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旅游產業融合范文

2024-04-14

文化旅游產業融合范文第1篇

摘要:農村產業融合是新常態下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利用PEST模型分析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的宏觀發展環境,再利用SWOT模型分析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態勢,最后從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培養和引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人才以及完善驅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等3個方面,提出促進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發展;產業融合;PEST;SWOT;農村經濟轉型

文獻標志碼: A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穩步增長,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但是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現實背景下,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由于長期采用粗放式經營并且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使得農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限制下,國家對農業生產的補貼已經觸碰到天花板,再加上農業經營成本提高和價格下壓的雙重擠壓,農民增收面臨新的困境;除此之外,伴隨耕地資源、水資源的逐漸減少和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等問題,農業生態系統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因此,在當前的新形勢下,要提高農業的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必須要有新思路[1]。而農村產業融合作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1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

產業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現于信息通信業領域。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及其產業的發展,信息產業不斷向其他產業滲透,呈現出產業快速融合的現象。實踐的發展引起學術界對產業融合的關注。學者們從技術擴散滲透、產業整合創新、產業融合過程、產業邊界變化、產業競爭關系等不同角度來解釋產業融合的內涵[2]。事實上,隨著技術創新和市場供需變化,產業融合并不局限于與互聯網和通信相關的產業,也廣泛存在于其他產業領域,如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有關農村產業融合問題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產業的概念,他指出農業應該向與其相關的第二、第三產業延伸,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打造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即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相加(1+2+3=6),為農戶獲得更多農產品加工、流通和服務環節的附加值;之后,基于產業鏈的延伸和業務范圍的拓展,今村奈良臣又提出六次產業是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乘積(1×2×3=6),強調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3]。馬曉河根據國內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指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聯動、產業聚集、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等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農民收入增加”[4]。在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概念進行界定時,有學者強調既要以農業為依托,以農民及相關經營組織為主體,又要借助高新技術對農業產業的滲透、三次產業間的聯動和延伸、體制創新等多種方式促使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產生深刻變革[5]。還有學者從交易成本的視角出發,認為農村產業融合是以農業多功能綜合開發為核心,以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為前提,利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通過縱向農業產業鏈深化、橫向的農業功能拓展等形式,實現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農業各部門與第二、第三各部門兩者之間以及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三者之間的交易成本內部化,不斷產生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過程[6]。

從以上學者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界定可以看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推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7]。當前,全國各地積極探索農村產業融合的路徑,已經出現縱向一體化融合、工商資本引領融合、集群型融合、功能拓展型融合、服務引領型融合等多種模式[8]。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在資源優勢、產業特點以及歷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各地區須要根據自身環境條件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農村產業融合模式。本研究針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環境和發展的態勢進行分析,從而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2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環境分析

江蘇省經濟發達,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也比較高。自2015年起,江蘇省成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省[9]。為了理清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宏觀環境,本研究借助PEST分析法,從政策環境(P)、經濟環境(E)、社會環境(S)和技術環境(T)等4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2.1 政策環境分析

2.1.1 國家層面的政策環境 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2015年首次將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并將其作為“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同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此后連續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提出要“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由此可見,農村產業融合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

2.1.2 省級層面的政策環境 近年來,江蘇省非常重視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2016年12月,為了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江蘇省發布了《江蘇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7年1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又印發了《江蘇省“十三五”推進農業現代化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同年2月發布的《江蘇省“十三五”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再次強調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2017年3月,為推進江蘇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江蘇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又發布了《江蘇省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這些政策文件的頒布,為江蘇省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先導區建設提供了方向,也為農業產業化成為鄉村振興、推進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支撐。

2.2 經濟環境分析

2.2.1 經濟水平 江蘇省自古以來就屬于富饒之地。改革開放以后,江蘇省經濟水平在全國始終保持領先地位。據統計,2017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5 900.9億元,全國排名第2,已經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綜合競爭力以及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中國各省第1,是我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經濟的蓬勃發展為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2.2 經濟結構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四十年,江蘇省形成了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結構。2016年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超過制造業,說明江蘇省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調整和變化,但是制造業仍然是江蘇省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行業。制造業與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建筑業是當前江蘇省產值規模最大的5個行業。2016年江蘇省第一產業增長速度大于上一年,但是由于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從5.7%下降到5.3%,而第三產業的產值占比達到地區總產值的50.0%。在第一產業中,產值占比最高的是農業,占62.00%,漁業和畜牧業的產值占比分別為 18.70% 和16.45%,而產值占比最低的是林業僅占2.97%。第三產業中規模最大的5個行業是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商業服務業和交通運輸業。從2013年到2016年,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及住宿餐飲業等與日常生活相關行業的增長速度相對較慢,而金融業、通信服務業、商業服務業為主的高端服務行業發展速度則較快。

2.3 社會環境分析

2.3.1 社會需求 近些年,江蘇省常駐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到2016年江蘇省常駐人口數量達到7 998.6萬人,全國排名第5。同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都隨年份呈現上升的趨勢(圖1、圖2)。根據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升級指數報告》,江蘇省居民消費升級屬于全國第1梯隊。食品煙酒、衣著、居住類的消費在居民消費比重中呈下降趨勢,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旅游、醫療保健等消費所占份額在穩步攀升。根據美國研究機構COMSCORE的統計,25~34歲的人群成為我國主力消費人群,這一群體在消費時更加注重品質和服務,追求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式的消費。

2.3.2 社會文化 美國學者拉坦指出,地區的文化享賦與當地經濟發展存在密切的關聯。由于地理和歷史原因,江蘇省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3種區域文化[10]:蘇北文化、蘇南文化和長江三角洲文化。從歷史發展過程看,蘇北地區受楚漢文化和淮揚文化的影響較大,至今仍保留著較濃厚的傳統習俗,相對較為保守和守舊;蘇南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撞擊砥礪和改造革新,形成了開拓進取、重商重實業的文化氣氛;而長江三角洲文化作為一種混合形態的文化,本身就具有開放性,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又納入了市場、創新、效率、科學與和諧的現代文化內涵。區域文化的差異為江蘇各地農村產業融合提供了不同的發展背景和區域特色。

2.4 技術環境

2.4.1 科技投入與科技貢獻率 近年來,江蘇省科技投入穩步增加(圖3)??萍钾暙I率也逐年上升,2017年達到62%,農業科技貢獻率則達到了66.2%,排名全國第1。全省有294個科技服務平臺,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超過120萬人。江蘇省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創辦了農村科技超市,截至2018年年初,共建設了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科技超市415家,組建了包括3 300多名專家的服務團隊。近三年,科技超市共推進科技成果轉化6 500多項,開展咨詢活動3 560多場次,培訓農民超過35萬人次,帶動農民增收58億元。

