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命科學的核心概念范文

2023-09-22

生命科學的核心概念范文第1篇

【摘 要】初中生物學科的核心概念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基礎性環節,受到了教師的高度重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主張從核心概念自身的特性出發,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認識、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關鍵詞】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方法

核心概念是整個初中生物學的中心知識,它們構成了初中生物學體系的支架,串聯起所有的知識形成一個豐富的系統。因此,教師要重視初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學,幫助學生根據核心概念對知識進行體系性地學習和條理性地梳理。

一、明確核心概念的內涵

在初中生物學的知識中,存在著幾十條核心概念。例如:蒸騰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生態循環系統、細胞結構等等。這些核心概念經常散落在各個知識點中,有時還會交織在一起。學生在書本上看到的知識點可能是幾個核心概念的綜合,例如:七年級生物的一章中講解“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這里既涉及到了遺傳的概念,又以細胞結構的知識作為背景。

鑒于核心概念的分散性和關聯性,學生很難從細小又復雜的知識點中分辨出核心概念。這就需要老師發揮一下引導作用,老師可以用以下知識點舉例說明一下核心概念的特征:

講到細胞結構的時候,動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線粒體等結構。這一概念就是我們所講的核心概念。首先它是通過顯微鏡觀察大量的動物、植物的細胞,然后生物學家們進行分析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的認知。也就是說,生物學上的核心概念不是現象,不是事實,它必須是一個歸納推理得出來的結論。

其次,我們在學習遺傳的時候,講到細胞核是遺傳的信息庫;在講動物的呼吸作用的時候,講到細胞如何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還講過細胞的分裂等等。這些知識的學習都需要我們事先掌握細胞的結構。如果我們不知道細胞具有細胞核這一結構,我們怎么知道遺傳的信息庫在哪里呢?

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核心概念,明白核心概念作為生物學的基礎,在不同的知識點中都具備普遍的應用性。從而認識到核心概念在生物學學習中的重要性,掌握了核心概念,不僅有利于學好不同的知識點,還有利于高中乃至未來的生物學學習。

二、注重核心概念的講解

由于生物學概念上專有學術名詞多,又是對事實的抽象總結,所以很多概念在理解和記憶上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利用多種辦法進行核心概念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核心概念。例如:

“人的呼吸系統”這一概念的學習,在核心概念中學生需要掌握人的呼吸系統的構成,以及它的作用。筆者的很多學生經常把人體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知識點相互混淆,在糾正學生錯誤的過程中筆者也總結了一些經驗。筆者建議,先帶領學生認識一些人體內部的器官。

教師除了可以帶一些模型到教室給學生觀看外,還可以采用一個人體內部透視的示例圖或者視頻讓學生認識口腔、食道、胃、呼吸道、肺、心臟等人體的構成器官。

等學生對人體內部有一個大概的印象之后,教師可以繼續利用視頻演示人體吸入氧氣后,哪些器官發揮了作用,隨后人體產生了哪些反應。這樣一來,抽象的知識就化為了直觀的圖像,學生就能夠清晰地區分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不同系統的構成和功能。對核心概念的掌握也比較徹底。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例如:“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和無機鹽”這一知識點的講解中,課堂上教師會讓學生做一些觀察實驗來了解植物吸水和吸收無機鹽的過程。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給家里的植物澆水,植物才能茂盛地生長。如果很長時間忘記澆水,許多植物會枯死。而農民伯伯需要為農作物施肥,不少肥料袋子上會寫明“氮肥”、“磷肥”等等。這些生活現象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植物的生長和水以及無機鹽的關系。

三、經常進行核心概念的回顧

核心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它在生物學的教學中發揮的串聯和聚合作用。也就是說,根據核心概念在不同知識點中的應用性,可以利用核心概念將不同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進行掌握。因此,教師要格外注意對核心概念進行經常性地回顧,幫助學生打牢核心概念的知識基礎。例如:

在學習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時,教師可以在講課時這樣引入對核心概念的復習:

教師:有哪位同學告訴我,在學習這一課的內容時想到了哪些我們學過的知識?

學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師:很好。那有沒有同學能告訴我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大概內容?

學生:植物利用太陽能把二氧化碳和水結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

教師:那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在哪里呢?

