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

2023-03-03

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來,在線教學和慕課在我國高校得到空前普及和深入,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為維護各高校正常教學秩序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國采用“政府引導、高校主體、企業支持、社會參與”的發展方式,開展了大量的慕課建設與在線教學實踐,產生了多種創新型在線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慕課方案”和中國在線教學經驗,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推進教育公平。這些在線教學模式、方案與經驗都值得在世界上進行分享,通過開放共享實現合作共贏。

關鍵詞:在線教學;疫情;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創新;經驗

一、我國應對疫情的在線教學給高等教育帶來的變化

中國在線教學歷經20多年發展,尤其自2013年以來,伴隨“互聯網+教育”和慕課的浪潮,在線教學和慕課在各高校得到空前普及和深入,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形成了中國慕課方案,獲得了中國在線教學經驗。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高校春季學期正常教學秩序帶來極大困擾。1月27日,教育部發布《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2月4日,教育部又發出了《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1],動員高?!巴Un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以在線教學模式應對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保障學校的正常教學活動。在教育部引領下,我國眾多高校和教師紛紛行動起來,開展了全球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網絡在線教學活動。據教育部的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20年5月3日,全國1454所大學103萬名教師通過110多個在線教學平臺或網絡平臺推出4萬多門慕課,開設了1226萬門次在線課程,有23億人次學生在線學習,網絡課堂與在線教學模式來到了每個學生身邊[2]。在線教學在維護全國高校正常教學秩序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之“?!币布铀倭烁咝V泛采用在線教學的進程,給在線教學帶來了發展之“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高校的“管”和高等教育形態[2-4]。

(1)在線教學改變了高校教師的“教”。教師們變得更為投入教學,教師角色由講者轉變為導演和主播——選取適用的慕課資源、在線翻轉課堂教學、熟悉在線教學平臺、制作錄播視頻、開展遠程指導等,引領混合式課堂教學。

(2)在線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學”。學生們由被動聽課變得更為活躍主動,學生角色由聽眾轉變為演員——主動學慕課與課程視頻、熟悉在線教學平臺與工具、積極參與課堂研討、網上提交作業等,以自學、互學與群學的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在線教學改變了學校的“管”。學校更加關注全過程教學管理與服務,由教學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與支持者——與在線教學平臺企業合作、幫助教師選用慕課、培訓教師在線教學技能、實施在線教學質量督導、開展基于大數據的教學評價等,不僅在管理教學,更是在賦能和支撐著教學活動。

(4)在線教學也迅速改變了課堂與教學形態。使得傳統課堂一下子變成了云端在線課堂、在線舞臺,使得線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探究式教學與在線實驗演練的活躍課堂氛圍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線教學促進了“互聯網+教育”“智能+教育”的迅速發展。

此次在線教學不僅在應對疫情危機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更對教學模式與方法創新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在進入“互聯網+教育”的“新常態”后,將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產生革命性促進作用。

二、我國在線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實踐

近些年來,在線教學提供了互聯網的遠程可視化互動教學平臺,還促進了在線教學與在線學習、自主學習、翻轉課堂、交流與研討、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等一系列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新模式與學習新方法,給高校教學方式帶來深刻變化。尤其是,基于慕課的在線翻轉課堂和混合式協同教學模式使實體課堂教學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引領在線教學從早期基于網絡教學資源的單向廣播型網絡教學形態向基于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開放互動式線上線下混合型協同教學形態的發展。

此次疫情期間,高校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凸顯了鮮明的特點。一是政府、大學、企業三方協同配合,政府主導,高校響應,企業支持,師生參與。二是采用了多樣教學模式、多種平臺,內容豐富,覆蓋面寬,體現出平臺、工具、技術、資源、模式、內容、方法等多要素疊加的優勢。三是優質慕課在在線教學中發揮巨大作用,上千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與上萬門優質慕課資源提供了優質課程資源和混合式教學模式支持。四是師生踴躍互動,在線翻轉課堂空前活躍,師生在網絡課堂頻繁互動,學生們主動適應在線學習,問題與解答交織交融,氣氛熱烈高漲。多方面調查結果表明,此次在線教學的質量與效果令廣大高校與師生滿意或比較滿意。

此次疫情對全國高校的在線教學水平進行了一次考驗,也大規模地進行了多種在線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鮮活對比。各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點,主要采用了“MOOC、直播、錄播、遠程指導”四種基本形式[4-5],綜合運用多種平臺與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很好地支撐了春季學期教學秩序的正常進行。

各高校借助慕課平臺與慕課資源、在線教學平臺、會議系統、教學輔助工具軟件、直播與錄播工具、智慧軟件等,實現了多種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與在線課上課下教學組織形態,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組合式的在線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5]。比較典型的在線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

(1)基于MOOC/SPOC的“1+M+N”跨校協同教學模式。這是由我國創新的“基于MOOC /SPOC的‘1+M+N’跨校協同教學模式”。它通過1位名師開設優質慕課,與“M”所高校教師組成聯合課程組,以MOOC/SPOC及線上線下翻轉課堂實施協同式混合教學來完成對于大規模的“N”個學生的教學,具有鮮明的特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2)MOOC+SPOC+線上翻轉課堂。眾多MOOC主講教師、SPOC課程教師結成“網絡對子”,開展“MOOC+SPOC”線上教學,將實體課堂中的翻轉課堂教學轉移到網絡空間內進行開展,產生了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3)SPOC+線上翻轉課堂。借助于已運行多期的MOOC,在MOOC平臺上建設異步SPOC或同步SPOC,開辟網絡課堂,開展線上教學,并借助多種線上工具或平臺進行指導,實施線上翻轉課堂。

(4)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線上指導。借助前期建設的優質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進行開放共享,開展網絡教學。教師組織學生登錄課程網站進行自主性學習,構建課程知識體系,并定時組織進行集中線上指導與答疑。

