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國有企業經濟范文

2023-09-23

國有企業經濟范文第1篇

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后,市場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企業規模擴大,而基于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趨勢,企業的運營發展面臨著較大的挑戰,而挑戰之中又有機遇。對于企業來說,只有強化管理,特別是做好經濟管理工作,才能抓住機遇更好地迎接挑戰。本文對現代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企業經濟;存在問題;管理對策

引言

經濟管理也被認為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是企業各項管理工作展開的基礎,是企業創新發展的保障。因此關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綜合性探討具有現實必要性,其關系到企業的運營發展,也關系到市場經濟的發展,是當前企業管理、經濟管理必須重點關注的課題。

1實現企業經濟管理現代化的必要性

1.1實現經濟管理現代化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發展領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同時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人民群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系列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這依賴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經濟管理逐漸現代化的作用。并且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企業的經濟管理模式日新月異,如果不能跟得上現代化的發展腳步,落后的經濟管理模式可能難以適應于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企業也將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逐漸喪失競爭力。因此,要想企業不被市場淘汰,其經濟管理的模式就應跟隨社會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逐漸實現經濟管理的現代化建設。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英國獲得了極大的社會經濟增長,一躍成為同時期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極大的推動了手工業向工業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突破了傳統的水平較為低的工業發展,進一步的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次科學技術的革命帶給了世界全新的變化,自此人們進入現代化社會,步入互聯網信息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步入了全新的階段??v觀歷史,每一次科學技術的發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改進了經濟管理模式,推動了經濟管理的現代化發展,世界經濟也隨著經濟管理的現代化而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

1.2經濟管理現代化是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手段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的經濟管理策略在現代化社會中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優化社會結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的發展進步依賴于市場經濟效益的提升,而市場經濟效益又取自于現代社會勞動關系中的社會生產力,優化社會結構,提高社會生產力,也是實現經濟管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和內容。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中,企業上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就必須要利用好現代化這一重要手段,優化生產關系,提高生產力,最大限度的實現經濟利益的提升,所以說,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現代化的經濟管理模式將是增加社會經濟效益的最主要手段。

2現代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管理理念落后,影響企業發展

企業的發展需要有理念作為引導,然而在目前社會環境下,時代發展及市場經濟結構的調整使得現代化的企業面臨更多風險。在企業經濟管理中,落后的經濟管理理念不僅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整體管理和發展,也會給企業帶來很多潛在風險?,F代經濟管理要求決策者和財務管理部門都應當具有一定的風險意識,充分做好防范準備。然而,從目前企業發展狀況來看,由于缺乏現代化的經濟管理理念,大多數管理者和財務工作人員還沒有樹立科學的風險防范意識,仍然采用傳統的經濟管理理念來管理企業,既沒有對自身的經濟狀況進行有效分析,也缺乏對市場經濟環境的有效評判和預估,導致企業缺乏風險防控方案的制定和應用,在企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明顯不足,將直接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

2.2企業經濟管理戰略落后

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人員應該按照經濟發展環境和企業發展現狀制定遠景和近景戰略,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經濟發展方向與大環境一致。目前企業經濟管理人員由于自身或者企業視野的限制,往往無法按照經濟發展大環境制定企業經濟管理戰略,最終導致企業經濟管理戰略落后且不切實際。中小企業此類現象尤為明顯,很多中小企業年年制定總戰略目標,但是基本都無法實現該戰略目標,因此中小企業的生命力往往不如大型企業。

3現代企業經濟管理中的問題解決對策研究

3.1創新管理理念,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創新現代經濟管理理念對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管理理念在企業發展中占據核心位置,合理的管理理念直接影響和決定了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因此,在現代化經濟環境下,加快企業經濟理念的有效創新至關重要?,F代企業經濟管理工作內容相對復雜和系統,企業需要創造一個促進經濟管理人員發展和專業提升的管理環境,引導經濟管理工作人員樹立良好的戰略意識、風險意識和競爭意識,在各項經濟管理活動中都能夠對企業的整體狀況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進而保障決策者能夠結合這些分析準確科學地制定經濟管理目標,從而實現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環境下的良好發展。創新管理理念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強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意識引導和技術培訓工作,及時為財務管理人員普及新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術;另一方面,需要不斷營造現代化的企業文化,通過在企業內部形成創新化的文化氛圍來引導企業所有工作人員不斷更新管理意識,創新管理理念,進而保障企業在現代經濟管理理念支撐下的長遠發展。

3.2創新企業經濟管理戰略

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人員必須認識到目前我國產品生產數量是遠大于市場需求量的,導致產品價格無法升高,這樣下去只能導致企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加,但是并不會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因此,企業經濟管理人員必須根據經濟發展新常態和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國家政策制定企業經營管理戰略,分析國家目前哪些行業具有廣泛發展前景,然后從低端加工產業向高端研發制造行業挺進,最后即可在供需關系下提高稀缺產品的經濟效益。

3.3加強企業經濟管理人員培養

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內部培訓和外部招聘兩個途徑提高人才綜合素養,其中內部培訓主要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和財務管理部門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挑選出具有大局觀和創新意識的人才進入經濟事務管理部門,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企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外部招聘可以直接招聘從事過經濟事務管理方面的人才,讓其進入企業后可以幫助企業迅速搭建經濟事務管理部門,內部培訓和外部招聘同時進行可以推動企業經濟管理創新速度的提高。

3.4創設柔性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是企業核心價值觀與企業精神,是凝聚職員向心力的關鍵因素,有助于讓員工產生內在動力,創造實現柔性管理的基本條件。因此,企業應秉持柔性管理理念,以讓員工產生歸屬感為原則,采取有效措施,創設企業文化,提高經濟管理質量與效率。第一,創設系統的培育機制,提高職員的工作能力、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凝聚職員的向心力,為企業經濟管理提供人才保障,提高經濟管理水平。第二,創設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圍,為職員提供彰顯個體價值的舞臺,指引職員充分發揮創造力與個性、大膽表達看法與觀點,為企業發展出謀獻策。第三,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諸如,技術交流、部門評優比賽、企業歌唱大賽等,助力職員釋放壓力,提高職員工作熱情與效率,使之適應柔性管理機制下的崗位工作要求。

3.5合理協調柔性管理與剛性管理

柔性管理理念誕生于柔性化生產的背景下,要求企業的生產管理實現自動化。因此,對照柔性管理理論及實踐要求,現階段大部分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不具備全面實行柔性管理的條件,實踐中,不能完全否認剛性管理的價值。所以,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必要時發揮剛性管理的傳統優勢,以向下發布指令的形式,推動生產經營計劃的執行,而不是無視柔性管理理念落實的障礙,才能保證企業經濟管理體系的運行效率。而柔性管理可作為有效彌補剛性管理缺陷的手段,在人力資源管理、新產品研發設計等環節,發揮其可以發掘員工創造性的優勢。采用這樣的策略,合理協調柔性管理與剛性管理,可發揮經濟管理的最佳效果,推動企業的有序運營。企業經濟管理普遍涉及諸多環節,因此,企業應以實際管理狀況為參考,構建系統、嚴謹的管理機制,詳細規定特定的硬性指標,諸如安全管理機制、考核機制、責任機制,建構剛性管理格局;企業管理者可放寬管理權限,給予各個部門一定的自主決策權與管理權,使其以規章制度為依據完成自主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率。

4結束語

綜合來說,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對應的是企業的管理方式,其與企業經濟效益密切相關,經濟管理模式變革優化的重點是立足企業發展實際,明確企業發展方向,指導企業更好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鑒于當前企業經濟管理中既存的部分問題,必須著手解決這些問題,積極革新企業經濟管理模式,通過管理理念的改革、管理制度的調整完善、組織結構的重塑等,讓企業經濟管理模式變革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真正助力企業的穩定發展,使得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融入到市場經濟發展中。

作者簡介:邵義然(1990.06),漢族,男,江蘇南京人,職稱:工程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參考文獻

[1]孫毓.現代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明日風尚,2018(12):330.

