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命化教學模式及闡釋范文

2024-03-27

生命化教學模式及闡釋范文第1篇

戶外運動已經自動化了的野外身體動作通常是已經退到意識的地平線以下, 因此要試圖意識到已經退到意識的地平線以下的動作反而變得困難。但是, 不是說這種戶外運動的自動化動作是完全意義上的無意識動作。比如說戶外運動是有意圖的, 我們知道自己正在戶外運動。因此, 通過現象學的反省, 我們是在怎樣進行戶外運動是可以意識到的。而且我們也可以對于能夠進行戶外運動的身體進行反省。即便在健康情況下也同樣會這樣意識到戶外運動的存在。比如在面對新的戶外運動時。在此時, 戶外運動往往是作為一種障礙在我的意識中出現的。比如為了獲得駕駛執照而學習開車時對離合器和剎車的操作時的情景。為了使得汽車穩穩的停住, 必須用腳緩緩的踩下剎車踏板。盡管知道應該如此我卻不能做到。腿一點點給踩剎車加力但是似乎不見動靜, 不知覺中造成急剎車。意識顯然是指向戶外運動的操作。盡管我的腳是我的戶外運動的基礎, 但是它不按照自己的意圖表現。也就是說, 出現了戶外運動不接受自己的意志這樣的狀態。在此時, 我實際上是將戶外運動如同物那樣操作的。因為在我們的經驗中有過很多不能熟練操作外物的體驗。前面所說的不能緩緩的操作這一事實可以理解為不能將戶外運動像物那樣熟練操作。在這個場合, 戶外運動就如同作為實現自己意志的工具。因此在此時, 我只能這樣認為:必須將戶外運動理解為按照自己意圖操作的工具。

2、從生命哲學闡釋戶外運動的文化意境

我們必須注意到戶外運動過程中情緒的支配和克服與壓抑之間本質的不同。從心理學角度說對情緒的壓抑意味著是將戶外運動推入無意識過程的底層。按照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觀點, 借助理性來控制感情或者說是對情感的壓抑如果超過一定限度, 不僅可能對身心關系帶來惡劣影響也可能使人格扭曲, 神經官能癥或歇斯底里往往是過度壓抑帶來的后果。戶外運動的心理療法也就是將無意識中被壓抑的不安定情緒釋放出來進而消除。戶外運動中涉及冥想修行在最初的階段與這種治療具有相同的意義, 但是其最終目的不是不安定情緒的釋放和消除。無論是戶外運動還是瑜珈都以各種方式表現出這樣的觀點, 即真實的自我存在于昏暗的不安定情緒領域的彼岸。深度的運動意境狀態稱之為止息雜念心神平靜,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說, 就是那種既安定又高昂的明澈的情感性忘形 (恍惚) 狀態。將充滿創造性靈感的、天才的、純粹經驗性恍惚狀態稱之為處于戶外運動的自我狀態。

無論是瑜伽還是戶外運動, 戶外運動都是從對呼吸的訓練開始, 這從生理學的角度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身體各個器官中, 同時接受大腦皮質和植物性神經控制的只有呼吸器官和括約肌的部分。戶外運動的呼吸裝置因為處于隨意肌的支配下, 在一定程度上受意志的影響, 但是呼吸中樞位于延髓屬于植物性神經。因此, 戶外運動進行呼吸法訓練的意義是不是可以這樣考慮, 即通過戶外運動呼吸法的訓練使得皮質中樞的意識機能與皮質下中樞之間形成暫時性聯系。在戶外運動的過程中很重視屏息的訓練。椐研究報告在剛剛開始進行這種訓練時, 甚至會出現因屏息時間過長而暫時失明。隨著每天逐漸增加屏息時間, 還會出現出汗、發抖以及身體的刺痛感, 一旦過了這個階段身心就會達到一種安定的狀態。至于戶外運動的訓練過程產生的這些現象可以理解為皮質與植物性機能之間結合通路形成過程中的現象。對戶外運動的深層心理學感興趣之處在于是進入該階段后, 往往出現與身心癥患者類似的現象。前面曾經指出過, 戶外運動者往往陷入將自己的內心與外界隔離的狀態。由于切斷了與外界的交流使得情緒性能量的流動受到制約導致代償現象的出現。在此時也就會因為使無意識領域涌現出來的情緒能量失去了得以散發的場所, 出現停滯而導致代償的出現。戶外運動者往往出現情緒不安、身體異常、出現幻覺的狀態。有的人往往以為這種狀態理解為競技意義的現象, 但是實際上這種狀態與運動幻覺所產生狀態極為相似。

參考文獻

[1]黃璐.競技運動異化論邏輯起點商榷[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8, (3) :239-242.

[2]黃璐, 劉建國.體育學純粹理性批判[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 2010, (1) :1-5.

[3]李傳兵, 許昌.高校戶外運動課程安全教育與安全保障體系構建[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 2012, (5) :69-71.

