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市場論文范文

2023-09-16

文化市場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大學階段的舞蹈教學與其他階段的舞蹈教學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大學舞蹈教學著重于培養學生的舞臺感染力以及舞臺表現能力,通過舞蹈動作以及舞蹈技巧的教授,進一步對學生整體的動作技能以及動作要領進行強化,進而逐漸增強舞蹈教學的整體課堂質量。為了進一步實現這一教學目的,在舞蹈教學中和諧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較為關鍵,因此大學舞蹈教師應充分的認識到和諧課堂氛圍的重要性,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關鍵詞】大學舞蹈;教學;和諧課堂;作用

舞蹈動作的學習不僅要使學生能夠學習基本的舞蹈動作,而且應帶給學生愉悅的心情?,F階段,舞蹈教學本身的訓練強度較大,動作規范性的要求相對較高,學生在進行舞蹈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壓力較大,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夠有效的緩解這一問題,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進行舞蹈的學習,進而逐漸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但是由于現階段師資力量相對較為薄弱,教師隊伍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以及限制,大學舞蹈教學的課堂仍然不夠和諧,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產生了一些限制。

一、大學舞蹈教學中和諧課堂氛圍的重要性

大學舞蹈教師在進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啟發學生充分的發揮自身的發散性思維,提升學生整體的智力水平;合理的民主化大學舞蹈教學課程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潛力,推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實際教學中來;和諧化的教學氛圍既能夠有效滿足現代化教學的整體需求,又有利于大學舞蹈教師更好的完成舞蹈教學任務,增強實際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一)有助于師生建立融洽關系,促進師生交流

較為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師生之間進行交流,便于舞蹈教學的順利開展以及提升教學效果。通過運用合理化的教學措施,使課堂氛圍逐漸變得融洽、和諧,進而將學生的學習壓力逐漸消除。這不單單有助于教師對知識點的詳細講解,使學生能夠對舞蹈的動作要領進行全面的掌握。針對一些不能理解的實際問題進行相應的提問,教師應為學生進行耐心的解答,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進而逐漸建立起較為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以及學習負擔

在進行舞蹈動作的學習過程中,一旦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較大,就會直接導致學生學習不夠用心,進而對舞蹈教學的效果造成嚴重的影響。通過營造較為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積極、專心的學習舞蹈,能夠促進學生對舞蹈動作的掌握。除此之外,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也變得較為和諧,從而有利于推動舞蹈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學習,強化教學效果

在較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進行學習,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進一步將學生的學習壓力進行消除,推動舞蹈教學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學生較為輕松的融入到課堂的學習氛圍當中,將舞蹈的動作要領進行全面的掌握,逐漸強化學生的舞蹈訓練,推動大學舞蹈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愿意主動的參與到舞蹈教學中來,和諧化的教學氛圍是現階段和諧教學的整體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大學舞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并推動學生舞蹈能力的全面提升,系統化的掌握舞蹈教學的基本動作,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優化和諧課堂氛圍,強化大學舞蹈教學的教學效果

強化大學舞蹈教學的實際效果是現階段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營造較為和諧化的教學課堂有利于舞蹈教學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應將教學的實際需求與合理的教學措施進行有效結合,進而強化整體的教學效果。

(一)教師掌握教學語言技巧,強化學生的訓練

大學舞蹈教學中較為重視舞蹈動作,同時語言的講解也是較為關鍵的教學內容。教師全面的掌握語言教學技巧,不單單能夠促進學生對舞蹈動作要領的掌握,并且能將推動舞蹈教學課堂的和諧以及融洽,為舞蹈訓練的開展進行較好的鋪墊。語言講解的適應技巧應著重于以下幾點:其一,生動形象。教師針對舞蹈的動作、舞蹈的基本要領應運用生動的語言進行講解,以便于能夠充分的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師針對舞蹈的手形、舞蹈體形、舞蹈身姿進行詳細的講解時,應適當的引用擬人方法、比喻方法以及比擬的方法進行講解,進而逐漸吸取學生的注意力,并合理的指導學生進行舞蹈訓練動作;其二,精簡干脆。教師應采用較為精粹的語言進行講解,針對舞蹈的動作進行全面的描述,進而逐漸將舞蹈的動作要領進行相應的闡述,針對一些舞蹈動作以及技巧進行精準化總結,使得學生能夠充分的掌握舞蹈動作的實際要領,并且將學生的注意力進行集中,促進課堂舞蹈動作的有效訓練;其三,親切溫和。教師在進行大學舞蹈的授課時,對舞蹈動作的講解應具有一定的耐心,展現給學生一種相對較為親切的形象,使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更好的接受知識,進而掌握動作的實際要領。

(二)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給予適當的關心

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應采用較為合理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進行授課,在教授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時,教師可以采用多沒媒體將選好的視頻進行播放,學生在反復觀看的過程中能夠基本的對動作要領進行掌握,再加以練習,增強對舞蹈的掌握,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積極的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的激發學生對舞蹈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能夠不斷的強化自身的學習。除此之外,教師應對一些出現困難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幫助,強化與學生的交流以及溝通,進而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促進學生更好的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

(三)將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增強對學生的表揚

在進行舞蹈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從而推動舞蹈教學順利開展。例如學生可以采用分組的形式進行學習,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表演,并且評選出較為優秀的小組。針對一些較為優秀的學生表演,教師應給予表揚以及鼓勵,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與此同時,教師應指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使學生不斷的改進。這樣不僅能夠強化課堂的和諧氣氛,而且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舞蹈知識。

(四)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公平對待學生

大學生的自尊心相對較強,在進行舞蹈教學的學習過程中難免存在差異,大學舞蹈教師應積極的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充分對學生的基本狀況以及性格特點進行了解,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發展,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應一視同仁,使所有的學生得到公平的對待,盡自己所能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加以解決,進而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對現階段的教學計劃充分的適應,教師應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保證學生能夠在合理的教學環境下學習。應進一步為學生耐心的講解學生存在的諸多困惑,在學生面前樹立起平易近人的良好教師形象。

三、大學舞蹈教學中營造和諧課程氛圍應注意的問題

舞蹈藝術教育,是現代化素質教育中較為關鍵的組成部分,通過肢體語言進行合理的教學。在大學舞蹈教學過程中,采用科學化的教學對策,積極的突破傳統舞蹈教學的束縛以及限制,對傳統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以及不足之處加以改進以及創新,進一步滿足現階段大學舞蹈教學的實際需求,進而營造出較為和諧的大學舞蹈教學氛圍,推動學生對舞蹈學習產生興趣并且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大學教師更好的完成舞蹈教學任務,促進舞蹈教學效果進一步增強。在進行大學舞蹈教學營造和諧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著重于注意以下提到的兩點問題:

