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消費調查報告范文

2023-09-25

文化消費調查報告范文第1篇

1. 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縱向比較

文化消費是指人們為了滿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以各種方式消費精神文化用品和服務的行為。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是衡量居民文化消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比2005年增長80.4%, 年均增長10.3%。農村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比2005年增長18.5%, 年均增長2.9%。上述兩個數據后者比前者分別低61.9%和7.4%。2011年城鄉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2.3%和5.5%。后者比前者低6.8%。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額是農村居民的5.8倍, 遠大于同期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 (2.6倍) 。上述分析說明綿陽市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存在顯著差距。

2. 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橫向比較

分別選取東、中、西部的地級市各一個, 與綿陽進行比較, 并與全國水平比較。從城鄉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絕對額來看, 綿陽分別為全國水平的87.9%、60.8%, 為德陽市的112.2%、60.3%, 為晉中市的116.6%、48.2%, 為威海市的92.6%、34.3%。從城鄉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額之比來看, 全國、綿陽、德陽、晉中、威海分別為4.7倍、6.8倍、3.7倍、2.9倍、2.5倍。隨著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的實行和教育資源逐步向農村傾斜, 居民教育負擔降低, 成為降低文教娛樂消費支出的一個因素。但在教育負擔降低的相同政策背景下, 綿陽農村居民的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在所選地級市中仍是最低, 說明綿陽市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水平低、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差距大的問題較突出。

3. 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形式比較

為深入了解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形式的差異, 我們采取個別訪談、入戶調查的方式, 采訪城鄉居民共100人 (各占50%, 城鎮居民是指居住在綿陽市城區或縣城內的城鎮戶籍人員, 農村居民是指居住在鄉鎮或村社的農村戶籍人員) , 對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形式進行了調查??煽闯鲆韵聨c差距:一是城市居民的文化娛樂活動遠比農村豐富。在農村只有看電視一項超過了50%, 而在城市則有看電視、上網、看書報3項超過50%。城鎮居民對廣播、電視、報紙、圖書雜志等傳統文化消費品保持較穩定的需求外, 文化消費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對新興文化消費形式更加偏好, 如上網、旅游、體育健身等。二是上網成為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差距最大的一種形式。每百戶城鎮居民家用電腦擁有量從2005年的38臺增長為2010年的61.4臺, 增長61.6%, 年均增長10%。隨著家用電腦的大幅增長, 在城市對網絡的使用已經基本上同看電視并駕齊驅, 成為最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城市居民上網比農村居民高出56%。三是農村居民文化消費形式比較單一。在農村, 隨著廣播、電視覆蓋率大幅提升 (2012年分別為98.5%, 98.9%) , 農村居民彩電的消費量有較大幅度增長。每百戶農村居民彩電擁有量從2005年的84臺增長為2010年的106臺, 增長26.2%, 年均增長4.7%。與城市居民相比, 農村居民更注重電視、廣播等傳統文化消費品, 文化生活仍顯匱乏, 文化消費比較單一。對新興文化消費品的需求增加, 但相對數量較少。家用電腦剛進入農村居民家庭, 尚處起步階段。

二、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差距原因分析

1. 收入差距對文化消費的影響

居民文化消費支出與其收入有密切關系。根據恩格爾定律, 家庭收入越高, 則家庭支出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比例越小, 用于提高生活的高層次消費會越大。綿陽市201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為2.61倍, 高于同年德陽水平 (2.46倍) 。由于綿陽市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導致各縣 (市區) 之間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010年各縣 (市區) 城鎮居民人均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農村居民人均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城鎮居民人均最高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最低收入之比分別為1.67倍、1.94倍、4.33倍。而同年上述3個數據德陽分別為1.31倍、1.29倍、3.19倍。說明綿陽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較大, 這是形成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差距較大的重要原因。

2. 居民文化程度差距對文化消費的影響

文化程度對文化消費的影響直接表現為低層次的文化程度達不到文化消費所必須的知識條件和理解能力, 而文化程度高的人則會對文化生活的標準和文化的需求更高, 導致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形成不同的文化消費習慣。文化程度高的群體主要集中在城市, 農村居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以綿陽市現有農村勞動力為例, 小學及其以下占43.8%;初中占47.6%;高中、中專占7.0%;大專以上占1.6%。城鄉居民文化程度上的差距是形成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差距的重要原因。城鎮居民在傳統文化產品消費的基礎上更注重新興文化產品的消費, 而農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會更愿意消費傳統文化產品。后者在文化消費投入上也比前者更低。

3. 財政投入對文化消費的影響

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存在城鄉差距過大及總量投入不足的問題。在城市, 文化基礎設施齊備, 文化事業發展迅速, 城鎮居民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設施資源。而在農村文化事業發展遲滯, 文化產品市場發育不充分, 缺少基本的公共文化設施, 大多數地區公眾圖書館、電影院、文化廣場、體育場館缺乏, 這樣就難以激發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熱情。農村居民對文化消費有內在的渴求, 卻沒有文化消費的環境來支持。低層次的文化消費環境不但影響著居民文化消費水平的提升, 也制約著文化消費結構的合理化。

從財政投入總量來看, 盡管這些年來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有所加強, 特別是災后文化設施重建方面投資額度明顯加大。用于文化事業的財政經費總量逐年在增長, 但與財力增長速度及其它社會事業投入增長幅度相比較, 用于公共文化的經費增幅偏低。以綿陽和省內同類城市宜賓相比, 在財政支出中, 用于文化體育與傳媒的支出額和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例都明顯偏低。同時, 用于公共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缺乏剛性指標, 加上地方財政的困難, 一些地方財政基本上只能保證人員工資和文化事業單位的基本運轉, 使得不少地方特別是農村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基礎薄弱、設備老化、人員和活動經費缺乏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部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在經費投入、公共設施、人員構成、文化活動等方面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導致一些地方基層文化活動比較貧乏, 先進文化陣地主導作用發揮不夠, 個別地方甚至封建迷信活動抬頭, 庸俗丑陋現象時有發生。

三、縮小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差距的措施

1. 切實增加農村居民收入, 為文化消費

提供堅實基礎保持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持續增長是現階段實現居民文化消費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和關鍵。一是要建立城鄉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長機制, 保證居民實際收入水平的持續穩定增加, 以收入增加帶動消費結構優化, 提高文化消費比重;二是要采取多種措施, 降低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成本, 適當減免農村文化用品和服務的稅費或給予補貼, 提高他們文化消費的積極性;三是要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為農村居民進行文化消費提供基礎和解除后顧之憂;四是大幅度增加轉移性收入, 增加貧困家庭收入, 一旦這部分家庭收入提高, 必將釋放出消費潛能, 促進文化消費的增加。

2. 重視教育, 改善教育環境

進行文化消費的基礎是居民的文化知識水平。文化程度的高低對文化消費的影響是直接的, 低層次的文化程度不能滿足文化消費者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條件及理解能力, 且必將影響文化消費的發展。農村居民是我國教育的最大消費群體, 因此, 必須重視教育, 改善教育環境。首先要切實鞏固義務教育的成果, 對貧困學生可考慮提供寄宿生活費補助。有條件的地方應普及學前教育。要重視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 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由于教育支出彈性大, 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會提高農村居民的教育需求, 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 所以要在農村發展教育信貸, 不僅在短期內會起到刺激消費作用, 而且通過高等教育對人力資本積累的推動, 將對經濟產生長遠的積極影響。

3. 加大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 實現文化服務城鄉均等化

以城市新區、農村等薄弱地區為重點, 加大投入力度。以形成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優質化為目標, 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鄉鎮廣播電視站、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村文化室、農家書屋的建設和管理, 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推進農村有線電視數字化轉換和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 加快縣城和重點鄉鎮數字影院建設, 積極培育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村電影院線公司和農村電影放映隊。加大對農村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繼續開展文化藝術到基層、下農村、進社區等活動。鼓勵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流動服務、網點服務, 推動媒體辦好農村版和涉農節目。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在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一體化建設方面力爭位于西部同類城市的前列。

4. 提高服務能力, 滿足農村特殊群體的文化消費需求

(1) 農村老年居民農村老年居民對家鄉的歷史文化具有高度的認同感、親切感和自豪感。根據這一特點, 要更多地為農村老年居民提供喜聞樂見的地域文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藝術產品。要結合農村消費水平, 盡可能地向農村老年居民提供優惠的文化消費產品, 實現觀眾、演員、劇場、地方多方共贏。

