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論文范文

2023-09-23

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基于當前社會轉型給高校校園文化帶來的沖擊,大學生價價值取向的功力化和實用化逐漸蔓延,部分大學生生活格調趨于低俗化和消極的人生態度出現,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民族傳統項目在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價值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整合利用民族傳統項目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構想,認為:結合當地的民族傳統項目,因地制宜推動發展;重視校園宣傳和課外活動,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傳承創新;加強校園民族傳統項目社團建設,推動校園民族傳統文化傳播;做好校園民族傳統項目開展的軟件及硬件的準備工作。

關鍵詞:民族傳統項目;民族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發展

1高校校園文化面臨的新問題

1.1社會轉型給高校校園文化帶來的沖擊

當前,我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變遷和發展,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使得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這中沖擊也給高校校園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高校校園文化由單一積極的校園文化向多種校園文化并存的局面,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校園文化也逐漸侵入校園。同時,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對大學校園文化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1.2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功力化和實用化逐漸蔓延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轉變,急功近利、拜金主義思想逐漸蔓延,這些不良的思想也影響到了一些大學生,使得他們不再專心于學業,忙于利用四年的大學時間去打工、賺錢,忽視了長遠可持續發展,同時他們思想發生了重大扭曲,認為學校學習的知識對于走上社會沒有多少幫助,畢業后就業“走關系”至上,“花錢搞定”才是唯一辦法,這種功利化的思想忽視了社會對“人才”的真正需求,忽視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1.3大學生生活格調的低俗化和消極的人生態度

與以往的大學生活不再一樣,大學中積極奮斗的身影逐漸減少,校園自習室大部分時間成為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場所,校園里朗朗書聲不再悅耳。大學生的生活開始逐漸趨于享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思想逐漸被人們遺忘,取而代之的是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生活格調逐漸趨于低俗化。同時,他們很多的人生態度不再積極向上,基于當前就業難的問題,很多大學生悲觀的認為讀大學無用,混日子成為他們的主旋律,對未來出路變得消極。

2民族傳統項目在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價值

2.1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價值

基于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需要在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方面給予一定框正。而民族傳統項目具有培養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方面的價值。民族傳統項目能培養學生堅強不屈、頑強拼搏良好意志品質,為大學生走入社會,通過運用自己的才智為自己開拓一片新的天空奠定基礎。其次,民族傳統項目開展可以培養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意識,使大學生認識到必須在規則內處理遇到的問題,讓他們知道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換來自己的成功。第三,民族傳統項目開展能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意識,通過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完成民族傳統比賽、共同享受成功帶來的樂趣,加強了集體和團隊凝聚力,在集體中享受了成功的愉悅感。

2.2對大學生有著獨特的美育教育價值

民族傳統項目蘊含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通過校園民族傳統文化進一步表現,形成了校園美育的重要途徑,通過民族傳統項目開展能培養學生表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動性,這對于校園美育的開展具有獨特的、具體的實踐價值,是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其次,通過民族傳統項目開展,能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美,通過民族傳統項目開展,如舞龍、太極和舞獅等項目,通過教師的展示和生動語言描述,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同時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使其得到美的體驗;第三,通過民族傳統項目開展,塑造了學生心靈美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使他們更加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熱愛集體。

2.3提高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價值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當下的畢業生的文化素養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大學期間的文化素養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由其特有的運動方式和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匯聚了民族體育文化、藝術文化、風俗文化、工藝文化等于一體,能夠使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使學生在鍛煉過程中感受到集體力量、團隊精神所在。只有真正了解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才能觸動其心靈深處,打動其心靈,進一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內容,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動力,促進傳統文化素養提高。

2.4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所呈現出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像是校園里的一條無形紐帶,把校園里的人與民族傳統體育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這一紐帶,使得學生對學校教育的目標、規范和準則產生高度的認同感,并使學生在內心形成對學校聲譽的使命感和身處學校里的歸屬感,從而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個人目標升華為學校目標,積極發揮群體力量、團隊精神,在這一過程中,同學之間密切配合、真誠交往,增進同學間的相互了解,密切配合,真誠交往,使學生處于一個校園和睦環境之間,從而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3整合利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構想

3.1結合當地的民族傳統項目,因地制宜推動發展

每一地方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底蘊,在這一文化氛圍下所形成的民族傳統項目呈現出當地特有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這些能表現出當地特色的民族傳統項目應得到挖掘、傳承和保護,而校園文化的發展需要特色民族傳統文化的支撐。這種當地豐富的民族傳統項目與高校校園文化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形成一種供給關系。高校充分挖掘利用當地的民族傳統項目發展校園文化不僅是對當地民族傳統項目的傳承和保護,更能豐富校園文化的開展。在這樣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引入這些項目,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本著教育性、安全性、科學性、合理性的理念,對當地的民族傳統項目進行篩選和改造、融合后,符合學校的教育目標引進。

3.2重視校園宣傳和課外活動,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傳承創新

在民族傳統項目引入校園后,學生對其很多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其引入。這就需要校園媒介的宣傳,通過校園廣播站、學校展板、學校專題知識講座、學校組織的觀摩和欣賞等宣傳手段,為學生提供對引入民族傳統項目的認識和了解,從而使學生對其產生并激發學習興趣,吸學生參與其中,培養并提高他們的民族傳統文化素養,推進校園文化傳承。

課外活動是大學生開展民族傳統項目的重要平臺,相關學校機關和教學部門需高度重視課外活動的重要作用。通過課外活動民族傳統項目開展既能完成學生的需求,又能活躍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使學校形成一個積極鍛煉、文化氛圍濃厚的理想地帶。學生通過民族傳統項目的開展增強了其體質,更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體驗,在這一激烈和和諧的氛圍下,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參與、支持,有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態度。

3.3加強校園民族傳統項目社團建設,推動校園民族傳統文化傳播

高校學生社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在活躍校園生活、繁榮校園文化、創造高尚的文化境界和氛圍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新形勢下有效凝聚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動員方式。在高校,民族傳統項目的開展和民族傳統文化推進需借助大學生社團這樣重要平臺,通過民族傳統項目社團進行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論學習、學術科技競賽、公益實踐活動、綜合興趣推廣等推進校園民族傳統文化開展。通過學校的集體性活動,集中展示民族傳統項目社團的風采,并將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和融入其中,逐漸形成具有校園特色的民族項目社團文化,并努力創造格調高雅、積極健康、催人奮進、生動活潑的校園民族傳統文化氛圍,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使其開展更具有規范性和群眾性。

