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命周期理論論文范文

2024-02-19

生命周期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產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即一種新產品從開始進入市場到被市場淘汰的整個過程。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大致是波茲(Booz)在其《新產品管理》中提到了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并將產品生命周期分為: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英國戈波茲(Kuznets)等進而提出了戈波茲曲線數學模型,由此將產品生命周期進入到定量分析階段。弗農(Vernon)從國際化角度出發將生產劃分為導入期、成熟期和標準化期三個階段。

2 國內外主要觀點

G-K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阿伯納西(N.Abernathy)和厄特拜克(James M.Utterback)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經過對多行業及其創新型案例的分析,提出了產業創新動態過程模型,指出產品、工藝創新對產業演化的影響,這也稱之為傳統的A—U模型?;诋a業的發展又是動態改變的又進一步提出了改進A—U動態關系模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成熟,金斯利(2000)研究表明,最優投資回報率和融資結構之間的關系隨企業所處生命周期階段不同而不同,企業生命周期對企業融資結構決策具有重要影響。

劉戒嬌(2003)通過對產業生命周期與競爭力的組合分析給出了產業生命周期對企業競爭力四點啟示。鄭聲安(2006)證實,產業生命周期影響企業戰略制定的一般過程的同時也影響了戰略制定的結果,即企業戰略組合,并總結為,企業在其行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依據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對技術創新戰略加以調整。并對不同行業生命階段的創新戰略進行了簡要分析。此外,他還認為各種創新戰略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多種戰略的配合使用可以產生最好的創新效果。

史忠良、何維達(2004)等較為系統地闡述了產業興衰轉化規律,較為詳細地研究了一些主要產業興衰及轉化規律并針對其中的政策選擇給予了論述;向吉英(2007)在產業成長一般軌跡具有S形曲線特征的前提下,探討了4種描述軌跡的圖式(包括邏輯曲線、龔伯茲曲線、限制性指數曲線、對數拋物線等)的特意性,他認為企業的成熟后期發生分化的五種類型——自然成長、發生替代、周期擴展、周期重復以及階段擴展,并探討了產業發展的階段及主要特征,最后給出了判別企業成長階段的判別方法,他認為除了定性分析還要定量分析,并對方法進行了簡單舉例;陳艷瑩、葉良柱(2009)以產業演進階段識別為中心,從產業組織的角度和產業規模角度對產業技術變化量化研究進行了較為簡要的闡述,并指出現有研究進展采用單一指標對產業嚴謹階段定位往往會出現不可規避的問題,建議研究應多維度進行;杜劍(2009)通過產業生命周期對企業投資決策的影響因素分析認為企業必須根據產業發展階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投資決策,產業生命周期分別為需求明朗和快速上升階段、殘酷競爭階段、分化整合階段、平衡與聯盟階段。

3 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

目前大多數研究集中于實證研究,各項研究主要對以上的觀點進行了檢驗,結論卻各不相同。

Boldrin和Levine指出,創新性被更多產業所重視,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創新心理的流動也變得更加通暢,但也有一些企業并不是那么重視企業產品技術的創新,固步自封,受指責自己原有的產品。Klette、Kortum的研究表明,生產率的增長與創新活動的不同并無太強的聯系,這意味著不進行創新有可以獲得較高的生產率和營業利潤,以及較高的類似品或提到品將大量存在,創新型企業和非創新性企業(模擬型)都可以分一杯羹。隨著越來越多的模仿者加入市場,原有的市場份額無疑要被稀釋。而到了產業成熟階段,就會產生優勝劣汰,企業數量減少。為合理解釋上述現象,Braguinsky等人建立了以上相似的市場環境和競爭企業模型,即有創新型企業和模仿性企業進行市場競爭,由此來闡述以上現象,產業生命初期企業創新保持穩定或者較多,而在成熟階段更注重多專利的保護。

就當是經驗而言,已有很多對產業生命周期關于產業生命周期一企業產品及技術創新表示支持,但也有部分研究對此提出疑問。Floricel和Dougherty認為傳統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的階段演進也可以從影響知識生產和投資的機制及其限制條件來理解。并因此建立了一個能夠容納高速創新和超級競爭等理論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創新內生更新周期的三種模式,從而擴展了產業生命周期理論。

4 簡要評述

隨著技術的發展,經濟的進步,新的經濟形勢與信息發展對原有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最新的研究從創新角度出發彌補了舊的理論的不足,但是仍存在不足:早期的研究很少基于動態的方法對企業生命周期進行系統的研究,靜態的分析方法無疑是與社會與產業的發展不相一致的,動態的、演化的研究方法還是更適用于產業演化機制的。

摘要: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來源于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現代產業組織學的重要分支之一。文章對產業生命周期的起源做了較為清晰的綜述,接著又闡述了國外產品周期理論的最新進展。對國內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的主要觀點,及現代產業生命周期理論進行了較為簡單的綜述。查找有關理論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并指出了新形勢下早期研究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國內外,綜述,模型

參考文獻

[1]Cusumano M,Kahl S,Suarez F.Product,Process and Service:A New Industry Lifecycle Model[M].Massachusetts:MIT Working Paper,2006:228.