學生:葉綠體。

教師:大家都回答得十分正確,對我們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

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回顧,實際上學生既溫習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又回憶了細胞結構的知識點,一下子復習了兩個核心概念。也就是說,對核心概念的回顧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時間,關鍵的是在日常的課堂講解中滲透進去。使學生看到相關的知識就能夠迅速地反映出它涉及到了哪些核心概念知識,然后自己去主動回憶復習。這樣一來,學生對核心概念的掌握更加牢固,對生物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和體系性也就把握得更加透徹。

核心概念的教學關系到學生生物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一教學工作。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核心概念意識,掌握核心概念,為進一步的生物學習和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青青.重要概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價值[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第2期

[2]姚素杰.初中生物課的概念教學[J].學周刊,2013年第30期

[3]趙爽.概念圖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2009年第10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竹山中學)

生命科學的核心概念范文第2篇

摘要:掌握學科核心概念并運用其進行判斷、推理和實踐,是中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基石,也是培養和提升思維能力的前提?;诖?,根據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為主線設計“概念教學”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關注概念形成的三個階段中學生思維的特點,提出各階段助于學生概念學習的教學策略,促進教師實現為思維而教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思維活動 概念教學 生物學

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凝練出了生物學大概念,并指出教學內容需要圍繞大概念展開的課程理念。所以,“概念教學”也應該由傳統地向學生傳授零散的、不連續的事實性知識片段轉向所學的內容都指向生物學核心概念,圍繞核心概念展開的“概念教學”有利于學生構建科學概念體系和深入學習核心概念。概念是思維的產物,是人們在頭腦中對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質屬性形成的映像;又是思維的工具,是進行判斷和推理的基礎。因此,“概念教學”的本質也是思維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一般概念自主建構核心概念,不僅可以達到形成相應生命觀念的目的,而且使概念成為學生解決問題時思維利用的工具。在教學中,教師要著眼于發展學生思維,圍繞核心概念設計并進行教學。

一、課前準備:構建概念體系,規劃思維活動

核心概念是在掌握學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理論等基礎上構建起來的,并支撐著生命觀念的形成[ 1 ]。所以,在教學中,核心概念的構建不能一蹴而就。一節課中,可以學習不超過兩個重要概念,為接下來核心概念的學習做鋪墊。然后,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系統化思維能力并結合各種思維活動將所學到的一般概念進行歸納、概括、總結,形成核心概念。因此,在設計一學生思維活動為主線構建核心概念的教學時,教師應先構建核心概念體系[ 2 ]。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厘清一般概念與核心概念的關系,并且對學生形成生命觀念極為重要。

例如,“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一節中,學會通過實驗觀察了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的現象(屬于事實性知識)之后,形成了對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這一一般概念的認識,這一概念是為了說明“質膜具有選擇透過性”,便于理解“物質一被動運輸或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出細胞,維持細胞的代謝活動”這一重要概念,進而幫助學生理解“細胞的生存離不開能量和營養物質”這一學科核心概念,并幫助學生形成“生命是物質的”觀念[ 3 ]。因此,教師要具有關注核心概念進行“概念教學”的學科視野,為學生理解核心概念、形成生命觀念創造條件。

二、概念形成:感知、激疑、解疑,思維圍繞核心概念展開

1.出示直觀材料,為思維提供“觸角”

教育心理學中,加涅將概念分為具體概念和定義性概念。具體概念指由事物的一般特征構成,人們可以感知到的概念,如紅色、大小等。而定義性概念是指不能通過感官概念的例證而建構,只能借助下定義獲得的概念,例如能量、ATP、消化等。加涅只是從智慧技能學習層次的角度對概念進行劃分,相比于具體概念,定義性概念屬于較高的認知層次,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4 ]。許多概念的形成需要先借助對概念的例證的觀察,然后再通過下定義抽象出反映屬性的定義性概念,是兩次抽象的過程。生物學中許多概念的學習都是基于直觀例證材料,從中抽象出來的。例如,學習眼球的結構一節時,教師拿出眼球的模型。學生邊觀察眼球的結構特點邊分析其各部分結構承擔的功能,依據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完成對眼球的學習。生物學中同樣有一些無法出示直觀實例的定義性概念,如基因的遺傳定律。在教學中,可以使用概念模型,例如,通過有無耳垂這一實例構建概念模型,清晰地解釋性狀的遺傳規律,幫助學生更簡單、快捷、直觀地理解性狀遺傳規律的內涵和外延。由此可以提升學生在具體情境下利用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2.設置問題驅動,為思維插上“翅膀”

