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育案例及教育敘事范文

2024-04-10

教育案例及教育敘事范文第1篇

1、“教育敘事”必須基于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對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可以做某種技術性調整或修補,但不能虛構。

2、每個“教育敘事”必須蘊涵一個或幾個教學事件,即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某一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或發生的某一種意外的”教學沖突”。

3、由于它是對具體的教學事件的敘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節性和可讀性。

它不同于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學之后的“教學實錄”(或”課堂實錄”)。

4、每個“教育敘事”所敘述的教學事件必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蘊含一定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5、“教育敘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后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后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

6、“教育敘事”的寫作方式以“敘述”為主。這種”敘述”可以是上課的教師本人在反思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第一人稱的語氣撰寫的”教學事件”。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后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此類心理描寫實際上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了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敘事“必須有一個照亮整個文章的”主題”。這個“主題”常常是一個教學理論中已經在談起、討論的問題,這個”主題”是所敘述的教學事件中產生、蘊含著的,而不是將某個理論問題作為一個”帽子”,然后選擇幾個教學案例作為例證。

附優秀敘事一例:

教師要善于及時發現課堂中生成的問題

今天我聽了一節練習講評課,練習講評課到底該如何上這里暫且不說,我要說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實在是太重要了。

講的是閱讀初一下《未選擇的路》完成課文練習:

第二個問題是“請你說說關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學生1: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學生2: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學生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應該說學生回答得都很不錯,初一的學生能作這樣的回答,可見課外是作了精心準備。

接著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類共同的(理想)……(沒聽清楚)。老師一聽,覺得很陌生,于是就問:“是誰說的?”這個學生一時答不上來,下面是一片哄笑聲。

我感到非常遺憾!

遺憾之一:是這一位學生沒有說:“是我說的”。我們的學生進入幼兒園起就灌輸要當聽話的好孩子,強調的是整齊劃一。這使我想起《讀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護好你孩子的天賦》,文章通過對1979年中美小學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較,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

1.每個學生無論成績好壞,能力優劣,都趾高氣揚,躊躇滿志……

2.小學二年紀的學生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鬧著要創造發明,想著把地球調個頭……

3.美國小學重視音體美,輕數學……

4.小學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

中國:

1.中國小學生課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師發問才舉起右手……

2.中國有一種作業叫“家庭作業”……

3.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最優秀的學生,并頒發證書,而其他人沒有……

4.中國小學生起得很早,7點鐘的時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學生……

文章最后的結論是:中國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學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們的分數是世界上任何學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過去了,美國培養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的科學文化遠遠走在中國的前面。

我們的學生就是不敢說“是我說的!”,缺的正是美國孩子那種自以為是的自信和躊躇滿志的敢說敢想;也許這位學生有這樣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說出口。難怪上海師范大學現代教學技術系研究生導師黎加厚老師經常說一句話:我們中國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在幼兒園的時候就被干掉了!

遺憾之二:是這位老師沒有鼓勵他說出來,更沒有阻止學生的哄笑,或者對學生的哄笑加以引導和討論。

教師沒有這種意識,一種鼓勵學生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的意識,這位學生的回答顯然與眾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創的,但與眾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師就要鼓勵他說出來是誰說的,如果說“是我說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準我們班里將來會出一個或者幾個名人?誰敢說我們這位同學將來一定不是名人呢?我們從小就應該有這種自信,應該為這種自信鼓掌!這是一個多么有發揮價值的問題。

教師也沒有對學生的哄笑加以引導和討論,學生的哄笑是明顯地傷害了學生,打擊了學生的自信,我們學生之所以不積極參與活動,不敢發表獨立的見解,很重要的原因不盡是怕教師批評,而是怕講錯了被同學恥笑,講對了是英雄,講錯了就成了被恥笑的對象,因此寧肯不說。即使從保護學生的自信與發言的積極性出發,教師也應該設法阻止學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導討論,讓哄笑者明白這位學生的可貴之處以及自已的不是。 可惜我們這位教師沒有這一種意識,由此看來,教師最可貴的是要善于及時發現課堂中生成的問題。記得一位偉人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作者佚名)

班主任工作類教育敘事案例——對“失戀”后一首詩的處理

這首詩的內容是這樣寫的“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來數量就不多,況且質量也不高。”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本學期初的一個下午,同學們都在靜靜地認真自學,只有劉××同學將頭抬得很高,注視著另一個同學,我輕輕地走到那們同學的身邊,發現他正在聚精會神地看著一首詩,我輕聲地說了句,可以給老師看看嗎?這位同學很不情愿地將那首詩給了我,爾后兩位同學對視了一下,劉××同學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下可完了,老師一定會在班級公開批評的。”我走到講桌前,看了一下詩的內容,沉思了片刻,便將它放到了衣兜里,繼續觀察同學們的自學情況??蓜?times;×同學卻坐不住了,他時而抬起頭偷偷地看著我,好象在等待著老師的批評??戳藥状魏?,發現我無動于衷,他便開始寫作業了。

下課的鈴聲響了,我把劉××請到了無人的電工室,他耷拉著腦袋,用余光看著我,我讓他坐下,他卻哭了,邊哭邊說:“老師,我錯了,我不該寫這首詩,不該在自習課上傳紙條,求老師不要在班級批評我。”我說:“老師要想在同學中批評你,就不會把你請到這里來。”他會心地點了點頭。我說你能不能實話告訴老師為什么要寫這首詩。他想了想后,詳細地敘述了他與我班一名女同學友好相處到產生矛盾

的經過,原來這首詩是他“失戀”后為了發泄內心的痛苦而寫的。我因勢利導,以誠相待, 對他進行了耐心細致的教育引導。

最后我又將這首詩拿出來,對他說:“老師想和你一起將這首詩改動一下,你看怎樣?”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說:“老師改前兩句,你改后兩句。”他點頭同意。我說第一句只需改動一個字,將“天涯何處無芳草”改為“天涯何時無芳草”,第二句改為“何必非要現在找”,緊接著他又改了后兩句:“本來學業就很緊,況且年齡又很小。”讀著這首詩他開心地笑了,笑得那樣輕松,笑得那樣自信。隨后我又說:“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師幫你找,怎么樣?”他連聲說“謝謝老師”。

這次潛隱式教育的嘗試,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對立情緒和戒備心理,平復了內心的波瀾,學會了情感上的進退自如。從而使被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終達到轉化的目的。(作者佚名)

學科教學類教育敘事案例——阿玲是啞巴嗎?