[2]Hansen E.Structural Panel Industry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6(8):774-783.

[3]Boldrin M,Levine D.Against Intellectual Monopol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4]Braguinsky S,Gabdrakhmanov S,Ohyama A.A Theory of Competitive Industry Dynamics with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7(10):729-760.

[5]Floricel S,Dougherty D.Where Do Games Of Innovation Come From?Explaining The Persistence Of Dynamic Innovation Patter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11(1):65-91.

[6]向吉英.產業成長及其階段特征——基于“S”型曲線的分析[J].學術論壇,2007(5):83-87.

[7]陳艷瑩,葉良柱.產業演進階段識別方法研究述評[J].經濟研究導刊,2009(5):44-47.

[8]鄭聲安.產業生命周期特征與企業戰略的關聯分析[J].經濟論壇,2006(9):70-72.

[9]劉戒驕.產業生命周期與企業競爭力[J].經濟管理,2003(8):19-23.

生命周期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對于指導企業的經營管理, 幫助決策者認識企業發展的本質具有重要的價值。為了更好地介紹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發展趨勢, 本文首先就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起源與發展簡要分析如下。

2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最早由馬森·海爾瑞于1959年提出, 最早期的生命周期是通過生物學的成長特點來對企業的發展過程進行分析, 其包括了企業的停滯、消亡等多個環節。生命周期理論闡述了企業與生物的內在關系, 提出了沒有“永生”的企業的概念, 為順利開展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 當前全球化有關企業生命周期的理論也已經超過30多種, 其中更是不乏在社會生活中應用極其廣泛的類型, 為了更好地分析企業生命周期理論, 就必須認識其發展中存在的優勢與不足。

3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簡評

3.1 不同生命周期理論與不同的階段劃分

不同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對于企業的生命周期劃分的模式與規范也不盡相同, 比如薩摩、當斯等人將生命周期劃分為3個階段, 而卡贊簡等人將其劃分為4個階段, 更是有愛迪斯等人直接將企業的生命周期劃分為10個階段。由于不同的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參考的模型企業不同, 其更是存在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以及多種不同的經濟體制條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 所以企業的生命周期劃分階段存在一定的差別是可預見的內容。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其雖然階段差距相對較大, 但是基本的核心階段卻基本相同, 特別是企業的規模、結構復雜程度以及經營戰略和所有者模式等方面的劃分依據十分接近, 這也為生命周期理論發展趨向于一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2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是仿生的結果

生命周期理論的建立本來就是通過生物學理論的觀點來分析企業的興衰, 所以幾乎所有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都屬于仿生的結果。在理論的建設過程中, 學者們都會先將企業開做一個開放的系統, 通過環境與系統的相互作用來逐漸實現動態平衡, 根據群體生態理論來看, 企業的生存與生物體在自然界中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十分接近的, 企業的組織具有生命的屬性與特征是整個生命周期理論建設的前提, 也是目前學術界工人的內容。所以企業生命理論必須要承認其是仿生的結果, 而仿生研究也將作為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研究的主要形式。

3.3 生命周期理論對于企業生命周期的機理分析不足

當前全球范圍內林林總總出現了超過三十種被認可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 但是大多數生命周期理論都僅僅是對企業的存在形式以及整個生命周期的發展規律進行了分析, 但是對于企業的生命周期的機理分析卻并不到位。特別針對一些中小型企業而言, 這些企業的發展與成熟都具有一定的發展規律, 但是沒有說明如何幫助企業來避免其衰退, 這樣一來,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盡管具有研究的價值, 但是其實際應用的效果卻受到了顯著的影響, 甚至一部分理論僅僅作為仿生的結果和一般資料, 并不存在實際應用的價值。

4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趨勢

4.1 各種理論趨于一致性

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 當前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具有一定的趨于一致性發展的趨勢。從客觀上來看,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建設與發展途徑一直都是圍繞著仿生學的觀點建立起來的, 無論是起源還是研究抑或是發展, 都是以仿生學作為基礎和先導來開展工作的。仿生學本就是一門十分系統的學科, 其在對外部進行仿真描述時都具有一致性與統一性的特征, 所以筆者認為未來多種生命周期理論也必然向著統一性的方向發展, 最終達成一致。

4.2 向著實證研究的范疇轉化

在現實的生命周期理論應用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 由于大多數理論都停留著表面的仿生研究的范疇, 其往往會指出企業衰落和蛻變的原因, 卻很少指出如何走出衰落和蛻變, 這些理論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將企業的衰退描述成為一種不可抗的自然過程, 這與企業的實際發展是存在顯著區別的。從發展實踐的角度上來看, 也確實存在大量的企業絕地復生的情況, 更是有一大部分企業在經歷衰退之前就重新恢復元氣, 所以未來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還是需要以事實為根據, 重點對實例進行分析和研究, 以此來跳出一些理論仿生的價值束縛。