(一)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

大學舞蹈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計劃,既要有效的展現在全班同學的教學整體上,又要對每個學生進行適當的關注,教師應充分對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態、個人接受能力、個人興趣愛好、個人知識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等因素進行相應的了解,并且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對學生進行合理教學,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教師應將自己一貫的教學原則以及教學計劃適當的更改,采用合理的教學措施,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針對不自信的學生,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對學生帶有偏見,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應使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使學生樹立起自信心。針對一些怕吃苦比較懶惰的學生,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合理的開導,使學生能夠意識到舞蹈教學過程中,重復性的練習以及糾正是正?,F象,是無法避免的,并且這些動作也是為舞蹈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不可避免機械式的重復。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盡量降低舞蹈教學動作的枯燥程度,提升學生對舞蹈教學的新鮮感。

(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應主動將舞蹈動作對學生進行展示,并使學生產生模仿以及表現的欲望,教師應積極的組織學生合理的練習,并且學生練習舞蹈的過程中加以指導,及時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合理的糾正,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在舞蹈動作與音樂相配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編制一些繞口令或者相應的指令,進一步幫助學生全面的掌握基本的舞蹈動作以及所要展現的內容。在一邊念繞口令一邊練習舞蹈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對舞蹈產生一定的興趣,利于教師的教學。

四、結束語

大學舞蹈教學在保證學生對舞蹈的學習熟練掌握的情況下,應充分的帶動學生進行舞蹈基本動作以及技巧的學習,進而逐漸提升學生整體的舞臺表現力以及感染力。另外,教師應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舞蹈動作的學習,營造較為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緩解學生壓力大等問題,應充分提高對學生與教師互動關系的重視,意識到舞蹈教學的順利開展主要依賴于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教師主導作用。推動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對舞蹈進行學習,進而逐漸強化教學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勐進.淺談和諧課堂氣氛對大學舞蹈教學的重要作用[J].音樂時空,2015(09):137-137,70.

[2]劉天竹.和諧課堂氣氛對舞蹈教學的重要性[J].科教導刊,2014(01):128,181.

[3]肖澤朦.高校舞蹈課教學與舞蹈文化市場接軌初論[J].藝術時尚(下旬刊),2014(08):252-253.

[4]孟慧.試談如何提高舞蹈專業學生的舞蹈編排能力[J].大眾文藝,2014(01):245.

[5]王靜.如何做好高職大學生舞蹈藝術團的教學與管理[J].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2(03):108-109.

[6]胡保全,高鵬.普通高校體育舞蹈選項課走向教學的和諧——“教學—心理”協同發展教學模式的構建與運行[J].運動,2012(16):98-99.

[7]蘇興榮.營造良好課堂教學氣氛提高舞蹈課教學有效性[J].赤子,2015(08):277.

[8]馬晶.探討音樂在舞蹈教學中的作用與影響[J].讀與寫(上,下旬),2016,13(10):312-313.

[9]李勇,萬淑娥.和諧社會主義視角下朝鮮族民族舞蹈的社會功能分析[J].時代教育,2016(04):36.

作者簡介:王元翠(1987—),女,漢族,湖南衡陽人,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碩士學歷,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與表演。

文化市場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內鄉宛梆作為豫西南稀有劇種之一,它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演唱發法深受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的喜愛,在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它首列其位。在新時期的文化市場經濟中,如何做好對內鄉宛梆劇種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促使當地戲曲事業發展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宛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內鄉宛梆作為豫西南稀有的劇種之一,歷史悠久,據史料可查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內鄉宛梆以獨特的藝術唱腔,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歡,同時也得到了國內戲曲界專家的認可,并于2006年被國家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隨著文化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再呈現著多元化的趨勢,這對宛梆造成了強有力的沖擊使其日漸衰退。目前很有必要對內鄉宛梆的保護和傳承進行專題研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的探索出一條保護和傳承內鄉宛梆的模式。

一、內鄉宛梆的淵源

宛梆最早流行于河南,陜西、湖北襄樊等地域。早年人們習慣稱它為:“老梆子、西調、南陽調,并與1956年正式更名為宛梆?!蹦壳瓣P于內鄉宛梆的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據清末民初南陽人張嘉謀在修訂《南陽府志》時曾批注云,南陽調起于明代[1]。第二種說法是說它起源于明代,發展完成在清朝。第三種說法是在周貽白編著的《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中說南陽梆子就是河南的西調。馮紀漢在編寫的《豫劇源流初探》也提到豫南淮北一地普遍流行著南陽梆子。

二、宛梆的藝術特色

(1)濃厚的地域特色

南陽有的兩千的多年的歷史,這里積淀了匯聚了大量的秦漢文化的陽剛和曠達之氣,在音樂調式、唱腔表演乃至鑼鼓伴奏上,無不浸潤和蘊含著秦、楚和中原文化的基因[2],加之明代以后數百年的演繹孕育出內鄉宛梆獨有的高亢激越、委婉清麗、平整規范的藝術風格。

(2)劇目特色濃厚

內鄉宛梆的劇目多以古代歷史題材的戲曲為主,上至夏商周,下至唐宋元明清,大多都是演繹宮廷爭斗,除惡揚善等內容的戲,其中在南陽地區影響力比較的大的戲有《醉打金枝》,《鍘美案》、《三哭殿》、《鍘西宮》、《鍘越王》、《賣苗郎》等。90年代中后期隨著宛梆劇團的成立先后退推出了系列的劇目例如:《浪濤碧?!?、《孔繁森》、《太行山人》、《大山之子》、《三院禁約碑》、其中《大山之子》、《浪濤碧?!?、劇目被河南省省委宣傳部推推薦在全省巡回演出,以反腐為題材的《三院禁約碑》先后榮獲省市“五個一工程”優秀戲劇獎、河南省第七屆戲劇大賽金獎,應邀去北京演出。

三、內鄉宛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一)內鄉宛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

1.搶救性的保護措施。一是要利用互聯網整理記錄先有和保存的宛梆劇目。宛梆劇目歷來都是有師父帶徒弟口口相傳,其中有許多因為年代久遠,加演員的流逝以及一些老一輩戲曲藝術的去世有在有限的時間里整理相關的資料做成數據庫方便后人查閱。二是現有的唱腔進行標準化記譜。通過的健在的老宛梆藝人的唱腔進行錄音進行科學的分析,然后做出標準的譜子。

2.加大政府的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一是要制定完整的宛梆發展規劃。為了進一步的使宛梆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健康良好的發展下去,南陽市委和河南省政府分別將宛梆列入《南陽市建設文化名市規劃綱要(2005一2020年)》、《河南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0--52020幼》。二是要建立宛梆藝術保護傳承藝術中心。三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自2006年內鄉宛梆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內鄉縣政府由由縣財政劃撥專項資金對宛梆劇團進行扶持。

