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供應商論文范文

2023-09-17

供應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供應鏈視角下,如何對供應商進行選擇與評價已成為實現供應商有效管理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供應商選擇與評價中,核心問題包含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及評價方法選擇兩方面。通過對指標體系中常用指標、選取原則、選取方法等方面介紹后,對目前常用的評價方法進行說明,指出未來評價指標選取體系構建將更加細化,評價方法將更加具有適應性,多種評價方法的對比研究也將成為未來研究的一個重點。

關鍵詞:供應商選擇與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引言

隨著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為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充分應對市場競爭,運用供應鏈管理思想,將供應鏈上各環節核心競爭力進行有效整合,以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已成為目前各機構發展的重要方向。供應商選擇與評價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也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1]。機構通過供應商選擇與評價管理,選擇合適供應商,是實現供應商有效管理的必然途徑[2]。在供應商選擇與評價中,核心問題包含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及評價方法選擇兩方面。

一、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

Dickson于1966年最早對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做出了比較完善的構建。其通過對美國采購經理協會調研,以發放問卷的形式,向約300名采購經理進行了相關數據收集,統計分析得到了23 項常見評價,并將這些常見評價指標進行了重要性分析,得出了指標重要性排序[3]。此后,Weber通過分析供應商選擇的相關文獻,利用文獻統計的方法對Dickson提出的常見評價指標的使用頻率進行了收集,以此來反映各指標重要性排序[4]。研究結果表明,Dickson與 Weber對重要性排序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我國國內對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1997 年華中科技大學供應鏈課題組通過調查統計數據發現,我國企業進行供應商選擇時,主要考慮質量、價格、交貨提前期、批量柔性、品種多樣性等評價指標。

此后,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認識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的角度,遵循系統性、科學性、靈活性、成長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等原則[5~7]。對基本評價指標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使得評價指標體系得以不斷修正和完善。

Goffin認為在供應鏈管理角度下,評價指標體系還需包含如品質記錄、實施程度、TQM的認知、財務穩定性、及時生產交貨能力、環境標準、總成本等指標[8]。在國內,白世貞等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結合對評價指標中具體指標的取舍進行了研究[9]。

二、供應商選擇與評價方法

構建了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后,要完成供應商選擇與評價工作還需要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處理,以便獲得數據分值,擇優選擇供應商。量化處理的關鍵在于獲得各評價指標權重,主要方法有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

德爾菲法屬于主觀賦值法,通過多輪匿名調查,結合若干名專家的智慧、知識、經驗、價值觀,在專家意見較為一致的情況下,對意見進行處理,獲得對評價指標賦予的相應主觀權值。

層次分析法是由美國運籌學家薩蒂提出的一種應用于多方案或多目標的決策分析方法,是一種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手段,通過建立判斷矩陣、排序計算和一致性檢驗得到最后結果。層次分析法可用于求解某一層次指標對于上一層次相關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權值。由于層次分析法具有條理化、科學化的特點,可以盡量避免產生由人的主觀性導致權重預測與實際情況相矛盾的現象,提高了決策的有效性[10]。

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在概念與概念之間無法劃出一條明確的分界線時適用,一般稱這兩個概念之間是模糊的。模糊綜合評價的基本原理在于通過構建隸屬矩陣,通過指標權重矩陣與隸屬矩陣的合成來對決策單元進行評價,需要對合成算子進行確定[11]。與其他方法一樣,模糊綜合評價方法也需要對每個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在實際中常常與其他方法相結合,以便輔助解決具有模糊性質的問題。

三、總結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如何對供應商進行選擇與評價已成為實現供應商有效管理的一個關鍵問題。進行評價與選擇時,首先需對評價指標進行科學選取,之后再進行各個指標權重的賦值獲得定量化的比較數值后方可以此為依據選擇供應商。

未來,在評價指標選取體系建設方面,隨著體系建設方法的進一步成熟,不同行業具體的供應鏈特點將被考慮在內,評價指標系統將按照行業進一步細化,針對不同行業的指標體系研究還會越來越多,評價指標體系也將更加靈活、科學。

評價方法方面,受樣本數據限制,通常需根據數據選擇評價方法。未來,科學化、適用廣的定量分析方法將受到關注。同時,多種評價方法的對比研究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方向[2]。

參考文獻:

[1] 李向輝.供應鏈環境下的供應商選擇與管理問題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9.

[2] 趙祖琴.供應商績效評價文獻綜述[J].商,2015,(37):1-2.

[3] Dickson G.W.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s[J].1996.

[4] Weber C.A.,Current J.R.,Benton W.C.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1,(1):

2-18.

[5] 仲維清,侯強.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3):93-97.

[6] 趙小惠,孫林巖.供應商選擇模糊決策方法[J].工業工程,2002,(5):12-15.

[7] 王煦,王道平,王燕.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鋼鐵企業綠色供應商選擇指標實證研究[J].軟科學,2009,(10):46-49.

[8] 許蓮鳳,陳翠燕.供應商評價選擇準則及指標體系研究綜述[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4):88-91.

[9] 白世貞,李澤飛,鄢章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結合的供應商評價研究[J].物流技術,2013,(6):124-127.

[10] 張炳江.層次分析法及其應用案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11] 李玉琳,高志剛,韓延玲.模糊綜合評價中權值確定和合成算子選擇[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6,(23):38-42.

[責任編輯 陳 鶴]

供應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供應商的選擇是供應鏈管理中開發供應商伙伴關系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對供應商選擇模型進行了改進,建立一個供應商選擇混合整數規劃模型,在模型中考慮每個潛在供應商的生產能力約束。供應商的選擇與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多目標的,本文采用作業成本法計算由供應商引起的各種成本,由于作業成本法能將供應商在質量、價格、配送水平等各方面所引發的多個成本歸結為單個成本,使得多目標的供應商選擇問題變為單目標問題,從而增加了供應商選擇過程的客觀性。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供應商選擇;作業成本法;混合整數規劃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vendor selectio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 mixed-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

隨著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顧客對產品和服務在性能、款式、質量、價格、交貨期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原有的“縱向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現有的市場競爭環境。制造商為了保持市場的競爭力,把很多不重要的業務外包給它的供應商,主要精力集中在企業的核心業務上。這樣供應商對企業能否快速滿足顧客需求顯得越來越重要。在供應鏈條件下,供應商和制造商的關系不應僅局限于技術合作,而應提高到戰略角度,通過增加產品的價值來將“蛋糕”做大,達到“雙贏”(Win-Win)的效果。市場的競爭從企業之間的競爭擴展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制造商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由個體之間的競爭關系演變為各供應鏈群體之間的競爭關系,在每個供應鏈的群體中,個體之間的關系也演變為合作關系。

