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回歸設計管理論文范文

2024-01-25

文化回歸設計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當前體驗設計的方法多用于服務與交互兩大類產品設計中,在傳統產品的設計領域,體驗設計的理念還不普遍。通過對體驗設計研究歷史和研究現狀的總結分析,得出當前體驗設計的幾大主要研究方向,即“界面交互設計中的體驗設計”“無意識的產品交互體驗設計”“基于用戶使用情景下的體驗設計”??梢詫⑦@些理論結合傳統產品設計的方法,從而對傳統產品的用戶體驗進行優化以及再創新。

關鍵詞:體驗設計;交互設計;無意識;使用情景;傳統產品設計

體驗設計伴隨服務設計以及交互設計而生,其多用于對服務產品以及交互產品的用戶體驗進行優化改善。但體驗設計并不只能用于交互和服務設計,如果從廣義上去理解服務以及交互的概念,那么,任何產品都在為人提供服務并與人發生交互,這樣體驗設計的概念也就被放大了。當前體驗設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將體驗設計的理論用于傳統產品的優化設計以及用體驗的概念對產品進行創新設計。

一、體驗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歷史

體驗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大約始于2003年,代表作有鄭伯森的《體驗經濟與產品設計》、梁彥明的《基于游客體驗的旅游產品設計》、余靜貴的《基于體驗經濟條件下的產品設計研究》、劉艷霞的《產品設計中的用戶體驗與感官》等,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體驗經濟下的產品設計”“旅游及酒店類產品的體驗設計”“基于感官體驗的產品設計”等幾個領域。

相對來說,旅游及酒店類產品的體驗設計領域受到的關注最多。例如,梁彥明在《基于游客體驗的旅游產品設計》中提出了PEAR分析法即People、Environment、Activity、Reaction,從這四個維度建立矩陣模型用來分析旅游產品體驗和設計旅游產品;鄒益民《主題酒店產品顧客體驗關鍵要素的探索性研究》一文,通過文獻研究確定影響主題酒店體驗的關鍵要素并建立研究模型,再通過調查數據分析來修正模型,最終得到影響用戶體驗的十大要素?!奥糜渭熬频觐惍a品的體驗設計”領域受到關注的原因主要是旅游及酒店類產品的核心就是用戶體驗,這類產品是最直觀的體驗類產品,當體驗設計的理念出現后,這類產品也是最直觀的設計案例。

過去對于體驗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還有不足之處,主要是沒有把體驗的概念放到更廣泛的產品設計上,大多局限于傳統服務行業如旅游、酒店等的產品設計上。改進方法是,可以將體驗設計的概念用于其他領域,或將服務的概念拓展。比如,在人機工程學的基礎上結合體驗設計原則對傳統座椅進行創新。在這里可以將座椅看作服務的提供者,用體驗設計的概念對這項服務進行設計可以使座椅的設計獲得更多的創新。

二、體驗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針對“體驗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界面交互設計中的體驗設計”“無意識的產品交互體驗設計”“基于用戶使用情景下的體驗設計”幾個方面。

(一)其中針對“界面交互設計中的體驗設計”的成果最為豐富。例如,郝于越的《移動智能產品設計用戶體驗模型研究》討論了移動智能產品設計用戶體驗模型,在總結和分析了移動智能設備用戶體驗組成、Forlizzi的用戶體驗框架模型;諾曼在《設計心理學》中提出“以用戶為核心”的交互設計后,又提出移動智能設備用戶體驗要素框架模型,并拓展了移動智能設備在復雜使用環境下對于可用性與易用性的要求;劉卓、張芳燕和郭偉的《基于用戶體驗角度的老年人交互性產品設計研究》也從用戶體驗的角度針對老年產品的交互設計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四點注意事項:1.簡化產品使用工程中的操作流程;2.盡可能地減少邏輯推理操作步驟和過程,采取本能性或習慣性的行為;3.在產品設計時,將重要的信息或是需要記憶的信息交給機器存儲,從而有利于用戶在需要這些信息時方便獲得;4.產品使用說明書要簡潔易懂,圖文并茂,使獲取信息更加直觀。另外,關于交互設計中的體驗設計的研究也大量見于期刊和學位論文,例如,祝源的《可穿戴式智能產品中的情感化交互設計研究》對產品的情感體驗進行了探討,他分析了唐納德的“情感化設計的三個層次”即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反思層次的理論,提出了三條設計方法:1.從日常生活中尋求情感化元素;2.從產品互動體驗出發增強情感化表達;3.體現出獨特的個性化。姚江的《體驗視角下老年人信息產品的界面交互設計研究》、田偉的《基于情感體驗的老年人交互性產品設計探究》和殷倩嵐的《基于用戶體驗老年人信息產品設計研究》等都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產品界面設計體驗進行了研究,觀點集中表現為對老年人群體的特征進行分析,其中包括老年人的生理機能、心理需求、生活習慣,然后對老年產品的體驗設計提出具體的設計原則指導設計實踐。

筆者認為界面交互和體驗是并存的,當用戶與產品發生交互行為必然會對交互做出好或不好的評價。用戶對于體驗的評價不是瞬間產生的,而是在與產品的交互過程中產生的。好的體驗應該根據用戶的客觀情況,如身體狀況、心理需求、所處環境等,在適當的時機為用戶解決最迫切的問題。

(二)“無意識的產品交互體驗設計”也是研究的熱點之一。例如,謝偉的《無意識認知交互設計探討》依據認知心理學中的無意識認知理論,并剖析了“可用性”與“用戶體驗”之間的關系,提出了達到無意識認知的交互方式,指出了無意識認知交互方式的設計原則:1.統一性原則,界面的操作方式要統一,無論界面樣式怎樣,操作方式是統一的;2.圖形優先化原則,優先選擇圖形作為信息傳遞的方式,這樣更加直觀;3.及時反饋原則,在界面設計中應當給予用戶造作及時的反饋,這樣做是為了幫助用戶無感知的學習;4.流暢性原則,流暢是指對界面認知難易程度,在界面的設計中應當降低認知難度讓使用更便捷。孫辛欣的《基于用戶無意識行為的交互設計研究》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無意識行為的特點,并指出用戶的無意識行為對設計的價值,即:使產品多樣化、滿足用戶的潛在需求、情感傳遞,提出了無意識設計的設計原則:1.回歸用戶直覺的造型,產品的造型設計應適應人的習慣操作;2.順應用戶行為的操作方式,設立用戶習慣的操作順序,去除復雜的操作方式,尊重自然的行為方式。王方良的《基于用戶行為習慣的產品設計方法》將用戶使用習慣分為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兩部分,行為習慣是一種直覺行為,而思維習慣是一種心理預期,通過對用戶行為習慣與思維習慣的收集建立用戶使用模型,可以幫助設計師根據用戶的使用路徑研判集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可以根據用戶使用習慣模型發現用戶需求,豐富產品線。

雖然基于無意識行為的產品設計是較早就已出現的研究課題,但在體驗設計中,無意識設計依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對于好的產品體驗來說,無意識設計必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基于用戶情景下的體驗設計”這部分的研究是體驗設計的一種較新的設計方法。例如,王征佳的《移動終端用戶體驗交互設計如何設計出一款用戶體驗好的手機APP》提到用戶場景分析法,通過對人物、環境、產品的設定,對用戶的使用進行故事描述,形成產品使用的用戶旅程,這種方法可以使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以用戶為中心,從而更好地將產品融入用戶的生活情境,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牛文昭的《移動支付中的用戶體驗設計研究》采用了用戶情景分析法來分析移動支付體驗的不足之處,研究確定了用戶的角色和背景以及需求、記錄了用戶使用流程以及用戶的關注點、觀察用戶使用時的各種環境以及行為習慣、記錄用戶的期望,通過這種系統的分析來改進支付的體驗。

基于用戶情境的體驗設計是體驗設計的重要方法,它通過對用戶細致周全的分析,把產品與用戶之間的交互過程打磨得非常細膩,這樣可以使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每一個體驗環節都能感受到產品提供的細致服務,提高對于體驗的好感。