3.4做好校園民族傳統項目開展的軟件及硬件的準備工作

良好的校園民族傳統項目開展的軟件及硬件保障是有效開展民族傳統項目,促進民族傳統文化在校園重要發揮的基礎。軟件方面,相關的師資保障是首要條件,良好的師資是對校園民族傳統文化繁榮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師資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校園民族傳統項目開展的效果,只有師資上具備較好的綜合素質,形成良好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歷結構,通過其學科知識,科學合理的引導學生,才能形成健康有序的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硬件方面,民族傳統項目器材及設施保障是開展民族傳統項目的根本條件。學校需對相關的器材進行購置,滿足學生的器材需求。

5小結

鑒于當前社會轉型給高校校園文化帶來的沖擊,引發了諸多問題,以此為出發點探索了民族傳統項目在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諸多價值,如: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價值、對大學生有著獨特的美育教育價值、充實高校校園文化課程資源價值、提高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價值、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價值等,并提出需結合當地的民族傳統項目因地制宜推動發展;重視校園宣傳和課外活動,推進校園文化傳承創新;加強校園民族傳統項目社團建設,推動校園民族傳統文化傳播;做好校園民族傳統項目開展的軟件及硬件的準備工作。(作者單位:四川文理學院音樂系)

基金項目:2011年四川文理學院院級重點科研項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促進校園文化發展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高丙中.中國民俗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

[2]王新婷等.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8).

[3]秦華.論民族傳統體育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作用[J].教育與職業,2009(5).

[4]戴松等.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構建中的作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5).

[5]肖紅征.武術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5).

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價值、現實價值以及傳承與發展價值出發,針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方式受到地域限制、文化載體逐漸消失、相關政策力度不夠、群眾基礎不足的現狀,提出發展對策:創新方式方法,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競藝;在學校開展體育教學,保障體育文化的群眾基礎;從政府到社會形成主動宣傳、接受民族體育文化的濃厚氛圍;利用經濟手段,賦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命力。

【關鍵詞】新常態  民族  體育文化  傳承  發展

當前,受自身條件的限制,以及外部發展的沖擊,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現狀并不樂觀,為此,全社會都需要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與保護。本文試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出發,針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現狀,提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對策。

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一項地域性和文化性高度統一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地區,其傳承和發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可以用大相徑庭來概括。在這樣充滿了差異化和多元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既有明顯的個性,也有著一定的共性,這是由于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民族交匯、融合和相互借鑒的結果。認識與理清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是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先導和歸宿,也是新常態下發展民族自信、弘揚中華文化的必然要求??偟膩碚f,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價值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價值。體育運動的產生,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為了促進人自身的全面發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現象。人類早期的體育活動基本上是與巫術和宗教緊密相連的各種儀式和活動,隨著人類認知水平的發展,這種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的活動逐漸發展成為經久不衰,為大眾所喜愛的民俗活動??梢哉f,體育運動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歷史價值遠比體育樣式的更多、更深刻。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發展過程,暗含了人類文化發展的特性和趨勢,有的時候,還充當著書寫一個民族的生存軌跡的功能。以起源于中國的蹴鞠為例,這項運動從春秋戰國時期興起,到兩漢開始普及,于唐宋達到巔峰,最后卻于明清開始消亡。了解這項運動的興盛與覆滅,不能單單局限于運動本身,還要了解其與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變革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及其所飽含的歷史價值。

(二)現實價值。當前我國有不少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為大眾所熟知,如賽龍舟、舞龍舞獅、溜冰、滑雪、放風箏等。但是,這些體育項目不過是冰山一角,有很多大眾所不熟悉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正瀕臨失傳。在當前我國決戰脫貧攻堅的大形勢下,把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扶貧、扶智結合起來,是一個很好的開啟民智、增強當地群眾的文化自信的舉措。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成為地方文化可供開發的寶貴資源,甚至與經濟措施相結合,開發體育經濟項目,民族傳統體育必定能夠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

(三)傳承與發展價值。民族傳統體育是從傳統社會延伸發展出來的體育形式,其雖然與現代體育的運動形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我們可以打破“新與舊”的對立,既可以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規則進行修改,也可以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競技場進行規范與包裝,為民族傳統體育重塑框架、注入新的表現形式。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也是保護文化的根,用活態的民族傳承打造中華傳統文化的軟環境,這是留給子孫的寶貴財富。

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現狀

(一)傳承方式受到地域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據統計,我國目前發現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977項,其中漢族的體育項目為301項,少數民族為676項。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大多數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數量眾多,蘊含著豐富的民族體育文化資源。但是受地域環境和文化空間的限制,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的傳承與傳播主體也主要是當地的群眾。例如,特定語境之間的差異、不同的氣候特點和地域因素(如北方特有的滑雪、冬泳等),使民族體育文化在呈現多姿多彩形態特點的同時,難以進行跨區域、跨文化的交流與傳承。

(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載體逐漸消失。民族傳統體育往往是在當地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孕育出來的,民族宗教文化信仰、少數民族節慶日、運動習慣和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體育文化的載體,其中最主要的載體還是人,即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接受者。然而,受民族地區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人口凈流出的影響,以及新潮文化、外來文化的席卷和沖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甚至是農村的傳統文化面臨難以為繼、無法存續的危險。此外,民族傳統體育器械的缺乏也會使得這一文化缺少載體,雖然大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場地、器械的要求很低,但是要開展這些體育運動仍然需要一些相應的基礎設施。缺少了物質條件,任何發展和傳承的想法都將流于形式。

(三)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的相關政策力度不夠。在國家大力提倡樹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各地區、各部門也響應國家號召,推出了不少旨在保護傳承民族體育文化的措施。如廣西從1982年就開始舉辦廣西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二屆,柳州2018年也開展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活動。這些都是官方實行的宣揚民族體育文化的重要舉措,在推行的過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得到真正的傳承和發展,不單單依靠一些賽事、活動來維系,還需要健全、有力的文化制度,有相應的規章、章程發揮保障和引領的作用,從民族體育文化的發掘、整理、傳承、培養等各個階段進行保障。