Ghodsypour等將供應商選擇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無約束供應商選擇,及所有的候選伙伴都能滿足賣方在數量、質量和交付等方面的要求,買方只需確定哪一個供應商是最優的,這就是所謂的單方采購;另一種是有約束供應商的選擇,即任何一個供應商都無法獨立完成所有要求,因此不僅要確定哪些供應商是最優的,而且要確定對這些入選供應商的采購訂單數量分配,這就是多方采購[1-2]。

Srinivas Talluri等將現有文獻對供應商選擇和評價的研究分為三類:理論性方法(conceptual approaches):主要強調供應商評價/選擇的戰略重要性;實驗性方法(empirical approaches)主要集中在研究供應商不同的評價標準比如價格、質量和配送績效等的相對重要性;建立數學模型方法(modeling approaches):從簡單加權法到復雜的數學規劃法,而最近的更多方法將供應商多種目標集成在其模型中[3]。

大多數關于供應商選擇的研究在本質上是定性的或是實證的,主要處理的都是辯明準則或者將這些準則綜合成一個加權公式??紤]到經濟上的重要性,以及采購決策中的內在復雜性,供應商選擇決策應是非常適合于定量化分析的。目前,供應商選擇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線性加權方法、線性規劃法、混合整數規劃法、組合法、AHP、ANP、矩陣法、多目標規劃法、DEA、博弈模型、統計/概率方法等等。

1供應商選擇的評價準則

Dickson是最早系統研究供應商選擇問題的學者,早在1966年他通過對采購經理和采購代理的調查整理出23條供應商選擇準則,并按重要性對其進行了排序,產品質量、價格、配送水平是選擇供應商最重要的三個準則[4]。1991年,Weber等人在Dickson研究的基礎上回顧了自1966年以來與供應商選擇相關的74篇文獻,將注意力著重于供應商選擇過程中所采用的準則以及分析方法,同時提供了在供應商選擇中的JIT效應分析,認為產品質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配送水平和價格[1]。

供應商的選擇與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多目標的[5]。文獻[3-4]等利用DEA技術選擇合作伙伴,Weber和Current是比較早使用多目標規劃方法(MOP)在采購環境下進行合作伙伴的選擇[6]。他們通過改變不同標準的權重對供應商進行選擇并分配定貨數量。他們指出許多選擇標準是相互沖突的。最近的研究有Charls和Current等對采用MOP對單階段供應商進行了選擇[7]。Roodhooft和Konings提出了運用作業成本法的單階段供應商選擇和評價方法[8],作業成本法可以系統計算企業生產過程中供應商引發的總成本,提高供應商績效評價的客觀性。但他們在應用作業成本法選擇供應商時并沒有考慮到各個供應商的生產能力約束,一般來說,供應商選擇包括選擇合適的供應商以及確定被選供應商應分配的訂貨數量。所以本文在應用作業成本法的時候,充分考慮了各個供應商的生產能力。

2成本分析法

傳統的供應商選擇和評價是基于票面成本最小,而忽視了其它重要(間接)由供應商引發的成本,如延遲交付、生產中斷、質量低劣而增加的成本。作業成本法可以系統計算企業生產過程中供應商引發的總成本,提高供應商績效評價的客觀性,因此是一種供應商選擇和評價的好方法。

作業成本法有很多優點:可以定量化由供應商引起的生產問題;可以將多目標優化問題轉化為一個絕對的成本數值;企業可以針對不同的成本動因使不同的成本改良策略,提高成本改善效率;有利于改善采購商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建立跨組織的成本管理系統。

3問題描述

本文研究一個制造商向n個供應商進行采購,由于各個供應商在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采購者就要對在這些問題采取一些應急措施,采購者的這些活動往往會給他們帶來許多額外成本,所以采購者就必須根據這些由供應商帶來的總成本來選擇供應商。作業成本法能將供應商在質量、價格、配送水平等各方面所引發的多個成本歸結為單個成本,使得多目標的供應商選擇問題變為單目標問題,從而增加了供應商選擇過程的客觀性。所以本文采用作業成本法建立了一個供應商選擇的混合整數規劃模型,在模型中考慮了每個潛在供應商的能力約束,即單個供應商可能無法滿足的客戶的采購量,所以在進行供應商選擇的同時,需要確定對這些入選供應商的采購訂單數量分配。我們認為每個企業的單位成本因子、以及供應商引發的成本因子的數量已經確定,所以我們這里只需要考慮供應商的情況。

4供應商選擇模型

5案例分析

制造商上游有六個潛在的供應商,這九個供應商生產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供應商的數據如表1。由于供應商在質量、配送的準確性和數量存在一定的問題,會給采購商帶來一些額外的活動見表2。這些活動是:生產訂貨計劃、配送產品的接收、停產、機器設備的組裝和管理。跟這些活動有關的成本因子和成本因子單位費用見表3。

假設制造商計劃采購10.8M產品,10 000單位產品定為一個采購批次,所以這里被拒絕率、配送延遲率、數量問題都是針對一個批次。

第二種情況,我們考慮供應商選取的數量,制造商往往選擇比最理想的供應商數量多,這樣雖然目前會受到一些損失,但它可能帶來很多好處:一是制造商應該考慮到今后生產能力的擴大可能會向更多的供應商采購產品,如果事先早早就有合適且有剩余生產能力的供應商,將會使得制造商能很容易采購到所需的產品;二是多余的供應商的存在能夠對其它供應商產生競爭等等。假設d=6,則供應商的選擇和訂貨數量就會發生變化:

6結束語

本文建立了基于作業成本法的供應商的選擇混合整數規劃模型,采用作業成本法計算由供應商引起的各種成本,由于作業成本法能將供應商在質量、價格、配送水平等各方面所引發的多個成本歸結為單個成本,使得多目標的供應商選擇問題變為單目標問題,從而增加了供應商選擇過程的客觀性。但是作業成本法需要確定由供應商應起活動因子,以及這些活動因子的費用,但這些確定確是有些麻煩的。

參考文獻:

[1]Weber C. A. Current J R, Benton W C. 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1,50:2-18.

[2]S.H. Ghodsypour, C.O’Brien.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supplier selection using an integra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linear programm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8,56(57):199-212.

[3]Srinivas Talluri, Ram Narasimhan. Vendor evaluation with performance variability: A max-min approa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3,146:543-552.

[4]Rohit Verma, Madeleine E. Pullman. An analysis of the supplier selection process[J].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1998,26(6):739-75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5]Charles A. Weber, Anand Desai. Determination of path to vendor market efficiency using parallel coordinates representation: A negotiation tool for buy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90:142-155.

[6]Lee H, Whang S. Decentralized multi-echelon supply chains: incentives and in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99,45:633-641.

[7]Charles A. Weber, John R. Current, Anand Desai. Non-cooperative negotiation for vendor sele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8,108:208-223.

[8]Roodhooft, Konings. Vendo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A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96:97-102.