(2) 農村留守兒童隨著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數量的逐年增加, 留守在家的農村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發生了變化。主要是學習上得不到較好的輔導, 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缺乏關愛, 身心得不到健康發育。針對上述問題, 要有重點地向農村孩子提供能夠促進他們快樂成長與學習進步的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化產品, 有效地解決農村教育水平相對滯后、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現實問題。比如, 向農村孩子提供一些城市優秀教育資源的錄像、影碟, 拓展孩子們的學習空間;向農村孩子提供一些能夠開闊視野、開發智力、開拓思路的課外讀物, 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不僅能促進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而且能有效地擴大農村文化消費。

(3) 農村留守婦女以免費或優惠方式向她們提供文化、科技、衛生、教育等知識培訓, 既能豐富她們的生活, 又能提高她們的工作能力及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 可結合綿陽歷史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等特點, 向留守農婦提供手工藝品、旅游服務等技能培訓, 讓她們具備一定的從事經營性文化活動的能力, 使這種經營性文化活動成為農民致富、提高文化消費能力的重要環節, 同時也使廣大婦女成為傳承、發展鄉土文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這樣既充實了農村婦女的日常生活, 又使得她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實現增加家庭經濟收入的利益需求, 從而提高農村文化消費能力。

文化消費調查報告范文第2篇

1999年,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軟實力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 中提出了“軟實力” (Soft Power) 概念, 并對“軟實力”作出較為完整、系統的定義:“軟實力”指的是一種能力, 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 是一國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于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2004年, 奈在其論文《軟實力再思考》中指出軟實力“不僅僅是影響力和說服力, 它更是一種吸引力, 吸引力常常導致默認”。在奈那里, 軟實力是一個要素集, 包括影響力、說服力和吸引力, 其核心要素是文化、意識形態和國際制度。“軟實力”概念一經提出即受到各國政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并掀起了一股“文化力”、“軟實力”研究的熱潮。

目前,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已成為國內學界的熱點, 各類相關文章不斷涌現, 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寬和加深。北京大學中國軟實力課題組認為, 文化軟實力是指軟實力的構成要素, 它是相對區別于制度、意識形態、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軟實力形態: 在軟實力要素構成中, 文化軟實力是其基石, 它構成軟實力的深層魅力。其實, 文化軟實力概念存在著廣狹義的區分:廣義的文化軟實力, 就是軟實力;狹義的文化軟實力, 則是構成軟實力的基本要素。北京師范大學王一川教授曾經指出:“事實上, 對文化軟實力概念的界說和闡釋, 迄今為止已經多種多樣, 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他又認為關于“文化軟實力”的定義或內涵界定“沒必要求得公認一致的唯一正確結論”。吳桂韓指出, 就文化本身角度來講, 文化軟實力主要包括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以及文化載體、文化傳播能力四個層面;就文化作用角度來講, 文化軟實力主要體現在國際交往層面的文化軟實力、國家內部層面的文化軟實力。羅能生認為, 文化軟實力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基于文化而具有的感染力、凝聚力、吸納力、創新力和傳播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劉鵬認為, 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文化模式所表現出來的凝聚力、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它是相對于經濟、軍事等剛性力量而言的軟性力量, 包含對外對內兩個方面的內容。對外來講, 文化軟實力包括國家的創造力、思想影響力、觀念文化的親和力以及文化產品傳播力和輻射力;對內而言, 文化軟實力包括民族團結精神、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等方面。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是思想、觀念、原則等價值理念, 它的載體是文化產品、文化交流活動、文化教育和信息傳播媒介。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 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可測性指標——GDP的位置被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對經濟近乎狂熱的追逐中,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2010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越日本, 躍居世界第二, 軍事力量也位居世界前三名。然而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卻遠遠跟不上。在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的前提下, 恩格爾系數——國際上用于衡量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 應用的熱度逐漸降低。在此, 我們提出“恩格爾文化系數”這一全新的概念, 試圖以恩格爾文化系數為基本指標構建出一種文化發展狀況的評估方法, 并探索出恩格爾文化系數與文化軟實力的相關關系, 以此對大到國家、城市, 小到家庭、個人的文化發展情況進行監測與評估, 從而實現對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的引導作用。我們認為, 恩格爾文化系數對國家而言是文化產業GDP占總GDP的比例, 對居民而言是文化性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由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由非物質性因素或無形因素組成, 具有抽象性, 從本質上講難以測定或量化, 所以此系數只能對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側面的反映, 但對居民的文化發展狀況與文化價值觀, 恩格爾文化系數能對其有一個直觀的反映, 即恩格爾文化系數能反映出居民的文化軟實力。本文的目的:一是為了推進文化軟實力理論與實證研究的中國化, 探究中國文化軟實力增進之道, 從而找準歷史方位, 自我充實, 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提升國民的文化軟實力, 進而提升國家軟實力;二是為了形成關于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的系統認識, 以便為國家的戰略選擇和國內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2 研究的意義

從20世紀后期到21世紀之交, 世界范圍內開始出現越來越明顯的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融合的新現象。文化的作用逐漸加大, 可以說, “文化經濟”與“經濟文化”已經普遍化。文化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現代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與生產力的重心已由物質領域拓展到精神層面上?,F代化認識上的最大誤區, 不在于夸大了現代技術的力量, 而在于低估了文化的作用, 降低了文化本身具有的力量和人類對于文化的追求?,F代化是一個易逝易變的過程, 而文化則是一個不斷積累和逐步釋放能量的過程。優秀的文化傳統在長時間的積累中延伸, 更具有巨大的時間和空間穿透力, 更具有人性的親和力和滲透力, 因而更應該得到重視。所以關于深層次文化的認識和發揚應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F時代物質生活極度發達, 但在同時, 人們的精神生活正在不斷萎縮。文化在現時代的重要地位與價值, 應當被納入研究視野和考察前沿。

文化軟實力正日益成為全球認同的衡量國家或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 成為國際競爭的一個新興領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無論中外, 抑或古今, 能在國與國的競爭中占據主動、縱橫捭闔的國家, 歷來都是硬軟實力兼備的國家。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極為重視文化國力建設, 如日本政府早在1998年就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法國也于近年提出“文化歐洲”的設想, 謀求建立歐洲文化共同體;美國也吸取歷史上霸權興衰的經驗教訓, 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在國際社會中構建了一種新的霸權模式, 即在注重發揮傳統權力資源的同時, 更注重在文化、經濟和科技等領域的影響和滲透, 這也是美國何以長期保持其霸權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和平發展中的中國, 尤其應該把打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軟實力作為現實戰略重心。近年來, 文化軟實力建設問題, 正逐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目標中上升到國家戰略構建的層次。我們認為, 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之間的一個實力的衡量指標, 應該能夠通過居民文化發展狀況加以測評。而我們構建的恩格爾文化系數能直接反映居民文化消費情況, 體現居民的文化發展狀況與精神價值取向, 并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如恩格爾系數一樣, 具有較強的實際應用價值。

湖北省作為九省通衢, 以其獨特的地理、歷史風貌, 孕育了極其燦爛的荊楚文化。而武漢作為湖北省最大的城市, 文化發展與文化消費相比湖北省內其他城市而言更為成熟, 所以對其市區居民消費與文化發展狀況的調查最能反映湖北的文化軟實力, 并且, 武漢的國際化程度、文化設施建設與文化消費環境, 在全國城市中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其文化發展與文化消費狀況, 也可作為其他城市的參照?,F在湖北正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完善文化設施, 省圖書館新館等一批文化設施, 與各大創意產業園、文化公園相繼開工建設, 同時劇院越來越多的文藝節目免費推向市區居民。以豐富的資源為對象, 以思想和精神作為文化的核心要素, 以改革創新文化體制機制作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契機, 以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與熱情作為動力, 湖北正在推出一系列文化舉措, 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融入城市發展。但這些目標與愿望與實際情況相距多遠, 武漢市居民的文化發展狀況究竟怎樣, 武漢市居民的文化軟實力出于何種水平, 可以通過本次調查來進行評估。

本文為文化軟實力的評估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型, 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能夠為后續的文化軟實力評估體系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