(四)民族傳統體育缺乏群眾基礎。一項活動能不能有后續發展的可能,關鍵要看是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否能夠爭取群眾的支持,關鍵要看這項活動是否滿足了群眾的需求。民族傳統體育的衰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失去了參與這些活動的群眾,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外來文化的沖擊,二是當地青壯年人口的凈流出,三是這項體育項目與時代發展相脫節。要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雖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也并非無跡可尋。就以柔力球為例,與其他體育項目相比,柔力球的歷史很短,只有不到30年,是山西晉中衛校的一位副教授創編的。這項運動是在太極拳的基礎上,結合網球、羽毛球的動作技術,形成的一種適合廣大中老年練習使用的球類運動。這種運動從普及到推廣,不過短短20年,就擁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由此可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如果能夠推陳出新,不斷進步,也一定能夠得到群眾的喜愛。

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對策

(一)打破局限,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競藝中發展。任何體育運動,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需要在體育競賽中發展。有競爭,就會有參與者、支持者和弘揚者。除了開展諸如少數民族運動會、節慶日的民族體育活動外,也可以考慮競藝的發展方向。競藝,是從體育的藝術和美學方面來看待體育活動的,具體可以表現在體育的器械、妝容、服裝、動作、禮儀等各個方面。2018年,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就主辦了一次中國大學武術競藝大賽,借助各類藝術表現形式,展示武術各個流派的技巧與招式。這類競藝比賽,除了能夠提高各高校的武術水平,更將武術文化的內涵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他的民族體育文化都可以借鑒這樣的競藝形式,發掘和整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展現出更深刻的人文價值和精氣神。

(二)借助學校教學,增強民族傳統體育認同感。學校是體育的搖籃,學校的教育是促使民族傳統體育走向規范、普及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借助學校的教育,可以打破民族傳統體育的地域限制、語境限制等,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培養民族傳統體育的愛好者和受眾。學生通過學校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后,就會自動變成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支持者和傳播者,不僅鍛煉了身心,還能潛移默化地自動接收這些寄寓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的傳統文化;對學校來說,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更能塑造有特色的體育教學課程,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大多數學校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教學力度不高,各地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課程存在不平衡的現象,沒能挖掘出有趣、有價值的民族體育類活動,有且只有少數學校在這一方面做出了嘗試;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師資力量較弱,教學方法需要更進一步地完善。因此,學??梢赃x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相關教材,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識進行合理化的篩選,向學生進行普及。此外,學校應該多培養專門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在體育項目的開展上,可以選取操作性強、趣味性高、能夠培養學生民族自尊心的體育項目進行教學。此類在教學上的嘗試,可以增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載體,擴大受眾面。在教育教學上來說,也能夠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增強社會的文化自信。

(三)加強制度建設,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有力的傳承。2018年,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國家民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要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變化,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統籌規劃,以推進體育強國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文件在國家層面上為推進民族傳統體育工作搭建了平臺,需要各省區、各縣市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出臺相關的保障措施。一是建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信息庫,挖掘開發體育文化資源的巨大潛值,對相關體育文化進行整理和推廣。信息庫的構建是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基本保障,也是日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以傳承、發展的基礎。此類文化信息庫的構建,需要多個部門聯動協作,共同推進。二是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宣傳教育。如今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也必須跟上現代文化發展的步伐。政府機關、學校、媒體機構應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大力宣傳、弘揚,并做出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延伸,以促使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增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命力。

(四)發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經濟價值,促進可持續發展。發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經濟價值,有多種角度、許多方式。一是開發獨具民族特色的體育器材,并投放到市場中,既能刺激區域經濟的發展,無形之中也能促進人們對體育文化的了解;二是將民族體育文化融入創意產業之中,如制作體育動漫作品、民族傳統體育比賽虛擬視頻,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競技手游及一系列周邊產品的開發等;三是開發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基礎的旅游項目,如貴州侗族牯藏節、香格里拉民族傳統賽馬節等,既能帶動當地的旅游經濟,也能為實現產業扶貧、推動鄉村振興而助力。

【參考文獻】

[1]張晶.文化自信與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N].經濟日報,2018-07-19

[2]楊志林,孫威.新媒體時代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8(12)

[3]蔡海紅,王永生,韓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延伸的價值[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

(責編 何田田)

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探索傳統文化與民族體育之間的關系;二、研究以西方近代體育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傳入的過程中,對我國的傳統體育以及至今的體育思想產生了怎么樣的影響;三、結合傳統文化對于民族體育的復興提出策略建議。

關鍵詞 傳統文化 體育 復興

一、我國民族體育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

(一)我國民族體育起源于傳統文化

所謂“中國民族體育”,就是指有別于西方體育和其他國家體育的中國人自己的本土體育,之所以說它是一個“內容博大而結構復雜的文化體系”,主要因為它是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長河中發展而來的[2]。當某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激烈的文化碰撞最終轉化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此時,民族體育總是會獲得一個豐富發展的機會。所以說,我國民族體育的起源、發展與傳統文化之間是息息相關的,民族體育是一個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展示之一。

(二)我國民族體育與傳統文化之間相互作用

我國的民族體育和傳統文化不僅為表里關系,而且在發展的進程中相互促進、相互作用。中華文化的發展就是由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成果構成的,包括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等。所以漢民族的文化,特別是民族體育,都有著鮮明的多民族匯合融通的痕跡,這在諸如馬球、射箭、中國式摔跤這些古典項目上看得一清二楚,歷史脈絡清晰可尋[2]。也就是說,傳統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促進了民族體育的發展。

二、西方文化的侵入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以文化為代表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民族的上層建筑,是國家民族長期發展的思想內核,對一個國家、民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代表著古老的東方保健體系,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體育領域,也代表著文化領域所受到的來自西方的沖擊。

西方文化體現在體育上的內涵包括標準化、商業化、視覺化和精英化;而中國民族體育則體現出“禮”、“德”的傳統文化內涵。西方文化、西方體育現在的強勢地位,使得傳統文化、民族體育不斷改革向其靠攏,而這樣會喪失傳統文化的內涵,這對于傳統文化、民族體育來說都是極大的損失。

三、從傳統文化角度探索民族體育復興策略

(一)認識民族體育重要性,將其置于一個國家總體文化發展框架下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也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繁榮,黨的十七大也提出了“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發展戰略,而文化繁榮的重要前提包括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及推動文化“走出去”。這其中,當然包括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自覺、自信、自醒和自立,由此才能談到民族體育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借鑒與創新。因此,民族體育既然要追求復興繁榮必須要將其置于國家總體文化發展框架之下加以設計,只有這樣才能為民族體育發展帶來更多的關注和更加科學的發展。

