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

2024-01-17

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現代文學教學中“怎么教”問題是教師們在教學改革中實驗最多、用力最為集中的方面,本文試圖總結近三十年教學實踐和有關教學論文作以梳理歸納,以期對現代文學教學的實踐與改革有所啟迪和幫助。

【關鍵詞】現代文學  教學法

如果說“教什么”是教師們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考慮的問題,那么,“怎么教”這一為了達到既定目標、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則是教師們在教學改革中實驗最多、用力最為集中的方面。這既如黃修己所反復“呼吁”的——“現代文學教學也要百花齊放”[1],也如范志強所認定的——“相對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更為重要”[2],更多的現代文學教師的探索與實驗已經在他們的教學論文中留下了充分的證明。

就近三十年的主要教學論文來看,現代文學的教師們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繁雜而又多樣。據初步統計,大約有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發現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研究型教學、創造型教學、比較教學法、教師講述分析法、師生共同分析法、學生講析教師小結法、學生獨立分析法、舞臺演出法、詩文朗誦法以及電化教學、影視劇的播放、多媒體與網絡的利用等20余種。如果按照它們在論文中出現的頻率和教師們論述的深淺度來考察,比較具體、常見的則有如下六種:(一)啟發式教學。它在楊占升的《改進教學漫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3期)、周筱華《以學生為主體探索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新思路》(《黃山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等論文中曾經被多次提及,而又在曹安娜的《現代文學啟發式教學的探索》中(《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得到了詳盡的論述。而總括他們的觀點,這種方法強調師生間的雙向互補與互動,主張以疑問、詢問、設問、反問或者課堂討論的方式開展教學。(二)討論式教學。這種方法與啟發式教學緊密相連,它除了在上述曹安娜、周筱華的文章中被同時論述外,衛奉一的《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改革之淺見》(《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論文則給予了明確的界定,即它在包含啟發式教學的師生間互動的情況下,更加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鋒,并且,這種方法還要求教師應有對討論內容的統籌安排,學生則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三)比較教學法。這種方法在王志明的《電影電視與現代文學教學》(《廣西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和上述衛奉一的文章中被從一般比較的意義上進行理解,他們要比較的是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改編前后的異同、《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版本差異、同一時代不同流派的社團及其作家作品、同一流派不同風格的作家作品以及同一時代不同作家的作品等等;而田玲華的《比較文學方法與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寶雞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蘆海英的《文學比較介入現代文學教學探析》(《淮海工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則把比較文學中的一些方法和思路借鑒到現代文學的教學中來,她們所強調的是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中外作家作品之間、同類主題不同作家的創作之間以及不同的人物形象之間的比較。(四)開放式教學。這種方法曾經在陸嘉明的《開放型交叉系統教學法初探——現代文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性思考和實踐》(《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中較早地得到了系統的論述,而后的梁丹譯、姜彩燕等也都分別著文進行了大力肯定與提倡。從他們的表述來看,無論是“教學內容實行開放”,還是“思維方式實行開放”,抑或是“教學形式實行開放”,其實最根本的就是把多種教學方法“綜合”起來。(五)電化教學。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所謂“電化教學”,其實就是通過放電影、電視、錄象或錄音的方式來輔助教學,它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現代文學教學中被普遍地運用。王圣杰的《現代文學課的形象思維教學》(《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宋鳳英的《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方法初探》(《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經濟管理版)》2002年第3期)等論文都認為電化教學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它既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能夠加深對現代文學原著的理解,同時還能夠使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六)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比電化教學更為先進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主要是利用以錄音機、幻燈機、投影儀、電影、電視錄像、計算機等設備所構成的“多媒體”制作課件進行教學。由于它能夠集聲音、視頻、圖像、文字、動畫等各種信息于一體,因而在中國的計算機和因特網得到迅速發展的90年代末期以后,便很快被包括現代文學在內的各科教師所使用。對此,李柏青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優化〈現代文學〉教學》(《瓊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姜彩燕的《現代文學教學中的美感教育與歷史認知》等論文都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了總結和探討,并且,他們都認為多媒體課件具有簡便快捷、內容豐富和形象生動的特征,既解放了教師,也解放了學生。

參考文獻:

[1]黃修己:《現代文學教學也要百花齊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3期

[2]范志強:《從創新教育談現代文學教學改革》,《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第2篇

2014年10月,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和文化學者吉狄馬加獲南非“2014姆基瓦人道主義獎”,并被授予“世界性人民文化的卓越捍衛者”稱號。頒獎詞中稱,這是為了表彰他在詩歌藝術領域的卓越造詣和在文化傳播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此獎曾授予納爾遜·曼德拉和勞爾·卡斯特羅。這是亞洲人第一次獲得這個獎項。吉狄馬加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為土地和生命而寫作”,致力于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引領和推動國際詩歌創作發展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方面做了許多艱苦卓絕的工作,其奠基性、開拓性和創造性貢獻世人公認,獲此殊榮,當之無愧。他在頒獎儀式書面致答辭中強調:“我將把這一崇高的來自非洲的獎勵,看成是你們對偉大的中國和對勤勞、智慧、善良的中國人民的一種友好的方式和致敬,因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南非人民對抗殖民主義侵略和強權的每一個時期,都堅定地站在南非人民所從事的正義事業的一邊,直至黑暗的種族隔離制度最終從這個地球上消失?!比绻f榮獲“姆基瓦人道主義獎”能充分說明吉狄馬加與非洲最緊密的精神聯系,那么他的獲獎答辭則清楚地指出了自己獲獎的基礎和前提,是我們考察他與非洲緊密精神聯系時應當深思的。

情系非洲“黑人兄弟”

吉狄馬加1985年24歲時出版的第一部詩集,即獲得國家級詩歌大獎的《初戀的歌》,就有不少直接或間接書寫非洲的篇什,其中1983年寫的《古老的土地》,30多年來一直受到國內外讀者和詩人的高度評價?!拔艺驹跊錾饺悍遄o衛的山野上,/腳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是一片埋下了祖先頭顱的土地。/古老的土地,/比歷史更悠久的土地,/世上不知有多少這樣的土地。/……我仿佛看見黑人,那些黑色的兄弟,/正踩著非洲沉沉的身軀,/他們的腳踏響了土地,那是一片非洲鼓一般的土地,/那是和他們的皮膚一樣黝黑的土地,/眼里流出一個鮮紅的黎明?!边@首詩真實生動地描繪了非洲人民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活力,把他們生活的沉重、不屈的奮斗和美好的夢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作品的最后寫道:“古老的土地,/比歷史更悠久的土地,/世上不知有多少這樣古老的土地。/在活著的時候,或是死了,/我的頭顱,那彝人的頭顱,/將刻上人類友愛的詩句?!睙釔凼澜缟纤小肮爬系耐恋亍?,不論生與死都在頭顱“刻上人類友愛的詩句”,當然會打動世界上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包括非洲“黑人兄弟”。作品問世不久,吉狄馬加在接受埃及《十月》雜志記者澤西拉·比耶利博士訪問時,又應比耶利的要求,專門朗讀了這首詩,于是埃及和非洲各國人民迅速地聽到了中國詩人的心聲,感受到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靈犀相通,中國夢和非洲夢有共同性。進入21世紀后,這首詩在國外以不同的語言文字傳播,引起了更廣泛更強烈的反響。亞非拉和歐美詩人不時提到這首詩,因為詩中不僅表達了對“黑人兄弟”的深情厚誼,還表達了刻骨銘心的“人類友愛”。正是這種博大的“人類友愛”,縮短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心靈距離,這首詩才引起非洲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共鳴,并成為世人公認的經典。

非洲人杰地靈,對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墒乾F在非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也面臨不少本土性和全球性問題。吉狄馬加始終情系非洲的和平與發展及“黑色兄弟”的福祉,并寫詩分享其歡樂,分擔其憂愁。

