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內部審計外包研究范文

2023-09-19

內部審計外包研究范文第1篇

中共十八大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以來,黨和政府營造了嚴厲打擊和壓制腐敗的政治和輿論氛圍。發生于2011年的“段振豪事件”敲響了科教領域腐敗現象的警鐘,相關主管部門開展了以提高工作能力與水平、制度與機制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理論與實踐專項研究,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得到加強。其中,科研經費審計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對科研經費審計方法進行總結、反思和借鑒,在當前形勢下是很有必要的。

一、科學性:科研經費審計基本方法回顧

我國的科研經費審計無論是由政府、注冊會計師還是內部審計來執行,其基本審計方法都有內在的一致性,這是審計方法科學性的體現。毫無疑問,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對科研經費審計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風險評估 (1)通用方法。用于風險評估的經典方法,在科研經費審計風險的評估中也能使用。一是專家意見法??蒲薪涃M審計的歷史不長,在缺乏歷史經驗的情況下,專家意見法是較好的選擇,而且較易與統計分析工具結合運用,實現對風險因素的排序,從而有助于找到重點審計領域。二是風險矩陣法。風險矩陣是“通過測定后果和可能性進行排序并顯示風險的工具”。對所識別到的科研經費風險,可以用風險矩陣來判定風險的重要性水平(通常用五級Likert量表來反映),以及發生的概率(可以用Likert量表或概率數值區間來反映)。在此基礎上,建立重要性水平(縱坐標)和概率(橫坐標)的二維風險矩陣,經過數據處理,形成風險圖譜。這樣,通過排序、確定風險等級的方式,來確定重點審計領域,進一步選擇風險應對措施。三是鮑德方法。該方法與風險矩陣法的基本原理相同,但是能夠更有效地減少處于同一級別的審計風險的個數,從而提高風險評估工作的效率。(2)專門方法。注冊會計師1211號準則、內部審計16號和17號、國家審計準則第六十一條都涉及到風險評估??偨Y起來,主要的風險評估方法有:詢問法、審閱法、針對書面資料、檢查法等,多針對實物。觀察法,多針對業務執行活動。分析程序,多用于了解總體情況。穿行測試,用于了解內部控制。

(二)控制測試 對內部控制進行測試的具體方法主要有:詢問法、檢查法、觀察法、重新執行。

(三)實質性程序 (1)審查書面資料的方法。主要包括:順序檢查法,分為順查法和逆查法。范圍檢查法,分為詳查法和抽查法。資料檢查法,分為審閱法、核對法、查詢法、詢問法、函證法和分析法。(2)證實客觀事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盤存法,分為直接盤存法和間接盤存法。調節法、觀察法和鑒定法。

二、藝術性:科研經費審計技巧

審計方法的藝術性體現在其與工作環境的結合之中,表現為各種審計技巧。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科研經費審計領域的廣大審計人員,摸索、總結出了一系列處理實際問題的工作技巧。

(一)審計溝通 科研活動的高度專用性特征和科研人員的性格、思維等方面的特點,導致科研經費審計中的溝通是個工作難題。審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摸索出如下技巧,有助于審計溝通。(1)制度化,丑話說在前面??蒲腥藛T的定向思維使其習慣于服從制度,用制度代替能夠模式化的溝通,效果很好。(2)吸收有聲望的科學家進入科研經費管理領導小組,為我所用。能夠有效破解審計人員不懂科研活動規律的問題。(3)把握溝通結點,在關鍵的場合實施溝通。離任、換屆、職工代表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4)溝通藝術。審計人員主動學習和訓練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活用審計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二)關聯關系 長期的科研活動中容易形成科研依托單位和科研人員之間的關聯關系,為舞弊提供了機會。例如研究試驗中的協作關系、合作研究關系和依附于人身關系的供應商關系等。審計人員在識別和處理關聯關系中形成了一些工作技巧。(1)虛假協作。通過驗收協作成果,必要時借助專家力量,進行識別。(2)虛假合作。最典型的表現,是科研項目主持人將款項轉移到關系人處,便于侵占和挪用。最易掌握的規律,是關系人較為固定的情形,通過進一步分析合作方的背景信息,往往能夠找到有價值的審計線索。(3)虛假采購。有兩類情形,一是為規避科研依托單位的固定資產監管,將大宗采購分拆為耗材報銷;二是開具內容虛假的發票、報銷本來沒有發生的采購業務。針對這兩類業務,最有效的措施是實施延伸審計。(4)內部人關系??蒲许椖拷M的內、外部相關人員串通舞弊時,審計的難度會加大,這也是當前“窩案”較多的重要原因。與內部人關系相伴而生的是內部控制失效。最常用的審計技巧,是對科研項目組內外的各種矛盾善加利用,依靠群眾的力量來發現審計線索。

(三)資金 在驗證貨幣資金時,有銀行收付憑證來證明真實性。但是,存在科研依托單位內部的收付憑證時,需要通過科研部門出具的收付款通知的連續編號來加以佐證。

(四)合同 合同是進行科研經費收支業務事前控制的重要工具。常見的問題與審計應對技巧:(1)虛假合同。一類是合同文本有瑕疵的虛假合同,通過審查合同的要素可以初步判斷出問題所在。另一類是合同指向的權利或義務是虛假的,需要借助過程控制或延伸審計來進一步查明真相。(2)效力欠缺的合同。由于簽訂合同過程中存在管理問題,導致合同的效力方面有缺陷。審計人員需要對合同進行審查,必要時借助專家力量,進行識別,并評估該類合同對審計工作的影響。(3)必要性不高的合同。與科研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合同,常常與虛假合作、虛假采購、內部人關系相聯系。(4)非正常變更的合同。指與舞弊相聯系的合同變更。通過與合同指向的權利、義務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進行分析,必要時實施延伸審計,能夠識別出這類合同。

(五)資產 圖書資料、材料與耗材、儀器設備與實驗室改裝等固定資產常見的問題與關聯關系中的問題類似??蒲谢顒拥某晒憩F為研究或開發支出,以及無形資產。圍繞這類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也是科研經費審計的重點。審計時,通常先依據法律規定,再看合同約定,最后才主張慣例或職業判斷。

(六)勞務 科研經費勞務支出有兩大常見問題:(1)虛假勞務費支出。通過內部人關系,填報沒有實際發生的勞務費。除了前述審計技巧外,還可以審查和核實被列支人員的信息來進行識別。(2)不相關勞務費支出。列支與本項科研活動無關的勞務費支出??赏ㄟ^相關性分析、核實項目組成員信息來識別。

(七)國際合作與交流 國際合作與交流最主要的問題是真實性,其次是相關性?!岸握窈朗录北┞冻隼锰摷贆C票套取資金的問題,是通過審查登機牌來加以識別的。更多的問題在于利用出國的機會開展一些跟國際合作與交流無關的活動,實際上挪用了相關的科研經費?!盁o關”表現在:出國人員與科研項目無關;列支的經費與科研活動無關;經費支出超過了國家規定的標準;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審查科研項目的相關文件、支出的原始憑證等來查明。

(八)測試、計算和分析 這是科研協作的具體表現形式。除了前述審計技巧外,還可以通過審查科研協作過程的記錄和檢驗協作成果來進行識別,同時也可以詢問相關的人員并做記錄。

(九)動力和能源 動力和能源費用列支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據實列支,真實性較高,審計的重點在相關性;二是分配列支,真實性存在疑問,審計的重點是真實性和相關性。

