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育的根本方針范文

2023-09-22

教育的根本方針范文第1篇

一年來,我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以育人為根本,遵循“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培養特長,和諧發展”的辦學思想,在不斷探索育人、辦學的歷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堅持以“孝行雅行奠基人生”為辦學理念,形成了“文雅和諧”的校風和“勤學樂學善學”的學風,積極穩妥的改革學校內部的管理機制,堅持抓安全工作為第一要務,教為我鎮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努力把學校辦成一所現代化、高質量,學生向往、家長放心、社會聲譽好的農村小學。

一、全面開展課外活動,德育工作成效顯著

(一)、廣辟校內教育陣地主渠道。校園網、集體晨會、國旗下講話、班級晨會、班隊活動、品德課、板報、學習園地、中隊角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各學科、各崗位滲透德育教育,每一位成員都是德育工作者。

(二)、學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開展以少先隊為主渠道的班級衛生評優活動,開展以少先隊為主導的衛生督察活動,組織好了今年“六一”兒童節活動,還以少先隊為平臺開展“文明學生”評選等。

(三)、以思想教育為抓手,搞好五項教育。 1.常抓行為規范養成教育。 ⑴以行為規范教育為主題,建好校園宣傳櫥窗、班級板報、學習園地等宣傳基地,組利用好全校的晨會,組織好周一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活動。

(3)開展“我讀書,我快樂”讀書征文和演講比賽,營造書香校園。 ⑷強化未成年人的行為養成教育。背《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并開展相關知識競賽。

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誠信教育。利用各種傳統節日加強學生禮儀、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2.加強法制、安全教育。

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實現師生違法犯罪率為零。組織全校學生收看法制教育專題片。每學期組織至少一次師生開展防震、消防應急疏散演練。充分利用班會、隊會、板報、手抄報等形式,加強安全教育,進行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的培訓,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以防盜竊、防火災、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事故為重點,廣泛開展了安全教育活動。

3.加強環境教育。

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師生環保意識,舉辦環保知識競賽,開展環保主題活動。

(四)通過“課外訪萬家”活動,建立學校、家長、家庭三結合的聯系網絡。發揮家長的積極性,及時與家長溝通,利用“家校路路通”這個平臺,協同教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通過“課外訪萬家”活動,家長會 、告家長書等形式對家庭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進行指導,及時向家長通報學校各方面的情況,宣傳當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積極詳細解釋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

(五)、堅持預防為主,積極創建平安校園。

1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圍繞建設平安校園,進一步建立健全了學校安全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深入細致地宣傳貫徹有關學校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規,抓好學校安全保衛工作目標責任制的落實,切實做到了層層有目標,人人有責任。

2.抓好校車管理,做好校車登記,學生乘車安全教育,發揮家長在學生乘車安全中的監管作用,做到不超載不違規讓學生安全到家。

3.加大了安全工作的檢查和整改力度。經常檢查校舍、圍墻等設施,認真做好記錄,發

現問題,及時整改。

二、抓教師成長,促教學質量不但提高

(一)以活動為載體,以結對為手段促教師成長

1、借“課內比教學”東風,加強課堂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年十月份開展了“課內比教學”活動,全校所有教師都參與“聽講說評研”活動,并撰寫心得體會,十一月份開展了新上崗教師匯報課活動。每月一次在多媒體教室開展全校性教研活動,立足課堂、互聽、互評、互教、互學,共同提去高,并通過開展教研活動,使教師的教學理念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解決了一些實驗中困惑的問題,使新課程在教學中得到更好地貫徹和執行。

2、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寬松積極向上的環境,為他們的成長搭建好舞臺。我們對新教師的培養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開展結“對子”活動。

教導處組織教研組在新老教師中開展“一幫一”結對子活動,或者名師、骨干教師與新教師的 “一幫一”結對子活動。通過結對子活動使新老教師互幫互學,取長補短,使新教師盡快適應教學,老教師再上新臺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共同提高教學質量。主要要求如下:

①幫扶結對教師簽訂“新老教師‘一幫一’結對子目標責任書”,提出實施具體要求,制定具體實施細則。

②老教師定期檢查指導新教師的備課教案、作業批改等教學常規工作;新老教師互相聽課,并有具體的教學評議。

③骨干教師要制定好結對指導計劃,認真做好結對工作,新教師要撰寫成長過程的心得體會,并保存好活動記錄等建好成長檔案,以備考核檢查。學校教導處要負責督促檢查工作。 以活動為載體,以“傳幫帶”為方法,我校一大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在去秋的“課內比教學”活動中,我校有九名教師代表河鋪鎮參賽,有5人獲縣級一等獎,4人獲縣級二等獎。其中黃正威老師還代表羅田縣參加黃岡市“課內比教學”英語科比武。

3、注重過程管理,教學成績全面提高

1、依據教學常規量化細則,嚴格“備、講、批、輔、考、評”六項流程管理,認真實施每天督查,每周量化,每月小結和每期考核。檢查結果張榜公布。并與績效工資和年終評優評模掛鉤。嚴格實施績效工資方案,實行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實行與上級部門考測一對一獎懲。