4.3 研究領域繼續擴大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當前我國的企業商業模式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的傳統研究結果與內容也與實際需求不相適應, 在未來的理論建設與發展中, 也需要繼續擴大研究領域與內涵, 真正將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應用到生活與社會實踐當中去。

5 結語

綜上所述,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有利于企業開展經濟業務與商業活動, 其同時也是市場經濟的管理者更好的調節市場, 開展市場宏觀控制的重要理論依據。本文立足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現狀, 筆者也試著從理論一致性、實證研究以及研究領域擴大等角度對未來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趨勢進行了判斷, 也希望能夠為我國市場經濟的全面健康發展創設條件。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漸完善, 當前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也逐漸成為企業管理學當中最受關注的學術熱點之一。本文立足于學科的研究現狀, 首先介紹了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其次對企業生命周期理論進行了簡單的評述, 最后結合上述內容對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趨勢進行了判斷。

關鍵詞:企業生命周期,簡評,分析

參考文獻

[1] 王汀汀, 李赫美.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盈余管理的動態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18 (1) .

[2] 莫冬燕, 楊真真, 徐浩然.企業生命周期、媒體關注與內部控制有效性[J].財經問題研究, 2018 (1) .

生命周期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一)產品生命周期成本

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論的理論依據是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根據該理論最早的提出者謝爾德和楊(Shields and Yang)的研究,產品生命周期可分別從市場、生產者、消費者及社會等不同視角來認識。所以產品生命周期成本也可分別從市場、生產者、消費者及社會的不同視角進行定義。本文所探討的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是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即社會視角的產品生命周期成本?;谏鐣暯堑漠a品生命周期成本,是從整個社會角度對產品成本的分析。具體包括產品從研發、制造、營銷、用戶使用直到產品被棄置的整個過程所發生的成本。其成本范圍進一步擴展到全社會,不僅包括生產者承擔的產品從研發、設計、加工制造、完工入庫直至產品銷售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同時包括消費者購入后的使用成本,并且還充分考慮了社會責任成本。社會責任成本,也即環境成本,它不是一種單一的成本,它是貫穿在產品生產、使用、處理和回收等過程的成本?;谏鐣暯堑漠a品生命周期成本研究,可以使企業更好的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提高企業形象,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

(二)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作為戰略成本管理的延伸,擴展了企業成本管理的空間范疇,并在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創新,其內涵可以界定為:企業在戰略成本管理環境下,以目標成本管理、作業成本管理等管理理論為指導,對企業產品從設計開發、供應生產、銷售、售后使用及廢棄等一系列活動有關的成本信息進行收集、分析、考核和評價,建立全面成本管理體系,尋求產品生命周期總成本的持續降低,從而獲取或保持企業長期競爭優勢。

二、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論框架構建

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論框架由目標、特點、內容及方法組成。其中內容是重點,方法是保證目標實現的具體手段,其特點體現了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與其他成本管理理論的區別。具體框架如圖所示:

(一)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目標

目標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借助生命周期成本理論及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功能收集、分析、評價成本信息。其次,利用成本信息,通過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最后,盡管企業在不同的時期,由于要實現和維持競爭優勢,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但從整個生命周期來看,目標的定位主要還是追求成本的持續降低,其最終目標還應該落實在企業成本的持續降低上。

(二)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特點

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戰略成本管理的延伸,因此它具有戰略成本管理的全面性、競爭性及外向性等特點。除此之外,它還具有如下特點:1.前瞻性。傳統產品成本管理的重心是產品的生產階段,而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重心是產品設計階段。企業在產品設計階段,通過市場定位及客戶分析,了解顧客對成本的承受能力和價格的接受程度,然后利用價值工程等方法對產品的功能等進行分析,最后進行產品的研發設計。這樣企業對產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可先于成本的發生,體現了企業成本管理的市場導向性。2.整體性。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實施成本管理是一種系統的成本管理理念。以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成本為對象的戰略成本管理范圍涵蓋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具體包括對企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營銷、售后服務及棄置整個過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它關注整個價值鏈和產品生命周期的成本,相對傳統成本管理而言,拓展了成本管理的內涵。3.方法多樣性。實施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既要采用傳統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時也需要借助其他各種有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方法。隨著適時生產制、全面質量管理、成本動因分析、戰略管理、標桿瞄準、持續改進等一系列管理創新理論在成本管理中的實踐,先后出現了價值鏈分析法、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標成本法、約束理論等戰略成本管理方法及理論。筆者認為,為了達到取得企業長期竟爭優勢的目的,可以從以下兩個層次實現這一目的:一個是戰略成本規劃,企業通過事先的成本規劃與控制,從根本上改進其長期的盈利能力。這一層次的方法主要有源自戰略管理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標成本規劃法等。另一個是經營改進,旨在改善企業日常經營活動效率,落實成本規劃,繼續提高企業竟爭實力。順應這一思路的方法有竟爭對手成本分析法與標竿制度、成本動因分析法等。事實上,在獲取企業成本優勢的過程中,這兩個層次的方法相輔相成,同時這些方法亦是集成與整合在一起的。

