教學中的傳統及非傳統價值觀與期望:對重要性的逐步認知》對社會角色、職業活動及音樂教育專業學生職業道路背后的隱含結構的認知, 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對教育政策產生影響進行了探討。

西悉尼大學安妮·波爾教授的論文《政策的關鍵是教師:來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庭的澳大利亞學生對傳統及流行文化中音樂的探討》, 對一個寬領域研究的部分報道, 聚焦于澳大利亞高校音樂課堂對傳統文化及流行文化的探究。這篇論文講述了多樣性文化背景下的學生從何種途徑探究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之間的關系。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王思琦副教授在《媒介變革與中國當代流行音樂》一文中分別從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兩種傳播方式出發, 探討媒介變革對流行音樂發展產生的種種影響, 并分析二者之間的互動影響關系。作者認為這些影響分別體現在流行音樂傳播的規模、效應、流行音樂的風格及審美趣味等方面, 媒介的變革與流行音樂的變化、發展息息相關。

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謝嘉幸教授及他的研究生劉學梁、楊玫共同宣讀了《從“京劇進課堂”看中國大陸音樂教育政策的導向及其社會效應》的論文。論文通過文獻收集與調查, 對“京劇進課堂”這一政策的諸多方面展開分析, 剖析了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大陸音樂教育政策的發展及其導向, 并進一步分析了這一音樂教育政策取得成果及存在的問題, 為今后音樂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支持。

悉尼遠程教育高級中學的朱莉·蒙塔古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烏魯姆魯兩位老師在論文《對遠程教育的挑戰:在線音樂課堂》中闡述了遠程教育環境對音樂等實踐學科的教授提出了特有的挑戰, 聯接教室計劃及它的視頻會議、互動白板和在線學習, 為模擬教室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皮普·羅賓遜教授的論文《全球化、文化多樣性、音樂教育以及國際文憑》提出:在全球化的影響下, 音樂教學領域也期待更加豐富的文化多樣性。作為在全球范圍內推行教育的機構, 國際文憑 (IB) 重視所有類型的音樂的學習, 包括世界各國及各種音樂的學習, 并就“世界音樂”的概念、混合音樂的位置、西方風格流行音樂對傳統音樂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北京廣播學院影視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曾田力教授宣讀了《中國“琴文化”的小眾傳播與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策略》的文章。該文以體現中國獨特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美學觀念和“大樂與天地同和”的中國琴文化為主題, 總結了一個匯聚、挖掘、養成、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的小眾傳播平臺和模式, 她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在小眾傳播的土壤中養成與成熟, 找到普世的方法, 這種方法對民族音樂文化就保護和傳承, 對當前全球化音樂教育都是一個有效的應對措施。

文化傳媒產業政策范文第3篇

文化資源在傳媒產業園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傳媒產業園區域內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內涵。地域差異化以及地方發展史成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知識環境, 這種文化認同涵蓋地方特色的習俗和當地市民日常生活特點。因此, 傳媒產業園景觀設計應將這兩者作為重要標準, 也要重視地方旅游文化和設備等。傳媒產業園景觀設計應將著力點放在文化資源鏈上, 實現區域化文化產業發展。產業園區的景觀設計內容要體現出一定的文化價值和獨特優勢的文化內涵, 同時, 傳媒產業園區的建設帶動著土地價值的增加, 通過所獲利潤平均分配到子區域, 以此改善城市環境, 并加快區域經濟發展。

2 文化資源在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文化資源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 其廣泛、豐富等特點影響文化產業發展。區域性文化資源包括環境、人文以及人力資源等自然元素, 也涵蓋經改造開發后的人為元素。因此, 高效率將文化資源置于傳媒產業園景觀設計是當前的一大重要課題。如:影視文化基地--浙江橫店, 它已成為浙江主要經濟來源, 也是傳媒產業園中文化資源體現。但當前國內也存在者很多“變味”的傳媒產業園區, 主要包括以下問題:

2.1 泛濫化開發利用

為了追求經濟發展, 各區域使出諸如“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元素, 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開采自身文化資源庫, 讓“文化”這一定義泛濫化。同時, 觀念滯后、創意缺失以及落后技術手段等因素導致文化產品附加值降低, 只能獲得較小經濟效益。泛濫化開發利用在極大程度上失去了絕大部分具有潛質的文化資源, 甚至失去二次開發利用的機會。

2.2 缺乏資金投入

文化產業從某種程度上屬于投資見效慢且資金周轉周期長的產業。文化事業單位非營利性的特點導致能夠用于文化資源開發的資金不多。當前傳媒產業園文化資源建設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資, 只有部分企業會有少許資金投入。若在短時間內未獲得相應利潤, 便撤掉資金投入, 從而導致文化資源不能完整開發利用。此外, 不完善的文化產業融資體系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文化資源開發資金的獲取。

2.3 零散分布的文化資源

區域文化資源開發的零散性特點打亂整體規劃布局, 未能有效整合文化資源, 并且未能注重對文化生態環境的把握。在文化產業發展快速的大環境下, 部分區域文化資源并未得到全面評估與盤點。同樣借助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盲目規劃設計項目, 最終卻得不償失。不合理的資源配置, 競爭力分散等因素導致文化產業不能全面發展。

2.4 缺乏文化創意

某一區域文化的成功為其他區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效仿機會。正是因為這樣, 很多產業園景觀設計中呈現嚴重的文化資源同質化現象, 不具當地特色。比如橫店發展起來后, 國內各大城市都構建很多影視文化基地, 如安源影視城、象山影視城等。在未實地調研的情況下, 只注重數量, 造成大多數景觀趨向泛濫化。文化景觀的同質化現象分散了文化資源, 再加上本身不具特色, 無法吸引更多消費者目光, 導致投資者望而卻步。