《曼谷的小象》一課講述了在風光秀麗的曼谷附近,“我們”一行乘坐汽車,不幸輪胎陷落污泥,阿玲在這個時候,指揮她的小象把我們的車拉了出來,并且把我們的車沖冼的干干凈凈。教學中,在我的組織引導下,同學們讀書讀的非常認真,經過討論認識到了阿玲樸實、善良、樂于助人的品格。

正當我準備總結全文結束學習時,突然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我覺得阿玲是個啞巴。”我不禁一愣,教學這么多年,還從來沒聽到學生持有這個觀點。(旁批:教學沖突出現了)

我便問:“說說你的根據吧。”那位學生馬上說道:“整篇課文,阿玲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打手勢。”

“對,我也這樣認為。”其他學生好象受到了啟發,也“嚷”了起來。這下班里可熱鬧了,同學們共分成了兩派,互相爭論了起來。

備課時,實在沒想到能有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但后來,我慢慢發覺,如果同學們能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過人物的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過語言來表現人物。(旁批:教師的反思以及行動)

于是,我不但沒制止他們的爭論,而且還適時地加以指導。同學們畢竟年齡小,還不能系統地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有的只是提出了,這是在國外,語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說話;有的說阿玲性格內向,不好說話……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該我出手的時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級時給同學們抄的一則名言:語言化為行動比行動化為語言要困難的多。和同學們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學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會不會說話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她的行動,我們認識到了她的樸實、善良的品質,是一個通過實際行動來幫助別人的人,而不是一個花言巧語的人。同學們還聯系了當今社會現實,對那些嘴上花言巧語,背后卻吭人、害人的人進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教育案例及教育敘事范文第2篇

六中初中政治組

黎傳穩

全書分上下篇,實不相瞞,提筆時我才讀完上篇,所以或許在未完整讀完一本書之前就來談讀后感,似乎有點違背書寫讀后感的常規。但今早到學校教研室拿學報時看見劉老師在鍵盤上敲著什么,湊過去一看,只見他寫著今早買菜后的感受。

我說:“您買個菜也要寫啊?”

他說:“這個嘛,你可能不理解,你們教經濟學的買菜時可能側重關注菜價,然后據此給學生講市場規律,我們教文學的比較在乎世事冷暖,教學生如何去體味生活。”

這本書就是劉老師推薦我看的,看著他鍵盤上跳動的手指,我也忍不住了,所以請讀者原諒我的一時沖動,在只讀完上篇的情況下就開始寫讀后感了。

上篇主要是闡述了撰寫教育案例的相關問題,從哈佛大學的案例訓練,到20世紀70年代案例教學法逐步運用到學校教育領域,再到我國教師培訓系統形成教育案例開發的熱潮,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新鮮事物逐步走向人們的視野。

在教育案例的分類篇章中,編者列舉了多篇教育案例供我們品讀,徜徉在這些案例中,我獲得很多有關教育的新知和美感。

一是真切。教育案例以課堂的具體事實為基礎,探討教學方面的疑難問題,其還原課堂、再現情景式的闡述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一篇教育案例中的對話片段:

師:“我想問問李曉曉同學,母親節那天,你為什么要送我這枝花呢?”

李:“陳老師,我很感謝您,我媽媽在外地打工,平時,就是您像我的媽媽一樣教育關心我。前天是母親節,所以我用平時節省下來的零花錢買了這枝花,想讓您在母親節這一天過得快快樂樂的。”(話音落,一陣強烈的掌聲響起)

師(感動)……

也感動了像我一樣的讀者。

這就是教育案例的魅力,常常以生動的情景和感人的故事觸及讀者的心靈。它填補了宏大敘事的空洞,趕走了純議論文的枯燥,它的真切讓讀者對它依依不舍,百讀不厭。

二是細膩。教育案例中細膩的筆觸彰顯了案例作者的工匠精神,就好比,如果你在達芬奇的畫作上看見了蒙娜麗莎的微笑,那么在教育案例中你可看見微笑中的睫毛,如果你在梵高的麥田里看清了風向,那么在教育案例中你能看清隨風而動的麥芒。

譬如在一篇心理學案例中,作者詳細記錄了案主的背景資料,包括是否改嫁,是否吸毒,都有記載,對案主的輔導也詳細記載了日期、參與人等,甚至“給案主泡一杯茶,坐著談”這樣的細節也沒放過。

細膩的描述既讓人有細膩的感覺,如朱自清在《春》里把雨寫得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把作者帶入了細濛濛的境界,又讓人體會到作者的治學嚴謹,具有細心和耐心等良好品質,例如一篇英語教育案例中這樣寫到:

我在教學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我帶了shorts, socks, a hat, a sweater, a bag, T-shirts, shoes這些用品,并給每樣東西標明價格,自己當店主,學生當顧客,要求學生能運用How much…這個句型。

為了讓學生懂得一個“How much”,這位老師居然帶了so many things,所以說教育案例不僅讓作者有機會品讀教學案例本身,還能品讀后面的教學主體。

三是獨特。從教學研究的角度來說,教育案例備受親睞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獨特性,它與論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后記、教學隨筆、教學反思、教育敘事、教育敘事研究報告等都或多或少存在差異。 它有自己的寫作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案例題目、主題背景、情景描述、問題探究、評價反思。