目前國外對體驗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戶體驗的量化研究以及對用戶體驗概念的設計嘗試等方面。例如Chiuhsiang Joe Lin的《Product attributes and user experience design: how to convey product information through user-centered service》提出概念性用戶體驗交互模型,該體系結合了可用性特征和基于用戶交互級別的體驗質量。并且說明了應用模型和實施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步驟,對于數據的收集用戶體驗交互模型需要幾個方面的數據,這包括:1.在用戶體驗交互的過程中分解產品或服務特性;2.確定每個用戶體驗項目的類型特征;3.選擇合適和可行的策略來改善這些用戶體驗項目;Paula Savioja的《User experience: does it matter in complex systems?》探討了用戶體驗概念是否可以為復雜的關鍵安全系統的研究帶來創新,使用場景分析的方法,當用戶正確使用時,記錄用戶在使用后的主觀感受從而改進產品的設計。

三、體驗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趨勢與范圍

在信息時代,設計的趨勢將繼續從有形的產品設計向虛擬的產品設計轉變,體驗設計必然成為一種流行趨勢。這種趨勢也勢必會影響到傳統產品的設計,比如水杯、椅子、燈具等產品,因此,運用體驗設計的理論,對傳統產品進行產品體驗的優化設計以及再創新設計將成為一種趨勢。

(一)研究對象:在傳統產品的設計中運用體驗設計的理論。

(二)研究方法:運用用戶體驗的理論,如:用戶旅程分析、情境分析、無意識行為的操作、指導傳統產品的設計,使其更加人性化。

四、結語

通過分析“體驗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的研究歷史以及研究現狀,總結出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界面交互設計中的體驗設計”“無意識的產品交互體驗設計”“基于用戶使用情景下的體驗設計”這三方面。從當前研究現狀可以看出,體驗設計理論來自互聯網背景下的產品設計,秉承著以人為核心的設計理論,其應用可以拓展到更廣泛的設計范圍,對其他傳統產品進行設計。

參考文獻:

[1]Lin C J,Cheng L Y. Product attributes and user experience design:how to convey product information through user-centered service[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17(7):1743-1754.

[2]Savioja P,Liinasuo M,Koskinen H. User experience: does it matter in complex systems?[J]. Cognition Technology & Work,2014(4):429-449.

[3]鄭伯森.體驗經濟與產品設計[J].大藝術,2003(1):23-26.

[4]梁彥明.基于游客體驗的旅游產品設計[J].江蘇商論,2005(5):71-73.

[5]余靜貴.基于體驗經濟條件下的產品設計研究[D].江西:南昌大學,2007.

[6]鄒益民,彭雪蓉.主題酒店產品顧客體驗關鍵要素的探索性研究[J].旅游論壇,2008(1):18-22.

[7]劉艷霞,張昆.產品設計中的用戶體驗與感官[J]. 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1X):139-141.

[8]孫辛欣,李世國,靳文奎.基于用戶無意識行為的交互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3(20):69-72.

[9]牛文昭.移動支付中的用戶體驗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3.

[10]劉卓,張芳燕, 郭偉.基于用戶體驗角度的老年人交互性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5(2):63-66.

[11]姚江,封冰.體驗視角下老年人信息產品的界面交互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5(2):67-71.

[12]祝源.可穿戴式智能產品中的情感化交互設計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12):102-104.

[13]田偉.基于情感體驗的老年人交互性產品設計探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4):92-94.

[14]謝偉,辛向陽,李世國.無意識認知交互設計探討[J].包裝工程,2015(22):57-61.

[15]殷倩嵐,侍偉偉,李永鋒.基于用戶體驗老年人信息產品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16(4):164-165.

[16]王方良,李立全.基于用戶行為習慣的產品設計方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16(1):205-209.

[17]王征佳.移動終端用戶體驗交互設計——如何設計出一款用戶體驗好的手機APP[J].中國金融電腦,2016(9):49-53.

[18]郝于越.移動智能產品設計用戶體驗模型研究[J].設計,2018(7):37-39.

作者簡介:卓超,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工程。

呂秋粟,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傅翔,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文化回歸設計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德樹人”。筆者認為:“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在中職學校不僅僅是班主任的工作,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當具備的教育理念。

本文結合中職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實踐經驗,就“以文化人,以德潤心”展開闡述,具體方法如“誦讀經典”傳美德、“以文化人”提素養、“以德潤心”促力行等。從實施背景——途徑方法——過程效果——經驗總結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
一、背景與緣起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8年5月2日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習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笨梢?,“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中職學生普遍入學成績偏低,文化底子薄、學生素質良莠不齊。具體表現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對生活和未來缺乏自信;沒有完善的道德觀念和人生觀。那么,作為中職的專業教師和班主任,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實施“以文化人、以德潤心”?如何培養新時代的“德技雙高”人才?
二、方法與途徑

1.“誦讀經典”傳美德

①品味詩意,完善修養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多都以經典詩文為載體流傳于世,如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誦讀這些優秀的經典,不僅可以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更能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完善修養。

譬如通過早讀課誦讀唐詩宋詞,可以讓學生:體會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肋~;感受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愛國憂民;品味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經過誦讀熏陶,更好地讓學生提升文學品味,完善個人修養。

②傳承文化,傳承美德

好的經典不僅僅可以傳承文化,更能傳承美德。如讀岳飛的《滿江紅》,讓人同仇敵愾、充滿浩然正氣;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使人思想境界崇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以文化人”提素養

“腹有詩書氣自華”“以文化人”不僅僅可以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還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方法去營造“以文化人”的良好氛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①多途徑了解歷史文化

利用網絡電視等收看一些相關的專業歷史講座或文化報告,如《百家講壇》《探索發現》《國寶檔案》《大國工匠》等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較好地了解歷史、了解專業、了解文化。

②主題文化教育體驗

可利用民族節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體驗,如開展“端午節主題探究”時可設置以下體驗環節:“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嘗粽子”——“畫龍舟”——“寫感受”。

③學科文化教學滲透

在中職各學科的教學中都可以深入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課堂中滲透教學。如在實木家具設計教學時,可以把中國明清文化結合傳統家具的特點來展開教學。

④班級文化管理自悟

一個優秀的班級,不僅僅有共同的奮斗目標,還要有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通過一種“無形的精神驅動力”讓學生自悟,不斷提升自我素養。

⑤網絡文化論壇交流

在網絡傳媒的開放性、便捷性和多元性的今天,可以利用微信群、微博等現代傳播途徑開展“優秀網絡文化論壇”,全方位營造“以文化人”的良好育人氛圍。

⑥學會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學會獨立思考,首先就要認清事實的真相,透過現象看本質。其次,在比較中發現各種文化的優缺點,吸取各種文化精華從而為我所用。因為不自信的人,往往是內心承受不住誘惑、人云亦云,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都是有定力、言行一致、自信的人。要達到獨立思考、理性判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還是讀書,讀經典可以傳承文化;讀哲學可以培養理性思維;讀科學可以認清物質世界;讀文學與藝術可以更清楚人性的善惡,等等。通過“讀書——比較——分享”等方式方法可以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⑦拓展文化視野,培養創新意識

《禮記·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管是文化自卑,還是文化自大,都與人的視野太狹窄有關,因此,拓寬文化視野的途徑除了多看書,就是積極參與校園內外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參加專業論壇、社會實踐、文藝表演等活動,參加行業、專業展會、與人主動交流學習等。

3.“以德潤心”促力行

從古至今,我國歷朝歷代賢明的統治者大多是倡導“德才兼備,以德為本”。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要立德樹人”。因此,筆者認為:要教化學生、提高素養,“以德潤心”是前提,落實“知行合一”是根本。

要培養中職“德技雙高”的人才,平時要注意讓學生把“以德潤心”的理論知識落實到生活中,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力行中成長”。如開展了“孝親尊師”主題活動后,要求學生在校尊重老師,周末抽空在家陪伴父母、做家務等,并落實檢查。只有真正落實,“知行合一”才能“立德樹人”。
三、過程與效果

根據筆者的實踐經驗,在中職實施“以文化人,以德潤心”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教育者,既要解決眼前的問題,更要有終極的教育目標:使學生擁有自我實現的能力,成就幸福人生。

1.“三重境界”守破離

譬如“一個目標,兩個祈望,三重境界”——是筆者在高一入學時就給學生們提出的班級愿景,即:“一個目標”:做更好的自己;“兩個祈望”:擇良友,讀好書;“三重境界”:守(守規、守業)→破(突破、創新)→離(離苦得樂)。

高一重抓“守”(守規、守業),學生只有明確規則、遵守規則,才可能有后續的“突破”“創新”。

高二重在“破”字上做文章:“突破”“創新”——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競賽,突破自我、提升自信。