2.5 缺乏專業文化產業管理人才

傳媒文化產業園嚴重缺乏專業并具備創新能力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相關文化企事業單位以及文化部門缺乏專業文化管理經營人才的配備, 同時缺乏當代企業管理領導班底參與。專業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導致文化資源滯后不前。

3 解決對策

隨著新型創意產業對中國文化的顯著影響, 作為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 傳媒產業園加強其文化資源建設是更好建設景觀設計的主要路徑。針對當前文化資源在傳媒產業園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合理挖掘和整合文化資源

合理挖掘文化資源是當前傳媒產業園景觀設計的第一步。對于區域文化資源的獲取可從多渠道入手, 如對具備當地特色文化資源、豐富完備公共文化資源以及具品牌優勢的文化產品的挖掘, 從本質上與其他區域文化資源進行劃分。同時, 更新觀念并采取先進技術手段提升文化產品的附加值, 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以此獲取更具潛質的文化資源, 實現二次開發利用。在此基礎上, 應把握其全面性, 對規劃有序的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 設計真正具備前景的文化項目, 合理資源配置, 集中核心競爭力, 實現文化產業全面發展。

3.2 形成獨特優勢的文化資源

傳媒產業園應在現代企業相關領導精英的培養下, 形成一支具備專業、創新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 推動文化資源的快步前進。相關管理團隊根據區域文化特色和優勢制定獨特傳媒產業園景觀設計方案, 組建實地調研項目組, 重質重量, 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優勢的文化景觀。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觀不僅集中公共區域的文化資源, 也吸引更多消費者和投資者目光, 為產業園帶來經濟效益。

3.3 打造具有人文關懷的產業園

在傳媒產業園充足并開敞公共空間內設立具有人文關懷的產業園, 此空間內包括:廣場、休閑區、公共綠地等。由于傳媒產業園的主要使用群體是青年工作者以及部分辦公人員和外來參觀游客。因此, 園區公共空間應該以主要群體需求為核心, 進行人性化設計, 凸顯出人文關懷。傳媒產業園景觀設計中的高層面原則即是人文關懷, 它是理性和感性的雙向融合。所以, 設計具有人文關懷的公共空間是至關重要的。打造具有人文關懷產業園是文化資源在傳媒產業園景觀設計中的最好體現, 應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優勢進行傳媒產業園的景觀設計。

4 結束語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媒產業園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文化資源上。各區域應該采取合理的措施, 利用各自特色發展文化資源, 促進中國特色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恩樣.大力發展文化產業[J].新長征, 2005, (1) .

[2]鄧曉輝.新工藝經濟時代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D].復旦大學, 2006.

[5]鮑繁.傳媒類文化產業園區的現狀、借鑒與思考[M].北京:中國傳媒科技, 2012.

[3]彭民安.基于產業集群的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研究[J].求索, 2006, (10) .

文化傳媒產業政策范文第4篇

記者: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新媒介形態的涌現, 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發展迅猛, 傳統媒體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襄陽日報傳媒集團是如何定位自身的轉型之路的?

杜社長:《襄陽日報》自1949年9月10日創刊, 第一任社長是著名作家、《紅旗譜》作者梁斌。60年多年來經歷了頻繁變動、穩定發展、多媒體發展三個階段, 實現了單一媒體向多個媒體、單一經營向多元化經營、傳統的事業單位向集團化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目前, 襄陽日報傳媒集團媒體方陣擁有兩報一網六種新媒體和一個出版社, “兩報”即《襄陽日報》、《襄陽晚報》, “一網”即漢江網, “六種新媒體”即《襄陽手機報》、《襄陽掌中報》、《漢江時報》、《多媒體數字報》、《襄陽惠農手機報》、《襄陽云報》, “一個出版社”即湖北科技出版社襄陽分社。

近年來, 集團綜合實力和經濟實力在全省市州報中居領先位置, 成為市委、市政府指導全市工作、推動經濟發展、傳播先進文化、培育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的堅強陣地。集團依托媒體優勢,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形成了內容服務、媒體廣告、發行配送、印刷印務、策劃創意、數字出版、會展演藝、文化旅游等多元產業格局。

集團先后獲得中國十大影響力地市報、中國地市報報業發展50強、全國品牌媒體百強、全國報業經營管理先進單位、全國百強新聞網站、第二屆“湖北出版政府獎”和全省新聞出版系統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10年8月, 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批準組建襄陽日報傳媒集團, 襄陽日報社實現華麗轉身, 開始向集團化方向發展.

記者:在轉型過程中, 襄陽日報傳媒集團制定了怎樣的戰略和目標?

杜社長:改革創新報業內容生產, 放大傳統媒體優勢, 發揮新媒體作用, 提升地方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是傳媒產業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是傳媒產業跨越發展、科學發展的基礎和保證。襄陽日報傳媒集團解放思想, 大膽創新, 因時而變, 趁勢而上, 堅決實施“數字化轉型、產業化經營、多元化發展、集團化運作”的“四化”發展戰略, 推進報業數字化轉型和新媒體發展, 著力搶占傳媒發展新高地。

記者:在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具體操作中是如何把握著力點的?在實施過程中如何實現這些設想?