撰寫教育案例需要作者既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歷,也需要一定的學術研究水平,它是銜接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高架橋,研讀他人的教育案例抑或親自撰寫教育案例,既能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也能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

教育案例開發的意義重大。教育案例體現了教研結合的思想,是教師職業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它是教育教學問題解決的源泉,是教育理論的原點。一個好的教育案例不遜于一個科研課題,也可以從多個教育案例中尋找到教育理論遐想的支撐點和反駁性論據。

正是因為這種獨特性,使得教育案例具有珍貴的學術價值和美好的發展前景。

但實際上,由于種種原因,我國中學教育領域在教育案例開發方面并未達到較高水平,撰寫教育案例和研究案例教學的學者為數不多,教育案例并未在中學的殿堂里充分發揮它的應用價值。

比如說,處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的中學老師把某種教育理念付諸行動之前,會在很多問題上糾結,這些問題包括,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了提高中高考分數?為了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為了讓課堂體現出這種理念從而迎合某種形式?或者為了撰寫教育案例而采用這種理念?正是這樣的思想沖突讓很多教師難以抉擇,也正是這些問題的困擾讓老師們沒有多少閑暇關注教育案例這個名詞。

通過讀本書有關教育案例的章節,我覺得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為了拓展教育案例在中學界的發展空間,需要做的努力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學中增強主體之間互動。老師講臺上一言堂式的說教已不符合時宜,應該把傳遞聲音的話筒在師生之間移動,讓學生多參與互動,多表達自己的意愿、觀點和訴求,有時候即使是學生有不滿,也要聽聽他們的聲音緣由?;邮怯垒嵴n堂生動的重要教學舉措,這樣可以為教育案例的內容提供豐富的素材源。而且互動的模式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程度,在訓練學生的集中注意力和快速反應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通過互動增強課堂活力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不管是對提高學生分數還是提高學生素質都是有利的。

二是研究中重視群體影響個體。群體與個體本是辯證的關系,但習慣于在分數上盯尖子的中學老師不乏其數,忽視了群體對個體的影響。譬如一個班級的老師把教學輔導時間和精力向前十名過度傾斜,對其他同學的狀況報以懈怠或無望之態,那么這樣勢必會造成班集體呈散漫式或離心式走向,最終會影響前十名的健全發展。假設前十名同學多次考試成績分數靠前,而且最終考上理想大學,老師在撰寫工作總結和教育案例之時還為自己的這種做法沾沾自喜,不料幾年后,前十名的人當中有的得了自閉癥,有的高科技犯罪。殊不知,正是幾年前過度關注前十名的老師害了他們,為什么?

前十名的成績是通過老師的過度關注得到提高或保持的,而這種成績的光環又掩蓋了他們的品行、心理、意志等方面的弱點,讓老師產生了前十名的學生其他方面的素質跟成績一樣好的錯覺。而恰恰相反,自從老師過度關注他們那一刻開始,前十名同學就已染上散漫式或離心式班集體所產生的不良病毒。所以說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忽視了班集體建設對學生個人成長的作用,如果把這種做法用到教育案例的研究中會出現較大誤差甚至是嚴重后果。

三是實踐中加大參與力度。教師可參加的實踐活動多種多樣,這里側重指參與教學實踐和學生活動實踐。教育案例的研究者或撰寫者不能把做研究與實踐教學隔離開來,這樣撰寫出的教育案例容易脫離教學實際,甚至讓讀者質疑其真實性,而且本書里有提到從我國目前教育界現狀來看,讓一線教師撰寫教育案例是我國教育案例開發的必然選擇,也是唯一選擇。

教育案例及教育敘事范文第3篇

這是發生在去年11月,初一年上學期的事。當我走到初一年四班教室門口時,教室里傳來班主任老師歇斯底里的吼叫聲,學生端坐著,教室里靜悄悄,一片沉寂。原來,近四周來,同學們未戴紅領巾的現象多了,班級的班風量化評比成績明顯落后,班主任老師一再強調,卻無濟于事,因此,班主任不禁大發雷霆。

班主任老師氣沖沖走后,我走進教室,只見絕大部分學生無精打采,耷拉著頭,情緒十分低落。我思索著課該如何上?如果按照傳統模式,學生肯定只會被動應付,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同學們,雖然一階段來,我們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總的來說,我覺得初一年四班的同學還是很懂事,有很強的上進心和集體榮譽感,在剛剛結束的校運會上我們不是以總分143分的優異成績勇奪年段第一名嗎?況且出現沒有佩戴紅領巾的現象應該只有小部分同學,我們要學會全面看待班級現狀,既要發現存在問題,也要分析自身的優勢和長處。”

“都是楊某強同學不好,一而再,再而三忘記戴紅領巾。”有同學叫嚷著。這時楊某強同學的臉上刷地紅了,頭也慢慢低下。

“那我們就幫楊某強同學找找原因?”我接著說道。

甲同學說:“他平時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對別人善意的提醒批評,總不以為然。” 乙同學說:“他習慣不佳,經常丟三落四。” “他為什么會習慣不佳?”我緊接著追問。

“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責任心不強”一位同學接著說。

班長說:“因為沒有集體榮譽感,心中集體觀念不強,如果將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怎么會忘記呢。” “大家說得真好。這才是問題的根源,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抓住問題的本質,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楊某強同學也有自己的優點,他平時思維活躍,上課積極發言,做事果斷大膽,敢為人先,我們既要指出他的不足,但也不能抹殺他的優點,這就是全面地看問題。評價一個人,也要全面的評價,既要看到他的優點,又要看到他的缺點。”

這時,楊某強同學畏畏縮縮的站起來,向全班同學鞠躬致歉,并真誠地表達了自己改正缺點的決心和措施,請求全班同學監督。

在他的帶動影響下,班級中經常出狀況的幾位調皮的同學也紛紛起立,主動尋找自己的存在問題,認真剖析分析原因,整個班級從原先沉悶低落的氛圍中走了出來。于是我說:“在本節課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初一年四班班集體的凝聚力在增強,同學們的集體觀念得到了有效地強化,讓我們以這次„紅領巾事件?為教訓,不斷反思,不斷改進,相信初一年四班的明天會更好。”