(二)內鄉宛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

1.培養高素質的宛梆人才

由于宛梆劇種的獨特性,許多人才都需要從劇團內部來選拔,造成了招錄人員的缺失,南陽市政府在2010年專門成立“內鄉宛梆藝術中等職業學?!?,來培養人才,還將部分拔尖人才送往鄭州梨園春參加打擂臺活動進行藝術交流學習。

2.開展傳承工作

一是將現有的宛梆藝術人才納入到財政事業編制體制內,使他們安心的得在劇團工作。二是通過傳統的拜師學藝,培養一部分藝術天分比較好的演員。

四、內鄉宛梆內鄉宛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建議

1.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

俗話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弊鳛楹幽鲜∠∮械膬揉l宛梆也要如此,利用自身的優勢在南陽地區公開選撥比較有藝術天分的孩子,將他們作為專業的藝術培養人才進行培養,這樣既有利宛梆劇種的傳承還人才的培養。

2.加強劇目的建設

依托內鄉宛梆藝術保護中心和南陽地區人民對于宛梆劇種的熱愛,深入的一線需找符合當地人民群眾口味的題材,保證每年都有作品呈現。

3.加大宣傳力度

一是要利用互聯網多媒體,在網絡上建立宛梆劇目共享資源。二是可以通過參加業內稀有劇種擂臺賽、世界知識產權民間藝術展演等重大活動,樹立宛梆良好的社會形象,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演出、提高宛梆的影響力[3].三是城鄉結合部可以設立聯系點。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方面要通過縣財政撥款和劇團在外演出的收入增添新的舞臺設備和演出服裝,另一方面還要通過競爭上臺的形式來帶動演員上臺表演的積極性。

總之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內鄉宛梆藝術,首先要加強自身的隊伍建設,其次還有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多出精品好戲,最后還有結合當代人們對于宛梆藝術的理解和認識,更多的融入現代化元素,只有這樣宛梆藝術才能夠走的更遠,才能夠長久的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魏冉:對內鄉宛梆的思考[J].東方藝術.2005年.

[2]王崢:內鄉宛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河南農業.2014年第1期(下).

[3]王崢:內鄉宛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河南農業.2014年第1期(下).

文化市場論文范文第3篇

公共文化人才是指為社會發展、群眾娛樂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創作人才、文化成果傳播人才、文化事業服務及文化服務志愿者等。公共文化人才主要承擔著群眾娛樂、文化思想宣傳和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等社會職能。文化強國建設離不開優秀的公共文化人才。目前,很多基層公共文化單位,人員老化,人才短缺,存在著明顯的“三低一少”現象(文化程度低、技術等級低、管理水平低、專業人員少),公共文化人才能力的高低,實實在在影響著群眾文化活動的完成質量,公共文化人才素養的高低也實實在在影響著社會公共文化的呈現水準。

公共文化工作需要深入群眾,落地性很強,服務場所多為地方文化館站、社區服務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開展活動廣泛,如文藝演出、各種賽事、社會輔導與培訓、廣場文化活動等,工作時間常常為公眾休閑時間,工作任務和壓力也往往繁重,從事公共文化工作不僅需要公共文化人才“一專多長”的業務能力,更需要對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有神圣使命感和熱情,有強烈責任心和自豪感。

高校是公共文化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一直以來,職業院校在技能培養方面頗為重視,強調工匠精神,周建松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課程體系建設》中說當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充滿“工具主義”的價值而缺少對職業教育人本價值的關懷。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由于所從事工作的文藝性,不僅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人文精神。藝術職業院校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面對當前職業教育現狀,面對文化知識相對薄弱的高職生源,該如何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公共文化人才來支撐地區公共文化的發展,響應新時代全國人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向往呢?

習近平指出職業教育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職業教育承載著廣大青年“成才”“成功”“出彩”的重要責任。黃炎培早期職業教育思想提出的職業教育的三個要旨也體現出人本價值關懷:“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三重遞進式目標將個人謀生和服務社會結合,將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道德教育結合,將一技之長和全面發展結合。中國職業教育實踐在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12年以來體現出逐漸增強的人本主義意涵。人本主義宣稱對“個體、人類內在尊嚴、人性權利和價值……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在新時代的中國,職業教育更應吸收人本主義教育理念。職業教育在傳授給學生生存技能的同時,更應該教會如何實現自身價值和回報社會,懂得如何運用技術改善我們的生活和使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以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為例,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自2012年(2015年之前,該專業名稱為文化事業管理)成立以來,一直積極探索高職藝術院校公共文化人才的培養模式。

本文針對目前公共文化人才培養的供需問題和高職學生未來發展問題,以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社會文化系在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上的人才培養探索為例,基于“人本價值”理論,提出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凸顯人本關懷,真正實現“以生為本”,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我國公共文化輸出高質量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一、培養公民意識,強化核心價值觀教育公共文化人才進行文化藝術創作和傳播,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力量,因此,公共文化人才的核心價值觀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在學生核心價值觀建設方面,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每年召開德育研討會、開展開學思政第一課,平日也舉辦豐富的培訓與教育活動,為未來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人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把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作為使命和目標。

二、以生為本,反饋式培養

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堅持從崗位出發,到崗位中去。首先,從崗位出發,以實地調研為基礎,嚴格遵循社會和崗位需求。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地處珠三角廣佛地區,在劃歸廣東省教育廳之前屬于廣東省文化廳唯一一所直屬藝術職業院校,有比較充足的公共文化環境和文化藝術資源。學科帶頭人來自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工作的一線崗位,多次帶領學生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實地走訪與調研,與珠海文化館、中山文化館、佛山文化館、花都區文化館、三水文化站等廣東省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機構交流并簽署實習基地。文化館、文化站現場教學,學生目睹真實工作場景,直觀認知將來的工作崗位,清晰用人單位需求,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目標性更強,在職業規劃中有更清晰的定位。學生聆聽文化工作者分享工作經驗,感知到公共文化服務人員必須深入基層,走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創作出人民群眾真正需要和呼喚的文化藝術,前輩們對公共文化活動的熱情和熱愛也讓學生們受到人格感染和鼓舞。然后,到崗位中去,給每位學生安排實習就業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團隊持續跟蹤學生實習與就業,定期去做崗位回訪,一方面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實習生的滿意度和對崗位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了解畢業生實習生的工作進度、工作環境、勞動強度、實習收獲、工作感受等情況,為課程修訂與優化提供參考,做到以生為本,反饋式教學。