杜社長:思想上轉型, 著力由注重傳統媒體, 向注重新媒體建設上發展??茖W謀劃, 轉變思路, 將數字化轉型確立為報社發展戰略。在數字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 伴隨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普及與應用, 數字出版產業和新媒體進入蓬勃發展階段, 對傳統媒體產生了重大影響。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 襄陽日報社積極行動, 勇于探索, 科學謀劃數字化發展新思路。

2006年, 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和市場分析, 報社黨委提出了多元發展的思路, 并把新媒體建設列為發展中的重點工作來抓, 于當年建起了漢江網, 招聘網站新聞采編和技術人員, 充實力量, 全面打造襄陽市第一門戶網站。2009年報社黨委根據報業市場變化和新媒體技術發展情況, 提出“數字化轉型、產業化經營、多元化發展、集團化運作”的“四化”發展戰略, 成立數字化工程工作委員會, 設立數字化工程專項資金, 負責新媒體的研發、推廣、應用, 制定并實施了“大力發展數字出版等非紙質新媒體”、“加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融合, 構建全媒體發展格局”等重要措施。2011年, 制定了漢江網、手機報、黨報閱報欄 (屏) 、文化傳媒產業園等工作目標和保障措施路徑圖, 把數字化轉型和新媒體發展工作列入報社“十二五”發展規劃。2012年, 全媒體數字出版系統建成, 漢江傳媒網全面發展, 2013年新媒體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惠農手機報訂閱突破30萬戶, 黨報閱報欄 (屏) 建設初具規模, 襄陽國際文化傳媒產業園項目啟動, 襄陽日報傳媒集團數字化轉型和新媒體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業態上轉型, 著力構建立體傳播格局, 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傳播力決定影響力, 影響力決定引導力。近幾年, 我們注意在新的傳媒環境下創新傳播業態, 豐富傳播手段, 拓展傳播渠道, 通過多元化、多形式的媒體業態, 著力打造以報紙為核心, 集紙質媒體、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社區戶外媒體為一體的傳播格局, 構建全媒體、廣覆蓋的輿論傳播陣地。

紙質媒體:《襄陽日報》、《襄陽晚報》;

網絡媒體:《漢江網》、《漢江時報》、“兩報”數字報;

移動媒體:《襄陽手機報》、《襄陽惠農手機報》、掌中報、《襄陽日報》《襄陽晚報》微博, “襄陽云報”移動客戶端;

戶外媒體:戶外黨報電子閱報欄、全媒體閱報屏;

圖書出版:湖北科技出版社襄陽分社 (襄陽智城出版公司) 。

記者:在集團層面, 您主要采取了什么樣的機制來保障轉型中的創新和新項目的發展?怎樣建立適應全媒體時代的新的衡量、考核標準?

杜社長:我們成立了集團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以黨委書記、社長任組長, 其他黨委成員任成員的集團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 全面指導和督辦集團數字化轉型和新媒體發展工作。

設立數字出版專項基金。在原數字化工程專項資金的基礎上, 每年拿出100萬多元投入到專項基金中用于數字化轉型和新媒體發展工作, 并積極爭取上級領導單位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保障轉型工作正常開展。

完善數字化轉型發展規劃。在“四化”戰略的基礎上, 根據事業發展、市場狀況和技術進步的變化, 不斷調整完善規劃。

健全數字化工作推進機制。將數字化轉型和新媒體發展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點, 并進行任務分解, 領導牽頭, 責任到人。

推進干部職工能力建設。以建設“學習型報社”為目標, 結合報業人才隊伍建設實際, 制定完善了《關于推進干部職工能力建設的決定》, 不斷組織業務培訓, 不斷引進優秀人才隊伍, 不斷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和機制, 為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為報業集團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和人才保障。

通過以上工作, 在投入和保障上轉型, 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保障。

記者:如果要您對襄陽日報傳媒集團的轉型實踐做一個階段性總結, 您會怎么描述呢?

杜社長:通過精心實施, 襄陽日報傳媒集團的數字化轉型和新媒體發展邁出了可喜步伐。

建成了多渠道采集、多媒體編輯、多元化發布的全媒體數字出版系統。2012年, 集團籌資400多萬元, 建成全省第一家全媒體數字出版平臺。該出版平臺利用先進的電子數字化技術, 保證報紙的安全出版、提高辦報能力、新聞采寫及新聞傳播能力, 提高新聞信息的集成能力, 提高新聞信息發布的速度, 從而更好地實現新聞宣傳, 引領群眾精神生活發展的要求, 更好地為廣大公眾提供全面、權威、及時的新聞資訊。同時通過軟硬件的改造建設, 實現全媒體新聞出版能力的提高, 對報社現有新聞信息資源的整合, 實現新聞信息的“一次采集, 多元發布”, 更好地支撐報業多元化的媒體業務, 實現內容的全方位服務, 提升了報社事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漢江網成為全市最大的新聞門戶網站和最具權威性的網絡信息匯集中心與對外宣傳平臺。漢江網建設了網絡直播室, 開通了網絡視頻直播, 具有網上傳播視聽節目、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資質, 成為全市最大的新聞門戶網站, 是襄陽市最具權威性的網絡信息匯集中心和對外宣傳平臺。

全省第一家開通《襄陽手機報》。并于2012年新開發上線《襄陽惠農手機報》, 目前已發展用戶30多萬戶。

自主開發、上線了《襄陽日報》、《襄陽晚報》多媒體數字報。

研發、上線了手機原版再現報紙襄陽《掌中報》, 在全國首創, 為移動手持終端提供報紙原版信息服務。

推出了網絡報紙《漢江時報》。

推出了首個襄陽本土消費服務類網絡視頻節目《最襄陽》和襄陽首個旅游資訊推介類視頻節目《愛游襄陽》?!蹲钕尻枴窓谀勘皇形?、市政府列入文化襄陽精品生產項目, 受到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廣大網友的普遍好評。目前, 《最襄陽》欄目已經成為本地最有影響的品牌欄目之一。

黨報電子閱報欄 (屏) 建設已初具規模。貫徹落實市委十二屆五次全體 (擴大) 會議精神, 加快建設黨報電子閱報欄 (屏) , 努力實現城鄉全覆蓋。截止目前, 市區內已建成黨報電子閱報欄150座, 電子閱報屏100座, 縣 (市) 區規劃布點工作已啟動, 集閱報、信息服務、廣告發布于一體的黨報閱報欄 (屏) 成為市民提供便捷信息服務的新載體。

