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學模式范文

2023-09-19

教學模式范文第1篇

目前我國高職英語教學現狀不容樂觀,課堂上常常出現這樣的場景:講臺上教師講得口干舌燥,講臺下學生表情呆滯、昏昏欲睡,教學效果很不理想。經過三年高職學習,進入工作崗位后,許多畢業生發現自己根本看不懂本行業一些基礎的英語資料,更不用說用英語進行簡單的工作交流了,他們高職所學英語要么不能為所用,要么不能被所用,要么兩者兼有。當然,造成此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校、教師、學生都有相應的責任。但作為高職院校一名英語教師,筆者更希望從自身查找原因,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努力改善此現狀。

“學生上課表情呆滯、昏昏欲睡”說明我們的課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能為所用”說明我們的教學內容與工作實際相脫離;“不能被所用”說明我們的學生不能學以致用,英語應用能力欠缺。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其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則是所有高職英語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然而,在教學環境和對象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則是唯一出路。通過教學實踐和研究,筆者發現: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挑戰,是一種有效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

二、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的內涵及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內涵。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是20 世紀80 年代興起的一種教學模式,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提出相關任務量,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任務的驅動下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在討論、研究、探索、發現、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完成教學目標。它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做中學,用中學”。

把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運用于高職英語教學是指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工作需求和認知水平出發,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直接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中的任務,使其自然地習得語言,有效地培養其英語運用能力。

2.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運用于高職英語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頒布的《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提出: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市場需要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這一指導思想要求高職英語教師不能把高職英語簡單地作為一門語言學科來教學,而要突出英語的工具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做到“以社會需要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也即:教師所教、學生所學的英語應該是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英語教學應該為專業和將來的崗位服務。

實踐已經證明,如今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高職生無法適應將來職場和社會的需求。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以語言形式為中心、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在該模式下,授課方式通常是講授,授課過程幾乎千篇一律——講解生詞、分析課文、講授語法、處理習題等,幾乎是教師的單邊活動,學生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即使掌握了更多的詞匯和語法結構,甚至在考試中得分也不錯,但在真實的交際場合卻無法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更不能閱讀英文技術資料,無法滿足將來職業發展的需要,與《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不符。

而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最根本的特點則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其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以學定教的新型學習模式。實踐證明,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若能將語言和專業相結合,學生不僅能提高語言技能,專業知識也會得到鞏固和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與英語應用能力都將明顯提高。

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運用“與專業相結合,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模式來代替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運用于高職英語教學的基本步驟

筆者根據Numan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框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把高職英語任務驅動型教學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任務前階段(pre-task phase)。此階段包括導入、確定任務、操練語言形式。每節課導入時,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與專業特點,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手段,創設與所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以激發其學習動機和興趣。在此階段,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熟悉任務的要求,向學生提供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知識,并介紹實施任務的具體步驟。

2.任務中階段(task-proper phase)?!叭蝿罩须A段”指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其是任務驅動教學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一個全開放型的教學環節。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形式,對教師設計的一個個任務進行分析,在教師的指導下分階段、分步驟地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自然地、有意識地習得語言,構建自己的語料庫,獲得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

3.任務后階段(follow-up phase)。任務完成后需要進行的是任務匯報或展示、師生評析和任務鞏固。

匯報或展示可由若干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或展示任務結果,其方式可以是任務成果的演講,也可以是交際性任務的角色扮演,還可以是就一個問題的正反方的辯論,各小組間可以相互補充、評論。

師生評析包括課堂教學評價與語言分析。評價又包括小組或個人自評、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不僅要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成果做出評價,還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能力做出評價。語言分析要關注具體目標的達成而非綜合語言水平,強調語言的流暢性、準確性和難易度。

最后,教師還需布置與課堂任務相關的書面或口頭作業促使學生進一步消化、鞏固所學知識。

四、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對策

1.可能遇到的問題。任務驅動型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

(1)學生英語基礎差,出現冷場現象。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知識儲備量較少,對教師和書本的依賴性較強。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雖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出現自主學習能力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冷場現象,這就給任課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

(2)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任務設計困難。高職院校學生生源比較復雜,質量參差不齊,英語成績懸殊較大。這就使得教師在設計任務時難以把握難易度,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難。若太容易,成績好的學生會覺得學不到知識;若太難,成績差的學生則會產生焦慮或逆反心理。

(3)缺乏適用于“任務驅動型”教學的教材。目前,真正能符合任務驅動型教學的高職英語教材很少。部分教師在嘗試了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之后,由于找不到合適的教材,又被迫返回到傳統的教學模式上來了。