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對概念形成初步的認知。但由于學生的自主完成抽象再抽象的過程是十分困難的,這就需要由教師引領學生進行構建概念的思維活動。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設置是要有指向的,應該圍繞著學科核心概念進行創設,循序漸進地設計問題串,讓學生的思維向登山一樣逐級遞增。這時,圍繞著核心概念展開的一個個問題就好像是在日常生活和科學概念之間搭起了一架橋梁。例如,初中學生在觀察了解了植物器官的組成之后,提問:“器官各部分形態、功能特點”;高中階段在觀察了糖拌西紅柿的狀態之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植物細胞能夠發生質壁分離? 細胞壁和細胞膜什么樣的特點支持這一現象的產生?”這樣的提問內容簡單、高效的為學生的思維指明方向。

3.進行實驗探究,為思維帶來“源泉”

基于問題設計探究實踐活動,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歸納總結,構建概念。例如,在學習“物質的跨膜運輸——水”一節時,教師首先需要關注本節知識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基于這一概念進行的教學設計會更具有針對性。接下來可以設計實驗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學生從中進行觀察、猜想、體驗、概括、歸納、分析等思維活動完成知識的構建。通過探究實驗獲得的對植物吸水與失水的基本理解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為更好地理解動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無機鹽的跨膜運輸提供思維的著力點。所以說探究活動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基本理解。

4.聯系生活實際,為思維搭起“橋梁”

生物學的定義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所以說科學的概念、原理是蘊含在學生日??梢越佑|到的生物學現象之中。與其他學科不同,學生在學校外也可以不斷的接觸到與生物學有關的知識。例如花、種子、葉片的結構這些初中生物學的知識,學生在老師講授之前就具有初步的認識;還有生活中有的學生制作過姜撞奶,這就與高中生物學中蛋白質的性質相關的內容息息相關。這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留有印象,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利用學生頭腦中的已有信息聯系課堂中的學習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生在生活中接觸事物的廣泛性,并且他們并不具有甄別事物真假的能力,所以其腦中是否存在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就具有不確定性,這也就是教學中常存在的迷思概念。因此,教師在聯系實際的同時要注意區分學生對概念已經存在的認識是否正確,要及時糾正迷思概念,否則這些錯誤的概念會對學生日后形成科學概念起到反作用。

結合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到的“同化”和“順應”的觀念,教師首先通過談話、提問、經驗總結等方式獲得學生腦海中的前科學概念,辨別概念的正誤,然后分別進行“同化”與“順應”。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將學生頭腦對概念存在的理解與科學概念相聯系進行教學,是學生主動吸收知識、發展科學思維的“橋梁”。

三、概念鞏固、深化:聚焦概念的遷移應用

1.核心概念內化形成品行

學生在學習生物學概念之后,應該得到觀念上的更新和行為上的改變。例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一課后,應將知識轉化為行動,提升個人素質,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不亂扔垃圾、保護環境。在生物教學中持之以恒地使用科學的概念正確的指引學會森的歌行為,也是應該貫徹的。

因此,生物學教學的目的不單單在于知識的灌輸,教師要認識到“知識的教化作用”,并上升高度到“教育”。

2.課后作業幫助構建核心概念

首先,可以組織學生繪制概念圖,概念圖策略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系統的把握重要概念,作為教師備課的主要工具的同時,也可以作為學生構建概念體系的把手。學生在完成對相關概念的學習之后,基于自己對該概念的理解在頭腦中進行歸納、概括、總結形成概念圖,是學生仔細思考概念之間的聯系、排序之后自主建構的。在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的同時也可以檢驗學生是否正確的掌握了核心概念;其次,學習相關概念之后,布置概念的比較分析作業,例如在上完生物分類的相關知識之后,讓學生對比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異同,學生在進行比較分析生物與非生物的異同,進行對比記憶,有利于核心概念的構建,還可以為高中學習更深層的知識打下基礎;最后,教師可以布置動手實踐作業,提供實踐和分享討論的機會,例如上完“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一課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物理模型。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解決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轉化為繼續學習的動力源泉。