生命化教學模式及闡釋范文第2篇

教育的對象是人,是一個具體的、現實的、活生生的生命個體。而正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就決定了教育必須面向生命,以滿足生命發展的需要,提升生命的質量為己任。

然而,長期以來教育卻缺少對生命的體認,缺少對生命的應有尊重,缺少必要的人文關懷,在功利主義及工具理性的指引下,偏離了人的發展目標,成為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叛離了生命內涵的教育,使受教育本身不是源于生命的內在需要,而是異化為外在的需要,把完整的人變成單向度的人,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對生命的忽視,甚至漠視。例如,我國中小學體罰現象比較嚴重,教師對學生常常進行“語言暴力”,這些均對學生的心理構成持續的陰影,影響學生的自尊,導致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這反映了教育缺少對生命的尊重;另一方面,受網絡、影視中不良信息影響的青少年學生生命意識越來越淡薄,關于中小學生暴力行為和殺人的報道越來越多,有關大學生自殺的案件也層出不窮,這些觸目驚心的現象則表現了對他人生命與自身生命的漠視。

從教育培養人這一根本目的而言,對生命的遺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將面對越來越多的生存壓力,教育對生命漠視和無助的現象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和反思。珍視生命現已成為重要的教育研究命題,并在理論與實踐上取得了頗為豐厚的成果,這對于改善我國教育中生命缺失的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概括地說,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為起點,激發教育的內在生命因素,發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質量和生命意義為宗旨的教育理念。而生命化教育就是使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通過符合生命本性的活動達到具有生命特性的狀態或程度的教育活動,是使生命教育理念得以貫徹和實現的教育活動,是隨順人的自然和個性化的教育活動。

音樂以其強烈的感染力和神奇的效應成為生命世界的共同語言,世界上沒有哪一種語言能像音樂一樣超越時空,溝通生命信息。因此可以說:音樂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而生命化音樂教育則是通過符合生命本性的活動達到具有生命特性狀態或程度的音樂教育活動,它不僅使音樂教育直面人的生命,以提升生命質量和生命意義為目標。而且在教育課程與教學中均體現出關于生命教育的獨特內容和方式,從而使音樂教育與人的生存、成長和發展更為緊密,有利于實現美育功能,完成陶冶情操、提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命。

生命化音樂課程與教學的本質

生命化音樂課程的本質在于激發音樂課程內在的生命氣息和生命激情。還音樂課程以生命的本真狀態。相對于一般的課程來說,生命化音樂課程更強調對音樂知識的內在理解而不是簡單記憶,知識的學習指向對音樂的領悟、體驗以及審美能力的生成。生命化音樂課程更重視經驗、體驗以及活動,更強調審美的主體性。

對教學本質的研究一直是我國教育界特別是教學理論界的重要問題并形成了眾多不同的意見和說法?!疤厥庹J識說”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的特殊認識過程,這種認識活動以人類已有的知識為主要對象,力求在較短的時期內傳授大量的文化科學知識,其特點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個體的認識活動,教學認識具有間接性、發展性和教育性。該說按照認識的普遍規律來把握教學的一般過程,確定了教學理論與實踐的一個方法論前提,多年來在教育理論中被廣泛接受。這一觀點的不足之處在于,僅僅局限于唯一的特殊認識過程,不利于深入、全面地揭示多層次的教學過程的本質,這種片面性導致教學實踐中片面強調傳授知識,忽視了智力、能力、情意、思想品德、體質等,忽視了學生多種心理的參與,不利于學生個性的整體性和諧發展?!疤厥饨煌f”認為:交往是教學活動所具有的最普遍和最穩定的共同屬性,交往表現教學過程的全部,反映教學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貫穿于教學發展的各個階段,影響著教學過程的進行和結果,因此,教學是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交往本質觀反映了現代教學的開放性和社會建構性,反映了現代教學的多重主體性和交互主體性,涵蓋了現實的各種教學。它對主體性教育理論的構建有重大意義,對改善師生關系、增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交往十分必要。不足之處在于,交往是任何社會活動的外在形式,如果僅從外在形式去闡釋一種社會現象的本質未免有些牽強附會,同時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背離教學過程本質研究的基本方向的?!岸啾举|說”的基本觀點是:教學過程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多矛盾的復雜過程,教學過程的本質應該是一個多層次多類型的結構,主張用系統論的觀點,從整體性和全過程上對教學過程的各個側面進行客觀的、系統的、綜合的分析研究。該觀點的合理之處在于承認人們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和研究教學過程的本質,有利于打開思路,清除認識上的單一化和形而上學的弊端;但該說把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每一種聯系或關系,都看成就是該事物的一種“類型”的本質,并將它們并列起來,沒有揭示教學的整體本質,揭示的只是教學過程的特點或學科屬性。

