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后現代范文

2023-10-03

后現代范文第1篇

摘要:從??怂购兔桌諏⒑蟋F代公共新政的概念引入公共行政領域后學術界對其相關理論研究一直沒有停止。而官僚制作為現代公共行政的表現形式,具有現實的研究價值。本文基于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視角,重點從官僚制的元敘事批判、重復性實踐視角下的官僚制解構、能量場理論下的官僚制批判三個維度對官僚制進行解構,試圖對官僚制進行多元分析。

關鍵詞:后現代公共行政;官僚制;解構分析

一、引言

后現代公共行政的概念是在1995年由??怂购兔桌找氲焦残姓I域的,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以后現代哲學為基礎,對現代公共行政進行了顛覆性的批判。官僚制研究,可以追溯到韋伯的《經濟與社會》一書。書中,韋伯對官僚制理論做了比較研究,由此官僚制理論正式被提出并得到了理論化,進入到學術研究范疇。進入到二十世紀以來,官僚制就不斷受到批判。甚至是韋伯本人,在其晚年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也表達了對于官僚制的悲觀情緒。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反傳統主義,它對于工業社會建制與話語體系又進行了全面解構,對于官僚制的批判也理所當然。因此,本文就基于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視角,重點從官僚制的元敘事批判、重復性實踐視角下的官僚制解構、能量場理論下的官僚制批判三個維度對于官僚制進行解構分析。

二、官僚制的元敘事批判

元敘事是相對于小敘事的,規模宏大、包羅一切的解釋世界的模式。后現代主義者早已意識到元敘事不是解釋世界的唯一路徑,認識到了這種宏大的敘事對于其他無數小的、異質的敘事的排斥,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承認“他性”的存在并且要求其得到合法性的地位。

在法默爾看來,他性是公共行政的關鍵概念。在對官僚制的批判上,反對元敘事實際上也就是反對理性及其化身(官僚制)的終極的不可置疑的地位。人們可以懷疑組織機構服務于唯一目的“效率”的正當性——除了效率,我們是否也應該尊重其他價值,也可以懷疑在組織管理中運用單一的解釋和管理策略的正確性。因此,在此基礎之上,作為對于傳統元敘事的一種替代,李歐塔的語言游戲便孕育而生。

語言游戲認為權力結構既不是永久的也不是不變的,而是能夠得到不斷地重新商議的。這樣可以鼓勵所有參與者進入到對于權力、價值等概念的預言游戲的重新定義當中,從而實現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或者相互關系上的成功。

三、重復性實踐視角下的官僚制解構

在傳統視角下,官僚制這個概念指代一整套外在于人類的機構設置和制度設置,因此就可以出現人員流轉而機構長存的情況。但是,根據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官僚制只是作為人類實踐的結果而展示出來的?!跋到y、制度以及其他類似的事務并不是存在于個體(群體中)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客觀領域之外,而是內化于這一客觀領域之中?!币虼?,官僚制就喪失了其作為一種客觀或者獨立存在物的優先地位,成為了人類符號的一種物化表現——物化的合并性集合。

這種理論的分析實際上就是在解構官僚制,否認了官僚制的客觀性,否認其在人類活動領域的優先地位:它是作為可以被改變的、實際上已經被不斷改變和塑造的人類的重復性實踐,而不是作為一種理性的化身或者一經設計出來就可以保持最優效果的人類謀劃。

比如說,??怂购兔桌胀ㄟ^官僚制這個符號下重復性實踐的譜系研究,就發現官僚制早已從一種控制的封閉系統轉變成了軟化的、建立聯系性和相關性的多因素分析(或然論)。那么,在研究過程中,就要注意一下兩點:第一,既然官僚制下的重復性實踐已經改變,將一切被冠以官僚制名稱的制度都進行拋棄是不恰當的。因此,我們需要判斷哪些重復性實踐需要改變,哪些不需要。第二,不論是決定論還是或然論,都是建立在刺激-反應模式上的。在決定論上就是層級控制和命令,在或然論上就是因素分析和變量操縱。我們承認它們有解釋力,但是它們的解釋力其實是不夠的,因此就需要更強大的解釋工具——公共能量場。