供應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前學界和業界存在對政府采購單一來源采購與進口產品國際招標唯一供應商響應兩者的混淆和誤用,文章對此進行了比較澄清。研究發現,隨著我國政府職能的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的不斷投入和發展,以及政府采購主體的多樣化,特別是個性化、定制性采購需求的增加,單一來源采購作為政府采購主要方式應用愈加廣泛,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和優化設計勢在必行。通過比較分析和梳理單一來源采購國內外制度現狀,給出借鑒國際招標、取長補短,全國統一規范要求、減少地方適用標準,統一信息發布平臺,完善前置條件及簡化審批程序,整合和優化政府采購現有方式等建議及引入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價格專家專業化融入協商小組、引入第三方監理等具體流程優化設計。

【關鍵詞】單一來源采購;國際招標;政府采購

一、引言

我國政府采購自19世紀70年代伴隨世行投資等國際資本的引入逐步發展,在深圳、上海等地實踐的基礎上,1999年4月17日,財政部發布《政府采購管理暫行辦法》(財預字〔1999〕139號)引導我國政府采購朝制度化、規范化發展。暫行辦法第三章第二十條規定“單一來源采購,是指采購機關向供應商直接購買的采購方式”,奠定了單一來源采購作為我國政府采購的方式之一并持續發展的基礎;2013年12月我國財務部發布《政府采購非招標采購方式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74號)第二條進一步明確 “單一來源采購是指采購人從某一特定供應商處采購貨物、工程和服務的采購方式”,同時進一步規定了單一來源采購的適用范圍、實施組織及法律責任。

我國政府采購具有的扶持本土企業發展功能,使得政府采購進口產品被列為政府采購的特殊情形,而進口產品國際招標唯一供應商響應的方式常被誤認為是“單一來源采購”。依照商務部2014年實施的《機電產品國際招標投標實施辦法(試行)》(商務部令2014年第1號)第二十七條、四十六條規定,機電產品國際招標投標過程中,重新招標后投標人仍少于3家的,可以進入2家或1家開標評標。因此,需要明確的是政府采購進口產品國際招標唯一供應商響應是國際招標的一種特殊情形,并非單一來源采購。

隨著我國政府職能的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的不斷投入和發展,以及政府采購的發展和完善,特別是2003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明確“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為我國政府采購的主體,相較1999年的《政府采購管理暫行辦法》,政府采購主體增加了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得政府采購對象、標的不斷增加,依據財政部2013年最新分類,即《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采購品目分類目錄的通知》(財庫〔2013〕189號),政府采購品名達297個大類,幾乎囊括各類貨物、服務和工程。政府采購品目的不斷擴展,特別是個性化、定制性需求的增加使得單一來源采購等非招標采購方式適用愈加廣泛。自2013年財政部74號令發布至2019年,通過“中國政府采購網”發布的單一來源采購項目數從7783項增加至21 782項(2020年受疫情等原因影響,項目數為18 563項),6年增長180%。在此情況下,開展我國政府采購單一來源采購研究,不斷完善單一來源采購操作方式勢在必行。本文通過梳理單一來源采購國內外制度現狀,比較分析單一來源采購與國際招標唯一供應商響應兩種方式,提出取長補短、借鑒國際招標以完善單一來源采購,乃至整合和優化政府采購方式的建議,進一步分析單一來源采購難點及給出具體流程的優化設計。

二、單一來源采購國內外制度現狀

西方國家政府采購受“一戰”影響起步較早,1782年英國就建立了政府采購專責部門并逐步影響和推廣至國際組織。隨著世界環境和格局的變化,政府采購功能也逐步向節約財政資金、宏觀調控等完善,1996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制定《政府采購協定》并正式實施,由此加速了政府采購全球化進度。

我國政府采購進口產品面向全球,故其制度及程序規定多借鑒國際組織及西方國家的做法。但國際組織及西方各國政府采購方式中少有明確的“單一來源采購”,比如前述的《政府采購協定》就沒有“單一來源采購”的概念,只在限制性招標條款中做了類似單一來源采購的規定;《世界銀行貸款和國際開發協會信貸采購指南》也沒有“單一來源采購”,但有“直接簽訂合同”法;至于西方各國,美國、意大利的“非競爭性談判”,即可以點對點的談判采購;法國的“內部決定”、日本的隨意契約等類似我國“單一來源采購”的政府采購方式。相對而言,國際組織和西方國家更多地將缺乏市場競爭的采購方式視為通用采購方式的特殊情形,而非單獨為一種采購方式。

三、單一來源采購與國際招標唯一供應商響應的比較分析

雖然我國單一來源采購和國際招標唯一供應商響應在參與方(僅涉及采購人、代理機構,單一供應商)、操作基本流程等情況下存在相同點,但兩者差別巨大,詳見表1。

四、基于比較分析的建議與對策

綜合前文的比較分析,兩種方式法律依據和主管部門的不同必然導致兩者產生差異。由于我國商務部機電產品國際招標主要參照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西方國家的政府采購方式方法,相對成熟。我國的單一來源采購,中國招標投標協會至2018年發布行業推薦性自律服務規范,即《非招標方式采購代理服務規范》(ZBTB/T 01-2018)?;诙弑容^,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我國政府采購進口產品國際招標唯一供應商響應方式有深厚的發展底蘊和諸多可借鑒的案例為起點,具有天然優勢。單一來源采購即使以1999年為起點,也只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因此從國際招標中借鑒先進或完善做法,取長補短非常必要。

第二,財政部2013年發布了74號令,對單一來源采購進行了規范。但由于財政預算層級的存在,使得單一來源采購的具體規定,既受財政部的管轄,地方財政部門又可以依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設置《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外的特殊適用情形;筆者建議盡快實現全國性的統一規范,在市場全球化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地方適用標準。

第三,關于單一來源采購的前置條件,可以借鑒國際招標的做法。首先,可以參照國際招標的做法,不論金額大小、一體對待;如果需要區分項目,嚴格以未達政府采購限額,達到政府采購限額、未達公開招標數額,達到公開招標數額為限進行區分,同時考慮全國統一相關的限額或數額標準。其次,建議不以采購前公示為唯一前置條件,可以開展第三方組織的專家論證或采購人自行組織的公開征集社會意見或采購前公示三者選一進行,專家論證及公開征集社會意見相對而言會比單純的公示有針對性。最后,可以適當簡化審批程序,改前置審批為后置報備。

第四,建議統一我國單一來源采購的信息發布媒體;特別是目前采購主體中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對于未達政府采購限額的項目基本通過自身官網或信息平臺進行信息發布的情況應該盡早改善,實現納入全國性的統一信息發布平臺。

五、我國政府采購單一來源采購難點分析

我國單一來源采購在實際中應用廣泛,筆者梳理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的難點或痛點:

第一,明確采購需求和編制采購文件困難。首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第三十一條適用范圍內的第一種情形,往往涉及知識產權或某些領域的高精尖,該種情況下很難將功能性需求轉化為適用采購的采購需求,并進一步編制采購文件。其次是往往涉及某些壟斷領域或特許經營,一方面是壟斷下信息不對稱以致采購需求編制困難;另一方面是特許經營下,資質要求往往和現行的政府采購文件編制要求沖突。最后是隨著知識型社會的發展,電子資源越來越多地成為政府采購的標的,比如知網等數據庫,很難形成全面且符合采購要求的采購需求。

第二,項目論證及專家“權威”與否。采購人在實際操作中采用單一來源采購的,往往會先組織項目專家論證,但單一來源采購的特殊性導致本行業的專家一方面是少,另一方面是采購人本身的專家可能已經是業內權威。

第三,單一來源采購供應商難尋。一方面,市場經濟下商家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往往會在知識產權和銷售渠道上下功夫,人為造成“壟斷”情景,以達到市場唯一的稀缺性目的,以追逐利潤最大化;另一方面,單一來源采購的需求必然引起供應商的稀缺。

六、我國政府采購單一來源采購具體流程的優化設計

本文所討論內容是以《非招標方式采購代理服務規范》(ZBTB/T 01-2018)為基礎,從編制采購文件開始到發布成交公告為止,結合前文分析提出具體單一來源采購流程的優化建議。

一是編制采購文件。采購文件編制過程,可借鑒國際招標原來的做法,隨機選取1~2名政府采購或行業專家進行采購文件編制咨詢或文件審核;數額較大或社會影響較大的單一來源采購項目可以視情況組織采購需求或文件編制社會征集意見或文件論證會,以確保文件編制或編制的采購文件與采購需求相符,同時可以通過市場采購到對應的貨物、服務、工程。

二是組建協商小組。嚴格依法組建協商小組,建議對協商小組構成人員作出必須行業專家參與的專業化規定,但這個“專業化”建議是將資產評估、價格評審或者審計類人員等“價格專業專家”作為專業專家,以提高協商小組的價格談判水平。

三是協商前準備。建議正式組織協商前,充分開展采購相關內容上下游產業的市場調研,比如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避開供應商設置的單一線條去尋求采購信息;條件允許的情況可以編制預算控制價,以對市場、價格有充分的了解,以規避目前單一來源采購存在的采購價格普遍偏高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郭楠.關于做好國際招標采購工作的幾點思考[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1(2):138-139.

[2]尉進明.深化“放管服”推進國際招標誠信體系建設[J].中國招標,2019(45):17-19.

供應商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物資供應;庫存管理;企業;物資管理;物資采購

所謂物資供應管理,其含義是為了保證企業有效的物資供應,因而對企業的倉儲及采購等活動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是控制、協調、組織、計劃有關企業的倉儲、采購等活動。它的工作目標是為企業提供最低成本的最優物資服務。其工作的職能為服務、管理、供應及經營。

1 企業現代化的物資供應管理方式

1.1 傳統的企業物資供應管理方式

過去傳統的物資供應管理方式中,存在很多缺陷:(1)訂貨方法過于單一。供求雙方為了謀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在交易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假思索地盲目追求最低交易價格的現象。從而導致物流與信息流的失真扭曲,進而導致生產、供應、銷售不能很好地形成有機鏈條,這就必然會增加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2)采購方式過于分散。部門組織之間通常都是自給自足的分散采購形式,如此便會造成供需關系難以穩定合作,彼此之間反而易形成合作少競爭多的不利局面。(3)庫存的管理不到位,必將會導致資源的浪費與成本的增加,當然這其中也有庫存結構不盡合理所帶來的不利因素。(4)信息技術不完善。信息系統不夠健全加之信息技術手段的落后,導致供需鏈條的不定性變化跟蹤管理不到位,進而使供需關系不能很好的協調。因此,為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加快企業的發展速度,就必須對傳統的企業物資管理方式進行改進和完善,開拓出一條創新型的現代企業物資供應管理方式。

1.2 創新型的采購管理方式

所謂創新型的采購管理方式,分為JIT采購方式與集中式戰略采購方式兩種類型。經常提到的準時化采購即JIT采購,它是一種庫存最小化,甚至是無庫存狀態下的采購管理方式,也叫做需采購。這種管理方式優點在于:可達到“徹底無浪費”,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按照所需要的數量,生產相應數量的產品。”此種采購也就無需設庫存。JIT采購方式的實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量,降低資金的不必要浪費和占用,能夠有效降低庫存成本以及物資采購的價格,加快資金流通的速度,節省更多的企業流動資金。以上這些,可以有效地解決企業經常面臨的流動資金短缺、采購周期長、采購成本過高等諸多難題。JIT采購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與貨品供應商的供貨合作。供應商及時供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采購庫存量,采購者增加的采購量,正好能夠減低供應商的庫存所需費用,從而使雙方都能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實現雙贏。集中式戰略采購方式,其特點是:企業內部進行垮組織的相關采購流程的重組及結構的變革。所謂集中式戰略采購方式,顧名思義,其的管理方式重在“集中”管理的理念,不必設定固定的采購中心,也不必固定在相關組織的形式當中。這種分權與集權共存的采購管理結構,目前已被廣泛地接受并應用到現代企業的物資供應管理當中。這種管理方式之所以廣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它結合了兩者的規模與靈活性的全部優點,此外,在企業實行了此種采購方式之后,不會影響到各部門獨立的采購方式。對于創立跨部門的虛擬采購核心小組,負責重要物資的采購,這不僅對取得價格規模效應十分有利,而且對于加強與供應商之間的戰略合作友好伙伴關系的建立,有著十分重要且長遠的意義。集中戰略采購方式具有兩點主要優勢:即戰略優勢與成本優勢。(1)其成本優勢主要在于:這樣集中式的采購方式,便于讓企業的內外部優勢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揮,以達到有效降低供應鏈總成本的目的。在采購成本的供應鏈上參與的人員人數愈多,各個環節共同的合作就愈發和諧,如此則更有利于增加降低成本的機會。(2)其戰略優勢主要在于:此種集中式的模式采購,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企業的競爭欲望,有利于提高其整體的競爭力。此種模式能夠讓企業從全局的長遠角度考慮,懂得整體的戰略布局把握,能夠快速判斷市場的變化趨勢,并根據此趨勢合理制定各部門需要采購的資源計劃,再根據此項計劃有目標地進行合理的采購。此種戰略模式下,不但有利于消除供需市場上諸多不利于企業發展的因素,確保企業的正常順利的運作經營,而且,還加強了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無論是從近期還是長遠來講,對企業的發展都十分有利。