四、結語

首先,教師在教學時要時刻關注重要概念,它既是生物學教學的著手點,也是學生通過中學時期的學習需要完成的目標。教師要利用核心概念引領課堂,圍繞其進行教學設計。其次,在進行概念教學時要多種教學策略相結合。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講授式教學方法為主,認為設計各種活動進行教學無法提高教學效率。這種觀點是大錯特錯的,最新版的《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生物學的核心素養涉及到教學應該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而不是一味地關注分數?;诖?,在教學中應該涉及多種教學活動相結合,針對不同的知識點設計最有利于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教學活動。最后,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只有教師意識到了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性,學生進行更有效的學習才是有可能的。所以,教師要認真學習《課標》中對教師教學實施提出的建議,并且在此基礎上加深理解,完成更有利于自生和學生共同發展的教育教學。

【參 考 文 獻】

[1]周丐曉,劉恩山.系統化思維在科學概念體系構建中的價值和作用[J].生物學通報.2018,53(1):21—23.

[2]平亞茹.以學生思維活動為主線構建生物學核心概念[J].生物學通報 2018,53(9):45-46.

[3]謝虎成,劉恩山.回歸概念教學的基本問題[J].生物學通報.2016,51(8):13—15.

[4]趙占良.概念教學芻議(一)—對概念及其屬性的認識[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5,(1):40—42.

(責任編輯:姜秀靚)

生命科學的核心概念范文第3篇

一、結合生活內容進行物理核心概念學習

物理核心概念是對客觀事物的抽象化描述, 主要表達的是事物的共同屬性以及所具備的本質特征, 并進行高度總結。物理知識與生活內密切相關, 作為高中學生, 由于生活經驗不足, 人生經歷有限, 加之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夠成熟, 就難以正確地理解抽象事物。所以, 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中, 要按照教師的引導進行學習, 注重結合生活內容, 并積極地與教師之間進行溝通交流, 以對物理力學的核心概念形成感性的認識。

比如, 《速度與加速度》的學習中, 就要對速度的概念和加速度的概念正確理解。在學習中, 可以觀看教師制作的微視頻, 還可以在網絡上搜索車輛快速行駛的視頻, 以對速度和加速度持有感性的認識。將自己所搜索的資料與教師的微視頻相結合學習, 就可以認識到速度是對物理移動的快慢的表達, 車輛跑得快, 就是速度大, 車輛跑得慢, 就是速度小。加速度就是變化的速度, 即速度變化得慢, 就是加速度小, 速度變化得快, 就是加速度大。當對速度和加速度有概念層面的認識之后, 就要對相關的單位進行學習, 學習計算公式。

二、對物理試驗要認真對待

物理知識的學習中, 試驗是重要的學習途徑, 也是對核心概念加以驗證的重要手段。力學核心概念就是通過試驗獲得的, 因此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概念的形成過程, 以對概念正確理解。通過物理試驗, 還可以認識到物理學對物理概念探索的過程, 有助于深化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在力學試驗中, 就可以將抽象的概念描述落實到試驗操作中, 自主驗證概念的正確性, 就可以對核心概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同時, 還可以對概念形成的思維深入理解, 物理力學知識的學習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比如, 對電磁學的學習中, 就需要對相關的概念深入理解。在物理模擬實驗中, 我們可以一邊操作, 一邊思考安培的研究過程, 對電流所產生的磁效應進行研究。在具體的操作中, 要將磁效應找到, 就可以沿著通電導線尋找, 但是按照這種方法并無法發現磁效應。面對這樣的問題, 學生就要向物理教師請教, 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問題講述奧斯特是如何發現磁效應的。此時, 學生可以觀察教師的操作, 即將磁針與導線平行的位置放置, 此時, 學生就可以觀察到磁針出現反應了。

為了對磁效應充分理解, 可以上網查閱一些與磁效應相關的生活內容, 就可以知道, 磁效應是無處不在的。如果沒有磁效應, 我們的生活就會出現很多不便利。比如, 移動電話、計算機和電話都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備品, 航天飛機、火車等等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用具, 這些都離不開電磁體的應用。結合物理試驗, 將生活中的相關內容融入其中, 就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識與我們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由此深化了對力學核心概念的認識。

三、對知識的形成過程予以有效控制

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中, 不僅要接受概念實施, 還要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力學知識中, 核心概念是重要的內容, 是學好力學知識的基礎。通過物理概念的形成、發展、完善以及具體的應用進行了解, 就是對相關知識的認識過程。在對物理力學核心概念的學習中, 通過對知識的形成過程予以有效控制, 就可以將原有知識結構導入其中, 實現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銜接。