(十)會議 與國際交流與合作類似。例如虛假會議,可以通過檢查會議簽到單、會議承辦場所的相關業務記錄、會議成果,以及向有關人員求證等方法來加以識別。又如在會議費中列支不相關的支出,可以通過審查原始憑證來識別。

三、特殊性:應對特別風險的科研經費審計方法

特別風險是與非常規交易和判斷事項相聯系的審計風險。當前科研經費審計面臨的主要特別風險(含特殊事例)及審計應對方法有:

(一)政策變更 我國處于經濟轉型期,政策變更較為頻繁。而在政策變更的銜接過程中,通常又會依賴職業判斷。這樣,各種人為因素會給科研經費審計帶來額外的風險。通常表現為科技政策變更、財政政策變更、會計政策變更等,這要求審計人員熟悉各階段的特定政策,以區別對待不同階段的同類科研經費收支業務。當前,圍繞著商業購物卡和會員卡的斗爭,正反映了政策變更帶來的審計要求的變化。通俗地講,無論是“舊瓶裝新酒”、還是“新瓶裝舊酒”,都是錯誤的,既不利于正確維護財經法紀,也不利于樹立審計的權威。

(二)舞弊風險 由于舞弊通常具有串通性質,內部控制失效,常規的審計方法通常難以發現,因此屬于特別風險。對于科研經費審計而言,科研項目依托單位的管理層介入會計處理或科研項目正常管理,會導致科研經費收支面臨特別的風險。對管理制度的審查和走群眾路線有助于識別和處理這類風險。

(三)環境變化風險 經濟環境變化和技術進步,使科研活動本身和科研管理的環境產生較大的變化。會計信息系統、ERP、科研管理系統等高度信息化的工具,使穿透型審計更具重要性。

(四)異常的交易、事項或業務風險 基于科研業務性質、會計標準和審計重要性方面的考慮,結合交易、事項或業務本身的特點,對非常規事項實施特別的審計應對措施。例如,未能如期結題的科研項目、因種種原因導致科研經費被收回的項目、科研項目負責人外撥經費的“習慣性傾向”(以合作研究等形式,把經費從管理較緊的單位轉向管理較松的單位,再實施支出行為)、協作或采購行為的特征(不難發現,一些供應商、協作單位“跟”著科研團隊或其中的特定人員“走”,這里面既有合作便利的因素,也隱藏著舞弊風險),等等。這些異常行為,需要通過運用實質性程序去了解問題的性質,再進一步應對。

(五)審計抽樣風險 在抽樣審計中,實施科研經費的管理控制測試和科研經費收支的細節測試時,都有可能發生抽樣風險,從而影響審計的效果或效率。針對控制測試,抽樣風險一方面可能通過提高審計業務技能(如科學設計內部控制調查表)和保持職業謹慎來解決,另一方面要靠發現存在舞弊的線索來解決。針對細節測試,一方面要靠正確判斷錯誤的性質、合理選擇測試樣本來解決,另一方面要靠選擇正確的抽樣方法、加強審計質量控制來解決。

四、實踐性:基于方法論的科研經費審計工作模式

對科研經費審計的經驗和方法進行提煉,將其提升為可總結、可借鑒的審計工作模式,以便于借鑒和推廣。

(一)中國科學院模式:內審為主 因“段振豪事件”的推動,中國科學院于2011年才開始全面充實內部審計體系,包括在分院和研究所層面設立內審機構、崗位,引進具有CPA資格的內審人員,從而建立了以內部審計為主的科研經費審計模式。在內部審計執行的科研經費審計中,對于較小、重要性程度低的項目,采用簡易的審簽方式完成。

受審計力量不足的限制,對于大型的、復雜的科研項目,也會采取由內部審計部門委托外審的形式(即審計外包)完成審計監督工作。圖1描述了內部審計、審簽和委托外審的基本工作流程。

出于成本效益考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經費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項目依托單位應對項目資助經費進行不定期審計或專項審計。從而實際上也采取了內審工作模式。

(二)科技部模式:外審為主 科技部對863計劃等科技項目的內部審計和控制管理,主要是委托外審的工作模式??萍疾吭?008年發布149家(后增至158家)具有國家科技計劃課題財務驗收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名單,并于2011年6月30日重新公布208家國家科技經費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名單。圖2描述了科技部科技項目審計外包的基本工作流程。

(三)美國NSF模式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實行國家審計、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三層次的審計工作模式,并由法律(如,單一審計法、1988 年總監察長法案修正案、憲法,等)進行保障。其中,美國國家審計總署行使宏觀審計職能,直屬國會;負責制定會計、審計和內部控制準則,并不具體實施針對NSF的科研經費審計業務。

NSF總監察長辦公室(OIG)行使內部審計職能,并向國家科學理事會和國會報告工作(雙重報告);具有權威性、獨立性、綜合性和制衡性;工作內容主要是審計和審查、接受學術不端行為的舉報并展開調查、教育和宣傳。

接收NSF資助金額達到50萬美元以上的科研項目,須由公共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OIG對利用社會審計力量實施科研項目經費審計的審計成果進行持續的評估,加強對公共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使審計質量得到保證。

[本文系安徽大學校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引進工程、安徽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中國科學院2013年反腐倡廉重點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文巖:《我國政府科研經費運作機制初探》,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

[2]姚王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科研經費審計及對中國的啟示》,《教育財會研究》2012年第4期。

[3]王智玉:《審計信息化與審計組織方式》,《審計研究》2011年第4期。

[4]杜靜然、姚王信《文明審計、信息化與科研績效》,《財會通訊》(綜合·上)2012年第7期。 (編輯 園 ?。?/p>

內部審計外包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通過對目前冷凍產品加工企業主要物流模式的分析,得出“自營+外包”的物流模式是當前物流發展水平下最具潛力的物流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引入外包比例作為決策變量,經計算得出“自營+外包”物流模式的最佳外包比例為冷凍產品加工企業物流模式的運作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加工企業;物流模式;物流外包比例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冷凍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冷凍產品加工成為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行業之一。冷凍產品加工行業的快速發展給冷凍產品加工企業(以下簡稱“加工企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對于加工企業來說,物流模式決策的正確與否是其能否降低成本、提高食品質量、專注于核心業務的關鍵。

1 冷凍產品加工企業“自營+外包”物流模式分析

“自營+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是指加工企業在自身的物流資源難以滿足生產經營活動需要時,與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聯合起來為有效解決物流需要而開展的物流混合運作模式?!白誀I+外包”的物流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加工企業的產品迅速進入市場,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使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有穩定的資源。這種混合物流模式主要適用于中小型加工企業。

由于“自營+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能整合物流外包的規模優勢與物流自營的管理價值,最大限度地利用冷凍產品加工企業和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的資源,為企業帶來利潤[1],更多的加工企業將采用“自營+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

2 冷凍產品加工企業物流成本和外包比例的關系

在采用“自營+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時,通常情況下,隨著加工企業外包比例的增加,企業的物流總成本(在不考慮交易費用和組織費用的情況下,物流運作成本+風險成本)會隨之降低,但在社會物流發展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如果加工企業的外包比例過大,反而會引起企業成本的上升(見圖1)。

