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學與管理論文范文

2023-03-03

教學與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新形勢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高質量、高效率教學管理,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面臨的大問題。從信息化集成管理的角度,闡述信息化集成的高職教學管理的現狀,提出系統制定信息化建設規劃、改造形成集成化信息環境,以教育信息化要求進行崗位設置,全面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素養,制訂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管理制度,開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學管理流程再造等措施。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信息化集成;教學管理

基金項目: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網絡空間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管理機制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ZJB2012059)

作者簡介:李付亮,男,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副院長,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電力教育。

近年來,教育部對我國高職的管理由重點發展規模己經轉向重點提高質量,高職管理水平是辦學與培養人才質量的生命線。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大力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撐教育管理改革,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系統化、學校管理規范化。其中,加快學校管理信息化進程要建立電子校務平臺,加強教學質量監控,推動學校管理規范化與校務公開,支持學校服務與管理流程優化與再造,提升管理效率與決策水平,提高辦學效益,支撐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高職教學信息化管理包括日常教學管理、師資管理、教材管理、教研教改項目管理等各個方面,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體現高職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勢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高質量、高效率教學管理,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面臨的大問題。

一、信息化集成的高職教學管理概述

信息集成環境下高職教學管理是以整體體系的觀念,建立科學、規范、高效、穩靠的系統化教學管理信息流通、獲取與決策機制,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依據高等教育與管理思想,改變傳統的教學管理方式,對教學管理活動進行高效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提高高職的管理水平與效率,培養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信息集成環境下的具有管理手段科技化、管理體系扁平化、管理方式開放化等特點。

二、信息化集成的高職教學管理的現狀

高職信息化教學管理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結合學校的發展目標、辦學定位和社會需求,進行總體設計和系統規劃,確定建設實施方案,整合形成集成的信息化管理環境。目前,高職教學管理中日常數據處理、信息統計上報,項目申報評審對信息化管理要求越來越高。日常教學運行管理主要是采用成熟教學管理系統,如強智、青果、正方等教學管理系統;人才平評估、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設;精品課程、示范(特色)專業、基地建設等重點項目建設工作依托的是上級各類申報系統或平臺。[1]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1)沒有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建立集成教學信息管理系統,各個部門自成一體,學校沒有進行系統化性的整體建設的規劃,不利于信息共享;(2)信息的集成模式不健全,不完善,只有為數不多的部門參與執行,是局部集成運用;(3)對《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的執行監管力度不夠,技術培訓與業務指導不到位,標準滯后于信息技術發展等。[2]

三、信息化集成的高職教學管理的措施

在職業教育由傳統模式向教育信息化模式的轉化中,教學管理承載著具體的實質內容,探索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學管理原則、模式、流程和內容,思考基于教育信息化、適應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管理新思路。

(一)系統制定信息化建設規劃,改造形成集成化信息環境

依據《2006~2020國家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等政策文件,結合各學校發展規劃與教育信息化現狀,科學制定信息化建設規劃,確定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建設內容,保障措施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加大對教育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投資,加強學校的網絡化建設和多媒體教學的軟硬件建設。對現有并使用的各類系統或平臺進行有效整合。對一時無法舍棄,應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的數據格式進行編寫各類接口,消除“信息孤島”。

(二)以教育信息化要求進行崗位設置

教學管理機構需從原來按行政職能類型設崗調整為按信息節點設崗,整合校園數字平臺、頂崗實習管理系統、技能鑒定管理系統等信息化教學管理系統。設置以數字校園平臺核心的課務管理崗位、以考學練系統為核心的考務管理崗位、以學籍學歷信息管理平臺為核心的學籍管理崗位、以頂崗實習管理系統為核心的實訓管理崗位、以職業資格認證系統為核心的技能鑒定與培訓管理崗位、以教材管理系統為核心的教材管理崗位、以重點項目管理系統為核心的教研管理崗位等,以人才培養狀態數據采集平臺為核心的評建(檔案)管理崗位,在組織結構上實現了與教育信息化相匹配。

(三)全面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素養

教學管理人員是系統的操作者,是系統能否正常運行的保證,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操作能力以及計算機管理能力,對高?,F代教學管理的組織與實施是十分重要的。在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中,要做好對教學管理人員的培訓,做到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和硬件、軟件建設同步發展,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轉變管理觀念,做到人員優化、職責明確,使管理機構反應靈敏、運轉靈活、工作高效。[3]

(四)制訂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管理制度

基于教學信息化背景的教學管理的過程化、網絡化的管理新模式,從教學計劃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質量與教學評估管理、師資隊伍管理、教學基本建設管理、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管理等方面,設計出與其相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如在教學運行管理方面制定了《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基于頂崗實習管理平臺的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基于世界大學城云空間的教學檔案管理辦法》、教學質量與教學評估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教師教學工作考核辦法》、基本建設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重點項目建設管理辦法》。

(五)開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學管理流程再造

教育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管理流程與傳統流程差異較大,以促進教學信息快速傳播和有效傳播為目標,自上而下實施教學管理流程再造,在再造過程中,力求新的流程達到數據流節點與管理崗位基本吻合,以保障教育信息傳播的速度與有效性;數據傳播盡可能扁平化以提高傳播效率;流程與制度實現無縫對接,以明確管理責任,提高信息質量。如教務管理運行流程、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流程、教師教學工作考核流程、專業帶頭人聘任及考核流程、骨干教師選撥及考核流程、雙師型教師認定及考核流程、教學檔案管理流程。[4]

高職教育發展的水平最終體現在人才培養的質量上,并依附教育教學的管理水平。根據現代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高職教育教學管理需要建立在系統學、管理學、教育學與信息學的基礎上,走信息集成發展的道路。在信息化時代,教學管理改革不僅僅只是一種舉措,更是辦學效益與社會責任。信息化時代賦予了教學管理更為豐富的資源財富,信息資源的價值往往取決于重組的有效性,搞好教學管理是提高資源價值的有效途徑,合理利用巨大的社會教育資源財富是教學管理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林徐潤,孫曉華.高職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網,2013(7):59-60.