比如, 學習電磁感應定律的時候, 要結合電磁感應現象, 還要引入安培定律, 通過對概念之間的異同進行對比, 使得原有的知識得到鞏固, 對新的知識深入理解。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 高中物理學習中, 力學核心概念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但是, 在學習的過程中, 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導致力學知識的學習中, 由于概念沒有準確定位, 使得知識的把握不夠準確, 在物理解題中就會影響解題效率。作為高中學生, 在對力學知識的學習中, 就要認識到力學核心概念關乎到物理實驗的順利展開, 也是認識物理知識形成的關鍵。在學習中, 要積極與教師交流, 以更好地對核心概念正確理解、準確運用。

摘要:物理知識中, 力學是重要的內容。注重力學核心概念的學習是學好力學的關鍵。對于高中學生而言, 要學好物理力學, 由于沒有對核心概念準確掌握, 就無法正確地理解力學知識, 也很難在物理解題中合理應用。所以, 物理學習中要對力學核心概念解析予以高度重視。本論文針對物理學習中力學核心概念解析展開研究。

關鍵詞:物理學習,力學,核心概念,解析

參考文獻

[1] 陸曉艷.基于新課程理念的物理概念教學的策略研究與實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3.

[2] 鄭曼瑤, 張軍朋.“學習進階”的研究及其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通報, 2014 (12) :2—6.

生命科學的核心概念范文第4篇

1 概念圖概述

自從概念圖及其相關理論提出之后, 概念圖就成為盛行于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的一種教學形式, 人們對概念圖不斷地進行深入的研究, 本節主要介紹了概念圖的發展歷程, 并對其作為科學教學的理論依據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1.1 概念圖的發展歷程

概念圖是由英文concept map翻譯過來, 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康奈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的諾瓦克 (Joseph D.Novak) 教授通過研究兒童對科學知識理解的案例時提出的。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北美行為主義盛行, 奧蘇貝爾提出的有關“影響課堂教學中意義接受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的認識接受”的理論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于是在這種社會需求背景下, 諾瓦克教授根據實際情況開發了一種新的教學工具——概念圖。很快人們發現, 該工具同樣可以用于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由此導致了相關人員對概念圖更深入的研究[4]。

1.2 概念圖應用于科學教學的理論依據

在知識的系統中, 概念是構成和聯結知識的“節點”。概念圖作為一種元認知工具, 超越了有關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分類, 努力將傳統教學所導致的機械學習轉變為有意義的學習建構[2]。概念圖的使用能夠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 而且作為一種學習策略, 概念圖能促進學生的意義學習,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 同時可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和合作[1]。概念圖對知識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提高知識檢索效率與促進新舊知識整合上。且在促進教師反思、輔助教學設計上, 概念圖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其概念圖的教學過程如圖1所示。

2 概念圖在科學教學中的教學策略

概念圖便于學習者對整個知識架構的掌握, 有利于直覺思維的形成, 促進知識的遷移。同時, 還可以通過概念圖直觀快速地把握一個概念體系, 甚至是一個學科體系, 有利于科學教學策略的實施。

2.1 概念圖是一可視化的思維工具

概念圖擔負起認知的作用, 能夠提供可視化結構。它能夠創建一種信息與知識相聯系的認知模式。當使用作為可視化思維工具的概念圖時, 人們都將經歷對概念想法進行可視化構建的智力行為挑戰[2]。通過可視化組織, 概念圖可以形成知識和概念網絡促進思維的發展, 將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思維過程以一種直觀和形象的結構圖示表現出來, 促進人們對于知識結構和實際問題的理解, 便于使用者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補充。

2.2 概念圖有助于科學教學的設計

概念圖能促進新舊知識的整合和知識的結構化, 幫助學習者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 便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并在各知識點之間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系, 然后用具體的知識或事實充實相應的概念[4]。學生掌握了整體的知識框架后, 更容易領會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 理解知識的效果顯然較以往機械式的記憶要好得多。而且概念圖的設計能更清晰地掌握這節課或這個主題的主要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便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點和知識層次的有效把握, 不至于知識記憶的零亂和遺失。

2.3 概念圖可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把概念圖應用于教學, 幫助學生用概念圖貫通整個課程內容, 有利于學生把握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 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 增強主體意識;創設自主、體驗的學習環境, 使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投入學習[4]。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有助于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品質, 發展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并激發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講完有關碳的循環之后, 面對復雜的循環關系, 老師可給學生提供一個碳循環的概念圖, 引導學生將氧循環、氮循環的知識整理成概念圖, 進一步鞏固學習。

