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護理專業學術論文范文

2023-03-20

護理專業學術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本科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影響因素

多元文化護理由美國護理學家M. Leininger在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要求護士在提供服務時考慮到病人的文化、種族、價值觀等差異[1],也就是基于病人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信仰和生活方式,提供有意義的、有益的和令人滿意的護理服務[2]。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不同文化的溝通交流日益密切,要求護士在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服務對象時,能夠提供文化適應性護理。護理專業本科生作為未來護理隊伍的新生力量,需要具備多元文化護理能力。本研究以即將進入臨床實習的本科護生為對象,評估其多元文化護理能力水平,分析影響因素,為教育工作者開展多元文化護理教學提供參考。

一、對象與方法

采用分層抽樣,抽取昆明醫科大學2016級護理專業本科生360名,其中普通本科1-6班每班30例,共180例,專升本7-9班每班60例,共180例。以能正確理解問卷內容且自愿接受調查者為納入標準,排除已經參加過預調查者。發放問卷360份,回收352份,回收率97.8%,其中有效問卷342份,有效率95%。

研究工具:1. 一般資料問卷:經查閱文獻和咨詢專家自行設計而成,內容包括護生類型、性別、年齡、選擇就讀護理專業的原因、目前對護理專業的感興趣程度等20項;2. 本科準護士多元文化護理能力評估量表:許爾善編制,包括5個維度(文化認知、文化態度、文化知識、文化技能、文化互動)、49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完全不贊同到完全贊同計為1-5分),所有條目均正向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多元文化護理能力越好,該量表專家總體權威系數0.79,總量表與分量表 Cronbach's α系數為0.817~0.958[3]。本研究預調查顯示總量表與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85~0.938。

資料收集:問卷發放前向研究對象說明本次調查目的與意義,取得知情同意后向其說明填寫要求和注意事項,填寫完畢當場收回。

數據處理:Excel軟件雙人錄入,SPSS21.0 軟件數據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進行組間比較。

二、結果

342名本科護生中,男24人,女318人;年齡20~24歲,平均21.67±0.98歲;普通本科護生167人,專升本護生175人;漢族275人,少數民族67人;來自少數民族聚集地66人,一般地區276人;無宗教信仰327人,有宗教信仰15人;高中階段為文科生131人,理科生211人;選擇就讀護理專業的原因為調劑32人,他人建議60人,父母建議104人,自己決定146人;目前對護理專業的感興趣程度為不感興趣26人,一般213人,比較感興趣90人,非常感興趣13人;沒有通過CET-4為246人,通過CET-4為96人;在大學期間沒有擔任過學生干部189人,擔任過學生干部153人;有過畢業實習經歷175人,無畢業實習經歷167人;無假期見習經歷27人,有假期見習經歷315人;無外地就醫經歷263人,有外地就醫經歷79人;無陪伴家人外地就醫經歷243人,有陪伴家人外地就醫經歷99人;無出國旅游經歷322人,有出國旅游經歷20人;無出國學習經歷333人,有出國學習經歷9人;沒有學習過專業英語課程87人,學習過專業英語課程255人;沒有參加過文化護理相關課程的學習或培訓114人,參加過文化護理相關課程的學習或培訓228人;對自己溝通能力評價為較差22人,一般215人,好105人。

本科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得分情況:文化態度均分4.35±0.62,文化認知均分4.28±0.60,文化互動均分4.18±0.58,文化技能均分4.18±0.61,文化知識均分3.98±0.56,文化能力總均分4.12±0.49。

以多元文化護理能力總均分為因變量,以護生類型、性別、年齡、選擇就讀護理專業的原因、目前對護理專業的感興趣程度等20項為自變量進行統計分析,顯示專升本、自己選擇就讀護理專業、對護理專業非常感興趣、有過畢業實習經歷、對自己溝通能力評價好的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較強,見表1。

三、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科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水平總均分為4.12±0.49,經百分制轉換后為78.00±12.25分,僅為中等水平,與錢嘉璐等[4-6]的研究結果一致,各維度均分從高到低依次為文化態度(4.35±0.62)、文化認知(4.28±0.60)、文化互動(4.18±0.58)、文化技能(4.18±0.61)、文化知識(3.98±0.56)。

