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學原則范文

2023-09-20

教學原則范文第1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 閱讀教學

運用原則

0035-02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處于核心和基礎地位,擔負著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任務。隨著課改的推進,廣大教師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也有不少教師對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的目的不明確,方法不恰當,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下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談談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原則及策略。

一、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文字、視頻、圖像和聲音等多種傳播手段,能夠增加課堂的信息量、優化傳播方式,有助于實現教與學更好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時應注意把握以下三點。

(一)明確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輔助地位

當前,部分教師為了把語文閱讀課上得漂漂亮亮、熱熱鬧鬧,便盡可能地展示制作華美的課件。殊不知,一節課下來學生被弄得眼花繚亂,預設的教學目標根本沒有達到。曾聽過一位教師在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新型玻璃》一課時,用多媒體展示了各種玻璃的圖片及其用途的視頻后,反復詢問學生:“夾絲網玻璃有什么特點和用途?吸熱玻璃有什么特點和用途?”課堂針對此類問題的大量探討有悖于說明文教學應以學習說明方法為主要任務的目的。這樣的課堂多媒體運用得十分精彩,卻丟失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是不可取的。語文閱讀課的目的是通過教材中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讓學生感受、領悟、積累語言材料,通過運用語言材料來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因此,信息技術的運用應立足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尋找到二者的最佳結合點,發揮信息技術在閱讀課堂中的運用實效性。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應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信息技術的運用為閱讀教學提供了諸多幫助,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幫助教學突破重難點。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重點段落是“英勇跳崖”這一部分,要讓學生通過體悟五位壯士的語言、動作、神態來感受他們熱愛祖國、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及體會人物描寫的方法。對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影片《狼牙山五壯士》的片段,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硝煙彌漫的戰場,親眼目睹五位壯士頑強殺敵、英勇跳崖的壯舉。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輕松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三)多媒體課件應少而精

一些教師在課堂上過度依賴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大量使用多媒體天花亂墜地播放圖文視聽資料。事實上,學生完全沉浸于優美的畫面、悅耳的聲音,根本不能集中精力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閱讀教學應當回歸語言文字的深入探討,多媒體課件要少而精。教師在設計和制作課件時,應注意引導學生由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過渡,但絕對不是把教師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出來。

二、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各環節中的運用策略

(一)信息技術運用于“初讀感知”環節

1.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有趣的動畫、一首動聽的兒歌,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動畫主人公松鼠和小熊的生動形象,引導學生思考:“松鼠和小熊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材選取了許多名家作品和名人故事,這些作品通常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創作而來,因年代久遠往往令學生有陌生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某位名人事跡的短片,或與課文背景相關的紀錄短片,讓學生初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使學生熟悉課文,易于與文本產生共鳴。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教師可播放有關周恩來的事跡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周恩來其人,為課文教學打下情感基礎。

3.學習生字,掃除障礙

小學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較差,而生字教學比較枯燥乏味。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刺激的情境,可以優化學生的識字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運用多媒體動畫分析生字結構、運筆示范,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識字和書寫。為了進一步鞏固識字效果,教師還可以制作動畫識字小游戲,進行“換偏旁”“加一加”“減一減”“摘蘋果”等互動教學,這能實現常規教學所達不到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運用于“品讀感悟”環節

1.渲染情境,激發美感

感受美是審美過程的起點。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更容易接受直觀的東西。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文本中的形象展現出來,能夠創設出相應的情境,幫助學生披文入境。比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展示美麗動人的秋景,讓學生領略秋天的色彩之美和豐收之美;教學《小橋流水人家》時,通過視頻將學生帶入恬靜、幽雅的江南水鄉……通過多媒體渲染情境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美感,使學生入情入境地與文本對話。

2.突出重難點,解決問題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閱讀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然而,當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時,更有利于促進重難點問題迎刃而解。如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只需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地圖,就能讓學生立刻明白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及“海防前哨”的含義;講授到“海水的顏色”這一部分時,通過多媒體展示海面、海水及海底地形剖面圖,使教學的難點問題輕松地迎刃而解。

3.品詞析句,形成技能

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教師應該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通過品詞析句提高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后,教師通過制作幾張幻燈片展示詞、句的含義、結構、異同、作用等,能讓學生進行直觀地對比,品詞析句,既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又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三)信息技術運用于“拓展升華”環節