高三則可以“離苦得樂”,學生基本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2.“木秀滿林”育英才

自從實施“以文化人,以德潤心”以來,筆者所任教的班集體普遍班風正、學風濃。近3年,筆者所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多次獲得“文明班”的榮譽稱號; 2人次被評為“十佳學生”;獲得省、市級以上專業比賽獎勵的有21人次。班級事跡先后被搜狐網、佛山日報、順德職教等媒體作過報道,取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可謂“木秀滿林”、名聲在外。在2018年節能低碳與生態公益項目設計大賽系列活動中,筆者指導的團隊獲得“保護河流項目優秀團隊”;在2018 JA(世界青年成就組織)學生公司產品原型發布會上,“質凡學生公司”多功能筆入選廣東地區“十大展示項目”。
四、經驗與總結

“亂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實踐證明:“以文化人”可以促學風、提技能;“以德潤心”可以正品行、促素養。但在實施過程要講究方法和技巧,要有針對性,不能盲目照搬。如注意以下幾點::

1.“文化自信”是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币虼?,“以文化人,以德潤心”的前提是營造一流的班級文化,首先要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班級自信”。

2.“頂天立地”巧設計

“以文化人,以德潤心”的教育活動設計切忌過分追求“高、大、空”,而應該聯系實際、與時俱進,既要“頂天”(立意高遠),也要“立地”(接地氣,聯系學生實際),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3.“心性教育”為基礎

“以文化人,以德潤心”的基礎在“心性教育”。一個人長大以后,所有美德都是心性的顯現,比如慈愛、自信、克制、淡泊、樂觀等;所有問題也都是心性的顯現,比如貪婪、投機、膽怯、冷漠等,這些直接影響人的發展?!坝纱丝梢?,一切問題都出在心上”。

因此,心性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心性教育不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說教”,而是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慈悲、博愛的“菩提心”,知行合一、身體力行,“身教”勝于“言傳”。

總而言之,“以文化人,以德潤心”就是“以夢想點亮夢想,以心靈呵護心靈,以行動引領行動,以人生成就人生?!?/p>

責任編輯何麗華

文化回歸設計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設計是基于倫理的一種造物活動,是一種“人與理想世界的現實關系”的構建?;谠O計倫理的設計管理是探討人性及人、自然與社會理想的現實關系問題的解決之道。對設計活動展開實踐創新、方法原則和設計管理的探討,闡述倫理與設計相結合的必然性與必要性,實現倫理化設計管理。

關鍵詞:倫理 設計倫理 管理 設計管理

文獻標識碼:A

一 問題提出:設計倫理為真實的世界設計

(一)設計存在的問題

隨著工業化進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豐裕社會工業化生產促生設計及無處不在,但設計中的異化現象也屢見不鮮。如產品包裝過度、使用壽命過短、更新換代過快,產品過剩生產、傳媒過度渲染等等,當人們為當代設計的進步與發展而自豪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這些怪現象及要解決的問題。在社會與人類歷史進程中,作為設計師,非常有必要對與設計有關的倫理問題進行一番思考。

1 現實異化。設計的造物活動對自然、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有一定的影響,一次性產品的開發設計過度消耗造成資源浪費和對生態的破壞,如今,節約能源、保護資源是對設計活動符合生態發展的基本倫理要求。

2 管理缺位。設計倫理是設計藝術教育中的一個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問題,時下被外在的炫技忽略了設計的本質,教育泛化、管理缺位、設計個性化造物活動中缺少控制和管理,隨意隨性的行為隨處可見,急需重拾設計道德與社會責任。

3 倫常乖舛。設計的一切活動都以有益于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為目的。設計倫理和社會職責是人們創造性活動首先要思考的,而非單純的技術開發與產品設計,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能違背、偏離倫常,違反生態自然規律。

(二)設計倫理的提出

1 倫理是人類基于理性上的認識,就人與自然及社會的關系形成的常理。倫理學是以道德和道德關系為主題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設計倫理學是通過人和社會的倫理意識,運用一定的設計手段,來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迄今一直被學術界和設計界所關切的課題。設計倫理(Design Ethics)的觀點是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在20世紀60年代末出版的著作《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中提出來的,巴巴納克明確地提出了設計的三個主要問題:(1)設計應該為廣大人民服務,而不是只為少數富裕國家服務。(2)設計不但為健康人服務,同時還必須考慮為殘疾人服務。(3)設計應該認真地考慮地球的有限資源使用問題,設計應該為保護我們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資源服務。設計管理(Design Management)是由英國設計師Michael farry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設計管理是在界定設計問題,尋找合適設計師,且盡可能地使設計師在既定的預算內及時解決設計問題”?;谠O計倫理的設計管理是探討人性及人、自然與社會理想的現實關系問題的解決之道。

2 設計倫理強調設計要綜合考慮人、社會、環境的因素,著眼于長遠利益,探討和管理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人之初性本善,人心向善是倫理和一切設計活動的初始,有道云:大學乃“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即道出了教育的至善本質,也可以說是基本的倫理價值,而設計的倫理價值正是設計超越功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屬于更高道德層面上的價值,既所謂的“至善”。設計倫理就是設計師自我的道德良心和職業操守,是倫理道德尺度的內化及設計師至善意愿的初衷。

二 生態倫理: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一)倫理的指向與回應的進路

現代及后現代的倫理立場是對人的思考越來越自我和物化。從集體走向個體、從抽象走向具體,后現代在強調理性的同時,更注重對人性深層次的關照、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以人性道德倫理為前提、以傳統哲學思想為導向、以系統科學管理為輔引,重新建構和諧的、秩序化的設計倫理關系,這也是設計發展一個新的價值指向和進路。

(二)綠色設計是設計倫理的基本要求

綠色設計是指產品從設計、制造、銷售、使用到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綠色設計包括了尊重生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三個方面。是人類擁有良好的生存環境、享受健康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設計倫理思想的重要體現。

(三)環境設計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

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嚴重困擾著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迫使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尤其是以環境設計來正向解決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環境設計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保護和加強了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也是調節人類生活方式的新型倫理規范。設計改變生存,為生存而設計。以設計維護著生態倫理的常序和可持續發展。

三 人性關照:以人為本的設計倫理

(一)設計倫理的原則

設計倫理的理論體系涉及設計活動的不同角度和層面,設計倫理的基本原則對人和設計活動起著規范和掌控作用。在設計領域中,設計倫理與形式主義的沖突和矛盾是最值得關注的現象,例如,現代主義從開始提出“形式服從功能”,到后來提出“少則多”的減少主義,再到后來逐漸演變成以形式追求為中心,倫理性和目的性被淡漠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設計倫理重新被強調,堅持設計“實用、經濟、美觀”和符合“倫理”的基本原則,讓設計重回設計本身和體現人本主義的倫理思想。

(二)人性化的設計觀

設計師在造物的同時,也構建了人與現實世界的關系。在設計中把“人”作為一個首要條件來考慮,體現設計的功能性與社會性。從本質上說,“人性化設計”是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注重產品的內涵設計在完善的產品功能中滲透平等、正直、關愛等人類倫理道德的優秀思想,讓人感受到人道主義的本善與真情。

四 管理突圍:普世價值的設計倫理

(一)人性化的管理觀

1 設計倫理是以人為本的,人類總是希望擁有快樂而不是痛苦、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貶抑、希望有理想的信念而不是虛度一生。人性化管理從“生理、心理、心靈”三方面來滿足人的自然屬性要求;同時又有“對行為后果的考慮、對長遠目標的考慮、對人生價值的考慮”三個社會屬性的考量。只有了解了人性中這些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才能對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設計的行為和動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才能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提出更高的、更能發揮人性潛能的設計管理和目標。人的社會屬性受心靈支配,而心靈則是一種思想意識,是人類社會屬性產生的源泉,可以通過人類一代代傳承下去,并不斷得到豐富,完成倫理的進程。逐步以理性簡約的生活方式、良性持續的制造方式、適度節約的消費方式,構建人性化設計管理的倫理體系。從這個意義講“管理”即“倫理”,反過來也可以說“倫理”既“管理”。人性化管理之道就是要以人為本,體現以人為出、人性是管理的出發點。管理的根本在于對人性的認識,它是一切管理方法賴以建立的基礎。制定什么樣的管理制度,采用什么樣的管理方法,建立什么樣的組織機構,都體現出管理者的人性觀。設計師的人性首先是個性的,對個性的尊重是進行設計管理的基礎,進而形成和而不同的設計管理文化。