影響本科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主要因素包括:

1. 護生類型:專升本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明顯高于普通本科護生,可能是專升本護生??茖嵙曤A段已經接觸過臨床,積累了一定的護理不同文化背景病人的經驗,在后來本科學習階段更能主動考慮病人的文化背景。

2. 選擇就讀護理專業的原因:自己決定就讀護理專業的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水平明顯高于其他護生,可能因為這類護生對護理專業有較高認可度,更愿意去學習護理專業知識。

3. 目前對護理專業的感興趣程度:對護理專業非常感興趣的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水平明顯高于其他護生,有研究表明興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進而推動學生探究知識和獲得能力[7]。

4. 是否有過畢業實習經歷:有過畢業實習經歷的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水平明顯高于未經歷過實習的護生,有研究結果顯示,已完成臨床實習的學生多元文化能力比未實習的學生高[5],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5. 對自己溝通能力評價:認為自己溝通能力好的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明顯高于其他護生,文化互動很大程度依賴于良好的護患溝通,溝通能力好的護生往往在與人溝通方面更加積極,更加能夠考慮滿足不同患者的文化需求。

四、對策與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護理專業本科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處于中等水平,主要受護生類型、選擇就讀護理專業原因、目前對護理專業感興趣程度、畢業實習經歷、對自己溝通能力評價等因素影響。因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提升本科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

1. 針對普通本科護生與專升本護生的特點開展多元文化護理教育:本研究顯示專升本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明顯高于普通本科護生。專升本護生在大三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習后,通常參照普通本科護生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培養,所學課程與普通本科護生一樣,其特點是在進入本科學習階段前已基本學完護理學專業課程,且有實習經歷,盡管理論基礎稍弱,但是實踐能力與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很強,實習中接觸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機會多,培養了他們的多元文化護理能力。普通本科護生的特點是大一大二對于醫學基礎課與護理學基礎課的學習較為扎實,但是缺乏見習實習經歷。因此,在大三階段,建議教師在多元文化護理教育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分班教學,專升本護生應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強化、臨床思維、文化護理能力的進一步培養,普通本科護生應側重于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訓練,多提供其實驗課學習、臨床見習的機會,在實踐中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護理能力。

2. 加強專業思想教育,提高專業興趣:本研究顯示自己選擇就讀護理專業,以及對護理專業越感興趣的護生,其文化護理能力得分越高,所以建議通過加強護生專業思想教育來提高護生專業興趣,深化對護理專業價值的認識。護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認識護理的本質,體會護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科學價值,正確看待護理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樹立正確的護理專業價值觀,從而增強護生專業學習的興趣,不斷提升其文化護理能力。

3. 豐富學生接觸多元文化的途徑:本研究顯示有過畢業實習經歷的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較強,因此首先,建議學校加強護生在實習階段的文化護理能力培養;其次,護生在校期間,學校也可以充分依托網絡信息平臺(如微信公眾號、中國大學MOOC等)指導護生主動獲得多元文化知識;再次,學校還可充分利用本地區優勢,為護生提供國內外交流項目,在多途徑實踐中積累多元文化知識,培養文化護理能力,有留學生資源的學校還可以嘗試外籍留學生志愿擔任標準化病人的模擬教學方式。

4. 多渠道培養學生溝通能力:本研究顯示對自己溝通能力評價好的護生多元文化護理能力較強,因此,建議進一步加強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通過設置有關護患交流的選修課、必修課,讓護生全面的學習語言交流和溝通技巧,同時,在臨床教學過程中,護理教師要言傳身教,充分利用接觸多元文化患者的機會,指導護生認識護患溝通在多元文化護理和護患關系中的重要性,并鼓勵護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文化護理能力。

由于時間和成本的限制,本研究只在昆明醫科大學大學三年級本科護生中展開,建議今后擴大抽樣范圍,評估各年級護生的多元文化護理能力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制訂精細化的多元文化護理教育與培訓方案。

參考文獻:

[1]Leininger M.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are with the eth-non-nursing research method[J]. Transcultural Nursing, 1997,8(2):32-52.