(5)在線教學工具+會議系統。教師利用多種在線教學平臺、工具和系統,以在線播放PPT等形式開展在線課堂教學,實現與傳統實體課堂一致的授課。在互動交流環節,教師借助會議類系統軟件進行指導和答疑,并在課程共享空間開展課程內容遠程指導。其中,混合搭配“雨課堂/云班課/微助教/學習通/智慧樹翻轉教學空間/‘課堂派’等+騰訊會議/釘釘會議”等可以組合出多種具體模式。

(6)教學材料共享+線上指導。教師將課程的PPT、錄播視頻、電子版教學材料共享給學生進行下載學習,同時進行網絡遠程指導,幫助學生學習。對于網絡條件不理想或在線教學不充分的情況下,該模式也是一種可行的教學模式。

(7)其他在線教學形式。還有各種線上指導與師生互動的形態,支持了多種群體間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交流,例如在線討論、信息交流、輔導答疑、作業提交、課下師生與生生互動等。

三、在線教學與慕課的“中國方案”

面對互聯網引發的高等教育變革,我國高校積極應變和主動求變,通過開放共享的在線教學來推動高校教學改革,努力實現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力促進教育公平的理念。

近年來,我國采用“政府引導、高校主體、企業支持、社會參與”的方式,開展了大量的慕課建設與在線教學實踐,成效顯著,影響巨大,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慕課方案”[5-6]。其主要內涵體現在以下幾點。

(1)堅持政產學合作UGB(University-Government-Business)發展模式。政府發揮方向引領與政策導向作用,高校發揮教學改革與實施主體作用,企業發揮平臺支持與資源服務作用,師生發揮教與學的主人翁作用,采用“建用學管”結合的原則,以在線教學與慕課促進中國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質量的“變軌超車”。

(2)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學習成效驅動”原則,以在線教學與慕課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理念,確保在線教學與實際教學的質量等效與改進,促進教育改革與制度創新。

(3)堅持名校名師建設優質慕課的導向,全國高校共建優質慕課。有一批高校優秀教師作為慕課先行者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慕課建設與應用當中,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教育部認定了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291門,以精品慕課帶動在線課程與在線教學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有各類慕課4.1萬門,成為世界上建設慕課最多的國家。

(4)堅持慕課科學性與先進性、思想性與引領性,以課育人,以文化人,立標立規,建立慕課教學的質量規范、評價標準與保障機制,使大規模在線教學與慕課建設、平臺服務、推廣應用得以規范發展。

(5)堅持共建共享原則,通過UGB模式共建共享在線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最好的優質慕課,以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示范引領,以優秀教學案例促進推廣應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6)堅持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以慕課帶動高校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推動在線教學與高校教育教學融合,深化線上線下教學結合,實施翻轉課堂與混合教學方法,塑造新時代的教育教學形態。

(7)堅持跨區域跨校的慕課協同教學,創新基于慕課的“1+M+N”的多校協同教學模式,使慕課教學能夠深入高校和更好落地于課堂,解決不同地區和校際之間教育差異大的問題,促進東西部跨域跨校合作,促進教育公平。

(8)堅持構建慕課支撐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與在線教學企業建設與開放多種在線教學平臺工具與優質教學資源,不斷提供與改進在線教育服務,成為我國慕課教學實施與推廣應用的重要支撐。

(9)堅持以舉國體制加強慕課生態體系與機制建設,建立跨地區跨??鐚I的慕課聯盟及其協作共同體,共同推進慕課發展。全國性的“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聯席會”吸納了23個慕課聯盟,覆蓋全國千余所高校,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慕課共同體,發揮著重要的推動力量。

四、中國在線教學經驗分享與未來發展建議

從此次疫情應對中,我們可以化“?!睘椤皺C”,總結經驗,形成我國在線教學的“新常態”。面對未來的在線教育教學的發展,有以下建議。

(1)深刻認識推動在線教學的戰略意義。這場疫情使在線教學迅速走上高校教育教學的中心舞臺,促使高校在教育資源觀、技術素養觀、教育技術觀、發展動力觀、教育治理水平、思維類型觀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轉變,大大加速了我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應深刻認識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全新發展階段。

(2)建設體系化高質量線上課程資源。這場疫情促使1400多所高校在線開學開課,引發了對在線教學資源的巨大需求。雖然已經有了一大批國家級、省級、校級線上課程資源,但仍存在結構不夠均衡、體系不夠完整、分布不夠平衡、跨校教學協同性尚待加強等問題。需要統籌布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以及各類慕課的建設,使我國優質在線教學資源結構更合理、體系性更強、分布更均衡;應成體系建設專業核心課程群及其配套實踐教學資源,制定線上課程資源的質量標準規范,保證課程建設質量,利于在線教學資源的共享和使用。

(3)建設體系化在線教學平臺。本次疫情期間,對于在線教學平臺與工具的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各平臺功能和性能差異較大,相互之間協調不夠,還出現了網絡卡頓和教學服務問題。需要制定建設在線教學平臺的質量規范,有效引導和協調在線教學主流平臺的均衡發展,建立相對統一的功能標準和課程資源共享機制。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使一批運行穩定、資源豐富、服務及時的在線教學平臺脫穎而出。

(4)不斷完善政產學合作UGB模式。本次疫情期間,教育部與各省教育主管部門及時出臺文件引導,協調推薦一批免費在線課程教學平臺;各高校積極響應號召,大規模開展了各類在線教學工作;許多在線教育平臺和企業紛紛為疫情期間在線教學推出免費平臺工具和資源服務。應不斷完善政產學合作UGB模式,構建政府指導、高校合作、平臺競合的環境,逐步形成我國在線教學的良性發展生態體系。

(5)成體系推進高校教學管理機制改革。各高校應研究制定適應教育信息化要求的管理機制與政策,建立在線教學與線下教學相融合的教學管理體系,成體系地出臺在線教學政策措施,將在線教學轉化為教學體系的必要組成部分,探索在線教學新形態,構建在線教學新模式,建立在線教學新機制。