(二)保持民族體育自身獨特性

在民族體育的發展中必須認識到——民族體育源遠流長的活力來自于傳統文化的獨特性。雖然目前處于強勢地位的西方體育所代表的是標準化,但如果只是一味的改變民族體育的傳統文化內涵去迎合奧運會的標準,并不利于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要認識到,文化發展并非只有一種模式,民族體育的發展一定要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具體做法可通過以下幾個方式進行。

1.重建中國民族體育運動會

傳統體育的獨特性保持和弘揚,不一定要體現在現存的體育文化發展模式中(如爭取中國民族體育項目進入奧運會),也可以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另辟蹊徑,如同美國人輸出“NBA職業籃球”運作模式一樣。中國人在民族體育文化世界性展示活動的舉行方式、展示規則、組織形式、內容等方面也應該嘗試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為民族體育的搭建平臺進行宣傳和推廣。

2.構建多元化保護策略

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具體對策上,應構建多元保護策略,致力于保護傳統體育的獨特性和傳承性。

首先,政府應支持民族體育的發展創新,在民族體育繼承者的保護與培養、建立專業保護隊伍和研究機構上做出努力。政府對于民族體育的支持,有利于整合促進民族體育發展的資源,為民族體育的發展注入活力,使其構建起更加科學、合理、系統的發展體系。

其次,媒體和社會應該對民族體育的發展投入更多的關注。民族體育與西方競技體育不同,它適合群眾的體育需求,大都具有強生健體的功能,而媒體和社會的關注能使得民族體育這些功能更加廣泛的發揮作用。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增強民族體育自身的活力,而適應需求則是民族體育自身活力的源泉。

(三)傳統體育仍需要傳承與創新并存

首先,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照搬,關鍵是對其內涵和基本價值的傳承,重要的是要符合當代人的健身娛樂需要;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傳統體育要保持與創新并重。在今天,發展與創新已經有了更多地借鑒,包括對國際體育發展的借鑒。

只有在借鑒西方經驗并結合民族體育特征的基礎上,為民族體育的發展構建舞臺,民族傳統體育才可以大有作為。而當我們將這些舞臺做成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品牌”,像奧運會、NBA、英超一樣,就可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成就民族傳統體育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婁章勝,袁校衛,王振杰.體育全球化視野下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危機[J].體育學刊.2008.12:88-91.

[2] 馬明達.試論中國民族體育體系的重構[J].體育文化導刊.2007.06:21-27.

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采用田野調查、實地訪談等研究方法,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數量、分布、特征、價值、現狀與問題進行了全面調查。通過調查研究認為: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特征突出,開發潛力較大,而生存狀態欠佳,需要在產業形態、空間結構、保護形式與發展模式上進行創新利用開發。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發與利用

【作者】朱嵐濤,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講師;陳煒,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博士后,教授。桂林,541004

引言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文化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位置,首次明確了“文化生產力”的全新概念,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并堅定不移地推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潛力的挖掘和文化能量的釋放,保護和開發利用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時代要求,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需要,也是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地調查和整理,進而實施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不僅有利于弘揚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和價值,而且有利于豐富“文化廣西”建設的內容和形式、彰顯“文化廣西”建設的內涵與魅力。

一、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存量

(一)廣西少數民族概況

廣西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境內居住有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個世居少數民族。當前廣西壯族有1482萬人,占廣西總人口的33%,主要分布于南寧、百色、河池、柳州4個市;瑤族在廣西分布較為廣泛,全區88個縣市中有1000人以上者達60個縣市;苗族主要分布在桂北、桂西北高山大嶺地區,最大聚居地是融水苗族自治縣;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融水、龍勝3個自治縣和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主要分布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及鄰近地區;毛南族主要聚居于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少數分布在南丹、河池、宜山、都安一帶;回族主要分布于桂林市及臨桂、陽朔以及柳州市、南寧市,也有居住于靈川縣、永??h、鹿寨縣的;京族是廣西少數民族中唯一以漁業為生的民族,分布于防城港的東興市境內;水族主要分布在南丹、環江、河池、宜州、融水、都安等縣市;彝族主要分布在鄰近貴州、云南的邊緣縣市如隆林、百色、凌云等;仡佬族是在明清時期從貴州遷移而來,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及西林縣。

(二)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數量

廣西少數民族結合自身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在生產與生活過程中創造和積累了大量的民族文化體育活動,這些活動豐富多彩,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據統計,廣西11個世居少數民族共有傳統體育項目478項,其中以壯族最多達194項,其次是瑤族,有87項,以回族最少,僅有4項(詳見下表1)。

二、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分布

根據相關文獻資料整理統計,廣西境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

注:由于同一項傳統體育可能在不同的地區流傳,因此按地區統計的總數量會高于按民族統計的總數量。

由表2可知,在廣西的地級市中,以河池擁有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項目最多,達71項,占總數的1485%;其次是桂林,有66項,占總數的138%;再次是百色,有59項,占1234%;其它,如南寧有47項;柳州有46項。從資源空間分布上來看,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主要分布在廣西的西北部和中部山區。其整體特征以西北部的桂林、河池、百色為主軸,呈線狀集中分布;以中部的桂林、柳州、南寧為主軸,也呈線狀集中分布,其交叉點在桂林??傮w而言,主要以桂林、南寧、柳州、百色、河池五個城市為節點,以湘桂線、云桂線、桂黔線為廊道,以322、323、324、210國道為輔助廊道,形成了一個環狀分布格局。

三、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特征

(一)集中性與廣泛性并存

從民族傳統體育的種類和數量分布來看,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主要集中在壯、瑤、苗、侗、仫佬族等民族,其中以壯族最多197項,其次是瑤族87項,苗族83項,侗35項,仫佬族28項,而其他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相對較少,均不多于15項;從地域空間的分布來看,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分布具有廣泛性,雖然一些體育文化項目主要集中在南寧、桂林、柳州、百色、河池等市,而其他地域均有零星分布。