2.4.2 信息技術在農村的應用 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是促進產業融合的重要推動力。近些年,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江蘇省農村產業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11]。江蘇省農業信息化覆蓋率超過60%,2016年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建設了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并開發運行移動客戶端“農技耘”APP,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提供及時、專業的農技信息服務,信息進村試點縣和村級信息服務站的數量均為全國最多[12]。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建立農業物聯網,據統計到2018年年初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面積占比達到16%。與此同時,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成為農民創新創業、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到2017年年底,江蘇省通過網絡實現農產品銷售額364億元,同比增長27.7%,淘寶村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3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分析

農村產業融合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在戰略態勢分析中,SWOT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借助SWOT分析模型,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S)和劣勢(W)、機會(O)與威脅(T)進行剖析,有利于把握江蘇省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

3.1 優勢

在新常態下,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必然要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7]。但是各地所具備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條件存在較大差異,相較于其他地區,江蘇省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以下幾點優勢:(1)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強勁的牽引裝置。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江蘇省農村科技投入不斷增加,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和科技應用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另一方面,江蘇省還擁有167所高等院校和眾多的科技服務機構,能夠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2)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有力的雙輪驅動。從國際經驗來看,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做法主要有2種,一種是以農戶、合作社為主向前延長產業鏈;另一種是以企業為紐帶,農工商合作經營向后延長產業鏈[7]。江蘇省現有涉農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的數量和營業收入在全國均位于前列,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起到積極的帶動和促進作用。(3)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良好的“硬環境”。根據對我國省域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供給水平的測評,江蘇省公共基礎設施供給水平居于全國前5名[13]。近些年江蘇省不斷優化公共基礎設施,以信息和通信設施為例,當前江蘇省村級雙車道公路覆蓋面積超過75%,農村4G網絡覆蓋率超過90%,均遠遠高于全國農村平均水平。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硬環境”。(4)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豐富的“軟資源”。依托農村特有的自然、文化和生態資源,通過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一種主要類型[14]。江蘇省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氣候溫和,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既擁有秀美的田園風光,又擁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這為江蘇省開發農業多功能性,推動農業與旅游、觀光、休閑和養生等融合發展提供了充分的軟資源。

3.2 劣勢

目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我國其他省份農村地區類似,普遍存在以下2個方面的劣勢:(1)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程度有待提高。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第一產業內部各子產業融合或者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和滲透,開發農業多功能并拓展產業鏈,創造農民增收的新途徑[15]。但是從江蘇省目前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看,在一些地區尤其是蘇北地區,農民仍然主要從事農產品的生產或簡單加工,“接二連三”或者“隔二連三”水平較低,農戶在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和全供應鏈中處于劣勢地位[1]。(2)農村產業融合存在要素瓶頸。首先,一些地區發展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等項目所涉及到餐飲、住宿、停車場等的各類設施用地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導致許多項目難以推進。其次,現有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相對較少且融資條件高,很多農村經營主體缺乏有效的風險抵押物而難以獲得貸款,直接融資渠道狹窄。此外,融資成本高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據統計有的經營主體融資成本占到貸款總額的20%[15]。融資難、融資貴成為阻礙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大障礙。再次,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缺乏專業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農業多功能的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都需要大量專業型和復合型人才。目前大多數普通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只能從事簡單的加工和服務工作,難以產出精致化、差異化、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和服務。以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為例,許多地方的鄉村旅游還停留在時令瓜果采摘、品嘗農家菜、垂釣、打牌等初級水平,產品和服務質量粗糙且形式雷同,缺乏品牌營銷的意識[16]。而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缺乏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和運營人才。

3.3 機會

當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最大機會就是隨著江蘇省及周邊地區居民收入增長所帶來的巨大消費需求。江蘇省所在的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據統計,2017年上海、浙江、江蘇三地分別以人均可支配收入 58 988、42 046和35 024元躋身全國前5位。人均收入的穩步上升促使這一區域城鄉居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農產品消費方面,追求營養、健康、綠色、品位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城鄉居民的新追求[17];在工作和閑暇時間的選擇上,呈現出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后彎的情況[6]。城鄉居民閑暇時間的增加,為鄉村開展旅游、休閑、養生等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根據江蘇省旅游局統計,2017年江蘇省全年鄉村旅游營業總收入近90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0.8%,直接從事鄉村旅游的從業人員達到42萬人。高品質農產品消費和鄉村旅游井噴式的發展勢頭,為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場牽引。

3.4 威脅

盡管當前江蘇省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代表的一二產業融合、以農村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一三產業融合和以旅游休閑農業為代表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在全國處于較領先的地位,但是隨著我國全球化的步伐,江蘇省所能供給的涉農產品和鄉村旅游等消費品不僅面臨來自國內其他地區的趕超,還面臨著來自全球其他國家產品和服務的競爭。例如,來自歐洲的高端綠色農產品競爭、來自日本和中國臺灣的特色鄉村旅游休閑產品的競爭等。目前江蘇省已經發展起來的涉農產品和服務在特色化、精細化和品牌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顧客黏性不是很強,這些因素都威脅到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進一步發展的潛力。

4 促進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環境和現狀進行PEST分析和SWOT分析,并借鑒國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提出如下3點建議:

4.1 立足區域特色,打造優勢產業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面對的市場不僅需求潛力巨大,并且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要求也較高。因此,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能僅追求數量,更要注重品質的提升。(1)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江蘇省屬于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性氣候,大部分地區雨水充沛,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綠色農業發展。一方面要利用綠色科技手段,采用更綠色環保的種養殖方式,保護并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對農產品的產地、生產環境、栽培(養殖)方法進行追蹤、記錄和宣傳,通過綠色生產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和競爭力。(2)充分利用區域鄉土資源,提供優質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各地應依托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打造主導產業,并引導當地經營主體集聚式發展,塑造具有鮮明特色、精致優良的地區優質品牌。(3)要借助政府和市場2種宣傳途徑,對地區品牌進行大力宣傳,增強品牌的市場影響力。

