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

2023-05-29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第1篇

[單元]第二單元

[年級]高一年級上冊

[單元課時數]6課時

[單元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本單元鑒賞中國現當代散文和外國散文,知識要點是在整體把握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學習文章中運用的寫作手法,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德育目標:

體味作者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對獨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戀之情喚起學生對積極而堅實、樂觀而執著的人生追求。

教學方法和措施:

1、朗讀教學法。聲情并茂的朗讀,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2、討論法、點撥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師生互動,溝通認識和看法,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3、比較鑒賞法。將幾篇散文的表現手法進行比較,從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點。 所需材料及資源

1、多媒體課件

2、課文賞析

3、朗讀示范磁帶

4、美文薦讀《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鄉的月色》(莊園)、《江南古鎮》(楊國民)、《冬天的山》(代青)、《輪椅間的心靈對話》(張海迪)、《徹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擁有的寧靜》(蔣子丹)、《故鄉的胡同》(史鐵生)、《愛從未離開你》(史丹利.D.慕爾森)、《落葉》(日本)(島崎藤村) [教學過程]

《荷塘月色》 第1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美點尋蹤,賞析課文的美,背誦課文

4、

5、6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曾經品讀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親那臃腫而蹣跚的背影所承載的悲涼、惆悵與沉重似乎還積淀在我們的心頭。今天,我們將再次走進朱自清先生心靈的荷塘,叩響心扉,解讀那淡雅朦朧的心月,心荷。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多媒體顯示“荷塘月色”優美畫面,學生感受畫面的美。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入境,欣賞美景,體味感情。

3、放錄音,學生復聽一次,糾正朗讀中的錯誤。(投影顯示,給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三、美點尋蹤,體味課文的美。

1、欣賞文章的“畫面美”。無論是荷塘的月色,還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畫面立體感強,并且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濃淡相宜,疏密有致。不僅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有著濃濃的詩意。

2、品味文章“語言美”。 (1)勾畫精美傳神的詞句。

(2)揣摩體味分析運用修辭的妙處。 (3)品味文章中的疊詞。

(4)品析文章中一些精當的動詞。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欣賞文章的畫面美、語言美。

五、學生隨朗讀帶再次進入文章情景,感受畫面美、語言美。

六、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

4、

5、6段。

《荷塘月色》 第2課時

教學要點:繼續賞析文章的情調美,討論文中的“我”是什么樣的人物;自由質疑,學生共同研究解決或師生一起商討。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個體抽查、集體背誦。

二、賞析文章的情調美,感受這種情感的獨特性和時代性

1、體察文中景物描寫的感情色彩,分析景物描寫中寄予的思想感情,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生成板書,內容如下:

2、揣摩關鍵詞句,深切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這種情感的社會性、時代性。教師提供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媒體顯示作者的背景資料)

3、教師總結:作者融情于景,寄景抒情。作者一路寫景,也一路抒情,隨著景象描寫的展開,構成了寧靜與不寧靜交替出現的感情層次,流貫在無邊的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觸甚重的默默情思。作者緣情寫景,以景襯情,不僅使作品具有畫面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三、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評價文中的“我”。

教師總結:散文的情既有作者的個性、人格的印記,又有社會生活、時代風云留下的痕跡,既有獨特性又有時代性,這種情感是通過精巧的構思、精致的寫景、精當的語言深婉迂曲地表現出來的。

四、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答疑解惑。

五、放錄音,再品全文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

1、寫一篇寫景的散文

2、美文薦讀:《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 《故鄉的月色》(莊園)。 板書設計:

《我的空中樓閣》

知識目標:

1、領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把握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2、 感受語言的優美旋律和深厚意味。

能力目標:體會清新優美生動的語言,提高學生散文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德育目標:體味作者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對獨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戀之情,喚起學生對積極而堅實、樂觀而執著的人生追求。

《我的空中樓閣》第1課時

教學要點: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和畫面美。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唐代劉禹錫《陋室銘》中的詞句,雖是一棟陋室,但在詩人眼里卻充滿了清幽雅靜的情趣。今天,我們再一起參觀一間山間小屋,去欣賞李樂薇筆下“陋室”的意境。

二、解題

李樂薇(1930----),江蘇省南京市人。早年曾 (略)

三、整體感知文章,把握文脈,選好欣賞點

四、品味文章生動明快、清新淡雅的語言、

五、賞析課文的畫面美(繪畫美) 六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循聲低和,再次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

七、布置作業

《我的空中樓閣》第2課時

教學要點:欣賞課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 學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組織學生討論本文與《陋室銘》在內容與藝術上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對個別段落的背誦情況

二、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通過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三、組織學生討論本文與《陋室銘》在內容與藝術上的異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藝術表現手法。

四、再讀課文,重視意境,構建學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五、課堂小結:

一篇優秀的散文,就是一個美的綜合體,我們主要鑒賞了本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調美。既感受到了形式的外在的美,更領略到了內在的意蘊的美。 臺灣作家李樂薇通過對自己生活中的小屋及其周圍環境的描寫,寄寓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積極而堅實,樂觀而執著的人生的追求。其實在滾滾紅塵中,在茫茫人海的都市里,人們又何嘗不想靠近可愛清純的大自然,走進這樣一個適于心靈散步的“空中樓閣”,因為那里人和自然達到了十分的和諧,人的生命個性達到了百倍的張揚。

六、布置作業:

1、學習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一個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松樹

綠草

大江

高山

太陽

板書設計:

《我 與 地 壇》(節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

2、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 能力目標:

1、學習、借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飽含感情、充滿哲理的寫作方法

2、體會作者截癱后十五年來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復雜難言的真切感受,從而進一步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德育目標:

1、體悟珍愛生命、珍愛健康、感悟親情、頑強求索的精神內涵。

2、體悟殘疾人的艱難,培養關愛殘疾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尋找線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復雜感情,由此去解讀文章的內涵。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播放悉尼殘奧會上我國運動員奪金時的鏡頭剪輯,約兩分鐘。

同學們,通過剛才的觀看,我國健兒那種頑強的拼搏精神,那種身殘志不殘毅力,是我們這些正常人都感到汗顏。人生難免會遇到種種挫折,但不論存在于什么樣的環境中,我們都應該向他們一樣去拼搏去追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就是一位殘疾人作家用十五年的時間參悟的生命價值---------《我 與 地 壇》。

二、感知內容,體悟感情

三、討論分析,思考內涵

四、整體駕馭,突破難點

五、感悟母愛,拓展延伸 教師播放MTV《白發親娘》,創設氛圍。要求學生聯系課文、歌詞,談談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對母愛的認識。

六、練習鞏固,發散思維

七、課堂小結: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稱寫的抒情散文,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給人以真實的感受。表現了作者殘疾后由自傷到輕生到尋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氣和力量。全文共分兩部分前半部分寫地壇荒蕪中的生機,使他萌生了生活的信心;后半部分寫偉大的母親給了他尋找生路的勇氣,作者用與苦難抗爭的生動事例,提高了大家對生命的認識。與疾病抗爭,追求新生,開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宣揚的主題,希望同學們能從中獲得教益。

八、布置作業

《花

眠》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創作概

2、理解本文所闡述的關于美與審美的問題 能力目標:

1、體味作者從自生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聯類引申的寫法。

2、體味作者格調高雅、韻味深長的語言風格,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努力培養自己的美感,善于感受和沉思,與自然的交流真正達到精神敞開的境界,做一個生命豐盈、高雅的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主旨。

2、鑒賞本文語言,深刻體會其內涵。 教學難點: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文中援引諸多例子的意圖。

2、把握以小見大的寫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引讀提高,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寫法,學生自主質疑,學生摘句交流,品味文章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詞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發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簡介:

老師分發打印好的文字資料,讓學生了解川端康成的簡單身世和主要作品、寫作特點等等。(略)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1、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2、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

四、引讀提高

媒體顯示要思考的問題,共同交流探討。把握文章的寫法。

五、摘句交流,共同學習研討精彩文句。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

1、本文與前三篇文章有和不同,比較并說出看法。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第2篇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局提出的盡職責、強服務、促發展的總體要求,有效提高質量技監部門服務科學發展、“四個確保”的水平,緊緊圍繞“優化市場環境,抗擊金融危機;密切關注民生,促進政風行風建設;服務xx,提升質量總體水平”等重點,宣傳質量技監法律法規,強化市民質量意識,促進質量整體水平持續提升,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質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為加快建設綠色青浦、和諧青浦盡心盡責。

二、活動主題

消費與發展

三、具體安排

⑴3月上旬,在沈巷社區舉行手機現場咨詢服務活動,邀請有關檢測專家赴現場接受咨詢;(牽頭部門:行政執法科、質量監督科)

⑵3月中下旬,召開名牌工作研討會;(牽頭部門:質量監督科、質量協會)

⑶4月上旬起,組織市民參觀市第二十機動車檢測站、上海市機動車檢測中心;(牽頭部門:質量監督科)

⑷3月,結合后處理工作,深入企業專題調研,幫助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牽頭部門:質量監督科)

⑸3月中旬,組織開展農資專項打假活動,嚴厲查處違法案件,重點檢查化肥、農用薄膜等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牽頭部門:行政執法科、標準化科)

⑹3月,對轄區內各建筑工地使用的熱軋帶肋鋼筋、鋁合金門窗、電線電纜、低壓電器等建材產品開展執法檢查;(牽頭部門:行政執法科)