3 研究思路與方法

3.1 基本思路

提出“恩格爾文化系數”這一概念。恩格爾文化系數測算公式:居民恩格爾文化系數=文化性消費/總消費。在構想“恩格爾文化系數”這一概念之前,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恩格爾提出恩格爾系數與恩格爾定律的基本理念。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 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 家庭收入中 (或總支出中) 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 (或總支出中) 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則會下降。推而廣之, 一個國家越窮, 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 (或平均支出中) 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 隨著國家的富裕, 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恩格爾定律的公式:恩格爾系數=食物支出金額/總支出金額。恩格爾定律是根據經驗數據提出的, 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變量都是常數的前提下才適用的, 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變動問題時, 還應當考慮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飲食業和食物本身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達到相當高的平均食物消費水平時, 收入的進一步增加才不對食物支出發生重要的影響。而恩格爾文化系數與恩格爾系數有很大的共性, 除了與城市化程度、收入有關外, 還與文化程度、職業、年齡和個體的價值觀有關。所以, 我們可以對恩格爾文化系數做一個優化:

ε=log (educonsume+culconsume) /log (monconsume)

其中educonsume為教育支出, culconsume為文化消費支出, monconsume為月消費額。教育支出和文化消費額我們通過下文所給出的計量模型得出。

通過實地考察和發放問卷, 我們可以評估武漢市文化設施建設和武漢市居民的文化發展狀況。通過分析居民文化軟實力的構成與影響因素, 我們試圖探索經濟發展與文化軟實力的內在聯系。而我們調查武漢市居民的文化發展環境與文化發展現狀, 是為了培育我國國民正確的文化核心價值觀, 構建文化軟實力評估體系。我們以恩格爾文化系數為基本指標構建出一種文化發展狀況的評估方法, 并從理論上探討恩格爾文化系數與居民文化軟實力的相關關系, 找出關于文化軟實力的一些統計規律, 以此對大到國家、城鄉, 小到家庭、個人的文化發展情況進行監測與評估, 引起社會對文化發展環境與文化發展狀況的關注和居民對自身文化修養的重視, 從而實現對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的引導。本文的基本觀點為:恩格爾文化系數與居民文化軟實力存在著相關關系;公民個人的恩格爾文化系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國民整體的文化發展狀況;恩格爾文化系數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國民對文化、核心價值觀等軟實力的關注, 培育起公民的文化核心價值觀, 全面提高國民素質。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核心部分的文化軟實力, 恩格爾文化系數能測量出一個國家對外的吸引力和內在的凝聚力, 是有效地進行公共外交和提高國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好方法和硬指標。

3.2 研究方法

(1) 以恩格爾發現恩格爾定律的研究方法為基礎, 構建出恩格爾文化系數。運用統計學方法, 同時采用提出假說——調研考察——理論論證——結論的模式, 探索出恩格爾文化系數與居民文化軟實力的某種聯系, 作為對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參考。對城鄉居民而言, 計算出公民個人的恩格爾文化系數, 可以反映出公民個人的文化發展狀況處于何種水平, 提高公民個人對文化精神與文化素養的關注程度, 培育公民的核心文化價值觀。

(2) 從調查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考慮, 本次調查覆蓋武漢市主要地點, 包括武漢幾所高校、光谷廣場、武昌江灘、漢口江灘、中山公園、解放公園、幾個圖書城、幾個大型社區、武昌火車站等, 這些地方的特點是人口密集、調查對象文化層次范圍寬、職業覆蓋面廣, 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在統計工具與方法上, 本調查主要利用Stata分析軟件進行數據錄入、統計與分析。分析過程中主要使用頻率分析、簡單統計分析以及交叉分析等方法。

4 居民文化軟實力實證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并回收的問卷總份數為793份, 其中有效問卷782份, 占98.6%;置信度為95%。在樣本構成上, (1) 性別構成:男性367人, 有效百分比為46.9%;女性415人, 有效百分比為53.1%。調查對象年齡構成和職業構成見圖1和圖2。

我們對調查數據進行了科學分析, 并且建立模型幫助我們進行輔助分析。

對于職業的劃分, 我們設為虛擬變量 (dummy variable) D。具體來說, 社區居民為D1, 商業與服務人員為D2, 專業技術人員為D3, 公務員為D4, 大學生為D5, 無固定職業為D6, 以其他職業D0為基本組。這些虛擬變量的特點是例如當被調查人是社區居民則D1為1, 如果為其他職業的D1為0。其他的以此類推。

對于學歷的處理, 我們依然是用虛擬變量, 不過由于學歷和職業的聯系, 我們采用學歷和職業虛擬變量的交叉項 (Interaction) 。設高中學歷為H1, 大學畢業學歷為H2, 碩士畢業學歷為H3, 博士畢業學歷為H4, 基本組H0是初中以下。變量的解釋和D完全相同。

對于年齡的處理, 我們增設年齡的二次項。增設二次項的目的是一般年齡對于文化消費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開口向下的特征。我們先假設模型包含這一情況, 然后再根據數據驗證這樣的假設是否合理。

對于月收入設變量為monwage, 并且采用自然對數的形式加以優化。月平均消費額設為monconsume, 同樣采用自然對數的形式。家庭教育的費用是因變量的一部分, 設為educonsume。平均在文化服務消費方面的消費組成了因變量的另一個部分, 設為culconsume。閱讀報刊雜志的時間設為T。自變量的組成是兩個虛擬變量的交叉項, 年齡, 月收入, 月平均消費額和閱讀時間。我們構造了如下的計量模型:

log (educonsume+culconsume) =β0+βlij∑i=1j=1DiHj+β2log (monwage) +β3age+β4age2+β5log (monconsume) +β6T+e

其中i=1, 2, 3, 4, 5, 6, j=1, 2, 3, 4, βlij表示虛擬變量的交叉項ij的系數。e是引入的隨機誤差項或者解釋為隨機沖擊, 我們假設它有E (e) =0和Var (e) =σ2的性質。β0為截距。

我們將數據代入到以上方程之后, 運用Stata分析軟件得出了一個相當復雜的結果。但這個公式有幾項的β值在確定了它們的標準差之后是值得懷疑的, 在用t檢驗和undefined檢驗以及聯合檢驗之后, 我們發現D1H4, D1H3 , D2H1 , D2H4 , D3H1 , D4H1 , D4H2 , D4H4 , D6H2 , D6H2 , D6H3 , D6H4 的β 值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根據得到的調查數據我們發現monconsume和monwage存在多重共線性 (multicollinearity) , 因此省略monwage項 (省略二者其中之一都可) 。D5Hj為無效變量。

最后得出的方程是:

undefined

小括號內的是標準差。

對于公式的解讀, 例如我們想要知道具有碩士學歷三十五歲的公務員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花費相對于其他職業或者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的人群來說 (在保證年齡, 月工資, 閱讀時間不變的情況下) , 多出來的文化消費則是0.74。

并且我們根據公式可以看到, 對于年齡有一個值可以讓文化性消費最大, 即在-0.11/[-2 (0.00154) ]=35歲時, 人們對于文化消費的意愿最強烈。

對于monconsume和T, 當monconsume或者T增加1%時, 公式的解釋為文化性消費增加2.11或者1.34。

有了以上的公式, 就很容易得出恩格爾文化系數。根據我們的理論以及上述公式, 恩格爾文化系數為:

ε=log (educonsume+culconsume) /log (monconsume)

由此我們可以算出各行各業人們的恩格爾文化系數。綜合來看, 系數最高的是具有碩士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 系數大概在0.24左右, 緊隨其后的是具有大學學歷的商業與服務人員, 其系數大概在0.21左右。從中我們發現的三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知識密集型行業的從業人員的恩格爾文化系數較高;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員恩格爾系數比較高;年齡越靠近35歲的人文化消費意愿最高。

在文化消費內容上, 社區居民傾向于購買書報雜志、CD、影碟, 參觀博物館、展覽館、藝術園區等;大學生傾向于上網、旅行、講座和文藝演出;商業和服務業人員傾向于上網、看電影;專業技術人員傾向于購買書報雜志、CD、影碟、旅行。關于居民的文化性消費影響因素, 不同的人群影響因素也表現為不同。影響社區居民文化消費最大的是周邊缺乏文化場所和設施;對于大學生和商業、服務業人員而言, 影響最大的為文化消費的價格;公務員為時間因素, 無業人員表現為對文化不感興趣。在對居民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素養的考察上, 大部分調查對象認為, 生活的幸福感與文化消費有很大關系, 結果見表1。調查小組還對武漢的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發展環境進行了考察, 發現武漢市博物館、公園等設施運用良好, 劇院、文化宮情況較差, 但武漢大型的圖書城較少, 公共圖書館更是極其稀缺。武漢的社會文化價值與文化精神發展狀況調查結果見表2。