4.2 培育和引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人才

無論是發展綠色農業還是打造特色產業,都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和運營管理人才進行技術創新和業態創新。盡管江蘇省農業科技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但是相對于國外競爭者而言,當前大部分農民的能力和素質仍然較低,即便利用農村資源開展了一些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項目,也往往處于低端水平,競爭優勢的保持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須要從4個方面培育和引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人才。第一,對農民進行培育,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能力。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村合作社骨干為重點,開展面向農民的農村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和創業教育。對于一些已經取得較好發展成果的產業融合業態和經營模式的成功做法進行總結和提煉,加強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民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認知。第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并為其提供創業指導和幫助。第三,加大農林專業大學生的培養,并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大學生畢業之后到江蘇省的農村進行創業活動。第四,吸引其他社會人才到農村開展創意農業,鼓勵非農戶籍的人才憑借技術、創意或者運營管理能力以適當的形式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4.3 完善驅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

驅動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業態創新,還需要政策創新。(1)建立激勵政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對于那些能夠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的經營性主體,可以根據其新增的農民就業崗位數量給予其一定的補貼;對于那些支持農民以資金、土地經營權或其他資產入股的經營主體,可以根據其為農民提供的入股分紅情況給予一定的補貼;對于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并且由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或農民合作社多方參與形成的新型經營聯盟,可以探索建立共享機制,引導農民將國家補貼的資金以入股的方式參與產業經營,使農民能夠獲得更多產業融合的收益。(2)完善土地流轉政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要降低交易成本往往須要開展規?;洜I,而目前由于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許多地方仍以農戶分散經營模式為主,阻礙了產業融合發展的速度。因此政府應該學習和積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當中的典型經驗,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在農村建設用地的指標中劃出適當的比例用以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設施建設。同時,在土地流轉中充分保障農民合法權益。(3)創新金融扶持政策。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扶持區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在農村的網點布局,利用融資擔保、財政貼息和擴大抵押物等措施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取信貸;完善政策性保險政策,發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擔保機構。

參考文獻:

[1]葛新權,和 龍. 促進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取向[J]. 經濟縱橫,2017(5):80-85.

[2]梁偉軍. 產業融合視角下的中國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 科學經濟社會,2011,29(4):12-17,24.

[3]張佳書,苑會娜,傅晉華. 日本發展“六次產業”的典型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 中國科技論壇,2016(10):148-154.

[4]馬曉河.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J]. 黑龍江糧食,2015(3):9.

[5]趙 霞,韓一軍,姜 楠. 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17,38(4):49-57,111.

[6]李 治,王東陽. 交易成本視角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 中州學刊,2017(9):54-59.

[7]王樂君,寇廣增.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 農業經濟問題,2017,38(6):82-88.

[8]呂巖威,劉 洋.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究[J]. 當代經濟管理,2017,39(10):38-43.

[9]王 玲.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測度與區域差異分析[J]. 農業經濟,2017(6):21-22.

[10]王 騰. 區域文化特質、文化精神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以江蘇為例[J]. 重慶社會科學,2008(10):8-14.

[11]王夢瑤. 信息技術對農村經濟的意義[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6):153-155.

[12]嚴 安. 以創新驅動推進江蘇“互聯網+農業”在更高水平上發展[J]. 決策咨詢,2017(2):31-35.

[13]唐娟莉. 中國農村公共品供給水平評價[J]. 技術經濟,2016,35(1):92-96.

[14]湯洪俊,朱宗友.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 宏觀經濟管理,2017(8):48-52.

[15]李菊英. 鹽城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 全國商情,2016(24):65-67.

[16]劉 娜,許沁喬. 產業融合視角下江蘇省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研究[J]. 中國商論,2017(33):144-146.

[17]熊小林. 以居民消費升級為導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宏觀經濟研究,2018(5):34-46.王冬梅,翁鋼民. “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地區智慧養老發展的思考[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5):76-80.

文化旅游產業融合范文第2篇

成都旅游與城市融合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旅游和城市融合發展是當前旅游和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這種融合體現在戰略融合、產業融合、文化融合、硬件建設融合等多個方面。成都市旅游與城市融合發展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從成都市的整體情況來看,不管是城市發展戰略、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產業功能的推進抑或是城市服務配套體系的建立等方面,均實現了旅游業與城市發展的良好互動。

城市規劃與旅游發展的統一。用旅游的理念規劃城市建設,根據旅游發展形式調整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板塊,這些都體現了成都城市規劃與旅游發展的高度一致性。

軟硬件建設與旅游開發協調。成都市在城市設施的建設上很好地融合了旅游開發的理念,雙流機場第二跑道使用、新國際航班開通、市內地鐵和城際鐵路建設等不僅使得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步確立,而且使旅游進入性和便捷性大大增強,同時城市設施的功能與旅游開發實現了有效結合,城市建設與旅游發展速度保持協調發展。

旅游產業與城市其他產業融合。成都的鄉村旅游集種植、觀光、體驗、休閑、加工、采購于一體,形成了郫縣農科村、錦江區三圣花鄉等知名旅游地;旅游與會展融合發展,使成都成為“中國會展第四城”;旅游與體育融合發展,在成都形成了溫江時尚運動體驗、龍泉賽車運動和西嶺雪山冰雪運動等體育休閑集聚區;此外,還有成都東區數字音樂公園、休閑商務城等旅游業與創意產業、金融商貿業融合發展的典型代表。

城市文化內涵在旅游業中滲透。成都歷來就有文化名城之稱,文化資源豐富,形成了以“蜀文化”為代表,三國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川劇等各類型文化并存的城市文化。成都通過將歷史文化、休閑文化、美食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大大豐富了成都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同時使旅游活動成為傳承和發揚成都文化的重要載體。

成都:旅游與城市融合發展面臨新機遇

當前,我國旅游業進入新一輪加速發展期,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仍將處于黃金發展期和高速增長期,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成都市制定了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戰略,這些為成都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成都市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為旅游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未來一段時期成都將以“領先發展”的姿態,深入推進“兩樞紐、三中心”建設,將成都打造成為西部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化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亞洲國際航空樞紐,同時,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區域合作,全面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努力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這些戰略舉措不僅有利于為成都旅游業發展提供市場基礎,而且有利于拓展成都旅游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空間。

成都現代化和國際化戰略為旅游業與城市融合發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了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戰略舉措,這為成都實現旅游與城市融合發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城市發

展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戰略,契合了旅游業發展的趨勢,將促進成都旅游業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豐富旅游業發展的科技、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成都實施的“五大興市戰略”是旅游業大發展的有力助推器。成都立足新的發展起點,全面部署交通先行、產業倍增、立城優城、三圈一體、全域開放等“五大興市戰略”,成為推動旅游業大發展的有力助推器。在交通先行方面,通過構建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傳輸系統,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進入性和便捷性;在產業倍增戰略方面,旅游業對于加快成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至關重要,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在立城優城方面,通過城市升級和新區建設,有助于成都旅游環境和整體形象的提升,提高旅游吸引力;在三圈一體方面,通過推動三圈層融合為完整的“一極”,可以使旅游業與其他產業在空間上形成合力;在全域開放方面,有利于多向拓展成都旅游業開放合作的空間領域。