2、認真實行家庭作業檢查制度。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必須每天布置適量的家庭作業,教師要全批全改,教務處每周進行一次檢查,檢查結果例會公布并與積效工資掛鉤。

3、搞好“三推一公”活動。實施診斷性講評課,通過講評課發現教師教學的薄弱環節和學生學習困難所在,因勢利導,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教學質量。

4、發揮班班通的有利優勢,加強對全體教師進行計算機培訓,特別是課件制用培訓,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學校將班班通應用納入教師期末評定, 并作為教師電腦補貼依據。

5、抓好課題研究。教師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因此我們以課題為載體,讓教師帶著課題研究,帶著問題研究,把立足點放在觖決教學改革實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著眼點放在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的結合上,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河鋪小學《農村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已結題并獲得優秀等級,已申報了兩個縣級課題。

6、在六年級實行集中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的“套餐”型服務,發揮骨干教師示帶頭作用,尋找差距,查找癥結,創設集中研討的條件,形成教學合力。開好畢業班月考,總結會,分析歷年小考試卷,把握各科知識重點和能力考查分析的分布規律,增強教學的針對

性和實效性。

四、加強后勤保障,創學生滿意食堂。

1、建立“三用”節約制度實現公共資源的合理管理,倡導節水節電節煤,保證資金有效利用。加強學校財產管理,實行責任到人,包干負責,損一賠一。

2、實行財務陽光管理,學校大小開支全部由理財小組成員審議通過,做到一月一結,一月一公布,學期末有教師代表審理學校所有賬務,做到透明陽光。

3、堅持學生食堂的服務宗旨,做到真正零利潤,讓學生滿意,家長放心。

(1)搞好食堂衛生管理,食堂工作人員持證上崗,食物食具定期消毒,安全存放。

(2)嚴把入口關,學校采買有專人負責,只能在正規渠道購買,并實行入出庫檢查簽字制度。保證食物安全。

(3)建好食堂專帳,請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參與監督管理,賬務一天一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確保一進一出,學生吃好吃飽。

4、落實好營養餐和貧困生生活補助,嚴格執行國家政策和上級精神,建表簽字,確保每一分錢都落到實處,受到上級和家長好評。

五、成績斐然,進步多多。

教育的根本方針范文第2篇

杜飛進 王比學 黃慶暢 白龍

? 2012-10-05 11:18:18

來源:人民網2012年10月01日

堅持從國情出發,在承繼中國法律文化、借鑒人類法治文明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司法制度,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是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10年來,從黨的十六大吹響“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號角,到黨的十七大作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部署,“看得見的公正”、“能感受的高效”、“被認同的權威”在日益深化的司法體制改革中成為現實。

10年探索10年改革,完成中央確定的近百項兩輪司法體制改革任務固然不易,在改革中收獲的經驗啟示尤其珍貴?;仡?0年探索歷程,總結10年改革經驗,不僅是推動我國司法工作科學發展的需要,而且是不斷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動中國特色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需要。

啟示一: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全面把握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基本要求

司法體制改革涉及面廣,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強,國內外十分關注,改革的難度可想而知。

“黨的堅強領導,是司法改革攻堅克難的重要保障。”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人士介紹,“從改革措施的調研論證到改革方案的制定實施,這場改革自始至終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進行。”

兩次寫進黨代會報告,三次成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主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一系列決策和部署,使人們充分感受到了黨中央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決心,增強了完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信心。

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從人民群眾司法需求出發,以維護人民利益為根本,以促進社會和諧為主線,以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為重點„„”透過中央轉發的《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司法體制改革所體現的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基本要求,正是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題中應有之義。

方向是根本,領導是關鍵。司法改革的“方向定位”明確了,其“實現路徑”才能清晰。從“積極穩妥”到“積極推進”,再到“深化”,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在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對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提出的要求。這也折射出我們對司法體制改革的認識在一步步深化,部署在一步步深入,司法改革工作“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總體規劃、分步推進”的基本思路越來越清晰。

正是因為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司法體制改革才得以形成強大的合力。黨的十六大以來,作為黨中央領導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職能部門,中央政法委員會始終將司法體制改革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為了加強對司法體制改革的指導、督促和落實,中央還專門成立了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日常工作。在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的領導和組織下,從中央部門到地方,從人大到政協,從專家到基層干警,從政府官員到普通群眾,從黨內干部到黨外人士,都參與到了司法體制改革的調研、論證和決策過程,紛紛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正是因為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司法體制改革才得以有力有序地推進。圍繞司法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從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到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司法體制改革專題匯報會,一次次會議,一項項措施,使司法體制改革的近百項任務一項項落實到責任單位、一項項明確具體時間表,使整個司法體制改革在精心組織、周密部署中得以積極穩妥地推進。