2 現代企業物資供應管理的相關環節

物資供應管理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越來越受企業重視。其重要環節主要包括(計劃、采購及儲備)三方面的管理環節。只有把握好這三個重要環節才能有效地節約和控制成本,以達到確保生產物資及時供應的目的:(1)計劃管理環節是基礎。在此項環節中物資的需求、供應、采購量的確定十分重要,此項環節是物資成本的初始,同時也是物資供應的起點。(2)采購環節中的重點則在于如何有效地降低進價控制成本。其方法通常采用:批量采購獲得價格的最優、及時付款、準確把握價值規律、招標采購大宗物資、與信譽好實力強的廠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互利雙贏。(3)儲備環節的最終目標旨在讓企業的庫存數量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下實現庫存的最小化,也就是零庫存。如此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大大減少浪費。

3 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的物資供應和管理制度

目前,企業物資供應中存在在以下問題:(1)依然采用傳統的物資供應管理的落后方式,使采購的成本超高。(2)對市場和有關價值規律的信息捕捉把握不準確,不能及時獲取有利信息以節省成本。(3)對于采購過程缺乏必要的監控監管力度,企業整體監管不善。面對這諸多方面的問題,應引起企業的高度重視,要勇于拋棄傳統落后的、有礙于企業發展的物資管理方式。原因在于傳統的管理模式弊端太多,極易形成由于缺乏監督而造成的徇私舞弊與中飽私囊的現象,使本來就很高的采購成本再度增加;經常由于對市場動態、價值規律、供求關系等不能準確及時的把握而增加采購成本與采購的風險。這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企業的相關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監督監控的力度不夠所造成的。因此,要實現企業的利益最大化就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改善企業物資供應的管理制度。(1)做好物資的規劃工作。加速采購資金的運轉周期,減少企業的采購風險,采取集中采購的方法,以獲取價格的最大優惠,降低成本,加快企業的營運速度。(2)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是最有效的節省成本的方法,且有利于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3)注意企業員工素質。這有利于避免員工之間相互包庇、弄虛作假、中飽私囊等的現象發生,企業員工素質的提高,將會十分有利于企業經濟效益的增加和長遠的發展。(4)企業必須要完善物資供應管理的相關監督、監控機制和力度,對物資采購實施全程跟蹤監控,避免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張桂杰.淺談生產企業如何進行物資供應管理[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6):207.

[2] 周群立.對我國企業進入全球采購系統的探究[J].改革與戰略,2009,(2):175-176.

[3] 向美英.企業零庫存管理淺析[J].中國市場,2009,(45):27-28.

作者簡介:張珊(1984-),女,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助理經濟師,研究方向:物資管理。

供應商論文范文第5篇

水利工程施工往往具有規模大的特征,故而其物資管理水平將直接影響相關的施工質量及整體經濟效益。針對此,采取有效的物資供應管理方法,可一定程度地促進水利工程的發展。筆者以水利工程為背景,圍繞物資供應管理的重要性、主要方法及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的措施進行探討,從而更好地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質量與經濟效益。

一、水利工程中物資供應管理的重要性

落實物資供應管理工作,可以給水利工程的施工創設良好條件,以推動工程項目的高效發展。對于水利工程建設全流程來說,物資供應管理不僅不可或缺,而且是施工作業得以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而完成物資供應管理工作,既能達到提質增效的效果,又能提高工程項目的集約化水平。概言之,相關工作人員必須高度重視物資的供應管理,且需將其落實到實踐之中。

二、水利工程物資供應管理的主要內容

1.計劃管理。為在指定工期內完成建設任務,施工單位需在項目開展初期做好規劃,以施工現場對于各類物資的需求量為主要依據,編制出科學可行的物資供應管理計劃,從而為后續工作提供指導。計劃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物資供應的精準性,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投入。一般來說,其關鍵要點在于三個“量”的確定:①物資需用量,指順利完成水利工程建設工作所需的物資數量,其具有重要參考意義,是編制物資計劃的基本前提。②物資供應量,在確定物資需用量后,減去清點后所得的物資庫存量,所得結果則指定的是待供應的物資量。③采購量,該指標的確定應兼顧回收利用、修舊利廢、自制加工及擠壓代用量的具體情況,經綜合分析后確定。從物資使用流程來看,庫存物資為優先使用對象,在庫存供應不滿足實際建設需求后再轉向外部市場,經采購后獲得。在物資供應計劃管理中,應在減少計劃期物資的采購量的同時,有效降低采購和倉儲兩項工作的成本投入,以便將建設成本控制在低位水平。物資供應計劃管理集多環節于一體,應按特定的流程有序開展。

2.采購管理。采購是物資從供應場地向施工現場轉移的重要途徑,可滿足工程建設對于物資所提出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采購管理環節的成本投入較高,因此必須切實降低采購價格為重點工作內容,具體進而采取的措施有:①提高信息管理水平。通過實地考察、互聯網查詢等方式掌握市場最新行情,從物資品質、供應能力、成本等角度展開對比分析,選擇具有資質的供貨商,摸清其優惠政策,采取合適的物資采購方法,減少成本投入。②降低采購價格。及時付款,通過此方式爭取獲得最大的價格折扣,此方法在優惠政策鼓勵的供應商中具有可行性。采取集中批量化采購的方法,以提高采購方的議價能力,以較低的價格購入材料和設備。精準把控物資價格走勢,確定價格最低點,抓住時機組織采購工作,例如可在淡季購買不易損壞的材料。適時引入招標方法,其在大宗材料中更具有適用性,有利于選擇優質的供應商。

3.儲備管理。水利工程普遍建設于偏遠地區,地理區位優勢偏弱,交通通達程度不足,而工程建設規模較大,為滿足物資需求,需做好物資儲備工作。對此,施工單位要以保質量、保進度為基本前提,盡可能減少物資儲備量,從而避免因物資損耗而引發的成本投入增多問題,且在物資儲備量較少的條件下也可減少倉儲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投入。

三、提高水利工程物資供應管理水平及施工經濟效益的對策

1.踐行現代化管理理念。在水利工程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參建方的物資管理理念應與時俱進,以決策層為代表的領導人員需要正視物資供應管理工作,以前瞻性的眼光形成物資供應管理工作計劃,協調好與下屬的工作關系,提高物資供應管理的工作水平。

2.科學配置物資。水利工程各階段的物資需求存在差異,為保證實際建設工作可以有條不紊地推進,則需要科學規劃物資供應關系,以免出現某類物資供應不足、品質偏低的問題。

3.強化內部管理。明確負責人的工作職責,創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將其落實到位,全程監管,以免從中“撈油水”等現象的出現。確定物資消耗定額,減少物資的非合理消耗。