2.4 概念圖是課程教學評價的工具

評價是一種過程, 也就是說評價是在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進行的, 它不能孤立于事物的發展過程了存在。概念圖應用于教學的評價也體現這種過程觀, 下面從教學評價的形式和方法來說明概念圖應用于教學的評價系統?;诟拍顖D的教學評價的評價方法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出發, 依據概念圖構圖活動的構圖任務形式的不同和概念圖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評價手段[3]??偠灾? 不管采取什么樣的評價手段, 都要根據教學目標的整體來設計, 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

概念圖能幫助學習者對新舊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 構建網絡知識結構, 使學習者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并逐步形成認知和元認知策略, 能幫助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把握比以往清晰、準確, 并將各個知識點有效地、系統地存儲于學生的頭腦中, 完善學生的認識結構, 但真正要求教師和學生必須掌握概念圖技能的還不多, 對概念圖的認識、研究和應用還任重道遠。

摘要:概念圖是一種能形象表達命題網絡中一系列概念含義及其關系的圖解。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 概念圖具有強大的教學功能。本文在介紹概念圖的基本知識上, 針對概念圖在科學教學中的教學策略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概念圖,科學教學,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 胡衛平.科學教育的科研趨勢與展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 2007, 25 (4) :44~51.

[2] 姜順忠.中學物理教學中概念圖應用的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08.

[3] 王麗霞.支持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概念圖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01.

生命科學的核心概念范文第5篇

1 可持續性科學的發展歷史

20世紀60年代以前, 長期流行于世界的口號是“向大自然宣戰”、“征服大自然”——人們僅僅是想征服與控制大自然, 卻從未考慮過保護自然并與之和諧共處。直到Rachel Carson看到了DDT殺蟲劑對鳥類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于1962年以此出版科普書《寂靜的春天》, 才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都澎o的春天》在美國的問世, 促使環境保護問題提到了各國政府面前, 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紛紛成立, 從而促成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 各國簽署“人類環境宣言”。首次把“行動、環境、我們和我們的后代”放在一起考慮發展問題, 人類從此開始了環境保護事業。

1983年,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WCED) 成立。直到1987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會議上, 出版《Our Common Future》, 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模式, 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同時又不損害其子孫后代滿足他們將來需求的發展”[3]。1992年, 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等文件[4], 把“可持續發展”從全球性的理論共識變成了全球性的實際行動。

由于可持續發展涉及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科技、政治等諸多領域, 什么是可持續發展, 不同學科給出的界定也不盡相同。不同的領域都有它們各自不同的理論, 這些理論在它們各自的領域都是正確的但如果將它們統一到可持續發展這一領域卻可能只是部分正確??沙掷m發展的理論基礎是要求它能夠辨別自然、經濟和社會等各要素之間的協調共存與和諧發展, 是源于實踐并又能指導具體實踐的。

由23名世界著名可持續發展研究者于2001年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Sustainability Science》, 整合與提升了現有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成果, 正式提出了可持續性科學 (Sustainability Science) 的概念, 使可持續發展從思想走向科學, 最終形成協調和創新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2 可持續性科學的概念與核心問題

可持續性科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 又可稱之為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和技術, 在近十年來極富活力。它需要綜合不同學科來共同探討一個主題:致力于研究不斷變化著的自然與社會間的相互作用??沙掷m性科學探索和解決這種相互作用的復雜性認識到僅理解自然與社會系統的單個組成部分是無法充分理解這些系統本身的??沙掷m性科學也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和諧狀態, 而是一種過程, 這一過程使得資源的利用、投資的方向、技術的發展以及體制的變化與現在和將來的需求達成一致。