四、能量場理論下的官僚制批判

在對官僚制進行了解構了之后,??怂购兔桌詹⒉淮蛩阃耆珤仐壦?,而是提出了公共能量場理論對于官僚制進行一種“改造”。??怂购兔桌盏倪M步之處就在于,他們講這種后現代的關系網模式應用到了行政領域并且認為這種模式能夠更好地解釋公共領域中的問題。

公共能量場這個概念,包含了來自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內涵,當然其中的能量的概念來自于物理學中的相關概念。區別于現代的官僚體制,能量場中并沒有層級控制或者是上下的級別關系,它提出了一種三維的、相互影響的模型。在此模型內,每個人都是公共能量場的許多交接點中的一個,甚至國家的行政首腦也只是其中的一個交接點,沒有人處于最中心。

這實際上也是對于官僚制做出的另一種解構,公共能量場理論要求人們放棄對于政府體制的中心化、層級化的理解模式。更需要注意的是,公共能量場的開放性造成了可能出現的影響正常對話的情況。為了實現功能平穩、有效地預言游戲,??怂购兔桌仗岢隽苏晤I域有關話語的四種正當性的根據,即真誠、切合情景的意向性、自主參與、具有實質意義的貢獻。根據話語正當性的標準,??怂购兔桌仗岢霾⑶覅^分了少數人的對話、多數人的對話和一些人的對話這三種政府與公民的對話模式,并且認為相對于另外兩種中存在的正當性問題,“一些人的對話”在滿足話語正當性上是最成功的。

實際上,后現代公共行政領域內部也面臨著分歧和爭議,例如??怂购兔桌者@些希望構建一種新的話語游戲或者解構的理論家不得不面對“理性化”的批評,但是不進行構建而單純進行解構和破壞的后現代視角又難以獲得政治上的認同。因此,理性問題永遠是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中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關鍵。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在政治上遭到失敗,實踐上的困難同時也包括現存大敘事對于該理論的排斥,以及理論在具體實施上的模糊性導致的行動的缺少,這歸根到底還是學術理論上的不足。

五、結語

事實上,后現代公共行政領域同樣面臨著其內部的爭議與分歧,例如??怂购兔桌盏?,這些希望構建一種新的話語游戲或者結構的理論家們就不得不面對“理性化”的批評。所以,理性問題還是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中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尤其是“反行政”概念的出現,關于公共行政概念的所有傳統理解全都受到解構,甚至受到否定,官僚制也不例外。因此,解構其實也遠遠不是終點。

此外,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對于我國行政管理領域的啟示和價值到底在于什么方面?不斷突破元敘事的限制,構建共同話語才能打破固有的官僚化的模式。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不是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其作為一種理論視角,對于解釋和矯正中國公共行政領域所面臨的問題具有很大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因此,這一些內容的思考,更需要通過深入的學習而去探究。(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家浩. 官僚制批判研究的新視角[J]. 公共管理學報, 2010(01): 116-128.

[2]章偉. 解構與重構 后現代公共行政的價值考量[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1): 100-109.

[3]張康之. 后現代主義語境中的公共行政概念[J].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13(01): 39-46.

[4]宋錦洲. 廢除官僚制 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述評[J]. 公共行政評論, 2013(03): 127-170.

后現代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體育文化 社會道德 運動過程 人生感悟

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體育運動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一方面體育本身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社會活動介入社會生活;另一方面作為社會的縮影,體育能動地對社會變革、經濟發展與人的社會化和現代化起著積極地促進作用。

經濟發展的結果總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使勞動時間的市場價值日益提高。一方面是精神生活投入品(書刊、運動、旅游……)的多樣化與專業化,一方面是消費者時間價值的增長,這兩方面的因素合在一起,驅使體育的社會分層嚴重異化。很多人把體育作為手段,或者為了獲得物質利益和名譽,或者為了尋求身體健康,多是不把體育既當目的,又當作過程,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合一的過程,精神和文化不斷完善的人生跋涉過程。而更多的人是為了消遣,他們沒有時間或沒有精力直接參與其間,放棄普遍性的直接參與。