2 人性是管理的道。人性決定人心、人心是人性的反映,日常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大都是由于管理者對員工的錯誤認識造成的。管理技能缺乏道的承載,則技巧都是蒼白的,只有從人性本質上思考和行為,才是實現人性化管理的正途和捷徑。

3 人性是管理的歸屬點?,F代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則必須關注員工的發展。企業的抱負應該不僅僅局限于賺錢,還在于以企業為載體,改變員工的人格和心靈,讓人心得以歸屬,形成共同的文化價值取向,實現設計師的個人志趣和自我價值。

(二)倫理化的管理觀

倫理是根基、管理是基石。人類的一切活動和管理過程都是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人性,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實行全方位的倫理管理。其宗旨就是為人類創造合理的生存方式,形成一系列管理與倫理結合的“管理倫理化”或“倫理管理化”方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倫理化管理觀”。

(三)制度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的設計管理

設計需要標準、管理需要制度;個體需要自由、組織需要紀律。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就是以制度規范為基本手段,協調組織集體協作行為的管理方式。定性、量化、目標、科學的績效考核,形成了規范化管理的體系結構與成事定理的對應關系。設計管理過程中除了科學性、客觀性、規范性之外,創造性是設計活動的源泉。如果設計管理過于強調工作的程序化和標準化,會抑制設計師的個性、打擊他們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適度掌控制度的彈性來協調管理對人約束的消極影響。好的設計,好的設計管理,更要有好的標準。好的標準是尺子,可以衡量設計的好壞和適合度,可以解決在具體實踐中出現的個性與標準相沖突的問題。

(四)設計管理通過設計倫理來建立普世價值和倫理道德

設計倫理道德是設計行為規范的至上標準。從他律到自律,設計師肩負著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并通過設計倫理來建立普世價值和倫理道德,形成新的設計評價標準和倫理規范。設計倫理規范就是設計行為在道德上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以及如何通過對設計行為的規范使之成為符合設計倫理要求的行為?!盀槿祟惖睦嬖O計”是社會對設計師的要求,也是設計師崇高的社會職責,也只有在實現這個目標的同時,設計師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設計師的設計作品才更有意義。

結論

設計倫理的根本宗旨是什么?設計師應如何遵循設計倫理?如何進行自身設計運動的管理?設計道德是設計的生命底線,設計倫理是設計的生態底線。設計要以自身特有的語意改善社會道德環境,營造健康可持續的設計生態和公平友好的社會生活。以大眾的利益需求為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以“無上智慧的倫理、無邊愿行的職責、無限慈悲的道德、無盡孝道的反哺”的境界為“無為而治”的設計倫理要求。設計倫理,是生態友好的設計;設計管理,是和諧發展的倫理。設計不僅造物更入世生心,對人的生理、心理和心靈賦予更多的善意,切實構建人與理想世界的現實關系,為真實的世界設計,讓設計倫理普度眾生、恩澤社會。

文化回歸設計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劉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中, 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專門用來儲存并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造文化, 這大約就是城市的三個基本使命。”[1]揭示了城市之于文化的重要意義, 讓文化不再流于意識形態而無法具象化表達, 得以在城市這個物質空間載體中進行儲存、流傳及創造;而文化之于城市的意義同樣厚重而深刻, 城市因文化而形成形態萬千、特色各異的表象, 更加具有內在底蘊及內涵。

1.1 文化是“城市雙修”的重要元素

“城市雙修”中城市修補工作的重點除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的整體改進及完善外, 城市歷史文化及社會網絡的保護也是其工作的重要內容, 兩者協同進行才能促進城市修補工作的貫徹施行。因此, 作為城市修補工作的重要非物質要素, 文化的研究對于城市修補、城市文脈傳承、城市記憶保留、城市特色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1.2 文化是“存量增值”的重要手段

現階段的城市規劃由“增量生產”轉向“存量增值”, 城市進入以存量開發為主的內涵增長、創新發展的轉型階段, 推進城市空間利用由粗放開發到集約利用、推動老舊城區空間走向“存量增值”, 文化是實現“存量增值”中價值提升的重要手段, 因此, 文化在“存量增值”型規劃中的作用機制及演化表現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3 文化引導新的“城市更新”模式

城市雙修是針對城市中的大量城市病提出的解決策略, 存量增值是對大環境下城市規劃建設提出的發展方向, 兩者均是基于對城市現狀環境的思考, 認為城市應該增加對城市既有環境的關注并逐步推進其更新, 即對城市更新進行深刻思考。挖掘城市文化要素, 對于改變城市文脈斷裂、城市記憶消失、城市形象單一、城市特色喪失的現狀具有重要作用, 由文化引導的城市更新實踐也在逐步打破單一物質空間規劃的窘境, 建立新的城市更新模式。

2. 概念內涵

2.1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概念在1858年8月于荷蘭召開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討會上進行了具體說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對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圍的環境或出行、購物、娛樂及其他生活活動有各種不同的期望和不滿;對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 對于街道、公園和不良住宅區等環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 以形成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美麗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所有這些內容的城市建設活動都是城市更新。”隨著時代的更迭、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 城市更新的內容有所增加、并逐漸趨于復雜, 而城市更新仍是立足于人的需求, 對城市中那些無法滿足人們社會生活需求的地區進行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

2.2 文化價值

文化具有不可復制性, 由有形的物質形態文化及無形的意識文化構成[3]。城市文化表現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形物化環境, 指城市整體空間布局及其形態、建筑形態等;同時, 城市文化也表現在無形的意識文化方面, 且與有形物化環境存在關聯, 如街區范圍內、城市范圍內等不同空間等級中的社會網絡及風格、地域歷史傳統等;以上均可認為是城市文化。

2.3 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價值

在城市更新中, 文化的利用及演化自然而然產生文化價值。挖掘城市歷史文化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措施, 無論是歷史文化的物象化表達還是意象化傳承, 均是文化歷史價值的體現;對城市文化策劃及經營而產生經濟價值是多數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 這是文化經濟價值的體現;城市文化強調社會網絡結構的維系及穩定, 因此在城市更新中表現為交往群體的交往關系、交往方式的延續, 這是文化社會價值的體現。

3. 文化引導下的城市更新研究及實踐

3.1 文化引導下的城市更新動態研究

3.1.1 西方文化引導下的城市更新進入穩定階段

國外城市更新自工業革命始, 從最初的“形體規劃思想”:如大型城市更新中奧斯曼主導的巴黎模式, 衛星城及臥城疏導中心城市的衛星城理論, 大規模推倒重建中柯布西耶主導的巴洛克式規劃思想;到中期的“人本思想”:如簡·雅各布斯提出的漸進式更新、小規模改造;再到后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如劉易斯·芒福德針對城市內城復興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式的城市更新等。西方的城市更新在理論及實踐的不斷探索中前進, 已達到了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相互作用, 并達到穩定的階段。

3.1.2 國內文化引導下的城市更新不斷完善及豐富

通過對國內知網平臺上的相關文獻搜索可知:近年來, 由文化引導的城市更新研究逐年遞增;對相關文獻進行篩選及分析可知, 主要側重點在歷史文化、空間設計及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歷史文化”主要體現在歷史文化名城、歷史街區、歷史地段的更新保護中文化資源的挖掘、傳承及利用;“空間設計”主要體現在空間形態及布局中文化元素的物象化表達;“文化創意產業”無疑是對文化的商業化利用以創造經濟價值;總之, 國內文化引導下的城市更新突破物質空間單一層面的考慮, 在不斷的完善及豐富中。

3.1.3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合述評

總體來說, 我國文化引導下的城市更新實踐中, 文化戰略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 其積極作用毋庸置疑, 多體現在城市建設、城市形象、城市營銷及激發城市活力等方面。但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非適應性利用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多體現在:在全球文化的猛烈沖擊下, 地方傳統文化失去主動地位并被標簽化, “泛文化”的現象頻頻出現, 直觀地反映在城市建設或城市更新中就是風貌特色的喪失、日漸趨同;單一追求經濟效益的城市更新實踐過度地消費城市文化, 造成了文化的原真性消失、原有社會結構與社會文化的隔離。

對比國外, 我國文化引導下的城市更新實踐中, 雖然文化的作用及影響不斷被強調, 但由于缺乏內生演化的文化利用機制, 表面化、跳躍式的發展模式使得城市更新中仍出現了泛文化、社會分化、過度消費文化資源等問題。