由于以上種種問題的存在,加之目前高職院校師資普遍比較缺乏,英語教師教學任務十分繁重,沒有充足的時間對教學中的“任務”進行精心設計,導致教學效果有時并不理想,致使許多教師對其實施缺乏認識和信心。

2.解決對策。針對以上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要想任務驅動型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順利實施,高職英語教師至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首先,加強自身英語語言和文化的學習,擴大知識面,以適應知識的不斷更新,做一個專業扎實且博學的老師;其次,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特別是要積極參加“任務驅動型教學法”的學習培訓,加強對任務驅動教學的認識和信心;再次,要努力把自己培養成“雙師型”的教師,以適應高職英語教學與專業相結合的趨勢;另外,還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改進,努力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2)大膽整合教學內容。針對目前“任務驅動型”高職英語教材缺少的情況,高職英語教師要大膽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一方面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取舍,另一方面還可將真實的語言材料引入教學,但內容要突出實用性,盡量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和將來的工作。

(3)科學設計教學任務。任務設計是關鍵。任務設計時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首先,任務目標性。 任務型教學要通過具體的任務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學目標是任務設計的出發點和依據;其次,情境真實性。實踐證明,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任務最能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因此,設計任務時,教師首先要分析學生的需求,知道學生在真實生活、將來的工作中會碰到哪些任務,盡量讓學生在一種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的應用;再次,任務層次性。任務設計要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生源差別大、英語基礎薄弱的實際情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面向全體學生,注重人人參與。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最后,任務相依性,即學習任務要前呼后應,整個過程猶如一個教學故事。

(4)合理安排教學活動、有效控制教學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合作與交流,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應該多樣化,可采用討論、辯論、故事接龍、角色扮演等形式。同時,活動不應僅限于課堂,還可延伸到課外。教師應鼓勵學生課后通過交談、書信、電子郵件等來加強語言學習。

課堂活動中,教師要努力營造用英語交流的良好氛圍,對學生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適時指導、多鼓勵,尊重學生的成果,及時肯定;同時要控制好教學節奏,這樣學生會在任務解決的過程中受益匪淺。隨著一個個任務的解決,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會逐漸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鍛煉,而滿足感和成就感的增加更利于學生深入挖掘自身潛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教學模式范文第2篇

1 傳統教學模式的優缺點

所謂傳統教學模式, 一般是指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 學生大多數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各種考試也主要是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傳統教學模式在向學生系統講授臨床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方面的確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其弊端也很明顯, 具體表現為三方面: (1) 教學形式機械。無論是在病房還是教室, 學生除了聽教師講課就是看教師操作, 處處以教師為中心, 缺乏對學生操作能力和醫療應變能力的培養。 (2) 教學內容單一。臨床教學內容多限于醫學知識的講解, 實踐操作技能訓練偏少, 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不合理, 臨床思維局限。 (3) 教師觀念滯后。多數臨床教師認為醫學就是知識的積累, 只重視現有醫學知識的傳授, 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內科學是一門專業性、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 加強內科學教學,

參考文獻:

必須要進行教學改革, 才能適應新的醫學發展的需要。

2 PBL教學模式的優缺點

PBL教學法是目前國際醫學教育中十分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2]。PBL教學模式是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提出的一種課程模式, 在1993年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中得到了推薦[3]。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和西安醫科大學于1986年率先在我國醫學院校中開展這種教學方法, 經過30多年的完善和發展, 目前PBL教學模式正逐漸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趨勢[4]。

PBL以學生為中心, 在教師的引導下, 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一個問題進行討論, 其核心思想是將問題作為學習和整合新知識的起點。PBL教學模式的主要優勢有三方面: (1) 為學生營造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 使其能夠自主地、積極地暢所欲言, 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培養學習興趣。 (2) 在學習討論過程中, 不僅培養學生對醫學理論的理解力, 還可以不斷發現問題、解答問題, 縮短學習過程, 使其印象更加深刻。 (3) 可以鍛煉學生臨床思維和推理方法, 培養自學、團隊協作、溝通交流等能力。PBL教學模式具有很多優勢, 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如: (1) PBL課程目前還缺乏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 教師必須根據學校要求、學生具體情況, 獨立設計PBL課程, 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 (2) 教師的技能和精力是否適應。PBL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問題和課程之間的關系, 需要對問題進行良好的設計, 對學生進行恰當地指導和幫助, 這就需要更多的技能和花費更多的精力, 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導教師, 這對于教師轉變

[5]付姍姍.PBL與TBL相結合在高職高專病原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與體會[J].教育界, 2010 (16) :102~103.