一、現代社會與后現代社會的文化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給社會帶來物質利益的巨大進步,人類文明得到迅猛的發展并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這使得人們對自身的理性產生了高度的自信,人類確信可以憑借自己的理性能力和知識真理,按照設想來改造世界和人自身。以至于人們對科學技術的作用產生了片面、夸張的看法,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解決社會的所有問題。“道德壓力完全失效而非人性化被合法化,非道德行為被閃爍著金屬光澤的技術計算和理性工具中性化,”[1]嚴格按照理性和科學精神構筑的現代社會體系使得人們用理性扼殺道德,對現代社會所要求的秩序和確定性的追求使他們喪失了本性。人們對科學技術副作用認識的加深,對科技理性的懷疑漸成為思想界的思考主題。以懷疑和否定為思維特征的后現代主義思潮應運而生。

現代性發展到高級階段或者說進入后現代性時期,其基本特征是一種“個體化社會”?,F代性所追求的那種秩序、確定、明晰和總體性帶給人們的是有所歸屬的安全感,但與之相伴產生的是一種失去自由的被壓抑感;后現代性階段,在人獲得日益增多的自由的同時,卻又失去了有所依附的安全感。“不確定性(Uncertainty)始終是恐懼的源泉”, [2]在后現代社會生活的人被動接受自己失去保障的“完全的自由”,對世界和未來充滿確信的清晰認識為模糊和動蕩不安所代替。由于失去了對“現在”的把握,因而對“未來”也陷入了虛無。“虛弱、不足——這些名稱都表示晚期現代或后現代的疾病——后現代的缺陷。” [3]人們放棄了對生活進行長期規劃的努力。對當下的世界感到一種無從把握的驚慌和恐懼,對未來又喪失了信心,感覺不到意義.。后現代社會的人更愿意將生命過程看作一場游戲,一個夢境,以審美的態度來關照現實世界,拒絕對其進行道德關懷。

二、經濟發展與體育文化變遷

經濟與文化、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互作用,并且隨著物質手段的積累而愈發傾向于精神生活的世界。“你怎樣信仰,你就怎樣生活。”中國體育在經歷了市場化和準職業化的洗禮后,也面臨著文化重建和文化整合。

2.1體育文化的博弈理論

錢穆的文化定義(文明偏于物質,文化偏于精神)大致上可以把握“社會生活”的這兩方面。但其文化概念過于寬泛,令人無法把握。盧元鎮的體育文化定義(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4]高度涵蓋了體育文化的特性,卻不是操作性概念,故難以同“經濟發展”概念放在一起,構成一個“分析框架”。佛格森(Adam Ferguson)的定義(civil society:人生而為社會的人)包含了個體與社會這一對核心概念,可以當作分析的出發點。而且,“civil”包含了三層涵義(文明社會,政治民主,傳統教化)。[5]經濟學是關于個體選擇的理論,社會學則闡發社會約束。但到了現代,經濟學成了博弈理論,社會學也注意到了人際關系的博弈性。綜合而言,本文認為從個體出發所展開的理論加上從整體出發所展開的理論互相補充而成為體育文化變遷的博弈理論。

2.2經濟發展對體育的意義:閑暇時間。

亨利·喬治(Henry George)說過,“財富”是對“勞動”的替代。凡是能夠或有助于節約未來勞動的就是財富。“發展”的度量是以“財富”為要。其實,應當以(1)每日閑暇的增長(超過維生必須的勞動時間),(2)生命的延長,(3)物種的改善,這三項也是體育發展的依據和目的,并以人的發展(即“以人為本”)、以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目標。

三、體育文化變遷對現階段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

3.1體育文化變遷的經濟學基礎

康德和亞當·斯密為經濟學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當代體育和體育文化的發展指出了方向。在斯密和康德的觀點中“收益遞增”是最重要的??梢哉J為沒有收益遞增(體育技術、比賽經驗和比賽信心的增強)的技術就不可能出現“發展”。亞當·斯密專門討論了“收益遞增”的知識學基礎――“勞動分工”[6]及其好處。這又意味著,在競爭的人群中,能夠實行分工的群體將在競爭中獲勝。分工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體育發展的制度可能性。一個以賭博、以欺騙本領為“英雄”判別標準的比賽,是對體育精神的褻瀆,對觀眾的愚弄和拒絕。在這樣的文化中是很難實行分工制度的,也意味著這一文化將在競爭中消失。