二、對策:

對策一:把握教育契機,創生教育資源。

面對學生遭遇嚴厲批評后,情緒低落,出現挫折心理,班級氛圍沉悶,的偶發事件,我主動把握教育契機,采用“先揚后抑”(因學生情緒低落,先表揚,激勵士氣,在引導,分析存在問題,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教育方法,將思想品德教材中七年級第二單元--認識自我的知識與學生生活中的偶發事件有機結合,大膽創設教育平臺,積極創生教育資源,及時有效處理偶發事件,化危機為教育契機,賦予現實生活明確的教育意義。 對策二:創設討論情景,注重引導分析。

在把握教育契機的同時,我主動創設討論情景,引導學生從具體現象出發,由表及里,從具體到抽象,再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學會全面的看待和評價生活中的人、事、物,在教育過程中緊緊貫徹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將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聯,讓品德教育源于生活。

對策三:由點到面,拓展教育效果。

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我適時將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引導學生主動剖析存在問題,思考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制定整改措施,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前表明態度,并接受同學監督,在輿論壓力下強化教育效果。與此同時,我進一步創生教育氛圍情景,巧妙運用心理誘導,引發學生從一人自我剖析向多人輻射,產生由點到面的教育成效,努力拓展教育效果。

三、點評:

點評一:德育要走進學生生活。“生活德育”強調德育需“源于生活”,即要求德育源于學生生活,真實面對學生,面對學生的生活,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了解學生因社會生活變化而帶來的道德認知和判斷的需求,讓德育真正切合學生的內在動機與需要。

點評二:德育要關注學生生活。以學生逐步拓展的生活為基礎,重視社會生活環境及其變化對人產生的影響,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有針對性進行品德教育。“生活德育”缺少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只有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驗,他才會用心去發現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才能用心去思考現實的社會和道德問題。

點評三:德育要引導學生生活。

教育案例及教育敘事范文第4篇

教育敘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自身同時充當敘說者和記述者,而當敘述的內容屬于自己的教育實踐或解決某些教育問題的過程時,教師的敘事研究就成為“教師敘事的行動研究”。這種方式主要由教師自己實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導下進行。它追求以敘事的方式反思并改進教師的日常生活。另一種是教師只是敘說者,由教育研究者記述。這種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師為觀察和訪談的對象,包括以教師的“想法”(內隱的和外顯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為“解釋”的對象。

上述兩種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達教育敘事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教師本人通過敘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認識,達到一種自我建構的狀態。教育研究者則更關注教師敘述的教育事件之間的關聯,盡量使他們所敘述的教育現象呈現出某種理論框架或意義,促進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之間的互動。 教育敘事研究特別適合于教師。因為教師的生活是由事件構成的,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師經驗的短篇故事。對教育事件的敘說,能使教師看到平時視而不見的例行事項的意義,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問題、怎樣遇到這個問題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過程敘述出來。除了課堂教學的敘事以外,教師還可以敘述課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師一旦以類似于“自傳”的方式敘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著教師開始以自己的生命經歷為背景去反觀自己和觀察世界,內在地承受著對自己的言行給出合理解釋的思想壓力。這就促使教師進入沉靜思考的層面,不得不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從而可能激發出許多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這意味著他們開始不再依賴別人的思想而生活。這種教育“記敘文”使發生的事件不再隨記憶淡忘而成為無意義的東西,它以記述下來的形式保留了“歷史”,給看似平凡、普通、單調、重復的活動賦予獨特的韻味,從而固守了一份對這個世界和生活創造的意義。它比傳統的教育論文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更能體現作品的研究價值。

教師自我敘述教育故事不是為了炫耀某種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自我敘述來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進行教育敘事研究實際上會成為轉化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的突破口。

對于教育研究者而言,作教師實際生活的敘事研究無疑是進入了一個極富人文關懷和情感魅力的領域。但采用這種研究方式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研究者和敘說者(被研究者)之間必須堅持開放性、平等性的對話原則。在已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權威的面目出現,所有的主動權都掌握在研究者手中,要么忽視被研究者、左右研究的過程,要么利用各種先入為主的暗示引導被研究者。這樣研究的對象,實際上并不是真實的被研究者,而是研究者頭腦中假設或創造出來的“被研究者”,這樣的教育研究是缺乏真實性的。已往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導教育實踐,其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沒有平等的對話。在教育敘事研究中,如果沒有平等的對話,研究者就無法獲知或真正理解研究對象的真實態度與體驗。所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必須首先建立一種相互平等、信任的對話關系。有了這樣的前提,研究者才能探究到一個真實、真誠、自由的心靈世界,搜集到各種真實的材料,梳理出敘說者的實踐經驗,建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教育故事,從而實現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某種契合。這里的敘說者不僅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管理者等“人的敘說”,還包括學校文件檔案資料、建筑、校風校訓等學校歷史文化,以及學生檔案、日記、周記、作業本,敘說人的日志、自傳材料、圖片、信件等“物的敘說”。教育敘事研究既區別于已往純粹書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單純憑著思辨和文獻得出結論的研究方式。它從生活出發,從事實出發,從教育實踐出發,“從學生以及家長的經驗與感受出發”,能夠極大地激發人們的興趣和共鳴,“讓我們有機會能夠聽到中國數以億計的平凡人物的聲音,尤其是學生、家長以及普通教師的聲音,讓我們透過他們的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這“不僅可以為目前討論中國教育的常規方式開辟另一條意義豐富的言說道路,而且能夠使中國教育政策的制定與落實過程變得更加完善。”??梢?,敘事研究是中國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種研究取向。

