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學設計論文范文

2023-03-02

教學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農村資源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改革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的情況下,農村資源教學也逐漸被重視起來,化學教學設計的改革也在不斷的探究尋找更好的方式。隨著教師教育觀念的不斷改變,教師對核心素養也有了進一步的深入。那么在學生的高中階段,利用農村資源不斷滲透核心素養。通過讓課堂更有效率,能夠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更多的知識牢記于心。通過高效充分利用周邊的資源,也是教師需要畢生所追求的目標。本文章概述依托農村資源發展核心素養的化學教學設計策略。

◆關鍵詞:農村資源;核心素養;化學教學

高中化學的核心素養是以化學為核心的能力培養以及思維的培養。而且在高中這個時期,在學業較為繁重的的情況下是學生在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時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化學中學習化學的核心素養是必經的一個過程。而且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去學習化學,把化學應用到生活中。在通過了解利用農村資源,使學生也能體會到學習化學的有趣之處。在依托農村資源發展核心素養下開展高中化學的同時,也需要教師緊抓化學學科的特點,結合實際設計化學教學,不斷向學生滲透化學學科的科學、嚴謹素養,從根本上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效率。

一、依托農村資源發展核心素養的化學教學現狀

(一)缺少教學課堂的互動

在高中時期學業較為繁重,上課時學生也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睡覺等行為。尤其在化學課當中比較偏文的理科課,學生在剛開始上課接觸理論知識時可能會產生疲倦。在課堂中睡覺、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上課行為。課堂教學設計不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缺少了教學互動與小組交流,不能把走神或者想要瞌睡的同學都拉回到課堂上來。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也不能因為某一個學生睡覺或走神而去浪費課堂的時間去管教,所以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積極性,就是改變化學的教學效率。

(二)缺少實驗實踐活動

在高中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實驗是學習的一大難點。而在多數傳統教學課堂上依舊是是單一的理論知識教學。實驗的實踐活動在農村當中可能存在資源不足,但教師也要聯系實際生活,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而且在農村化學教學中不重視實踐,這對于許多想象力不好的學生無法得到提升。這樣學生也不能主動的發現問題,更不能主動去探究解決問題。沒有關于化學實踐活動,形不成深刻的記憶。如果不加以復習學生也很容易忘記所學重點,導致學生在做題時只能掌握做題方法,而不能理解題的本質知識點。無法使融會貫通理解類似題目,學生只能停留在課本學習的表面。

(三)缺少化學優質資源教師

部分地區缺少教師資源,導致許多沒有實踐經驗的教師上崗。然而在部分地區發展較慢情況下,也沒有專門對于化學的教研培養,導致優質資源缺少。教師只能夠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獲取經驗,但在沒有理論基礎的實踐探究的過程中付出代價的是學生的成長經歷?;瘜W中有許多知識是微觀的,不容易理解和想象。高中化學中的知識就是十分抽象的,許多學生可能不理解它的由來。不同學生在理解化學基礎知識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的不同疑惑,但總體而言大多數學生還是缺少學習化學的核心素養。

二、依托農村資源發展核心素養的化學教學設計策略

(一)結合實際設計教學計劃

改進教學設計計劃是提高化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中主在教師講,在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的情況下,教師要充分借助心理學的知識,并且結合學生平常在學習過程中的想法,充分幫助每一個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化學。在化學課堂設計當中,教師應注重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教師首先督促學生自主學習理論知識且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提前進行預習,讓學生有自己獨立思考的實踐。然后等到下次上課時根據預設的條件,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去驗證實驗結果的正確性。

例如:燃燒實驗中,首先是讓學習結合生活實際預習理論知識,提出鎂條、木碳、硫、鐵絲燃燒情況,引導學生課下預習本次實驗,教師就可以在課上先讓小組討論關于燃燒實驗的結果,實驗的現象以及注意事項做為重點討論。然后教師帶領班級動手操作,驗證實驗結果的正確性。如果沒有很多的教學實驗資源,教師可以操作演示,再采用視頻的方式進行最正確的演示,分析教師在整個動手操作實驗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出現某些現象的原因,從而更能加深知識點在學生心中的印象,達到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效率。教師也要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與教師一起討論實驗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原因。

(二)利用生活中的化學

化學是一門嚴肅的學科,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時,更要注重知識的遷移,密切的聯系生活實際。需要將高中的化學結合到學生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更好的幫助其理解知識點。

例如:在學習燃燒所需要的滿足的條件時以及實驗結果,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思考,通過回憶平時燃燒所需要的工具,并將每個工具所起的作用與化學中的專有名詞進行聯系,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最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對該知識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對化學知識能夠有個更嚴謹的看法。對于關于這個知識點也可以輕車熟路了,可以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三)開展教學經驗分享會

在開展化學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運用現代式教學方式,在不斷實踐中找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學??梢砸M其他學校的教學成功案例。教師之間也要開展經驗交流會,分享了解如何為學生選擇化學教學內容,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效率。還可以分享如何對學生進行課堂的提問,能夠讓學生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三、結束語

核心素養的養成也是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慢慢培養而來,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好課上時間,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化學觀,不斷向學生滲透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小青.培養學生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J].廣東化工,2021,48(04):178+183.

[2]柏品良.農村初中化學課外實驗的現狀與對策[J].化學教學,2017(07):34-36.