啟示二:必須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做到既博采眾長又不照抄照搬,既與時俱進又不盲目提出過高要求

如何才能保證司法改革不入歧途、不走彎路?回首司法體制改革的10年歷程,從我國國情出發,始終順應改革開放的潮流健康發展,始終隨著民主法治的步伐不斷推進,始終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呼喚同步深化,是我國有序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又一經驗。

多年來,政法領域一直是境內外敵對勢力對我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實施西化分化戰略的重要方面。片面追求“司法獨立”,片面強調“法律至上”,盲目崇尚西方法制„„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推進,這樣的觀點和思潮不時泛起。“既認真研究和吸收借鑒人類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不照抄照搬外國的司法制度和司法體制;既與時俱進,時刻不忘群眾感受,又不超越現階段實際提出過高要求,堅持循序漸進。”中央從一開始就為司法體制改革定了調,并將其貫穿始終。

具有中國特色的“案例指導制度”的建立,就是在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過程中尊重國情、博采眾長的一個范例。在各級司法機關積極推進量刑規范化,使量刑從“估堆”到“精確計算”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法院自2010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案例指導制度的規范性文件,并發布了社會關注度高、法律規定比較原則的典型案例作為指導案例,規范了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有效解決了“同事不同罰”、“同案不同判”等問題。

“中國古代司法傳統中一直有比照成例斷案的傳統,司法判例制度也是英美法系的傳統。”法學界普遍認為,建立案例指導制度,既是對中華優秀法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其他國家有益法治經驗的合理借鑒,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制度創新。

社區矯正是發源于西方國家的刑罰執行模式,在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中,我國也進行了這方面的積極借鑒和探索。2003年,北京等6省區開展社區矯正試點,2009年向全國推開。到2011年底,各地累計接受社區矯正人員102萬,解除矯正56.7萬人,社區服刑人員在矯正期間的重新犯罪率為0.2%左右。社區矯正的開展,不僅提高了增強了教育改造的效果,而且降低了教育改造的成本,豐富了我國刑罰執行的模式。

博采眾長,但不照抄照搬;與時俱進,但不盲目提出過高要求。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就集中體現了司法體制改革的這一原則。“你有權保持沉默。”相信不少人對這句國(境)外的電影臺詞印象深刻。在刑事訴訟法修改過程中,有人提出應借鑒西方這一讓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權”的規定。立法機關通過廣泛征求意見,認為基于當前國情,“沉默權”不符合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原則,因而不宜作出“沉默權”的規定。

完善國家賠償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建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加大法律援助服務„„著力完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在司法改革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東方經驗”固化為司法制度,“西方法制”中的合理成分也越來越多地被我吸收和借鑒。

啟示三:必須始終堅持執法為民,堅持群眾路線,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

公平正義,是黨的事業之主旨,是人民利益之核心,是憲法法律之根本。維護公平正義,是司法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

“告狀難”,曾是老百姓反映強烈的問題。司法體制改革著力加強對案件辦理的管理,截至2012年5月,全國共有1400家法院和1600家檢察院成立了專門的案件管理機構,使群眾反映強烈的“告狀難”得到了基本解決。

“從群眾期待的地方做起,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回顧10年司法體制改革歷程,從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和影響司法公正的關鍵環節入手,猶如一條紅線貫穿始終。

“執行難”,曾是個困擾多年的問題。根據司法體制改革總體部署,各地法院普遍建立了與公安、檢察、金融、國土、建設、工商、出入境管理等部門的執行聯動機制,形成了“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支持、社會各界配合、人民法院主辦”的全社會聯動執行工作格局,找到了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有效對策。“執行聯動機制”的建立,充分體現了治理“執行難”問題的制度合力。

刑訊逼供、暴力取證,是造成冤假錯案的重要因素。10年來,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建立了訊問嫌疑人同步錄音錄像制度,檢察機關還通過健全介入偵查、引導取證工作機制以及完善當事人權利告知制度等,改革和完善了對偵查活動的法律監督機制,制定非法證據的排除規則,完善拘留、逮捕后送押和訊問制度,使偵查訊問得到了有效監督、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了依法保護。

人民需求是司法體制改革的發動機,人民感受是司法體制改革的試金石。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推進,在“同案不同判”、職務犯罪偵查活動中超范圍扣押凍結款物、司法“暗箱操作”等群眾意見較大的問題一一得到解決的同時,各級司法機關還積極推進司法公開、司法民主,拓寬民意渠道,讓人民廣泛參與,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從“大接訪”到“大走訪”,再到“三訪三評”,全國公安機關近年來深化矛盾糾紛排查機制建設,密切聯系群眾,努力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2009年5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開通民意溝通電子郵箱,專門收集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建議,并轉化為法院工作決策的參考依據。同年6月22日,檢察機關也正式開通了統一舉報電話12309。