在2010年組建起全媒體記者部。實行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全媒體采訪和立體傳播。

合資組建出版社。與省科技出版社合作, 股份合作組建湖北科技出版社襄陽分社和襄陽智城出版公司, 形成文字出版、網絡出版、音像出版、數字出版等為一體的出版平臺。

開發上線襄陽市移動互聯網門戶“襄陽云報”?!断尻栐茍蟆芬苿踊ヂ摼W服務平臺的開通, 加速了新聞資源傳播時效、擴大了傳播范圍、提升了服務功能, 增強了黨報媒體的表現力、吸引力和影響力。

文化傳媒產業政策范文第5篇

摘要:通過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文獻的量化分析,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進行了理性反思和前瞻。我們發現,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范疇重宏觀發展范疇、輕傳媒產業研究;研究建構整體分布較為合理,但具體不同范疇的建構明顯失衡,以“發展宏觀分析”和“產業經濟”為重點,大眾傳媒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重要領域并未得到應有重視。后續研究應本著理性態度進行學術思考,并在理論和實踐的關聯中找到研究的平衡點。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水準,彰顯研究的價值。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大眾傳媒;創意產品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項“軟實力”,對于任何國家和地區而言都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和發展趨勢最平穩的國家之一,作為典型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轉型國家,在加強國家硬件建設的同時,努力使國家的“軟實力”快速提升,將成為中國持續發展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從國家發展戰略看,作為核心“軟實力”之一的文化創意產業極受重視。再從世界產業發展變革大趨勢和中國產業發展升級現實需求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極優選項。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總是相互激蕩與促進的,因此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實踐的促動下,理論研究得以蓬勃開展并直接或間接作用于產業實踐。

面對當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現狀,本文力求從宏觀視野上探討其研究格局與脈絡,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范疇、研究類型和對相關觀點的理性反思。

一、研究問題

(一)概念界定

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國內有眾多不同的見解,很不統一。因此,在回顧研究之前,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界定,是本研究的基礎。

首先,必須區分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幾個概念,即“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和“文化事業”等,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文化創意產業”的意義及其內涵。

“創意產業”,源自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提出的\"Creative Industry\",其定義為“源于個人創意、技巧和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形成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

“文化產業”,文化部文化產業司的定義把它闡釋為“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

“文化事業”,較有代表性的定義為:“沒有生產收入,由國家經費開支、不進行經濟核算,從事文化服務的事業?!?/p>

上述三個代表性定義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具有行業性、文化性和服務性,但在本質上三者截然不同。

首先,對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而言,雖然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但這只是文化事業變革的過渡狀態。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步調整,一部分文化事業向企業化轉型,使得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分離,兩者開始有了清晰的界限,其中“經營性”成為區分的標志。

而“創意產業”則強調經由“創意”帶來的財富和就業,其核心是“創意”,即“創造力”,包括物質實體和精神文化的創造力,如創造建筑屬于物質實體創意,制作電影屬于精神文化創意。本文關于“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文化”應為“精神文化”層面的文化。這樣看來,“文化創意產業”實際上是一個由“文化”、“創意”、“產業”三者鏈接組合的概念,它的核心是“文化創意”,即要求在文化上有創意,而且這個創意是用來經營獲利的。

據此,本文將“文化創意產業”界定為:“借助科技和知識產權,并通過個人或群體的創造力將精神文化轉化為商品或有償服務的產業?!?/p>

(二)研究問題

根據目前掌握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大致情況,本文提出了如下研究問題:

一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范疇如何分布,主要分析相關論文文獻涉及的研究內容及范疇。本文將研究范疇歸納為:大眾傳媒、政策法規、休閑娛樂、創意人才、創意設計、發展宏觀分析、產業經濟以及其他等8個大類。探討這些研究范疇的總體分布情況,可以比較客觀地了解各個方面研究的關注程度和深入程度,以此給予后續研究以比較合理的研究建議。

二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類型與建構狀況如何。主要分析相關論文文獻的類型屬性,是理論(史論)研究還是應用(對策)研究,是全方位(概括)研究還是單一(具體)研究。分析的目的在于考察研究類型與建構狀況是否合理。因為這是一個緊密聯系產業實踐的大課題,它應該更加側重應用研究和單方面(具體)研究,以求對產業實踐有更強的指導價值。

三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有哪些主要學術觀點。此部分試圖從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紛繁的學術觀點中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從中基本摸清目前學界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貢獻,然后對這些基本觀點給予反思。

二、研究方法

(一)數據樣本

本研究的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論文文獻。以“文化創意”為題名關鍵詞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共檢索到1266條文獻記錄,這些文獻即是接下來進行分析的數據樣本。

依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進行分析,有一定代表性,也顧及全面性。它能夠反映出學界圍繞這一主題研究的基本面貌。至于圍繞本主題的其他方面研究,如學術會議、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等并不涵蓋在本研究的范圍內。

(二)類目建構

本研究在盡可能弱化誤差和保持嚴謹性的基礎上,本著方便研究的原則,進行了如下類目建構。

1 研究時間:2006年9月前與2006年9月后

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首次正式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鑒于中國政府在產業實踐和學術研究方面的重大引導作用,本文將2006年9月作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分界點,學術研究在此前、后的研究狀況應當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2 研究類型:理論(史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

理論(史論)研究包括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建構、歷史研究以及中外比較理論研究等,應用(對策)研究包括產業實踐中實際應用層面的具體問題分析與解決策略。

3 研究建構:全方位(概括)研究與單方面(具體)研究

全方位(概括)研究,即圍繞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這一主題從宏觀層面上概括論述,是對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全方面問題的思考;單方面(具體)研究,即從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范疇出發探討問題,相對比較具體。

4 研究范疇:

大眾傳媒(報紙、期刊、廣播、電視、電影、新興媒體、出版發行);

政策法規(政府作為、配套政策、法律法規);

休閑娛樂(動漫、娛樂、旅游);

創意人才(人才需求、培養教育、人才測評);

創意設計(產品設計、服務設計、廣告設計、品牌

設計、公關策劃);

產業經濟(產業集群或園區、產業融資、產品營銷);

發展宏觀分析(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區域性發展戰略研究);

其他(不包含在上述主要范疇的其他方面研究)。

(三)資料統計與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對所有論文文獻進行量化統計分析,分析方法主要采用頻率分析和交叉表分析。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范疇、研究類型與建構直接進行量化分析,而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觀點方面則是依據主要文獻進行歸納分析。

三、研究發現

(一)研究范疇:重宏觀發展范疇、輕傳媒產業研

由表1可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范疇分布很不均勻,各個研究范疇在整個研究領域里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和研究熱度差距較大。

研究范疇中的“發展宏觀分析”占研究總量的40%,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最熱門的主題,而研究范疇中的“大眾傳媒”卻遭到冷遇,只占研究總量的3%。大眾傳媒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一個重要領域,無論是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產業布局中,還是在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中,都占有相當的比重,占據突出的地位,理應受到重視,理應加以充分研究,但結果則相反。

對此,我們認為,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可以偏重對文化創意產業全面分析的研究,以便于人們把握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總體趨向。但是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入發展,應該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大眾傳媒等關系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領域,揭示出這一研究領域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從而有助于更深刻地認識并解決這一領域的相關問題,以增強研究的有效性。

(二)研究類型與建構

1 研究類型:重應用、輕理論(見表2)

由表2可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類型有著明顯的“重應用、輕理論”的偏向。應用(對策)研究占了研究總量的絕大部分(86.1%),而理論(史論)研究僅占13.9%。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文化創意產業本身就是應用性很強的研究領域,重在實用,實踐指向明確,目的是推進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實踐的發展。另一方面,理論(史論)的研究也有待于實踐的豐富發展,為其提供充實的研究案例。盡管如此,理論研究也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因為它是應用研究的進一步升華,對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理應隨著研究的深入不斷呈上升之勢。從2006年9月之后與之前的理論研究所占比例看,前者增加了約10個百分點,這是一個進步,但仍然遠遠不夠,還需增強對這一領域的深入思考和探討。

2 研究建構:總體分布較合理(見表3)

由表3可見,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建構方面,“單方面(具體)研究”比“全方位(概括)研究”得到更多關注?!皢畏矫?具體)研究”占研究總量的58.1%,“全方位(概括)研究”占41.9%,兩者相差16.2個百分點。從總體看,分布還是比較合理的。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應用性強的特點,自然直接影響到研究建構偏重“單方面(具體)研究”,而在“全方位(概括)研究”方面相對較弱,這與研究類型的分析是比較匹配的。從2006年9月之后與之前的研究比較看,研究建構差異加大,這說明單方面(具體)研究在后期日益受到重視,研究越來越具體,有了更強的針對性。

(三)不同范疇之建構:以“發展宏觀分析”和“產業經濟”為重點(見表4、5)

由表4可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不同研究范疇的研究建構情況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叭轿?概括)研究”建構以“發展宏觀分析”為主,而“單方面(具體)研究”建構以“產業經濟”為主,“大眾傳媒”等研究范疇在兩種研究建構方面都是非常弱的。在“全方位(概括)研究”建構中,“大眾傳媒”、“政策法規”、“創意人才”等方面研究顯示為零,與“發展宏觀分析”范疇占絕大部分(87.9%)形成天壤之別。即使是在“單方面(具體)研究”建構中,“產業經濟”范疇也占了近1/3(32.7%),而最弱的仍是“大眾傳媒”的研究(5.2%)。

這一發現或許跟研究范疇屬性有直接關系,如“發展宏觀分析”范疇更適合做宏觀的全方位(概括)研究,而“產業經濟”范疇因為涉及具體經濟運作與針對性的經濟策略,更適合于單方面(具體)研究。但是對于“大眾傳媒”這一重要領域的兩種研究建構都明顯不足,這非常值得注意。

再從不同研究范疇的研究類型統計表(表5)可以看出,“發展宏觀分析”范疇在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種類型上仍然是一家獨大。

由表5可知,“發展宏觀分析”范疇中的“理論(史論)研究”占48.3%,“應用(對策)研究”占38.7%,而其他范疇均呈明顯弱勢。這個比例是讓人吃驚的,這對于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總體來說不太合理,它表明我們過去的大量研究只停留在宏觀發展的務虛層面,而較少注意到具體研究范疇。由此可推斷,我們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還未做到多維度的研究。

另外,在理論(史論)研究類型方面,“其他”范疇占據第2位,所占比例達到32.4%,這主要是因為它包含了眾多關于基礎概念和基本理論方面的研討。在“應用(對策)研究”方面,“產業經濟”范疇占據第2位(20.6%),也明顯高于其他各個研究范疇,這說明文化創意產業在“產業”層面受到社會的重視。

(四)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觀點

文化創意產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成為當代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研究領域涉及文化創意產業的歷史變遷、基本屬性、研究范式、研究對象和發展趨勢等?,F從理論研究文獻中梳理出代表性的主要觀點,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創意產業。

1 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屬性

一般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雙重屬性:一是文化創意價值屬性,特指文化創意產品所表達的人類精神活動內涵及其影響;二是經濟價值屬性,包含文化創意產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總和。其基本特征表現為:具有雙重質量標準,即物質形態的產品質量與非物質形態的內容質量評價;具有公共品的消費特征,即有某種程度的非競爭性和排他性;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意性及對知識產權的高度依賴性;文化創意產業組織的空間集聚化等。