(6)整體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工作對所有高校教師都是一個考驗。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使用在線教學平臺、智慧教學工具以及在線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存在問題。應建立健全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機制,提升高校教師在線教學能力,建立教師信息化能力認證與考核機制。

(7)政府繼續發揮引導、支持與評價作用。我國在線教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的進一步引領,包括引導發展方向、遴選精品課程資源、制定在線教學質量標準規范、協調教學平臺與工具等。還應該把在線教學改革與使用的水平作為評價高校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以評促建,評建結合,引導和激勵高校在線教學的常態化發展。

回顧我國在線教學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引進與吸收、學習與發展、應用與再創新的過程。我國已開展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在線開放課程教學,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慕課方案和在線教學成功經驗。該“中國方案”在此次疫情期間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很多在線教學實踐經驗值得與世界各國分享。

(1)開放共享理念。開放共享是在線教學與慕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堅持開放、共享、質量、責任、愛心等核心理念,才能使在線教學不斷普及深化,深入各國高校與社會,使天下眾多師生與學習者受益。

(2)優質慕課建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以名校名師建設一大批內容先進、結構合理、教學精湛、學生樂學的精品慕課,并推出一批采用英文授課的優質慕課資源,可供世界學習者分享。

(3)學生中心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按照學生學習成效驅動的原則,組織在線翻轉課堂或混合式教學,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自學與群學的積極性和靈活性。

(4)在線教學平臺。通過各類在線教學平臺,尤其是學堂在線、愛課程平臺等在線教學國際平臺,為全世界高校和學習者提供英文與多種語言的優質課程與開放共享服務。

(5)協同教學模式。傳播我國經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在線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尤其是“基于MOOC/SPOC的‘1+M+N’跨國跨校協同教學模式”,可以幫助有關高校提高教學質量,改善世界范圍的教育不平衡狀況,促進教育公平。

(6)政產學研融合。通過跨國政產學研合作項目,推動更大范圍內的高校、在線教學企業、產業領軍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共建共享在線教學資源、推動目標導向的聯合在線教學與培訓,使更多人受益。

(7)合作共贏機制。慕課聯盟及其聯席會是推廣應用慕課與在線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在跨地域跨校之間、政產學研合作共贏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時可以引領在線教學的發展走向。

隨著疫情的過去,各高校將進入高等教育的“新常態”,“互聯網+教育”“智能+教育”等新形態將深深嵌入高校教育教學之中,并將引領在線教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斷創新,開辟在線教學未來發展與高校教育教學融合發展的新境界。中國各高校今后一個時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在線教學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提供引領性示范與借鑒。通過與各國在線教學的交流合作,可促進構建世界在線教學命運共同體,實現全球教育的合作共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教高廳〔2020〕2號)[Z]. 2020-02-04.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疫情期間全國高等學校在線教學情況[EB/OL]. (2020-05-14)[2020-07-07].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

[3] 吳巖. 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主動求變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J]. 中國大學教學,2020(4):4-16,60.

[4] 徐曉飛. 談我國在線教學的模式創新與經驗分享[EB/OL]. (2020-04-28)[2020-07-07]. http://feng.ifeng.com/c/7w0iLKl7jlM.

[5]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信息化與教學方法指導委員會. 中國高校在線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研究[R]. 2020-03-18.

[6] 中國慕課行動宣言[Z]. 中國慕課大會. 2019.

[責任編輯:余大品]

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思政教育的實質是立德樹人。本文針對醫學院校的學生,將課程思政教育和案例教學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從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發展史出發、從中國科學家故事出發、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出發、從概率統計具體知識點以及經典醫學案例等出發,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全新教學設計。

關鍵詞 課程思政 案例教學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Case Teaching about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omedical Science

ZHU Jiayan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

0引言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場深刻革命。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表示,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使其他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9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2]2020年5月,教育部頒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強調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教育。[3]本文針對醫學院校學生的特點,提出建設該門課程的新思路:從數學發展史出發、從中國科學家故事出發、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出發、從概率統計具體知識點以及經典醫學案例等出發,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以數學與中國文學等立體的、鮮活的教學方式,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回應學生疑惑,用學生們能理解并感興趣的醫學案例開展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找準合適的生長點,提升引領性、時代性與開放性;積極創造條件和學生交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引導激發他們的家國情懷,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案例教學與課程思政探索

案例教學(Case Method)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C.C.Langdell于1870年首創,隨后從美國迅速傳播到其他國家,被列為未來教學中一種成功教育方法。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引入我國。[4]案例教學最早用于醫學教學中,醫學院的教授將依據不同病癥的診斷及治療進行案例教學。案例教學需要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去思考、去創造,去探索。選擇合適的案例使得原本枯燥乏味課程變得生動活潑,促進學生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針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性質以及醫學院校學生特點,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選取與生物醫學相關的應用案例,將思政案例教學法引入到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教學中。

1.1基于HPM教育理念的課程思政案例教學

HPM是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的縮寫,源自1972年在英國??巳嘏e行的第二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上的一個工作組的貢獻。[5]本文深度挖掘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一些生物醫學案例,從數學史典故、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數學家優秀事跡等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學。

案例1:許寶騄教授是中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事業奠基人。早年在多元統計分析與統計推斷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隨后在高斯-馬爾可夫模型中方差最優估計的研究中又獲一些重大突破。1945年,他謝絕美方挽留毅然決定回到中國北大。他是一位用生命在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

案例2:陳希孺院士是中國線性回歸大樣本理論的開拓者。陳希孺院士對線性統計模型做深入系統的研究,解決了一般損失函數下M估計的強、弱相合問題。在“文革”期間,陳先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成了揭發和批斗的對象。他的身體受到摧殘,精神遭受折磨,科研也一度中斷。但他生性豁達,在逆境中能處變不驚,泰然處之,淡泊名利。陳希孺教授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提攜后學的高尚風范和人格魅力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