[2]劉元彬.現代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商論,2018(09):73-74.

[3]李驍,馮俊華.試論現代企業經濟管理問題及解決對策[J].納稅,2018(07):131+134.

[4]劉芳.現代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河北企業,2018(01):17-18.

[5]陳翟,張大偉 .現代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分析研究[J].經貿實踐,2017(14):171.

[6]崔敬淼,祖海英,李捷娜,肖紅月.現代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科技風,2018(18):173.

[7]田繼欣,郭蘭美,李麗霞.淺議市場下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山西農經,2017(02):4-5.

[8]陳元明,李亞運,肖健華.現代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商業,2017(20):132.

國有企業經濟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審計評價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是一種歷史概念,受到歷史經濟條件的制約,反映出一定環境下的產權人對受托人的委托期望及行為規范,因此,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有著時代性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已經出現了一些變化。

一、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概述

(一)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主要內容

經濟責任評價是審計環節中的關鍵因素,在審計過程中,經濟責任評價工作內容與審計內容直接相關,由經濟審計決定責任評價,涵蓋財務收支、經營決策、資產質量等多方經營活動,政策性強,影響力大?,F階段,我國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國有資產出資人管理與監督責任的履行狀況;財務收支的效益、合法狀況;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及運作狀況等,如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會計信息質量、資產質量、法律法規執行狀況等。

(二)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主要方法

審計評價體系由主體、客體、內容、標準、指標、目標、方法構成,其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內容與方法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開展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方式一般為:分類評價為基礎,開展綜合評價,對評價結果進行分級。

二、當前國有企業經濟責任評價存在的不足

(一)評價指標同質化嚴重,適用性不足

經濟責任評價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特征,這一特征在國有企業的生命周期中體現也尤為明顯,不同階段、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國有企業經濟責任評價會存在很大差別。當前,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工作體系建設一般按照《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進行,有的大型國企雖然建設了一套評價體系,為審計提供了更多選擇,但是在操作中,由于單位板塊、行業特征及發展狀態等差異,很難保證審計評價的針對性、適用性。

(二)制度基礎建設不足,理論依據稍顯薄弱

審計評價內容需要制度性文件的規范,當前,我國《審計法》及《審計法實施條例》等文件只是在宏觀上對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內容作了規定,但是并沒有明確指出哪些評價內容應當細化,導致審計內容存在爭論及模糊認識,容易導致評價內容窄、評價深度不夠等問題,操作性不強。同時,當前國有企業人事制度還存在一些弊端,影響了審計的權威、獨立。當前,國有企業領導人控制現象依然存在,極有可能為腐敗提供保護傘,成為浪費國有資產的大缺口。

(三)目的性不強,回避監督職能

審計評價作為監督、激勵的核心部分,對國企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當前,國有企業中審計評價很容易發生對經濟責任界定、歸屬采取回避態度的問題,要么充當老好人,大力宣揚領導人的成績,要么點到為止,以其它非重點事項為審計核心,如職工隊伍穩定、生產水平如何獲獎等,這就無法發揮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真正效能,無法突出其監督職能。

三、強化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建議

(一)抓重點,建設具有高度適用性的評價體系

建設具有高度適用性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要做到重抓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執行評價;重抓單位財經紀律遵守狀況的評價;重抓經營管理及績效責任的評價(領導人);重抓重大經濟決策責任的評價;重抓安全穩定責任的評價;社會及法律責任的評價等,以此完善國有企業的評價鏈條,而后按照企業特色,構建可持續發展責任、廉潔自律責任等評價,實現高針對性、高適用性。

(二)構建國有企業特色的經濟責任評價,避免模糊化建設

國有資產及廉政是國有企業管理中最為明顯的特征。資產管理上,要明確資產質量變動與持續發展情況指標的建設與運用。指標設計上,可以從資產質量改善狀況、財務結構優化情況、資產運營效率提高情況、發展能力提升情況四方面設定指標。由于人事制度問題集中于領導層,因此要重視廉潔指標建設。由于此指標情況很難在財務資料中體現出來,這項評價的復雜程度及困難程度跟高。在解決這一問題時,一方面可以通過人事部門、紀檢機關等通報進行審計查證,另一方面可向職工及管理層發問卷調查表,以確定重點查證對象,進行針對性查證,從而確定企業相關負責人是否存在不廉潔行為。

(三)定性定量結合,提高評價成果體現能力

只有定性、定量相結合,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才能真正貼合項目工作,在相關文件中,要明確指標制定原則與細化方法,要構建具備國有企業特色的、明確的評價方法體系。定量分析是審計評價的主要手段,定量分析工作,需要重抓數據來源,確保定量分析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運用評價標準分析后,具備量化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包括評價標準與評價檔次兩個基本要素。定性分析是審計評價的輔助方法,由于定量分析無法體現非數據因素的客觀效果,一些事項如內部控制情況、廉潔情況等無法被量化,因此要引入定性分析,并且注意分析中多方意見的綜合、方法技術的規范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定性定量分析,評價的組織程序和方法,以及評價結果的運用方式和效力是實務中此存在模糊和不足的要點。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要強調頂層重視,強化領導認識,協調經濟活動全局;另一方面,要推行多向審計承諾制度,正確區分會計、經濟以及審計責任,避免模糊化操作;最后,要將評價結果直接引入績效體系,對于領導層及中層干部,應當強調對升遷的影響,對于基層員工,應當更多與工資福利掛鉤。

參考文獻

[1]李洪.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0,(5);29-30

國有企業經濟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針對當前學界對物流基本概念、特征的認識模糊性,宏觀觀察市場經濟與物流理論發展中物流理論概念特征的演化軌跡[1-16],緊扣物流價值取向這一主線,將物流理論演化發展歷程劃分為四大歷史時期予以深入微觀剖析,指出物流理論從起源、演化、發展至今,歷史地從狹義物流走向了廣義物流。且對狹義物流和廣義物流做出了明確的界定。

關鍵詞:物流概念;廣義物流;物流演變史;物流價值取向;狹義物流

物流,自其歷史地誕生以來,就客觀地以迅猛的態勢向前發展著。然而,作為一門科學,人們首先最為關心的問題則是其基本概念的詮釋,亦即,什么是物流?有人說,貨通九州就是物流??墒?,貨為什么要通九州?是什么驅動力促使貨通九州?怎樣通九州?如何確保其通九州?通九州的過程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等等,這些問題終究要回歸到對物流基本概念的認知上來,且無疑有待我們予以科學回答。

當今物流理論紛爭,擇其要者存如下幾派學術觀點:其一認為,物流是由物品的運輸、儲存及其附屬業務等組成的活動模式,現代物流區別于傳統物流則在于現代物流是融入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綜合性活動模式。其二認為,傳統物流一般是指物品在空間與時間上的位移;現代物流是側重于物流管理。其三認為,應從物流固有屬性與非固有屬性為鑒別標準的角度來區分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前三種觀點的認知前提均為:物流之“流”涵義是物體的定向位移。進而認為,物流應劃分為傳統物流和現代物流。其四認為,物流乃新生學科領域,不存在傳統一說。此種觀點雖道出了物流概念的歷史范疇屬性,但卻未能予以科學詮釋。

科學理論存在紛爭,純屬正常,然而,就其基本概念認知模糊引發紛爭,折射出此理論健康、科學發展所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回歸、剖析歷史的視角,探尋物流理論起源、發展的本來面目,提出了物流概念的新觀察,即,從物流之價值取向的角度,認為物流應劃分為狹義物流和廣義物流,且對狹義物流與廣義物流做出了明確界定。為此撰文如下,拋磚引玉,與同行學者探討、商榷。