觀念, 實施PBL教學也是很大的挑戰。 (3) 學生是否適應。學生對PBL教學的認識和適應會有一個過程。 (4) 教學管理部門是否支持。在現行的中國高校教育體制中, 教師沒有權利任意改革教學的評價方法, 而且PBL教學也可能影響系統的理論課程知識的傳授。 (5) PBL教學方法本身存在的問題。和傳統授課方式相比, PBL的課程容量小, 學生可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上而忽略了學習目標本身。傳統授課方式將很多經驗性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 而PBL要求學生自己去摸索, 這樣學生在一個問題上學生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可能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同時, PBL取消了教師的系統講授, 不利于學生掌握完整的醫學基本理論, 基礎知識可能不夠扎實[5]。

3 腎內科教學采用PBL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

腎內科的教學主要包括理論課教學和臨床見習教學兩個部分。理論課教學是通過大課教學的形式, 由教師講授腎內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 是腎內科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 目前主要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大課教學模式, 即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臨床見習教學對增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 傳統的臨床見習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 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強, 學習效果不能令人滿意。為此, 在腎內科臨床見習教學中主要采用PBL教學模式, 以期增強學生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結合能力, 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培養其科學的思維方法、科學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其交流、溝通技巧和協作精神。

3.1 教師培訓

PBL教學法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方式, 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 而教師的職能則由“教”轉化為“導”。要有效地實施PBL教學法, 首先必須對教師進行培訓, 并要求每位帶教教師試講, 確保帶教教師掌握PBL教學方式并能在見習教學中貫徹實施。

3.2 課前準備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 結合實際病例, 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 提前一周將患者的基本癥狀、體征交給學生, 學生6~8人為一小組, 指定小組長。要求每個學生圍繞病例及相關問題, 利用課余時間, 通過學習教材、查閱參考文獻等方式, 回答相關問題, 同時鼓勵每個學生提出1~3個新問題。由小組長主持, 學生在小組內自由討論后形成相對統一意見, 推薦一名學生代表小組發言。如在講授完“慢性腎小球腎炎”相關內容后, 教師提供了一個臨床病例, 如下。

某男, 25歲, 因顏面及雙下肢水腫1周入院。1周前患者出現顏面及雙下肢水腫, 無尿少, 無肉眼血尿, 無關節疼痛及皮疹。既往7歲時出現眼瞼浮腫, 肉眼血尿 (具體診治不詳) 。入院體檢:T 36.5℃, P 70次/分鐘, R 20次/分鐘, Bp 120/70mm Hg。神清合作, 顏面水腫, 全身淺表淋巴結未捫及, 兩肺呼吸音清晰, 心界不大, 心率70次/分, 無雜音, 腹軟, 肝、脾肋下未, 移動性濁音陰性, 雙下肢膝關節以下輕度凹陷性水腫。血常規:白細胞4.0×109/L, 中性粒細胞0.78, 淋巴細胞0.22, 血紅蛋白130 g/L, 血小板140×109/L;尿常規:尿蛋白 (++) , 紅細胞3~5/HP;血漿白蛋白32 g/L, 血肌酐102μmol/L, 尿素氮6.9mmol/L。

思考題: (1) 本病最可能的診斷是什么? (2) 進一步的診治措施有哪些? (3) 需要與哪些疾病鑒別?

3.3 組織討論

在討論前首先進行病例見習, 在腎內科病房尋找合適病例, 以小組為單位, 分工協作, 進行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 在此過程中, 教師將學生遺漏的部分以問題的形式提出, 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所在, 進一步檢查補充, 從而加深印象。然后, 由教師組織討論并進行文獻復習。具體做法: (1) 由一名學生代表報告病歷, 其他學生補充。 (2) 根據病歷報告, 對課前提出的問題及患者的診斷、治療方案進行討論, 并由一名學生代表總結發言, 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引導、啟發, 適當提問促進思考。 (3) 教師再次展示前面的思考問題, 總結并對疑難問題進行點評。講透重點, 講清難點, 幫助學生最終實現學習目標。對于本次課不能解決的問題留到課后, 作為下次課的討論內容之一。 (4) 由一名學生將自己所收集到的疾病循證醫學文獻資料與大家分享, 由帶教教師補充, 深入講解。在臨床見習的教學過程中, 我們不會先把住院患者的輔助檢查資料告訴學生, 而是在學生獲得了詳細的病史及體格檢查資料后提出問題, 如為明確診斷還需要哪些輔助檢查, 這些輔助檢查可能的結果是什么等。對比學生的回答和病例的實驗室檢查結果, 再由學生進一步討論, 加深認識, 最后由臨床帶教教師分析總結, 使學生認識到輔助檢查的真正價值??偟膩碚f, 每次臨床見習均按照提出問題—病例見習 (實踐操作) —回答問題—進一步實踐操作—總結與分析—文獻復習的程序進行, 學生通過反思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 不斷提高對知識的理解。