4.加強信息管理??v觀現狀,我國水利工程雖然取得較顯著的發展成果,但信息管理尚處于初級階段。這主要是因為:①參建方內部的信息溝通不及時,導致工作銜接缺乏緊密性。②因信息溝通受阻而影響施工質量。③參建方對外溝通機制缺乏可行性,例如未與供應商高效溝通,易出現物資供應狀況與實際建設需求相矛盾的情況,而此時的成本也將隨之增多。④因信息化建設水平偏低,從而影響到物資供應的時效性,期間存在諸多不可預見的因素,物資供應的成本投入明顯偏多。鑒于此,施工單位需創建行業信息平臺,及時發布信息,打通信息的流通渠道,為物資供應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5.加強倉儲管理。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的交通條件欠佳,合理的倉儲管理方式對于維持工程項目的正常發展而言具有積極意義,應重點做好如下幾項工作:①物資入庫時應組織檢驗,明確其在規格、數量及質量方面的實際情況,若滿足要求則入庫,否則退場。②以物資的特點(物理、化學等層面的性能表現)為立足點,采取合適的物資養護方法,減少外界環境因素對物資質量所帶來的不良影響。③以用料單位的工作需求為準,及時發放適量質量達標的物資,遵循限額發料的原則,提高物資發料的精確性。④定期清點倉庫,明確庫存物資數量,通過實際清點結果與賬目的比對,對物資管理情況作出判斷,若發現質量問題或是存在物資數量不符的情況,需及時分析成因,采取解決措施。⑤動態化調整儲備物資的數量,具體應考慮到建設周期、物資的存儲時效、物資采購價格等,既要保證現場施工可獲得充足的物資,又要避免庫存物資過多的情況。⑥合理控制物資存儲時間。物資的存儲需要得到資金的支持,隨存儲時間的延長,對應的成本投入隨之增多,因此需要控制好存儲數量,減少在存儲方面的成本。

6.減少物資的不合理消耗。水利工程建設需得到大批量物資的支持,而施工期間的物資消耗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工程的經濟效益降低。對此,需提高生產管理水平,確定合適的物資消耗定額,從根本上減少物資消耗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主要應做好如下幾項工作:①綜合應用技術計算法、經驗估計法等現階段較為主流的分析方法,確定合適的物資消耗定額。②確定物資儲備定額,給物資儲備動態化控制提供依據,以便更為合理地應用儲備物資,避免物資應用水平偏低或是過度使用的情況,將物資管理穩定在合理的水平上。③編制完善的物資供應計劃,具體覆蓋指標包含計劃期的物資需用量和物資采購量、計劃期初的庫存量、計劃期末的儲備量。④物資供應計劃執行過程中,應定期檢查,明確實際工作成效,對于建設期間消耗的主要物資,均實行核銷。⑤在經過核銷后,可以較全面地檢查物資供應計劃的落實情況,從中判斷是否存在物資消耗超降現象,若確有存在則探明成因,采取調整措施,以便后續物資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水利工程建設領域,物資供應管理為核心工作內容,其對工程施工進度、施工質量及經濟效益均會帶來顯著的影響,加強物資供應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施工單位必須在圍繞展開具體的物資供應管理要點探討的基礎上,切實地采取對應的有效措施,以進一步推動水利工程建設事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新疆額爾斯河流域開發工程建設管理局)

供應商論文范文第6篇

實施軍事供應鏈管理,是未來信息化戰爭對后勤保障的要求,也是我軍物資保障未來發展的方向。我們要在充分汲取發達國家軍隊經驗教訓的同時,結合我軍實際,適時推行具有我軍特色的軍事供應鏈管理,建設精干高效的扁平化后勤,提高軍用物資供應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我軍后勤保障力。

一、軍事供應鏈管理要求大力推進一體化的聯勤體制建設

未來信息化戰爭是諸軍兵種整體作戰能力和武器裝備系統效能的較量,具有明顯的整體性特征。這就決定了必須改革現行后勤體制,超越軍兵種界限,加強軍事供應鏈管理,不斷提高后勤保障一體化程度。我軍后勤保障體制經過聯勤改革雖有所改善,但“小而全”的低效狀況尚存,耦合機能較差,一體化程度偏低,軍事供應鏈保障環節過多,與未來信息化戰爭的要求不相適應,現在的戰區聯勤仍屬聯勤的初級階段。未來幾年要把戰區聯勤推進到聯勤高級階段,徹底打破軍兵種分勤、通專用分供的界限,跳出條塊分割、自成體系、自我保障的原有模式,減少后勤保障層次,擴大聯勤范圍,增強聯勤力度,建立完善三軍一體、軍民兼容、平戰結合的聯勤保障體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度一體化的聯合保障。以軍區為基礎的聯勤體制,不論實現何種形式、何種程度的三軍一體化,其后勤資源最多只能做到在軍區范圍內的優化配置,要實現在全國、全軍范圍的最優配置,必須加強軍事供應鏈的橫向集成和縱向集成,實現三軍一體、通專一體、統管共用、兩線合一的“大聯勤”保障體制。

在保障層次上,減少保障機構中間層次,縮減軍事供應鏈的保障環節,改變單一軍種為主導和局部區域為基礎的格局,使三軍部隊在聯勤機構下處于平等地位,在體制設置上體現聯勤部門與三軍部隊“等距等同”,同等距離,同等對待,使其真正屬于三軍、面向三軍、服務三軍、保障三軍??v向上整合戰術后勤、戰役后勤、戰略后勤等軍事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橫向上綜合物資供應(包括軍用物資的設計與研制、采購、儲存、配送、處置等)、裝備維修、交通運輸等各項保障職能,使整個軍事供應鏈實現最大程度的協調一致和無縫運作,實現戰略、戰役、戰術后勤力量由橄欖型結構向啞鈴型結構的轉變,促進軍事供應鏈上的所有后勤資源實現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軍事供應鏈管理要求切實加強模塊化的聯勤保障力量建設

現代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我軍編制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軍隊整體規模壓縮,后勤攤子越來越小,聯勤保障力量相對不足的問題將日顯突出。聯勤保障力量是聯勤保障的基礎,也是軍事供應鏈上的重要節點,直接為作戰部隊提供末端聯勤保障。聯勤保障力量未來將逐步向規模小型化、編制合成化、功能綜合化方向發展,以模塊化編組為基本思路,改革聯勤保障力量的編成,使后勤基本保障力量成為由若干能夠獨立完成規定功能、又彼此緊密聯系的聯勤保障單元組成的有機整體。戰時可根據作戰需要,靈活運用,按需組合,發揮其專業化優勢,對部隊實施快速、高效的保障,實現“數量型”向“速度型”的轉變,達到保障效益與保障效率的動態均衡。這種“模塊式”編組方法,能分能合,分合自如,可使聯勤保障力量的使用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有助于實現整條軍事供應鏈的流暢無阻??筛鶕槐U喜筷牭膶嶋H規模、作戰任務等因素,靈活地增減聯勤保障部隊,又可對聯勤保障力量靈活“拆卸”,按需“組裝”。這種抽組聯勤保障力量的方法,既大大提高了聯勤保障能力,又能在后勤總人數不增加的情況下,對作戰部隊實施機動靈活的聯勤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軍事供應鏈總成本,提高軍事供應鏈的總體保障效益。