⑺3月12—16日,在華新鎮集貿市場、社區開展電子秤反作弊宣傳活動;(牽頭部門:計量科)

⑻3月1—20日,對集貿市場、賣場超市、青浦區各醫院的計量器具、電子秤、醫院計量管理情況開展檢查;(牽頭部門:計量科)

⑼3月1—20日,啟動建設節能咨詢服務平臺,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情況開展檢查;(牽頭部門:計量科、質量協會)

⑽3月,在各公共場所、人員密集場所開展電梯安全使用知識宣傳及安全大檢查;(牽頭部門:特種設備監察科)

⑾3月15日,展播《特種設備安全警示片》;(牽頭部門:特種設備監察科)

⑿圍繞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以普及食品添加劑安全使用知識為重點,開展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宣傳咨詢活動;(牽頭部門:食品科、食品所)

⒀3月起,結合“百千萬”工程的要求,繼續開展外來進城務工青年綜合培訓以及組織市民巡訪優秀食品生產企業;(牽頭部門:食品科)

⒁3月,開展標準進鄉村、進社區試點活動,在農村便利店、農資供應點等發放宣傳資料;(牽頭部門:標準化科)

⒂3月,開展標準化人員崗位培訓班,積極推動標準化工程師培訓;(牽頭部門:標準化科)

⒃3月,舉辦農業標準化知識競賽活動。(牽頭部門:標準化科、質量協會)

四、活動要求

1、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協同作戰,共同做好“3.15”活動的整體策劃和組織實施工作,努力豐富和創新“3.15”活動的內容和載體,進一步提高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各部門要認真落實牽頭和協調工作,集中力量突出重點,著力推進質量興區、名牌戰略、加強食品生產和特種設備安全監管等工作,尤其要認真解決人民群眾關心和反映強烈的質量問題。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第3篇

作者:大英部 加入時間:2005-10-27 10:52:18

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及實施步驟

1、貫徹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堅持以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為目標。在教學理念上,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上來,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轉變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

2、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實施分級教學,調動教和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學生進行主動性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3、堅持課內與課外結合、課堂學習和課外自學并重的原則。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內外學習環境,特別要大力加強對學生課外英語學習的指導,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4、繼承傳統課堂教學的合理成分,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實施“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有效改革。

5、優化各種教學資源,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效益。探索這一新的教學模式下軟硬件的合理配置方法、課程設置方案及其它相關問題,為進一步推廣提供依據和經驗。

6、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和語言教學規律,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實事求是,既要有前瞻性又要兼顧現實。結合我校實際和兄弟院校經驗,我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5年2月開始,在2004級進行小規模試點,參加學生240人,使用外教社出版的《新理念大學英語》立體化教材和網絡輔助學習系統;

第二階段: 2005年9月開始,在2005級中增加學生500人左右,擴大試點規模,使用外研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立體化教材和網絡輔助學習系統;

第三階段:綜合分析前兩個階段的試點教學,形成實驗報告供學校決策。若前期實施效果良好,學校條件成熟,爭取在2007年9月以后全校推廣。

二、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設計與分級教學的實施方案

1、我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分為兩個模塊。第一模塊為綜合英語課程,其目的是保證所有學生打好扎實的語言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第二模塊為英語應用技能課程,其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擴展他們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素質并培養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

2、綜合英語課程分為四個級別,即綜合英語(1)、綜合英語(2)、綜合英語(3)、綜合英語(4),每級學習時間為1個學期,每周4個學時。英語應用技能共有14門左右課程供學生選修:如英文影視欣賞、商務英語、外貿英語函電、高級翻譯、英語視聽說、中高級英語聽力、中高級英語口語、實用英語寫作、跨文化交流、英美文學欣賞、外臺聽力、英語演講、英語口譯、文秘英語。根據學生上一學期末選課情況,在第

三、第四學期開設上述計劃課程中的3-5門供學生學習,每門課程學習時間為1個學期,每周2個學時。

3、新生入校后,根據他們的入學英語水平(以高考英語成績為主,以補

充分級測試為輔),分別編班,開始進行3個不同級別、不同課程的學習:

第一級:約本年級70%的學生,從綜合英語(1)開始修讀,期末成績合格者可以在第二學期學習綜合英語(2),到第四學期完成綜合英語(4)。期末成績不合格者,需重修。

第二級:約本年級30%的學生,從綜合英語(2)開始修讀,到第三學期完成綜合英語(4),成績合格后,第四學期開始選修兩門應用技能課程。

第三級:約本年級2%的學生,從高考英語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中通過綜合考試選拔,單獨編班。他們從綜合英語(3)開始修讀,到第二學期完成綜合英語(4),成績合格后,第