1.加深體驗,產生共鳴

在對課文充分地品讀感悟之后,課堂教學進入了尾聲。此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與課文相關的視頻、音樂、朗誦資料等,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感受其中蘊涵的情感,能夠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整堂課充滿激情、智慧與想象。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課文《珍珠鳥》最后一個環節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視頻畫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章的意韻;接著讓學生進行想象說話,并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挖掘主旨、升華主題。

2.拓展閱讀,融合構建

拓展閱讀,就是以課文為中心,延伸閱讀相關的作品。拓展閱讀可以讓學生在知識的相互比較、補充、融合和重新構建中開拓思路、涌現創意。利用多媒體提供拓展閱讀素材,有利于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人物描寫一組〈臨死前的嚴監生〉》,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了一個愛財如命的吝嗇鬼形象。對此,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呈現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和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兩部著作中的人物描寫片段,讓學生通過對比三個不同國家的吝嗇鬼形象,體會文本刻畫人物的方法。

3.知識訓練,學以致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边@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實踐情境,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加強知識訓練。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實踐訓練項目,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課時,學習了“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方法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學生講故事比賽的視頻、校運會上的精彩場面等,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運用“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進行習作練筆,既鞏固文本知識,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總之,合理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必定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輕松愉快,從而有效地提高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

(責編 楊 春)

教學原則范文第2篇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效果是綜合多種因素形成的,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過程,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諸多要素構成的復雜過程。評價這樣一個頭緒紛雜的過程,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忽視了某些因素或片面強調某一因素,就會導致系統失去平衡,給教學造成損失。一堂教學課的課型是多樣的,因而教學方法也應是多樣的,但評價其效果應考察兩個主要原則:科學性原則和意向性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包括現代的教育思想、準確的教學目標和科學的教學過程。其基本的要求有個兩個方面:

1.必須認真按教學法規辦事,即認真執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頒布的教學常規管理條例和年度教學計劃,嚴格按照現行教學大綱的精神和教材規定的內容進行教學,做到不超不刪。

2.由于課堂教學主要是應用語言的形式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因此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從外表考察,首先表現在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對概念的講解、定義的表述、觀點的闡明、事實的引證都要措辭精當、準確無誤,切忌用日常用語代替教學專用術語,以隨舊意省略的方式代替完整的語句或遺漏命題的部分條件等違反語言科學性的現象,同時還應杜絕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廢話。

(二)評價教學課堂的科學性,還應考察一些層次更高的要求:

1.精心處理教材,善于用教材因素制造情境氛圍。

①故設陷阱,創造疑慮情境??鬃釉唬骸耙蓱],思之臺,學之始?!币蓱]是思維的先導,

在講解教材的過程中,要適當設置一些陷井,制造疑慮,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一旦陷進陷阱,然后在旁人幫助下自己努力爬出陷阱,將終生難忘。若是像教法一那樣,教師預先為之鋪上木板,雖然學生很順利地走過去了,但一旦木板被人抽走,他就非陷進去不可。

②活學活用知識,制造驚喜情境。驚喜情境對克服由于思路受阻而產生的悲觀情緒,具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尤其對鼓舞士氣,培養創造性思維能起到促進作用。

③通過遷移,制造發現情境。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學生學習活動中普遍存在遷移現象,但遷移并非總是自動實現的,教師在教授某一新知識前,要設法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尋找遷移的源泉,創設適宜的遷移情境,幫助學生發現新知識,通過同化新知識,調整、擴充和優化原有的認知結構。

2.講究課題“引入”,“點題”恰到好處,增強課題效應。

一部電影,好的開頭能一下子抓住觀眾,讓你非看不可,一節課的引入也是這樣的,對上好一節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節數學課的課題若點得適時,恰到好處,就能產生強烈的課題效應。例如講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即角邊角公理):

方案一:一開始就寫出課題,然后通過畫圖得出結論。

方案二:上課開始時,先展示一下紙剪的三角形,然后撕成下圖兩部分,再問學生:若要再剪一個與剛才一樣的三角形,怎么辦?