(三)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內容

1. 研發設計成本。研發設計階段的成本主要指企業運用新技術或新工藝開發新產品時發生的成本。一般包括產品可行性研究、市場調查、圖樣設計、產品試驗、修改設計和準備技術說明書等所花費的費用。2.制造成本。制造成本首先包括在供應過程中發生的材料采購、運輸、管理成本等。其次包括生產過程中各類生產設施使用維護成本。此外還應包括生產過程中的人工費用等。具體來說,制造成本是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的總額,即產品的生產總成本。3.銷售成本。銷售成本一般分物流和營銷兩大部分,具體包括產品包裝、運輸、儲存及廣告宣傳等費用。4.維護使用成本。維護成本是指在使用期限內,為維護設備進行修理或更換零件所需要花費的費用;使用成本是指用戶使用或運行過程所發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能源消耗、間接人工、間接材料和組織管理成本等。5.回收報廢成本?;厥請髲U成本是指產品報廢處理和再生的費用。最后還需指出,在對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成本實施有效管理時,還必須考慮各階段對社會可能會產生的社會環境成本。

(四)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方法

對產品不同階段實施成本管理的方法和理論很多,具體方法包括目標成本規劃、作業成本法、全面質量成本管理、約束理論、持續改進制等。

1. 目標成本規劃。

該方法將成本思考的立足點從傳統的生產現場轉移到了產品的設計階段,從業務過程的下游轉移到了上游。使“成本”成為產品開發過中的積極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極結果。企業根據擬推出產品的定位及目標市場的狀況確定該產品的市場價格(目標價格),目標價格減去公司希望從中得到的邊際利潤,就可以確定該產品的成本控制范圍(也即目標成本)。企業的成本管理部門應根據企業實際條件向產品的設計部門提出具體的成本控制目標,即要求設計部門將產品的設計成本控制在即定的目標成本范圍內。同時應按事先確定的成本目標按責任歸屬和可控制原則,歸口分級進行分解,把目標成本細分下放到企業各責任中心、各部門、各環節,直至全體職工,形成一個有共同努力方向的成本指標體系,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完成企業的目標總成本。目標成本規劃是對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發、設計階段進行的前瞻性的成本管理。

2. 作業成本法。

作業成本法建立在“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的兩個前提之上,基本原理可以概括為:以作業為間接費用歸集對象,通過資源動因的確認、計量,歸集資源費用到作業,再通過作業動因的確認計量,歸集作業成本到產品或顧客頭上去的間接費用分配方法。作業成本法有利于在實施戰略成本管理過程中,正確確定產品在各個成本發生階段的成本動因(結構性成本動因和作業動因)。

3. 約束理論。

就是通過最大程度地增加整體產出率來獲得成功。該理論將管理的注意力集中于減少或消除生產過程降低產出率的約束或瓶頸來提高完工效益(銷售額減去直接材料成本),集中注意力于原材料和外購部件轉化為最終產品并被送到消費者手中的速度。該方法主要用于制造階段的成本管理。

4. 全面質量成本管理。

就是以質量成本核算為依據,根據企業內外部價值鏈中的質量關聯作業進行的全面的戰略成本管理,是實現用戶滿意目標的關鍵。企業必需從產品整個生命周期成的角度加強質量成本管理,追求以最小的質量成本獲取最優的產品質量。全面質量成本管理應該貫穿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尋求產品的“零缺陷”。

5. 適時生產制。

適時生產系統是一種理念,它要求企業在供產銷環節盡量實現“零庫存”。即在供應階段,企業所需的原料或零部件僅在生產需要時才購買或生產,并在生產環節按工序順序要求“適時”進行,最后在銷售階段按顧客要求保質保量“適時”提供產品。它廣泛應用于產品的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

此外,在對產品全生命周期實施成本管理時還應該加入清潔生產模式等,將清潔生產貫穿產品的生命周期,尋求企業的環境成本的降低,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

三、結論

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通過對產品的研究開發和設計、原料采購、產品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及產品的廢氣回收等過程進行信息收集,從戰略角度對各階段成本進行分析、規劃并控制,尋求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最低。它是實施戰略成本管理的立足點,是一種全員參與、全面、全過程的成本管理?;诋a品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既有利于企業在市場上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又有利于用戶利益的實現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基于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論框架的構建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許亞湖.企業戰略成本管理〔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6:107-112.

〔2〕陳曉川,方明倫.制造業中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概況綜述〔J〕.機械工程學報,2002,38(11):17-25.

〔3〕陳曉芳,崔偉.關于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理性思考〔J〕.財會通訊,2006(3):52-55.