從以上對教學本質的不同觀點來看,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教學本質的觀點,對于生命化音樂教學來說同樣如此?;趯虒W本質的研究與認識,我們還是可以從生命的角度對生命化音樂教學進行一些必要的認識,生命化音樂教學的提出主要是針對音樂教學實踐中工具理性主義的泛濫所導致的割裂了主體生命體驗的現狀而言的。因此我們認為,生命化音樂教學就是以主體的生命為基點和最終歸宿,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和感受增進情感的發展和審美能力的發展。凸顯生命靈動的活動。

生命化音樂課程與教學的特征

基于以上對于生命化音樂教學本質的認識,我們從生命的角度對生命化音樂教學的特征進行簡要的描述,以期對生命化教育有一個外在的認識。

情感性:音樂教育處處離不開情緒喚醒、主觀感受與體驗,離不開情感層面及其活動,它的一切活動核心在于情。從這個意義上說,生命化音樂教育是審美情感教育。

審美性:音樂教學在美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音樂教學不但要給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通過恰當的方法和途徑向人們展示音樂的美,而且要通過審美教育培養人們認識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豐富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靈。

生命化音樂課程與教學的審美性決定了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審美為核心。

愉悅性:追求快樂和愉悅是生命的本真表現,音樂教學中的愉悅性可以構成一種審美的本質力量,恰恰是音樂教學的這種愉悅性,使學生在輕松課堂氛圍中放松自己的心靈。

自始至終充滿著激情,保持著愉快的心情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升性:生命化音樂課程與教學必須要有提升性,即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通過提高對作品的思想性的挖掘,使音樂教學達到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超越性:在音樂教學中,無論是欣賞音樂還是表現音樂,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文化素養、生活經歷和審美經驗,對作品進行不同的理解和情感體驗,這一心理過程包含著聯想、想象,包含著發散思維和集中性思維,這些都是創新之源,人們通過聯想和想象,實現了對自己原有認識的超越以及對作品本身的超越。

生命化音樂課程與

教學的意義

長期以來,生命在音樂課程與教學中的失落是音樂教育的突出問題,雖然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課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對一這問題有所關注,但鑒于音樂教育的特殊性,這一問題在音樂教育中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音樂課程與教學對于人的生命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視,工具理性主義使音樂課程與教學喪失了生命的家園,把音樂學習作為一技之長加以對待,音樂教學及活動成為學校的形象工程,沒有面向全體學生,技術至上導致文化本質在生命以及音樂中的喪失,模式化和形式化嚴重,忽視了靈活性和創造性等等。

生命化音樂課程與教學的意義之一在于生命與音樂教育內在的契合。音樂與人類的實踐活動相伴而生,成為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一個適應自身發展的外部環境,更需要音樂對外部世界美的事物的凈化并陶冶人的心靈,可以說生命的完善與音樂息息相關。人是文化的存在,音樂藝術作為文化的一種形態最能反映人的生命本質,成為人類生活最直接的感受形式和最真實的感性要求。音樂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生命需要美的熏陶,而基本途徑就是美育。音樂課程與教學能夠引導感性,對學生進行審美的引導與規范,能夠使受教育者理解生命的價值,能夠使學生從藝術的人生中領悟現實人生,從一定意義上說,音樂是用獨特的語言傳達世人的人生體驗的心靈印記,可以起到溝通主觀和客觀世界的作用。因此,應把美育的宗旨確立在培養和塑造人的生命意識這一點上,通過引導、升華,對人實施具有生命層面意義的教育。

生命化音樂課程與教學的意義之二在于生命在音樂課程與教學中的回歸。實現生命化音樂課程與教學的使命,就是要在音樂課程與教學中體現生命的特征,喚醒生命意識,激發生命情感,尊重生命存在。比如在情感化的音樂教學中體現生命的現實性與體驗性,創設音樂情境,傳達情感體驗,營造愉悅氛圍,陶冶學生的性情;在審美化的音樂教學中體現生命的崇高和價值;在個性化的音樂教學中體現生命的整體性與獨特性,包括個性化的教材處理——將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具象的音樂語言,個性化的教學過程——靈活運用各種課型,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音樂教師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點等,以個性化的教學發展學生的個性。

生命是教育的原點,生命化教育是對可能性更健全生命的成全,使學生對自己生命的價值、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更有信心。生命化教育是隨順人的自然的教育,其真正意義就是通過他人的引導、幫助,使學習者獲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覺醒,因而可能變得更為自由而完整。

生命教育不應該僅停留于理論層面,而應該在教育實踐中得以貫徹和實現。從具體學科尤其是從生命色彩和生命意義更為強烈的藝術類學科的教育教學探討生命化教育無疑對生命教育理念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生命化音樂課程與教學不是特立獨行地否定以往的音樂課程與教學,也不是毫無根據地憑空構建一套教學體系,而是在現有音樂課程與教學體系上力爭融入生命元素,使音樂課程與教學貼近生命,關注生命,實現音樂課程生命本質的復歸,使音樂課程與教學更富有生命的氣息。從這個意義而言,生命化音樂課程是對現行音樂課程與教學在生命意義上的完善和發展。