三、依托學院特色,服務地方區域文化發展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組織,肩負著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責任。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依托強大的音樂、舞蹈、粵劇等藝術優勢資源開設藝術通識課,培養出的學生“一專多能”,能說會唱,能演會跳,多次為社會提供公益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志愿等服務。另外,高職院校還可與政府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聯合,開展共建與合作,為一線公共文化服務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在職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亦可開展小規模定向委培,為基層公共文化機構定向培養和輸送人才。

四、因材施教,細分培養

文化志愿者、業余文化骨干、文化專業技術人才是基層公共文化隊伍的主要構成。程瑩在《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研究》中提到針對生源特點進行學生分層。也就是對所有學生進行思想和藝術通識教育,使他們畢業后能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成為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和藝術常識的文化志愿者。對藝術類生源開展文化理論教育和藝術技能培訓,這類學生畢業后可進入企事業單位開展文藝活動,進入地方文化館、社區文化站等基層公共文化場所成為業余文化骨干。為優秀藝術特長生開展更加專業系統的藝術訓練,在能跳會唱方面凸顯職業性和專業性,畢業后可直接進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成為藝術活動的引導者,成為文化和藝術的繼承人。根據學生特長和興趣因材施教,學生可揚長避短,學其所樂;根據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人才的構成進行細分培養,人才培養更有指向性。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目前有兩個細分方向:藝術培訓和文化管理,在專業設置上凸顯人性化,有效解決了學生通而不專、就業與個人興趣不和諧的問題。

五、終身教育,出彩人生

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首先要培養合格勞動者,實現零距離就業,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讓每個人收獲更好的人生。零距離就業是基本目標,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中擁有提升和晉升能力才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職業教育不應止步于??平逃?,應有更高發展,可通過專插本、專升本選擇繼續提升,解決就業時一些公共文化崗位學歷門檻高的問題,滿足社會公共文化工作對文化程度高的公共文化人才的需求,滿足學生對提升職業技能和獲得理想崗位的渴求,成就出彩人生。

以文化感化人,以藝術熏陶人,服務就業,服務社會,服務人生?;谌吮局髁x探索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之路會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程瑩.四川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中心課題“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研究——以樂山師范學院為例”成果[J].傳播力研究,2018(18):199-200.

[2]周建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4(10).

[3]習近平:加快發展職業教育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EB/OL].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3/c_1111276223.htm.2014-06-23.

[4]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集(1-4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何麗華

文化市場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以往在應用研究中很少系統地從文化產業的終端——文化消費上進行研究,本論文通過分析2010-2013年廣西文化消費現狀,指出文化消費不足成為制約廣西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以文化消費主線,將產品、消費市場和消費主體作為戰略思考基點,提出了廣西文化產業走消費拉動型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與戰略對策。

關鍵詞:文化消費;廣西文化產業;戰略思考

引言:2010年國家提出把文化產業地位上升為國家支柱產業,十三五期間提出實現文化產業國家支柱產業目標。文化產業成為引領經濟增長方式由出口拉動向擴大內需傾斜的戰略基點。而文化消費需求狀況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文化產業提高競爭優勢的原動力,把握文化消費需求就抓住了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當前廣西文化消費能力如何,如何提高廣西文化消費能力,實現文化生產供給與文化消費需求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進行戰略上的思考。

一、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

(一)文化消費的內涵。文化消費的概念是在1985年全國消費經濟研討會上被首次提出。研究學者對文化消費的內涵認識基本趨向一致,只是定義的視角有所差別,當然也帶來了對文化消費外延的不同認識。施濤(1993)認為,文化消費指以文學藝術為主體,包括對音像、出版和與此相適應的文化藝術服務。此定義可以看作狹義定義的典型。而曹俊文(2002)則從廣義角度認為文化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消費精神文化產品和精神文化服務的行為。胡秀麗(2008)從文化消費的目的性角度認為“文化消費主要是指居民在教育學習、享受藝術、休閑娛樂等活動中為獲得知識、藝術熏陶、精神享受與滿足而實施的消費行為,它直接關系到社會主體的生活質量”。 唐秀麗(2006)是從文化消費的對象及其范圍來界定文化消費的,認為文化消費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包括人類社會的活動及其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是指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及精神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費從地域范圍講既包括本地、本民族、本文化體系(如東方文化)的文化產品和勞務,又包括世界范圍的、外民族的、其他文化體系(如西方文化)的文化產品及勞務。

(二)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關系。(1)文化產業以文化消費為目的。文化消費需求對文化產業起著巨大的拉動作用。以視聽感受、情感滿足、精神愉悅為特征的文化消費需求決定文化生產,成為產業形成發展的源泉。根據恩格爾原理,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收入的提高、收入結構的改變帶來需求結構的變化,物質需求讓渡于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費的比重將不斷上升,此外文化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休閑時間彈性高于一般物品,伴隨著文化消費能力提高,文化消費規模將不斷擴大,拉動文化產業增長。(2)文化消費能力是文化產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文化消費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它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素質、閑暇時間、文化價格、文化基礎設施等因素。文化消費能力與收入、消費者文化涵養、閑暇時間、文化基礎設施具有正向關系,與文化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呈反向關系。上述因素將直接影響文化消費的走勢。所以,提高文化消費能力是擴大文化消費、發展文化生產的前提條件。發展文化產業應提高文化消費能力,實現文化生產供給與文化消費需求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二、廣西文化消費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廣西文化消費潛力巨大。居民收入是消費支出的基礎,消費的提升依賴收入的提高?!笆濉逼谀?013年,廣西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為23305.4,較“十一五”期末

2009年的15451.5元提高了7853.9元,增幅為50%。但與橫向全國平均水平的26955.1元比較,差距分別為3649.7元。

(二)廣西文化消費總體增長速度緩慢,在整個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

文化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增長緩慢。究其原因,一方面,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費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無論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是農場居民人均純收入來看,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物價的持續上漲,隨后又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本省域外向型產業就業和收入的降低影響,居民首先在消費支出中保證物質剛性需求滿足。在此壓力下,文化軟性需求成為當減之項。