1 物流理論演變史宏觀剖析

社會發展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對矛盾運動推動的。

在一定生產力條件下市場經濟的發展由社會分工所支持,而社會分工的廣度依存于市場的擴大,市場的擴大又依存于以運輸為紐帶的物的流動。亦即,物的流動效率與質量在一定意義上客觀推動著市場擴大,為社會分工創造條件,進而推動市場經濟發展,反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則為物流活動的發展帶來機遇、提出挑戰、創造條件,從而進一步推動物流的發展。并且,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分工更細更專業,生產產品的數量、品種更大更多,市場更為廣闊,商品流動的時間、空間更加延伸,涉及領域或障礙或利益分配等也更多更復雜,如此,商品能否有效甚至高效流動便呈現出它的時代經濟意義或價值,而其在整個社會經濟“軀體”中如同人身“血液”般的功能或機能被漸漸挖掘出來。物流學科的誕生與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

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社會產品處于供不應求的歷史階段,由于市場商品匱乏,制造企業無論生產多少產品都能銷售出去。于是,大力進行設備更新改造、擴大生產能力、增加產品數量、降低生產成本,以此來創造企業剩余價值,成為了物資源領域的“第一利潤源”。當生產力相對發達、產品充斥市場,轉為供大于求,銷售產生困難時,也就是第一利潤達到一定極限,很難持續發展時,便采取擴大銷售的辦法尋求新的利潤源泉。于是,存在于人力資源領域的“第二利潤源”應運而生。繼此,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在前兩個利潤源潛力越來越小,利潤開拓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作為經濟流通領域中與商流機能相輔相成且未曾開發的物流機能便驕傲地浮出水面,孕育、演變、發展呈現巨大科學價值,成為社會經濟向縱深發展的“黑大陸”、“冰山”、“第三利潤源”,物流理論應運而生。簡言之,科學的“流”能生利潤或創造價值,物流是內涵流價值追求的物的位移。

物流理論概念特征演化發展歷程,簡要綜述如圖1[17]。

由圖1直觀可見,從20世紀初期到50年代中期,市場營銷孕育的PD和軍事后勤孕育的Logistics分屬于兩個不同領域并存著,本文將其解讀為物流理論胚胎期。后來隨著“黑大陸說”、“冰山說”、“第三利潤源說”的問世,反映出人們的認識開始由被動轉為主動,意識到這是一個未來的新興學科領域,研究由一國遍及世界,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PD理論得到了迅速發展,與此同時Logistics在軍事實踐中也在不斷成熟,尤其是二戰以后商業領域對Logistics的成功應用,到80年代中期,完成了PD與Logistics的嫁接,此時,被豐富了流價值追求內涵具有資源配置功能的Logistics取代了PD,本文將其形象解讀為“物流嬰兒”降生了。物流嬰兒的降生客觀上迅速推動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經濟的飛速發展反過來推動著物流理論的深入研究,具有戰略思維意義的SCM開始出現,到90年代中期以后具有系統戰略意義的SCM與具有系統戰術意義的Logistics有機結合,進入了SCM理論時代。與此同時,MF理論自80年代中期已開始研究了,進入21世紀后,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帶來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課題提出,MF登上了歷史舞臺,并將容納Logistics和SCM成為真正意義的物流學科,“物流嬰兒”長大成人。MF理論的誕生客觀與“黑大陸說”、“冰山說”、“第三利潤源說”等形成了前呼后應的必然學說發展。物流理論經歷了一個從起源到探索到認知的世界性演化發展歷程。

2 物流理論演變史微觀剖析

縱觀物流演變發展史,我們擬切取四個片段期加以剖析,以窺物流理論概念特征演變之一斑。

2.1 物流理論胚胎期,狹義物流概念由此開始詮釋,揭示物流是一歷史范疇

市場營銷孕育了PD,軍事后勤孕育了Logistics,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

視角轉向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的美國經濟飛躍發展,1865~1914年50年期間,工業總產值從不足40億美元增加到242億美元,到1894年,美國工業躍居世界首位,開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過渡,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企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自由經營走向壟斷經營,經濟的發展導致大量資本被投入擴大再生產,大規模生產帶來了日益增多的商品,使市場供應超過市場需求,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17],在此背景下,一些美國學者開始關注、研究市場營銷。1901年約翰.F.格魯威爾(John F. Crowell)的《農產品流通產業委員會報告》、1915年阿奇·W·蕭(Arch.W. Shaw)的《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1916年L. D. H. Weld的《農場產品市場營銷》以及1929年Fred E.Clark的《市場營銷的原則》等著作相繼問世。阿奇·W·蕭(Arch.W. Shaw)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中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簡稱PD)概念,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最早的物流概念[18],筆者將此稱為物流理論的胚胎。而Fred E.Clark在《市場營銷的原則》中從理論上正式提出了PD概念,將貨物分銷納入市場營銷的研究范疇。討論了PD的各種活動,把PD活動上升到理論高度加以了研究分析[19]。

解讀PD可知,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中文翻譯是“物質分撥”或譯為“實物分銷”,而Distribution可翻譯為“分配;分布;被分配或分布的狀態”,從邏輯上說,分配是商業交易的衍生物,顯然,PD原本屬于流通領域中與商業交易相伴隨的固有機能。而美國學者們研究提出PD理論,是因為高速增長的美國經濟帶來的產品積壓以及美國的全球經濟戰略與產品積壓的矛盾沖突給企業帶來的高額倉儲成本,讓學者們把目光投向PD,研究PD,發現了PD的耀眼光芒,于是PD理論脫穎而出。如此,產品生產過剩的市場經濟與商品流通領域中固有的物流機能“交配”,物流“孩兒”被懷孕了。原始的物之運輸活動,開始向著追求利潤價值發育了。

其實,這個“胎兒基因”還同時包含于早期的軍事后勤實踐及其相關Logistics理論之中。但市場營銷孕育的PD和軍事后勤孕育的Logistics都只能說是物流理論的胚胎,因為,PD產生的本意是改善“實物配送”管理,通過功能整合,降低銷售領域成本,提高客服水平;而Logistics產生的本意則是提高軍事后勤補給效率。起源的PD和Logistics分屬于市場營銷學和軍事后勤學,其并未形成科學的、獨立的物之流的理論學科,當今物流作為社會經濟“軀體”之“血液”而綜合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兩者均不具備。然另一方面,PD和Logistics的研究對象確已包涵了有機關聯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物流四大基本實體環節,即,其中存在了產生物流理論的“基因”,客觀上物流理論的胚胎已經形成。

亦即,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狹義物流概念開始醞釀,什么是狹義物流?概言之,就是與傳統商業交易伴生的貨物運輸內涵有別的附著了流價值追求的物體的鏈狀移動。它開始追求流之時空價值,或者說,在此之前歷史上的貨物運輸的意義僅在于貨物所有權或相關權益轉移所必須的位置移動,而起源的物流概念內涵則產生了質的變遷。換言之,運輸是簡單的位移現象,而物流開始逐漸呈現出科學的經濟現象,類同于歷史上錢莊銀行的出現,物流是一歷史范疇。

2.2 物流理論孕育期,廣義物流演化孕育雛形,物流概念系統科學性開始呈現

物流的多領域全球化演繹,內涵擴充豐富,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

這一時期物流更加發展,研究更加深入,著述潮涌,物流理論的內涵和外延沿著由量變到質變的方向漸進地演化發展。應用學者們的典型研究成果,將其演繹框架趨勢軌跡制于表1中。

表1呈現,物流理論從十月懷胎到降生貫穿著強烈的時代經濟線、呈現全球化演繹格局,經歷了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由模糊到清晰、由發現到挖掘、由一國到世界的認識發展過程。由于各國經濟背景、研究角度、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不同,物流理論經歷了由涓涓細流向大河匯入的方向發展歷程。亦即,其演變趨勢是由狹義物流向著廣義物流、形成獨立學科的方向發展。其具體表現是,起源于美國的PD和Logistics進入世界經濟領域平行發展,最終完成PD與Logistics的嫁接,Logistics因其流價值內涵更為豐富而取代了PD,廣義物流概念雛形便由此形成或降生。說它仍然是雛形,是因為當今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壽波先生提出的大物流理論MF之“流”理念或思想仍然沒有最終形成或成熟,從其命名Logistics也能側面反映出來。