[2]Leininger M. Transcultural Nursing: concepts, theor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s(2nd ed)[M].New York:McGraw-Hill, 1995:1.

[3]許爾善.本科準護士多元文化護理能力量表的初步研制[D].南華大學,2016.

[4]吳媛媛.本科護生跨文化護理自我效能和關愛能力的現狀及干預研究[D].南華大學,2017.

[5]錢嘉璐,張姮.315名本科護生多元文化能力水平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7,24(05):37-40.

[6]黃艷彬,謝藝璇,鐘俊,等.384名實習護生跨文化護理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9,26(01):45-49.

[7]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護理專業學術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伴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學手段日新月異,微課是在新時期科學技術發展帶動之下,教育事業緊跟時代發展潮流而逐步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針對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目標和知識的重難點不明確、課后練習缺乏針對性指導等教學現狀,制作微課,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生動易懂、方便快捷的優點,作為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補充應用,在中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技術教學中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    鍵   詞]  微課;基礎護理技術;教學

護理學基礎是培養具備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的一門課程。學校強調教學要堅持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要具備過硬的臨床護理技能,要拿得了執業資格證,也干得了最普通的臨床工作。微課就是按照新時期職業教育新課程的標準和教學任務的要求,以微視頻作為載體,錄制和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和課堂外就教學的重難點和教學環節展開的教學活動。其以視頻為載體順應新媒體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方便學生課后復習、練習的優點,在新課標改革的課堂教學中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中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技術教學現狀

(一)課程緊、任務重

中職護理專業的學生要用3年時間(實際上在校學習時間只有2年,最后一年是在臨床實習)完成基礎課和專業課,眾多的基礎文化課,比如有語文、數學、外語、護理禮儀、計算機等,這些課程的學習占用了很多的時間,使學習專業課的時間遠遠不夠,許多學生表示學習吃力,而教師也抱怨時間緊湊,授課壓力大[1]。加上畢業以后到臨床工作必須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這一準入門檻,使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論知識的掌握上,而經常忽略了臨床護理技術的練習,學生畢業后就不能很好地滿足醫院對護士臨床技術技能的要求,從而不能很快地適應臨床工作,以至于要花費一年半載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真正勝任臨床的護理工作。這就要求我們中職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保證學生對基礎護理操作技能的學習,以利于他們更熟練地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技巧,更好地適應臨床工作。

(二)學生學習基礎差,缺乏學習主動性

現階段在讀中專職學生,多數為中考落榜生,其基礎文化課功底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缺乏專業學科進取心,有些甚至討厭學習。這些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學生單獨進行課后練習缺乏針對性,往往出現越練越錯、越錯越練的情況。

(三)教學手段和模式單一

在我國眾多的中職學校內,臨床護理專業的教學模式還是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就是學生在底下聽,教師在講臺上講[2];在教學手段上也比較單一,基礎技能的教學主要還是依靠老師的語言和主動示教,然而由于實驗室的限制和視線角度的原因,一部分學生在教師實際操作示范時往往看不清、看不準、記不住,而且不同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接受能力存在差異,個別輔導也不能面面俱到,嚴重地影響了教學的效果,造成很多學生無法從實時課堂上掌握到知識重難點和操作要點。

(四)教師缺乏臨床經驗

中職的老師一般都欠缺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雖然在“雙師型”護理教師隊伍的培養中,護理專業教師每年都會有一定的時間去接觸臨床,學習新的臨床病例及護理新技術,但對教學需求來說也是杯水車薪,中職學生迫切需要教師結合臨床護理病例授課以便更好地掌握基礎護理技能。

二、微課的特點:短小精悍、隨時放、重反饋

時間短:視頻錄制的微課時間一般都是10分鐘內,5~8 分鐘最為常見。所占空間?。好抗澪⒄n所占用的空間一般是幾十兆,視頻的格式多種多樣,方便學生播放,可供老師和學生作為教學的輔助資源使用。內容精:微課的授課語言精練簡潔,教學主題突出,可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展開。功能強悍:微課內容直擊教學重難點,用視頻的方式呈現操作要點,幫助學生直觀準確地學習。播放便捷、可反復播放:由于所占空間較小,格式多樣,學生就可以把微課的內容放到手機上,這樣學生走到哪里都可以觀看和學習,基本不受空間的限制和約束,也可根據自己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反復播放重難點,直到完全了解掌握。反饋及時:微課有很強的互動性,學生學習后遇到問題就能及時地把問題反饋給老師,老師就能及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三、微課在中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一)中職護理教育是職業教育,培養的是臨床實用型的護理人才,故而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貼近臨床,掌握實用的臨床護理操作技術是教學的重點