鐘恩富 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生命化教學模式及闡釋范文第3篇

一、以情動情, 使課堂教學生命化

情感是人們內心對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態度的體現, 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的一種內心體驗, 它是學生學習的動因。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之間有著很大的關系, 而學生對教師任教學科的學習態度則是和任課教師有極大的關系。語文教學尤其如此, 只有當教師在教學中傾注自己飽含人生閱歷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 用自己濃烈的情感感染學生, 引起他們情感的共鳴, 才能感染和激勵學生, 才能激發起他們高昂的學習情緒, 才能獲取教學的最佳效果, 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命化。如我在教授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 就先引導學生領悟李白的詩《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通過比較讓學生深入理解蘇軾那郁悶矛盾的心情。然后教師飽含激情的朗誦, 生動的闡釋詞的內涵, 帶動學生體驗月光下獨自一人, 親人遠離的寂寞 (這個住讀生應深有體會的) , 以及仕途不順的失落, 這樣教師用自己的情感去拔動學生的心弦, 調動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 教師就能更好更快的完成教學。

二、創設樂學情境, 使課堂教學生命化

適宜的環境可以換起相應的感情, 悲境悲情, 樂境樂情, 正如我們受電視、電影主人翁的影響一樣。因此, 教師應想方設法創設和諧生動的課堂氣氛, 形成樂學的環境, 使學生在輕松中思考學習, 在活潑中自覺學習和發展能力, 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如何創設樂學情境呢?教學有法, 但無定法。教《林黛玉進賈府》可充分利用學生已熟知的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大多數學生都是知道的, 這對于創設本課的樂學情境是個有利的條件。教學中, 可以讓學生談談賈、林的愛情經歷, 說一說為什么他們如此相愛卻不能結合等等問題。這樣, 課堂氛圍活躍起來, 學生的注意力也被《紅樓夢》的情節和人物吸引過來了, 都極積思考并回答問題, 而這對理解林進賈府時的表現很有幫助。而教《病梅館記》可以聯系現在的減肥藥、豐乳膏等等來領會, 一些女孩為美而餓得奄奄一息與梅的被夭、被病是完全不同的。但學生很感興趣, 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學生們絕大多都愛美。正如孔子所說, 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賴以生存和持續的內在動力。有了這種動力, 學生會學不好嗎?這樣的課堂會缺少生命力嗎

三、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 引入競爭機制, 使課堂教學生命化

提問是一門藝術,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會不斷地提出問題, 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太大、太泛、太難, 都很難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 我在每一節課上課之前, 都做了認真的準備, 把要在上課的時候提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如我在教《項鏈》一課時, 文中有這么一句話:“人生是多么的變幻無窮啊!”老師教到這里一般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變幻無窮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這么說?”這個問題看似簡單, 實則較難回答, 因為它必須要聯系到全文的內容才能理解。有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可能會茫然不知, 這時教師就應當給學生指明思考方向來接通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比如可以讓學生解釋解釋這個詞的一般意思, 即變化多種多樣, 沒有窮盡, 然后再引導學生聯系小說中女主人公人生起伏進行思考, 這樣學生就能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由于女主人公貪慕虛榮, 用一夜風頭換來了十年的艱辛, 而辛辛苦苦工作了10年, 青春消逝了, 容顏老了, 卻換來一條假項鏈, 這個變化太大, 這個代價太大!這個句子是作者對女主人公的批判, 更是對女主人公所處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揭露與批判。這樣既解決了問題, 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功能, 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 為了調動學生上課參與的積極性, 我常常采取小組競賽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學生對這種方法相當歡迎, 為了給自己這一組爭光, 可以說個個都積極地思考, 小組討論的氣氛也相當熱烈。學生學習的興趣濃了, 上課參與的積極性高了, 上課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四、探索研究新教法, 新課型, 使課堂教學生命化

許多學生包括不少的家長都認為語文學與不學都一個樣。事實上我們都知這是不對的, 原因就在于語文課的工具性特點決定了這一門學科靠死記硬背是學不好的, 它的分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于是學生乃至家長都不大想花時間去學語文了??晌覀冎勒Z文成績是可以提高的, 只是它和其它學科不一樣。它的提高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語文知識, 而是一種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它著重體現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這種能力的提高, 單單靠語文課堂教學又是不夠的, 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曾說:“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讓怯懦的人勇敢, 讓無能的人有能, 讓無知的人有知。”在這種教學理念的促使下, 我不斷地探索、嘗試新的教法、新的課型。首先, 設計課堂教學延伸的課外作業,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補充和豐富課文的內容。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生命化就是把人格塑造、個性張揚回歸于教學的本體, 把生活世界還給師生, 讓師生雙方生命在完整的生活的教與學過程中都得以生成。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生命化