生命周期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然而, 在高校人才流動政策的制定和落實的過程中, 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不和諧的現象, 影響甚至阻礙了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三個層面:

從宏觀上看, 地區間高校人才流動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經濟發達地區高校的人才政策比較靈活, 加上工作環境好、待遇優厚、子女就讀方便, 吸引了大量人才從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本來就急需要人才, 結果人才不但沒有流入, 反而大量流出, 這對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而且加劇了地區間的不平衡。

從中觀層面看, 大學通過人才引進和智力引進可以比較快速地實現一些學科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提升學校某一學科的師資水平。人才引進工作時間短、見效快, 因此有些高校往往更重視引進人才, 為外來引進人才創造種種環境, 提供優厚的待遇;而對于內部人才, 則由于培養周期較長, 見效較慢, 培養后還容易流出, 而忽視對他們的培養和使用。這種過分注重短期效應的做法, 造成了大學內部人員心理的不穩, 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1]。

從微觀上看, 過于強調對人才的考核與評價。高校人事部門往往設計出十分細致的考核指標, 從科研課題、發表論文、獲獎、課時等容易獲得的數據指標來評價人才質量, 很少細致剖析各層次人才的具體情況, 導致高校人才為考核指標所驅使, 為課題、SCI、EI、SSCI論文疲于奔命, 其結果必然是“涸澤而漁”。

誠如哈佛大學第23任校長科南特 (James B. Conant) 對哈佛大學辦學方針的總結:“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 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師和學生的質量。”每一個人才的人力資本存量不是一次投資形成的, 而是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積累。出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 本文擬從學術生命周期的角度, 提出高校人才價值合理評價的新理念和方法, 以期為目前高校人才的考評制度以及人才流動制度提供參考和新思路。

1 學術生命周期理論

生命周期這個概念不只適用于生物體, 也普遍適用于社會科學領域。目前生命周期的概念應用很廣泛, 在政治、經濟、環境、技術、信息、社會等諸多領域都有所應用。1959年馬森·海爾瑞就提出了企業生命周期理論, 認為企業的發展符合生物學中的成長曲線[2]。

在學術研究領域中, 關于學術成果生命周期的研究也已經比較廣泛。學術生命周期主要是指該項研究成果對以后的學術研究而言, 其具有參考價值的時間長度。換言之, 該成果發表后多少時間內能夠持續地對后續的研究產生影響。舉例來說, 一篇論文發表后的5年內被其他論文持續大量引證, 以后逐漸減少, 直到沒有, 那么5年這一個時間周期就表征了該學術成果的生命周期。在文獻計量學理論中, 半衰期的研究是一個重要內容。半衰期是衡量已經生產的信息資源的老化速度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它借用物理學中“半衰期”概念, 用來指某學科領域現時尚在利用的全部信息資源中的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生產的。文獻的半衰期受學科的內容、性質等因素的制約。一般來說, 比較穩定的學科, 其期刊半衰期要比正在經歷重大變化的學科, 或者說發展較快、較活躍的學科的期刊半衰期長;基礎理論學科的期刊半衰期要比技術學科的期刊半衰期長;歷史悠久的學科期刊半衰期要比新興學科的期刊半衰期長[3]。

同理, 科學研究 (人才的創造力) 也具有從孕育到衰亡的生命周期。本文所要探討的即是從學術生命周期的角度對人才價值進行評價, 是將科研人才作為一個個體的人, 而不是完全從可量化的科研產出數量來進行評價, 希望建立起一個基于人才的學術生命周期的評價體系, 并以此作為人才評價與管理的依據。

2 學術生命周期的階段劃分

正如一個產品有其產生、形成、發展和衰退的周期一樣, 一個組織中的人才也有其生命周期。對于大學而言, 科研人才的發展一般經歷初創與成長期、規范與穩定期、個性與創造期及老化與衰退期。見圖1。

2.1 初創與成長期

這一時期人才一般處于35歲之前, 往往沖勁大、有熱情、可塑性強、創新意識強, 會利用自己學到的新知識以及所掌握的外界信息, 積極思考, 主動創新。但不夠成熟, 容易受打擊, 遇到挫折, 容易放棄, 部分人才也會表現出好高騖遠的傾向;

同時在這一階段, 年輕人才正處于個人生活中的成家立業階段, 面臨結婚、安家、買房、生子等一系列生活重壓, 因此在這一階段的人才有較強的人才流動意識, 人才流動率也比較高, 可能向工作環境好、待遇優厚、子女就讀方便, 能夠提供較多經濟支持的單位和地方流動。

2.2 規范與穩定期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以及優勝劣汰的檢驗, 有能力的人才漸漸浮出水面, 在比較適合的崗位上會盡量展示自己的能力, 工作技能得到大幅提升, 開始在學術團隊中承擔責任, 在工作中獨當一面, 逐步產生成績。但同時處于這一階段的人才非常希望能夠在工作中更多獲得機會, 得到足夠的重視, 以及上升的空間和管道。