本文系2019年度泉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依托農村資源進行高中化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項目編號:QJYKT2019-175)成果之一。

教學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一、文本解讀

一千多年前,一位少年天才的完美演出,讓西邊的落霞與孤鶩見證了天才王勃的誕生,一座原本普通的閣樓從此成為世人朝拜的圣地。滕王閣成全了王勃,王勃成就了滕王閣。詩人騷客和景物通過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就成為一種經典,一種仰望。這就像歷史古戰場的赤壁屬于羽扇綸巾的周郎,浩淼的陽關道屬于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王維,靜謐的西湖屬于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蘇軾。滕王閣為唐永徽四年(653)高祖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以封號為名,故址在今江西南昌市贛江濱。上元二年(675)九月,王勃往南海省親,途中路經洪州,適逢都督閻公在滕王閣大宴賓客,遂在宴會上揮毫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

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珍異的物產、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后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文因餞別而作,但對于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脫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徑。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

初唐是唐王朝的上升時期,當時文人普遍具有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王勃作此文時,正當二十幾歲的盛年,雖經歷了坎坷,但畢竟涉世未深,還沒有飽嘗社會人生的種種痛苦酸辛。我們在文中可以發現作者那種痛苦與追求交織,失望與希望并存的復雜感情。首先,作者抒發了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負和磊落不平的身世感慨?!瓣P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薄皯训坶挾灰?,奉宣室以何年?”“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弊髡呔炷罹?,渴望見用,但命運乖舛,自怨自嘆,這并不僅僅與個人功名富貴觀念相聯系,也包含著報國濟世的雄心壯志。他感慨“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實際上是通過對宇宙人生的思考,意識到生命之短促,因而發為對實現人生價值的急切追求。其次,作者還表達了身處逆境卻不甘沉淪、強自振作的意志和決心?!袄袭斠鎵?,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弊髡咦晕孔詣?,對前途尚懷著強烈的希望,他決心待機而起,有所作為。

文章的第一個特色是既奔放又自然?!暗拇_能顯出一種純任自然,一氣奔放的境界,令人想見這位少年公子援筆而成,旁若無人的情景?!薄八粴庳炞?,目無旁瞬,仿佛跟著他一邊寫一邊想似的?!保耐懼吨袊壩母耪摗罚┪┢湮恼略凇凹卞帷敝袑懗鰜淼?,所以它一氣直下,奔放而自然。這奔放氣勢,給人以波濤萬頃,浩浩蕩蕩之感。它呈現的是陽剛之美,顯示其氣魄雄偉?!袄袭斠鎵?,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不假雕琢而流露出的壯志,甚至在“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依然能“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雖說是“空懷報國之情”,但也確是矢志不渝的夙愿。王勃文中的“浩然”之氣,令人鼓舞和振奮。

這篇文章既濃麗又典實,作者重視辭藻,色彩鮮明,情融景會,給人以濃而不艷之感。篇中綺詞麗句,巧字警語,俯拾即是。如“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形象化地說明地理位置?!傲仕M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秋原景色,耀人眼目。還有如“層樓聳翠”“飛閣流丹”,青翠欲滴,丹彩欲流。特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傳誦不衰的名句,清詞驚絕,味美意濃?!奥湎肌弊愿叨?,“孤鶩”橫空而飛,相映成輝,色彩明麗,再加上青天、碧水,水天相接,渾然一色,既有清麗景色,又有壯觀場面,令人胸襟開闊。正如前人所贊:王勃之文“篇篇結綠,語語連珠,胸無儉思,腕有余藻”(《鐵立文起》)

駢文到王勃手中,已經體現文體和文風的新變,就在這繁多的典故中,也流露出真實純樸的心聲。如用屈原、賈誼、馮唐和李廣四人的典故,借歷代懷才不遇的人物,表凌云之志。用《漢書·馮異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典,述早年雖然失意,但濟時之志未泯。反用“貪泉”、“涸轍”等典,以跌宕之筆,述志言懷,自然貼切,語約意豐。

王勃此文既善用排偶,又靈活多變。既是駢文,便極注意對仗工整。文中四字對,六字對,四六或六四相對。不但注意對偶,而且注意平仄合韻,語言鏗鏘和諧,悠揚悅耳。但對偶的構成方式,各有不同,有的用兩個比較長的上下合成的復句互為對仗,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有的用較短的單句互為對仗,如“虹銷雨霽,彩徹區明”。對偶句關系的處理也各有不同,有的表示為互為平行的內容,形成鋪陳的語氣而顯示韻味的的宏偉,如“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有的表示下聯對上聯的轉折關系,形成矯健之語,從而顯示音節由低沉到高亢,如“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作者能辨別詞語的音色、音勢、音長和音重,以安排對句的結構方式和介詞、連詞的更迭,以及章法變化等因素,從而表現出通篇音節的和諧之美。高歌低唱,急管柔弦,前呼后應,此起彼伏,這就形成了《滕王閣序》的音節鏗鏘,脈絡流暢的特色。