2.1 外包比例較小時企業物流總成本逐漸下降

設加工企業外包的物流業務量在物流業務總量中所占比例為λ。一方面,通常情況下,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同時為多個加工企業服務,較大物流業務量使得冷鏈物流公司的業務運作具備規模經濟效應,這樣,在加工企業的外包比例較小時,外包能降低加工企業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加工企業可通過物流業務的外包,在一定程度上精簡企業的組織結構,節約管理費用和監督成本;再者,加工企業將物流外包,自身不用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建立冷庫、購買冷藏車輛和招聘專業管理操作人員,能減少固定資產的投資,加快資金運轉。

2.2 外包比例較大時企業物流總成本逐漸上升

隨著物流外包比例λ的繼續增大,加工企業物流總成本上升主要有以下原因:

(1)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

根據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隨著加工企業將更多的物流業務量外包給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若此時外包物流業務量在加工企業總物流業務量所占比例較大,而在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總業務量中所占比例較小,此種情況下,加工企業對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的依賴大于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對加工企業的依賴。因此,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可能利用這種有利的地位欺詐對方,在必要時會抬高價格,甚至在雙方不能達成一致的情況下轉向能滿足他們經濟利益的客戶,產生種種機會主義行為[2]。

(2)物流設備和技術的落后導致的服務水平低下

在冷鏈物流技術相對不發達的情況下,一方面,由于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的設施設備以及管理人員的素質沒達到標準,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高效的信息溝通平臺,加工企業與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之間會因為缺乏溝通而導致庫存結構的不合理和運力的浪費或不足。如果此時冷凍產品加工企業將過多的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不但不會降低物流成本,反而會導致企業成本隨外包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3)加工企業的業務失控

外包的物流業務量過多,將會使加工企業失去對冷鏈物流業務流程的控制,導致質量監控和管理難度加大,進而增加了冷凍產品加工企業正常生產的不確定性,并影響其整體業務的發展。

(4)企業機密泄露[3]

當冷凍產品加工企業將過多的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時,為了達到及時溝通的目的,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將會掌握更多加工企業的信息,如采購信息、加工信息、產品結構調整信息等,而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又同時在為其他同類型的加工企業服務,如果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缺乏嚴格的商業機密保密機制,很容易造成加工企業信息泄露,導致加工企業被競爭對手模仿甚至趕超,使得加工企業的成本上升。

所以,當外包比例較大時,加工企業因為物流外包而產生的總成本會隨著外包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我們將加工企業將所面臨的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物流設備和技術落后導致的服務水平低下、業務失控、冷凍產品加工企業機密泄露的風險稱之為加工企業將物流外包所面臨的其他成本。因此,在不考慮企業的交易費用和組織費用的情況下,在“自營+外包”的物流模式中,存在合適的外包比例λ■,使得加工企業總成本最低(如圖1)。

3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為建立模型,做如下定義:

Q:加工企業的物流總量;

λ:加工企業的物流外包比例;

1-λ:加工企業的物流自營比例;

C■:加工企業支付給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的單位物流費用。當外包比例增加時,冷凍產品加工企業的議價能力增加,使得外包的單位物流費用減少,設外包的單位物流費用隨外包比例的增加線性減少,即

C■:加工企業將物流外包時所面臨的其他成本(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物流設備和技術的落后導致的服務水平低下、加工企業的業務失控以及企業機密泄露的風險)。隨著外包比例的增加,冷凍產品加工企業面臨的其他成本隨之增加,設其他成本隨外包比例的增加呈線性增加,即

C■:加工企業自營的單位物流成本。隨著外包比例λ的增加,企業自營的部分1-λ逐漸減少,由于缺乏自營的規模經濟效應,加工企業自營的單位物流成本隨之上升,設自營的單位物流成本隨著外包比例的增加呈線性增加,設

則加工企業的總成本為:

即在“自營+外包”的物流模式中,當(1)冷凍產品加工企業面臨的其他成本的增長速度大于自身支付給第三方的單位物流費用的減少速度與企業自營的單位物流成本的增加速度之和;(2)外包與自營的單位物流固定成本之差大于冷凍產品加工企業外包的單位物流費用的增長速度與其他成本的增長速度之差的二倍與自營單位物流成本的增長速度之和;(3)外包與自營的單位物流固定成本之差小于自營的單位物流費用的相反數時,冷凍產品加工企業的總成本達到最小值,且最小值為λ■=■。

4 結束語

本文通過物流模式的比較分析,得出“自營+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是未來較長時期內最具發展潛力的物流模式。當加工企業采用“自營+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時,在不考慮企業物流外包組織費用和交易費用的情況下,存在一個適宜的外包比例使得加工企業的總成本最小。本文通過數學方法得出加工企業采用“自營+外包”物流模式時適宜的外包比例,并通過算例驗證了此外包比例的存在,為冷凍產品加工企業的物流外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曹娟. 企業物流模式探討[J]. 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08,23(6):68-70.

[2] 李華. 農產品物流外包的優勢與風險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8):13866-13867,13884.

[3] 佚名. 基礎設施落后標準缺失 農產品冷鏈物流尋求突圍[EB/OL]. (2011-04-06)[2013-03-15].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406/3821440.shtml.

[4] 劉彥平. 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理論分析[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9):13-17.

[5] 韓翔. 基于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物流外包決策研究[J]. 管理探索,2005(8):11,14-15.

[6] 謝慶紅,胡漢輝,馬云高. 基于成本分析的物流自營/外包決策研究[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32(2):149.

[7] 王淑云. 物流外包的效益及外包區域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129-133.

[8] 張華芹. 論商業企業物流模式的選擇[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6):26-30.

[9] 呂延昌. 商業企業物流外包的費用和效率邊界分析[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6(5):175-177,186.

[10] 趙放,馬洪生,張錦. 制造企業物流業務自營與外包的經濟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2009,26(5):142-145,150.

[11] 徐娟,劉志學,洪亮. 物流外包風險的系統動力學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08(8):17-19.

內部審計外包研究范文第3篇

摘 要:人力資源外包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外包模式,受到眾多企業甚至政府部門青睞,國外相關研究起步較早,我國相關研究從2002年才真正開始,但發展快速。國內研究多集中于企業外包問題、對策等,只有少數學者關注外包方面研究進展情況,相比國外學者實證研究也較少,研究范圍有待進一步拓展。述評主要從外包內容、動因、類型、風險及未來發展趨勢,對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進行總結和評析。

關鍵詞:人力資源外包;研究綜述;研究評析

一、人力資源外包簡介

1.人力資源外包含義

外包(Outsourcing)的含義是由美國學者Gary Hanile和Paraharad(1990)在《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是指企業使用外部資源為其內部生產經營服務,而動態地配置自身及其他企業功能和服務的過程。

  對于人力資源外包的含義,ScottLever(1997)認為人力資源外包是關于從外部供應商獲得商業服務的長期合同關系,這種關系在越來越多商業活動中變得流行。Charles R.Greer和David A.Gray(1999)定義為“由外部服務商在重復基礎上負責原來由企業內部從事的人力資源任務”。國內不同學者關于人力資源外包的定義做了不同的規定,徐兆銘(2013)認為較為統一認識是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將一些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委托給第三方人力資源管理外包服務機構或組織代為處理,業務范圍涉及人才需求分析、薪酬體系設計、績效考評管理等人力資源管理活動。這一做法的好處是可以使企業節約時間與成本,集中優勢資源進行主營業務,提高核心競爭力。