PD與Logistics相比較,二者的基本功能環節都由保管、運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信息等構成。但是,Logistics與PD之間的差異是明顯的,具體體現在:在物流理念上,Logistics的理念是價值理念和整合理念,而PD的理念為效率理念或成本理念;在物流功能上,Logistics重點在于創造需求功能與整合物流基本功能,而PD重點在于滿足需求功能;在物流目標上,Logistics追求綜合經濟效益,包括解決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注重整體活動的最優化組合,而PD著重強調降低成本,注重局部活動的最優化;在物流涉及的領域上,Logistics覆蓋產品的采購、生產、流通、銷售、消費和回收的整個管理過程,涉及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而 PD只覆蓋生產、流通、銷售和消費的管理過程,僅涉及銷售物流、生產物流[18]。比較可知,Logistics初步具備了當今物流之客服導向性、系統戰略性、信息及金融服務的依托性、流價值追求性、流程全方位性、資源配置性等一些特征屬性,且物流在經濟中的重要性也漸漸為一些國家所認識,并出現了相應的法制保障環境。

歷史真情傾述:物流之“流”涵義向著“流態”在演繹,具有了理論指導、價值理念、宏觀功能目標追求等理論意義的廣義之“流態”。

2.3 物流理論生長期,廣義物流予以解讀,物流概念系統科學性趨于成熟

物流所追求的流價值進一步廣義拓展,信息、金融、人力資源等更為廣度的資源鏈整合,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

雛形的物流理論Logistics成長的環境或背景:一是始于20世紀60年代以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為標志的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二是經濟競爭全球化格局帶來的以美國率先由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傳統型經濟向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托的科技型、創新型知識經濟的轉型。

在此背景下,深入的研究開始注重狹義物流、信息流、包涵了資金流的金融服務流(以下簡稱為金融服務流)的系統整合以及更大范圍地包含供應商的供應商和用戶的用戶等的網絡鏈狀人力資源整合,如圖2[21]和圖3[22]。于是,供應鏈管理(SCM)的思想和現代技術被應用于狹義物流之中。反過來說,狹義物流、信息流、金融服務流在供應鏈管理中獲得了更高效的整合,流得更快、更好、范圍更廣、效益更高。形象解讀:這一整合了狹義物流、信息流、金融服務流的網絡鏈就是經濟軀體的血管,狹義物流依托著信息流、金融服務流在這一血管中便能高速高效地暢通流動。

物流理論Logistics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廣義物流概念,于此得到了解讀、趨于成型。即,物流除了追求時空價值外,開始更為廣闊地追求資源整合價值,包括合理整合物資源、人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金融資源、法律資源等,以達到綜合最佳效益。簡言之,其吸納了“第一利潤源”和“第二利潤源”,并擴充形成了“第三利潤源”——向時空、系統、整合、合理要效益。

關于供應鏈管理(SCM)的形成和發展歷程,我們將其摘要一二于表2中。

2.4 物流理論成年期,物流概念系統科學性予以完善

以促進循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的“大物流”登上了歷史舞臺,流價值內涵再度拓展成熟,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

經濟的全球化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率先推行的新經濟模式,一方面給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全球經濟競爭帶來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而另一方面資源短缺、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等一系列新生問題也在悄然產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等一系列經濟課題嚴峻地擺在了人類面前,如何解決這一世界性經濟課題?恐怕非新興的物流理論科學與實踐的發展莫屬了。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討論了“可持續發展”的問

題[17],1985年中國學者徐壽波院士在《中國物流》雜志創刊號上發表的“關于物流技術經濟研究的幾個問題”一文中首次提出了MF物流(The Material Flow, MF)新概念。

1987年徐院士又組織編寫了中國第一本物流著作《物流學及其應用》[26],提出“物流技術經濟學”理論和方法。21世紀初,依據科學發展觀要求,徐院士提出了“MF物流科學技術理論”和“大物流論”(The Material Flow, MF),同時深入研究了MF系統基本要素與結構,揭示了經濟界、社會界和自然界綜合物流(Comprehensive Material Flow, CMF)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礎上,依據物的實體、價值和信息的整體屬性及運動規律,又提出了商品物流(Commodity Material Flow)理論[17]?!按笪锪髡摗笔怯伞拔锏牧鲃诱摗?、“綜合物流論”、“物流要素論”、“物流性質論”、“物流科技論”、“物流工程論”、“物流產業論”等七大部分所組成的完整科學體系[25]。國際系統科學學會兩位前主席Professor Kjell Samuelson和Professor G. A. Swanson認為MF新理論是關于人類相互作用和集成的物質流動的一個更全面的看法,為傳統抽象的系統科學向物質實體系統科學轉型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途徑[17]。

“大物流論”的提出開辟了物流演變史的新天地,使物流理論研究視角更廣,流系統更科學,流網絡更寬,流態更絢麗。流,除了追求時空價值、資源整合價值外,開始了科學追求社會可持續發展之價值。至此,物之“流”的理論認識上又一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與貢獻。即,在認識上我們完全可以說物流是包含了Logistics、SCM的MF。大物流理論MF揭示或開始探索社會各要素之間相互交換聯系的客觀規律,進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內涵和外延,“流”無論從外在命名還是內在理論體系都演變成了科學意義的“流”學科和“流”行業,廣義物流之“流態”得到了更全面的認知。

3 結束語

現在再對物流概念的紛爭說幾句話吧。

徐壽波先生的大物流理論,提出了自然物流、社會物流以及經濟物流之分,其實質,本文以為是站在更為抽象的高度,對物流之“物”做出了廣義的詮釋,揭示了物之流的科學在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中更為重要的科學意義。其實,借此思維,順理推演,物流之“流”也應做如下廣義詮釋。

物流理論演化發展史已向我們客觀展示了物流概念及特征,由上文剖析啟示,正確把握物流概念之關鍵在于對“流”涵義的認識,學者們提出的“分銷物流”、“后勤物流”包括上文傳統物流和現代物流的定義、紛爭等,容易讓人進入一個認識誤區,即:流就是物的位置定向移動。自然推論:流就是運輸。再推論:物流自古就有。再邏輯思維便進入了什么是傳統物流什么是現代物流的學術爭論怪圈。再邏輯思維:什么是物流?物流的意義?便糊涂了!

本文以為,“流”涵義雖然原始本意是:物體的定向位移。但由上文剖析清晰可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流概念的提出使其已演變成了一個新生的、獨立的“流”學科和“流”行業。其研究對象狹義地說,是附著了流價值追求內涵的商品或物體鏈狀或網絡狀移動;廣義地說,是以商品運輸為中心并整合了信息流和金融服務流以高效追求其時間價值、空間價值以及資源有效配置價值的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經濟活動。所以,物流概念雖起源于流通運輸,但卻產生了質的變遷發展,類比于人起源于猿,但人卻不是猿?!傲鳌睉獜V義解釋為“流動狀態”,即“流態”,用物流科學理論為指導當代物流科技水平為支持組織形成的“流態”,整合了信息、金融、法律、工程等諸多因素的“流態”,這一“流態”便是社會經濟軀體的“血液”,科學滋養運籌“血液”可以強社會之身、健經濟之體和人類之諧。

進一步概括,本文提出“物流血液說”假設命題,供學者們進一步研究探討,其形象化簡要表述是:物流是社會經濟軀體之血液。物流是一個時代概念;一個屬于由系統工程學領域與實體技術經濟學領域交織形成新型領域的概念;一個揭示了自然、社會、經濟中物體的流動、交換規律的科學概念[26]。本文建議對經濟物流概念表述為:物流是指以客戶服務為導向,以信息流和金融服務流為依托,以法治環境為保障,以供應鏈管理理論為科學依據、以當代科技水平為技術支持去完成綜合最優化的流網絡布局,對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和流通加工等實體流動環節進行系統整合,以實現社會資源綜合有效配置、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經濟活動。

物流概念是一歷史范疇、系統范疇和科學范疇,其從起源、演變、發展,歷史地從狹義物流走向了廣義物流,廣義之物流,物是廣義,流也是廣義。物流,應區分為狹義物流與廣義物流。

參考文獻:

[1] 真虹. 現代物流的核心是信息技術[J]. 航??萍紕討B,2001(1):1-11.