(二)獨特性與相似性并存

由于信仰、宗教、語言、心理等方面存在差異,造就了廣西各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這些差異性的存在其實也是少數民族獨特文化的一種折射,在廣西幾乎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體育文化項目,這些項目均呈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典型的民族色彩。像侗族的踩蘆笙、仫佬族的砍豬腳、瑤族的盤王舞等具有典型的文化異質性。但是由于政治、經濟和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又具有相似性的特征,軍事戰爭、民族歧視、自然災害等因素使少數民族在遷移的過程中出現了民族文化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同質性,表現在傳統體育文化項目上,即一個或者同一類項目在多個民族中重復出現。[1]例如賽龍舟、搶花炮、舞草龍、摔跤、跳鼓、秋千、射弩、武術等項目就在壯、瑤、苗、侗各民族之間同時存在。

(三)繼承性與變異性并存

文化的傳遞和繼承是文化流傳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主要表現在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民族性的繼承上[2]。人類的社會行為存在著一定的遺傳性,即后代與前人保持著社會意識和社會行為的一致性。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從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接受長輩的教育是少數民族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他們從老一輩那里學習傳統習俗、生活技能和勞作經驗,通過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等示范作用,便形成了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和繼承,這種習慣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就積淀成文化,像苗族的蘆笙舞,要求每個苗家男子都會。

然而由于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遷,文化所依托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亦不可避免地發生變革。像京族的哈節,以前主要是一些京族歌圩、拉大網活動、圍海捉鴨等傳統文體活動,而現在卻增加了沙灘自行車比賽、美食節及京族文化研討會、攝影作品展等活動,哈節中的民族傳統體育也早就超越了 “娛神”,變為“娛人”。[3]

(四)競技性與娛樂性并存

大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競技特性,具有與現代體育項目相似的對抗特征,像壯族的舞獅、秋千、木球、珍珠球、穩凳、毽球、搶花炮等,均具有較強的競技性;娛樂性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動力,有些少數民族傳統運動項目又把娛樂寓于體育運動中,具有濃郁的娛樂性色彩。像瑤族的蘆笙長鼓舞便把舞蹈與音樂融為一體,邊唱邊舞,民族特色突出,娛樂氛圍濃厚。從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整體來看,娛樂性、競技性大都是兼而有之的。[4]在競技中體會娛樂的情趣,在娛樂中增加比賽與競技,這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一個典型特征。

(五)穩定性與季節性并存

廣西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勞動過程中,通過繼承、發展、提高和升華, 逐漸形成了內容、形式、時間、地點相對穩定的傳統體育文化項目,諸如舞獅、蘆笙、斗馬、斗鳥、搶花炮等活動,這些活動每年以農歷為主在特定時間,年年舉辦,歲歲如此,像融水苗族每年正月初十龍獅節的舞龍、舞獅、蘆笙和武術表演;每年公歷十一月的蘆笙?斗馬節的蘆笙踩堂、斗馬比賽等活動,具有長期的穩定性。但是,由于少數民族多居住在山區,以農耕生產為主,在農耕文化的背景下,春節舞獅、端午節劃龍舟、重陽節登高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成了他們慶祝春種、夏鋤、秋收、冬藏的規律性活動,這種生產、生活的周期性與規律性導致了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

四、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價值

(一)文化視角——民族文化保護的特色樣本

文化的多樣化和特色化來源于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和五彩斑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內涵、民族風情特色和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當前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原始封閉的生活狀態被打破,其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文化的強烈沖擊,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出現了斷層,文化的多樣性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保護好這些我國民族文化的特色樣本顯得尤為重要,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特色樣本的保護。

(二)經濟視角——民族經濟增長的有效路徑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可以直接促進文化資源向文化產品轉化,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諸如通過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節慶,聚集人氣,擴大名氣,可以促進當地扶貧和經濟發展,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的效果。象百色的靖西以繡球為載體,通過繡球旅游商品開發、拋繡球旅游活動的開展、繡球旅游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繡球產業。因此可以認為,開發利用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將是廣西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一條有效路徑,可以有效促進廣西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三)旅游視角——民族旅游開展的重要形式

旅游是一種文化活動,開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不僅能滿足游客的文化、娛樂、運動需求,同時可以豐富地方文化的形式,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吸引居民參與各項旅游活動之中。像廣西的板鞋舞、花炮節、蘆笙舞、盤王舞的產生以及文化寓意對游客來講都充滿著神秘的色彩,再加上民族體育活動的娛樂性、競技性,充滿著動作和力量的美感,完全可以滿足游客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求新、求知、求動、求奇、求樂的心理。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是旅游開發的重要載體,是對接社會資本的重要平臺,是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展的重要形式。

(四)社會視角——民族融合的互動紐帶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有助于增進民族間的交流、民族關系的改善、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蘊含著強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既是民族融合互動的紐帶,更是民族感情相互交流的橋梁。一般來說,廣西少數民族多居住在偏遠的山區,村寨之間較為分散,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相聚不易。因此,他們利用傳統節慶日進行各種體育活動,以溝通感情、交流信息、增進了解。像三江富祿的“三月三”搶花炮活動期間,廣西、貴州不同的少數民族均來參加,他們突破了民族交往的障礙,消除了文化傳統差異的隔閡,整個富祿鎮不僅成了物資交流的平臺,更是不同民族融合交流的場所。

五、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生存狀態

(一)生存環境惡化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生存環境和人文生存環境。自然生存環境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賴以生存的自然物質環境,當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然生存環境呈現逐漸惡化趨勢,由于礦產資源的開發和森林的大量砍伐、民族地區的植被和水源均受到了很大影響,目前一些河流出現斷流和污染,原本茂密的森林植被不復存在,民族體育文化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其次是文化生存環境的惡化,由于現代文化的沖擊和現代體育的發展,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開展只是一些形式上的展示,喪失了原有的文化內涵,與現代體育相比缺乏廣泛的宣傳、包裝和策劃,缺乏更為激烈的對抗和刺激,因而,人們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逐步失去了興趣。再次,社會環境不容樂觀,由于生活的壓力和貧困差異的存在,使得民族地區的大批青年人外出務工或者自由經商,他們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熱情、興趣日趨淡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逐漸陷入了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二)基礎設施薄弱