3.2 文化引導下的城市更新實踐研究:以上海新天地為例

上海新天地作為文化導向下的城市更新典范, 開啟了城市更新的新興模式, 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的城市更新實踐, 其具體表現有以下三個層次:

其一, 文化的歷史價值——物質空間的保留:保留石庫門建筑的基本形式。上海新天地的開發過程中, 對已破敗的石庫門進行整體保留并對物質空間文化符號進行重塑和強化, 有效保留了承載著城市記憶的場所。其二, 文化的經濟價值——物質空間衍生并維系的經濟價值:新天地依托上海這一國際化大都市, 其具有懷舊特質的空間在全球化消費浪潮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個性的消費空間, 利用其物質空間文化符號催生并提升了文化的經濟價值;其三, 文化的社會價值——新天地項目的成功, 塑造了上海新地標, 鮮明地提升了區域地位, 完善了區域功能。然而, 在新天地的定位及發展中, 不可否認地忽視了石庫門原住居民的情感表達及認同, 他們在新天地“全部作價補償, 原住民不返遷”的安置方式中, 被迫離開, 只能以外來者的身份參與并領略石庫門文化。文化引導下的新天地城市更新, 總體來說是成功的, 但文化的社會價值被忽略是需正視的事實。

3.3 城市更新中文化價值實現狀況的思考

姜華、張京祥在《從回憶到回歸——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解讀與傳承》中指出了在城市更新中對文化的片面化認知, 狹隘的文化保護觀造成了城市更新方法的誤區[8]。沒有對文化的深刻全面認知, 城市更新中對文化的保護流于形式, 忽略了社會風格的重新構筑, 從而難以得到居民的認同, 導致了人情味的喪失。楊東平在《城市的救贖》中指出老城區的城市更新需滿足人們現代生活需求的同時, 應注重人際交往、社會網絡關系的維系。韓樂、張楠在《從上海新天地看敘事空間價值在歷史城區的構建》中指出“上海新天地是多種復雜情感歸屬的組成體, 但它獨獨缺少了那種對特定情感歸屬的永恒事物, 所以不能真正敘述居住于此的老百姓當年的故事。”

以上, 可看出:文化引導下的城市更新應該是全方位的;文化價值在城市更新中體現不只是物質化的, 也不只是經濟價值, 還有與市民息息相關的、注重市民認同感的社會價值。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價值應該是歷史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整合。

3.4 城市更新中文化價值整體回歸的必要性

以上海新天地為代表的城市更新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深深影響著國內的城市更新實踐, 其文化利用方式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滿足了現實語境下多方利益及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8]。然而, 這種模式的普適性和可持續性在學術界一直存在諸多爭議:忽視文化的歷史價值, 帶來的文化失真、文化復制問題;強調文化的經濟價值, 致力于商業開發的方式不具可持續性;忽視文化的社會價值, 帶來的城市記憶浮于表面、城市文脈斷裂的現象。

因此, 片面強調文化經濟價值、注重短暫效益的城市更新模式不具可持續性, 文化價值的整體性回歸成為必然。

4. 城市更新中文化價值回歸的策略研究

基于文化價值回歸的城市更新應立足于文化自身特色, 深度提煉并利用文化特色, 使其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元素使其價值最大化, 促進其歷史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整體回歸, 達到城市更新目的并提升整體效益。

4.1 文化的歷史價值回歸, 提升城市魅力

歷史城區、舊城區的空間重塑中普遍存在著形態同質化的現象并日趨嚴重, 追求文化的歷史價值, 對于保留歷史原真性、重塑風貌特色、延續城市記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 在城市更新中, 應聚焦于傳統空間形態并重塑城市傳統文化氛圍, 引導舊城區的內外居民與歷史環境、歷史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有形物質空間與無形文化氛圍結合, 共同延續文化基因、促進歷史價值回歸, 以提升城市魅力。

4.2 文化的經濟價值回歸, 激發城市活力

如前文所言, 城市更新的提出是基于現狀城市環境所承載的社會功能無法滿足人們需求, 且無法帶來經濟效益, 也就是說文化并不能作為內在動因促進城市進一步發展。對于此類地區的城市更新, 需要在基于現狀環境提質的基礎上適當融入新的城市功能, 真正激發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經濟利用價值, 提升城市活力, 并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4.3 文化的社會價值回歸, 優化城市功能

在對國內城市更新實踐現狀進行分析后, 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更新多以追求文化利用產生的經濟價值為主要目標, 導致原舊城區社會功能單一、社會隔離而無法可持續發展。立足于城市的內生發展需求, 更新地區因其歷史價值及經濟價值追求, 不但需要承接外來游客文化旅游需求, 也需要滿足自身街區內部社會功能的優化調整及完善, 以期達到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

5. 結語

城市更新中文化的利用、文化價值的追求, 是恒久不變的話題。本文立足于文化自身特色, 對文化價值進行梳理, 對文化在城市更新研究及實踐的現狀研究, 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以文化價值的全面回歸提升城市更新的整體效益, 進而達到解決城市病、存量增值的城市規劃建設目標;最終實現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競爭力提升的長期發展目標。

摘要:現階段的城市規劃建設中, 城市雙修、存量規劃均對城市舊城區的提質改造提出了新要求。舊城區的城市更新需在文化的導向下進行深層次的發展, 本文通過對文化的解讀發掘其多重價值:歷史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 在對國內外文化導向下的城市更新研究及實踐動態的分析基礎上, 得出城市更新中文化價值整體回歸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進而對文化導向下的城市更新提出策略, 以有效促進城市文化的傳承、城市文脈的延續, 引導城市更新走向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文化價值,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小燕.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競爭力[D].重慶大學, 2009.

[2] 趙書山.綠色發展是舊城改造與更新的目標追求--以東莞“三舊”改造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電子版) , 2014 (31) :10-12.

[3] 李琳琳.西安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 2009.

[4] 錢莉莉.無錫崇安寺傳統商業步行街區更新研究[D].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同濟大學城市管理與實踐, 2008.

[5] 柯維佳.武漢市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更新的互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5.

[6] 吳曉慶, 張京祥.從新天地到老門東——城市更新中歷史文化價值的異化與回歸[J].現代城市研究, 2015 (03) :86-92.

[7] 張楠, 韓樂.從上海新天地看敘事空間價值在歷史城區的構建[J].南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5 (02) :9-15.

文化回歸設計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產品設計;文化創意產品;技術應用;文化傳播

文章編碼:1672-7053(2022)02-0072-04

體驗經濟時代下,具有經濟與文化雙重價值屬性的文化創意產品受到設計界的廣泛關注。運用設計和技術將文化與產品進行融合,使文化以創意產品的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既是傳承與弘揚優秀文化的創新性途徑,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當下,對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研究主要強調文化的重要性,如何將文化有機融合于產品中是學術探討的熱門領域,主要集中在文化特征提取、用戶需求分析、設計理論與方法應用三個方面。但很少有人從技術應用視角對文化創意產品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文章從文化創意產品相關文獻、專利技術以及典型實際案例出發,以產品基本要素、技術和文化表達與傳播三者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框架,綜合論述技術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現狀。

1文化創意產品解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創意產品的定義是“具有傳達意見、符號與生活方式的消費產品”。因此,文化創意產品是注入了文化的消費品,其本質是文化、技術與經濟的有機融合。其中,文化是文化創意產品的內核,生產加工技術是實現手段,經濟效益則是根本目標?!拔幕?技術=經濟”,此等式在文化創意產品市場中逐漸成為事實,并且正創造出眾多創意爆品。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品種類豐富、功能齊全,涵蓋了大部分生活用品。由文化創意產品種類可以看出,將文化依附于滿足用戶日常需求的產品中是最常見的設計策略。但當下文化創意產品市場過于追求批量化、超速化、短期化,造成了文化創意產品同質化、技術脫節等現象。文章以提高文化創意產品技術含量、豐富其類型與樣式,探索技術新的應用方式為出發點,對產品色彩、形態、材料與工藝、功能等基本要素進行分析,總結各個要素表達與傳播文化所應用的技術種類,挖掘文化創意產品應用技術表達與傳播文化的途徑與方式,構建文化創意產品基本要素、技術和文化表達與傳播方式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2產品表面裝飾技術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產品表面裝飾技術是一種改變產品表面的色彩、光澤等屬性來提高產品審美功能、保護功能以及附加值的技術。在文化表達與傳播方面,傳統與數字印刷技術的視覺信息記錄與傳播特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