A.只需利用第1部分B,只需利用第2部分C,必須把1-2兩部分再拼起來。

學生稍加思考即獲得“頓悟”:只需利用第2部分。再問為什么?一般同學都能回答:一個三角形只要兩角一夾邊確定,它的形狀和大小也就固定了。這就是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角邊角公理”。至此點題并板書課題,其效果肯定比方案一好。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采取先點題后展開的手段,但教無定法,例敘、插敘和夾敘夾議等也都是常用的手法。

3.教學手段、方法必須有針對性。

任何先進的手段和成功的方法都是與教育對象緊密相連的,猶如醫治病人要“對癥下藥”,對于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方法不能一成不變。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人的思維與年齡是密切相關的,十三到十五周歲者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十五至十八周歲者,則以抽象思維為主。這樣既發揮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的優勢,又點燃了抽象思維的火苗。這說明:任何一種成功的教法都是與教學對象緊密相關的,只有針對性強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才符合科學性原則。

二、意向性原則

教學總導向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不能只是埋頭講課,而要在講課過程中密切注視著學生,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不斷培育求知欲望,這就是課堂教學的意向性原則。

首先是提倡情感教學,情感是意向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苯處煹慕虘B表情要親切和藹,要創造寬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使師生雙方均在心境愉快、情感交融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教師講課要盡量做到有生動的比喻、風趣的事例、得體的手勢、豐富的表情、幽默的語言以至高雅的笑話,教師要多聽一些相聲、多看一些小品,從中學到一些本領。

在情感教學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提倡微笑教學,微笑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給人以信心和勇氣,教師板著臉上課,不管怎么說,其效果也不會比微笑好。如果有條件,就要努力做到激情教學,教師一旦走上講臺,就要把一切拋開,立即進入角色,進行即興“表演”,說話要富有煽動性,以此牽動全班同學的心,激發其非智力因素。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適當采用教學評語,這也是意向性過程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手段。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評語代表了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認可程度,反映了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和態度。教學評語應包括學習的動機、目的、態度和學習的能力(如思路的優和劣、解題方法的簡與繁、速度的快與慢等)。教學評語一定要把握好“度”。要評而有據,言之有情,貴在恰當準確,務求適時得體,防止對自己偏愛的學生評價過高,而自己厭惡的學生評價過于嚴格。教學評語還要盡可能地帶有感情色彩,在評價學生的同時也評價教師自己,使教師與學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共同吸取失敗的教訓。

以上是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兩個主要原則,在具體操作上,必須建立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這個指標體系的確立必須具有導向性、科學性、整體性和可行性,同時所確定的指標能為教師理解和接受。在具體評價一節課時,還必須注意微觀考察與宏觀考察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否則勢必產生科學性的偏差。

教學原則范文第3篇

摘要:鑒于人類思維的共通性,作為思維關鍵載體及主要表現形式的語言,也必然帶有共性,這為漢語思維模式借用于英語教學提供了前提與基礎。在英語習得過程中,已牢固掌握的漢語思維在時刻起作用,并在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目的語的學習,英語教師應當善于借用語言的遷移規律以發揮漢語思維模式的促進功能,提高英語教學成效。

關鍵詞:漢語思維 母語 目的語 英語教學

引言

各民族之間的思維模式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個性。他們都使用語言來表達生活體驗的方式也異中有同。在英語教學中,考慮到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漢語而形成的思維習慣,學生大多會不自覺地利用漢語來理解英語、學習英語甚至是按照漢語的語法進行思維。質言之,強調漢語思維的重要性,更符合英語習得的規律,也符合思維作為主導作用這一原則。長期以來,學界及教學實踐大多關注漢語思維對英語教學的負面影響,而鮮有關注其對英語教學效果的正面影響。如何發揮漢語思維正遷移于英語教學的研究則幾近闕如,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對此探討之。

一、漢語思維模式作用于英語教學的必然性認識

漢語與英語雖然各自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但兩者存在諸多相似之處。自20世紀60年代來,伴隨學界對目的語英語習得研究的逐步深入,人類對于母語的負遷移、干擾作用有了新看法。Hockett在分析了世界上各種語言之后,列舉出各門語言之間存有的16種共同點,如語言的抽象性、語言的創造性及語言的表意功能,等等。[1]而Ellis則指明,幾乎所有的語言之間皆普遍存有共通的核心規則。[2]馬克思也認為,語言是展現思維的直接現實。盡管世界上存有的各種語言門類眾多,但基于人類思維的共通性,作為思維關鍵載體及主要表現形式的語言,也必然帶有共性。語言的“普遍現象”關涉所有語法的組成部分,也關涉這些語言之間的共同關系,還關涉語法規則的體現形式。這些規則即構成了所謂的“普通語法”,也就是人類每門語言語法的根基。