在臨床護理課堂教學中,適時插入一段5~8分鐘包含微型臨床病例情景教學視頻的微課,例如在靜脈留置針輸液法這一節操作課中,教師通過引入病例,“危重產科,女,31歲,孕35周+4天,因前置胎盤伴植入收入院,病人神志清,精神良好,無腹痛,無陰道出血,入院后予產科一級護理,胎心監測bid,開通靜脈通道,囑病人自數胎動tid,完善各種檢查,擇期行剖宮產術”,由于產婦出現前置胎盤伴植入這一產科的急危重癥,雖然目前沒有大出血及胎兒窘迫的情況,但出血現象隨時可能出現,隨時有搶救的需要。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病人開通靜脈通道,應該選擇哪一種方式?是普通的一次性使用靜脈輸液針還是靜脈留置針?”針對這樣的病人,案例中危重產科的護士在征求這位產婦同意后在產婦的周圍血管中選擇一條進行靜脈穿側,并留置靜脈留置針,由此教師引出靜脈留置針的使用優點——有利于保護血管,減少反復穿側血管的痛苦,便于搶救病人及給藥。微課中的案例是教師在臨床采集拍攝的真實病例,通過拍攝剪輯來制作“靜脈留置針輸液”這一操作課的微課,從而達到在課堂中導入臨床真實病例,創設工作情景的目的,讓學生直觀地體會護理操作技術在臨床中對病人的作用,引出學習任務,指出教學重點,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營造出與具體教學環節生動緊密結合真實情景化的“微教學資源環境”。[3]

(二)面對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在護理技術操作課中動手能力差,面對教師示教,看過一遍就忘,接受能力差的特點

微課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想看就看,針對自身不熟悉的操作要點、操作方法,能夠反復看,從而達到反復地練、正確地練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密閉式周圍靜脈輸液這一節操作課上,教學重點是靜脈輸液技術的操作規范,難點是如何在靜脈穿刺中做到“一針見血”,教師通過在微課中示范的標準操作,讓學生明確教學重點,同時列舉臨床中不同病人的不同血管類型(青壯年男性、消瘦型女性、肥胖型老年人等),指出不同類型血管進針角度的區別(10~15°、20~25°、25~30°),從而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學習難點,并且在練習的過程中,針對自己尚未掌握的操作要點(例如穿刺角度的把握、針頭落空感的體驗),反復觀看操作過程,針對難點反復練習,達到掌握學習難點的效果。

(三)微課是信息化時代發展的產物,對熱衷新事物、追求新潮流的中職學生來講,這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新的學習手段,能夠很大程度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微課作為教學輔助手段,能優化臨床護理教學的過程,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實用性,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讓學生在課后利用手機觀看微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部分學生克服了課后利用書本復習的厭倦心理。微課的及時反饋和針對性強的特點,更能使護理專業學生在最后一年的臨床實習過程中針對實習過程中遇到的操作難點和知識疑難,能夠及時地打開微課復習,及時地將自己在臨床上碰到的知識疑難反饋給教師。例如教師在每一節微課后面設置評論區及答疑區,學生就能及時地將他們學習微課的感受及收獲發表在評論區,同時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可以在答疑區與教師互動咨詢,教師能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動向,以利于教師改進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這樣就能很快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提高臨床護理教學的質量。

(四)微課在中職教育中的普及和應用,需要學校構建合適的微課應用平臺

微課平臺的創設可由學校主管領導牽頭,聯合臨床及護理專業科、電教設備科、實驗室等多部門,最大限度地整合多方資源,制作品質精良的微課,實現微課資源的共享,這樣的平臺不但能滿足護理教學的日常使用和管理,更能利于教師進行研究和管理,利于提高微課的使用效率和方便后來更多的老師使用和建設。同時學校每學年開展教師微課交流會,利用微課課程開展集體備課,可以持續提高教師的微課制作能力及累積教學經驗,對青年教師的成長也是大有裨益的[4]。