[2] 張啟徽. 金融物流——現代物流的服務創新[J]. 交通企業管理,2008(12):54-55.

[3] 李燕,劉志學. 物流系統柔性的決策研究[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6):35-38.

[4] 呂魯凱. 漫談現代物流的個性化服務[J]. 集裝箱化,2001(7):7-8.

[5] 王暉. 淺談現代物流的個性化服務[J]. 物流科技,2003(2):29-31.

[6] 陳建中. 大物流與循環經濟[J]. 中國流通經濟,2007(11):13-16.

[7] 宋伯慧,徐壽波. 物流定義探討[J].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3):26-29.

[8] 王成恩. 供應鏈中物流及信息流管理[J]. 中國管理科學,2000,8(4):16-23.

[9] 安進,李必強. 供應鏈的演化與理論分析[J]. 物流技術,2005(5):46-48.

[10] 劉麗文. 供應鏈管理思想及其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過程[J]. 管理科學學報,2003,6(2):81-88.

[11] 李春儒. SCM泛論(上)[J]. 信息與電腦,2004(6):25-28.

[12] 喬吉俊. 從價值鏈到供應鏈——企業競爭優勢理論的衍變[J]. 機械管理開發,2003(2):93-95.

[13] 錢廷仙. 循環經濟下的綠色物流建設[J]. 企業經濟,2007(10):33-35.

[14] 徐壽波. 關于物流科學理論的幾個問題[J].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1-4.

[15] Johan Langbroek. 國際物流的現狀及未來趨勢[J]. 物流科技,2000,23(4):25-28.

[16] 宋耀華,侯漢平. 論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J].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0-13.

[17] 索海爾·喬德利,侯漢平,李令遐. 物流理論演化的歷史考證與最新發展[J].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24-30.

[18] 劉鵬飛,謝如鶴. 美國的物流概念演變分析[J]. 商場現代化,2005(6):90-91.

[19] 王慶云,張國強. 物流發展與評價[J].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1,1(2):148-155.

[20] 李懷政. 現代物流理論的興起與發展路徑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11):73-75.

[21] 樊宇新. SCM與信息流和資金流及物流的統一整合[J]. 太原科技,2005(5):56.

[22] 張志檁. 供應鏈管理理論與技術的發展[J]. 當代石油石化,2004,12(12):39.

[23] 王常偉. 與供應鏈理論密切相關的幾種理論概析[J]. 冶金管理,2006(9):31-33.

[24] 李懷政. 現代物流理論的興起與發展路徑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11):73-75.

[25] 陳方建,鄭朝霞. 創新——中國物流發展的核心[J]. 物流技術(裝備版),2010(2):31.

[26] 李京文,等. 物流學及其應用[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

國有企業經濟范文第4篇

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審計機構對被審計人在任職期間履行經營管理職責情況的監督、檢查和評價, 這項審計工作是當前國家審計機關著力發展、重點關注的審計領域, 也是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所在。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包括企業經營狀況, 內部管理狀況, 重大經濟決策, 重大經濟事項, 遵紀守法和廉潔自律等方面進行全面審計。

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意義在于: (1) 能夠全面評價被審計人的職責的履行情況, 將評價結果作為干部任用、使用的參考依據; (2) 能夠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 加強對企業領導干部的審計監督, 增強企業民主管理, 并推進企業依法經營。

二、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原則

1. 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原則

《規定》中明確, 國有企業開展經濟責任審計, 也要建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要求紀檢、組織、審計、監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等部門參與到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去, 由審計牽頭負責, 各部門密切配合、積極協調, 達到資源共享, 信息互補, 使審計效率得以提高。

2. 先審后離原則

經濟責任審計的最終目的是要把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運用到干部的考核與管理中, 做為干部任免的參考依據。從現實意義上說, 如果離任審計是先離后審, 審計結果與領導干部的任免是相脫節的, 而這種先離后審計的做法在現實中又是比較普遍, 要想扭轉這種局面, 就必須堅持先審后離的原則, 把審計結果作為考核、任免、獎懲被審計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 發揮經濟責任審計對領導干部監督管理作用, 促進干部隊伍廉政建設。

3. 重要性原則

經濟責任審計的開展往往是時間緊、任務重, 要想對經營者任期內所涉及的所有事項進行詳盡審計是做不到的, 根據重要性原則, 就是指對干部任職期間的重大問題和主要經營業績進行詳盡評價, 主要是對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內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資產、負債及損益的真實、合法、有效;企業盈虧等方面的進行重點核實, 檢查是企業是否存在潛虧掛賬、有無違法、違紀現象;有無重大決策失誤等。

4. 客觀、公正、全面、準確的審計評價原則

審計評價是經濟責任審計的核心, 堅持客觀、公正、全面、準確的審計評價原則, 就必須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規定為準繩;實施全面審計;準確評價經營者的經營業績、功與過。

5. 時效性原則

經濟責任審計的目的是為干部任用、使用提供參考依據, 往往離任者在職時間長, 牽涉面又廣, 給予經濟責任審計的時間比較緊、任務重, 因此要求審計人員, 必須堅持時效性原則, 提高工作效率, 在對審計的可靠性負責的前提下, 盡量在有限時間完成規定的任務。

三、當前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現狀

1. 領導層對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

經濟責任審計雖然已開展數年, 經濟責任審計已經成為領導干部離任時必經程序, 但這種程序往往只是一種形式??v觀目前很多國有企業干部管理機制, 根據領導層的意愿先直接調整干部, 然后通知審計部門進行離任審計, 審計結果的好與壞已經影響不到新的領導崗位, 這種現象主要是領導層對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 重視不夠, 使得經濟責任審計留于形式, 沒有真正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作用和價值, 影響了審計的權威性。

2. 受審計時間限制, 審計質量難以保證

從理論上說, 經濟責任審計是對被審計人整個任期進行審計, 而在實際工作中是很難做到, 主要是因為審計跨度大, 涉及的會計資料繁多、情況復雜, 審計工作量很大, 而給予內部審計人員的時間有限、要求又較高, 審計人員通常會把側重點放在近三年的經營情況, 圍繞企業近三年的財務收支、資本運營、資產負債及損益的變動等開展審計工作, 而對其它年度僅作為抽查的范疇, 這樣做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審計結果, 對離任者的評價也很難做到全面、準確, 最終影響審計質量。

3. 審計人員素質和結構欠缺, 制約審計職能發揮

審計人員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 不僅要熟練掌握審計法律法規、財經制度、財務會計等多方面的知識, 還應具備查賬、綜合分析、組織協調和口頭與文字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審計隊伍要配備素質高、能力強的審計人員, 是做好審計工作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大部分內審人員很多是從會計專業調整過來, 沒有經過專業培訓, 人員素質低、結構單一, 這種專業素質和人才結構遠遠不能滿足審計任務的需要, 如果沒有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 會嚴重制約審計監督職能的正常發揮。

4. 缺乏完善的評價體系和標準

要充分發揮經濟責任審計作用, 把審計成果完整運用到干部任免中去, 重要前提是審計評價必須客觀公正、真實可靠。而在實際工作中, 經濟責任審計還缺乏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和標準, 對經營者的業績評價往往會受審計人員主觀意識和個人素質影響, 很難做到全面、準確、客觀的評價, 存在較大的審計評價風險。

5. 審計的方法單一, 制約審計質量和效果

目前, 經濟責任審計受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影響, 還是在停留對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收入、費用、損益的查證和確認上, 主要是對經濟業務合法性、合規性的審計。而對于企業的管理創新、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駕馭經營風險的能力、產品市場占有率, 以及潛在的盈利能力等方面涉及較少, 不能全面地反映被審者的經營業績, 難以揭露經營管理與經濟效益的內在聯系, 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四、加強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措施