漢語與英語雖然各自屬于不同的語系,兩門語言的發展歷程及文化含蘊也差別較大,然而通過研究這兩門語言的普遍現象則仍然發現,漢語與英語這兩門語言存有多處共同點:首先,是語義的普遍現象。對于同一物品,同一動作,同一過程都可以在另一語言找到對應表達或名稱。其次,這兩門語言皆具有一定數量的、帶有某種相同語音特征的如包括多個元音、輔音的離散音段。再次,兩門語言的語法高度相似,都有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等此類劃分,而句子的主要成分也是按“主語+謂語+賓語”等的結構來劃分,也都有各自的構詞規則及造句規則。此外,也都有如表達不同時間概念,傳達或肯定、或否定、或疑問、或命令語氣的通常表達方式。最后,這兩門語言皆通過運用一定的離散語音來遣詞造句,從而生成表達不同語義的句子。對于英、漢這兩門語言之間共通性的深度認知,徹底顛覆了母語思維對于二語習得的負遷移、干擾作用這種較為片面的傳統認識。在充分肯定漢語思維模式對于英語教學的正面效應后,也為創新英語教學提供了新視角。

二、漢語思維模式對英語教學的遷移表現

漢語教學中所習得的漢語思維對于學習、掌握英語教學中的內容有較大助推作用。就生活于中國的外語學習者來說,其自幼生活于漢語這一語言環境中,無疑漢語對于其語言結構的影響根深蒂固,對于漢語的反應則無疑處于首位。因此,對于剛接觸英語的初步學習者而言,他們對于英語這門語言的知識結構、語法規則尤為陌生,對于英語國家的社會風土人情、文化習俗、思維模式及語言表達習慣皆知之甚少,若想借助英語來傳遞某種情緒、思想,順利通過英語來開展語言交流,多次使用漢語思維是不可避免。即使是對于掌握了一定英語水平的外語學習者,其在使用英語開展語言溝通時,也會不自覺地借助漢語思維。這種情況在英語寫作、英語口頭表達的過程中則更為明顯。

此外,在學習英語這門外語過程中,在無自然語言環境時,英語學習者經常使用翻譯法并且用漢語作為中介,其思維習慣是:將所學的英文知識先翻譯為漢語,再通過漢語思維來理解,從而達到語碼轉換的目的。若不經過此轉換過程,其大抵認為所學英文知識不牢固。而采用此種方式學習外語,較難擺脫母語思維的影響而直接借用英語思維。誠然,在某些語言環境、特定場景,英語學習者也常有借用英語思維,不過這種思維的借用是短暫、暫時而又帶有偶發性,無法等同于實質意義上真正的英語思維。

三、漢語思維模式提升英語教學效果的路徑探索

從上述可知,漢語思維乃英語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要件和必要工具。英語教師應當善于借用語言的遷移規律以啟發學生思維。在英語習得過程中,已牢固掌握的漢語思維在時刻起作用而影響著目的語的學習,這種影響也就是所謂的“語言遷移”的表現。遷移現象和思維的概括性存有較為密切的聯系。發揮好語言遷移規律,是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及學習效率的重要工具。英語教師及學生應當充分利用母語的正遷移作用,盡量減少漢語的負遷移影響。而為確保這點,則應關注這兩門語言的差異及相通之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對比能力及分析能力,以最大限度發揮漢語的正遷移作用。

過去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普遍過多關注漢語的負遷移,甚少考慮語言之間的共通性,也鮮有思考如何利用漢語的正遷移及語言之間的共性以促進外語的習得,從而提高英語教學成效。從現狀看,英語學習多數是在正式場合(課堂學習)進行,除卻在國外求學、生活或在某種特定語境,英語課堂之外較少有使用英語的場合,接觸英語的機會尤為有限,故而英語技能、英語習慣的養成缺乏各種條件如時間、空間的充分保證,而漢語作為語言交流工具又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英語學習者的思想及其言行。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如若漠視或不重視這一基本事實,則難以取得較好的英語教學成效。英語如何有效發揮漢語思維模式的正面作用,是提高英語學習效率的關鍵點。

雖然漢語的遷移這種現象較為復雜,但其有規律可循,也會因各異的學習主體、各異的學習環境及學習階段而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然而無論是哪種表現形式,漢語思維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皆不應被片面視為阻礙角色。如若借用得當,則可使得英語教學成效事半功倍。漢語思維作為一種不同忽視的學習基礎,亦作為一種待有效開發利用的資源。漢語思維是英語學習者的大腦中已存在的“語言庫存”,其得以助推英語學習主體梳理將獲得的目的語輸入,并促使英語學習者對目的語的使用達到最高水平。借助漢語思維有利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掌握英語教學內容。然而,目的語的學習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在何種語境下、以何種方式從而順勢發揮漢語的正遷移作用,一方面取決于漢語和英語這兩者的語言特征,也受語言學習的具體階段、語言采用的類型等決定。