[2]沈大強.高校教育教學管理信息流的集成研究——以廣西大學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08.

[3]陳勇.淺談信息管理在高職高專教學管理中的運用與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2(4):29-30.

[4]林徐潤,孫曉華.基于流程再造理論的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8(10):32-33.

[責任編輯 李 漪]

教學與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信息技術是應用在信息加工和處理中的科學、技術與工程的訓練方法和管理技巧。信息素養是指個體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能夠有效地檢索、評估和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在我國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普及和發展信息技術教育,目的就是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以及應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撐合作學習以及終身學習的手段,為適應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中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是培養和提高青少年信息素養的主要方式。

一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教學過程是個體對信息技術工具應用能力和文化素養形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中心,教師來引導。我國目前的現狀是地域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由于對信息技術接觸的程度不一,各地區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也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我們信息技術教師能夠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與技能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提高每個學生的能力。

(一)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方法選擇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學內容是認識的客體,教學方法和手段是認識的中介,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對客體的認識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這四個要素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根據多年來教學教研經驗,總結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能保證教師傳授知識的系統性、主動性與連貫性,有利于教師掌控全局、控制課堂教學、充分利用時間。但不足之處是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培養自學習慣和獨立思考能力。

2 教練法

信息技術課堂上的教練法主要體現為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課堂練習。第二種形式:上機實踐。上機實踐若想達到理想效果,除了學生的認真態度,對老師還有幾點要求:

(1)明確上機目的與要求。上機前,教師必須事先布置好上機內容、說明目的和要求。學生應事先做好準備,以充分利用上機時間,提高上機效率。(2)精選上機內容。上機內容要根據上機目的、學生實際情況以及學習上的實際需要加以選擇。在加強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也要注意創造性練習。(3)正確的上機方法。上機練習要按照明確的步驟進行。教師要事先發給學生上機報告單,表上應有“目的要求”、“操作步驟”、“達到效果”等,要求學生上機操作的同時及時填寫。(4)加強指導。上機時,教師要有重點地進行指導,對于大部分學生不懂的問題,可由老師示范操作。(5)要對學生進行遵紀守法、愛護公物、注意公共衛生和互相協作精神的教育。上機結束后,要求學生整理機房、關閉電源,教師要做好機房安全檢查工作。

3 任務驅動教學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能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4 探究式學習教學法

探究式學習教學法也叫研究型教學法,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 合作學習教學法

合作學習教學法也稱為協作學習教學法,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這一教學法要求教師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學”為“主”,同時積極為學生創建協作學習環境。信息技術課本身是技術課,信息技術是一個大的概念,細化一下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乃是由一項項設置,一步步操作組成,很適合學生在協作學習中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創設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互助、協作式的學習環境,既解決了老師難以面面俱到的問題,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友誼,提高了學習興趣,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6 基于信息資源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軟件一般具有界面生動活潑、形式新穎、直觀效果強、個別化學習效果突出、操作性和交互性強等特點。如果教師能利用這種軟件輔助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多種感官刺激中獲得認知的意義建構。教學軟件中內容的組織方式也多種多樣,有專業公司針對某一模塊內容專門制作的學科教學軟件,如打字練習軟件、單詞學習軟件、益智游戲等;還有教材出版社制作的與教師用書配套的教學軟件等。

信息技術課本身具有技術上的優越性,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因此備受教師關注,是這一門課程常用的教學法之一。這種方法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實施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使用教學軟件,為所講授課程內容服務;其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教學軟件自主學習,教師巡回指導。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教學軟件只是教師優化教學效果的一種工具,教師只有做好充分的教學設計,才能使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充分地為教學服務。

(二)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方法的選擇原則

1 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是教學方法選擇的起始點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把總的教學目標歸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三個層面的目標相互滲透、有機聯系,共同構成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同層面信息素養的綜合提升和協調發展。

雖然教學目標是綜合性的,但就每節課的教學活動內容來說,它的目標則更為具體,可能是一項具體知識的學習,一種技能或者方法的掌握等,因此教學方法就有選擇的必要。

2 對學情的分析是教學方法選擇的關鍵

對學生知識水平差異的分析和認知結構不同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決定教學過程中的許多問題與應急措施。同時,學生過去學習的方式是否過于單調,決定了是否需要采取一些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逐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 對教學實施條件的適應性分析是教學方法選擇的基礎

教學實施條件包括課堂學習的條件與課時條件。例如,合作學習法必須有網上交流的條件;此外,課時條件也要充分考慮,一些探究式學習必須要有較充分的課時。

我們如果能根據教學方法的各項選擇原則合理、精心地選擇教學方法,我們講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二 信息技術課堂管理

作為老師,在上課以前我們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日常應該如何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良好地控制課堂秩序?怎樣營造出令人滿意的學習環境,使教師得以表現自我?