1. 提高對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認識

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開展, 離不開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首先要加大政策宣傳, 召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審計講座等模式, 宣傳國家對經濟責任審計的相關原則及規定, 積極營造氛圍, 從政治高度提升廣大領導干部思想意識, 只有得到企業一把手領導重視和支持, 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才有堅強的后盾;其次審計人員也要主動與領導多溝通, 勤匯報, 及時準確反饋真實信息為領導出謀劃策, 積極有所為, 來得到領導重視。

2. 建立審計聯席會議制度

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審計聯席會議制度。由紀檢、組織、審計、監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等部門組成的審計聯席會, 制定議事規則, 明確各自的職責。由審計部牽頭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 指導和協調經濟責任審計工作, 交流、通報經濟責任審計情況, 研究、解決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各部門各盡其職, 協調配合, 讓內部審計真正發揮其監督管理效用。

3. 合理配置專業人才

一方面要著力提高內審人員綜合素質。不但要配備精干的審計專業人才, 還應配備或聘請其他相關專業人才, 增強審計力量;選送審計人員參加審計專業或相關專業知識培訓, 序時掌握最新相關政策, 提高審計人員綜合業務素質;還可以通過選送審計人員參加系統內部兄弟單位的審計實踐來提升內部審計人員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要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改變單一的財務審計方式, 充分利用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制度, 紀檢、監察、生產等專業部門介入協查辦理, 達到資源互補效果。

4. 做好企業內部控制評審

內部控制評審是經濟責任審計一項重要內容, 而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企業領導人員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經濟責任審計要從企業內部控制的范圍、權責的劃分、制度建設、內部控制效果及功能發揮等方面著手, 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全面評審。通過評審, 看企業內控制是否全面、有效;看企業責權是否明確、操作性強;看內部控制制度是否科學、可控制, 能否防患于未然;看企業內部控制功能是否有效發揮。做足企業內部控制評審功夫, 為經濟責任評價奠定堅實基石。

5. 合理構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標準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標準是經濟責任審計的核心, 評價指標的設置是否合理、全面、有效, 直接關系著評價結果的定性問題, 關系到能否準確全面的評價領導干部的功與過, 關系著審計的成與敗, 因此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之前, 必須要建立合理的評價標準, 對領導干部的評價才能真正做到客觀、公正、全面、準確。

6. 采用先進的審計方法提高審計效率

科學的審計方法是審計質量的有效保障。首先要采用新的科技手段, 運用專業的審計軟件, 制定合理的審計計劃, 擬定審計工作方案, 組織現場實施, 來減少現場審計時間, 提升審計效率。其次結合企業內部風險防控機制, 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評審, 實現從傳統收支審計, 向內部控制審計、風險防控審計的轉變, 提升審計技術手段。第三充分利用以往年度的內部審計資源, 以及外部審計的審計成果, 將經濟責任審計與經營考核審計和專項審計有機結合起來, 達到資源共享, 成果互用的效果。

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順利開展需要企業摒棄“家丑不外揚”的傳統思想, 通過不斷創新理念, 完善管理機制, 結合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現代審計技術的運用, 來全面提升企業內部審計質量, 進而促進審計成果的有效運用, 為國有企業向現代企業管理穩步邁進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蔡媛媛.關于做好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匯, 2012 (15)

[2]耿健.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商界, 2012.06

[3]秦振祥.淺析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時代金融, 2011 (2)

國有企業經濟范文第5篇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經濟學理論中一個恒久不變的主體,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了經濟學討論的焦點。從古典經濟學的政府“守夜人”的角色;馬克思主義的“無所不包”的政府將市場經濟的領地完全消滅;到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主張的政府的“宏觀調控權”均圍繞這一話題展開。企業是市場的基本細胞,數以萬計的企業共同組成了市場,市場也給予企業生存的空間。最初的企業均是私人企業,企業的存在為企業主謀取利益,企業單一的屬性讓政府與市場的界限相對清晰,但是在國有企業出現之后,尤其是提供了大量公共服務的國有企業的廣泛出現,打破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相對清晰。國有企業作為政府手腳的延伸,由政府出資進入那些私人資本不愿意或不能進入的領域,彌補了產業鏈條的完整。國有企業的邊界需要明確界定,邊界過小,社會公共服務提供不足,邊界外擴,則難免出現與民爭利的情形。

1 國有企業經營邊界的經濟學分析

國有企業的經營邊界問題,既要考慮到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經營主體的一般性特征,也要考慮到其國有屬性的特殊之處。關于企業的一般經營邊界,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認為分工帶來了企業的產生,市場需求決定了企業邊界;新古典經濟學派認為,企業內部外部的協作關系的不斷調整會引起企業邊界的變動;以科斯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學派認為當企業交易的內部成本等于外部成本時,企業的邊界也就隨之確定。

依據世界銀行的定義,國有企業是政府所有或控制的,從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創造收入的實體。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在計劃經濟中不存在企業,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不存在明確的界限,實際上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與改革開放初期確實普遍存在這種情形。在194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就規定了燃料工業部、紡織工業部、食品工業部、輕工業部等部門,在當時全國的計劃經濟模式下這些政府部門負責全國的工業農業商業的生產分配。進入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逐步發展,裁撤了相關部門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在1988年裁撤了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設立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國有企業。1993年裁撤了紡織工業部、輕工業部。在2013年裁撤了鐵道部,改增設中國鐵路總公司,我國國有企業“政企不分”的頑疾得到了初步的解決。

2 國有企業性質定位與目標功能

國有企業的性質究竟是營利性還是公益性在理論上存在著爭論。對于私人公司,《公司法》第五條規定了公司在從事經營活動中,應當承擔社會責任。但是從整個商事主體立法層面來看,公司依然以營利為首要目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但對于國有企業營利性與公益性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卻不能一概而論,國有企業的企業本質屬性決定了以營利與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但其國有的屬性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又決定了其需承擔一定的政治任務與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當兩者不能兼容時,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就凸顯出來。

國有企業的目標功能是明晰其屬性的前提與基礎。

2.1 經濟性功能:

2.1.1 國有企業是實施國家經濟戰略的基本工具。對于像我國這種經濟起步較晚的國家,在最初建立工業體系時,完全依靠私營企業去建立經濟體系與產業體系是不現實的,以國有企業為龍頭,建設完備的工業體系,引導市場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是明智的選擇。建國初的“一五計劃”,建立了如沈陽飛機制造廠(現沈陽飛機工業集團),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現中國一汽)等一大批輕重工業國有企業,對我國建國初期建設齊備的工業體系,打破西方經濟封鎖起到了關鍵引導作用 。

2.1.2 國有企業是我國對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與政策工具。通過國有企業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引導和市場調節,具有成本低,手段靈活,有效貫徹政策意圖和對國家主權和機密產業具有較高可靠性等優點,為調控宏觀經濟采取國有企業形式提供了理論依據。國有企業,尤其是金融類國有企業對于我國經濟的宏觀調控具有重要意義。如匯金公司,是典型的金融類國有企業,負責對宏觀經濟運行的調控,被中央銀行賦予金融穩定政策執行平臺的角色。

2.1.3 國有企業是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捍衛國家經濟安全的主要力量。以目前形勢來看,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戰略中有較強競爭力,能夠依托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力量,在國際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的主要是國有企業。如海爾國外建廠,北汽收購薩博,中石油中石化聯合收購等。

2.2 社會性功能:

2.2.1 國有企業是政府維護社會公平,協調區域發展的重要手段。全民所有屬性決定了國有企業必須要承擔與私營企業不同的社會責任,在維護社會公平,協調區域發展等方面做出表率作用。例如中國郵政集團作為大型國有獨資企業,能夠將郵政業務做到全國任何鄉鎮地區,包括私人企業不能或不愿做到的人煙稀少的邊疆地區。

2.2.2 國有企業承擔提供社會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的主要責任。具有明顯公共產品屬性的社會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政府應當承擔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創造這些基礎條件的責任。我國國有企業是利用全民資產投資建立的,為了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當然需要承擔起提供社會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的主要供應責任。如城市自來水公司、天燃氣公司等,都是承擔提供社會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的國有企業。