三、文化消費對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1)廣西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不能有效轉換成為文化產業資源。廣西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先輩留下了豐富文化資源,從整體上看文化資源具有極大的經濟和市場價值,從西部地區本身看,具有先天的地緣優勢,但歸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味,廣西人對祖輩的文化資源習以為常;同時經濟尚處于較為不發達階段,工業化程度較低,文化資源轉換成文化產業資源所依賴的現代科技與現代工業都不具備。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文化資源并不等于文化產業資源,更不等于文化產品、文化商品。文化資源要轉化為文化產品,必須經過現代的生產轉化,文化產品要成為文化商品,必須經過市場的轉化,通過消費市場才能最終實現得了。(2)文化消費群體培育滯后,本地消費市場與外來消費市場都難以形成產業良性循環。廣西的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本地市場,也需要外部市場。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經濟又相對落后,難以形成消費群,本地市場難以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培育非常艱難。因此,廣西的文化產業必須考慮吸引外來的消費者,而交通、食宿等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在短時間內完善并不可能。(3)廣西文化產業規模偏小,產業結構失衡,不能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文化產業與文化資源相比,產業屬性主要體現在從文化產品研發—文化產品生產—文化產品推廣—文化產品消費等環節是以產業化運作方式進行,相對傳統方式而言,規?;蔀閮仍谝?。但與東部發達地區和中部的一些省份相比,由于需求上的巨大差異,廣西的文化產業規?;缆愤€有很長的路要走。以廣西實力較強的出版業為例,報紙固定資產偏小,一些報紙經營規模與資產比例不吻合,而粵傳媒總資產達達73億元,比整個廣西報業還大。

四、文化消費拉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

(一)以提升文化消費能力作為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

基礎。(1)考慮城鄉收入現實差距。文化消費與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費結構存在著密切地聯系。鑒于目前廣西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盲目走高端路線,應該提供從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產品,以適合不同收入階層對文化消費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政府利用財政、稅收等政策合理調節、引導文化產品的生產及價格,采取差別定價,票價補貼等多種方式,降低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成本,促進文化產品的消費均衡。(2)提升消費者的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增加文化消費設施建設投入。目前人們文化消費意識還不強,其中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增加對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投入,讓更多的人可以免費或低價格地受到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熏陶,提升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另一方面,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資源向文化商品轉換的載體,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賴于設施的完善,這一方面同樣需要政府的鼓勵與財政支持。

(二)以創新文化產品,不斷引導新文化消費熱點作為戰略發展動力。(1)對文化資源的市場挖掘。廣西八桂大地,文化資源豐富,具有豐富獨特的文化、旅游等價值,但前提是找到這些價值能傳播的普適性商品載體。所以需要借助現代商業、市場的手段,運用現代科技與現代工業生產加工的平臺將文化資源才能轉變成為具有普適性的現代文化商品。(2)引導文化消費。一方面,要以優質的文化消費滿足消費者現實和潛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引導消費,文化產業是以內容為主要載體的產業,創意位于產業價值鏈的頂端。創意能力能夠創造文化消費熱點,抓住消費者內心深處的文化需求,成為文化產業持久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從消費者需求出發,以延展文化價值鏈作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1)以文化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制作為核心,延展產業鏈條。通過現代技術創新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創意內容通過不同的承載方式,不斷改進和完善其文化服務價值,實現文化產品的邊際效用遞增。(2)充分發揮聚集效應。在桂林、南寧、柳州等文化資源豐富地區,要發揮文化產業聚集效應。首先,以特色文化產品聚集形成經濟增長點;其次利用文化產業的外部性,帶動上下游企業聚集形成經濟增長極;再次通文化產業輻射作用形成形成文化經濟增長帶。

結語:以消費拉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廣西文化產業來說是一條“內生式”發展道路,是對以往單純強調政策優惠的“外生式”發展道路的矯正,同時也是縮小與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上的差距提供了可實施戰略路徑。

參考文獻:

[1] 曹文俊.精神文化消費統計指標體系的探討[J].上海統計,2002,(4):43

[2] 葛紅兵, 謝尚發.文化消費:文化產業振興的根本問題——兼評2009年上海文化消費狀況[J].2009,(12):83-94

[3] 顧江,郭新茹.文化產業價值鏈及其引申[J].改革,2009,(06):150-152

[4] 胡秀麗.談文化消費的社會意義[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 2008, (5): 13

[5] 李建平.廣西文化產業現狀分析和發展研究[J].學術論壇,2003,(06):149-151

[6] 李炎,林藝.差異性競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04,(05):

[7] 歐翠珍.文化消費研究評述[J].經濟學家.2010(3):91-96

文化市場論文范文第5篇

當前,文化產業正在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迅速崛起的“朝陽產業”。處于從要素積聚向爆發增長過渡階段的南京市建鄴區,正努力培育壯大文化企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成為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一、建鄴區培育發展文化企業

的基礎條件與有利機遇

建鄴區培育和發展文化企業有一定的基礎條件:

發展定位明確,產業空間布局清晰。立足“現代化新南京標志區”定位,區委區政府重點打造以廣告創意、動漫游戲為主導的新城科技園板塊,以文博會展、數字傳媒為主導的中央商務區板塊,以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為主導的江東商貿區板塊,以創意智慧、生態旅游為主導的生態科技島板塊,以創新科技研發為主導的南部生態智慧城板塊等五大文化載體,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開放靈動的文化產業空間新格局,強化了對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載體支撐與規劃引領。

文化底蘊深厚,傳統和現代資源并存。建鄴作為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空間,既有歷史文化的豐厚積淀,更有潮流文化的時代內涵,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獨特的地方文化形態,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深厚的文化稟賦,充滿張力和活力的現代氣息,使其擁有了發展文化產業不可替代的獨特資源,對具有前瞻意識的文化產業投資者將產生極大吸引力。

區位優勢明顯,綜合實力增勢強勁。建鄴區作為南京主城區之一,東倚主城,西臨長江,與老城僅一河之隔,與江北隔江相望,暢通的主次干道、便捷的地鐵專線,溝通天塹的跨江大橋和過江隧道,構成了建鄴環網相連、綜合交錯、水陸并蓄、輻射周邊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近幾年來,建鄴區經濟社會發展較快,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培育壯大文化企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政府高度重視,配套設施日臻完善。河西新城作為南京現階段及未來傾心打造的新城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程度、推進強度、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務實、有序、規范的管理機制,公開、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日益完備的配套服務設施,為吸引更多的文化企業與文化項目發揮了良好的集聚、輻射作用,營造了文化企業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

建鄴區培育發展文化企業更面臨有利機遇:

產業發展的市場機遇。建鄴區文化產業發展后發優勢和潛力十分明顯,無論是從近期青奧的籌辦還是從城市新中心長期發展來看,其文化產業市場都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消費能力和巨大商機。

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近年來,區委區政府以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1+5+1”文化政策體系為契機,先后出臺了《關于建設現代文化強區、推動建鄴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強力推進了全區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產業發展的人才機遇。近年來,建鄴區著力打造人才高地,匯聚了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商業精英人才和優秀管理人才,為建鄴文化企業培育與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最為重要的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

產業發展的青奧機遇。2014年青奧會落戶南京。青奧會的舉辦必將形成推動建鄴區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的現實優勢。