總之,微課有其優點,也有缺點,它并不能做到完全替代傳統的教學方法,護理學基礎課的理論知識容量大,基礎護理操作技術種類多,單靠微課的呈現很難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因此應注意將傳統教學與微課相結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互補,在順應時代要求的同時,實現教學的具體化、全面化發展。綜上所述,微課在中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必要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未來的教學道路上,應加強對微課的研究,使其能夠更加適用于護理專業的教學工作,實現對中職護理人才科學有效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蘇姍娜.淺談微課在中職臨床護理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9).

[2]張小敏.淺談微課在中職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優勢[J].現代職業教育,2018(2).

[3]戴藝純.微課在中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10).

[4]王濤,張瑞蓮,郭洪花.反思日記法對高職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2(8).

護理專業學術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醫學護理技術與治療方法的進步,同時也對傳統的中醫護理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傳統中醫護理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與創新,才能讓傳統中醫護理不被時代洪流所淘汰?,F階段,在高職院校當中,對中醫護理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我們積極探索中醫護理教學模式,解決這些難題。本文主要結合了實際的中醫護理教學現狀,分析了當前高職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教學模式所存在的缺點與不足,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意見與建議,希望能為中醫護理教學模式的發展與創新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職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教學模式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護理學已經逐漸從過往關注患者的疾病護理轉換為以患者身體恢復健康為中心,現代醫學領域的發展決定了整體護理必定成為未來的護理學趨勢[1]。中醫護理自身具有完整的辨證施治的方法與理念,在預防疾病、調節身體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們對醫學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治療疾病,對護理人員的要求也逐漸上升。在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教學當中,教師應著重加強中醫護理教學模式的革新,運用推廣中醫護理當中整體護理與辨證施治的理念,因材施教,培養應用型護理人才[2]。

1高職中醫護理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1.1教學理念不明確

目前在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中醫護理教學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教師對中醫護理相關教學內容選擇缺乏針對性的情況,從而導致中醫護理教學無法凸顯中醫護理的特點。在講授中醫護理相關知識的過程當中,教師的教學內容大多局限于中醫學理論基礎知識以及相關病例,導致中醫護理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枯燥乏味的課程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無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接收程度較差[3]。在中醫護理相關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中醫學理論知識缺乏一定程度的認識,導致學生無法聽懂教師講解的內容。

1.2自主學習能力較差

中醫護理的教育內容偏向傳統的知識講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無法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中醫護理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知識沉淀,但學生并不會主動去進行探索與學習,在課下同學之間對中醫護理的交流溝通也較少。

1.3課堂時間有限

在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課程計劃當中,與中醫護理學習相關的教輔教材一共有十六章的學習內容,主要的知識結構包含了中醫護理基礎理論知識、中醫護理的方法與步驟、中醫護理臨床研究分析等方面[3],(與中醫護理學習相關的教輔教材共有十章的學習內容,主要的知識結構包含了中醫護理基礎理論、中醫護理診斷程序、中醫藥物療法與護理、針灸療法與護理、養生防護等多方面,)但是中醫護理的教學課時卻只有36個課時,教師缺少足夠的教學時間進行全面與細致的講解,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中醫護理知識,導致學習效果較差,學習效率低下。

2高職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教學新模式

2.1充分發揮中醫護理優勢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在進行中醫護理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著重加強中醫護理基礎相關知識內容的教學,強化辯證施護的中醫教學理論,在中醫護理教學過程中著重發揮中醫護理的優勢。中醫在我國有上千年的發展歷程,經過了無數中醫大家的探索和時間,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動靜結合、天地合一、形神統一、陰陽互補的養生保健理論[4]。對于中醫護理的教學應以此為突破口,教師通過設置合理的中醫護理專題,或構建相應的護理內容教學模塊,以中醫護理當中的辯證施食、藥食同源為基礎,為學生講授食物對患者的保健功能,通過飲食起到預防疾病、增強人體免疫力和強身健體等功效。同時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需要強調中醫護理需要依據患者的實際身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護理過程,不同的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除此之外,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需要依據實際教學進度與教學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以更好的在教學當中發揮中醫護理的優勢。