2.1傳統印刷技術的應用

傳統印刷技術由平板、凸版、凹版及孔板印刷構成,借助于網版上的圖文信息進行印刷復制,具有承印材料適應性強、成本低、配色范圍廣等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具有批量化、低成本等特點的文化創意產品中。如某公司利用絲網印刷技術適應性強的特點,將“故宮貓”視覺圖案印刷到背包、抱枕等眾多生活用品中,形成了系列貓主題文化創意產品。由此,故宮“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宣傳,為其后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奠定了基礎?!半拗懒恕奔埬z帶利用了平板印刷技術,將康熙真跡以圖案的形式印刷到膠帶表面,通過低成本的加工技術創造出功能與文化兼備的文化創意產品,為文化創意產品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2.2數字印刷技術的應用

數字印刷技術是采用數字技術對文字或圖像內容進行個性化處理,結合印前系統將處理的圖文信息成像于印刷載體上,是一種無需輸出菲林和人工拼曬版的全新印刷方式。其由數字水印、藝術微噴、立體印刷及印刷智能生產管理系統等技術構成,為具有個性化、快速生產、少量多樣等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生產提供技術支持。如美國國家美術館的“油畫復制品自助訂購機”利用數字印刷技術實現了油畫復制品個性化定制服務,并結合快速生產的技術特點實現了產品“零庫存”銷售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經營成本。故宮博物院通過藝術微噴技術結合高解析掃描儀還原了《清明上河圖》等畫作,使眾多文物佳作以裝飾畫的形式走進人們日常的生活中。

由此可見,產品表面裝飾技術在文化創意產品中的應用,創造出了視覺圖像與日常用品相結合的形式表達與傳播。此外,印刷技術種類與生產效果、應用場景密切相關,見表1。其中,傳統印刷技術的優勢在文化創意產品市場化的起步階段得到了充分展現,受到了眾多品牌的應用,也是導致該類文化創意產品同質化的主要因素。同時,印刷技術發展相對成熟,對其研究與專利申請均側重于節省成本、完善印刷效果等方面,很難創造出新的應用形式。但是,隨著數字印刷技術的進步將會使該類文化創意產品的樣式逐漸豐富與多樣化。發揮數字印刷技術小批量定制、可變數據、按需印刷等特點,是該類文化創意產品擺脫同質化,開發個性化、高端化的發展路徑之一。

3產品造型材料及加工技術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材料是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基礎,只有合理地運用材料的特性才能創造出獨特的文化表達與傳播形式。材料特性包含兩方面:一是材料固有特性,即材料物理、化學特性,如化學性能、熱性能、防腐性能等;二是材料派生特性,它是由材料固有特性派生而來,即材料感覺特性、經濟特性等。其中,紅木、陶瓷等材料派生出具有我國歷史文化背景與風俗人情的獨特人文情感特性。因此,材料固有特性與人文情感特性及加工技術為文化創意產品的文化表達與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3.1橡塑及成型技術

橡膠和塑料的品種繁多,統稱為橡塑材料,因其具有易成型、成本低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具有形態獨特、價格便宜等特點的文化創意產品中。注塑技術是熱性塑料的主要成型方法之一,具有可制作復雜形態、著色鮮艷等優勢。例如,故宮博物院利用樹脂材料的可塑性,結合注塑成型工藝制作出外形圓潤的“故宮娃娃”系列文化創意產品。通過抽象的造型搭配皇家配色還原了格格、御前侍衛等人物形象,彰顯了“故宮萌”文化并且以合理的價格實現了“將故宮帶回家”的愿景。大英博物館采用環保橡膠材料結合注塑工藝,制作的小黃鴨抽象地還原了獅身人面像、印第安人等眾多角色形象,巧妙借助橡膠材料成型性能強的特點展示了大英博物館包羅萬象的主題文化。

3.2金屬及成型技術

金屬材料一直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結構與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形態穩定性以及獨特的肌理和光澤,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給設計師提供了較大的發揮空間。當下,金屬材料的文化創意產品形態各異,主要應用塑性加工與鑄造兩種成型工藝制作而成。

3.2.1塑性加工技術

塑性加工是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屬胚料產生塑性變形,從而獲得具有一定形狀的加工方法,可分為鍛造、擠壓和沖壓等工藝。例如,大英博物館推出的古羅馬元素系列書簽,采用沖壓、剪切工藝結合激光浮雕技術以抽象的形式還原了古羅馬國王、法老等人物形象,將歷史文化與當代產品加以融合,使得古羅馬文化走進了人們生活中。

3.2.2鑄造技術

鑄造技術是將熔融態金屬澆入鑄型后,冷卻凝固成為一定形狀鑄件的工藝方法。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演變中,銅、金銀等金屬材料在鑄造技術的應用中派生出了獨特的人文情感特性。例如,“開屏迎財”以銅為原材料,結合傳統失蠟鑄銅與銅彩高溫著色等傳統工藝制作出形態自然、色彩鮮艷的孔雀文化創意產品,保留了孔雀獨有韻味的同時又增添了貴金屬質感。以寫實的造型手法高度還原了孔雀開屏的形態,展現出“寫真銅藝”形態逼真、紋理細膩的特點,體現了我國銅材加工技藝水平。

3.3木材及成型技術

木材是人類使用較為古老的天然材料,給人以生態自然的感覺。利用木材獨有的肌理、色彩等固有特性,可以創造出具有情懷與溫度的文化創意產品。同時,機加工技術是木材的主要加工方法,包含鋸割、刨削、銑削、鉆孔等加工方式,具有工藝簡單、加工效率高的特點。例如,原木音箱以天然木材為主體,結合切割、打磨工藝進行處理保留木材原有的質地、紋理和色彩,營造出大自然發聲的意境。蘇州博物館的“山水間”文具置物座通過切割、激光雕刻等工藝對白蠟木與黑胡桃木進行加工造型,以木代山抽象地還原了蘇州博物館內的山水形態,賦予了文化創意產品自然的溫度感,以此來向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致敬。與此同時,紅木在歷史文化演變中派生出我國獨有的紅木家具文化特性,由于其生長周期長、出材率低,導致我國紅木資源稀缺。因此,生產紅木家具所剩余料仍具備品質優良、收藏價值高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軒穎等人提出了將紅木余料與陶瓷、貴金屬等材料相結合的設計方法,通過不同材質的搭配來提高產品豐富性,進而拓寬了紅木的應用范圍。

3.4陶瓷及成型技術

陶瓷是人類最早利用的非天然材料,因其派生出具有我國獨特文化背景的情感特性,被廣泛應用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灌漿技術是陶瓷基本成型工藝,其加工過程簡單,可滿足形態復雜、不規則等多種造型需求。目前,我國陶瓷種類眾多,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征,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如德化白瓷有“中國白”之稱,其潔白無瑕的特質在“我佛慈悲”馬克杯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此杯以德化白瓷為原料,經過灌漿、打磨等工藝,制作成杯身呈現石窟佛像合掌祈福之態,經過800℃與1300℃高溫燒制形成乳白色,整體給人以心智圣潔、超凡脫俗的感覺。而景德鎮玲瓏瓷因明徹、通透的特點,被稱為“卡玻璃的瓷器”?!傲魑灱毕盗胁杈弑闶窃诠酀{成型工藝基礎上結合鏤雕工藝,將銅器紋樣附于杯身,高溫燒制后茶杯充分展現出玲瓏瓷通透的特點,賦予了產品較強的地域文化屬性。隨著陶瓷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其市場出現了文化內容創新性轉化不足、模仿抄襲嚴重等問題。岳巖等人分析了CMF理念與陶瓷文化創意產品的內在關系,從色彩、材質、表面工藝等方面探討了CMF理念在陶瓷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創新應用與方法,以期提供一種新的研究思路。

3.5竹材及成型技術

竹子具有生長周期短、韌性好、環保等特點,其成型技術主要包含編織、竹制刨切片、彎曲等工藝。其中,編織工藝是在文創產品設計中最常用且具有文化屬性特征的成型工藝。將竹編工藝中含有的合理利用材料的科學意識,材美工巧、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以及整體和諧的審美觀念運用到文化創意產品中是當下竹材類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主要策略。如“品夏”休閑包將竹編工藝編織的背包與經過吊染工藝處理后的夏布進行結合,通過多種傳統工藝的搭配呈現出簡約的田園風格。李芳玲等人運用四角孔編織與螺旋紋編織工藝制作出土特產包裝,結合染色工藝染成紅、黃、藍三色與山巒、太陽等花瑤文化元素相呼應,充分喚起人們的記憶共鳴,使用戶與產品產生情感關聯。目前,以竹編工藝保護與傳承為目的竹編文化創意產品出現了大量同質化的問題。王亞明等人認為需要對竹材的材料特性,及其內在文化特性進行挖掘,通過使用方式與功能兩種途徑展現文化感,進而打破當下竹材類文化創意產品缺乏創新性的現象。