文化創意產業究其本質屬性,完全可將其看做“文化+創意+產業”,即“文化屬性”、“創意屬性”和“產業屬性”三者的相互融合,構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同時由此衍生出文化創意產業的其他非本質屬性,如“產業屬性”可衍生出“產業集聚化”和“高營利性”等非本質屬性。

2 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研究內容

有研究者歸納梳理了相關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文化創意產業特質的研究。由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存在和發展均由創意驅動,因此,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應著眼于整個產業鏈,通過整體來認識。

文化創意產業的特質,應厘清文化創意產業和

文化產業、傳統產業的關系,并從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來認識。

文化創意階層的研究。著名經濟學家理查·弗羅里達(2002)提出了“3T模型”,即創意人才的培養、創意技術的培育和城市文化的包容。相關研究基本上圍繞這個模型展開。

文化創意城市的研究。創意產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相關,特別是與城市的經濟發展程度相關,創意已是當今城市發展的大主題。有專家將創意城市分為四種類型:技術創新型、文化智力型、文化技術型和技術組織型。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研究。創意產業集群是指以創意產業為主的多元文化生態和創意服務產業鏈的一個特定的區域。目前,國外關于此項研究較為成熟,國內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集中在創意產業集群的特征、外部環境及個案的研究。

3 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撐體系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撐體系可概括為三大體系:政府政策支持體系,知識產權與版權法保障體系,人才發展教育規劃體系。創意產業最初是在英國作為一項重大國家政策提出來的,英國政府當時專門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開始了極具歷史開創性的工作。但在國內,涉及政策性的研究完全集中在創意產業集聚園區發展方面,其后果很可能催生的不是創意產業,而是房地產業的惡性膨脹。

在知識產權與版權法保障體系方面,眾多研究對完善版權法體系都給予了一致肯定。人才教育發展規劃體系在世界各國都被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中國也不例外。有研究提出分層次、分階段地建立不同面向的文化創意人才教育體系。

4 關于大眾傳媒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

在高度媒介化的時代,人們面對的社會生存方式是一種媒介化生存,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幾乎無處不在,傳媒產業理應成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的重點領域。有的研究倡議用文化創意來引領傳媒產業,使傳媒融入文化創意產業之中,從而使傳媒“產業經營向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靠攏”,而且傳媒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十分強大的調節組合作用,既可調節組合傳媒產業,又可調節組合非傳媒產業,比如農業和制造業。由于傳媒創意產業傳播的是一種新的理念和方案,這樣就導致各行各業的操作方式、管理辦法、經營策略等都必須發生相應的變化,此外還要求沖破傳統的產業模式,實現從產業鏈到產業叢的轉變,推動傳媒業與其他行業的互動融合。發掘傳媒業中的創意因素并優化其配置,可從生產、流通、消費、勞動等方面分別定位傳媒業發展創意的舉措,進而將其具體化為管理程序和細節,實現傳媒業的創意導向式發展。

與之相對應,有些研究對大眾傳媒創意產業進行了反思,如有學者提到黨政喉舌、公共服務、商業運營三位一體的媒介現實使其不可能走上平衡調和之路。只有靠不斷改革才有出路,改革的前提是要使傳媒文化創意能夠貫通于“傳媒創業產業經營主體”和“傳媒創意公共服務主體”的雙主體,這樣才能避免傳媒創意產業發展的偏頗。

5 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發展研究

文化創意產業是非常有潛力的現代朝陽產業,而且將深刻影響現代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路徑上,大多數研究能夠從提升內容創意、加強人才培養、完善政策法規、強化產業運營等方面給予發展建議。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上,研究認為將朝著融合的趨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憑借自身很強的滲透力和廣泛的融合性,與各行各業相互融合、滲透,尤其將技術、文化、制造和服務融為一體,從而有利于產業鏈的延伸和空間的拓展。還有研究指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根本策略在于民族的創新意識,應堅持鼓勵創新,保護原創,鼓勵競爭與融合”,“以本土化、國際化和專業化的發展理念為引領,走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此外,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宏觀分析”、“產業經濟”分析和“休閑娛樂”的研究在我國成為熱點。相比之下,其他內容如文化創意產業的主體、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消費、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政策研究等較少涉及。如能兼顧主次分析所涵蓋的各方面內容,就能對這個領域的全貌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解。

四、結論與討論

以上分析,大致描摹出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脈絡??傮w看來,研究范疇重宏觀發展,輕傳媒產業研究;在研究建構方面,偏向“發展宏觀分析”和“產業經濟”研究,明顯呈現出失衡狀況。尤其是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眾傳媒,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這種狀況亟須改變。

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屬性”、“創意屬性”和“產業屬性”三個本質屬性的聯合體,因此,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政府政策的鼓勵支持、知識產權與版權法的保障以及人才發展教育規劃等三個支撐體系均需強化。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既需要理論的觀照,又需要能引領實踐的系統研究。英國政府為推動“創新式文化”產業發展,于2001年作出《文化與創新:未來十年的規劃》(綠皮書),我國是否也需要作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呢?

本研究選取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文化創意”為題名關鍵詞檢索到的文獻,基本反映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概貌,但也窺見相關研究領域的局限,這為進一步的討論研究提供了可發展的空間。建議今后在如下方面展開研究:

第一,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類別與模式研究;

第二,文化創意產業的法規政策與機制研究;

第三,文化創意產業的微觀層面與創新研究;

第四,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眾傳媒與突破研究;

第五,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態環境與集群研究;

第六,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產權與保護研究;

第七,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向與多元研究;

第八,文化創意產業的學科交流與溝通研究。

文化創意產業在發達國家正迅速成長為支柱型產業,理論研究也相對走在學術研究的前沿。我們應當借鑒國外的先進成果,結合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加強跨學界、跨領域的學術研究與交流,真正做到能引領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彥來.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方興未艾[EB/OL].http://www.cida.gov.en/news_page.asp?newid=1316.