5 結語

通過本次調查, 我們發現武漢市居民的文化消費環境與文化發展狀況并不樂觀。文化消費需要引導, 需要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政府在武漢的城市建設中, 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夠, 文化設施建設并不健全, 如公共圖書館、文化公園、文化景點等并不多。一些景點雖有文化底蘊, 但商業氛圍過于濃厚, 沒有實現物質消費與精神文化消費的同步發展。武漢的文化消費內容豐富, 但層次偏低。在調查中我們發現, 武漢市不同層次的居民, 恩格爾文化系數呈現出較大差異, 通過居民的恩格爾文化系數與其文化程度、文化素養和精神價值取向的對比, 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居民的恩格爾文化系數, 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居民的文化發展狀況與文化價值觀, 即能反映出居民的文化軟實力;恩格爾文化系數, 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常用的指標, 用于對居民文化發展狀況進行評估, 起到監測、評估、引導的作用。調查顯示, 居民主要消費內容基本局限于純娛樂型消費、休閑型消費或者是專業發展類消費, 較高層次的文化消費行為基本沒有。以網絡消費為例, 認同網絡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 但是對于如何合理的應用網絡, 尤其是利用網絡來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卻找不到出路。這其中有部分原因為缺乏一種社會價值觀的引導, 同時也是整個社會文化發展中出現失衡現象的一個表現。另外, 大眾的文化消費心理不成熟, 易受收入、社會風氣、消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心中沒有形成穩定的文化核心價值觀。這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公民的自覺。首先, 政府要對文化軟實力足夠重視, 為國家的文化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體制環境, 倡導新聞、出版自由, 繁榮新聞、出版事業, 注重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風氣的培養, 在城市總規劃中加入文化規劃這一環節, 同時發展文化產業, 以文化發展帶動經濟發展, 使經濟與文化能協調發展;其次, 作為公民, 要注重自己文化修養, 提升自身的品質, 因為文化軟實力發展的主題前提, 就是整個社會公民人人要有創造新文化、新智慧、新方法的能力。公民對政府關于文化方面的活動的積極響應, 是形成關注文化發展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前提條件之一??傊? 居民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需要政府與公民的共同努力。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時代, 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可測性指標——GDP的位置被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隨著國家軟實力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尺和核心因素, “文化軟實力”的研究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為了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我們有必要對社會和居民的文化發展狀況進行評估。有鑒于此, 我們構想了恩格爾文化系數這一量化指標體系。對內, 恩格爾文化系數與居民文化軟實力存在著相關關系;公民個人的恩格爾文化系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國民整體的文化發展狀況。對外, 恩格爾文化系數能測量出一個國家對外的吸引力和內在的凝聚力, 是有效地進行公共外交和提高國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好方法和硬指標。根據對武漢市市區居民文化消費狀況的調查, 發現武漢市居民的文化消費環境與文化發展狀況還存在很多問題。居民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尚需要政府與公民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恩格爾文化系數,武漢市居民文化消費狀況

參考文獻

[1]NYE J S.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 2004, (2) .

[2]賈海濤.文化軟實力的構成及測評公式[J].學術研究, 2011, (3) .

[3]王一川.理解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J].藝術評論, 2009, (10) .

[4]吳桂韓.文化軟實力基礎問題與發展戰略新探[J].天府新論, 2011, (10) .

[5]羅能生, 謝里.國家文化軟實力評估指標體系與模型構建[J].求索, 2010, (9) .

文化消費調查報告范文第3篇

為研究葫蘆島市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現狀,我們按照性別進行分層抽樣,充分考慮不同學校、專業和年級分布,于2014年3~4月向葫蘆島市三所高校的350名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收回問卷327份。

調查問卷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調查者個人及家庭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是被調查者物質及文化消費的構成和影響因素。根據被調查總體的平均值、眾數及分布狀態,大學生文化消費統計分布如表1所示。

著眼于被調查的311名學生,月生活費最多為2100元,而月生活費最低的在500元以下,區間跨度較大。通過比較我們發現,與月均總消費相比,葫蘆島市大部分大學生的文化消費水平偏低。

由表2可以看出,被調查者的在文化消費支出中占比最高的是休閑娛樂類支出,占29.58%;其次是人際交往類支出,占25.08%;選擇知識類文化消費的占22.19,排在第三位;再次是運動類和其他類。由此可知,葫蘆島市大學生在文化消費支出方面,花在休閑娛樂和人際交往的支出占較多,而學習及運動支出相對較少。

二、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構建

本文研究的是影響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因素,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并進行檢驗。首先將性別、學校、年級、專業、戶籍、戀愛狀態、家庭月收入、生活費8個解釋變量的數據錄入EViews軟件,利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方程擬合度很低,同時T檢驗值均不顯著,認為模型存在異方差。繼而利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對解釋變量進行異方差修正。結果顯示,除X1、X2、X3、X4、X5這五個解釋變量以外的其它解釋變量的T檢驗值均大于0.05,檢驗結果不顯著。繼而剔除其余變量,繼續對這五個解釋變量進行加權最小二乘估計。

根據前文定性分析,對模型做出如下假設假設

假設H1:男同學月均文化消費高于女同學

假設H2:家庭月收入越高,大學生月均文化消費越高

假設H3:年級越低,大學生月均文化消費越高

假設H4:正處于戀愛狀態的學生月均文化消費高于目前沒有戀愛的學生

假設H5:生活費越高,大學生月均文化消費越高

構建模型如下:

(二)模型估計與檢驗

利用EViews軟件,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并通過加權最小二乘法進行異方差修正后輸出結果如下表:

由EViews輸出結果可知,對數似然值(Log likelihood)為246.52,赤池信息量(AIC)值為-1.55,施瓦茲信息量(SC)值為-1.47,各值均較小,說明模型正確性高、精確;DW統計量值為1.97不存在序列相關性;Prob(F-statistic)=0,模型方程顯著性100%=0;可決系數R2=0.99,調整的可決系數R2=0.99,擬合優度99.78%。模型擬和效果與顯著性水平都很好。

最終模型表達式為:

(三)計量模型結果分析

由回歸結果可知,大學生的性別、年級、戶籍、戀愛狀態、生活費等5方面因素對大學生文化消費有顯著影響,大學生月均文化消費支出(Y)與學生性別(X1)、學生年級(X2)、學生戶籍(X3)、學生當前是否戀愛(X4)、學生月均生活費(X5)呈正相關關系。即男同學月均文化消費高于女同學;家庭月收入越高,大學生月均文化消費越高;年級越低,大學生月均文化消費越高;正處于戀愛狀態的學生月均文化消費高于目前沒有戀愛的學生;生活費越高,大學生月均文化消費越高。

三、結論和對策建議

(一)加強文化消費環境建設

從總體來看,葫蘆島市大學生的文化消費水平較低。與月均生活費相比,文化消費所占比例很小。目前葫蘆島市的文化消費環境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不能滿足文化消費需求,尤其是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知識類的文化設施數量過少。為適應葫蘆島市的城市發展、規劃,應著重加強公共文化消費設施的建設。

(二)學校以及社會應加強對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引導

從大學生個人特征方面來看:大學生的性別影響月均文化消費,男同學的月均文化消費高于女同學的月均文化消費;學生的年級影響文化消費,低年級同學的文化消低于高年級同學。正在戀愛的學生文化消費高于沒有戀愛的同學;大學生的專業對文化消費的影響不顯著,說明現在大學生月均文化消費不取決于專業;大學生的星座、生肖對文化消費也沒有顯著影響。

由結果分析可知,目前大學生文化消費習慣尚不成熟,需要學校以及社會積極引導,幫助大學生養成合理的消費習慣,理性消費。

(三)家長應引導孩子養成合理消費習慣

從大學生家庭特征方面看:戶籍對大學生文化消費也有顯著影響,戶籍為城市的大學生文化消費普遍更高,應加強對來自農村學生的幫助;學生父母的職業及家庭月收入對其月均文化消費的影響不顯著;而從生活費角度看,由于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圍同學的影響,所以只要不是家庭條件特別好或者貧困,學生的月均生活費一般相差不是很大。

摘要: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其文化消費觀念與特點對社會的發展有重大意義。本文對遼寧省葫蘆島市3所高校的311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利用多元回歸模型對影響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文化消費調查報告范文第4篇

一、消費與消費主義

從人類開始有意識的對物品的使用和消耗開始, 消費活動就開始了, 廣義的消費是指對商品的消費, 使用商品和享受服務, 以滿足需要和渴望。當代消費主要是意義上的消費, 也就是是“文化滲透的”消費, “文化是消費社會最基本的特征, 還沒有一個社會像消費社會這樣充滿了各種符號和概念”現代社會, 消費己經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的一部分, 還是一種生活和生產方式及通過它所表現出來的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文化形態。消費不僅是經濟行為, 更是一種社會行為和文化形態。