莎士比亞告訴我們“世界就是一個舞臺”。在教育這個舞臺上發生著許許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這些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發生、出現、遭遇、處理過的各種事件,不是瞬間即逝、無足輕重、淡無痕跡的,它會長久地影響學生和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生活。從這些事件中,我們能夠學到很多東西,得到很多啟發,甚至會產生心靈的震撼。因此,對真實的教育世界進行敘事研究,無論對學生、教師、教育研究者來說,還是對社會來說,都具有深刻的意義。這也正是教育敘事研究的意義所在。

廣大的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同時要與教育科研同步,用心去發現、感受,用筆去記錄、敘述,利用教育敘事研究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例1:一則化學教學中的教育敘事

“錯題大搜捕”行動—— 一堂另類的化學復習課 還有一個星期就要期末考試了,復習課已經上了兩節,無非是把所學知識概括歸納,使之網絡化、系統化。但課堂氣氛平靜得有些壓抑,以后的復習就這樣上下去嗎?一種新型的化學復習課的碎片凌亂的在我腦海里跳躍,煩擾著我,又使我興奮„„ 又是一堂復習課,這一次我滿懷激情,拿著寫滿新點子的備課夾,踏著鈴聲走進了教室,看著同學們沒精打彩的樣子,想象著下課時他們的神采飛揚„„,上課后,我首先把剛批完的學生練習卷發下去,然后我說明了本節復習方案:“今天我榮升為‘警察局長’,請同學們以‘警察’的身份,全員行動對自己卷子上的‘犯罪分子’即‘錯題’進行搜捕行動,在行動過程中,要秉公執法、絕不能姑息。把捕獲的錯題立案在錯題本上,前后桌四名同學為一破案小組,逐一對立案進行分析,小組內進行破案,對組內不能解決的大案、要案,上交由全體集思廣益進行破解,本節課力爭把所立案件全部破解,從而使我們的第一次行動大獲全勝。最后我們要評出破案先進小組和個人。”學生們異常興奮的聽完我的方案,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剛剛還沒精打采的學生們像打了興奮劑一般活躍起來,開始找錯題、記錯題、小組討論,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看著這“不安靜、甚至有些鬧哄哄的教室”,我的心里泛起一股成功的喜悅和幸福感。由于卷子上的題有A、B、C、拓展提高四個梯度,各個小組解決的程度各異。我不斷的巡視、觀察,很快二十多分鐘過去了,組內自行破案已無法再繼續,很多小組都向我上交了所謂的大案、要案。我向學生宣布了各組上交的題數、題號,讓學生在卷子上作出記號,然后由小組內合作學習轉向課堂的全體性學習。我劃出的問題從梯度的由高到低逐一解決,梯度較低的題,組間就可以解決,舉手要求解決問題的學生較多,這時我會盡量給學生機會:一是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發現更多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使不會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同時我也會適時的把我的方法講出來供學生參考。隨著難度的加深,能解決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少,而最后一道題沒有人能完整的解決,我先沒有急于給學生講解,而是提示、點撥,最終由學生們共同解決了。這時,下課鈴聲響了,正興奮著的同學們都很遺憾的嘆了口氣,抱怨鈴聲來得太快,這足以證明本節課給學生帶來了無窮樂趣。最后我說:“請課代表利用自習時間組織大家選出本次‘錯題大搜捕’行動的先進小組和個人。”下課后同學們仍沉浸于剛才的氣氛中,圍著我說個不停。

這堂復習課打破了以往復習課沉悶的局面,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實現了教師在新課程中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不僅尊重、贊賞學生,而且更加強調了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協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

本節課在生生、師生的互動中順利地完成,從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定的收獲。如果教師預先把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多角度變換,再結合多媒體實物投影進行拓展,效果會更好。

本節課是在對前幾節課的影響下,經過事先的備課形成的。課堂更多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欲望,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反思這堂課:教師講得少了,學生的活動多了;師生單向的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多了;簡單機械的重復勞動少了,學生探索規律、討論方法的時間多了。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不僅積極地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情緒高昂,切身感受了學習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喜悅,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合作、表達、交流的需要。 我想新課程新理念意義上的“備課”應該是:更加注重備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關注他們的所需,課的設計要能引起學生全員參與、主動探究、積極表達;備課堂可能事件---根據教學設計和學生情況預想課堂可能發生的事件并做出相應的對策,以更靈活的進行課堂調控。

我們應該告別平靜得像一潭死水的課堂,應允許學生討論、交流、表達甚至爭論、辯論,從而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切忌不能不顧學生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事先寫好的教案“一帆風順”的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課對教師和學生都將毫無收獲。

通過這樣一節復習課我認真地審視自己平時的教學:每節課前要精心備課,進行教學設計,力求設計新穎,尤其復習課更要經常變換教學方式,不斷出新點子、新模式,使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興奮狀態,如對較簡單的基礎知識可以進行“希望杯”知識競賽,并評選“希望之星”,并適當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還可以走進實驗室進行以實驗為主的復習課增強復習課的趣味性。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思索、改進、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

例2:和蝸牛去散步

無意中看到以下兩則寓言讓我的心靈激起許多的漣漪。 寓言一:我牽蝸牛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可是蝸牛爬得實在太慢了。我不斷地催它,唬它,責備它。它卻用抱歉的目光看著我,仿佛在說,“我已經盡全力了!”

我又急又氣,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蝸牛受了傷,反而越爬越慢了,后來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盡的我也只好看著它干瞪眼。

無奈之余,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為什么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呢?