二、建鄴區文化企業整體發展態勢喜憂并存

近年來,建鄴區以“文化南京”發展戰略為契機,依托豐厚的文化資源,突出園區先行,強化文化產業政策扶持、招商引資和項目引進,加速文化企業、文化項目集聚,轄區內文化企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成長過程,文化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貢獻率逐年提升、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文化企業數量不斷增加。2008年全區文化企業共有290家,截至2012年10月,增加到560家,一大批有發展前景、產業特色和市場潛力的中小企業迅速成長,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格局。

文化企業經濟貢獻率日趨提升。建鄴區文化企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9年的2.50%逐漸增加到2012年的3.91%,文化企業在建鄴區的發展成效日益顯現,對整個建鄴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作用日益增強。

文化企業涉及領域持續拓寬。2008年全區文化企業主要分布在7個行業,并沒有形成相對獨立的行業形態。至2012年,分布行業擴展到13個,而且具有文化產業特色的新興文化企業蓬勃發展,尤其是廣告傳媒行業迅速崛起,成為建鄴區文化產業類企業最多的新興行業。

重點文化企業引領帶動作用逐漸顯現。2008年全區年營業額4000萬以上的文化企業只有23家,占整個文化企業數的8%,2012年已經達到56家,占整個文化企業的份額已提高到10%。大型文化企業數量的增多,產生了顯著的示范帶動效應,引領全區文化產業發展走上了一個繁榮發展的快車道。

但是,建鄴區培育壯大文化企業過程中仍然存在明顯不足。

龍頭骨干企業偏少,引領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全區2012年文化企業總數是560家,其中4000萬元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為56家,只占10%;2012年全區資產過億的文化企業數量只有26家,僅占整個文化企業數量的5%,而資產超過10億的文化企業僅有5家,只占整個文化企業數量的0.9%。龍頭骨干文化企業的偏少已成為全區文化產業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制約。

園區軟環境不“軟”,載體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全區盡管正在建設或相繼建成國家廣告產業園、第壹區文化街區、青奧產業園等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園,然而西祠街區等一些文化產業功能園區已經廢棄。較多的產業園區還處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階段,相應的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服務理念、科學管理、科學調配、人文環境的建設和打造方面比較滯后,與全區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格局態勢難以匹配與適應。

文化企業科技含量不高,文化創意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轄區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文化企業很少。在2012年規模以上的56家企業中,從事技術研發設計性的文化企業僅有7家,而在規模以下中小文化企業中,從事技術研發設計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

文化企業人才緊缺,人才制約瓶頸有待進一步破除。高端原創人才匱乏,創意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高素質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企業效率與優勢難以有效發揮,文化企業發展普遍面臨著人才瓶頸制約。

三、發達國家培育發展文化企業的成功經驗

當前,國外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紛紛采取有力措施培育發展文化企業,并在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與做法。

歐美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以下一些創新舉措:

文化自由貿易原則的推行為文化企業的全球經營鋪路。在全球化背景下,歐美尤其是美國倡導的自由經濟、自由貿易為文化企業的輸出疏通了道路,一大批的文化產品在全球化經濟流通過程中輸入到世界其他國家。

繁榮完善的資本市場為文化企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歐美國家擁有一個龐大而完善的金融市場,能夠使文化企業發展獲得巨大資金支持。比如,美國的文化企業發展得益于國家和社會資本的投入,如通過基金會、個人贊助等方式,但更多的發展所需的資金來源于資本市場,來源于文化企業自身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

發揮行業協會在文化企業發展中的指引協調作用。政府力量在市場上的弱化,更多的管理職能被賦予了行業協會。行業協會作為中介組織有效地承擔起了政府賦予的職能,維護了各個文化企業和整個文化產業的市場秩序和健康發展。

日韓是亞洲文化創意產業最為發達的兩個國家,在文化企業發展培育方面的經驗做法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減少對文化創意企業的發展規制。比如日本的動漫與游戲企業不像其他國家有太多的規制,除了個別專門面向兒童的文化產品外,大多數在內容方面并沒有受到太多的制約。

發揮相關文化企業之間的互動效應。例如日本的內容產業中各個企業之間,無論是電影、漫畫、游戲或是音樂的生產設計企業,都是相互聯系的,媒體的綜合性和多元化更進一步推動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推動了相關文化企業的發展與整個文化產業的繁榮。

加強文化企業發展與城市特色的融合。日本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十分注重和城市文化特色發展相結合,在日本的東京、神戶以及名古屋等主要城市,當地政府引進、培育了一批文化特色企業,例如仙臺只引進培育電影企業,提出了要依靠電影產業的特色搞好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加大政府對文化企業的援助支持。韓國文化企業的培育最主要的舉措就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如游戲產業中,網絡游戲公司起步門檻較低,主要得益于政府實行的援助計劃,援助計劃的實施促進了網絡游戲產業的大力發展,可以說,韓國網絡游戲產業發展的模式是政府主導型的。

四、建鄴區培育壯大文化企業的路徑思考

堅持量質并舉,著力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建鄴區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明確了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走向、產業布局與發展目標。針對當前文化產業既缺乏規模雄厚的大型文化企業,也缺少專、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業的發展現狀,在文化企業的引進與培育方面,要著力培育發展龍頭骨干文化企業,加快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通過推動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傾力打造一批有實力、有活力、有競爭力、有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充分發揮骨干文化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同時又要積極培育專、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業,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業分工協作、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

依托項目帶動,著力推進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要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制定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工作責任制和獎勵辦法,編制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完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儲備、培育和扶持機制,全力推進重點文化產業工程項目建設。要按照“儲備一批、規劃一批、建設一批”的滾動發展原則,籌劃、論證、篩選、確定好各類重點項目,建設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庫,加快推進南京國家廣告產業園、新緯壹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南京報業傳媒大廈、云錦坊、第壹區文化街區等市級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強化青奧產業園、歡喜城、港華文化產業園、網商產業園以及知海教育、應天智匯、西祠街區、建筑師公社等特色文化產業園等載體建設;加大對新與力傳媒、原力動畫、舜禹科技、魔盒信息科技、學府翻譯、養墨堂等重點文化企業扶持力度,形成具有規模集聚效應的金融、廣告、會展、商貿等主導產業品牌,不斷增強文化企業的發展活力、規模品質、市場競爭力和整體實力。