通過采用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加強了學生對腎內科理論和臨床的有機結合, 同時幫助他們提高了自學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教師也發現, 通過討論上述病例, 明顯提高了學生對腎小球疾病的理解力, 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了思維能力。絕大多數學生對這種教學改革的接受和認可程度較高, 說明PBL教學法在腎內科見習課教學中的嘗試是有效的, 值得在今后的見習教學中加以推廣。對于存在的問題, 包括設計問題不夠巧妙, 部分學生難以接受, 師資不足, 經驗欠缺, 教學條件不足等, 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使之成為更加科學、高效、成熟的教學方法。

摘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 以問題為基礎 (PBL) 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各有優缺點。在腎內科臨床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學生能更有效地掌握腎內科知識, 同時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從而改善教學效果。

關鍵詞:PBL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腎內科,臨床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海濤, 鐘秋玲.PBL與LBL教學法結合在血液內科臨床見習中的嘗試[J].西北醫學教育, 2010, 18 (3) :616~618.

[2]張曉波, 陳超, 黃國英, 等.醫學PBL教學的意義與實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2004, 24 (9) :18~20.

[3]Tavakol K, Reicherter E A.The role o 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en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Allied Health, 2003, 23 (2) :110~115.

[4]劉穗玲, 張宇, 萬璨, 等.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在婦產科臨床見習中的嘗試[J].醫學教育探索, 2008, 7 (6) :617~618.

教學模式范文第3篇

這種高中歷史教材編寫的體例, 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 既然是課程改革, 也不可避免存在著一些問題, 需要我們不斷去思考和應對。筆者針對福建省統一采用的人民版歷史教材為例, 概況專題史體系結構的弊端主要在有下幾方面:

一、教材課程結構跳躍性大, 弱化了歷史發展的時間線索, 使學生難以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

采取專題史體系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體系, 本意上是“突破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 依據‘貫通古今, 中外關聯’的原則, 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教學的新體系。它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 也有利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但客觀上也導致了課程結構跳躍性過大, 知識系統顯得有些破碎。例如, 必修Ⅰ中從《八國聯軍侵華》內容之后一下就跳躍到《抗日戰爭》, 而《新民主主義革命》內容則編排在其后一個單元。這很容易使學生誤以為《抗日戰爭》早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前。又如, 美國革命中兩個緊密相連的事件, 即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聯邦憲法的制定被放在不同模塊的不同專題下分別講述, 況且聯邦憲法的制定是在必修模塊, 而獨立戰爭是在選修模塊, 因為并不是所有地區所有學生都會選取這一選修模塊學習, 這就導致在教學過程中缺失獨立戰爭的內弄。這樣顯然難以真正理解和把握聯邦憲法制定的歷史背景和必然性。

二、孤立地將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史分裂, 失去了三者內在的關聯, 使學生難以準確地理解和解釋歷史現象和本質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 一切事物都是發展并相互聯系的??此齐s亂無章的歷史現象背后, 實際上存在著由歷史發展線索構成的經線, 以及與政治相關的經濟、思想文化等內容編織成的緯線。經濟是政治、思想文化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政治、思想文化又反過來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或阻礙作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看似不同的歷史現象, 實際內在是相互關聯的。新課標高中歷史分設《必修Ⅰ·政治史》、《必修Ⅱ·經濟史》、《必修Ⅲ·思想文化史》的形式, 顯然打破了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內在聯系。比如, 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在經濟、思想文化內容是什么?這關系到學生對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的一個全面的了解。

三、初高中教材差異性大, 銜接性差, 與學生初中階段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背離, 使得高中階段歷史學習困難增加, 這是教學實踐中最大的問題