曾有學者發文,認為在母語非英語國家廣泛使用全英授課不盡現實,因為英語的教學無須也無法排斥漢語的影響,故而建議應當停止采用全英教學方式。[3]對此,筆者認為,第一,漢語本身可作為英語學習者擁有的“先天學習資源”,在英語學習者接收另一門語言信息時,必然會與自身熟悉的母語漢語發生某種聯系或對母語、目的語進行比較。例如,我們常??吹揭恍┯⒄Z學習者在學習英語單詞時,用中文表達法備注該單詞以促進記憶。即便這樣的做法不予提倡,然而這種方式明顯解釋了學習英語的過程必然是與漢語直接掛鉤的過程,借助漢語思維進行聯想、促進記憶是普遍、客觀存在的事實。建議英語學習者對英語和漢語進行較為全面的科學對比,特別是當學習主體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碰到中西文化習俗差異時,這種有針對性的對比有助于加深其理解。第二,考慮英語教師(非外籍教師)在與英語學習者具有相同的語音文化背景,使用共同的母語,容易引起兩者情感上及文化上的認同,為進一步的交流奠定基礎。此外,英語非外籍教師則更容易發現英語學習者常犯的語言誤區,從而有針對性糾正學習者的錯誤并幫助其調整學習方法及學習內容。[4]

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克服漢語思維的負面影響而發揮其正面作用,將已基本掌握的漢語思維作為目的語學習的資源,進而有意識地重點開發、利用好這種語言優勢,從而擴展漢語的正遷移。尤其是對于英語課時非常有限、課后練習機會相當不足的英語教學而言,則更應當重視發揮漢語思維的正面影響。而漢語思維的正面作用,則在于其可利用屬性上,也取決于英語教師如何對之進行有目的、有意識地開發。開發的前提是應明晰借用漢語思維的機理、如何借用、以何種方式、于哪個學習階段,才能避免因借用不當而導致負面影響。

結語

總之,思維與語言相互影響。在英語習得過程中,已牢固掌握的漢語思維在時刻起作用而影響著目的語的學習,英語教師應當善于借用語言的遷移規律以發揮漢語思維模式的促進功能,提高英語教學成效,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語

參考文獻

[1]郝建軍.漢語教學對高校英語教學創新的啟示[J].語文建設,2015(05).

[2]賴妍莉,謝敏.英語教學中漢語教學遷移機制探微[J].語文建設,2015(05).

[3]周和松.漢語思維對中學英語教學的負面影響之探索[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07).

[4]許騰.淺析英語教學中的漢語文化滲透[J].語文建設,2014(02).

教學原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在實施差異教學法的過程中要正視學生各方面存在差異,認清差異,尊重差異,依據園材施教的原則,并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關鍵詞 尊重;差異

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許多教育工作者對于客觀存在的學生個體差異及自我效能感的問題十分關注。無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在教學第一線的實踐工作者,都在為解決因學生存在差異,不能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素質教育既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素質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時又看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教師要了解學生,洞察學生的心靈與秉賦,從學生智力發展的潛在性出發,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做到知人善教,進行差異教學。在實施差異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然后將學生分層,通過設立多層次教學目標,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來滿足各類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而發揮各自的優勢特長,使每位學生得到個性上的充分發展,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差異教學法提出的背景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無類”的觀點。但事實上,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每個人都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心理世界”,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不盡相同,各有側重。而重視學生的特性和培養具有個性的人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出發點,進而促進學生全面而又有個性的發展。

從1999年以來,我國普通高校(特別是高師院校)連續大幅度擴大招生規模,其中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個體差異較大。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在學習習慣、行為方式、思維品質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表現在學習需求和能力發展上也不盡一致。然而,傳統教育所實施的“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大一統”的教學進度和“同一標準”的教學評價卻無視學生個性差異對教學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飽”、“吃不了”、“吃不好”的現象隨處可見。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所以在教學中就應該有針對性采取一些方法,盡可能的平衡每一個同學。而差異教學就是在班級體教學中立足于學生個性的差異,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

二、差異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差異教學法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做到知人善教。

每個學生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致使學生的智力發展各有特色?!安町惤虒W法”是一種人性化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優勢,分別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從而讓學生自主學習,呈現出殊途同歸的特殊效果,達到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教學目的。

差異教學法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可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如果學生有強烈的學習熱情,就會興趣高漲,不知疲倦地學習;如果學生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刻苦努力,鍥而不舍。因此,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實行差異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