可持續性科學主要關注的是社會、環境與經濟的問題, 即人與自然資源及經濟利益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沙掷m性科學將整合這些問題, 從理論上提出依據, 在實踐中找到指導方法, 促進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性科學認定“世界目前的發展道路是不可持續的”。為尋求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 可持續性科學的倡導者們在當時就提出了七個核心問題: (1) 自然與社會動態的相互作用——包括時滯和慣性——如何才能更好的納入到現有的地球系統、人類發展和可持續性的綜合模型與概念型框架中? (2) 包括消費和人口的環境與發展的長期趨勢是如何影響自然與社會的相互作用的? (3) 在特定地區、特定生態系統類型及人類的生存模式下, 是什么決定了自然-社會系統的脆弱性和恢復力? (4) 能夠確定指示自然-社會系統嚴重退化, 使風險顯著增加的、具有科學意義的“極限”或“邊界”嗎? (5) 什么樣的系統激勵結構——包括市場、規則、標準和科學信息——能夠最有效的促進社會的內在力量, 從而使自然-社會間的相互作用走向更可持續發展的軌跡? (6) 對當前關于環境和社會狀況的監測與報告系統應該進行怎樣的集成和拓展, 使其為實現向可持續性轉變提供指導? (7) 現在的研究計劃、監測、評價和決策支持等相對獨立的活動如何能被更好地集成到適應性管理和社會認知系統當中去[2]。

3 結語

可持續性科學通過整合社會科學以及一些基礎科學的理論知識,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提供決策, 這些知識必須通過學者和實踐者的合作來產生??沙掷m性科學同時包含了一切時間尺度, 過去、現在以及將來, 過去發生的我們已經看到, 并在努力適應與改造, 而現在的境況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可能就會消失不見。世界一直在不斷的變化, 我們所關心的是, 將來它會變成什么樣?或者說我們希望它變成什么樣?可持續性科學這一新的科學體系的出現旨在理解自然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它需要有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創新的體制, 如果能夠加強其解釋能力, 可持續發展將有更大的拓展空間。

摘要:面對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和資源迅速枯竭的窘境, 可持續性科學已經成為人類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并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沙掷m性科學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背景提出的, 旨在解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和實踐基礎。本文首先闡述了可持續性科學的發展背景及歷史, 其次概述了可持續性科學關注的七個核心問題, 以期能夠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系統的理論依據, 促進新的解決辦法的發現。

關鍵詞:可持續性科學,可持續發展,核心問題

參考文獻

[1] Lele, 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acritical review[J].World development, 1991, 19 (6) :607~621.

[2] Kates, R.W.et al.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Sustainability science[J].Science, 2001.292 (5517) :641~642.

[3] Brundtland, G.H, M.Khalid.Our com-mon future, 1987.

生命科學的核心概念范文第6篇

摘要:新時期推動我國走科學發展道路的各種因素總和構成了科學發展的動力體系。概言之,科學發展的動力體系主要包括:當前主要社會矛盾、黨的執政責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促動以及改革開放所形成的內外動力的統一。

關鍵詞:科學發展;動力體系;驅動力

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科學發展,必須對促進我國走科學發展道路的動力體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把握。發展的動力體系就是指對經濟社會發展起驅動作用的各因素總和??茖W發展的動力體系,即對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起驅動作用的各種因素總和,主要是指驅動力,此外還涉及驅動力的運行背景和機制。本文將以科學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為重點,概析一下新時期促進我國科學發展的動力體系。

一、謀求解決我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是科學發展的根本驅動力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特征的各領域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導致不少亟待解決問題和矛盾,這就促使了科學發展理念的產生??茖W發展觀就是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提出的。解決這些問題矛盾的努力成我們黨領導科學發展的根本驅動力。這種驅動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謀求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全面發展是促進科學發展的強大利益驅動力。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科學發展的主動力。社會利益驅動力的核心是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只有生產力的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們的需求和保障各種利益的實現。近年來,為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我們黨牢牢抓住發展這個主題,用科學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這是科學發展的主動力。

2.科技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源動力[1]??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尤其是當代最新科技的發展為我國科學發展帶來了不竭的動力源泉??萍嫉倪M步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從目前來說,重視新型技術社會形態下的生產力進步和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的基本前提??梢哉f,科技的發展進步,是我國科學發展的根本基礎和動力之源。此外,科學發展的本身就體現了科學理念,脫離實體科技的進步單純的強調科學發展是難以想象的。

3.改革與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加速器。在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領域,制度創新、體制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理論創新和文化創新,都是引領和推動整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創新性的改革也就成為加速科學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改革和創新一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特征,可以說因為改革和創新促進了中國的迅猛發展。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探索和積極實踐,大膽解放思想,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進行改革和創新。

4.統籌與協同發展是科學發展的整合制衡力。在對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歷史發展動力的最終作用方式呈現整體的合力方式[2]??茖W發展觀要求實現我國社會發展的“五個統籌”,就體現了這一思想,它要求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推進,全面發展,以形成科學發展的整合力量??茖W發展是一個更高水平的發展模式,不僅有經濟發展,而且要求政治、文化、社會整體推進,全面發展,更需要統籌整合和協同制衡。全局統籌和協同驅動為科學發展提供了整合力和制衡力。