2.2強化實踐教育

中醫護理在幾千年的發展當中形成了一套完善且具體的醫學理論,并且具有自身獨特的護理方法,教師需要將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如何運用到臨床護理上。中醫護理課程的教學應以課程目標為基準,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比例平衡[5]。教師可以酌情適當增加實操的時間,以保證學生能充分鍛煉中醫護理技能,學生更好的將學習的中醫護理知識運用到臨床護理當中,通過實踐學習總結理論學習的經驗,加深學生對中醫護理知識的理解與認識。

2.3實現理論實踐教學的統一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需要培養一批擁有高素質中醫護理知識的教師團隊,通過多途徑、多層次,展開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具有扎實中醫護理知識基礎的優秀師資隊伍。同時,還需要保證教師具有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確保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這是保證中醫護理發展的基礎;其次,教師在講授中醫護理教學內容時應將中醫護理理論與實際操作一體化,將兩者全面結合,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更形象直觀的向學生展現出中醫護理教學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同時讓學生在具體操作當中鍛煉護理技能,以更好的在臨床上運用。

3結語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一個需要不斷進行探索與實踐的,教師在講授中醫護理教學內容的過程應主要遵循“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方針,引導學生從臨床護理崗位需求出發,在理論中實踐,在實踐中成長,不斷通過做與學,創新中醫護理教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中醫護理能力,引導學生發揮出中醫護理特色,從而提高中醫護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巧紅. 臨床護理教學應用中醫臨床護理教學路徑的效果研究[C]. 第三期荊楚學術研討班座談會論文集,2019:34.

[2]袁亞美,施慧,王建青,郝書婕,趙冰倩.基于微信平臺的中醫護理學基礎自主學習開放性實訓教學模式探究[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2(03):96-100.

[3]張瓊予.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醫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運用與研究[J].醫學食療與健康,2019(11):183-184.

[4]熊冬萍,劉柳利,陳思苑,肖帥.在新護士中醫護理技術培訓中應用工作坊教學模式及迷你臨床演練的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7):190+196.

[5]黃振,劉艷麗,盧霞,王沙沙,郭蔚,姜騰飛.教學資源信息化下中醫護理課程同步實踐教學模式建設方案的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9,25(10):131-134.

護理專業學術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國際護理人員短缺的現象日益凸顯。本文通過對教學方式的探討和研究旨在構建一支專業化的涉外護理英語教師隊伍。

關鍵詞:涉外護理;教師隊伍;專業化

隨著人們對于健康的認識逐漸提高及人口老齡化的蔓延,護士這一職業無論在國內還是在西方國家都十分緊缺,由于國外醫療職業工作相對穩定、薪金高昂,我國涉外護理人員輸出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目前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教師隊伍良莠不齊,護理專業教育情況亟待改善。一般來講,專業的涉外護理英語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因勢利導的臨場應變能力、扎實的專業功底、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一、我國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1.理論大于實踐

我國英語教育模式的一個通病是,對理論高度重視,卻對實踐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總體呈現出“理論為大”的教育局面。護理英語專業性很強,按照學科分類專業知識多而繁雜,詞匯長,從句多,十分難記,這對學習者的英語基礎是極大的考驗。而眾多大中專院校多將護理英語作為一門閱讀課程,進行英語實踐練習的機會十分有限。

2.學生動力不足

學生選擇在涉外護理專業學習時,或是因為對涉外護理專業盲目了解,重“涉外”而輕“護理”,或是因為對職業規劃“走投無路”的被迫選擇。對專業認識的不足,導致學生在學習時興致缺乏,無法認識到護理英語課程是未來就業的敲門磚這一重要性;一些學生在前期學習中不重視本專業英語,可能擁有較扎實的專業基礎,但缺乏將本專業實力轉化為對外交流的能力,無法發揮全部的水準,在擇業過程中飲恨。例如某市在全市某高校6月組織的招聘會中,國內外十余家醫院需要數百名涉外護理專業的工作人員,經面試,前來應聘的100多名學生只有13人符合要求順利通過面試,現場就業率不足百分之十。