2.人力資源外包內容

人力資源外包確切的說是人力資源職能外包,在Ernesta Stasiulyte(2011)、田晉非(2013)等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人力資源職能外包項目主要集中在:招聘與配置的外包,外包服務商能夠從專業角度,為企業招聘的質量把關,進行人才需求配置分析;培訓外包,以崗位與員工個人能力相匹配的原則為指導,形成由培訓需求分析、實施方案以及效果評估組成的培訓體系,協助企業進行培訓工作;績效管理外包,績效管理外包現在并不是很普遍,因為績效評估是一個持續長久的動態過程,需要時刻記錄員工表現,但是績效考核管理的評估系統外包較常見,這有助于指標體系的合理設計;薪酬福利外包,主要是薪酬制度體系的設計外包,因薪酬一直屬于企業的商業秘密,管理專業性較強,外包是為借助外包商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幫助企業提升管理水平。

二、人力資源外包理論研究

國內外學者在研究人力資源外包時都會研究理論基礎,相關理論研究方面,Brian.S.Klass(1999)等人根據交易費用理論研究人力資源外包在轉移成本方面的作用,交易費用理論由Coase于1937年提出,他認為如果企業進行活動的內部交易成本小于企業的外部交易成本,企業就應該選擇內部交易;反之企業就應當選擇交易外部化,也就是把交易給外部組織去完成。Fang Lee Cooke(2005)、尹成(2015)等學者運用核心競爭力理論研究人力資源外包決策,將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分為了核心和非核心部分。將涉及企業戰略的人力資源規劃作為核心活動,而將傳統的人員招聘、發放工資等價值較低的活動作為非核心。根據核心競爭力理論,企業要將資源集中在核心業務上,而將非核心的業務外包給專業的人力資源機構去完成。

Eleana Galanaki(2008)、段孟夫(2012)等還運用資源依存理論探討外包優勢,該理論認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可能擁有生存和發展所需的全部資源,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部環境。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周邊組織所能提供的資源,外包是企業間通過建立一定的依賴關系而獲得自身發展所需資源的方法,外包通過增強內部優勢并利用難以仿效的獨特資源,使組織獲得競爭優勢。

三、人力資源外包動因與類型研究

1.人力資源外包動因研究

在動因的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研究方法各有側重,國內學者偏向于文獻回顧,很少涉及實地調查訪談,國外研究更多側重用數據說話,通過對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問卷、訪談了解外包的原因。

田新華(2009)認為外包原因分為內部與外部兩方面因素,外部動因主要是經濟全球化使得全球資源實現高效配置,市場快速變化給企業帶來諸多不確定性,企業間競爭加劇爭奪資源;內部因素是企業為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運作效率而將價值含量少的活動外包給專業公司。吳國鋒(2012)將動因主要歸納為五方面,分別是通過外包,使人力資源管理者集中于核心業務,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率;與專業外包機構之間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雙方共贏”的戰略聯盟合作伙伴關系;利用外包商規模經濟效益,為企業節約管理和時間成本;幫助企業建立規范公正的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利用外包公司掌握的人力資源方面的訊息和相關政策避免利益損失及法律法規風險。

Fang Lee Cooke(2005)等人認為,首先外包使企業將資源集中在他們擁有專業知識并可能做得最好的“核心”業務活動上。其次,通過使用臨時分包商來滿足不斷變化的勞動需求,為企業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和生產力,這種“及時”部署人力資源還帶來了節省直接成本(如減少人員和加班工作)和間接成本(如削減管理和備份成本,節省招聘、培訓和曠工成本)的好處,外包還為企業創造機會將風險和不確定性轉嫁。Monica Belcourt(2006)在研究中表示人力資源外包動因在于減輕內部人員處理常規事務負擔,在非典型情況下可以獲得專家建議,提供服務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確保公司時刻遵守法規;Amitabh Deo Kodwani(2007)認為人力資源外包動因主要是降低整體人力資源服務交付成本,為人力資源戰略節約時間,提高服務質量,此外還包括流程標準化、提高人力資源信息管理水平等。McCauley等學者通過對中小企業研究發現94%以上企業外包超過一項業務,當企業需要專家但企業本身雇傭不起,自己無法培訓時會通過外包獲得專家和技術,這是他們外包的前提,另外還有四個主要原因是節約資金、集中戰略、提高業務水平、組織政策方面的考量。

2.人力資源外包類型研究

對于人力資源外包類型的研究國內最常見的包括高志會(2014)等學者按照人力資源外包職能來劃分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事務性外包即傳統的一般的人事事務,如工資、福利、檔案等。這類事務具有基礎性、事務性特點,對組織績效的貢獻較少;第二類是職能型外包,也就是招聘、培訓、薪酬、績效考核等具體職能,這類職能具有專業性的特點,但組織中專業人才不足,為了更好地處理這類職能,往往外包出去;第三類是戰略型外包,是指企業的人力資源規劃、企業文化等戰略職能,這類職能有獨特性、戰略性,在組織中價值很高,只有當組織不能根據自身的發展和外部競爭對手的特征制定相應的戰略時才會外包。另外尹成(2015)等學者按照企業需要和范圍將外包分為專項業務外包,即只將某個模塊一部分外包,其余部分企業自己完成;整體業務外包,即人力資源工作整體外包給一家公司,人力資源部僅作為聯絡者,適用于小型公司;綜合業務外包,是前兩種形式的綜合。

國外對于人力資源外包類型的研究與我國相似,也是從具體職能或者總體特征劃分。Klaas Mcaendon(1999)把外包分為綜合性外包,如人力資源規劃、績效評估;交易性外包,像薪酬支付、福利保險;開發性外包,包括技能開發、資本開發;以及獲取性外包,如招聘、選拔。Fang Lee Cooke(2005)等的相關研究中從具體職能出發,對歐洲企業200多名雇員調查,將外包主要分為四個類型培訓開發、招聘與選拔、薪酬與激勵、勞動力崗位重新安排和解雇。

四、人力資源外包風險研究

人力資源外包風險是指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外包的過程中,由于企業經營環境的復雜性,對外包可能出現的問題狀況預測不足,造成實際外包結果與期望目標差距大,甚至企業外包活動失敗的可能性(吳國鋒,2012)。

國內對于外包風險的研究在綜合各位學者研究基礎上發現可分為全要素和全流程風險分析研究。張樨樨(2007)等的研究中提出全要素包括外部環境、內部環境、項目本身。外部環境風險在于法律保障缺乏;市場不規范,服務商質量水平和市場準入缺少標準;雙方信息不對稱。內部環境風險包括員工排斥,與外包商文化沖突等。項目本身的風險包括可能造成企業核心競爭力信息泄露,對外包商依賴的風險。鄭克暉(2017)等從全流程角度研究,認為全流程包括外包準備階段、實施階段、退出階段,其中準備階段風險主要是企業外包目的不明確,盲目追求趨勢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實施階段風險在于企業沒辦法隨時掌控外包項目的實施狀態,對外包業務缺乏有效監管,外包商可能危害企業利益。退出階段風險在于對外包商的依賴,合同終止后企業對人力資源的管控能力卻不能恢復到外包之前,造成企業內管理混亂。