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在現代化過程中一直面臨著精神信仰的缺失和物質主義的侵蝕,許多獨特的本土元素逐步消失了,吉狄馬加為此曾再三寫詩表達憂思。如《最后的酒徒》:“你的血液中布滿了沖突/我說不清你是不是酋長的兒子/但羊皮的氣息卻彌漫在你的發間/你注定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因為草原失去的影子/會讓你一生哀哀地嘶鳴?!?007年8月《南方周末》記者問他:“酋長”、“羊皮”、“精神病患者”這些詞對一個彝族詩人意味著什么?他說,“精神病患者”是一個象征,指人類現代化過程中“自身的精神失衡”,“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恐怕全球都如此,彝族也不例外,很多值得留存的東西、個性的東西開始泯滅了?!苯又衷郀柣脑捳f:“非洲死一個部落酋長,相當于在歐洲毀掉一個博物館,這無疑是一件最叫人心痛的事?!敝袊腿艘灰环侵奕艘灰蝗祟?,都面臨“精神失衡”,這是被美國評論家稱為“中國西部一位偉大靈魂”的詩人無法消除的心結。2007年吉狄馬加寫的另一首詩《我聽說》,也心憂如焚:“我聽說/在南美安第斯山的叢林中/蜻蜓翅膀的一次震顫/能引發太平洋上空的/一場暴雨/我不知道/在我的故鄉大涼山吉勒布特/一只綿羊的死亡/會不會凍醒東非原野上的獵豹/雖然我沒有在一個瞬間/看見過這樣的奇跡/但我卻相信,這個世界的萬物/一定隱藏著某種神秘的聯系……”前面一首詩擔憂非洲精神“失衡”,文化個性“泯滅”;后一首詩則以自己故鄉綿羊的“死亡”和東非獵豹能否“凍醒”為喻,同樣沿著中國彝人一一非洲人一一全人類的詩學思維路線,表達是對中非和全球物種消失、生態失衡的焦慮。非洲戰火綿延,暴力不止,饑餓和瘟疫時刻威脅著人類,因此吉狄馬加在《科洛希姆斗獸場》、《鹿回頭》、《回望二十世紀》、《那是我們的父輩》等許多詩篇中不斷吶喊,呼吁結束戰爭、停止暴力、解救被饑餓、瘟疫和艾滋病逼到死亡邊緣的人們?!拔抑揽坡逑D范帆F場/可以容納六萬觀眾/他們在那里欣賞/殺人的歡暢/我知道這不是遠古的神話/喪盡天良的殺戮/亙古以來就從未消亡/從波蘭平原庫特諾的焚尸爐/到如今黑種民族/在南非遭受的屈辱”,“我將我的臉龐/貼在科洛希姆斗獸場的/老墻上/當刀劍的撞擊停息/當呻吟再沒有回響”;“……非洲的饑餓直到今天還張著絕望的嘴/我曾相信過上帝的公平,然而在這個星球上/還生活著許許多多不幸的人們/公平和正義卻從未降臨在他們的頭上?!边@類讓人讀后難以抑制驚悚、震撼、憤懣的詩性畫面,蘊藉著博大的人類之愛,也顯現了對非洲人民無比強烈的兄弟之情。

高度評價非洲現代文學及“黑人性運動”

原始、奇異、破碎、危險等,是世人對非洲的基本想象;非洲文明、文化、文學落后于世界潮流,幾乎是包括文學界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共識。由于長期受西方文學中心論的影響,中國當代作家對非洲文學所知甚少乃至無所知者比例較大,知之較多認識較深者比例很小,因此在“中國作家談外國文學”這類圖書里,談西方文學者比比皆是,談包括非洲文學在內的非西方文學者寥若晨星,報刊上關于非洲文學的文章歷來罕見。吉狄馬加進入中國作家協會領導層之后有意改變這種狀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他已成為中國文學創作領域對非洲現代文學最關注、最了解,也對介紹和評論非洲現代文學最熱情、最給力的作家和文學領軍人。在吉狄馬加大約20部著作中,詩集里有許多關于非洲的詩歌,詩文集、演講集、訪談及隨筆集里有大量介紹和評論非洲文學的文章,其中介紹和評論非洲現代作家作品的文章最多。因為他的評論是在全球化演進、現代化嬗變和世界文學潮流起伏消長的大背景上立論的,所以話語中表現了吉狄馬加特有的大視角和大氣度。他的評論全面、新穎、深刻,給人以聞所未聞的感覺。這對糾正當代文壇漠視非洲文學的錯誤傾向,扭轉眾多作家對非洲文學認知缺失的局面,引導廣大讀者閱讀非洲文學作品和擴大世界文學視野,以及推動中外文學交流與對話,都具有重要意義。

新世紀伊始,吉狄馬加在2001年第三期《世界文學》上發表重要文章《尋找另一種聲音》,立即引起廣泛關注,外國文學出版社2003年9月以此文題目為書名,推出“我讀外國文學”專集,收錄文章37篇,作者有莫言、賈平凹、劉心武、余華、張煒、蘇童、馮至、袁可嘉、鄭敏、海子、王小波、于堅等36位,無一不是名家。他們文筆從容,文章質地厚重,反映了當時中外文學交流的最高水平。但是名家們大多談的是讀西方文學的體會,談非西方文學者少,談的內容也不過三言兩語。莫言、殘雪談及拉美文學,吉狄馬加之外,沒人談非洲文學。36位作者中既談西方文學又談非西方文學,而且從根本上和整體上評論非洲文學與拉美文學者,是吉狄馬加。吉狄馬加文章中表現的世界文學觀念和文學價值觀念,以及對非洲文學的評論,在新舊世紀之交中國文壇上堪稱空谷足音。其要點有三:第一,吉狄馬加認為,世界文學“是世界不同國度、不同種族的文學”,不同國度和種族的文學大師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學奇跡”,使人們“真正認識了這個世界”。他們不朽的作品,也成為人們“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吉狄馬加對世界文學這種認識超越了西方文學中心論,他對文學認識價值和精神意義的把握也是十分正確的。第二,吉狄馬加高度概括了黑人現代文學對非洲大陸劃時代的貢獻和對世界不同文明應當共存互鑒的啟示作用。他說:“黑人現代文學,是二十世紀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不少黑人作家的作品,今天已成為世界人民“公認的經典”,這些作品“把一個真實的非洲和黑人的靈魂呈現給世人”,使人們懂得“這個世界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可替代的”,從而“更加關心別人的命運,關心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共存?!钡谌?,吉狄馬加特別推崇出生于馬尼提克島的詩人塞澤爾和出生于塞內加爾的詩人桑戈爾,盛贊他們提倡的“黑人性”運動,認為他們擺脫歐洲文化中心主義影響,從黑人文化中吸取靈感,把源于他們祖先流傳的神話歷史,神圣語言以及殘酷的現實生活,都完整地融入自己的創作世界,在短暫的時間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創造了一個現代神話”,對世界上一切弱勢群體的文學如何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示范”。他說,自己閱讀桑戈爾充滿祖先的精神,語言仿佛是非洲祭祀夢囈和祈禱一樣既感親切又感有無窮生命力的文學,“就像一股電流穿透了我的全身”;他還說,閱讀被稱為“非洲現代文學之父”的阿契貝和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索因卡的作品,也曾給他“難以估量的影響”。顯然,吉狄馬加對于誤解非洲但不固執己見的人們來說,仍舊有不少啟示性。