3.2分工對體育文化的要求

首先是“信任關系”。參與分工意味著把一部分生活資料交由他人提供。各古代發達文明都對欺騙、偷盜和其它越權行為給予及其嚴厲的懲罰。

其次是“道德”。由于分工的潛在收益,人們會被誘使去克服本能發生的不信任。這是前面所講的“經濟的文明化影響”。人們用以克服“不信任”本能的是什么呢?叫做“道德”。它壓抑著人們的各種本能沖動,這些沖動會破壞體育分工。事實上,體育與分工的范圍正好就是信任關系能夠覆蓋的范圍。

后現代社會的體育個體要摒棄物質功利性、回歸人性,就要在體育過程中體味體育人生過程,將問題的可能放在具有倫理可能的體育個體形成的體育文化和人類道德良知上。

參考文獻:

[1]劉新鎖.現代性后現代性倫理之可能[J].《讀書》.2006(3)

[2] 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M]. 上海三聯書店.2003:12,41

[3]盧元鎮.《中國社會體育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227

[4]亞當·弗格森著.《道德哲學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

[5]亞當·斯密.《國富論》[M].商務印書館.2002:6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06BTY011)。

(惠繼紅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體育部)

(孫威 吉林化工學院 體育部)

后現代范文第3篇

清華大學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為全校理工科本科學生開設通選課“中國現代文學名著導讀”,迄今已有20個年頭了。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曾經應邀講過幾年這門課。我從80年代中期開始講這門課,除了較長期的出國任務,從未中斷。選課學生遍布各院系各專業,人數通常大概在三百人左右。這個數字,比選古代文學課的學生要少,甚至也比選修外國文學名著導讀課的學生要少,但這門課仍然是全校上百門通選課里很受歡迎、很有影響的課之一。

作者:藍棣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后現代范文第4篇

心里沒有了溫暖的光

沒了你的消息

時間凝結了一切

眼中掛了霜

只因沒了你的消息

翠柳搖曳帶著憂傷

花蕊底垂閃著淚光

他們和我一樣

牽掛你在何方

只因沒了你的消息

以往美麗的世界

變得一片荒蕪

是那么的凄涼

心在期待中緊縮

思念長了翅膀

竟不知飛象何方

你可感覺得到

那牽掛的沉重

那等待的恐慌

可感覺得到

那思念的灼痛

那欺盼的憂傷

那渴望的目光…

你沒有牽掛過

怎能知道等待的感覺

是何等的落寞悲蒼

只有愛過

傷過追尋過的才會知道

那失落愛的迷茫

如同六月的飛雪

把一切綠色花朵凍結埋葬

空蕩蕩的心靈荒野

只有窒息的凄涼

孤獨的魂在那里游蕩

只因沒了你的消息

美好的一切的一切

后現代范文第5篇

摘 要:教育哲學是對教育深刻的反思,影響著教育的發展方向。在我國,雖然教育與哲學的關系由來已久,但教育哲學仍是新興學科,而美國教育哲學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已較為成熟。文章通過對美國教育哲學萌芽、發展、現狀的梳理分析,歸納了美國教育哲學的發展脈絡,為我國教育哲學的發展和完善提供借鑒。

關鍵詞:美國教育哲學;發展脈絡;學科建設

美國教育哲學是世界教育哲學中的重要分支,對中國教育哲學的發展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由于美國教育哲學歷經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已經比較成熟,故梳理歸納美國教育哲學的發展脈絡,有利于推動我國教育哲學的發展,使其更加適應教育哲學國際性與民族性相結合的時代需求。

一、美國教育哲學的萌芽

對于美國教育哲學緣起的時間,中國學界有幾種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美國教育哲學起源于美國高等教育開設的教育哲學課程,即以1832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現為紐約大學)開設“教育哲學講座”講授教育學的哲學基礎為教育哲學的萌芽。第二種觀點認為,應當將《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一書的出版視為美國教育哲學的萌芽?!督逃軐W》是德國哲學家洛森克蘭茲(J.K.F.Rosenkcranz)所著的《教育學的體系》(P?覿dagogik als System)的英譯本,翻譯者是美國教育家布萊克特(A.C. Brackett),譯本首次出現了教育哲學這一學科名。布萊克特認為該書是對教育學的哲學反思,架構類似于哲學經典《精神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Sprit),因此完全稱得上是“教育哲學”。第三種觀點認為,教育哲學與教育學沒有本質區別,僅是“教育學的別名”[1],實際上就是教育學或教育原理,“教育哲學”的存在僅僅是翻譯造成的誤會。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以王坤慶等為代表。他們認為教育哲學真正的萌芽應以《教育哲學教程綱要》的出版為標志,因為該書首次探討了教育哲學的學科性質并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了教育本質。此外,還有人將美國教育哲學學會(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in United States)的成立作為美國教育哲學逐步從教育學中獨立出來并開始萌芽的標志。1941年2月24日,在哥倫比亞師范學院教育哲學家勞普(R.B.Raup)的籌備下,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和專業性的教育哲學學會在新澤西州的大西洋城成立,該學會的成立從組織上、制度上保證和促進了美國教育哲學的發展。