(一) 導課開講

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對如何開講多下工夫,認真琢磨。開講的每一句話都要仔細推敲,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開講”的方式多種多樣,要根據學生特點、本節課特點、結合教師自己的特點,反復斟酌、靈活運用。導課開講直接影響學生聽課的興趣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影響教學效果。有效的導課方式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二) 教學語言藝術

講課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必須全力以赴把課講好。要把課講得深入淺出、有條有理、生動形象,講課的藝術突顯在語言藝術上,教師的語言表達水平制約著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語言表達和課堂教學效果息息相關。

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規范自己的語言。要讓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教師要講究一定的上課藝術或策略,盡量讓語言準確和精煉,發出的信息十分明確,讓學生一聽就知道要怎么做;表達要清晰簡練、富有節奏,能夠正確運用不同的抑揚頓挫和高低強弱音調的技能來增強語言的表達力和感染力;要善于以表情、姿態、手勢來作為輔助手段,使自己的語言更富有感染力,使學生聽起來如沐春風。

(三) 善加利用提問功能

課堂提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之一,是提高學生課堂興趣的重要措施,是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在備課時把每節課的相關問題沒計得多姿多彩,有反饋學生們對教學內容課堂掌握情況的,也有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們創造性思考的,或者讓學生弄清楚教師所講授過的知識之間的內在關系的。教師只要在問題上精心準備,就能始終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樣有助于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四) 有清晰而易明的對策去應付緊急情況

課堂教學都是教師根據預先做好的教學設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但是,由于教學對象是思維活躍、活潑好動的中學生,而信息技術課程無論從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是靈活多變的,所以課堂上常常會出現一些教學計劃之外的突發情況。這些情況的出現,作為教師不能回避,而要解決,這就需要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在瞬間做出判斷,并想出妥善的解決辦法。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要具備這種能力,就要求教師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在精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同時也要諳熟教材教法。

(五) 作業提交與及時的評價反饋

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作出反饋,注意展示學生的作品,注意點評學生的作品。信息技術學科的作業通常是電子文稿,又由于往往一個信息技術教師任教多個班級,這都為批改作業帶來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們往往采用下課前幾分鐘巡視學生上機操作,檢查本課作業情況或抽取幾個學生的作品點評的做法。這樣做,雖然省事,但容易讓不自覺的學生鉆空子,對老師布置的作業馬虎應付。在作業設計的時候花點心思,做出特色,讓學生的作業每節課都有保留價值,也讓學生們對老師布置的作業重視且感興趣。

總之,教學方法和課堂管理問題是教師整體工作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只要教師樂意并有決心,就一定能駕馭這方面的問題。只要掌握了這些技巧,教學中的樂趣與回報就會隨之而來。唯有師生雙方都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懷有激情,而且彼此尊敬、彼此理解,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們的學習和創造性才能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教學與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飛速發展, 在國家全民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 人們自我提高、自我充電的意識也在不斷加強, “終生學習”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迫切需求。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 構建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育平臺, 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網絡教育活動促進“終生學習”就顯得十分重要。網絡教育[1]是以學習者為主的自主學習環境;它是一種新型的、開放的沒有圍墻的學校。在INTERNET環境下, 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完成任何課程的任何章節網絡化交互式教與學活動。

網絡教育需要在INTERNET上設計相對獨立的網上教學支撐系統來支持教學和管理。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作為開展網上教學的支撐基礎, 正面臨系統用戶規模與用戶需求日益增長, 網絡教育服務質量競爭的挑戰。重慶大學網絡教育學院也面臨同樣的挑戰, 隨著學院招生規模的擴大, 學院現有平臺已經不能適應學員成倍增加的需要。

二、國內外現狀綜述

目前國際市場上已經有較好的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綜合平臺, 如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開發的WEBCT (Web Source Tools) 、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學的Virtual-U, Lotus公司的learningSpace等。

在國內, 教育與技術這兩方面結合得比較好的產品有:科鍵網絡教育教育系統、網梯網絡教育平臺、、WisBank教學平臺等。

綜上所述, 我們考慮建設一套基于INTERNET能支持萬人以上大規模用戶訪問的網絡教育教學平臺。系統以學生及其活動為中心, 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功能。能實現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和系統間的無縫操作, 為學院網絡教育教學工作上臺階做好全面技術支撐工作。

三、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結構模型設計

根據網絡教育學院實際發展需要,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 以支持學生學術和非學術性活動為目的, 提供督學、導學服務, 能記錄學生形成性行為的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整體系統模型, 如圖 (4.1) 所示。系統主要分為教學管理子系統、教學子系統和資源管理子系統三大部分。

(一) 教學管理子系統。

按學生從招生錄取到畢業拿到畢業證整個過程主要有系統管理、專業教學計劃、招生管理、課程管理、教務管理到教學管理等幾大業務功能。教學管理子系統直接對學生學習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 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 因此提高教學管理的效率與質量是極其重要的。

(二) 教學子系統。

教學子系統以學生為中心, 按學生活動進行劃分, 主要包括了學習任務、課程交流答疑、學習事務、課程學習和幫助、虛擬校園文化等內容??紤]到虛擬校園文化是在學習活動及其他活動之上形成的虛擬人文環境, 應該成為學院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的重點建設目標。

(三) 資源管理子系統。

作業系統和課程資源在網絡教學中按專業、課程劃分作業題庫系統和資源管理系統, 甚至詳細到課程知識點, 能方便支持學生的學習活動。從實際需求分析中發現, 從招生錄取到畢業前學生數據都存在動態變化, 需要建立專門的學生數據庫來對學生數據進行管理和同步更新, 以保證學生數據信息的全面性、準確性、一致性和及時更新。