近十年間,吉狄馬加的非洲情懷上升至更高層面,他同非洲的精神聯系更為緊密,推動中國和非洲文明、文化、文學的交流互鑒更加不遺余力。單看其演講,就能證明這種趨向。他2005年11月9日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漫談我的文學觀與閱讀生活》,2008年10月16日在“當代世界文學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當代世界語境下的中國詩人的寫作》,2009年7月10日在中韓作家對話會上的講演《中國西部文學與今天的世界》,2009年11月23日在魯迅文學院的演講《多元民族特質文化與文學的人類意識》,2012年8月10日在國際土著民族詩人圓桌會議上的演講《我們的繼續存在,是人類對自身的救贖》,都一再談論非洲,對非洲文明、文化、文學的論述比以前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他談論非洲現代文學,是站在21世紀這個時代的高度,以全球視野和人類意識觀察思考問題的,不像一般作家和詩人那樣局限在寫什么、怎么寫、寫得怎樣等層面;而身為作家與詩人,他評論非洲現代文學,又特別看重黑人精神和黑人心靈的創造性表達,關注文本的精神性、心靈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從上述演講中可以看到,他對非洲現代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的感悟和認知,特別是對非洲現代文學世界意義和人類學民族學價值的分析、理解與評說,不少方面超越了有關文學理論家和文學史家。其中在國際土著民族詩人圓桌會議上的演講就是典型的例證。這篇演講題為《我們的繼續存在,是人類對自身的救贖》,為會議的主旨演講,中心內容是論證世界土著民族、土著文化和土著文學的“繼續存在”對當今人類解救危機和世界減少災難的偉大意義。其中,最關鍵的話語就是從非洲詩人艾梅·塞澤爾說起的:“偉大的馬提尼克詩人和政治活動家艾梅·塞澤爾呼吁以‘歷史權利’,來進一步關注土著民族的文化傳承,他所提出的‘黑人性’,無疑是非洲以及世界黑人文化復興運動的最為重要的理論基石。艾梅·塞澤爾給了我們一個寶貴的啟示,那就是我們必須找回屬于自己的‘歷史的權利’,為真正實現和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文化多樣性而付諸行動。從21世紀開始以來,將多樣性當做一種現代性的象征來用已經成了人類的普遍共識,或者說成了絕大多數人所認同的一種具有道德精神的基本原則??梢哉f,今天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域的各個古老民族的存在和文化延續,將是人類對自身的救贖,因為我們曾長時間缺乏對不同文化和傳統的理解及尊重?!敝袊氖澜缥膶W史,有的根本沒有論述塞澤爾,有的只作了簡單介紹,吉狄馬加在一個國際學術會議的主旨演講中對塞澤爾及其倡導的黑人性文化復興運動作如此崇高的評價,可以說“史無前例”,是多重意義上的超越。如果我們知道吉狄馬加2012年還創作過專門獻給塞澤爾的詩篇《那是我們的父輩》,讀過“塞澤爾,我已經在你的黑人意識里看見了/你對這個世界的悲憫之情/因為凡是親近過你的靈魂,看見過你的眼睛的生命個體/無論他們是黑種人、白種人、還是黃種人/都會相信你全部的詩歌/就是一個離去和歸來的記憶……”讀過這種充滿崇高詩情和深邃歷史哲理的詩句,我們對非洲現代文學的認識,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認識,當然還有吉狄馬加與非洲精神聯系的認識,就必然更全面更深刻了。

獻給納爾遜一曼德拉的詩蘊藉著高尚而深邃的精神意義

在世紀之交有關非洲的詩歌中,吉狄馬加的《回望20世紀——獻給納爾遜·曼德拉》是一首大詩、奇詩,富有探索性和獨創性的好詩。它在人類幾千年歷史的坐標上,書寫當今世界100年的歷史,向世界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聲音。作品以“你(指20世紀)好像是上帝在無意間遺失的一把鋒利無比的雙刃劍”為總體隱喻,通篇都是“世界太息”和“世紀太息”,其中也包括對非洲人民遭受殖民統治時期悲慘命運的感喟,對非洲黑人土著文化相繼消失的嗟嘆。此詩的副標題“獻給納爾遜·曼德拉”,寓有深意。曼德拉是世人公認的非洲黑人解放運動領袖,非洲各族人民反抗新老殖民主義斗爭的偉大旗手,也是20世紀人類精神的代表。納爾遜·曼德拉這個名字已經是一個不朽的符號,以“獻給納爾遜·曼德拉”為副標題,增添了詩的內涵,擴大了詩美空間,既凸顯了非洲人民數不盡的歷史災難和艱苦卓絕的抗爭,也彰明了當今世界的時代主潮和人類的崇高精神?!痘赝?0世紀》70多行,用“我們”10余次,把“你”作為“20世紀”代稱用了30余次,這種寫法讓時間獲得了生命,在詩里形成了對話機制,同時也激活并貫通了文路,使全詩情思浩蕩、大氣淋漓?!澳銥榱笋R丁·路德·金聞名全世界/卻讓這個人以被別人槍殺為代價/你在非洲產生過博卡薩這樣可以吃人肉的獨裁者/同樣你也在非洲養育了人類的驕子納爾遜·曼德拉/你叫柏林墻在一夜之間倒塌/你卻又叫車臣人和俄羅斯人產生仇恨/還沒有等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真正和解/你又在科索沃引發了新的危機和沖突/你讓人類在極度縱欲的歡娛之后/最后卻要承受艾滋病的痛苦和折磨/你的確認人類看到了遺傳工程的好處/卻又讓人類的精神在工業文明的泥沼中異化而死亡……”這首詩內容與全球五大洲相關,與非洲的現實困境和精神危機當然也有切實聯系。其文本的話語系統蘊藉深厚,極富張力,表達總在顯現與隱藏、有解與無解之間,藝術天地極大。作品并沒有舍棄形象意象隱喻象征,同時又把20世紀眾多矛盾對立的人或事并置,構成歷史悖論,在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對抗對撞中呈現百年的歷史哲學,從而激發人們的想象與思考,使讀者在情感和理智上得到提升。把非洲“吃人肉的獨裁者”博卡薩和非洲養育的“人類的驕子”曼德拉比較對照,其思想沖擊力和藝術震撼力是不言而喻的,認識非洲和世界的復雜性,正可由此進入。面對20世紀數不清的歷史悖論,如果讀者深入思索,從曼德拉身上就可以找到不少解惑的突破口,看到人類歷史的光明面,并且以正確的姿態面對21世紀。

2013年12月5日,納爾遜·曼德拉逝世,全世界都為他逝世而哀傷,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深切地悼念他,幾十億人民以數千種語言表達著自己的悲痛。吉狄馬加的方式是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漢語在幾天之后寫出了出于自己靈魂深處的詩句。這是一首長詩,2013年12月10日,即世人向曼德拉遺體告別之前問世,題目是: 《我們的父親》。在吉狄馬加心中,曼德拉是我們在精神上永遠不會死去的父親,他偉大的人格和巨大精神力量超越國界、種族以及不同的信仰,深刻地影響著人類對自由、平等、公正的價值體系的重構,從而為人類不同種族、族群的和平共處開辟出更廣闊的道路?!拔已鲋^——想念他!/只能長久地望著無盡的夜空/我為那永恒的黑色再沒有回聲/而感到隱隱的不安,風已停止了吹拂/是在一個片刻,還是在某一個瞬間/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他已經站在通往天堂的路口/似乎剛剛轉過身,在向我們招手/臉上露出微笑,這是屬于他的微笑/他的身影開始漸漸地遠去/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他要去的那個地方,就是靈魂的安息之地/那個叫古努的村落,正準備迎接他的回歸……”這是長詩的開篇,用高視角和大視境,寫非同尋常的悼念:仰著頭長久地望著無盡夜空的想念。然而“永恒的黑色再沒有回聲”,不經意間“他已經站在通往天堂的路口”,出神入化的描述,凸顯了一種中外詩人都在孜孜追求的“神性”,但是吉狄馬加追求的這種“神性”,不是屬于上帝們的那種“神性”,而是人類尊崇的一種“精神”或“精神性”。你看,那個已經站在通往天堂路口、我們無限想念的人在向我們招手了,而且臉上還露出了我們非常熟悉的“屬于他的微笑”??梢哉f,這樣開頭是神性、人性、詩性的變奏與交響,匯合著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億萬人民群眾的無比悲傷與無限崇敬。法國一位文學評論家說,“吉狄馬加是一位偉大的講故事的人。我們信他的故事,我們跟隨這些故事,盡管它們是悲劇性的。也正因為它們是悲劇性的。在今日詩歌中擁有故事的敏感,這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天賦?!边@段話在吉狄馬加《我們的父親》中,也得到了印證。在富有神性的開篇之后,吉狄馬加就開始給我們“講故事”了——從“一個黑色的孩子,開始了漫長的奔跑”講起,講“這個有著羊毛一樣有著卷發的黑孩子”怎樣“沿著他選擇的道路”百折不撓地前進,怎樣面對“監禁、酷刑、迫害以及隨時的死亡”,怎樣“帶領大家去打開那一扇名字叫做自由的沉重的大門”,怎樣“九死一生從未改變”、“始終只有一個目標”,怎樣堅信“愛和寬恕能將一切仇恨的堅冰溶化”,最后達到目標時又怎樣“用平靜而溫暖的語言告訴人類——忘記仇恨!”這的確是一個故事,不過不是一般的故事,而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一個頂天立地受到全人類敬愛的人類精神領袖的故事,而吉狄馬加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也極為充分地運用了他已操練、創造了30多年的“吉狄馬加詩學”,把這個故事從頭至尾由外到內徹底地精神化、心靈化、審美化了。應當說,30年來每一階段都有不少“標示當代詩歌等高線”、“寫得足夠大氣、誠摯、靈動,充滿抒情汁液”(唐曉渡語)的吉狄馬加,這些年來還有不少“超越”了“當代詩歌等高線”的好詩、奇詩和大詩,本文論及的《回望20世紀》、《那是我們的父輩》和這首《我們的父親》,都是這樣的詩篇。