三、四學期共選修四門應用技能課程。

4、三個級別期末成績權重:第

一、

二、三級的學生期末登錄成績依次為

總評成績乘以權重1.0、1.1、1.2。

三、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對比教學實驗

1、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積極創造更有利的條件,逐步實施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中提出的“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改變過去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在傳統的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之間找到平衡點和銜接面。一方面,傳統的課堂教學有著計算機不可替代的優勢和特點;特別是在語言知識的精心講授,教師言傳身教、人文關懷的細致體現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方面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更富創造性的挖掘和發揮。另一方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合理應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使其朝著個性化學習、超越時空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積極營造語言學習環境,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策略。

2、對比教學實驗:

(1)對比教學實驗目的和方法:為了檢驗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新學習系統和立體化教材的實施效果,我們將進行教研立項,設計對比教學實驗。即實驗班采用新的教學模式,采用立體化教材和網絡輔助教學軟件,主要在多媒體教室和語言實驗室進行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對比班原則上繼續采用傳統方法;建立實驗假設,即在基本控制其它變量的情況下,實驗班總體英語成績特別是聽說能力的進步優于對比班;全程記錄、統計分析實驗班和對比班的起點英語成績、期末成績、四級考試成績,驗證實驗假設,總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同時為進一步推廣提供依據和經驗。

(2)實驗班和對比班的組建:以社會統計學軟件SPSS為分析工具,將起點英語成績相當的學生分別組建實驗班和對比班。2004級實驗班和對比班分別為240人,2005級再分別增加約500人。

(3)實驗教學流程:

課前:學生在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心或宿舍利用校園網完成教師布置的復習或預習任務。

課中:課堂教學分為讀寫譯和口語面授課兩部分。讀寫譯部分每周2課時,主要在多媒體大教室進行英語基礎知識和主干教材的教學;口語面授課部分每周2課時,分小組(每組1課時)進行英語口語訓練、檢查學生學習狀況、為學生進行答疑和指導。

課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由安排時間在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心或宿舍利用校園網進行視聽說訓練或讀寫譯補充學習。

(4)、實驗教學管理和監控:

對于試點班學生的學習監控問題,除了常規管理,主要是充分利用大學英語教學網絡輔助管理平臺(已通過教育部驗收并推薦使用)來進行:

1)學習進度監控:分別按照院系、專業、班級或學生統計。

2)學習成績監控:統計學生單元成績和每一級的機測成績。

3)學習時間監控:統計學生每單元、每一級別學習時間和累計學習時間。

4)答疑情況監控:了解學生提問情況和責任教師答疑情況。

(5)實驗教學測試:

期末考試總評成績由聽說成績(50%)和讀寫譯成績(50%)構成:

聽說部分成績計算方法: 出勤率和機時 10%

平時成績和機測平均成績 10%

面試評分 30%

讀寫譯部分成績計算方法:

出勤率和機時 10%

平時成績和機測平均成績 10%

筆試成績 30%

3、第二課堂教學:創造有利條件和良好的英語學習氣氛,鼓勵、引導全體大學英語學生參與各種第二課堂教學活動。

1)舉辦講座和各種英語比賽(如演講、辯論、短劇、模仿、詞匯、寫作、歌曲等)。

2)選拔優秀學生成立莎士比亞戲劇社。

3)由教師牽頭、以學生為主體繼續主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英語報》(在

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希望得到校方認可)。

4)鼓勵學生收聽校英語調頻臺節目。

5)在外語學院一樓設兩間課外英語活動室,為課外英語活動(如英語角等)創造條件。

6)與兄弟院校聯合舉辦各種形式的英語交流活動。

四、其它輔助措施

1、 添置衛星接收設備,以配合英語視聽說訓練,供師生收看海外電臺節目。

2、 成立大學英語試題庫小組(8人),負責各級試題的編寫與研究。

3、 成立英語多媒體輔助學習系統管理與開發小組(7人)。

4、 為英語調頻臺配備技術和專門人員, 配合第二課堂教學活動。

5、 建立音像資料室, 搜集與大學英語教學有關的音像資料。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第4篇

以 “教育局2011年教研工作安排意見”為指導,扎實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以“創建有效課堂”為載體,以課堂教學技能比武為平臺,切實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二、活動目的

通過此次“教學設計(含課件)現場撰寫(制作)”評比活動,促使全體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強化理論學習、訓練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水平,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

三、組織領導

為確保本次活動的扎實開展,成立“教學設計(含課件)現場撰寫”評比活動領導小組,具體人員如下: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四、活動安排

評比活動分為兩個階段、4個學科組進行。學校層面進行校內分學科組通過開展同課異構教學設計的形式評比,選拔推薦優勝者參加輔導站決賽。輔導站層面以“分學科組進行同課異構教學設計”的形式開展鎮級決賽活動,并評出

一、二等獎進行表彰獎勵,一等獎4名,二等獎4名,共獎勵8名。

第一階段:學校選拔賽(6月13日---6月17日)