二、教學設計

(一)文本分析和目標定位

《滕王閣序》安排在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單元,該單元選文都是中國古典抒情散文名篇?!峨蹰w序》是古今傳誦的駢文佳篇。六朝至初唐時的駢文,多被后世的批評家稱為“繡繪雕琢”無病呻吟的無用之文,而王勃的《滕王閣序》可謂是駢文中的精品,雖然也是戴著鐐銬的跳舞,但描寫生動,情致宛然,和諧優美。通過本篇作品的研習,可以窺斑見豹,鑒賞駢文精品的獨特之美,體驗中華文化的瑰麗多彩。本文作者為“初唐四杰”中王勃,其詩歌開一代新風,本文亦頗見創新之意,尤其值得引導學生領悟?!拔囊詺鉃橹?,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保ú茇А兜湔摗ふ撐摹罚┻@里的“氣”,指的是作家在稟性、氣度、感情等方面的特點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精神風貌,“文以氣為主”就是強調作品應當體現作家的特殊個性。讀《滕王閣序》我們在體會文本或濃或淡、或俯或仰、時遠時近、有聲有色的情境時,驚羨王勃的文詞絢麗,對仗工整,氣勢奔放自然時,進而深刻地把握文章的“氣”,感受他寫此賦時的心態,可以體會王勃渴望用世的抱負和自強振作的意志以及追求和痛苦交織的心態。

教學本文時,一是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文注釋讀懂文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二是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培養閱讀鑒賞的能力;三是要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引典,深入把握作品的內涵。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清文意,翻譯全文;(2)了解駢體文的基本特色,鑒賞語言美;(3)賞析語段和用典,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二)教學流程安排

1.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由江南三大名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以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崔顥的《黃鶴樓》等導入。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杜甫的《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命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p>

2.寫作背景和文題解釋

《滕王閣序》是一篇駢體文,又稱駢儷文,是魏晉以后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在南北朝時期達到了全盛。唐代開始,駢文的句式更趨規整,出現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駢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這種文體一般具有以下特點:(1)講究對仗,一般四六。(2)平仄相對,音律整齊。(3)多用典故,講究詞藻。

3.聽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查閱工具書,讀準字音,做必要的標注。(2)緊密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先獨立閱讀,后四人一組,協作解決讀不懂的語句。(3)根據駢文重鋪排渲染的特點,重在意會,不必字字落實,對文中的難理解的詞句,老師可以適當地點撥,如:“雄州霧列,俊采星馳”中的“霧”“星”名詞作狀語?!敖笕鴰搴敝械摹敖蟆薄皫А泵~的意動用法。(4)分段練習朗讀,有感情地朗讀,要反復練習,體會本文情辭聲韻之美。(5)本文語言典麗繁復,但文思縝密,試理清行文的思路。

4.總體把握,理清思路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給駢文特點作了總結說:“鋪采離文,體物寫志”,即寫景抒情,借物言志。據此,課文的寫作思路和結構可以梳理如下: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5.研習文本,重點探究

(1)研讀寫景段落。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①色彩變化之美;②遠近錯落之美;③上下渾成之美;④虛實相映之美。(2)鑒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圖畫。(3)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一反傳統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4)思考:本部分是怎樣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①“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②高聳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嘆為觀止。③“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著作者無比愉悅的心情。作者寫自己的喜悅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2)研讀文章感慨抒情部分。思考:王勃抒發了哪些感慨?①宇宙無窮,個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②懷才不遇,功業無成之悲: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③壯懷激烈,窮且益堅: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④表達報國之志和遠大的理想抱負:有懷投筆,慕宗慤之長風。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

(3)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用典之妙。①言簡意賅,含蓄有味——明用。所謂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將其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加以擴大,變為泛指?!峨蹰w序》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虛;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天柱高而北辰遠”等句中的用典即屬明用典故。以上明用的典故,實現了表達上“意婉而盡,藻麗而富,氣暢而凝”(劉勰《文心雕龍》語)的效果,可謂言簡意豐,辭約蘊寓。②隱括旨義,旨冥句中——暗用。暗用指引典不直錄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語言,使典故貼近語境,又不違原意,起到恰當而曲折地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峨蹰w序》中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孟嘗高潔,空余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屬暗用典故。以上這些典故,或事或語,均由王勃化用為自己的語言,而用典中所蘊涵的卻是作者不為當世所用的自怨自嘆的復雜情感。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貪泉”“涸轍”之典,把自己強行振作、不甘頹廢的信念表露無遺。③說古喻今,比況自身——化用?;眉袋c化后使用。這是一種作者將敘事詳備,文字較長的事典合理化簡點睛,以簡馭繁地表達情感的用典方法?!峨蹰w序》中“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句即屬典故的化用?;玫涔?,涵蘊深刻。只有26歲的王勃受邀作序,但面對自己“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不禁興盡悲來,又不便直說,乃妙筆生花,化用典故,雖說的是古,而喻的卻是今,可謂比況自如,毫無斧鑿之痕。④多典濃縮,加強效果——連用。連用是指作者為了加強表達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驅遣幾個典故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峨蹰w序》中典故連用的句子較多,下面僅舉一例:“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句中連用四個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閻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筆,施展才華的感激之情。以上四個典故在句中連用,極恰當地表達出了年輕的王勃受寵若驚而又自怨自嘆的復雜心理,而且這幾個用典或正或反,給人以一氣貫之的暢快淋漓之感。