消費主義是現代消費文化的特定表現, 它把符號消費對使用價值的背離推向一個極致。人們不加抵制地接受媒體廣告創造出的消費意象, 無節制地追求享樂, 把消費作為人生夢想實現的手段, 嚴肅的、神圣的主題被丟棄, 通俗的、大眾的、膚淺的文化產品大受歡迎;符號的大量生產和復制, 同時, 人們喪失對符號的判斷能力, 不能分辨媒體制造的社會輿論與真正社會輿論的區別, 甘愿追隨和迷戀媒體制造的熱潮、焦點, 以為消費的自由就是全部自由實現本身, 用消費的平等代替了對真實的人的平等的追求, 于是消費主義甚至成為一種文化意識形態實施著對人的控制, 形成一種全面的消費異化。

二、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

(一) 對價值觀念的影響

消費主義文化產生之前, 人們對消費品的使用更多地或完全地關注于使用價值,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 這種消費觀念顯然己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生活在消費社會中的人們和他們的前輩的根本差異, 并不在于物質需要以及滿足這種需要的方式有了改變, 而在于今天人們的生活目的、愿望、報負和夢想發生了改變, 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發生了改變, 最終是作為人的本體的存在方式發生了改變。因此, 這種改變不僅是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式的轉變, 同時也是一種整體性的文化轉變。從大眾文化的娛樂消遣功能來看, 大眾文化促成了人們的逃避主義、遁世主義傾向。

(二) 對消費實踐的影響

在消費社會中由于外表被當作自我的反映, 一個人被作為人加以接受的程度降低, 在消費主義文化影響下, 也導致了家庭經濟的商業化。在消費者社會中, 人們幾乎不為自己做事。消費者社會通常被稱為物質主義的, 但物質主義者關心和喜愛物質的東西本身, 而不僅僅是消費它們。但在當今用過即扔的經濟學中, 一次性用品激增, 短暫的用過即扔物品代替了作為環境健康典范的耐用品, 這幾乎成了帶有普遍性的生活方式。

三、中國和諧消費文化模式的構建

(一) 樹立整體消費文化觀

和諧的消費文化不僅注重消費諸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 還強調消費與生產、消費與生態之間的有機協調, 維護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盡可能降低消費風險, 樹立適度消費、公平消費的文化理念, 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角度, 將消費視為促進新型現代型發展的重要前提。整體消費文化觀是一種科學、人文、協調和健康的消費理念, 體現了和諧文化的基本要求和馬克思主義消費文化理論的時代特征。

(二) 倡導理性消費文化觀

當前, 在西方強勢消費文化加強對世界各國進行滲透和控制的背景下,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任務就是要繼承馬克思主義消費文化的批判精神, 培育消費理性。要引導居民從滿足需求發展為創造需求, 拉動經濟不斷增長, 人們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 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前進。在觀念上應該劃清兩個界限:一是浪費與浪費的界限。提倡消費, 反對浪費, 提升一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二是合理消費與過度消費的界限。提倡合理消費, 防止過度消費, 提高消費效益, 實現消費水平的持續、穩定增長。

(三) 培育和諧消費文化理念

消費的最終實現必須依靠消費者, 因此應重視消費者的自由和幸福, 注意消費者的精神消費質量, 而消費者教育是提高消費質量、培育和些消費文化的重要前提。在多元的消費方式的影響下, 各種消費信息和消費觀念層出不窮, 給消費者的鑒別和學習帶來較多困難, 面對各種消費風險, 消費者也感到無所適從。對于各種消費主義的危害, 消費者普遍認識不夠深刻。在提高消費者的政治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 要將和諧消費的理念貫穿到消費教育的全過程, 幫助消費者樹立正確的和諧消費觀、價值觀, 推動消費文化的大眾化教育, 進行消費知識教育、消費觀念教育和消費規范教育, 培育視野開闊、健康文明的消費者, 為推動社會主義消費文化的傳播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使和諧消費文化成為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源泉, 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彼得·克斯洛夫斯基:《后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后果》,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6年版。

[2]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 譯林出版社, 2000年版。

文化消費調查報告范文第5篇

摘要:文化消費是青少年人之為人的社會化需求,青少年是文化消費的主要群體之一。選取了武漢市不同層次初、高中生作為研究對象,從青少年所擁有的資本和消費認同幾個方面,研究了青少年文化消費動機的影響因素。通過對選取的396個樣本進行實證研究和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并不必然受其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影響,而文化資本卻對其產生顯著影響;青少年的消費認同也是其進行文化消費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文化消費;消費認同;文化資本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4.0018

一、問題的提出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中科院羅沛霖院士就提出[1],人類進入公元的第三個千年將以完成文化消費產業革命為標志。當前世界不少國家已進入了文化產業時代,消費已成為拉動產業發展的“火車頭”。 而作為經濟價值實現的最后環節的文化消費,更是引導文化生產的重要力量。

青少年時期是處于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時期,文化消費是青少年獲取精神食糧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方式。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決定了他們是文化消費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成為文化消費市場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2]。如何積極培育和引導青少年文化消費的途徑和對策,就成為了當今文化發展極其重要的任務。

然而,從對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及價值觀的研究來看,學界普遍持批判態度,因為在他們看來,現代文化大眾化、多元化、商品化等特點正在取代之前的精英化、主流化、藝術性的特點,青少年由于審辨和自主能力的缺乏,導致他們追求享樂、審美趣味低俗,呈現出享樂主義、功利化的特點[36]。那么,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織碰撞中,我國青少年作為文化消費的特定群體且作為獨生子女和“富二代”的一批人,他們的文化消費到底表現出怎樣的特征?其文化消費又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在弄清這些影響因素的基礎上該如何正確引導其文化消費?這些問題是我們關注的主要問題。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國外的文化消費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末與60年代初。由于大眾傳播媒介的興起,大眾文化的繁榮發展,法蘭克福學派開始了對大眾文化或文化工業的批判,認為大眾文化以娛樂和文化消費的形式,抑制人的想象力、自發性和創造性。而從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開始[7],文化消費則成了人們身份、地位、聲望區分的方式,并且確保與正當化了那些奠基于經濟不平等的權力與控制形式。文化消費在后現代主義代表那里找到了出路,他們認為文化消費就是一種創制文化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在于對文本的消費,而且在文本消費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創制文化[8]。

布迪厄的文化區隔理論,也被廣泛用來研究不同社會階層的文化消費差異,階層文化消費品味不僅表現出由單一化到多元化的特點,而且某種消費文化也意味著消費的階層特征,而特定的消費品與消費方式又同時成為區分社會地位群體的符號[910]。

我國在文化消費研究方面起步較早的學者司金鑾先生在《我國文化消費與消費文化研究之概觀》一文中認為[11],“文化消費”作為學術術語的明確提出是在1985年的一次研討會上。如果說國外的文化消費研究更多地是理論層面的探討,那么我國的文化消費研究除了對文化消費內涵、結構等進行初步的探討之外,多集中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對不同地域的文化消費的差異性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編輯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文化發展藍皮書》,每年都針對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現狀進行宏觀研究和分類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主持的IMI調查,也是關于中國城市消費者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的連續性調查,有助于了解城市消費者的生活形態。二是不同群體如大學生和青少年的文化消費研究。文化消費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人生觀、價值觀等都具有重要影響。但是,目前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也存在著消費結構不合理、內容豐富但質量不高、不同群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等問題。當前學界對青少年的文化消費研究,大多是基于對我國文化及青少年的特點分析而作出的個人的主觀判斷。的確,目前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存在庸俗、搞笑、虛幻等不良現象,并導致該群體缺乏理想、道德滑坡等非主流價值觀等危機的出現,但仍需要我們從調查青少年文化消費的實際出發,根據青少年文化消費的使用與滿足情況來有針對性地進行消費觀的引導,從而構建青少年的主流價值觀。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和生力軍,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對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養、形成主流價值觀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一)文化消費的相關理論研究

學界對“文化消費”的界定比較多,但達到共識的是承認文化消費是以精神文化商品或服務為消費對象的一種消費活動。是人們為了滿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物質消費為依托和前提,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及精神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享受和使用等[12]。