詩歌閱讀廣泛的讀者,讀吉狄馬加悼念曼德拉的詩時,也許會聯想到美國詩人瑪雅·安杰盧同一時期悼念曼德拉的詩。安杰盧是一位有傳奇色彩的黑人女性,美國民權運動的知名人士,卓有成就的美國作家和詩人。作為美國黑人女詩人的杰出代表,她1993年曾在克林頓總統就職典禮上朗誦詩歌,轟動一時。2013年12月6日,即曼德拉逝世第二天,美國國務院公布了一段時長四分四十秒的錄像,內容就是安杰盧“代表美國人民致納爾遜·曼德拉的頌詩”。此詩題為《他的日子結束了》,開篇為“他的日子結束了”。/結束了。/消息乘著風的翅膀而來,/不愿馱起這份重負。/納爾遜·曼德拉的日子結束了。//消息傳到我們美國,/不意外,可還是不想聽到。/我們的世界突然變得黯淡,/我們的天空鉛一般沉痛。//他的日子結束了。//我們看見你們,南非的人民,無言地站立,當那最后的門猛然關閉,/再不會有旅人歸來了……”全詩也歌唱了曼德拉的偉大人格和精神力量,贊頌了他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歷史功績,表達了對人權、自由、和解、寬容的肯定和熱望。兩首長詩各有千秋,然而兩位詩人在歷史觀、文化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上的差別也明顯或隱蔽地活躍在字里行間,甚至同用“人權”、“民主”、“自由”等詞匯,所指也大為不同,需要細心解讀。要而言之,安杰盧是以美國為中心視角的,吉狄馬加采用的卻是中國——非洲—世界共同視角。詩的標題《他的日子結束了》和《我們的父親》,差異是極為明顯的。詩行中的話語差異更明顯。按血統說,黑人安杰盧與曼德拉同源,但其詩“他”字連篇,“這里,在美國,我們……”成為標準句型;而吉狄馬加筆下,“我們的父親”卻不曾離口,這不是故意做作的稱謂,不是矯情,與“黑人兄弟”、“我們的父輩”稱謂一樣,都表現了特殊的親情,帶有詩人的血溫。稱呼之內,有文化身份與寫作立場問題?!奥吕俏覀冊诰裆嫌肋h不會死去的父親”,是說曼德拉精神不僅屬于他個人和南非,也屬于我們中國人和全人類,不僅屬于過去和現在,也屬于未來??傊?,吉狄馬加《我們的父親》是吉狄馬加創作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很有可能成為世界詩壇悼念曼德拉詩歌中的經典,因為它不僅表現了中國詩人吉狄馬加與非洲的精神聯系,也表現了中國人——非洲人——全人類之間的精神聯系。

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第3篇

馮夢龍是我國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學家,“三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出自于《警世通言》。曹禺是我國現代杰出的劇作家之一,陳白露是其戲劇代表作《日出》中的女主人公。莫泊桑是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短篇小說的代表作是《羊脂球》。這三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風塵女子,都處于被壓迫和被侮辱的地位,但她們卻有著明確的自我意識,本文對這三位女性形象進行比較,并探究其創作意義。

一、三位女性自我意識的相同之處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描寫了京城名妓杜十娘不惜一切許身官宦子弟李甲,后又因其貪財薄義而中道見棄的愛情悲劇?!度粘觥分v述了20世紀三十年代,混際于中國大都市天津上流社會的交際花陳白露的人生際遇?!堆蛑颉穭t描繪了普法戰爭時期,一個普通下層妓女羊脂球的故事。下面簡要分析三人自我意識的相同點。

(一)都有自我認知和獨立主見

雖然身為風塵女子,生活極度依附于男子,但這三位女性仍有著自我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并勇于做出自己的選擇,這一點難能可貴。

1.渴望美好婚姻的杜十娘

杜十娘雖然物質生活依附于男子,但其仍有自我意識,希望擺脫這種生活,并有對未來明確的規劃,在打算托付終身于李甲后,她積極幫助李甲籌備贖銀,她深知鴇兒貪財寡義,恐其反悔,于是嚴聲令色對老鴇說道:“倘若媽媽失信不許,郎君持銀去,兒即刻自盡??帜菚r人財兩空,悔之無及也?!盵1]離開妓院后,十娘欣喜異常,以為脫離了苦海,但當杜十娘得知懦弱的李甲聽信奸商孫富的話準備將她出賣時,她心中悲涼至極,此時的她雖痛苦絕望,但并未哀求于他,杜十娘最終拒絕再依附于任何男人,選擇了“抱持寶匣,向江心一跳”,以死維護自己的人格和追求,這是其追求獨立人格的生動體現。

2.不安于現狀的陳白露

陳白露出身于舊中國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接受過正規良好的教育,曾是愛華女校的高材生,她聰明、美麗。在大城市里獨自闖蕩,做過電影明星,當過紅舞女,最終成為社交明星??梢娝]有因為父親的去世、家庭的變故而喪失了自我意識,她對所處的境地有明確的認識,對事情有獨立主見和選擇。雖然有銀行經理潘月亭的供養,但陳白露內心卻時時希望掙脫這種虛榮的牢籠生活,不甘心與顧八奶奶等人一樣腐朽墮落,對生活抱有幻想。因此,也是個對生活有獨立認知和思考的女性。

3.具有民族氣節的羊脂球

羊脂球真名是伊麗莎白·魯塞,是法國魯昂的一個下層妓女。普法戰爭爆發后,法蘭西戰敗。當魯昂城被德國占領后,她出于愛國熱情,幾乎掐死了一個進駐她家的德國士兵。雖然身為一個妓女,但在國家的特殊時期,她的身上卻體現出應有的愛國熱情,她不愿和侵略者同住一個屋檐下,她選擇了出走。當德國軍官企圖占有她時,她無比憤慨并堅決拒絕。就算是民主黨人高尼岱向她求歡時,她也同樣不從??梢娧蛑驅κ虑榈恼_認知和獨立自主,以及自我意識中強烈的民族氣節。

(二)對現實壓迫的不滿和反抗

自我意識還體現在女性在受到社會的壓迫和損害時,會從內心感受到痛苦并有所不滿,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反抗。這是女性不依附于男權,追求自我的可貴表現。

1.杜十娘:對李甲和孫富的痛斥與蔑視

杜十娘經歷多重艱難而獲得自由,卻未料在和李甲返鄉的途中即遭背叛,當得知李甲聽信奸商孫富的話而將她出賣,真如晴天霹靂。她不甘接受被人玩弄的命運,發現自己選錯了從良對象,而今一片苦心被辜負,于是,做出了自己的反抗,“當著孫富、李甲及兩船之人打開百寶箱,先后將其中的珠寶投入江中,痛罵孫富‘破人姻緣、斷人恩愛’。指斥李甲‘惑于浮議’,憤慨自己‘中道見棄’,于是‘抱持寶匣,向江心一跳’以死來表示對邪惡黑暗勢力的反抗。十娘這種寧死不屈的行為,進一步體現了性格的剛強和堅定?!盵2]

2.陳白露:對處境與身份的厭倦與絕望

作為一名大都市的交際花,雖然衣食無憂,但陳白露也有失去自由的苦惱,也試圖像一只金絲鳥一樣掙脫這桎梏的牢籠?!八]有與資產者同流合污,墮落為鬼類。她是人,沒有失去應有的人性。在拯救‘小東西’的過程中,她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意識和正義感?!盵3]雖然有潘月亭、王福升的勸告、阻撓,甚至是金八等人的威脅,陳白露都表示出不滿和反抗。極力拯救小東西實際上是陳白露對處境和身份的厭惡,而現實令她絕望,“她明白寄生腐朽的生活使她陷入深淵無力自拔,而她又不愿再過這種出賣心靈與肉體的生活,她終于斷然結束了個人的生命。她的悲劇是黑暗社會對人的精神要求的毀滅。陳白露懷著向往‘日出’之心而死,反應了她內心對人的自身價值的追求?!盵4]這種分析是十分深刻的。

3.羊脂球:對外來入侵者與小市民的痛恨與失望

羊脂球雖身為一名普通的下層妓女,身份低微,生存狀況惡劣。然而當侵略者提出占有她的要求時,她內心卻無比不滿和憤怒,她大罵道“這個普魯士下流東西,這個臟東西,這個死尸,我永遠不愿意,永遠不、永遠不?!盵5]由于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羊脂球多次堅決回應敵人的非分要求,她對這種行為感到羞恥和惱怒,當同車人以各種方式勸誘她時,她表現出深深的失望。

