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命科學導論論文范文

2023-06-01

生命科學導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專業導論課是學生了解專業、建立專業認同、把握專業內涵的重要窗口。利用該例闡述科技應用開發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知識的使用流程和涉及的課程知識。利用該例闡述科技應用開發中,信息與計算科學中各個學科的交叉滲透,以及信息處理、應用開發中的數學知識。

[關鍵詞]信息與計算科學;案例;建模;計算;開發

一、前言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導論課往往在第一學年開設,是學生了解專業、建立專業概念和專業認同的重要課程,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1] [2] [3]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信息科學、計算科學、運籌與控制、計算機及應用等學科交叉而形成的專業,往往設置為理科專業。多種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加上因專業名稱的望文生義,使學生容易產生簡單的認識——“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數學與計算機結合的專業”。這樣籠統的認識可能會導致學生認為該專業“要么學數學,要么學計算機”,至于“怎么結合”搞不清,不重視專業的其他重要方面,甚至連信息與計算科學的專業特點和核心競爭力也模糊不清。

關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論述已有很多,然而關于該專業大導論課程的研究還不多見。針對上述存在的種種問題,本文認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設置專業導論課程是極為必要的,而且在課程體系中應作為獨立的重要一環。因為作為信息與計算科學(信計)專業的導論課程,需要回答的問題多且必要:信計專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什么是信計專業?信計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如何實現?信息處理、應用開發中有哪些數學知識?信息挖掘、信息安全與算法設計的聯系如何?建模能力如何鑄就?計算分析能力怎樣打造?就業崗位對信計的現實要求有哪些?等等。

信計專業導論課的開設需要對信計專業的發展歷史,專業的研究應用進展和前沿有深入、廣泛的了解,通過精選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形成體系,以達到解決學生關切問題、培養學生專業思想、建立學生專業認同、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典型的教學案例對學習興趣的提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專業學習中能夠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促進學生對專業的理解,特別是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專業的宏觀認識以及對專業的一些具體方向的感性認識。本文將結合教學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導論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信息與計算科學的直觀印象

信息與計算科學作為交叉學科,和其他一些專業的易混淆性,使得我們必須首先回答什么是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更為緊要的是在大一階段應該如何從直觀的角度來闡述它。我們知道,隨著現代信息計算科學技術的發展,上班考勤甚至上課考勤都有系列的產品可供選擇,常見的考勤機為指紋考勤機器——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利用信息與計算科學知識和方法進行應用開發的產品。在教學中,類似的案例可以體現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各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專業認識印象,具體闡述如下。

1.利用該例闡述科技應用開發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知識的使用流程和涉及的課程知識。指紋考勤機首先要采集被識別人的指紋信息,并以此作為樣本;預處理后把樣本信息存儲為向量或數據,通過建立樣本的特征提取模型,進行特征提??;之后輸入建立的識別模型,對待識別的指紋進行計算識別;接下來是針對硬件的編程實現和測試,最后再植入匹配的設備或者網絡傳入后臺系統,完成系統測試,投入使用。由于建立特征提取模型和識別模型的方法很多,快速計算的方法選擇有所不同,這涉及信息與計算科學中許多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建模方法等??偟膩碚f,考勤機的工作流程可以歸納為5步:(1)信息采集和預處理;(2)特征提取和識別模型;(3)識別、計算分析;(4)編程實現;(5)植入硬件。分別講述其中各個環節可涉及的專業課程:信息采集和預處理可涉及高等代數、概率統計等課程;特征提取和識別模型可涉及高等代數、數學分析、概率統計、運籌優化、數學建模等課程;識別、計算分析涉及高等代數、數學分析、運籌優化、數值分析等課程;編程實現可涉及程序設計語言、算法設計、軟件開發測試,等等。這樣結合專業課程知識與應用實例的詳細講解,易于讓學生了解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知識的應用流程,使學生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知識有直觀的認識。