高中課程的實施, 是在初中課程的基礎上展開的。新課程采用古今貫穿、中外合編的專題體系, 就更加凸顯了初中階段歷史基礎知識的重要性。筆者就福建省初中課程改革效果來看, 初中歷史教學大都開展得比較薄弱, 不甚理想。初中歷史新課程在改變“繁、難、偏、舊”的現象,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方面取得了成就, 但是也造成了初中階段歷史知識體系系統性的弱化, 基礎知識大量減少, 學生們的歷史素養普遍偏低。在這種情況下, 高中歷史課程采用了專題體系, 這就造成初中的知識基礎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很難銜接。由于, 初中和高中階段歷史課程之間的距離驟然增大, 學生就需要從相對‘低幼化’的初中課程進入比較‘專業化’的高中歷史課程”。更為關鍵的問題是, 在初中本已“低幼化”的前提下, 高中歷史課程卻出現專業化傾向。例如歷史必修Ⅰ中的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法國1875年憲法、德意志第一帝國憲法、資產階級代議制建立與發展, 這些都是相當專業的問題。選修Ⅰ中索倫改革、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大津巴布韋與非洲文明等, 不但專業性強, 而且由于初中對亞非歷史的過于忽略, 使基礎過于薄弱的高中學生難以掌握和理解。

由此可見, 專題史體系的不足, 造成了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上的諸多矛盾和問題。那么, 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呢?為此, 許多專家、學者發表了個人看法。有的專家、學者甚至認為還是回歸通史體系比較好。筆者并不贊同這一觀點。既然新課程已經定位了專題史體系, 那么再退回到通史體系是絕對不可取的, 畢竟專題史體系有通史體系無法替代的諸多優越性。對于專題史體系的弊端, 我們要盡力尋求解決的辦法, 而不應該“因噎廢食”。筆者經過深入思考, 提出了以下幾點應對措施:

首先, 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 可以從加強初中階段歷史教學著手, 強化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 為高中階段專題史體系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

鑒于初中階段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學習和儲備薄弱, 難以適應高中歷史新課程要求的現實, 全國采用人民版高中教材的省區開始采取有效措施, 如江蘇省蘇州市從2008年中考開始在中考科目中增加了歷史學科考試。筆者認為這是彌補和解決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的有益探索。通過這一方案, 初中階段世界近現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在很大程度得以加強了, 學生對于世界近現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史實和線索有了粗線條地把握, 進入高中階段再接受專題史的學習就不會感覺很突兀甚至手足無措。

其次, 可以從完善教材編寫著手, 適當加強三大模塊的聯系與滲透。

與傳統的通史體例相比較, 專題史顯然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內容內在聯系上相對處于劣勢, 因為它們被分散在三冊必修課本中。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可以在不改變專題史體系的前提下, 適當加強三大模塊之間的橫向聯系與相互滲透。在這方面, 人教07版教材作了嘗試, 設置了《模塊鏈接》欄目, 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該欄目是用以提示某課內容與其它必修模塊某課內容之間內在聯系。以必修Ⅰ第20課《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為例, 本課講述了中國特色民主制度的三項內容, 在本課的《模塊鏈接》欄目中作了如下提示:“本課相關內容可參見必修2第11課;必修3第19、20、21課”。通過該提示信息, 我們就了解與本課相關的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內容在哪里, 從而能夠更深刻理解本課內容。

最后, 將最新的史學研究成果諸如“現代史觀”、“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有機地融合到我們的平時教學過程中是解決問題的很好的方法。

新課標體現了“一元多樣”的史學觀念, 即在堅持歷史唯物史觀的前提下, 借鑒和吸納了近年來興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學觀念和理論。近些年來, 我國的史學研究在堅持馬克思的史學理論基礎上, 借鑒西方的史學理念, 提出的文明史觀、現代化理論和全球史觀, 并對其賦予了新的解釋和內涵。同時, 我們要處理好三種史觀的關系, 三種史觀都著眼于生產力的發展變化, 是相互聯系和包容的。文明史觀更具有宏觀性, 著眼于人類的整個發展過程, 而現代化理論和全球史觀主要著眼于近現代史, 強調的是1500年以來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興起和工業文明向全球擴散的歷史, 是文明史范式的一個特定階段。因此, 我們在運用新的史觀時應注意針對性, 如對近現代史的把握應更多的體現現代化理論和全球史觀, 而對中國古代線索和整個人類歷史的把握則應著眼于文明史觀。

教學模式范文第4篇

關鍵詞:課堂教學,高效,語文

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但是,過分注重朗讀與感悟,訓練不夠扎實的現象還相當多?!百M時多,收效微”的局面要得到轉變,其根本在于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積極、有效參與。因此,筆者在多年的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不斷探索,努力實踐,對于如何更好地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高效備課是前提,把握文本、制定目標