關于文化消費的分類,有的根據文化消費的形式與方法來劃分[13],分為個人文化消費和社會公共文化消費(按消費形式分)、被動型文化消費和主動型文化消費(按消費方法分);有的根據文化消費的型態與層次來劃分[14],分成普及型或大眾化的、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費,有自娛型的文化消費、專業型的文化消費;有的按照目的和功能分成消遣、娛樂型文化消費、享受型、社交型、發展型和智力型文化消費等[15]。根據本研究的需要,本文主要考察以下類型的文化消費:教育擴展型、交友型和休閑娛樂型三種文化消費。

布迪厄的資本理論是當今用來分析文化消費行為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他認為,個人所擁有的資本的不同,即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總量差異,決定了社會階層的不同,不同的階層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階級慣習,從而導致了文化消費等實踐活動的差異,而且同一階層內部,由于資本構成比例的不同,也存在著較大的文化消費差異[16]。

文化資本是布迪厄區分的幾種類型資本中的一種,指的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位和生活方式。文化資本有三種存在形式:一是體化資本,以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而存在;二是物化資本,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圖片、書籍、詞典、工具、機器等等)而存在;三是體制的狀態, 體現在那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上,諸如教育的資格認定方面的規定。

社會資本是指個體或群體憑借占有持久的相互認可的或多或少社會化的人際關系網絡而產生的實際或虛擬的資源總和。

經濟資本通??梢苑譃閮纱箢?。一類是繼承而來的資本,另一類是個體獲得的資本。由于本文研究對象是青少年,所以經濟資本主要指受試所在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可支配的消費金額組成。

由于以上三類資本的差異導致了文化消費的差異,本文中青少年所擁有的這三類資本也就成為其文化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

王寧認為[17],人們所選擇的消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們的認同所決定的。認同有兩個含義,即同一性和獨特性,一方面是為了顯示相同而保持著同一性,另一方面為了保持相同,就要與他者區別開來而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青少年通過消費認同來確定自己的歸屬,將自己與同類和想要區別的另類區別開來。消費認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群體所屬感。不同群體通過序列來加以區別,正因為個人序列感的存在,個體總是希望加入更好的序列,于是便通過融入某個群體來定位自己的身份;再就是自我感。自我感是通過強調自己不屬于某個群體來界定自己的身份,追求自我感不一定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是培養一種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這樣的身份認同不屬于群體認同,而是個體認同。

青少年通過外界環境比如大眾傳媒來構想自己的消費圖式,即在消費的時候,心理上就形成了消費認同和消費欲望,這種認同又直接影響其消費行為。

(二)文化消費影響因素研究

文化消費也是一種消費行為,因此,在探討其影響因素方面學者們也多是借鑒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即兩因素論、三因素論和四層面說等。

兩因素論將影響因素歸于消費者內部和消費者外部,稱為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朱偉以此為理論基礎,實證研究了微觀因素對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影響[18]。發現個人特征、大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和戶主受教育程度、大學生消費環境以及自身消費觀念對文化消費都有重要影響。三因素論則是在此基礎上將市場營銷因素單獨分離出來。四層面說則分別從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分析影響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的四個層面。陳雷,張瑩從收入水平、文化產品的供給和價格、消費者自費以及工作時間等五個方面分析了它們對文化消費的影響[19]。

本文主要考察青少年個人因素的影響,且不局限于個體人口統計特征的影響方面,尤其重點考察其擁有的資本差異的影響,以及心理層面如消費認同對其文化消費的影響。并結合以上相關文獻研究和定性訪談,筆者在本研究中提出如下理論假設:

H1:青少年所擁有的文化資本對其文化消費有顯著的、積極的影響,即青少年擁有的文化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

H2:青少年所擁有的經濟資本對其文化消費有顯著的、積極的影響,即青少年所擁有的經濟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

H3:青少年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對其文化消費有顯著的、積極的影響,即青少年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

H4:青少年的消費認同對其文化消費有顯著的影響,即青少年消費認同度越高,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的選擇

一般而言, 青少年時期主要對應于中學階段, 中學生是青少年的主體, 為此, 我們在武漢市范圍內對中學生( 包括初中、高中) 的文化消費狀況做了抽樣調查。首先采取立意抽樣的方式在不同層次初、高中隨機抽取了三所學校,在這三所學校中分別選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一個班的學生進行問卷填答(初三和高三畢業班不考慮),調查于2017年1月進行,共發出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396份,有效回收率為94%。

(二)樣本的測量

在本問卷量表中,除了控制變量和自變量中的少量變量外,其余研究變量統一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測量,計分從1到5逐步遞增。

(1)文化消費。從教育發展型、休閑娛樂型、交友或人際交往等方面考察。量表包括“提升修養和能力”、“有更多共同話題”、“消遣打發時間”等9個方面的題項。

(2)文化資本。根據文化資本的分類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測量。體化資本包括“當同學間有矛盾時我能很好地解決”、“ 除了普通話,我還會其它地方方言”等4個題項;物化資本包括“從小爸媽就給我買了很多各類書籍”、“ 我們家經常訂閱或購買一些報刊”、“ 我們家能隨時上網”和“我們家能收看數字電視”4個題項;機構資本包括“我有一些才藝表演獲獎證書或獎杯”、“ 我獲得過英語、數學等學科競賽獲獎證書”和“我有一些科普知識競賽類獲獎證書”3個題項。

(3)社會資本。通過兩個方面進行測量:一是個體所接受到的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等;二是個體所能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在社會中受到的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

量表包括一個5級量表題和一個判斷題項共9個題項,其中個體所能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很受老師的重視”、“ 在同學當中很有威信”、“ 平時同學們很關心我”、“ 有一群很合得來的朋友”、“ 老師會放心讓我處理班上事務”和“我總能很好地完成老師交給我的任務”6個題項;個體所能接受到的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等包括“我的爸媽自已有能力解決”、“ 我的爸媽朋友很多,他們幫忙解決”、“ 我們家有很富有的親戚,他們幫忙解決”和“我的爸媽單位能幫忙解決”共4個題項。

(4)經濟資本。在本研究中,經濟資本由受試所在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可支配的消費金額組成。主要包括“家庭月平均收入”和“每周零花錢”2個題項。

(5)消費認同。從兩個方面來測量,量表包括“我的好朋友經濟條件都和我差不多”,“ 我不喜歡和比我富有的同學一起玩?!?,“ 我和好朋友之間有許多共同的文化消費愛好”,“ 我認為文化消費應當與我的經濟實力相符”,“ 購買文化產品應該體現自己與同學的不同之處”,“ 購買文化產品應使自己在班上與眾不同”,“ 購買文化產品是為了使自己在同學面前更有面子”,以及“ 消費流行文化產品會使我和同學們交流時更自信”等8個題項。

四、研究結果

(一)測量評估

在本研究中,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數作為衡量調查問卷的信度指標,將主要變量進行可靠性分析,所統計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812,大于可以接受的0.7的標準,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

對“文化消費”的9個題項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為0.755,巴特利球體檢驗結果顯著,說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提取法,共提取了三個公共因子,累計解釋方差為53.91%。通過旋轉因子負荷后,三個因子可分別命名為“教育發展型”、“交友型”、“休閑娛樂型”。解釋方差為70.15%對“文化資本”14個題項進行因子分析發現,“經常去網吧”、“訂閱報刊”和“有學科競賽獲獎證書”三個題項在所有因子的負荷量都小于0.5,故刪除此三項,再對余下的11個題項進一步進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KMO值為0.701,巴特利球體檢驗結果顯著,說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共提取4個公共因子,累計解釋方差為51.87%。

通過對題項的進一步分析,可以把因子2和因子4合并為一個因子,主要考察人際交往技巧、語言和與文化消費相關的生活方式等,符合前面體化資本界定的外延。因子1和因子3保持不變,分別代表機構資本和物化資本。

將“社會資本”的兩個題目中的9個題項進行因子分析發現,因子分析KMO值為0.771,巴特利球體檢驗結果顯著,累計解釋方差為52.68%。共提煉出兩個公共因子,且沒有一個題項需要刪除,與之前對社會資本中概念化定義中的維度完全一致,即一個公共因子很好地解釋了青少年自身所得到的來自學校老師和同學間的社會支持,另一個是來自親戚等社會的支持。

對“消費認同”進行因子分析,可知KMO值為0.755,累計方差為53.91%。采用主成份提取法,共提取了兩個公共因子。通過旋轉因子載荷后,兩個因子可分別命名為“群體所屬感”和“自我感”。