各學校在本校層面分語文組、數學組、英語組、藏語文組心小學)四個學科組,在本學科組內通過“同課異構”的形式,現場抽簽決定授課內容,限時(在90分鐘內)完成對指定授課內容的教學設計(含課件),設計完成后參賽教師現場展示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學校組織評委現進行場評比選拔出優勝者。

各校選拔上報優勝者的具體名額為:

心小學:語文組、數學組、英語組各選送1名優勝者參加輔導站決賽;藏語文組在本學校組織評比后將優勝者名單直接報輔導站獎勵。

坡小學:語文組、數學組、英語組各選送1名優勝者參加輔導站決賽; 溝小學:語文組、數學組、英語組三組中選送1-2名優勝者參加輔導站決賽;

各村學:采取自愿在各自片區完校參加選拔賽(

各校選拔推薦優勝者參加輔導站決賽的名單及參賽學科情況務必于6月17日下午2點前報輔導站。

第二階段:輔導站決賽(6月21日8:00開始)

輔導站在小學按語文組、數學組、英語組,通過“同課異構”的方式,分組進行現場抽簽決定授課內容,限時(在90分鐘內)完成對指定授課內容的教學設計(含課件),設計完成后參賽教師現場展示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輔導站組織評委進行現場評比,評選出獲獎者。

評分規則及獎勵措施:分組對各組參賽選手全體評委現場打分,以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后的合計得分的平均值為最終得分,按最終得分的高低排名,各參賽學科組第1名設為一等獎,第2名為二等獎。獲獎教學設計將刊登在輔導站出版的教研論壇上,獎勵按《教育輔導站教育教學工作考核獎懲實施辦法》的有關條款執行,并頒發榮譽證書。

五、評委安排:

1、評委組成:共6 人,其中小學三校教導主任3名,輔導站3名。如若評委有自己的教學設計且遇到自己的教學設計打分時回避。

2、要求:各評委于6月21日早上7:30分到輔導站報到并準時參加評委會議,有事需請假者提前向輔導站打招呼,無故不準缺席。

3、評分參考標準:

(1)教學設計(80%):目標定位是否正確,教學過程層次是否清楚,教學手段是否合理,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是否體現新課程理念,是否體現教學創新,是否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

(2)課件制作(20%):是否符合學科特點和教學需要,是否緊密結合教學設計,是否有助于教學,媒體運用是否合理,界面是否美觀大方,操作使用是否便捷明了等。

六、具體要求:

1、教學設計(含課件)必須是自己設計、制作,體現自己的教學風格,嚴禁直接抄襲、下載(不做自己加工處理)或他人替代,如若照搬照抄,一經查實,將取消評比資格。

2、現場教學設計期間將禁止使用通訊工具(手機、在線QQ等),以防他人替代。

3、參賽選手教學設計完成后立即打印或復印設計稿一式2份交評委組,供評委交換評審。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第5篇

姓名:鄭梨紅

準考證號:108009000193 課程開發類課程(讓學生快樂成長)

初中校本課程設計方案

為了貫徹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強我校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整合,推動和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并為我校今后的校本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奠定基礎,結合我校的教育教學實際狀況,制定本課程實施方案。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省教育廳的有關要求,校本活動課程以校本課程為基礎,涉及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四個領域。本方案重點針對我校初

一、初二年級。

一、課程開設的情境分析

斯基爾貝克認為,校本課程內容的開發主要有五大步驟,學校首先必須分析情景,然后依據情境分析的結果,擬訂適切的目標,同時建構適切的課程方案,最后進行解釋、交付實施,并進行追蹤與方案的重建.所以在情境分析時,我們應考慮到校內及校外兩部分的因素。

我?,F有資源的現場評估表

社區人員素質復雜、綠地少、

班級間聯系不足,場地缺乏

經驗不足,對學校不熟悉

部分學習習慣較差,創新弱

編制不足,教師需兼行政職務

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與態度

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

設備數量不足

社區與學校未有效建立信任合作機制

活動水平與質量不高 地理環境

城市中心

學校規模

規模較大,全校26個班。教師敬業精神強

年輕、活力強,

認知水平及學習態度較好

行政人員

有熱情、關系和睦

望子成龍,對教育投入熱情較高

社區參與

愿意參與學校事務

硬件設施

基本設施齊全

地方資源

較豐富

課程資源

已開始實施學校學科小組等活動課程

(1)在校內因素方面,我們應分析:

A. 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興趣、能力與需求

B. 教師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與經驗

C. 課程現狀與優缺點

D. 學校氣氛與權利結構的關系

E. 校內相關資源的整合與合作 (2)在校外因素中,我們應考慮:

A. 社會與文化的變遷,家長的期望,與社區的價值觀

B. 教育系統中教育政策的變革,考試制度的改變,教育研究的發現

C. 學科知識內在內容與教材教法的革新

D. 教師支持系統,如教師教育機構或研究機構的可能貢獻

E. 社會資源的現狀與開發利用

二、 課程開設的指導思想

現代課程理論認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石,它是學校教育活動中最有實質性的因素,它制約著教育的培養目標、內容、方法和手段,制約著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和學習方法。初中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體現出“以知識的綜合運用”為課程形態,是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實踐為主要環節,以綜合為主要特征,同時緊密結合學校的教育哲學和教育目標,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以“實踐、創新、發展”為主線,以校本課程的開發為目標指向,把學生的“校內學習”同“校外生活”以及興趣相統一,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社區的資源優勢,以深入社區,貼近社區的方式創建社區文化與學校文化共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營造學校的專有特色,著力構筑一個符合現代課程觀,凸顯校園文化特征的實踐性課程體系。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基本理念是:

² 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為學生個性充分發展創造空間; ² 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生活并學以致用;

² 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 課程開設的目標

校本課程的開設是落實國家“三級課程,三級管理”的課程思想的具體體現,我們在課程的目標的制定與開發時,為了有效發揮各種課程的資源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綜合學習、探究學習、實踐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地適應社會變化的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依據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需要,通過學生、教師和學校共同的開發來設計和實現課程具體目標。 校本課程開發的課程總目標是:發展以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一般思維能力、形成綜合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初中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課程分年級的具體目標是:

1、增進學生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逐步形成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能力。

² 走進自然,增進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理解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系。 ² 關心自然環境,自主探究自然問題,具有環保意識。 ² 參與環境保護的活動,形成初步的環境保護能力。

2、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并服務社會,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并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² 走入社會,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系。

² 關心社會現實,主動探究社會問題,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服務社會,發展社會實踐能力。 ² 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培養社會交往能力,學會與他人和睦共處。 ² 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具有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3、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具有自我認識能力,養成負責任的生活態度。

² 反省自我,增進自我認識,建立自信,樹立人生理想,積極進取。 ²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學會適應社會生活,養成負責任的生活態度。 ² 了解與認識現代生產和勞動技術,端正勞動態度,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4、提高主動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養成獲取信息的學習習慣和主動探究的態度,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² 自主提出問題、制定活動方案,并組織實施活動方案。 ² 提高自主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² 進行問題探究,體驗探究過程,對感興趣的自然問題、社會問題和自我問題進行深度探究。 ² 形成問題意識,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 課程的內容選擇

校本課程內容是一個系統而有機的整體,其內容的選擇應以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規律為依據,而非是隨意拼湊的若干主題的混合,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課程的內容選擇需要遵循擁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線索,即圍繞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三個線索來組織課程內容,同時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應以學生為核心,逐步實現三個線索的均衡與整合,并最終指向于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

1、課程的內容確定

校本課程內容涉及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四個領域。這四大領域是國家為了幫助學校更好地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而特別指定的幾個領域,而非校本課程內容的全部。四大領域在邏輯上不是并列的關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關系,而是以融合的形態呈現的。具體地的講: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各種富有時代感的教育(環境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價值觀教育等)中途都可以不斷滲透于研究性學習活動之中。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 、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通過該學習領域,可以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不斷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能力,是學生人格不斷臻于完善。

信息技術教育不僅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重要內容。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發展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信息素養。這既包括發展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還包括發展學生對知識信息的反思與辨別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倫理。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學習領域,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并倡導以項目為載體從事學習活動。該領域要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要使學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

2、課程內容的確定與選擇原則

校本課程的具體內容因社區、學校以及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不同,其內容是由學校結合自身優勢,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愛好與特長,體現每一所學校及其所在社區的特色,并善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課題或問題而確定的,因此,課程內容的確定與選擇應突出以下原則。 (1) 思想性原則 由于學生的經驗和認知能力所限制,學生對社會的認識是模糊和抽象的,因此,通過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個性、人格、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校本課程內容選定的首要原則。 (2) 開放性原則 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沒有絕對范圍和標準,即沒有嚴格的知識體系,強調學習要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緊密聯系,提倡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性學習方式的自主性,評價標準的差異性,社會、家庭、學校盡可能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等開放的學習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創建自由探究的環境。

(3) 主體性原則 校本課程的內容開發既要體現學生的興趣愛好的需要,又要體現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社區和學校發展的需要,使學校、教師和學生成為學校教材開發的主體,改變傳統的學校、教師和學生僅僅是教材的使用者的角色,使其成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校本教材的設計者和開發者,能夠根據學校的特色和學生學習的需要,有創意地開發和編制校本教材。

(4) 發展性原則 校本課程的內容要體現發展的階段性,即從低學年到高學年要體現學習內容的階段性,使學生能夠圍繞著某一內容開展,連續性的學習,在這種連續性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態度、方法和能力。