四、面向對象的功能模型設計

(一) 基于UML的面向對象的分析設計。

運用UML進行面向對象的系統分析設計, 使用UML建摸工具畫出系統的用例圖;勾畫系統類圖和活動圖。設計階段由結構設計和詳細設計組成。結構設計任務是定義包 (子系統) 、包間的依賴關系和主要的通信機制。包有利于描述系統的邏輯組成部分及各部分間的依賴關系。

(二) 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UML建模。

由于時間的關系, 本文僅設計了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總體的用例圖和包結構分析。

1、用例圖。

用例[2]從使用系統的角度描述系統中的信息。用例視圖是其它視圖的核心, 它的內容直接驅動其它視圖的開發。所以我們首先畫出了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的總體用例圖, 如圖4.1所示。

可以看出, 學生用戶、專業課程管理員、教學管理員、教務管理員、學習中心管理員、系統管理員和資源管理員是用戶的泛化, 學生用例包含了六個主要的方面。

2、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包結構分析。

包圖是維護和控制系統總體結構的重要建模工具。對復雜系統進行建模時, 有必要將這些元素進行分組, 即將語義相近并對基于同一變化的元素組織起來加入到同一包中, 以方便理解和處理整個模型。本文將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分為四個層次:平臺具體應用層、系統抽象應用層、業務中間件和系統軟件層。其中具體應用層分為學生具體應用層和管理員具體應用層。本文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擬基于JSP編程技術開發, 基于組件結構, 中間件[3]基于JAVA虛擬機和JAVA應用程序接口。

五、結論

本文首先綜合比較國內外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開發現狀, 針對重慶大學網絡教育網院的具體業務模式提出了以支持學生學習活動為目的, 加強學習服務、師生交互和行為過程跟蹤記錄等特點的新一代的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設計了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的整體結構模型, 并對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的UML進行建模, 設計了平臺的整體用例圖和包結構圖。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的設計開發, 始終貫穿了一個“服務”思想和理念, 它必將對學生學習支持服務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保障。

摘要: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作為網上教學的技術支撐系統, 平臺設計的質量是學院教學與管理系統穩定運行基礎, 是提高對學生和學習中心支持服務工作的技術保障。本文分析并設計了以學生為中心, 以支持學生學術和非學術性活動為目的, 能記錄學生形成性行為的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本文首先對國內外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進行了比較和綜合分析, 結合網絡教育學院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的需要, 提出重慶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框架和模型。結合學院實際業務需求進行了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的模型設計, 進行了平臺子系統的內容設計, 設計了平臺整體的系統模型和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面向對象的建模工作。

關鍵詞:網絡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系統模型,設計

參考文獻

[1] 張際平.網絡教育教育的主要特點分析, 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與應用:網絡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2.

[2] 王少鋒.面向對象技術UML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

教學與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教學慣習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而固化的行為傾向系統。作為慣習的一種,教學慣習同樣具備歷史性、自動性、創造性等特點。教學慣習普遍存在于教師教學場域內,并在給予教師本體性安全的基礎上,促進教學的順利展開,這是教學慣習的價值所在。但如若教師在教學中長期依賴教學慣習,則教師教學理性與教學個性缺失的弊端會日益顯現。為更好地發揮教學慣習價值,同時體現教師的主體性,回歸基于教學現實的創造性教學,需要教師養成與時俱進的教學態度,提高自身教學反思、判斷能力,改良學校教學制度等。

關鍵詞 慣習 教學慣習 場域 教師教學

慣習是由積淀于個人身體內的一系列歷史關系構成的,它植根于以往的經驗,漸進形成一種持續的、可轉化的性情傾向系統。教師教學慣習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生活和實踐當中,基于教學空間和背景,逐漸形成而固化的一種性情傾向系統。長期以來,這種教學慣習的存在,被作為教師面臨日常教學工作挑戰、保障教學順利進行的基本方式。但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方式等都存在較以往更大的改變,也就意味著新的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所保留的不合時宜的教學慣習,形成新的教學慣習以適應全新的時代背景。概觀當下教師教學研究,大都將教學慣習視為一種教師自身天然攜帶的神秘存在,對教學慣習的理論研究一直處于隱而不彰的狀態。雖有部分學者對教學慣習有所關注,但大都把它當做一種消極存在,進而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如何轉換或改進教學慣習上。筆者認為,研究某一主題,首先需要我們總體明晰其理論框架,在此基礎上,才能全方位辯證地認識其存在的意義及局限性。鑒于此,本文著力分析教學慣習的內涵并對其存在的必要性做出闡述,在此基礎上,詳細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提出進一步改進教學慣習的策略。