2.3 個性與創造期

經過前兩個時期的發展和孕育, 人才開始脫穎而出, 逐步建立和獲得學術地位, 其工作能力和技能, 以及人際關系方面都達到成熟狀態, 這一時段的人才睿智、理性, 對于學術研究和人際協調等方面都顯得游刃有余, 但也因此容易產生剛愎自用、驕傲自滿的情緒, 并開始尋求更大的發揮空間和新的展示能力的舞臺。

2.4 老化與衰退期

處于這一時段的人才, 知識積累厚實, 學術經驗豐富, 對于自我和社會都有足夠的認識和把握, 但知識逐漸老化, 觀念趨于定型, 失去創造精神, 靠以往的經驗維持工作局面, 容易滿足現狀, 故步自封。當然也有部分人才保持持續成長, 但從普遍意義上看, 人才的創造能力處于下降階段。

以上這四個階段雖無法截然分開, 但確實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分割, 并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 上述四個時段的具體表現時間并不一致, 但總的趨勢是一致的。其特點從表1可見一斑[4]。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 生命周期的變化受到生態因子的影響會呈現出不同的變化形式。一般來說, 一個人才的學術生命周期是上述四個階段依次出現, 逐步轉化的, 但影響因子的變化, 無疑會改變人才學術生命周期的表現形式, 使生命周期產生變異。

3 基于人才不同生命周期的評價策略

關于生命周期評價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 根據ISO14040:1999的定義, 是指“對一個產品系統的生命周期中輸入、輸出及其潛在環境影響的匯編和評價。”生命周期評價是一種用于評價產品或服務相關的環境因素及其整個生命周期環境影響的工具。其本義可以理解為“從搖籃到墳墓” (Cradle-to-Grave) 的整個過程。對于某個產品而言, 生命周期評價就是對某物從產生到消亡以及消亡后所產生的效應進行全過程的評價。

基于學術生命周期的人才評價, 其實質就是根據上文所述的人才的發展的初創與成長期、規范與穩定期、個性與創造期及老化與衰退期這4個時段來進行人才價值的評價和判斷, 而不是單一的通過科研產出的一系列指標, 如科研課題、發表論文、獲獎、課時等數據, 來評價人才質量, 其目的是避免目前高校人才評價中現行的粗放、武斷和有悖于學術生命規律的測評體系。

從實證研究來看, 目前現行的大學人才評價體系很難支撐人才的長期健康發展, 人才在這樣的考評體系下, 唯學術考核指標是瞻, 注重短平快的研究, 放棄難度大、產出慢的基礎研究, 其結果必然是學術積淀薄弱, 從積弱的學術土壤中自然也不可能產生枝繁葉茂的大樹, 由此, 學術人才往往會表現為在出現了在經過短暫的學術繁榮之后, 后繼力不足, 穩定期和創造期縮短, 提前進入衰退期。這種曇花一現的人才學術生命周期表現出來就如一座山峰, 故可稱作人才的峰形學術生命周期 (圖2) 。

因此, 對于人才的評價必須基于人才的學術生命周期, 根據人才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所顯現的特點, 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與人事管理策略?,F代人力資源和組織行為學理論認為:“能干的員工并非永遠能干, 員工的技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老化, 變得陳舊過時。這就是組織每年要花費數百萬美元對員工進行正式培訓的原因。”

人才資源與其它物質資源最大的區別, 就在于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人總在不斷追求自我完善和自身價值的實現, 所以, 人才的評價和激勵, 既要體現在物質上, 又要反映在精神上。而且這種評價和激勵必須結合人才的學術生命周期進行。萬物播種有時, 生長有時, 收獲有時, 對于人才的評價也應該根據其學術什么周期的不同階段進行, 超前與滯后都不符合客觀規律, 不利于人才的評價和激勵 (表2) 。

對于處在初創與成長期的高校人才, 這一階段正是他們積累知識, 獲得學術經驗, 拓展學術思路的時期, 因此對其的考核應該更多落實在對于科研的積極參加, 以及教學任務的主要承擔等方面。對于在這一階段有突出表現的, 應該給予比較充分的物質激勵, 因為這一時期的人才處在人生的草創階段, 事業和家庭同時起步, 更需要足夠的經濟支撐;他們不僅希望能夠從學校得到維持家庭的收入, 而且希望個人的素質也能不斷提高。故在制定考評和激勵措施時, 應該把經濟支撐與個人的發展相結合, 這樣才能更好的激勵和培育人才, 保證長期效益。

對于規范與穩定期的人才, 這一階段是他們開始產出科研成果, 積累學術成就的階段, 因此在這一時期不宜用事務性的工作量, 如課時數等指標來考核, 而應更多落實在學術產出, 如學術論文、科研項目等方面;對他們的激勵應以心理需求的層次為主導, 特別是給予足夠的學術空間, 及充分的自主權, 工作時間的彈性。這一時段的人才通常為中青年, 家庭和事業的責任都很重, 處于人生的承上啟下階段, 增加工作彈性, 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平衡和管理工作和家庭的關系;與此同時, 應強調對于他們的學術成果和價值的承認, 將個人發展、晉升機會等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 激勵人才產生持久、穩定的進取精神。