寓言二:蝸牛牽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上帝還派我牽那只蝸牛去散步,看著它那蜷縮的身體、驚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憐憫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蝸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這時候,我突然聞到了花香,原來這里是花園。接著,我聽見了鳥叫蟲鳴,感到了溫暖的微風,還看見了滿天的星斗。陶醉之余,無意中向前一看,呀!蝸牛已爬出了好遠。等我跑步趕上它時,它用一種勝利者的姿態來迎接我。未等我開口,它已經帶著自信,奮力地向另一個“驛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來上帝不是叫我牽蝸牛去散步,而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呀! 【感想】

面對學如“蝸牛”的后進生們,我常常有第一則寓言中的“我”那樣的迷茫與急噪,面對學生的不努力,面對他們因貪玩而落下的功課,面對他們龍飛鳳舞的字跡,面對他們拖欠的作業,我?;蛲葱募彩锥?ldquo;怒發沖冠”,或“溫柔以對”,有的因此而留下了感動而悔恨的淚,盡管如此,效果還是不理想,往往會陷入寓言中“我”的尷尬境地。我是不是應該站到“蝸牛”們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呢? 由寓言中的蝸牛我想到了我的一個學生,所謂的后進生。他不聰明,做事速度很慢,字也不漂亮,一開始他常常在我的“催促”與高期望下做事,得到的結果是他很累,而我也很累。一次,無意間給了他機會讓他幫我查作業本,他認真地做著這項工作,雖然速度并不快。于是第二次他又成了我的小助手,漸漸地,班級的衛生工作因他的這份認真仔細大有改觀,再后來他做了小組長,慢慢他的成績一點一點向前進,雖然很細微,現在每次有什么需要認真細致的事他都能很好完成。

“我牽蝸牛去散步”和“蝸牛牽我去散步”有什么不同呢?細細品味,似乎這里要我們對蝸牛多一點“寬容”,多留給它們一點“自己爬行”的時間和空間,這樣,不僅使自己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愉悅了身心,更主要的是使那些“無可救藥者們”又有了獲得“新生”的機會。一聲“夸大其詞”的贊揚,一句“言過其實”的評價,也可以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官職”,也可以是一顆在我們眼里一點也不起眼的“紅星”,也可以是我們“糊涂”后的“弄假成真”,還可以是„„

一句話說得好“一切多變的云霞有彩虹,撥開了,背景是一個湛藍的天空。”他們又何嘗不是呢!

教育案例及教育敘事范文第5篇

基于此項試驗,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某個建筑物的一塊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

教育啟示:(1)及時制止個別學生的微小的不良行為,防微杜漸。如班集體中出現一個逃課的或不交作業的,要及時制止,以免擴大,推而廣之,其它現象同類。(2)營造美好的班級環境,和諧守紀律的班風,以環境育人,功效巨大。

(3)班級管理中,新教師開始樹立的形象,作用巨大。(4)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立即批評、整改,不能一味寬容,鼓勵是有度的。

2、“四顆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頗豐。近讀他“四顆糖果”的故事,感慨頗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讓他放學后到校長室。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顆糖:“我調查過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顆糖……”

教育啟示:它蘊含著一種難能可貴的教育觀念,折射出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

(1)寬容孩子。學生犯錯誤是正?,F象,對此要有一顆寬容之心。(2)教育忌訓斥、罰站、寫檢查。(3)堅持正面教育,激發孩子們的榮譽感和自尊心,幫助孩子們解開思想上的疙瘩,促使孩子們知錯就改。多肯定,少否定,忌挑缺點。

(4)與孩子們平等對話,不要以居高臨下的心態對待孩子。(在課堂上要允許學生出錯,學生 才會舉手發言)

3、著名的“雙生子實驗”——有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對雙胞胎成長到6個月時,他讓其中的一個在大人的幫助下學習爬樓梯,每天8次。雙胞胎中的另一個安排在第10個月時開始學習爬樓梯,每天也是8次。兩個孩子都在1歲時學會了獨立爬樓梯。之后,這位心理學家又對其他雙胞胎做了多次跟蹤實驗,結果幾乎相同。這就是著名的“雙生子實驗”。

教育啟示:(1)教育教學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相適應,不宜拔苗助長,一味爬高,攀難的教育思想是錯誤的。反對片面追求高、難、快的做法。(2)對基礎差的學生多一些耐心,多鼓勵,搭臺階,相信他們一定會趕上。(3)本來在高年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硬要學生在低年級去理解和掌握,為此常常采取高強度的機械性、模仿性、跟隨性訓練,是得不償失的,某種程度上損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得寸進尺”效應——美國的一個廣告公司,為了在某些居民的墻上掛大幅的廣告,公司職員挨家挨戶勸說,有的家庭反對,有的家庭只同意懸掛一個很小的標志。第二次再做勸說,同意掛標志的家庭基本同意了掛大幅廣告,反對掛小標志的家庭幾乎沒有同意掛巨幅廣告,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得寸進尺”效應。

教育啟示:(1)教育學生上,不可能追求一次成功的效果,要循序漸進,持續改進。

(2)教育教學上,對學生要求不能急于求成,要一點一點的說服,一點一點的進步,許多小進步逐漸換得大進步。(3)教育學生,克服學生的缺點,不能貪大求全,從細小之處見真情。先要求做容易做到的事,慢慢要求做難做到的事。(比如作業,可以先做好幾道題,再逐步增加)

5、“貝爾納效應”——有人出重獎征集題目答案:如果法國的最大博物館盧浮宮失火,許多名畫價值連城,但只能救出一幅畫,你會搶哪一幅?是搶最昂貴的名畫,還是什么?法國作家貝爾納的回答是: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貝爾納因此得獎。

教育啟示:心理學上稱“貝爾納效應”。啟示是,無論德育工作還是教學工作,都不要貪大求全,可以從學生身邊那些力所能及的最容易做但又很難堅持的小事做起,從培養學生點滴的思想品德和習慣做起。如:培養學習的習慣,每天多做一道題,每天早自習認真念30分鐘,每天要堅持體育鍛煉等。

6、“沉錨效應”——有一左一右兩個賣湯面的小吃店。左店女老板問來客:“加不加雞蛋?”顧客通常只能回答加或者不加。右店女老板卻問來客:“加一個還是兩個雞蛋?”顧客不好意思不加雞蛋,只好回答加一個或兩個。當然右店女老板賺錢多。