三 運用差異教學法必須做到

第一,承認差異、認清差異。

英國教育大臣在評價中國的教育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式的教育,的確使平民得到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但同時也失去了千千萬萬個丘吉爾?!笨傊?,只有正視學生的差異,才能避免失去千萬個丘吉爾。只有正視學生差異,才能使各類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適應新的國際人才競爭,才能使我國真正成為人才濟濟、壘面發展、充滿活力的國家。

任何兩個個體之間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進行差異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清楚學生們的“差異”所在,也就是確定不同學生在學習面前的主要障礙都有哪些。有的學生可能是基礎差或者知識結構不合理所導致的學習狀況不理想,有的可能是因為學習方法不當而總是事倍功半;還有的可能是因為自身的興趣不足、學習情緒消極、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導致學習起來困難重重;甚至有些學生是因為人際關系等其他客觀因素對其心理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到學習成績。

教師需認清學生的“差異”,以學生的差異為基礎,制定差異的目標,實施差異的計劃,通過差異的教學程序實現有效的解決學生的整體學習問題和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整體提升的共性目標。

第二,尊重差異、發揮個性。

1 尊重學生的性格差異。對待同一現實,學生所持的態度和采取的行為方式是不同的,這就是性格差異。對于不同的評價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的差異。在數學領域,這種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在評價中,我們應尊重學生的性格差異,采用多元的評價標準,讓學生的個性得以發揮,讓數學課堂呈現豐富多彩的格局。

2 尊重學生的興趣差異。為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必須重視學生的個性興趣差異,激發其興趣,發揮其潛力,并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比如對于愛唱愛跳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可在適當的時間組織一場演唱會,或演奏會,或歌舞表演等等。喜愛服飾的學生,可組織服裝模特表演比賽。喜好書法繪畫的學生,可組織他們開展書法或繪畫作品展出。喜歡旅游的同學,可組織他們進行鄉土歷史的調查,摸清家鄉有多少值得保護的古橋、古廟、古塔、古墓、古居的情況。愛辯論的學生,可組織辯論賽??傊迅鞣N有興趣特長的學生培養、選拔出來后,還應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能力?,F代社會注重互相學習和團結協作,這種優秀品質應在學生時代就逐步養成。

3 尊重學生的能力差異。學生能力的差異是十分顯著。如在學生中不難找到“五音不全”者與原唱音樂創造者。數學神童與語音不全者等等。對于這類學生的教學,若過分強調劣勢的訓練,可能會使他們的興趣與熱情消耗殆盡。這時,教師就要努力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獲得創新性的發展。實行分組教學把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分配到能力較強的小組中,每個小組成員不但要自己要學好,還要幫助其他同學學習,讓他們知道只有壘組成員都成功,自己才算成功。在學生分組實踐中,對每個學生,教師都要以愛動其心,熱愛、關心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差”生,只有對每個學生都有誠摯的愛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而融洽的師生關系是使差異教學成功的思想基礎和前提條件。

當然,學生的差異從多個維度來看,還有許多,如性別差異、地區差異等,在教學與評價中也應引起我們重視,也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傊?,如果我們的教學能夠改變拘泥、刻板、單調、僵化的狀況,走上人性化、個性化、生活化的軌道,對于整個素質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整個教育理念和思路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師的角色已經并正在發生著質的轉變,其教學方式也從標準化、單一化的知識灌輸向人性化、多元化的引導教學轉變。教師在真正了解到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后,開展靈活多樣的、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從而實現了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在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下,充分合理的運用能夠讓學生在不同層次都得到發展和提高的差異教學法,對于促進教育教學的和諧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學原則范文第5篇

一、借助文本,口吐蓮花處處香;

二、馳騁想象,深思熟慮筆生花;

三、吟誦詩歌,水到渠成情自成;

四、回歸生活,躬身此事活水來。第三,力求創新。教學論文的創新,選材與眾不同。應是題目新,觀點新,話題新,構思新。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如:《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現象及對策》(話題新);《巧設語文教學中的導語、過渡語、結語》(從不同文題和年段、不同文本內容和結構、中心等設計導語、過渡語、結語。這就是話題新);《為學深知書有味——再品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一是取景新雅;二是表達匠心;三是用詞考究;四是一語雙關。這就是題目新、觀點新);《有效課堂評價語言的四個“度”》(

一、把握課堂評價語言的角度;

二、掌握課堂評價語言的尺度;

三、拓展課堂評價語言的廣度;

四、挖掘課堂評價語言的深度)(這就是題目新、觀點新、話題新);《編演“課本劇”,煥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