綜上,產品造型材料及加工技術在文化創意產品中的應用創造出以形態表達與傳播文化的方式。該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印刷技術以日常用品為載體的造型約束,豐富了文化創意產品的樣式。但設計過程中產品形態與文化的結合具有一定的不可預知性,往往需要依靠設計師豐富的經驗與靈感,導致該類文化創意產品品質兩極化、方案抄襲現象嚴重。在這方面,需要開展深入的設計研究提出新的技術應用方式。同時,部分材料及加工技術在歷史演變中派生出具有我國歷史文化背景與風俗人情的獨特人文特性。將該部分材料及加工技術應用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創造出在形態基礎上以材料及工藝表達與傳播文化。目前,我國該類技術種類眾多,為以地域、歷史為主題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但一味濫用傳統材料及加工技術將會造成該類文化創意產品種類與樣式同質化、缺乏新意等問題。因此,應對具有人文情感特性的材料及加工技術進行創新性使用與發展、對使用途徑與應用模式進行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文化創意產品品類,進而更好地傳播材料及工藝所蘊含的傳統文化。

4產品功能實現技術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功能實現技術是在科學原理指導下,從功能角度把握過程和關系進行的技術創新與發展服務,是文化創意產品創造新功能與使用方式最為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市場上應用的功能實現技術主要有機械技術與數字技術兩大類。

4.1機械技術

機械是機器與機構的統稱,由原動、傳動和執行三部分組成。其中,機構是用來傳遞與變換運動和力的可動構件系統,決定著機械整體運動形式。常見的有連桿、凸輪、可展等機構。將機構運用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可創造出具有運動變化屬性的文化創意產品。如Kamibox設計的“騎馬舞”文化創意產品,將連桿機構通過手工折紙的方式運用到潮流文化中,還原了國際著名歌手的舞蹈動作,讓用戶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感受機械結構與潮流文化交織的樂趣。加加林設計了以凸輪機構為動力形式的文化創意產品,還原了龍飛舞時的動作形態,對中國傳統文化“飛龍戲珠”的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將機械技術運用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具有較高的可操作與趣味性,建立機械結構動作與文化的關系,創造出具有運動變化屬性的文化創意產品是增加文化傳播多樣性的途徑之一。

4.2數字技術

數字技術是推動當代社會發展的新動能,5G、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新型技術手段的逐步成熟和應用,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發揮數字技術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連接、多元互動等功能是文化創意產品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途徑之一。目前,數字技術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應用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是以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和3D打印等技術進行應用性探索。

4.2.1增強現實技術

增強現實技術是一種復雜信息的圖像處理和現實系統的集成技術,可以實現虛擬與現實世界的無縫銜接,具有虛實結合、實時交互的特點。王涌天等人提出基于戶外增強現實系統的圓明園數字重建解決方案,使游客能夠以多種形式感受數字圓明園的魅力。邵陽學院發明了一款博物館增強現實文化創意裝置,通過設置不同半透明面板將兩束平行光反射到人眼所在位置,從而達到增強現實的效果,為博物館文化傳播提供更真實的交互方式。

4.2.2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是通過計算機生成的交互式視景仿真技術,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維度感官模擬使用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具有多感知性、交互性等特點。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開發了一套“皮影VR”沉浸式互動娛樂游戲體驗軟件,以“田忌賽馬”為敘事背景、傳統非物質文化元素“皮影”為展示載體,通過趣味性的游戲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皮影文化。趙瑞等人基于虛擬現實技術提出文化創意產品三維動畫展示系統設計方法,對在虛擬環境中文化創意產品三維動畫展示的仿真能力有顯著地增強效果。

4.2.3 3D打印技術

3D打印技術是基于離散、堆積原理,通過材料的逐漸積累實現制造的技術,具有流程短、易于加工復雜形態、個性化定制等特點。張浩強調3D打印的個性化定制屬性,面向文化創意產品領域提出了3D打印個性化定制設計服務系統,實現了線上發布到開發與銷售等全流程內容。故宮博物院將3D打印技術引入到口紅的外殼設計中,高度還原了后妃服飾刺繡的復雜凹凸肌理效果,使故宮口紅的金屬外殼擁有明顯的立體觸感,圖案細膩鮮活、栩栩如生。

總之,產品功能實現技術在文化創意產品中的應用將會提高文化創意產品的技術含量,創造新的功能與使用方式,為文化表達與傳播帶來了新的形式。由于功能實現技術應用難度較大,目前市場上基于該類技術的文化創意產品品類有限,有待進一步研究。將各個領域研究出來的新原理與技術應用到文化創意產品中,創造文化表達與傳播的新形式,是該類技術在文化創意產品中應用的未來發展方向。

5結語

通過技術視角對文化創意產品進行研究發現: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是以基本要素為出發點結合相關技術實現文化的表達與傳播。以產品表面裝飾技術為主要特點的文化創意產品,多以視覺圖案的形式表達與傳播文化;以產品造型材料及加工技術為主要特點的文化創意產品,多以形態的形式表達與傳播文化;以材料及加工技術派生出的人文情感為主要特點的文化創意產品,多在形態基礎上以材料及工藝表達與傳播文化;以產品功能實現技術為主要特點的文化創意產品,多以創造新功能屬性與使用方式的形式表達與傳播文化。但目前文化創意產品的技術含量還很低,從技術應用視角對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創新的研究也很薄弱。探索產品表面裝飾技術和產品造型材料及加工技術在文化創意產品中新的文化表達與傳播形式,研究具有人文情感特性的材料及加工技術的新應用場景,創造基于產品功能實現技術的文創產品新功能和品類,將是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技術發展的未來方向。

文化回歸設計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博物館文化產品的創意設計是我國文化和博物館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既是擴大博物館文化遺產,也是推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因此,文章著眼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分析了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思路和方法,力圖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助力。

關鍵詞: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及開發

0 引言

博物館的文化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是歷史傳統文化以及地方文化進行發展傳承的重要載體。文化創意產業主要是基于這些文化資源,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開展文化創作、傳播、展示、產品服務等商業活動。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極大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文化產品的創意開發是展示文化資源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推動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成為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1 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及開發簡述

1.1 特點

第一,特殊性。博物館文創產品的人文內涵更加地豐富,是對人類文明進行的創造,在進行設計和開發時,需要結合現代性和歷史性、審美性和實用性。

第二,原創性。事實上,博物館的文化創作主要依賴于博物館的現有資源,尤其是文化資產,而這些開發資源的原創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博物館的文化創作必須具備館藏資源的基本要素。

第三,傳播性。博物館文化的設計和開發,能夠通過內容和形式表達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審美,從而傳播社會事實要素。

第四,創新性。博物館文化創作的發展,不是單純對收藏資料的復制,而是將優秀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地再創新,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創新理念先行。

1.2 意義

第一,能夠增加博物館的資金來源。目前,由于制度的原因,博物館經費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財政支出,這種單一的資金來源很難滿足博物館在日常經營中的資金需求。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增加博物館的收入,進而實現“文化轉換”,更好地支持博物館開展文化宣傳、理論研究和保護,促進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和銷售,可以實現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有助于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擴展。博物館具有很強的功能性,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教育功能。通過開發和銷售博物館文創產品,公眾能夠對博物館藏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對博物館文化進行更好地傳播,拓展和提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第三,助力博物館藏品資源深度開發。對于博物館文化創作的發展,不是簡單地對館藏資料的復制,而是將優秀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的創造性行為,將博物館原創文物藏品轉化為創意文化創意產品。

第四,有助于提升博物館的形象。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升,人們對物質以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來越多,文化消費觀念也在不斷變化。目前,公眾參觀博物館不僅是為了看展覽,更是為了體驗相關的文創產品,優質的文創產品能夠實現更好的文化傳播,促進博物館的形象提升。