參考文獻

[1] 陳旭遠張捷.《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生命化教學模式及闡釋范文第4篇

一.尋芳探幽, 用情感美育誘發學生的生命激情

情感美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重視情感美育就是關注生命。在語文教學中, 我們只有不斷尋芳探幽, 開發教學資源, 落實情感美育。日常生活中蘊藏著很多語文課程資源, 能極大地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 學習時空會得到更為充分的拓展。例如:一次語文課上, 我組織學生觀看了“2010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的電視錄像, 同時向學生發放“十大人物”學習資料, 并開展專題討論, 掀起一股“學習先進人物, 提升生命品質”的熱潮。孩子們從英雄人物身上體會了“理想、堅守、責任與愛”的崇高品質, 感受了“舍己為人、勤奮刻苦、勇敢堅強”的崇高精神。在觀看現場很多學生都熱淚盈眶, 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紛紛提筆寫下了自己的感動與反思。這次活動深深地激發了學生們對生活的熱愛, 對學習的追求, 生命品質得到了洗禮和升華。這樣的語文課時效性強, 學生非常感興趣。

二.精益求精, 追求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語文這門學科有其自身的特性, 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或其他課。只有具備語文味才能讓語文課堂教學達到生命化的境界, 而語文教師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使每節語文課充滿語文的味道。例如:第一次上《散步》這篇課文時, 我立足于尊老愛幼的主題, 試著從閱讀的角度來教, 著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課后反思, 卻總覺得這節課過于單調呆板, 沒有上出想有的味道。我反復琢磨, 并查找了有關的資料。我發現這篇小散文的真正味道在于字里行間含蘊的豐富美感, 母親慈愛, 兒子乖巧, 妻子溫馴, “我”很孝順, 尤其是結尾的背影畫面, 更是濃縮了人性美、繪畫美、詩意美, 此外, 文章還包含語言美、景物美等, 如果能引導學生反復品味欣賞, 一定富有情趣。于是我制定了“緊扣審美、教出情趣”的教學目標, 從審美的角度來學習這篇文章。通過變換角度對原來的教案進行了一些變動。上課時, 我先播放《我愛我家》的親情短片, 然后讓學生談感受, 一個女生動情地說:“有家的感覺真好啊!”我抓住契機, 把每一個環節都圍繞情境來設計。整體感知課文時, 我重點引導學生構思生味, 理解“我”決定的真正意義;在理解主旨句時我投影四個人在陽光中走在小路上的背影, 讓學生觀察感悟, 這時學生能感悟到如詩如畫的意境美。語文課上, 學生真切地體驗了親情, 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敏感力, 總算有語文味了。它使學生具有了正常的情感體驗, 具有了真善美的價值觀, 使語文課堂的教學積極地融入了學生的生命。

三.教學相長, 促進教學的交往互動

生命化教學模式及闡釋范文第5篇

一、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

葉瀾教授說:“課堂是有生命的, 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在這段歷程中, 學生總在變化著、成長著, 他們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有著不同的生命體驗, 教師所要做的是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助于其生命充分成長的生動的教學情境, 把學生的生命力量引出來, 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

在語文課堂上, 生動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 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巧妙地創設情境, 使學生想合作、要合作。曾聽一位教師上《胡同文化》一課, 對“胡同文化”的理解, 教師不管用文字描述得怎樣動情, 也不管描述得怎樣精確、生動, 許多學生還是會有隔靴搔癢的感覺, 因為他們從未見過所謂的胡同, 對胡同的民情風俗也知之甚少。教師可以適時借助多媒體來創設情境, 播放一些有關胡同和胡同民情風俗的影片, 或是制作有關的幻燈片, 讓學生置身于老北京的胡同中, 同時調動視覺和聽覺, 去領略胡同文化的內在含義, 去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加深學生對胡同文化的理解, 真正體會胡同文化的精義———“忍”, 感受那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的生存哲學。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 學生就會入情入境, 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 這樣才能使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持續不斷地高漲, 彰顯出生命的活力。

情境的創設, 喚醒了學生的情感, 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使學生進入亢奮狀態, 學生就會被情境所感染, 被內容所陶醉, 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披文以入情, 循路而入境”。高昂的學習情緒, 濃厚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生命歷程充滿智慧, 充滿活力, 也充滿幸福感。

二、營造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

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 給學生以主動探索, 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 營造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理想的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 是讓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潛能的舞臺, 作為教師, 應義不容辭地去設計、創造出這樣的課堂, 有效地利用課堂這一主陣地, 去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 激活他們的創造潛能。

羅杰斯曾說:“自由程度愈高的學習, 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 讓學生經歷一個自我選擇、自我提問、自我探索、自我情感體驗、自我評價的過程。引導學生尋找、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曾教《始得西山宴游記》一課, 其中一個環節是這樣設計的:1.你喜歡柳宗元筆下的西山嗎?———情感的自我選擇。2.你最欣賞文章的哪些語句?說說好在什么地方?———學習內容的自我選擇。3.你對文章的主旨理解了嗎?———學習結果的自我評價。4.請你說說學了《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后感悟到了什么?———情感的自我體驗。這一設計使每位學生都能進入自主學習的角色中, 使每個豐富多彩的個性都能迸發出絢麗奪目的火花,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學中獲得成功的機會, 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個性更復雜、更豐富多彩。”一個自主學習的氛圍, 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 激起學習興趣, 進行自主學習, 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這樣就可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增強自主性, 在自我不斷超越的過程中體驗到生命的力量與意義。