2.利用該例闡述科技應用開發中,信息與計算科學中各個學科的交叉滲透。如前所述,由于一個產品的開發可能涉及的知識點很多,可采取的模型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這些知識之間的應用就會有交叉。例如,特征提取、識別模型的建立有可能用到信息處理的數學基礎,這時又需要考慮該模型是否能設計出快速的計算方法來滿足實際計算速度的要求;識別模型的實現最后需要計算機編程來完成,這又涉及合適的模型、快速的算法和良好的程序設計之間的協調融合。當然,完整的產品設計還需要考慮到采集設備的精度、程序植入等其他學科的知識。這樣講解,學生就會對信息與計算科學知識的交叉有較為宏觀的認識。

3.啟發學生對信息與計算科學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

(1)指紋樣本信息采集是很微妙的事,如果當采集一個樣本的次數太多,超出了很多人的承受范圍,比如一個手指的指紋采集超過了三次,這樣產品的便利性、應用性和競爭力就值得懷疑了。因為通常情況下,我們很自然的認為事不過三為好。那么,如何以最少的采集次數達到要求的識別效果?這就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2)如何提高產品的識別效果(正確識別率),提升產品質量,這除了與團隊的專業知識相關以外,還與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很大關系。例如能不能利用已有的專業知識積累從現有的國內文獻中獲取最新的技術信息,能不能利用國外的技術文獻,等等。這些都是由典型案例所延伸出的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利于開拓思路,使學生對將來的工作和研究研發空間充滿期待。

三、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核心競爭力

信息與計算科學是由多個學科專業合并和綜合而來的,其重視基礎能力,培養能解決實際中信息與科學工程計算應用問題的寬口徑專業人才??紤]到專業的名稱與計算機、信息工程等專業有相似之處,專業導論課程需要闡明該專業與其他專業,特別是一些計算機科學專業、信息工程專業和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之間的區別。因此,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的核心是什么?專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這兩個問題是無法回避的。針對這些問題,除了上述案例,圖像(信息)的壓縮處理也是一個很直觀的例子。利用圖像壓縮,可以給學生展示壓縮編碼技術、壓縮的算法、軟件開發等,這涉及信息編碼、密碼學、算法設計能力、應用開發能力等。結合這些案例,我們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并不是單純的涉及數學基礎課程、建模能力、算法設計或者計算機科學其中的某一方面,它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數學基礎與建模能力、計算分析與算法設計、程序語言與應用開發”這三者的有機融合。單單講某個方面還不足以稱之為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專業人才的定位是解決信息與科學工程計算的應用問題,這些實際問題本身與這三方面多有緊密的聯系,單強調某一方面或重視某一模塊容易和上述一些類似名稱的專業混淆。因而,與這三方面相關的數學基礎課程有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微分方程、概率統計等;與這三方面相關的一些專業課程需要凝聚成為專業的核心課程,如數值分析、離散數學、程序語言、數學建模等。

四、信息處理、應用開發中的數學知識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大一新生對就讀該專業充滿了憧憬。他們能發現數學基礎的老三樣(數分、高代、解幾)但看不到信息和計算的影子,看不出專業的特征和特色,這就需要專業導論課程加以引導。選取信息處理和應用開發中的相關案例來闡述數學基礎知識在解決這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使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實際科學工程問題有直觀的印象,這對學生下決心打好基礎,投入前期課程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如選擇圖像處理中的修補算法、游戲開發中憤怒的小鳥的技術含量為講述案例,則這些應用案例就可結合數學基礎知識來闡述。

1.圖像處理中的修補算法。圖形圖像的基本處理分析方法,如傅里葉分析可選擇進行更為全面的介紹,介紹其在工程領域、數字信號處理、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這樣來看,大一開始學習的分析類課程作為專業的基礎課程確實是名符其實。圖像圖像處理的修補涉及優化模型和優化算法、算法的復雜性等,而這些基本的模型形式——在一定約束要求的前提下,求目標函數的極小值,容易使學生對開始學的分析課程的導數與極值、矩陣等基本知識聯系起來。