教師的“高效備課”,指教師要把握文本,制定語感培養目標,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閱讀互動的要求——“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闭Z文閱讀教學中所說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語文課文。而在閱讀教學中,詞語是句子的基本單位,詞句教學是培養語感的中心環節。語感積累的過程,就是語文素質提高的過程。只有抓住語感的境況,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因此教師應該對文本精心鉆研,使學生走進文本,把握其深刻內涵,以培養良好的語感。

教師首先要做到:

第一,正確解讀文本,即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鉆研教材,確定“教什么”,也就是確定教學的內容。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課文特點,再根據本班學生的實情,制定出單元目標,課文目標及教學重、難點,設計出符合實際的教學預案。

第二,多元化解讀文本。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極其深遠,而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是多元的??墒敲鎸虒W,教師的“杯子”里,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裝滿了教參或自己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多元化解讀文本,跳出窠臼,超越文本,拓展新的思維空間,珍視自身及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

二、高效課堂是重點,“學議導悟”四步推進

課堂即“學堂”,要讓學生學得高效,就得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還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皩W議導悟”四個環節是我?!八膶W互聯,自主構建”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四個基本流程。該模式減少了教師的講析,增加了學生探究體驗的過程;通過自主學習,交流展示,增強學生知識建構能力。主要有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自學”感知,掃清障礙?!皩W”是指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等方式,使學生對本節知識進行初步的感知,形成感性認識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如果說主動性表現為“我要學”,那么獨立性則表現為“我能學”。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激發了獨立學習能力,都有一種表現自己獨立學習能力的欲望。

第二,再讀深入,“議學”導向?!白h”這個過程層層遞進,教師適當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群體意識。落實在學習中的具體要求是:再讀課文,自主提出各種問題,在“議讀”的基礎上得以解決。

第三,“導學”得法,形式多樣。在“導”學階段,主要目標是品讀課文,學習感情朗讀。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體會??煞譃橐韵聨讉€步驟:(1)再讀課文,不僅要把課文讀好,還要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2)邊讀邊思考,看看是否能給問題找到答案;(3)研讀句子;(4)多種形式訓練學生感情朗讀,升華情感。

第四,“悟”中升華,激發情感?!案形颉?是指人們接觸外部事物后有所發現,有所感觸,從而領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拔颉贝穗A段在朗讀中表現為熟記成誦,強化閱讀積累。方法有:(1)教師提示方法(2)交流、檢查學習成果(3)延伸課外,強化積累。

這段預設的過程,指導學生以朗讀為主線,循序漸進,讀悟結合,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同時尊重學生的語感發展規律,讓學生自主預習、合作探究、深入體會并學會運用,真正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實效評價是動力,體驗成功、激發潛能。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比祟愖畋举|,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賞識。贊賞是廉價的,也是無價的。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積極性,不爭取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是無論如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有效的評價,能使學生從中感受生活,激發學習動力,對于高效課堂的實現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一,教師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既要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及方法上的優良行為,還要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積極表現。當學生的獨特體驗被尊重以后,會充分體驗到個性思想被肯定的快樂,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創造潛能,張揚了個性。

第二,鼓勵學生評價交流。語文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實踐過程,同時也是思維火花不斷碰撞與閃射的激發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應把學習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學生評什么呢?評朗讀,評感悟,評閱讀過程中的有價值的東西。這種評價是全方位的,既強調學生互評,也鼓勵自我評價,還可以評老師,評教材。通過評價,拓展了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探究的內力,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體現,而且能轉化為學生更具有個性的主動的閱讀能力,使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

教學模式范文第5篇

【課題成果】本文系2016年周口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四步循環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zk160530157)的研究成果。

在一些學校的語文課堂上,授課教師在上面口若懸河地講,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地聽,那些“干巴巴的”“冷冰冰的”的講述仿佛是“發生在另一個星球的事”。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學生個性張揚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現象,引發了我們在語文課教學上的深思與探索?!八牟窖h”教學模式的運用使我校這些現象退出了歷史舞臺。下面我們就談談“四步循環”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一、四步循環教學模式是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發展運用

“四步循環”教學模式是我們在改良目標教學法,參考魏書生六步教學法,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以及杜郎口中學“三三六”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要求,使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抓住引導權,還給學生學習主動權,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貼近文本,走入文本,跳出文本,借助自我探究,生生合探,師生共探,交流反饋,拓展運用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循環性學習。