三、構建多向交往的對話空間

生命化教學強調的是教與學的多向交往、互動, 在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往中, 交往雙方體味著雙方的思想, 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中得以相互啟發、相互促進, 并從平等的、開放的對話中獲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

對話是建立在民主、獨立、平等原理之上的教師與學生, 教師、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作為引導者和合作者, 要積極營造多向交往的對話空間, 形成師生互動的心智對流, 共享生命對話的“師生場”。如在教《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一課時, 其中在品味語言美這一環節中, 老師提問:“學則須疑”, 你們還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嗎?

生1:老師, 第二節為什么說是痛苦的希望啊?

生2:作者對祖國沒有喪失希望, 只是希望有些渺茫, 所以是痛苦的。

師:你從哪句詩看出此意的?

生2:是“飛天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ǘ洳宦涞降孛? 希望難以實現。

師:你有很敏銳的洞察力, 且時時聯系上下文來品析。

生3:第四節“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為什么要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取得?

師:哪位同學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4:這句表明了詩人的奉獻精神, 為祖國甘愿獻出血肉之軀。

……

這是師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的對話, 是師生精神敞開后的互動交流。對話是主體在彼此交往過程中認知、態度及價值觀等方面進行交流與碰撞、溝通與合作、激發與感悟的過程, 是一種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協作、相互共生的過程。師生思想互相砥礪, 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讓課堂演繹出生命的活力。

四、搭設共同成長的生命課堂

課堂教學對于學生而言, 是獲得成長或發展的必然場所, 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對于教師而言, 它不僅僅能創造別人的精神生命, 也應該能創造自我的精神生命。課堂教學是教師職業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 教師每一堂課的體驗和感受, 直接影響著他們對職業的態度, 每一堂課的教學水平, 都是教師專業水平、生命價值和幸福感追求的直接體現。

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 成為他們學習的伙伴和朋友, 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那么學生的智慧之光就能放射出來, 教師也能獲得喜悅, 可謂是師生各得其樂。曾聽一位教師教《熱愛生命》一課時, 在學生與小說中的人物作了心靈的交流后, 老師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有過和小說人物感同身受的體驗嗎?學生自主思考, 教師也參與進去, 課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射:

生1:小說中有一段簡單的話:“我突然感到, 那個孤寂的我時刻都想離開的地方是多么可愛!……”當我和家人爭吵并奪門而出后, 我不僅后悔, 而且感到最溫暖的地方還是我的家。

生2: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此刻, 危險已離我而去, 我的心中充滿死里逃生后無法形容的狂喜!”我感到生命對我們來說是多么重要, 當真正面臨危險, 生死未卜時, 生命是凌駕于精神和靈魂之上的。

師:今天的這節課,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僅是在與小說人物作心靈交流, 也是在對自己的心靈作一次審視, 借此重新認識自我。這節課的學習, 讓我們感受到生命本身是一種幸福, 要熱愛生命, 對得起生命的歷程。同時我們發現原來讀小說不僅僅是消遣娛樂, 在小說的閱讀中也能成長、成熟。

這樣, 學生在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中, 享受學習的幸福;教師在課堂上感受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不斷成長的過程中, 不斷地獲取豐富的體驗和自我的滿足, 不斷地成長。于是, 生命化教學使師生雙方皆生成出新我, 幸福感皆得以滿足并持久發展。

生命化教學模式及闡釋范文第6篇

人們對于生命的定義,沒有統一的界定,不同領域的人們對于生命的理解和認知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古代時期,因為人類認知的局限性,人們對于生命的概念僅僅停留在某種特定的物質上,例如,古希臘哲學家將諸多事物的起源歸結為‘力’,而在中國古代,則認為生命是‘氣’的活動。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常常把‘生’和‘死’連起來分析。

到了近代,隨著人類的視野不斷開闊,知識的不斷積累,以及對于前人積累的經驗的不斷探究,人們對于生命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變化。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將生命邏輯化,并且提出了不同于以往人們對于生命的單一概括,即自然的、邏輯的、精神的三類生命觀。此外,當時還出現了與之相對立的哲學派別生命哲學派,生命哲學流派希望可以用生命的產生及發展對宇宙加以解釋。其中典型的代表有K.雅斯貝爾斯、M.海德格爾,他們拋棄了“意志”而改用“存在”表示生命的概念。在19世紀除了生命哲學流派的觀點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關于生命的定義,恩格斯對于生命的定義,他認為:生命是蛋白質的存在形式。這個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于不斷地新陳代謝,這種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也隨之停止,結果即為蛋白質的分解。(1)恩格斯的這一定義與現代生物學對生命的定義十分相似。