一、慣習及教學慣習內蘊闡釋

慣習也稱習性。這一術語,最早由布迪厄提出。在布迪厄看來,慣習是一種結構型塑機制,它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化塑造過程,漸次內化到個體身體中,形成自動化的、無意識的傾向,進而將其以行為人身體內部自我運作的方式展現出來以適應當下情境。用布迪厄的話來說,慣習就是生成策略的原則,這種原則能使行動者應付各種未被預見、變動不居的情境。換言之,這是一種既可以長久存在又可以隨時變更的性情傾向系統。性情傾向系統的形成,有賴于行為者早期經驗的積淀。這種積淀包括社會閱歷、個體經驗等在身體內的囤積和內化,使得個體在相應的場域內對其運用感到輕松自在,適得其所。個體本人無需經過盤算和意識化的思考,就可以據此作出恰當的行為。雖然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過程,但是個體在慣習支配下所形成的行為與此時所處的情境彼此適應,相互契合。慣習不同于我們日常提到的習慣,后者是由傳統傳遞下來的缺乏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行為方式,主要是一種延續和接受,被動地與實踐發生作用[1],具有機械性、封閉性等特點。而慣習是主動地與實踐發生作用,主動習得,從而形成一種慣性狀態并進一步作用于未來實踐。慣習作為一種逐步型塑的機制,它是一種開放的性情傾向系統,具備以下特點。

1.歷史性

慣習作為植根于歷史經驗的存在,是一種歷史產物。它是在特定的場域下,在一定社會背景和社會結構的要求下,個體能動地參與具體的實踐并積累經驗,獲得各種適應情境、解決問題的處方。通過歷史的積淀,慣習作為一種潛在的傾向系統保留在個體身體中。當面對新的情境時,通過情景的確認與分析,將歷時性的產物自動提取出來,作用于現實,從而較好地解決當下的問題。歷史性一方面保障了慣習的存在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穩定性,使得慣習具備延續與繼承的可能;另一方面,我們須明確慣習的歷史性并不等同于僵化不變的存在,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歷史進程的不斷推演以及時代背景的轉換,慣習也會存在更新變化的可能,從而表現出一定的流變性。

2.自動性

作為經由歷史沉淀而固化的潛在傾向系統,當作用于新的情境時,它是以一種“恰如其分”的姿態,理所當然地施予新情境。這種自動化,并非個體機械地套用已往經驗,而是有一個主體參與預判的過程。面對現實新的情境,主體迅速地將此情境與記憶中積淀的相似情境做比對,一旦情境契合度較高,個體將不自覺地啟動已有慣習,以應對眼前的問題,本能地服從種種歷史生成的內在法則,無需主體有意識地去思考、重構新的問題解決方案。這便構成了慣習的自動性,無需推理,以一種“理所當然,恰如其分”的形式應對著眼前的問題。

3.創造性

自動地運用慣習作用于新情境,并非意味著個體對慣習是“被動的接受者”。在布迪厄看來,“慣習”既是歷史的及現實的客觀環境向內被結構化的主觀過程,也是行動者主觀心態的向外結構化的客觀過程[2]。只是因為有了行動者,才有了行動,有了歷史,有了各種結構的維序與轉換[3]。換言之,慣習不僅自動地作用于個體,同時個體作為行動者,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景的變動性、生成性,反作用于慣習,二者互相存在于彼此的關系中。一方面,慣習受制于以往圖示及結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同時行動者具有自身的活動空間及想象力,慣習隨時根據情景的生成性與新異性獲得新的內涵與意義??梢?,慣習體現著一種遵循規范與超越規范的張力。

在厘清慣習的內涵及特點的基礎上,把握教師教學慣習,則體現了二者一般與特殊的關系。教師教學慣習是將慣習范圍進一步聚焦,鎖定在教學場域,強調在教學這一空間內,教師所形成的慣習。具體來說,它是教師在長期的工作、生活和實踐當中,在當時當地的背景下逐漸形成而固化的一種行為傾向系統。它內化為教師的一套觀念及行為結構,對教師教學起著主導作用。作為慣習的一種,教學慣習兼備慣習的特點:以已往教學經驗為依托的歷史性、教學慣習作用于教學新情境的自動性以及在適應教學情景的同時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生成性等。

二、教學慣習必要性考察

對于教學慣習必要性的考察,一方面源于其存在的廣泛性,另一方面源于教學慣習在教師教學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

首先,在布迪厄看來,社會是由無數個場域構成,而場域型塑慣習,慣習是某個場域固有的必然屬性體現在身體上的產物。社會場域的無處不在,決定了寓居其中的慣習廣泛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中。聚焦到各個領域,都有遵循其特定邏輯產生的慣習。這些慣習,使得我們一降落在那個場域內,就有了一整套可參考的假定和公理,無需刻意建構與培育。這是一種通過既定事物的自然秩序而自動發揮作用的系統。于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而言,當教師踏入學校,進入教學場域,社會上既有的關于教學的一些原理、假設、觀念等將會不自覺地進入教師的視野,從而無形地形成了教師的教學慣習。因此,從社會場域的角度看,教學慣習的存在是必然的。

其次,教學慣習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教師的教學。一方面,社會學家吉登斯曾說,“對日常慣例的保持是抗擊威脅性焦慮的重要堡壘,就此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種充滿張力的現象”[4]。站在教師的生存角度而言,通過簡單的、重復性的思維和日常慣習來應對教學生活,教師的思想隱逸于自動化的教學背后,以相對確定性的教學方式抵御外界復雜的教學環境,鑄造了教師順利教學、平穩生活的保護墻,給予教師本體性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在教學場域內,恰當的教學情境下,教師采用的教學行為具備一定程度的自動化,對大部分教學問題的處理,教師都可以自動搜索到連貫一致的解決方式,無須刻意分析與思考。一般說來,在日常的生存態度中,只要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參照圖示發揮作用,只要我們以及其他人有充分根據的經驗系統發揮作用,只要我們在這種系統的引導下所進行的各種行動和操作產生了我們所希望的結果,那么我們就始終相信這些經驗,而不會對那些我們有充分根據的經驗提出懷疑[5]??梢?,教學慣習的存在可以幫助教師在復雜的教學環境中自動化地檢索到應對技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學慣習的流弊窺探