成都作為首批唯一的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副省級城市為旅游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政策支持。成都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首批唯一的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副省級城市,通過大力深化改革、開放創新,著力破除約束旅游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可以有效盤活各種社會資源,充分發揮旅游業的先導作用和產業融合功能,不斷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

成都旅游與城市融合發展面臨5大任務

中國旅游研究院提出,為促進旅游與城市融合發展,建議成都實施以國際旅游城市建設為總體目標,以旅游改革創新為支撐,以旅游產業融合、旅游統籌城鄉發展、旅游文化提升為重點的綜合工程。

合力建設國際旅游城市。建設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國際旅游城市是成都旅游業發展的中長期目標,也應當是旅游和城市融合發展的總體目標。國際旅游城市同時也是宜人城市的應有之義,后者關于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目標定位,明確了前者的戰略取向。圍繞城鄉一體化,成都要進一步加強鄉村旅游發展,推動旅游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融合,在城鎮化的動態過程中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圍繞全面現代化,成都要加快改革創新,推動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推動旅游商業模式創新和新業態發展;圍繞充分國際化,成都要繼續擴大開放,以國際品質來提升旅游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打造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改革創新。旅游業所涉及產業和行業門類較多,呈現出“大旅游、大市場、大綜合”的產業特征,目前單一部門管理的統籌協調能力有限,難以實現“綜合產業綜合抓”的格局,改革現有的旅游發展體制機制,逐步建立符合旅游發展規律的管理和運營體制機制已成為成都當前旅游工作中的重大任務。成都是國家確立的旅游綜合改革試點的唯一副省級城市,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組織機構、行業管理、營銷機制、投融資機制、公共服務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著力破除約束旅游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盤活各種社會資源,全面促進旅游與城市的融合發展。

促進旅游產業融合深入發展。雖然成都在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但是產業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還需要進一步拓展。成都要以大旅游觀念為指導,進一步創新管理體制,激發企業活力,優化市

場秩序,通過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功能融合和市場融合等路徑,著力推動旅游業與農業、會議會展業、文化創意產業、信息產業、房地產業等的深入融合發展,構建一批鄉村旅游、會展旅游、文化創意旅游等的知名品牌,努力將旅游業培育為成都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繼續推動旅游統籌城鄉發展。成都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旅游和城市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以旅游發展深入推進農村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在實施路徑方面,主要是通過積極發展旅游業,特別是鄉村旅游業,形成成都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推動旅游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實施。要進一步加強科學規劃、規范引導和錯位發展,以鄉村旅游為紐帶,促進成都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農民收入,加速城鎮化建設,促進旅游與城市化協調發展。

文化旅游產業融合范文第3篇

2、產業融合發展下蘇南鄉村空間轉型研究

3、區域旅游業競爭力評價模型的構建和影響因素研究

4、產業融合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實例研究

5、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的調查與思考

6、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路徑

7、產業融合角度下的河北省鄉村旅游升級發展研究

8、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產業融合實踐教學模式探討

9、即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究

10、大化少數民族旅游扶貧與農業的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11、揚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12、產業融合背景下川北地區傳統村落保護研究

13、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14、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安徽省農業與旅游業融合度研究

15、濟寧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策研究

16、產業融合視角下江蘇省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研究①

17、新常態背景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分析

18、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特點促進農村電商產業融合

19、大運河文化帶文化產業發展的省際比較與提升路徑

20、天津鄉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21、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和著力點

22、產業融合:中國農村經濟增長點

23、產業融合視角下的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政府對策分析

24、關于內蒙古扶貧濟困長效機制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思考

25、寧鄉市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初探

26、農村產業融合、綠色城鎮化與城鄉均衡發展的協同效應

27、對潛山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

28、河南省內鄉縣農村產業融合現狀研究

29、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探析

30、基于“旅游+”的江門市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31、基于“互聯網+”探析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新模式

32、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7年)

33、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民族地區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研究

34、《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解讀

35、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相關探析

36、湘潭市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

37、鄉村旅游產業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

38、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析:基于三產融合的視角

39、產業融合視角下的我國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研究述評

40、全域旅游背景下賈汪區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41、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三產融合模式創新與應用研究

42、新型城鎮化建設下的旅游產業融合

43、產業融合背景下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研究①

44、河北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策略研究

45、文旅產業政策的重點場域與未來趨勢

46、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四鏈重構”

47、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48、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興模式探索

49、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文化旅游產業融合范文第4篇

一、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

早在黨的十七大上就提出了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道路, 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加法, 而是深度的全面的有機結合, 甚至需要將國家安全納入到經濟建設的版圖當中。黨的十八大報告又指出, 要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的發展道路, 堅持富國強軍的路線不動搖??梢? 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融合已經成為了國家戰略布局的一部分, 是保證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取得雙贏的重要手段。然而任何一個國家的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 都是一對矛盾體;既互相限制, 又不可分割。想要解決這個矛盾, 就必須將兩者完美地結合到一起,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體系;要擺脫傳統發展機制中重軍工輕民企的觀點, 在保證國防建設穩步前進的基礎上, 大力推動經濟建設步伐加快, 從而使綜合國力得到顯著的提高。這就是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所在。

二、當前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政府主導邊界模糊

由于軍工企業是由國家推動和政府主導, 因此在軍民融合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政府主導邊界模糊的問題。當然, 堅持國家利益不動搖, 以國防建設帶動經濟建設是軍民融合文化產業所要遵守的主要原則。但是隨著融合的不斷深入, 過于強大的政府主導行為很可能會對經濟建設速度以及兩者的融合狀態造成一定的阻礙和制約。如何科學地清晰地界定政府主導的邊界, 是當前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 融合發展路徑不明

雖然國家頒布多項法令, 不斷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的融合路徑, 以全面推動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的深度發展。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 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無論從理論基礎還是實踐操作, 都處于初級階段;融合發展的路徑不明確, 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和掌握市場經濟變化規律以及兩者融合趨勢走向。但是我們也必須了解, 軍民融合道路是歷史的必然, 是國家發展走向更高層次的必經之路, 只有深入研究兩者之間的本質特點, 準確掌握不同時期的研究對象的變化特征, 才能有效解決發展路徑不明的問題。