三、軍事供應鏈管理要求加快功能完備的軍事物流基地建設

過去“山、散、洞”的倉庫布局和三軍自成體系的儲備格局,使軍用物資儲備過于分散,反應速度慢,不適應軍兵種聯合作戰和快速支援的需要??傮w布局上,北多南少,在主要戰略方向上,一線少,二線弱,三線遠。分布點散,面大,重點不突出。陸、海、空三軍自成體系,各兵種軍事供應鏈之間雜亂無序。各類倉庫重復建設,有些地域內相距不遠卻有多個同類倉庫,而少數地域又出現了空白,造成平時遠距離保障,戰時沒有牢固的后方依托,軍用物資儲備總體布局極不合理,更不符合軍事供應鏈整體優化的要求。為滿足部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物資需求,并考慮軍用物資保障的規模效益,需要對現有軍事供應鏈上的軍用物資儲備系統進行改造,以為部隊提供“送貨上門”式的配送服務為目標,將一些綜合條件較好、對部隊作戰具有較大影響的聯勤分部倉庫和運輸部隊進行“組合”,改造為軍事物流基地。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將其改造為大型的軍事物流中心,所集中的軍用物資具有種類全、數量多和面向三軍的特點;二是對原有保障范圍進行延伸,使之不僅包括倉儲、運輸和物流信息交換功能,還可進行訂單處理、自動補貨、選擇運載工具、庫存物資管理、軍用物資分揀、包裝與貼標簽、軍用物資組配、出貨輸送等增值作業。軍事物流基地是面向全軍實施全方位后勤支援的戰略拳頭力量,是軍事供應鏈上承前啟后的中心環節,在現代信息化戰爭后勤保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設布局合理、規模適當的軍事物流基地不僅能充分體現規模經濟效益,降低軍事供應鏈總成本,而且有利于精簡戰役后勤力量,簡化軍事供應鏈流程。通過加強軍事物流基地建設,才能建立總量充足、布局科學、結構合理的軍用物資儲備。推進軍用物資保障實體由力量型向速度型、數量型向質量型、分散型向規模型的轉變,從而提升軍事供應鏈整體保障效益,提高綜合保障能力。

四、軍事供應鏈管理要求合理確立軍用物資供應部門的核心業務

軍隊物資供應部門成為整個鏈條的核心,意即對軍事供應鏈實施全過程的控制、監管和優化,實現供應流程規范化、保障效益最大化。將非核心業務合理外包,集中精力發展本部門的核心能力。實施業務外包可以彌補軍用物資供應部門本身資源不足的劣勢,有效降低軍用物資供應成本、提高軍用物資供應的服務質量,并降低軍隊物資供應的市場風險,增強軍用物資供應部門的抗風險能力。

軍用物資供應部門要著重加強兩方面的核心能力:一方面是軍用物資供應信息的收集及處理能力。即準確把握部隊用戶實際需求,加強軍用物資供應商資料庫、軍用物資信息庫、物流資源信息庫、軍隊采購專家庫建設,充分收集整條供應鏈中包括從軍用物資供應商到部隊用戶的所有軍用物資供應信息,并進行科學分析,確保軍事供應鏈信息暢通。另一方面是軍事供應鏈的協調管理能力。一要加強對軍用物資供應部門所屬官兵的管理,力

求保質保量、按時按需地完成各項軍用物資供應任務;二要加強軍隊物流資源、后勤部隊、第三方物流企業、供應商、運輸資源、倉儲資源等各種軍地資源的整合調控能力,將軍隊小后勤與社會大后勤有機結合,形成綜合保障能力。

五、軍事供應鏈管理要求努力實施規范高效的戰略采購管理

戰略采購管理是軍事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軍用物資采購是軍事供應鏈的初始環節,事關軍事供應鏈管理全局。軍隊物資戰略采購在政策制定上涉及到政府部門和軍隊司、政、后、裝四大系統;在業務關系上涉及到財務、軍需物油、營房、衛生等業務部門;在制度落實上,涉及總部機關、各大單位和部隊用戶,操作起來極為復雜。采購法規的制定、采購目錄的擬制、采購活動的職能劃分、采購關系的協調等工作,都需要軍隊內部供應鏈上各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密切協作。應努力借鑒地方或外軍的先進經驗,結合我軍實際,從軍事供應鏈管理的高度重新審視軍用物資采購,不斷改進軍用物資采購的各項管理工作,實施軍用物資戰略采購,增強軍事供應鏈的系統性和集成性。軍用物資戰略采購從戰略的高度重新審視軍用物資采購行為,在充分了解軍用物資供應商資源、全面把握部隊用戶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充分運用電子采購手段,由需求單位編報物資采購預算和計劃,財務部門審核預算計劃,物資供應部門組織采購計劃匯總下達,物資采購機構組織實施采購,物資采購機構和需求單位共同組織質量驗收,財務部門最終實施資金集中支付,各部門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形成一種和諧的軍隊內部供應鏈協作關系。

軍用物資戰略采購堅持集中采購與分散采購相結合,以集中采購為主,分散采購為輔,集中采購比例較高。軍用物資戰略采購針對傳統采購模式下所采購的軍用物資的質量、規格、品牌等不統一,良莠不齊,隨意性大等問題,要求建立較為科學實用的軍用物資戰略采購目錄,再由專業過硬的軍隊采購隊伍,按照規范的軍用物資戰略采購程序,從全軍統一的軍用物資供應商數據庫中選擇備選供應商,實施以邀請招標為主的采購方式,最終實現提高軍用物資采購整體效益、降低軍用物資采購總成本的根本目標。

六、軍事供應鏈管理要求加強規范化的軍用物資供應商管理

加強軍用物資供應商管理是軍事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在確定軍用物資供應商之前,要進行嚴格的資格認證與綜合考核。軍隊物資供應部門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建立包括質量、價格、前置期、配送能力、合同完成率、售后服務等在內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軍用物資供應商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實現對軍用物資供應商的動態監控,并根據軍用物資供應的實際狀況適時調整軍用物資供應商。要加強軍用物資供應商管理,必須與軍用物資供應商建立和諧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建立供需雙方的信息共享機制。通過完善的軍事供應鏈信息網絡把部隊用戶的意見及時反饋給供應商,使軍用物資在規格、數量、質量、配送以及售后服務上更能滿足部隊用戶的需求。軍用物資供應部門應及時將所需軍用物資的質量變化、技術升級、設計改變、需求變更等新要求告知供應商,以利于軍用物資供應商能夠及時調整生產計劃、滿足部隊用戶要求。軍用物資供應部門應經常與軍用物資供應商保持密切聯系、定期互訪,強化協調,充分溝通,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圍。在此基礎上適時對軍用物資供應商進行價格激勵、訂單激勵及商譽激勵等,從而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七、軍事供應鏈管理要求全面把握實時準確的部隊用戶需求