突出人才建設,著力強化文化企業發展人才支撐。一是要加快文化領軍人才集聚。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深入推進落實“321”人才計劃,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領軍人物,推動動漫游戲、數字出版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二是要加快文化創業人才集聚。以主導產業為引領,按照專業化、特色化、集約化的要求,重點培育和引進各類文化產業人才,形成“引進一個人才、辦起一個企業、興起一個產業、聚集一批人才”的鏈式效應;三是要加快文化領導人才集聚。要把懂文化、愛文化的專業人才放到黨政領導崗位上去,推動文化產業專業化、融合化、創新化發展;四是要加強校企深度合作。依托南京“1+8”和“科技九條”等創新創業政策,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深入挖掘高校院所科技文化創新人才,形成企業、科技、教育協同推進的合力;五是要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構建以人才評價、培養、激勵、流動為主要內容的文化人才政策體系,培育尊重知識產權、尊重文化創新、尊重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創造促進文化人才、文化企業脫穎而出的城市文化沃土。

優化服務體系,著力完善文化企業發展政策環境。一是加強文化與金融融合。要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與文化企業的對接合作,加大有效的信貸支持,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積極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進行基金投資或上市融資,重點支持中小文化企業進入創業板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的方式投資開發文化項目。二是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相關部門和園區要加大資金投入,建設適合建鄴區文化企業需要的公共技術服務載體,同時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扶持技術創新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大企業、大項目,建立關鍵技術研發中心、服務中心,要通過科技計劃對文化產業中的共性技術研發進行直接干預,促進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跨越式突破,促進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成果共享,激發文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助推文化企業做大做強。三是不斷搭建新平臺、打造新載體。努力打造品質較高、規模適度、特色明顯、效益突出的文化產業集群和文化產業園區,推動文化產業由企業集聚向產業集聚轉變,推動科技資源的共享與文化創意的轉化,促進文化企業集群化、產業技術專業化。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建鄴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責任編輯:黃 杰

文化市場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尊重多元價值取向,推崇多樣審美趣味的分眾化時代,大眾文藝評論面臨著不同價值立場的對立沖突,在某些時候難以達成評論共識的問題,給文藝評論引領作用的發揮帶來了不利影響。如果大眾文藝評論能夠從大眾生活現實出發,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藝的審美價值、人民性價值為共通標準構建評論共識,將更好地發揮文藝評論引領大眾、凝聚共識的“聚眾”作用,有助于促進大眾文藝的健康繁榮發展。

關鍵詞:分眾化   大眾文藝評論   價值分化   共識構建

“分眾化”是近年來較常見的社會文化流行熱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的現代大眾傳媒及商業營銷領域,指稱的是對社會“大眾”進行個性化、差異化細分的方法。目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文化的日益開放發展,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趨勢更加明顯,不同大眾群體的各種文化需求及多樣價值訴求都受到了充分尊重,獲得極大程度的滿足,可以說,我國大眾文化已進入分眾化發展的新時代。分眾化時代的到來,充分顯示了我國社會文化以人為本的現代先進性,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一種“被分割了的大眾”[1]的現象正在全社會蔓延開來,秉持不同價值觀念的分眾群體如何和諧共處,各領域紛紛“去中心化”又如何構建團結共識?在時下相當火熱的大眾文藝評論領域,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大眾文藝評論主體的分化,大眾群體的社會分化,大眾文藝現象的紛繁復雜、良莠不齊,都使得大眾文藝評論既呈現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但又有著不同價值立場的對立沖突,評論者就某些問題難以達成共識,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不利于大眾文藝的創新發展。所以,如何構建分眾化時代大眾文藝評論的共識標準就成為當前很值得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大眾文藝評論的分化現狀

社會大眾客觀上是由不同的分眾群體組成的,存在著多層次的差異性和價值訴求的多樣性,每一分眾群體的價值訴求均有其所處立場的合理性,從人本主義的角度看,理應受到尊重。正如有研究者所說:“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多元價值取向并存的社會,任何一種價值取向都有它存在的依據,因此,任何價值都不能成為評價其他價值合理性的唯一準繩?!盵2]在分眾化時代,對現代人群差異化價值取向的尊重使得多元價值具有了極大合理性,面對大眾文藝現象,文藝評論也并非局限于同一標準,而完全可以各執標尺,自由爭鳴。

當前的大眾文藝熱潮興起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家文化產業政策的推動下,三十多年來迅猛發展,在文化市場中占據了最主要份額,使主流意識形態文化、精英文化所依憑的主流文藝、精英文藝都難以抗拒地邊緣化。在文藝形態上,出現了大眾文藝、主流文藝、精英文藝的分化,而對文藝市場的消費者而言,自然就有興趣愛好不同的分眾群體,評論家作為特殊的一類消費者,其內部的分化趨勢也很明顯。

早在大眾文藝躥紅伊始,對于新興的商業性大眾文藝,評論界就有針鋒相對的兩種不同評論立場,如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的人文精神大討論。一種是從道德主義的角度,應用西方文化批判理論就大眾文藝所攜帶的消費社會的精神侏儒化、享樂主義、平面化、非深度化等后現代特征進行了嚴厲批判,呼喚和守望“人文精神”;而另一種對立觀點則從歷史主義角度,對于大眾文藝的世俗化發展給予了總體肯定,認為其是對前現代專制政治意識形態的消解。同樣是文藝研究領域專業的評論者,明顯前者處于精英主義啟蒙立場,富于理性批判精神,后者的立場則更傾向于民間大眾,對世俗趣味頗能包容理解。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評論家對文藝現象認識的加深,有部分持精英立場的評論家改變和修正了他們抵制大眾文藝的強烈態度,但出于不同視角,有許多評論者依然有意無意地對大眾文藝持否定和批判態度。

再如關于通俗小說熱潮,有嚴家炎先生、陳墨先生那樣從反傳統、釋個性的世俗化角度稱金庸小說與《石頭記》一樣“同屬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小說作品”的贊譽式批評,也有何滿子先生、王彬彬先生、袁良駿先生等從文藝及文藝批評應繼承和弘揚“五四”為人生、反封建的新人文精神的超越性角度出發,認為武俠小說所熱衷描寫的各類好皇帝、清官、俠客等封建時代救世主形象,同要求“中國人民站起來”新的人文精神背馳,對金庸小說及其“學術界代言人”給予激烈的否定性的批評。至于《歡樂頌》《爸爸去哪兒》《大秦帝國》等一些現象級的大眾文藝代表作,各種評論爭議更是極為常見。在各類觀點紛呈、自由爭鳴的熱烈氛圍中,卻也不免有時令普通受眾對大眾文藝到底該歌頌什么、批判什么的價值取向產生疑惑。

雖然文藝世界創作和接受的豐富多樣決定了文藝評論不可能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評價標準,但多元價值取向的極端自由發展也會產生不同認知維度間的鴻溝,造成不同價值層面的分裂與隔閡。正如商業傳媒領域所總結的,“分眾雖然意味著對特定人群產生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排斥絕大多數族群的消費者”。[3]所以,雖然我們可以自由進行價值判斷,但為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分眾化隔閡,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構建共通價值標準,尋求價值共識也很有必要。一般認為,文藝評論在人性和人生的價值的終結性標準上是統一的,但問題在于,人又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人是社會關系中一個個真實的鮮活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同人群之間,又存在著客觀差異,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社會階層分化明顯的情勢下,如何認識人性和人生的差異化價值,是大眾文藝評論構建共識要面臨的一個挑戰。