(三)都具有純真、善良等人類自然的美好天性

這三位女性雖然處于一種被損害和侮辱的地位,但內心仍保留著許多女性自然的美好天性,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1.杜十娘的癡情與重情

“舊社會的婦女中最悲慘的一部分是被拋擲到商品地位的娼妓?!浴械逆郊?,往往有美麗的外貌,反抗的性格,純潔的內心,堅貞的愛情?!盵6]杜十娘“風塵數年,私有所積,本為終身之計”,各位姐妹贈與十娘諸多寶物,不下萬金,而十娘并不在乎這些,只為“將潤色郎君之裝,歸見父母,或憐妾有心,收佐中饋,得終委托,生死無憾?!盵1]沒有誰是天生自甘墮落的,女性總是期望自己能有一個好的歸宿,有一個幸福的生活,杜十娘也是這樣。李甲與孫富,視她為玩物和商品,于是,自己選擇了毀滅,這是她一片癡情和忠心被辜負后的抉擇。

2.陳白露的童心未泯和善良天性

在方達生喚陳白露“竹均”這個名字時,也曾喚起過其純真之心,為了拯救“小東西”逃出魔爪,她放下顏面去哀求別人,即使力不能及,也堅持心中的美好信念,這是陳白露女性自我意識中善良、同情的道德意識。陳白露厭惡顧八奶奶等人腐朽糜爛的生活,她向往春天、期待陽光?!霸谏钋锏睦杳髦H,她面對窗玻璃上的白霜顧愛自戀,記得自己小的時候就喜歡霜,這兒是‘一對眼睛’,那兒是‘鼻子’、‘嘴’,‘這一片頭發簡直就是我’,在這浪漫、美麗的憧憬,她仿佛又變成先前那個快活的孩子了”。[8]這體現出陳白露心中也有著童真和美好。

3.羊脂球的與人為善和心地單純

相較于其他兩位女性形象,羊脂球則更多的是單純善良、沒有心計。同車的人本來是鄙視她的,以與她同車為恥辱。但當這些身份高貴的人饑餓難耐時,她熱情地將自己帶來的供三天食用的食物與他們分享,羊脂球對他們這些上層人物甚至還有些羞怯,可見其善良的一面??丛谑澄锏姆萆?,人們才對她緩和了態度,開始和她說話。而后來當這些同車人找出各種理由勸誘她屈從于德國軍官時,她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些人的自私、虛偽和狡詐??梢娧蛑騿渭兊男愿裉卣?。

二、三位女性自我意識的不同之處

這三部作品由不同的作者創作于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時代,由于社會背景的不同,三位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條件不一樣,覺醒程度的深淺也不同。

(一)杜十娘:追求人格獨立,維護自我尊嚴

在這三位女性形象中,杜十娘的性格最為堅毅、自我意識最為強烈,她看重的是人格的獨立和自我的尊嚴。李甲的出賣讓杜十娘看透了其自私好色的本質,她更不會屈從于奸淫輕浮的孫富。當得知自己無法改變自己命運時,杜十娘冷靜地洗漱化妝,甚至催促李甲去兌換銀兩,可見她的堅強剛毅、有膽有識。請看生死關頭她的憤恨與抗議:“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內無珠!命之不辰,風塵困瘁,甫得脫離,又遭棄捐。今眾人各有耳目,公作證明,妾不負郎君,郎君自負妾耳!’”[1]杜十娘對自己的命運有著明確的判斷和選擇,所以最終用怒沉百寶箱和投江自殺的慘烈行為,表達了對自身獨立人格的追求和對封建禮教、封建制度的控訴!

(二)陳白露:虛榮心的侵蝕,自我的迷失

交際花陳白露與傳統女性有所不同,她不任由男權擺布和束縛,有著追求和抗爭的精神。但陳白露生活在一個畸形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紙醉金迷的大都市彌漫著墮落的氣息。身邊諸如虛榮做作的顧八奶奶、空虛狡猾的張喬治等人,難免對陳白露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她厭惡這種環境而又安于現狀。尤其是銀行家潘月亭,是陳白露的經濟支撐。當方達生固執地要陳白露嫁給他時,她直接回答說:“你養得活我嗎?我要舒服,我出門要坐汽車,應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跳舞……”[7]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以及自身的虛榮心極大地影響了陳白露的人生觀,她的大筆花銷經常導致入不敷出、債臺高筑。陳白露熱愛生活,又厭惡生活,對現實有強烈的不滿卻又無力擺脫。她在這種奢靡的生活中倔強地掩飾著內心的痛苦,最終在彷徨中迷失了自我,在對生活的絕望和留戀中香消玉殞。

(三)羊脂球:性情懦弱,易于妥協

具有愛國情懷和強烈民族自尊心的羊脂球,堅決地拒絕了德國軍官要占有她的無恥要求。因為她意識到“在這種場合下,每個人多多少少代表著自己的祖國?!盵11]雖然德國軍官反復派人來要挾和詢問,羊脂球毅然地拒絕并痛罵德國軍官的無恥。但那些“高貴”的先生們、夫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早點出國發財,竟背信棄義,用各種方式誘騙、“感化”羊脂球,將她推入火坑。卜來韋伯爵用看似文雅的話語誘導著羊脂球,三個貴婦人竟然認為那軍官“簡直不壞”,為自己沒能和那德國軍官勾搭上而深感遺憾,兩個修女更渾身是宗教的虛偽和偽善,以所謂的正當理由——要去照顧生天花的法國士兵為理由最終打動了善良的羊脂球,使她做出犧牲,屈從了德國軍官??墒?,當被利用以后,同車人又表現出對羊脂球的鄙視和嫌棄,更不會分享一點點食物給她。羊脂球內心是痛苦的,她非常后悔自己沒能堅持到底,屈從了別人,萬分委屈只能以淚水和無助來表達。她的不堅定和懦弱造成了現在的悲涼結局。

三、研究此問題的價值與意義

選擇這一問題來研究,既是有研究方法的考慮,也有思想價值和意義的啟發。她們的故事雖然已經發生過去,但對于當代人尤其是女性的人生觀仍具有啟發意義。

(一)研究視角的學術價值

文學研究不應該只局限于某一時期或某一國家,可以將中國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作品具有相似性的方面放在一起比較分析。本文將古代文學話本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現代文學中的戲劇作品《日出》與外國文學短篇小說《羊脂球》相比較分析,從知識學習的角度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將知識融會貫通、拓寬視野、增強分析能力和思維創新。從文學史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與外國文學中對妓女形象的描寫也體現出作家對社會底層普通人民尤其是女性的關注,女性在文學作品中地位的提高。

(二)對當下女性的啟發意義

這三位女性雖為風塵女子,歷盡磨難,但她們仍具有自我意識和反抗精神,為追求人格的獨立而保持美好的信念。杜十娘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壓迫、倫理道德的束縛使她最終難逃命運的魔爪。陳白露出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社會的腐敗和污濁使她迷失在紙醉金迷之中,靠肉體的出賣換來富貴生活,而她的美好愿望最終也成為泡影。羊脂球則是普法戰爭時期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偽善的宗教的受害者,雖然有飽滿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但最終還是被吞沒在惡劣的社會環境之中。她們的故事啟示當代人尤其是女性,要保持自我意識,追求人格的獨立,在面對壓迫和損害時,更要堅持自我、勇于反抗,而不是作為男權的附屬和陪葬品。女性不要迷失自我、貪圖金錢富貴,也要追求獨立人格。

總之,描寫女性的優秀文學作品卷帙浩繁,學會獨立思考才能獲得其中的財富。這些風塵女子的故事雖然發生在過去,我們仍應從其中汲取人生經驗。我們比杜十娘們幸運,因為生活在社會制度進步的當今。對于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女性而言,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更應該有自我意識,讀書思考,注重精神內涵,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不辜負亮麗的青春時光,這也是本文重要的寫作目的。

(本文是根據課程論文修改寫成,論文指導教師:王菊艷)

注釋:

[1][7][9]馮夢龍.警世通言[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葉俊莉.羊脂球與杜十娘形象對比[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

[3][8]丁子春,朱招荊.特殊女性的心態——論娜娜與陳白露的自我意識[J].外國文學研究,1989,(3).