一、讀懂課文,挖掘“劇”點;

二、改文為戲,巧編劇情;

三、研讀劇本,以演導讀;

四、讀演結合,品悟文本;

五、悟文評戲,回戲扣文)(這就是題目新,話題新,構思新)等。

教學原則范文第6篇

1 體育教學評價原則概述

體育教學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 是一般評價活動在體育領域的具體表現。它是以既定體育教育目標為依據, 運用有效的評價技術和手段, 對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測量、分析、比較, 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2]。

體育教學評價的原則是指在體育教學評價中所體現的特定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支配或決定著體育教學評價的具體措施與操作方向。

2 新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原則

新體育課程通過教學落實新課程標準, 對體育教師教學起到導向、調控、創新的作用。以人為本, 為了一切學生, 為了學生的一切, 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服務,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等等, 都是新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原則建構的目標和歸宿。因此, 為了讓“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落到實處, 為了讓新體育課程評價對學生的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完全可以以此目標為依據, 結合其他相關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構建新體育課程教學評價的以下五大原則。

2.1 目標性原則

目標是評價的重要依據, 評價是對目標實現情況的檢查、鑒定和總結, 為目標的調整、改進和提高提供反饋。體育教學評價應以促進對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促進學習、改進教學為目的[3]??梢? 目標性原則是指把預定目標作為評價的標準, 發揮目標的導向性作用, 追求評價的客觀化與科學化。這里的預定目標就是《體育 (與健康) 課程標準》 (以下簡稱《課程標準》) 所規定的具體目標。體育教學評價首先必須以《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為依據, 否則就會失去評價的方向與意義。

新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首先必須以目標性原則為第一原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評價過程中不能過分追求“量化”, 這樣會把體育教師與學生客體化、簡單化, 容易忽略教師與學生行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不可預測性, 也容易忽略體育活動過程中人的情意表現等高級心理活動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必須要運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

2.2 發展性原則

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主要是通過標準的運動技能和體適能測試、書面測驗、教師觀察等手段, 然后綜合這些測驗結果來決定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用統一的標準要求全體學生、對學生進行橫向比較并獎勵少數優秀者的評價是具有明顯的終結性評價持征, 而且在性質上經常是人為的將運動技能分離開來進行評價。

新體育課程提出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理念是發展性原則的依據。教學評價應該強調根據努力水平, 而不是根據結果進行獎勵, 這是因為:體育教學的目標是使人形成一種伴人一生的體育活動方式, 強調的是體育知識和能力的獲得, 以及體育習慣的養成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等等[4]。如果只關注評價的鑒定與證明功能, 忽視反饋與發展功能, 不利于激發運動天賦較差但是學習非常努力的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只重視評價學生的體能和運動技能, 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做法, 可能會導致體育教師在新體育課上仍然對一些考核項目進行“課課練”[5]??梢? 發展性原則的價值體現在:對體育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 不僅僅要反映當前體育教學活動對學生身心施加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 要著眼于學生體育學習的過程, 著眼于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著眼于體育品質和健全人格的發展等等。

提出發展性原則的依據是:交往——發展性評價理論、《綱要》和《課程標準》的精神。它的基本要求是:新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應該有利于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為了更好地施行發展性原則, 需要樹立新的體育教學評價觀。首先應該確立“評價是促進”的理念, 即把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學評價的最高追求;其次應該確立“評價是服務”的理念, 即視評價為教學的具體工具和手段, 發揮其服務于體育課程改革的健康發展的作用;最后應該確立“發展性眼光”的理念, 即要求在評價過程中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評價的結論, 反對用僵化的、靜止的觀點來看待和評價等。正如斯塔夫比姆所說, 評價的最重要意圖不是為了證明, 而是為了診斷和改進。

2.3 主體性原則

評價主體是指具備一定評價技能、能夠實際參加評價活動的人, 包括教師、學生和家長等等。主體性原則是指, 在新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中, 應該體現評價者激發被評價者進行自我發展的原則。此原則的目的是要尊重被評價對象的個性特點, 重視被評價者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在這種評價情境中, 要求不論評價者還是被評價者, 不論體育教師還是學生, 都是平等的主體, 他們在評價過程中應該是一種“交互主體性”的關系。

可見, 主體性原則要求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學生與教師等的積極互動, 評價過程是一種民主參與、協商和交往的過程。所以, 價值多元、尊重差異就成為主體性原則的基本特征。正如斯塔弗爾比姆所說, 教育是個人自我實現的過程, 用統一的模式去統一個人的發展, 去評價教育、教學的結果是不恰當的[6]。毫無疑問, 這種評價原則體現了新體育課程評價的時代精神。新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應有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 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