日常教學慣習的存在使得教師得以與多樣復雜、不確定性的教學場域之間形成持久的動態平衡。然而,固化的日常教學慣習與時刻充滿變數、情景化的教學場域不可能完全合拍,自發生成的性情傾向系統與變動不居的教學情景之間存在著緊張、對立,先前經驗的優勢主導與流動著的日常世界的即時遭遇滋生著裂痕[6]。雖然教學慣習的創造性一定程度上可以適應新情境的變更,但總體而言,教學慣習仍受制于特定社會結構的大背景,創造性相對有限。如若教師的教學,長期依賴教學慣習,而缺乏主動的思考與批判,必然導致教師教學理性的缺失以及教師教學個性的丟失。

1.教師教學理性缺失

教師教學理性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學保持清醒、理智的認識。依據教學實際情況和教學基本規律,進行思考、判斷,做出合乎當下教學的抉擇。教師教學理性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對教學情景的合理判斷與定位,從而順利完成教學,另一方面,它也是教師培育學生理性精神的前提。但如若教師的教學大都是在教學慣習的引領下進行,缺乏對實際教學的思考與判斷,就會造成教師教學理性的缺位。正如里克曼所說:“我知道不能過于相信習俗和常規是我們信以為真的東西。這樣我逐漸地從謬誤中解放出來,這些謬誤遮蔽了心靈的自然之光,使我們不能聽從理性的指導?!盵7]由于教學慣習的形成得益于先前作用于教學實踐而積累的經驗,因此它主要為過往的教學服務。而面對日益更新的教學環境、面對不確定性的教學生活,先前的慣習并未適用于眼下生成的新情境。教學面對復雜的多樣化的學生群體,隨時可能出現各種與以往不同的境況。如若教師長期依賴教學慣習,缺乏對過往慣習的質疑批判、缺乏對新情境的判斷與審視,很容易產生“可重復性的理想化”的定勢。這種定勢導致教師在課堂中,完全憑借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生活習性、觀念等展開教學,依照先前慣習所形成的圖示簡單化處理各種問題。教師的質疑、批判、反思等長時間缺席,缺乏對環境的識別與判斷,導致教師逐步喪失教學理性。當下課堂中一些教師以幾十年不變的教學方式應對著日益變革的教學情景,充分展示了多年教學所型塑的慣習的影響,導致教師缺乏審視自身教學的理性。

2.教師教學個性缺席

教師的教學個性是“自我”在教學中的展現。它是教師角色與教師本人個性相互整合并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和行為的傾向性[8]。教師教學個性的存在,能有效地促進教師自身與教學活動的有機融合,從而順利完成教學。同時教師在教學生活中可以確立自身的主體意識,依據教學情景和自身實際,創造性地改造教學,從而達到不斷完善自我、充盈自身生命的目的。但如若教師在教學中,將自身個性置之度外,只是依照過往的教學經驗和對教師角色的一般定位整合教學,那么教學便抽離了教師的在場性。既有的慣習,簡化了教師對教學情景的分析與判斷,教師直接借此進行教學,缺乏對情境和自身的細致分析,導致教師無法建構適合于自身與當下教學情景的個性化教學。長此以往,教師只能結合慣習,無視教學的新穎性和自身獨特性,丟失了基于自我的教學風格,造成了教學與自我的分離。長久性地依賴慣習,教師便失去了對復雜教學環境的敏感性,只是基于教師的角色要求,日復一日地教學,成為教學中的“工具人”,教學的創造性和思想性被扼殺,教師教學個性消匿于慣常性、機械性的教學中。

四、教學慣習的突破及超越

教師的教學慣習在相對穩定的教學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給教師教學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最為基礎的本體性安全感。但對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性的開放教學環境而言,慣習會顯現出對教師創造性教學、個性化教學的鉗制與束縛。如何更好地發揮教師教學慣習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教師理智地對待教學慣習,在完全依賴與徹底摒棄之間,尋找合適的平衡點。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改造慣習,更好地克服慣習的弊端,充分發揮其教學價值。在具體的改造中,主要采取“匹配策略”和“有意失配”策略來進行,即:針對慣習存在的優勢,有意識地發展和擴大其優勢;針對其缺點與不足,采取互補性措施,使其化劣為優。

1.養成與時俱進的教學態度

教學慣習因其是對過往教學實踐的總結,指向過去的教學,具備歷史性的特點。教學作為不斷敞向未來的存在,其發展不僅要關注歷時性的教學慣習,同時也應關照即時性的教學現狀,在充分繼承過往教學慣習的基礎上,更應該結合現有的教學境遇,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教學慣習。這就要求教師轉變對教學慣習的無條件依賴,轉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慣習。首先,教師應清醒地意識到教學慣習的作用范圍。它只是對以往教學的經驗概括與總結,并非代表眼前的教學現實。因此,教師每次走上講臺,都代表教學的新生。其次,教師要正確認識教學慣習的產生機制。教學慣習長期處于不斷生成的狀態中,面對新異的教學情境,新的教學慣習會隨時產生。新的教學慣習作為固化的模式有可能暫時性地將教師的教學置于機械化的模式之中,但隨著新環境的改變,既有圖示隨時會被打破。最后,教師要養成不斷更新慣習的態度。在利用教學慣習服務于教學時,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新的慣習,在新舊慣習的不斷更替中推動教學的發展。