可以說人類對于生命定義的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現代科技顛覆了許多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可否認生命的定義也是其中之一,從現代生物學的研究來看,生物學對于生命的界定否定了宗教信仰哲學中有關生命的解釋?,F代生物學對于生命的定義則主要指生物體本身從生長到新陳代謝再到繁殖再到遺傳變異以及對于刺激所作出的各類反應的符合現象。在宗教信仰哲學中則將生命歸結為上帝的活動或是神靈的行為?,F代生命觀對于生命的解釋更加詳細,從不同角度來解析生命的定義,而不是簡單地對生命進行統一的定義。例如:分子生物學的、物理學、生態學的生命觀等等。

目前,廣義的生命概念泛指具有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并且可以進行繁殖的物質系統。

生命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往往分為三個階段,即發生、存續和消亡。事實上受到歷史、地理、宗教、風俗等諸多要素的影響人們對于這個過程的各個階段總有著不同的認知和觀點,形成了各自的生命觀。在這里我們則是主要探討有關基督教的生命觀以及其對于基督教的重大影響。

二、基督教教義中的創世論

首先從生命的‘發生’這個階段開始,‘發生’可以理解為生命的起源,而對于生命的起源這個問題,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有著明確的闡述。根據基督教(舊約)《圣經》《創世紀》的說法,基督教認為上帝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也是由上帝創造。整個世界的生命體都是上帝所賦予的。在圣經中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人這個生命體(創世紀1:27)(2),給予其生活的條件,正因為在基督教的觀念里人的生命是上帝賦予的,在基督徒看來生命是一種神圣的存在,這個觀念在早期基督徒身上就已經顯現出來了。在早期的基督教徒心懷著對生命的熱愛與贊美來到羅馬時,他們發現羅馬異教徒蔑視人類生命的作法大為震驚,當然,虔誠的基督教徒并未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對于生命的信仰,他們依舊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以此來反對羅馬異教徒對生命的蔑視。

基督教認為每個人的生命是由上帝所賦予的,生命既然來自天主,唯獨天主是生命的主人、是生命的主宰。從生命的開始到終結,都與主保持著特殊的關系。(出20:13)所以,在基督教的教義中的十誡中明確說明不可殺人。換一個角度可以這樣理解,生命既然已經開始,那么人類就要遵照上帝的指示,不可以人為的將生命終結。無論對于他人或是自己的生命都不可以隨意終止?;浇虖娬{生命的神圣性最明顯的體現在不懈地反對各種殘害生命的行為。無論是殘害新生兒還是自殺都是與教義相沖突的行為,都是對于神圣生命的蔑視。在早期的基督教文學當中出現了許多反對殺嬰的內容?;浇陶J為嬰孩作為上帝的創造物,同樣可以得到救贖,‘讓小孩子到我這里來,不要禁止他們’(馬太福音19:14)(3)同樣體現出基督教義中對生命的尊重的還有反對自殺,反對角斗表演的作法。

三、愛在基督教生命觀中的體現

“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第一的,也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基督教的倡導的倫理中其中一項就是愛,主張愛神,愛人如己??梢哉f在基督教的教義之中愛對于其所倡導的生命觀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圣奧古斯丁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公義’。(4)基督教倡導愛與憐憫,這也是一種生命觀,對于生命的一種態度,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對于愛的宣揚具體體現在基督教為整個慈善事業的貢獻,無論是早期的基督教徒還是現代的教徒都一直努力地做著慈善。他們幫助窮苦的人們,為他們募集資金,送去衣服和食物,關愛孤兒和老年人。這些事例都反映了愛作為基督教的一個重要倫理,體現了基督徒用愛來實現他們的生命觀,愛人如己,尊重生命。

同樣,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愛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寬恕,在基督教的倫理中又這樣寫到‘不可報復——放下自我,學會饒恕;寬恕一切愿意悔改的人,伸冤在神’(馬太福音5:38-42);愛仇敵——愛神,愛人如己,但不縱容犯罪(馬太福音5:43-48)’(5)學會寬恕他人,這一點在東方文化中也有類似的倡導,中國古代文化曾經提出‘以德報怨’意思是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不去記恨他人的仇恨,換言之就是寬恕他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提出來‘兼愛’的觀點,‘兼愛’即無差別的愛,就是愛百姓,愛人,而不是互怨互損。

人的一生當中很難不犯錯誤,在基督教中,教義里則表明了要去學會寬恕,學會饒恕,學會寬容,不難發現,基督教教徒在處理這類的問題時能夠寬恕他人的錯誤,也愿意給予他人改過自新的機會,主張通過自己的信仰和懺悔得到神的寬恕。