對于個性與創造期的人才, 應更注重他們的學術組織能力的評價。這一階段的人才處于學術生涯的全盛時期, 對其的考核應更多的落實在對于學術成果的質量方面, 不追求數量的產出, 而以質量的高低為主要指針。對于此時段人才的激勵, 應體現在更大的管理空間和學術舞臺, 以及承擔更多的學術和社會責任;同時也要考慮其對于學術團隊的組織和建設方面的貢獻;處于此階段的人才在注重自身的發展的同時, 應該關注團隊的建設, 因此管理能力應作為考核評價的一部分;

對于處在老化與衰退期的高校人才而言, 雖然他們的創新能力開始下降, 但其知識積累、經驗和穩定性都處于歷史最好時期, 對此階段人才的考核, 應更多落實在學術的傳承和人才的培養以及管理顧問方面。對于這一階段的人才, 最好的激勵是足夠的尊重和老有所為, 這是延長他們學術生命的重要途徑。

人才資源是一種再生性資源, 它的使用具有時效性, 如果儲而不用, 就會逐步荒廢或退化;但是過度開發和使用, 也會損耗或銷蝕人才。因此對于人才的評價和激勵政策的制定必須以人為本, 既不能棄而不用, 也不能涸澤而漁。這種保護和維護就是對人才的培養和生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知識時代, 只有不斷通過學習, 才能實現人力資本的保值和增值。如果不能與時俱進, 不斷地跟蹤學科前沿, 并有所創新, 那么他所具有的人力資本的價值就會不斷降低。

4 結語

人才流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 市場對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現象。作為一種流動性極強的資源, 人才不僅具有流動性, 而且具有可共享性。人才的流動總是受到經濟利益、社會地位和生存環境等機制的驅動。人們向往著更好的發展機會, 更好的物質待遇、更好的工作環境。

基于對高校人才資源特征的認識, 在大學的人才資源管理與開發中, 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營造吸引人才、穩定人才、造就人才的用人環境, 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 使大學的人力資本含量不斷增值發展。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評價和培養體系, 尤其是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基于人才學術生命周期的評估模型, 是人才管理制度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就目前的文獻調研來看, 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幾乎沒有, 因而更顯必需。

通過細分人才學術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 分析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 并結合科研、教學、管理工作和學術業績的考核結果, 判斷其處于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 據此給予其可持續的發展空間和期望的各種福利待遇, 幫助其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 是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的必要舉措;同時應將大學作為學術人才發展的平臺, 使其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施展才能的機會, 延長其使用時間, 發揮其使用效力, 確保工作熱情, 使其才干得到充分施展與發揮。

此外, 還要做好知識更新和繼續教育工作, 建立終身學習的體系, 把學校的長遠規劃和學校人才的現狀緊密結合起來, 認真分析大學目前和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質和技能, 將大學的發展規劃有機地融入人才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構成因素中去, 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 延長其學術生命周期, 適應學術不斷進步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生云龍, 劉婉華.高校人才流動中的非理性問題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06 (2) :35-38.

[2]趙黎明, 潘康宇.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企業績效評價方法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8, 10 (1) :30-34.

[3]羅式勝.文獻計量學引論[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6.

生命周期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 價值驅動的原理是不同的。在企業生命周期的開始進行價值評估, 困難程度較大。在價值評估過程中對創業階段的企業和高增長企業進行估值, 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差, 估值結果的準確度相對較低。但是對這樣的企業進行估值的回報也會較高。

迄今為止已有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大約有20多種, 研究的出發點不同對企業生命階段的劃分方式也就不同。大體上劃分的方式分為幾種, 如按企業規模、組織結構、銷售額、產品和技術的生命周期特征、經濟增長階段來劃分企業的生命周期。

2 企業生命周期的變化趨勢

由殼牌公司戰略咨詢部做過的一項有關企業生命周期的研究顯示, 極少有企業能生存超過75年, 大企業的壽命通常不超過35年。1970年財富500強企業, 到1983年有1/3的企業從這張表消失了, 1995年有60%的企業從表上消失了。美國《財富》雜志數據顯示, 美國大概有60%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 只有2%的企業能存活50年, 中小企業的壽命不超過7年, 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40~42年。

美國1976年成立的制造類公司, 存活兩年的占77.4%、存活6年的占45.4%、存活10年的占35.4%。美國1977—1990年上市公司存活5年以上的為68.76%。日本所有企業平均壽命只有12.5年。

在中國, 集團公司的平均壽命為7~8年, 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9年。由于中國90%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 據此推算, 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約3.5年。商務部2005年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 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7.3年, 品牌的生命力平均不足兩年。浙江民營企業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 浙江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兩年。