因此,基于HPM教育理念,將數學史作為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堂教學中,既可以讓學生更多了解一些學科前沿的知識,又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是一項具有重要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的工作。

1.2結合教學內容滲透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中有很多概念、原理、公式等,可以借助這些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讓學生懂得學好辯證法是深入理解統計概念和思想的關鍵。

案例1有些人用“水滴石穿”來形容有志者事竟成。試從概率的角度分析是否合理。

1.3結合生物醫學案例踐行課程思政理念

概率論中有兩大學派,頻率學派認為概率是一個定量;而貝葉斯學派認為概率可以是先驗的,基于人的主觀感受,在不斷對事物的認知過程中進行修正。每當獲得新的數據時,原先的分布也會隨著新信息的獲得而更新。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引用過恒寬的名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啟發學生不認死理,要根據新的事實,不斷更新個人的認知,永葆靈活性思維,做一個明智的人。

案例1新冠肺炎中的假陰性問題。

由上述結果可以看出,雖然結節病的無條件概率很低(先驗概率)為0.009,但在已有癥狀A下該人患結節病是條件概率(后驗概率)高達0.811,則應診斷為結節病。

大數據時代下貝葉斯方法面臨無限機遇與挑戰,通過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學生鉆研精神并將理論用于實踐造福社會。

1.4通過試驗教學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試驗案例:以高爾頓釘板試驗為例介紹中心極限定理。

【實驗目的】

(1)加強對正態分布的理解。

(2)了解獨立同分布的中心極限定理。

(3)掌握R在統計模擬中的應用。

【實驗要求】

(1)了解R程序文件的建立和運行,理解循環等控制語句的應用。

(2)了解R的程序設計,掌握用R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驗內容】

高爾頓釘板試驗,具體如下:自板上端放一個小球,任其自由下落。在其下落過程中,當小球碰到釘子時從左邊落下的概率為p,從右邊落下的概率為1-p,碰到下一排釘子又是如此,最后落到底板中的某一格子(設橫排共有m=20排釘子,每一排釘子等距排列,下一排每個釘子恰好在上一排兩相鄰釘子中間)。

(1)分別取p=0.15,0.5,0.85,自板上端放入n個小球,取n=5000,觀察n個小球落下后呈現的曲線(直方圖)。

(2)固定p=0.3,分別取n=1000,10000,100000,觀察小球落下后呈現的曲線的變化。

【實驗結論】(通過以上若干次試驗,同學們利用R畫圖,一起討論并總結)

(1)當取定小球數時,概率為0.5時整體圖像大致為正態分布圖,當概率小于0.5時圖像最高點向左偏移,大于0.5時向右偏移。

(2)當概率取定為0.3時,隨著小球數目的增多,圖像和正態分布圖的擬合程度越來越高,但當小球數超過10000時,變化不明顯。

中心極限定理揭示了在一定的條件下,隨機變量之和的極限分布是漸近正態分布。本試驗引導學生探索中心極限定理的本質,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中心極限定理體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規律。每個單獨的變量對變量的和起微小作用,但是這些變量之和卻呈現了很好的理論性質即漸近服從正態分布?!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每位同學都應該樹立遠大的目標,但這需要一步步堅實努力的積累。所以做任何事情不要急功近利,每天進步一點點,總有一天會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最終實現自己的遠大目標。

2小結

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教學中有效的融入課程思政與案例教學,既要追求“潤物無聲”的過程,更要追求“驚濤拍岸”的結果。堅持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形成課程思政的閉環,使立德樹人工作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基金項目:高等學校大學數學教學研究與發展中心教學改革項目“基于HPM和BOPPS的創新能力導向的概率統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CMC20190404)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領導科學,2017(02):4-5.

[2]習近平.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 [EB/OL]. http:// www.gov.cn/xinwen/ 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3]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如何進行案例教學?中國公共管理案例中心,2006-07/19.

[5]朱家硯.“醫藥數理統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2020(07): 148-149,166.

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隨著中等職業學校新輪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三貼近”的教學原則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進一步體現出了職業教育的特色。中職德育課程《經濟政治與社會》需要貼近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社會現象才能理解和運用。要求德育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改變過去傳統教材說教性、灌輸性的方式,使教學活動呈現出案例性、問題性、活動性等新特色,而案例教學法便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鞍咐虒W法”讓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思想和情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

德育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中職生的學習特點,根據教學不同階段,逐層實施方案。

一、感知階段:感知階段也稱為導入環節。教師呈現案例,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高漲的熱情。通過提供案例,將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有關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智力、情感和態度不斷發展。比如在《企業的生產與經營》一課中,教師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討論發生在大家身邊的事件。教師引入轟動全國的“大連獐子島黑天鵝事件”。那些來自獐子島地區的學生們根據家鄉企業發展出現的問題,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教師帶領大家分析現象以及背后存在的問題,共同思考獐子島漁業集團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下一步探討企業經營成功的影響因素做好鋪墊。

二、理解階段:導入新課之后,學生在感知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通過鮮活的案例引導學生把感知的內容同課程內容聯系起來,進行思維加工,形成科學的概念。學生用新獲得的知識對問題進行嘗試性分析和探討,激起思維碰撞的火花,進而強化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對所學東西達到全面、本質的認識。比如,《透視經濟現象》一課中,學生在了解了商品的概念之后,教師提供案例故事“超市里的故事”,并投放大量的案例詞匯,讓學生結合“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這一核心概念,從交換關系以及勞動產品兩大關鍵詞來對比、分辨哪些是商品,在案例情境中強化對新知識的鞏固。