(4)引導學生領略駢體文形式之美。①介紹駢體文的基本特點:對偶、聲韻、藻飾、事典。②駢體文與“賦”的區別和聯系。③對駢體文講究形式之美的評價。④引導組織學生誦讀課文,領略文章聲韻之美、辭采之美。簡略介紹駢體文的對偶與聲韻的相關知識。駢體文的對偶句式,多為四字句和六字句,這種句式不僅形式整齊、而且讀起來聲韻和諧。要求學生在文章中尋找上述各種句式,并選擇開頭第一或第二段,標明字音的平仄,在誦讀中體驗聲韻之美和辭采之美。

6.比較閱讀,拓展延伸

①文章抒情部分先后表現出兩種感情基調:一方面因懷才不遇而感傷失落,另一方面保持樂觀心態,對未來寄予希望。這二者是否矛盾?②《滕王閣序》和《蘭亭集序》都是序文,兩篇文章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試從形式和內容入手比較它們的異同。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

教學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理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法學教育進展迅速,培養了不少法學人才,為法治國家的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法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以致國內有知名大學的校長公開聲稱應取消法學本科教育。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可能就是學院式教學法與實踐型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對此,我國法學教育界也普遍認識到,必須深入改革我國法學教育的理念與方法,才能減少法學的教學與法學實踐之間的沖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學的案例教學方法被引入、推廣,進而得到推崇的,并受到了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一致歡迎。然而,問題在于,當案例教學引入我國法學教育多年之后,實踐中的法學畢業生卻似乎并沒有因此而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動手能力差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緩解。這一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國法學教育界的高度注意,因為該問題的出現,表明我國法學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可能存有問題。因此,有必要在重新探討案例教學本質的基礎上,反思我國法學的案例教學方法,進而探索案例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出路問題。

案例教學的本質分析

案例教學最早起源于19世紀70年代哈佛法學院對學生進行的職業訓練中,后來又逐漸擴展到商業、醫學和管理學的教育領域中。然而,盡管有了一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在教育學界仍然沒有在關于什么是案例教學的問題上,得出一個權威的界定。以下是國內外相關文獻所提供的典型概念。

哈佛商學院曾把案例教學界定為“這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直接參與,共同對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難問題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這些案例常以書面形式展現出來,它來源于實際的工商管理情景。學生在進行閱讀、研究、討論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全班討論。”教育大詞典認為“案例教學是高等學校在社會科學某些科類的專業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即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的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技能、知識和能力”。國內有學者認為,“所謂案例教學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習者引入教學實踐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討等方式,從而提高學習者面對復雜教育情境的決策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方式的總和,它不僅強調教師的教,更強調學生的學,要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要有相當大程度的轉變。”也有學者認為,“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就某個現實的問題提供情況介紹,指出面臨的困境、幾種選擇或已作出的行為,引導學生對這些困難、選擇或行為進行分析、討論、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已經做出的行為進行肯定、比較、矯正,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雖然在關于案例教學法的概念界定上,學界仍然存在著分歧,但這些概念卻仍然可以表明案例教學的兩個本質問題:即提供問題情境與重視師生交往。一方面,案例教學法強調能力的獲得在于學習者自身的經驗,而不是學習者的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在案例教學中,學生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活動的探究者”、“意義和知識的建構者”。簡言之,在案例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學習結果不是學生接受了知識,而是學生個體知識經驗得到了改組。因此,在本質上,案例教學需要為學生提供可供改造的經驗,這決定了,為學生所提供的案例必須為學生展示出一個真實和生動的問題情境。為此,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教師要注意的不應該僅僅是問題的結論,更要注意的是通過問題情境創設,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法強調,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建構過程是通過與同學、教師以及周圍其他環境的交往實現的。交往在教學中發揮著經驗共享,使學生學會合作,發現自我,辨識分歧,學會理性辯論以及達成共識的作用。同時,交往的主體就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應是平等交往的主體關系,而不是教師作為主體,學生作為客體的主客體關系。因此,在案例教學中的交往應是一種合作式的交往,交往的雙方應創造條件,是不帶支配性質的交往,放棄權威地位持相互平等的態度??梢?,案例教學是一種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的教學。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推進者,是輔導者,教師是案例教學的重要角色,但不是課堂的操縱者、控制者。

我國法學案例教學中的困境及其分析

然而,案例教學方法重視問題情境與師生交往的本質,卻在法學的案例教學中,被有意或無意的被忽略了。這使得我國的案例教學陷入了一種頗為尷尬的境地。

一是案例教學在價值上面臨的困境。從法學教育背景看大陸法系教育的性質是一般性的人文科學教育,而非法律職業性訓練,其價值目標在于培養理論型的人文知識分子,而不是應用型法律人才。唯這一背景中,我國法學案例教學的功能僅限于解釋和補充說明所講授的理論內容,甚至連解釋和補充說明的功能都不曾具備,只是對所宣講理論的簡單的、毫無意義的重復。而在西方國家,其法學教育定位非常明確,即職業化教育,培養實踐型法律人才。而案例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美國,法學本科生在學習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的基礎上,各法學院著重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用法律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使他們“具有像律師那樣駕馭、運用法律資源的能力”。英國法學教育目標也強調了職業教育,它將法學教育分為學術、職業訓練和實習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注重法學理論和司法倫理的培養;第二階段則通過案例培養學生的職業技巧;第三階段通過在律師所實習保證學生得到法律職業能力的訓練。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在法學教育的目標是精英教育、職業教育抑或通識教育方面的定位仍然比較模糊。這就造成經過幾年的本科教育,畢業生既沒有熟練駕馭司法活動的能力,又不能較好地從事法學理論研究。法科學生的培養定位和目標決定著教學方法。從法學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上看,它表現為職業教育和人文學科的理論教育的矛盾;從培養目的性上看,它表現為實踐型人才的訓練和學者型人才培養的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下,案例教學法運用的價值就存在困境——我國的法學案例教學法是法學理論講授的輔助工具性-價值,還是角色模擬體驗實踐性價值?