2.提升教師的反思、判斷能力

教學慣習的自動性導致教師面對教學環境,無意識地啟動相應的圖示應對眼前的教學。但由于教學情景的復雜性,教學中隨時面臨與先前不同的處境,此時,如若只是無意識地運用慣習,必然會降低教學效果。因此,針對教學慣習的自動性,教師應具備反思意識。首先,教師要學會質疑反思已有的教學慣習。在教學中,當教師準備沿襲慣習所形成的教學圖示及教學行為時,應反思質疑這樣的教學步驟是否符合眼下的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需要等,對比既定的圖示與眼前教學的差異,進而調整慣習。其次,教師應具備甄別和判斷的能力。教學的復雜性及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教學隨時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面臨無數次抉擇。當走出原有慣習的窠臼后,教師如何在多樣化的選擇中做出適宜的決定,以調整慣習,取決于教師良好的甄別和判斷能力。第一,教師針對現有的教學條件、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等對教學現實做一個全局性把握,準確定位當下課堂與原有慣習的契合度以及新生成的教學與原有慣習不一致的地方。第二,對新出現的不合乎慣習圖示的新異情境做出詳細分析與判斷,預設多樣化的應對圖示,形成可供選擇的多種教學方案。第三,教師依據自己的學科專業知識、教學理論知識,結合教學經驗的引導,從眾多備選中,做出課堂最優化的教學判斷。

3.改良學校教學制度

教學慣習并非全然是保守和穩定的,在新的教學情境之下,教師會有意識地觀照當下境遇,并提取現實情境與歷史情境的相似性,在此基礎上,做出符合目的的行為。但教學慣習在教師思維中長久地以圖示的形式固化下來,較為深刻。因此,教師主動結合新異環境去創造的可能性較小,同時受慣習本質的影響,其創造性空間較為有限。如若想充分地調動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必須借助外在力量的加持,突破既有慣習的思維。學校作為培育教師的場所,應鼓勵教師在教學上尋求超越。首先,建立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杜威說:“一種好制度,一定能激發好欲望,又能使人人都有表現的機會,不致互相戕害?!笨梢?,教學制度的確立,一定程度上可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積極投入到自我展現的教學活動中。因此,學校應首先以文本的形式對教師教學做出制度性規定,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大膽嘗試并將其作為評價教師教學的依據。其次,將制度化規定轉化為教學實踐。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鼓勵教師打破既有慣習,嘗試進行教學創造,并為教師提供專業化的團隊輔導。最后,教學成果定期總結發布。教師創造性的、個性化的教學探索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性材料予以整理與總結,并定期將成果發布在相關平臺,供其他教師學習,營造全校教學比拼與教學創新的文化氛圍,突破教學長期依賴慣習的桎梏。

參考文獻

[1] 和學新,武博.教師教學智慧的養成[J].教師教育學報,2014,1(01):69-75.

[2] 李偉,李潤洲.論教師文化的重塑[J].教師教育研究,2010,22(06):26-28.

[3] 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20.

[4] 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6.

[5] 衣俊卿.論中國現代化的文化阻滯力[J].學術月刊,2006(01):8-16.

[6] 柳夕浪.教學慣習·教學專業·學會教學[J].教育科學研究,2004(04):5-8.

[7] 里克曼.理性的探險[M].姚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67.

[8] 李德林.教學個性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陳國慶]

教學與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與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形式的教學模式不同,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溝通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發散性創新思維,進而提高教學的質量。本文主要闡述了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在《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課程中的應用方式及意義,為類似醫學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 思維導圖 醫學數據管理與分析

【基金項目】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2016年醫學教育研究立項課題(2016B-FF058, 2016B-JX007);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項目編號:PPZY2015A067);2015年教育研究課題(JYQ2015132);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預防醫學”品牌專業建設工程。

所謂“互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1]。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提高與自我開拓,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確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遇到的問題,據此控制教學進度,更為重要的縮短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融合了知識講授與吸收理解的過程,從而達到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目的[2]。

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導圖、腦圖、概念地圖等,是英國著名學者Tony Buzan于20世紀70代所創。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按照發散性思維的特征,將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利用圖像、顏色、線條以及符號等在各主題關鍵詞之間建立起記憶鏈接,在表現形式上其呈樹狀發散結構。思維導圖能夠充分利用人的左右腦的機能,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可視化的方法。因其符合人類大腦放射性思考的自然思考方式,以人類大腦最為熟悉且效率最高的圖像表征方式將發散性思維具體化、可視化,故在教育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已較為普遍并產生了相當積極的影響。

《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這門課程涵括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和計算機軟件等相關課程知識,將醫學研究的設計、數據收集、錄入、整理、統計分析和結果解釋等作為一個連續的過程,理論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系統、全面地進行介紹,故其所涉及的知識面繁雜,是一門系統性極強的學科。思維導圖僅用關鍵詞、圖形和連線等,可以將一節課、一個單元的知識,甚至是一本書、一門課程的知識“梳理”完整并將其“壓縮”成僅有關鍵信息及其聯系構成的一張圖,冗余信息的刪除極大地加速了信息的積累,減輕了大腦記憶的負擔。另外,因思維導圖注重呈現與核心主題有關聯的內容,對各知識點進行了有機地分層關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采用思維導圖,能使學生迅速關注并把握學習中的重難點,圍繞著核心知識點發散思維,實現各級零散知識的系統化,從而達到知識運用的融會貫通[3]。