四步循環教學模式包括“自學指導—啟智探究—反饋矯正—拓展運用”四個步驟,即“四步”。在第一環節自學指導中,學生根據導學提綱和教師的引導,通過閱讀教材,走進文本,自主學習,對文本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可以自行完成學習目標中難度較小的任務。這是第一層次的學習。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是否正確,在第二環節啟智探究中,學生可以進行交流、討論,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形成共識。對于難度稍大的問題,通過生生合探、師生共探來完成。對于重難點的突破,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啟發誘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完成學習任務,是對學習目標更深層次的探究。反饋矯正環節中的檢測題是根據學習目標與所學內容進行設計的。通過練習,檢查學生所學,教師點撥,該環節實質上是對學習能力的第三次提升。第四環節拓展運用是對學生知識的遷移與能力的提高,是讓學生把本節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從而走出文本。而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實際是對學習能力的第四次提升。此所謂循環性教學。這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的認知過程,也符合唯物辯證法。

二、“四步循環”教學可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規可循矩中有變

語文課堂教學上按照四步循環教學模式結構課堂,我們即有規可循,又可結合語文課文的自身特點,矩中有變。

第一個環節是自學指導。該環節突出一個“學”字,重點是學生自我感悟,初步探究。語文教師首先導入新課,然后把學習內容用提綱形式展示給學生,告訴學生自學的目標,接著讓學生開始自學。例如問題以學生自學為出發點,把學習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有機的融入到其中。語文課堂上學生通過獨立學習,自我探究,從而對文本知識獲得初步的感性認識,進行自主嘗試性探究。語文教師巡回輔導,個別點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淺顯知識點的自我學習,對簡單問題的分析解決就是第一次循環學習。

第二個環節是啟智探究。該環節抓好一個“探”字,重點是合作探究學習。在生生合探或者師生共探中,學習由初步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向語文教師尋求幫助。語文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易混點解疑,實現重難點突破。譬如語文課文中的細節描寫,分析其作用,理解含義等,學生自探,師生合探實現重難點突破。該環節采用生生合探,師生共探的方式,完成對目標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學習,這就是第二次循環學習。

第三個環節是反饋矯正。該環節用好一個“練”字,重點是鞏固運用,查漏補缺,歸納總結。語文教師根據重難點,編制一些靈活多變的練習題,可采用口頭提問或書面檢測等形式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練習。

第四個環節是拓展運用。該環節巧用一個“移”字,重點是延伸性學習。語文教師針對所學知識點,編擬一些拓展類題目,訓練學生發散思維,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完成對信息的提升或遷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語文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使用了細節描寫,白描手法等已學知識點的文章,讓學生自探自究,小組共探,實現語文拓展性學習。該環節以所學知識為基礎的課堂延伸,能力螺旋式上升即第四次循環學習。

三、四步循環教學中語文教師角色淺析

自學指導環節中,自學提綱的制定是關鍵,設定目標時既要指引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積累語言,品味語言,培養語感,還要引領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讀出情感,悟出道理,發表見解。語文老師務必要注意以下幾點:1.根據文本設計主問題領起幾個板塊,便于自學。2.涉及新知識時,提綱中要有相關知識的補充,設置扶手幫助學生自學。3.語文自學提綱要引導學生將課內課外結合起來,將語文和生活結合起來,注意語文的實踐性。

啟智探究環節中語文教師要特別注重以下幾點:1.相信學生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2.保護質疑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發現的熱情,給足時間,讓有疑問的學生有質疑的機會,不搞形式。3.教給方法,培養學生的探討交流能力。4.根據課文特點,適時組織好小組討論。根據學情來確定討論的時間,使學生發言,補充更正和辯論更加充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盡情發揮。

反饋檢測環節,注重查漏補缺。本環節讓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回顧與反思,并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也能讓學生進行恰當的自我評價。語文教師可設計有梯度的練習,檢驗學生能否充分運用消化吸收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檢測是否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檢驗學習的效果。

拓展運用環節,注重知識的遷移。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從語言品味處拓展延伸,語言品味中進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學生對語言表達與作者情感的深層理解,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2.從情境遷移處拓展延伸,語文教學突出個性閱讀感受,強調遷移升華,教學要讓學生能進入作品的情境,學會感受、體驗、揣摩,通過適當的拓展延伸,把課文的材料、情感和審美體驗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和情感。3.從問題生成處拓展延伸,課堂中的生成是生長和建構,指師生在與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師生對話互動中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和新情況。4.從感悟挖掘主題處拓展延伸,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作者往往通過對人、事、景、物的描繪來表達愛憎、褒貶、取舍、抑揚等情感。許多時候作者的見解、意愿含而不露,隱藏其中。還可從文本空白、懸念處等各處拓展延伸。這樣既實現了知識的良性循環,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四步循環教學模式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課堂真正從老師的“一言堂”變成如今師生的“群言堂”,教學效果日趨高效;學生由被動接受到自主學習;教師由“園丁”轉變為“引路人”。