國外相關學者研究起步早,Charles R.Greer和David A.Gray(1999)研究中就表明在企業外包過程中,外包商道德風險以及逆向選擇會影響到外包的效果,從而損害企業的利益;Albertson(2000)等人對外包企業調查發現有外包經驗的組織通過外包并沒有達到預期成本效益和減少問題,40%以上受訪者表示管理外包活動比預先成本更昂貴,服務水平不如預期,企業人力資源工作人員四分之一時間花在外包的福利管理上;Lily、Gray(2005)提出外包風險在于合同中規定的服務,如果企業需求發生變化,合同改變會減少服務的靈活性,此外,供應商可能進入市場成為競爭對手。Anne Mcbride(2005)等人認為外包最嚴重的問題是企業缺乏技能供應和保留內部專業知識,外包可以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提供捷徑,但易損失維持產品競爭力所需的人才技能;Manisha Seth(2011)從外包商角度分析,提出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外包存在服務質量和增加成本風險。各個企業有自身經營運作的特點與情況,外包商服務層次與水平亦有所差異,選擇外包商并非最貴最好,而是應與企業實際發展相適應,如果選擇了錯誤的外包商,又在外包服務過程中長期缺乏溝通、監督與控制,最終影響外包服務質量。

五、人力資源外包研究展望

國內對于人力資源外包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前文所提到的內容,創新研究內容較少。孫連才(2015)、巴磊(2017)等都指出大數據管理融入人力資源外包是未來趨勢,熟練運用大數據技術的人力資源外包公司能幫助企業充分挖掘信息和數據,甄別和判斷企業真實需求和個人信息,為企業的戰略目標實現給出更準確的判斷依據,在數據挖掘上的優化和創新,將是人力資源外包公司的服務模式的創新基礎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方向。趙曙明(2004)、任麗莉(2015)等研究中認為未來人力資源外包將成為企業戰略伙伴,現今人力資源外包從事的多數是人事操作層面的事情,不是戰略層面的,人力資源外包應該扮演企業發展戰略伙伴的角色,共同制定企業戰略發展核心業務,與企業組成戰略聯盟更有力抵御國外市場沖擊,另外國家相關管理政策也將不斷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外包市場會逐步成熟,外包業務朝著規范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國外學者Andrew Kakabadse(2005)在研究當前和未來人力資源外包時指出未來外包的新趨勢:首先外包動因會更注重為客戶創造價值,將外部專業技能引入高附加值領域;外包領域目前主要是非核心職能,未來趨勢是建立戰略聯盟關系,一個企業不僅對應一個外包商,不同企業核心競爭力相互融合,而且政府公共部門人力資源事務也會更多地加入外包;未來外包會是企業的混合戰略,并成為促進再就業的措施,員工將轉變為企業的供應商。與之相對一些學者認為未來發展也會存在諸多問題,Hammond(2011)等學者指出雖然人力資源外包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尚未證明它是成功的,在對英國公司100名高級管理人員面談之后,發現他們沒采取外包反而雇傭400-1000名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表明許多公司對外包不信任,超過75%的公司沒有在未來外包的計劃,外包能否真的適應企業的發展成為疑問,總的趨勢是一些企業只會將部分人力資源職能外包給第三方,而不會交出整個部門的控制權,企業的人力資源外包并不會像預測的那樣普遍。

六、結語

在人力資源外包方面,前人研究已經比較全面。通過綜述可以看出首先研究內容包括外包含義、內容、類型、動因、風險等,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資料;其次外國學者研究起步很早,而且注重實證調查、訪談,國內相關研究雖起步晚但研究進程迅速,注重理論與模型的應用,邏輯推論較多,這使得不同學者所得觀點和結論差異性大;最后關于不同行業、企業之間外包差異的國內外研究都需要加強,當前研究主要集中某一行業或某個企業,國內外人力資源外包研究差異也有待學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趙曙明.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04,15(1),1-7.

[2]張樨樨.人力資源外包風險分析及風險防范.商場現代化,2007,36(31),276-278.

[3]田新華.企業人力資源外包研究(博士學位論文).福建:廈門大學,2009.

[4]吳國鋒.中小企業人力資源外包研究述評.中外企業家,2012,29(23),61-64.

[5]徐兆銘.企業人力資源研究綜述.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3,34(10),1-5.

[6]任麗莉.人力資源外包研究新進展[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29(7),11-15.

[7]孫連才.數據化管理趨勢下人力資源外包模式創新.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29(7),6-10+52.

[8]尹成.我國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識別與規避策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5.

[9]巴磊.數據化管理趨勢下的人力資源外包模式創新.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26(1),91+94.

[10]鄭克暉.淺析企業人力資源外包的風險與防范.中國集體經濟,2017,33(31),80-81.

[11]Greer, Charles R., with Stuart A. Youngblood and David A. Gray.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utsourcing:The Make or Buy Decis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9,13(3),85-96.

[12]Andrew Kakabadse.Outsourcing: Current and Future Trends.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5,47(2),183-204

[13]Fang Lee Cooke, Jie Shen.Outsourcing HR As a Competitive Strategy? ALiterature Review and An Assessment of Implication,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5,44(4),413-432.

[14]Monica Belcourt.Outsourcing-The Benefits and The Risk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6,16(2),269-279

[15]Amitabh Deo Kodwani.Human Resource Outsourcing: Issues and Challenges.Journal of Nepalese Business Studies,2008,4(1),38-46.

[16]Ernesta Stasiulyte.Motives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utsourcing.A Case Study from Lithuania,2011,4(1),116-125.

[17]Manisha Seth、Deepa Sethi.Human Resource Outsourcing: Analysis Based onLiterature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2011,2(2),127.

作者簡介:丁勝(1994- ),男,漢族,山東人,管理學碩士,天津外國語大學一帶一路天津戰略研究院,研究方向:國際企業戰略管理

內部審計外包研究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從信息科技外包服務供需雙方的角度,對目前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現狀進行了分析,全面識別了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主要風險,結合已知風險因子和外包類型,形成了相應的外包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通過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可優化信息科技外包工作的商業銀行外包風險評估模型。

【關鍵詞】信息科技外包風險 風險評估 重點外包服務機構 優化控制

一、背景

隨著信息科技技術應用的深入和信息科技外包服務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將信息科技外包作為提高信息科技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通過信息科技外包幫助銀行提高管理和服務效率,節約信息科技建設和運維成本,實現戰略升級。

隨著外包服務范圍的擴大和深入,商業銀行對于信息科技外包商的依賴程度也逐漸加大,外包商自身的財務風險、經營風險、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都有可能傳導至商業銀行,引發商業銀行的業務中斷、信息泄露、系統失效、經濟損失、聲譽受損等一系列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由于銀行自身外包管理能力的不善,也引發了一些外包風險事件的發生。

監管機構近年來高度重視信息科技外包風險,對商業銀行外包管理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因此,如何在信息科技外包過程中科學有效的評估外包商的風險,是商業銀行目前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管控迫待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建立

(一)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識別

信息科技外包是一種通過將風險發生時所造成的全部或部分影響轉移給第三方服務供應商的風險轉移措施,它使商業銀行通過風險轉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科技風險事件發生時對銀行造成的損失。然而,在將信息科技活動風險轉移給第三方的同時,也帶來了外包活動的相關風險。據此,本文從風險來源的角度將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風險劃分為兩類(見圖1)。

圖1 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風險框架

對于A類風險(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風險)與B類風險(外包商信息科技風險),本文識別了風險存在的領域,依據因子分析法進一步分解了各風險領域下的風險因子。

1.A類: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風險。本文根據信息科技外包生命周期和管理主體,同時參考相關指引和通知,梳理了5個風險領域:外包管理組織架構及外包戰略管理、外包風險管理、外包項目管理、外包商管理、監管報告管理。在每個風險領域下,根據因子分析法又分解了17個可能誘發風險事件的風險因子。