軍事供應鏈上的物資供應活動本身具有不確定性。為了降低不確定性,應進行科學的需求預測,力求澄清軍事供應鏈各保障環節及其相互之間的“需求迷霧”,實時、準確、透明地獲取部隊用戶需求信息。但預測結果所包含的誤差會直接影響軍用物資供應各項決策。就軍用物資供應需求而言,平時需求和戰時需求截然不同。平時軍用物資需求較為穩定,而且往往與訓練任務和訓練強度相關,因此可以根據部隊用戶需求的歷史數據和訓練計劃比較準確地預測平時軍用物資需求;而對于戰時軍用物資供應需求而言,不確定因素空前增多,對軍用物資需求預測難度增大,預測精細程度降低。在戰爭或突發緊急情況的爆發初期,對物資的消耗往往成爆炸性增長。根據對敵我雙方態勢的分析,通過人機交互的作戰模擬,是實現對戰時部隊用戶需求預測的可行手段;基于作戰模擬的結果,預置戰略物資儲備和物資生產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沖戰爭初期的物資消耗高峰。在軍事供應鏈上后勤需求和后勤資源均不透明、信息難以共享的條件下,這種誤差在軍事供應鏈各保障環節所構成的鏈條不斷傳遞、不斷累積、不斷擴增,最后反映到軍用物資供應部門中的軍用物資需求信息與作戰部隊實際需求相差很大,“牛鞭效應”凸顯,嚴重影響了軍用物資供應活動的有效程度。實行軍事供應鏈管理后,軍事供應鏈管理的核心除依賴于全資產可視性的后勤信息系統以外,主要就是對作戰部隊用戶軍用物資實時需求的準確預測,以代替戰前的計劃或戰中的申請。海灣戰爭中,由于缺乏對作戰需求的精確預測,不能及時掌握作戰部隊的需求變化,美陸軍基本上沿用傳統“以防萬一”保障模式,為了100小時的地面進攻,儲備了足夠60至100天使用的彈藥。結果跨洋運到戰區的4萬多個物資集裝箱,有一半沒有用上。戰后運回國內的備用物資價值高達27億美元,既浪費了資源,又沒有提高保障效能。

預見性是軍事供應鏈管理獲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如果軍用物資供應人員能把軍隊總需求分解成部隊用戶的具體需求,就可以利用軍事供應鏈上的動態配送系統、全資產可視系統以及對各種后勤資源的實際控制來對大宗軍用物資進行分撥與再配置,空運給特定作戰部隊。

21世紀依靠武器裝備診斷系統和各種需求預測系統提供的實時信息,完全有能力快速查明作戰部隊的物資裝備的補給狀況,從而準確預測其后勤需求。此外,為了準確預測部隊用戶的實際需求,還特別強調軍用物資供應人員需要積極地介入戰斗人員的作戰計劃工作。實時在線的作戰模擬能把預測的裝備狀況同這些裝備所面臨的任務要求加以嚴格的詳細對照,從而使軍用物資供應部門對部隊用戶軍用物資需求的預測更加精確,實現軍事供應鏈上需求透明的目標。

八、軍事供應鏈管理要求有效管理動態有序的軍事供應鏈條

實行軍事供應鏈管理后,軍用物資供應并非只是增加軍事供應鏈中的物流量,也不僅僅是改善一下軍事供應鏈的運行速度,而是代表一種全新的軍用物資供應模式。傳統的軍用物資供應依靠的是部隊戰略、戰役、戰術三級儲備,庫存物資數量多、周期長、損耗大,機動

保障能力不強。而實行集成化軍事供應鏈管理后,軍用物資供應將以有效管理動態的有序物流取代靜態的庫存物資,以物流速度取代物資數量,即以配送“管線”代替實體倉庫。軍事供應鏈管理力求在整條軍事供應鏈上更多地使用各種軍地運輸力量,全力縮減軍用物資的在庫時間,大幅提高軍用物資的供應速度,它是新軍事后勤革命的主要標志之一。軍事供應鏈管理是加強軍用物資供應保障能力的一個全新方法,它主要依賴物流速度而非物資數量,以動態的軍事物流代替靜態的物資儲備。而縮減軍用物資庫存量的關鍵是軍事供應鏈上庫存物資的有序流動。

九、軍事供應鏈管理要求加快建立透明可視的軍事供應鏈信息系統

為適應信息化戰爭的需要,加強軍事供應鏈管理,必須建立基于軍事供應鏈的高度集成、充分透明的后勤信息系統?,F代信息化戰爭物資消耗巨大,品種結構復雜,必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準確、高效的軍用物資供應信息系統,對作戰部隊實施不間斷物資保障。美陸軍后勤部門開發了一系列標準系統軟件,如:供陸軍總部一級各后勤業務部門使用的物資管理標準系統,供戰區和軍兩級后勤業務部門使用的陸軍標準中間級補給系統,供師級后勤部門使用的直接保障單位標準補給系統等,各級部門的標準系統軟件間都有標準接口,上級部門可實時掌握下級部門物資供應的有關信息,從而便于實行軍事供應鏈管理,進行物資補給、裝備維修、交通運輸和物資管理等后勤保障的綜合管理工作。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物資補給自動化系統、交通運輸調度自動化系統、武器裝備維修自動診斷系統等后勤信息系統已在實戰保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負責軍用物資籌措、運輸、儲存、配送、供應整條軍事供應鏈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統也經受了考驗。這些系統儲有各作戰部隊的所在位置、各種裝備物資的供應商、所在地點、所需運力、運力位置和運輸路線等信息數據,并可根據運輸的優先順序、時間、地點、數量、質量等要求,自動選擇最佳運輸路線及運載工具,由后勤指揮機構給有關后勤保障部隊下達運輸任務,通過空中預警機和衛星進行實時監控,對作戰部隊實施適時、適地、適量、質優的物資補給。

我軍應借鑒美軍建設信息化后勤的經驗,加快基于軍事供應鏈管理的后勤信息系統建設。在建立《軍用物資數據庫》、《軍用物資供應商數據庫》、《軍事倉儲資源數據庫》、《軍事運輸資源數據庫》等數據庫的基礎上,建立軍用物資編碼體系,充分利用射頻技術、GPS技術、GIS技術、EDI技術以及電子商務,實現在庫、在途、周轉等全部軍用物資的可視化,使后勤管理人員全程實時掌握補給物資的型號、數量、位置、承運工具和運輸單位等,從而達到準確、快速、高效地配置、調動和利用現有的軍用物資,對作戰部隊適時、適地、適量地進行保障?;谲娛鹿湹暮笄谛畔⑾到y的建立與完善,將大大減少物資庫存和積壓浪費,降低軍事物流成本,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全文完)

(作者聯系:gwf56@126.com)

上一篇: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范文下一篇:機械安全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