2.2.3 國有企業是政府應付各種緊急狀態,進行危機管理的有力工具。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是國家應對突發事件和重大風險的戰略團隊。在糧食戰略儲備、石油戰略儲備方面,以中糧集團、中儲糧總公司等為代表的國有企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果這些部門完全由非國有企業來經營,那么在出現緊急狀態時,這些企業很可能會置國家利益和有關法律、法令不顧而謀取高額利潤,從而損害社會的利益。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部分關鍵資源和生活資料由國有企業代表國家直接掌握,對于應付各種緊急事態是非常必要的。

國有企業重疊交叉的經濟性功能與社會性功能,導致了國有企業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的現狀。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將國企的定位與功能做出了明確的描述。大致將國有企業劃分為商業類與公益類兩類。商業類的國有企業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動、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公益類的國有企業以保障民生、服務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要目標。這就要求在界定國有企業的邊界問題上應對不同類型予以區別對待。將商業類國有企業的地位與市場經濟中其他所有制經濟主體同等看待,將公益類國有企業予以區別看待。公益性國有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經營邊界應該更為廣泛,涉及一些不能或不愿由私人提供的公共產品的提供。商業性國有企業的經營邊界應該與市場上的同類競爭者一樣,企業的經營邊界,規??刂茟敾谕耆纳虡I判斷做出。

3 國有企業經營邊界分析

商業類國有企業的經營邊界。依制度經濟學的觀點,企業的邊界是以內部組織生產的成本等于進行外部契約交易的成本時,企業的邊界即隨之確定。對于商業類國有企業,對其經營邊界的分析基于:第一,國有企業的經濟實力較強,產業鏈較長,形成集合效應較為明顯,有足夠的實力將外部契約轉為內部生產,內部生產的成本較低。因此國有企業的規模一般比其他所有制性質的企業經營范圍要大;第二,由于政府對國有企業的大力支持,國有企業進行外部交易的成本要遠遠小于其他所有制企業,比如在獲得政府補貼,獲得土地等方面。對于商業類國有企業,我們首先要防止出現利用其自身優勢與民爭利的情況。一方面,國有資產要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國有資產還要發揮其自身的特點彌補私人資本不能進入或不愿進入的領域與行業。

商業類國有企業下又分為商業一類——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商業二類——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商業三類,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對于第一類充分競爭的國有企業,具體包括機械、輕工、家電與服務業等,其經濟活躍性最強,經濟效率最高,同時也創造著大量的財富,解決大量就業人口。這些行業領域國有企業的經營邊界應繼續收縮,提高經營效率,堅持輕資產運營模式,打造一批像華潤集團這樣在服務業,金融,醫藥行業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對于充分競爭類國企,應當在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與其他所有制類型的企業相同的待遇,依照科斯的制度經濟學觀點,企業的外部交易成本等于內部成本時,即企業的邊界所在,如果給予超一般主體的待遇,則內部成本會進一步降低,遠遠低于外部交易成本,則企業的生產規模就會擴大,進而擠壓其他市場主體的生存空間。

對于主業處于商業二類與商業三類的商業類國企,如電信,石油化工與水電、核電類國有企業,往往是資源密集型、資金密集型行業,投資大,收益穩定卻回籠資金時間長,導致私人資本不愿進入。國有企業建設大型項目,占用國民資本多,建設周期長,為維持企業日常經營,允許其從事少量競爭充分,利潤率較高的項目,但應限制其副營業務規模。中國葛洲壩集團是一家從事水利水電建筑環保為主的大型國企,但近年來其金融與房地產業務卻逐漸發展為主營業務之一。對于此類商業二類三類國有企業,也應控制其經營邊界,規范其投資流向。

公益類國有企業的經營應以調控國家宏觀經濟,彌補市場失靈為經營策略。其主要目標是在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提供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正外部性的公共產品,彌補市場不足,進入那些私人資本不能或不愿進入的行業領域。具體而言包括:(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消費商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特點,政府必須通過國有經濟形式提供,如基礎通訊、供水、供氣、供電、教育等;(2)自然壟斷行業,由于存在著資源稀缺性和規模經濟效益、范圍經濟效益,使提供單一物品和服務的企業或聯合起來提供多數物品和服務的企業形成一家公司(壟斷)或極少數企業(寡頭壟斷)的概率很高的行業,如鐵路運輸等行業;(3)軍工、核工業等關乎國家安全的,實現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意圖,關乎國家戰略的行業或領域;(4)私人無法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行業或領域。如殯葬行業等。

4 我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演化路徑

我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有著與西方國家的不同之處。西方國家規制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基于市場失靈理論,政府的干預是為彌補市場的缺陷與不足,而我國則是基于政府失靈理論,政府對于市場存在著的不當干預。在干預手段,干預范圍上存在著越位與缺位并存的情形。對于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既要借鑒西方國家的歷史經驗,發揮“后發優勢”,又要考慮到我國的具體國情。在經濟發展和轉型的過程中,既有“有效的市場”也有“有為的政府”,經濟的發展不可能靠政府的宏觀調控,也不可能脫離市場的微觀調價,所以不是在政府和市場之間劃出明顯的分界線或是在二者之間做出取舍的選擇,而是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二者的關系,實現政府和市場的動態平衡。

從國有企業的角度看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從整體大比例的角度看是“國退民進”,但從某些行業領域來看,一些逐漸減少直至退出,一些則不會減少還要不斷加強,保持國有經濟的控制地位。不論國有企業怎么“政企分離”改革,國有企業帶有的國家屬性的烙印是難以抹去的,國有企業進入合適的相關領域,該進則進該退則退,引導培育市場。國企目前的改革路徑,大致的方向是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與公益類,商業類國企盡量在政策上與其他性質企業同等對待,進行市場化運作,主要目的是國有資本的增值。誠然,與其他性質的企業相比較,商業類國有企業的競爭力遠遠大于其他性質企業,難免出現與民爭利的情形,但應發揮國有企業的“鯰魚效應”,刺激市場,引導整體競爭力的實現,當然前提是在不使用政治特權的前提下。公益類國有企業主要集中于公共產品的提供、自然壟斷行業、關系到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行業。

以目前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來看,政府借助何種手段引導好市場,發揮好國有企業的帶頭作用,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過去的歷次國企混改收效甚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利用市場經濟的理念去改革國企所有制。目前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在“增量”而非“存量”。過去的國企混改過程中,大多針對國企的存量資產與權益采取打包出售、股權轉讓的形式,這種形式雖能有效降低政府持股比例,但也會造成國有資產被掠奪性侵吞,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而采取引進增量的方式,政府可以在權益價值不變的情形下降低持股比例,減少改革阻力。2016年始,國家對金融證券,房地產市場采取“降溫”收縮政策,對國有企業進一步“松綁”,國企混改引入“黃金股”“優先股”等形式引導社會資金逐步流向國有企業。既能夠做到喚醒國企活力,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又能夠做到保證國有企業的控制力,競爭力。進入2017年以來,“混改”持續在電力、鐵路、石油、天燃氣、民航、軍工、電信這七大行業中繼續突破。南方電網、中國鐵總、東航集團、中國兵工紛紛表態支持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這些關鍵行業與領域的松綁,無疑代表著國企改革中的信號。

5 結論

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往往是在不同情況下的一種相機抉擇,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好壞具有保障責任,面對不同情況下的具體政策是因地制宜的。國有企業作為政府手腳的延伸,達到哪一領域,哪一環節往往對國家的宏觀經濟產生巨大影響,以國有企業的功能角度為原點,分類分析公益類國有企業與商業類國有企業的經營邊界。將商業類國有企業徹底的市場化,將公益類國有企業定位于提供公共產品與社會服務。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離不開政府的科學指導,所以必須重視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新常態下轉型的關鍵時期,更需要政府與市場的平衡協調,在二者的相互配合下實現經濟的平穩發展。

國有企業經濟范文第6篇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一大批中小型國有企業相繼改制,企業經濟形態發生變化后,作為企業生命線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成了轉型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一、轉型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新情況