3.語言環境弱,無法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語言環境的弊端是我國英語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一方面是學校對該專業不重視,不愿意花大力氣在本校打造完善的護理英語語言環境,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現有的涉外醫院較少,涉外護理學生與語言環境之間存在僧多粥少的局面。

二、構建專業化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教師隊伍的措施

1.加強教師隊伍的功底建設

一是要招錄高素質教育人才充實教師隊伍。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實現英語教師隊伍專業化的前提,是基礎的基石。在教師隊伍構建初期,學校往往會采取公開招聘的方式面向全社會召集英語專業的人才,通過嚴格的筆試選拔出基礎知識牢固的教育人才,在資格審核關口對擁有涉外工作經歷、具備國外護理從業資格的人才重點關注,擇優錄取。學校需要首先解決教師人才的缺口,不然極易出現人才不足而采取拆東墻補西墻打亂教學計劃的現象。

二是要創造足夠多的機會,培養更加優秀的專業教師。學校要緊緊抓住每一次涉外教育的交流機會,讓英語教師走向國際舞臺,互相交流教育心得,接觸更加先進的教育方式。

三是要暢通良性人才晉升通道,使得人才不只培養得出,更要留得住。一方面以優厚的薪金待遇作保障,形成積極的教育獎勵機制;另一方面要暢通人才晉升通道,讓教師充滿教學動力,在全校上下形成比技能、賽作風的良好環境。這就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在實行通行的考察方式的同時,更加主動以差生減少人數和優生增長人數作為教師的考核項目。

四是要建立教育跟班機制。規定每位教師在一定時間內到涉外護理專業課進行旁聽,并積極同專業課教師進行溝通,明白涉外護理專業的重點難點,以制定今后授課時的內容和側重點。

2.灌輸先進的教育理念,開發多樣的教育方式

先進的教育理念最終目的是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個人專長。這就需要教師對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有詳細的了解,然后將所有學生分類施教,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激將法。此類方式適用于之前成績較好,性格好強,各方面能力均十分出眾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對此類學生的弱項重點了解,然后以言語或者肢體動作激發學生更強的學習動力,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激情。

二是情感同化法。此類方式適合成績一貫較差,學習成效不大且有自卑心理的學生。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交心談心,細致了解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供學習方法。此類學生需要外界不斷的鼓勵作為學習的動力,教師花費的時間要多于一般學生。

三是啟發式激化法。此類方式適合絕大多數學生,尤其適合雖有學習動力但不具備正確學習方法的學生。比如在教學中常有學習認真刻苦,熬夜學習意志堅定的學生,但因未在學習初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常年以錯誤的學習方法引導自身,只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很是可惜。教師就需要從學生學習的源頭入手,認清學生的短板是在語法還是在拼寫規則的錯誤認知,從根本上糾正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3.加強教師語言環境建設能力

基于學校語言環境不足的短板,英語教師應以課堂為實驗室,強化課堂的語言環境能力,以英語護理情景強化學生的印象。

英語教師自身要以口語教學的方式強化聽力能力。在絕大多數大中專院校,英語教師半口語化教學現象較嚴重,在母語與英語交替的聽力環境限制了學生對第二語言的接受能力。教師應從教育初期就以全英文化的口語教學方式主導整個學習環境,鼓勵學生以全英文同教師和同學對話。這個時期需要教師以足夠的耐心包容學生的語法錯誤和口語發音,并隨時加以糾正,這一過程可能會持續一到兩個學期甚至更長,教師需要足夠的心理準備。

涉外護理專業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教育資源齊頭并進,而教師素質的高低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涉外護理專業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是重中之重,需要所有一線教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為涉外護理專業的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指引出一條通往國際化護理事業的捷徑。

(作者單位:黑龍江護理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1]張玫.涉外護理人才的需求與護理英語教學改革[J].西北醫學育,2012(18):1118-1120.

[2]許金仙,丁梅,孟利敏,姚宏亮.涉外護理英語教學現狀和思考[J].全科護理,2013(08).2108-2109.