教育啟示:心理學有沉錨效應,人的思維常常會被第一信息左右,第一信息會像沉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店老板套牢顧客愛面子的心理,讓顧客只好選擇掏錢。同樣,教學上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①善于鼓動,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想學習。②告訴學生學習不是要不要學的問題,而是多學少學的問題。③用關愛、鼓勵激發向上的心理,讓學生覺得不學習就難為情。

7、一則寓言——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誰有辦法使行人把大衣脫掉。北風不假思索首先來了一陣冷風,凜凜刺骨。這樣,行路人了抵御北風,便把大衣裹得嚴嚴實實,毫無脫意。而南風則不然,它徐徐吹動,使人暖意漸生。行人在不知不覺中先解開了鈕扣,繼而脫掉了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教育啟示:熱愛是最好導師,它永遠超過責任心。“愛之能無勞乎?忠焉能無誨乎?”“父愛子是一種本能,教師愛學生是一種境界”。

(1)教師在處理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時,要讓學生感到溫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誘,孜孜不倦。(2)教育教學要講究方式。凡事把握“度”,特別是當今青少年個性強,自主性強,教師在處理和學生關系時,以平等、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教師應是:①家長的代理者②知識的傳播者③知心的朋友④做人的楷模⑤人生的引路人。(3)“大愛”,才是教育的靈魂,無大愛,無教育,無師德,無師魂。

8、“馬太效應”——《圣經》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這樣兩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 來。”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默頓用這句話來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默頓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教育中的“馬太效應”,表現為在班級中,有問題的學生常常得不到應有的幫助,而好學生卻倍加關注,有更多的機會做事情,受表揚。“馬太效應”有其心 理危害。反“馬太效應”則是反其道而行之,要求班主任對班內學生一視同仁,偏愛有問題的學生,發掘其身上的閃光點,更多地給他們以幫助和溫暖。在班級管理 中,追求“大面積豐收”,立足于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的關懷?!?/p>

教育啟示:(1)過分表揚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而驕傲自滿(2)而對進步慢而有缺點的學生,即使取得了成績,取得了進步,但往往被教師忽略,成了被遺忘的角落,使學生喪失了自信心。(教師抓住機會讓這些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如:簡單問題讓他們回答等,作業優先批閱,如先批后十名的作業)(3)教師對待任何學生要一碗水端平,一視同仁,萬萬不可因偏見或因人而異地歧視學生,對學生缺乏公平。用教育家葉瀾的話說:

“教育追求滿天星星都閃亮,而不追求用孔雀羽毛編織花籃,讓每個孩子都放光閃亮,這才是教育的價值。教師創造人的精神食糧,為學生積極創造幸福的人生”。

9、“超限效應”——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演講得很好,準備掏出錢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就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在講,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教育啟示:(1)過多的講授、重復啰嗦的講解,刺激過多、過強或時間太久,會使人產生“逆反心理”,心理學上稱“超限效應”。小學生的注意力一般在20分鐘左右,教師應合理安排自己講和學生學的時間,以免引起學生的逆反。

(2)合理安排教學,結構合理,形式多樣,反對“一講”到底的做法。(3)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講講、練練、問問、議議,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建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引自葉瀾語)

10:分工合作的故事——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

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教育案例及教育敘事范文第6篇

在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學校無疑充當著一個正規渠道和主體承載的角色,但這并不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徑。與學生相關的家庭與社會的教育影響力決不遜于學校教育,這些非系統性的社區教育因素必然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與完善,甚至影響著學校教育的發展。學校教育應該從校內向校處延伸拓展,把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緊密的聯系起來、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協調一致,形成統一的教育網絡,才能教育好孩子們“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上做個好公民”。

一、學校教育是中心

學校教育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勿庸置疑的,也是學生健康成長所不可少的。學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間,正是他們身心發育的最佳階段,人生觀、世界觀正處于形成時期、智力發展也處于最好時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強,他們只有在學校有目的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全面發展自己。因此,班主任應該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外,充分利用班級黑班報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同時,通過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拓寬德育途徑。如我校本學期開展的“孝行、雅行”系列活動教育在引導學生在成長中學會感恩,增強愛國情感、責任意識、成才信心,培養學生“孝敬父母、關愛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質中起到較好的作用;同時鼓勵學生參加生動活潑的文藝匯演、歌詠比賽、演講、詩歌朗誦比賽、作文比賽和各種知識競賽,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思想。使學生養成了關心他人、關心集體、助人為樂、團結友愛、遵紀守法等良好品德。

二、家庭教育是重要環節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家庭中豐富的情感是學校教育所不及的。人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也確實起到了不同于學校的社會教育的獨特作用。家庭在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品德、教育、勞動教育、智育開發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這是提高青少年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眾多家長在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里,對孩子的成長與教育缺乏良策,存在若干困惑與苦惱。在與家庭聯系中,發現: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但在培養子女成才的觀念上存在失誤,只重視檢查子女各科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其思想道德的培養教育。有些家長平時過份嬌寵孩子,一旦子女做錯什么事,總覺得自己付出那么多的艱辛、代價,一心為了養育孩子,孩子不應做出錯事,因而采取了簡單、粗暴的方法訓斥孩子,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有些家長借口工作繁忙,平時極少與子女交談,了解其思想情況,而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寄托給學校。然而,在學校各方面表現較差的學生中,絕大多數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失誤造成的。如我校一個姓陳的學生,經常遲到,多次缺交作業,甚至于考試作弊。其父母雙方對他的教育就有嚴重失誤,一方是過分溺愛憐惜,甚至包庇袒護其缺點錯誤;一方是過分簡單粗暴,經常以打罵代替教育。在對其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不得不請其父母雙方一齊到學校,多次與他們座談,從分析該生存在問題入手,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雙方的不協調造成的嚴重后果,希望他們在教育孩子時要講究方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協調一致,才能有教育效果。最后在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該學生有了明顯進步。這充分說明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在學生家長會上,學校應該根據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種種失誤,專題講述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問題,如:家庭教育如何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應講究科學方法;家庭教育應注意能力培養,加強良好品質的養成教育;家長要關心愛護孩子,為其全面發展創造條件等,努力促進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育和培養孩子是一個長久的過程,是嚴愛相濟的過程。家長對子女的關心 、愛護、教育、鼓勵應該持之以恒。隨著孩子的成長,勤學上進理想的確立,家長的重要責任是多鼓勵,使其感到自己逐漸成熟了。這樣,孩子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里,經受磨煉,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三、社會教育是基礎和保障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各種信息的不斷增加,單純依靠學校一個渠道來傳授知識,學生只限于課堂來獲取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了。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社會應在下述三方面有所作為。第一,堅持正確導向。必須理直氣壯地弘揚正氣,弘揚高雅,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第二,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第三,開展社區教育活動,所以各種校外教育機關在吸引學生參加有益的活動,占領校外教育陣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各種專門人才中,無疑對學校教育起到了一個補充和促進的重要作用。