2.4 多元性原則

多元性原則的理論依據是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最重要的精神在于:尊重個別差異、激發潛能 (這也應該是教育的本質所在) 。因此,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 應該從不同方面和角度探試學生的潛在能力。另外,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論也認為, 個體行為的外部結果可以部分地影響或決定著他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反應等等[7]。所以, 體育教學評價不能停留在體育學習結果上, 而要更進一步促進學習, 提供教學進展的信息, 然而, 多年以來, 我們的評價一直側重于運動技能的評定, 忽略其他領域的測評??梢? 此原則能夠體現新體育課程教學評價追求教育民主、尊重個體差異和個人價值的時代精神。

多元性原則主要體現為以下3個方面: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由上述的主體性原則可以得知主體的多元化體現在互相評價、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等方面??梢酝ㄟ^運動技術考核、生理負荷測量、心理量表運用等來實現。二是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我國傳統的體育課程對學生體育學習的評價基本上局限于體能和運動技能的評定, 《課程標準》則十分重視對學生體育學習的多元評價, 強調在評價體能和運動技能的同時更重視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意表現、合作精神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三是評價方法的多元化。例如, 可以通過評語式評價與等級制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絕對性評價與相對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以及計算機評價的運用等方法來體現多元性原則[8]。所以, 多元性原則指導下的評價工具和方法的多樣化, 克服了傳統書面筆試、體能測試和技術技能測驗的局限性, 使得體育教學評價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學生體育學習的情況。

2.5 元評價原則

元評價是采用統計或其他方法來估計評價的偏差對評價結論的影響, 即對評價的再評價。元評價的提出是評價理論發展的新課題, 也是教育評價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按照庫克 (Cook) 和格魯德 (Gruder) 的觀點, 任何一個評估要經得起推敲, 就必須經過元評價。即要通過不同方式來考察評價方案的可行性, 評價技術的可操作性以及能否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處理等等。但在許多體育教學評價方案研究中由于對元評價缺乏認識基礎, 導致難以展開, 很少見到元評價的影子, 這是評價體系不全不深不細不夠科學的表現。

長期以來, 學校體育界存在把達標測試等同于評價。用簡單的達標成績作為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 如果不對此類評價結果進行必要的評價和分析的話, 將無法有效發揮評價的應有功能和價值;另外還有一種印象, 就是幾乎所有的體育教育實驗都是成功的, 聽不到也看不到失敗的例子。當然, 也看到眾多教改實驗成果曇花一現, 未得到應有的推廣或改進, 實屬一種浪費。究其原因, 與這些實驗未得到適當的元評價不無關系。因此, 隨著評價實踐的不斷深化, 元評價將愈來愈顯得重要, 所以我們有必要提高對體育教學元評價重要性的認識, 加強對其進行研究和運用[9]。只有這樣, 才能真正地實現評價方案中的評價對象明確, 評價目的正確, 評價標準合理, 權重分配恰當, 評價工作計劃周密得當, 量表科學并易操作等等。

3 結語

以上僅從五個方面對新體育課程教學評價的原則進行了分析, 除此之外,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 還應該有其他原則等等。需要說明的是, 在新體育課程的實際教學評價過程中, 上述幾條原則不是孤立分割的, 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 應該綜合運用。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 只有認真遵循這些原則, 才能使評價工作得到順利、有效地宣揚, 才能使評價功能得到真正的加強, 才能使新體育課程改革得到進一步的發揚, 才能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盡快輝煌。

摘要:針對新體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教學評價難以操作的問題, 重點從教學評價原則的角度去解決, 提出了目標性原則、發展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多元性原則和元評價原則等并結合實踐操作進行了系統論證。

關鍵詞:體育,教學評價,原則

參考文獻

[1] 張洪潭.技術健身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2] 張繼生, 楊麟.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現狀及改進方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6.

[3] 劉剛.對體育教育評價的思考與前瞻[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2, 28 (4) :29~32.

[4] 張建華, 楊鐵黎, 殷恒嬋.從美、日兩國體育教學評價的發展看我國體育教學評價改革[J].中國體育科技, 2001, 37 (11) :25.

[5] 汪曉贊, 季瀏.中小學體育新課程學習評價[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6] 汪曉贊, 等, 如何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J].中國學校體育, 2003 (3) .

[7] 皮連生.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實行) 的心理學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新的一年新的起點范文下一篇:凄凄不似向前聲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