(三) 需求管理模式落后

軍方需求管理模式是以戰時體制為基礎, 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的聯合作戰管理體系。為了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 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緊急事件, 軍方的需求管理模式已經突破了簡單的供給關系, 從軍隊系統內部開始發展成為跨系統甚至跨軍區的新型管理體制。然而當前軍民融合的需求管理模式已經明顯落后于客觀需要, 軍地之間的需求管理不僅要滿足跨系統跨地區的要求, 還要解決需求提報的相關問題, 并就軍地之間如何對接、如何落實有關政策進行詳細討論, 以便進行最合理的安排。

(四) 創新驅動效應不足

軍民融合文化產業是新型產業結構, 尚且處在初級發展階段, 想要向縱深發展, 進一步打開軍民融合文化產業新局面, 就必須有強大的創新驅動效應作為支持。但是當前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的創新驅動效應明顯不足, 無論是打破行業隔離、沖破管理壁壘還是協調產業結構矛盾、提升資金技術能力等方面, 創新驅動效應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一旦出現風險問責、產權保護等問題, 就會對軍民融合文化產業形成不利的影響。

(五) 民企融合潛力削弱

軍民融合文化產業本質是為了增強兩者的發展水平, 提高收益保障均衡, 然而在政府政策的影響下, 軍方所擁有的資金、技術、人力以及相關優惠條件都要優于地方。也就是說, 雙方生產要素的不平等, 導致民企的融合潛力遭到了削弱。尤其是一些以高科技為主的新興企業, 其研發和運營成本要遠遠高于軍工企業, 這就導致民企出現了“難出頭、難存活”的問題。對民企融合潛力的削弱, 既降低了民企參與融合的積極性, 也動搖了其自身的發展模式, 使民企在融合過程中始終處于弱勢, 不利于融合的長久發展。

(六) 金融支持功能薄弱

在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的初期, 國家以及地方政府會下撥資金來提供支持。充足的資金保障了軍民融合文化產業可以順利度過磨合期, 在優化金融模式、創新融合管理體系等問題上取得較好的突破。但是一味地依賴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 很容易導致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功能變得薄弱, 一旦資金出現問題, 融合體系立刻出現嚴重問題, 直接影響了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的繼續發展。

三、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一) 國外發展模式經驗借鑒

1. 美國的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模式

美國曾在上個世紀的冷戰時期采取了軍民產業分離的發展模式, 結果導致美國的軍民產業發展出現了嚴重的割裂, 市場之間完全斷絕聯系, 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到了90年代初期, 美國認識到了軍民融合的重要性, 開始采取全面的軍民融合產業規劃改革。以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為首, 經過國會和總統任命成立了技術轉移辦公室和國家技術轉移委員會, 旨在規范和指導軍民產業的相互融合, 促進軍民之間的融合能夠持續有效的進行。然后制定了國防轉軌戰略, 并以此為指導, 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 如《國防授權法》、《聯邦采辦改革法》等, 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軍民融合文化產業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時, 法律的完備還為產業融合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越來越多的民企包括科研機構都開始選擇與軍工企業融合, 使得美國市場出現了大量的軍民結合的企業, 為提高產品質量、節約利用資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 俄羅斯的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模式

俄羅斯在前蘇聯時期也曾一度出現了軍民產業發展失衡, 民企規模嚴重萎縮的問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 俄羅斯率先開始進行改革, 及時調整了軍民產業發展戰略, 將軍民融合作為促進國家產業結構發展的首要目標。與美國類似, 俄羅斯政府也出臺了很多法律政策, 如《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國防工業軍轉民法》和《國防工業軍轉民和改組專項規劃》。進入21世紀之后, 俄羅斯政府繼續出臺了多項法規, 基本確定了軍轉民發展模式的具體內容和相關優惠政策, 為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俄羅斯擁有強大的軍工企業, 在政府主導下的融合發展模式快速升級壯大, 很好地改善了過去軍民產業失衡的問題, 并迅速占據了市場銷售的主要份額;在滿足本國軍民需求的同時, 還積極尋求出口外銷;與多個國家簽訂了合作意向, 意在引進其他國家先進技術以更好地促進軍民產業發展升級, 使軍民融合產業更上一層樓。

(二) 模式構建

結合美國和俄羅斯的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經驗, 我國應當貫徹以政府規劃為主導、促進民企全面升級以實現富國強軍目標的理念;以科技為先、質量為先、效益為先作為模式的核心思想;將培養有用人才、加強信息交流、完善服務保障體系作為模式框架, 真正構建符合新世紀發展需求的軍民融合模式。

1. 統籌管理

統籌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強調民企在軍民融合模式中的地位, 要清晰界定政府主導的邊界。需要注意是, 重新確立政府主導權并不意味著要放棄政府的主導地位, 相反地, 一定要堅持黨和政府的在軍民融合模式中的絕對領導權, 然后結合地方以及民企的實際需求, 合理劃清各自的管轄范圍。黨和政府要充分發揮出在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上的指揮優勢, 對地方經濟建設和民企產業布局進行科學管理。例如在法律法規的頒布、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協作以及各個企業之間的聯合, 都需要政府出面組織工作。統籌管理下的軍民融合模式, 要設立具有專職職能的部門, 擔當相關軍隊和地方政府之間的中間人, 滿足軍地需求對接, 并監督落實黨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發展計劃, 為打開軍民融合模式發展新局面奠定基礎。

2. 雙效提升

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中, 認為軍事工業與經濟建設是相互對立的, 這個理念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想要實現軍民融合發展, 一定要樹立起軍事與經濟共同發展、雙效提升的理念。軍事工業中的先進科學技術可以為地方建設提供重要支持, 民企和地方市場可以為軍隊和軍企提供重要的物質保障, 整個發展模式由過去單一方面增加效益轉變為雙方互惠互利;做到市場與戰場對接、軍企與民企對接、軍隊與地方對接;消除軍事工業在地方經濟建設中的不利影響, 在穩步提升軍隊戰斗力的前提下, 不斷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使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得到有效提高。在基礎建設、產業規劃和科技創新等領域, 繼續加大投入, 以取得更加豐厚的回報, 從而促進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雙提升。

3. 均衡發展

由于軍方與地方之間存在一定的發展差異, 因此在構建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時一定要注意均衡性, 即要注重兩者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上的需求對接, 要實現軍民融合達到以需求牽動供給、以供給創造需求的均衡發展模式。在均衡發展模式下, 我國有望在五年之后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將軍地資源轉化為軍民兩用的創新協同載體。這對于打破軍民行業隔離、高效利用技術資金等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型材料研發等高新技術領域中, 軍民融合模式可以推動軍企和民企共同前進;軍方在海洋開發、太空探索以及網絡運用中的需求得到滿足, 地方在生物科技研發、數據通信和物流調配上的需求得到滿足, 雙方均衡發展, 共同組成了覆蓋海陸空的新型立體化國防力量。