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多分布在經濟文化發展較為落后的山區,這些地區往往地理環境惡劣,基礎設施不完善,對外交通不便,可進入性差,可謂是“山上云里鉆,山下在河邊,對山喊得應,走路要半天”。 [5]像三江的富祿鎮便是如此,當地基礎設施極不完善,對外交通極不便利,在 “三月三”花炮節期間,游客大量聚集,唯一一條通向外部的道路堵塞,致使外面的游客進不來,里面的村民出不去,路上塞滿車輛,交通一時癱瘓,游客只能徒步進入活動場所。當初村鎮沒有進行相關停車場地規劃,很多外來車輛要么停在路上,要么停車稻田或者停在荒地。大量的游客涌入使鄉村飯店爆滿,而當地的鄉村飯店根本無法滿足游客的餐飲需求;再者住宿設施的簡陋與缺失,導致游客只能乘車1個多小時返回三江縣城住宿。

(三)發展經費不足

當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開展的經費短缺,其經費來源主要為村民自發籌集捐贈,部分來自企業贊助和少量的政府撥款。以富祿鎮2012年的“三月三”花炮節為例,三江縣政府撥款3萬元,其他資金均是當地村民和三江縣不同行政部門的捐款。像2012年南寧孫坡頭的“二月二”花炮節,其經費來源主要是由參與搶花炮的村鎮向村民的收費,參與的戶主,每戶收取300-500元不等;其次是政府的少量捐贈;再次是當地企業捐贈的5000元。從經費數量來看,這些經費只能進行基本活動的組織和獎品的購買,而無力進行市場營銷及其他活動的開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物價水平的提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的組織成本日漸增加,現有的活動經費無疑是杯水車薪。

(四)政策支持不夠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是一種公共性資源,政府理應是這一資源的保護主體和開發主體。政府應該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制定相關法律政策、規劃設計,并承擔投資主體的角色,對社會大眾進行引導和宣傳。目前廣西制定了《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規劃》,從自治區層面進行了戰略規劃與部署,而各級地方縣、市政府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過程中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責任。各級地方政府沒有制定具體的措施,發布針對性的文件,以及保護和發展的意見,對保護與開發尚未形成整體的規劃、布局,缺乏明確的分工和統一安排??梢哉f,目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總體上處于一個“無序、無法、無依、無靠”的自發狀態。

(五)理論研究滯后

目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的開發上,而對體育文化資源的調查、分類、保護等方面的研究較少。而且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概念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出現了“民族體育”、“傳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等概念。思想認識的模糊,理論研究的滯后對實踐造成了一定的誤導,當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保護機構與研究機構脫節,保護機構的研究性不足,研究性機構的保護力不強,導致了保護和研究的力度均較弱。從目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方面的研究狀況來看,一些科研工作者熱衷于基礎理論研究,而應用性研究很少。相當部分的科研人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高校、研究所,基層和地方的研究人員很少。研究缺乏第一手的資料調查,更多的是借用、翻閱、查找文獻,獲取數據,到民族地區中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的較少。

六、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

(一)在產業形態上進行產業集群式發展

體育產業集群式的發展形式在國內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北京奧運會場館的修建,帶動了旅游、酒店、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以奧運體育場館為中心的體育文化產業集群;在福建晉江,體育器材、體育設備、體育用品的生產、銷售帶動了酒店、旅游、會議、會展、國際貿易、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體育用品研發制造中心、體育會議展銷中心和體育休閑運動中心;上海以F4賽事為杠桿,撬動了城市旅游、體育、節慶、汽車等產業的全面發展。當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集聚式的發展需要借助城市平臺,憑借城市聚集和輻射功能來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事業的繁榮。城市平臺的首選地是南寧,其次是柳州和桂林。因為南寧是廣西首府,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主辦城市,客流聚集量大,對接國際與社會資本具有先天優勢;柳州是重工業城市,生產設備先進,城市基礎雄厚;桂林是國際性旅游城市,具有吸納國內、國際游客的資源優勢。因此,廣西區政府可依托這三個城市,建設大型的少數民族體育場館,體育科技園區、體育技術城、高新體育用品工業園區等,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場館的建設與現代體育場館的建設相結合,形成體育產業集群。政府以區域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為重點,通過產業園區的規劃與建設,積極引導企業、資金、人才向園區聚集。另外,積極地吸引社會資本、民營資本和國際資本在三個城市建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身俱樂部、體育用品專賣、體育旅行社等實體企業,從而帶動廣西體育生產、體育制造、體育賽事、體育旅游、體育會展、體育房產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和聚集。

(二)在空間結構上進行帶狀圈層式發展

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分布具有帶狀和圈層分布的特征。因此,對于廣西而言可憑借邊境區位優勢,以防城港、北海、欽州為一級節點,以崇左以及其他所轄區(縣)為二級節點,充分利用濱海和沿邊條件,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開發濱海體育、山地體育、休閑體育、民俗體育,形成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廊;以柳州的百里柳江和紅水河為中心,通過龍舟競渡等水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建設百里柳江水上體育長廊、紅水河全民健身長廊;以南寧為中心,以中國—東盟博覽會為重要平臺,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帶動和輻射功能,打造南寧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核心圈;強化為各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的服務能力,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支持,形成全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服務中心、發展動力中心、國際合作中心;以百色市為中心,以平果、田林、隆林、西林、凌云、樂業為主要節點,以南昆鐵路、南百高速公路和國道324線為主要廊道,建設百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與發展圈;以河池為中心,以馬山、都安、大化、南丹、天峨、宜州、巴馬、東蘭、鳳山等地為主要節點,以水南高速路、210國道線為主要廊道,以河池學院為主要支撐點,把河池市建設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保護圈;以柳州為中心,以三江、融水為重點,以來賓、合山、貴港、桂平、象州、武宣、忻城等地為次要節點,以國道322和柳南高速路線為廊道,建設柳州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發展圈;以桂林為中心,以龍勝、臨桂、靈川、興安為主要節點形成以山水文化旅游為主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圈。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規劃(2011—2015年)》[R],桂體字[2011]90號:110