2.憤怒的小鳥的技術含量。應用開發形式多種多樣,游戲開發是一種有趣生動的開發過程,許多游戲開發又與數學基礎知識有緊密聯系。因此,選取其中的典型案例進行介紹,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在應用開發中作用的理解。如該例涉及的物體碰撞檢測和連續碰撞檢測與向量及運算、旋轉矩陣、線性變換等數學基礎知識,可以由此進一步介紹物體的移動、壁障和尋路等游戲開發中常見的智能化算法,這些都將和許多基礎知識緊密結合。

五、信息挖掘與算法設計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應具有處理實際中信息與科學工程計算問題的能力。當前大數據處理涉及的信息挖掘的相關內容,與信計專業有天然的聯系,特別是挖掘目標的設置、隱含信息的挖掘模型的建立和使用、模型的求解、算法性能分析等,與信息與計算科學中的計算能力、建模能力、程序設計等核心能力模塊要求相連。這方面的熱點案例很多,如可選阿里巴巴大數據競賽、2012年和2015年深圳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夏令營B題進行展示,其中阿里巴巴大數據競賽可聯系到機器學習算法等。講述這些典型的熱點應用案例,對學生了解專業課程和專業的內涵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綜上,通過梳理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導論教學中一些需要澄清的問題,根據教學實踐,從典型案例的視角對這些問題設置的必要性和解決方式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剖析了這對于促進學生對專業內涵的總體把握、了解專業應用領域、品味專業學習價值的有益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楊曉東,崔亞新,劉貴富.試論高等學校專業導論課的開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7):147-149.

[2] 王曉暉.大學專業導論課開設的目標探析[J].高教論壇,2013(12):69-71.

[3] 王利眾,朱麗平.工科專業導論課教學研究——以“通信技術導論與導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9):29-30.

[4] 許峰,方賢文,許志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教學體系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70-73.

[5] 龔日朝.“以特色取勝”建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新型思路與實踐[J].大學數學,2004(3):12-15.

[6] 蘇麗卿,黃民海.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認識與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6):107-109.

[7] 李學勇,王鑫,譚義紅.應用型本科院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長沙大學學報,2009(5):109-111.

[8] 汪富泉.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3(18):62-63.

[9] 鄭金洲.案例教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7):36-41.

[10] 徐敏,魯海燕,黃文華.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2):65-66.

[11] 劉圣軍,韓旭里.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計算機圖形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數學理論與應用,2011(3):97-102.

[責任編輯:陳 明]

生命科學導論論文范文第2篇

海南大學“地球科學導論”作為環境科學專業的基礎課,安排于大一的第一個學期講授,3個學分,共68學時,其中理論講授56學時(第7-21周),實踐教學12學時(第10-13周)。按照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根據學校和教研組的實際情況,在深入分析課程特點和學生背景的基礎上,結合以往的授課情況,借鑒國內外著名院校的先進經驗,對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與設計等進行了多次討論、修改和補充,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一、課程特點和受眾情況分析

“地球科學導論”有著鮮明的特點:一方面,內容極為豐富,涉及領域眾多,天文、地理、生物幾乎無所不包,充分適應了當今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各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發展趨勢。[3]但同時,又存在過多的理論,特別是一些較為艱深的假說、學說等,對抽象思維要求較高,加深了理解的難度。

本門課程的教授對象是環境科學本科專業的大一新生,按照教學計劃,在入學之初,軍訓剛一結束就開始授課。一方面,作為剛進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缺乏相關地理、氣象學基礎,接受相關理論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作為“90后”的年輕人,對于高新技術、社會熱點有著本能的興趣,而對于過多的概念、理論,易產生抵觸情緒,同時,又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學實驗技能,這些都是實踐教學體系中應特別注意的問題。