二、黨的執政責任是科學發展的政治驅動力

當前,黨執政責任主要有理論創新的責任、推動經濟和社會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責任、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責任。這三個方面的執政責任的核心是推動發展,進一步講就是推動科學發展。

1.推動科學發展是黨必須承擔的執政責任和使命。在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我們黨不斷總結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不斷強化對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良性運行的責任意識,終于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確立為我們黨的執政新理念??茖W發展觀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在新時期已經將推動科學發展作為了自己的執政責任和歷史使命。

2.科學發展是黨鞏固執政基礎的需要。我們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離不開強大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思想文化基礎、群眾基礎。在經濟基礎上,發展先進的生產力、建設適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物質文明,使國家富強起來,必須依靠科學發展之路來實現;在政治基礎上,以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由此形成的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是我們黨執政的根本保障;在文化基礎上,發展先進文化,堅持科學發展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綱領作用、精神方面的塑造作用和引導作用;在群眾基礎上,要認識到“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價值屬性,科學發展的進程就是黨不斷鞏固群眾基礎、增強執政合法性的進程。

3.科學發展觀所塑造的政治價值促進了黨的執政系統對科學發展的責任意識??茖W發展觀的樹立,為我們黨執政確立了現代執政黨所必須擁有的政治價值觀,為我們黨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執政觀、綠色執政觀、統籌協同執政觀、責任執政觀,體現了我黨執政為民與執政興國的政治理念[3]??茖W發展觀的形成是執政主體政治責任感的體現,具有新時期執政主體的政治價值觀。我們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必須牢牢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將領導和推動科學發展轉化為自覺行為。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科學發展的精神驅動力

黨領導和推動科學發展的精神動力來自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之魂,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先進文化的高度凝結,其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

1.馬克思主義是推動科學發展的根本精神支撐和動力源泉。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勝利的根本精神動力。在當代中國,要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是指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動科學發展的精神動力和價值源泉。

2.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凝聚人心、導引方向的強大精神動力。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團結全體社會成員的精神紐帶,又是推動和鼓舞人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過去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和成就靠的就是偉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當前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也要靠理想和信念。在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理想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空前的精神動員作用,是推進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3.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維系全國人民為實現科學發展而共同努力的精神紐帶。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實現科學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需要這種精神力量來推動和激勵,以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奮斗。

4.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推進科學發展的時代動力。時代精神也是一個民族進步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與世界已經融為一體,改革和創新引領時代進步和發展,是時代的最強音。中國的發展同樣需要改革和創新,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于創新的精神。緊跟時代、銳意改革、勇于創新是我國推動科學發展的又一強大精神動力,這種動力根植于我們民族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對過去落伍于時代而挨打所進行的深刻反思。

5.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道德為科學發展提供道德支撐和保障。社會主義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精神為本質特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實現科學發展,離不開社會主義道德的支撐和保障。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本質的集中體現,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和建設的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引領社會風氣的一面旗幟,它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為實現科學發展構建了一個健康、積極、和諧的社會環境。

四、科學發展內外動力統一于改革開放

當代中國的科學發展動力是內外動力共同的作用。當代中國走向科學發展,內生動力是根本,最大的特征是改革;外生動力也極為重要和必須,借助于外生動力唯一的途徑是開放。推進科學發展必須內外兩個動力借用好、協調好。實現這一狀態的途徑就是改革開放。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并且強調指出,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高度評價了改革開放對當代中國的重大意義。

科學發展的實施離不開環境的開放性。我們應當把科學發展的動力放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在更廣闊的時空視野,多視角、全方位看待科學發展的動力體系,從而在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上形成對發展動態性和復雜性的戰略意識,充分利用好當今世界的發展資源、發展環境和發展規則。改革和開放將中國走向科學發展的內外動力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同時也證明了科學發展的動力體系具有內生動力與開放動力的統一性。

參考文獻:

[1]趙科天.論社會主要矛盾運動形態與科學發展動力機制[J].理論導刊,2006,(3):43-4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3]方世南.從科學發展的政治價值看科學發展觀的政治意蘊[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8,(4):41-44.(責任編輯/李璐瑤)

上一篇:抽象行政行為范文下一篇:科室培訓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