2.B類:外包商信息科技風險。本文參考了ISO27001、ITIL V3和積累的經驗,結合國際知名咨詢公司的風險知識庫,共梳理出9個風險領域:運維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服務管理、問題、事件管理、變更管理、業務連續性管理、轉包分包管理、公司治理。在每個風險領域下,使用因子分析法進一步分解了34個風險因子。

(二)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

信息科技外包風險事件大都產生于銀行自身或外部服務提供商內部控制管理的不善、人員或系統外部事件引發的損失,因此外包風險常常被歸類為操作風險的一個分支。目前管理操作風險主要有三大定性工具,包括風險控制自我評估(RCSA),損失數據收集(LDC)和關鍵風險(KRI)指標。

基于操作風險的三大工具,將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分為為銀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風險與外包商信息科技風險兩塊,通過識別風險領域及其風險因子,為每一個風險因子找到多個可應對它的控制活動,且通過控制活動識別關鍵風險考核指標,針對每個風險因子可能造成的財務、合規、聲譽、資產安全、運營影響發生的可能,確定各風險因子的風險值。關鍵風險考核指標主要劃分為是否型指標(定性考核)和數值性考核指標(定量考核)。評估者可利用風險因子的風險值權重乘上每個關鍵風險考核指標的考核值,加權平均得到各風險領域的得分,進而得到外包風險的評分。

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計量模型如圖2所示,信息科技外包活動中的風險權重(本文中以W為標識)與每項關鍵考核指標得分(本文中以Yn為標識)共同構成了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管理得分的因子。

圖2 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

本文通過下面的計量公式得到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管理總分:

其中,Sp表示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管理總得分,Sp值越大,說明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越高;W(A/B)表示A類或B類風險單個風險權重,由判斷條件O1外包服務影響確定納入計算范圍的總體風險池,O1的選擇不同將導致風險總數不同,進而導致單個風險權重不同;Ri是五個風險影響領域財務影響、合規影響、資產安全影響、聲譽影響、運營影響的出現的平均次數得出的風險值;Y(A/B)n表示A類或B類風險單項關鍵考核指標得分,由判斷條件O2考核指標級別確定納入計算范圍的關鍵考核指標池。Y(A/B)n取值越大,說明單項考核指標得分越高。

根據計算最終外包風險評估結果時,銀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風險(A類)和外包商信息科技風險(B類)時α和β的權重確定方法不同,本文將信息科技外包險評估模型設計為單一權重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和分層權重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

1.單一權重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在單一權重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中,每個風險領域和風險因子都是用單一同樣的風險權重,α和β的值分別為A類和B類各風險因子個數占總風險因子的占比。

單一權重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的優點是計算簡單,操作性較強,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價值。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點,例如存在一定的主觀性,精度不夠,導致風險因子間相對重要性得不到合理體現。

2.分層權重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分層權重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主要依據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風險領域的權重。AHP法主要將目標結果分解成多個層次,通過兩兩比較下層元素對于上層元素的相對重要性,將人的主觀判斷用數量形式表達和處理以求得評估指標的權重。

本文創新性的采用了yaahp層次分析軟件,建立了分層模型,并得到每個風險領域和因子的權重(具體見表1)。

表1 風險領域權重

基于APH法的分層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主要將上述風險權重加入風險評分的計算中。AHP分析法最大的優點是實現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精度高,能準確地確定評估指標的權重,因而使評估指標間相對重要性得到合理體現,評估結果可能更精準和科學。實際外包風險管控中,商業銀行可根據自身的風險評估需求,選擇單一權重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或分層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

(三)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模型的評級說明

銀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風險與外包商信息科技風險評級分為1~5級。1級是最高評級表示銀行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管理方式最有力,需要最少的監管關注。5級是最低評級,表示銀行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管理方式最弱,因此需要最多的監管關注及管理層重視。根據銀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風險與外包商信息科技風險評級的1~5分評級結果,可以得到總外包風險的評估等級。

圖3 外包風險矩陣

三、外包風險評估實證研究

(一)銀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風險管理

本文針對農村金融機構、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并針對不同外包服務類型,包括駐場、非駐場集中式、非駐場獨立式與跨境外包進行模型打分和訪談測試兩個步驟來驗證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評估模型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風險管理的合理性。

選擇某銀行的駐場式外包管理進行模型驗證,從A模型中篩選出5個風險領域、17個風險因子與40個關鍵考核指標,采用單一權重評分模型,并將A模型使用及評分方法發予該銀行的外包服務管理部門進行自評,并對37條關鍵考核指標逐一進行控制活動設計與執行層面的測試。

由于模型與測試結果的偏離度大于5%,對模型進行了修正,降低對應的風險值的同時,調整了各項關鍵考核指標的劃分。通過重復自評、驗證、調整的步驟,保證模型與實際的偏離程度始終低于容差水平5%。

(二)外包商信息科技風險管理

本文針對不同外包服務機構,包括重點外包服務機構和非重點外包服務機構,并針對不同外包服務類型,包括應用系統托管、基礎設施托管、系統軟硬件平臺維護、開發與人力外包、咨詢服務類進行模型打分和訪談測試兩個步驟來驗證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評估模型中外包商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的合理性。

在模型矩陣中篩選出“應用系統托管”適用的9個風險領域,31個風險因子,56條關鍵考核指標,選擇單一權重評分模型,并將模型使用及評分方法發予該重點外包服務機構的外包服務管理部門進行自評。并對55條關鍵考核指標逐一進行控制活動設計與執行層面的測試。

由于模型與測試結果的偏離度大于5%,對模型進行了修正,降低對應的風險值的同時,調整了各項關鍵考核指標的劃分通過重復自評、驗證、調整的步驟,保證模型與實際的偏離程度始終低于容差水平5%。

四、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風險防范的建議

綜合上述商業銀行外包風險評估模型和實證研究結果,本文總結了進一步防范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的建議,主要包括:

一是審慎選擇信息科技外包項目。商業銀行在確定是否外包時,應綜合考慮業務需求、預期投入和未來成本效益分析,根據銀行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選擇外包項目。

二是建立嚴格的外包商準入評估機制。建議商業銀行建立科學的外包商準入評估機制和方法,在準入前、項目過程和結項時對外包商做出科學的評價,并建立外包商信息庫,更新外包商內部評級至信息庫,作為下次外包服務的評價要素之一。

三是實施貫穿外包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立外包項目的管理小組,明確管理小組的成員和職責,該管理小組監控外包項目進度,實施外包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且此外包項目的管理小組需要真正的在每個里程碑及時監控和反饋項目情況。

四是建立信息科技外包項目的防火墻。需要建立真正的風險防火墻,分析傳導范圍,采取適當的控制措施,將風險傳導范圍控制在最小化的信息傳遞之內。

五是通過損失事件庫的積累,科學評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預計損失,實現外包風險的監控和計量。并根據每項業務的外包的依賴度,依據業務重要性水平,實現相關風險損失準備金的計提。

參考文獻

[1]張金隆,叢國棟,陳濤.《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IT外包風險控制策略研究綜述》.管理學報,2009年.

[2]郭亮.《商業銀行IT外包項目風險評估的指標體系及方法》.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3]吳文忠.《IT外包模式選擇與風險管控》.金融電子化,2011年.

[4]毛基業,李曉燕.《動態能力構建:基于離岸軟件外包供應商的多案例研究》.管理科學學報,2010年.

[5]杜占河,廖貅武,魏澤龍.《IT外包中控制策略組合的演化研究——基于對美國、日本外包項目的比較》.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年.