二、大眾文藝評論的共識挑戰

文學即人學,文學藝術以審美的方式反映了豐富的人類社會生活,而文學研究也以正視和研討人的現實生存境況為宗旨,大眾文藝評論的共識構建應建基于對現實大眾生活的合理認識。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全面確立與快速發展,一方面使人的潛能爆發出來,個性得到發展,欲望獲得解放,大眾的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獲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則由于競爭的不公平性,社會資源占有的不平衡,產生了貧富的懸殊,形成了社會階層的分化,分眾群體間的利益訴求也不盡相同,甚至相互抵牾,隨之帶來某些消極的大眾心態。這些問題在文藝領域中不乏表現,而大眾文藝尤其是表征廣大民眾所關心的社會問題和社會時尚的風向標,大眾在對大眾文藝的欣賞中,釋放和發泄著他們的社會情緒,而大眾文藝也在不斷擴大、鞏固、發展大眾的社會情緒,無形中引導著大眾的社會情緒。在對《小時代》《歡樂頌》的評論中不乏宣揚拜金主義,社會階層固化妥協的批判之聲,而又獲得了相當多的贊同支持,正是大眾文藝評論經由大眾文藝與社會現實、大眾情緒的互動因應。

社會現實的多樣復雜,決定了對大眾生活世界的價值判斷應秉持唯物史觀立場和辯證的科學態度,以獲得較科學的合理認識。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與過去相比,當前社會經濟進步,價值取向多元開放,生產力充分發展,人們的個性和思想得以解放,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了輝煌成果,促進了人民大眾的自由發展。但是,也要看到,個別群體或個體發展不自由、不平衡的情形確實存在,其中的現實問題和深刻背景原因值得我們思考和討論。事物的發展總是蜿蜒曲折的,對當前的不良狀況努力克服、升華,是通往終極自由之地的必經旅途。深刻把握好這一總體感,是當前大眾文藝評論具有科學性的重要前提。

另外,文藝是社會生活的審美反映,多元的文藝形態展現的是不同側面的社會生活,因而,分眾化時代大眾文藝評論的共識構建也就要求評論主體走出各自的舒適圈,走向大眾,對大眾生活有具體生動的切實感受。分眾群體對某一文藝形態的偏愛,對某種審美趣味的特殊欣賞,透露出其所處的獨特生活樣態。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大眾文藝無論題材風格等方面有多大的差異,在反映大眾生活,滿足或迎合了大眾的生活想象方面一定是相通的。評論主體唯有貼近大眾生活,關注大眾生活,了解和懂得大眾的真實生活需要及情感需求,使自己的情感與大眾的情感相融合,使價值判斷與客觀現實相契合,從歷史與現實辯證結合的角度去開掘,方能深入分析認識大眾社會的現實問題,增強評論的現實針對性與論說信服力。

三、大眾文藝評論的共識價值

盡管社會現實生活本身如此充滿差異性矛盾,大眾文藝中混雜著的低俗粗鄙趣味、自由拜金主義價值傾向確實為不同評論主體客觀評價大眾文藝帶來了困難,但如果我們將大眾文藝的社會功能與審美價值要求相結合,還是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達成評價共識。

首先應保證大眾文藝評論的基本道德立場,在當下的文化語境中,也就是大眾文藝評論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尺度對大眾文藝進行初步的價值評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實踐層面的最低要求。其所涉及的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理想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也是人人應遵守和踐行的最基本道德準則,更是在分眾化多元價值取向中凝聚共識,進行價值重構的重要依據。在大眾文藝生產傳播中,既使沒有突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但在最低層面上,至少不能違背。而無論大眾文藝評論主體在價值取向上有何種差異,總還是可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領下進行較好的溝通交流,以促成評論共識。

其次,在大眾文藝評論中要有一定層次的審美價值要求,不能以大眾文藝的通俗性、世俗化特征而降低或損害其審美趣味的提升。大眾文藝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審美趣味是其內在規定性。但在傳播接受過程中,與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大部分精英文藝、經典文藝相比,大眾文藝往往以量取勝,卻有失美學品味,這也是大眾文藝最被評論家詬病所在。在分眾化時代,對大眾文藝受眾自主性的尊重不能以放棄審美價值為代價,而且文藝作品的社會功能經由審美體驗過程才能更好發揮出來,對大眾文藝的審美價值進行適當的分析評判,將有助于提升大眾文藝質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眾的審美素養。

最后,在大眾文藝評論中還應有自覺引領大眾的人民性價值立場,追求能代表時代先進性的更高價值。人民性概念最初生成于18世紀西方文論的民族性概念,具有表現民族獨特思想情感的內涵。在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逐漸被賦予了階級性、革命性的內涵,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內容。在新世紀以來對人民性進行“底層性”“公民性”“后人民性”的窄化、泛化和虛化理解傾向中,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賦予“人民”以個體性意味,“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4],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性的歷史內涵,充分體現了對分眾化時代大眾個體本位價值的尊重、支持與弘揚。在筆者看來,大眾文藝評論的人民性價值立場除了體現于以上所說民族性特征、社會主義內容、個體本位關懷之外,還應具有一定的理性批判精神。正如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卻也從不避諱國民的品格缺陷,刀筆直面剖析國民性一樣,大眾文藝評論也應秉持不同于“精英”立場的“當代知識分子的現代性立場”[5],兼有現實人文關懷與理性批判精神,堅持社會歷史發展與現代性審美建構的協調統一,對大眾及大眾文藝給予更好期許,提出更高要求,促進大眾和大眾文藝的時代進步。

四、結語

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4]當前我國大眾文藝已呈良好的普及態勢,但其品質的提升則離不開大眾文藝評論的努力。在價值取向多元的分眾化時代,大眾文藝評論應盡量在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審美價值、人民性價值觀念層面上達成共識,發揮引領大眾,凝聚共識的“聚眾”作用,促進大眾文藝發揮積極社會功能,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文藝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文然,安珊珊.社會視域中的媒介分眾現象分析[J].當代電視,2005,(08).

[2]曹海峰.多維視閾下大眾文化分眾化成因及趨勢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3]董廣安,李瑗瑗.分眾化認知上的幾個誤區[J].新聞愛好者,2003,(12).

[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5]賴大仁.大眾文化批評的價值立場問題[N].文藝報,2003-05-29(2).

上一篇:拼貼藝術論文范文下一篇:書籍設計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