1904年,美國教育家霍恩(H.H.Horne)出版了《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一書,提倡用實驗科學的觀點解釋教育。1916年,杜威(J. Dewey)出版了《民主主義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運用實用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入分析了教育的本質、過程、價值和課程、教學方法等問題,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教育哲學體系。這些先驅性的探索為教育哲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至此,美國教育哲學有了明確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概念、范疇和原理,構建了自己的學科體系,并且已將教育哲學應用于指導教育實踐。

二、美國教育哲學的發展

20世紀中期,美國中等教育和師范教育的繁榮極大促進了教育哲學的發展,并開始逐漸修正學科形成之初時存在的一些不規范之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美國一些地區開始將教育哲學定為基礎教育課程,從事教育哲學學習和研究的人數也大大增加,還催生了教育哲學學會的專門學術刊物——《教育理論》(Educational Theory),進一步提升了教育哲學在學術界的地位。

但是,在進入冷戰時期后,“麥卡錫主義”嚴重打擊了學術界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一些教育哲學家因為政治原因遭到清查。為避免發生政治錯誤,大批美國教育哲學研究者紛紛轉向對教育名詞和概念的分析,美國教育哲學開始進入分析教育哲學時期。這一時期,大量教育哲學研究都是關于教育哲學必要性和哲學性問題的討論,主要是闡釋教育哲學的概念以及進行語義分析。美國著名教育家謝夫勒(I. Scheffler)就是分析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哲學分析的主要任務是對基本概念和論證方法的澄清”[2],也就是將分析哲學的方法應用于教育理論,通過對概念、命題的分析來認識教育問題的本質并改革教育實踐中陳舊的、不合理的現象。從1960年開始,謝夫勒先后出版了《教育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知識的條件——教育認識論導論》(Condition of Knowledge:An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 and Education)、《理性與教學》(Reason and Teaching)、《走向分析教育哲學》(Toward an Analyt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討論并深入分析了教育學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命題,將形式化的純分析引入教育哲學,希望通過規范字、詞、句的意義和使用,指導并精確分析有關教育政策的辯論。分析教育哲學的興起解決了傳統教育哲學由于概念和語言使用的混亂而造成的思維混亂和理論混亂等問題,糾正了傳統教育哲學脫離實際的不良傾向,將教育哲學的語言從玄虛的、思辨的哲學術語拉回到一般課堂教學和教育實踐中所使用的語言,促使教育哲學向科學化和實踐化前進了一大步。

然而,由于分析教育哲學過分拘泥于語言分析,其逐漸淪為一種形而上學的語言大雜燴,糾結于概念、短語的爭論而不以教育哲學研究為最終目的,忽略了對教育實踐的指導,舍本求末。再加上分析哲學將日常語言作為辯論充分與否的依據,這本身就是一種在方法論上的“非理性”,使得分析教育哲學沒能提供一種普遍適用于不同歷史、文化、語言背景下的判斷程序。將不同話語體系下的日常語言作為衡量正確與否標準,不僅不可能得出統一結論,平息各個流派之間的爭端,還會導致分析過程中價值和道德因素的缺失。分析教育哲學的初衷是通過確定概念在日常語言中的共同意義,為教育實踐提供一個共同的基礎,但是概念分析中往往是忽略價值和道德因素的。價值、道德的缺失和教育的道德屬性無疑是一個悖論,分析教育哲學取消了價值,實際就是取消了教育,這為美國分析教育哲學后來的衰落埋下了種子。