二是教師在案例選擇上的困難。目前,教師就案例選擇的渠道上來看,主要是通過網絡、教學參考書、法院的判例、教師自己

接觸的案例等。然而,這些案例在提供情境相關信息的完備性等方面大都有所欠缺。事實上,一個比較適合于案例教學的案例,是一個能夠體現法律復雜糾紛,展示法律條文爭議以及引起學生意見分歧的案例。一個過于簡單的案例,事實上是沒有多少價值的。比如在講述合同的效力理論時,教師往往先將合同的生效要件加以講解:“一般而言,合同的生效應當具備主體締約能力、締約人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這三個要件方可生效。”然后,提供一個關于甲和乙簽訂了一個關于甲雇請乙去殺人的合同的案例來討論該合同的有效性。對此,學生往往會異口同聲答道:無效,因為合同內容違法。這樣的案例分析顯然是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合適的案例則往往比較復雜,僅僅通過相關報道或教師自身的表面接觸是無法真正描繪出這種復雜性的。合適案例的嚴重缺乏,使得教師在選擇案例上往往有著太多的限制。而如果就原有的這些渠道來選擇案例,則需要教師進一步加工和整理,并且在內容的復雜性、難度以及問題的設計方面都需要教師重新整理。所以,每設計一堂案例教學討論課,都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力度和難度,在一學期中教師只能設計幾學時的案例討論課,不可能整個學期完全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有些教師甚至完全放棄了案例教學,而以舉例子的形式加以代替。

三是案例教學中師生交往的困難。當前,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所擔任的角色普遍是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學生則處于從屬地位。究其原因則與案例教學中班級規模緊密相關。案例教學的核心是引起學生的討論甚至爭論,并且將這種討論和爭論在課堂中展示出來。然而,我們的法學本科課堂卻往往是在一個空間廣闊、桌椅固定的教室中裝上一兩百人。在這樣的課堂中,案例討論顯然大打折扣甚至無從開始。作為替代性選擇,由教師主導講解案例就理所當然。然而,案例分析如果注重對法學理論的解釋和說明,教師被置于傳授者的地位而顯得過于主動,從案情的介紹、問題的提出、分析的展開、結論的得出、所涉理論知識的深淺以及時間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師,那么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就處于被動地位而非自主分析。而這種被動學習顯然是無法幫助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自我建構,案例教學法也就失去了其應有之義。

我國法學案例教學的出路

針對以上的困境及其分析,筆者認為,法學案例教學要走出困境,體現案例教學的本質要求,實現案例教學的目標,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明確案例教學在我國法學教育中的地位。長期以來,我國法學教育目標的定位不清嚴重影響了我國法學教育的質量,學生畢業后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為他們沒有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盡管仍有分歧,我國應當盡快明確法學教育的定位和目標,或者不同的法學院根據自己的傳統文化定位自己的學生,以便各法學院有的放矢,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筆者認為,本科階段,在學生具備了一定法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應當更加側重邏輯推理和法律技巧的訓練,培養學生解決法律實際問題的能力,因為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應當是諸如律師、法官、公安等法律執業者。因此案例教學法對于法律教育的價值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法官角色體驗。在案例教學中,不管人們是否同意該判決都必須首先從法官的觀點即從訴訟意見出發來探討問題。要求學生以一個法官角色從公平的司法角度重新審視這一案件,并就該案的判決發表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扮演律師角色和當事人的機會。它提供給學生一系列的具體爭論,強迫學生扮演原來爭論的雙方和他們律師的角色,并重新演示這些爭論。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使學生親身體驗到了法律職業中不同角色的要求,有利于其認知的內化。另外,案例教學法還能夠幫助學生在綜合考慮各角色特點以及要求的基礎上,提出自身的獨立見解。

其次,要開發教學案例資源來建立案例教學庫。案例教學的載體是案例,大量具有本土化、專業性、時效性特點的適合案例是成功開展法學案例教學的基礎。結合教師的課題研究,開展案例調研,這是法學案例教學適合案例的主要來源。從某個角度上說,只有通過調研寫作而成的案例,才能滿足復雜性、關聯性、啟發勝等案例要求,從而適合于案例教學。案例調研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如文獻研究法、參與式觀察法和訪談法,系統地收集被調查案件的資料,詳細了解案件產生、發展及運作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努力找尋故事背后發生作用的各種因素,為案例的寫作完成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其首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和發現事實。同時,實現教師案例調研共享機制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最好能夠在全國范圍內,由相關組織出面,建構全國性案例教學的共同平臺,實現案例資源共享。

第三,要拆分班級,組成中班上課。在當前高校擴招的背景下,要在法學本科課程中實現小班上課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但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各法學院應該克服困難,組織中班進行案例教學,中班的人數應控制在60人左右,這樣既可以維持課堂教學秩序,也能就案例中所體現的問題開展諸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具體教學形式,充分挖掘案例教學的能量,體現案例教學的真正本質。