[2]呂學武,范周.文化創意產業前沿理論:碰撞與交融[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9.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魏鵬舉.文化創意產品的屬性與特征[J].文化月刊,2010,(8):51-53.

[5]黃志鋒.創意產業理論研究綜述[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43-47.

[6]喻國明,王斌.創意:傳媒業的空間重構[J].新聞與寫作,2007,(3):15-17.

[7]周鴻鐸.積極構建傳媒文化創意產業體系[J].廣告大觀(媒介版),2006,(6):3.

[8]尹鴻,楊乘虎.文化·創意·產業:中國電視的三維空間[J].現代傳播,2007,(1):61-65.

[9]厲無畏.發展創意產業是實現“藍?!睉鹇缘囊环N手段[J].中國高新區,2008,(3):16.

[10]哈艷秋,桂清萍,張琳.中國廣播電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現代傳播,2007,(5):105-109.

[11]胡智鋒,李繼東.中國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的三大問題[J].現代傳播,2010,(6):62-64.

責任編輯 宋淑芳

文化傳媒產業政策范文第6篇

一、廣播電視類傳媒

(一) 電視。

電視包括模擬電視和數字電視, 盈利模式也相應有所區別。據統計, 目前國內各電視臺95%左右的收入來自廣告。例如, 中央電視臺2000年總收入為5, 714億元, 其中廣告收入為5, 316億元, 占總收入的93%以上。廣告收入基本上是與收視率呈正向互動的, 而收視率又與大眾化密切相關。這就是說, 廣告商投放廣告要看收視率, 收視率要提高必須使節目大眾化, 而大眾化與專業化背道而馳。這種單一的盈利模式導致提高頻道專業化就可能影響收視率并降低廣告收入, 而要增加廣告收入就必須使節目大眾化, 進而提高收視率。大眾化的結果致使各頻道都追求綜合化或準綜合化, 頻道由此而雷同。單一的廣告盈利模式對大眾化電視頻道是適位的, 而對專業化電視頻道卻是錯位的。

數字電視作為大眾傳媒, 要滿足不同收入群體觀眾的不同需求, 其擔負著兩大任務:一是普遍服務, 為大多數人提供電視節目服務, 其中包括為部分低收入受眾免費提供基本收視服務;二是為較高收入群體提供增值服務。

在定價策略上, 數字電視網絡運營商主要采用的是非線性定價策略和搭配銷售的方法, 無論何種方法都是為了賺取更多的消費者剩余。非線性定價策略的主要形式為兩部定價, 比如基本維護費加上數字電視節目收視費, 安裝費加使用費等。搭配銷售主要體現在數字電視節目收視費上, 運營商一般提供不同的節目套餐。觀眾對不同節目的評價不同, 通過打包銷售可以減少消費者評價的異質性, 從而可以賺取更多的消費者剩余。此外, 數字電視運營商無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預付費用的付款方式。消費者需要預先繳納年度或月度的收視費, 少罰多不退, 通過這些有違《消費者權益法》和《合同法》的價格策略, 運營商可以節省大量流動資金。

(二) 廣播。

經營廣播的過程是市場營銷的一個完整過程。從現狀來看, 我國的廣播市場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廣播產品就是節目, 價格就是廣告的定價。定價原則考慮三個指標, 即收聽率:價格=每收聽點成本×收聽率。廣告主會根據不同頻率的聽眾結構有針對性投放。廣播廣告是三次轉賣過程, 首先把節目轉賣給聽眾, 再將聽眾轉賣給廣告客戶, 然后將廣告時段轉賣給廣告公司及客戶。近年來, 廣播電臺一直進行著經營模式探索, 經歷了“獨家代理—多家代理—聯合承包代理—單頻率行業代理—總臺行業代理”的幾個階段??偱_行業代理就是統一管理、分散經營、集中操作、分別核算的經營管理辦法。具體辦法是將廣告市場劃分為若干個行業, 按上一年度廣告完成額作為標底, 對廣告公司實行招標, 價高者得到該行業的代理資格。取得代理資格的廣告公司將任務額的5%~10%風險抵押金交給電臺, 完成任務給予返還, 超出部分, 按照獎勵制度進行獎勵。

(三) 電影。

電影的盈利模式包括票房收入以及后電影市場。目前, 我國電影在生產、發行、放映上的脫節, 相互不能及時反饋市場需求信息, 電影企業對放映的影片內容、質量, 事先所知甚少。中國電影人更多地重視電影產品的開發和制作, 對后電影產品開發則相對弱視。隨著電影產業的日益規?;?、集約化和精細化, 這種電影理念將嚴重制約電影市場的鞏固和發展。要實現電影產業鏈條的良性循環, 需要注重培養后電影市場, 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美國電影的營銷策略是成功的, 特別是電影后產品營銷的成功。一般而言, 美國電影總收入只有20%是票房收入, 其余80%是影片后產品營銷。從中給予我們啟示:電影后產品開發的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 要把后產品開發當作電影運作的重要部分。近年來, 中國電影的后產品營銷已邁出了關鍵一步。如, 馮小剛的賀歲片《手機》的上映, 摩托羅拉通過海報, 將產品信息融入電影的前期宣傳;寶馬公司贊助首映式與國美電器合作, 其片花廣告在國美100多家連鎖店的電視屏幕上反復放映, 最終影片還未上映便收回全部投資。

二、新傳媒類傳媒

目前, 我國網絡廣告的總量還與報紙相去甚遠, 但其發展勢頭卻十分迅猛, 已經連續數年保持高比例增長。中國互聯網協會日前發布的《2007年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 2006年我國網絡廣告 (不含搜索引擎在內) 收入達到49.8億元, 比2005年增長了50.91%?!秷蟾妗奉A計, 2007年、2008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將依然分別保持51.8%和55.6%的增長, 到2008年市場規模將達117.63億元。