4. 產學研用

所謂產學研用就是要堅持以需求帶動生產、用生產助力科研、用科研創造成果、用成果刺激需求。這種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模式更加符合新時期產業結構發展路線, 能夠從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促進軍民融合文化產業模式的發展。四個要素互為依托, 資源共享且聯動一體, 這樣優勢得到疊加, 缺點得到補充, 有助于推動軍民科技和經濟社會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在信息交流和利益分配上, 產學研用也逐步創造出了一種更加公平合理的機制,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切實效益, 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進來, 使我國開始步入科技前沿領域, 并在重要科技成果項目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四、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一) 完善法律制度

軍民融合雖然需要不斷深入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建設需求, 但是由于國防建設涉及到了國家機密和部分敏感信息, 需要在深度融合當中進行適當的分離和保護。目前來說, 比較有效的保護方法就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制定出一系列針對保護國防機密以及相關科技知識產權的條文, 明確軍民融合過程中雙方需要共享的信息范圍和交換內容。這既是為了國家安全著想, 也是為了維護地方經濟建設的穩定。因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還可以消除傳統發展模式中不適用與軍民融合的制度, 減少軍民在相互滲透中出現的沖突與對立;特別是在消除行業壁壘方面, 明確規定法律條例是最有效的融合路徑。

(二) 增設管理機構

盡管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是由政府主導, 但是在處理日常事務時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來解決, 需要增設專門的管理機構來進行管理。管理機構必須要用宏觀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并具備強大的整體規劃能力, 可以對任何地區的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進行指導。管理機構還要吸納大量的專業性人才, 這樣在制定策略、完善監督機制以及推動軍民需求互相轉化等方面才能做到得心應手。管理機構要遵循國家基本法律法規, 按照行政級別的不同劃分為若干層, 來對應各個地區的融合需求。地方政府要與軍方積極溝通, 制定出符合地方發展要求, 也有助于促進軍隊建設的具體的管理辦法, 實現雙方的互助共贏, 為軍民融合的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三) 融合生產標準

融合生產標準是消除軍民行業隔閡的最主要路徑, 也是大部分先進國家最常采用的方法。通過調整軍民品的生產標準, 使產品規格得到統一, 這樣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僅節約了大量的生產成本, 還完成了技術交換和資源的再分配。參考國外軍民融合的一些經驗就可以發現, 融合生產標準的方法可以迅速淘汰一部分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軍品, 并有效提高非特定領域的軍品生產比重;該種類的軍品不僅可以在市場上流通, 還從側面提高了采用相同標準的民用品的質量, 使地方的市場產品數量顯著增加, 提升了市場的流通性, 刺激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民企的發展潛力。

(四) 整合產業鏈條

由于我國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的時間較短, 很多地方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割裂現象, 軍民企業分家, 產業鏈條封閉, 導致銷售市場難以走向成熟。這時就急需對產業鏈條進行整合。

1. 融合上游產業

雖然軍民融合文化產業最終產品的形態及用途差異較大, 但是融合后的產業鏈的源頭都是一樣的, 即上游產業類型包括原材料、生產能源、應用技術和有關科研單位等都是相同的, 因此融合上游產業是保證軍民融合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原材料和生產能源由管理機構統一采購并發放, 由國家直接進行控制;應用技術多出于各大高校以及研究所, 還有部分出于民企資本的研發單位。這些都作為上游產業的共享資源, 在經過融合之后共同成為產業鏈源頭的一部分。軍工企業獲得了穩定的原材料供給, 不會再出現與民用企業爭奪資源的現象。民用企業在享受了軍工企業的高新技術之后, 避免了生產成本的重復投入, 節省了大量的資金, 可以將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產品的質量和運營商, 使市場范圍進一步擴大, 直接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2. 拓寬產業鏈條

上游產業融合完成, 為產業鏈條的拓寬打好了基礎。所謂拓寬產業鏈條, 其實質就是讓軍工企業可以生產民用產品, 民用企業也可以參與軍工產品的生產;兩者之間互相滲透協同發展, 彼此形成互惠互利的融合模式。例如美國在二戰初期為了迅速完成戰爭所需的物資準備, 批準民用企業參與軍工產品的生產。軍工企業在提供必要的高精尖技術的同時, 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民用企業既取得了軍工企業的先進技術, 也獲得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大量的技術人才, 可謂是雙贏的局面。我國也有很多民用企業同樣具備參與軍工產品生產的實力, 只要拓寬這條發展路徑, 就會有更多的民用企業加入進來, 共同促進科技的創新和產品質量的提升, 從而推動產業鏈條的全面整合。

(五) 發展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是由國家或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 通過行政規劃分出一塊區域, 將各種生產要素集合在一起, 通過科學的整合手段使其順利進行發展。工業園區可以提高工業集約強度, 突出地方產業特色, 優化產業功能結構, 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 是產業融合乃至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之間既有內在的關聯性, 也具備強大的生產基礎, 是發展工業園區的有力條件。國家在頒布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 還要通過合理的規劃, 使更多的軍工企業與民用企業一同進入工業園區;在具備一定發展規模之后, 再引進第三方入駐作為管理機構來進行專業的管理與協調。工業園區既確保了軍民融合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 也利用當地企業的關系網獲取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和保障服務, 如一些優惠政策和地理環境優勢等。另一方面, 工業園區的存在直接促進了“軍轉民、民參軍”模式的建立和發展, 甚至還可以實現原材料的循環利用, 極大地拓寬了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

五、總結

綜上所述, 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是未來一段時期內各個國家的主要發展方面, 是實現軍地對接、軍民結合的主要方式。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文化產業, 我們不僅要深入研究軍方產業的特點, 還要緊密結合民營產業的需求, 根據不同地區的市場變化制定出合理的融合模式, 從而走出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盡管軍民融合文化產業才剛剛起步, 很多研究都處在理論階段, 但是軍民融合文化產業所表現出來的發展潛力是不容忽視的。

本文雖然對軍民融合的意義以及現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結合國外先進經驗初步構建了發展模型, 但是在發展路徑的選擇上, 依舊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還需要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相信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 軍民融合文化產業一定能夠成為市場的主流, 為我國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摘要:推動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的發展, 是國家利益的需要, 也是經濟發展的所求。本文在介紹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意義的基礎上, 對當前軍民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然后結合國家戰略布局及地方經濟建設規劃, 對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包括經驗借鑒和模型構建, 力圖描繪出最符合我國國情的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關鍵詞:軍民融合,文化產業發展,發展模式,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 湛泳, 趙純凱.軍民融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路徑與機制-基于產業外部性視角[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7, 19 (1) :116-123.