參考文獻:

[1]王志勇,張文夏,《面向21世紀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載《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轉引自孫軍業,《案例教學》,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頁

[3]孫軍業,《案例教學》,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頁

[4]成光琳《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及思考》,《教學研討》,2004年第2期

[5]張強,《法學案例教學的困境與出路》,載《中國電力教育》,2008年4月上

[6]參見郭明瑞,王福華,《高等法學教育的反思與審視》,載《法制日報》,2001-09-02

[7]張強,《法學案例教學的困境與出路》,載《中國電力教育》,2008年4月上

[8]張強,《法學案例教學的困境與出路》,載《中國電力教育》,2008年4月上

教學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學生; 探究

物理這門學科最主要的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課程,所以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高中物理教學的目標不在僅僅是讓學生學習物理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物理學習的綜合發展。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則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重要方法和物理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但是大部分高中學校只重視學校的聲譽,導致高中老師為了學生高考只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加上每個學校的經濟條件不一樣,對高中物理實驗課程的投入資金和組織教學都存在不足,所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針對目前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情況,我們要加強實驗教學。

一、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精心指導、嚴格要求

素質教育要求課堂教學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并不是否定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教師只有以學生為中心,精心對待、嚴格要求才可以。所以,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應該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做到精心指導。比如在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的實驗中,教師應該向學生講清步驟,每一步需要什么,哪一步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等。通過指導后,學生的動手欲望和自信心被激發。那么就能夠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需要注意,精心指導并不是面面俱到,在此實驗中,教師講清需要注意的問題就行了,剩下的比如說打點計時器的使用方法,學生可以遵照說明書自行探究,以便培養其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其次,嚴格要求體現在要求學生在試驗后認真的反思總結上。教師必須要求學生認真填寫實驗報告單,并交流匯報實驗結果,以便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在填寫實驗報告是,必須嚴格要求學生,不能讓學生以課本中或者主觀想象的數據替代實際數據。

二、提升教師物理素養的同時,注重科學方法的合理運用

建設新型的教師隊伍是高中實驗教學改革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首先,物理教師的教學觀念的更新。落后的教學觀念導致責任心不強、物理教學方法單一、科研與創新能力較差等現象,只有認真學習和領悟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不斷學習新的物理知識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新的教學理論與學生個體身心發展規律相結合,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次,學習和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自主參與實踐的機會較少,即使參與也是在老師固定的模式下機械式的進行,這樣嚴重遏制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不能從實驗中去強化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理解。

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能夠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物理規律在多種形式下得以呈現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學生在主動參與實驗操作中鍛煉動手能力’在體驗實驗的過程中提升分析問卿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實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最后,加強科學方法在實驗教學中的合理運用。俗話說:“觀念決定方向,方法決定結果,方法是創新的靈魂,創新孕育于方法之中”,學生物理知識的形成與創新能力的發展都離不開合理科學方法的運用,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有助于改善學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較差的現狀,對于提升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獨特的優越性。

三、加強實驗教學中的合作學習

教師在高中物理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參加合作學習,是貫徹素質教育發展創新、合作型人才的必然措施,同時也是新課改不斷推廣的一種促進教學效率提升的良好教學模式。物理實驗運用合作學習的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物理問題,掌握物理知識,有助于學生辯證性思考問題,提高了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1.物理實驗過程中合作學習的環節

物理實驗合作學習的環節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第一部分,分組。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性格特征、愛好特長等元素將高中生分成幾個綜合實力相當的小組。(2)第二部分,定目標。實驗需要完成什么樣的任務,教師要在分好組之后給每個小組成員講清楚。(3)第三部分,動手實驗。實驗階段是合作學習的關鍵時刻,教師要不斷指導和監督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實驗的過程中。(4)第四部分,實驗報告。實驗報告是物理學習最關鍵的一步,學生要在小組內討論通過實驗看到物理規律或者總結物理概念,真正通過協作來完成物理實驗的目的。

2.物理實驗過程中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目前,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1)合作學習結合探究學習展開物理實驗。由于物理學科往往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才能達到學好、學精的目的,因此在物理實驗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將探究性學習融入到課堂實驗中。(2)合作學習結合互動學習展開物理實驗。合作的過程就會產生交流,而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都會讓合作學習更加有效,互動讓思想插上翅膀,彼此分享不同的概念與觀念,往往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3)合作學習結合應用學習展開物理實驗。由于物理實驗往往有很多都是研究實際現象的,在開展物理實驗過程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團隊合作學習外,還要引導學生認知物理解決的是什么樣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運用能力。

四、充分挖掘物理實驗資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傳統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實驗都是教師在講臺上演示,學生只能坐在座位上當看客,甚至有的學生還看不清實驗,尤其是后排的學生,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程度的限制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熱情,直接影響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有機結合,即教師和學生一起設計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分析、歸納總結,在實驗操作上讓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充分了解實驗的內容,加深印象,鞏固記憶。一般來說,物理課堂實驗可分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對知識的正確與否加以驗證,鞏固和加深對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的認識。但是,學生在學習物理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不能得到鍛煉,也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物理規律的能力;而探索性實驗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創造能力、自學能力、觀察實驗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獨到的作用。在實驗教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些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索性實驗,盡量再現實驗的設計過程,啟發學生的思維。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細致地觀察實驗,使他們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還能通過實驗條件的變化引起的不同現象來激發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人們日益認識到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對于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為其指明了發展的道路和方向,這既是高中物理課程教學的自身要求,也是時代、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符合新課標的標準,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必須不斷的創新和進步,不斷改良其中的弊端和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通過高中物理實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探究習慣和動手能力,為將來更深奧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數學文化;文科數學;教學設計