三、鞏固階段:在這一階段,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內容。通過有效的案例指引,使知識牢固的保存在記憶中,使技能通過不斷的練習形成技巧。學生帶著初步獲得的理論知識,通過自主學習以及小組內討論、小組間交流和全班集體討論等形式,分析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惑,尋找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在互動中達到用“理”釋“例”和用“理”爭“疑”的目的。這對于中職生進一步學習新知識,以及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個人的收入和理財》一課中,大家在理解了我國分配制度的內容之后,比較和分析在多種分配方式中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之間的區別,作為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引入早餐店、手工作坊以及隆平高科等案例,通過分析總結按勞動成果分配一般適用于在自負盈虧的個體經濟中,而按生產要素分配多存在于合資經濟中經濟中。學生從生產經營活動所必備的各種要素出發,了解生產資料所有者憑借對其所有權參與利益分配,取得相應的報酬。

四、應用階段: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鞏固之后,需要將知識加以應用。通過案例教學,將所學內容運用于學習實踐、生活實際當中,這樣既可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又可以形成技能、技巧,培養中職生應用知識于實際的能力。在中職德育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知識,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過教學性實踐,大多采用反復練習的方法來實現。那如何在有限區域的課堂上進行練習呢?模擬案例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試驗場。比如,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一課中,在講授完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政黨制度之后,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討論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以及人民政協之間的關系。在明確然后教師提供案例:十八大之后有六個人既是全國人大代表,又是全國政協代表,同時也是共產黨員,那他們是怎么選舉產生的呢?這就需要學生在充分認識和理解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召開程序的基礎上,從時間關系以及我國重大政治決策的制定過程中,掌握人大、政協、黨代會不同的屬性和特點。通過認識我國的政治生活,進而深刻感悟人民當家作主在政治生活中的具體體現,為以后成為一個合格社會公民并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做好準備。

五、評價總結階段:教學效果如何,學生是否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成完整性的認識,需要德育教師進行課堂總結和評價。對學生掌握課程內容情況的評價和總結從本質上講是對教學活動及其效果的價值的判斷,針對課堂學習內容,教師通過引入典型案例來引導學生討論,然后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整理思維過程,指導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反思,抓住問題的本質,舉一反三,對案例的關鍵點進行系統的總結和說明。這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關鍵環節。在《承擔責任,履行義務》一課中,教師為大家講解了我國的宗教政策、宗教以及邪教區別之后,教師針對2014年發生的5.28山東省招遠市麥當勞快餐店命案引發的公眾對“全能神”這一邪教組織的強烈關注?!叭苌窠獭币约?997年在我國取締的“法輪功”邪教組織對我國社會的危害程度可見一斑。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案例,開展小組討論,如何更好的區分宗教以及邪教的本質區別,敢于同邪教分子作斗爭,做愛國守法的好公民。

六、課外延伸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既可以利用延伸部分對本課學習內容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探索,也可以對下一步將要進行的教育活動進行預習和展望。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遷移,并根據個體不同的能力水平展開不同層次的研究性學習,將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達到知行統一。這一階段,是學生實踐應用的階段,也是將現實生活中案例深化和思考的部分。比如,大家在課堂上了解了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在教學延伸環節,教師為學生們提供了近期相繼發生的我國公民在國外被殺害事件以及敘利亞難民問題,在“只有國才能有家”的大主題下,教師指導學生進一步搜集材料,探討如何更好地關注國際社會,維護國家利益,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努力。

教學過程的六個階段是一個層層遞進的有機整體。六個階段環環相扣,不斷深入,完整的體現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而案例教學法將德育課教學進行了有效串聯。

在中職德育課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案例教學法”,對于激發中職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鞏固知識經驗、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中職生德智體美的全面和諧發展?!鞍咐虒W法”是符合新課改背景下德育課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廣大中職德育教師應當在教學中積極思考,開拓創新,從學生角度出發,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商法研究所于2009年7月11—12日在北京舉辦了“全國商法教學與課程研討會”,來自全國70余所高校的商法學者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集中了以下問題的研討:商法教學的目標、理念與宏觀問題;商法課程設置、體系結構與教材建設;國外發達國家或地區商法教學的經驗及啟示;商法教學方法(包含實踐教學與考試問題)?,F將會議討論的問題述評如下:

一、法學生就業困境與商法教學改革

與會學者以親身經歷和相關數據就目前我國法學專業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發表了看法?!吨袊ㄖ伟l展報告(2009)》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11月,全國共設法學院系634所,法學本科在校生30萬人左右,法律??圃谛I_22萬多人,在校法學碩士研究生達6萬多人,博士研究生達8 500余人,法學教師達55 000余人。法學教育規模巨大,但是,學生就業率卻跌入谷底?!?009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法學專業失業人數在全部本科專業中排名第一。法學本科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的對口率僅為47%,排名倒數第二。與會代表介紹,即使一些排名比較靠前的法學院,學生就業率也很低。從整個法學課程結構看,商法課程與實踐聯系最為緊密,是學生就業最為直接的課程。但是,商法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很多,特別不能為學生的就業給予太多的幫助。對此,代表呼吁:“商法教學應當改革,從學生的就業實踐出發,對60萬在校法科學生的前途負責!”代表的呼吁構成了會議研討的主題內容之一。

二、商法教學:從學術教育向職業教育的轉向

基于法科學生的就業困境,商法教學的目的是職業教育還是學術培養?成了會議討論的又一個問題。

代表們達成的共識認為,在世界范圍內法學教育存在兩大類型:一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學術型教育,二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職業型教育。從我國法學教育的制度和教學內容看,比較偏重于學術教育,大多數在校學生是理論武裝,滿腦子是抽象的概念,缺乏實踐技能,面臨學生的就業困境,需要討論商法教學改革的走向,應從學術教育向職業教育轉向。

法學知識教育的主體是教師,法學職業教育的主體也是教師,這就要求法學教師具有法律實踐的實踐經驗、操作能力。借鑒美國高校法學院商法教授的經驗,他們大多數教授的經驗都十分豐富,或擔任過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助理,或律師事務所執業,或任職過政府法律部門的工作,他們如此斑斕的經歷證明:法學教師不能局限于課堂書本教學和學術研究。應該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近法律部門,向法律實踐者學習、研究、解決市場經濟出現的各種商事法律問題,以此重視和改變當下的法律教學狀況。