二、實踐教學原則

根據“地球科學導論”的課程特點和受眾對象的具體情況,我們確定了實踐教學的以下授課原則:第一是系統性原則,通過實踐教學,特別是實習課程的精心設計,將各學科、各章節的知識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并注意在邏輯結構和知識基礎上的前后銜接,嚴格強調系統性和邏輯性;第二是實踐性原則,強調與實踐的關聯性,安排一些與時代脈搏共通的內容,諸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再生能源等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讓學生感覺到“地球科學導論”并非只是一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與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并啟迪學生將相關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三是先進性原則,將基礎知識與當前國內外學術熱點、學術前沿緊密聯系在一起,并融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以激勵學生的熱情和科學探索精神;第四是可操作性原則,由于學生缺乏深厚的地球科學背景和實驗技能,故在安排實驗時,盡可能利用一些常用、簡易的地球科學儀器和設備,讓學生從基礎的實驗技能入手,培養勤于動手、積極思考、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

三、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課程實習設計

實習教學環節在環境科學課程教學體系中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4]根據大一新生入校不久,對環境科學專業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同時處于從高中-大學學習生活的過渡期,面對豐富而緊張的大學生活無所適從的現狀,結合“地球科學導論”的理論教學內容,將課程實習定位為環境科學專業進行的初次系統的認識性實習,即“綜合環境實習”,其意義在于使大一新生結合所學課程內容,有一次接觸環境、認識環境問題的機會,除增加對本課程的理解,激發專業熱情外,還可為后續的專業課和高年級的生產實習奠定基礎。[5]

1. “熱帶典型生態工程的原理與實踐”——美萬生態村考察

目的是使學生親身體驗在課堂上所學的地球科學導論(生態工程部分)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具體應用,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同時也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其對專業的興趣,激發其創新思維。主要內容是由教師及當地技術人員實地講解,并與參觀海南典型文明生態村相結合。本次實踐教學要求學生了解農林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術,深入理解“山頂種樹,山腰種膠,平地種果,水面養鴨,水底養魚”等模式的環境生態學原理;對常用生態農業技術,如沼氣、太陽能利用等有初步的了解,并對海南生態文明村的進一步建設提出建議。

2. “熱帶典型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野外實習考察

實習路線是由海南大學苗圃-果園-植物園-熱帶牧草種植資源圃-國家熱帶農業高新科技園區,通過步行,沿途可仔細觀察農田、森林、草地等各類典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并可實地講解溪流、集水區、湖泊等地球科學的相關概念。通過本次實習,學生對理論知識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加深了理解,效果良好。

(二)實驗課程設計

考慮到地球科學導論的課程進度和大一新生的實際情況,實驗教學環節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代表學科前沿且操作簡便的先進地球科學儀器的原理和操作,以“衛星定位系統(GPS)的原理與應用”為例。其二是注重對經典環境生態儀器的運用,以及基本實驗設計、動手能力和初步的統計分析技能的培養,這部分以“不同生態系統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測定(鋁盒法)”為例。

1. “衛星定位系統(GPS)的原理與應用”——現代設備的使用

通過課堂理論講解、圖片展示和資料片播放,使學生了解衛星定位系統(GPS)的原理、系統組成、應用領域、使用精度、局限條件以及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同時,通過操作示范和野外實踐,要求學生熟練掌握GPS的基本操作技巧。在實驗中分別選擇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驗樓、課室、宿舍、食堂、植物園、云月湖,測定其地理坐標,描繪運動軌跡,并分別選擇林內、空地、大樓前進行GPS測定,比較其地理坐標以及信號強弱。在本實驗中除在理論層面GPS的一般知識外,還著重介紹了最新的發展動態:我國北極星系統的研制和進展及其背景,讓學生在社會、經濟、國防層面更為廣闊的背景下對學科的發展和應用加深理解。