以人為本、司法為民,是我國司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根本原則。便捷高效、功能齊全的訴訟服務中心、業務受理接待中心,通過引進訴訟引導、查詢咨詢、訴前調解、舉報受理服務,做到了“辦事有人引、咨詢有人答、查詢有人幫、材料有人收、訴求有人應”。“大調解”格局的構建,訴調對接機制的出臺,讓老百姓“和為貴”的理念得以實現,既節省了打官司的成本,還實現了案結事了。為了緩解“打官司貴、請律師難”的問題,有關部門還制定了《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律師服務收費管理辦法》,使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得到了大幅降低。當事人交納訴訟費確有困難的,還可以免交、減交、緩交,從而確保了每個人都能夠依法充分主張權利。

啟示四:必須始終堅持統籌協調,妥善處理中央和地方、司法機關和其他部門、當前和長遠等各種關系

司法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能否妥善處理中央和地方、司法機關和其他部門、當前和長遠等各種關系,事關司法體制改革的進程和成敗??上驳氖?,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各政法機關相互配合、上下聯動,其他部門鼎力支持,司法體制改革在“統籌協調”中穩步推進。

2009年云南晉寧縣看守所發生“躲貓貓”事件后,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開展了監管執法專項檢查活動,清理牢頭獄霸,查處失職瀆職民警。2010年3月,中央綜治委辦公室會同各司法機關和政府有關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綜合治理看守所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見》,并開展看守所安全管理大檢查專項活動,從根本上防止了“躲貓貓”事件的重演。

量刑規范化改革,雖然重點在法院,但它的順利推進同樣也得益于各司法機關之間的密切配合。2010年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下發《人民檢察院開展量刑建議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同年9月下發《關于積極推進量刑規范化改革 全面開展量刑建議工作的通知》;同年11月,為確保改革取得成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聯合會簽了《關于加強協調配合積極推進量刑規范化改革的通知》。

司法職權配置的合理與優化,不僅關系到司法體系的進一步理順和規范,更直接關系到司法公正的實現,因而成為司法體制改革的一大重點。在改革過程中,通過增設司法機關內部機構,理順上下級法院、檢察院的審判、檢察業務關系,規范完善再審程序,建立統一的執行工作體制和鑒定管理體制,有效解決了影響司法公正的體制性障礙,提高了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的能力,滿足了民眾對司法公正的新期待新要求。

沒有制約的權力,必將導致濫用和腐敗。各司法機關之間除了配合,也必須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因而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同樣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為了給不立案、亂立案戴上“金箍”,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建立了刑事案件信息通報制度和共享平臺,并通過審查批捕、受理來信來訪,依法監督偵查機關的立案、偵查活動。針對影響司法公正的生效判決,檢察機關有權采取抗訴或提出檢察建議等監督措施,人民法院要在收到檢察建議一個月內作出處理并書面回復。為防止“前門進后門出”等減刑、假釋問題,監獄、看守所向人民法院提出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建議或者書面意見的,必須抄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意見。這些措施的出臺和實施,為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啟示五:必須始終堅持依法推進,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凡與現行法律法規沖突的改革舉措,在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后再推廣實施

任何司法體制、司法制度都是依法建立的,同樣它的任何改革與調整都可能涉及如何對待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問題,因此在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常常會面臨這樣一種悖論:由于現行法制不健全、法律規定不到位才需要改革,而改革在某種意義上又意味著可能突破現行法律,甚至必須突破現行法律。怎么辦?

“正確處理深化改革與完善立法的關系,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加快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的步伐,為改革提供有力法制保障。”司法體制改革從一開始就確定并遵從這一原則,在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卞建林眼里,這是尊重法治、加強法治的一個重要體現。

改革有試點,司法體制改革沒有“特區”。凡改革涉及現行法律立改廢的,一律都先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于是,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化,相關法律的修改就自然提上日程。律師法與刑事訴訟法之間,曾有一段合理的“沖突期”,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2007年修訂的律師法,很多條款與當時的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不一致,在律師會見權、閱卷權、調查取證權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沖突”,而此類“沖突”又是當時刑事訴訟法的明顯“滯后”之處。此外,人們還感覺到了當時刑事訴訟法的其他種種不合時宜。維護人民利益,加強權力監督制約,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題中要義,刑事訴訟法的修改重要而緊迫。

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非法證據排除有了具體標準從而限制刑訊逼供、看守所內進行訊問和訊問過程錄音錄像、辯護律師在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均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將于明年1月1日起實施,屆時律師法與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的銜接問題將不復存在。

教育的根本方針范文第3篇

孔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即宣講規范人倫道德,自己以身作則,此為“立德”,立德樹人即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

然而,看到現在的教育狀況,似乎與立德樹人還有那么一段距離。比如說各種各樣的“培優班”,各類培訓企業的“早教文化”,種種現象似乎都在說明“育分”比“育人”來得更重要。但考試分數上去了,社會水平也上升了,而自身的道德水準卻不見得會有多高。為此,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地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有著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的,它針對的就是當前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甚至還在發展著的對于教育本性的迷失。“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它提示我們,教育的根本對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務是育人,而不是升學率、不是論文和獎勵以及頭銜多少的排名、不是大樓和設備,等等。 必須注意的是,十八大報告不是一般性地講育人是根本任務,而是進一步指出要“立德樹人”,這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古人重視“立德、立功、立言”,將“立德”擺在第一位。而在當下,卻往往是重視“發文章”,或可戲稱為“立言”為先。殊不知,真正能立得住的文章,必定是“道德文章”。沒有德,就沒有魂,沒有魂,就不成人,若竟有文,豈不是“鬼話”?!