[4]朱棟霖.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11]莫泊桑.羊脂球[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6]繆詠禾.馮夢龍三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0]曹禺.日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程英俏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中文系 215500)

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胡風在抗戰時期的詩歌創作中塑造了豐富的形象,這些形象的生成與胡風的文藝思想密切相關。同時,胡風戰時文藝觀也深受日本現代文學理論的熏陶和影響,在藏原惟人“無產階級現實主義論”的指導下,他提出了文藝與生活的關系,此外,還批判地吸收了廚川百村重視內部心靈與青野季吉偏愛外部環境的理論,從而形成了辯證的現實主義文藝觀,閃爍著新無產階級文學的光輝。

[關鍵詞]胡風;抗戰詩歌;文藝觀;日本現代文學理論

一、文藝與生活的三重關系

胡風在論及文藝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時,提出了“文藝是從實際生活產生出來的”、“文藝是生活底反映”、“文藝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三個觀點。胡風認為,文藝的來源是社會生活,因此它應該真實地反映實際生活的點滴,文藝是對客觀現實的再現。在胡風抗戰時期的詩歌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筆下的眾多日本形象正是真實地存在于當時社會中的實體群:“踏著血跡沖過哭聲,他們把日章旗插遍了滿洲?!比毡緸榱饲终贾袊臇|三省,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眾多無辜的中國百姓成為了戰爭的犧牲品,殘暴的日軍卻漠視模糊的血漬與悲慟的哭喊聲,將日本國旗插遍了中國東北每一處被攻陷的城樓。借以彰顯他們驕狂的氣焰。與侵華戰場上兇暴亢奮的日軍相對照的,是日本國內冷酷無情的政府:“展開了被檢閱官刪了又刪的/現在還坐在監視的警官/在一面聽一面對著稿本的故事?!睘榱藝栏窨刂泼癖姷乃枷?,日本政府敦促著檢察官將無產者聚會的稿本不斷修改,還在無產者聚會的現場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杜絕反動言論的傳播,日本政府的高壓統治與日本軍隊的屠殺如出一轍。實為一丘之貉。然而,他們的形象只不過是歷史事件與社會現狀的一個縮影,胡風運用敏銳的嗅覺捕捉并將之展現在詩歌中,這便是意識直覺的自覺反映。正如近代美學家克羅齊所說:“直覺給我們的是這世界,是現象?!焙L憑借藝術的本能,從這些直觀感性的日本形象人手,以它們作為真實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個基點,將它們串聯起來。組成了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個橫截面。這些剖面既反映了日本入侵中國的現實狀況,也能折射出日本國內的真實國情,我們也能夠從這些形象中真切地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意義與韻味。

另一方面,胡風認為:“所謂現實,所謂生活,決不是止于藝術家身外的東西。只要看到,擇出,采來就是。而是非得滲進藝術家底內部,被藝術家底生活欲望所肯定,所擁護,所蒸沸,所提升不可?!痹诤L看來。文藝不等同于生活。它在記錄和展現生活的同時還應該高于生活。因此,文藝創作更不能機械刻板地模仿生活。那樣不僅不能給人們以審美的快感,還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僅僅將文藝停留在社會現象的再現上。譬如將詩歌作為記錄中日戰爭的筆,那么,文藝就成為了一朵缺失美感的殘花,無法帶給人們審美的愉悅感。法國古典主義理論家布瓦洛曾說:“一支精細的畫筆引人人勝的巧技能將最慘的對象變成有趣的東西?!苯^對真實的摹擬生活只會引起憎惡。因此,胡風選取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形象,正如詩歌《安魂曲》中所寫:“完全沒有把敵人放在眼里/你寫了一個中篇《地區的人們》/想用血肉的形象/去代替那鋼鐵的邏輯語言:為了說出/什么是生活的真實/為了說出/什么是人民的愛憎/為了告訴迷惑著的廣大讀者/日本在走向著浩劫/為了告訴潰敗著的左翼戰線/地下在猛烈地斗爭/為了指出,什么是使斗爭敗北的偏向/為了堅持/什么是使斗爭取勝的途徑……”胡風成功塑造了小林多喜二這個日本無產階級斗士的形象,將他生前英勇無畏地與日本法西斯政府抗爭的事實經過自己的藝術加工,用充滿魔力的筆將它們展現出來,從而暗示了小林多喜二的死是偉大的。當時的大多數中國詩人將和日本有關的一切事物都描繪成丑陋卑微的形象,并形成了抵制日本人的固定思維模式。小林多喜二的形象背離了當時主流的文化意識,體現出一種相異性,從而顛覆了人們頭腦中的日本人形象。胡風沒有盲目武斷地去復制社會集體想象物,他在現實與歷史的張力之間運用理智清晰的思維去提煉這位特殊的日本人形象的諸多成因,從而在對群體傳統觀念進行審視與反思以后,用自己的經歷和判斷創造性地刻畫出日本反戰者的形象,展現出一類嶄新的日本人。

日本無產階級理論家藏原惟人提倡無產階級現實主義論創作方法。他認為,無產階級的現實主義“絕不是對現實——生活無差別對待的冷淡的態度,也不是超階級的態度”。日本左翼文藝理論對胡風文藝思想的影響是巨大的,既強調對生活保持高漲的熱情,細微地去覺察生活點滴,同時又要牢牢地把握無產階級的話語權,必須以無產階級的價值觀為指南去進行文藝創作,胡風正是遵循了這樣一套理論,將對日本形象的描寫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如他的舊體詩《隨感》中所寫:“大空飛敵鳥,寬路走窮黎?!焙L于一九三七年回到武漢,親眼目睹了窮苦百姓在地面行走,日本空軍卻在空中巡邏的場景。胡風以一個無產者的眼光去審視日本對中國的奴役以及當時國內的緊張局勢,通過這樣一個場面的刻畫詮釋了中日間的敵對關系。此外,關于無產階級現實主義創作的方法論,藏原惟人提出了兩點具體要求:“第一。必須用‘前衛的眼’來觀察這個世界;第二。以嚴正的描寫主義態度來描寫這個世界,這就是無產階級現實主義的態度?!边@就要求作家站在超越生活的藝術高度上,用冷靜嚴密的大腦去思考問題,用實事求是的精神去描述無產階級的社會生活。胡風的詩歌創作便是對這一方法論的實踐。在抗戰的大背景下,大眾詩人都在呼吁投身戰爭,揭露日本的殘暴,卻無暇顧及到日本國內的反戰者形象,胡風卻細心地關注了這一事實,他對小林多喜二這位日本反戰斗士作出了中肯的評價:“一個革命文學的天才/被謀害了!一個日本人民的兒子/被燒死了!一個無產階級的戰士/被屠殺了!”對這樣一位光輝的戰士的死深感惋惜。胡風用藝術的眼光去俯瞰現實,卻又不脫離現實,其抗戰詩歌中的日本形象經過藝術的洗滌顯得光彩照人。但這些形象也是真實存在于社會現象與歷史事件之中的,胡風合理拿捏了現實與藝術的關系和比例。游走于實體與創造的兩重世界中,將日本形象嚴謹而又生動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二、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結合

如何更好地將文藝創作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呢?胡風認為,在“文藝是從實際生活產生出來的”、“文藝是生活底反映”、“文藝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三者之間存在著一條紐帶將它們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條紐帶就是他提倡的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創作原則。主觀公式主義和客觀主義都是胡風堅決反對的,因為“如果說,客觀主義是作家對于現實的屈服。拋棄了他的主觀作用,是人物的形象成了凡俗的虛偽的東西,那么,相反地,如果主觀作用跳出了客觀現實的生命,也一定會使

人物形象成了空洞的虛偽的東西”。只偏重于客觀會使人物形象顯得平庸俗套,過于強調主觀也會讓人物形象如同空中樓閣一般飄忽不定。胡風在抗戰時期詩歌中塑造的日本人物形象中融人了詩人深邃的思想和真摯的情感:“在糊涂地死掉了的尸灰前面,他們用大臣‘大將’……的尊嚴來致什么‘最后敬禮’,這是對于死者的第二次強奸,這是對于生者的無言的誘惑和威嚇?!痹娙嗽谧l責日軍令人發指的殘暴與絕情的同時,也對日本士兵的不幸遭遇感到萬般的無奈并給予了深切的同情:“他們是在勞動、窮苦、受騙里掙扎的天皇的草民?!痹娙艘环矫鎸ι硖幙嗪5娜毡酒矫癖硎緹o比的憐憫,另一方面又對冷酷無情的日本政府感到極度的憤怒。這些飽含著情感的人物形象顯得典型而具有特色,同時又是那么的真實可信,我們也似乎被帶回到了那個戰爭的年代,呈現在眼前的是兇殘的日軍、悲慘的日本士兵、冷漠的日本政府、凄苦的日本平民這一幅幅清晰的人物畫像。