教學模式范文第6篇

開放式教學模式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它的開放性。它在教學理念上、授課方式、傳授知識、教學空間、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具有開放性。它打破了傳統的封閉教育體系, 以創新、包容、靈活的方式充分利用及調動課堂內外的教育資源, 使師生在教與學中得以相互學習、提高。開放式教育, 旨在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性, 體現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其開放性主要體現在“自由的教學思想”上。這些開放性的特點, 使得在思維能力高度發展的高中生, 能夠很好的去思維去創造, 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另一方面, 學生們通過自身的探究和總結的親身體驗, 使得自己對生物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進而促使學生們提高學習的興趣。因此在高中階段運用開放式教學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對高中生物教學有積極的意義。

如何在教學中貫徹這一教育教學模式?筆者根據多年的從教經驗, 大致對開放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貫徹要做到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 教學理念的開放性。一般來講, 對教師來說, 在備課、上課、作業布置等方面要時刻保持一種開放性、自由的思維模式。時刻要把學生獲取知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當前的時代是一個信息和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 知識的更新換代迅速。所以, 教師要從一名知識的傳授者, 轉化為一名知識的引領者。讓學生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的發展和學習, 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創新和發展, 跟上或者超越時代的發展。如在講述遺傳和變異的有關知識章節, 我把遺傳和變異這種微觀的知識理論分為圖解、影視相結合的方法, 使得微觀狀態抽象的知識分類一目了然, 學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識表象, 從而熟練的掌握了這一理論知識。

第二, 授課方式的開放性。授課方式要改變一言堂, 把知識的傳授改為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體地位, 以一種討論、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就感。通過引導、點撥、討論等方法, 教會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 增強觀察力、想象力、判斷力, 使學生逐步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思維方式。在課堂上, 把時間交給學生, 引導學生運用小組討論、上臺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 讓學生在教學中多參與、多實踐。如在進行生物課中環境保護時, 讓學生觀看塑料的降解有關視頻, 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細小動作就會影響環境, 學生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要減少一次塑料袋的使用。這樣的教學培養學生了環保意識, 又完成了課堂目標。

第三, 教學空間的開放性。通常來說教學的空間一般會拘泥于課堂的狹小的課堂, 禁錮了教學和學習的空間。開放式教學, 拓寬了生物教學的空間, 把空間延伸到社會, 延伸到網絡外的學生感興趣的領域, 讓學生在多種空間的環境下去學習。生物學的高中階段的知識更加注重了從現象到本質、從定性到定量的發展, 知識更加的抽象, 更加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這也要求學生學習的空間需要開放。我們可以把課堂搬到實驗室、研究所等場所, 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去感知生物學。體驗課本以外的真實的生物學, 打消空洞的理論, 讓學生能夠理解學習的現實性, 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如可在課前預習, 把空間向前擴展, 老師布置好預習題目, 多是開放式的, 像有關課堂的知識儲備資料。讓學生搜集好帶到課堂來, 在課堂上共同分享。課后可以拓展空間到課堂外, 去驗證課堂知識。

第四, 教學評價的開放性。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的一環換, 我們在教學評價時一般會布置傳統的書面作業, 或者背誦記憶的作業。這樣的作業思維模式基本固定, 學生基本興趣就較低。在教學中, 貫徹多種教學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法, 在評價中采用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單元測試、隨堂討論、調查報告、論文、幻燈演示等多種渠道的綜合。根據不同的知識特點, 采用相應的評價方式。如學習大自然的奧秘時, 讓學生來到大自然, 自己去發現大自然的奧秘, 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寫一份報告, 注明自己的發現。既掌握了生物知識, 也發展了學生的發現問題, 研究問題的能力。也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

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 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廣泛。知識的日新月異, 促使課本知識不可避免處于滯后的狀態, 更新相對緩慢。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彌補的方式, 它的開放性, 讓學生學習更加自由, 更能體現有效學習。當然, 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模式, 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以適應當前知識的發展。

摘要:近年來, 開放式教育教學理念在教育教學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高中那個生物作為普通高中科學學習的一環, 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尤其調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 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 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額價值觀。這種要求促使開放式教學模式引入高中生物教學, 使得高中生物教學更能發揮自身的作用。本文從高中生物課程的性質和開放式教育的特點出發, 分析開放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模式,開放式

參考文獻

[1]楊志堅, 張少剛.中國社區教育發展報告[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12 (4) .13.

上一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范文下一篇:小學個人學期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