立德,樹立德業。我們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以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準則為看重點,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全面發展為目標,開展德育教育。

曾經,我們總是以書本的方式,先輩們的偉大事跡為典范,對所謂的德育教育進行宣傳和宣揚。卻總忘了,這只是書本上,那些死記硬背的歷史,在我們的歷史文化上有著重要意義,卻對我們的學生而言,沒有切實體會上的意義。將“德”字銘刻在自己的心頭,除了學習什么叫“德”,也要學會“德”該如何表達,如何體現。例如,學會助人為樂;學會尊師重道;學會愛護環境。只有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感染力,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才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入腦入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想成為一個正道之人,不僅僅是一日或幾日就可成的。要的是持之以恒,要的是努力不懈。如何讓下一代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則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天職,是全體師生應有的自覺。教師肩負著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重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長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培養和造就一支學高身正的教師隊伍,是立德樹人成敗的關鍵。嚴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規范,在教師隊伍建設中不可或缺。從而引導學生,感染學生,要自覺認識到作為老師的責任,不要以為只有上課才是育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學生:我們認真負責就是教學生認真負責,我們敷衍馬虎就是教學生敷衍馬虎;我們熱情就是教學生熱情,我們冷漠就是教學生冷漠;我們公正就是教學生公正,我們偏私就是教學生偏私。

特別重要的是,要超越“灌輸”型教育,以啟發和引導為主,以教師的育人自覺啟迪學生的成人自覺、立德自覺,才能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德育的落實不是落到教材里、課堂上和活動中,而是要落到人心里。“樹人”即人的成才,關鍵在內因。沒有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發展,“樹人”只能是隔靴搔癢。必須破除將學生當作被動的受教育者的育人觀,搞行政化的命令、或是工業化的“塑造”,或許可以制造出“工具”,卻不可能真正“樹人”。立德樹人必須充分認識、尊重和煥發學生的主體性,建立起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

教育的根本方針范文第4篇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樹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時常惴惴不安地反問自己,樹得怎樣?對得起學生嗎?我力求做好。

立德,德是什么?從文字上看,雙立人旁邊應當是一個正直的“直”,直立的“直”,下邊是一個平地,在平地上立起了眼睛,正直向上。直上面是一個“十”,下面是一個“目”,最后底下有一橫,是正直向上的意思。一個人總要正直向上,無論思想或行動上都必須這樣。所以,直心為德,上面一個正直的“直”,下面一個“心”。因為寫起來不好看,所以就把“目”橫過來了,“十”下面一個“四”,再加一橫,橫下面加個“心”;行動上也要這樣,所以旁邊再加了一個雙立人(“ㄔ”),這就是我們中國的漢字。

應當說,漢字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既是科學的結晶,也是藝術的結晶。

什么是正直為人?正直是向上的意思,對兩旁都不能有所影響,這是德的真正含義。引申來看,一個人要有德,每一個人都應當有德。因此,我們既要思考自己的“德”,又要考慮這個“德”如何影響到旁人身上。自己要有“德”,讓別人也有“德”,得允許他人“德”的發展,還要幫助他人發展“德”,這就是“德”的含義。

另外,“德”還包含能力、作用的意思,也可以說是人的一種稟性,或者說各種事物的稟性都可以說是它的“德”。天有天德,地有地德,人有人德,物有物德。比如,水有水之德。它永遠向下流,盡可能保持公平,這是它的德。所以每個事物都要有德。我們要培養學生,就是要樹立他自己的德,使他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使他成為一個對國家有意義的人。這是我們做教師應該承擔的責任。要用“德”來培養學生,這個“德”不光是思想里的,還包括行動、能力上的,所以“德”中也應當包含“才”。

什么叫德化?德化就是把一切都變成德,就是化德,也叫德化。因此,理解好“德”,對自己、他人都有意義。尤其對于師范院校,每一個教師先要立德,教育學生更要立德,將來學生畢業成為教師,也要去立德,也要教育他們的學生。所以,我覺得立德樹人這句話,黨的十八大報告說得清楚極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如果在樹人上有不足,教師應先反思自己。立德樹人,既是要樹立自己,又是要樹立自己的學生。