胡風還認為,客觀是主觀的基礎,主觀是客觀的反映:“我認為,詩是作者在客觀生活中接觸到了客觀的形象,得到了心的跳動,于是,通過這客觀的形象來表現作者自己的情緒體驗?!焙L在抗戰時期詩歌中對日本——島國形象的成功塑造,正是借助客觀的日本諸意象來表現自我內心感悟。初到日本的胡風由于語言不通,對周圍的環境不熟,他眼中的日本是一個很陌生的世界:“武藏野的天空依然是高而且藍的吧,我們底那些日子活在我底心里,那些日子里的故事活在我底心里?!敝簧硪蝗巳ト毡娟J蕩的胡風在異國他鄉感到孤獨寂寞,在武藏野湛藍的天空下,詩人想起了曾經在一起“嚼著麥飯的”、“顴骨抽動的”、“灰白的臉孔”的兄弟,無比懷戀和他們在一起度過的時光,想到不可捉摸的未來,心中泛起了一絲惆悵?!熬乓话恕笔伦儽l以后,胡風將對日軍的憤怒之情與日本聯系在了一起:“他們夢想著擴大這個吸盡了膏血的三島王國?!比哲姷那致耘c擴張與他們的生存空間密不可分。日本人居住在四面環海的島國上,缺乏一種穩定和安全的感覺,思想里充斥著危機與擴張的意識,這滋生了他們侵占吞并中國廣袤土地的野心。胡風將對日軍的憎恨情感轉變為了對日本的厭惡,這種厭惡感在之后又轉化成對日本的抵觸和排斥,正如詩歌《海路歷程》中所描述的那樣:“東京/那東方羅馬帝國的都城/有鋼骨水泥高廈的銀行街/有陳列著劣質的但卻五光十色的商品的鬧市?!比毡臼锥紪|京擁有高樓林立的金融中心和琳瑯滿目的商品市場,其繁華宏大的場面將胡風——“來自田間”的農民的兒子——完全震懾住了。然而,他卻幻想出外表光鮮的質量低劣的商品,這成為其無法真正融入日本社會生活的象征。胡風以留學日本的歷程向人們層層展現出日本這個國家的形象,我們在讀到胡風詩歌時,也會有著大致相同的情感,與之產生共鳴。

這種主觀和客觀的理論受到了日本文學理論家廚川白村提出主宰人生活的兩種力觀點的影響。第一種力是源自人的內在生命沖動力:“即個性表現的內底欲求,在我們的靈和肉的兩方面,就顯現為各種各樣的生活現象?!睆N川白村強調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追求生命,達到烏托邦式的自由與理想的境界。這種來自個人的精神靈魂和思想意識與胡風文藝理論中的主觀因素相通:第二種力是來自外界的環境束縛力,即現實的社會環境對人尋求生命的欲望的限制和約束,這種來自外在的作用力與胡風文藝理論中的客觀因素相關。廚川白村在這兩種力中,更加側重于主體對生命的欲求,他認為:“文藝是純然的生命的表現。是能夠全然離了外界的壓抑和強制,站在絕對自由的心境上,表現出個性來的唯一的世界?!睆N川白村顯然忽視了客觀環境的刺激作用,過分夸大了主觀思想的力量,將文學藝術等同于不受絲毫束縛的心靈世界,落入了一種唯心的境地。胡風則強調要將兩者統一起來。他認為:“這種主觀精神和客觀真理的結合或融合,就產生了新文藝底戰斗的生命,我們把那叫做現實主義?!焙L筆下的日本形象里既蘊含著歷史事件與社會現狀,也寄予詩人建立在這些現實基礎上的情感,它們正是這種主客觀相交融的產物。胡風的這種唯物辯證的文藝觀更加全面地去探尋文學藝術的真諦,是對廚川白村理論的超越。

三、精神與意志的強力支撐

然而,胡風也重視主觀精神和意志的作用,這種作用在他抗戰時期的詩歌中表現為對民眾的號召與鼓動。胡風在抗戰時期提出了“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這個口號的提出與日本侵華戰爭所帶來的變化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中國東北和華北的淪陷,中華民族的地位岌岌可危,隨時會遭遇亡國滅種的危機。與此同時,“人民大眾的生活起了一個大的紛擾,產生了新的苦悶新的焦慮,新的憤怒新抗戰,凡這一切形成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歷經了“九一八”事變的陣痛后。關內的人們并沒有警覺起來,甚至有人妄想坐擁半壁江山與日本和平相處。但是日軍的貪欲是無窮的,他們早已將中國的領土視為囊中之物,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爆發,人們才意識到中國處于風雨飄搖中,不得不對日軍的侵略作出回應了,于是,抗戰由局部轉變為全面。從被動進入主動。借助這樣一個嶄新的歷史契機,胡風在詩歌中發出來熾熱而嘹亮的口號:“為了抖掉苦痛和侮辱底重載/為了勝利/為了自由而幸福的明天?!痹谌哲姎埍┑男蜗蟊澈笫侵袊嗣窨鄲?、焦慮和憤怒的情感。胡風動員廣大民眾將這些悲觀的情緒轉化成為對日軍積極主動的斗爭,并樂觀地認為在大家團結一致和持久的努力下會取得最后的勝利。胡風詩歌的鼓動與號召的對象不僅是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起來呵,海這邊的奴隸!起來呵,海那邊的奴隸!起來呵,全世界的奴隸!”他還動員那些被欺騙的日本士兵和被愚弄的日本平民與冷酷無情的日本軍國主義政府進行斗爭,在日本國內發動反政府的事變,使日本法西斯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并最終走向滅亡。

胡風抗戰時期詩歌中的戰斗性受到了日本無產階級文藝理論家青野季吉“目的意識論”的影響。青野季吉堅持“社會主義文學公開聲言文學的社會效果和‘宣傳的’、‘機動的’作用”,針對以往重視文學自身研究的“內在的”批評,青野季吉提出了文藝作品轉向重視社會意義的“外在批評”理論。胡風筆下的日本形象正是基于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和勞苦民眾的關注,通過這些日本形象的刻畫來喚醒麻木的人民起來斗爭。青野季吉還說道:“開始自覺到無產階級的斗爭目的,這才成為‘為階級的藝術’,即由社會主義思想指導。這才成為‘為階級’的藝術?!彼麑o產階級文學作為統攝全局的綱領,又把階級意識和階級斗爭置于中心地位,讓大量的政治因素滲透到文學中去,絕對孤立地視“外在批評”為文學的第一要義。胡風對此并不茍同;“作家的主觀一定要主動地表現出或迎合或選擇或抵抗的作用。而對象也要主動地用它的真實性來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或迎合或選擇或抵抗的作用。這就引起了深刻的自我斗爭。經過這樣的自我斗爭,作家才能夠在歷史要求的真實性上得到自我擴張,這(就是)藝術創造的源泉?!焙L筆下的日本形象中寄予了詩人同情抑或憤恨的情感,這是對悲苦形象的“迎合”,對殘暴形象的“抵抗”,它們又反作用于詩人,讓他去重新審視和發現,在矛盾的斗爭中去探尋藝術的本質。胡風冷靜而具有思辨性的理論遠遠超過了青野季吉主觀而又偏激的思想,“胡風既重視文藝批評的社會性又探究文藝批評的自身特性,顯示了他所具有的左翼文藝理論的總導向下的獨有的個體存在”。胡風從實際生活出發,摒棄了青野季吉式純粹的“外在批評”的文藝本位觀念,將不同類型的人物主觀情緒情感融入文學的社會屬性中,從而形成了一種內外結合的獨特的無產階級文學理論,其支柱正是強大的精神助推力,折射出生命的沖動與訴求。

縱觀胡風在抗戰時期詩歌創中的日本形象,在兇殘的日軍和冷漠的日本政府形象中是詩人憤怒和仇視的情感;在悲慘的日本士兵和凄苦的日本平民的形象中是詩人同情和憐憫的情感:在英勇的日本反戰者的形象中是詩人敬佩的情感,胡風眼中的日本形象中是詩人由惆悵悲傷到驚嘆反思的情感變化。這些他者形象的創作和產生的背后是注視者系統辯證的現實主義理論的支持,在對藏原惟人、廚川百村、青野季吉為代表的日本現代文學理論的吸收與批判中,胡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無產階級文藝理論,彰顯出其作為一位文藝理論家的深厚的藝術功力。