以上主要潛變量因子分析結果與設計思路相吻合,顯示測量具有較佳的建構效度。

(二)數據統計分析

為了探尋影響青少年文化消費的重要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因變量的貢獻程度,本文將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消費認同等作為自變量,將性別、人口數等人口統計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同時納入模型,其中,在定義年級時,將初一、初二歸為初中組,賦值“0”,高一、高二歸為高中組,賦值為“1”,將文化消費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通過逐步回歸分析所得結果見表1。

在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時,要進行共線性診斷,共線性診斷是判斷自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高度線性關系的一個統計概念。如果自變量之間存在共線性,則說明自變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這幾個自變量就不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回歸模型中。如果自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很小,則說明自變量是不同的指標,這幾個自變量就可以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回歸模型中?;貧w方程整體顯著,但各個自變量都不顯著,說明自變量之間存在高度線性相關。由表1可知,整體模型顯著,且自變量也顯著,再結合容許度(越接近1共線性越?。┖头讲钆蛎浺蜃樱ㄔ浇咏?共線性越?。┑冉Y果可知該多元回歸模型共線性診斷情況很好,該模型整體上是可以接受的。

1.模型解釋力。以文化消費為因變量的模型中,用上述變量來預測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可以解釋21.4%的原因。表明在本研究中,“消費認同”、“年級”和“文化資本”是可以用來預測青少年的文化消費行為的,盡管還需要挖掘其它變量來解釋剩下的原因,但該模型仍具有一定的解釋力。

2.假設檢驗。由表1可知,對青少年文化消費有顯著性影響的變量按照標準化回歸系數由大到小依次為: 不同年級(0.280)、消費認同(0.278)、文化資本(0.117)。這些結果表明:不同年級會對文化消費產生顯著影響,高年級組顯得比低年級組更易進行文化消費;青少年消費認同度越高,越易進行文化消費;青少年擁有的文化資本越多,越易進行文化消費。而“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變量和人口統計變量中的“性別”和“人口數”等對文化消費影響不顯著。H1“青少年擁有的文化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與H4“青少年消費認同度越高,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成立;而H2“青少年所擁有的經濟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和H3“青少年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越大,越易進行文化消費活動”不成立。

為了進一步了解青少年的文化消費情況,將文化消費中的“教育發展型”、“交友型”和“休閑娛樂型”分別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

表2顯示,該模型更適用于對休閑娛樂型文化消費的解釋(R2=0.264),對于解釋教育發展型文化消費不太理想(R2=0.052)。其中,“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是教育發展型文化消費的微弱影響因素,而“文化資本”、“消費認同”和“不同年級”則影響青少年的交友型文化消費;“社會資本”、“消費認同”和“不同級別”影響青少年休閑娛樂型文化消費。

五、結 論

本文在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的相關理論基礎之上,實證研究了影響青少年文化消費的若干影響因素。以往對青少年文化消費的研究大多是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和消費情況進行的主觀推理分析,顯得主觀色彩過強,而本研究則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對這些因素的實證調查研究上,以期使研究結論更具可靠性和說服力。

通過多元回歸統計分析方法,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青少年的消費認同是其進行文化消費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對交友型和休閑娛樂型文化消費會產生顯著影響。

本研究發現,消費認同對青少年文化消費的解釋力僅略次于不同年級的解釋力,且在交友型文化消費中,其標準化回歸系數在所有自變量中最高。證明青少年的消費認同顯著影響其文化消費行為。

消費是人們建立、維持和溝通社會身份的主要手段,人們通過消費來表達自己與他人或社會群體之間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將自己歸屬于社會群體,從而對自己進行社會定位和歸類。青少年處于社會化過程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中逐漸構建自身個體身份認同和群體身份認同。而文化消費則是其認同的一種表達方式,因而其心理上產生的消費認同則自然影響到其文化消費行為。在本研究中,實證研究結果支撐了這一觀點。

青少年試圖構建的群體差異和自我感決定了其在交友和休閑娛樂方式上的差異。為了結識更多的朋友或是為了和同學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將自己歸屬于某一群體中,此心理導致其更多地進行文化消費,并且更多地選擇休閑娛樂型的文化消費。

第二,青少年的文化資本導致更多的文化消費。我們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也是青少年進行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之一。青少年已有的文化資本越豐富,越會積極地進行文化消費。文化資本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體化資本、物化資本和機構資本。青少年通過文化消費獲得更好的人際交往技巧以及其它語言等能力,也較多地獲得一些機構資本如各種獎勵等,這些資本會進一步促使青少年進行更多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的消費。文化資本因素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教育擴展型和交友型文化消費起作用。

第三,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并不必然受其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影響。

陳雷,張瑩的研究發現[19],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對文化消費有一定的影響。而在我們的研究中,經濟資本對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并沒產生直接的顯著影響,且無論是教育發展型消費還是交友型或是休閑娛樂型都不受其影響。一方面,青少年是特殊群體,尚不具有獨立提升經濟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一個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消費以及其它形式的文化消費已成為一項必要開支,不會因為其經濟收入的多少而受到影響。在問卷形成前期的訪談中,也有一些經濟條件并非很好的孩子在說到文化產品和服務方面的消費時,家庭會想方設法滿足他們這方面的消費。

第四,初、高中生教育發展型文化消費并無差異,而高中生較初中生更多地進行交友和休閑娛樂文化消費。

在本研究的控制變量中,唯一作用顯著的是“年級”這一因素。從分組來看,初、高中生在教育發展型文化消費方面沒有區別,而在交友型文化消費,尤其是休閑娛樂文化消費方面,高中生都要比初中生更加積極。這與高中生社會化過程中交友和休閑娛樂需要的增加是相一致的,社會應提供有益的休閑娛樂方面的文化消費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羅沛霖.文化消費產業革命與信息高速公路[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4(12):2.

[2]王 斌.中國城市文化消費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王 艷.論文化消費的內涵、構成和意義[J].黨史文苑,2009(11):5860.

[4]高中建.文化消費對青少年德育的價值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

[5]崔海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傳承與發展[J]. 前沿,2011(2):143.

[6]宋振文.文化消費: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重要途徑[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3):90.

[7]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8]楊曉光.關于文化消費的理論探討[J].山東社會科學,2006(3):156.

[9]劉錄護.消費的階層特征:解讀布迪厄的階層消費理論[J].廣西社會科學,2008(8):202.

[10]楊 晨,劉計峰.國外階層文化消費品位研究:從單一化到多元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2):44.

[11]司金鑾.我國文化消費與消費文化研究之概觀[J].蘭州大學學報,2001(6):153156.

[12]徐淳厚.關于文化消費的幾個問題[J].北京商學院學報, 1997(4):4548.

[13]孟 華.上海80后文化消費現狀研究[J]. 統計與決策, 2011(3):109111.

[14]施 濤.文化消費的特點和規律探析[J]. 消費經濟, 1994(2):9598.

[15]王熙涵,王筱蕓.北京青少年文化接受模式調查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2010(33): 246.

[16]朱偉玨,姚 瑤.階級、階層與文化消費:布迪厄文化消費理論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2(4):52.

[17]王 寧.消費與認同:對消費社會學的一個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會學研究,2001(1):4.

[18]朱 偉.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17):11.

[19]陳 雷,張 瑩.城鎮文化消費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3(1):5.

(責任編輯 文 格)

文化消費調查報告范文第6篇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生活質量在不斷地提高,消費觀念也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消費領域中也出現了崇洋消費、炫富消費、奢侈消費、攀比消費等不理性的消費方式。2007年伊始,浙江省工商局和省消保委在全省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新消費運動”,其核心就是要大力倡導新的消費理念,引導人們將消費和科學發展、和諧構建結合起來,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實踐消費觀念的變革,培育具有理性、文明、責任消費觀念的新消費主體,催生健康、品質的消費模式,在全社會營造一種積極向上、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消費文化,促進人和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既是當前消費主體之一,有著獨立的消費意識和消費特點,也是未來中國消費的主力和消費潮流的引導者。大學生的消費狀況、消費觀念與消費模式,對未來我國經濟的發展,消費文化的構建都會產生及其重要的影響。為真實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水平、狀況,把握大學生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使更多的大學生了解、關注“新消費運動”,培養大學生形成科學、理性、文明、責任的新消費理念,促使他們成為“新消費運動”的踐行者、推動者特此在暑假期間進行了此次調查。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在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交通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進行。共發放問卷170份,收回有效問卷164份

二、調查總體情況

(一)被調查者基本情況:

此次調查,男性大學生占65.71%,女性大學生占34.29%,被調查者中,42.7%來自農村、27.75%來自鄉鎮、29.55%來自城市,家庭收入以

1000-3000元居多,占39.74%,3000-5000元占23.26%,1000元以下的占21.25%,5000元以上的占15.75%。

(二)大學生總體消費情況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月平均生活費集中在1000元以下為主體占

65.83%,1000-2000元占25.64%,2000-3000元以上的占7.84%。有74.6%的同學生活費全部來自父母,有5.23%的同學靠勤工儉學來賺取生活費,還有4.2%的同學的生活費來源于每年的獎學金。三者兼有占15.94%,此外,少數(大約占4%)困難的大學生靠助學金來維持生活。也就是說,有絕大多數的大學生經濟來源是依靠家庭。當問及到“花父母錢,心中有何想法”時,有25.6%的大學生選擇了“理所當然”,有52.5%的選擇了“無可奈何”,只有22.4的大學生選擇了“希望今后有所回報”。

被調查者中,吃喝、娛樂和消費品(服裝、化妝品、飾品)三項,是大學生的主要消費項目。其中,吃喝占比例為47.65% 。除了吃喝方面的花費外,有29.25%的大學生把錢花在了娛樂上,而這一現象在大二以上的大學生中尤為明顯。另外,27.9%的大學生(女大學生占多數,尤其是高年級的女大學生)把錢用在服裝、化妝品、飾品等消費品上。

三、調查結果分析

現在的大學與社會已經沒有了圍墻,市場經濟到處充滿了誘惑,學生們的消費觀念受到極其重大的影響。調查發現,無論是從經濟來源、消費結構,還是理念和水平來看,大學生消費都呈現出超前、實用、多樣化等特點,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注意。大學校園內也正在形成不同層次性的消費群體,各自擁有不同的消費觀念,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結構、客觀環境等對學生們的消費觀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價格、質量、品牌是影響大學生消費的三大主要因素。

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盡管講牌子擺闊氣等社會風氣已不可避免地浸染了校園,致使部分大學生受到影響,但大多數同學的消費還是較為實際、理性的。當問及”購買商品最注重的因素”時,有54.3%的大學生選擇了“質量”,有20.2%的選擇了“價格”,有15.59%的選擇了“品牌”。由此可見,價格、質量、品牌是影響大學生消費的三大主要因素。大學生的消費來源基本上都是父母,很多還處于“溫飽”狀態,沒有太多額外的費用開銷。所以其在購買東西時必定先考慮到商品的性價比,然后才會做出合理的選擇。但消費趨勢是在慢慢變化的,許多同學的消費已經在向“小康”過度,越來越多學生加入高消費行列,購買昂貴的MP3、MP

4、電腦、手機等用品,這種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蔓延,在其他方面的消費已在慢慢增加。

(二)大學生經濟獨立意識較為薄弱

當代大學生已經習慣了依賴父母,調查顯示,只有38.4%的大學生做過兼職,當問及“做兼職的目的”時,有44.6%的大學生選擇是增長社會經驗,

18.97%的大學生選擇渴望獨立,只有28.2%的大學生是為了補貼生活費,可見現在大學生的打工目的不單純是為補貼生活費,減輕家里負擔,而更多的是為增長見識,增加社會閱歷,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等。絕大多數同學的生活費來自于父母,生活費收入相對固定,使得大學生形成了一種依賴心理,消費沒有太大的顧忌,經濟上處于被動。正因為這樣,大學生往往會不約而同地發出同樣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錢為何用得這么快,又是用在哪些方面了。當問及“一學期結束后經濟情況如何時”,79.6%大學生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金額已經超出計劃范圍,甚至有些大學生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梢?,大學生消費的計劃性應當加強。

(四)大學生節約意識淡薄、浪費情況嚴重。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節約意識淡薄,突出的表現在兩個方面:社會交際、食物浪費。社會交際(包括談戀愛)已被大學生稱為是大學里必修的一門課程。據調查,大學生每月用于交際(戀愛)的花費,100元以下的只占14.5%,300元左右的占40.6%,300元以上的占55.1%,談戀愛、交朋友的大學生每逢

重要節日或是對方過生日,都會送對方禮物。每逢自己生日或是好友生日,有57.5%的同學會請同寢室的人或朋友吃飯;35%的同學選擇送禮物,7.5%的同學點歌送祝?!,F在大學校園中流行“人際投資”,無論是過生日、考試得高分、入選學生干部、比賽獲獎都得請客,否則便被視為“不上路”不夠交情,無論是朋友來了或是同學聚會都免不了請客吃飯,贈送禮物之風在大學校園蔚然成風。此外,在問及“每餐食物浪費情況”時,只有20.5%的大學生是“吃干凈每餐的食物”,有41.8%的大學生是會“略有剩余”,出人意料的是,有38.5%的大學生是選擇了“吃一半倒一半”。由此可見,大學生的浪費情況還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在食物浪費方面,在全社會都在倡導節約、環保的時候,大學生更應該增強節約意識。

(五)電腦、手機成了大學生的必需品

大學生站在時代前沿,追新求異,敏銳地把握時尚,惟恐落后于潮流,這是共同特點。最突出的消費就是使用手機、電腦上。調查中發現,有73.52%的大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電腦,電腦價格3000-5000元的占46.3%,5000元以上價格的占42.7%,出人意料的,在調查中發現,有93.2%的大學生有手機,在校期間更換過1只手機的占56.27%,更換過2只以上的占32.8%,手機的價格,1000元以下只占12.4%,1000-2000元占55.72%,2000元以上的占32.7%,當問及“更換手機的目地”時,有67.2%的大學生選擇了“過時了”,只有12.7%的大學生選擇是“前一個手機壞了”。值得一提的是,當問及“電腦有多少時間是用于學習”,只有22.4%的大學生選擇是用于學習,在問及“每天有多少時間用于上網”時,選擇2個小時以內的僅為5.6%,3-5個小時有68.6%,5小時的有26.6%,可以想象,現在的大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間可能比學習的時間還多,玩網絡游戲的時間比上自習課的還要多。電腦、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寵物,現代的通訊工具也被運用到人際交往中,他們簡直就把電腦當成自己的“情人知己”。

(六)追求名牌、虛榮、攀比是不老的話題

調查顯示,大學生已經具有明顯的品牌偏好和攀比、虛榮心理。在大學生中,擁有1-3件中高檔名牌產品的占30.34%,擁有3-5件的占59.56%,一件也沒有僅占4.6%,當問及“購買名牌的動機”時,34.6%的大學生選擇“其他同學有,我也要有”,57.8%的大學生選擇“名牌可以顯現自己,體現出和別人的差距,只有7.6%的大學生選擇是“名牌質量好”。調查中發現,某些大學生為了擁有一款名牌情愿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性大學生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性大學生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大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

四、當前大學生消費行為原因分析

1、大學生消費結構不合理。無計劃的消費主要還是由大學生所處的位置所引起的。與社會有著廣泛的接觸,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誘人的,使得許多同學都想去一一嘗試,這就很容易在學生中形成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出現攀比的現象。這有著學生自己的原因,也有著社會的原因。

2、父母對子女錯誤引導。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是孩子最先效仿的對象,父母如果在消費上面盲目,那孩子又怎么會有好的榜樣呢?也就跟著亂花了。

3、學校教育不完善。對于大學生消費問題,學校是應該最先做出反映的,從中可以看出學校對這方面的教育還不足。學校對學生消費的心理行為的指導還不夠、沒有把學生引向一個正確的方向。

五、相關建議:

對于大學生在消費中產生的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 .增強獨立意識,培養和加強理財能力?,F今的大學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那獨立理財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財不是簡單的數學運算,不是簡單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長期的理性基礎,需要獨立的行動和理性的思考。大學時代是理財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習理財的黃金時期。在大學時代養成很

好的理財習慣,平時適度地緊縮財政支出,為自己建立一個富有彈性的消費習慣,往往可以受益終生。要避免學生因花錢無度陷入“金融危機”。

2 .克服攀比情緒、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首先,應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的、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逐漸確立正確的人生準則,給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學生的確需要競爭意識,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們都需要爭,生活上次于別人,并不可恥。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基本掌握了當代大學生消費心理趨勢及現狀。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消費大體上是現實的、合理的。但個體差異大,由于家庭情況的不同和消費習慣的差異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費為主的大學生中,培養獨立的理財能力、科學的價值觀應是當務之急??赏ㄟ^心理咨詢、課外溝通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以遏制部分學生膨脹的攀比心理和近乎失控的超前消費。

上一篇:體育教育專業介紹范文下一篇:物流管理人才培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