(5) 綜合性原則 學校和社區資源的多樣性、差異性特點必然決定了校本課程內容選擇的多樣性、綜合性的特點?;顒觾热莸倪x擇要考慮社區和學校的特色,又要從學生興趣和需要出發,有針對性選擇不同的內容,同時,還要考慮個性發展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內容,體現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活動的多樣的視點、多樣的過程和多樣的結果。

(6) 實踐性原則 校本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自主選擇、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要注重安排實踐性的教學內容,一般理論知識的補充不宜過多,要以問題和活動為教學內容的主體,強調注重活動的實踐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習的結果。

3、活動的教師合作指導TT模式

(1)學科內教師指導TT

(2)跨學科教師指導TT

4、校本課程的構架

課程構架的基本理念為,以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論為指導,視學生是課程的中心,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與需求均應受尊重。課程應依據兒童的興趣、能力、動機與七大智能領域進行設計,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教師是對教育改革有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教師應建立共識,同心同德向自己的能力與耐力做最大的挑戰;家長是教育環境的重要貢獻者,應以具體的行動協助學生的學習,為教師分憂分難,積極支持與鼓勵教師的教學活動;所有的學科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充分發展七大智能領域的機會。 課程的活動內容設置

課程的活動類型的劃分以活動課程理論為指導,以學?,F有的科技活動課程為基礎,結合多元智能理論,課程類型與活動設置如下: 領

稱 初二 閱讀與欣賞 英語短劇

數學樂園 物理與生活

音樂欣賞

有趣的象棋 手工制作 青春的律動

方圓美術 初一 語言

文學欣賞 英語樂園 英語閱讀

數學邏輯

發展的思維

網路漫步

音樂

音樂欣賞

體能

籃球運動 手工制作 海模制作

空間

方圓美術 美麗的中國

自我

人與社會 鄉土歷史 生命科學 探尋歷史 生命科

五、 課程的操作規劃與過程實施

為了進一步落實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在挖掘現有教師的專長和社區人力資源的基礎上,依據學校制定的校本課程的活動規程,大力貫徹多元性、實用性、鄉土性的教學,在打破固有的班級界限,甚至年級界限,整合和劃分學生的學習形式,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激發社區的多元化發展,指導學生的社團與小組活動,讓學生從中學習人際交往的技能,打破現有的餓課程結構,落實文體類課程教學目標。

(一)課程的實施規劃 1、制定課時計劃與內容

課時計劃與內容的確定遵循先總后分、由淺入深、由學科內至跨學科的原則,每學期每個學生完成3個課題或項目設計,其中兩個課題是學科內的,稱之為學科課題研究,它以學科知識為背景,強調學科滲透。時間8周,另一個為綜合性課題,稱之為綜合實踐課題,設計多學科或活動設計,時間月4-5周,另外,再用1-2周進行課題總結與成果評價,具體情況要與各學科特點相結合。 2、確定核心教師及其職責

教務處在初

一、初二年級專任教師中確定若干名教師作為校本課程的核心教師。核心教師可由班主任擔任,其職責是負責本班級學生課程開設的全面工作。具體為:一是向學生系統介紹各活動課程的基本情況,包括課程的目標內容,課程的活動形式與評價等;二是向學生推薦和讓學生認真選擇要參加的活動課程社團。三是及時協調學生參與和參加各活動課程的出勤與常規,落實與強化活動的常規教育。

3、組建專家組和導師組

教務處將設立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專家組和校本課程教學實施導師組。專家組有學校資深教師特、高級教師、教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與校外專家組成。導師組主要由各備課組推選的主講教師組成,主要任務是負責課程的活動設計、校本課程綱要的編制以及學生活動的指導教師。 4、研究成果展示與評價

根據課時計劃與活動安排,在綜合實踐活動完成后,各活動小組要在導師的組織與指導下進行成果交流與答辯,專家組的成員要對課題進行成果書面評價或答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推薦優秀 課題參加年級課題的成果展示與課題答辯,并舉行一次全年級的成果匯報展。

(二)課程的過程實施

1、課題小組的組織與確定

在各學科申報的社團成員基礎上,由指導教師具體指導,圍繞社團的活動主題,個人依據各人的興趣和愛好,分別成立不同的課題小組與項目制作小組,數量約4-5個。條件成熟的課題小組可以跨年級來組建。在活動的初期,教師提供一些選題供各研究小組來參考和備選,在學生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圍繞社團的活動目標與宗旨,自定主題,自主選題,開展活動。

2、組織輔導報告和社團內動員

課程開始實施時,各社團的指導教師還邀請家長、社區的人員和高校的專家,做研究指導報告,這是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主要給學生方法論的指導。為配合課程實施,學校采取多種組織形式,組織動員報告,同時,須有班主任的積極配合和協助。開設《學習方法的指導》《科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如何進行調查研究》《如何進行課題報告的撰寫》等主題報告。