立德的同時,還應當思考:樹人,要樹什么?樹人是要樹成一個有文化的人。什么是文化?“文”的含義是什么?在古代書里有個說法,叫“物相雜,故曰文”,事物很多,堆在一塊,這就叫文。物堆在一起的時候,這兩個物之間有一條線,即是“文”。所以“文”是各種事物的區別。各種事物怎么區別,才是“雜”?“雜”現在是“九”和“木”組成。過去的寫法是,旁邊先寫一個衣部旁;然后那邊畫一個鳥,就是一個錐子,一撇一豎一點,下面四橫,中間一個豎,這是一只短尾巴的鳥;下面再寫一個木字,就是鳥趴在樹上,很美麗,像人們穿的衣服一樣花花綠綠,那么美好,這就叫雜。所謂“文”,不是單個“文”,而是許多“文”結合起來,構成一種美好、繁榮。所以,“文”就是美好、繁榮。還有一個說法:五色成文而不亂。不亂是有規矩、有章法的。所以,美好、繁榮、和諧就是文的特色。文化就是把一切想法、事情都變成文的、美好的。在辭典中,文化是在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每件事情都是文化的結果,不能單一地指出某個是文化,而是將其總括起來稱為文化。

用“德”樹人的內容就是文,就是要向著美好、繁榮、和諧的目標來塑造人。

教育的根本方針范文第5篇

一、德育之設與教育之旨

最初的教育起源于人們的生活生產, 其本質是德育, 德育的核心在于育德。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教者, 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 養子使作善也”;至于德, 《禮記》明確指出, “德者, 得也”。先賢所謂“崇德廣業”, 實為“圣德大業”, 二者互為目標, 以德為前引先導, 不可須臾而分割。

德育的根本目的, 在于“禁于未發”、“化民成俗”?!秲冉洝匪^“上工治未病”, 《老子》有云“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都發其天性, 合乎自然, “君子進德修業”, 以竟“內圣外王”之功, 以成“修齊治平”之業, 故《學記》強調“化民成俗, 其必由學”, 《大學》更是開宗明義:“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于至善。”德育因此而成為教育的基礎與核心。

二、德育為首與全面滲透

近世以來, 西學東漸, 學科分設, 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紛至沓來, 沖擊著學校的教學理念, 震動了傳統文化的結構和觀念。今天的教育, 在實踐中陷入了相當大的困境, 這與社會的變遷密切相關, 究其根底, 則與德育工作未能落實徹底直接聯系, 管理者言為“德育為首”, 行則“分數至上”, 教師隨著“指揮棒”轉, 弊端深重, 德育成效從何而來?

傳統的教育, 無分科之說, 無德育之講, 而德育則無處不在??鬃印墩撜Z》強調:“君子入則孝, 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 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一切學術都以做人為根本而做人首在立志, “人無志不立, 立志當存高遠”, 所謂“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其境界恢弘, 意象高遠, 使鄰近諸國折服, 至今影響深遠, 仍可借鑒?,F在的部分教師, 學識淺薄, 道德缺失, 不能“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 應當反躬自省, 奮然上進, 以求立德、立言、立功。

三、德育目標與德育內容

德育目標, 應當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相適應, 與個體成長發展相協調, 符合國家的教育方針, 德育內容也由此設定。隨著歷史的演進, 社會的變遷, 雖然德育的目標與內容頻有變化, 但人類追求秩序、追求發展、追求大同、追求和諧的初衷不改, 德育的基礎要則, 也必定隨之永恒。

自鴻蒙初開, 人世肇造, 關于人性善惡的學說, 見解紛紜, 難見高下, 然世所行者, 必期于真、善、美, 而惡于假、惡、丑。人生的追求, 人類的幸福, 在于和諧有序, 即應當與自然、社會相協調, 與身心發展相和諧, 故古人設禮樂之教以正天下。“樂者, 天地之和也;禮者, 天地之序也。”“大樂與天地同和, 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者, 通倫理者也。……知樂, 則幾近于禮矣。禮樂皆得, 謂之有德。……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 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 將以教民平好惡, 而反人道之正也”。“樂由中出, 禮自外作。……樂至則無怨, 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 禮樂之謂也。”“德者, 性之端也。樂者, 德之華也”。“樂終而德尊”, “德盛而教尊”。

以上均引經據典, 希望鑒古觀今, 博采眾長, 我們應當勤勉力為, 化而用之, 以益當世。

四、德育途徑與德育方法

古人讀書, 強調“循序而漸進, 熟讀而精思”, 德育亦然??鬃釉?“性相近, 習相遠也。”古語云:“教婦初門, 教子嬰孩。”人生開始, 無須諄諄之善言, 一定要重視環境的熏陶, “入芝蘭之室, 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市, 久而不聞其臭”, 人自有適應性, “少成若天性, 習慣成自然”, 所謂“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 與之俱黑”, 可見環境的重要。古人強調胎教,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意也在于此。