轉型期是指國有企業通過改革轉制,轉換成非公經濟組織這一歷史時期的特稱。企業在這一時期,經濟形態,組織結構,各種機制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但各方面仍然存有大量轉制前的痕跡,尤其是思想觀念還有不少停留在原有模式上的現象,以山西國有大型化工企業太化集團有限公司為例,經過改革發展,企業機制體制發生明顯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思想觀念方面。太化集團所屬中小型企業轉制后,除將富余人員進行了分流外,留下來的均是轉制前的員工。他們雖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一次次思想解放、觀念更新,逐漸具有了市場經濟的觀念形態。但深層次上來說,無論是觀念形態,還是思維模式,都還存有大量的滯后時代的現象。畢竟原有企業從誕生到發展,長期處在計劃經濟時代,員工的思想觀念長期受著計劃經濟的影響,有些甚至成了定勢。不可能隨著企業轉制而一下完全轉變過來,更不要說脫胎換骨了。仍有許多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思想觀念,有的甚至較根深蒂固。如市場觀、價值觀、生存觀,機制觀等。故更新觀念的任務仍很緊迫和艱巨。需要通過大量的思想教育,引導員工改變觀念滯后的狀態。

2 體制模式方面。太化集團優勢資產上市后,企業經過轉制,按照股份制要求,相應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企業有了新的運作體制和運行模式。但由于企業在轉制過程中,股權分配和資本構成的缺陷。在法人治理結構中僅換了個面孔,在下屬員工印象中有點“換湯不換藥” 的味道。再加上法人治理結構的內涵還未真正到位,其作用、功能和權威有待進一步發揮,所有這些影響了新的運行體制和運作模式。

3 經營管理方面。企業轉制后直接面向市場,改變了過去依賴政府和上級的局面。但如何根據市場走向來重新調整經營理念和策略,構筑企業新的市場定位和管理平臺,建立高層次的經營管理模式,對許多轉制企業來說還有一段艱巨的路程。企業內部運作方面,還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轉制前的不少行為。如分配機制難以進一步拉大差距,體現不出按勞分配,人才機制凸現不出人才價值取向,有的難以留住人才,經驗型、傳統型、保守型的思維模式常見諸于員工的行為。

4 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企業轉制后要不要思想政治工作及其部門,許多轉制企業一直處在困惑之中。有些想丟又不敢丟,雖仍保留一些部門和人員,但以兼職為主,主要精力放在抓業務上,部門形同虛設;有些似抓非抓,很難見到成效;有些仍沿用老思路老辦法,沒有分析新情況研究新問題,針對轉制后的新特點去創造性工作,因而難以體現生命線的作用。

二、轉型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呈現出的新特點

1 繼承性。企業轉制后要不要思想政治工作?回答是肯定的:不但繼續需要,而且要大力加強。理由之一:企業不論任何經濟形態,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和發展,都活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舞臺上,雖有自身獨特的經濟職能,但均有貫徹執行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社會穩定,教育員工的基本義務。理由之二轉制企業的員工長期受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和影響,思想態勢和行為方式習慣通過思想政治工作來引導和調整。一旦離開了生命線,員工的思想和精神將會失去靈魂支持。理由之三:企業要凝聚人心,塑造新型企業形象,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更何況作為柔性管理的思想政治工作,它以員工思想狀況為本,把動機,需要、情感、習慣等因素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通過教育、引導和溝通,增強與企業的親和力,從而調動員工為企業和自身利益而奮斗的積極性。

2 一貫性。長期實踐證明,思想政治工作、經營、管理稱之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三大支撐。從中就不難看出,一以貫之堅持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何況企業轉制后出現許多新情況,其中大量的需要以人為本,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導向,得以從根本上解決。同時堅持不懈地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獨持效應,以縮短轉型期,消除員工的種種不適應,使企業的機制和員工的觀念真正脫胎換骨,以嶄新的形象活躍在市場上。

3 創造性。創新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源泉,對于轉制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尤為突出。既要繼承優良傳統,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克服和解決企業轉制后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某些困惑和難題,在轉型期中解答好轉制企業要不要思想政治工作這個現實課題。思想政治工作創新還能適應企業體制和機制創新,并在其中起到領先和推進器的作用。同時皮看到,企業只有靠持續的創新思維,才能得到持續發展。而創新思維的形成,恰恰是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結果。

4 效益性。企業是個經濟組織,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為目標。故企業一切工作都有一個效益化的問題,思想政治工作同樣不例外。誠然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經營管理和其他行為還不一樣,有其自身的價值特征。它顯露出來的作用和價值往往是間接的,難以用直接效果甚至數字來反映。而且它更多的是發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體現出的是長期效應,為企業提供的是巨大的后勁資源。但不管怎么說,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企業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都應溶進追求效益最大化這個大目標中。企業轉制后實現這一目標尤為明顯,企業效益與員工利益緊捆一起,生死與共,興衰同命,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益觀,講究實效性,虛事實做,虛中見實,變遠為近,變空為實,用其他不可替代的手段來促成目標實現。

三、轉型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探索

1 強化教育,更新觀念,積極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領優勢。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引導員工確立牢固的市場觀念和正確的企業理念,是轉型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要針對員工中觀念滯后時代、主流意識傳統保守和市場化不足等現狀,進行強有力的宣傳教育。在引導員工明曉觀念新、天地廣,視野寬、企業活這個真諦的同時,自覺構筑新的觀念平臺,促進新的主流意識發展,從而共促企業全面徹底轉型。員工觀念更新是個長期艱巨的任務,不能急功近利,畢其功于一役。需要做大量的堅持不懈的深入細致的教育工作。但不等于可以慢慢來,甚至放任自流。要看到員工觀念轉變的快慢與好壞,將直接影響企業生存發展和轉型期的長短這一現代理念,從而全力抓好觀念更新。

2 挖掘傳統,濃化氛圍,積極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優勢。濃化工作氛圍,優化內部環境,凝聚員工人心,共創企業輝煌,一直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目標。企業轉制后,這個目標一直沒有變。為此,要在挖掘傳統資源,發揮傳統優勢方面繼續努力。仍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生命線的高度予以重視和加強。首先,企業要有強烈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識,從企業轉制后經濟形態變了,思想政治工作不需要了這個誤區中走出來,把思想政治工作定位于“政治核心”,發揮好六大職能,即:政治引導的“領航員”,政策法規的“咨詢員”;依法經營的“監督員”,精神文明的“宣傳員”:統戰協調的“聯絡員”;自身建設的“管理員”。做到突出導向,突出服務,突出公正。其次,要有精悍、高效、務實的政工部門和政工隊伍,明確職能,賦予職權。機構人員視企業大小,員工多少而定,但不管怎樣,機構要單設,人員要專職,以充分確保思想政治工作正常運行。同時在企業內部建立大政工格局,人人參與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人員中實行“一崗雙責”,行政領導率先帶頭。再次,把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經營管理、干部日常管理緊密結合,形成同研究、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同獎懲的工作格局。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與干部任免使用掛鉤、與評先表彰掛鉤、與獎金掛鉤的考核機制。

3,不斷創新,激進活力,積極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創建優勢。轉制企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除繼承和發揮傳統優勢外,更多的是方式方法創新。要在思維方式創新的基礎上,群策群力,廣為創新,形成方法靈活的操作機制。要在切實掌握員工思想動向后,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方法要活,形式要新。如時下興起的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活動,就是一個緊貼時代、緊貼企業、緊貼員工進行思想教育的好形式;要積極尋找新的載體,建立載體多元化的融合機制,結合經營生產管理、精神文明建設、企業文化建設、社會主義道德誠信建設等,把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和參與進去。如利用廠慶、展銷會、入廠宣誓、員工培訓等進行思想教育。在樹名牌企業的同時,培育大批名牌員工。要面向生產經營,以分散進行為主,以小型活動為主,以業余時間為主。做到不削弱企業內部的組織管理,不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秩序,不搞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活動。

上一篇:vhdl語言范文下一篇:中職德育研究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