3、個人選擇課題,擬定計劃與方案

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對課題設計的指導,要按照《課題開題報告表》的要求,指導課題小組自己初步設計,教師對報告表的內容要進行適當的說明與解釋。

4、指導教師初審,整合相近課題

指導教師在初審時,要求學生對明顯的錯誤或不合理的設計做出解釋,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設想,對淘汰的課題成員須有明確的說明與理由,要求學生做出修改,直到合理為止或者合并相近的課題小組。初審完成后,指導教師在社團內公開研究的課題名稱,并提出研究的要求。

5、組織組內分工,設計活動方案

各小組課題組長完全由學生自己推選,將結果報告指導教師。同時,課題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按照《課題開題報告表》的要求,重新設計社會調查、課題研究或項目設計的方案。

6、開展專題報告會,進行方案評審

學生參加社團內的開題報告會,組織指導教師備課組3-4人參加評審,接受教師評審組的質詢,修改完善方案。課題的方案的評審要依據《課題方案評審表》的要求,評審結束,必須為每個小組寫評價表,為每個小組打分,并對小組全體成員設計的方案要進一步完善。

7、課題實施,教師監控與指導

小組活動在規定時間內分別按小組進行。這給管理帶來了困難,教師主要通過一些過程性的圖表來實現,每次小組活動時,要要有書面形式的報告、活動記錄表、訪談記錄表等,教師對小組的活動實施狀況進行糾正和指導。

8、撰寫研究報告,完成項目設計和活動總結

各社團內的研究性學習要以課題小組為單位,撰寫研究小組活動的研究報告,項目設計報告以及調查報告等。課題小組同學在規定時間內,將活動的過程性進行總結。既要進行課題組的整體小結,還要進行小組內的研究成員的個人總結,在活動結束后,將材料上交給指導教師。并開始著手完成小組課題研究報告。

9、社團內展示、成果評價

各課題小組的成果可以采取各種表現形式,可采用文字,模型,圖片,聲像多媒體等。展示時,各種成果可以在同學間相互交流,同學間相互學習,交流后,各小組再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導教師按照課題成果的評價表,對各課題小組成果提出問題和質疑,課題小組要進行說明和應答,指導教師對應答表現進行適當成績評價。指導教師依據《綜合實踐活動課題成果評價表》分開題報告、方案設計、研究報告和應答效果等幾個分項評價成績,按一定的比例和權重,進行求和,得到一個綜合成績,此成績就為該學生的綜合實踐課程的成績。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推薦優秀課題參加年級課題的成果展示與課題答辯,并舉行一次全年級的成果匯報展。

10、年級成果展示、答辯與報告會

指導教師按年級安排不同的比例,選擇出水平性、代表性最強的成果進行展示和答辯,答辯主要回答專家組的提問與質疑。學校對優秀成果頒發了專項獎勵。研究成果的匯展與評價根據課時計劃與活動安排。

六、課程的評價

評價是校本課程的重要環節,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評價應以形成性、發展性評價為主,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的實踐過程,以及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創新性。評價的方式可以多樣化,通過評價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師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評價主張采用以“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 1、評價的基本理念 1) 評價的整體性

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整體性要求在評價中把課程、教學和評價進行統整,使它們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貫徹到活動中去。一方面,將學生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產品如研究報告、模型、主題演講等作為評價它們學習情況的依據,另一方面,注重把評價作為師生共同學習的機會。 2)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主體是多元的。教師、學生、校外指導教師都可以作為評價者,在活動的評價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自我反思性評價,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性評價,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的能力??隙▽W生與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允許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可以有不同方案,并支持學生所學的形式也可以豐富多樣。 3) 評價內容的過程性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要重視對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對學生進行評定時應該揭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僅是針對問題得出結論,只要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認識,獲得了實際的體驗和經驗,就應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要重視學生在過程中獲得的經驗以及成功的體驗??傊?,注重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實際體驗和發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學發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認識水平來評價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最終結果的科學性。 2、評價的方式

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呈現多樣化特征。無論何種方式,都是以觀察為先決條件。通過觀察、記錄、描述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生的基礎,這是綜合實踐活動各項評價方式運用的基本要求。在具體的操作中,“成長記錄評定”與“協商研討式評定”等方法被認為是十分有效的評價方法。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實踐活動檔案,以便使學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要求學生及時保存活動過程的經歷,及時總結活動過程的實際體會。具體評價方式有匯報、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報告答辯、演示、表演、競賽等,通過學生教師之間的學生自評、學生之間的互評,教師對學生的師評等多重方法,以過程性和描述性評價為主,來實現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的評價。 3、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 1) 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

2) 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狀況。 3) 學生對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況。

上一篇:監控方案下一篇:乳腺癌化療方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