(三)在保護形式上進行試驗基地式保護

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保護,可以從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中借鑒保護的經驗和思維。為了保護瀕危動物和植物,設立國家級的自然保護或省級的自然保護區;為了維護區域的森林植被,設立國家級的森林公園或省級的森林公園。那么,為了保護瀕危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可以設立國家級的民族體育文化保護區或者省級的民族體育文化保護區。雖然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不像自然資源和動物資源那么簡單,但是可以通過文化資源保護區或者文化保護試驗基地建設這樣一種方式,對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文化保護基地的建設可以根據不同地域環境,采取不同的保護方式,設立不同的保護基地。比如,在原生態民族文化村寨,建立原生態的民族體育文化保護區,在保護區內對當地的民族傳統、風情、習俗等有關生活方面的文化進行重點保護。對于文化保護區,雖然不能采取隔離措施,但是可以采取有關的干預措施,保護好當地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環境,減少現代文化對傳統體育文化的沖擊和同化;重點保護當地傳統藝人,文化傳承人,以確保文化傳承的可持續性;其次,在一些高校、研究所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基地,通過選拔優秀的傳承人,開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班,培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后代,改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增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開發和整理部門,盡量記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信息;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訓練基地,在南寧、桂林、柳州等城市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訓練和競賽正?;?、制度化、正規化,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競賽杠桿的推動下,建立起完善、規范的訓練制度。[6]

(四)在發展模式上進行文旅聯動式開發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與旅游結合進行聯動式開發是一種雙贏模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附屬旅游業和文化產業,能夠避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孤立發展。[7]根據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與旅游的結合可以采取不同的聯動方式。首先,對于旅游強勢、體育資源處于弱勢者,可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到旅游景區的開發當中,諸如劉三姐大觀園等景區;其次, 對體育文化強勢、而旅游資源處于弱勢者,可通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的舉辦,吸引游客,聚集游客,然后將游客分流到周邊的旅游景區,這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帶動旅游發展的模式,像富祿的花炮節、賓陽的炮龍節等,通過大量游客的分流,進而帶動區域景區的發展;再次是兩者處于均衡地位,旅游和體育實力均衡,即可通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形成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景區,這類諸如體育運動公園等。但是,不管何種文旅的聯動方式,其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客源共享、信息共用、產業共建、線路共串,實現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產業的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鐘寧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3)

[2]李志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起源與變異探析[J]體育科學,2004(1)

[3]彭業仁陳惠娜京族體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8)

[4]田祖國人文精神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倫理教育價值[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08(5)

[5]江福云,江治宜論重慶民族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3)

[6]康娜娜張文慧論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與傳承[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1(6)

[7]白晉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87-388

〔責任編輯:李妍〕

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基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近二十年來,在政府和社會的推動下,各地民族地區職教集團如雨后春筍一般冒了出來,其中以政府為主導或政府力量推動成立的職教集團數量更是呈倍數增長。本論文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例,對基于民族傳統文化視域探討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集團發展路徑進行了淺要分析,希望能為我國其他縣域內的職教集團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基于民族傳統文化視域的啟示。

關鍵詞:民族傳統文化;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集團

在職教集團的建設與民族傳統文化的大潮中,高職院校和企業成為職教集團辦學的主要角色,是主要的辦學承擔者和利益受益者。職業院校在民族地區中,肩負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多重任務,如何使職業院校搭上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大船”,借著國家推動、建設職教集團的優勢,解決限制民族地區內職業院校的發展,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一、重視民族傳統文化,協同發展職業教育

想要發展好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集團,首先是切實重視職業教育集團的教育價值,其次是重視職業教育以及地方職業教育集團與甘孜藏族自治州傳統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職業教育集團是保護與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民族傳統文化則是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內涵建設及特色辦學的重要支撐。

例如,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高原,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眾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認知不深刻。在大部分家長的認知里,民族傳統文化不涉及升學,就是生活中可有可無的存在,更別提自覺參與保護與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因此,家長、社會各界都要轉變觀念,重視傳統文化、重視民族遺產,樹立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匹夫有責的理念。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集團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改變過去職業教育重經濟功能、輕文化功能的錯誤觀念,明確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是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另外,也要在報考家長和學生中,對職業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加以正確的宣傳,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家長和學生改變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二、以人才為基礎保證,開設脫穎而出的民族專業

專業人才是民族地區職業集團發展的重要基礎性保證,而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依賴職業教育相關專業的設置。目前,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區職業教育集團在人才建設方面缺乏民族傳統的能動特色,關于涉及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地區的特色專業也存在一部分空缺。專業的缺失直接導致甘孜藏族自治州專業人才培養的缺失。因此,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區職業教育集團要想更好地發展自我,需要優化現有專業設置。

例如,建議職業教育集團增設民族農業專業,將甘孜藏族自治州特色的巴塘南區辣椒、九龍花椒、爐霍雪域俄色茶、稻城藏香豬、瀘定紅櫻桃等等具有民族傳統文化風味的民族特色農業納入其中。在設置專業時應結合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文化內涵,明確甘孜藏族自治州特點、現狀和需求。二是緊密聯系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職業教育集團人才培養不僅僅需要兼顧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任務,更需要保證該專業的人才能夠順利就業,實現職業教育的基本目標。所以,職業教育集團應該與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管理部門及企業等人才需求緊密結合,根據需求增設相關專業。甘孜藏族自治州特色民族音樂與舞蹈專業等也可納入其中,系統規范的培養傳承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的專門人才,有助于職業教育集團形成獨具一格的辦學特色,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

三、完善校內實訓室建設,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集團辦學中的固有模式,是職業教育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育集團為企業培養人才,企業為教育集團提供資金支持、設施支持、校內外實訓支持。職業教育集團可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積極引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民族發展。

例如,職業教育集團、職業院校以及文化企事業單位聯合成立“甘孜藏族自治州少兒培訓中心”,集團、企事業單位提供場地,職業教育集團、職業院校提供師資。同時,也可將正在經營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特色演出隊伍引進教育中,為演出隊伍提供專業演出人員,演出隊伍為學生提供表演實踐機會。另外,甘孜藏族自治州擁有多個得天獨厚的農牧業資源,集團可與各農牧業企事業共建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才培養基地,深度合作。這樣一來,集團教育方面在保護和傳承民族教育中有了實訓基地,有了師資。而企業,尤其是承擔甘孜藏族自治州發展任務的企業或組織又有了傳承平臺,解決了傳承過程中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從而實現校企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

四、結語

在民族文化視域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是正常運作的基石, 甘孜藏族自治州借助職業教育集團的力量同民族地區以外的組織、機構達成合作促進本區域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也助推了民族地區內部社會經濟和產業的轉型和發展。同時,本研究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本研究為自治州個案研究,結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歡迎各位同仁給予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覃勇鴻.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研究與實踐——以廣西民族技藝職業教育集團為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04):136-138.

[2]孫雅倫,付裕.武陵山區職教集團“2+3”分段聯合培養模式探究——以湘西現代職業教育集團為例[J].品牌研究,2020(03):48-49.