三、商法教學與國家司法考試

關于商法教學與國家司法考試的關系如何處理?在過去近10年的國家司法考試的歷史中,商法一直是重點考核內容,2000年分值達到57分,2004年和2006年的分值也達到51分。

商法教學需要重視司法考試,但是,不能為司法考試而設置內容。如果商法教學完全以司法考試內容為指揮棒,那么,商法教學就會成為應試教育。因為,學生在準備司法考試的過程中所學的應試內容,是為了臨時奏效的內容,缺乏系統性,對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幫助不大,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失去了對法學系統性理論的掌握。因此,使許多學生成了“知識單一的法條,思維僵化如同線條”的局面。如何改變這種弊端,需要根據商法的教學大綱,服從于法學人才的目標培養。

四、商法思維的培養和樹立

會上學者提出商法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商法意識”和“商法思維”。無論是職業教育還是學術教育,商法教學的初衷,應讓學生在掌握商法的基礎概念和基本制度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商法思維是有必要的。因為,商法思維的訓練,是法律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種思維模式和基本能力,也就是在裁判商事案例、化解商事法律風險時運用的思維方式。經過商法訓練的學生掌握了它,對復雜的案情事實能較好地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案。

會上也有學者認為,商法教學的核心是推廣商法解釋學,本質上仍然是學術訓練。據與會學者介紹,韓國引入美國的職業教育型的Law School制度后,商法教學也是立足法解釋學,注重應用,考試時學生還可帶法條。

五、商法總論的存廢

關于商法總論在商法教學中所占的地位,與會代表爭論比較激烈。許多代表認為,在中國的商法教學中,應當弱化商法總論。許多學校都開設商法總論課達2~3學分。目前,我國仍是無商法典的國家,商法總論應當講哪些內容是一個難題。

商行為和商主體是商法總論的基本概念,其功能和意義主要存在于商法典中。我國沒有商法典,不存在商法典法律適用的問題,商行為和商主體概念沒有實證法上的依托,在授課中進行詳細闡釋也有困難。

有學者認為:商法不能沒有總論,商法總論不需要以西方國家的商法典和商法理論為內容,我們的商法總論應當總結中國的商法經驗。會上,有的提出了“作為學科的商法”與“作為課程的商法”的區分,試圖解釋商法總論面臨的問題?!白鳛閷W科的商法”應該是開放的,其中總論是必要的;而“作為課程的商法”,則應更多地考慮法學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目標。

六、商法教學核心內容的變遷:金融法的膨脹

隨著實踐的發展,商法教學的核心內容也在變化,有些制度在退化,有些制度在膨脹。例如傳統的票據制度在日本等國已經隨交易電子化發展而萎縮,在商法教學中的地位也逐步下降,而金融法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成為統領商事活動的樞紐。

會上,有學者總結了商法及商法教學核心內容變遷的脈絡,認為商法核心內容經歷了從貿易法到企業法、再從企業法到金融法的過程。目前,即使傳統商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公司法,公司法在實踐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公司融資、公司并購等,這些都與金融法分不開。近幾年金融法的膨脹應當引起商法教學的高度重視,對金融衍生品、資產證券化、信托等重要制度應加大研究,與時俱進,充實到商法教學中。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將金融法列為商法中的核心課程,為充分反映金融危機后的最新發展,該課程又改名為金融服務法,以此統合傳統商法學中的諸多內容,觀念新穎,步伐激進,得到不少與會代表贊同。他們認為:商法課程必須大幅度地改革,改革難免遇見問題,但可以“在飛翔中保持平衡”。

七、商法案例教學的難點:案例庫

目前,與會代表一致認可案例教學對于商法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什么是案例教學?案例教學的種類,如何展開?會上介紹了各校的做法。

有的與會學者考證了美國法學教育史上案例教學的起源與功能,它們的案例教學最初是為變革學徒制式的法學教育而設的,本質上仍屬學術訓練的范疇。目前,

在我國推廣案例教學存在許多障礙。

有的學者認為,判例法國家的法學教育天生就是案例教學,法定的判例公開與編纂制度為其案例教學提供了及時而完整的資源。在英美法學院的圖書館里,可以輕易地查閱到數百年歷史中的一個偏僻的判例,而其中法官的判辭不加修整即可成為法學院案例教學的鮮活講義。中國不是判例法國家,沒有法定的判例公開與編纂制度,案例沒有一個制度化的提供者,法學教育者要系統而全面地獲取判例卻如搜集古籍一樣艱難。所以,目前,案例教學只能僅僅依賴教授個人的案例資源。

與會者建議,為了法治建設和法學教育,我國應當立法建立判例公開與編纂的法定制度。在這種制度還沒建成之前,法學教育者為了教學的需要,先整理、編纂一些典型判例,實力雄厚的法學院系也可以設立專門的商事判例研究、整理與編纂中心,以“商事判例”刊物形式,供全國的法學教育者享用。法學教育者或收集、分析司法實踐中商法疑難案件的裁判規則,把這些裁判規則體系化,吸收寫進教材。

據介紹,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已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了來自司法實踐一線的400多份商事案卷,建立了案卷庫,供商法教學使用,避免了“案例失缺”問題。

在討論中,不少學者強調,所謂案例不僅僅是司法判例,還應包括商事交易案例(即非訴案例),這樣,案例教學的涵義不是狹義的。

八、商法教材的編纂應進入“經典化時代”