實證研究表明,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加劇, 企業生命周期呈現縮短的趨勢。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加快了速度。最典型的就是網絡企業的發展, 各類網絡企業的快速涌現和快速消亡明顯體現了企業生命周期的不規律性。根據日本學者清水剛的測算, 日本上市公司平均生命周期為25年, 其中1943—1962年上市的企業平均壽命為31年, 1963—1982年上市的企業平均壽命為21年。Gort和Klepper通過對46個產品最多長達7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 按產業中的廠商數目進行劃分, 將企業生命周期與產業中的廠商數目相聯系。Klepper對美國汽車、輪胎、電視機和青霉素四大產業的研究顯示, 隨著產業內部競爭的日趨激烈, 企業的存活率也在大幅度的下降。

各種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 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非常短暫, 而且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加劇, 企業平均生命周期有進一步縮短的趨勢。

3 企業生命周期的特點

3.1 企業的生命周期具有無限性

生物的生命周期有其死亡的必然性。對于企業而言, 不存在必然要死亡的內在因素。即使是衰退的企業, 很多也會衰而不亡。企業的死亡是人類行為的結果, 是由不合理的企業制度、不適宜的企業文化、薄弱的創新能力、決策過程的不科學造成的。歸根結底, 是企業對環境的不適應造成的。如果企業不斷改變、調整, 保證自身與環境的適應性, 就能長生不老。

3.2 企業的生命周期具有突變性

生物體一般體現為相對完整的生命周期過程。對于企業而言, 經濟政策的變化、原材料供應的變化、市場需求的變化、技術創新程度等, 都可能使企業在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發生質的變化, 體現在生命周期上即出現不連貫性, 在企業產生、成長、成熟、衰退的每個階段都會發生突變, 可能會過早的老化, 也可能會夭折。

3.3 企業處于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 與企業的絕對年齡沒有必然的聯系

對企業生命周期的劃分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 有的企業雖然已經存在很多年, 但是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愛迪思認為“不要試圖把你所知道的企業放在生命周期的一個位置, 企業中的不同部門可能處于不同的位置”。對企業生命周期階段的判斷, 現在主要還處于定性分析階段, 對于企業生命周期的定量精確計算相當困難。

4 企業生命周期和產業生命周期的差異

通常企業會面臨四種周期現象, 除了我們要研究的企業生命周期之外, 還有經濟周期、行業生命周期和產品生命周期。企業的生命周期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 但經濟周期并不會成為決定企業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每種行業類型的企業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特征, 一般來說, 企業生命周期要短于行業生命周期。當一個企業只從事某個單一行業或者單一產品的生產時, 這個企業就會走出與這個行業或這種產品同樣的生命周期曲線。產業的生命周期和企業生命周期總結下來有如下差異:

4.1 企業生命周期和產業生命周期的背離

所謂產業就是這樣一個企業群體, 這個企業群體的成員由于其產品 (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 在很大程度上的可相互替代性而處于一種彼此緊密聯系的狀態, 并且由于產品可替代性的差異而與其他企業群體相區別。如果選擇某企業進行投資, 就有必要研究其所屬產業的狀況和產業的發展趨勢。而企業的存在并不受特定產業的制約, 企業的存在更具有主觀能動性。從長期來看, 企圖用一個產品或一類產品把產業發展軌跡和企業的發展軌跡協同起來是很難的。在產業內部, 只有少數規模較大的企業的生命周期與產業生命周期表現出較強的一致性。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 當所屬的產業從成熟走向衰退時, 企業通常會轉變經營戰略, 如果企業采用退出原屬產業的戰略, 并進入一個新興產業, 那么它將和原來的產業逐漸分道揚鑣。

4.2 企業生命周期完整性的差異

產業生命周期一般具有較強的完整性, 盡管不同產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可能表現出較大的差異, 但是一般都會經歷產生到衰退的完整過程。而企業的生命周期演化卻有著很多的不完整性。企業在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可能突然消亡, 可能在起步階段夭折, 也可能于成熟階段消亡。有些企業在進入衰退期后可能會發生蛻變而重獲新生, 進入一個新的生命周期過程。對于產業而言, 由于產業是由特定的產品和服務形成的, 產業形成之后夭折或者蛻變的可能性都要小的多。產業的生命周期特征更為明顯, 任何產業都擺脫不了衰退的結局。

4.3 產業內不同企業的差異性

產業內不同企業雖然都受到產業生命周期大趨勢的影響, 但是不同產業市場類型下, 同一產業內部的不同企業處于完全不同的情況和位置。產業內不同企業的贏利能力和競爭優勢也不同, 即使在衰退期的某些產業, 也可能會出現贏利能力較強的企業。企業的生命周期除了受產業周期因素影響之外, 還受到自身內在因素的影響。

摘要:本文研究了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發展, 并對企業生命周期判斷方法進行了梳理, 在其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判斷方法, 并用煤炭行業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判斷其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

關鍵詞:企業生命周期,產業生命周期,判斷方法

參考文獻

[1]姜楠, 王景升.資產評估[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電子文件論文下一篇:經營績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