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國現代文學在沿襲中國古代文學的自然精神方面具有開創性,植根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熏陶和受西方反現代思潮影響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血液里,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對于自然精神進行了很好的融合。本文就自然精神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的表現進行分析和討論,這種討論有助于從整體上了解現代文學的特征,把自然精神有效融合在現代文學中,從宏觀上認識現代文學乃至人類進程中的綿延不絕的自然精神。

關鍵詞:現代文學;精神立場;自然精神

本文主要探討現代文學自然精神中的道家自然精神、酒神自然精神、女性自然精神、后自然精神。中國現代文學自然精神是植根于特定歷史時期的獨特的精神取向,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結束了兩千年的帝制,開啟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道路的歷史時期、科學民主的啟蒙思想開始盛行的思想背景下產生的獨特的精神取向,它既延又革,既不脫中國古代文學精神母體,又增加了新的內容,在融合和割裂中尋找平衡,因此決定了中國現代文學自然精神取向的豐富多元化、紛繁復雜性。其中道家自然精神主要表現在現代作家對于道家的“無為”思想、張揚個性、崇尚自然、提倡天道合一的自然精神取向;酒神精神強調自然人性中強大的生命力,具體表現在轟轟烈烈的五四新文化啟蒙運動,強烈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女性自然精神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母神崇拜和女性自然精神,母神崇拜最早來源于古代神話中的女性崇拜和圖騰崇拜;女性的自然精神是源自西方的女權運動,具體體現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女性思想解放為立場的文學創作;中國現代文學后自然精神是建立在現代文明的廢墟上,人在無家可歸之后尋求的人類靈魂的第二故鄉——即自然精神故鄉的基礎上的自然精神,現代文學后自然精神是中國現代作家在進退失據中尋找靈魂家園的集中表述,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色彩。

一、中國現代文學精神立場綜述

五四以來,中國現代文學拉開了帷幕,它是繼古代文學之后出現的獨特的文學思潮。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等學者提出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論述。研究思路多種多樣,主要集中于文學思潮、外圍文化類型、文化意象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文學整體研究的過程中,對于精神立場的研究至關重要,只有全方位把握中國現代文學的精神立場,才可以深刻認識現代文學的總體特征。

中國現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精神立場分屬兩個不同的領域,二者產生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決定了它們之間的迥異和分歧,另一方面,文學精神立場的傳承性又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同構、繼承關系。中國現代文學產生的土壤決定了它的豐富多彩、新鮮生動、別具一格的特征,中國古代文學主要集中于儒釋道思想,以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這樣的意識形態決定了中國古代幾千年文學精神立場的單一性、持久性、穩定性。中國現代文學誕生的歷史背景決定了它的不同于前者的精神立場。面對著古老帝國的解體,西方文化的入侵,西學東漸時代的來臨,傳統文化、傳統觀念遭到了挑戰,進行分裂和重新組合,這些因素導致了中國現代文學精神的復雜性、包容性、豐富性。同時歷史理性、實用理性、虛無主義、自然精神、超自然精神等多種綜合因素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舞臺上粉墨登場,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精神立場,影響著中國現代文壇的精神格局。

二、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道家自然精神

五四新文化運動旗手魯迅的作品《故鄉》中的文字,主要融入的是作者對故鄉的精神寄托,這也是道家有關隱逸情懷的基本表現。還有《社戲》,作者回憶的視角轉向了童年時代在外婆家看戲的生活場景,展現了童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畫面,構建起了那代知識分子的心靈的家園,這個家園的最核心的思想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道家自然精神。另外,中國現代文學中體現道家自然精神的作家作品不勝枚舉。郁達夫的作品《遲桂花》、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汪曾祺的小說《受戒》、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等都集中體現了作家陶淵明式的無為超脫和隱逸情懷。

三、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酒神自然精神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對酒神精神進行了闡述:“酒神祭作為一種洋溢的生命感和力量感,在其中連痛苦也起著一種興奮劑的作用,它的心理學賦予我們理解悲劇情感的鑰匙”、“生命意識在其最高類型的犧牲中,為自身的不可窮竭而歡欣鼓舞——我稱這為酒神精神,我把這看作通往悲劇詩人心理的橋梁?!?/p>

中國現代文學酒神誕生的社會背景是:推翻滿清帝制,辛亥革命帶來了社會的變革和思想的變革,國門大開,西學東漸,西方思想開始走進中國。文化界的思想啟蒙運動開啟,現代文學選擇了酒神自然精神?,F代文學作家的作品很多都體現了這種酒神精神,例如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出現的左翼文學和革命文學、解放區文學、延安文學都表現了酒神自然精神。魯迅的小說《野草》、《鑄劍》、郭沫若的詩集《女神》、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保衛延安》等是現代文學作品中酒神自然精神的集中體現。

四、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然精神

女性自然精神中的“女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母親形象的女性,主要來源于最初的人類對母親的崇拜;二是相對于兩性之間的女性。母性以及兩性關系中的女性是人類原生態、自然的體現。

當時現代文學中有很多文學作品體現了女性自然精神,其中有曹禺的《蛻變》、莫言的《豐乳肥臀》、魯迅的《補天》、冰心的《超人》、沈從文的《邊城》、《繁星》等,這些作品體現的是女性崇拜,它們洋溢著或低沉或激昂的基調。魯迅的《補天》借鑒了上古神話中女媧的形象,上古神話蘊含著最早的女性崇拜意識,魯迅賦予她很高的形象;沈從文《邊城》中對秀秀的描寫,是人類原始女性美的描寫,是建立在兩性關系上的女性自然精神的描寫。

五、中國現代文字中的后自然精神

尋求出世、清靜無為的道家自然精神,洋溢著生命熱情激越的酒神自然精神、母神崇拜的女性自然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學自然精神的母題,同時也影響五四一代知識分子以及中國現代文學的創作。如果說前三種精神直接指向人和自然的和諧,指向人類最初的自然母題,其中容納了傳統文人的靈魂復歸,隱世遁逃的內求精神,那么隨著五四前后社會體系、思想思潮的改變,崇尚科學、民主,反封建、反傳統,反對舊思想、提倡新思想的思想運動的開展,都市文明走向急速前進的道路,在都市文明世俗化轉變的過程中,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問題,文人的厭世情結隨之出現,于是文學摒棄了世俗的價值取向,走向了崇尚自然的道路,走向古代文人桃花源式的精神探索之路,中國現代文學開啟了后自然精神。隨著都市文明的異化對心靈造成的挫傷,越來越多的文學創作將會走向后自然精神。

六、中國古代文學審美立場和中國現代文學審美立場的區別

如果認為中國古代文學中所體現的文學精神立場是在道家自然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間展開的,那么現代文學精神立場則呈現出了多種可能性,多種精神立場相互激蕩,相互補充,相互抵觸,形成了現代文學史上多元的精神立場。受不同的精神立場的支配,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精神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精神是不同的,中國古代的審美精神穩定、單一、內斂、沉靜,凝滯,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精神體現在激越、噴薄、動蕩、流動。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在現代性不斷激化的歷史進程中,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始終是激進變革的先驅,它既是一面鏡子,也是歷史中最內在的那種躁動不安的情緒和精神。在那些劇烈的變革時期,在那些猛烈發生的歷史斷裂過程中文學都扮演一種推波助瀾的角色?!睔v史背景決定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部開天辟地蕩氣回腸具有顛覆性的思想文化史,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就是多種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交匯,散發出永久的光芒。中國古代審美特質被消解在了蕩氣回腸、噴薄欲發、激越反抗、重新構建、推舊出新的文學進程中。

總結: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自然精神取向是五四時期文學現象的重要體現,多元文化因素的交匯,產生了文學現象中的多種自然精神,它以層出不窮、色彩繽紛的形式閃爍在現代文學文壇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以古代儒家孔孟精神為主體的價值體系的繼承和再創造,最后拋棄了傳統文學精神,構建起了多元的獨特的文化精神。自然精神的出現,是現在文學史的坐標和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中國現代主義文學論(下)[J]. 王富仁. 天津社會科學. 2015(05).

上一篇:藝術消費論文下一篇:媒介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