內部審計外包研究范文第5篇

一、醫院后勤服務業務外包的現狀

(一) 業務外包的定義

2010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3號——業務外包》所稱的業務外包, 是指企業利用專業化分工優勢, 將日常經營中的部分業務委托給本企業以外的專業服務機構或經濟組織 (以下簡稱承包方) 完成的經營行為, 通常包括研發、資信調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物業管理、客戶服務、IT服務等。

(二) 醫院后勤服務業務外包現狀

為讓后勤服務業務得到更專業的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節約運營成本, 提升服務質量, 解決后顧之憂, 醫院將后勤服務業務外包給具有專業資質的公司進行經營管理。同時為保證后勤服務業務外包的服務質量, 醫院的后勤部門應聯合護理部或臨床服務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業務外包日常監管和考核。樣本醫院為一家三級綜合醫院, 后勤服務業務外包開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 后勤服務外包開展相對成熟的業務有保潔、保安、綠化管養、食堂、停車場等。后勤服務外包業務辦理流程如下:

(1) 確定業務外包項目。后勤服務業務外包項目由醫院領導集體決策決定。

(2) 報政府采購審批。根據當地政府采購管理的相關規定, 辦理政府采購的報批手續。

(3) 外包公司的選定。根據政府采購相關規定, 達到公開招標的項目按公開招標流程辦理;未達到公開招標的項目, 由后勤部門根據醫院相關采購制度, 牽頭組織紀檢、監查、審計、財務等相關部門采取“貨比三家”的方式論證選擇確定外包公司。

(4) 簽訂業務外包合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相關外包服務業務的行業法律法規, 結合醫院后勤服務外包業務的管理要求, 與外包公司進行合同簽訂前的談判, 將相關服務要求、質量標準、考核方案等列入合同內容。

(5) 雙方嚴格履約。合同一經簽訂, 雙方應嚴格執行, 若在合同執行過程中, 發生歧義, 雙方應友好協商、達成共識后簽訂補充協議。

(三) 醫院后勤服務業務外包存在問題 (1) 管理制度和監督考核機制不健全。

(2) 后勤等職能部門的日常管理流于形式, 監督與考核不到位, 服務工作質量差, 導致醫院職工或患者不滿意, 最終形成醫院花了錢, 但效果不好。

(3) 外包服務業務合同到期, 未及時論證、簽訂新一輪合同, 新舊合同脫節, 存在個別服務合同超期執行的情況。

二、醫院后勤服務業務外包的研究

(一) 制度建設

醫院應根據2010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3號——業務外包》第五條明確規定, 企業應當建立和完善業務外包管理制度, 規定業務外包的范圍、方式、條件和實施等相關內容, 明確相關部門和崗位的職責權限, 強化業務外包全過程的監控, 防范外包風險, 充分發揮業務外包的優勢。并結合醫院每項后勤服務業務管理的實際需求及保潔、保安、餐飲等相關行業的法律法規等規定, 制定醫院每項業務外包的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如“保潔服務外包管理制度”、“保安服務外包管理制度”及“保潔服務外包考核制度”“保安服務外包考核制度”等。

(二) 日常管理與監督

根據醫院制定的各項后勤服務業務外包管理制度, 由后勤辦和護理部或臨床服務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各項外包業務進行質量安全監管, 在日常監管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督促業務承包公司進行及時整改。具體每項服務業務外包監管的重點內容如下:

一是保潔服務

⑴特別關注各保潔區域的衛生程度及衛生死角的清理, 設置開通24小時應急保潔電話, 做到時時保潔。

⑵不定期向醫院職工或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 多渠道加強對保潔服務質量的監管。

二是保安服務

⑴后勤辦應加強對保安人員規章制度、服務意識、服務態度等方面的培訓, 有效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

⑵加強保安人員病房及各室的定期巡邏, 最大限度防止醫院及患者物資被盜。

⑶在發生醫患糾紛時, 確保院內保安人員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維持秩序, 配合公安部門工作人員防止惡意事件的發生。

三是綠化管養

⑴花區植物養護, 根據各類植物生長特點, 定期進行專業病蟲害防護、施肥等維護, 保證植物長勢良好。

⑵加強花區清潔衛生管理, 定期、不定期清除紙屑、雜物、煙頭及樹枝上的蜘蛛網等。

⑶加強對日常維護工作的監管, 建立“月度綠化管養記錄表”, 由管養人員及后勤辦監管人員共同簽名。

四是食堂承包

⑴后勤辦將對食堂監管項目以表單格式列出, 進行每月一次監管, 記錄完整。

⑵加強對食堂《餐飲服務許可證》年檢工作及食堂工作人員《健康證》持有情況的監管, 保證工作人員持證上崗。

⑶加強對食品留樣及清潔衛生方面存在問題持續整改的監管力度。

⑷食堂服務發生投訴的概率最大, 在接到患者投訴時, 后勤部門及時與食堂承包人進行溝通, 及時進行整改。

五是停車場管理

后勤辦定期或不定期巡查, 嚴禁車輛在院內亂停亂放, 確保院內道路及急救車道暢通無阻。

(三) 確保服務質量, 加強績效考核。

(1) 為加大對保潔、保安等服務外包業務的考核力度, 應將考核方案的內容列入合同條款。

(2) 按保潔、保安等服務外包業務的每次考核結果兌現外包公司工作人員的個人績效工資, 并由醫院直接發放。

三、研究結論

醫院與各外包公司通過業務合作融為一體, 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 形成“一容俱容、一損俱損、不分彼此”的合作理念, 讓醫院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使外包公司的職工“以院為榮、以院為家”, 最終實現醫院與公司的后勤服務業務外包合作價值最大化。

摘要:本文結合樣本醫院后勤服務業務外包管理工作實踐, 分析目前醫院后勤服務業務外包管理工作的現狀, 并從3個方面對醫院后勤服務業務外包管理進行研究, 為醫院開展后勤服務業務外包管理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醫院,后勤服務,業務外包,日常監管

參考文獻

[1] 原國家衛生部制定的《關于醫療衛生機構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指導意見 (試行) 》2002.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2015.

內部審計外包研究范文第6篇

(一)外包動因分析

從現代企業管理理論來看,企業選擇人力資源管理外包的動因無非是成本與戰略的需要。具體來看,企業人力資源外包的內部動因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人力資源戰略需要;二是降低人力資源管理成本,以及企業的連帶責任成本;三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以便將有效的資源集中于企業的核心業務上;四是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帶來有競爭力、新鮮的管理模式;五是降低企業用工風險;六是增強企業變革的適應力。外部動因則包括企業競爭的加劇、經濟全球化、人力資源市場逐步成熟等因素。這些都是企業選擇人力資源外包的重要動因,左右了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決策。

(二)外包需求分析

在市場條件下,需求決定供給,沒有需求的供給是無價值的,需求規模推動供給規模。人力資源外包業務在市場條件下不斷發展完善,這說明企業對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元化。從目前的市場來看,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可分為三類:人力資源業務流程服務、人力資源咨詢服務、人力資源數據處理服務。企業并非適合將所有的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外包,而是根據企業本身實際情況,選擇將一部分管理活動外包,這是人力資源外包需求的現狀。企業在人力資源外包選擇時會考慮很多因素,其中比較感興趣、比較有需求的內容包括人員招聘、國家法定福利、員工培訓等,但對于一些涉及商業機密的人力資源管理內容,則不宜外包。