三、美國教育哲學的現狀

隨著美國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教育改革,2000年前后,世界教育哲學界亦呈現多種流派共同發展的繁榮景象,除了要素主義、永恒主義、新托馬斯主義等新傳統主義教育哲學以及結構主義、存在主義和分析教育哲學等教育哲學流派外,新興的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解構主義教育哲學、人本化教育、公共教育哲學和后現代主義教育哲學亦蓬勃發展。在當代美國教育哲學界中,各個教育哲學思潮相互影響、共同繁榮,其中,后現代主義教育哲學和公共教育哲學產生的影響較為廣泛。

后現代主義教育哲學代表人物、美國課程理論專家多爾(W.E. Doll)提出了“四R理論”:豐富性(Richness)、回歸性(Recursion)、關聯性(Relations)和嚴密性(Rigor),強調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過程入手培養其學習能力,主張消除學科之間的界限、進行學科整合,不在課程理論上區分主題或為學科設限,新的教育課程理論應該是包容各種人文學科及人類知識的文化課程。吉諾斯(H.A.Giroux)也認為,現代主義形成的知識界限及其觀點在后現代教育中都應該被打破,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文化工作者、學者、實踐家來共同實現教育的目的——造就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建設一個以生態為本的、民主的教育哲學,并傳授給學生個人在社會關系中的經驗,幫助公民參與社會討論,建設一個與自然環境和睦相處的社會文化環境。[3]

同一時期,以索爾蒂斯(J.F.Soltis)為代表人物的公共教育哲學則更加關注教育實踐。索爾蒂斯在1982年召開的教育哲學年會上號召,將非職業教育哲學家卻從事教育哲學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學者納入教育哲學界,“更廣泛和更綜合”地理解教育哲學[4]。除了擴大教育哲學知識共同體外,索爾蒂斯還鼓勵教育哲學家用通俗易懂的公眾語言代替晦澀的哲學行話,形成“公共的教育哲學”[5]。他認為,公共教育哲學家有三個任務:一是要面向公眾,將自己的教育哲學觀點通過各種媒介推廣到大眾中去,努力傳播教育哲學理論;二是要為教育政策的制訂提供理論依據,進而實現教育哲學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三是剔除那些過時、錯誤的教育主張,闡釋教育的價值和目的,形成公眾意識形態。這些觀點使得教育哲學的實踐性大大增強,變得更加關注教育實踐和教育機構的建設,也為美國教育哲學走上國際教育哲學論壇奠定了基礎。

四、美國教育哲學

對中國教育哲學發展和完善的啟示

從美國教育哲學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首先,要繼續加強教育哲學區域研究,借鑒美國已經相對成熟的教育哲學思想,深入分析和比較現象背后的原因和影響因素,推動我國教育哲學學科體系建設。需要指出的是,借鑒不是簡單的移植,在借鑒的同時,我國教育哲學研究理念必須不斷更新,不斷擴展研究領域,并且根據我國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現狀,辯證地鑒別、吸收,以實現教育哲學思想的本土化。

其次,我國教育哲學的發展應“跳出專業化”[6],進一步充實和擴大教育哲學知識共同體,搭建教育哲學和教育實踐之間的橋梁。這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專業教育哲學家在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和長遠的預見力等方面的優勢,在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反思教育哲學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更好調動學者、官員、學生、教師等社會各方教育主體參與和支持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術團體的作用,增強教育哲學輻射范圍,推動我國教育哲學向深層次整合與分析的方向健康發展。

最后,我國教育哲學界應保持開放的心態,擴大國際交流,與國際接軌。這就需要我國教育哲學家以開闊的胸懷面對多種教育哲學取向或思潮,樹立整合的、多元的研究視角,直面教育過程中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對教育哲學的影響與沖擊。同時,我們還要敢于競爭,在競爭中挖掘我國教育哲學的民族性和針對性,推進我國教育哲學學科自身建設。

參考文獻:

[1]王坤慶.現代教育哲學[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4.

[2]單中惠.當代歐美十大教育思潮述評[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97(2):48,49.

[3]魏玲,趙衛平.試論吉羅克斯的后現代教育觀——激進教育中的邊界教育學[J].外國教育研究,2006(5):12.

[4]索爾蒂斯.論教育哲學的前景[J].國外社會科學,1984(3):6.

[5]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9.

[6]鄧敏娜.分析與實踐:索爾蒂斯的公共教育哲學觀[J].比較教育研究,2007(4):28.

編輯 許方舟

上一篇:現代主義下一篇:現代漢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