商法教材的問題也是會議中引發共鳴的核心問題。目前,由于評價機制和商法研究的局限等因素,商法教材的編寫仍存在不少問題,雖然規劃和自編教材數量很大,但是深入反映商法實踐中的問題、適合于教學的教材為數較少。如果說以往的商法教材的編撰還處于“草創時代”,應在競爭和合作中,開創“經典化時代”的教材。教材的編纂需要個性化、多元化,不同于純粹的學術著作,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這方面需要借鑒國外發達國家,他國出版的經典教材生命力強,一部教材可以數十版的修訂,并不斷地補充新的內容延續使用,教材作者的名字與貢獻為各屆學生所銘記,這應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在國外,有學者以漫畫或小說的形式編寫教材,我們也不妨借鑒與嘗試。

九、多樣化的商法教學試驗

會議代表介紹了富有特色的商法教學方法:

1.商法與相鄰學科的結合授課:法科學生在經濟、財務、金融等相關領域的知識的欠缺是其就業與發展困難的一個障礙,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很多法科學生法律以外的知識儲備不夠,尤其經濟知識之匱乏令人震驚”。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與商學院正在進行相關嘗試,擬開設證券市場與證券法、商法與商業談判等跨學科課程。而對外經貿大學則一直要求學生同時掌握“法律、商貿、英語”三駕馬車,成為復合型人才。

2.“雙師教學”也是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將老師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論辯展現給學生,學生會更加立體化地理解相關問題。

十、國外商法學教育的啟示

本次會議的主辦單位為大會編譯印發了《商法教學與課程建設經典論文選(美國)》,內容選自美國《法學教育》(Legal Education)等雜志,涉及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派的法學教育思想、基于計算機的商法課程、商法法律診所、實踐性學習、維基百科與法學教育的未來、反思性的律師故事在商法教學中的運用等問題,信息量大。與會代表認為,中國商法教學面臨的問題并非獨有。從會議提供的編譯論文中可以得出,美國的現實主義法學派對法學教育特別是商法教學的改革,特別是出版的系列革命性教材,值得我們借鑒。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學者在會上介紹了英美、德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商法教學改革狀況,對會議的深入討論發揮了作用。

大家認為,這次法學教育的盛會將對全國商法教學改革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責任編輯:張冬梅]

教學與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高中歷史教學基于新高考的方向要求和學生的成長需要而確定的教學目標。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情境創設的教學方法,助力學生深度理解歷史知識,扎實歷史學科功底,從而形成學科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學情境

利用多種方式開展教學情境的創設工作,是教師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將歷史課堂變得更加生動且豐富的重要手段。為此,教師應結合個人教學經驗,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方法,來實現教學情境的創設,最終為學生構建更具體、更生動地歷史課堂。

本文以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為研究內容,探討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可以運用哪些手段來實現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希望全面培育學生歷史素養,為日后發展夯實基礎。

一、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思維性

高中歷史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客觀公正的得失觀念,可以讓學生從宏觀的自然與時間維度來思考人類的本質。這種歷史意識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點內容之一,可以讓學生對人類發展至今所擁有的一切形成充分的了解、認識,并養成傳承的能力與思維,從而共同為推動社會進步,為未來社會文明發展奉上一絲微薄之力。眾所周知,以歷史為一面鏡子,便可清楚認知自身得失,這也就意味著有效學習歷史內容,有助于學生長遠發展的思維觀念與能力,從而用于指導自身的行為舉止。為了高效培育學生歷史思維及綜合素質,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選擇“情境教學法”,帶著學生展開層層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蛘呃靡欢ǖ囊龑дZ言,激發和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主動探究,以達到啟發學生智慧、啟迪學生思維的目的,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如:在“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這一課時的教學中,可以以問題的形式來創設情境,進行氛圍渲染?!巴瑢W們都知道我們是炎黃子孫,你們知道炎黃指的是什么嗎?同學們都知道我們中華擁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你們知道中華文明的起源在哪里嗎?在文明起源之初,世界上擁有哪些國家呢?”通過類似的問題帶動,可以充分激發出學生對于即將學習內容的興趣心和求知欲。然后教師再導入課程內容:“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歷史知識,就可以解答同學的心中疑問。請同學帶著問題翻開歷史課本,穿越到我們祖先的時代?!痹趩栴}與氣氛的渲染下,學生的學習情境得到升華,思想意識得到啟發,這樣可以快速地進入到教師的教學節奏當中,且會迫不及待地聽老師的講解。

同時,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現狀控制節奏,不要一味地向學生發問,而是要為其預留足夠多的思索時間,讓學生擁有反應的時間,避免因為問題設置太多而給學生造成學習上的壓力。另一方面,教師要懂得“讓位”,給學生充分“說”的權利。如:“同學們對于我們國家歷史上,哪個朝代了解得最多或者說是最喜歡呢?”此時,就要給學生留足空間,讓學生積極發言,有的喜歡宋朝、有的喜歡唐朝、有的喜歡清朝等等。然后,請學生說說理由,最后再導入教學內容“無論同學們喜歡哪個朝代或者說是人、事、物,但對于我們國家的歷史長河來說,哪個朝代或者說哪個時期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中華兒女,都要做到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便是‘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靈活設計教學情境,足以迅速激活學生興趣,帶動其思維能力與思考能力的提升,這對于高中生的歷史觀念、歷史解釋能力和史料實證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大意義。

二、再現歷史情境強化學生的直觀性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情境創設有了更多的可能。在傳統歷史教學中,由于缺乏多媒體等科學技術的支撐,教師只能單純地依靠口述來完成教學,這便導致歷史教學課堂越來越無味,無法給學生充分的感官刺激,更激不起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學生只能靠著自己的想象和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完成相關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使得學習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同時,由于缺乏直觀的感官刺激,學生的唯物史觀等綜合素養得不到較大提升,考試之前死記硬背,考試過后不再復習便忘得一干二凈,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說十分不利。為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多媒體、網絡、微信等技術手段,幫助學生將歷史情境進行再現,給學生以更加直觀的感受,從而將每一段歷史內容都能長久地保存在學生的記憶當中。