曾看過一份以“中學生的社會意識”為主題的抽樣問卷調查。在調查中發現學生中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富有冒險精神,但又缺乏艱苦思想。

2、敢于參予和創新,但缺乏主動精神。

3、 內心存在自我矛盾意識。

4、 缺乏個性,他們對成年人有很大程度上的模仿性。

5、 思想波動性大,易走極端化。

6、具有逆抗性,普遍帶有反傳統心理。

7、缺乏全面、合理性的認識觀,過分強調自我意識和過高估計自己。善于客觀待人,主觀待我。

8、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又有強烈的自悲感存在。

9、對社會的態度:疾惡如仇,反對腐敗,反對不健康的社會風氣,擁護和支持新生事物,強烈贊同并參予好人好事行為。但有時在真正面臨問題時又成為一個旁觀者。

10、對家庭,普遍有一種過高的要求和不合實際的心理。

11、崇拜英雄、明星、成功者和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追求時尚,但常常帶有盲目性。

12、早戀、吸煙等。

從調查數據和學生存在的問題中,我認為,中學生對社會現狀和影響程度非常敏感,而且在認識程度上也從單一的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學生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非常大,雖然有多半的學生對問題都有積極的選擇,但很多問題上近30%的消極反應也令人堪憂,僅從負面的角度分析,至少有四點:對社會快速的發展感到不適應,對未來前途信心不足;學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受到多方面的干擾,影響了正常的思維和行為判斷;過于現實和人本化,理想與奉獻精神淡化;實踐能力低,缺乏生存競爭意識等。前面涉及的諸如此類問題成因很復雜,有生理、心理和思想素質的因素,有環境因素,有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方式方法因素,但社會教育以及學校與社會教育二者關系的脫節是極重要的一環。有人說:現在學校老師把學生教育成才需要一個月,而社會上某些不良環境把學生教育成蟲只要一天。“染于黃則黃,染于蒼則蒼”,這種說法不管是否夸張,但是環境影響的負面效應是公認的?,F在充斥于社會的非價值取向、家庭情感危機、市場經濟浸染、安全誠信問題、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對學生構成了嚴重沖擊和危害。由于涉及社會的綜合各方面,要消除這些現象有很大的難度,加上學生家長們受教育的程度及素質有區別,故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及效果也因人而異。特別是現在的社會存在許多較復雜的現象和商品經濟沖擊下的新特征,學生會自覺與不自覺地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梢妼W生的成長與以家庭、學校和社會為特征的社會教育密切相關。

四、學校、家庭和社會緊密配合,形成合力

現代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學校、家庭和社區教育的三結合,形成合力是提高學校德育實效的基本經驗之一,也是學校加強對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無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統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學生努力方向更明確,有動力,避免了不知所措和猶豫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為教育的統一目標和要求,家庭教育要配合學校,家長要和教師溝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會教育也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與學校攜起手來,使學生無論在家庭、學校,還是走上社會,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標一致,使他們更加堅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補性。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都各自發揮著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對學生都會有影響。那么,要使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統一要求外,還要充分發揮好各自的作用,各有側重,形成互補。家庭教育應該側重于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創造和諧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使他們心情舒暢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健康成長;社會應該通過各種活動和宣傳,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的競爭意識,提供各種追求和選擇的目標及達到目標的條件,創造成功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義和奮斗的樂趣;學校則應該按照教育目標,從德智體幾方面培養學生,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識基礎,根據個人的特點,還要因材施教,使他們各自的才能,特長都能得到培養和發揮,自我價值得到體現。

3、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在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的教育中,學校教育更自覺,目的性更強一些,并且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進行,因此,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學校要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與配合,向家庭宣傳教育方針、政策、介紹正確的教育方法,以推動家長和學校教師共同研究教育經驗和規律,普及科學教育知識、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水平。另外,還可以采取與家長書面聯系、對話、或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溝通,互通情況,共同制訂教育計劃、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家庭教育在學校的指導與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學校也要同社會教育取得聯系和密切配合,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相互聯系、支持、可以揚長避短、校內外結合、以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控制學生所處環境,減少消極影響。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從社會大教育中優化出來的的一個更積極向上、更生動純潔的育人園地,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同樣不能忽視,社會這個大課堂既為學生的成才提供寬廣的教育環境,又決定了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方向。第一,學校有責任進一步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通過經常召開各種類型的家長會議,班主任進行家訪或通過多種聯系手段,及時向家長們通報學校的各項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使家長們及時了解學校的教育意圖,協調好教育的步調及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的效果。第二,家長應主動與孩子的學校、班主任加強聯系。班主任要做好家訪工作,也希望家長到學校訪問,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現、學校對學生當前的教育意圖和要求等。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其目標都是一致的,家庭教育只有積極配合學校教育才能獲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效果。所以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第

上一篇:機械專業的實習報告范文下一篇:檢驗工序作業指導書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