1.3 設計思路

第一,表面設計。表面設計主要針對館藏展品的裝飾圖案、圖形符號等元素,直接體現在文創產品的外觀設計上。表面設計注重提升博物館藏品的裝飾元素,將其重新塑造成新的文化產品載體,同時文創產品在材料和工藝上的創新,為消費者提供全新的視覺體驗。這種文創產品設計理念,為當今我國大多數博物館所采用,通常應用于版畫、服裝產品和紀念貼紙。但同時,該文化創作的設計手法設計水平較低,容易模仿抄襲。

第二,內涵設計。內涵式設計通過擴展博物館藏品的文化價值內涵而具有更高的設計層次,可以通過去除博物館藏品中的特定元素或符號來表達博物館藏品的文化內涵。內涵式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法不是簡單地模仿博物館藏品的文化元素,而是更關注博物館本身的強烈文化意蘊,探索博物館的文化元素,即整體的文化和精神意義。符合博物館氣質的審美個性或大眾對博物館的收藏。博物館文化創作的設計方法主要是通過心理和情感的手段,將博物館藏品的文化元素轉化為現代文化產品,使現代文化創作脫離博物館藏品的特定文化元素,是博物館藏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第三,解構設計。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解構設計是文化藝術設計領域解構理念的深刻體現,以全新的設計思維對文創產品的設計進行創新。解構設計是一種在現有博物館藏品與公眾之間建立關系的結構,甚至對博物館藏品的文化意蘊進行分解和重構。解構設計思維往往可以突破傳統文創產品的設計思想的限制,設計出更加新穎的文化產品。在解構設計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過程中,通過解構博物館藏品“意義”的文化元素,解構造型圖案的“形”,才有可能設計出符合審美需求的文創作品。在解構與設計的過程中,意義的解構著重于博物館館藏文化元素的拓展與轉化,將原有內涵與產品的文創使用語境相結合,賦予內涵形式的解構是對博物館藏品的原型進行分解,重構整體結構和各結構之間的邏輯關系,讓文創產品閃耀出各種文化藝術內涵。

2 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及開發中的實例探討

2.1 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國臺灣的文創產業的發展比較早,與國際上的交流比較多,借鑒了國外優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最有代表性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紙膠帶“朕知道了”。紙膠帶以康熙朱批“朕知道了”為設計元素,通過使用這款紙膠帶,消費者可以感受到成為皇帝的喜悅,以及款式、圖案、內容在消費者中具有良好的聲譽和影響力,尤其是在其材料中使用了環保墨水,滿足了消費者在文化、創新、功能和美學等方面的需求,成了博物館文創產品研發中非常經典的范例。

2.2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在文創產品的開發上也很有創意,主要是以“文徵明手植紫藤種子”,引起了很多文藝愛好者的重視。蘇州博物館中的紫藤,是吳中才子文徵明為友人王獻臣種植的,它被優雅地稱為“文藤”,也被人們稱為“活的文物”。蘇州博物館每年都會對“文藤”的種子進行收集,并進行限量分發?!拔奶佟钡姆N子是文化創意產品的特殊形態,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具有弘揚文化的使命感。

2.3 故宮博物院

一直以來,故宮博物院始終秉持“以大眾需求為導向,文創是關鍵”的設計理念,開發出一系列的文創產品都很受人們的歡迎。例如,故宮博物院設計了一款“朝珠耳機”,將耳機的功能與朝珠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不僅使耳機更具個性化,還讓人們在使用中增加對故宮文物的興趣。又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故宮貓”系列文創產品,廣受好評,在形象上是非常有特色的?!肮蕦m貓”一下子把安靜嚴肅的博物館形象帶入了生活。故宮博物院的文化資產遴選遠遠超出了文化資產的范疇,其新穎獨到的思考與遴選方法對我國文化創作的研發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3 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存在的不足

現在,博物館的參觀者主要是以學生和老年人為主。雖然博物館文創產業現在發展的很多,規模也在不斷地增加,但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還存在一些不足,產品的吸引力較差。只有少數的大型博物館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獲得了成功,推出了很多具有特色的文創產品,產品包含比較深的文化藝術內涵。然而,大多數的博物館在產品設計中存在嚴重的缺點。

3.1 定位不清晰

文創產品的定位直接影響著文創產品的銷量。在對文化產品進行定位時,需要明確產品的用途以及面對的人群。目前博物館中的很多文創產品的設計定位很模糊,在購買時,可以發現很多仿制品,設計師主觀意識比較強,產品用途不明確,產品的目標人群沒有研究,產品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在市場上不受歡迎。

3.2 產品過度同質化

從有形的角度來看,博物館的文化創作比較傳統,多是模仿繪本和文物。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有非常明顯的特點,在市場上的歡迎程度比較高,是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的良好起點。但大多數博物館只是對它的文創產品進行模仿,沒有突破,這種一味模仿的設計方式很難獲得人們的認可,沒有深入地分析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對設計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模仿增加了文創產品市場中產品的同質化程度?,F在,很多博物館出售的手機殼、書簽等產品沒有明顯的特色,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沒有體現博物館的特點和內涵,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比較低。

3.3 設計能力不足

一些文創產品暢銷的博物館擁有專門的文創團隊進行產品設計、包裝和銷售,文創產品的專利設計比較多?,F代社會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品設計和生產方式,但很多的博物館由于自身發展的限制,品牌建設的速度非常慢,經常是直接把博物館的文創產品設計外包出去,由代加工工廠進行生產,減少產品設計和運營成本,但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導致產品的設計水平和質量有很大的差距,對博物館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博物館的自身產品設計能力的不足是文創產品在市場上知名度較低的主要原因。

4 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及開發的有效方式

4.1 明確文創產品的設計定位

博物館文創產品與其他產品存在很大不同,但也需要具備一般產品的基本功能,在設計階段,需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明確產品的定位?,F在,博物館文創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年輕人,因此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首先要結合年輕人對產品的需求,引入具有文化內涵的化妝品或者文具產品,把傳統文化融入產品的設計中,提升文創產品的品位和藝術性。比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口紅系列文創產品,在進行產品設計時,進行了全面的市場調查,考慮到年輕女性對口紅編號的偏好,設計中國風的產品包裝,受到了年輕女性的喜歡。

4.2 利用博物館自身的優勢和文化資源

博物館文創產品在進行設計時,需要確保產品設計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獨創性。博物館中的歷史文化底蘊是非常深厚的,在設計文創產品時,博物館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內涵。同時,博物館的文創產品設計需要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這樣的設計才能讓文創產品具有獨特性,并受到消費者的喜歡。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文創產品設計有效地結合了皇家元素,具有很強的獨特性、辨識度和原創性。因此,博物館在對文創產品進行設計時,需要充分結合自身的文化資源,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

4.3 更新發展理念,創新管理模式

新形勢下,博物館要積極更新觀念,積極樹立國際化視野和發展新理念。一方面,博物館要充分利用日益增長、多樣化的博物館藏品資源開發利用需求,積極為博物館藏品資源增值創造機會,爭取更大的社會力量,參與并有效為博物館文化創意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博物館還將創新管理模式,堅持經濟效益原則,有針對性、有創意、有效益地發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創新經營理念,為博物館館藏資源提供新的資源。

4.4 加強政策引導,完善法律法規

從國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創意經濟政策的引導。有關部門要督促其盡快制定出臺博物館資源商業化開發專項規劃,為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同時,博物館有關部門要帶頭將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納入博物館行業管理體系,建立健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評價激勵機制。更好地激發博物館開發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主動性和熱情。此外,還應進一步完善立法,為新時期博物館文化創作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4.5 舉辦文化創意競賽,促進產品創新

對于博物館來說,好的文化創意產品與好的創意是緊密相連的。博物館需要充分運用集體智慧,收集優秀的創意,是解決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不足的最有效方法。如美國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設計非常獨特,很多產品外面買不到,賣的是設計和創意。博物館要打破這種同質化趨勢,其中一個途徑就是關注文化和創意。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中國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問題,才能用文化創意產品激發公眾的購買興趣。讓文創產品滿足消費者的期望,更好地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

5 結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的核心是立足于自身藏品的文化特征,通過創新的設計理念、設計思維和設計方法,將藏品的文化特征和意義有機融合。在滿足消費者對文創產品審美需求的同時,成為博物館藏品文化的傳播者,促進藏品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p>

參考文獻

[1]陳小茜.淺析博物館文化產品的創意設計[J].藝術科技,2018(8):188-189.

[2]高小明.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J].藝術科技,2017(6):253.

[3]歐陽華,張力麗.博物館文化產品的創意設計研究[J].包裝世界,2017(2):101-103.

上一篇:游客旅游方式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智慧化轉型城市化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