[2] 羅菁秋, 張宇.實現我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路徑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6 (1) :76-81.

[3] 賀琨, 曾立.軍民融合機理的范圍經濟解釋[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5 (9) :110-115.

[4] 熊湘輝, 李棟, 熊捍高.金融支持軍民融合產業創新研究-以西安為例[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5 (6) :06-111.

[5] 彭春麗, 黃朝峰.戰略性新興產業軍民融合式發展的產業融合分析-以核能產業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4, 31 (22) :97-101.

文化旅游產業融合范文第5篇

一、動漫產業與我國民族文化的特征分析

(一)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它是經歷長期的時代變遷,以及人文影響所留下的一種文化精粹。我國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五千年的傳承,從原始刀耕火種到封建王朝的更迭,以及近代的時代文化變革,無數次的磨礪,為我國的留下了深厚的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國的民族文化包括服飾、美食、建筑以及品格等多個方面,多種形式,很多特色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享譽盛名。

我國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動漫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鑒的元素數不勝數,為國漫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二)動漫產業

動漫產業,是以創意為建設核心,通過動畫或漫畫的表現形式,來完成的一種文化傳播表現形式。而我國的動漫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在很多方面的建設經驗不足,某些方面的文化表現形式仍顯得很生澀,因此,國漫的發展中,不斷地在模仿、借鑒一些日本、歐美國家的動漫作品,來促進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

每一個國家的動漫產業的都具有極強的民族化的影子,通過動漫產業的發展,不斷地展現民族文化,提升對民族文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加深對民族文化的了解,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播。

目前,動漫已經成為了幼兒啟蒙的中形式,通過一些簡單的動漫,來完成對幼兒的教育,極大的提升了啟蒙教育的效果。

二、我國民族特色文化對動漫產業的發展的影響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財富,在我國的五千年歷史中,積攢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對民族特色文化的融合,已經完成了很多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動漫,而且,部分動漫作品在世界動漫產業中受到了廣泛的好評。例如:《神筆馬良》《大鬧天宮》等,通過對我國傳統文化中,一些美好愿望與不屈信念的展示,讓世界深刻的認識到我國的民族特色文化中所蘊藏的眾多優勢。雖然,在傳統神話、奇異等故事題材動畫的時期過后,我國的動漫出現了較長時間的低谷,但是,近年來,動漫產業正不斷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眾多民族特色文化的研究,很多武俠、權謀等類型的特色動漫,正在帶動動漫產業的快速發展。

民族特色文化的對于動漫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動漫在很大的程度上屬于用一種創意去完成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很多都是無法考證的。但是,這個故事需要一個很好的創意去作為核心,因此,民族特色文化很好的成為了動漫產業的核心內容。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動漫創意數不勝數,擁有無數的具有不同意義的特色文化,因此,將民族特色文化融合動漫產業,對于動漫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宣傳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民族特色文化與動漫產業的融合發展趨勢

(一)動漫形象與品牌塑造中融合民族特色

動漫產業的發展,創意是最為核心的結構,但是動漫形象才是最吸引眼球的元素,而且動漫形象,是通過人物的行為、性格,以及故事內的社會現狀等因素共同構成。在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中,將民族特色文化與動漫形象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動漫形象,能夠更好地展示,我國特色文化的元素,為觀眾帶來豐富的民族文化體驗。動漫形象與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度融合,能夠建立一個專屬的民族品牌,通常情況下,動漫產業所塑造的品牌是動漫推廣的重要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性格等。

(二)注重傳統,加強創新

近年來,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雖然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故事核心陳舊,缺少創造性,很難更好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因此,動漫推廣程度始終不足。為了提升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腳步,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應針對民族特色文化中的故事題材,結合當前的社會文化形式,進行融合性創新,讓動漫作品能夠在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礎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例如:將傳統的奇異故事,神話傳說等,結合現代化的思想文化,創建新型的表現形式,塑造新的品牌形象,讓傳統文化能夠通過新的文化表現形式,進行快速傳播,同時促進我國動漫產業的快速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動漫產業與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將會是未來動漫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通過將民族特色文化中的元素,與動漫產業相融合,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創新,建設新的動漫形象與動漫品牌,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動漫產業在當前時代下的生命力,創造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動漫形象,打造我國動漫的專屬品牌。

摘要:我國的動漫產業發展一直都不盡如人意,雖然動漫的創作數量快速提升,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在世界動漫產業中,受歡迎的程度仍舊不高。我國的動漫產業發展較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的動漫缺少民族特色,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但是總體上來看仍舊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程度較大,缺少獨特的文化魅力,因此,難以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動漫產業,民族特色文化,融合

參考文獻

[1] 白璐.動漫產業發展與民族特色文化融合發展趨勢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7(07):30-32.

[2] 陳璇.攀西地區民族動漫產業與地區旅游經濟融合發展策略研究[J].藝術教育,2016(09):151-152.

文化旅游產業融合范文第6篇

一、白洋淀葦編藝術發展概述

白洋淀葦編歷史悠久, 從當前的考古發掘中可以確認白洋淀地區早在三千年就已經開始編制葦席, 從古代文獻史料中也多有關于白洋淀葦編的記載, 如北宋《太平寰宇記》有“淀中有蒲柳多葭葦”, 如《保定郡志·食貨志》記載, 唐朝土貢“葦席三千領”, 宋朝土貢“席兩千領”等, 可見唐宋時期白洋淀葦編工藝已經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自清康乾時期將唐河注入府河, 貫通大清河和海河, 白洋淀葦編手工藝發展進入了繁盛時期, 20世紀初期, 白洋淀葦編種類、規格、式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安州州席、關城大花席、邊壘的小邊席已聞名遐邇。改革開放以來, 白洋淀葦編手工藝發展逐漸沒落,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普通的葦編工藝品以不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對此, 從1984年白洋淀郭里口村人車洛生等利用蘆葦潔白、節長、皮薄、柔韌的特點對葦編手工藝進行工藝改造, 制作出了享譽世界的蘆葦工藝畫。近些年, 隨著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以及傳統特色手工藝產業化發展上的政策引導, 特別是旅游朝陽產業和文創產業的異軍突起, 白洋淀緯編工藝逐漸走向了與旅游、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