(一) 互聯網新傳媒。

根據對網絡營銷活動盈利模式的解釋, 以及國內開展網絡營銷的實際情況, 可以將現階段網絡營銷盈利模式分為:

1、整合的網絡營銷盈利模式。此模式是將傳統營銷活動與在線營銷活動結合以實現價值的一種網絡營銷盈利模式。它經歷了非中間化和再中間化的過程, 與網絡的興起——泡沫破滅——重新發展的歷程相一致, 體現了人們對網絡運用和影響的認識由非理性到理性, 以及認識的逐步成熟。整合的網絡營銷盈利模式主要表現為:企業網站+在線銷售或訂購產品或服務。

2、綜合門戶網站的跨平臺多元業務盈利模式?,F階段, 網絡的應用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平臺:交互平臺, 主要包括通信、交友和娛樂三個方面;媒體平臺, 主要是信息發布;商務平臺, 支持在線交易, 既有B2B, 也有C2C。

(二) 移動互聯網新傳媒。以手機媒體

為例, 手機報紙主要通過三種手段實現盈利:一是向彩信訂制用戶收取包月訂閱費;二是對WAP網站瀏覽用戶采取按時間計費的手段;三是借鑒傳統媒體的盈利方式, 通過吸引用戶來獲取廣告。前兩種方式是現階段最主要的盈利渠道, 但這些收入極其有限, 并且目前的手機報紙用戶多為免費贈閱, 收費用戶較少。對于另一種“融合媒介”手機電視而言, 主要有兩種商業模式:一種是通過衛星廣播傳輸電視信號、移動通信網絡參與互動的商業模式;另一種是只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傳輸電視信號的商業模式。前者主要收入來源于用戶的手機電視月租費、電視廣告費、電視點播費等;后者的盈利方式與現在各種數據業務的盈利方式類似。在推廣手機電視業務進程中, 現在不能對終端用戶收費, 推廣手機電視的各個鏈條只能依靠廣告收入。

三、出版類傳媒

(一) 報紙與雜志。

我國傳媒市場仍是半壟斷性的, 業外資本難以進入, 專業化分工不夠, 傳媒產業價值鏈尚未完全形成;傳媒嚴重依賴廣告, 經營模式單一。國泰君安的一份報告指出, 絕大多數報紙的收入結構比較單一, 廣告收入占主營收入比重超過70%, 發行收入占比例小。

《2006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表明, 包括報紙和期刊在內的平面媒體廣告在2005年年初開始出現了驚人的下滑, 平均跌幅達15%以上;其中尤以報紙的下滑最為慘重。雖然從2005年全年看, 報業廣告還是有所增長, 但有研究者認為, 與當年網絡廣告75.9%的增幅相比, 報業廣告的增長顯然是明顯放緩了。2006年全國報業增長幅度在2005年大幅降低的基礎上進一步放緩。

(二) 圖書出版。

圖書出版的主要盈利模式來自于銷售圖書本身的收入。我國的書價自1993年4月的圖書價格改革, 擴大了出版社定價自主權, 除中小學課本、大中專教材以及黨的文獻外, 其余書籍一律由出版社自主定價、自負盈虧。出版社推行企業化經營的改革, 客觀上造成了圖書成本的上揚, 從而推動圖書價格上漲。以前, 出版社享受國家的種種優惠政策, 如今, 絕大多數出版社都要自負盈虧。

四、盈利模式探討

總結以上分析可見, 傳媒產業的主要盈利模式及收入來源見表1。 (表1)

2006年《傳媒藍皮書》顯示, “2005年傳媒產業比2004年增長了11.9%, 仍然保持高增長的勢頭, 但和往年相比, 速度已經開始降低了。前幾年傳媒產業的發展高于國民經濟增長率的一倍, 都保持在14%以上。這說明, 傳媒產業的增長勢頭開始變緩了, 但仍然很強勁。”2005年中國傳媒結構的改變比較明顯, 在傳媒市場繼續擴大的情況下, 市場內部各種媒介形態的市場份額此消彼長。藍皮書指出, 報業在2005年遭遇了“拐點”, 進入拋物線般的下滑軌道, 廣告增長率從持續20年的高位跌落下來, 廣告收入大都下跌10%~30%, 不少跌幅甚至在40%以上, 平均跌幅在15%以上;同時, 報紙的年輕讀者流失, 發行市場萎縮。與報業的處境恰成對照的是, 互聯網廣告和廣播影視增長強勁, 2005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已達19億元, 比2003年增長75.9%;而2005年廣播電視的收入也增長強勁, 前三個季度全國廣播電視廣告收入已達324.41億元。電視在國內的人口覆蓋率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達到95.59%, 全國電視觀眾達12.38億人。我國廣播影視已初步形成了電影產業、電視劇產業、網絡產業和廣播電視廣告產業蓬勃發展的格局。

電影產值的增長速度也大大高于GDP增長速度, 國產電影產量再創新高, 故事片產量達260部, 年增長幅度22.6%;電影票房持續上升, 達到20億元, 年增長33%;電影投融資市場空前活躍, 多主體投資、多元化融資、多樣化經營已經開始成為電影產業的基本模式;由民營資本、海外資本參與制作的影片超過國產電影總量的75%, 合拍片數量達37部, 占電影生產總數的14%;全年電影總投資額超過16億元。另外, 2005年底中國博客規模已經達到1, 600萬人, 全球博客總規模突破1億人。這標志著博客正式從精英走向大眾, 互聯網發展到個人化時代, 并從商業化進入社會化階段。

上一篇:文化育人特色創建范文下一篇:外國奉獻詩歌朗誦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