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當今后喻時代下,作為傳統文化理想傳承人的兒童卻對于傳統文化興趣不大,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承呈現衰落狀態。文章以云南省元陽縣箐口哈尼民俗村為例,闡釋作為傳承文化的哈尼哈吧傳承面臨危機,通過兒童熱衷流行歌曲的現象,對于兒童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給予啟發。

關鍵詞:后喻文化;文化傳承;兒童教育

一、前喻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承

元陽縣隸屬位云南省南部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箐口哈尼族民俗村人口以哈尼族為主。哈尼族這一勤勞的民族自從唐代遷入哀牢山地區后,其祖先放棄了原來的游耕事業,依山就勢開辟了梯田農業。①

哈尼哈吧作為哈尼族的口傳敘事,是一種古老的歌唱調式,是世世代代以梯田農耕生產生活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風俗、規范人生的“百科全書”。

傳統的農耕方式的知識,諸如何時灌溉、何時插秧,如何犁田、如何收割等,這些都是通過父輩向子輩口耳相傳的方法,將農作的知識傳遞給下一代的。父輩向晚輩傳遞知識,晚輩向長輩學習就是米德所說的“前喻文化”。前喻文化是一種面向過去的文化,在前喻文化的社會中,文化傳統很少發生改變,此時的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和不易變動性,“前喻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長輩在日常行動中所表現的這樣一個設想,即他們的生活方式是無變化的,永恒相同的?!雹隗淇诖搴椭袊蠖鄶抵袊r村一樣,在過去的歲月里,農耕是主要的社會經濟生產生活方式,農耕文化具有不易變動的特性,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前喻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這種農耕社會誕生的哈尼哈吧,無疑也帶有這種社會文化的特質。在前喻文化的社會,長輩具有絕對的權威,晚輩從長輩那里獲得知識,依靠家庭的傳承文化的方式,一代一代的繼承從老祖宗那里留下來的經驗和技能。

二、后喻時代下傳統的衰落和現代性的興起

隨著時代的發展,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箐口村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向周邊縣鎮,青年勞動力選擇外出打工。這一現象的出現改變了傳統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家中的青年勞動力的流失帶來了傳統農耕經驗傳承的缺位,伴隨而來哈尼哈吧傳承的逐漸衰落。在筆者的調查中發現,村中的兒童幾乎不會唱哈尼哈吧。家庭、學校并不會教兒童學習哈尼哈吧,一是因為哈尼哈吧演唱難度大,并非每一個哈尼人都會演唱這種曲調復雜的古歌,二是因為家庭和學校這些規訓場所沒有意識到傳統文化傳承要從兒童教育開始的重要性。原本可以作為哈尼哈吧傳承人的兒童們對哈尼哈吧興趣不大,反而對當下時興的流行歌曲有著很大的興趣。

相較于哈尼哈吧,流行歌曲主要在文本內容、歌曲的韻律節奏、演唱時長和演唱語言有著眾多優勢,成為兒童鐘愛的對象。這種兒童對于流行歌曲的熱愛超過了對于哈尼哈吧的喜愛,這是當下全球化時代“后喻文化”的一個體現。后喻文化是一種全新的以開拓未來為使命的文化傳遞模式,代表未來的是晚輩,而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③后喻文化的社會經濟背景是不同于以往傳統社會的現代工業社會的到來,從上個世紀開始,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傳媒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很深刻的社會變革,改變了之前文化呈穩定不易變動的狀況,使得文化變得更加傾向于推陳出新,創新伴隨著進步,整個社會也不同于前喻文化存在的社會,此時的社會更加富有生命力與活力,逐漸呈年輕化的走勢。如今,全球化的進程加快,我們可以獲得知識的途徑不再僅僅局限于家庭,不再局限于由父輩、祖輩那里的口耳相傳,而是變得更加開放。哈尼哈吧關于農耕生活的唱詞對于現在這個時代的兒童來說是陌生的,兒童則更愿意接受和喜歡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同時又朗朗上口簡單易學的流行歌曲。

“在前喻文化中,人們通過白發蒼蒼的長輩所具有的個人尊嚴和歷史連續感來體現過去和未來?!钡窃诤笥魑幕臅r代“人們希望那些尚在母腹中不安地躁動著的孩子能夠成為未來生活的象征”④前喻文化的時代已經過去,哈尼哈吧那種傳統的傳承方式顯然在當今后喻文化統領的時代缺少了傳遞的動力。家庭、學校、社會、傳媒這四個文化傳遞所作用的場域,在如今后喻文化的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后喻文化的社會中,青年一輩是文化傳遞的主體,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變化、變遷,打破了前喻文化時代中文化的穩定不易變動性,而是賦予文化以生機和活力,加速文化在長輩和同輩之間的傳遞。

三、對于兒童教育的啟示

基于前喻文化時代的哈尼哈吧,在傳承方式方面遵循著傳統家庭式父輩傳給晚輩這種口耳相傳、口傳心授的方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媒方式的進步,我們已經進入了當今這樣一個后喻文化的時代,對于傳統口頭史詩的熱情不再,反而對于流行文化的熱衷,對傳統的民族口頭文化敘事史詩提出挑戰。如今,哈尼哈吧點多面廣,收集保護傳承的專業人才匱乏使哈尼哈吧的傳承面臨危機。從兒童對于流行歌曲的喜愛中得到啟示,在學校成立專門的哈尼哈吧興趣小組,定期請哈尼哈吧傳承人將關于哈尼哈吧的故事,出版關于哈尼哈吧的書籍等等這些都是有益的,而這些耳濡目染的教育方式使得兒童能更深層次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前喻文化驚艷的時代,父輩和祖輩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們口耳相傳延續著本民族最最寶貴的文化瑰寶,如今我們要銘記這些歷史這些輝煌的口傳史詩,在保持原有文化風格的同時,吸納新生文化元素的生機和活力,這樣才能使得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延續力,讓兒童也認可、傳承哈尼族的瑰寶。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

注解:

①王鐘翰.中國民族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②米德.周曉虹、周怡譯.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③米德.周曉虹、周怡譯.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④米德.周曉虹、周怡譯.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參考文獻:

[1]王鐘翰.中國民族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2]米德.周曉虹、周怡譯.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上一篇:初中化學教學質量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生物育種產業技術創新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