在學習正史知識時,很多學生對于漢朝、唐朝等大一統時期的知識印象比較深刻,而對遼夏金等小的朝代相關知識總是記憶不深刻。此時,教師就應該借助多媒體,對歷史內容進行情境再現,為學生帶來更為直觀的教學體驗,助力其深刻理解所學的歷史內容。如:在“遼夏金元的統治”課程學習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這一歷史時期的影像資料,如關于西夏王朝的電視劇《賀蘭雪》、紀錄片《消失的西夏王朝》;關于遼朝的電視劇《燕云臺》;關于金的紀錄片《中國通史》中的金朝興亡等等,都可以作為情境內容為學生展示。當然,運用這種方式進行情境創設時,需要教師懂得一定的視頻剪輯知識和技術,從而將視頻內容與課本教學內容進行緊密結合。既做到節約時間成本,又要保證內容的可觀賞性,最終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覺刺激,使其對該段歷史內容擁有深刻的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多媒體進行情境創設,教師一方面要注意對視頻內容的甄別、甄選,要保證在尊重歷史客觀史實的基礎上,為學生做好解釋和解答,避免因影視導入的情境,給學生造成歷史知識的錯誤認知。另一方面,教師必須結合課本內容進行情境創設,從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綜合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將視頻影視資料中有用且符合歷史事實的內容,為學生進行傳遞,確保學生能夠擁有客觀的歷史觀念、唯物觀念,并能夠從歷史角度對自己接收到的史學知識進行正確的解釋,保證自身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三、豐富實踐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高中歷史教材中,擁有非常豐富的歷史事件和豐滿的歷史人物形象,如果單純地依靠講授式的傳統教學手段,學生是無法達到對知識內容的深入了解的,只能浮于表面。但歷史重大事件以及人物的出現,都對整個人類和社會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具有深刻的內涵和意義。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其更加深刻地領悟和感受歷史知識以及歷史的力量,則必須通過與實踐相結合,增強情境創設的實踐性,使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感知和體驗歷史事件對于當今社會的發展擁有哪些意義。

如:在“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一課時教學中,為了切實促使學生形成“家國情懷”,首先,教師就可以創設現實情境,借此組織學生親身接觸,走進地區博物館等場地,了解更多歷史物品、人物和知識,并對學生做好講解工作。其次,以分組的形式,要求學生用“筆頭”記錄所感所思,學會與同伴共同探討,彼此分享心得。最后,利用重大節日和紀念日組織學生進行以“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可以救中國”“青年學生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等為主題的實踐交流活動,從而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對相關知識進行充分理解,并加以記憶。

這種實踐情境的創設不僅需要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更需要教師對當地特有的教學資源有所了解,并結合一定的情境創設方法,讓學生的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得到極大提升。如:教師可采用對比的方式,讓新時代青年感受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吧鲜兰o初期,青年學生為了救國圖強,他們都做了哪些驚天動地的大事,當時他們的年齡幾何?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是否擁有如革命先輩們那樣的愛國熱情,如今的自己與那時的青年學生年齡相仿,但自己是否時刻以國家前途發展為己任而努力學習、奮勇拼搏了呢?”通過情境的創設,相信學生一定可以獲得更加真實的體驗感,感受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愛祖國”等素養的目的,形成“大格局”。

四、拓展音樂情境激發學生的時空感

高中歷史教學目的,不僅僅拘泥于向學生傳遞基礎知識,更在于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素養,讓學生擁有一定的時空觀念。在此基礎上,學生便可對相關事務,在一定空間及時間內形成獨特認知,打開思維方法。要知道,每一歷史事件都會在具體時間內呈現出不同現象,這也就是說僅在特定時空框架之內,學生才可準確理解歷史事件。例如:在知道特定史實和特定空間背景下,學生便可以順利地記憶歷史事件順序及具體人物和結果等,從而合理解釋每一歷史事件。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師可以利用音樂情境的創設手段,幫助學生提高時空思維和時空觀念,從而使學生對各個歷史時期擁有更加敏感的洞察力。如:在學習“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一些能夠體現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音頻,然后在課上為學生播放,讓學生聽音樂辨識朝代。如:能夠體現漢朝風格的《大風歌》、能夠體現唐朝風格的《唐宮夜宴》、能夠體現三國時期風格的《醉赤壁》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去挖掘和搜集的。音樂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時空感得到增強,更可以增添課堂上的娛樂性,確保學生牢牢記憶歷史內容,主動參與歷史課堂學習活動之中,增強學科學習成效。

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故事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多種情境創設的手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故事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師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調講解歷史故事,而不是枯燥地將歷史事件的過程、意義等進行口述,一定要做到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式的記憶和消化。而角色扮演情境,則是要求教師組織學生對特定的歷史事件進行情境再現,如:模仿演員對“鴻門宴”“黨的一大”等進行角色扮演,從而深化對某一歷史事件的印象,扎實歷史學習基礎。

結束語

無論運用何種情境創設的方法,均可以服務于歷史教學,高效培育學生歷史時空觀念及史料時政觀念等,令其形成更為精準的唯物史觀,認識到學習歷史學科的價值所在,最終可以應用自己所學的內容,合理解釋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歷史問題及歷史現象,實現學科服務于生活的目的,解決自身遇到的各種問題,能夠端正自己的價值取向等等,為日后在歷史學習方面取得更大造詣做好前期鋪墊。最終,實現個人健全人格、健康心理與思想的全面樹立。

參考文獻

[1]劉利棟.高中歷史課堂如何有效創設探究教學情境的幾點思考[J].文淵(中學版).2020.03.01

[2]郭朝燕.高中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有效教學途徑[J].人文之友.2020.05.11

[3]顧福華.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分析[J].課堂內外(高中教研).2021.01.08

[4]任欣梅.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家園情懷的培養[J].讀與寫.2021.01.45

[5]武廣蘭.關于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對策探討[J].新課程.2021.01.05

本文系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情境創設策略研究》(立項編號:FQ2020GH059)的階段性成果。

上一篇:教育教學了論文下一篇:信息化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