2. “生態系統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測定(鋁盒法)” ——經典儀器的應用

通過課堂理論講解、實驗室操作示范,使學生了解土壤含水率的概念、用途,掌握土壤含水率的測定方法,掌握土壤取樣的技巧以及烘箱、天平的使用方法,培養初步的科研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嚴謹的科研精神。主要儀器包括烘箱、鋁盒、天平等常用地球科學儀器設備。 要求學生掌握土壤含水率的定義和意義,說明土壤含水率的測定方法有哪些,并簡述其優缺點,分別測定不同生態系統(農田、草坪、橡膠林)、不同深度(0-5cm; 10-15cm; 20-40cm)以及不同坡位(上坡、下坡、中坡)土壤的含水率,要求學生分析生態系統不同層次、不同坡位土壤含水率的差別,說明其原因。同時,根據測定的情況,說明土壤含水率的測定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在實驗講評過程中,教師綜合各小組的研究結果,作出圖表進行分析,就學生自己的實驗作為案例,生動形象地說明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當前關于實踐教學的研究,往往著重于整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或畢業實習等單一實踐環節,而對某一具體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則缺乏深入的研究。我們在“地球科學導論”的實踐教學中,力圖準確把握課程特點,深入分析學生知識背景、心理狀況等特點,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安排了綜合環境實習和實驗課,各環節之間目的明確,緊密銜接,形成了一個有機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并在具體應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育教學改革是個系統的工程,這里僅僅是一個探索,希望能對相關學科、相近課程提供一個參考,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順興,陳智熠,陳渙林,等.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本科專業就業分析及培養模式探討[J]. 環境保護, 2005(4):35-39.

[2]李順興,鄧南圣. 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4):92-96.

[3]翼國盛. 簡評《地球科學導論》[J]. 中國大學教學,2001(6):46.

[4]馬俊杰,曹明明,王伯鐸. 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建設[J]. 高等理科教育, 2003(2):87-89.

[5]曾正中,張明泉,趙轉軍. 環境科學“水文與水資源學”課程實踐教學探討[J]. 高等理科教育, 2003(50):71-74.

[責任編輯:鐘嵐]

生命科學導論論文范文第3篇

2、數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與課程改革的實踐

3、中國版本圖書館月度CIP數據精選

4、智能計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建設與實踐

5、理論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大學數學課程教學探索

6、機械大類招生背景下機械工程導論課程改革初探

7、“以問題為導向”的經濟學導論教學策略研究

8、計算機導論與Java程序設計雙語教學調查分析

9、數學文化課的探索與啟示

10、聚焦初中數學課堂中教與學的思維場

11、新型混合式生物信息學教學模式研究

12、計算機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

13、固體物理學理論導引,第2版等

14、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模塊化教學的實踐課程體系建設與探討

15、通識教育背景下數據科學課程建設路徑探析

16、基于工程教育認證背景的民族院校大數據課程體系設計

17、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18、大學新生專業思想教育措施初探

19、隱匿的對話: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的思想論爭

20、專題式軟件工程專業導論課程改革與思考

21、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

22、淺談《數學建?!返难芯啃詫W習模式

23、美國小學教師教育體系的基本特點與思考

24、?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導論課教學研究

25、以計算思維為主線整合大學計算機通識課程

26、淺析提高初中數學小組合作效率的策略

27、部分院校在晉招生內容必讀

28、2013年哲學教學改革熱點和難點問題研究報告

29、中外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比較研究

30、《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年總目錄(二)

31、對我國高校開設天文學選修課的思考

32、在線學習 顛覆傳統教育

33、信息技術在大學基礎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34、HPS教育在高校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35、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導論的課程設計與實踐探索

36、數學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37、培養大學生自主選擇精神的意義和路徑新探

38、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專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39、核物理學基礎:從核結構到宇宙學

40、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課程體系與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41、高等數學競賽在大學生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42、關于獨立學院專業導論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43、因子分析對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

44、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特色研究

45、面向對象的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

46、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部分)

47、高等數學課程教學策略研究

48、航空類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貫通建設探索研究

49、關于高校AI人才培養的思考

生命科學導論論文范文第4篇

2、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畢業要求與課程體系設置

3、本刊理事單位最親書目

4、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文化研究

5、基于產教融合的農業院校環境專業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6、基于擬態計算的高效能大數據應用平臺構建研究

7、北美士族研究傳統的演變

8、域外法學方法論論著我國大陸傳播考略

9、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改革探索

10、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1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生“科學與社會”研討課的實踐與探索

12、《生命科學與健康》課程教學效果的調查與研究

13、“學科大類—專業方向—綜合提升”海洋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14、以專業規范為指導,科學構建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15、基于CDIO的云計算與大數據課程教學體系構建