隨著年齡增長, 見識漸長, 入泮就學, 啟蒙受教, 讀書明理, 首在做人。教育成效如何, 關鍵在于方法, 德育的方法, 一定要切合實際, 遵循規律, 因材而施, 不可好高騖遠, 生搬硬套, 自以為是?!兑捉洝匪^“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論, 心理學所謂“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之說, 可以借鑒, 引為指導?!洞髮W》中“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之后又輔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條目, 都在說明德育的途徑。“掃天下者必求一室之潔凈, 成教化者務究細節以積累”, 《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成于細, 天下難事必成于易”, 又云:“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層之臺,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故習慣的養成, 人格的塑造, 當求知行一致,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從細事、小事、身邊事、生活事做起, 以收累土漸成之功。

五、德育與教師

德育的實施, 在于各方的協調, 首要在于教師的教育。“成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成天下人才者在教化, 成天下教化者在教師”。師者, 表率也。作為教師, 首先要具備高尚的道德, 應當“志于道, 據于德, 依于仁, 游于藝”, 身先士卒, 心懷天下, “不汲汲于富貴, 不戚戚于貧賤”。教師, 一定要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言為人師, 行為士范”。

師德為根本, 輔之以博學。博學應當以博為基, 深思慎取, 取精用弘, “匹夫而為百世師, 一言而為天下法”??鬃釉?“言之無文, 行而不遠”, “文質彬彬, 然后君子”。師者, 懷宏毅之心擔千秋之責, 任重道遠, 必求善教, 善教以嚴為先, 言傳身授, 見幾而作, 循循善誘, 潤物無聲。明白此才能竟教育之功、成教育之業。

六、德育與教育

追尋德育的源流, 從教育之始, 即與其相融合, 成為教育的有機組成。人類的發展, 社會的進步, 都有賴于教育承載德育的功能。

教育培養的人才, 講求德才兼備, 缺一不可, 所以教育的過程, 必以德育為先決并貫穿其始終。司馬溫公《資治通鑒》云:“夫聰察強毅之謂才, 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 德之資也;德者, 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 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 才勝德謂之‘小人’。”“自古昔以來, 國之亂臣, 家之敗子, 才有余而德不足, 以至于顛覆者多矣”, “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 又何失人之足患哉”。由此可見, 教育, 必須重德修身, 輔以博雅, 否則就會背離教育的要旨, 動搖教育的根基。

教育的宏偉大業, 有賴于億兆同心, 八方協力, 共襄盛舉, 以社會主導價值觀貫穿教育的始終, 灌注學生的血液, 滿足學生的心靈追求, 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 才能根解教育的時弊, 促進教育的和諧, 發揚教育的要旨, 成就教育的豐功, 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

摘要:德育, 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規格與質量, 關系到教育的根本與社會的發展, 由于近世以來學科的分設與社會變革的影響, 人們趨于急功近利, 加上“分數論”的推波助瀾, 使德育工作“高而無位, 貴而無民”, 成為困擾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癥結所在。本文從對德育的歷史考察與現實觀照入手, 由對有關德育工作的諸方面的論證闡述德育的真正內涵與教育的根本要旨, 以發揮德育的作用, 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德育,教育理論,教育宗旨

參考文獻

[1]崔富章主編.中國文化經典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2.2, 第1版..

[2]四書白話注解.長春市古籍書店影印本, 1986.11.

[3]老子.老子.萬卷出版公司, 2008.4, 第1版.

[4]陳戍國撰.四書校注.岳麓書社, 2004.5, 第1版.

教育的根本方針范文第6篇

一、弱勢群體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正如社會科學中許多重要概念都存在爭論一樣, 關于弱勢群體的概念也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界定, 共同之處都指出了弱勢群體“弱”的地位。筆者認為, 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全面的概念, 指的是那些由于經濟貧困性而導致的生活、政治、心理、體能和智能等方面貧困的社會群體, 這種貧困僅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 只有通過他人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得以緩解。弱勢群體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 經濟上的低收入導致生活的貧困性和脆弱性是弱勢群體的首要特征。社會弱勢群體通常是經濟上低收入人群, 他們的收入低于同一時期的社會人均收入水平, 甚至徘徊在貧困邊緣, 這就造成了社會弱勢群體生活上的貧困性和脆弱性。表現為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消費結構中, 絕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收入用于保證一日三餐, 甚至會向“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狀態靠近;日常生活中使用廉價的商品;沒有文化、娛樂消費;沒有能力承擔接受教育所需的費用, 失學的比例很高;并且, 一旦人身遭遇災害和病痛, 很難具有足夠的承受能力, 只能聽之任之。

第二, 政治生活的被動性是弱勢群體的重要特征。由于經濟上的劣勢, 社會弱勢群體在社會分層體系中處于底層, 與社會其他群體相比, 他們的政治參與機會少, 對于政治生活的影響力低。在社會政策的制定中“遠離權力中心”, 無法也無力親自提出于自己有利的政策, 只能將自己利益的實現依附于相對的強勢群體利益的實現。造成了本身對政治生活淡漠, 錯誤地認為國家政治生活與自己無關, 放棄自己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力。