二、企業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來自服務企業員工的問題

企業選擇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時,必然對企業本身的人力資源部門帶來明顯的影響,外包部分業務所涉及的工作人員如何安排是面臨的重要問題。企業選擇人力資源外包就是將原來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部分工作轉交給外包商來完成,那么原來這部分業務的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受到影響,或被辭退,或被轉崗,這觸及了員工利益。如果企業對這些影響的處理不當,則會影響員工的積極性,甚至會引發員工的不滿情緒,進而影響外包服務方案的順利實施。

(二)外包服務供應商選擇問題

企業在選擇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時,在供應市場怎樣合理的做出決策,選擇什么樣的供應商,是影響企業人力資源外包服務質量的關鍵因素。從我國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市場無論是在企業方還是供應商一方,均存在明顯的問題。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信息的對稱十分關鍵,但實際上,企業往往無法全面了解供應商的真實情況,甚至有些供應商受到利益驅使,會隱瞞一部分對自身不利的信息,夸大自身的優勢,這將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對供應商的選擇。

(三)外包合同風險問題

外包合同是保障雙方履約關系的關鍵,企業在選擇人力資源外包時,就約定事宜,雙方簽訂委托合同,并在合同約束下各自行使權力,履行義務。但實際上,雙方在簽訂委托合同時,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雙方約定事項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有時這種變化在可控、可接受范圍內,但也有時這種變化超出雙方接受范圍,這就會給雙方的委托關系帶來不利影響,造成人力資源外包的風險。

(四)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市場問題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交流的不斷擴大,人力資源外包行業發展迅速,市場不斷擴大,參與企業也在不斷增多,但相對于西方歐美國家而言,我國人力資源外包市場發展仍不夠成熟。我國關于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的法律法規不完善,沒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約束雙方行為。此外,由于人力資源外包市場尚不成熟,這也使得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的價格不夠透明,沒有統一的價格指導標準,容易出現“亂叫價”的問題,這對于市場規范化、健康化發展十分不利。

三、企業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優化建議

(一)企業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優化思路

宏觀來看,我國人力資源外包市場呈現素質不高、底子薄、起點低、發展快等特點,因此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優化需要結合我國當前市場實際情況,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外包模式,二是外包策略。從外包模式上,我國人力資源外包模式處于不成熟、規模擴張的階段,外包商需要轉變觀念,明確“流程化服務”“服務產品研發”“標準服務程序”“服務品質監控”等要求。從外包策略上,針對雇主,外包商需要做到外包服務標準化、最優化,外包服務執行與實施的過程進行標準化管理,為雇主提供清晰、透明的服務信息。外包商還需要結合市場發展趨勢,深入研究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模式和內容,進一步細化外包服務,針對不同企業進行分門別類,將服務做到實處。

(二)企業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發展的整體建議

在我國市場行情下,考慮到人力資源外包行業發展現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水平:一是行業間建立多種平臺共享的學習性組織,加強內部員工的溝通與協調,提升行業內工作人員的溝通和經驗交流水平,并同雇主建立長期有效的交流溝通,這樣才能夠立足實際,真正解決人力資源外包中的問題;二是運用互動管理的原則指導人力資源外包業務流程設計,通過建立顧客論壇、企業主頁、企業微信平臺、行業網絡平臺等方式,形成大經濟資源聯盟體,從而實現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所有資源的互聯互通;三是外包商從自身出發提升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水平,尤其是針對員工進行專業化的培訓,提升員工綜合素養,建立職業生涯規劃,從而提升員工工作積極性與效率。具體操作上,要制定切合實際的績效考核機制,調查員工積極性,針對員工定期開展專業的技能培訓,并為員工建立成長檔案,使其對自己的專業素養有明確、清晰的掌握;四是制定人力資源外包風險規避策略,考慮到目前我國人力資源外包市場發展不成熟,必可避免的會遇到各種風險,因此行業需要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通過政府等主流渠道宣傳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業務,并制定評價制度,建立誠信體系,規范人力資源外包行為。無論是企業雇主還是外包商,都需要對每個外包計劃方案認真解讀,通過廣泛調查與認真分析,確保計劃的完善性與可行性。

(三)企業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法

一是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的供應商應加強產品研發,改變核心產品單一的現狀,借助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在招聘、培訓、法務、薪稅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優勢,創新以通用型輔助型崗位人力資源服務外包、單一類型專業崗位職能業務外包等核心產品,由人力資源服務企業以員工外包的形式向組織提供優質人才。如通用文員輔助崗位、保潔保安通用崗位為主的人力資源服務外包,一站式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再如水電氣表抄表工,金融行業大堂服務,呼叫中心呼入呼出等一線基礎操作崗位,定位以專業化人才培養,高績效業務服務的業務外包服務。合規無憂的解決企事業單位勞動力多元化、市場化、自由化難題,協助企事業單位實現內部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效率,加強組織在多變經濟形勢下的市場競爭力。

二是結合市場經濟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大力度開展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細化人力資源外包業務種類,大力開拓新的客戶市場。具體表現在企事業單位對自身組織結構的靈活化用工需求,企事業單位更渴望、更期待輕量化的組織體系,剝離非核心業務,聚焦核心、高附加值的專業領域,為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長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更深遠的市場邊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應該深入探索自身特點優勢,找準更細分的專業定位,在客戶市場尋找切入契機,加強宣傳推廣力度,從靈活用工、組織優化、共享人力資源服務等新維度為客戶提供獨具個性化的人力資源服務解決方案,快速轉化市場需求,開拓新的細分市場布局。

三是著力打造人才測評、管理咨詢等特色人力資源服務業務,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測評工具和測評手段,擴大人力資源服務職能服務面積,通過“智力型”人力資源增值服務提升核心業務在市場中的競爭力?,F代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采用傳統單一的勞務派遣、人力代理服務顯然難以匹配客戶期望。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在市場化、全球化進程中有更多的渠道獲取國內外先進企業的成功經驗,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更注重組織效能與人才素質同步提升,而更具智力性、專家效應的人才評估體系、咨詢服務體系會為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提供更多的客戶青睞。在提供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的過程中,融入特色增值服務,輸出更具價值的服務內容,使得派駐在異地的外包員工更具自豪感和歸屬感,也讓合作雙方增強了合作粘性。

四是目前我國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水平參差不齊,在大力開拓市場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強服務合規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的基礎建設。服務合規是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服務人才所必須恪守的職業底線,在人員社保繳納、公積金繳交、勞動關系管理等具體業務上保障客戶和員工的根本權益,形成誠信經營、客戶放心的良性行業環境。標準化則要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建立以項目管理制度為核心的標準化服務流程體系,辦事有標準,事事有記錄。而信息化則是體現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市場競爭力的有效衡量指標,表現在人員管理、薪酬管理、個稅核算、電子證照、費用核算等管理的管理效率和質量,更先進的人力資源服務系統標志著更具效率的服務水平。

摘要:我國社會經濟穩步加速發展給企業快速成長提供給了良好的環境,同時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資源外包服務作為新內容、新領域,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凸顯。為探究企業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通過分析外包動因與需求,歸納外包服務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針對性對策建議。

關鍵詞:現代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外包服務

參考文獻

[1] 夏業領.中小企業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市場競爭與營銷策略分析[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5(01).

[2] 王亞群.顧客滿意視角下的人力資源外包服務企業發展策略[J].今日財富,2017(03).

[3] 鮑立剛.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時代下人事外包業務的走向和定位[J].開發研究,2017(01).

上一篇:高中化學實驗題總結范文下一篇:員工福利管理制度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