愛作為基督教道德的核心部分,體現了基督教派對于生命的態度,尊重生命,學會寬恕生命中所犯下的過錯。

四、基督教教義中對人來到世間的目的解釋

在歷史的長河里,除了生命的起源外另一個問題也一直深深困擾著人們,那就是有關生命的意義,通俗地講就是人來到世間的目的,或者可以理解為人來到世界上是要做什么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人們的說法不一,有認為生命的意義或是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個人的理想,也有將對智慧的追求視作人生的目標的;還有就是認為生命本來毫無意義,所謂的人生目標或是生命的意義都是人為后天所賦予的等等各類觀點,如果從宗教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意義,那么生命的意義就是去執行神的指示。

基督教的原罪說和救贖論向教徒們解釋了人來到世間的因果以及來到這個世界人應該做什么?;浇陶J為上帝創造了人,而人類的先祖亞當和夏娃違反了上帝的禁令,犯下了過錯,而他們的后代從一出生就是帶著原罪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人類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就是償還自己犯下的罪行。人生來既是有罪,那么在這世界存活人就要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減輕自己的罪行,而不是去犯下更多過錯,基督教中的十誡里有對人行為的約束,如;孝敬父母,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等等。(6)既然,在基督教的教義里對人的行為有著具體的規定,那么人生的目標就是去贖自己的原罪并且人不能夠做與基督教教義相違背的事情。這同時也規范了人的行為,讓人的行為收到約束,避免人犯下更多的過錯。

在基督徒的信仰里人活著,來到了這個世界是為了贖下自己的原罪,也是為了完成神的囑托。前面提到‘愛’作為基督教的重要倫理,影響著基督徒們的行為。它是上帝的囑托,人活著就是要完成上帝的囑托,要愛神,愛人如己。教徒們通過救助貧苦的人們,完成慈善事業,對弱者給予關愛和照顧。這些都體現了人生的目的和意義,與基督教的教義相一致。

五、基督教教義中對于死亡與永生的闡述

基督教義里指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靈魂會因信仰而重生,并且能夠得到上帝的拯救而獲永生,在上帝的國——天國里的永福。(7)可以說在基督教里看來,死亡并非生命的結束,而是永生的開始,獲得上帝救贖的人們可以開始他們的永生之路,死亡也可以算作生命過程中的一個部分。教徒們的信仰遠遠超越了死亡,所以在基督教徒的心里對于死亡的認知是坦然的,因為死亡意味著他們將要獲得上帝的救贖,可以獲得永生。

這種看法有效地激勵人們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修正自己,以達到最后到達天國的目的。一切努力和善念在這里都找到了答案。死亡并不是人類生命的終結,而是美好生活的開始?;诖朔N信念,我們毫不驚訝地看到真正的基督徒們都是平和而又寧靜的,面對任何災難和變故以及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他們都能夠泰然處之,不動聲色。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入世抗爭,道家思想的避世隱居完全不同。即便是佛家的看破紅塵,跟基督教思想相比也顯得略遜一籌。正是這樣一種思想,才能支撐基督教一路走到今天?;浇淌吠耆褪且徊靠嚯y史,經歷了古羅馬時期的殘酷鎮壓,經歷了教派分裂、宗教改革,除了自身承受的災難外,還要承擔客觀因素帶給它的指責和非議。如果不是這與眾不同的對死亡的觀點,恐怕它是無法走到今天,并且逐漸壯大的。

結語

討論生命觀的重要性無疑在當代社會中具有普世的意義。人類在面對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科技文明的同時,已經忽視了對本源問題的關注和探討。對客觀世界認識得越深刻,就越凸顯出對人類自身精神世界的忽視。人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人生的過程該如何度過,生命到了盡頭又該何去何從?越來越多的現實讓我們意識到如果不能對自身存在的價值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就很容易迷失在生命的長河中,作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浇虒⒁磺袣w于神的恩典,教徒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榮耀神,這種觀點讓一切努力和奮斗都變得理所當然,也讓人們擁有了面對困難和挑戰的自信和勇氣。對于當代人,尤其是精力充沛、思想活躍的青年人,在提升自己、努力奮斗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尋找能一直給予自己精神力量的源泉,從而避免在極端思想產生的時候,作出抱憾終生的抉擇。這和上面所講的基督教人生觀雖然終極指向不同,但具有相通的理念和意義。

摘要:生命是生物體所具有的一種特定的存在狀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而人類在整個世界變遷的重要參與者對于生命這個概念的思考從未停止,從古希臘的哲學家到各個宗教,從中國古代的生命觀到現代生命觀,古往今來人類對于生命的觀點各異,每一種觀點無不體現著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主導思想。本文主要立足于西方基督教中的生命觀,以及西方哲學和宗教對于生命觀的發展的方面來闡述在基督教教義中生命觀的重要意義以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生命觀,基督教教義,生命哲學,西方文化

參考文獻

[1]《圣經》簡化字現代標點和合本.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

[2]張忠成.試論基督教的生命觀——從基督教信仰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J].金陵神學志,2012.1-2.

[3](美)阿爾文·施密特.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上一篇:數控車床崗位實習小結范文下一篇:森林防火宣傳教育材料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