第三, 心理的高度敏感和不穩定是弱勢群體的典型特征。社會弱勢群體由于與權力、金錢無緣, 不擁有教育、社會聯系等方面的任何優勢, 在市場中缺乏足夠的競爭能力, 引發了其嚴重的心理失衡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如:孤僻、抑郁、冷漠、焦慮、多疑、沖動等, 并伴有強烈的被剝奪感和受挫感。他們將自己的不如意境遇歸結為社會其他群體的剝奪, 沒有自身的安全感, 敵視他人甚至整個社會。

由此可見, 弱勢群體在表象上屬于經濟意義, 但實際上是社會各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他們不僅缺乏資產, 還缺乏各種社會機遇, 使得弱勢群體本身陷入不良循環之中。

二、教育:改變弱勢群體狀況的根本途徑

1959年, 美國學者奧斯卡·劉易斯在《五個家庭:關于貧困文化的墨西哥人事例研究》中指出:一部分人由于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 結果形成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 即“貧困文化”。此種文化一旦形成, 便對周圍的人, 特別是窮人的后代發生重要的影響, 從而代代相傳, 貧困于是在這種文化的保護之下得以維持和繁衍。

“治窮先治愚, 治愚先治教。”發展教育事業, 實行“科技扶貧”, 是阻礙貧困與愚昧惡性循環的有力措施, 對從根本上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使對弱勢群體的教育穩定而持續的發展, 必須采取一定的方法, 堅持一定的原則。

1. 建立政府行為與社會行為緊密結合的有效機制, 以保障弱勢群體獲得基本教育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 不分性別、民族、種族, 應當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國家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 保證全體人群特別是貧困人群的受教育權利, 如希望工程活動的開展、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普及, 在大學設立獎學金、貸學金、勤工助學基金、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措施幫助學習有困難的人群, 這些行為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然而, 我國政府在助學政策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如高等教育的貸學金申請程序復雜, 透明度不高, 申請資格沒有嚴格標準。貧富學生都涌到這條渠道上來, 使得真正貧困的學生卻不能享受這一政策;再如我國一直以來普及的義務教育同樣存在亂收費的現象, 義務成為家長的義務, 成為貧困家庭子女上學的一種負擔。

2. 建立“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扶助體系, 在保障弱勢群體基本生存的前提下, 給弱勢群體教育上的扶助。

輸血性的社會救助政策目的是克服貧困, 保證弱勢群體基本生存權利, 如:社會保障、住房政策等。但是這類的社會政策不僅不能使弱勢群體真正地擺脫貧困, 而且還造成弱勢群體的依賴心理, 助長了他們的等、靠、要思想, 扼殺了他們主動擺脫貧困的愿望和潛能。

造血性的社會救助政策目的是增強弱勢群體競爭、自主生存的能力。這就要求發展教育事業, 擴大社會弱勢群體接受教育的機會, 使他們掌握一定的生產、生活技能, 增強自我救助的能力。

將“輸血”與“造血”有機地結合起來, 保障弱勢群體的生存是前提, 發展教育是根本, 是最終擺脫貧困束縛的關鍵。

3. 加強弱勢群體本身的繼續教育、終身教育, 提高自身發展的能力。

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關系:經濟的發展是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而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又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越是發達地區經濟和教育越是相互促進, 形成良性循環。而在相對貧困地區, 因受自然及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 經濟和教育處于不協調的狀態: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長期滯后, 相當程度上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落后又限制了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 決定了科學技術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應該成為全社會共識, 應該作為開發人力資源, 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的基礎工程。

4. 加強對弱勢群體本身的思想教育, 提高主動學習的意識。

一般來說, 弱勢群體的目光僅僅停留在當前利益方面, 認為只要不餓死就行了, 對于更為重要的發展卻漠不關心或者根本就不敢想, 這與社會現實、家庭狀況對他們的影響不可分。政府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深入這一群體中, 切實解決他們心中的實際問題, 尋求思想上的共鳴;其次, 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 通過教育弱勢群體本人, 共同挖掘他們受貧的根源, 使他們認識到教育對于改變其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的長遠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激情。

綜上所述, 弱勢群體是典型的人力資本貧乏者, 缺乏足夠的競爭能力, 往往成為市場經濟競爭中的失敗者, 這是弱勢群體在目前市場化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特點。只有靠教育, 才能從根本上增加弱勢群體的人力資本價值, 徹底改變弱勢群體的狀況。國家經濟政策對弱勢群體的傾斜應該更多地投向教育, 糾正過去單純實行的輸血性社會救助政策。

參考文獻

[1].鄭杭生.中國社會發展報告2002——弱勢群體與社會支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何建明.落淚是金, 恐懼無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3].郭毅然, 魏偉.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四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3 (1)

[4].錢再見, 高曉霞.弱勢群體社會保護中政府責任的理論求證[J].社會學, 2003 (3)

[5].張力.面對貧困——中國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背景·現狀·對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8

[6].張民選.理想與抉擇——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國際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初一上生物知識點總結范文下一篇:焦裕祿心得體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