16、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導論課的定位與教學體系構建

17、MOOCs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

18、論社會科學的價值選擇與價值中立規范

19、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適應黑臭水體技術發展的課程改革設想

20、面向非計算機專業的人工智能導論課程建設與探索

21、環境專業《自然保護概論》課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

22、淺談小學英語教學的生活化

23、關于大學課程建設與改革的理論探討

24、基于校企地三方合作的大數據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5、地域認同度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關系

26、面向國際化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27、我國犯罪學本土發展的整體性

28、基于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29、再論我國心理學的分化現象

30、PISA科學素養測試對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測評的啟示

31、通識教育背景下數據科學課程建設路徑探析

32、“互聯網+”背景下大學教學文化探析

33、大數據工程教育的探索

34、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

35、新形勢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特色專業建設探討

36、基于“通專融合”的通識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37、大數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

38、會計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分析與分層設計

39、新文科背景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培養特征的內容分析

40、用面向科學思維的教學方法改進計算機圖形學課程教學

41、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的電氣信息類專業課程探討

42、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專業和統計學專業的比較研究

43、計算機專業大數據方向課程群建設研究

44、信管專業的現狀與改革

45、構筑激發學生科研興趣的橋梁

46、《墨經》絕學研究的科學方法論

47、大數據時代數據科學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探索

48、內容驅動的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教學

49、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生命科學導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培養模式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一項重大的教育改革項目,同樣對推進我國跨進工程教育強國的目標實現具有深刻意義。哈爾濱工程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于2011年獲得教育部批準,開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專業特色的,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相關專業人才。

一、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是“十二五”全國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黑龍江省重點專業。依托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導航、制導與控制”及博士一級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在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同時,承擔推動社會進步發展,擔負著為國防建設提供保障的重要責任。本專業自1953年設立以來,培養本科生近3000人。下設“導航工程”和“測控技術”兩個方向,多年來堅持并發展“以測控技術為基礎、船舶導航技術為主線”的專業特色,以培養船舶導航技術人才和測控技術人才為目標,努力把本專業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船舶導航及測控技術人才教育及培養基地”。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科學實踐能力,具有測控技術與儀器及相關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從事國民經濟、國防和科研部門的測量與控制系統、儀器儀表及其他信息獲取、信息處理與信息利用等相關領域的系統研究、開發、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課題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依托,旨在探索具有測控技術主業特色的教育教學培養模式,以此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構建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創造性“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工程師教育培養現狀分析。世界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雖然形式不同,但都注重實踐教學,都較早開始工程綜合訓練,通過實踐課程或項目開發,將工程實際問題帶入課堂,并且讓學生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這對我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以能力為基礎教育的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勝任崗位要求為基礎。近二十年來,美國的工程教育逐漸融合了技術取向和科學取向,開始重視工程教育的實踐性和創新性,改革的重點從注重科學和工程基礎教育轉向工程實踐;從關注工程教育本身轉向強調影響工程教育的哲學、教育學和文化學基礎,高等工程教育的內涵得到新的詮釋。許多一流大學都從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強調產學研合作教育和創造力、領導力培養。

2.國內工程師人才培養及現狀分析。近年來,中國的工程教育也越來越強調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且開始了有益的嘗試。但與國外相比,中國的高等工程教育仍然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工程教育改革理念缺乏、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工程實踐教育缺乏長效運行機制等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不足固然有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觀念等方面的問題,也跟企業對工程人才不夠重視、主動參與不夠有關。因此,“卓越計劃”的開展,迫切需要企業的參與,以實際工程為背景,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

三、培養模式構建

基于卓越工程師的“面向工業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及哈爾濱工程大學“三海一核”學科專業體系的特色,以及我校在測控技術與儀器方面的專業優勢,聯合相關企業,著力培養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的卓越工程師,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教育教學培養模式。