一、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的實施步驟

在教師與學生相互熟悉的基礎上,借鑒其他學科互動式教學和思維導圖的運用經驗,結合《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的教學實踐經歷,可以從課程課堂教學前、中和后三個方面展開:

(一)利用思維導圖,進行互動式教學的課堂教學前內容準備

首先,互動式教學的基本必要前提是基礎理論知識。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畫出一張預習指導的思維導圖,然后學生以此為參考,有目標、有計劃地做好課前預習,同時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出該章節的思維導圖,圈出自身感興趣的知識點并將其反饋給授課教師,促進師生間的互動 [4]。

(二)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互動

一個完整的互動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以下5個環節,即學生分組、自選題目、互動準備、課堂互動、點評總結。

1.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這是組織互動式教學最為簡單也較為高效的一種形式。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互動式學習中,每個小組的成員6-8人比較合適。

2.自選題目:分組完成后,小組之間可以根據之前按照自己興趣設計的教案選定題目就相關問題互相交流討論。

3.互動準備: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按照自己對章節知識以及所要解決的問題的理解,繪制出思維導圖。在繪制思維導圖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積極討論,各抒己見,最終繪制出令自己滿意的學習圖。

4.課堂互動:通過要求學生在聽完教師的基本講解后,當堂進行歸納總結、繪制思維導圖并根據思維導圖闡述自己的認識,鼓勵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以進一步增強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師生雙方應尊重彼此的思想碰撞,相互配合。

5.點評總結:課堂結束后教師應對所有小組的討論結論準備及課堂互動過程進行點評總結。因此,教師的點評應當包括概括研究內容、理清研究思路、闡明正確觀點以及需進一步修改完善之處等,同時對學生的認真配合、互動熱情和探討精神應予以鼓勵或贊許。

(三)課堂教學后,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并準備下次課互動的內容

在學校里,無論什么課程,學生都會接受一次或多次的考核,即考試,學生若想順利達標甚至取得高分,就需要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回顧,也就是一個歸納總結整理的過程[5]。采用思維導圖方法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利用簡單的線條將各知識點合理串、并聯,使知識點層次分明、重難點清晰。所學知識在歸納整理的過程中就會因完整流暢的思維而實現自我內化。因此,若學生能利用思維導圖熟練掌握已學章節知識,形成創新學習思維,學生接受新知識的效率也會進一步提升。

二、討論

通過實踐,以思維導圖基礎的互動式教學在《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課程中的應用為該課程的教學帶來了眾多積極效應,主要體現為:

1.從教師角度:首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想要實現高效的互動式課堂其基本前提和保障就是進行有效的備課,而思維導圖可以利用簡單的線條將各知識點有機地串、并聯起來,直觀化的結構可以使繁瑣的知識主次層次分明,因此,若教師采用思維導圖進行備課可促進自身對教材的完整把握和理解,有效地避免授課內容的隨意性以及重難點問題的遺漏;其次,《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這門課程集合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和統計軟件等多個學科為一體,是個理論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的學科,若僅采用傳統的授-受教學方式,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一定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相反,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提倡個性化教育,重視每一位同學的獨特見解,能夠幫助教師維持較活躍的課堂氣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最后,思維導圖開放式的結構有利于知識的拓展和新舊知識的銜接,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允許學生對教師所教知識提出質疑,在某種意義上也對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應變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鞭策教師不斷學習以完善自我,做真正的榜樣。

2.從學生角度:第一,“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預習可以使自己發現舊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捷克著名教育學家Comenius如是說。故對于學生來說,有效的課前預習就是其取得良好課堂學習的重要基礎。思維導圖作為具有引導意義的一個學習工具,以圖譜的形式展現章節的知識框架,學生們在預習過程中若采用思維導圖作為向導,并通過自我學習畫出即將學習章節的思維導圖,能夠有效增強自我學習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對所學知識難易程度有初步了解進而降低認知負擔;第二,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課堂改變了學生原來機械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讓他們成為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人翁”,有效地激發起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第三,在復習階段,由于《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涉及學科較多,知識點多而雜,學生們想要順利通過考核甚至取得高分并非易事,而這時候如果應用思維導圖法幫助梳理知識點、建構知識框架,并通過課堂互動的形式進行盲點掃除的話,就能使復習效率大大提高。

總而言之,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夠成功克服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言堂”和“滿堂灌”的缺點,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生為主體的,強調師生平等交流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科學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而不僅僅機械的理論和照葫蘆畫瓢式的操作;另外,在《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的教學過程中,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能夠滿足我們一方面想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他們能發展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定華.美國布朗大學的教學特色[J].中國大學教學,2003,(2):26-28.

[2]段繼揚.創造性教學通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張豪鋒,王娟,王龍.運用思維導圖 提高學習績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5(12):13-15.

[4]郅庭瑾.從發現教學到研究性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 43-46.

[5]李兆強,蔣善利.基于思維導圖在醫藥數理統計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 2015(11):194-196.

作者簡介:

戴俊程(1983-),男,漢族,江蘇常州人,博士,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基因組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

王輝(1983-),女,漢族,河南開封人,博士,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營養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

方蕊(1994-),女,漢族,安徽安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基因組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

趙麗萍(1978-),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學。

朱猛(1989-),男,漢族,江蘇徐州人,博士,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基因組流行病學。

上一篇:青少年教育論文下一篇:發表教學類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