自1983年南開大學在部分文科專業中開設數學課程以來 [1] ,國內許多高校相繼開設了大學文科數學等課程.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大學文科數學教育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實踐已表明:在大學文科專業中開設數學課程對于培養文科生的數學意識和提升文科生的數學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與理工科數學相比,文科數學還比較年輕,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對數學價值認識不明、學習興趣不濃、教學方式不足、學習方法不當、教學內容不適等 [2] .近年來,數學文化這一概念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數學文化觀認為,數學是一種文化.數學不僅具有工具屬性,還具有文化屬性 [3] .因此,數學教育理應承擔起傳授數學知識和傳播數學文化的雙重責任.特別是文科學生有著與理工科學生顯著不同的數學基礎、專業背景、學習需求和認知特點,則對于文科學生而言,“了解數學文化,增進理性思維”要比“掌握數學工具”更加重要 [4] .

一、數學文化對大學文科數學教育的意義

數學文化概念雖提出有三十多年,但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顧沛教授認為:數學文化的解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數學文化是指數學的思想、精神、方法、觀點、語言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廣義的數學文化是指除狹義解釋外,還包含數學史、數學美、數學教育、數學與人文的交叉、數學與各種文化的關系 [5] .王新民等人認為:數學文化是指人類在數學行為活動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物質產品是指數學命題、數學方法、數學問題和數學語言等知識性成分;而精神產品是指數學思想、數學意識、數學精神和數學美等觀念性成分.在數學文化中,觀念性成分即數學觀念是數學文化的核心,它可以從精神層面上來影響人們的信念、行為和價值觀 [6] .

日本著名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在《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一書中說道:“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后若沒什么機會去用,不到一兩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銘刻在頭腦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問題的著眼點等,隨時隨地產生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對于大學文科學生而言,亦是如此.首先,文科學生中大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對數學缺乏學習興趣,甚至畏懼數學.其次,文科類專業對數學知識要求不高,掌握數學知識的多與少、深與淺,不會對后續學習產生直接影響.第三,文科學生在未來所從事的工作中用到大學數學知識的機會很少,甚至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機會用大學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第四,文科學生擅長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但理性認識和邏輯思維相對較弱,對具體的、直觀的事物認識較強,對抽象的、邏輯的概念理解較弱.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在大學文科數學教學中傳播數學文化要比單純地傳授數學知識有意義得多.

除此之外,在大學文科數學教學中傳播數學文化還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提高文科學生對數學及其價值的認識.文科學生通常對數學的科學價值認識較為充分,但對數學所具有的社會價值知之甚少.通過數學與文化的融合,可以使他們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文化發展中的作用,提高他們對數學的價值,特別是社會價值的認識.

2.有助于培養文科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文化讓學生面對的不再是枯燥的計算和復雜的推導,而是豐富而有趣的數學思想、數學精神、數學思維、數學方法、數學趣聞、數學美以及數學應用等文化成分,可以使文科學生更好地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3.有助于提高文科學生的數學素養.傳統的數學教學觀將學生的視野局限于數學知識.將數學文化融入教學,可以拓展文科學生的數學視野,培養他們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識,提高他們用數學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定積分概念”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定積分是大學文科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定積分概念是學習定積分的基礎,是數學、物理等有關問題高度抽象的 結果.除定積分的定義外,本節還蘊含了以下數學文化的內容:

1.數學史.定積分起源于計算面積和體積等實際問題,演化于窮竭法(The method of exhaustion).古希臘智人學派學者安提豐(Antiphon)在解決“化圓為方”的問題上最早表述了“窮竭法”;歐多克索斯(Eudoxus)發展建立了嚴謹的窮竭法,并計算了圓、圓錐和棱錐的體積;歐幾里得(Euclid)在《幾何原本》第Ⅻ篇中運用窮竭法證明了命題2,5,10,11,12,18;阿基米德(Archimedes)運用窮竭法計算了橢球體、旋轉拋物體等幾何體的體積以及一些阿基米德螺線所包圍的面積.16世紀至17世紀的數學家們認識到窮竭法在邏輯上的優美,增長了純計算的興趣,并從修改阿基米德的窮竭法開始,獲得了計算面積、體積以及物體重心等的新方法,他們的探索推動了窮竭法向積分的發展,其中開普勒、費馬、格雷戈里、卡瓦列里、瓦利斯等人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直到牛頓和萊布尼茲創立了微積分,窮竭法才被根本地修改,演化成了定積分.今天,窮竭法已成為歷史名詞.

2.數學思想.定積分的概念與性質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如曲邊梯形面積求解問題、變速直線運動路程求解問題都蘊含了以直代曲、以常代變,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化歸思想;定積分定義的導出過程蘊含了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思想;以及用近似代替精確的思想方法;用極限求解無限的思想方法;以及量變引起質變、用局部認識整體的辯證思想等.