1.確立培養目標。我校工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社會、面向工程界、面向國家發展需要、面向科技進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能力、人格協調統一,知識面寬、基礎厚、能力強、有理想抱負、有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操守的高級工程專門人才和工程領域的創新人才。為了滿足我國測控技術與儀器行業發展要求,著重培養學生的工程認識與實踐能力、專業綜合實驗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工程應用與創新能力、遵守職業道德規范能力、團隊協作和交流能力、人際交流及工程表達能力及獲取知識及終身學習能力。在這種要求下,培養的學生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基礎,寬闊的視野,較強的實踐能力,并且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人才。

2.構建培養模式。2011年12月。哈爾濱工程大學分別與河北漢光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船重工368廠)、大連市船用電器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共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完成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累計1年時間在企業學習和實踐,完成企業實踐、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內容,達到卓越工程師培養對工程實踐的要求。河北漢光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是經國家計委批準創建于1963年,現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直屬企業,通過了中國新時代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國家一級計量單位,具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裝備承制資格證書和一級安防工程企業資質證書。大連市船用電器有限公司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聯營企業,中國船舶行業協會和造船工程學會的理事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一級供應網絡成員和美國PHILLIPS、英國BP公司認可的合格供應商,是大連市高新技術企業,是一家集產品設計、開發、生產、銷售為一體船舶制造和海洋石油工程的專業配套企業公司2009年開始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與哈爾濱工程大學針對船舶導航儀器需求,開展光纖陀螺羅經民用船舶應用研發與推廣,目前正在進行相關試驗,配合中國船級社進行民用光纖陀螺羅經的資質認證工作。

3.重構培養方案。在自動化學院的“寬視野、厚基礎、能力強、素質優”的具體要求下,以美國工程與技術鑒定委員會ABET認證標準為參考,在學校新修訂的2009版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與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共同制訂了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工程型人才培養的校內培養方案和企業培養方案。本培養方案包括基礎教育課程平臺和專業教育課程平臺。涵蓋本科生必須學習的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和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及本專業培養要求必須掌握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本專業“卓越培養計劃”學生的畢業標準必須修滿176學分,其中基礎必修課131學分,實踐教學環節29學分,專業任意選修課6學分,通識教育選修課10學分。

4.改革培養方式。①學員錄取。根據我校教學特點,全校學生在入學完成3個學期的學習(即大類培養)后都可以重新選擇專業。測控專業“卓越班”采用面向本專業全體學生,依據雙向選擇的原則方式,自愿報名參加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每年招生60~90人,在完成大類培養后,學生可以自愿報名。學院根據學生的報名情況擇優選拔。2012級專業招生89人,卓越培養報名56人,最終學院擇優選拔30人參加卓越培養計劃。2013級專業招生90人,卓越培養報名51人,最終學院擇優選拔30人參加卓越培養計劃。②產學研合作教學。產學研合作教學是實施“卓越計劃”改革的核心和重點。我們創建了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將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教學資源,將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應用于實際教學中。在實際系統中對學生開展教學,讓學生直接面對實物,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幫助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建立了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基地,安排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進行指導,提供必要的場地設備等物質保障。同時學校設有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為立項的科研訓練計劃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本專業學生在參加的各類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表明了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取得了實效。③實行雙導師制。為了保證高質量完成我院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制定,保證其能夠順利實施,成立了本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由企業專家、自動化學院院長、教務辦主任、試點專業資深教授組成,負責制定培養方案,指導課程建設,推動與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結合。“學校導師+企業導師”的雙導師指導模式,充分發揮了校內外導師各自的優勢,共同對學生進行指導,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科技開發及組織管理能力。

四、結束語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推行,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深化對卓越工程師教育的認識。同時,要進一步對卓越工程師的內涵進行挖掘和拓展。第一層次的內涵是知識;第二層次的內涵是技能;第三層次的內涵是品質。我們在強調卓越工程師的知識內涵和技能內涵的同時,加大對品質內涵關注和投入,完善對卓越工程師的理解。通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使測控技術專業對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測控技術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EB/OL].

http://www.gov.cn,2010-06-23.

[2]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3]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30-32.

[4]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進展交流會會議資料[C].北京,2010-12.

上一篇:酒店管理系統論文下一篇:碩士論文答辯技巧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