[3]張霞.護理教育創新模式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67-69.

護理專業學術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預防醫學, 教學改革, 護理專業

預防醫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預防醫學課程是醫學各專業必修的主干課程之一[1]。對于護理專業學生來說,在掌握護理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讓他們能逐步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認真落實疾病三級預防的原則,特別強調在不同醫學環境下都要重視實施第一級和第二級預防的結合。為了達到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適應新形勢下現代醫學、社區醫學和全科醫學發展的需要,培養防治結合的醫學實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根據高職高專教改精神,我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學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和探討。

一 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育觀念

任何一項課程的改革,最終都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實現。高職院校的教師在教學上要努力做到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應用能力,把“教”的功夫放在學生“學”上。在現代教育觀念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交流和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流就意味著“平等”,課堂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豐富課程的過程,是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高職高專的學生自身的學習基礎不同,所以,作為高職教師要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二從護理專業的需求方向調整教學內容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建立,護理專業預防醫學教學內容應突出護理專業的特點,更適合護士的培養目標,使培養的護士具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所需要的全面的知識結構。如具備疾病預防、健康教育、營養咨詢與指導的基礎知識和開展預防保健、護理科研的能力,這樣就能使預防醫學課程“突出護理、結合實踐、服務臨床”。因此,我們根據培養方向對教學內容和各章的學時進行了調整。

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提高學習效果

預防醫學這門課程與臨床醫學學科不同。護理專業的學生對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臨床、輕預防”的思想比較嚴重。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黑板+粉筆+教案模式,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有待提高,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不夠透徹,一些知識點的掌握不能達到要求。這使我們認識到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改變教學方法是唯一的選擇。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改革措施:以案例導入進行教學或組織學生進行[2]案例討論 ,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教學知識點。這是預防醫學教研室目前大力推行的重要而實用的適合??茖哟畏穷A防醫學專業學生的有效的預防醫學學習方法,能避免課堂教學的枯燥無味,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帶著問題聽課,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措施,再與實際情況相對照,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問題驅動式教學法[3]是我們在教學中較常采用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每次授課前先設計一些與本次課內容相關的問題,將問題交由學生討論并提出問題。然后,教師以回答問題的形式講授,在講授中學生還可以隨時提出新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在講授中向學生提出問題,以引申出授課內容,再組織學生討論。 這種問題驅動式的教學方法,問題一環扣一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同學們思考討論的同時,可以掌握重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預防醫學的許多內容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涉及到方方面面,教師可以就某個題目進行討論式教學,例如就學習、生活中所發生一些事件與學生共同討論生活環境與健康的關系,生產環境與健康的關系,飲食衛生與健康的關系,平衡膳食與健康的關系。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在討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預防醫學在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系。

本門課程是社會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社會實踐是很重要的環節。因此,我們建立了社區教學實習基地,帶領學生進行健康宣教及流行病學調查,教師從社會實踐活動中提升了自己的理論水平,學生也在實踐性教學中認識了預防的重要性,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同時也加強了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教師申報各級科研課題,結合科研促進教學,科研和教學相結合,理論聯系實踐,相互促進,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可以得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在授課的過程中結合一些科研題目進行,同時把一些本專業的新知識、新進展傳授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擴展。

四課程考試方法的改革

長期以來,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基本上是采用傳統的考試方式,而且主要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這樣就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采用這種考試方式,由于時間上的限制,在內容上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考核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也不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能全面地衡量學生學習的好壞。因此我們對預防醫學的考核主要采用了期末考試和平時能力培養考核相結合的形式,前者指期末的理論筆試 占60%,后者主要通過案例討論,、衛生統計分析、社會實踐能力等方面綜合考核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占40%。也就是說,不能只憑一次考試成績作為評定學生成績優劣的依據,應在對學生全面考核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學生成績評定體系,使成績真正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參考文獻

[1]羅長坤.醫學科學的發展對預防醫學教育的影響.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5(2):22~25

[2]王玉榮.新形勢下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5,12(1): 48-49

[3]邱偉,李小波,羅江洪等.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的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8)72-: 75

上一篇:大學畢業護理論文下一篇:大學護理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