3.數學應用.定積分的產生和發展從未離開過應用.定 積分起源于計算面積、體積等實際問題,廣泛應用于幾何學、物理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工農業生產、工程技術等領域.典型的例子如幾何學中的曲邊梯形的面積問題、旋轉體的體積問題、物理學中變速直線運動的路程問題等.

4.數學美.定積分用一個簡單的公式形象直觀地描述了“大化小,常代變,近似和,取極限”的過程,充分展現出了數學的形式美和簡潔美.

(二)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了解定積分的定義過程,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曲邊梯形的面積和變速直線運動的路程求解思路;理解定積分的概念,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定積分的定義以及公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理解定積分的幾何意義,能用定積分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積.

2.文化與素養:了解定積分的起源、發展過程及其應用;體會以直代曲、以常代變、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化歸思想;體會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思想;體會量變引起質變、用局部認識整體的辯證思想等;體會定積分公式展現出的數學美.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曲邊梯形面積求解過程和變速直線運動路程求解過程及蘊含的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化歸思想;定積分的定義過程及蘊含的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思想;定積分的幾何意義及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2.難點:理解曲邊梯形面積求解過程和變速直線運動路程求解過程;理解以直代曲、以常代變、將未知轉化為已 知的化歸思想;理解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思想.

(四)教學方法設計

本節主要采用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定積分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其定義建立在極限基礎上,可以通過極限方法導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設計

1.概述.概述主要介紹定積分產生的過程、思想來源以及應用領域,重點闡述“窮竭法”思想,為第三步分析問題做好思路上的鋪墊.

2.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定積分的概念來源于計算面積和體積等實際問題.以曲邊梯形面積問題為例導入新課,不僅能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回到古希臘時代,追尋定積分的“足跡”,為探究式教學創設情境,還有助于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

3.引導探究,解決問題.從方法論的角度講,定積分在概念形成過程中體現出的“以直代曲”“以常代變”“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化歸思想要比定積分概念本身重要得多.因此,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充分體會數學的化歸思想.首先引導學生對“曲邊梯形面積問題”進行探究,提煉出“大化小,常代變,近似和,取極限”思路,并將思維過程表示為

A= lim λ→0 ∑ n i=1 f(ξ i)Δx i. (1)

然后再提出“變速直線運動路程問題”,啟發學生利用類比方法,按照曲邊梯形面 積問題的解題思路,再次提煉出“大化小,常代變,近似和,取極限”思路,并將思維過程表示為

S= lim λ→0 ∑ n i=1 v(τ i)Δt i. (2)

在分析過程中,注意讓學生體會量變與質變、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辯證關系.

4.啟發歸納,提煉定義.首先啟發學生對上述兩個問題及其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去除兩個問題的具體情境和意義,抽取共同特征:(1)問題相同,均是“非均勻分布總量問題”;(2)思路相同,均為“大化小,常代變,近似和,取極限”;(3)結果相同,表達式結構一致.然后引導學生抽象出定積分的定義及其表達式為

∫b af(x)dx= lim λ→0 ∑ n i=1 f(ξ i)Δx i. (3)

再引導學生回到曲邊梯形面積問題,結合圖形討論定積分的幾何意義.

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思想.

5.討論練習,提升能力.練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充分理解定積分的定義,理解“大化小,常代變,近似和,取極限”的思維過程.如,

∫1 0x2dx= lim λ→0 ∑ n i=1 ξ2 iΔx i= lim n→∞ ∑ n i=1 i n 2 1 n

= lim n→∞ 1 6 1+ 1 n 2+ 1 n = 1 3 .

解題的難點在于根據定義寫出表達式 lim λ→0 ∑ n i=1 ξ2 iΔx i,關鍵在于“大化小”,即積分區間的分割方式.定義中雖對積分區間的分割結果有明確要求(即最大分割區間λ→0),但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分割方式(“任意插入若干個分點”).因此,要引導學生采用等分方式進行分割,在分析過程中,注意讓學生體會一般與特殊的辯證關系.

6.總結.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從兩個實際問題導出定積分定義和應用定積分定義分析解題的過程,將“大化小,常代變,近似和,取極限”解題思路升華到“以直代曲”“以常代變”“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化歸思想,將定積分定義的導出過程升華到“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思想,將定義導出到例題求解升華到“實踐上升到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哲學思想.

三、結 語

數學知識與數學文化不是一分為二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只有找到二者的最佳契合點,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充分發揮數學文化的作用.就如茍長義所說:“數學文化在教學中不是點綴的,而是整體的;不是附著的, 而是有機的;不是鋪天蓋地的,而是恰如其分的;不是牽強附會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不是長篇大論的,而是畫龍點睛的.” [7]

【參考文獻】

[1]顧沛,戴瑛,溫媛.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數學文化融入“大學文科數學”的教改[J].大學數學,2010(2):1-6.

[2]何穗,胡典順,李書剛.大學文科數學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數學教育學報,2013(1):47-50.

[3]張永新.大學文科數學教學目標的雙重性及教學對策[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11):34-35,97.

[4]顧沛.培養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的相輔相成——兼談“大學文科數學”的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0(3):31-35.

[5]顧沛.數學文化課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07(4):6-7.

[6]王新民,馬岷興.新課程中“數學文化”的涵義詮釋[J].教學和管理,2006(27):97-98.

[7]茍長義,顧沛.以數學文化的融入改進文科數學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08(6):5-7.

上一篇:設計方法下一篇:情感化設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