二、白洋淀葦編藝術與旅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 關系分析

關于白洋淀葦編藝術與旅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上, 我們從白洋淀葦編 (民間編織工藝) 、旅游產業 (包括鄉村旅游) 以及文化創意產業三個主體關系上進行理論可行性分析。白洋淀葦編工藝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獨有的藝術審美價值以及亟待開發且市場潛力巨大的經濟價值。以安新白洋淀葦編工藝畫為例, 是白洋淀葦編工藝在美術藝術方面的拓展與創新, 安新葦編工藝畫是在傳統葦編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的工藝制品創新, 利用蘆葦特有白潔色澤和竹態特點使得畫質自然樸素, 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被列入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并在世博會等多個高規格的評選中殊榮累累, 深受日本、法國、意大利、美國人民的喜愛。白洋淀自然資源豐富, 民俗特色顯著, 既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較為優質的旅游資源, 白洋淀葦編藝術是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形式, 同樣也是區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前旅游產業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的時代趨勢下, 把白洋淀葦編文化作為跨界融合的媒介, 既能夠促進和加快當地區域特色旅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 與此同時使白洋淀葦編工藝可以搭乘旅游經濟的快車, 以產業發展的形式解決民間編織藝術現代化發展的問題。

(二) 條件分析

關于三者融合發展的條件分析在上文中也多有涉及, 比如旅游朝陽產業以及文創產業的政府政策鼓勵等, 還比如白洋淀葦編藝術方面, 葦編類別豐富多樣, 葦箔、葦席、葦苫、漁具、工藝畫等, 物質的文化的功能較為齊全。白洋淀葦編工藝品經過工藝改良和完善, 制品形態精美, 此外其編織品色彩天然美感十足, 材質韌性突出。還比如白洋淀旅游資源條件上, 白洋淀北方水鄉特點保留較為完整, 自然村落較多, 民俗特色開發潛力巨大。與此同時, 國內遼寧、淮南、山東以及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編織工藝的發展狀態和個別產業化發展經驗也為白洋淀葦編藝術創新和產業化融合發展提供了工藝、藝術、產業發展等多方面的發展條件, 極具借鑒意義。

三、白洋淀葦編藝術與旅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在看到文化產業以及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機遇的同時, 我們也應該看到存在于白洋淀葦編藝術傳承與創新以及葦編藝術產業化發展現狀所存在的現實問題。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 關于白洋淀葦編藝術的學術研究問題。筆者通過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知網等知名學術資源的搜索上, 關于白洋淀葦編為主題的搜索資料寥寥無幾, 學術研究的空白一方面反映了學術研究領域對于白洋淀葦編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冷漠, 另一方面也能夠看出在當前文化創意產業如火如荼發展的當下, 學校教育系統乃至于社會教育、政府關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等多方面的缺失。此外, 在課題的寫作過程中筆者對民間編織藝術進行了學術論文檢索, 關于山東、淮南等地區的柳編工藝及其產業化發展的文獻非常豐富, 當然論文的數量并不能夠說明全部問題, 但是同樣是區域特色的編織藝術, 論文研究的關注程度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定的問題, 比如制作工藝的產業化發展問題、政府引導職能缺失的問題等等, 對此有必要進行下一步深入的研究。

第二, 白洋淀葦編藝術與旅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問題。首先, 從當前白洋淀葦編工藝發展來看, 白洋淀葦編制品檔次較低, 依然停留在較為傳統的葦編編織價值層面。其次, 白洋淀葦編旅游產品設計方面呈現出工藝水平粗糙、技藝水平不高的水平, 缺乏創意。白洋淀周區旅游發展雖然較快, 但是從旅游消費的反饋來說存在著旅游產品千篇一律, 定價較高但是藝術水平較低的問題。此外, 從政府層面來說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方面集中在對于白洋淀葦編藝術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才、機制等欠缺的問題, 另一方面集中在政府關于旅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引導不夠重視, 不夠全面的問題, 比如對于高校學術研究以及專業人才培養引導的忽視, 比如缺乏從整體布局角度考量白洋淀整片區域開發的規劃引導等等。藝術發展需要領軍者, 一個是藝術家的領軍, 一個在于政府的領軍, 缺一者都會對產業融合發展帶來很大的深遠的影響。

四、白洋淀葦編藝術與旅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 總體思路

關于白洋淀葦編藝術與旅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策略, 目的在于把融合發展的產業發展趨勢進行科學論述, 做好規劃和引導, 有效規避市場混亂以及競爭惡劣無序的現象出現。課題研究的問題主要可以概括為白洋淀葦編工藝檔次問題, 以及與旅游產業、文創產業合作銜接的問題。整體的發展路徑一方面集中在白洋淀葦編文化品牌樹立層面, 另一方面集中在白洋淀葦編工藝改進和產品檔次升級層面。而兩者的癥結關鍵之關鍵筆者認為當前主要在政府職能的發揮上。

(二) 政府職能方面

政府是白洋淀葦編藝術現代化轉型以及旅游文創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之關鍵, 根據上文關于白洋淀葦編與旅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政府要發揮規劃引領的政府職能, 強化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以及對于白洋淀葦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工作持續落實的責任。對此, 第一, 規劃引領上。把白洋淀葦編工藝發展納入到白洋淀地區旅游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去, 把白洋淀葦編藝術以優秀民間文化資源的身份引入到相關文創產業的項目開發上來。突出重點, 強化示范引導, 科學的有步驟的推動藝術產業的發展創新。第二, 聯結引導上。要把白洋淀葦編藝術從經濟、文化、科教等多方面進行力量集結, 特別是針對學術研究、學校教育、新媒體以及產業經濟上進行立體布局, 全方位的拓寬白洋淀葦編藝術的經濟發展空間。第三, 責任落實上。堅持把白洋淀葦編藝術這種優秀的民間工藝從文化、藝術、經濟等層面的傳承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鼓勵民間性質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帶頭引導開發有關的葦編藝術文化節、學術研討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開展。不斷完善關于文化保護乃至于產業合作方面的政策機制, 持續落實關于傳統優秀文化的工作。

摘要:白洋淀葦編藝術歷史悠久, 其以工藝嚴格、做工精細、質地優良, 樣式美觀多樣、色調柔和等藝術特點。本文首先論述了白洋淀葦編發展概況, 然后從可行性和必要性兩個方面詳細探討了白洋淀葦編藝術與旅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 提出了白洋淀葦編藝術與旅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白洋淀葦編藝術,旅游產業,文創產業,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會欣, 馬志峰, 趙巖紅.淺析河北省民間藝術產業開發[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 15 (4) :1-3+10.

上一篇:文化市場管理總結范文下一篇:物流公司公司簡介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